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情绪音乐鉴赏

2024-09-19

电影情绪音乐鉴赏(精选8篇)

电影情绪音乐鉴赏 篇1

电影音乐鉴赏

——《和你在一起》

班级:财会学部会计123班姓名:董宇 学号:123808006

内容提要:电影离不开音乐,音乐以其特有的旋律和节奏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上发挥了叙事的功能,推动情节的发展,并为电影的每一个情节增添了无限的意蕴和魅力,让人切身其境。《和你在一起》以音乐贯穿始终,通过画内音乐与画外音乐的熟稔运用演绎真情,以原创音乐点睛,用经典音乐抒情,将音乐融入情绪的变化与情节的交替,令电影与音乐完美交汇。

关键词:小提琴柴可夫斯基《D大调协奏曲》

正文:

电影音乐具有独特的魅力,能展现影片的艺术构思,是综合电影艺术的必要组成部分。突出表现了影片的情感、剧情和构思,在影片中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时间的艺术,也是抽象概括的艺术。它所表现的思想不可能像视觉的那样具体准确,然而它在情绪和感情的概括能力,是任何其它艺术所不及的。它也超过对话,如果人的一切感情和情绪都可以用话语表达出来,世界上也就不需要音乐了。

音乐是时间艺术,它的乐思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展开。音乐具有运动性,它是情绪,感情的发展运动。

音乐是感情的思想,因为人的主要心理活动就是思想,是理性活动,所以任何音乐形象必然包含理性因素,它是感情与思想的统一体。不过,音乐的思想是通过感情体现出来的。音乐所表现的更多的不是题材本身,而是艺术对音乐作品题材的感情关系,所以说,它是在情绪方面起作用最强的艺术。音乐的乐思要通过一定的结构形式——曲式,才能表达出来。

音乐有时更是电影的灵魂,无论是唯美动人的爱情片,还是激烈紧张的动作片,都要有音乐在旁之相互交融,才能成功地把剧情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把人物的内心形成听觉上的写照。

音乐可以用来烘托情绪气氛,这是我们影片中最常用的手法,这里应该注意重复的问题。画面已表达清楚的,就不必再用对话,更不必再加上音乐,否则观众就毫无回味的余地了。现在国外采用色彩性的音乐,淡淡一笔就加强了画面的色彩。例如,单簧管吹出一两个音符,即可表达一种色彩。

小提琴的乐声,在人失意,孤独的时候,总能给人力量和勇气,激发人们的热情,表达人们内心的情感。例如,影片《和你在一起》中把音乐与情感,通过提琴的独特魅力表达了两个不分年代、不分地域、不分种族、不分言语的人类精神结晶。在这部影片中,随着提琴音乐旋律线条,用音乐作为故事的主要元素表达、突出情感。也因此,《和你在一起》完全可以被称为“音乐片”,音乐一方面是故事的元素和重要的情节线索,一方面又在不断渲染气氛,强化主题。

《和你在一起》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拉琴少年的成长故事。刘小春年幼时就拉小提琴,十三岁身拥不少令人称羡的小提琴比赛的奖状。对于这位敏感有沉默的少年,这个乐器一直是他最喜爱的表达方式,是与他从未谋面的母亲之间一种最珍贵的联系,而母亲是他获取灵感的源头。

他的父亲刘成是一个普通的厨师,深以小春为傲,为了让儿子拥有更大的成功,于是他带者儿子前往北京参加比赛。北京喧闹的气氛让乡下来的父子俩印象深刻,然而依次偶遇让小春结识了一个艳俗的女子:莉莉。于是成为了小春第一个知己。

小春在少年宫的比赛排名第五,对刘成来说,这象征儿子大好前途的第一步。刘成经过不懈努力,江老师同意收小春为学生。刘成打工以支付小春的琴课学费。江老师完全不采用传统教学法。在他的指导下,小春跨出决定性的一大步,暂时搁下了心爱的小提琴,全心投入地倾听乐谱。

