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践活动案例

2024-08-11

科学实践活动案例(精选8篇)

科学实践活动案例 篇1

小学科学实践活动案例 《自己栽培芽苗菜》活动方案

一、校内活动过程

一、实施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自己栽培芽苗菜,运用已有知识、技能,亲自动手实践,领悟栽培芽苗菜的方法,培养综合能力。

2.通过自行设计栽培器皿,栽培芽苗菜,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科学研究品质。

3.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二、活动方式 1.课前教师准备:

上网查找有关芽苗菜的各种信息。输入关键字“芽苗菜”检索有关资料。共检索有关网站707个,阅读、查找、下载有用信息。

2. 必备学具:①计算机②各种芽菜种子(灰豌豆、萝卜苗、绿豆、黄豆)③制作栽培器皿的材料(剪刀、镊子、塑料小盘、塑料小盆、纱布、脱脂绵、毛巾、海绵、牙签、吸管、餐盒、矿泉水瓶、塑料长软管、大桶雪碧瓶、冰淇淋盒、羽毛球盒等)

3. 进行3次活动:

第一次为基本活动(40分钟)第二次延伸活动(课后进行,8天)第三次举一反三活动(40分钟)

三、活动过程

(一)基本活动:你了解芽苗菜吗?

1.展示芽苗菜,每个组一盒。知道这是什么吗?见过吗?吃过吗?分组讨论,提出有关芽苗菜的问题。(例如学生提出的一组问题):(1)什么是芽苗菜?它是怎样生长出来的(2)怎样栽培芽苗菜?芽苗菜都有那些品种?

(3)无土栽培需要那些必要条件?那些蔬菜适合无土栽培?

(4)我们桌上的芽苗菜盒上贴有绿色蔬菜标签,什么是绿色蔬菜?食用它有什么好处?

(5)21世纪的蔬菜是在工厂中生产的吗的?(6)人类为什么需要绿色食品?(7)绿色食品的标准是什么?

2.学生用已知的各种方法查找有关资料。(1)上网查找芽苗菜的各种信息。(互联网、校园网)(2)学生处理信息

①把收集的资料制成知识卡片(①词汇②解释③来源)。②下载网上有关资料。③编辑有关内容的图片。

意图:培养学生综合分类、归纳的能力。(3)学生互相交流信息、研究、讨论。

意图: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树立资源共享意识。(4)请教农科院专家——王德槟答疑。

①无土栽培的芽菜与有土土栽培的芽菜之间的差别?

②家庭水培芽菜能否达到AA级绿色蔬菜标准?

③现在的科技水平能否利用海水栽培芽菜?

④水培芽菜水多了会不会发霉腐烂?

意图:培养学生对科学前沿问题的兴趣,激发使用网络等多种查找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深入研究科学素养,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渗透可持续发展思想。

3.教师鼓励学生动手培育芽苗菜。大家有没有信心运用自己了解的信息、资料亲自动手培育一盒更好的芽苗菜?我们每人先设计一份栽种芽苗菜的方案。

4.学生自己设计一份栽种芽苗菜的方案。(1)画一画设计图

(2)相互说一说自己的设计想法。发言举例:

a我想多种几种芽菜,所以我设计的是“一拖四”栽培盒;

b.我想保证自己不在家的时候,芽菜也有充足的水分,所以设计自动供水装置;

c.我想精确计算发芽率,所以把培养盒用棉线分成30个小格;(3)大家互相评一评谁的设计更好。意图:培养创新精神。

5.学生运用准备的材料,按照自己的设计,动手完成芽苗菜培育器。例如学生制作的几种样式

(1)上下为餐盒,上面一层撒萝卜苗种,下面一层盛水,中间用纱布连接,保持水分(毛细现象),四角用牙签支撑)中间为冰激凌盒盛水,左右两侧为培育盒,小毛巾连接供水。(可做对比栽培,一边萝卜苗,另一边豌豆苗。)(3)把雪碧瓶一裁两半,上下套装,中间垫海绵片,用绵条供水。

(4)把矿泉水瓶挖去一面,成船状,下垫湿棉片,用自己设计的供水装置从水瓶口加水。

(5)在塑料小盆中盛半盆水,盆中放漂浮板,上垫脱脂棉或纱布,用棉线分成网格,分格栽种芽苗菜。(6)利用软管喷淋供水,节水型设计。

意图:学会独立的制作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渗透可持续发展意识。6.学生交流和互相评论,取长补短,改进不足。

7.学生选芽菜种子。(选种:颗粒饱满的新种子)

8.学生开始栽种芽苗菜。(课上完成)(选种浸种撒种)

(1)浸种:将种子用20-30度的清水淘洗2-3次。(2)撒种:均匀撒种。

(二)延伸活动:培育芽苗菜 — 灰豌豆、萝卜苗、豆芽菜。(在家中完成栽培活动)

学生回家后每天定时观察,耐心培育,定期记录。在家中坚持仔细观察,细心培育,准确做好生长记录。(适宜温度:20-25度,生长期:5-8天)

意图:直接体验,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

(三)举一反三,展示成果,探讨开发家庭蔬菜基地

1.学生纷纷展示自己精心栽培的芽菜:有的郁郁葱葱,密密匝匝,绿油油的,十分惹人喜爱;有的稀疏,矮小,颜色发青黄;有的,一盒中的芽菜有一半高,一半低矮;还有一盒芽菜刚出苗。

2.师生讨论,交流。为什么每个同学种的芽苗菜都是同样的种子,长的却是这样千差万别?(学生发言举例)

① 芽菜种的一半高,一半矮,是因为长的高的那面,向着阳光,光线充足。② 芽菜长的矮小,是水分不足,没有及时往蓄水盒里添水。③ 芽菜叶子发黄,光照不足

④ 芽菜刚出苗,可能是温度、湿度等外部条件不适宜。

⑤ 芽菜长的茂密浓郁的上温度、水分,阳光,器皿等各方面条件优异。

意图:通过实践,总结经验,培养分析概括的能力。

3.共同分享劳动成果。制做凉拌芽苗菜。

①动手割下萝卜苗;②清洗;③加调料凉拌;④共同品尝。

意图:体验亲自培育,收获的乐趣。获得一种成功的心理体验。4.利用家中的室内、阳台等空间栽培蔬菜、花卉。

四、课后小议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学生自己上网收集、处理资料,运用已有信息和技能进行设计和栽培芽苗菜。通过栽培过程中的亲身体验、仔细观察、自主学习,总结方法,获得知识,成功的心理体验,培养综合能力。

二、在家中完成栽培实践活动7——10天。学生放学回家后,每天晚上在家中坚持定时、仔细观察芽菜的变化,测量温度、湿度、生长高度,耐心培育,准确做好生长记录,做得很好。(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拍照片、或录像)

三、展示成果活动。

1.探讨自己栽种过程中体验、收获、问题等。

2.讨论开发家庭蔬菜基地,芽菜、花卉及无土栽培知识的延伸。(出示图片、照片资料:无土栽培迷你西红柿、草莓、矮豇豆、凤仙小西瓜等;各种无土栽培袖珍仙人球、虎刺梅、蕨类、常青、藤绿箩等)

栽培芽苗菜这次活动,整个过程较长,学生们能够大胆创新实践、勇于探索,持之以恒坚持定时观察,认真作实验记录,全面研究分析,培养了良好的科学素质。这正是二十一世纪我国提出的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具体体现。

科学实践活动案例 篇2

《浙江省义务教育教学管理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出台,又一次给校本教研增添新引擎。《指南》第十七条指出:要认真落实各科教学规范,积极探索“轻负担高质量”课堂教学模式……营造积极互动、平等对话的课堂文化。《指南》第三十三条指出:简化教师研究的形式化要求,引导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和提炼问题,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改进行动……培养教师的研究意识。从这个角度来审视以前的教研活动,总感觉套路的东西太多,缺乏课堂观察的指导,忽视研究意识的培养。华东师大崔允漷教授将这样的教研活动概括为“以简单处理、任务取向、不合而作为特征的‘去专业’现象”。崔允漷教授还提出改进“套路式”课堂研讨的“三变”策略:把头脑变复杂,重新界定课堂研讨的概念,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把头脑变宽容,组建专业合作体,解决“谁来做”的问题;把头脑变专业,提供技术或工具,解决“用啥做”的问题。用我们教育的行话来讲,就是“教育改革,理念先行”。

