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 体验 分享

2024-05-11

活动 体验 分享(通用12篇)

活动 体验 分享 篇1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 “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 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虽然隐性的数学活动经验是抽象的, 操作性不强, 但我们可以根据其特征, 从设计、组织好每一个教学活动入手,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 经历“做”数学和“思考”的过程, 体验数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以获得不同活动阶段的经验内容, 促进学生从“经历”走向“经验”。“综合与实践”正是为学生提供了一种通过综合、实践的过程去“做”数学、学数学、理解数学的机会。在第一学段中要求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经验, 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本文所列举的“奇妙的剪纸”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中的一次实践活动, 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后安排的操作型的实践活动, 它是数学和美术、劳技课的综合。下面我就结合这一课谈谈我对如何积累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一些粗浅想法。

一、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保障措施

经验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 同样,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并不能只依靠一两节数学课, 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 我觉得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关注每节课、每个领域应该重点帮助学生积累哪些数学活动经验。如“图形与几何”这一领域就可以侧重于积累观察、想象、操作、比较、归纳、概括、推理等经验;“综合与实践”领域就可以侧重于发展复合、应用的经验。当然, 像合作、交流、反思等经验的积累更应贯穿于每节数学课。

2.设计、组织好每一次的数学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 能使学生热爱数学, 充分交流。

3.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时间。实践表明, 教师越是放手, 活动和交流越是充分, 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经验就越是多样, 表达也会有所不同, 对其启示就越大。放手的结果尤其会使原有知识、经验水平不同的学生都得到启示, 获得较多的经验积累和认知发展。

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几点策略

数学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 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反思和构建等都是数学活动。在数学教学中, 进行数学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经历探究、思考、预测、推理、反思等过程逐步达到对数学知识的意会、感悟, 并能积累解决和分析问题的基本经验, 将这些经验迁移运用到后续的数学学习中去。这些经验是教师没有办法教给学生的, 必须由学生经历大量的数学活动逐步获得, 即在“做”中获得。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决定了其在数学学习的很多时候需要借助一定的外部活动来帮助理解。这时, 数学课堂上的“剪一剪”、“做一做”、“猜一猜”等教学活动就是最好的提供丰富数学活动经验的途径, 但这种经验只是教学的起点, 它还需要学生在自主探究、教师指导、同伴交流等过程中去粗取精、反思、抽象、概括, 从而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活动经验。

1.对接生活, 整合课程, 全方位激活学生已有经验。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形成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 数学教学要创设源于学生生活的情境, 尽量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 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 获得对活动经验的体验和数学思想的感悟。同时,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都不是孤立的, 各学科之间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所以, 我们在组织学生活动之前, 首先要考虑学生已经有了哪些经验, 如何把这些经验应用于我们的数学课堂中, 使之转变为学生的数学经验。“奇妙的剪纸”是属于“图形与几何”这一领域的,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几何经验, 轴对称图形很容易就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同时, 学生在二年级上册的美术课和三年级上册的劳技课中有过剪团花的经历, 知道剪纸的基本步骤和两种折法:对边折和对角折。这些是学生开展相关活动的前提条件。而我所需要做的就是打通数学与它们的联系, 使跨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于学生脑海中。

2.动手操做, 明确要求, 有效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动手操作能把抽象的知识变成看得见、分得清的现象。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 使操作、思维、语言有机结合。这样获得的体验才会深刻、牢固, 从而积累有效的操作经验。而小学生, 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 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 往往在这些操作活动中表现得比较兴奋, 但也比较盲目, 容易失去目标, 只为操作而操作。那么, 如何有效地开展操作活动呢?我觉得在设计一个活动前, 教师必须明确这一活动的出发点是什么, 也就是必须明确学生通过活动, 应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时就要紧紧围绕该目标, 使活动的针对性强, 内容集中, 以便于组织教学。

在“奇妙的剪纸”一课中, 我一共安排了三次剪纸活动, 为了让这三次活动开展得有序、有效, 我对活动的要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1) 折。通过之前的交流, 学生明确了折的两种基本方法:对边折和对角折, 并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折”, 活动时学生在这一步的完成上是很轻松的。

(2) 画。这是对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 但很多孩子是缺乏这种能力的, 所以对不同的孩子要有不同的要求:有能力的自己设计;有困难的可以参考老师给出的素材。

(3) 想象。几乎所有的发明与创造都离不开想象。想象既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 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所以这里我给予了重点指导:如何想象?打开折好的纸看着画好的图案想象照这样剪能否成功?小组研究一下。

(4) 剪。剪的真正目的是验证刚才的想象。

(5) 反思。反思的经验对于三年级的孩子也是比较欠缺的, 所以在这一步上我也做了细致的指导:成功的同学想想是怎样做成的;失败的同学不气馁, 和成功的作品比一比, 看看问题出在哪儿, 怎么解决。小组一起研究一下。

剪纸活动, 除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外, 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积累活动经验, 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有了明确的要求后, 学生才会有目的地去开展数学活动, 不然则会呈现一盘散沙的局面, 失去活动的真正目的。

3.合作交流, 分享中积累活动经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 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 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从而在合作交流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在各小组合作交流中就会学到更多的方法, 积累到更多数学活动经验。

4.回顾反思, 总结提升, 内化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自我反思, 对于提升和丰富数学活动经验是十分必要的。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组织学生对参与的数学活动进行讨论与总结, 引导学生检查自己的思维活动, 反思自己是怎样发现、解决问题的, 运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 有什么好的经验, 从中回味思路、自我领悟, 提升并丰富数学活动经验。

在“奇妙的剪纸”一课中, 我几乎在每一个环节都设计了有针对性的追问, 其目的就是希望学生能及时反思和总结。同时在学生的每一次活动中, 让其尝试着自己去反思, 在小组里总结等。

值得一提的是, 越是复杂的数学活动越需要积极的情感意志相伴, 这种体验性成分也是学生基本活动经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它对于良好人格的塑造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学生在活动结束后反思其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 除了对思考的经验、探究的经验及具体操作经验有所感悟以外, 成功或失败的情绪体验也能逐渐凝聚为其情绪特征的一部分并获得发展。因而, 积累学生基本数学活动经验, 感性认识、情绪体验及应用意识缺一不可。只有活动经验的均衡发展, 才有可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教师没有办法“教”给学生的, 必须由学生通过经历大量的数学活动逐步获得, 在“做”中获得。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作了这样一个比喻: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 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 然后别人的知识才能接得上去, 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有机体的一个部分。因此, 要让学生在亲历中体验, 在体验中累积, 在交流中分享, 在分享中收获, 在收获中反思, 在反思中内化, 让经验的“根”扎得更深。

活动 体验 分享 篇2

单位

姓名:

小组:

学法指导:

1、通过独学、对学、群学的学习方式,完成本学案上的问题。其中独学时间大约15分钟,解决导学案上所有能独立完成的问题。若有疑问,用双色笔进行标注。

2、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导学案中有疑问的内容,用时约长5分钟。组长负责组织并得出讨论结果,根据教师分配任务做好展示及点评准备,用时约10分钟。

3、珍惜机会,全员参与,深刻体验,激情展示,盘点收货。课题:课改体验式分享 学习目标:

1、围绕班级文化建设、高效课堂和班级管理理念、优秀班级建设等问题展开讨论,形成自己的观点。

2、结合以往课改经验,对自己所在学校推进课改进行系统思考。学习重点:

1、抓住要点、形成观点。

2、相互启发、提升认识。学习过程:

说明:以下问题都没有唯一确定答案,学员一定要在独学的基础上再进行对学或群学,组长组织好群学。小组讨论交流中产生的问题、个性化的观点都可以进行交流。

一、班级文化建设

1、什么是班级文化?

2、如何用班级文化引领学生成长?

二、高效课堂和班级管理建设 1、2、三、现代班级建设

1、四、当堂训练

使用体验分享 篇3

正因有如此多的新技术,全球数字制作领域的摄影师正排着长队等着试用F55呢。而索尼也正是看到了这个宣传的绝佳机会,于是邀请了一众重磅级的数字摄影专家使用F55为自己拍摄了一系列样片。下面就是一些经过这些摄影师拍摄的样片,以及他们小技巧的分享、小常识,以及使用的第一直观感受。

Steve Lawes

《挖掘》(Dig)

一个由数字后期技师组成的自由职业者联盟在伦敦成立了,这一群人最擅长的就是高端电视和数字电影制作。Steve Lawes就是他们当中的一员,2011年他就因为在BBC的系列剧集《福尔摩斯》中的技术成就获得了英国电影学院奖。索尼公司最近特别邀请他使用全新的F55为Fried Pixel Films制片公司拍摄了一部名为《挖掘》(Dig)的短片,并成为波兰的Plus Camerimage Film Festival电影节开幕影片。

《挖掘》从一开始就是为4K大银幕投影而设计的,而当Lawes最终将成片在伦敦的杜比影院中试看时,所有人都被出色的视觉效果震撼了。“画面中极少有噪点,这就证明PMW-F55在高端数字摄像机领域已经鹤立鸡群。”Lawes一开始就说,“拍摄时我们直接通过外接AXS-R5录像机把RAW格式的画面录制到“SXS Pro+”闪存卡上,并在一组RAID硬盘中复制所有的数据,最后再将原始素材送到Mytherapy工作室的后期机房,在那里调色师Dado Valentic会使用(Blackmagic)的达芬奇系统进行校色。”

