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音乐美学角度论对音乐鉴赏体验的对策(通用4篇)
从音乐美学角度论对音乐鉴赏体验的对策 篇1
从音乐美学角度论对音乐鉴赏体验的对策
【摘 要】音乐鉴赏者对音乐的倾听,是通过对乐曲音响形式的接触感受乐曲的基本情绪的体验,是包括一般倾听者在内都可以拥有的音乐情感最表层的表现形式。而进入审美阶段后,音乐的鉴赏则进入了最为活跃、积极的阶段,它是鉴赏者在审美中感受到、体会到和捕捉到的,一种无意识心理状态下有意识的深入体验,是对美的意象一种高度概括、构建和再审美活动,是鉴赏者和聆听者审美境界的再升华。
【关键词】音乐 鉴赏教学 美学体验
音乐审美是欣赏主体审美的再创造过程,他们的内心情感和精神世界能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充分的激发,如果没有对音乐美的欣赏过程和体验,对音乐形象中所渗透的思想意蕴和深邃意境的深刻领悟也就无从谈起,因此,音乐的审美体验对每个学习者、聆听者、鉴赏者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音乐课堂教学中,如果仅依靠学生演奏和演唱音乐作品,是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的。音乐鉴赏教学中的美学体验,可以使学生较为全面的了解并学习人类音乐宝库中的珍品。音乐是人类文化得以传承和承载的形式,它蕴涵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和智慧。
一、音乐鉴赏教学中美学体验阶段性特征
人的美学活动一般来说被分为四个阶段:即,知觉――想象、联想――感情――思维。而人在音乐鉴赏中的美学活动也分为:音响感知――想象、联想――情感体验――理解认识。对于一些基本情绪不鲜明、内涵比较深刻、形式比较庞大、总体精神比较难以把握的交响曲、交响诗、哲理性较强的钢琴奏鸣曲等的乐曲时,鉴赏者要做到对精神作品特征的把握,则需要其首先实现对乐曲的理性思考与理解。以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为例,虽然在对作品的创作背景、意图、思想、内容等方面没有了解,但却依然可以在听觉意识上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热血冲击力和灵魂的升华。这些恰是音乐中所具有的具体精神内涵特征所在。
二、深化音乐鉴赏中的美学体验
对音乐的鉴赏活动首先来自美学主体主观意识上对音乐美学对象的关注,进而达到对音乐美学的注意。美学主义能够激发起鉴赏者的美学热情,促使他们从“实用态度”转化为“美学态度”。因此,在音乐鉴赏教学中,首先引起学生对音乐美学的注意是保证和实现鉴赏活动开展的前提。现代美学心理学研究证明,冗余度是影响鉴赏者美学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音乐鉴赏活动中,如果个体对某音乐作品感到较为熟悉,音乐进行中所有变化均在他意料之中,这首作品对他来说相对冗余度较高。反之,当个体对某音乐作品感到较为陌生时,作品风格、进行和演奏风格较少在他意料之中,这首音乐作品对他来说则说明相对冗余度较低。主动的期待和主动地探究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信息冗余度的基础之上的。因此,音乐教育工作者在选择鉴赏作品,安排教学内容时应确保所选作品对学生来讲具有一定的冗余度,注意从各年龄阶段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音乐经验出发。
三、对深化音乐鉴赏教学中美学体验高潮阶段的对策
1.对音乐感知的获得需要多听
一首完整的音乐作品离不开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和声、复调、调式调性等这些基本的音乐语言要素排列组合,相互配合,这些构成了该作品独特而丰富的内涵与形式。通过音响发出的声波震动,就会给主体带来心理上的强烈震撼感受,进而引发来自情绪与情感的共鸣。
2.加强对音乐理论知识的积累是基础
