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体验造型活动的兴趣(精选5篇)
对体验造型活动的兴趣 篇1
对体验造型活动的兴趣
“素质”原指人天生的生理和心理品质、“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康和学会审美”, 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学会与人合作, 学会独立思考和创造, 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路线。学校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美术教育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提高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和基本技术能力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和不可替代性。
传统的美术教育是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的教育教学方式, 这种教育以教学生客观描绘物体的外形为主, 关心的只是学生会画什么, 画得像不像, 而忽略了美术教育对学生的审美情感、情感表达方式和创造力的培养。除了造成对艺术的曲解以外, 这样的美术教育也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更不适应充满挑战的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于是在德国出现了注重学生个性化和表现意识的“ 包豪斯”学院。作为对传统教学的一种反叛, 他们渴求新鲜和奇异的创造意识, 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主观情感, 培养学生运用所有科学、技术知识和审美认识, 创造一个能够满足人类精神和物质的新环境, 调和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从而使美术教育朝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培养。
一、体验造型
(一)体验造型的理论依据
首先,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美术课程是一门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课程现代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发展,现代人心理、精神的多样化需求,必然会导致美术教育的不断探索、发展、更新……而“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美术学习的基础,这一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更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的形成。然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其次,“造型表现”领域是指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表达情感和思想,体验造型乐趣的学习领域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种造型方法,不仅关注学生的美术作业,还要重视学生“造型表现”活动的过程。主要是为未来培养创造型人才奠定基础的,而不是以帮助学生获得重大发明成果和成就为主要目的。
(二)体验造型的教学模式
1、创设问题情境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在教学中创设乐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感受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情趣。也可以根据造型表现的主题布置一下教室环境,使学生有一个积极、兴趣盎然的心理状态,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2、发现探索尝试
以学生学为主线,让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探索、研究、发现新知,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爱玩的天性,让学生在感受和体验中,把看、画、玩融为一体。进行自己研究、自己发现,使学生在玩中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学生思维。
3、感受体验造型
学生自由的创作视觉形象的艺术活动,在愉悦的空间和氛围里,通过观察、讨论、自由演示、共同绘画作品等,使学生能够大胆地把自己的感想表现出来,提高了学生的造型表现力及合作学习精神;开拓了学生的思路,把学生所看、所想、所感用描绘、雕塑、拓印等手段和方法表现出来。
4、评讲小结提炼
可以通过自由组合谈感受、谈创作思路,互相点评。学生在共同讨过程中,培养了与人交往和协作的能力,让学生在绘画表现学习中得到全面素质的提高。教师协助、拓展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
(三)体验造型课的案例分析
“造型?表现”课是儿童学习美术的最基础的学习活动,所接触的造型内容都是儿童身边容易接触、发现并且很熟悉或喜欢的事物,比如:建筑、生活用品、昆虫、植物等。特别强调让学生了解美术造型表现的基本要素,比如:线、形、色彩等。在低年级阶段“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强调感受、体验和游戏性,看、画、做、玩融为一体,并模糊学科门类界线。这些造型内容能激发学生的联想,它们是学生积累表象素材的基础,并在通过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造型表现的语言进行表现与再创造。
就一个具体的课例而言,学生需要“尝试不同工具,用纸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由此可见,这一领域的学习,学生必须通过观察、了解并尝试与创作几个环节,而且各环节之间具有很强的连续性,需要一定的时间保障,不宜中断。但一课时一般难以完成,因此,适宜两节课连堂进行。教学程序可以设计如下: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第一课时)
通过多种感官(眼、手、耳)的刺激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与求知的欲望,同时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本节课的造型内容。
2、学生活动:
同学们用眼睛观看影片、闭上眼睛用手触摸实物、认真听故事或音乐、用鼻子闻物体的气味等,开展丰富的体验游戏。
3、指导要点:
教师为学生创设游戏、故事等情景,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实物,给学生更多接触现实的机会。或者设置悬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例如:在《漂亮的瓶子》一课中,老师不让学生用眼睛看,而是直接用手隔着布袋探知里面装的是什么。神秘感的诱惑,驱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童话城堡》一课中,影片《白雪公主》中感人的故事、美丽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只要能有效地调动起来,学习的效率就能提高。当然,人的感官是最敏感的,通过感知觉的刺激,能有效地激活大脑的思维活动。同时造型表现活动的目标之一就有加强视觉、触觉的感受。
二、通过表现性美术教学激发学生的表现欲
(一)表现性美术教学的内涵
素质教育把美术教育看作是针对全体学生的基础教育,它不是培养专业美术人员,而是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素质和审美水平。表现性美术教学较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这一宗旨。
表现性美术教学摆脱了单纯传授造型技能的教学模式和强调写实性的写生教学,它在教学中提倡发挥学生的艺术直觉,在写生作业中,它要求学生不仅仅要观察事物的外在形象而且能联想到与观察对象相关联的其他事物及自己与观察对象之间的某种联系并把它在画面上表现出来。它鼓励学生在观察与表现中不拘泥于客观事物本身,进行超现实的表现。学生在创作式的写生作业中学习基本的造型技能。这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发了学生的艺术冲动,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它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艺术感受,使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地表达他对客观事物的理解。这种方法还可以用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从而使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水平得以发展。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确立了自信心,这些活动中没有失败者,每个孩子都能在活动中充分表现自己的艺术感受。表现性美术教学倍养的是学生的审美素质、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最基本的造型能力。为实施素质教育,中学美术教学应弓{导学生按表现性美术教学的要求,观察对象,表现对象。
(二)表现性美术教学的意义
我们都知道幼儿在尚不能用语言表达他对客观世界的感受时, 会攥着笔在地上、纸上“ 涂鸦”来表达自己的心曲。尽管幼儿的涂鸦很难有真正的图像意义, 但是他们的行为已经表现出对新鲜事物的好奇, 用自己的方式同外界交流。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体制, 严重地压制了学生智力的开发和潜能的发展, 与当前社会对人的培养和需求发生了冲突, 而强调培养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美术教育恰恰能弥补这方面的缺陷。表现性美术教学尊重学生的个性认识和创造性, 鼓励学生不拘泥于客观对象的形、色, 大胆想象, 勇于创新, 激活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
