科学体验活动

2024-10-23

科学体验活动(精选12篇)

科学体验活动 篇1

体验式科学活动中,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 体验是认知催化剂, 它将主体的已有观念与新知衔接、贯通, 并帮助主体完成认识、升华, 引领幼儿从物境到情境再到意境, 有所感悟, 它是幼儿认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通道。实践证明, 体验式科学活动中教师设计不同性质的问题, 对激发幼儿深入思考、积极探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趣味性提问———唤醒幼儿探究的欲望

科学活动中常出现观察活动较枯燥, 幼儿难以切身体验的情况。因此我常引导孩子做想象体验, 把自己想象成被观察的事物, 并进行提问。如:在《追引起幼儿兴趣。我便让幼儿把自己想象成树, 活动中, 孩子们身披树叶, 扮演“常绿树”和“落叶树”, “落叶树”抖落身上的树叶, 然后高举双手做树枝, 我便问:“‘落叶树’, 你身上的叶子为什么都掉了啊?”“为了减少水分流失, 只好让叶宝宝先离开我, 到了明年春天, 我还会长出新的树叶的。”“‘常绿树’, 为什么别人的叶子落光了, 你的叶子还好好的呢?”“我的身体里储存了足够的水, 所以我们不要把叶子落掉呀!”有趣的想象体验加上趣味性的提问, 让孩子了解了植物不同的过冬方式。

提问中教师的语气、表情直接影响幼儿回答的兴趣和结果。教师富有语气的提问加上丰富的表情, 给幼儿声情并茂的感受, 更能吸引、唤起幼儿思考探究的欲望, 并积极地顺着教师的提问去做。

二、发散性提问———引领幼儿积极探索

发散性提问没有限定的答案, 能够培养孩子的独创性、变通性和精密性, 有利于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大班科学活动《老虎钳本领大》中, 幼儿带着“老虎钳的哪些地方分别有什么作用?”的问题探索老虎钳的作用, 通过自身的探索, 幼儿了解了老虎钳的顶部可以拧钢丝, 中间可以剪东西, 头部可以剥电线皮等作用。这里的提问是开放性的, 没有确定答案, 但可以促使幼儿积极思考, 产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三、猜测性提问———激发幼儿大胆想象

没有大胆的猜想, 就没有伟大的发现。在科学活动中, 孩子能利用已有的, 对事物将要发生的结果或现象, 进行预期性的猜想。如科学体验活动《向下落的物体》中, 教师先让幼儿猜猜皮球和彩带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来, 谁先落地, 然后通过自身探索找出答案。猜测性问题激起孩子的探索兴趣, 孩子们有了尝试的欲望, 并急于在尝试中验证。

四、层次性提问———让活动层层深入

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儿童从现在发展区向最近发展区过渡。设计问题时应先从幼儿已有经验入手导入教学, 然后再以提问的方式逐步加深, 扩展内容、丰富知识、建构概念, 使整个过程呈宝塔式结构, 体现层次性原则。

五、追述性提问———验证中解决问题

传统科学活动中, 更多的是教师问幼儿答, 有时很沉闷, 缺乏活力。在体验式科学活动中, 我们不妨多用一下追问, 教师的追问能激发和保持孩子之间的活力。如在观察《泥鳅吃什么》科学活动中, 孩子们有的说泥鳅吃饭粒;有的说吃鱼食;还有说泥鳅吃菜叶;“怎样才能知道泥鳅是喜欢吃饭粒、鱼食还是菜叶呢?”在我的追问下, 孩子们尝试在装有泥鳅的玻璃缸中分别放入三种食物, 然后看看哪条泥鳅吃了, 就知道泥鳅究竟吃什么了, 我接住孩子抛出的问题又用追问的方式进一步追述刚才的问题, 促使幼儿积极思考, 并通过自身的实践验证找出问题正确答案。

六、延伸性提问———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好奇、好问、好想, 是幼儿的天性, 在组织体验式科学活动时应注意问题的设计, 不要受传统教学的束缚去抹杀幼儿的好奇心, 提出的问题应灵活地渗透于整个活动中, 并注意它的延伸性。如:科学活动《蔬菜是怎样喝水》的活动中, 幼儿发现白菜是靠小细管来喝水的, 我设计了问题“还有哪些植物也是用小细管来喝水的呢?”让幼儿扩展想象, 开阔知识面, 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发挥。延伸性的提问有助于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发挥他们的推理、联想, 满足了幼儿好奇心的, 又增长了知识。

总之, 科学教育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对周围环境的探究兴趣, 调动幼儿主动学习, 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幼儿发展。教师在体验式科学活动中, 只有认真设计好每一个提问, 做到提问要有发散性、趣味性、层次性、追述性、延伸性, 通过提问引导幼儿的思维一步步地向前延伸, 才能发挥好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 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科学体验活动 篇2

活动目标:

1、了解动物的外部特征和生活习性,能正确区分家禽、家畜。

2、了解家禽、家畜于人类的.关系。

3、培养幼儿热爱动物爱护小动物。

活动难点:

能正确区分家禽、家畜。

活动难点:

了解动物的外部特征和生活习性。

活动准备:

常见的家禽、家畜图片、两幅图、家禽、家畜图片的头饰。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参观“动物农场”引起兴趣。

出示农场动物图,引导幼儿说说在动物农场里,看到了那些动物,它们生活在哪里。

教师提问:

(1)小朋友在图上看见有那些小动物?

(2)为什么这些动物会生活在一起呢?

2、讲述家禽、家畜的演变过程。

教师讲述:以前这些动物也生活在大自然中,在森林里、河边、水里由于这些动物能帮人们做很多事情,人类把它们圈养了起来,所以它们现在都都在一起生活在农场里。

二、基本部分。

1、教师讲述。

天黑了小动物们要回家了,可是它们要按特征一些回笼子里一些去栅栏里分别回家。

幼儿讨论怎么分得出家禽进笼子了,家畜进栅栏里。

(1)引导幼儿对家禽、家畜的认识。

家畜有四条腿,有皮毛,有尾巴,由人工饲养,如:狗、猫、猪、牛、马、羊、驴、兔等;

家禽有两条腿,有羽毛,有翅膀,由人工饲养,如:鸡、鸭、鹅、鸽子、鹌鹑等。

(2)放幻灯片让幼儿了解家禽家畜与人们的关系。

教师提问:

马能帮人们做什么事情呢?

