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鉴赏——我所理解的作为文化的音乐

2025-01-04

音乐鉴赏——我所理解的作为文化的音乐(精选8篇)

音乐鉴赏——我所理解的作为文化的音乐 篇1

我所理解的作为文化的音乐

【摘要】音乐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人类最古老的情感表达方式,它是一种自然的普遍性语言,同时音乐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人类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和作曲家贝多芬先生,他的一生是充满痛苦的,世界不曾给他快乐,他却创造了快乐来给予世界。他不仅是一个音乐家、作曲家,他更是一个艺术家,他用他的生命来谱奏乐曲,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

【关键字】 音乐 文化 认识 西方 贝多芬 艺术 生命 痛苦

转眼一学期结束了,上了一学期的音乐鉴赏。大学的音乐课和高中、初中的是完全不一样的。大学里的音乐课并不像高中那样,只是单纯为了学会一首歌。大学里的音乐欣赏是教我们如何学会欣赏音乐的美。音乐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会欣赏音乐便走出了欣赏美的关键一部分。因此音乐鉴赏是一门重要的课程!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在我们的课程表上多了这门看似不重要却并非如此的课程。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我欣赏到了各个国家的音乐以及各个国家有名的音乐家。老师给我们讲述他们的经历,让我们欣赏他们的作品,为我们讲解作品的含义,叫我们学会欣赏其中的美。

音乐是以旋律、和声、复调、配器等表现手段组合成艺术性的音响系列,并诉诸于人的听觉的艺术,是音响艺术、听觉艺术或时间艺术。

音乐还是人类最古老的表达情感方式之一。“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以不能免也。故人不能无乐。”这句话出自比耶稣还早500年诞生的中国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之口,足以表明音乐这门艺术之源远流长了。

音乐又是一种自然的普遍性语言。无论古今中外,音乐都能成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工具——音可传情,曲能达意。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音乐能够通过其有规律的乐音的变化及运动的过程,表现和传达了某种人类普遍存在的情感,从而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占有显要的位置,焕发出特殊的魅力。

上了一学期的音乐鉴赏,我觉得自己还是收获满多了,对于“音乐”这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于音乐也有了更多的认识。从两个方面说说我对音乐的认识。

一,对中国古典音乐的认识:我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中国的古典音乐,体味到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美。笛声的清脆,箫声的深沉,琵琶的铮铮之音,这些我们都从中感受到了华夏之音的美妙,体味到古典的魅力所

在。

二,对西方音乐的认识: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堪称经典,历史上表现命运的音乐很多,唯独只有贝多芬用选取了敲门声来表现命运,一声声短促有力的敲门声显示出生命的旺盛和与命运抗争到底的决心。“命运”这一主题在贝多芬的演绎下有了另一种境地,成为了历史上无人挑战的经典。同时在这门课的学习中还有欣赏幽默曲、圆舞曲等,其中印象深刻的是对幽默曲的欣赏,不但一定程度上了解了这个时代的音乐更是在这些艺术家的身上学到了追求理想的不放弃精神和为实现目标不断奋斗的高尚品格。

期末,老师让我们谈谈,我们所理解的作为文化的音乐。作为大学生,”文化“这个词,对于我们并不陌生。时下,尽管大家都在谈论“文化”,但互相之间对“文化”的所指可能完全没有共同之处:有人用这个词指的是精神文明(所谓“民族文化”);有人用这个词指的是受教育水平(所谓“文化程度”);有人用这个词指的可能是一种美味佳肴(所谓“美食文化”);有些领域(如考古学)用“文化”一词指称人类早期历史发展的文明阶段(如“仰韶文化”);有些时候人们只是用“文化”来指代文学艺术(如“文化人”、“文化界”、“文化事业”,还有主管文艺团体的“文化部”);有些情况下人们会把无法纳入政治、经济范畴的剩余社会事物(如教育、文艺、体育、卫生等)统统用“文化”一词来包揽(如将“政治、经济、文化”并提)。结果,“文化”就变成了一个意义无定却又包罗万象的模糊概念,有人把这种包罗万象的“文化”概念称之为“大文化”

那么文化和音乐又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音乐是一种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部音乐既是音乐发展的历史,也是社会发展的历史。正如歌剧大师瓦格纳所说:“艺术永远是社会制度的一面镜子”。音乐教学不仅是音乐的学习,同时也是文化的学习,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进行相关文化的教学,应成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音乐与相关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音乐和诗是天然契合的艺术(著名作家叶文玲)”。学者赵鑫珊说:“莫扎特的音乐是旋律化、和声化和节奏化了的唐诗。”他认为:莫扎特的慢板乐章是他音乐的精华和灵魂,他那幽深的意境同唐诗的钟声是如此的相似,如张悦的《山夜闻钟》中的“夜卧闻夜钟、夜静山更响。”或是“相思晚望山林寺,惟有钟声出白云。”莫扎特的《第一长笛协奏曲》宁静略带忧伤的情绪把人带进松风竹雨、山泉水波恬静、澄明的景色,好

像是在吹奏杜牧的诗句:“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远梦归清晓,家书到隔年”。由此可见,音乐与诗的关系是多么密切。

音乐与文学的关系也是如此,根据文学作品创作的音乐数不胜数。如《卡门》、《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虽然音乐不是对文学作品的再现,却能使作品中所蕴合的情感与精神得到升华。

音乐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正是丰富的文化孕育了多彩的音乐。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由于过多地注重了音乐学科本位的学习,忽略了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因素,所以不能深刻地领悟音乐的人文内涵,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正如刘承华先生在《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中所说:“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教育被限制在理论的知识性传授和形式的抽象分析方面,使音乐教育成为悬浮在表层的纯技术操作„„在普及教育中,它只能使人们获得有关音乐的种种知识和技巧,而很难得到对音乐的深层的鉴赏能力与美感趣味。造成这一状况的关键在于将音乐与文化分离。”刘先生的观点指出了我们音乐教育的弊病,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在音乐教学中重视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结合。用“文化激活音乐”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观点。

音乐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欧洲古典音乐是欧洲文化的结晶。欧洲人喜欢音乐,尤其喜欢古典音乐,就象咱们中国人喜欢唐宋诗词一样,并以此陶醉与自豪。我把萨尔斯堡、维也纳和波恩三个城市之行叫做欧洲古典音乐启蒙之旅,在这片诞生古典音乐的土地上,追寻莫扎特、贝多芬、约翰.斯特劳斯等音乐大师的足迹。踏入田园梦幻般的古老城镇,走进浪漫唯美的文化都会,无论你走在哪里,都迷漫在音乐的氛围之中,让我们对这种文化现象深受感动。

那么我所理解的能作为文化的音乐,那就是维也纳的古典乐圣之一贝多芬的作曲。贝多芬是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和作曲家,他的创作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他的人生虽然充满坎坷和磨难,但在他的音乐里却始终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和斗争精神,以及对真理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贝多芬一生的作品虽然不太多,但他却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所以赢得如此高的声誉,关键在于他集卓越的音乐天赋和热情奔放的性格于一身,有崇高的理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毅力。他以深刻、锐利的眼光,敏感地把握住了时代和社会的脉搏,他的作品不仅体现了他巨人般的性格,而且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奋斗和希望,因而具备了鲜明的社会性和深刻的哲理性。他为人类留下了一笔永恒的宝藏,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尊称为“乐圣”。如果以作曲家作品被演奏次数的多寡来看,贝多芬显然是旷古无双、最受青睐的一位。在贝多芬充满热血澎湃的伟大乐章中,每一位聆听者的心灵都会受到鼓舞、感动和滋润。当我们不流一滴血泪,就能拥有这些无价瑰宝,怎么能不感激、怎么能不珍惜!