1、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法国大文豪雨果曾说“, 科学是我们, 艺术是我”。自信心在人的一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是一种自我肯定, 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学中很多学生对美术表现出来的“ 双基”能力是不同的, 由于学生的认识、理解、兴趣的不同, 作品的风格形式差异很大, 我们不要以一个固定的模式, 不要以“ 像不像”的一个统一标准来衡量学生作品的好坏。这样往往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尹少淳指出“, 每个人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独特性, 这是社会充满活力和丰富多彩的原因”。教师对于学生的有新异的想法和独特个性表现的作品要给予肯定, 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这样才会使学生将自己的特点发展下去, 为今后合理的个性发展打下基础。
2、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是人类改造世界的重要活动, 地球上的物质文明都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人的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和创造力, 一直是倍受推崇的智慧要素, 人类通过教育使之在质的方面不断提高, 积累到一定程度, 就升华成创造能力。人类正是在不断的创造中改变了自然, 改变了社会的进程, 改变了人类的自身文明, 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美术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 学生在美术课上表现出来的个性意识恰好是创造性的前奏, 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石。由于在绘画的一开始就强调和鼓励学生主动地选择取舍, 因此, 表现性可视为创造意识最有效的培养。自信心的树立, 保证了学生向个性化逐渐发展, 无论这些学生将来是否从事美术专业, 个性表现的不断培养和发展将使他们养成通过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的习惯, 为以后的创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阿恩海姆曾说“: 艺术就是生活本身完善、纯洁、真挚的召唤。”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感和情感表达的最有效方法之一。表现性教学充分尊重传统美术教学中讲授的艺术法则和艺术规律, 学生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和图片, 从中发现美、认识美、表现美和创造美, 在不断的学习生活中培养自身的审美意识, 提高审美修养。
(三)表现性美术教学的课程安排和教学方法
1、欣赏课
欣赏课是一个很好的情感表达学习过程。在享受优秀艺术作品带给我们丰富情感的同时, 无形中也限制了学生的艺术思维发展, 因为比我的好, 就得向人学, 学了别人的也就是限制了自己的个性, 所以欣赏者应主动去审视艺术, 也可以做一些评判, 把自己的感想、意识融进作品之中, 汲取精华来发展自己。
2、绘画课
在传统的写生绘画教学中, 以把事物真实地再现出来为主。它包括形体的比例、结构和明暗等, 并以此作为评价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个性意识表现, 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 在风景写生中, 由于角度的不同有些景物的搭配不美观,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审美来调整, 重新设计组合、搭配画面构图。
3、手工制作课
手工课对于开发学生眼、手、脑的协调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 折纸课, 用一张平面的纸, 经过折叠可以变成各种立体的形状或动、植物样式;又如, 在剪纸制作中, 学生运用对称方法, 设计制作出许多精美的图案和团花以及各种昆虫、动物形象, 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也掌握了形式美的法则。
4、个性表现训练课
个性表现训练课是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表现个性的认识。学生在短短的几节课或更多一点时间的课中, 按照教师给出的一些方向(不作详细要求), 让学生自由地发挥和创造, 选择适合自己风格的艺术形式去表现, 把个性的情感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例如, 在摆设静物时, 可以摆放一些超出常理的组合, 使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和好奇心, 从而选择不同的表现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个性认识, 增强艺术的表现力。
5、学生作品的评价与交流
对学生作品应当及时给予评价。学生第一幅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个性, 教师是认同, 还是否定, 这对于一个学生今后个性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的肯定使学生自信心得到加强, 反之将会改变学生的动态发展。所以, 教师的每一次评价,是引导学生走个性化发展道路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例如,在人物速写中, 学生有意识地把人物双腿拉长, 加强模特的修长之美, 而教师不加以思考, 来一句“: 人哪有这么长的腿? ”我想学生的自信心肯定会受到伤害。因此, 教师在评价时应当肯定学生的个性表现, 并把他们引向美的、好的、个性化的方向。
三、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的教师策略
首先,在课堂气氛的调度上,应创设轻松愉悦的环境。教师要把自己的权威性转变为指导性,充当顾问。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平等交流。当学生提出“我该怎么做”时,教师可以说“我也不知道,不过我们可以共同研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路和构想,对他们的错误也要想办法巧妙地化误为正,不要轻易否定,尽可能发现其中的闪光点,然后加以扩大,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其次,在课堂中,多给学生表现锻炼的机会,变教师讲为学生议,让学生的智慧火花在美术课中闪耀。当教师在看画时,不要问“它是什么”而应该试图让学生“谈谈你的画”,让学生自由地以自己的风格对所画之物进行解释。又如,在讲授八年级上册《美术》中的《丰富多彩的现实多种多样的表现》一课中关于艺术的语言———色彩时,教师请学生就一种颜色分别进行具体的联想和抽象的联想,如白色,具体的可以联想到雪、白纸、白云、棉花糖等;抽象的可以联想到纯洁、恐怖、神秘等。学生兴高采烈地踊跃发言,不断产生出绝妙的联想,教师也深受感染,师生双方都获得了莫大的精神满足。
第三,评价中要对学生的作业尽可能多地表示兴趣和欣赏,要体现保护和鼓励学生表达自我感受的精神。建议采用记分加评语的方式,评语中的肯定成分能让学生具体了解要坚持发扬什么,评语中的否定部分(不足之处)能具体指出作业中的问题所在。当然,教师要从积极的角度对学生的作业予以认可,切实的、具体地帮助他们提高水平。用建议、商量代替过去的限制、干涉,珍视学生真正自我的独立性,努力开放他们的艺术个性。
美术教育对学生的潜在影响是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表现性美术教学正是应素质教育要求,不以统一的标准和模式来要求学生,而是让学生充分显示和发挥自己的个性,鼓励学生创新,学会不同于他人、不同于己的新的思维方法,使他们在绘画中不仅获得了精神上的快乐,更是亲身经历了一种不同以往的审美活动。表现性美术教学一反以往机械的、纯客观的态度来观察表现对象的模式,加强了人与物的交流,易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和积极主动的生活态度。我们应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尽可能地留给他们自由发挥的余地和空间,让学生们尽情地用艺术手段表现大千世界和他们的内心世界。同时,通过这种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健康,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总之,表现性美术教学是为了帮助学生发展自主意识,充分调动他们的情感情绪,给他们以自由发挥的余地和空间。表现性绘画教育与表现性技术的培养和训练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加强,为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美术课堂面向全体学生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着眼每个学生的发展。教师就必须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无论他们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家庭出身如何;不管他们生在农村还是城市,是否有残疾;也不管他们对生命科学是否有兴趣。教师都应该赋予他们同等的学习机会,使所有学生在学校都能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以提高他们的素养。
一、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
(一)教师应该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给每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
面向全体学生意味着尊重每一位学生,给每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使所有的学生通过生物课的学习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尊重每一位学生,特别是那些性格孤僻、学习成绩差、家庭条件不好和经常犯错误的学生。因为学生的背景不同,起点也不相同,这就决定了他们在回答有关生物问题时理解方式和深度有所不同,基础好的同学理解的快一些,基础差的同学可能会理解的慢一些。过去我们忽视了这一点,今天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要在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权利的基础上,承认他们在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和最终发展程度上存在着差别。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保护好他们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该把学习机会更多的提供给他们,要让每一位学生在学习实践中都有机会获得成功。同时也要为那些学习优秀、有能力超出标准要求、能够进行更深一步的学习的学生提供广泛的学习空间,力争做到所有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都应有机会并通过多种途径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认识水平和知识水平,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