其实,在笔者看来,就科学课堂研讨而言,教师最迫切需要的是课堂研讨的技术或工具,因为有了新的教育理念并不等于就会听课、评课了。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而这其中修路的工具直接影响修路的进度和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讲,转变思维方式,改进研究技术,为教师提供课堂观察工具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课堂研讨常用的主要工具有定量观察量表、定性观察分析提纲、教学设计文本及摄像机等。而这其中必定不能缺少的是观察量表。观察量表的设计要根据课程特点、教师水平、学生基础、教学实际等方面综合设计, 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优化。

二、实践改进思路

目前, 对话教学的研究多集中在理论方面, 实践研究相对较少, 且基本集中在语文、英语这类文科教学中, 用于实践研究的工具几乎没有, 因此, 开展基于探究的科学课堂对话案例的实践研究应当充分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 紧紧抓住专题学习、预案设计、师生对话、课后研讨等基本环节, 把探究的思想贯穿其中, 以减少简单问答式的形成性对话, 增加表达思维式的探究性对话, 让学生亲历思维加工过程, 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顺着这样的思路, 则课堂研究技术的路径是:寻找理论依据—设计研究工具—开展实证行动。具体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教学设计,授课教师以“对话”方式制作教学预案,并印发给每位听课教师。

第二步:课前会议,重点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授课教师说课;二是授课者与听课者互动提问;三是确定观课点,根据课堂观察点的品质和课堂关注的主题来确定观察点。

第三步:课中观察,根据对话教学预案,详细做好师生对话记录,并以“条目”的第一个字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快速、简要的分类。

第四步:课后研讨,主要完成三项任务。

一是授课者围绕下列问题的反思:(1)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达成了吗?(2)谈谈对话教学的有效性。(3)谈谈有无偏离自己的对话预案。

二是听课者报告听课结果。这个阶段应遵循四个原则:一要简明,听课者的报告应有全景式说明,抓住核心说明几个主要的结论;二要有证据,听课者发言必须立足于观察到的证据,再作必要的推论;三要有回应,授课者与听课者之间进行必要回应;四要避免重复,各授课者的发言要避免重复性的阐述。

三是形成几点结论和行为改进的具体建议。结论主要体现三个方面:一是成功之处,即本课中值得肯定的做法;二是个人特色,即基于授课者本人的实际情况,挖掘个人特色,逐步呈现该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三是存在问题,即根据本课的主要问题,基于授课者的特征和现有的教学资源,提出几点明确的改进建议。

三、行动过程综述

1. 寻找理论依据

我们通过学习提炼基于探究的对话教学经验,并以巴恩斯的对话教学理论为指导形成《基于探究的科学课堂对话案例的实践研究方案》。把课堂对话分成两种类型,即探究性对话和形成性对话。探究性对话就是教师并不知道所有答案,就某一问题还没有下最后结论,它的特征是试探性。形成性对话就是教师已经知道至少一个标准答案,并就某一问题有专业性结论,它的特征是权威性。

在形成性对话中,有些对话只是师生之间非常简单的问和答,是教师为了收集信息,或帮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知识,不太可能出现帮助学生理性发展的实质效果。笔者将这种类型的对话称为简单问答式对话。而在探究性对话中,教师在教学时并不是将知识直接告知给学生,而是通过设计一些问题,对学生加以点拨、引导、启发,通过某种方式使学生亲自去经历对自然事物的意义进行探究和对这个世界进行理解,通过交流、研讨、对话去建构科学概念和意义。

那么如何判断一节课中哪些对话属于探究性对话呢?我们知道学生建构概念的能力可以通过表达和思维体现出来,探究是一种思维活动,属于抽象范畴的创造性思维。思维是在一个人的头脑里进行的,但思维与语言是紧密联系的,一个人的思维可以由一个人的语言揭示出来,如果要学生在建构意义和概念方面有所长进的话,就必须让他们用自己的话来表达他们对各种现象和事实间关系的论点和想法。因此,应该注意的是学生表达的方式和内容,并看出其观察是否准确、言语是否清楚,从思维的角度看出其表达的质量如何,即看出其运用现象和事实来提出质疑或问题的能力。

2. 设计研究工具

2010年2月,在绍兴市的科学“名师工作室”成员暨初中科学教研工作会议上,与会人员结合《指南》的实施,根据总课题的研究思路,针对自己教学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多个研究课题,经筛选确定了以问题、猜想为中心的“对话案例”实践研究,以证据、解释为中心的“对话案例”实践研究,以评价、交流为中心的“对话案例”实践研究,以及“我的探究对话教学故事”等独立的子课题方案,并根据巴恩斯的对话教学理论,参照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中小学科学课堂对话教学的实际,设计了一个分析课堂对话的框架及对条目做出解释,供教师们参考使用。(附表略)

3. 开展实证行动

根据方案,课题组每月举行一次实践研究活动,限于篇幅仅举一例。2010年4月,在皋埠镇中学本部举行文化战略主题教研暨中小学科学名师工作室活动,基于探究的中小学科学课堂“对话案例”的实践研究。皋埠镇中学杨晓红老师的一节“运动和力”复习课,对话式的教学预案、合作式的组织形式,充分展现了新生代科学教师的风采。课后上课老师先谈了围绕本节课创造性设计了那些师生对话,课堂中落实效果、自我感觉如何;接着其他教师分成三组开展讨论:本节课中哪些师生对话最好,哪些师生对话不足,并分别说明理由,各组推荐一名记录员和发言人;任务落实后,各组教师反思听课过程,开展认真而热烈的讨论,会场气氛相当活跃。通过讨论和交流教师们对课堂中的师生对话哪些是“一头雾水”的零对话、“马蹄杂沓”的杂对话、“天马行空”的泛对话、“请君入瓮”的假对话……并对科学课堂的对话形式的“灵活性”、对话情境的“科学性”、对话语言的“艺术性”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讨论引发了老师们对自己日常教学活动中对话的深入思考和反省,对大家日后组织课堂对话有了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四、成果收获整理

一年来,区属中小学科学教师紧紧围绕“基于探究的中小学科学课堂对话案例的实践研究”课题,积极参加活动,提高课堂研究技术,推动教研过程改进,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全区61位科学教师,设计了45篇对话案例,开展了12项区级及以上的课题研究,改进了16个课本实验,撰写了49篇教学论文。整理和分析这些研究成果,有以下三个特点。

1. 能以探究的形式呈现对话预案

在本课题的备课活动中,授课教师都能在听课前将对话教学预案印发给参加教研活动的教师,并围绕对话设计思路、重点难点解决、实验探究关键等问题进行说课。东湖镇中学李燕老师的“机械运动”(第二章第二节)的教学预案做到三易其稿,皋埠镇中学杨晓红老师撰写了300字的教学心得,课题组还将授课教师的对话教学预案装订成册,便于交流、诊断和提升,教学研究的有效性得到进一步增强。

2. 能以专业的眼光分析对话片段

在本课题听课活动中,听课教师都能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确定课堂观察重点,他们有的观察课堂分配时间,有的观察学生发言情况,有的观察实验探究的有效性等等,改变了原来以“旁观者”的身份把教学内容板书一遍的状况,采集的信息不仅全面,而且有深度,避免了原来重复、类同的现象。章洪伟老师的课题引入比较、蒋利红老师的实验探究观察、叶国华老师的学生发言记录等,数据详细,表达真实;刘菊平老师在“指南针为什么会指方向”一课中,一组有关“磁铁吸引规律”的对话,引发了教师们对课本中“磁化”概念的质疑,催生了实验探究有效性的讨论,教学研究的专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3. 能以研究的思路透视对话教学