与海顿、莫扎特不同,在维也纳,贝多芬过着一种更为自尊的、有保障的艺术家生活。这是一种改变了方式的赞助制度,他没有衣服与某个亲王、公爵的宫廷,但是一些爱好音乐的贵族被他的有强烈个性的演奏风格、新颖的乐思所吸引,以不同的方式慷慨资助:付大笔款项、提供私人乐队供实验演出等。贝多芬虽与贵族保护人来往,但人格是完全独立的,偶尔甚至是粗暴的。他曾说:“与贵族相处是好事,但是必须使他们对你有深刻的印象。”此外出版业和音乐会生活的发展都补益了他的经济生活。他不再需要像海顿、莫扎特那样,为了保护人或约定者的特别需要而仓促地写作。贝多芬是发自内心而创作,为理想中的广大听众而创作。

贝多芬有前辈音乐家们未曾有过的广博的社会阅历。他身处欧洲最为惊心动魄的政治变革时期,先后经历了开明君主专制、法国大革命和封建复辟的历史时期。生气勃勃的社会新阶层及其思想,鼓舞、培育着他成为一位具有社会参与精神的艺术家。贝多芬的作品 数量比海顿和莫扎特少,他的创作过程是艰难的,构思一部作品,捕捉到一个理想的乐思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是贝多芬的音乐比前两者更富有个人独创性。他的作品包括:9首交响曲、1部歌剧、2首弥撒曲、11首序曲、1首小提琴协奏曲和5首钢琴协奏曲、16首弦乐四重奏、30首钢琴奏鸣曲、10首小提琴奏鸣曲等。

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交响曲作曲家。他继承了海顿、莫扎特所奠定的古典交响曲体裁和奏鸣曲式的音乐形式,然而他以崭新的时代精神充实丰满了这些音乐形式体裁。他在第三、五、九交响曲中,从不同的角度一再追寻“斗争——宁静沉思——喧嚣戏谑——欢乐凯旋”这样一个哲理性的交响公式,时代的英雄主题、个人与命运搏斗、人类达到理想王国的奋斗无不凝聚其中。

贝多芬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奏鸣曲式的两个主题具有真正的形象对比,主题的广阔发展在音乐中具有重要意义。发展部成为奏鸣曲动力的中心,尾声里主题的发展潜能再一次得到发掘。宏大斗争的第一乐章之后的第二乐章,时而亲切、时而悲哀的静谧沉思是贝多芬精神世界的另一个动人的侧面。贝多芬交响曲在套曲形式上的一个重要变化是以谐谑曲取代了传统的小步舞曲第三乐章,谐谑曲的粗鲁、神秘、惊奇和戏谑正体现了他的生动性格。扩大了规模的凯旋的第四乐章则体现了古典主义的艺术理想。

贝多芬作为世界乐坛上的巨人和英雄。他通过精湛的艺术手法,再现了法国革命高涨时期的时代风貌,体现了在其之前的作曲家所没有的革命性和戏剧性。他的作品富有英雄性、群众性和哲理性。他把自己的艺术理解为巨大的行动力量,他进行创作的目的从来只有一个:“使人类的心灵迸发出火花!

贝多芬是音乐艺术的解放者,他以自身的才能和魅力改变了音乐家必须是身穿宫廷仆人号衣的屈辱的历史。他摆脱了音乐为上流社会娱乐装饰的因袭传统,使音乐艺术从一般美的境界进入到崇高的境界,从而在人类文化思想史中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贝多芬即使古典主义的完成者,有事浪漫主义时代的引路人。他的音乐对于个人的情感表现,宏伟的戏剧性和对自然的依恋等,都为浪漫主义开启了通向新时代的大门。

在西方文明发展史上,贝多芬的成就是人类最伟大的文化贡献之一。他拉开了音乐史舞台上识破天惊的序幕。二百多年来,世人的心弦,仍会因他那铿锵刻骨、自由奔放的音乐而震撼不已。尽管贝多芬容貌欠佳、衣着邋遢,但来到维也纳之后,他却以音乐的才华、迷人的气质风靡了维也纳。童年时的艰难,青年时的痛苦,成年时的孤独,老年时的贫病交加,锤炼了一代音乐巨人。他是一个不幸的人,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它的苦难来铸成欢乐。他说:我是为人类酿制出美酒的巴克斯神,无论什么时候真正理解了我的音乐,别人带给他的苦难就解脱了。如此才华横溢的一位音乐伟人,他用生命所弹奏的曲又怎能算不上是作为文化的音乐呢?

参考文献:

[1]沈致隆、齐东海主编,《音乐文化与音乐人生》[M].[2]江柏安、周锴著,《音乐的文化与审美》[M].[3]许钟荣主编,《维也纳古典的乐圣》[M].

音乐鉴赏——我所理解的作为文化的音乐 篇2

一、音乐与文化的紧密联系

音乐是特殊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载体, 文化是博大精深和高深莫测的, 但是音乐可以作为载体将之转换成通俗易懂的东西, 通过音乐的传递和渲染, 我们可以感知一种文化, 了解一种文化, 进而体会一种文化。反之亦然, 了解和熟知一种文化, 方可真正领悟音乐所表达的意义和其独特的的魅力, 人类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喜怒哀乐, 表达生活中的林林种种, 久而久之, 音乐与文化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并息息相通,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时期形成的音乐各具特色并形成时代的标志, 独有的音乐标志与独有的时代特征是紧密相关的, 它一同记录这悠久的文化, 表达着深刻的思想情感。

《十送红军》是二次革命战争时期的歌曲它那种凄凉中略带柔情, 悠扬婉转的歌声, 给让每个人的脑海里都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 每当红军上前线, 各个村子的百姓经常到村头、河边、大道旁送别红军, 有时一边送一边唱, 表达了村民对红军的深厚情谊。《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抗日战争年代, 表达中国人民在无论在什么地点什么时候, 都会努力的捍卫我们伟大祖国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威信力, 而且中华民族所特有的顽强的意志力和永远不向困难屈服的精神。这些让人无法忘怀的音乐都是时代的不可抹去的印记也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是由中国十分悠久的传统文化中衍生而来, 独一无二的中国传统文化不单单造就了独特的民族音乐, 同样的相互关系使得民族音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就这样相互交织在一起, 相互结合。具体的讲从音乐鉴赏中我们看到了音乐与相关文学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音乐和文学就如同一根树上的枝桠, 本是同根生, 具有着许多相通和相似的地方。

一直以来, 中国的文学与音乐就是相互融合, 相互统一, 从最起始的《诗经》到后来的唐宋诗词、元代名曲都是可以用曲子来表现, 并让人们将其唱出, 音乐课堂教学中往往也需要通过文学的辅助作用来对课堂所需要的情境和气氛进行烘托, 这样不单单能开发学生的智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情感。

曾经有一位很有名的作家说过“音乐与诗的契合是一种最天然的艺术”。不难发现, 许多歌曲的在作词时就仿佛作诗一样, 因而歌词都像是一首首婉转动听的诗, 因而通过让学生解读、理解和感悟歌词中独有的美, 也会使他们产生文学的灵感。在实际的音乐教学过程中, 我曾经让学生试着将一首歌词有感情的朗读出来, 并且进一步加深对于作品内涵的理解, 利于老师在歌唱教学的过程中发挥出最佳的情感。例如, 一节欣赏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的音乐欣赏课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慢慢回想、细细回味首子中独有的旋律和优美的乐章, 然后对乐曲的情绪进行感知后的基础上再通过自己的理解为这乐曲搭配上一首自己认为与其意境相符合的古诗词, 这样把听觉上的感受转化成一种用文字表达情感的艺术, 切实提高了学生自身的音乐素养和文学素养。

二、音乐与文化的相互依附

音乐艺术一直以来都不曾单一的存在, 它的产生时期都一般为某一个特定的年代、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各地区的特色, 任何一种音乐都是文化的产物, 二者相互依附, 如果音乐离开了文化, 那么音乐就变成了没有源头的泉水, 没有根的木头。

音乐作用于诗词歌赋、文学、绘画等文化方面。根据文学作品而演变出来的音乐不胜枚举。《梁山伯与祝英台》《新白娘子传奇》《罗密欧与朱丽叶》等音乐如今依然朗朗上口。虽然音乐这种文化形式不是对文学作品的再现, 但却能让作品中所蕴藏的情感感情和意义得到升华并能很好的让人们领悟。音乐在影响绘画方面也同样如此。从画面内所使用的线条、画面的整体构图和画面所使用的色彩中可以感受和领悟到跳动的音符以及音乐的旋律、节拍及曲式, 是人们在脑海中构建出一幅幅多姿多彩妙趣横生的画面。正如那句话“声音是一种可以被人们听得见的色彩, 色彩又是一种可以看得见的声音”。

三、音乐与文化的相互促进

音乐源于文化但又高于文化, 音乐不单单是文化的表现形式, 也是文化的一种浓缩。音乐记载着社会文化, 也引导着人类历史文明不断发展, 音乐与文化二者是相互促进的。

我党“三个代表”中明确提到代表先进的文化, 而推进文化的发展, 音乐是其最重要因素之一。通过音乐可以鞭挞、揭露社会的阴暗, 颂扬社会文明, 进而达到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革命时期很多艺术学院的建立也培养除了一大批革命文艺骨干, 文艺精英们创作出了一批批鼓舞人心的令人精神振奋的革命歌曲。《黄河大合唱》等就是典型的代表作。

当然, 音乐不仅在革命时代对文化和社会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对于当今的社会和当代的人来说, 每个人都怀有微妙的音乐心理, 音乐的神奇作用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心态。试想:“音乐能带给你什么?”大多数人的答案是:快乐、幸福、悠闲的感觉。其实, 音乐带给我们的不仅仅只有这些, 如果我们用心听那些美妙的音乐, 不难感受出那份宁静、满足、安详、舒适等。

四、结论

音乐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个角落, 人们跳动的心脏、跳动的脉搏、均匀的呼吸、有节奏的走路步伐、健美和跑步都带有音乐的节奏;大自然的鸟鸣声、河流风雨声、都带有音乐的旋律;就连人们日常生活中也无处不蕴藏着音乐的节拍。人们需要音乐这一艺术形式来刻画自己的美好生活, 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如果某一天我们将音乐这一要素撤离人们的生活, 也许生活这张色彩斑斓的图画瞬间会变成灰白色, 而作为生活主角, 我们也会瞬间觉得乏味与不安。总而言之, 音乐是文化的音乐, 文化是蕴含着音乐的文化, 二者相互融通并继续传承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好好地传承我们的文化, 尽情享受音乐带给我们的无限乐趣。

参考文献

[1]董学文.艺术教育是灵魂的教育[J].中国音乐教育, 2000 (4) :119-120.