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够很好地服务于我们,使我们将理性知识融入到感性的体验中。这是学习音乐知识的目的,也是学习音乐知识的正确途径。一方面是积累了关于理论方面的知识,例如音阶和调式、主题和旋律、节奏以及音乐读法等;另一方面是积累关于音乐背景的知识,这包括音乐作品产生的历史时代、所属风格流派、作曲家的生活经历、艺术道路、创作个性以及具体作品的创作意图等,这不仅有助于主体对音乐的理性分析,还能更深刻的体会到作品的丰富内涵,从而使感知在演奏中的发生更为容易。
3.唱谱的训练
歌唱是人类本能的、原始的音乐表现手段之一,歌唱不仅是最直接抒发情感的方式,而且是最自然地感受音乐“叮吸”的方式。因此,训练带着情调的唱谱法会诱导我们器乐演奏中的情绪和呼吸。
4.对音乐术语的特定训练
不同的音乐专业都有着其专业的音乐术语和表现手法。而且我们提倡以这些音乐术语所要达到的音响效果为模本来训练相应的技巧。
四、音乐鉴赏教学中美学体验评价阶段的深化体验
美学评价是美学判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学生在面临对某一音乐作品做出美学评价的时候,他们首先需要的是一个音乐美学的标准。有人认为音乐美学评价是没有一种客观标准的,音乐美学评价由鉴赏者完全根据个人的美学趣味和好恶来做出。我们认为,由于人类美学心理存在着共性,因此人们在评价音乐是美还是丑时,是存在一种普遍的客观标准的。从音乐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来讲,最基本的两个标准就是音乐是否充分展示了音乐的形式美,以及音乐是否将情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总之,音乐鉴赏为鉴赏者提供了较好的美学实践活动,使鉴赏者在感受音乐语言美的同时,还能从音乐作品结构、题材、风格、体裁、格调中感受音乐的内容、形式、哲学的美,并促使人们在音乐美学过程中去伪存真、扬善弃恶、褒美贬丑,从而提高其美学能力。音乐鉴赏相关联的心理活动会映衬出鉴赏主体的文化品位、艺术修养、精神状态、思维方式甚至生活品质等方面的现状,成为我们执教者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实施美育的有效依据。
【参考文献】
[1]徐晓明.音乐欣赏的美学思考.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2]凌伟.音乐鉴赏教学中美学体验深化的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8(7).
从音乐美学角度论对音乐鉴赏体验的对策 篇2
一、音乐艺术的形式
(一)音乐形式的基本要素和各种组织手段
音乐形式构成包含三个方面,一是音乐形式的基本要素,二是音乐形式的各种组织手段,三是形式美的法规(基本要素与组织手段的媒介)。音乐形式的基本要素以表情性占据主导地位,所以,音乐艺术形式以表情性的因素为音乐声音的最高标准,在音乐艺术形式的基本要中,表情性的因素是关键所在。表情性的因素是指用音响的长短、快慢、高低、强弱、连断等表现类似于人的情绪活动,通过音响的运用,使音乐艺术能够自由灵活的表达情感,这是其他艺术无法比拟的。历代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都要考虑怎样运用乐器,才能使乐器的音色达到最佳效果,音乐作品表现情绪的不同变化,音色是不可忽视的要素之一。尤其是近现代音乐,在作品创作时,更讲究音色的运用。现代作曲家在作品创作时,都喜欢开辟新的音色领域,营造一种奇异的、美的音响效果,可以说,在音乐形式基本要素中,音色是重要的基本要素之一。另外,音乐形式的各种要素要想发挥作用,必须通过各种组织手段来完成,组织手段把各种基本要素综合在一起,通过现代作曲技法十二音序列以及和声、复调、旋律、配器、曲式等体现乱中有序的音乐形式整体。
(二)形式美的法规(基本要素与组织手段的媒介)