(二)教师教学过程要因材施教
面向全体学生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要因材施教,以便适应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学生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向每个学生的各个方面,因为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既表现为智商、性格、身体、心理等先天素质,又表现为兴趣、爱好、思维方式、学习品质等后天素质。教师在保证学生共同发展的基础上,要注意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从而把群体的培养目标同每个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目标统一起来,使全体学生达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因材施教就是根据这一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要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依照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充分考虑,采取不同的方法,探究和掌握学生心理的个性差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区别对待,通过分层备课、分层要求、分层练习、分层指导、分层达标、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分层矫正等手段,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各得其所,使每个学生都能生动活泼、主动健康地发展。
(三)教师应该公正的评价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意味着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评价必须是公正的。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教师了解教学过程、调控教学行为的重要手段。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保证所有的学生都有足够的机会来展示他在生物课上的学习成果。教师进行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了解到他们现阶段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课标所要求的目标;从而更好地改善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状况,而不是通过评价将学生分成等级,按某次或几次考试成绩将学生排序,这会伤害大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应注意:评价时不能对学生带有任何偏见,不能受先入之见的影响;评价工作应在不同的情境下进行,必须让不同兴趣和能力的学生参与;评价的方式应多样化,以便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各方面的学习成果。
二、美术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理论依据
教育部于 2011 年颁布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的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美术课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祛,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并通过有救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这是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育目标、性质的根本定位,必将引起基础教育美术课程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变革。教育部于 2010 年初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也指出:“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工作方针,以及“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等战略主题所体现的时代要求和教育思想。作为美术课程基本理念之一的“面向全体学生”,是在基础教育美术课程教学中贯彻落实“育人为本”“、以促进公平为重点”的重要方面。因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格健全的人;使每一位学生的美术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是学生应有的基本权利,是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在中小学课程体系中,美术课程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让所有学生通过美术课程学习并参与艺术实践活动,感受美术作品的艺术魅力,以激发其对美术的持久兴趣,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的发展。因此,美术课程的教学对象必须是“全体学生”,美术课程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从教育公平的角度看,义务教育是全民都要接受的教育。它既是权利,又是义务。应当秉承公平性原则,让每个孩子都有平等利用教学资源的机会和平等接受美术教育权利。在美术课的全部教学活动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美术的感受和美术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如果将有限的教学资源片面地偏向于专业基础较好的学生,那就会影响绝大部分学生的成长,就会变成不公平。只有面向全体学生,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美术教育公平。
三、“面向全体学生”的美术课程教学策略
美术课程教学应当如何贯彻、实施“面向全体学生”这一课程基本理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以学生发展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特别推重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教学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情意与认知特征相结合,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呈现课程的内容进行教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并使之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促进学生自立、多样、持续的发展。比如在教学《设计时装 学生装》时,学生对时装本来就非常感兴趣,他们的情绪也很高,这时教师就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播放一段具有时代感的学生服装表演,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力,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再就是展示一系列学生优秀作品及实物,则可启示学生提供设计的众多思路和最好的范画构思,让他们在观赏、体验、领悟中掌握知识与方法。然后,给学生一些材料工具如旧挂历纸、碎布料、剪刀、胶水、纸板等。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对比与和谐、对称均衡、多样与统一组合原理,利用材料的特性,根据自己的构思设想,拼贴出许多优秀的服装作品。最后让学生展示作品,并挑选几位同学穿着学生装,到台上表演。当这一队学生随着欢快而强烈的音乐节奏,踩着自信而稚气的步子,展示在教室的讲台上时,课堂成了他们施展才华、充分表现自我的舞台。这样,把课堂的教学气氛引入高潮,学生们就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培养了学生设计意识,提高了动手能力。使他们始终保持着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创造欲望。
(二)强调美术实践,鼓励美术创造
桑代克认为:学习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随着错误反应的逐步减少,正确反应的逐渐增强,终于形成固定的,稳定的“刺激——反应”的联结,这就是著名的“试误说”。尽管这种理论有它的局限性,但我认为在美术活动与教学中,让学生大胆进行尝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著名的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先生曾经说:“我很喜欢荷花,但我不敢画荷花,要画,就得给我二十刀宣纸,把二十刀宣纸画完了,才可以说我会画荷花了。”这些是经验有得之言,是很精辟的。从国画大师李可染的几个印章中,如:“废画三千”,“七十二准”,“千难一易”。可以看出大师在摸索创作中的艰苦历程。小学生的尝试摸索,限于对情境领悟能力不强,难免会有一些盲目,然而在现实中却无法避免,关键是看教师如何引导。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适当提供宽松的气氛,给学生恰当的“实践”机会,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学习的深入研究。例如:学习中国画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尝试一下,这种特殊的绘画工具毛笔和宣纸会有怎样的绘画效果,让他们自己观察水多而墨少时和水少墨多时等不同的画面效果,让他们自己体验如何掌握用笔轻重所产生的不同效果,让他们自己分析该用什么样的笔法去表现一幅画。孩子们尝试着不同的绘画效果,惊奇地一次又一次地试验着墨与水的交融……感受着国画这个艺术画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体验着水、墨、色所带来的特殊艺术效果,创造出一幅幅别具风格的作品。