[2]陈小奇.新世纪出版社[J].世纪教育, 2008 (11) :66-68.

[3]威廉.安德森.音乐教育的多元文化视野[J].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6) :70-71.

[4]颜建国.音乐文化产业与执政效能[J].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1 (6) :77-78.

多元文化视角下的音乐鉴赏研究 篇3

关键词:多元文化;音乐鉴赏;方法;意义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062-02

一、关于多元文化的背景知识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外来移民逐渐增多,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间的融合交汇形成了一个新的词汇,多元文化。在此基础上的国家,其内部文化内趋丰富,种族间的文化差异反映在了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社会化的视野下,多元文化来源于不同的社会阶层在不同的地域形成的不同价值观与信仰。而在信息化时代,各种文化与信息传播越来越快,对于各种类型的文化接受能力与理解能力也越来越强。所以,不同于过去的霸权文化概念,多元文化是在平等互享的前提下,各种文化类型同等地位地传播,受众对于文化的认同与选择都是自愿的。换句话说,不同于过去的霸权文化概念,多元文化是在互联网平等分享的理念下形成的文化观念。

基于此,多元文化能够让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有能力从其它的文化视角来观察自身所处的文化,进而更为深刻地认识文化间的差异与共性,达到国际化视角的目的。多元文化发展越快,说明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沟通越充分,人们互相之间的理解度越高,说明了国际化趋势越强。不同文化背景熏陶出來的人们,也能在多元文化的心态下,达到良好的认同与肯定。在这个过程里,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壮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更新。

二、多元文化视角下的音乐鉴赏研究

音乐鉴赏从理论上来说,是通过对音乐产生的历史背景,音乐所具有的自身特色与所属流派,作曲者的艺术风格等方面进行的音乐作品分析与研究。对音乐作品的鉴赏不仅要具有良好的音乐知识,同时还要对作曲者的生平进行了解,才能从音乐美学等方面进行有效的鉴赏。在下文中,笔者重点对多元文化视角下的音乐鉴赏进行阐述与研究。

(一)多元文化视角下的音乐鉴赏概论

音乐鉴赏的初级层次是音乐欣赏,从某个角度来说,音乐欣赏只是一种对于音乐的聆听,这种聆听里需要做的工作,不仅包括对于音乐作品曲谱的阅读,还包含了对音乐作品背景材料的搜集与了解方法。当然,音乐鉴赏相比于音乐欣赏则更高一层,这是一种具有指定性的研究活动。能达到音乐鉴赏水平的人群一般都要有着扎实的音乐鉴赏理论基础,才能在鉴赏的高度,对指定的音乐作曲作品,站在公众性的角度,以一种音乐启蒙的态度,进行人文方面的素养教学传播活动。作为对音乐素养与知识的引导,音乐鉴赏本身就需要鉴赏人具有一定高度的审美能力与理论水平,目前来说,音乐鉴赏主要是在高等院校的音乐专业课中出现,配备有相关的教材用书。由于音乐鉴赏理论性强,所以教材中多是对特定的音乐作品进行案例式的讲解,深入浅出的进行音乐艺术的阐释。为了扩大音乐素养的普及性,提高人们对于音乐的审美能力,扩大音乐的影响力,音乐鉴赏是利用文字上的表达,以浅显易懂的讲解方法,把音乐的魅力进行通俗的传播,完成音乐中美学鉴赏的教育任务。当然,音乐本身是一种体验性的艺术,每个人对于音乐的理解都不同,所以音乐鉴赏具有个性化的特征,而这也是音乐鉴赏百家争鸣,生命力强大的根本所在。

(二)多元文化视角下的音乐鉴赏方法

在多元文化视角下,人们自身的知识水平与素养水平不断提高,知识结构越来越完善,接受能力越来越强,对于不同文化的理解与感悟也越来越深。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对于文化对音乐鉴赏的影响认识越加深刻,开始关注音乐与文化间的关系。也会促使人们在音乐鉴赏的过程中,主动去了解音乐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化类型,当时的社会审美情况进行综合性鉴赏。这正体现出了音乐鉴赏在多元文化的视角下质量越来越高,品味逐渐精进的特点。在全社会的多元文化氛围下,不同文化类型产生的音乐作品都会方便快捷地被人们所了解。大量的音乐作品涌入,人们接触到的音乐类型越多,对于音乐的视野就越广。对音乐作品进行实例性分析,从文化的角度进行音乐的功能性品鉴,在多学科多元文化的概念下,学习其长处,领会其精髓,进而达到提升音乐鉴赏水平的目的。

音乐鉴赏需要鉴赏者具有相当水平的音乐审美能力,具有一定的音乐知识基础,才能进音乐作品进行全方位的品评与鉴赏。每一个音乐作品的成形都离不开其产生的社会背景与文化影响,不同的历史条件,不同的音乐风格,都会造就出不同的音乐作品。作曲家对于情感的表达方法,作曲家的生平经历,作曲家的情感状态,作曲家对于灵感的处理,都反映着当时的文化背景。站在鉴赏者的角度,音乐作曲家当时所处的文化背景,与现下自己的人文环境自然是有区别的。这个区别有历史的因素,更有地域的因素。所以投入而完整地聆听音乐是音乐鉴赏的第一步,接下来就是完善地学习与掌握音乐历史知识与相应的音乐背景文化。

(三)多元文化视角下的音乐鉴赏重点

音乐鉴赏在感观地音乐欣赏中拔高了层次,上升到了一种理性的品评层次。鉴赏者在接触到音乐时,会迅速地对音乐进行作品的分析,如作品的风格,类型,流派,产生的时代背景,作曲家的生平情况等等。特别是在鉴赏西方音乐时,没有对音乐史的了解,根本无法理解不同音乐流派的区别,更遑论品味与鉴赏。酝酿出每部音乐作品的文化土壤都是独特的,正如贝多芬所说“人们用理性的耳朵来欣赏我的音乐”正是这个道理。音乐通过曲调的融合,来表达作曲者心中的世界。如果不了解一个音乐作品中节奏与节拍,曲式与和声,调式与创作体裁,就无法鉴赏其中所蕴涵的情感,反而会困在音乐作品的结构中无法窥得庐山真面目。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理性而专业的音乐鉴赏高度,才能超越文化的隔阂,地理的距离,让鉴赏者真正理解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与作曲者产生精神上的共鸣,从而获得更为纯粹的审美享受。从这一点来说,多元文化视角下的音乐鉴赏重点在于,多元文化的视角能让鉴赏者超脱出自身的文化桎梏,用更开放与平等的心态来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下创作出的音乐作品。音乐的美感是当局者迷,要明白美感来自何处,作为鉴赏者就必须从音乐中超脱出来。当然,要想超脱出来,相当的概念与逻辑思维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是必须的。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动作,探寻一切与音乐作品相关的文化脉络,了解不同文化下对于情感的表达方法,这样才能真正把文化的“有界”变为“无界”,强化了自身与音乐作品间的联系,获得更为深入的音乐鉴赏能力。

三、多元文化视角下音乐鉴赏的意义

人们用耳朵来听音乐,但不能光用耳朵来理解音乐。那等同于过耳即忘。音乐鉴赏更需要大脑与心灵的投入,当大脑具备音乐知识的基础,音乐素养具备识别音乐作品的体裁与创作格式,心灵上能从多元文化的角度理解与欣赏不同文化,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才能真正鉴赏出每部音乐作品独特的美感。而不是固定在自身的狭窄文化认识中,坐井观天,看不到也感悟不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各具风情的音乐风景。从另一角度来说,音乐鉴赏不能仅有理性客观的分析,那会把音乐鉴赏变为干巴巴的专业术语堆砌。音乐鉴赏饱含了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之性,有着对音乐天生的热情。同时,音乐鉴赏是一种理性客观的论述,但音乐作品本身的情感却是充沛的。音乐作品产生的文化氛围不同,但无论处于何种文化,人类的情感与思想却是有共鸣的。多元文化视角下,音乐鉴赏更要在理性与感性间找到一个巧妙的平衡点,在文化背景悬殊差异下,寻找到人类共通的情感渠道。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音乐艺术本身不是独立的,它受到当时的文化背景影响,更由作曲者的自身决定其表现方法与形式。作为一种与文化背景紧密相依的文化现象,在国际化的大趋势下,多元文化视角才能更深入地进行音乐鉴赏。在进行音乐鉴赏时,了解其产生的文化背景是必须的。要从理论的高度,美学的角度,文化的视角进行音乐作品的鉴赏。