形式美的法则是组织手段把各种基本要素综合在一起有效运作的依据,人们在长期的审美活动中,形式美的法则(自然和谐、节奏韵律、对称均衡等等),是对音乐艺术各种美的形式的概括结晶,是艺术家们在实践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创造和感受美的基本法则。人们称音乐艺术为时间艺术,必须在时间的过程中,各个要素及组织手段才能体现出来。在一个固定的时间里,音乐形式的各种组织手段逐步按先后顺序展开,这时,人们只是感到音乐在延续,没有感受到音乐时间的运行,这说明音乐时间是一个虚幻的时间序列,与现实时间的不同,它只不过是音乐的形式创造出来的一种观念性的时间罢了。人们依靠听觉去判断声音的高低、音色的变化,音乐形式体现在空间中,凭借自己听觉经验想象出来,使人们感受到声音的丰富性。音乐形式存在于音响运动中,在同一空间位置上,进行着物理发声体振动的运动,真实的物理运动并不会导致一个声音消失另一个声音出现,消失和出现是一个音组织的表现过程,它主要依靠人们的记忆力来完成,其实,音乐运动是一种想象中的运动,即人们的心理运动。
二、音乐艺术的内容
(一)音乐艺术中音乐性的内容
音乐艺术中音乐性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基本情绪,二是风格体系,三是精神特征。基本情绪是音乐性内容的表层,是建立在感觉基础上的,单凭音响对感官的刺激,听众就可以感受音乐内容,音乐中的基本情绪,只是向听众传达一种情绪气氛。如果说基本情绪不需要理性的因素介入,只是纯感觉的产物,那么在感受音响风格体系的过程中,就需要人们加以理性的判断,也就是说,风格体系带有较强的专业性因素,不是大众化的内容,如果说一部作品的基本格调是由音乐内容的基本情绪所决定,那么,精神特征则是决定更丰富的、更深层文化内容。精神特征中的内容即包括作曲家的生活阅历、内心深处的思想意识,也包括作曲家所处的时代等等。欣赏一个作曲家的作品,不能够仅凭技法去分析,音乐中的精神特征,既不是单纯依靠专业知识,也不是大众化的内容,它是高级审美活动的产物。
(二)音乐艺术中非音乐性的内容
音乐艺术中非音乐性的内容,不是通过音箱本身就可以表现出来内容,这些内容通过音乐提供给听众,听众必须通过想象、联想活动才能感知,可以说,非音乐性的内容主观色彩比较浓烈,一是音乐中的视觉形象必须通过听觉想象而获得,我们叫它绘画性的内容。绘画性作品既有标题音乐,也有某些非标题音乐。作曲家往往通过模仿、象征、暗示构思音乐作品,表现音乐作品中的各种画面和视觉形象,从而丰富音乐世界。二是通过音乐体现各种事态发展的过程及情节等文学性的内容,这种音乐体现必须通过听觉想象而获得。歌剧与歌曲都属于文学性的音乐,这些作品都离不开“过程”“冲突”和抒情三要素。在运用音响表达各种感情时,许多作曲家都运用了某种暗示性和象征性体现音乐的文学性内容。
三、结语
从音乐美学角度论对音乐鉴赏体验的对策 篇3
【关键词】音乐 鉴赏教学 美学体验
音乐审美是欣赏主体审美的再创造过程,他们的内心情感和精神世界能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充分的激发,如果没有对音乐美的欣赏过程和体验,对音乐形象中所渗透的思想意蕴和深邃意境的深刻领悟也就无从谈起,因此,音乐的审美体验对每个学习者、聆听者、鉴赏者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音乐课堂教学中,如果仅依靠学生演奏和演唱音乐作品,是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的。音乐鉴赏教学中的美学体验,可以使学生较为全面的了解并学习人类音乐宝库中的珍品。音乐是人类文化得以传承和承载的形式,它蕴涵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和智慧。
一、音乐鉴赏教学中美学体验阶段性特征
人的美学活动一般来说被分为四个阶段:即,知觉——想象、联想——感情——思维。而人在音乐鉴赏中的美学活动也分为:音响感知——想象、联想——情感体验——理解认识。对于一些基本情绪不鲜明、内涵比较深刻、形式比较庞大、总体精神比较难以把握的交响曲、交响诗、哲理性较强的钢琴奏鸣曲等的乐曲时,鉴赏者要做到对精神作品特征的把握,则需要其首先实现对乐曲的理性思考与理解。以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为例,虽然在对作品的创作背景、意图、思想、内容等方面没有了解,但却依然可以在听觉意识上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热血冲击力和灵魂的升华。这些恰是音乐中所具有的具体精神内涵特征所在。