这期间,小春发现车站的莉莉,就住在临近的小楼。通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小春很快就窥视出隐藏在莉莉美丽面孔下,一个恋爱中保养的女人的焦虑,不时受男人欺骗的伤心失望。

一趟偶然的送餐差事中,刘成聆听了接受满堂喝彩的年轻演奏家的演奏。他登门拜访演奏家的恩师—余教授,并说服了他倾听儿子拉段小提琴。

满腔遗憾地离开无法担保他演奏事业成功的江老师,小春在余教授的掌控下继续追寻成功的路程。这位新老师严格、苛求,摆布控管,特意将小春和他得意女弟子林雨凑在一起,让两人竞争。

在这段辛苦的过程中,小春也努力澄清他与父亲之间越来越紧绷的关系。比赛的前夕,余教授终于指定小春参加选拔赛,而不是林雨。他甚至泄露给小春一个将影响他一生的秘密原来他是刘成在火车站捡的孩子,(当捡到小春时身边只有一个小提琴,刘成就认定是他父母的心愿,于是小春就开始了自幼学琴之路)面对这一切小春开始了在成功与亲情中的选择,最后朴实的小春选择了伟大的亲情„

在这部影片中,一开始是这样的,在这个小镇上一位最富有的富豪的媳妇生孩子,找小春帮助摧产接生,小春出场了,插入一段《吉普赛之歌》华彩部分,这段音乐使用的恰到好处,让电影有了一个非常特别而充满生机的开始。接着,在少年宫的江老师在为小春上最后一节课,这时展现的是钢琴和小提琴的完美结合,给人一种温柔、和谐、舒心的美好。小春琴技高超,情感真切,在江老师的教诲下,抒发着自己的情感,即演奏了这首李斯特的《第三号慰藉曲》,同时也是表达对江老师的深情厚谊。

下面的场景,在车站里小春遇到了莉莉、接着又在胡同里相遇,于是在彼此的心中产生了爱慕之情,先配上小提琴独奏曲《瞑想曲》这类比较柔美的旋律,表现出了一种绵绵的爱情。在另一个场景里,莉莉混进了正在音乐学院上课的余教授的课堂,想找机会为小春卖琴的事情解释,这时余教授正在讲解提琴名作维瓦尔蒂的《四季》,余教授讲到他十三四岁的时候,有一天正在下着大雨,而他正是在大雨中偷偷听了《四季》,电影整体结构细腻,用音乐和大家倾诉心声。

接下来出现在刘成到饭店打工,大家准备骑着自行车出发送外卖,镜头在刘成辛苦工作和小春用心体会音乐、读谱之间切换。背景音乐也快速切换西贝柳斯的《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拉洛的《西班牙交响曲》快板乐章、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吉普赛之歌》的急板、回到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升桑的《引子与回旋》、维尼亚夫斯基《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再回到升桑的《引子与回旋》。

电影的后半部分,布鲁赫的《苏格兰幻想曲》中的柔板部分深沉的表达着爱的旋律。在《苏格兰幻想曲》的背景音乐下,刘成在建筑工地上辛苦的工作。也是在这首乐曲的背景下,刘成和莉莉把对小春的关怀和爱交融在一起。

在电影的最重要部分选择了激情的音乐旋律,余教授精心的为刘小春准备的参赛曲目——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这首曲子作于1878年,是俄罗斯作曲家柴科夫斯基最著名的协奏曲之一,与贝多芬的《D大调协奏曲》、门德尔松的《e小调协奏曲》、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并称为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重于内心情绪的流露,情感细腻,旋律优美,表现了浓郁的俄罗斯民族风格和情感,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颂赞。影片的最后部分,巧妙地把小提琴的演奏和电影完全融合,给人一种极富艺术性表现手段。在影片结尾,小春在火车站拉响这首曲子,而余教授的另一个学生林雨在富丽堂皇的演奏大厅也同时演奏这个曲子。镜头在这个场景下不停的切换,一会儿火车站满是泪的脸,一会儿演奏大厅乐队的倾诉。穿插着黑白色调的回忆:在十几年前,刘成抱着捡来的小春,背着小提琴在火车站焦急的寻找。电影艺术和音乐语言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人们被影片所吸引,情不自禁的潸然泪下。琴重新回到小春的怀里、心中,父子相聚,江老师和莉莉左右相随,所有真、善、美的东西都融合到一起。这时也就突出了这个电影的主题《和你在一起》。这个“你”意义深切,不单是慈父、恩师,也不单是母亲和情人的化身,而是真情,是艺术。