参考文献:

[1]王乙桐.多元文化视角下音乐鉴赏教学实践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2)

[2]赵书一.多元文化视角下的音乐教育及人才的培养[J].音乐时空.2014(21)

[3]谢琳.论多元文化视角下的中学音乐教育[J]音乐时空.2015(03)

音乐鉴赏——我所理解的作为文化的音乐 篇4

一、正视“骨感”现状, 继承与创新并重

就目前我国普通高中音乐教育而言, 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落实情况较差, 虽然在课程改革中明确规定要在对音乐教育实行多元化文化教育方式, 但是一些高中片面地追求升学率, 而忽视了艺术类教育, 这样就会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 只是单纯地提高了某些方面的能力。对于音乐教育而言, 在音乐文化中, 强调的是人文理念与文化理念结合在一起, 这样有利于对音乐作品的全面思考, 在课程观方面也强调了这一点, 只有抓住多元文化教育的方式才能实现艺术类教育的全面化。不可否认的是, 多元音乐文化首先强调的是对本民族音乐艺术的尊重和热爱, 我们不能被多元音乐的教育理念所超越。一些高中教师在教学方面, 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都反映出了相同的问题——方式及方法较为单一。这样, 就会使学生对课程产生一种厌恶感。音乐课程所设计的内容一定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而不是一味地在超越现实或者远离现实, 这样即使有再好的教学条件也难以使学生接受多元音乐教育的主要方式, 因此, 音乐教学既要体现出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又要体现出多元音乐教育的独特性, 尽情地体验音乐自身所具有的“美”。

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 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全面型人才, 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这就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音乐文化的哲学思想, 在教育观与教育现状方面展开全面地分析, 进而体现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也对社会等问题带来了较大的反思。

二、追求“丰满”理想, 接纳与选择并存

多元音乐观是一种开放、包容理念下的艺术接受, 能够较好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使学生养成一种“感受音乐”与“感知音乐”的良好习惯, 从审美与鉴赏的角度来增强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 这是对多元文化的宽容、接纳、理解和尊重。这需要我们教师能立足于多元文化, 从学生与教师两个方面入手, 使高中音乐不断“丰满”起来, 使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不断地提高。本部分以中学必修模块作为分析案例, 探讨多元文化视角下的音乐鉴赏教学策略。

以人音版《音乐鉴赏》教材的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为例, 呈现的是西北民歌, 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西北地区民歌的地域风格。民歌有青海的“花儿”、“劳动号子”等歌曲。考虑到我校学生不了解西北的民族特色, 为此, 我选择了交互式的教学方法, 以学生较为熟悉的《信天游》作为其中的主线, 通过师生合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首先, 在课前, 让学生通过多媒体、互联网等手段搜集一些有关西北民族风情、民族文化, 尤其是关于信天游方面的资料。在课堂中, 教师将班级学生分组, 首先展示经过课前搜集自身对民族文化的认识, 使学生能够一步一步地被引入到西北所处的环境中。然后, 教师开始播放有关西北歌曲《庄稼汉》。在播放歌曲前, 教师提出几个问题:“歌词中有哪些意向?”、“歌词所有表达的主题思想有哪些?”、“听完这首西北民谣后, 你有什么感受?”等问题。播放歌曲, 待播放结束后, 仍然按照原有小组分配方法进行分组讨论, 这使课堂氛围非常活跃。而后, 再次播放一遍。讨论结束后, 每个组派代表对上述问题进行阐述, 通过每个组的意见, 教师进行了总结。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使得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 同时这也是多元文化视角的音乐教学的重要方式, 不仅可以调动学生进行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课堂效率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通过有意识地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以及有效的教学资源的整合, 把学生放到一个多元文化的音乐背景下学习, 让学生了解了音乐作品的背景、剖析音乐文化内涵, 感知到音乐作品的独特艺术特色, 开阔学生的视野, 进而使学生形成一种多元文化理念的核心价值观。

音乐鉴赏——我所理解的作为文化的音乐 篇5

【关键词】山区 高中 音乐鉴赏 有效性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B-0158-02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高中音乐教育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这明确地向教师提出了音乐教育的要求。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这一音乐教学理念,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政策措施和教学策略,使山区高中的音乐教学得到跨越式发展,不断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有效性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热情。基于山区高中音乐教学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方式方法单一等问题,我们要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提升山区音乐教育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出音乐素养合格的人才。

一、“以师为先”,加强引进优秀教师和提升现任教师队伍的音乐素养

经过调查山区高中音乐教育发展情况,可以发现山区高中音乐教师队伍的师资力量非常薄弱,音乐教师严重不足,教师在年级间交叉上课非常普遍。同时,还有很多教师的音乐素养和知识能力有待提高,这严重影响了山区音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特色音乐教育的发挥。教师是高中学生学习音乐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他们在学生学习音乐过程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因此,要使山区音乐教育有质的变化和发展,必须加强引进优秀的音乐教师来填补任课教师严重不足的空缺,保证师资力量的充足。

可以从两个方面加强师资力量:一是鼓励大学毕业生后到山区高中学校进行毕业实习。由于毕业生实习人数大,音乐知识比较前卫,在三个月的实习时间可以最大可能帮助山区学生学习音乐知识。同时,毕业生还可以和现任教师进行课堂交流,在无形中对音乐底子薄弱的现任教师起到培训的作用。二是城镇优秀教师每年抽出一定的时间到山区高中进行支教,弥补山区音乐教师的不足,城镇教师支教要与毕业生实习错开,这样可以在短时间内有效互补。

在提升现任教师音乐素养上,音乐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和指导水平。首先,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表现出应有的音乐素养,让学生在欣赏音乐中感受到教师对音乐分析的独到之处和魅力,以较高的音乐素养和指导水平引导学生通过各自独特的感悟来领会音乐的内涵和音乐意境,透过音乐曲子领悟蕴含其中的人文情感。其次,教师要改变和更新音乐教学理念。山区音乐教育欣赏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个性,多元理解。因此,教师要具有平等、民主的思想,让学生有足够的话语权,掌握理解音乐的主动权,而不是被动跟着老师的感觉走。让学生充分释放出“惑”,教师才能有机会去“传道、授业、解惑”。因此,要改变现任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解放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被动地位,形成教师与学生自由宽松的教学环境、与学生平等欣赏的关系,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欣赏音乐曲子,发现音乐背后的问题,并解决问题。最后,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音乐欣赏环境。改变过去教师说一不二的经验主义,让学生与教师平等、自由、民主地交流与音乐有关的想法、看法,给学生留有充分自由理解空间,激发学生在欣赏过程中迸发深邃的、新颖的、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见解,从而最大可能地感受到音乐欣赏的快乐,并获得成就感。

二、“方式为轴”,进一步丰富课堂音乐欣赏手段

丰富的音乐欣赏手段是深入理解音乐重要途径,也是提高音乐鉴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法。因此,教师要在音乐欣赏教学实践中,实施和总结多样的欣赏教学方式,才能丰富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经验,才能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热情。在音乐鉴赏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式来丰富课堂教学的欣赏手段。

1.学生自主欣赏法。高中音乐课程的教学理念是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增强创造意识,理解多元文化。这就要求教师应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进行自我欣赏,而不是全班几十个同学一起欣赏一首曲子。教师让学生自主选择音乐欣赏,然后在班级课堂上进行分析、鉴赏、评价,有兴趣的同学也参与进来进行热烈的讨论。由于是自主欣赏,学生在欣赏过程主动性强,情感投入专注,情感体验获得内在动力的支持这种方法能让学生在自我欣赏过程中形成一种自我学习、自我导向、自我激励的学习态度。同时,在自主欣赏过程中,教师要能够有效地指导,掌握分寸,把握方向。

2.分组合作欣赏法。分组合作能够让同学之间形成有效的沟通,音乐欣赏教学是一个讨论、合作、分析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分组合作必须是一个小组不断地收集相关资料,讨论,然后形成小组意见。从有效性来看,分组合作欣赏能够有效改善课堂内的学习气氛,让学生以一种自由轻松的心理进行讨论,这就解放了传统课堂拘束的心理,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心理品质等。