牛能帮人们做什么事情呢?

狗能帮人们做什么事情呢?

鸡能帮人们做什么事情呢?

2、教师讲述。

家畜:马能帮助人们运东西,牛能帮助人们耕地,狗可以看家,猫可以抓老鼠,猪、羊等可以为人们提供肉食品。

家禽:母鸡、母鸭下的蛋可以供人们食用,有丰富的营养;鸽子可以为人们送信等。

三、结束部分。

科学体验活动 篇3

关键词:亲子体验式活动;科学育儿;家园共育

《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纲要》还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伴随幼教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生活体验活动日益受到研究者和教师们的重视。幼儿的学习与亲身体验是分不开的,体验是幼儿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杜威“学习通过做,学习通过经历”和“教育即生活”以及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都验证了“幼儿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学习”即“通过体验活动学习”这一思想。因此,由幼儿园发起主题活动,引领指导家长在同伴、家庭、社会多个环境中对幼儿实施科学的亲子体验式活动,突破了传统的亲子活动的一时一会走过场的方式,使亲子教育生活化、常态化、有效化,是幼儿园引领家长提升科学育儿水平的良好途径。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一、确定亲子体验式活动的主题

(一)幼儿喜欢,家长认可,并主动向老师提出活动意向

班级里的自然角、自制玩教具活动等,家长通过孩子对活动的表达,感觉真的是很有意思,也想在家里和孩子一起进行种植、制作,既动手动脑又很有成就感。一个家庭对活动的认可,就是一个亲子体验式主题活动的良好开端。孩子们和家长一起照顾植物、记录植物生长观察日记;收集家里的废旧物品制作好玩的室内外玩具,并互相分享,其乐融融。

(二)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适合在家庭中实施

亲子阅读、亲子健身活动、小值日生等,这些活动对促进孩子及家长的身心健康、密切亲子关系非常有益,很受家长的喜欢。一本书、一次散步、一次进餐,生活中很多的普通事情,由于不断地重复积累,也正是亲子体验式活动的良好主题。

(三)取材简单、方便、安全、廉价,家长容易参与

例如,“秋之韵活动”,家长用照片和文字,记录下孩子在发现秋天秘密的时候自然流露的探索、好奇、童真的情绪,把和孩子共同采集的实物、标本等带到幼儿园,让大家共同欣赏。家长们兴致勃勃地和老师讲述和孩子活动的有趣故事,他们发现幼儿园的活动特别有意义,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幼儿园的活动。每班教师再精心地把每个家庭的收获汇总、分类,再艺术地展示,使每个孩子、每个家长都能分享到更多的秋天的收获。看得出孩子和爸爸妈妈度过了多么美的时光,家长们对本次活动也给予了充分肯定,在亲子体验式活动中不但增进了孩子和家长的感情,也让孩子走进自然学到了书本以外的知识,真是一举多得。

(四)活动对幼儿的终身发展有价值,对家长的启示作用明显

“秋之韵”活动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和组织,呈现出家长幼儿参与度高,活动深入精彩,材料丰富细致,家长幼儿及教师三方共同成长的景象,家长收获了亲子感情的密切、教育方式方法的提升;幼儿认识了平时很少关注的农作物及蔬果知识,感受到了学习方式的多种多样;教师收获了家长的认可与好评,使幼儿园获得了良好的声誉。

二、幼儿园通过多种途径对家长进行亲子体验式活动进行引领

(一)半日开放活动

六一、新年等幼儿园半日开放活动,是家长教育理念得到提升的好机会。教师要精心设计活动,把亲子体验活动的理念融入其中,并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向家长说明具体的方法,使指导效果更加明显。如家庭健身活动的策略、大班的幼小衔接的心理关注等。

(二)家园联系栏

用来传达班级小朋友、家长、教师、幼儿园的有关信息,以起到提醒、鼓励或指导的作用,是家园沟通的重要桥梁,也是親子体验式活动引领的重要途径。

(三)专家讲座

利用节假日休息时间倾听专家的讲座,和专家面对面的交流,家长们非常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不但使他们教育理念得到提升,而且解决了许多疑惑,使亲子体验活动中的细节得到关注,进一步挖掘教育价值,促进家长和孩子在亲子体验式活动中共同成长。

(四)作品展示活动

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交流的机会,无论是对于家长、孩子和老师,因为每一件作品都有一段温馨的故事,都是一次体验的过程,也是下一个活动的期待的开始。

三、总结与分享

每一次活动结束后,及时进行总结,包括教师、家长、幼儿各个方面,把握幼儿园发起、家庭实施的亲子体验式活动的全过程,积累亲子体验式活动的经验。总结哪些主题最受家长欢迎,哪些家园联系的策略最有效。记录家长对教育理念和亲子活动具体实施技能;记录幼儿发展等各方面的需求,积累生活中亲子体验式活动的活动方案,为家园共育提供经验典范,及时表扬活动中突出的家庭,为下一个活动增加更多的支持者和宣传者。

总之,以亲子教育为切入点,由幼儿园发起、家庭实施的亲子体验式活动的有效开展,是引领家长提升科学育儿理念的有效途径。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确定活动主题、通过不同途径把活动理念对家长进行指导和沟通,活动后及时进行总结。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亲子体验式活动,使幼儿、家长、老师在“体验”中共同成长。家长多侧面了解孩子的发展,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育的方法,在幼儿园引领下提升科学育儿理念。提高教师与家长的沟通能力,挖掘生活中亲子体验式活动的主题,为家园共育提供经验典范,促进家园共育。孩子获得最真切地的个体的经验,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注:此文章获河北省教育学会“校园文化研究”阶段成果三等奖

科学体验活动 篇4

江苏省“金钥匙·校园之间电视竞技活动”预选赛于5月23日在宁圆满结束。全省63个县、区的142支学校代表队经过激烈角逐,姜堰梁徐中心小学、江都实小等41支代表队进入决赛。