结尾,不同的平台,两个世界,音乐就是如此特别。是江老师的那句:“因为就是我的世界,每个人无论贫穷也好富贵也好,始终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那是你精神上的支柱心灵的慰籍是无所不摧无可撼动的。”亲爱的朋友,你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或正在寻找属于你的世界吗?其实,这就是我们生命的可贵之处。音乐是需要真实的情感的,所有的艺术都需要它,没有情感的艺术是空洞的艺术,没有情感的音乐就只是音符的物理堆积,不可能有感动。小春的不平坦的人生本身就锤炼了他的内心世界,让他比生活在幸福环境里的孩子更加懂得生活,懂得爱,懂得亲情。世界上大凡有成就的艺术家大多身世坎坷,生活是最大的课堂,对艺术尤其如此。这部电影中亲情、师生情、友情、个人的心机等故事套路简单,但表达的却很细腻。很感人的电影,说到感人,不是让人泪流满面的,而是看到最后让人感觉很踏实,很舒服。

《和你在一起》以音乐贯穿始终,而“爱”则是这部电影的主题,贯穿其中的音乐也很好的表达了这一主题父子情深,陌生人之间也由冷漠变为充满关怀,除了陈凯歌自己扮演的那位虚伪的余教授,影片中的其他人物都在宣泄着人性的美丽,“爱”最终战胜了一切。

2014年5月18日

电影情绪音乐鉴赏 篇2

一、把握导入教学,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与其他学科相比, 音乐教学由于自身特点 (如需要投入更多训练与实践等) , 更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若想有效吸引学生注意, 调动学生课堂参与性, 则需注意教学导入, 从一开始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逐渐将学生引入音乐学习中。在现代社会下, 学生更注重个性张扬, 对美术、音乐等有较浓厚的兴趣。但是, 理论教学则具有一定的乏味性、枯燥性。所以, 不少学生尽管喜爱音乐, 却不愿上音乐课。这就需要教师丰富教学手段, 以吸引与保持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而合理导入则是根据学生特点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中。

第一, 利用传统方式导入。

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可通过成语典故或故事等来导入新课。一般而言, 故事具有曲折的情节, 对学生有着一定的吸引力。随着音乐故事情节的展开, 学生可融入故事中, 体会到人物心情, 逐渐对有关的音乐产生学习热情。而成语典故通常含有相关传说或故事等, 并蕴含了一定的人生道理。有些成语故事是学生常听到的, 通过典故讲解与分析, 可集中学生课堂注意力。例如:教学《丝路驼铃》时, 当学生欣赏完乐曲《玛依拉》后, 教师简介新疆乐器——冬不拉, 则可通过故事引入:关于冬不拉,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 一位勇敢、英俊的哈萨克青年爱上了一个美丽的姑娘。在青年向美丽姑娘求婚时, 姑娘调皮地指着旁边一棵青松说道: “你若能让青松开口替你求婚, 我就嫁给你。”到了约定的日期, 聪明的青年拿了一把以松木制成的“冬不拉”琴, 用手拨弹着琴身上的羊肠弦线, 以动听婉转的琴声表达了心中的真挚爱情, 最终打动了姑娘的心。此后, 哈萨克就流传“冬不拉”这一乐器。

第二, 运用游戏、表演导入。

初中生具有爱玩、好动的天性。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应加以利用与诱导,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如教师可通过适当的音乐游戏来培养同学们的乐感, 提高音乐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如基本训练时, 教师可让学生随着节奏做叉腰、踩脚、拍腿、拍手等游戏, 让学生通过动作、身体来体验与表现音乐;高音训练时, 可敲击玻璃、木质黑板等, 让学生分辨出其声音的高低不同。