在拍摄时《挖掘》采用是的10-bit XAVC格式,当时因为机器还未发布,市面上没有支持这一格式的剪辑系统,于是他们就把原始素材发给了Blackmagic Design的实验室,把素材格式转换为适合Final Cut Pro 7剪辑的ProRes格式。最后,当剪辑师剪辑完成片后,再输出XML的剪辑文件,并使用达芬奇系统进行4K DCP格式下的渲染输出。

Lawes给初次使用F55的用户的一条重要建议是,前期拍摄时不要太在意低亮度环境下Sony BVM-E250 OLED取景器的噪点,“和所有高端数字摄影机一样,实施监视器并非所见即所得。”他认真地说,“这就像是低画质预览,F55最终在RAW格式下渲染出的画质要强的多得多,而且在最终调色软件中可调整的空间也特别大。”

在《挖掘》中,一个需要特别留意的段落是计程车后座的一场戏。“当时采用的是一个小型LED照明设备。”Lawes说,“如果你看一下这部短片的花絮(使用索尼F3拍摄),当时计程车中的画面已经黑成一片,但是F55拍摄出的最终成片在相同照明下却基本可以分清层次。”

Sam Nicholson

《女孩与象》(Mahout)

国际制片公司Stargate Studios的创始人Sam Nicholson从位于洛杉矶的总部出发,只身前往斯里兰卡,专门为了他们的新片《女孩与象》测试了F55摄影机。电影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帮助一头幼象逃离虐待它的主人的故事。影片在洛杉矶的索尼娱乐总部进行了放映,引来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

“4K RAW格式在使用外部录像机录制时码率能够达到2.4G/秒是难以想象的,而且在600 Mb/s的速率下采用AVCHD压缩格式记录到“SxS Pro+”闪存卡上的数据非常稳定。”Nicholson说,“我的建议是,充分信任索尼,这次的SxS Pro+带来了不小惊喜。虽然它也适用于离线处理数据,但是超强的实时品质能给你很多发挥的空间。”

当然,Nicholson也有一些使用中的建议,“摄影机用来控制ND滤镜的旋钮没有得到足够的保护。”他说,“所以你再拍摄时就得时时小心,不要碰到这个小把手。不过我相信索尼还会在这些小细节上进行改进的。我给这个摄影机打A+!”

Jesse Green

《7×6×2》

自由摄影师Jesse Green与纽约翠贝卡娱乐集团合作,拍摄了一部科幻悬疑短片:《7×6×2》,影片改编自插画家Paul Pope的一部漫画小说。在世界末日劫难之后,两个幸存的人类被七个变异的怪兽追杀,但他们手中只有6发子弹来保护自己,因此片名叫做《7×6×2》。

“在已经使用过F65和F3之后,我非常期待能够第一时间尝试F55拍摄电影。”Green激动地说,“但是最终我们只能拍摄成HD格式,因为这就是影片最后的放映格式。”

在《7×6×2》中的两个幸存的人类,一个叫Bryce的太空牛仔和另一个叫Swanson的科学家一道,必须在怪兽夜晚沉睡时,趁着篝火的亮光寻找避难所。因此,Green仅仅使用火光本身作为电影的主光源。他很快意识到F55的低照度下敏感的传感器帮了大忙。

“F55比你的眼睛看到的层次都多,所以我差不多能够肯定,当你看着监视器时,总会有冲动把场景照明灯关得更小。”他笑着说,“我基本上是在2.0光圈下拍完的所有场景,ASA设为了1000(有时甚至会高达2000),但我们并没有丢掉任何暗部层次。”

分享合作快乐,体验学习乐趣 篇4

从文字记载看, 教育中合作的观念最早可追溯到我国古典教育名著《学记》. 《学记》言:“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 ”倡导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互相切磋, 彼此交流学习经验, 提高学习效率.

如今的社会竞争激烈, 个人的能力有限, 靠单枪匹马立足社会已很难, 更多的时候依靠集体的通力合作才会赢得胜利, 学会与他人的友好合作已越来越重要. 因此,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教学活动中各动态因素的多边互助, 为学生提供了开展互助学习的场所和机会. 学生在小组中相互交流, 彼此尊重, 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 由传统教学中单纯的旁观者、消费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因此,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策略, 由于其实效显著, 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但是, 并不是建立起了学习小组, 在课堂上进行了几次小组讨论, 学生就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教师应对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做细致的组织工作, 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必要的指导, 对小组之间的活动情况组织有效的交流, 以此来提高小组活动的效率.

我所教的学生是一年级学生, 他们是新生一代的独生子, 我行我素, 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随时可见. 一年级的学生缺乏从事合作学习所必需的有效技能, 为了使合作学习落到实处而不流于形式, 我在教学中注重了有意识地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一、师生合作, 渗透意识

一年级的学生刚入校时同学之间互不相识, 对老师也有一定的距离感, 因此在数学课上, 我就经常把学生请上讲台, 围绕着学习内容, 我和学生一起比高矮、比轻重, 一起排队数数, 特别是学“分一分”这一课时, 我请了一些学生到讲台来和我站在一起, 请台下的学生为我们分类, 同学们的情绪可高涨了, 他们纷纷上台按照大人小孩、男女、高矮、衣服的颜色、发式的长短、穿裙子和穿裤子等各种标准为我们分类, 他们拉着我分到这分到那可高兴了. 在愉快的合作氛围中学生掌握了知识, 感受了乐趣.

二、合作形式, 逐步升级

由于学生年龄小, 合作能力的培养我先从培养同位合作开始, 通过同位之间一起数一数、摆一摆、分一分、议一议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待学生有了一定的合作基础后, 我又帮助学生组建合作小组, 小组成员共同为小组起一个富有特色的名字, 小组内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 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 掌握合作的方法, 小组中每个成员都必须承担一定的任务, 小组的成功取决于所有组员个人的学习成效.

三、展示自我, 人人参与

合作学习应建立在一种独立的基础上, 合作是完成个人不能完成的工作, 更为重要的是, 在合作的过程中, 个人的人格是平等的. 如果学生没有自己的观点, 千人一面, 合作就没有意义. 合作的前提是独立. 三个臭皮匠顶上一个诸葛亮, 但如果臭皮匠不能彼此独立地完成任务, 也是没有什么用的.学生合作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每个人的发展, 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后才能谈到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学生只有具备这样的个性, 才能够打下与别人合作的基础. 因此, 在合作交流之前, 我经常先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每名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 共同解决问题. 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 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帮助的.

四、创设情景, 鼓励创想

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开放性的问题和合作交流的机会, 为学生拓展了探索的空间. 在平日的备课时, 我会深入研究教材, 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 设计的合作学习的内容有一定探究和讨论的价值. 如在教学“认物体”时, 我就布置各合作小组到社会生活中去寻找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然后小组内进行汇总、归类、讨论、交流, 看看这四类物体各具有什么特点及用途. 各合作小组的任务完成得非常好, 收集的资料比较多, 不仅很好地讲出了各类物体的特点和用途, 而且提出了很多大胆的设想, 如有的小组利用圆柱体的特点, 设计鞋底可以安置可折叠式滑轮, 需要快走的时候将滑轮拿出就可以快速滑动. 接下来我又让同学们用收集的各种形状的物体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拼搭, 在拼搭中, 同学们参与合作、参与学习的兴趣极为高涨, 同时对各类物体的特点有了更深的理解. 当然, 合作学习也要根据实际情况, 不讲原则的过多的合作学习也可能限制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五、讲求实效, 各尽其能

我注意在合作中讲求实效性. 首先, 使每一个小组的成员要有一种荣辱与共的意识, 他们必须合作才能取得成功;其次, 小组成员每个人都要各负其责、各尽其能. 对于小组的奖励是以每个小组成员的个人表现成绩的总和为依据的, 小组的任务就是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学会内容, 在这种情景下, 没有逃避责任的人, 没有“自由乘客”, 对于任何一个小组来说, 忽视小组中的任何一名成员的做法, 都是得不偿失的.

六、及时评价, 激发兴趣

与传统教学的个人奖励不同, 小组合作学习实行小组奖励和个人奖励相结合. 即对测验中个人成绩较好的成员以及均分较高的小组进行奖励. 奖励优胜小组的做法, 能大大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促进下一阶段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另外, 对于进步大的同学也要进行奖励, 提高其自信心, 激发学习兴趣.