在本课题议课活动中,许多教师能从课堂细节中窥探教学理念的落实情况,张法英、张岳峰、黄宝芳等老师还把课堂对话的片段运用到自己的教学论文、案例中,从一定的教育理论高度,分析探究教学、课堂对话的价值所在,不仅体现了教学研究的真实性,还凸现了教学研究的学术性,教师的学习、工作和思维方式得到进一步转变。

五、启示

一年的课题研究是十分短暂的,但给人的启示却是十分深刻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课堂对话的前提

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中小学科学教学的核心理念,课堂对话则是贯彻这一理念的重要手段。然而课堂对话与一般意义上的对话相比,又有其无法忽略的特殊性。在一般对话中,不了解的人向了解的人询问,课堂对话是了解的人向不了解的人询问。教师与学生相比,在知识、经验、思维、表达等诸多方面占据绝对优势,这就容易导致教师虽然意识到要注意和学生平等地进行对话,但是不知不觉中教师又会在课堂中掌控学生的对话,从而导致教师会跟学生抢话说,会替学生说话,对学生的对话评判对与错,等等,容易造成“不对话”。因此,对科学教师来说,不仅要尊重学生的提问、尊重学生的猜想、尊重学生的结论,更要尊重学生的质疑、尊重学生的失败、尊重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让师生之间情感相融、心灵相通,真正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确保对话教学长期开展。

2. 教师的专业素养是课堂对话的关键

随着知识的日新月异、科技的不断发展,学生的知识面也越来越宽,对话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并不一定在教师的认识范围内,如果教师不具有扎实的科学专业基础知识,就难以运用自如,难以满足学生各方面的要求,难以胜任对话教学,容易造成“假对话”。因此,作为一个优秀的科学教师,不仅要长期坚持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更新,还要懂得教育心理学、环境、社会、道德、法律等相关知识,确保对话教学深入开展。

3. 教研的有效引领是课堂对话的保证

通过小班科学活动案例看幼儿记录 篇3

案例一:各种各样的纸

活动“各种各样的纸”的主要目的是让幼儿在撕撕玩玩中感知绉纸、手工纸、硬纸板等各种纸张的特性,如纸板坚硬、餐巾纸轻软、手工纸薄脆等。为了进行更直观的比较,教师指导幼儿按不同牢度将撕下来的纸有序黏贴在记录表上。

分析:对于大年龄幼儿来说,他们不仅能用语言表述“坚硬”“松软”“薄脆”这些感觉,还会借助生活经验用各种替代的方法来表达(如画上芝麻饼干表示手工纸的薄脆),可是这样的表达对小班幼儿来说很困难。案例中教师采用的记录方法既方便又直观,可以让小班幼儿一目了然地认识事物的属性,符合小班幼儿的特点。

当然,实物黏贴也不是任何活动都适用。一些容易黏贴、大小合适的探究材料(如树叶、纸张、布等)比较适合采用实物黏贴的记录方式。此外,教师可以根据活动内容提供一些实物照片或实物简笔画,这与实物黏贴有异曲同工之妙。

案例二:落下来

一次秋天外出活动时,孩子们看到在空中飘飘悠悠的树叶,便兴高采烈地张开双臂迎接树叶落下。于是,教师设计了活动“落下来”。在活动中,教师提供了餐巾纸、沙包、“丫”字形纸片,鼓励幼儿仔细观察这三种物体落下的情景。孩子们一边观察一边向教师报告他们的发现:“餐巾纸落得很慢的!”“餐巾纸飘来飘去的!”“沙包是快快落下来的!”“纸片转着圈落下来!”“纸片转起来像直升机(螺旋桨)!”……

孩子们兴奋地借助肢体语言与教师、同伴交流着自己的发现。接着,教师在幼儿自由探索、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幼儿进行了经验分享。当教师问他们能不能把树叶落下来的样子记录下来时,孩子们露出了为难的神情。于是,教师当即用“直线落下”帮助幼儿记录沙包下落的过程,用“曲线落下”帮助幼儿记录餐巾纸飘落的过程,再用“螺旋线条”帮助幼儿记录“丫”字形纸片飘落的过程。

分析:在活动前教师曾自问,小班幼儿能不能将自己想表达的内容记录下来。根据对小班幼儿认知及记录等方面能力的了解,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于是教师便预设了师幼共同记录的方式。果然,经验交流的情况坚定了教师原先的预设——利用集体记录帮助幼儿共同记录所观察到的情景。教师还自编儿歌“沙包落下来,直直快快”、“纸片落下来,转着圈儿”、“餐巾纸落下来,摇摇摆摆”来帮助幼儿整理经验。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集体记录是教师帮助幼儿提升经验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幼儿交流、巩固探究中获得的科学经验,而且解决了幼儿记录的困难,为幼儿学习记录提供了榜样。

案例三:运水

小班幼儿喜欢玩水。于是,教师提供了一个装满水的水盆,一个空盆,还提供了一些工具。孩子们在游戏中很自然地运用工具去“运水”。在一次次“运水”过程中,他们不断地使用工具,认识工具。

游戏结束了,“谁的本领大”成为幼儿交流、记录的主要内容。教师为幼儿设计了这样一张记录表格(如图一),表格中的工具暗示小班幼儿要有目的地去尝试各种工具。不仅如此,教师还为幼儿提供了许多笑脸花朵图案,小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操作情况在每种工具相对应的空白处黏贴上不同数量的笑脸花朵,以表示这些工具运水本领的强弱。

分析:在大班我们也组织过类似活动,教师为大班幼儿提供的记录表格(如图二)给了孩子们很大的空间,幼儿不仅记录了自己的实验顺序,还记录了自己的猜想和实验结果。比较小班、大班这两张记录表格,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差异:提供给小班幼儿的记录纸浅显易懂,直观形象并具有趣味性,有明确的任务指向,使小班幼儿一目了然,并容易记录。而教师为大班幼儿提供的记录表则几乎是一张空白表,幼儿自主的空间较大。

为什么小班和大班的记录表有如此大的差异?原因是小班幼儿有关科学活动记录的经验很少,记录能力也很不足,所以教师提供的记录表格必须浅显易懂,有明确的任务指向并易于操作。而大班幼儿已积累了较多的记录经验,他们的记录能力也较强,因此,教师可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的记录。

科学领域活动案例及说课反思 篇4

大班幼儿科学教案:奇妙的盐水

活动目标:

1、能对科学现象产生兴趣,萌发初步的探索欲望。

2、在实验中发现盐溶解在水里会增加水的浮力,盐越多浮力越大。

3、乐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所看到的现象并愿意和同伴交流。

活动准备:

杯子、葡萄、盐、记录纸、视频“死海”的有关资料。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活动内容

1、谈话导入:“小朋友,你们还记得怎样让鸡蛋浮起来的吗?”(幼儿回忆经验)

2、教师质疑小结:为什么在水里加了盐,鸡蛋就能浮起来的呢?原来盐溶解在水里,增加水的浮力,鸡蛋就浮起来。(幼儿一一说说:浮力)

二、幼儿操作活动

过渡:那是不是加了盐,物体就能浮起来呢?(幼儿猜测)

1、那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呆会自己去试一试。在桌子上老师给你们每人准备了一杯水,要求每次加入1包盐,用筷子充分搅拌,放入葡萄,看看结果怎样?并把它记录在纸上。记住:试一次记一次。

2、幼儿操作

3、交流:我发现一号桌的小朋友动作很快,由请他们来说说他们的发现?(1号组:我加了1、2包盐,葡萄没有浮起来,加了3包盐,葡萄浮起来了。)

4、为什么加了1包、2包盐,葡萄没有浮起来?加了3包,葡萄能浮起来呢?(盐变多)