3.探究欣赏法。探究性欣赏教学是鼓励学生自我创新、自我发现的一种学习方法。其内涵是学生通过对音乐欣赏,从中发现性地获得新知识的过程,这种欣赏方法要求学生要有探究思想,敢于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和勇气。而对于音乐欣赏课程来说,这种已经是非常高的要求了。它要求学生通过自我研究音乐,发现曲子在音调、线谱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实验操作,最后搜集与处理信息,最终得出对音乐的独到理解,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

三、“方法为径”,进一步加强欣赏方法的指导

很多学生在音乐欣赏中不知道从什么地方着手,这导致其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当前高中音乐教学的欣赏方法主要有两种,即感性欣赏法和理性欣赏法。从音乐欣赏的角度看,无论是感性欣赏法还是理性欣赏法都对音乐欣赏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容易造成欣赏意识的割裂。感性欣赏法没有丰富的情感蕴涵在音乐里,体会不出鉴赏的价值;理性欣法能感悟到音乐的喜怒哀乐情绪变化,但没有音乐曲子的节奏和曲谱,失去了音乐本来的动感音律。教师应结合两种欣赏方法在日常的欣赏教学中提醒学生综合运用。既要用心感受音乐的感性,也要注意鉴赏音乐所具有的内涵。指导学生从音乐的曲调和内容中准确、快速、有效把握音乐的相关信息,不断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独到音乐理解。因此,教师要在音乐鉴赏过程中指导学生注重在音乐感受与体验中提升自己的音乐情感,将自己的情绪与音乐完全融合在一起,感受到音乐的情感;注重欣赏过程的音乐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以音乐自身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音乐文化的内在人文联系。

【参考文献】

[1]陈默.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7(4)

[2]赵鹏程.浅谈音乐欣赏课教学的建议[J].教学导刊,2008(11)

[3]杨晓梅.音乐课该让学生动起来[J].中国音乐教育,2002(6)

[4]黄沙.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J].音乐时空,2014(5)

【基金项目】百色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多元文化视角下山区高中音乐欣赏教学模式与方法研究”(C2015145)

音乐鉴赏——我所理解的作为文化的音乐 篇6

一、音乐剧如何走进中学音乐教学

学校要主动为学生们营造一个有利于接触和了解音乐剧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举办音乐剧的集体观赏活动。要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学校和教师不但要安排好活动的时间地点,还要组织学生们展开观赏后的讨论环节,让他们表达出对音乐剧的认识、看法和兴趣。可以多组织一些观赏以外的相关活动。比如在音乐剧上映前后,邀请专门的音乐剧演员、编剧、导演等,亲赴学校举办音乐剧知识主题讲座,帮助学生了解和学习音乐剧的艺术门类、音乐要素及其它相关知识,让他们建立起对音乐剧直观、鲜明的印象。还可以组织学生举办以音乐剧为主题的阅读活动,向他们推荐相关著作和音像制品,普及音乐剧基础知识,引导他们通过音乐剧了解到更多表演艺术的信息,体会音乐本身的价值和魅力。

一定要让音乐剧真正走进课堂教学实践,并让学生们参与音乐剧的练习与表演。在真正进行音乐剧表演前,教师们要带领学生了解和练习音乐剧的组成要素,其中最重要的是声乐、舞蹈和音乐剧表演片段。要求学生流畅地唱出声乐作品,并在歌曲旋律中唱出自己对人物、情感和主旨的理解。带领学生展开对爵士、芭蕾、踢踏等舞种的基础训练。尽量选择经典、知名的音乐剧片段,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他们对作品的认同感,同时也有助于他们学到更多音乐剧表演及排练的知识。

学校和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音乐剧的表演与编创活动,并对活动的相关内容作出指导和评价。为了强化学生和教师们对音乐课的重视、促进音乐剧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深度应用,校方应当将学生音乐剧的表演及编创活动制度化,将其发展成学生音乐成绩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借此机会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完善他们的人格发展,激发他们的内在艺术潜力。学生的主要任务则在于积极响应学校在音乐剧活动组织中的号召,认真准备活动内容,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参与到音乐剧的表演与编排中来。教师则主要扮演活动内容、方式和力度的指导者。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学生对音乐剧和音乐的兴趣及敏感程度不同,教师们应当适当地多关注这方面的后进生,在不影响他们自主性的前提下及时地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此外,最好可以公开表演学生的音乐剧。

二、音乐剧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建议

对教学用音乐剧的筛选,应当尽量遵循经典、知名和适用的原则,选用口碑好、经历了时间与大众检验的版本和剧集。好的音乐剧综合性突出,对其的赏析能开拓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带去美的享受,也有助于他们文化视野的发展与拓宽,激发出对音乐剧的好奇与兴趣。对音乐剧的兴趣会转化成学习音乐课程的动力,增加他们对音乐及音乐学习的认可,并由此更好地调动自身在音乐探索和学习中的潜能。

要注意音乐剧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方法。情境体验是让学生通过对音乐剧中的人物、情感和场景的模拟,得到对角色、活动及审美的体验,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得音乐技能、体验音乐情感,丰富自身在音乐创作与学习上的途径,更重要的是还能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可以转化成认知与行为能力的音乐感受。而这种内心体验也正是音乐能够给予他们的最宝贵的礼物。如果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以音乐剧的剧情为纽带,学生搜集相关的剧本信息以理解和体验音乐剧的情感与主题,则有利于学生理清思绪,学会找到问题的源头,养成理性、谨慎的学习习惯。

为了让学生明确自身在音乐剧创作与表演方面的适合方向,教师不妨有意识地提示学生们由自身的日常生活入手,从中筛选出符合中学生群体年龄特质和个性特点的素材。确定素材后,不要过多地干涉学生对素材的整理和加工方式,让他们自行创造、自由发挥,独立的完成作品编创、配乐和表演的整个过程。同时要科学地利用课本中的音乐剧,鼓励学生多练习和模仿这类音乐剧,无疑会帮助他们更深刻的理解到音乐剧的戏剧性、文学性和交响性特质。

音乐鉴赏——我所理解的作为文化的音乐 篇7

关键词:音乐鉴赏;通俗音乐;高中

通俗音乐是广受大众喜爱的音乐形式的一种,通俗音乐除了流行音乐之外,还包括摇滚乐、爵士乐等。由于通俗音乐的旋律朗朗上口,结构较为简单,通俗音乐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率也更高,也更受年轻人喜欢。很多的高中生对通俗音乐也有很大的兴趣,而且相当部分的高中生支持将高中音乐鉴赏课程引入通俗音乐,由此可见通俗音乐的魅力。

一、通俗音乐进入高中音乐鉴赏课的意义

大部分的古典音乐,高中生难以完全接受,理解古典音乐仍存在一定的困难,而对于通俗音乐,高中生接触得更多,而且很多通俗音乐是与时代共同发展的,反应了特定时期的特定意义,可以寄托更多大众的情感。高中生处在感情丰富的阶段,很多高中生喜欢的歌曲都属于通俗音乐,通俗音乐虽有“俗”一字,但是优秀的通俗音乐其实并不粗俗或者俗套,其中蕴含的内涵并不亚于传统的古典音乐。而且从音乐本身的审美来看,优秀的通俗音乐旋律优美,情感深切,能够传递给听者更加直接的感受,容易让人产生共鸣,在聆听通俗音乐之后,人往往会感到心情舒畅,情绪得到了排解,这对缓解高中生紧张繁忙的课程压力升学压力有很大的帮助。

二、如何将通俗音乐融入高中音乐鉴赏课程之中

对于通俗音乐的选择要比其他的古典音乐、民乐更加慎重,因为通俗音乐的大众化也就说明了音乐水平的参差不齐,音乐表现的情感有的粗俗有的高雅,因此在引入通俗音乐时也要特别注意通俗音乐的质量和旋律是否优美动听。例如湖南文艺出版社的《高中音乐鉴赏》里就有专门介绍一些优秀的群众音乐,如《绿叶对根的情意》《滚滚长江东逝水》等。这些优秀的通俗音乐不仅不会让人感觉到肤浅粗俗,反而会在这些群众音乐中感受到很多人世间的

美好感情。

而音乐世界丰富多彩,应该让学生全面接触,既然通俗音乐是音乐体裁的一种,也广受群众喜爱,那它就有它存在的价值,将通俗音乐进入高中音乐鉴赏课程也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施栋梁.如何引导中学生正确对待流行音乐[J].科技信息,2011(04).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第七中学)

音乐鉴赏——我所理解的作为文化的音乐 篇8

我的生命终止于三十一岁,既没有莫扎特精彩的童年,也没有贝多芬尊贵的精神地位。我的有生之年没有被这个时代认可,但有一群热爱我音乐的朋友无偿地供养、欣赏、崇拜我,他们中有诗人、音乐家、画家、医生、律师、贵族。他们使我的存在有了价值,他们的追捧让我觉得自己担负了德奥音乐的艺术使命,为人类留下了不朽之作。