体验学习的快乐,分享教育的收获 篇5

良庄镇中心幼儿园陈春燕

我于2008年3月28日参加了为期八天的《上海市著名幼儿园特级教师教育策略与教学实践观摩活动》培训班,培训班活动内容安排非常充实,有专家讲座、观摩课、参观幼儿园等,上海市教委幼教研究室主任、上海市名园园长、上海市著名特级教师等专家教授让我们从上海先进的学前教育理论、园所管理、集体教学、师生互动、环境教育、音乐教育等方面学到了很多学前教育新理念、新经验,拓展了自己的工作思路,给自己的工作带来了一些启迪与创新。

一、赴上海教育策略与教学实践观摩学习活动的收获

(一)教育理论的提升

我们本次有幸聆听了上海市幼教研究室黄琼主任、上海市著名特级教师应彩云、毛美娟、曹冰洁等老师的讲座,她们从集体教学、师生互动、幼儿园环境教育、音乐教育等不同角度为我们做了讲解,使我们知道了上海二期课改下教育教学的创新、教师素质的提高、幼儿园的发展。我深刻的体会到,她们的老师对大课程的理解很准确,“以幼儿发展为本”体现了对幼儿教育本质的认识,在一日活动中,对每个可能影响幼儿发展的机会都十分关注,预设与生成自然融合,用发展的眼光、态度来看待儿童的各种能力,每个幼儿都蕴含着发展的潜能,存在着个体差异,所以,要以尊重每个幼儿为前提,进行适切性教育和有差别的学习。

(二)教学实践的总结

1、教育环境优质化。每到一所幼儿园,都会感受到园所内外环境的和谐,感受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结合的文化环境氛围。她们现在很重视低结构活动(区角活动),室内外活动区角很丰富。室外活动场地虽小,但布局合理,有草坪、种植园、沙地、游泳池等,绿化体现高低错落有致,橡胶铺设的地面上,放满了各种大、中、小型户外体育器械,如:攀登架、投球架、小桥、高低棍、半月摇、跳跳球、套圈、塑料图形、球等等,种类丰富,安全适用。早上孩子一跨百度文库

进幼儿园,就像小鸟般边喊老师好边飞到这里来,玩一玩,跳一跳,既锻炼了身体,又愉悦了心情。室内,老师为孩子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如一些低结构的区角活动,每班的区角内容都相当丰富,有语言、美工、数学、表演、生活的,有体现当地特色的,如丝绸院、茶艺馆、染坊、食品加工厂等等,材料投放充足,最主要的是给予孩子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去探索、发现,自主建构知识、经验,老师做孩子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尊重孩子,使孩子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2、教师队伍优质化。通过听的八节集体教学活动和评价,以及与幼儿园教师的交谈,使我感受到上海幼儿园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是实施优质教育的关键。应彩云、蒋静等特级教师在教学中师幼关系的和谐,教学无痕的方式,自然流畅的过程,行云流水的风采,让我领略到教学真是一种自然和谐的美。她们的报告,又是对教学实践的升华,正是这种勤实践,多思考,善总结的精神,才使她们成为了有独特思想、风格和特色的教师。

3、课程结构优质化。幼儿园课程主要以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形式组织实施,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均为课程,教师在一日活动的任何时候,都要以课程的眼光给予关注,运用优质教育理念,优化课程结构。上海幼儿园在保证共同性课程的基础上,开发实施了一些选择性课程,在实施中很注重积极情感和态度的养成,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对课程形成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处理恰当,教师在与幼儿的活动中善于发现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并生成活动。如,黄琼老师在讲座中列举的一个生成活动《屋顶上的秘密》,是在进行主题活动《我们的城市》时生成的活动,它的生成是在孩子们兴趣都很高的时候教师有意识的组织起来的,也就是黄老师说的“火候”到了,有必要开展这个活动了,所以这节活动非常丰富。

4、集体教学活动优质化。黄琼老师的报告让我对优质集体教学活动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一个集体活动是否有成立的价值,低结构与高结构的关系,目标的定位,设计的能力,互动的水平,预设与生

成相融,让我受益非浅。处理好高结构与低结构的关系,注重高低结构活动的知识内容的有机联系与衔接,给予幼儿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重视知识积累的过程尤为重要。一个优质的集体教学活动,关键就是我们要善于发现、及时捕捉有价值的活动内容,根据幼儿的兴趣、经验精心预设,并重视活动的细节,给予幼儿经验的刺激、思维的碰撞,使幼儿在与老师的有效互动中进行有意义的学习。除了选材需要精心设计以外,找准活动的挑战点,让幼儿在挑战中学习,也是集体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设计的目标既要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要富有一定的挑战性。在上海通过观摩精品课,我感触颇多。

第一、师幼关系的和谐——快乐共享。老师就是孩子的朋友,没有说教,你感受的是孩子和老师一起探索发现,一起感受体验,一起分享快乐。

第二、学习方式的和谐—一追随孩子。我们观摩的是集体教学活动,她们没有上课那样的“严肃规范”,也没有复杂繁琐的教具,有的是轻松愉快的游戏,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但是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隐含着教育目标,在幽默风趣的语言中有着智慧的引导和点拨。

第三、教学过程的和谐——自然流畅。应彩云老师的“百家姓”活动,在轻松交谈中开始,因为互不认识,所以先做自我介绍,自然地引出姓,然后就发现小朋友有同姓的,引申到家里谁和你同姓,再去问问客人老师几个和自己同姓,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走到老师们中间,高兴得找与自己同姓的人,就发现“姓张{李}的这么多啊”,原来这些姓是大姓,又明白了“中国人同姓的人是亲人”、“只要是中国人,你的姓就在百家姓里”,最后,拿出许多名人的照片,让孩子去了解他们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带着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离开了活动室。在教学过程中,环节过渡自然,各个环节相互融合渗透,看不到各个环

节的独立生硬,感受到的是环环相扣,自然流畅。

第四、领域之间的整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领域之间能做到自然整合。应老师的“百家姓”活动,幼儿在将自己的姓贴在展示 板上后,应老师让孩子们数数看,并通过观察孩子们数数的不同方法,找出数双数这种办法数的快。

第五、教师语言的魅力。孩子求异思维的锻炼,在教师的评价语言中表现出来。如,“人家说过了,你小耳朵不灵”,“谁和他想的不一样”,看似轻松的话语,其实是提醒孩子回答问题要有自己的主见。教师还特别注意对孩子习惯的培养,如,幼儿不守纪律时,老师说:“我不希望大班的孩子这样;你们是大班了,要像个小学生啊。”孩子们马上就知道该怎么做。再如,幼儿在找与自己同姓的老师时问:“谁姓李?”老师说:“有没有礼貌啊。”幼儿接着就说:“请问谁姓李?”幽默的语言体现了教师灵活的教育机智,也让我们感受到老师和孩子之间交流时的平等。

二、对今后工作的启迪

(一)强化管理模式。

科学的管理是进行优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我们要进一步健全各类制度,力求管理民主化、科学化、高效化。一切工作以保证幼儿身心发展为中心,用发展的眼光和态度看待幼儿的各种能力,实行人性化的管理,为教职工的发展建构成功的舞台,建立起幼儿园内在主体性和创意性的管理模式。

(二)创新环境教育。

环境优化的核心是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在上海,每到一处幼儿园,环境就体现出了这所幼儿园的教育观念和特色,每一个墙壁、每一个区角都赋予其教育意义,体现了幼儿的主体地位,环境处处都发挥了特有的教育意义。我们要有计划的完善教育设施,发挥每个活动室的功能,大力提倡运用自然物、回收物等创设环境,特别要强化区角的创设,充分研究、探索和利用区角活动,给孩子提供一些自由探

索、尝试、体验的机会,体现幼儿的自主发展。幼儿园要加强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努力营造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结合的文化环境氛围,以有限的教育投入,争取最大的教育效益。

(三)优化教师队伍。

上海的幼儿园很注重对教师的培养,善于挖掘每位教师的长处,并以长促长,教师潜能得到发挥的同时,优质教育也得以实施。我们要通过各种活动,如,教研会、成果展示交流、文艺比赛、节日庆祝等,善于抓住每位教师的长处,鼓励教师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并且敢于质疑,有独立的见解,丰富的想象,创新的欲望,有一定的研究意识,对自身实践活动善于反思,不仅是教育实践工作者,而且是教育研究者,形成一支专家型的教师队伍。

(四)优化教育课程。

一所幼儿园要有自己个性化的课程体系,我们就要在关注幼儿身心健康的基础上,运用优质的教育理念,多形式开展教育研究,加强研究型课程的探索,将园本课程进行提升和拓展,形成个性化的园本课程体系。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游戏的功能,以游戏为中心开展各项活动,破除重上课、轻游戏的观点。我们在生成性课程中还存在很大欠缺,要恰当处理幼儿园课程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关键,我们要不断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善于调动每位教师的积极性,发挥她们的优势,让她们都乐于研究教学,研究幼儿,关注、支持、引发幼儿的主动探索和交往,不断满足幼儿自主活动、自发学习的需要,教师养成善于实践、反思、总结的习惯,提高科研能力,集每位老师的亮点于一起,教科研就会产生勃勃生机和活力。

总之,通过这次培训班学习,提升了理论知识,丰富了实践经验,给自己以后的工作指明了新方向。我一定会将这次所学内容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不断创新,取得更大进步。

活动 体验 分享 篇6

地点* 香港

主题* 同一条船,人生从此扬帆

场所* 游艇(注意游艇可容纳人数,而且娱乐设备及配套,如卫生、座位是否舒适等,因为进行仪式及随之举行的派对都是在海上进行。)

服饰要求* 礼服+赤脚(即时是新娘,也被要求不穿高跟鞋,因为游艇出航后容易颠簸,穿高跟鞋易发生危险)

季节* 举行游艇婚礼适合季节有春末、夏季、初秋季节。

环境* 明确游艇前甲板、后甲板、客舱、卧室、二层驾驶台等空间有何设施,游艇行进过程中的中途停泊地点。

音响* 婚礼上除了音乐外,嘉宾们都希望用眼睛和用耳朵去见证整个证婚仪式,所以,户外的音响设备更加不可忽视,建议事前认真地跟场地有关单位沟通,务求婚礼上的所有嘉宾都照顾周全。

灯光* 如举行婚礼的时间为太阳下山以后,或接近黄昏时段,请确定充足的灯光设备。

相识罗曼史

我本身任职于品牌公关,而Alex在银行工作,我们在中学读书期间相识,我们都是学校划艇队成员,由于共同的喜好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当时他中五,而我就读中三,他暗恋我,我们展开了短短数月的Puppy love(少男少女间的初恋),但碍于求学时期,最后因家人压力及反对而结束,相识了十七年,直到2004年年底,我们终于再走在一起,其间遇到的坎坷,就像是在大海里遇到的风风浪浪,真的是事过境迁,才发现人群中寻寻觅觅,而他就在那里,他的毅力与坚持,应该是我们能走到这天的重要因素。