(三)突出美术特点,关注学科多维化整合
拓展美术课堂内容,提倡美术课堂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发展,促进美术课堂创新教育的多维化整合。美术课程应该是在文化的整体发展统摄下的一种综合性极强的课程。在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就有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联系的要求。我国在《课程标准》中也把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为实施美术课程总目标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美术课堂的美术素养教育的多维化整合可以理解为“结合自身特点,横向加强美术学科与各学科间的联系”、“利用信息资源,纵向拓展美术教学领域”。例如,《精美的邮票设计》一课的教学目的:认识邮票的种类、特点、内容,学会设计一枚邮票。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欣赏邮票,从历史的角度讲解邮票的起源和发展。教师从美学、地域、民族等方面讲解图案,以及利用计算机教学软件讲解设计邮票的方法。然后,指导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并与计算机设计相结合。这样,使学生既明白手工设计邮票的美学原理和方法,又能利用高科技信息技术设计图案。
美术教学还可以引导学生跨学科进行综合与探索性的学习。随着杜甫的《咏柳》,学生体会着《春天的消息》;吟诵着“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头”,学生又感受到江南的诗情画意;欣赏着最古老的文字———象形文字、篆书、隶书,又使人体会到书法之美。在美术教学中,还无处不隐含着数学之美。透视、平面设计中的重复、发散、螺旋,剪纸团花剪扇形、剪三折花、四折花、五折花,这些无不包含着数学原理。在绘画作品中,透视的远近、色彩的冷暖,点的聚集、线的长短、面的转折以及画面的虚实等都构成了画面视觉上的节奏。在李可染的山水画中依稀可闻山泉汩汩之声;看了徐悲鸿的《奔马图》仿佛听见骏马自远而近的狂奔;凡是看过潘鹤的作品《艰苦岁月》的人,都不会忘怀那长征途中小红军为悠扬笛声所陶醉的神情。
(四)通过美术教学,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任何事物都有它生存发展的土壤和背景,我们要立足于本国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进行教育。所以,要在美术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因素,增进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1、艺术作品的欣赏。不仅包括技法的学习,还包括对思想内容的挖掘。例如,欣赏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绘制的不朽杰作《清明上河图》,学生不仅可以从技法上学习到散点透视的构图法,体会作者如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的巧妙的笔墨章法。还可以了解到北宋的清明时节,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自然风光和当时的风土人情。徐悲鸿的《八骏图》,画家采用了国画水墨技法,通过线条的干湿、浓淡、粗细、疾徐,寥寥数笔,便将马的奔腾气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但这画面中绝非单单只表现了八匹马,而主要是讴歌了那种勇往直前、战斗不息的大无畏精神。在欣赏作品当中,必须提到的是中国的写意画。纵观中国千年的绘画史,从战国帛画到敦煌壁画;从唐代的鞍马人物到宋元的山水花鸟;从徐渭、石涛到现代的齐白石与张大千,无不闪烁着“意象”思维的智慧之光。这正是体现了我国古代老庄哲学思想的一种文化。通过欣赏学习中国画,学生明白了中国画写的是意象,写的是意境。要想画好中国画,还得有诗、书、画、印各方面的修养。
2、对教材进行传统文化的挖掘。如,在上四年级七册《炊具与餐具》这一课时可以从中国的饮食文化入手。饮食文化是中国值得自豪,也是最容易为世界各国所接受的一环。美味的食物享用得多,有没有考究过中国人何时开始脱离茹毛饮血的生活?何时开始用炉灶煮食?常吃的水饺、云吞何时出现?又怎样由分餐制度演化为围桌而食?通过学习此课,学生知道了“灰陶釜”是中国已知发现较早、且完整的炊具,春秋后期,已有饺子出现,鼎最开始其实是中国古代炊食器皿。鼎上多装饰饕餮纹,“饕餮之徒”这一成语的来历原来是来自于传说中特别贪食的兽。
一幅年画就是一个历史,就是一个故事,在强烈的感官刺激下,学生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改变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3、传统工艺的学习。把民间美术带进课堂,能引导学生从小了解和认识民族、家乡优秀的
文化传统,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保护意识。在教学中,可以开设剪纸、泥塑、雕刻、陶艺、染纸、京剧脸谱等课程。结合不同的年龄特点,指导学生通过剪纸十二生肖,了解十二生肖这种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了解它和中国漫长的农业社会的传统习俗息息相关,又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界、对时间、生命的深刻认识。
4、传统节日教育活动。每个节日都是文化的载体。透过节日,可以洞悉一个民族的群体文化性格,展示特色的民族习俗传统。在美术课中可以通过中秋节让学生用橡皮泥做月饼,画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端午节画龙舟等活动。让孩子们了解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文化习俗和象征意义,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丰富的内涵。
四、在美术教学中,让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美术素养是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素养是指学生将来从事社会生活、从事经济生产、做出个人决策所必需的对美术科学概念和过程的理解以及一定的探究能力,能较好地理解艺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艺术的本质,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基本的美术素养包括对美术内容和现象有基本的了解;对美术的创作方法与过程有基本的了解;对美术在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有基本了解。它不仅指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还应具备基本的艺术态度,包括敏锐的视觉意识,对视觉现象和美术作品能做出积极的反应;能自觉而大胆地运用美术的美才和方法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情感,追求艺术化生存;能不断追求更高的审美品位,并保持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
(一)通过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要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并提高其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美术课上,可以经常带领学生欣赏一些名家书画作品,如有关风土人情、民族风俗、民族绘画、饮食、服装等图片,主要讲解美术史和美术欣赏,系统讲解那个时代美术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尤其是文化背景;重点讲解各个时代主要画家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的艺术风格和特点,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审美能力,教师就应进行正确的引导、评价,以对学生基本美术素养的形成发挥积极的作用。此外,要提高审美能力,还要看得多,懂得多,必须多看资料、图片。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就是在平时的生活中不断积累和提高的,对此,教师应该明确什么是“美”,在欣赏图片的时候要懂得应如何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感受,以体会美的所在。实践证明,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还需要教师的不断指导和加强,从而慢慢养成良好的审美意识和习惯,并且在平时学会适当的应用。审美能力是一种内在的情感,往往不会直接表露在外面;它是一种隐性的情感,因而教师要善于观察,加以指导,并不断培养。
(二)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
美术专业绘画技能教学是学生获得本专业、本学科理论知识与技能技巧的主要途径,也是全面提高学生艺术养的重要方面。好的想法要通过画面表现出来,否则就无法使他人真正感知到,因而绘画技能不容忽视。在多年的绘画技能课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出,将绘画技能示范、作业观摩讲评、绘画理论讲授等教学内容和方法贯穿于技能课教学的始终,是达到理想教学效果的最佳途径。直观性是绘画艺术的特征之一,而绘画的技巧性又决定了技能课教学中教学示范的重要性。绘画种类独特的艺术面貌,不仅源于其特殊的工具材料、性能及独具一格的艺术语言,还在于无数画家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不断探索和总结形成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表现技法,它是技能教学中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因此,只要善于抓住重难点,并在教学中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就能为学生的学习做好良性铺垫。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的现场作画示范能最大限度地突出技能教学的直观性。也可以播放视频,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对作者的作画方法、过程、技巧等一目了然,从而加深了直观感受。学生通过眼看、心悟、手摹,并向教师请教、质疑,易于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并极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此外,结合教学内容适时组织学生观看著名画家的教学录像、光盘等资料,能更好地开阔学生的艺术眼界,使之了解更多的信息,得到更多的启迪。