二、深化音乐鉴赏中的美学体验
对音乐的鉴赏活动首先来自美学主体主观意识上对音乐美学对象的关注,进而达到对音乐美学的注意。美学主义能够激发起鉴赏者的美学热情,促使他们从“实用态度”转化为“美学态度”。因此,在音乐鉴赏教学中,首先引起学生对音乐美学的注意是保证和实现鉴赏活动开展的前提。现代美学心理学研究证明,冗余度是影响鉴赏者美学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音乐鉴赏活动中,如果个体对某音乐作品感到较为熟悉,音乐进行中所有变化均在他意料之中,这首作品对他来说相对冗余度较高。反之,当个体对某音乐作品感到较为陌生时,作品风格、进行和演奏风格较少在他意料之中,这首音乐作品对他来说则说明相对冗余度较低。主动的期待和主动地探究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信息冗余度的基础之上的。因此,音乐教育工作者在选择鉴赏作品,安排教学内容时应确保所选作品对学生来讲具有一定的冗余度,注意从各年龄阶段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音乐经验出发。
三、对深化音乐鉴赏教学中美学体验高潮阶段的对策
1. 对音乐感知的获得需要多听
一首完整的音乐作品离不开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和声、复调、调式调性等这些基本的音乐语言要素排列组合,相互配合,这些构成了该作品独特而丰富的内涵与形式。通过音响发出的声波震动,就会给主体带来心理上的强烈震撼感受,进而引发来自情绪与情感的共鸣。
2. 加强对音乐理论知识的积累是基础
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够很好地服务于我们,使我们将理性知识融入到感性的体验中。这是学习音乐知识的目的,也是学习音乐知识的正确途径。一方面是积累了关于理论方面的知识,例如音阶和调式、主题和旋律、节奏以及音乐读法等;另一方面是积累关于音乐背景的知识,这包括音乐作品产生的历史时代、所属风格流派、作曲家的生活经历、艺术道路、创作个性以及具体作品的创作意图等,这不仅有助于主体对音乐的理性分析,还能更深刻的体会到作品的丰富内涵,从而使感知在演奏中的发生更为容易。
3. 唱谱的训练
歌唱是人类本能的、原始的音乐表现手段之一,歌唱不仅是最直接抒发情感的方式,而且是最自然地感受音乐“叮吸”的方式。因此,训练带着情调的唱谱法会诱导我们器乐演奏中的情绪和呼吸。
4. 对音乐术语的特定训练
不同的音乐专业都有着其专业的音乐术语和表现手法。而且我们提倡以这些音乐术语所要达到的音响效果为模本来训练相应的技巧。
四、音乐鉴赏教学中美学体验评价阶段的深化体验
美学评价是美学判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学生在面临对某一音乐作品做出美学评价的时候,他们首先需要的是一个音乐美学的标准。有人认为音乐美学评价是没有一种客观标准的,音乐美学评价由鉴赏者完全根据个人的美学趣味和好恶来做出。我们认为,由于人类美学心理存在着共性,因此人们在评价音乐是美还是丑时,是存在一种普遍的客观标准的。从音乐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来讲,最基本的两个标准就是音乐是否充分展示了音乐的形式美,以及音乐是否将情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总之,音乐鉴赏为鉴赏者提供了较好的美学实践活动,使鉴赏者在感受音乐语言美的同时,还能从音乐作品结构、题材、风格、体裁、格调中感受音乐的内容、形式、哲学的美,并促使人们在音乐美学过程中去伪存真、扬善弃恶、褒美贬丑,从而提高其美学能力。音乐鉴赏相关联的心理活动会映衬出鉴赏主体的文化品位、艺术修养、精神状态、思维方式甚至生活品质等方面的现状,成为我们执教者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实施美育的有效依据。
【参考文献】
[1]徐晓明.音乐欣赏的美学思考.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从美学角度论音乐中表演的特殊性 篇4