求婚

我们乘着复活节假期到瑞士旅行,他在少女峰上向我求婚,夕阳与白雪皑皑的山峰,都在我记忆中成为不可磨灭的一幕。

游艇婚礼的筹备

筹备游艇婚礼的第一步就是确定出席婚礼宾客人数,然后根据宾客人数来订游艇。人数规模小的可以订小一点的游艇,但是也有的新人会希望活动空间能大一些,即使人数少也会订相对较大的游艇,这都与新人自己的实际需求有关。订好游艇后就可以和游艇公司商量婚礼时游艇的具体路线。婚礼时,可根据自己的需求定线路,而游艇俱乐部一般也会做推荐,只要是在巡航范围内都可以,然后针对游艇上的设施进行说明,比如基本的灯光、音响,再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附属设施,如SPA服务、卡拉OK房、酒吧等,游艇级别不同,设施也不同。

ALEX & LARROIN的游艇婚礼

一般游艇婚礼的流程是:起航仪式、甲板证婚、室内婚宴,但是实际婚宴中也有不少人省去这些步骤。

我们游艇婚礼的流程非常简洁。“大日子”当天,我们先在岸边的教堂举行了仪式,按照传统的方式交换了戒指,说出“相爱终身”的誓言。之后,就带着所有的来宾(共100人)浩浩荡荡地来到港口。

下午四点左右登上游艇,还有一个重要的“脱鞋”仪式,所有宾客与我们都赤脚走在甲板上,代表着以后的生活也要在随意与放松中度过,举行游艇婚礼的初衷,也是希望自己以及所有到贺的宾客都感觉自然、舒适和愉快,在这种亲切的环境中,跟我们分享踏入人生另一个阶段的喜悦。五点钟起航,在游艇上没有安排任何仪式,只在六点钟时有“说出你的爱”的小节目。八点又会燃放烟花,现场小乐队开始演奏,PARTY也开始了,整个游艇婚宴,我们有很多自由的时间,让大家慢慢用餐与闲谈,我们也不停地在场内走来走去,跟朋友们叙旧,感觉比较闲适。翌日八点钟靠岸,婚宴就结束了,也有新人会想要多玩些时间,而延长航行时间,具体情况新人都可以和游艇公司沟通。

心得

1.最美丽的兰花

我们的客人之一是划艇队的好朋友,她的丈夫在不久之前去世了。为了纪念他,我们特意在婚礼这天摆上了他最喜欢的兰花,共同缅怀这位好朋友。

2.增加和孩子们之间的互动

孩子往往是婚礼上最容易被忽略的人,但一旦忽视他们的存在,他们就会惹出很多是非吸引我们的注意。在游艇上,尤其要注意小孩子的安全,因此,我们在婚礼上为孩子准备了许多小节目,让他们尽享其中的乐趣。

3.先人的相片

ALEX的爷爷奶奶有着令人羡慕的美满婚姻,虽然两人已经过逝多年,但我们依然摆放上他们的照片以示纪念和对幸福婚姻的祈愿。

4.各种娱乐设施

游艇里面各种娱乐设施健全,比如大剧院、电影院、游泳池、篮球场、高尔夫练习场、健身房、跳舞室、桑拿房、水疗中心等休憩娱乐设施,相信每拨客人都能找到他们喜欢的节目。而且游艇内的房间都非常舒适,即使什么也不想玩,在房间里睡睡觉也非常惬意呢。

费用

办游艇婚礼的费用一般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租赁游艇的费用,一部分是婚礼策划公司的费用。由于游艇婚礼场地的特殊性,费用的计算也有很多种:一种是单纯按照租船的小时计算,布置、餐饮都可以外包;另一种以人头为计算单位,包含自助餐,但新人可以另请婚庆策划布置;最后就是所有婚礼策划、布置、餐饮都全权交由游艇方负责。举办一场200人左右的游艇婚礼,所有的费用加下来大概要40万到80万不等。

而婚礼策划方面,负责联系租赁游艇的高端婚礼策划公司收费价格偏高,价格在2万到7万不等。如果不怕麻烦,建议最好自己租赁游艇。

新娘礼服:30000元

新郎礼服:10000元

婚戒:100000元

婚宴: 800000元(包含游艇租赁使用费、餐费)

两人饰品:180000元

总花费:1120000元

分享式教学在台湾的初体验 篇7

一、分享式教学带来课堂的新变化

让教师教学变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尝试这种方式教学的教师都说好,然而在观望的我们依旧满腹狐疑,怎么可能?真有那么好?学生那么多不会吵吗?课赶得完吗?每个学生都真的会说? 这是真实课还是表演课呢?

这一幕对我而言太震憾了, 内心蠢蠢欲动,这种教学方式不是正好适用于我的学生我的课堂吗?这不就是最好的自主学习吗? 这对不喜欢一成不变教学的我无疑是一个大诱惑,于是“分享式教学”开始在我心中萌芽,我想要走出自己的模式,因为学情不同、学生不同,一切教学法不可全然复制,所以心中打算边学习边实践边修正。开学时,我播放了孙岩松老师的课堂录像给学生看,让学生说说看他们的感觉:

S1:他们好厉害呀!他们也是资优生吗?

S2:他们都敢提出质疑且发言好踊跃,大家还抢着回答。

S3:为何他们出现同时发言时,不会互相争吵而是互相谦让呢?

S4:老师跑哪里去了?他们老师教学好轻松呀!都是学生抢着说!老师都没机会说话了。

S5:学生上课好激动呀,我们的课堂不可能这样呀!若是如此,早就被骂了。

几乎全部学生都一致喜欢这样的自主课堂,但其中有一位学生较认同平时讲述式的课堂,他说这样的课堂太吵太乱了,听不太讲得清楚,且再怎么讲也没有老师清楚,所以我还是喜欢传统的课堂。其他的学生则明显喜欢, 他们的理由是:“老师上课有时一成不变会想睡觉,且都是老师说我们听。”“由学生来说,有发表展示的机会。”“要上台说我们就得准备,那么就是一种自发性的学习,而不是被动的等着老师教, 这样的学习会比较有趣。”“我喜欢上课有对话,而且是同学和同学之间的对话,会愈辩愈明。” “平时老师讲课,我们不敢提问或是质疑老师教的内容,但是同学上台分享,因为我们是平等关系, 所以我们就敢于提出批评或质疑, 有了质疑后,就会有更多的讨论, 这样学习起来就有趣多了,不枯燥。”学生最后这段话说的真好, 传统的课堂学生不敢对教师有质疑,但同辈间他们则敢于质疑, 这不就是新课标中要培养的四能吗?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是它并非只单纯用在解题上,它也可以应用在学习方法上。

二、分享式教学在我课堂里的小实践

尔后的教学中,我常常谨记着任景业校长说的:人的四大天性是好奇心、好探究、好秩序、 好分享,时时的观察着孩子,当他们面对一个新的或陌生的内容情景,他们的视角落在何处、他们如何对话、如何臆测、如何想象,因此,我的做法是想法子去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再把问题抛回给他们,观察他们是如何对学及组学,进而开始一连串的分享与对话。几次下来, 我发现以往的我真是太小看孩子们了,孩子其实是爱说的,只要引对话题,他们就能生成很多想法,即使是错误的想法,也能错得很漂亮,大家在思辩中厘清观念,建构知识点,孩子们觉得这样的学习是有趣的、是有意义的。 实施了一阵子之后,我开始思索着,倘若这群孩子能将这样的分享历程也带回他的原班级上,带动大家尝试不一样的学习氛围, 那会如何呢?这似乎也考验着这群孩子,当我将初步的想法和孩子们提出来,让他们向原班导师借半节课的时间来上台分享时, 他们个个一点都不怯场,反而跃跃欲试,但我知道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为了不让孩子在跨出他们的第一步时即受挫,我抽出一堂课,带领着孩子们讨论如何进行分享,如何调动班级讨论的气氛, 如何让多数的同学有机会发言, 如何让大家愿意倾听相互尊重。 对于这些问题,他们侃侃而谈, 点子超多,我则在一旁倾听着他们的创意,欣赏着他们自信的一面。接着他们以班级小组为单位 (注:我班级的学生是分散在五个班级的资优生,平均一班有4位), 自由选择是要“备新课”还是要 “备复习课”,各组分头去讨论要如何进行,大家各自认领一个小子题后先自行准备,最后再进行整合。

三、分享课堂的精彩体验

乙班四个孩子选择的是备新课,选定主题是“生活中的大单位里的小子题———面积”,他们选用定位板及板书正方形整十倍的放大图示来进行平方公尺、公亩、 公顷、平方公里单位间的关系认识,利用2个午休时间到我的教室来备课讨论,偶有争执,但最后也都能达成共识。3月28日 (五) 第四节,他们勇敢的上场了,上场前还私下跟我说,他们有些害怕,这毕竟是头一遭,且不是在自己的原班进行,不像在资优班的课室里可以畅所欲言,他们的紧张我很能体谅,因为,若换做是我,我想我也会紧张得半死, 更何况他们才只是个孩子而已, 再加上也有其他老师一同观课, 但我肯定他们有这个能力,现场就看他们的临机应变能力了。