5、教师小结:是呀,当水喝1包盐,浮力很小,没有力量托起葡萄,加入2包盐,还是浮力太小,只有当水喝足了盐,才有一定的力量托起葡萄,让葡萄浮起来。说明盐越多浮力越大。

6、还有哪一组的愿意来介绍一下你们的发现?(2号组:我加了1、2、3包盐,葡萄没有浮起来,加了4包盐,葡萄浮起来了。)

7、教师质疑:刚才你们介绍了你们的发现,老师有了一个疑惑:为什么一号桌只要加3包盐,葡萄就能浮起来,而2号桌要加4包盐,3号桌要加5包盐呢?(观察3桌杯子里的水,)水的多少

8、你们都发现了呀,(出示标记)1号桌杯子里的水最少,2号桌杯子里的水多一些,3号桌杯子里的水最多)噢?水的多少和加的盐也有关系吗?到底是什么关系?(幼儿讨论)

9、小结:原来水越多,需要喝的盐也就越多。只有让水喝足了盐才有力量托起葡萄,让它浮起来。

三、观看录象

1、除了鸡蛋、葡萄能浮起来,我们的人能不能浮起来?(幼儿猜测)告诉你们,其实我们的人也可以浮起来,相信吗?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录象。

2、幼儿观看录象

3、真是神奇呀!谁来说说看:为什么人也能浮起来?原来这不是普通的大海,而是死海,它的含盐量比我们普通的海水要高6、7倍,浮力很大,难怪我们人都可以躺在上面了。

五、延伸活动

刚才我们有的小朋友把葡萄都浮起来,那能不能再让它沉起来呢?你们可以自己去试一试。

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盐水》说课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盐水》我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从幼儿常见、熟悉的现象沉浮入手,引导幼儿主动地参与学习,亲历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使每一个幼儿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

一、活动目标设计科学全面。本次教学活动的目标为:

1、能对科学现象产生兴趣,萌发初步的探索欲望。

2、在实验中发现盐溶解在水里会增加水的浮力,盐越多浮力越大。

3、乐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所看到的现象并愿意和同伴交流。

以上目标体现了科学情感和态度、科学方法和策略、科学知识与能力的要求,符合《纲要》的总目标要求。

二、活动的重难点: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在实验中发现盐溶解在水里会增加水的浮力,盐越多浮力越大,本次活动的难点是:在实验过程中能够按要求进行记录。

三、说活动过程:

活动的总体思路较清晰,过程流畅,幼儿的参与度较高。

1、材料选择合理有效

科学活动中的材料投放与幼儿的兴趣有着相互的密切作用。材料投放得好、投放得巧,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满足幼儿兴趣的材料能促进幼儿的思考。本次活动我通过比较与实验后,最后选择了鸡蛋,鸡蛋的大小、形状比较适合做实验,更重要的是实验操作结果明显。能帮助幼儿发现实验现象,了解科学知识。其次提供水的多少、杯子里的盐的多少都不能随意,这样才能体现科学活动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因此材料的准备不容忽视,幼儿的兴趣主要来自于材料,幼儿的发展更依赖于对材料的操作。

2、活动过程自主开放

在活动过程中,我努力创设宽松的环境氛围。在导入时,我用一沉一浮的鸡蛋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然后让幼儿猜测为什么一个杯子里的鸡蛋会浮起来,让幼儿大胆想象之后,我又故弄玄虚的施以魔法让沉下去的鸡蛋浮起来,将幼儿的注意力拉到往杯子里加盐从而增加水的浮力上来,这不仅为下一环节埋下伏笔,而且大大激发了孩子探索的欲望。接着交代实验要求,鼓励幼儿大胆操作,让幼儿在自己的探索、尝试中发现现象,然后再揭示其隐含的科学知识。活动中幼儿思维活跃,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对于重点和难点的把握,我运用了一些启发性、开放式和递进式的提问。所有的实验结果及其隐含的科学知识和幼儿一起归纳得出。在活动中孩子们学会了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初步的科学探究精神。

3、活动延伸经验迁移激发兴趣

幼儿主动探索获取相应的科学经验后,将话题延伸到自然界的现象中(死海之谜),让幼儿了解更多与此活动相关的科学知识,拓宽幼儿的知识面,满足幼儿对知识的渴求。活动结束时,我又将幼儿的探究活动引向深入,“怎样使浮起来的鸡蛋再次沉下去呢?”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究兴趣,使活动终而不止。

整个活动让幼儿亲历探究过程,培养孩子们在科学活动中的爱好、情感和态度,重在激发幼儿的发现兴趣和探究欲望。

四、需改进的地方:

1、材料的准备可更加科学性与严谨性。比如每个杯子里的盐的量,存在一定的差误;再是提供给孩子们操作的水杯,可贴上标记,这样孩子们更加容易发现水的多少与加入盐的多少的关系。

科学实践活动案例 篇5

一、案例的设计说明

“妈妈我从哪里来?”“你是怎样生我的?”幼儿常常会向家长提出这类问题。这些现象都说明了幼儿开始了对性的好奇。但是,幼儿的性问题往往得不到科学的回答,许多家长感到与幼儿讨论“性”是难以启齿的,或者认为幼儿长大后就会明白,所以对幼儿的性问题要么进行哄骗,要么给予错误答案。因此,为了正面引导幼儿的好奇心,从小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我设计了大班科学活动“我从哪里来”。

二、案例的分析

1.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幼儿提出的性问题

在这次教学活动中,我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利用图片、课件等直观的教学手段,对幼儿进行科学的启蒙知识。故事中涉及的所有名词均使用学名,以保证其科学性,并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不同时期的图片,引导幼儿主动观察,自由讨论。打破了以往“老师提问,幼儿回答”的课堂模式,让幼儿自主提问,共同解答,大大地激发了幼儿的探究意识。

2.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是:活泼好动,充满了好奇心,总有问不完的为什么,他们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向幼儿介绍小生命的形成、成长过程中,我采用了图片和课件的形式,让幼儿直观地了解生命的形成过程。通过游戏,幼儿亲身感受到了妈妈怀胎十月的辛苦,从而激发了幼儿用一颗感恩的心来回报爸爸妈妈的情感,这正是思想性和趣味性的结合。

3.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处处皆教育

孕妇妈妈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关键是教师如何把握这一教育契机。教师及时地对幼儿进行基本的性教育,避免了幼儿对其错误的认识,使孩子们对生命的形成过程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为孩子一生的发展打好了基础。

三、体会和反思

1.从观与做这两方面来组织活动

在“观”这一方面讲得比较多,有趣的卡通录像引起了孩子们浓厚的兴趣,使得他们不断地向我提问,我也挺乐意回答他们的问题,这说明他们在思考,看着他们专注的眼神,不知不觉就讲得比较多了。而在“做”方面,由于前面部分用时太多,没有给大多数幼儿发言的机会。没有让更多的幼儿体会到妈妈怀胎十月的辛苦。幼儿好像有些失望。所以,在时间的把握上还要注意。

2.在“我的成长相册”这一课件中,准备不充分

我设计的是用在场幼儿的照片,这样会让幼儿亲自感受到自己成长的变化,也会让其他幼儿感到真实、可信,但由于照片没有及时采集到,所以没有更改。

3.语言不够精练,讲解过于??嗦

经过以上几点的修改,我想活动一定能达到更好的效果了。所以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要不断地反思,大胆尝试、创新,更好地开展每一个教学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篇6