1.1 音乐反映现实的特殊性
音乐独特性的基础是音乐反映现实的独特形式。音乐对现实的反映不同于其他艺术, 在音乐中, 音乐物质材料的非客体性和非语义性, 及其反映客体某些特征时的间接性, 是导致“音乐内容不确定性”这一特点的根源所在, 所以音乐总是爱与其他艺术形式结合起来, 使其自身更加具体化。
1.2 音乐物质材料的特殊性
音乐是以声音作为物质材料的, 这是音乐特殊性的根源所在。音乐的声音材料是用特定的方法从自然界的物质中筛选出来的, 它只诉诸于听觉。音乐作品中的单个的音, 只代表音本身, 不代表任何客体, 但当它作为音乐整体中的一个因素, 成为音乐整体中有一定含义的一个组成部分时, 它就成为了不同于它自身的某种东西的反映。音乐的物质材料是声音, 这个特点使音乐有了在时间中发展的特性。音乐的另一个特殊性是:音乐的物质材料不是单个的音, 而是由一系列的音发展而来的整体。
2 音乐中的表演有其特殊性
2.1 表演自身的特殊性———中介作用
音乐是一种以表演为中间媒介的艺术, 它是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存在于社会上的, 音乐就是为了其自身的社会存在而要求表演的艺术, 是通过音乐作品的表演传达给观众的。音乐以乐谱形式存在于世, 而音乐要展现出来, 则需要“表演”作为载体, 使音乐通过“表演”这一途径成为一种在时间中展现的艺术。如果没有“表演”, 任何优秀的音乐作品永远只是五线谱上的音符, 而无法成为在时间中展现的艺术。“表演”作为中介的同时, 又有着自身的个性。一个音乐作品每一次的实现, 即使是同一个表演者也无法使它每一次都完全相同。由此可见, 对于音乐来说“表演”是一个应该强调的特殊因素———是中介, 而且在再现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
2.2 表演中“表演因素”的特殊性
表演中的表演因素, 使得音乐非常强烈地表现出富于感觉性的特征。表演因素是音乐所特有的, 是由于音乐有“时间性”这一特质决定的。在表演一部作品时, 其作用的是音乐色彩的纯感觉性因素, 而各种音乐因素的结合, 才使得表演具有强烈的表现力。
2.3 表演形式的多样性
表演的特殊性还表现为表演形式的多样性。集体性的表演对于音乐来说是比较典型的, 但在音乐中集体性本身仍然具有其自身的个性特点。表演种类的多样性, 促使音乐在历史发展中出现了多样化的音乐形式和体裁, 由此出现了多样化的表演形式。表演在某种意义上对音乐本身有分化作用, 人们只会注意表演的大师和音乐家, 这些人的高超表演技巧将他们自身的表演形式引用到音乐中, 影响音乐体裁的内容的特性, 影响音乐体裁的形成。
2.4 表演风格受不同时代的审美风格的影响
在表演中有特殊作用的还包括对音乐作品的诠释, 在不同的时代, 常常会有本质性的不同, 会因表演而展现出不同的解释。歌唱者都会接触到大量的艺术歌曲, 而在演唱艺术歌曲时, 不同时代的歌唱作品在不同表演者手中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 对作品的理解不同, 诠释就有所不同。
3 音乐表演的“二度创作”
3.1“二度创作”的概念
音乐表演与音乐创作相分离并获得其自身的独特品格后, 就被人们称作“二度创作”。所谓“二度创作”就是在“一度创作” (即音乐作品) 的基础上进行, 以一度创作为出发点和归结点。即音乐表演必须对以乐谱形式存在的音乐作品进行认真的分析, 并作出准确的解读, 以此作为二度创作的依据, 而音乐表演的最终结果则表现为对音乐作品的准确传达和作品本身的精确再现。
3.2 表演作为“二度创作”的本质和作用
音乐表演作为“二度创作”其本质意义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一度创作的忠实再现上。尽管音乐表演是建立在音乐作品基础上的, 但这并不是说只要按照谱面完整演奏就是“二度创作”, 如果这样理解, “二度创作”就完全陷入了单一的机械演奏中, 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人们之所以喜爱音乐者的音乐表演, 是因为音乐表演是由不同个性的人所进行的有创造性的表演活动, 人们欣赏的不仅仅是音乐作品本身的旋律, 更重要的是去欣赏音乐表演者对作品的创造性的再现。有些杰出的表演创造, 甚至会超出作曲家的预想, 使得作品的内在深意和作品的精髓体现得更加鲜明。