我的童年

我们的家族来自奥地利西里西亚(Silesia,今属波兰与捷克)的Zukmantel。爸爸弗朗兹·西奥多·舒伯特(Franz Theodor Schubert,1763-1830)早年离开村庄来到维也纳投奔一位做校长的亲戚,从校长助理开始,刻苦地学习和经营,最后自己也成为一位校长,在利西腾塔尔(Lichtenthal)开了一所私立学校。十九岁时,他邂逅了二十二岁的厨娘伊丽莎白·维兹(Elisabeth Vietz)。结婚后,这位温柔贤惠的女子为他生了十四个孩子。我,弗朗茨·彼得·舒伯特(Franz Peter Schubert)就是五个幸存孩子中最小的儿子,在我之前还有三个哥哥和一个姐姐。那是1797年1月31日,我诞生在“天堂之门”(Himmelpfortgrund)七十二号。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我们的家很拥挤。大家吃着简单的食物,穿着朴素的衣服,没有争吵,只有朗朗的读书声及演奏提琴和钢琴的悦耳音乐声。从我五岁起,爸爸开始教授我启蒙知识,一年后进入他的学校就读。由于每门功课我都轻松夺冠,爸爸对我非常喜爱,看我的眼神总是充满了骄傲,这让年少的我自信满满。哥哥是我的钢琴启蒙老师,但几节课后我就完全掌握了他的所有本领。惊喜万分的哥哥兴奋地告诉爸爸,说他有一个莫扎特再世的弟弟,一定要找名师辅导。可惜,爸爸并不认为音乐的天赋会成就什么大的作为,还是读书比较重要。所以,我没有像莫扎特那样成为闻名欧洲的音乐神童。那时,有个木匠学徒常来我家走动,我喜欢跟着他到一家钢琴作坊玩耍。在那里,我看到了比我们家简陋的老式钢琴大得多、响亮得多、音色清澈无比的新式钢琴。每当有机会亲手触摸这些光滑如珠玉的琴键时,我便会陶醉在从自己的小手下流淌出的美妙声响中,流连忘返。

八岁时,爸爸给了我一把小提琴,教我如何给四根琴弦调音以及基本的指法、演奏音阶等。我学得很快,不久便可以和他拉二重奏了。同年,我进入本地教区的童声合唱团,出众的歌喉和乐感立刻引起了合唱指挥霍尔泽(Michael Holzer)的注意。他主动向爸爸要求把我收到门下,成为我第一位专业音乐导师。在他那里,我学会了演奏钢琴和管风琴的正确方法,并了解了巴洛克时期的作曲技法——数字低音。霍尔泽先生是一位非常谦虚、和蔼的老师,他告诉爸爸我的聪明和悟性是多么令他感动,常说自己不配做我的导师,根本教不了我任何东西,还说:“这孩子的手指下藏着和声!”

1808年,刚满十一岁的我加入了利西腾塔尔(Lichtenthal)教区的唱诗班,并担任小提琴独奏。优美的嗓音和动人的琴声让我在教区引起了轰动,爸爸开始认真考虑起我在音乐上的成长,为我安排了一场皇家合唱团的面试。面试当天的两位考官都是维也纳德高望重的宫廷乐长,其中年长的一位是贝多芬的老师萨列里(Antonio Salieri),他将成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导师。

顺利通过面试后,我如愿进入了皇家教堂童声合唱团,并以全额奖学金入读皇家神学院寄宿学校。寄宿學校的生活不如在家里那么舒适——大清早就要在冰冷的房间练声,晚餐永远吃不饱。由于我的语言表达能力远远赶不上思维的跳跃速度,因此我不爱说话。我内心是很喜欢和同学相处的,却又害怕和他们嬉笑玩耍,所以每当一群同学聚在一起时,我就会一个人站到旁边,两手放到背后拨弄手指。这时候,如果有乐思、诗句突然闪现,我会完全脱离出嘈杂的现实,任灵魂和缪斯女神们翩翩起舞。当同学们看到经常会神游在自己世界里、外表木讷的我,不同的人会有不同反应:顽皮的会悄悄跑到我身后大吼一声,把我从梦境中惊醒,然后嗤笑我的尴尬反应;懂我并关爱我、崇拜我的会尽力保护我,阻止这种难堪的情形发生。

学长施鲍恩(Josef von Spaun,1788-1865)在学校第一次见到我时就被我的歌声打动,后来知道我喜欢作曲却买不起足够的纸张时,就开始无限制地为我提供纸笔。在校期间,他时常在周末或是假期里带我听音乐会、观看戏剧,让我最大限度地接触了维也纳的文化艺术生活。施鲍恩出身于奥地利林茨(Linz)的贵族家庭,他有智慧和远见,非常务实,日后成为了皇家帝国政务委员会的委员。

学校生活中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在小型乐队中担任小提琴手了。我们每天排练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室内乐作品。我尤其喜爱莫扎特,他的《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和《魔笛》序曲都充满了动力与灵感,还有歌唱的旋律。凭借着才华和努力,我很快就晋升为乐队首席和副指挥。在认真学习了古典主义三巨头的作品后,我开始自己创作器乐作品:1810年4月,我写出第一部包含三十二首不同调性的钢琴四手联弹《僵尸幻想曲》(Corpse Fantasia)。次年3月,我创作了第一首德文艺术歌曲《哈格的悲叹》(Hagars Klage,D.5)献给恩师萨列里,让这位意大利歌剧的宗师、贝多芬的老师对我刮目相待,开始亲自给我上一对一的作曲课。从此,他对我只有表扬,从不批评,对我的评语总是竭尽赞美之词——“这孩子什么都懂”“上帝已经教会他一切”“他是个天才,歌曲、弥撒、歌剧、四重奏,什么都难不倒他”等等。我觉得能得到大师的赏识是我的万幸,作为他的得意门生,我一定要有所造诣,不辜负他的重望。

nlc202309041241

住校期间的每一天,我都盼望着和家人的团聚。我们一家人最和谐、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我与爸爸和两个哥哥一起在周日的下午排练我写的弦乐四重奏:爸爸演奏大提琴,斐迪南(Ferdinand)演奏第一小提琴,伊格纳兹(Ignaz)演奏第二小提琴,我则拉中提琴。

假期,我喜欢和同学们一起到剧院观看歌剧。怀格尔(Weigl)的《瑞士家族》(Swiss Family)、凯鲁比尼的《美狄亚》(Medea)、布瓦尔迪厄(Boieldieu)的《巴黎的让》(Jean de Paris)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记得十六岁的一天,我和好朋友施鲍恩看完格鲁克的《伊菲姬尼在陶里德》(Iphigenia en Tauride),被大师的技艺深深折服,决定到附近的小酒馆庆祝一番。正当我们热议着女高音安娜·蜜儿达(Anna Milder)和男低音福格尔(Johann Michael Vogl)无与伦比的嗓音时,邻桌居然有个完全不懂音乐的老头儿嘲讽着女主角的声音像鸡叫,男主角的脚像大象。我最不能忍受外行人对艺术的亵渎了,因此火冒三丈地砸了手中的啤酒杯,冲过去和他理论。哼,要不是被朋友们拉住,我一定要打他个满地找牙!

那是我第一次听到男低音歌唱家福格尔充满智慧和情感的声音。从那一刻起,我立志要写出优秀的艺术歌曲,献给这位伟大的歌唱家。1814年5月,贝多芬的歌剧《菲岱里奥》修订版在K?rntnertor剧院首演。得知福格尔出演男主角皮查洛(Pizarro),我把自己的教科书全部卖给了学弟,换来了一张戏票,欣赏我最崇拜的演员福格尔演绎我最崇拜的作曲家贝多芬的巨作:《菲岱里奥》。

初为人师

十六岁的某一天,我突然失去了天使般的嗓音,从男孩变成了男人。这意味着我在皇家教堂童声合唱团的生涯结束了。仁慈的皇帝弗朗茨二世特准我继续留在皇家神学寄宿学校就读,但我不愿意继续参加无聊的考试,决定退学。

回到家里,爸爸的学校正需要人手,我被安排到低年级做助教,学生是刚入学的六七岁小孩子。本来我是很有信心教会这群小孩子最简单的字母、单词和算术的,但没想到,作为一个十六岁的小老师,我得不到他们的尊重,就算是发脾气,他们也会以哈哈大笑对付我。起初的热情很快被这群不爱学习的淘气孩子浇灭了,这让我非常沮丧。