本次活动是省教育厅、省文明办、省科协、省科技厅主办,科学大众杂志社承办的第二十二届全国中小学生(江苏地区)金钥匙科技竞赛以及第二十二届江苏省科普宣传系列活动之一,旨在普及科技知识,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中国工程院院士贲德、省科协副主席吴国彬、省教育厅基教处副处长徐泰来、省科协科普部部长刘福在、省科技厅副处长王建华等专家和领导多次亲临现场指导。

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科学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通过学校之间的良性竞争,展示校园文化,探索科技教育新形式,倡导快乐学习理念,是本活动的宗旨。本次活动参赛代表队以学校为单位,由3名小学生和1名教师组成。每10支代表队为一组,通过4个分赛区(南京赛区、扬州赛区、无锡赛区、泗阳赛区)的预选,每组前2名直接出线,进入决赛,第3、4名进入复活赛,通过复活赛再次选拔12支代表队进入决赛。目前第—阶段比赛已经结束,决赛阶段将在9月拉开帷幕,敬请期待!

科学体验活动 篇5

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与意义

通过科学调查体验活动,使青少年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培养良好的科学意识、科学态度,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对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在活动中培养青少年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增强青少年社会责任感,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

一、领导成员

总负责人:潘亚锋

负责人:刘向利马少伟

辅导教师:李巧婷石孟玉卢会军

二、调查人员

3——5年级学生,每班组成3个小组,每个小组3人,共计9组

指导老师:三年级李巧婷、四年级卢会军、五年级石孟玉

三、调查时间

6月份——8月份

四、具体活动步骤

1、活动启动阶段:5—6月

在此期间,组织学生召开动员会、成立小组并选好小组长。布置任务,回家寻找、搜索与科学饮食、健康生活有关的知识。

2、调查体验阶段:6—7月

期间向学生讲解科学饮食、健康生活有关知识,发放科学饮食、健康生活手册与相关表格以及科学饮食、健康生活倡议书,讲述调查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参加第三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活动。

3、7月30日,同学们交流在活动中的收获以及遇到的困惑,分别给予指导,不符合要求的继续进行调查体验活动。

4、8月10日,收集学生调查体验的相关表格,准备上报有效数据。

5、8月15日,活动结束,学生畅谈整个活动的所思所想,交流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如何做个科学饮食、健康生活的有心人,并怎样带动班级所有的同学都去积极地进行科学饮食、健康生活,考虑如何把科学饮食、健康生活的思想带到家庭、社会中去。

麻屯镇下河小学

2012.6

“科学饮食、健康生活—2012年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

实施方案

麻屯镇下河小学

探究科学 体验成功 篇6

幼儿的语言大多具有情境性,飞飞的回答也许只是他对自己的实验结果表达不够全面。比如:在一块铁片的上方放上卡片,然后用磁铁去吸卡片,磁铁便把卡片和卡片下方的铁片一起吸起来。这时可引导孩子们观察:磁铁吸起来的物品有几种?请小朋友试试,每次只能用磁铁吸一种东西,看看磁铁还能不能吸卡片?小朋友们再次实验起来,最终发现,用磁铁吸一种物品时,磁铁是不能把纸质卡片吸起来的。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生成另一个课题:磁铁只能吸铁制品,但动动小脑筋,用什么方法让磁铁吸起更多不是铁做的物品?孩子们在这个生成课题中,借助于磁铁和铁制品的帮助,亲历了磁场穿透的科学现象,体验到科学的神奇魅力。

在科学活动中,每当孩子的答案和我们预设的答案有出入或者相悖时,应该耐心倾听孩子的解释,或者让孩子到前面来演示。教学的真正目的不仅是教给幼儿知识,更要激活幼儿思维,让幼儿自行探索,获取知识,生发智慧。

观点采撷:

教师不急于纠正,可让幼儿再次尝试,通过实践自己寻找答案。还可以让幼儿在家中与家长一起进行此活动的延伸,请家长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材料让幼儿操作:哪些东西是能被磁铁吸起的,哪些东西是不能被磁铁吸起的。(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幼儿园汪波)

可在班级里创设一个学习角,提供各种材料,如积木、回形针、钥匙、雪花片、纸以及包着铁制品的纸,引导幼儿一起观察、实验、记录、交流,在培养孩子动手操作能力、拓宽孩子知识面的同时,让其体验到探究的乐趣。(淮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董淑豪)

教师不需要急于让幼儿掌握过多有关磁铁的原理,而是要注重幼儿在探索过程中的自信心、独立性和创造力的培养。教师直接给幼儿答案,和幼儿通过自己的亲身探究获得的结果是大不一样的。教师应抓住机会,通过提出问题、质疑或建议,引发幼儿进行深入的探究,这样幼儿获得的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安徽省天长市第二幼儿园杨海燕)

科学体验活动 篇7

一幼儿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教育是幼儿的启蒙教育, 由于幼儿本身的特殊性, 其对于自己的约束及自控能力较弱, 因此,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对教师也是一大考验, 做好幼儿学前教育具有一定的困难。就目前来看, 幼儿园教育活动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幼儿今后发展及能力培养的做法, 这些行为对幼儿一生的影响甚大, 不利于幼儿全面素质的提高,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师生互动模式单一, 难以真正了解幼儿的心理和想法

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 教师与幼儿的交流甚多, 并且也是极为寻常的事, 但是双方在互动时, 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教育与被教育、管理与被管理、照顾与被照顾的关系。教师与幼儿在互动中主要是教师提问, 引导幼儿回答, 幼儿的整个学习启蒙都是跟着教师的想法进行,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掌控全局, 使得幼儿养成了被动受教的习惯, 同时, 在许多小事上必须征求教师的同意, 如上厕所等, 幼儿在教育活动中并未与教师有过其他方面的互动交流, 这种单一的互动模式对幼儿今后的习惯形成, 产生极大的消极作用, 这也是我国学生与国外学生在学习上有着巨大区别的重要原因之一。