组长表现的很大方,临机应变的能力也很好,他先复习旧知识,再引入新单位的学习,并用定位板分享他们对单位间的倍数关系的理解,也随时提问,请同学发言,在台下的同学更让我佩服,因为他们很专注的在倾听与学习,偶有同学会主动举手提问, 亦或是抢着上台解题,台上的伙伴会即时给他们正向的评价,掌声比平时都热烈,感觉非常好。 中途出现个小错误———平方公尺与平方公分的单位关系在定位板上弄错了,全班没人发现,平常冲动的我当时忍了下来———再给孩子时间看看他们能否发现;课堂接近尾声了,依旧没察觉,最后我举手做了一个小小的提问: 0.5平方公尺 = () 平方公分,当他们要解题时即刻察觉了错误,马上进行澄清,并画了正方形图示来解释为何1平方公尺不是100平方公分,而是10000平方公分。而后又遇到复杂的单位换算题,台上的孩子分享如何利用定位板来解题,随即问大家换算部分还有没有问题?少数同学点点头,没人说不会,此时课堂有些死寂,我知道孩子们有些茫然了,因此我举手问了:我不太理解怎样用定位板来解单位换算题? 你可以再说明清楚一些吗?这时全班看到我提问了,也都笑了, 我发现有几位同学点点头表示他们也有这样的问题。这让我突然领会到:“原来孩子是不知如何提出困惑或问题,甚至不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这点将作为我们日后努力的方向。台上的同学看我提问了,他们马上了解,原来是有这方面的问题,因此,他们试着再努力说明白,此时台下有一位学生举手了,他说,可以不用定位板也能解题呀,然后就上台分享了 (写下) 他的想法,组长试图将那位同学的做法再说给其他同学听,但却遇到困难了,因为他不太理解这位同学的做法, 不只是他不理解,几乎全班都不理解那一长串的算式是怎么回事。 此时,我心中想着,他们会如何做呢?大家全神贯注摒住呼吸, 看看组长要说什么,只见组长望着大家,再望着黑板,再望回自己的四人小组 (没人可以救援), 接着又望向那位已回座的同学, 过了一会儿就说:我们还是请这位同学上台说明一下你的想法吧! 当下全班同学都笑了起来。

四、分享式教学点燃孩子的学习热情

活动 体验 分享 篇8

我力图构建“以体验为前提, 以多种表达方式为手段, 最后实现共同分享习作成果”的“体验—分享”作文学习范式。

一、开发习作生活体验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1.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课堂生活。 课堂, 并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技能的训练、能力的培养, 其实, 教室、教材、老师、同学……皆为学生写作长河中的一朵朵鲜活的浪花。

2.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教材资源。 教材资源除语文教材外, 还有数学、音乐、社会等其他学科。 只要教师善于引导, 皆能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 内化为学生的写作素养。

3.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 教师要善于利用作文资源, 有效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拓宽学生思路, 教学才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走进生活, 体验生活

按照体验内容大致分为实践式体验、欣赏式体验、想象式体验。

1.实践式体验。 通过组织观察、调查研究、实验、模拟角色等形式体验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 丰富内心世界。

2.欣赏式体验。 通过组织学生阅读、欣赏音乐、欣赏话剧、欣赏经典影视作品, 组织交流感受等活动丰富学生内心体验。

3.想象式体验。 儿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体验不一定就是肢体的体验, 思维体验更是激发学生作文欲望和动机的载体。

三、借助多形式表达各种体验生活

1.在体现语文 “工具性” 这一功能上, 写作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很多语文老师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并借助各种练笔方式达到预期目的。 其中, 采用最普遍也最实用的方式莫过于日记了。 不拘一格的日记是驰骋自由的练笔天地。

写“循环日记”, 即把全班学生按照习作能力分成若干小组, 明确组长和组员, 排列好先后顺序。每组同学合用一本日记本, 依次轮流写作。 每天轮一个人, 写什么内容, 什么体裁都由自己决定, 任何人不加干涉。后写的同学要先当读者, 认真阅读自己前一位同学的日记, 并写上“评语”, 然后再做作者, 也写一篇日记做交流。这样, 每天都有若干个同学同时习作。轮到小组内作后一个学生写完后, 就是“一轮回”。 一轮回, 一评比, 评出班内这一轮的“最佳习作小组”、“最佳作者”、“最佳读者”。评比的重点是感情是否真挚和语言是否顺畅。 评出的优秀日记, 每天都要抽空让小作者在班里朗读。之后, 收入班级自办的《循环日记欣赏》, 并向班级作文周报或优秀刊物推荐发表。

2.写 “读书笔记”, 即在组织学生阅读、 欣赏音乐、 欣赏话剧、欣赏经典影视作品, 组织交流感受等活动的基础上, 通过撰写读书笔记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

3.写 “主题接力”, 即为了加强学生的体验, 在日常习作训练中, 教师可以整体策划一个“有话可说”的习作主题, 采用分阶段观察, 分层次提要求等粗线条的设计帮助学生学会细致观察, 明白其实生活中很多人、事、物都可以这样观察, 而不会一写作文就束手无策, 胡吹一气。

在实际运用过程当中, 各种表达方式可以交互灵活使用。

四、开拓分享渠道

“一个合格的作文指导教师, 不应该把力量都放在 ‘指导 ’学生如何写作文上, 他至少应当分出一半的力量来研究一下如何‘发表’这些作文。 ”“只要公开发表一次, 就会改变他们对写作的态度和价值的认识。 ”作家尚爱兰回顾女儿———儿童作家蒋方舟的成长历程时这样说。

好习作需要大家来分享。 传统意义上的学生习作评价主要由老师完成, 作文教学就生命的意义过程 (倾吐—对话—回应) 来说, 是死板的、僵化的, 使作文流失了生命的营养和人际交往的价值。 我们可以通过拓展分享的渠道, 让更多人参与分享自己的习作。

1.举行 “新作发布会”。 让孩子们通过演讲形式把自己最得意的作文“发布”出去, 让更多孩子通过介绍阅读、评价他们的习作, 从而彰显出过程意义, 同时让孩子们在交流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2.举行 “佳作拍卖会”。 组织学生将自己的本学期最得意的习作装订成册。 当然可以是某一个人的习作专集, 也可以是几个好伙伴的习作汇编集;可以是打印、复印装订, 也可以是手抄书写;可以用电脑进行专业性的后期制作, 也可以是自己绘图美化。

五、建立一套“激励分享”机制

1.建立奖励机制。 学生在班级周报上每发表一篇文章, 就发给“发表纪念卡”一张, 卡上印有激励表扬的话。 获得五张这样的卡, 奖励就会升级, 就会获得“作文新秀”的称号。

2.设立明星榜。 把学生在班级作文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字数作为基数确定学生的作文积分。

对于作文教学来说, 唤醒的是小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与热爱;唤醒的是学生想自我表达和与人对话的欲望;唤醒的是学生作文发表的意识、读者意识和精品意识。 不断地激励、鼓舞, 不断为学生的习作增加动力, 点燃、维持、激励学生的写作热情, 让学生进入积极的呈良性循环的写作状态。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2]刘丽娜.让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J].福建教育, 2004年 (2) .

活动 体验 分享 篇9

一、分享作品, 有效体验

儿歌创编教学, 往往在学生创作出作品, 进行打分和点评后就嘎然而止。其实再深入一步, 展示学生作品, 分享学生作品, 能使学生获得更好的体验, 找到自信, 找到儿歌创作的乐趣与激情, 找到童真童趣。

1. 获得自信的体验

当下全新的教育理念, 关注的是学生的亲身体验, 特别是在有情景下的自我体验, 突出的是学生的亲历亲为。我们已不想单用说教来传递知识和素养, 不想说“同学们, 自信起来, 自信对我们很有帮助”。我们需要的是学生本身感觉到、体验到自己很棒, 内心获得真实的自信。

2. 获得童真童趣的体验

生态体验教育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 激活尘封的记忆, 开启幽闭的心灵, 放飞囚禁的情愫。儿歌创作本身显现的是一种生命的情感和价值。在展现作品、分享作品的过程中, 学生通过自己来讲解作品的灵感和创作的体验, 使得童年的生活一次又一次鲜活起来。学生在自由开放的空间独立自主地学习, 学会感悟, 体味生活, 在与知识的“相遇”中, 使知识融入生命。身边的例子, 身边的人, 让学生共鸣和回味———美的儿歌, 美的童年, 开启了类生态的窗户, 深化了大家的体验, 大家全息沉浸, 体验那至纯的童真童趣。学生因创作去寻找, 因分享而传递, 是生命的传递, 是体验的传递, 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

二、分享作品的体验程序

如何实施分享作品的体验程序可分为四部分:

1. 收集作品, 唯美展现

尽可能全方位收集、整理学生作品, 展示呈现,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作品, 获得融入感和集体感。作品展现做得有新意和美感, 有助于体验情境的创设, 学生会很关注很有兴趣去体验去感受。

2.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此次创作主题是环保儿歌。为能很好拨动心灵, 准备了一系列直观感受地球危难的图片和事例, 营造出关爱全球的氛围, 再把学生创编的环保儿歌展示出来, 创设体验场景, 自然导入, 学生有感而发, 自主学习、回归生态的新课。

3. 分享作品, 学习新知

创编是私人化活动, 每一作品都是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感悟和思考, 是学生生命历程的记录。分享作品是以学生为主体, 进行自主学习研究的学习方式。学生为大家介绍自己的创作思路、创作灵感, 大家齐声朗读, 探讨作为读者对这首儿歌的解读。读自己的作品, 读身边人的作品, 这是活生生的、感性的、活跃的、剧烈的体验, 感受到情感的冲动、精神的觉醒和智慧的发现。在这一过程, 每一个同学都很专注, 在这份专注中找到创编的真谛, 获得启迪, 学习新知。