例如:教学《花季如歌》一课时, 教师可播放歌曲《蓝天白云》, 让学生细细聆听并用语言描述歌曲中表达的情绪。然后学生哼唱歌曲, 熟悉歌曲旋律。接着以找一找、谈一谈、议一议的游戏活动, 分析歌曲特点, 注意歌曲反复记号与拍子, 体会歌曲速度、力度与情绪。而后将学生分为两组, 比一比哪组演唱时音高、节奏准确、情绪饱满、声音洪亮。此外, 还可让学生设计不同的表演形式, 如领唱、齐唱、独唱等, 让学生在游戏中感知音乐, 培养音乐乐感。音乐教师也需跟上时代步伐, 将先进技术导入音乐教学中, 以开阔学生视野, 增强学生鉴赏能力。

二、运用对比教学, 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力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利用对比教学来引导学生辨析、思考、判断,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提升学生的思考力与鉴赏力。对比教学即按照一定标准, 对不同的事物加以区分。这既可以是同类事物在不同时期的对比, 也可以是不同事物之间的对比。在初中音乐教学中, 对比教学即通过不同手段引导学生由不同方面、各个因素来对比研究音乐。对于不同音乐, 由于音乐家创作或演奏方式的不同, 那么其表达效果则不尽相同。所以, 教师可通过运用对比教学来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力。

第一, 同一作品的对比。

对于同一音乐作品, 其演绎方式不同, 那么其效果也有所不同。一些经典作品往往被后人加以改编, 亦或通过不同乐器进行演绎。这时, 教师可指导学生由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加以分析与判断, 如为何要如此改编, 原作品与改编后对比有何不同等, 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如歌曲《玛依拉》, 作曲家丁善德配上钢琴伴奏, 将其变为小合奏《玛依拉》, 并成为女高音歌唱家喜爱的演唱曲目。

第二, 不同作品的对比。

音乐作品的主题不同, 那么在演奏时其要求也就不同。但是有些情感宣泄性与炫技性音乐作品, 尽管于表面看来差异性大, 而它们却有着相似的本质, 这就要求学生通过对比、认真思考才可加以总结。如《春江花月夜》与《野蜂飞舞》, 它们虽然有着多方面的不同点, 如其主题、表达的情感、演绎形式等, 但从本质来看, 都表达出作者的内在情绪。所以, 其在情感抒发的作用上有着殊途同归之效。学生在深入思考后, 才可体会到这一效果是如何营造出来的, 从而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论电影音乐的鉴赏 篇3

[关键词] 电影音乐音画同步音画并行音画对位主题歌插曲

电影音乐是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十分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因为人们在聆听电影音乐的时候,银幕上的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是同时出现的,电影画面使电影音乐的形象更具体化,更容易为大家所理解和接受。有时人们看了一部影片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影片的内容不一定记得真切。但对影片中的优秀音乐或歌曲却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如《叶塞尼亚》主题音乐、《辛德勒名单》主题音乐、《冰山上的来客》中的歌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但也有这样的现象,某些不好的电影音乐,甚至某些表现反面形象的音乐。也在一些电影观众中流传。这说明有些观众还不会识别和鉴赏电影音乐。那么,怎样鉴赏电影音乐呢?

一、音乐在电影中的应用

电影音乐实际上是电影画面与音乐的结合,也就是电影中的音乐。我们都知道,一个独立的音乐作品,不论其作品大小,在结构上都应当是完整的。而电影音乐。就整部作品来看,在艺术上也应是完整的。但具体到每一段音乐,在结构上有时可以不完整。比如根据剧情的需要,在某个地方只有出现几小节旋律。或只是一个和弦、一个单音。这就是电影音乐不同于纯音乐的地方。此外,不同的片种,对音乐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比如故事片常常要求音乐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感情色彩,纪录片往往要求音乐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科教片则要求音乐有准确的描绘性等。这里着重谈故事片音乐鉴赏问题。上面说到电影的画面与音乐的结合就成电影音乐。那么。电影画面与音乐的关系是怎样的呢?一般来说,音乐与画面的关系存在三种形式:音画同步、音画并行、音画对位。