实施学校:吉林省吉林市实验区龙潭双语实验小学

学生年级:四年级

指导教师:季星

一、活动主题的提出

儿童的饮食问题一向是所有家长倍受困扰和关注的问题。有的儿童偏食、厌食、身体瘦弱;有的儿童暴饮暴食、挑食、身体过胖……这些都引起家长们的忧虑。于是家长用各种手段去控制儿童饮食,却从不曾想怎样才能引起儿童从对自身的关注,帮忙他们构成自我保健意识。同时,饮食又是儿童每一天生活不可缺少的资料,离他们自身很近,但却不能引起他们的关注,这就说明了在我国,饮食保健的意识还很淡漠。综上所述,我想,如果引导学生自己去调查研究饮食与健康的问题,不仅仅能够激发他们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潜力,同时又能让学生带动家长,构成饮食保健的初步理念,使活动课程真正起到实际的作用。因此,我在初步设计了本课的活动体系后,又找来一些学生商谈,以征求他们的意见,学生对此兴致很浓。于是,师生共同确定了“饮食与健康”的主题研究活动。

二、活动具体目标的确定

(一)学生透过调研活动,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饮食的营养结构,明白膳食平衡有利于身体健康,构成初步的保健意识,养成均衡而又科学的进食习惯。

(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多种现代多媒体手段收集、处理信息的潜力,同时增强与他人交往合作的潜力,并以资料为依据构成具有初步理论价值的小论文。

(三)学习配置一些合理有营养的食谱,并能依据食谱制作美味的菜肴,培养劳动技能技巧。

三、活动实施的具体过程、方式

(一)启发引导、提出主题

以某天的课程作为与学生攀谈的开始:老师发现我们班有许多同学越来越胖,还有一部分同学越来越瘦,想过其中的原因吗?(教师要注意语言的艺术,不要伤害到学生的自尊)

学生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

董佳楠:有的同学总是喜欢吃小食品、吃零食,对身体有害。

李正阳:此刻,人们的生活好了,天天大鱼大肉,吃得太好了,所以胖子就越来越多了。

许策:我不完全同意李正阳的意见,我就很喜欢吃肉,但是你们看我多瘦啊!

李正阳:那你的消化系统必须是出毛病了,也许是吸收不好呢?……

吕金烨:还有一些人发胖是因为吃得太多了,一看见好吃的就吃起来没够,就是吃不喜欢的东西也比别人吃得多。

郭海洋:人一发胖就会变得越来越懒了,爱睡懒觉不爱活动,越不爱活动就越胖。

马畅:听我妈妈说,此刻的食物里边儿的激素个性多,人们为了让猪、鸡、牛等家畜长得更快,就喂他们一些内含激素的饲料,为了让蔬菜长得又大又好,就施了许多化肥,人吃了这样的食物就会发胖。

黄灿:我明白我们班常钧个性瘦,是因为他很挑食,从来不吃绿色的菜,只吃白的,我问过他妈妈!

董佳琪:对!许策瘦也是因为挑食,他光吃肉,剩下什么都不爱吃。

马畅:我妈妈是医生,她说此刻有很多种疾病都跟营养有关,但是有什么病我也不明白。

教师适时接过话题:同学们的争论十分精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们周围的偏胖人群和偏瘦人群逐渐增多,有很多人出现了营养失衡的现象,各种疾病也乘机侵入我们的身体。既然大家都说饮食与健康有着直接的关系,那我们不妨开展一次“饮食与健康”的调查研究活动,同学们是否感兴趣呢?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整理为以下几个子课题:

1调查偏胖和偏瘦同学的饮食状况。

2调查各种常见食物的营养成分。

3调查缺乏营养给人带来的不健康现象。

4调查各种常见食品使用化学产品的状况。

5调查小食品和饮料的成分。

教师善于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和捕捉学生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的瞬间来指导学生发展问题:从而有利于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选取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使活动深入开展下去。

(二)制订方案,展开调查

学生按照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构成小组,并给本组命名。然后,制订出本组的研究方案,.并及时与教师沟通,取得教师的帮忙与支持。

(由于学生的年龄及社会交往潜力的限制,他们只能利用校园内的资源,如:去微机室上网,去图书室找资料,询问老师等。这时学生纷纷求助于我,在弄清学生们的意图之后,我与社区医院,社区超市取得了联系,他们对学生的行动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并带给了便利的条件,使学生们的调研活动顺利地开展下去。

在给化肥小组联系农业专家时,我发动全校的老师,寻找是否有在农垦特产研究所工作的家属,最后,找到了刘老师的爱人DD王教授。王教授给化肥小组的同学带给了很大的帮忙,这使学生们的实验更具有说服力。)

健美小组调查两名同学的一周饮食状况,并做好详尽的记录。

营养小组在书中或电脑中查找关于各种食物的营养成分,并作记录。

健康小组到医院去调查有关的医生,了解有关的知识,尽量邀请医生到班级座谈。

化肥小组去拜访农业专家,了解各种农作物的施肥状况及家禽家畜的饲料配比状况。

小食品组去超市或小卖店查找资料,收集有关资料。

教师可将此环节的课时布置在双休日进行,便于学生的运作。

(三)整理信息交流汇报

学生透过个体调查或小组研究,整理好记录,并根据收集的数据获得必须的结论,然后在全班交流汇报。

参加此活动的学生是我从一年级带上来的,比较熟悉活动课的形式。由于每一次活动都要求学生有创新,有竞争意识,并能把本组获取的信息与其他组共享,因此各个小组都把汇报的形式作为重点。

经过本组成员的共同商讨,取得老师和家长的多方支持后,各组开始进行紧张的资料整理工作。小食品组的组员通力合作,制作了巨幅的数据调查表和有利的宣传口号,使大家感受到了他们的一番苦心;营养小组运用微机课所学的知识制作了漂亮的课件,将各种水果蔬菜的图片装饰在数据旁边,用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健康小组将医生请到课堂,为同学们解释相关的问题,既新颖又有说服力;化肥小组利用尿素生出了两种不同效果的豆芽,即同样的时间里,一碗刚刚长出芽,而另一碗却长得很长,当这两碗豆芽放到实物投影仪上时引起了同学们的一阵惊叹,实验的结果让同学们很是信服;而健美小组让最胖的杨雪和最瘦的常钧直接站到前面理解大家的采访,在阵阵笑声中大家也悟出了必须的道理。

作为任课教师,我为学生们的潜力感到欣慰,同时也意识到了自己肩头的职责更重了,活动课程让我和孩子一齐成长!

各小组根据所得信息撰写论文,同学之间交流后交给老师保留。

附:小论文.

1.关于食物营养的调查报告

最近,我们发现校园中的“小胖子”和“小瘦子”越来越多了,因此,决定研究研究其中的原因。透过调查采访,我们明白了这些胖人多数都吃得多、吃得香、吃得好,但是运动却很少。而瘦人多数是挑食,那么他们吃的食物当中到底有哪些营养呢我们又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了解到许多新知识。

人们需要从食物中摄取热能和营养素。不同的人对热能和营养素的需要量是不同的,故人们对食物的“营养质量指数”,即食物中所含的营养量与人们需要的营养量(供给量)之比的要求不同。食物的“营养质量指数”能够简称为INQ,它是衡量该食物营养质量的标志。而胖人所喜爱的都是高热量、高脂肪和高碳水化合物,如肉类、油炸类的食物,它们的INQ值很高。据营养学家分析,体重超重和肥胖,主要是体内热量过剩,而不是营养过剩,肥胖并不是营养好,反而有很多肥胖者是某种营养缺乏。所以肥胖者要个性注意食品的选取和膳食结构的调配及食量摄入问题。

期望同学们不要挑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拥有健康的身体!早日实现自己的理想!

营养小组全体成员

2002年l0月20日

2.胖人和瘦人的饮食状况报告

吃饭是我们每个人每一天都务必做的事情,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但是这吃饭也是很有学问的,你们明白吗

最近,我们小组的同学对我们班较胖的杨雪和较瘦的常钧进行了一周的调查,透过我们的记录,大家不难发现,杨雪和冯宏楠十分喜欢吃肉、吃香的饭菜,而且吃的也比正常人要多,这也许就是他俩胖的原因。另外两位瘦子呢许策是喜欢吃肉,但他除了吃肉别的一口也不想吃,而且还不吃大米饭、馒头等主食,我想他体内必须缺锌了,所以怎样也胖不起来,而常钧呢每顿饭只吃那么一点儿,还有挑食的现象,所以胖不起来了。

最后,我们小组的成员一致认定:过胖和过瘦都会影响健康,体质也会下降,人每一天吃饭要定时定量才是最科学的!