4. 巩固内化, 学以致用

发自生命的体验和领悟, 才是真正的收获。这个过程还有一个拔高的过程, 教师高位的点拨和引领, 使得讨论中理不清的关系或者思想中的困惑得到引领, 使得模糊不清的朦胧状态, 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领悟更加的明晰, 学生得到巩固内化, 把强烈的激情和驾驭的能力合二为一, 学以致用, 真正创作出上乘的儿歌, 丰富儿童文学, 浸润儿童心灵。

三、分享作品的体验反思

1. 作品主题的设立很重要

分享作品的主题非常重要, 需开放性、有时代感的主题。本次儿歌创编的主题设立为环保儿歌。环保是整个时代日益关注的问题, 也是当下每一个地球人都应该关心的问题。儿歌篇幅短小, 朗朗上口, 易诵易背, 以儿歌的形式进行宣传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这一主题将“我”融于三重生态关系之中, 把“自然生态”、“类生态”、“内生态”三重生态进行思考和组合, 把过去, 当下和未来生命样态进行了反省和展望, 以此达到圆融互摄, 生态和谐的澄明之境。主题是开放的, 生态体验场是开放的, 让每个生命对所有生命开放, 这是有效体验的核心。

2. 作品展示的形式可以更丰富

作品展示的形式和方法, 决定学生投入体验场的一个重要手段。此次体验课上, 我除了用PPT课件的唯美展示, 还请同学们进行儿歌联诵, 再一次激起学生内心体验, 效果不错。试想如果作品展示的途径越丰富, 对学生内心的触动就会越强烈, 学生的体验也会越深。所以从作品展示形式的丰富性, 还可以多用心, 如用猜谜的形式, 唱诵的形式, 表演的形式, 这还有待深入。

3. 教师高位的点拨可以加强

作为体验者的引领者———教师, 需加强理论的学习, 提升理论水平, 才能对学生进行高位的引领和拔高。如果不到位, 学生的上升空间就受到限制。这也是此次体验课程中自己感受到的窘迫与不足。解决的办法在课余时间多读, 多思, 多实践。

教育走到今天, 呼唤的是融通生活的课堂, 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本的课堂, 是生命力高扬的课堂。让学生感同身受, 在分享中体验, 在体验中领悟, 在领悟中提升。儿歌创编教学, 可以在分享中, 有效体验, 绽放童心。

参考文献

[1]《三重生态观》.刘惊铎著

[2]《教育研究方法》.杨小微主编

活动 体验 分享 篇10

一、幼儿分享行为在幼儿成长历程中的重要性

幼儿的分享行为是幼儿走入社会分工的第一步, 幼儿园里的分享行为活动可以说是这个社会分工的预演。良好的幼儿分享行为有助于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活动心态, 在分享中体会到与人方便的乐趣, 从而获得心灵的满足, 这对提升幼儿良好人生发展品性具有重要的意义。良好的分享行为活跃了幼儿活动氛围, 有利于帮助幼儿在分享中建立和谐的朋友关系, 有利于减少幼儿之间的矛盾冲突, 在客观上有利于幼儿活动的开展和正常教学秩序的运行。

二、幼儿园幼儿分享行为存在的问题及表现

幼儿期的幼儿正是各样意识和能力的觉醒、发展期, 这个时期的幼儿由于对社会认识的不断加深, 自主意识开始萌发, 在活动中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性, 突出的表现是“自私自利”的行为, 这种自私自利的行为表现出强烈的排他性, 造成幼儿分享活动无以为继。另一个突出的问题表现是幼儿分享行为的个性化、圈子化, 具体的表现是幼儿们从自身个性出发, 选择分享的伙伴, 分享行为仅限于自己选择的圈子, 而对于圈子之外的分享行为孩子们不感兴趣, 同时也不屑于参加, 客观上造成孩子们与人交往的局限性, 与人合作的有限性, 这种短板分享行为是不利于孩子们整体健全分享行为的确立的。这其实是一种很自然的人性反应, 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在权衡之下因小失大, 则有点得不偿失了。因此帮助幼儿学会权衡利弊下的选择分享行为意义重大。

三、基于《指南》指导的幼儿分享行为养成策略

(一) 创设宽松环境, 激发幼儿兴趣

其实对于牙牙学语的幼儿来说, 尤其是自主意识初步萌发的幼儿来说, 和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指南》认为兴趣是幼儿的第一老师, 良好的兴趣作用能够有效帮助幼儿活动开展, 激发幼儿的活动行为。而兴趣的萌发有赖于良好的环境作用。例如在一次分享毛绒玩具活动中, 我精心选择了一首音乐《找朋友》, 当孩子们的活动开始后, 我就开始放慢音乐调门, 一遍遍重复播放这首音乐。同时在教室活动四周我尽量贴上了一些小朋友之间互相交换礼物的卡通画。游戏中不少孩子开始交换着手中的毛绒玩具, 分享着各自的喜好。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 激发了孩子们活动的兴趣, 燃起了孩子们活动的热情, 不自觉中分享行为开始萌生。

(二) 幼儿发挥主导, 尊重活动意愿

幼儿期的幼儿自主意识初步萌发, 这个时期的幼儿渴望活动中自己是主导, 渴望自己能支配活动中的行为。从《指南》的角度来说, 这个时候教师要让位于幼儿, 发挥幼儿在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同时尊重孩子们的个性, 允许孩子们活动中的自主行为。例如, 在一次图书分享活动中, 在发放完图书后, 我告诉孩子们, 大家可以自由活动, 阅读这些书, 如果你不喜欢可以和别的同学交换, 不少孩子就开始行动起来, “我不喜欢这本, 我们换换吧!”, “那好吧, 可是我不喜欢你这本, 我喜欢他的那一本, 刚才他告诉我他喜欢你的这一本, 你先跟他换, 再来给我换吧!”有的幼儿把自己喜欢的图书弄到了好几本, 然后逐叶打开, 自己趴在中间, 任由其他的小朋友观看。

(三) 广泛分享范围, 提供行为机会

教育部《指南》指出, 要尊重幼儿的个性, 对待幼儿活动中的兴趣行为要遵循差异化的原则, 有的放矢。具体来说在活动中要广泛提供分享物品, 物品种类要尽量丰富, 尽量满足不同孩子个性的需要, 为不同性格的孩子提供与人分享的机会。例如, 在我们班组织的一次分享活动中, 我为孩子们提供了大量的门类齐全的分享物品, 有小汽车、弹子、五颜六色的皮球、毛绒玩具、故事书、连环画……活动开始了, 毛绒玩具是女孩子们的最爱, 一个小女孩占有了, 其他的小女孩围着, 这个摸摸, 那个捏捏, 有的给梳毛, 有的给穿衣服……最大限度地为每个幼儿提供了活动的机会, 为广泛性的分享行为提供了可能, 客观上有利于所有幼儿分享行为的尽可能产生, 为幼儿广泛的交往行为和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最大概率的机会。

(四) 家园互动沟通, 活跃分享氛围

《指南》高度强调了幼儿园在幼儿能力养成中的重要地位, 作为幼儿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 家庭在幼儿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 我认为有必要在幼儿分享行为活动中高度强调幼儿园和幼儿家庭家长互动沟通的重要性, 要确保二者在针对幼儿分享行为教育上达成行动和理念的一致性, 同时二者还应唱好“双簧”, 互为补充, 在活跃的分享氛围中推进幼儿分享行为的产生。例如, 在我们幼儿园我们每周开展三次“玩具分享会”活动, 我们要求幼儿从家里带来玩具和伙伴们一起分享。比方说, 某个孩子的玩具引起了其他伙伴们的兴趣, 在孩子们看来这个玩具可能是珍贵的, 孩子们不愿意分享, 这个时候我们就发挥家长的作用, 告诉孩子:“小朋友们都喜欢小宝宝的玩具, 证明我们小宝宝的玩具好啊, 为什么不和大家分享呢?通过家园互动有效解决了分享活动中的难题, 同时活跃了活动氛围, 不自觉间活跃了孩子们之间的关系, 培养了孩子们与人交往的能力。

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目的是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与人交往沟通能力, 进而培养幼儿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这是幼儿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了一个方面和过程。但是从实践教学过程来看, 分享行为是艰难的, 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其实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 它和幼儿发展的阶段特征是相吻合的, 我们认为只要按照《指南》的要求按部就班, 循序渐进, 是完全有可能增进孩子们之间的分享行为的, 是完全有可能推进幼儿合作能力、与人交往能力养成的。

摘要:幼儿的分享行为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一种重要能力, 我们认为通过良好的轻松环境创设, 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通过幼儿高度的自主主导行为, 尊重孩子们在活动中的意愿, 在活跃的分享范围中是完全有可能最大限度提升孩子们的分享行为的。

关键词:幼儿,分享行为,养成策略

参考文献

[1]邵秀萍.浅谈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成功 (教育) , 2013年第16期.

活动 体验 分享 篇11

移动终端的全景拍照软件

现代社会,智能手机不知不觉成为了人们的生活必备品,以iPad为代表的平板电脑也带领广大消费者步入了后PC时代。在移动终端上,全景摄影的理念也已经得到普及。以苹果公司产品为例,自使用iOS 6操作系统以来,iPhone就集成了全景功能。在iPhone5的发布会上,我们便看到了全景照片的展示,只不过,使用它拍摄只能得到柱面全景照片。但是,由于采用了类似于狭缝曝光的机制,使得iPhone具备一个非常吸引人的全景功能—拍摄者可以拿着iPhone,开启全景模式后,边走边拍,即改变透视点进行图片拼接。这种拍法能够有效消除透视形变,得到散点透视的照片。最后的照片质量也十分理想,根据相关报道,图片像素最高可达2800万!