2. 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缺乏主体地位

在我国大多数幼儿园教育中, 教师基本上是幼儿教育的主导者, 从任务的制定、课程的教授、幼儿课下的娱乐以及幼儿生活的管理, 教师都充当着主要的管理者角色。不可否认, 幼儿缺乏基本的约束及自律能力, 只能在玩耍中体验学习知识, 但在教育中幼儿才是真正的主体核心, 教育工作者主要的作用在于引导和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兴趣爱好, 从这一方面来讲, 幼儿必须占据主要地位, 要让他们自己思考和对问题进行判断, 教师则主要负责活动以及情境的创造, 引导幼儿在决策中坚持自己的想法, 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 自己动手去做, 尽可能地展现其主体地位。

3. 教师个人情感性格偏好对幼儿影响较大

幼儿是较为特殊的群体, 对于幼儿园的教育, 教师必须拥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 并且要公平对待每一名幼儿, 在现实的幼儿园教育中, 教师对幼儿表现出不满、厌恶、敷衍等负面情绪往往多于亲和、关爱等正面情绪, 教师对于自己较为喜欢或表现较好的学生经常表扬, 而对表现不好的幼儿则关心不足, 使得幼儿产生优越或者自卑的心理, 同时, 幼儿也多表现为害怕或者迎合教师的倾向, 这种负面的情绪将会对幼儿性格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 并且会抑制幼儿个性的形成, 对其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产生消极作用。

二加强幼儿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

1. 要重视幼儿心理健康行为的培养

在进行科学活动时, 往往会发现有些幼儿智力较高, 对于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 但是其对生活或情绪的适应控制较弱, 对于失败或表现不如意动辄就哭等, 这就是缺乏心理健康疏导的表现。因此, 在幼儿科学启蒙活动中, 不仅要培养幼儿的思考能力, 更要培养幼儿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使其养成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积极乐观的性格, 并且培养其对于事情的坚持和不轻易放弃。

2. 充分尊重和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与作用

幼儿教育主要是针对幼儿能力与兴趣的培养来进行的, 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要尊重和发挥其主体地位的作用。为此可以进行如下设计:首先, 课程具体内容由师生互建。教师对于教材的学习主要是让幼儿进行讨论, 而具体的内容则并不事先制定好, 可以与幼儿讨论制定, 为孩子留下足够的空间。其次, 在教学中注重游戏性。幼儿都比较难以约束自己, 因此, 在具体的教学中与生活中, 教师要注重游戏性、趣味性, 引起幼儿的关注与兴趣, 再进行合理引导, 从而培养其对于科学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最后设计较为发散且答案多样的题目或者情境, 鼓励幼儿去想、去探索。

3. 积极使用赞扬、鼓励等行为引导幼儿开口说、动手做、认真观察

幼儿的科学启蒙实际上是为了培养其思考和探索的能力,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必须掌握有效教育的手段。例如可以给幼儿们提供一些丰富多样的材料或模型, 让他们去创造不同的形状, 发现不同的规律和特点, 教师对其进行鼓励和适当的赞扬, 让他们能够坚持下去并独立思考和观察, 并且动手制作, 真正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

考查科学素养体验实验情感 篇8

一、电学实验考查的基本模式

近几年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物理实验的考查方式也在不断创新.其基本模式就是现 场拍照实 验场景,将照片呈 现在考生面前,让学生模拟进入实验的场景,最后进行实验操作、体验实验的情感.我们可用如下的图展示实验考查的流程:

现场拍照→进入实验场景→体验实验的操作与情感

二、电学实验考查的基本原理

电学实验虽然复杂,但其基本原理是非常简洁的:(1)部分电路欧姆定律 ,演变成伏安法测电阻、测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测金属的电阻率.(2)闭合回路欧姆定律 ,演变成测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3)串并联电路的原理.

三、电学实验考查的纲目

实验七 :探究导体电阻与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

实验八: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实验九: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

实验十:练习使用多用电表

实验十一:传感器的简单应用

四、例析考查的焦点问题

1.基本仪器的读数

高考物理实验肯定要涉及基本仪器和基本操作的考查,这是学生应该具有的最基 本的科学 实验素养.如电学中 的电流表、电压表、多用电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等仪器,对以上基本的实验仪器要掌握其构造原理、使用操作的方法、量程的选取、读数等等.

例1正确读出如图1中的读数.接0~3V量程时读 数为___V,接0~15V量程时读数为____V.

解析:在接0~ 3V量程,每小格的精度为0.1V,应估到下一位(即二位小数),所以读数为2.16;当接0~15V量程时,每格为0.5V,估位就在精确位(即一位小 数),因此读数 为10.8 V.本题答案:2.16;10.8.

点评策略:基本仪器的读数时涉及有效数字问题,一般情况下均要估读到下一位.游标卡尺、秒 表、电阻箱不 需要估读,精度为2(0.2,0.02)或5(0.5,0.05)的估位就在精确位.

2.电学中的滑动变阻器

在实验的过程中,由于要测量多组数据,一般都要用到滑动变阻器,在连接电 路时要能 够正确选 择滑动变 阻器的接 法(分压、限流),如何选呢?

(1)通常情况下,由于限流电路能耗较小,因此,优先考虑以限流接法为主.

(2)在下面三种情况下必须要选择分压接法

1要求待测电 阻的电压 从零开始 连续变化,多测几组 数据,实验更加精确.

2题目所提供的实验仪器,电表量程或待测电阻的最大允许电流小于限流电路中最小电流.

3 滑动变阻器总电阻远小于被测电阻.

例2如图2为某一热敏电阻(电阻值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且对温度很敏感)的I-U关系曲线图.

(1)为了通过测量得到图2所示I-U关系的完整曲线,在图3和图4两个电路中应选择的是图___;简要说明理由:___ .(电源电动 势为9V,内阻不计,滑线变阻器的阻值为0~100Ω).

(2)在图5电路中,电源电压 恒为9V,电流表读 数为70mA,定值电阻R1=250Ω.由热敏电阻的I-U关系曲线可知,热敏电阻 两端的电 压为V;电阻R2的阻值为__Ω.