1、音画同步,即音乐严密地从属于画面,音乐与画面的情绪基本一致,音乐节奏与视觉节奏完全相符。如欢乐的画面配上轻松的节奏,痛苦的表演配上哀伤的乐曲,缓慢的镜头配上悠长的旋律等。通俗地说,就是:“你笑我也笑,你哭我也哭”。这种情况在国产片中到处可找到,也是用得最多的一种。如我国电影《南征北战》中解放军攻打凤凰山的一场戏,解放军的音乐主题采用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曲调朴素,开朗,充满信心:12 31 15-112 31 6-1……而国民党军队的音乐主题采用的是国民党党歌的节奏变型,表现敌人的残暴和濒临没落的垂死挣扎:11--133--155--13#2--1……因此在画面上出现解放军时,就用解放军的主题音乐,在画面上国民党军队出现时。就用国民党主题音乐。这也是较好理解和领会的。2、音画并行,即音乐不以解释画面中人物的情绪状态为目的,而是平行地以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来表现人物的情绪状态。影片一方面通过画面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同时又通过音乐作用于观众的听觉,音乐与画面以互相平行各不依赖的方式统一在电影艺术之中。通俗地说。就是“你笑我不笑,你哭我不哭”,互不影响,互不干涉。这种表现手法的优点在于可使音乐不过分受到画面的切割,而创造一种较为完整的音乐形象,给观众提供一种听觉上的帮助,使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影片的内容。如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的音乐主题:5-11-511221213--114--13-1--12---12---I……在画面上的许多场合都使用这段音乐,无论是瓦尔特和他的伙伴们。还是德国鬼子在影片里,音乐自始自终保持着自己的发展逻辑,与画面保持平行关系。因此,在观赏时要注意区别对待。

3、音画对位,这是一种特殊的音画关系,音乐不是一般地图解式地去表现画面的气氛。而是透过画面所表现的内容,去更深刻地、甚至是从画面内容的相反方面去挖掘人物的内心活动,从而达到音画的矛盾对立统一,即所谓“相反相成”。通俗地说。就是“你笑我哭,你哭我笑”。这种音画对位的做法,更能使音乐摆脱处于机械地解释画面内容的困境。从而更增加音乐的寓意性和深刻性。这种情况。外国电影里用得较多。如苏联电影《夏伯阳》中的一场戏。白匪军官一面弹着贝多芬优美的钢琴奏鸣曲《月光》,一面下令将一位士兵鞭打至死。以音乐的优雅来反衬白匪军官的残暴。深刻揭露了他的伪善。我们国家的电影也有过尝试,比如《一江春水向东流》、《天云山传奇》、《海囚》等。这点在观赏时要特别小心、多加思考。

综上所述,故事片主要是戏剧艺术。戏剧总是有矛盾冲突的。常常有善与恶、光明与黑暗、进步与落后、革命与反动、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两种对立的艺术形象。因之,音乐也就相应有正面音乐和反面音乐。描写善良、光明、进步、革命、正面人物的音乐属于正面音乐,描写丑恶、黑暗、落后、反动、反面人物的音乐属于反面音乐。对正面音乐我们可以大胆去欣赏、学唱,对于反面音乐,结合镜头听时可以加深对影片的理解,但不宜刻意去学唱。

二、歌曲在电影中的应用

歌曲与影片画面的有机结合即我们常说的电影歌曲。电影歌曲更是人们喜闻乐唱的歌曲形式。电影歌曲在演唱形式上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独唱、齐唱,也可以是重唱、合唱。从音乐情绪看,有的优美抒情、轻松活泼,有的气势磅、慷慨激昂等。