安卓操作系统在Android 4.0中便加入了全景拍照功能,但也只能拍摄柱面全景。与iPhone的扫描拍摄不同,使用原生的Android 4.0系统,拍摄者需要匀速移动相机至下一个位置,停下,手机间隔拍下若干照片后完成拼接。这种拍法如果操作不当容易出现明显的拼接痕迹,但比较适于夜景拍摄。在一些基于Android 4.0优化的操作系统中,全景拍照功能得到了很大改进,例如小米的MIUI系统采用了扫描全景的拍摄方式,并且可以根据手机的移动方向自动确定扫描方向。遗憾的是,这种全景的拍摄方式依然只能进行单行全景拍摄,表现力还是有一定局限性。

不过,2012年10月发布的Andriod4.2系统新增加了Photo Sphere功能,能够拍摄球形全景。用户站在原地,打开Photosphere,根据手机提示,移动进行拍摄,最终自动将图片合成为JPEG格式的三维全景图片。而且,使用Photosphere功能拍摄的全景照片能够直接分享到Google+上,通过其社交网络的SpherePhoto功能直接进行漫游浏览。这让拍摄360°全景更加简单快捷,用户能够随时随地分享身临其境的感受。

就原生系统的拍照功能而言,相比于iOS 6,Android 4.2的Photosphere功能有相当的优势。但高版本的原生系统需要更强大的硬件作为支撑,这无形中把手机拍摄全景的门槛抬高了。然而,在移动终端上很早就出现第三方的全景拍摄软件,对硬件需求较少,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微软公司推出的Photosynth以及Occipital公司推出的360Panorama。

Photosynth由微软公司的Microsoft Live Lab开发,可以判断照片与照片之间的共同点,将大量照片做三维处理,快速构建出实景全景图片。利用它能够拍摄球形全景,通过分析某场景任意角度的局部或整体照片,生成可以自由旋转和察看的三维模型。它的使用方式很简单,只需站在一个位置,点击屏幕一次,然后根据提示慢慢转换角度,软件自动采集周围的图像并对其进行渲染。经由Photosynth拍摄的全景照片可以与用户的Windows Live账户进行关联,将最终完成的图像发布到Photosynth网站。如果用户还能提供自己拍照的位置信息,那么还可以将全景图整合到Bing Map中。Photosynth目前有iOS版本、Windows Phone版以及FireFox版本,均是免费软件。

360Panorama目前支持iOS和Andriod平台,是一款实用度很高的摄影增强软件,它允许用户利用手机拍照时的曝光变化,拍摄到高动态范围的全景照片,反映光线变化。360Panorama还支持不含陀螺仪的移动设备,兼容性非常好(当使用者旋转手机时,手机内置陀螺仪可准确测量转动的角度,以便精确分析判断使用者的实际动作。不少软件借助它判断移动方向和角度,使拍摄到的画面便于进行后续拼接。拍摄拼接完毕之后,用户能够在手机本地进行漫游,并且通过软件接口通过Facebook或者Email发送给自己的朋友。在之前的版本中,360Panorama仅仅能够进行单行扫描进行柱面全景拍摄,在最新版本中已经具备类似于Photosynth的360°全景功能。如果你没有配备安卓4.2操作系统的高配置手机,那么360Panorama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掌上”后期处理软件

目前,主流手机的硬件配置已经步入双核处理器时代,部分高配置手机、平板电脑甚至具备了四核处理器,相当数量的移动终端都配备了大尺寸屏幕,这其中相当一部分的屏幕分辨率都超过了300dpi。这对于图片观赏和处理无疑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而Instagram依赖其便捷的操作特性和丰富的内置滤镜,或许说明基于移动终端即时进行图片后期处理已经成为一股新风尚。

当今移动终端,除了内置的美瞳和美颜功能之外,往往还可以下载大量的后期处理软件来实现多种风格的塑造,让照片更加有趣。虽然其功能不可与PC上的Photoshop、Lightroom相比,但一样非常有趣。以下简单介绍“好照片”、iPhoto、Snapseed等几款移动终端后期处理软件。

“好照片”自带全能相机,支持防抖、变焦、高速连拍、网格拍摄、定时拍摄功能。HDR拍摄是该软件的亮点之一,通过对同一场景拍摄低曝光和高曝光照片,合成为一张具备高动态范围的照片。笔者通过体验发现,这个功能在拍摄傍晚风景以及建筑时效果较好。后期制作时,该软件的另一个亮点是通过内置的调整工具,改变照片的亮度、对比度、饱和度、清晰度,旋转、裁剪等功能也会让调整过程变得更有趣。该软件与国内主流社交网络都有接口,一键分享使得它能够帮助用户便捷地在多个社交平台上发布自己喜欢的照片。该软件有手机版和电脑版,美中不足的是没有针对平板电脑的HD版本,使得用户体验有一定局限。

nlc202309031048

iPhoto是苹果iLife系列软件中的重要成员,能够对苹果系统的照片进行分类管理以及简单后期处理。iPhoto在苹果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就相当于Lightroom在Adobe系列软件中的角色一样—数码暗房、照片管理、社交分享。借助iPhoto以及苹果云平台之间的同步,使用者可以非常便捷地完成不同苹果设备之间的图片交换。iPhoto功能强大,具备优雅的界面以及多点触控式的后期操作。

另一款移动终端后期软件Snapseed是笔者在这里要力荐的软件。该软件由大名鼎鼎的Nik Software公司开发,是2012年度手机图片类的最佳应用程序。这个软件让图片后期处理非常有乐趣,同时也能帮助使用者得到高品质的照片。使用Snapseed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极好的用户体验让你能够用双手在屏幕上像绘画一样处理图片。与此同时,软件还内置了丰富的效果,例如怀旧、胶片、戏剧性效果等等。与其他软件不同的是,在Snapseed中,使用者还可以进行分区调整,例如局部提亮、局部增加锐度等等。笔者强烈建议在平板电脑上运行此软件,大屏会使得操作感更强。右表对Snapseed的基本功能加以概述。

拍摄实例

例1:绚烂的日落

2013年7月的某天,大雨过后的北京城出现了难得一见的绚烂晚霞。由于当时我仅仅带了iPad,而iPad摄像头的等效焦距在35毫米左右,所以我选择用全景拍摄方式展示晚霞的大气磅礴。在一个工厂车间旁边,我开始了以下拍摄流程。

打开Photosynth,从左至右,从下到上,根据软件提示,拍摄我目击的厂房以及天空。

Photosynth完成自动拼接后生成一个不规则边缘的图片。使用内置的裁切工具得到一个矩形图片,保存到iPad相册中(图08)。从原始图片的质量上看,动态范围、饱和度、锐度以及反差都不能真实反映拍摄现场的气氛。这时就要利用上文提及的三款软件了。本文以Snapseed为例介绍基本的后期流程。

在Snapseed中打开刚才得到的照片。第一步可以尝试自动调整,这样能够提高后期制作的效率。但一些情况下,自动调整对画面的改善并不明显,比如这张照片。

紧接着进入“调整图像”这一栏中,首先降低亮度,找回天空细节的同时还可将天空的饱和度提升。但是降低亮度会将地面的景物同步变暗。

接下来通过调节“环境”这个参数,改善动态范围,创造出类似于HDR的效果。简单说就是把亮部变暗同时又把暗部提亮。这一步操作后,整个画面的动态范围就非常接近肉眼所见了。

由于移动终端大多都只配备微型图像传感器,所以画面的锐度以及画质远不如单反等相机。但是这个缺点可以通过后期调整稍微挽回一些。在“戏剧”选项中,调节参数将天空的细节强化。

在“细节”选项中,稍微提升锐度。对“结构”这个选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过度提高这个参数会让画面变脏,适度调整则能把照片的细节加强。如果将此参数故意调小,能增加画面的朦胧美。

通过上面几步的调节,基本能达到满意的效果。后面可以继续应用不同的胶片风格来得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调节照片时并非按照这个流程做完就行—反复调节几轮后,画面的感觉才能进一步变好。

例2:正午的知春路

八月的一个周末,我来到北京知春路。炎热的夏天,滚烫的阳光,滚烫的景色,连同整个人都是滚烫的。在438公交车旁边的过街天桥上,面对着眼前的集成电路大厦,我想到了一个拍摄知春路的有趣角度,随即拿出手机拍摄了一张全景照(图10)。我采用的流程如下:

打开360panorama,根据软件提示进行操作。操作流程类似于Photosynth。

注意:这个画面中有一些行驶的汽车以及走动的人群,动体的拼接处理起来有如下技巧:在360panorama或者Photosynth中,拍摄者是能够自主选择拍摄区域的。我拍摄时,让行驶的汽车或行进的人群完整出现在一个到两个画面中,这样在拼接时就不容易出问题。

此外画面中有拍摄距离很近的高楼,这些高大建筑也需要在拍摄时进行特殊“照顾”,尽可能在一两张中拍全,以利于后面的自动拼接。

后期软件依然采用Snapseed,由于360panorama自身不能进行裁剪,所以在Snapseed第一步是要裁剪出合适的原始图像。

通过观察原始图像,我们发现原图中有以下几点不太令人满意:天空很干净却平淡无奇;照片由于正午阳光的干扰而偏蓝。总之,那种午后炙热而又慵懒的感觉没有展现出来。当了解到原片存在的问题后,就可以跳过自动调整而直接进入精细调整选项。