解析:(1)图3中的滑动变阻器为分压接法,图4中的滑动变阻器为限流接法,在分压电 路中,滑片移至 最左端时 热敏电阻电压为零,滑到最右 端时电压 最大 (电源内阻 很小,Umax=E),显然电压的调节范围是0~ E,完全满足题目要求.而限流电路滑片移到 最左端时,热敏电阻 两端电压 最小为滑到最右端时电压最大为Umax= E,其电压变化范围为,很明显限流电路的电压变化范围小,不能测出全部图线所需数据.

点评策略:在实验过程中要画图线时,要求数据范围比较大,所以电路是利用分压式 的接法.而利用所 得的图线 分析物理规律时,一定要理解图线上每一个点的物理内涵.

3.电学中的电表处理方法

在理综物理实验题中,对“电表”的处理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高考实验题的一大亮点.在复习电 学实验,在分析测 量电表内阻的方法时,同学们往往 感觉都比 较困难.其原因在 于同学们没有搞清楚这些电表的本质,对电表比较陌生,往往“谈表色变”.其实电表本身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会说话的电阻,不要把电表看成深不可测,非常神密 的东西,它毕竟也 是一个非 常普通的电阻.只不过安培表电阻比较小,但决不等于零,而伏特表电阻比较大,但决不是无穷大.

例3某电流表的内阻在0~1Ω之间,现在测量内阻,实验室提供下列可选用的器材:

(A)待测电流表A(量程0.6A)

(B)电压表V1(量程3V)

(C)电压表V2(量程15V)

(D)滑动变阻器R1(最大阻值10Ω)

(E)定电阻R0(电阻5 )

(F)电源E(电动势4V)

(G)开关S及连接导线若干

(1)为使实验更精确,电压表应选用___(填写序号)

(2)为了尽量减小误差,要求测多组数据,试在虚线方框中画出符合要求的实验电路图.

(3)在选择合适的电路的基础上,若测得电流表读数为I,电压表读数为U,试推出测定电流表内阻RA的原理表达式.

解析:此题是最常见的利用伏安法测量电阻,由于安培表本身能测出自己的电流,因此只要测出待测电流表两端的电压就能算出电流表的内阻.但由于该电流表两端所能承受的电压比较小,故可用串联一个电阻R0的方法来保护电流表.滑动变阻器R1的阻值为10Ω,与电流表的电阻相差悬殊,根据实验的设计要求,应该用并联的分压式接法,伏特表应该选择B电压表V1.本题正确答案为:(1)电压表就选用(B).(2)设计的电路图如图6所示.(3)电流表内阻RA的原理表达式:

点评策略:在上述的理综物理实验题中,其基本原理就是伏安法测量电阻,而安培表 本身也是 一个电阻,那么我们 就可用串并联的知识将问题解决.切记电表也是一个非常普通的电阻,只不过它自己会表白自己的电压或电流.

4.电学中的“伏安”法

“伏安”法广泛意义应该是指电路中既有伏特表也有安培表,设伏特表的读数为U,电流表的读数为I,如果两者相除R=U/I就是伏安法测电阻;如果两者相乘P =UI就是测小灯泡的功率了;如果两者组合成U =E-Ir,那就是伏安法测电动势与内电阻了.

例4表1中所列数据是 测量小灯 泡U -I关系的实 验数据:

(1)分析上表内实验数据可知,应选用的实验电路图是图7中的___ (填“甲”或“乙”)

(2)在方格纸内画出小灯泡的U-I曲线,如图8所示.分析曲线可知小灯泡的电阻随I变大而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如图丙所示,用一个定值电阻R和两个上述 小灯泡组 成串并联 电路,连接到内阻不计、电动势为3V的电源上.已知流过电 阻R的电流是 流过灯泡b电流的两倍,则流过灯泡b的电流约为___A.

(4)将两个上述小 灯泡并联 在电动势为1.5伏特,内阻为2.0欧姆的某电池两端,则每个小灯泡的实际功率为___W.

解析:(1)图甲电路中变阻器采用分压接 法,可以使灯 泡获得从零开 始变化的 电压,符合图中数据的要求.故选用图甲的电路.(2)根据描点作图,将表中数据逐一描点后用平滑曲线连接,如图9中的曲线所示,发现随电流I的增大,曲线变陡峭,说明电阻随I变大而变大.从曲线上 可以看出 灯泡的电阻随I变大而增大.(3)据题意有E =Ua +Ub =3V,Ia=3Ib,,从所作的图线可以查出Ia = 0.210A,Ia = 0.070A,Ua =2.7V.因此流过灯泡的电流为0.070A.

(4)设每个灯泡的电流为I、电压为U,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E=U+2Ir,可得到图线 ,通过描点作图,此图线与小灯泡的伏安特征曲线交于一点,如图9所示,此交点的坐标值正是小灯泡此时的电压与电流,U =0.9V,I=0.14A,这样我们就可算出每个灯泡的功率为P =UI =0.126 W.

点评策略:小灯泡的伏安特征曲线关键在于作图,描出各数据点后,要用一条光滑的 曲线把它 们连接起 来.由于测量 数据时可能会出现误差甚至错误,为此应根据大多数测量数据点的分布画出平滑的曲线,尽可能使 数据点在 图线上,或均匀地分布在图线两侧.若个别数 据点偏离 图象较远,说明该数 据有差错,应舍弃不用.

5.利用图线处理实验数据

实验数据处理是实验的重要环节,在高中阶段,其方法主要有公式法、列表法、图象法等,利用图象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时要特别注意这样几个问题:(1)物理图象———数学函数的一一对应关系,利用一次函数、二 次函数的 一些特点 分析有关 问题.(2)截距和斜率表示的物理意义(3)图象中的点、线、面所表达的物理意义.(3)注意坐标原点和坐标平移.

例5如图10所示,虚线方框内是由电阻、电源组成的一个线性网络电路,为了研究 它的输出 特性,将电流表、电 压表、滑动变阻器按图10的方式连接在它的输出端A、B之间.电键S闭合后,实验中记录6组电流表示数I、电压表示 数U的读数后,描点如图11所示.