对体验造型活动的兴趣 篇2
体验式培训起源于二战期间, 它是以心理挑战为重点, 体能为导引。体验式培训的先行后知是它的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 通过专门设计具有针对性和挑战性的课程, 利用种种典型的场景和活动方式, 让人们进行体验, 在体验中检验自己从而进行反思, 总结错漏, 将反思的成果进行整合, 并在下一步的活动中应用, 接下来再去检验, 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亲身体验, 得到感悟, 在启发开拓思维、沟通能力、培养提高合作能力、团队意识等方面都得到了参与者的普遍认可。排球运动是一个集体项目, 因此团队的凝聚力尤其重要, 而如今大部分初中生都是独生子女, 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尤为突出, 团队的凝聚力恰恰是他们所欠缺的, 把体验式培训运用到中学排球课教学中, 给学生设置种种课程, 使其培养良好的集体荣誉感, 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排球运动中来, 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对排球运动兴趣的目的。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针对盘锦市实验中学的排球兴趣班的学生作为对象, 并将体验式培训融入排球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的效果进行研究。
2.2、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发。
本文搜集了大量的文献、期刊、书籍来进行理论依据, 经行教学设计。
(2) 实验法。
本文将盘锦市实验中学排球兴趣班的学生分成两个班级, 一个班级进行传统的教学, 另一个班级使用体验式培训融入排球教学的新理念, 进行教学实验。
(3) 数理统计法。
本论文使用excel软件对将两各班级学生的教学成果进行统计。
调查问卷统计的数据进行统计。
(4) 对比分析法。
将教学之后的、对相同年级相同时间的排球班, 分别对其教学效果进行分析。
(5) 访谈法。
相继对排球和体验式培训方面权威专家进行访谈, 为本文提供了大量的建议和理论依据。
3、排球课与体验式培训的共同特点
(1) 排球是集体项目, 尤为注重配合。 而体验式培训具有溶炼团队, 注重挖掘团队的潜力和发挥团队力量;
(2) 排球运动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基本技术, 不断的提高个人技术。体验式培训讲究不断挑战, 不断的突破;
(3) 排球运动需要非常好的心理素质。同样体验式培训会让人们直面自己的内心。
4、体验式培训教学模式引入排球课的方式
找到排球运动与体验式培训的共同点后, 我们将体验式培训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思想以排球运动的方式引入排球教学课中。
(1) 团队建设。 体验式培训的第一个环节破冰课, 目的是通过一些团队小游戏让学生彼此之间熟悉起来, 建立初步的团队, 学生们自己组建队伍选出队长, 然后取队名队训, 设计队徽, 创建对歌。过程中老师不去干预, 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相同的排球作为集体性的运动, 我们在第一节课的时候让学生们自己组建自己的团队。在排球运教学中引入体验式培训的教学方法, 首先创建团队, 推选队长, 创建队名, 队训, 队徽, 队歌。为接下来的排球教学, 激发学生的兴趣打基础。
(2) 体验式培训与排球技术相结合。体验式培训的项目多是以任务的形式进行的, 教师把把排球基本功教学进行巧妙的设计, 把传统的传、垫、扣、发、拦融入到项目中让学生集体完成各个项目。学生在体验项目的过程中, 大家一起交流沟通, 研究方法。这个时候项目的成与败已经不是那么重要, 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学会了沟通, 增加了集体荣誉感, 学会了思考, 也成功克服了初学者垫球手臂痛感的恐惧心理, 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排球运动的兴趣。
5、体验式培训引入排球课教学效果分析
(1) 体验式培训融入排球教学中之后, 从以往教师布置的任务没人练习到现在的在操场上随处可见的各个团队一下课就有学生练习排球, 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升, 也改善了大多学生沉迷网络状态, 大大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学生之间的矛盾也大大减少, 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 社交面也更广, 也是更多的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排球运动中来, 大大提升了学生对排球运动的兴趣。
(2) 在体验式培训融入排球教学之后, 在教师在排球课上对学生进行考核的时候, 发现学生的基本功较传统排球教学的学生基本功扎实, 学生在排球课上的积极性和学生的精神状态都较传统的排球要高。同时传统的教学反法学生对排球运动的兴趣不高, 见习率高, 相反的性的教学理念的学生兴趣高涨, 有的同学甚至带病参与。
(3) 体验式培训融入排球教学之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关系更加融洽。较比传统的排球教学, 新的教学理论给学生增加了更多了交流机会, 学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刚开始各说各的一言不合就会大吵大闹到互相包容认真聆听的蜕变。心的教学理念给了教师更多跟学生交流的机会, 是教师更容易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 对其心理改变教学方式, 设计新的教学内容, 使学生对排球课更感兴趣, 从而师生间的关系更加融洽。
6、结论与建议
6.1、结论
(1) 传统的排球教学注重学生对技术的掌握忽略了对学生心理的引导, 师生之间缺乏交流。而引入体验式培训之后,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各个任务, 比赛, 师生之间有了更多交流的机会, 师生互动, 师生之间的距离更近。学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 然学生有集体荣誉感, 即归属感, 这使学生更愿意参与到排球课中来, 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对排球这项运动的兴趣;
(2) 体验式培训引入排球教学后, 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顺畅, 学生之间更加信任, 师生关系也更为融洽, 在此之中学生学会了体会他人的感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互相交流经验, 互相鼓励, 促进了排球教学的进行的同时, 培养了学生的社交能力, 潜移默化的改善了学生对排球的恐惧心理;
(3) 体验式培训融入排球教学中, 每个小团队之间存在竞争的关系, 教学更是以任务的形式下发给每个团队去完成, 其中还含有很强的趣味性。每一个团队都想在最后的比赛中得到胜利, 学生进行了从刚开始的各说各的各做各的到后来的认真的聆听虚心接受的蜕变, 在学习过程中也特别积极主动, 较传统的课程上的学生参与度来说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天眼式培训融入排球教学大大刺激了学生学期排球的兴趣, 从而使排球教学更加顺利, 教学效果大大提升。
6.2、建议
(1) 在把体验式培训的教学理念融入排球教学过程中, 我们不能完全的把体验式培训的那一套完全的照搬照抄的融入排球教学中, 那就不是排球教学了, 而排球就成为体验式培训的一个项目, 彻底变成了体验式培训, 这就违背了我们本来的初衷。我们的初衷是让学生在体验式培训中体验排球带给他们的乐趣, 并产生兴趣, 我们学习的是体验式培训的教学理念, 时刻要记得我们引入体验式培训是为了使排球课上的更好, 使学生对排球这项运动更加感兴趣;
(2) 在排球课上, 我们还需要在教学上进行不断的创新, 并不是所有的体验式培训的项目都可以适应排球运动, 我们吸取的只是体验式培训先行后知的理念。要给排球传、垫、扣、发、拦的每一个基本技术都要设计不同的任务, 不能给每个基本技术设计的任务都类似, 这样就会让学生觉得没有新意, 没有新鲜感, 失去新意。过程可以借鉴定向越野的形式;
(3) 传统排球的教学方式是一味的灌输, 教师是课程的主体。而我们引入体验式培训是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辅助, 目的是让学生在过程中学习摸索, 也就是先行后知的模式。在学生在不断摸索中发现排球的魅力;
(4) 体验式培训融入排球中, 在团队进行比赛对抗的时候, 学生的情绪和精神都会非常的亢奋, 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观察学生进行运动时的细节, 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 对没有获得胜利的学生进行鼓励, 激发信心, 对获得胜利的学生予以表扬, 让其继续努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沟通创新能力, 不断改善教育方法和内容, 充分激发学生对排球的兴趣。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 学生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 结合排球运动的自身特点, 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过于单一, 只注重技术, 没有特色和趣味性。同时不够重视学生的情感。使得许多学生对其没有兴趣。在中学生排球教学中,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否明确和学习强度是否合适, 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研究中学生的体育兴趣, 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 访谈法、对比分析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分析中学开展排球运动产生的问题, 提出将体验式培训的教学融入排球教学中的教学理念研究分析。
关键词:排球,体验式培训,兴趣,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1]方威.素质拓展对促进高校排球选项课教学效果的探讨[D].成都体育学院, 2013, 12.