健美小组全体成员

2002年10月20日

编者手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所有课程领域中开放性最强的课程,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在这项活动中,学生根据他们现有的课程资源、自身已有的经验,采取不同的方式,去进行调查、访问、考察、实验、制作等。教师只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加以指导和引导,并不强求学生固定地采取哪种活动方式和活动过程。这种开放的活动过程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创新精神。

四实际应用,美食大赛

教师总结:透过这次活动,同学们对饮食与身体健康的关系有了必须的了解,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该怎样应用呢

学生:要注意营养的搭配,不能挑食,养成好的饮食习惯。

学生:要制订一份饮食计划,多吃对身体有益的食物。

学生:不能贪吃小食品,对身体有害。

学生:不要总吃零食,要按时吃饭才能身体好。

学生:我想用我了解的知识配置一份营养食谱,再把这些菜做出来,请同学们一齐来品尝!

老师:大家能否根据所掌握的资料配置一份营养食谱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商讨本组的食谱并写下来。

老师:既然大家这么高兴,那老师就给你们创造一次机会,我们一齐来制作一顿美味大餐,进行一次美食大赛,怎样样好,各组商量好材料的来源,组长进行好分工,选出采购员、小厨师、小帮手等,为了我们烹饪大赛的成功,需要取得家长的支持,这天放学回家后,让家长帮忙你们完成自己的任务,我们下周二上午第二节课进行比赛。

(根据班主任老师反映,很多同学都回家做了充分的准备,又是买材料又是学做菜,有好几个同学为了练习做菜,家里连续吃了一周同样的菜,家长叫苦不迭说:“你们那个美食大赛什么时候举行,我此刻一看见黄瓜炒鸡蛋脸都绿了!”)

教师邀请几位老师和家长做评委,评选出最佳小厨师、最美味菜肴等几个奖项。

赛后师生共同品尝美食,体验劳动的乐趣,感受生活的完美。

编者手记

透过“实际应用,美食大赛”使主题研究活动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这项活动为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和直接体验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机会,从而既增进了学生对饮食与身体健康关系的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潜力和探究创新潜力。

五结果与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饮食与健康”系列活动历时近两周,此项活动将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及劳动技术结合起来进行,充分体现了活动型课程的自主性、活动性、开放性和综合性的原则。

透过此次活动的开展,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还学会了如何正确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并增强了社会实践潜力及劳动技能。学生对活动表现出始终如一的热情,他们了解到一些简单的饮食与健康的知识,有部分学生还改掉了挑食的坏毛病。这次活动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他们开始关注身边的问题,并用心地进行探索研究,建立了初步的科研理念。

此次活动的评价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在活动中的情感态度。如活动的用心性、专注程度、对活动进展的关心程度,主动参与程度以及情感的表现等。

2.学生在活动中动脑筋的程度。如是否爱思考、爱发表意见,善于发现问题,获取信息或解决问题的潜力等。

3.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如是否与同学、老师讨论或商量问题,出现分歧能否协商解决,能否主动地争取别人的帮忙等。

科学实践活动案例 篇7

作为教研员, 我经常下学校听课, 与老师们一起研讨。2009年秋遇到的一堂课, 令我震惊。

那位教师教学的是语文S版二上《动物过冬》, 文中出现如“鹊、鹂、鹃、燕”等生字, 教师让学生观察, 学生很快发现这些字都与“鸟”有关。我很高兴, 教师充分相信学生, 引导其观察、发现、归纳, 而不是直接告诉。这就让学生亲历了学习发现、思考的过程, 很好!

突然, 有个小男孩问道:“‘燕子’也是鸟, 为什么‘燕’字不带‘鸟’呢?”听此发问, 我为之一怔。是呀, “燕”字为什么不带“鸟”?说实话, 我也不知道。于是, 我为这位教师捏了一把汗, 更希望这位教师能够讲清楚。

这位教师解释道:“我们的汉字有些是形声字, 有些不是。”但小男孩并不满足, 追问道:“那‘燕’是独体字吗?”教师说:“不是, 是合体字。”说完就再也无法解释了。小男孩意犹未尽地坐下了, 小声嘀咕:“是合体字?”遗憾的是我也不知道“燕”字到底是象形字还是会意字, 或是其他?研讨时, 我向在场的所有教师们请教, 更遗憾的是他们也不知道。我深深地感到:我们语文教师的语言文字知识真是欠缺啊!

查了《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 没能找到满意答案。因为这二“典”只释字词义, 不分析字形。于是, 我向集美大学教育学院的金文伟老师求教, 他的回复令我豁然开朗。

原来“燕”字是象形字, 像燕子的形状, 上面是不是“艹”, 是燕子的口 (如“革”的上部指兽的口, 代表头) ;下面四点, 不是“火”, 而是燕尾形的变体 (同“鱼”的繁体字“魚”) 。

随后, 金老师还寄给我释“燕”字的图文:

金老师的释“燕”, 让我再次深深感到, 汉字蕴涵着丰厚的文化, 同我们的识字教学、教师的语文素养密切相关。同时也认识到金老师当时在做的实验———识字教学科学化研究的意义。

课题的诞生

“燕”字的教学让我有种紧迫感。2010年春, 金老师为泉州市的省、市级课改基地校的代表做了《科学识字与汉字科学》的专题报告。金老师在讲座中谈到“汉字学”在古代称“小学”, 是专门教儿童识字的。这使我意识到,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汉字学的有关知识, 既然之前没学过, 就应该在教学中弥补, 在研究中积累。

带着对教学的思考与知识的渴求, 2010年12月, 我参加了在厦门市集美小学举办的福建省小语会“汉字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研讨活动。活动中应用汉字学教学的四节精彩课例让我看到了汉字科学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看到了小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是语文课程的四大理念之一。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研究汉语、汉字的构成规律和系统, 研究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与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 以及发展学生思维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

作为“汉字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子课题, “基于汉语汉字科学的小语教学科学化研究”就在这不断的思考、学习、论证中产生了。这里之所以提“科学化”, 在于小语教学多年的各种改革, 几乎难有成效, 究其关键, 乃是没有真正遵循教育科学。

“基于汉语汉字科学的小语教学科学化研究”这个课题的确大而难!但是, 凭着对汉语言文字学习的直觉和兴趣, 以及准备在研究中不断学习、运用、提升的朴素想法, 我们上路了……

课题的实践

一、理论研究成果

该课题比较大, 所以我们从识字教学研究切入, 兼顾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研究。目前, 识字教学在理论研究层面已探及了一些规律, 阅读教学也有所突破。

(一) 识字教学

我们总结出了基于汉字科学的识字教学应遵循的两个基本原则和几种方法。

1.遵循汉字特点, 形音义结合识字。

多年来的汉字教法, 主要是拼读字音, 描摹字形, 很少讲解形音义的关系, 这是拼音文字的教法, 没有“关注到汉字的特点”。汉字具有“因义 (音) 构形”的特点。许多错别字的产生, 就是因为初教时学生没有理解字的形音义关系。比如, 学生常将“游”的右旁写成“攵”, “隹”旁写作“佳、住”, 甚至“身”“犭”旁也常写错。实验中, 课题组教师尽量将汉字的形音义联系起来教学。如, 讲“游”字时通过图文对照, 让学生明白右旁“斿”从 (旗帜) 从“子”, 甲骨文写作, 意为有人持旗起舞, 在“游”中做声符兼意符。讲清生字的音形义关系, 还能引起学生积极主动探究汉字的极大兴趣, 尤其是在教师展示汉字的演变和相应的图片时。经常有学生自觉地预习生字, 通过上网查阅, 提前了解生字的字理、字形演变情况, 还有些学生喜欢把古文字“画”下来。运用汉字科学识字, 借助每一个汉字里蕴涵的传统文化信息, “润物细无声”地弘扬了中华汉字文化, 使识字教学既有趣又有效。