(1)在图11的坐标纸 上画出U -I图线.

(2)若将方框内的电路等效成电动势为E、内电阻为r的电源,从图线上求出电源的电动势E =___ V,内电阻r=___Ω.

解析:我们可根据下面的程序进行解题

(1)列出物理公式

伏安法测电源电动势的原理是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公式为,路端电压为U =IR.

(2)演变函数关系

根据图线的要求,纵坐标为U、横坐标为I,可得函数关系为U =-rI+E.因此可将图11中的点连成一条直线,可得到图12所示的图象.

(3)寻找对应关系

将所得公式U =-rI+E与y =kx+b进行一一对应,理解截距和斜率的物理意 义.可直接得 到在纵坐 标上的截 距为b=E =1.43 V,同时可求 得直线的 斜率为,所以内电阻为r=0.68Ω.

科学体验活动 篇9

学生生活在自然和社会中, 和他生活的世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育不能让学生远离现实世界, 课程不能成为隔离学生与世界的屏障。科学课程倡导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整体认识与体验, 我们应该让学生走入生活, 亲近科学, 体验科技, 在丰富多彩的科学活动中增长知识, 开发创造潜能, 培养创新精神。

小学科学教学必须与社会生活、学习生活相结合, 才能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情感, 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全面提高。在教学实践中, 作为科学教师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 教学情境生活化

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 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每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这种探究存在于每个人身上, 渗透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科学教师要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 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 激发思维, 使课堂情境趋于生活化。这种生活化的情境能够使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学习。

在教学五年级《设计种子发芽实验》一课时, 我提前布置学生回家种植绿豆种子, 每天在固定时间进行观察, 并做好记录。当我在课堂上提出“在种植过程中你都遇到了哪些问题?”时, 由于学生已有了真实体验的基础, 因此提出了许多相关问题, 主要集中在为什么有的种子不发芽、为什么同时种下的种子会长得不一样大不、怎样才能让种子长得更快等问题上。针对这些些问题, 我们可以把教室转变成日常生活中的讨论区, 让学生自由讨论。因为学生的问题都是他们用现有的知识与观点无法说明的情况, 遇到这种情况, 学生就会感到知识的不满足, 从而有了想弄明白的欲望。这种学习欲望就是学习的动力, 能激发积极的部分。因此必须在学习之初为学生创设难以解释的情境, 而生活化的情境是他们充分接触了具体事物以后产生的。

在《怎样加快溶解》一课的教学中,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老师平时很喜欢喝冰糖水, 可是冰糖要完全溶解需要很长时间。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个好办法, 让我快一点喝到糖水呢?”冲糖水对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 一听到能够为老师献计献策更是来劲了, 学生马上就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给我出了主意:“用筷子不停的搅拌能使冰糖快一点溶解在水里。”“用热水来泡溶解起来也很快的。”“把冰糖砸碎再放进水里, 会快一些。”———从这样的生活情境出发然后再引入到新课的教学中, 学生有了前面生活化情境的引导, 不但没有感到科学是那么深不可测反而觉得与他们非常的亲近, 对设计实验也就非常感兴趣了。

2 探究材料生活化

科学课中有很多有趣而富有探究性的实验, 学生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 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 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获取科学知识, 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而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探究材料。这是支持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必要条件。小学科学课的探究材料包括可供观察、探究的所有信息材料和实物材料。如教科书、图片、课外读物、来自媒体的信息、学生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熟悉的物品、周围的环境、科学实验仪器等等。

在教学中, 匀学的实验仪器有时候是必要的, 但是实验室中的科学仪器并不利于学生课后继续进行科学探究。因此, 在教学中我尽量采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作为实验材料、牛奶盒、汽水瓶、吸管、包装箱、泡沫塑料甚至一枚扣子都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究实验的好材料, 同样可以达到预期的甚至更好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液体的热胀冷缩”实验时, 学生使用的实验材料是小玻璃瓶和透明塑料吸管, 而并非实验室中的烧瓶和玻璃管。如此一来既为我节省了大量的课前准备时间, 又不会影响实验的效果。而且便于学生在课后继续研究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情况。

学生的学习探究不应被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 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的广阔天地。教学中如果局限于使用专门的实验器材会制约了学生课外的科学探究活动。提供学生常见易得的生活化的实验材料, 有兴趣的学生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作进一步的科学探究。这有利于将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有效地延伸到课外, 帮助学生不断增加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 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

3 课外作业的生活化

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 但并不是唯一的途径。改变以往只注重知识的巩固而忽略学生的动手能力、情感体验等的作业形式, 合理引导学生将科学探究活动由教室扩展到课堂以外的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 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相结合, 让这生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与发展。

例如, 学习了《奇妙的指纹》以后, 我设计了一份家庭指纹档案, 让学生将自己的父母及其他亲人的指纹全部拓印下来进行比对研究, 学生对这项活动表示了极大的兴趣, 都欣然接受并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并没有感到这是一种作业的负担。在学习了《物体的热胀冷缩》, 知道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我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设计实验继续去探究生活中的豆油、醋、酒等液体是不是同样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有了前面生活化的实验材料做铺垫, 这样的课外探究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 学生很容易并且愿意去完成。

生活化的课外作业既巩固扩展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提高思维能力, 促使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培养创新精神, 并且有助于学生将学得的科学知识、技能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 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学以致用。久而久之, 学生乐于对周围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 并自己想办法探究解决, 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对生活化的科学的探究兴趣就更加浓厚了, 形成一个奶性循环。

综上所述, 小学科学教学应以周围常见的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为对象, 提供给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材料进行科学探究, 并适当地将这样的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堂以外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学生在这样的生活化情境中, 利用熟悉的材料, 获得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 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是科学。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从而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产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 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 获得真正的长足发展。

摘要:《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 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 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科学新课程理念强调教育必须与生活紧密相连, 课堂并非孤立于世界之外的学习空间。因而我们要上好科学课, 应该将科学教学融入真实的生活之中, 实现教学情境的生活化, 探究材料的生活化, 课外研究的生活化。只有扎根于生活, 科学教学才会充满生命活力。

关键词:生活化,融入生活,体验科学

参考文献

[1]科学课程标准.