[2]王晓风.如何在游戏中提高学生学习排球的兴趣[J].品牌, 2015.2.
[3]陈颖.拓展训练对提高高校排球选项课学生团队意识的研究[J].成才之路, 2012, 2.
对体验造型活动的兴趣 篇3
【关键词】产品;外观造型;消费者体验设计
产品设计包括各种构成产品的要素的设计,其中一些要素可被消费者通过视觉、触觉等方式感知,如材料、色彩、形状等外观造型;另一些可通过消费者对产品的使用感知到,如产品的功能是否完备、结构设计是否合理、使用是否方便、舒适等功能、使用体验。下面从产品设计的外观造型设计、功能设计以及消费者的使用体验设计三个方面对工业设计中的产品设计进行分析阐述,并说明其对产品设计的作用和影响。
1.产品的外观造型设计
1.1产品的功能设计
产品的功能是产品的决定因素,它决定着产品的造型。但产品的功能又不是决定产品造型的唯一因素,而且产品的功能与造型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产品的造型根据具体的使用环境和状况有其自身独特的实现方法和手段,如对同一功能的产品,可以通过多种造型形态实现其功能。但是,产品设计的最基本原则是产品的造型设计不能与产品的功能设计相矛盾,不能以造型为基本出发点,必须考虑产品所担负的最基本的使命,即完成消费者的功能需求。
产品设计的基本任务是通过产品造型体现产品的一定功能和特性,并通过造型设计表达出该产品的使用方式和操作方法,或能通过造型的肌理方向和表面质地、色彩来表达该产品的使用方式。产品造型特征还能表现产品的象征性,其主要体现在产品本身的档次、性质和趣味性等方面。
由于产品设计要兼顾产品的使用功能和表现形式,其中功能是基础,形式实现的装饰功能,使设计与实用、情感、舒适等各方面达到完美的统一。在满足消费者功能需求的前提下,产品以美观的外形结构和丰富的色彩以及材质向消费者传播审美的信息,以满足消费者对审美的需要,并促成消费的实现。
1.2产品的外观造型设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物质逐渐丰富,人们对产品的需求已不再仅仅是满足使用功能,产品形态的完美与否以及产品对消费者的心理造成的影响已经成为决定产品成败的关键因素。产品的造型由形状、色彩、结构、材料、质感等因素构成,但主要强调以上元素整合后产品的整体造型的形象意义。
产品的色彩设计是产品外观造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色彩具有主动的、引人入胜的感染力,能先于造型而影响人们情绪和心理的变化。一件色彩搭配良好的产品可以打动人心,让产品更加好用好卖。因此,在商品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工业产品的色彩设计对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产品的结构是产品外观造型设计的重要部分之一,合理的结构设计,尤其是力学、人机工程学、空气动力学等学科领域的技术在产品结构设计中的合理运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产品的使用性能、优化产品的外观形状,以给人新颖、独特的视觉感受和操作使用上的便利。
遥控码采用脉冲个数编码,不同的脉冲个数代表不同的码,最小为2个脉冲,最大为17个脉冲。为了使接收可靠,第1位码宽为3ms,其余为1ms,遥控码数据帧间隔大于10ms,其输出编码波形,分别是扬声器和继电器的遥控输出码波形。
当某个操作键按下时,单片机先查键,然后根据键值设定遥控码的脉冲个数,再调制成38kHz的方波由红外线发光管发射出去。
当红外线接收器输出脉冲帧数据时,第一位码的低电平将启动中断程序,实时接收数据帧。在数据帧接收时,将对第一位码的码宽进行验证,若第一位低电平码的脉宽小于2ms,将作为错误码处理,当间隔为的高电平脉宽大于3ms时,结束接收,然后根据累加器A中的脉冲个数,执行相应输出口的操作。
1.3功能设计和外观造型设计的关系
产品的功能与结构形式的统一体现在结构体现功能,即通过产品结构形式的合理设计,集中体现或附加产品的功能,这些功能可以是产品原本所具有的基本功能,也可以是通过结构技术设计所实现的新功能,新的材质的出现与成型工艺的发展,能在产品设计与开发中引起技术革命。
产品的基本使用功能决定产品的外在表现形式,产品的外形要附合产品的结构,因此产品的外形设计要与结构设计相结合。因为只有在附合产品功能及结构的基础上造型才有意义,内部结构的合理设计要尽量满足产品外形的需要,使外形与结构的完美配合为产品的后续设计提供良好的开端。
2.产品设计的体验设计
任何产品的产生和存在都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某种需求,由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过来开看,可将产品设计的发展阶段依次分为生存需求设计、舒适需求设计、情感需求设计三个过程。产品设计的侧重点应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层面做出调整,所谓的侧重点就是基于不同需求层面的消费者对产品设计的诉求。生存需求设计领域的侧重点是产品的功能,即产品设计应满足消费者对该产品最基本的功能诉求;舒适需求设计领域的侧重点是产品的实用性,即产品设计在满足消费者功能需求的前提下,还应使产品具有易操作、少故障、易维修等实用性诉求;而情感需求设计领域的侧重点是消费者体验,即使用户在使用或参与产品设计过程中获得愉悦感和满足感。以上分析是根据消费者的阶梯形需求发展而来的,其中功能性在最底部,实用性在中间,而消费者的情感体验在顶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将消费者体验理念融入产品设计能够更全面的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各方面的需求。
体验设计的意义在于,在充分全面的考虑消费者使用体验的前提下,对产品的设计方案进行凋整和修改,确保消费者在使用了该产品之后,能产生更多的令人愉悦的体验感受而不是令人反感的体验感受,从而使消费者对产品建立起更多的信任感而不是失望感。
产品设计是工业设计的核心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品设计所需考虑的因素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外观造型设计和功能设计,更多的需要考虑消费者的使用体验和感受。本文比较全面的阐述了产品设计的外观造型设计、功能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消费者体验设计在产品设计中的作用及影响。消费者体验设计的引入,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从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和体验出发,让消费者参与到产品设计中,让消费者的意见和体验成为设计师设计产品的出发点和着重点。[科]
【参考文献】
[1]吕伟.产品设计:不仅仅是外观造型设计[J].科技资讯,2009(31).