电影歌曲无论在哪种影片形式中出现。其结构应当是完整的,这点与电影中使用的其他音乐有所不同。电影歌曲,根据它在影片中所起的作用,可分为主题歌和插曲两种。

1、什么是主题歌呢?顾名思义。主题歌是概括表达主题思想的歌曲。也就是说。它是揭示、渲染、强化电影作品主题思想的歌曲。一般说来,一部影片只有一首主题歌,但有时为了内容的需要,也有两首以上的。如《青春的园地》、《北斗》、《海上生明月》等。那么主题歌在影片中如何表现的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种情形:①主题歌大多具有词意简炼、集中,音乐形象鲜明,词曲结合得比较好等特点。如三十年代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也就是我们今天的国歌,就具有这些特点。它集中表现了抗日义勇军的伟大气魄和决心。大家比较熟悉的电影《小字辈》主题歌《青春多美好》。也具有这些特点。它简炼地概括了影片的主题。表现了青年一代朝气蓬勃、积极进取的精神。②有的主题歌是通过影片主人公性格特征的刻画和内心感情的抒发来表达影片主题思想的。如影片《戴手铐的旅客》主题歌《驼铃》、《小街》主题歌《妈妈留给一首歌》等《小街》主题歌在影片中两次出现都极好地表达了影片的主题思想。第一次夏听了俞诉说的不幸遭遇后,默默地骑车送俞回家时,画外的女声独唱渐渐地响了起来。一开始歌声没有任何伴奏,仿佛是从俞心底传出来的,慢慢

地乐队加了进来。音响越来越大。镜头也拉成了大全景……此时的歌声,完全是俞的内心世界的抒发,即生活的挫折不能阻止她对生活的信心和对未来的向往。第二次采用的是以男声为主的男女声二重唱的“音画对位”的形式出现的,很好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征。③为了表达影片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主题歌往往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如影片《红色娘子军》主题歌《红色娘子军连歌》由于采用了海南民间音调,使这首歌既有民族风格、时代精神,又具有红军女战士的性格气质特征。它以新鲜、集中的英雄形象,充分地表现了三十年代革命者的精神面貌,亦足以构成剧中主要人物琼花的英雄形象,有群象,亦有个性。大家比较熟悉的《客从何来》主题歌《迎宾曲》也具有这些特点,使人一听到这首具有浓郁的广东地方特色的歌曲,便想起了世界各国朋友在广州交易会上的欢聚和喜悦心情。④主题歌的旋律也常用作整个影片音乐的主线贯穿始终。如《年轻的朋友》、《海囚》主题歌等。《海囚》主题歌。以悲壮浑厚、此起彼伏的男声合唱,唱出了“海囚”们愤懑的心态,表现出“苦难”和“斗争”这两个主题。然而《海囚》主题歌的旋律却时常出现。

2、插曲。往往是为影片的故事情节、剧情发展、人物思想情感、个性、环境场所的具体变化而写的。一般说来,插曲在影片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影片,少则起码一首,多则十首以上,如《海外赤子》有八首,《海上生明月》有十三首。那么。插曲在影片中的表现又如何呢?首先,插曲不像主题那样集中、概括影片中心思想,而是从影片中的一个侧面和角度来写。如影片《小路》的几首插曲,就是主人公叶浩的童年、少年、青年三个不同时期的生活片断,描写了他和三位老师的关系。透过他心灵的窗口展示了老师的人品和情操。从三个不同侧面塑造了人民教师的艺术形象。其次。插曲是为剧情服务的,但它不是剧情的陈述。如影片《冰山上的来客》中的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本来是新疆维吾尔族青年战士和他的情人在少男少女之间的感情,后来由边防连长用此来鉴别谁是真假古兰达姆。这样,插曲就参加到剧情之中了。再次,有的影片由于没有主题歌,而把某一个插曲作为整个影片音乐的主导动机贯穿始终。如获得第三届金鸡奖最佳音乐奖的《城南旧事》插曲《送别》这首歌。在影片中除两次演唱外。还作为影片的音乐主题贯穿全片。它那种古朴、单纯、清淡、典雅的生活音韵和独特风格,为影片增强了时代感和艺术的感人力量。催人泪下,耐人寻味。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有时为了真实地再现和渲染影片中的特定环境和气氛,选用一些已在群众中传唱的,而不是专门为影片而写的歌曲。如影片《青春之歌》中选用了抗日救亡歌曲《五月的鲜花》、《救亡进行曲》等。从插曲本身内容、任务来看,由于插曲常常因人因事因情而异,就某一插曲来说,它的表现内容往往比较单一、具体;而其表现手法则比较自由多样。在音调、节奏上常和主题音乐形成对比,使电电影音乐更加丰富多彩。