关注学生发展体验科学探究 篇10

关键词:关注发展,体验探究,科学活动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 也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 注重学生科学兴趣的培养, 发展学生创造的个性, 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体验。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也深入教者心中;教师的传授权威也得到了改变, 学生与老师的距离近了, 与社会的距离近了, 与生活的距离更近了。

一、自主表达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要解放学生的嘴, 使他能谈。”小学生能说会说, 是学好科学的前提条件之一。通过说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为了表达自己的想法, 必须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 从而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学生在表达中可以体验成功的快乐, 树立学好科学的信心。

如在“食物在体内的旅行”探究活动中, 我让学生吃馒头, 然后让学生来说说馒头在嘴里发生了什么变化, 吃下去的馒头到哪里去了等一系列问题。同学们在亲自品尝体验后, 发言非常积极、热烈, 对探究活动充满了欲望。

二、自主发现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小学生的精神世界里,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 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 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活动的主体, 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 同时也对学习活动作出审时度势的调整。我在教学“食物”这单元时, 就让学生在课前通过上网查询、剪报、查百科知识大全、咨询他人、社会调查等方法收集资料, 再让学生在每节课的最后5分钟进行交流汇报, 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也增加了知识量, 提高了学习兴趣,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同学们动手的能力, 为以后的自主学习和独立生活打下了基础。

三、自主操作

“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地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合作探究的精神。在教学“食物在体内的旅行”一课时, 我做了一个模拟胃部运动的演示课件, 边演示边讲解, 学生个个聚精会神, 兴趣极浓, 但总感觉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因此, 我用塑料袋和剩饭剩菜为这部分内容设计了小组模拟实验, 由学生动手操作。和演示实验比较起来, 学生的兴趣更浓了, 有了自己的观察小组内的讨论, 全班学生的交流和理解比以前容易多了。

由此可见:“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要放开手脚, 鼓励学生大胆地去构思, 去实施自己的实验, 我们要充分信任学生, 让学生先去尝试、去探究, 教师适时引导。

四、自主探究

一个人的能力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形成和发展。科学教学中, 学生的能力多数从探究活动中得以体现。探究既是满足儿童求知欲的重要手段, 也是人生主要乐趣之一, 它可以保护儿童的好奇心, 也可给儿童带来乐趣。

在最初的科学学习中, 学生是通过观察、描述周围的动植物来学习科学知识的, 到高年级以后, 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所提高, 学生科学知识的获得不限于观察和描述事物, 而会通过自主的、合作的探究方法来构建自己的科学知识。例如“用水测量时间”一课教学时, 我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 让学生通过实验归纳结论。虽然这次实验花费了较多的时间, 但学生主动参与了“用水测量时间”的探究过程, 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同时, 学生也领悟到“提出问题—猜测或假想—制定计划—实验探究—形成结论—实验验证”的科学方法, 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整个探究过程中, 学生在“做”中学, 在“做”中归纳总结, 这比学生直接获得知识来得更好, 更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及创新的能力。

体验生活 探究科学 篇11

一、利用生活体验,激发探究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探究者,教师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探究方法。在亲身实践中感知,会让孩子们记忆深刻,同时也要注重培养他们能够在活动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思考,得出结论,达到激励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认识自然现象的目的。

都说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在教学《热胀冷缩》一课时,我在开始上新课之前,先给孩子们展示了一个瘪乒乓球,让后用热水浸泡一会,再次取出乒乓球展示给学生看时,孩子惊奇地发现乒乓球神奇地恢复了原样。这个简单的科学现象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眼球,同时充分激发了他们探究的欲望。生活中,很多孩子都碰到过类似的事情,只是没有认真思考其中的原因。

二、精心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建构主义教育学理论认为,学习需要创设良好的情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地通过实物、模型、电教媒体等现代教学设施来展示生动的情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的好奇心来投入学习。

教学中可以借用实物或者教学具来创设情境,通过引导观察来探求知识,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观察是科学探究的起点,通过观察,所学习的知识会更加形象和深刻。如教学《比较水的多少》《各种各樣的花》《观察几种常见的岩石》《实物包装袋上的信息》《温度与温度计》等知识时,我通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物,让他们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同时启发学生采用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了解自然事实,从而在小组合作探究及老师的帮助下解决问题,获得新知。

教学中充分利用图片、图画或者多媒体图像来创设情境,探究问题,有效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教学《大树和小草》一课时,出示一张有大树和小草多媒体图片,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由此问题开始,引领学生投入探究活动。在教学《我来造一张纸》时,我运用多媒体播放造纸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提出问题:“工人叔叔现在在做什么?”让学生抢答,再由学生对各种答案进行分析,找出最科学、正确的答案。再如教学《蚕的生命周期》时,为了让学生较快地进入探究状态,我运用录像播放了蚕一生的生长变化,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直观感受到蚕的生命周期。

三、充分利用实验,体验探究活动

对于现在的小学生而言,认为科学比较难学,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复杂的推理判断,他们总是记不牢,而且难以理解。因此,直观实物和形象的呈现,有利于唤醒孩子们已有的感性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强化科学知识,展开理性分析,从而保证教学的有效进行。

例如:我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时,孩子们对于声音不但很熟悉,而且能辨别一些声音,也能模仿生活中的声音,但是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却不能准确表达。即使老师讲得非常清楚,没有亲身经历的学生也会很快遗忘,不能够理解有关知识与现象。为了加深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的理解,我设计了一个学生亲自进行“敲击音叉”和“打鼓”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知道,这两个实验在进行的过程中,开始都是简单的敲击观察,然后将敲击的音叉放入水中、在鼓面上放些碎纸片再敲打观察。因此,学生非常感兴趣,也很容易明白了:声音是物体震动产生的。在教学《摆的研究》一课,我把两个不同的钟摆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并展开“谁摆的次数多”的小组比赛活动,有效增强了问题情境的直观性。通过将钟摆实物形象生动呈现,让孩子们通过直观感知而产生问题,由此激发了学生对摆的研究兴趣。