[2]薛丹丹.产品设计中的色彩选择与搭配[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1).
[3]王晟.如何使设计师的灵感源源不绝——基于用户体验的产品设计方法[J].学术探讨,2010(3).
对体验造型活动的兴趣 篇4
因,从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积极开展有效的课堂活动入手。探讨提高大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途径。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英语教学的主旋律。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爱闪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英语主动性,积极性的起点。学生只有对自己感兴趣的东两才会积极开动脑筋,挖掘潜能,取得事jF功倍的效果。外语课堂是教师利用话语交际活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场所,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类型的语言交际活动是促进语寿习得的有效手段,课堂活动通常围绕某一教学任务进行,完成该任务的过程中,活动的参与者一教师和学生处于一种互动状态,知识点得到传达,情感得到交流和沟通。如果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使用英语(目的语)进行交流,就有可能更多的掌握语言的应用技巧,从而更多的积累语言规则,提高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有意义的语言输出在二语习得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AⅡ一wrigllt 1984;Ellis 1990)。因此,探索有效的课堂活动,增强教师学生的互动来提升学生语言学习的兴趣突凸显重要。
一、理论基础
20世纪60年代,以埃里克森(Erikson)、马斯洛(Maslow)、罗杰斯(Rogers)等为代表的两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提出的一些理论和观点,力语言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人本主义强调人的内心世界的重要性,将人的思想、情感和情绪置于人的整个心理发展的前沿地位。罗杰斯(Rogers),1969年在《学习的自由》中指出:人类具有犬然的学习潜能,但足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只有发生在所学内容具有个人相关性和学习者能主动参与之时。罗杰斯特别强调减少教育中的威胁性,创造“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气氛,教师热忱的对待学生和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积极的自我形象,减少防御性学习,强调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适应变化。另外,学习者的情感状态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积极的情感能创造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状态,而消极的情感会影响学习潜力的正常发挥。教师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的情感发挥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当前大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
(一)外界影响
学校注重考试成绩,把精力锁定在教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应试策略和方法上,忽略了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导致丫一些普遍存在于各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问题:经过两年的大学英语学习,学生的英语能力有_厂一定的提高,也有许多同学通过了四级甚至是六级考试,但是多数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不高。
(二)个人因素
1.没有科学的个人规划
非英语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的本专业的科目很多。对他们来说,学好那些科目需要相当多的时间,而且更重要的是郝咎是他们学习的着重点,再扣除参加课余活动等其他时间,所剩时间就更少丫,这些时间如果用来学习英语,其本身学习的投入时间不多。质变是以量变为基础的,英语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循序渐进过程。投入时间的不足再加别的学科的压力,使他们急于求成,实际的英语能力并没有提高,还有很多人一直都没有考过四、六级。学习英语甚至变成了一件任务一种负担,学习兴趣自然就削弱了。.
还有的学生痴迷网络游戏,有的过于追求物质上的刺激,盲目的与他人比吃穿,有的不能理智的控制自己的情感,挥霍自己的大好年华,不求上进,这些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对英语的提高。
2.焦虑紧张的心理过重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英语能力低,在课堂活动中采取消极或回避的态度,这种态度成为外语学习的障碍;也有学生过于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在学习过程中采取有意识地回避,害怕在同学面前出丑,害怕老师的批评。在学习中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学习中遇到问题不敢问同学和老师,严重者甚至放弃英语学习。
3.对自己失去信心
有的学生在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底子薄,高考的时候靠别的学科弥补英语的不足,大学阶段自暴自弃。有的学生学英语非常用功,花时间去学去记。但是考试成绩不理想,一次、两次尚可,但多次考试都不理想的话,他渐渐失去学习兴趣,开始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自认为缺乏学英语的潜能。这将增加他们的羞愧感、无能感和沮丧感,降低对成功的期望,不能坚持努力学习英语。
4.不正确的竞争心理
学生经常用自己的学习成绩与其他人的学习成绩的比较来评判自己学习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他们喜欢与同班同学相比,与同寝室同学相比。如果哪方面落后,比不上同学,那么就会产生嫉妒心理。长此以往,不正常的竞争心态就导致了学习劲头不足。
(三)教师因素
英语教师的素质、业务水平、教态、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都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堂活动对提高学习兴趣的促进作用
(一)围绕教学目标的课堂活动
短短的45分钟贯穿着老师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成功的一节课是让学生消化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而嗣绕教学目标的课堂活动能将有趣的活动和新知识结合起来,使教学效果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好。老师秉承公平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活动中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实现自我的发展。学生参与活动时,能体验成功,每个学生都能在参与学习中获得成功和自信,慢慢消失对英语学习的焦虑心理。
(二)合理安排时间的课堂活动
可行的课堂活动是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合理安排活动所需时间、活动步骤以及学生在活动中的分工将会调动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不同的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三)多样化的课堂活动
多样化的课堂活动形式有利予保持学生的注意力。音乐赏析、电影片段赏析、诗歌诵读、morning report、分角色对话、小组讨论、有代表性的节日派对,引入留学生进课堂等无疑会让学生充分了解英语国家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了解他们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这种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四)体现人文关怀的课堂活动
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体现了人文性。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其目的是要改变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大量时间不是听教师讲,就是听教师与其他学生一问一答的被动听课的局面,让每个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动参与者。老师由传统的知识灌输者和训练者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商讨者和资源的提供者。教师在关注学生知识和能力发展的同时还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有困难找老师,有问题乐于向老师咨询,这就促进了学生积极的情感的培养,进而创造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状态。