电影情绪音乐鉴赏 篇4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大家分享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反思,最新音乐鉴赏教学反思”资料,内容精辟独到,非常感谢网友的分享,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

高中音乐教育作为高中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新时期下,高中音乐教师要对音乐教学积极探索和研究,下面是就爱阅读为大家准备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反思范文篇1

高中音乐课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音乐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尤其是近几年高考基本能力学科的开设,音乐课的质量,也是极为重要的。因此,音乐教师也应该学会反思、善于反思。那么,音乐教学反思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又如何在反思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呢?

一、在备课过程中设计反思。

音乐课的备课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就可以先给自己设计 这样的几个问题以供反思。例如:学生对本课的民歌熟悉程度如何,怎样设计学习民歌的教学方式会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学唱民歌的教学环节中会出现哪几种问题,如何对症处理等等。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会觉得有的放矢,备课也不会流于形式。因为音乐课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所以在备课中设计的反思还是以提高兴趣为主。如果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特别有兴致,或者无动于衷,就该问问自己是什么原因,积累经验教训,并在平行班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以求得最佳效果。

二、在上课的过程中验证反思。

课堂不是车间的流水线,一成不变,同样的教学方式方法,五十名学生可能有五十种不同的反应。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地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不断验证在备课时设计的反思,对症下药。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教学也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有待于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因此,在课堂上发生的种种意外,就可以成为很好的反思材料,提供教师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进行探索。

三、在课后进行各种形式的反思。

反思的方式有许多种,可以通过语言也可以通过文字,可以自我反思也可以通过交流进行集体反思。反思最具有借鉴意义的一种方式是编写案例反思。所谓案例反思,就是通过具体的典型的教学个案,来研究和揭示其内在规律的一种写作方式。虽然案例有其个别性、特殊性,但是也从中体现出了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理念等等。教师将这些典型案例通过文字的形式加以分析概括,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也可以提供给同行借鉴。

反思除了自我反思,也可以通过观摩分析他人的范例来进行。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自我反思,自我案例分析,都是建筑在自身的基础上,而许多事情还是旁观者清。所以,教师应该多观摩分析其他教师的课,学习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等。反思假如我上同样内容的课,会有什么不同,什么相同,我从中得到了哪些启发,等等。音乐教师往往由于自身条件的不同有各自的特长,比如器乐,比如声乐,要善于利用自己的特长,别人的特长可以作为自己的借鉴,看看别人是如何来利用的,思考自己可以如何利用。因此,无论是主课也好,副课也罢,教学反思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教师,我认为更应该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反思与提炼,从而发现问题,学会研究,不断地去提高教学水平,成为科研型、反思型的新型教育工作者!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反思范文篇2

作为音乐教师,首先应该明确音乐教育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各种要素、各种手段作出整体性的反应,要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的美,从而使学生不仅做到现在受益,而且要做到终身受益。因此,在音乐课上,我们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强调:

1、通过音乐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2、通过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活跃气氛,在紧张地文化课学习之余可调节情绪,有利于其他课的学习;

3、在音乐课堂上培养学生参与和实践的能力。比如欣赏我国优秀的传统民间音乐(民歌、民间器乐、民间歌舞音乐、戏曲和曲艺音乐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4、采用多种方法,针对本校学生音乐基础差的特点,在使用音乐新教材的同时,县方设法的找资料,给学生补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其具体为:

⑴ 教材程度深,在课堂上安排一定的时间观看视频,对各单元的内容介绍,学生以欣赏为主,达到开拓视野、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

⑵ 对乐理知识的教学,从基础抓起,每堂课选几节乐谱视唱。让学生学会打拍子、打节奏,逐步的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虽然大部分的学生有困难,但是从长远和整体性来看这是很有必要的。