四、联系生活实际,丰富探究思维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寻找贴近生活,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要善于把生活中的现象搬到课堂上,或者是利用与所讲解科学知识相关的趣味实验适当调节课堂气氛,让孩子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能调动学习科学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实验效果也会非常好。

五、加强实践拓展,培养探究能力

课堂上的探究活动是很有限的,生活中的探究才是无限宽广的,课堂上教会孩子探究的方法,最终达到孩子自主探究的目的,真正做到将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学生不仅能够亲自感受科学实验探究的魅力,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享受成功的喜悦。我们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课外观察,进行实验、栽培、小制作、饲养小动物等。

小学科学探究是导向,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只有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是科学,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好科学在生活中的用处是那么广泛,从而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产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才能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获得真正的长足发展。通过趣味实验给学生创立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建立快乐课堂,从而让学生不再感觉上科学课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而感觉到科学是一门奇妙的学科,走进科学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总之,教师应联系生活,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积极引导学生把课堂上所学到的科学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促使他们主动思考,认真实践,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拓展研究思路,锻炼个人能力,从而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在体验中渗透科学本质教育 篇12

一、在充分体验中构建科学知识体系

科学知识的形成是一个不断修正、不断深入, 以逐步逼近客观存在的过程。个体的创新知识只有充分接受集体的评议、判断、筛选后, 才可能有选择地被接纳为共识而成为集体知识。

在“力的存在”教学片断中, 为了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构建知识体系, 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1. 创设情境, 引导提出问题

(1) 生活化的情境:举重比赛、拔河比赛、骑自行车等生活中有力存在的现象。

(2) 引导提出问题:

问题1:什么是力?

问题2:力是怎样产生的?

问题3:力的作用是否一定要通过物体之间的相互接触而产生?

问题4:力的大小能比较吗?

问题5:力的作用效果有什么?

问题6: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吗?

问题7: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吗?

2. 有效体验, 构建知识体系

(1) 有效体验活动:进行推门、拉椅子、提书包、压书等体验活动。

继续讨论:在推土机推土、牵引车拉故障车、起重机提货物、压路机压路等过程中, 提出问题1:什么物体施加了力?什么物体受到力?

(2) 归纳小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当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时就产生了力。

问题2:没有物体, 能产生力吗?

(3) 交流:力不能脱离物体单独存在;每个力都对应两个物体:一个物体施加力, 叫做施力物体;另一个物体受到力, 叫做受力物体。

问题3:互相不接触的两个物体间能产生力的作用吗?

(4) 实验体验:磁铁吸引铁钉

问题4: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间一定有力的作用吗?

(5) 体验活动:互相接触而不发生力的作用。

(6) 归纳小结: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间不一定有力的作用。相互不接触的两个物体间也可能有力的作用。

(7) 构建知识体系:

二、在充分体验中实施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是以多样统一的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探究活动, 是建立在证据和理性思维的基础上的, 其基本动力是人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经济与技术发展的需求。科学探究是创造性思维活动、实验活动和逻辑推理交互作用的过程, 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循环, 不断有新的发现和问题, 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推动科学的发展。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 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偶尔会出现实验现象、实验数据、实验结论与实验预期不相符。此时如果教师能加以引导, 利用教师或学生的实验误差来让学生探究, 激发学生思考实验数据不符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的问题。也可以通过成功的实验组和没有成功的实验组进行讨论, 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让成功的实验组的同学体会到实验操作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让没有成功的实验组理解实验误差的本质, 从而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渗透科学本质观的教育。

【实验探究案例】:物质升高的温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材实验】:教材是提供如左下图的实验方案

【学生试做】:实验难以成功

【分析败因】:就如何保证让两个不同的烧杯获得相同的热量时, 教材强调提供两个相同的酒精灯、火焰相同、铁圈的高度相等、石棉网相同等, 但事实上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 显然教材所设计的实验要求有点过于牵强。

【提出方案】:此时就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 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探究, 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有些讨论组通过讨论设计了如右下图所示的实验方案, 由此可见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无穷的, 我们敢于质疑教材, 敢于提出问题。

三、在充分体验中领悟科学的开放系统

科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科学知识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不断发展和进步, 它不是绝对真理, 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与范围内适用, 也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可验证性是科学知识的重要特征, 科学强调和尊重经验事实对科学理论的检验。

在用大气压解释生活现象——用吸管喝饮料时, 几乎全部的学生会认为饮料之所以进入口内, 是嘴巴吸力的作用, 而并未意识到这是大气压强作用的结果。为此, 教学设计为在课前准备了两个清洁的锥形瓶, 一个装满饮料, 另一个装上大半杯饮料, 都塞上穿有硬质玻璃管的橡皮塞, 上课时指定一位公认的力气较大的男生来吸装满饮料的一瓶, 另一瓶请一个女生进行实验, 结果多次实验发现, 女生很轻松用吸管喝到进料, 男生费了很大的劲也没喝到。这时我打开男生的橡皮塞, 再用吸管去吸, 饮料很容易被吸出。通过这两种情形的对比, 学生可以确认, 饮料进入口中, 关键不是吸力, 进而提问:“饮料进入口中是什么在起作用呢?”“尾部未切割的田螺, 我们为什么无法吸出螺肉?”把难以理解的问题简单明了化。

四、在充分体验中渗透科学思想教育

科学思想是人们揭示客观世界奥秘, 获得新知识、探索真理的工具。科学方法是科学思想的具体表现。科学方法是获得经验材料或科学事实的一般方法, 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量法等, 也是对经验、事实进行思维加工的一般方法, 包括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类比、假设等逻辑推理方法。在教学中, 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学生只有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方法, 才会有新的发现, 有新的成就。因此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传授获得知识的方法, 以便学生在今后生活中能主动地获取新知识, 培养学生的能力。古人云:授人以鱼供一饭之需, 教人以渔, 则终身受益无穷。因此, 在科学教学中要设计合理的方法, 让学生在科学方法的学习中培养问题意识。在任何一个教学过程中, 都应该也必须渗透类比、归纳、演绎等科学思想与方法。

上一篇:高龄骨折手术患者下一篇:白菜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