不过, 我们在实践中也发现, 有些教师解析生字时, 过于喜欢溯源分析, 于是我们总结出:溯源分析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现代汉字的构形原理, 如果能直接讲清汉字形音义的就不要溯源, 实在讲不清的才用。溯源分析也要视情况确定溯源到哪一级, 从繁体字到古文字, 选出一个最易理解的即可, 不必罗列古文字的各种形体。

2.遵循汉字特点, 系统组块式识字。

汉字的形音义关系引发出了汉字的其他特点, 重要的有“系统特点”, 体现着汉字几千年来科学的构形体系。比如形音义是统一体, 但其中又存在着字“形”系统和字“音”系统。如“工”系统有“功、巧、功、攻、空、红、虹、左、巩、贡、汞、邛”等字。“工”是带柄的铲刀, 本义是工具, 音gōng。掌握了“工”的形音义, 就容易理解和掌握带“工”的字的形音义。这在汉字学中叫作“系统识字”, 在心理学上叫作“组块记忆”, 具有以简驭繁的识字效果。

教学时, 我们的实验教师遵循汉字科学, 把握汉字的“系统特点”,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实现了学习“一字、一偏旁”, 认识“一串、一家族”。这样不仅把识字的“钥匙”交给了学生, 使他们迅速提高了识字效率, 而且使其产生了继续探究汉字规律的浓厚兴趣与强烈愿望。

对于如何进行系统组块式识字, 我们主要采用以下两个基本方法。

(1) 部首带字法。

这里所说的部首, 属据形立部。讲清一个部首的形音义, 使学生明白一串带有该部的字。如, 教学北师大版二上《丁丁冬冬学识字 (一) 》, 将带“穴”旁的字串归类, 先学习部首“穴”, 引导学生观察到“穴”的图片和金文, 像石崖所构成的石洞, 两个“口”形是石褶, 说明远古先民以穴为屋。此时教师归纳点拨:“穴”指洞窟、土室, 现也泛指有顶棚的形似房屋的建筑物。接着出示楷书“穴”, 说明为了书写方便写成“宀”和“八”, 石洞形状消失。最后出示带有“穴”的字词“洞穴、鸟窝、窗帘、天空”等, 让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窝、窗、帘、空”用“穴”旁, 以此理解字词义和记住字形。

其中, 理解“天空”一词与“穴”的关系, 学生有难度, 教师再作点拨:空, “工”表声, “穴”表义, 表示巨大洞穴了无一物, “天空”即像巨大的洞穴。

以上教学根据汉字构字系统特点, 引导学生了解造字规律, 明白部首的本义及引申义, 再带出一串字词, 大大降低了识字难度, 既提高了识字效率, 也教给了学生识字的方法, 可谓“教好一个, 学会一串”。

“部首带字法”的教学基本操作程序为:A.追本溯源, 学习部首;B.点明规律, 学习字串;C.拓展举例, 指导书写。

(2) 基本字带字法。

这里的“基本字”主要指根据汉字外形结构分析作为一串字的偏旁的那个字, 由“基本字”带出的字, 多为形声字或形声兼会意字。教学时, 我们要充分利用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特点, 帮助学生建立起音、形、义联系, 从而提高识字效率, 培养识字能力。如教学“丁”时, 先创设情境:有个汉字家族叫“丁字族”, 成员由“丁”加上不同的偏旁组成, 你们认识“丁字族”的哪些成员呢?学生纷纷说出“盯、叮、钉、订、顶……”教师依次板书, 让学生根据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说说怎么掌握这些字的音、形、义。

另一种是“基本字间接带字法”。如教学北师大版一下《问银河》时, “银”字可以分别以“金”或“艮”为基本字, “金”字较好理解, 我们就重点讲“艮”的知识。先让学生明白“艮”音gèn, 甲骨文写作, 像人扭头向后怒目而视 (字的形义引起学生极大兴趣, 许多学生模仿扭头怒视的样子) 。教师再引导:“艮”在字族里, 大都表声兼表义, 表睁大眼睛之义。在“银”里表音, 所以“银”是前鼻音。再请学生说出“艮”家族的其他成员, 也就是给“银”换上不同的偏旁, 从而“间接带出”“很、狠、恨、跟、根、眼、恳……”, 再适当结合“很、眼、恨、狠”等字说明“艮”的表义作用。这样, 掌握一个基本字就可以认识一串字。

把握汉字构字的“系统特点”, 讲对一字一偏旁, 就能化繁为简, 以简驭繁。掌握汉字的“系统”越多, 识字效率就越高, 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也就越容易培养。

“基本字带字法”的教学基本操作程序为:A. 创境激趣, 学习基本字;B.加换偏旁, 拓展积累;C.发现规律, 迁移识记。

(二) 阅读教学

学生阅读由汉字承载的文本, 无论是提取信息还是理解意义, 都建立在理解汉语汉字关键字义基础上。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 古文以单音节词为主。汉字的形音义统一, 其“义”就是汉语的词素或词, 但词本义又产生出一些引申义, 构成一字多义。根据这一特点, 我们初步总结了在阅读教学中理解词语的方法, 主要有:

1.解析关键字, 辨析近义词, 体会用词准确。

准确掌握字义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基础, 包括阅读和写作 (写作强调“用词准确”) 。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词义, 抓住关键字来解析, 从而可以使学生在比较中理解, 准确辨析词义的微妙差异。

如北师大版四下《七子之歌 (澳门) 》中有“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之句, 泉州师院附小吴友钧老师执教时, 巧妙解析“掳”字。她先引导学生区分“掳、抢、抓、夺”几个近义词, 思考作者为何独选“掳”字, 再适时讲解:“掳”是“扌”“虏”结合的会意字。“虏”的繁体“虜”是会意兼形声字, 从虍从力从毌, “毌”是古代用绳索穿钱形, 这里表示用绳索拘捕;“虍、力”表示像虎兽强行用绳索拘捕之意。“虏”后来作了名词, 用绳索拘捕义就加“扌”造“掳”来表示。简化字“掳”也保留有像虎兽强行拘捕的意思。学生准确理解了字义, 再次朗读诗句, 脑海中就有了形象的画面, 感受到了汉字的细腻微妙, 也懂得了阅读要仔细体会近义词的不同和作者用词之匠心。

2.探究字本义, 明白引申义, 准确理解文本。

词义的引申促进了汉语语义的丰富, 但都产生于本义。阅读中, 如果教师不清楚, 引导不当, 就会造成学生理解错误。如人教版二上《从现在开始》中有个句子写猫头鹰想到自己成了“万兽之王”后神气极了, 课后“读读写写”中也安排了“神气极了/可怕极了/极了”的拓展练习。有教师教学时问学生“神气极了”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说很神气、非常神气、十分神气等。教师表扬学生会用近义词来理解, 然后让学生们来表演。其实这样理解“神气极了”是不对的, 须知“极”“很”“非常”“十分”这几个近义词有程度不同之别。这里的“极”, 本义是房屋正梁、即脊檩, 因处在房屋的最高处而引申为顶点、尽头。“神气极了”就是神气到了顶点、无以复加了。显然, “十分”“非常”“很”都达不到这个程度。本来, 教师理应引导学生比较“神气极了”与几个近义词的差别, 体会作者用词准确之妙, 体会作品人物形象之生动, 甚至由此讲解“极”的本义及引申义, 可惜, 因为执教者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而无法施教。