不再有兴趣的工作变成了繁重的苦力,好在有萨列里大师继续为我上作曲小课,指导我谱写教堂圣乐,用多种语言为诗歌配曲,让我在音乐的探索中找到了无穷的快乐。

初恋

“当人生挚友成为终身挚爱,过去的幸福也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在我们的教区有一家手织真丝店,店主葛罗伯先生很早就去世了,他的遗孀葛罗伯太太继续经营这间精致的小店。他们家有两个孩子,姐姐特蕾莎和弟弟海因里希。在离家住读之前,我们就是教会里的小伙伴,我和海因里希一起弹钢琴、拉小提琴,和特蕾莎一起唱歌。八年过去了,我们都长大了,特蕾莎,这个曾经娇小害羞的小姑娘也长成为亭亭玉立的少女。虽然没有花容月貌,但她优雅的举止、善良的心灵和美妙的花腔女高音歌喉都深深地把我吸引了。

1814年,恰逢我们的利西腾塔尔教区举行教会的百年庆典。我在5月得到一份弥撒曲的约稿,两个月后,我写出了我的第一首弥撒——《F大调弥撒曲》(Mass No. 1 in F major, D. 105)。在9月25日的首演日上,由我亲爱的哥哥斐迪南担任管风琴师,我的启蒙老师霍尔泽先生担任合唱指挥,我的恋人特蕾莎担任两位女高音独唱中的一位。十七岁的我站在指挥台上亲自指挥自己的第一部宗教作品。耗时五十分钟的五个乐章表演结束后,我的恩师萨列里先生走到我身边紧紧地拥抱了我,在我耳边激动地抽泣道:“你将给我带来更多荣耀!”(和贝多芬带给他的荣耀相比吗?我不敢想。)

或許是我的音乐感动了上帝,演出以后,特蕾莎对我越发倾心。陶醉在爱的喜悦中的我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创作高峰:1815年,我总共写了两万小节的音乐,包括《降B大调第二交响曲》(D.125)、《D大调第三交响曲》(D.200)、《G大调第二弥撒》(D.167)、《降B大调第三弥撒》(D.324)、四部歌剧、一部弦乐四重奏、四首钢琴奏鸣曲和一百四十六首歌曲。随着感情的日益升温,我决定向心爱的特蕾莎求婚。但当我把这个想法告诉父亲时,居然遭到了他的否决——原来,奥地利法律规定,平民男子必须证明自己有能力负担一个家庭,也就是说,要有一份稳定而比较高薪的职务,才有资格登记结婚。而我现在是个住在爸爸的学校、用教书换取生活费的穷小子,怎么能负担一个妻子和未来几个孩子的日常开销呢?

为了争取结婚的权利,我开始找工作。但不知道为什么,屡屡挫败。离成功最近的一次是在1816年的4月,刚从拿破仑手中夺回到奥地利版图上的莱巴赫(Laibach)新建了一所教师培训学校。该校需要一名音乐教师,年薪五百弗罗林。虽然这不是一笔很高的薪水,但至少可以让我承担起一个新婚的二人世界。没想到,凭着我的作品、才华和萨列里大师强有力的推荐信,校方依然把这个职位给了其他应征者。也许是我相貌太不出众,口头表达能力欠佳的缘故吧。这次的失败把我的信心彻底摧毁了,回到家里,我把一本自己写的歌集送给了特蕾莎的弟弟海因里希,然后开始刻意减少和特蕾莎见面的机会。女孩子的青春短,既然不能给她幸福,我愿意把机会让给比我更优秀的人。

二十二岁时,她嫁给了我们教区的一个面包师,他们幸福地过着普通人的生活,生儿育女,相伴到老,而她纯洁、善良的品格和美丽的容颜、银铃般的歌喉却常驻在我心头。

友谊的力量

nlc202309041241

当爱情被现实击败后,我已无心留在爸爸的学校继续这份教育儿童们的无聊工作了。这时,我认识了舍贝尔(Franz von Schober),他是我日后的好朋友,学长施鲍恩的朋友。第一眼看到他,我就被他身上散发的无穷魅力所吸引:除了相貌英俊、风度翩翩、风趣幽默以外,他还有一种像磁铁一般的魔力,能把所有人的目光都吸到他身上。了解到我的困境后,他慷慨地邀请我住到他母亲在Tuchlauben的大房子里,和他共享一间卧室。我欣然接受了邀请,于1816年的秋天离开了爸爸的学校,住到了舍贝尔家,从此走上了独立音乐家的道路。入住以后,舍贝尔包揽了我所有的日常开销,让我集中精力创作音乐。

这位年长我一岁的富家子弟才华横溢,身兼诗人、剧作家和演员。有一天,他向我朗诵了一首自己的诗作《致音乐》:

美妙的音乐

在我烦恼的时候

你安慰我心中的痛苦

使我心中充满了温暖的爱情

把我引到一个美好的世界里

多么美好的世界

每当痛苦的时候把琴弦拨动

发出一阵美妙甜蜜的声音

使我幸福好像在天堂之中

美妙的音乐啊

我感谢你,美妙的音乐

我感谢你

他的声音温柔多情,抑扬顿挫的语调婉转动听,充满了乐感。我的脑海里几乎同步地响起了一首美好的旋律,清纯,宛如莫扎特的咏叹调,和这首虽然没有华丽辞藻却动人心扉的诗歌相映成辉,配上单纯而感人的和声,我们的友谊在这首德语艺术歌曲《致音乐》(An die Musik,D.547)中得到了永恒的见证。

1817年的一天,我正在书房里发呆,一个高大的身影紧随着舍贝尔突然出现在我眼前。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歌唱家福格尔。如果你们还记得的话,前面我就提到过,还在学校读书时,我就为捍卫他的名声差点在酒吧跟人打架。他的声音和形象是我理想中德国艺术歌曲的最佳演释者。惊慌失措的我从椅子上跳起来慌乱地鞠躬,支支吾吾地表达了我深深的敬意。歌唱家很有风度地和我寒暄了几句,从我手中接过了一摞我默默为他谱写的歌曲。他先是轻松地哼唱,慢慢地陷入了专注的沉默。许久,他抬起眼睛注视着我,用他低沉高贵的声音说:“德语的诗歌在你的音乐中升华了。”从此,这位年长我二十岁的歌唱家成为我的忘年交,成为我德语艺术歌曲的专属演唱者和推广者。而且他还积极加入我的创作,给我的作品提意见,有时甚至不约而至,自己动手改写声乐部分,建议我提高钢琴声部的艺术性。

早在1815年,在施鲍恩的推荐下,我就读到了歌德的诗歌《魔王》:

夜晚,父亲骑着马抱着重病的儿子穿越树林回家。一路上,儿子看到戴着皇冠、长着尾巴的魔王,他告诉爸爸,爸爸却说,那是烟雾飘荡;魔王开始诱惑儿子和他的女儿们一起玩耍,儿子告诉爸爸,爸爸却说,那时风吹残柳的幻影;儿子再次哀嚎,说爸爸,魔鬼要把我抢走,爸爸抱紧儿子,加快皮鞭;历尽艰险回到家中,孩子已经断气。

這个让人毛骨悚然的故事让我的心抽搐了。一种怪异的共鸣使我感觉自己就像父亲怀中那个脆弱的孩子,能够看到爸爸所看不见的魔鬼和他的女儿们,既害怕却又想尝试那罪恶又危险的快乐。而我的爸爸不正像诗中那个坚强勇敢的父亲一般,虽然能看到现实中的危险,尽力保护孩子,却完全无法进入孩子的世界,真正地把他留住吗?巨大的感动敦促我拿起笔,按诗歌的设定,为四个角色——叙事者、爸爸、儿子和魔王各定了不同的音域、音色和调性:叙事者在中音区理智地用小调讲着一个悲伤的故事;爸爸在低音区沉着、冷静地应答着儿子慌乱的祈求,大小调交替的调性展示着他变化的心情;可怜的儿子在高音区用小调惶恐地哀求和尖叫,音域越来越高,音量越来越大;邪恶的魔王用上下摇摆的音型和至始至终的孱弱音量施展其魑魅的伎俩,在黑暗中诱惑、勾引和威胁那可怜的孩子,稳稳地用大调赢得了胜利。最后,钢琴用模仿马蹄奔驰的三连音和左手低音一个不断重复的阴森短句,共同营造出一个恐怖的背景和充满不祥预感的意境。

我十八岁时创作的这首歌曲让好友施鲍恩惊叹不已,但由于它对演唱者声音的变化要求太高,所以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演释者。福格尔的出现拯救了这首歌曲,1821年3月7日,当他在K?rntnertor剧院正式首演了这首歌曲后,立刻引发了轰动,我的名字也开始引起音乐出版商迪亚贝利(Anton Diabelli)的注意,他当场给了我一份约稿:以他写的三十二小节的圆舞曲为主题,写一首钢琴变奏曲,作为他《祖国的艺术家们》(Vaterl?ndischer Künstlerverein)作品集的一部分,并承诺会把出版所得捐献给拿破仑战争的受难家庭。收到相同约稿的还有贝多芬、胡梅尔、鲁道夫大公、车尔尼和他的神童学生李斯特等维也纳最有声望的音乐家。