四、结论
对体验造型活动的兴趣 篇5
在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上, 如何给学生以恰到好处的评价, 一直是我感到困惑的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人心, 我逐渐感觉到品德与生活课上需要的评价是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要关注每个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态度、行为表现和付出的努力程度等, 而非仅仅注重活动结果。在课堂教学中, 要淡化学生在活动中取得的最终结果, 重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的成功体验。
一、评价时, 重过程、轻结果
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 我渐渐意识到:在品德与生活的课堂上评价学生时, 不能以活动完成量的多少论英雄, 必须要重视成功的体验、知识的掌握程度、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精神、合作能力和品德修养等方面。只有在合适的时间, 运用了合适的评价, 才会使学生们感受到评价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教学评价要重过程, 轻结果。传统的教学评价容易造成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无法认识自己的潜能, 从而丧失自我发展的动力。对于那些特殊学生, 尽量不要让他们变成“被遗忘的角落”。来自教师的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肯定的表情, 都会使学生感到亲切和鼓励, 有利于让他们在成功的喜悦中树立自信心。
新课程所需要的教学评价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个性差异和不同发展水平, 评价的作用是为了促进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不断发展。为此, 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评价应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活动中的创新精神、合作能力、品德修养等方面进行评价。
二、评价时, 关注学生的“将来”和“发展”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评价, 关注学生的“将来”和“发展”。在评价时, 要对学生过去和现在做全面分析, 根据他们过去的基础和现实的表现, 预测性地揭示每个学生未来发展的目标, 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 激励他们释放自己的发展潜能, 通过发展缩小与未来目标的差距。在评价中主张重视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重视学习过程和体验情况、重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重视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归根结底是重视学生各种素质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
三、品德与生活课上, 需要过程性评价
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评价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评价可以是多角度的, 评价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包括他们的使命感、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意志、品德等方面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在评价时, 要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 关注学生与教师的互动、自主学习、合作意识、参与热情、活动体验、探究和思考、交流过程等行为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依靠成绩测验, 还包括了和学生学习有关的态度、兴趣、行为等方面的考查。简单地说, 就是要以多维视角的评价内容和结果, 综合衡量学生的发展状况。
四、评价时, 重视每个学生在本人已有水平上的发展
在学习品德与生活第三册《我和妈妈逛商店》一课时, 我让学生根据创设的和妈妈逛商场的情景, 跟小组同学合作表演出来。在一片争先恐后的小手中, 我发现了一只特别的小手:缓缓地举起, 刚刚举到一半又放下, 又小心翼翼地举起……小手的主人是小威, 他是一个特别胆小、内向的孩子, 上课时从不发言。在我的鼓励下, 他站了起来, 然后在全班同学友好的掌声中, 走上了讲台。看到这一切, 我又惊又喜, 不禁为他的进步而高兴。
初次上台表演的小威显得异常紧张, 在整个表演过程中, 小威始终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能在表演中完全放开, 显得十分拘谨、不知所措。表演刚刚结束, 在评价时, 跟他一起合作表演的学生们不约而同地将矛头指向了小威, 纷纷责怪他“声音太小”“演得真差”“干嘛要把他分到我们组”。听了同伴们的抱怨, 小威不知所措地站在原地, 手不停地搓着衣角。看着小威委屈的样子, 我的心仿佛被紧紧地揪了起来。
我想, 如果用以往的评价方法和标准, 小威甚至他们整个小组的表演都是不成功的。但是我觉得, 评价应当重视每个学生在本人已有水平上的发展, 要注重学生“过去”与“现在”的比较。过程性评价要淡化学生在活动中取得的最终结果, 重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的成功体验。对于这个学生来说, “演技”并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他第一次战胜了自我, 能勇敢地上台参与表演, 这已经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我想, 老师的肯定和鼓励, 对此时的小威来说, 无疑是雪中送炭。我决定帮助小威树立自信。
我临时增设了一个“最佳小勇士”奖, 把奖牌戴在了小威的胸前。从那以后, 小威像是变了个人似的:每节课上, 都能看到他高高举起的小手;在各种课堂游戏和表演活动中, 也能看到他争先恐后的身影。渐渐地, 他变得开朗起来, 上课发言的声音也变得洪亮了;表演活动也能出色地完成, 许多学生都争着要和他一组。小威一点一滴的进步, 我都看在眼里, 真的替他高兴。
一枚小奖章, 也许对于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说早就已经不在意了。但是, 对于小威和许许多多像他这样的学生来说, 这枚小奖章却极有可能是他人生的转折点和进步的里程碑。难道一枚小小的奖章, 就能改变一个孩子吗?我想, 真正的原因是评价方法运用得当, “最佳小勇士”只不过是对他超越自己的赞许和鼓励罢了。我不禁庆幸自己当时的决定。如果我运用以前的评价模式, 让小威在同伴的责怪声中走下讲台, 而不给他任何肯定和鼓励, 那么, 他极有可能从此不再勇敢地参与活动了, 从而又回到了以前的样子。
在品德与生活的课堂上, 我们应当注重过程性评价。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 他们年龄小, 刚刚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学习态度、学习习惯、自我控制能力、品德修养等方面还不成熟。因此不仅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对这些方面多加培养和关注, 还需要我们在课堂活动时, 重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态度、行为表现和付出的努力程度, 等等。
在课堂教学中, 评价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 在评价学生时, 我们要注重过程, 而不是结果。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得有多么到位, 活动结果有多么好, 这些都不是评价的重点。我们应当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体验和收获。如果因为教师固有的评价模式和方法, 而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那就得不偿失了。因此, 在评价时, 要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 关注学生与教师的互动、自主学习、合作意识、参与热情、活动体验、探究和思考、交流过程等行为表现。
【对体验造型活动的兴趣】推荐阅读:
兴趣体验08-23
造型活动09-23
激发兴趣体验乐趣06-19
对社会人生的体验与反思五年级作文11-11
从音乐美学角度论对音乐鉴赏体验的对策05-14
对利用教思考、教体验、教表达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思考05-11
色彩的造型训练06-15
体验残疾人主题的活动方案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