对于字词教学, 教师应该能讲清词语中关键字的字义, 使学生准确理解词义。如, 金波先生的儿童诗《信》里有这样一节:替花给蜜蜂写, /赶快来采蜜。/花已姹紫嫣红。不少教师解释“姹紫嫣红”时, 将五颜六色的一片片花海的图片通过课件展示给学生。其实, “姹紫嫣红”形容的是一个个单株花的姿态美丽, 颜色娇艳, 其中“姹”字从女, 宅声, 本义是美女, 引申为艳丽;“嫣”字从女, 焉声, 本义是指女子身材颀长而美丽, 引申为笑容美好, 进而引申指颜色浓艳。课题组教师在教这个词语时, 没有让学生替换近义词, 也没有展示各色花海, 而是在讲清关键字义后, 展示了一株株美丽的花朵,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 学生豁然开朗。

二、实践研究成果

(一) 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基于汉语汉字科学的小语教学科学化研究”课题首先要求成员们掌握汉语汉字科学的有关知识。但是小学语文教师大都没有系统学习过语言学、汉字学, 无法开展科研。于是, 我们邀请金文伟老师对课题实验教师进行了系列学科知识讲座。在一次次培训会上, 老师们吃惊地发现, 原来自己平时教的很多知识是不准确的, 有的甚至是伪科学知识。如有一位教师曾将“鹅”字解说成“我的鸟”, 讲“娥”字引导学生用“我的女人”来记忆, 这样的解析与“鹅、娥”的词义毫无关系, 是将“我”为声旁的形声字讲成会意字的典型错误案例。有的教师曾认为这样教学生容易记忆, 将其奉为得意妙法。现在老师们认识到, 这种违背科学的教法, 干扰了学生对汉字科学系统的认识, 不利于学生掌握字义, 也不利于后续学习, 更不利于学生思维逻辑的健康发展, 危害很大。

正因为本课题实验研究始终将教师的学科培训、研修作为重中之重, 课题各实验学校、子课题实验校在参加总课题组集中研训后再组织二级校本研训, 课题负责人、特聘专家通过邮箱、QQ群等加强与各校的沟通、联系, 有力地指导了实验研究。所以课题实验教师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 学科专业知识, 尤其是汉字学知识持续增加, 教学观念逐渐转变, 特别是将小学语文教学多年来将语文教学法放在第一位的观念转变为语言文字第一位。老师们深切体会到, 语文知识欠缺, 汉字知识不懂, 教学方法再好, 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所以, 课题组教师备课, 先对所教的语文知识勤问细查, 慎重研究, 查清问明后再设计如何教。老师们对学生易错、难学的字词不再随意编造顺口溜或故事, 而是根据汉字科学, 结合学生的特点来讲解。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好表现。这种表现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就是效率比较高、效果比较好。比如, 泉州师院附小的吴友钧老师执教北师大版一下《竹乡之歌》一课, 不仅顺利完成了规定的学习任务, 还通过溯源引导学生了解了“竹”字象形字的特点和字形演变, 由此拓展认识了“简、篮、竿、筷、箱、笋、笼”7个字;学习了“饣 (食) ”旁, 并在学习“饭”字的基础上拓展认识了“饥、饿、饱、饺、饼、馆”6个字。

(二) 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科学实践活动案例 篇8

京剧综合实践活动欣赏综合实践活动,是为了改革中国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一种新型课程。与传统实践活动强烈的目标性不同的是:综合实践活动更强调多种主题、多种任务模式、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通过系列复合性活动,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体验并初步学会问题解决的科学方法,具有问题意识,发展良好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

综合实践活动,它属于活动课程的范畴,是新课改的闪光点。目前,全国的中小学都在开展,作为一名在校外教育单位工作者,对“综合实践活动”一点也不陌生。从1949年4月新中国第一座少年宫——大连市少年宫成立至今,一所又一所的校外教育单位开展着一项又一项综合实践活动,学员们通过一系列的综合实践活动,巩固了技能技巧,并在巩固的基础上获得“举一反三”的能力。

作为校外教育,应该有不同于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表现形态。我认为,校外的综合实践活动应该包括“专业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两大类,《走近京剧》综合实践活动理应属于“专业实践活动”。不过,这里的专业是应该加上引号的,是相对于学校音乐教育的普及性而言。专业性与实践性也并不是完全割裂的,有时候是相互融合和相辅相成。

京剧,作为我国众多艺术剧种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被称为“国粹”,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开展京剧活动,对于文化的传承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及价值。在这里,借我宫开展的《走进京剧》实践活动来谈一谈对校外综合实践活动的看法。

首先,要做好前期准备。在开展活动之前,让学生进行京剧相关知识的了解,通过相关材料的充分展示,使学生逐渐地了解京剧,认识京剧,从而为学生接下来的进一步的“走进京剧”奠定必要的基础,让学员初步了解认识京剧在我国戏剧领域中的“国粹”地位,了解认识京剧“生、旦、净、丑”的四大角色分类等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就京剧这门艺术在唱腔、念白、(武打)动作和脸谱这四个方面的主要特点进行具体的感受。从而使学生对京剧产生一种好奇感,进而转化为一种浓厚的兴趣,并且为下一环节进行的相關实践活动做好必要的准备。

其次,有效开展活动。以《走进京剧》为例,我们开设以下活动内容:

1.了解京剧起源。知道中国京剧是世界上三大戏剧文化形式之一。中国京剧集古代戏曲艺术之大成,吸收了昆腔、京剧、秦腔等艺术,直到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陆续进京才逐渐形成、发展起来。

2.了解京剧流派及名角名段并学会欣赏。让学生通过上网、看书、向家长请教等方式了解京剧的流派,所谓流派就是指演员的表演有独特的、系统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特点,并且这种风格特点得到师承和传播。主要流派有:须生里的谭派(谭鑫培)、马派(马连良)、麒派(周信芳)、汪派(汪桂芬)等;小生里的程派(程继先)、姜派等;武生里的李派、俞派等;旦角里的梅派(梅兰芳)、程派(程砚秋)、荀派(荀慧生)、尚派(尚小云)等;花旦(青衣)里的张派(张君秋);老旦里的龚派等;净角里的何派等;丑角里的王派等。特别是了解京剧四大名旦的代表剧,如梅兰芳的《贵妃醉酒》;程砚秋的《四郎探母》以及后期的《锁麟囊》《女儿心》等;尚小云的《二进宫》《昭君出塞》;苟慧生的传统戏如《金玉奴》《花田错》等,新剧《钗头凤》《荆钗记》,等等。对于这些名段,组织学员直接聆听,让国粹更快地走入学生心灵。通过生动的视频画面,给学生以直觉上的感受与刺激,为接下来学生“分门别类”地走进京剧作必要的准备。

3.了解京剧脸谱。京剧脸谱,之所以称为“脸谱”,是因为每个历史从物或某一种类型的人物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就像唱歌、奏乐都要按照乐谱一样。活动中组织学生收集京剧的各类脸谱,让学生通过探究了解京剧脸谱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特殊的化妆方法,每个历史人物或某一种类型的人物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了解每一种脸谱的画法都不同以及脸谱上的每一种颜色的含义不同,激发学生对京剧脸谱的兴趣。

4.京剧脸谱制作。让学员知道,京剧脸谱的色画方法基本上分为三类:揉脸、抹脸、勾脸。组织学员动手绘制脸谱,可以有多种绘制形式,如在模型上作画,在普通纸张上作画,用丙烯颜料在布上、衣服上作画、编织、刺绣等手法,作品完成后,将他们绘制的各类脸谱作品展示出来,让他们体会到创作的快乐。

5.学唱京剧。学唱京剧对于学员们来说,有很多的好处:其一,可以进一步了解一些古典文学著作,因为有许多京剧都是以《三国》《水浒》《杨家将》为体裁的。其二,可以提高审美情趣。因为京剧的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几百年传承下来,必然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其三,可以培养淡定的心境。京剧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可以让人安静地享受。其四,可以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学员们在学会一些京剧曲目后,少年宫可以提供一定的平台,让他们充分地展示,进一步让他们走进京剧。

上一篇:员工眼中的企业文化下一篇:感恩节暖场活动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