音乐表演作为音乐创作与欣赏的中介环节, 一方面担负着创造性地再现音乐作品, 推动和促进音乐创作的使命, 另一方面还担负着通过表演提高听众审美情趣的使命。
3.3“二度创作”应遵循的原则
3.3.1 历史性, 时代性
历史性是指音乐作品特定的历史风格, 时代性是指音乐表演者所处的时代精神。音乐是特定历史时代下的产物, 有其特有的音乐风格, 然而进行音乐表演的表演者不可能完全放弃自己所在的时代去演奏演唱作品, 总会不自觉地用当代的时代特征去演绎作品, 这就要求“二度创作”必须在尊重历史风格的前提下, 以当代人的审美眼光, 从历史出发, 在历史作品中发现新的因素, 以当代的时代精神和审美情趣加以丰富, 从而实现历史性与时代性的融合, 以获得最佳的表演效果。
3.3.2 真实性, 创造性
真实性是“二度创作”的基础, 是对音乐作品本身的真实再现。我们要把乐谱作为最基本的依据进行研读, 同时还要解读与作品相关的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创作的时代背景, 甚至是作者创作时的意识和思想形态。就像贝多芬的作品, 他的创作分三个时期, 每个时期的作品风格都是与当时他所处的社会背景及他当时的思想状态紧密联系的, 分析和演奏他的作品就要在更多的层次上分析和解读, 这样才能真正地再现其作品。
创造性是决定“二度创作”的价值的关键。正如美国钢琴家、音乐评论家约瑟夫·巴诺维茨所说:成功的演奏必定是演奏者的个性与作曲家的个性融为一体。音乐作品不只是一种处理方法, 二度创作也不能只遵循一种表演模式, 只要在忠于原作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创造性, 就能使“二度创作”达到一个理想的境界, 最大程度地实现其价值。
3.3.3 技术性, 表现力
没有表演技巧就无所谓表现力, 相反, 脱离了艺术表现力, 表演技巧也就丧失了其存在的意义。技术技巧对于表演来说尤为重要, 但它只是音乐表演的手段, 而非目的, 它只是为艺术表现的目的服务的, 只有音乐表演与艺术表现力实现完美的统一, 表演自身的价值才能真正得以体现。只有把高超的技术融合到深刻的艺术表现中, 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动人心弦的精神内涵, 达到启人心智的效果。
结束语
音乐表演, 是赋予音乐以生命的创造性的行为, 其本质意义就是如何真实地再现原作, 如何使音乐作品焕发出应有的光彩。对于音乐表演者来说, 如何把握好“二度创作”, 如何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表演是技术与表现力完美的结合, 是音乐表演获得其独特品格的基础和保证;而如何通过自己的表演把音乐的美传达给观众, 如何使听众在音乐的熏陶下洗涤心灵, 如何使人们因为有了音乐而感到充实快乐, 是音乐工作者们毕生的事业和追求。
摘要: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 是一种在时间中发展的艺术。音乐表演是音乐这一特殊艺术形式中处于特殊位置的音乐表现形式, 这个特殊的音乐表演形式, 在意识形态多元化的当代社会, 仅靠加强和完善表演技术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科学的理论去指导实践, 需要上升到美学的思想高度去指导艺术实践。认识音乐表演中的规律性, 首先需要在美学思想的指导下认识音乐的特殊性问题。
关键词:美学,音乐表演,特殊性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译.卓菲娅.丽莎音乐美学译著新编[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张前.论音乐表演创造的美学原则[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1992, (4) :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