这里我首先进入“调整选项”,降低亮度;把色温提高以校准原图偏蓝的色调;增加对比度,给略显平淡的影调增加更多层次感;调节“环境”,对画面中的亮暗关系进行调节。

接下来在细节调节中,稍微增加图像的锐度,同时增大“结构”参数,两个目的:让建筑的线条感更强;马路中行进车辆的轮廓更清晰。

进入复古胶片(Vintage)对画面的整体感觉进行进一步调整。这里我首先给大片蓝色的天空附加一层纹理,给画面增添些许质感。纹理的样式可以在调整界面下方进行选择。其次可以在风格强度、饱和度、纹理强度等等选项之间来回调节,直到出现让自己满意的效果。

如果复古胶片这种处理方式依然不能满足你,那么可以返回到上一步,继续尝试Retrolux风格的效果。

在前面几个步骤之间循环迭代,直到自己感到满意为止。

通过以上两个实例,读者可以掌握此类图片的拍摄以及制作方法。移动终端具有自己的完整的生态系统,通过不同移动终端App的联合运行,充分释放出各终端的表现潜力。在移动终端拍照,修图也可以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

移动拍摄经验分享

使用移动终端进行摄影创作,可谓“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借用荀子的那句话“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通过移动终端不同软件的协同工作,图片的表现力得到增强;摄影者的想象力又向外延展了一步;也让我们对自己手中的移动设备刮目相看。笔者通过大量尝试,有以下技巧和读者分 享:

拍摄图片时,360panorama与Photosynth都是變曝光拍摄。事先仔细观察拍摄场景,巧妙利用变曝光拍摄拓展图像的动态范围。同时要十分留心变曝光,亮暗衔接的区域可能会出现不自然的过渡效果。

用手机拍摄全景时,最好调节好水平线后再拍第一张图片,这样一来最终图片中不会出现弯曲的水平线。当然,弯曲的水平线也可以是一种表现形式。

选择有“潜力”的拍摄场景。如果一个场景有很高的动态范围,那么对于手机拍摄来说是很致命的,因为高光和暗影会让手机摄像头的表现力变得一团糟。寻找一个光线均匀、色彩丰富的拍摄点会让照片的可塑性大大增强,例如夏天19:00前后的城市、光线比较强的商场内景、清晨雾霭弥漫的乡间等。

要留意那些移动终端区别于传统相机的拍摄点,尤其是狭小空间。移动终端因其普及度高、造型低调,因而能够在一些相机无法拍摄的时机进行拍摄。需要注意的是,出于安全考虑,最好不要在那些禁止拍照的地方拍摄。

利用好移动软件自身与社交网络的接口,记得随时随地与朋友分享你的杰作。

妥善处理好前期与后期的关系。前期若拍摄太过随意,后期无论如何做也很难让自己、让受众满意。“好的后期制作只会让你最好的照片变得更好,却无法让一张‘差’照片变成好照片。”

最后一点,从移动摄影的精神出发,不要为了拍照而去拍照,而是让摄影融入你的生活,去享受移动终端的摄影体验。

灵活多样的科学活动交流分享方式 篇12

一、游戏表演式

游戏表演式是指幼儿用角色表演的方式, 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科学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这种方式特别适合小班。因为小班幼儿思维具有直觉行动性, 科学经验少, 较难用语言讲述自己科学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同时又不能耐心倾听同伴的发言。用游戏表演的方式进行交流分享, 是组织小班幼儿交流分享活动的一种有效方式。例如:小班科学活动“水果的沉浮”, 通过实验, 孩子们知道在水中有的水果是下沉的, 如葡萄;有的水果是漂浮在水面的, 如苹果、梨、橘子等。交流分享时, 幼儿自主选择扮演一种水果, 当教师说:“水果掉在水里啦!”幼儿分别踮脚站立或下蹲。教师逐一走到他们身边问:“你是什么水果, 掉在水中会怎么样?”幼儿回答:“我是苹果 (或梨、橘子等) , 苹果掉在水中会漂浮在水面上。”再如:科学活动“乌鸦喝水”, 交流分享时, 教师在四张小桌上摆放一些可乐瓶, 瓶中有半瓶水, 幼儿扮演乌鸦。教师问:“聪明的乌鸦是用什么办法喝到水的?”幼儿取来玻璃珠等各种材料放进瓶中, 瓶子里的水很快升到瓶口, 小乌鸦顺利喝到了水。这种游戏交流方式, 使幼儿边玩边学, 不仅提升了科学经验, 还有助于他们发现新问题, 激发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二、参观展览式

参观展览式是指教师设置展览会, 将幼儿科学活动的作品陈列在其中, 交流分享时请幼儿参观展览会。这种交流方式较适用于中、大班的科学小制作活动。有些展览会的作品是同种材料制作的。如纸制品展览会, 展出的是孩子们用各种纸做出的作品, 如风车、风筝、纸飞机、小火箭等。相同材料作品的展览会可以丰富幼儿对该种材料特性的认识;有的展览会的作品是幼儿用不同材料制作的同类作品。如台灯展览会, 有纸制的台灯, 有雪花片制的台灯, 还有废旧物品制的台灯;还有些展览会展出的是用不同材料制作的不同类的作品。如创意展览会, 孩子们用不同的材料制作了小汽车、不倒翁、降落伞、天平等。这种展览会可以启迪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在参观展览式的交流分享活动中, 幼儿既是解说员, 讲解自己的科技作品, 又是参观者, 观察、了解同伴的作品。参观者可以向解说员提出质疑, 解说员要用科学道理进行回答。幼儿在相互欣赏、相互询问中自主交流, 使交流分享环节更加直观丰富, 有利于幼儿分享经验、共享资源。

三、信息发布式

信息发布式指围绕某一主题, 幼儿运用照片、图画、文字等多种方式, 与同伴交流科学信息的方式。这种方式适合中、大班信息收集、整理类的科学活动。例如, 四月份中班的教育主题是“春天”, 期间组织了亲子种植活动, 要求幼儿和家长自行选择一种植物, 先收集有关这种植物种植的信息, 然后进行种植, 并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记录它的生长变化和养护方法。一个月后, 用信息发布会的方式组织交流这次亲子种植交流分享活动。信息发布会上, 孩子们有的用照片, 有的用记录表, 有的用图画, 有的用文字, 还有的用实物, 将自己种植植物的生长过程以及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等, 向同伴进行介绍。再如, 秋天大班的教育主题是“采摘果实”。活动前, 要求幼儿去收集白薯、花生、玉米等植物的采摘工具、采摘方法等信息, 再用信息发布会进行相互交流, 为下一步的采摘活动做好充足准备。

四、辩论会式

辩论会式是指针对幼儿在科学活动中出现的认知冲突, 组织幼儿展开辩论, 在辩论中达到明晰相关科学知识的交流分享方式。这种方式适用于大班幼儿, 因为大班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经验和知识, 并且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在科学活动“风”中, 有的幼儿表示不喜欢风, 而有的幼儿说喜欢风, 双方发生了争执。就此, 教师在交流分享环节中组织双方进行辩论, 要求说出喜欢或不喜欢风的科学依据。通过辩论, 孩子们了解了风的用处 (如风可以发电, 在炎热气候中可以使人感到凉爽等) 和危害 (如狂风可以摧毁房屋和植物等) , 深化了对风这一自然现象的认识。再如:一次户外活动中突然下雨了, 教师抓住契机, 向幼儿宣布明天的科学活动是认识雨, 内容是辩论“下雨是好还是不好”。回家后, 幼儿通过看图书、视频, 向家长请教等多种方式, 获取了有关雨的丰富科学信息。辩论时, 幼儿不仅表明自己的观点, 还充分说明了理由。幼儿对科学辩论会的兴趣浓厚, 乐此不疲。辩论会使幼儿既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 相互修正、补充不同的观点, 丰富了科学知识和经验。组织科学辩论会时, 我们注重引导每个幼儿积极参与, 特别是给那些不愿发言、不善发言的幼儿发言的机会, 激发他们交流的意愿, 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自由交流式

自由交流式指教师根据不同幼儿的需要, 分时段开展交流分享的方式。交流分享环节除采用集体交流的形式外, 分时段、分对象的交流也非常重要。在幼儿的探索活动中, 每个幼儿遇到的问题不一样, 获得新发现的时间不一样, 如果在同一时间组织交流, 部分尚未有发现的幼儿会勉强地为交流而交流;那些有发现的幼儿等到交流的时候会忘记其发现的过程与细节, 大大减弱了交流分享的价值。如在科学活动“灯是怎么亮的”中, 幼儿在探索时, “灯亮”的过程有先有后, 教师随时组织完成探索的幼儿进行小组化的交流分享。自由交流式既保证了幼儿之间的交流分享, 又满足了个体幼儿探索的需求。也是在“灯是怎么亮的”活动中, 某幼儿探索的时间很长, 他一直在摆弄一个造型特殊的节能灯管, 眼睛也使劲眯成一条缝, 凑在灯管上试图看个究竟。教师直到他“玩”够了, 才请他与同伴交流分享:“告诉大家, 你探索了那么长时间发现了什么。”原来, 他想知道节能灯的灯管和普通灯的灯管有什么不同。自由交流式是建立在幼儿充分探究的基础之上的, 充分尊重幼儿的交流意愿, 顺应幼儿交流分享的动机, 提高了交流分享的教育价值。

上一篇:财务策略选择下一篇:会计学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