赫登布莱纳(Hüttenbrenner)弟兄俩也是我好朋友中的重要人物,哥哥安塞尔姆(Anselm)是萨列里大师的学生,也是贝多芬的朋友。他是个了不起的钢琴家,而且仪表堂堂,常在公众场合弹奏我歌曲的钢琴伴奏。弟弟约瑟夫是我的狂热崇拜者,唯恐我随手乱丢自己的手稿,一直跟在我身后收集、整理我随手创作的歌曲和其他作品。虽然不喜欢被他时时刻刻紧紧相随,但个性散漫的我也的确需要一个管家式的人物帮我打理这些琐碎。从这点来说,我非常感谢他。

在舍贝尔家住了一年后,我突然想家了。恰巧爸爸在离利西腾塔尔不远的Rossau地区找了一个学校做校长,我就重新回到他身边,在新的学校重操旧业,做起小学老师。

1818年夏天,我有幸被著名的匈牙利贵族埃斯特哈齐家族的约翰·卡尔·埃斯特哈齐邀请到他们在塞里兹(Zseliz)的别墅做音乐老师,给他的两个女儿玛丽和卡洛琳上钢琴和声乐课。这份薪酬不菲却轻松愉快的工作给我带来的愉悦是超出意料的,因为这家人是海顿著名恩主的远亲。能够和伟大的海顿侍奉同一个家族,我深感荣幸。没有人像我这样理解海顿音乐中的纯净和平和,我对他的崇敬无人能比。另外,我爱上了美丽、高贵而和蔼可亲的卡洛琳。我为两姐妹写了包括《D大调军队进行曲》(D.733 No. 1)在内的很多四手联弹的钢琴曲。虽然很清楚这是一场无望的单相思,但我非常享受这种爱的感觉——一种“心中想爱却谱出忧伤,心中忧伤却唱出想爱”的感觉。

nlc202309041241

夏天过后,我随同埃斯特哈齐家族一起回到维也纳,好友迈霍费尔(Mayrhofer)热情地邀请我住到他Wipplinger大街的公寓。和他日夜相处的这些日子里,我仔细地阅读了他那充满古希腊人文憧憬的席勒风格的诗作,共同的审美情趣激发我为他的诗作谱写了四十多首艺术歌曲。

春风得意的我在1819年向维也纳音乐协会申请入会,却不料遭到拒绝。这次意外的挫败让我非常沮丧。这时,心情低落的我读到了诗人舒巴特(Christian Friedrich Daniel Schubart)的诗歌《鳟鱼》。

明亮的小河里面,有一条小鳟鱼,快活地游来游去,像箭儿一样。我站在小河岸上,静静地朝它望。在清清的河水里面,它游得多欢畅。

那渔夫拿着钓竿,也站在河岸旁。冷酷地看着河水,想把鱼儿钓上。我暗中这样期望,只要河水清又亮,别想用那钓钩把小鱼钓上。

但渔夫不愿久等浪费时光,立刻就把那河水弄浑。我还来不及想,他就已提起钓竿,把小鳟鱼钓到水面。我满怀激动的心情看鳟鱼受欺骗。

风华正茂的青年人站在金色泉水之边,你们应以鳟鱼为戒!看见危险,就得拔腿快跑!姑娘們啊,你们缺乏心眼,你们常容易受骗上当。看清引诱者拿着钓竿!否则,受苦而后悔莫及。

在诗歌里,我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好奇心让我激动、快乐,却看不见危险,最终被命运捉弄。上帝又一次给我灵感,美妙旋律如涓涓细流润泽了我苦恼的心。我把诗歌的前三节谱成一首美妙乐曲,而移除了总结故事的第四节。因为痛恨说教,我宁愿把这条鳟鱼的命运当作一个纯粹的故事,而不是一个寓言,因为不管命运如何,追求快乐的天真之心不会改变——我是鳟鱼,我知道!这首戏剧性的抒情歌曲《鳟鱼》(The Trout,D.550)是我十分珍爱的作品,后来,我把这首歌发展成一个变奏曲,作为一部五重奏的第四乐章,命名为《A大调钢琴五重奏“鳟鱼”》(Trout Quintet,D.667)。

从很小开始,我就梦想着有一天能像莫扎特和贝多芬那样创作出德语歌剧。1821年9月, 舍贝尔提议同我合作,共同完成这个梦想。我们搬到他叔叔在St P?lten的别墅,他写脚本,我配音乐。于是,一部歌颂爱情战胜阴谋的歌剧《阿方索与埃斯特蕾拉》(Alfonso und Estrella)诞生了。雄心勃勃的我们以为这部充满了美妙旋律的歌剧一定会一炮走红,却没料想遭到了从维也纳、柏林、德累斯顿到格拉茨所有歌剧院的拒绝。舍贝尔说可能是他的脚本太烂,拖累了我的音乐,而我只觉得维也纳没有眼光。为了排解这股巨大的沮丧,舍贝尔带我领略了另一个我从未探索过的世界——烟花柳巷。罪恶的快乐让我得到了一时的满足,殊不知,这也将让我付出惨痛的代价。

随着社交圈子的逐步扩大,聚会也开始增多。1822年,舍贝尔带我住进他在镜子胡同(Spiegelgasse)的别墅,开始组织纯粹表演我作品的聚会。大家唱着我写的德国艺术歌曲,弹着我的钢琴奏鸣曲、舞曲、四手联弹等,还朗诵名家或者是自己写的诗歌。这种聚会先是在我们镜子胡同的住所举办,后来又扩展到圈子里其他朋友们的府邸、维也纳街头的咖啡馆、乡间的草地和别墅,这个活动还被冠名为“舒伯特之夜”(Schubertiade)呢。虽然演出的场地不是歌剧院、音乐厅,但这些以“舒伯特”为中心的聚会却让我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成为我人生最辉煌的舞台。聚会的人群从三五好友逐渐发展成上百,我的好朋友、诗人施鲍恩、舍贝尔、迈霍费尔,出色的钢琴家安塞尔姆·赫登布莱纳(Anselm Hüttenbrenner)和约瑟夫·冯· 盖伊(Joseph von Gahy)都成为“舒伯特之夜”的核心人物。年轻的画家施文德(Moritz von Schwind)在1868年发表了一幅表现我们聚会的画作,挂在墙上正中央的是我的缪斯女神卡洛琳(Karoline Esterházy)。另一位画家施密(Julius Schmid)在1897年的同主题画作中表现了我死后这个传统的延续。而画中弹着琴的“本尊”已经是个虚构的灵魂,象征着我精神的不朽,围绕在我身边的都是些热爱我音乐的、我不相识的后人。从出生到现在,我和贝多芬一直同处一城。在寄宿学校时,他就是我精神上及音乐上的偶像。他音乐中那种宏大无比的规模、动人心扉的戏剧力量、敢于冲破传统的创新构架和至高无上的神圣感,无一不让我崇拜和向往。其实我一直在怀疑:在贝多芬之后,还有谁能写出像样的作品吗?1822年,我终于鼓起勇气,写了一首钢琴四手联弹的法国民歌变奏曲,请出版商迪亚贝利陪同我去“觐见”乐圣。当贝多芬从迪亚贝利手中接过那份乐谱时,我已经开始后悔了。果然,贝多芬浏览了一下乐谱,微笑着指出了一个和声错误,在感谢了我的馈赠后就把乐谱随手放在桌子上,示意我们可以“退堂”了。

这么重要的一次“觐见”居然被我搞砸了!之前用了多大的力气去克服害羞和自卑,却在关键时刻送上一首毫无风格和创意的乐曲,完全没有给乐圣留下深刻印象。在深深的后悔中,我决定要写一首能够反映我个人风格的作品——一部前所未有的交响乐。虽然在1818年前我已经完成了六部交响乐,但这些都是对海顿、莫扎特、贝多芬模仿的习作,没有什么艺术价值。这次动笔之前,我仔细考虑了我和贝多芬的不同之处——他常用一个细小的主题动机不断发展、重复、变化,从而搭建起一个充满激情的宏伟大厦;而我应该用我的天分——感性的旋律、微妙的和声和绚丽的配器去构筑一个洋溢着生命气息的花园。几番尝试后,我完成了一部新作——《B小调第八交响曲》(D.759)。因为只完成了两个乐章,它被后人称为《“未完成”交响曲》。1823年,格拉茨的音乐协会接受我为名誉会员,作为感谢,我把这部交响乐完整的第一、第二乐章和只写了两页的第三乐章草稿一并交给我的好朋友、格拉茨音乐协会的会长安塞尔姆·赫登布莱纳。但是他一藏就是四十二年,直到自己快要见上帝时才让这部我在二十五岁完成的、既有创新又秉承传统的作品公开问世。

上一篇:2023年城镇卫生院卫生监督协管工作总结下一篇:友谊如歌作文7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