⑶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音响设备,向同学们介绍一些民歌、名曲,作为补充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边听音乐、便哼唱旋律,反复练习,学生的识谱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⑷ 课堂内让同学上台演唱,培养他们的主体主动的参与,实践的能力,从而使的学生的情绪高涨,是的音乐课上的更加生动活泼。

当然,如何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今后还需要更加的努力。同学们需要美,追求美,那么我希望音乐课能够给他们提供一个空间,让他们踏上寻找美,感受美的道路。在我的课堂中学生们是开心的!快乐的!只要我们多花些心思,我相信同学们就会从中得到快乐的体验,从而感悟出音乐中最纯净的美。下一页更多精彩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反思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反思范文篇3

一、课堂教学:

高一年级绝大部分的学生都对音乐有兴趣,特别对流行音乐有浓厚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及情感。努力做到通过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与追求。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听、看、唱,讨论、联想、想象及律动)中,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究,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并在一定基础上创造音乐。因此在音乐课起始课上,我就从下列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强调:

1、通过音乐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2、通过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活跃空气,在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之余可调节情绪,有利于其他课的学习;

3、在音乐课堂上培养学生参与和实践能力。欣赏我国优秀的民间音乐(如民歌、民间乐器、民间歌舞音乐、戏曲曲艺音乐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传统情感。此外,在音乐欣赏课上我还加入了一项让学生自己介绍音乐,表达自己艺术见解的实践活动,这也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4、利用多媒体、电视、音响等设备,向学生介绍一些民歌、名曲,作为补充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边听音乐、边哼歌谱,反复练习,学生识谱能力有明显提高。由于强调了响(声音响亮)、准(唱准音调)、美(优美动听)三个字,学生积极响应,从实践看,收效较大。

二、课堂管理:

为了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上音乐课,多用鼓励的方式使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品质。努力做到用好的设计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对于破坏课堂秩序的行为也进行了善意的批评与纠正。

不足:对于学生的一些扰乱课堂的行为批评力度不够。总以为学生不是恶意,只是不成熟的表现。所以给他们的环境较为宽松。致使他们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有恃无恐。因此,今后应特别注意赏罚分明、把握尺度。还有,幽默力量运用不够。

三、课外活动: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按学校的计划,举办了各种有意义的的文艺活动,如校园歌唱比赛,音乐知识竞答等等。

四、考试:

为了使音乐考试不流于老套、死板,使学生能更自然地表现音乐,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也为了让我对每位学生有个基本的了解,这学期的音乐考试我采用了:让学生选择一种表演方式,即唱、奏、舞等来表现,通过学生的表现情形来打分。也希望音乐能给学生带来轻松愉悦的享受!

当然,如何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音乐积极性,今后还须努力.孩子们需要美,追求美,那么我希望音乐课能给他们提供一个空间,让他们踏上寻找美,感受美的道路。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开心的!快乐的!只要我们多花些心思,我相信学生就会从中得到快乐的体验!从而感悟他们纯真的心灵。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反思范文篇4

音乐鉴赏在高中音乐课中占有重要地位,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当前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怎样才能使音乐鉴赏课发挥应有的作用,提高音乐课教学质量与学生的音乐素养,是当前高中音乐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使高中音乐鉴赏课体现优质高效的特点,是当前高中音乐教师研究的重点。

一、引导学生充分想象

要想让获得音乐感知则必须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只有通过亲身体验学生才能获得音乐体验。因此,高中阶段的音乐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感知、领会音乐的过程。同时,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是主体,教师具有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去领会作品,进入作品所描绘的世界当中,受到音乐的感染,才能抓住音乐作品的本质。讲通、讲透音乐知识的教学方法已不再适用,在欣赏相同的音乐作品时,学生也会依据自身经历与生活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感受,呈现不同的意境。所以,教师在音乐课中不宜过多讲解音乐内容,而应该留给学生更多的想象与创造空间。

二、加强师生对话、交流,增强师生互动

创建科学高效的音乐课堂,常常以师生间的合理互动为前提。应用对话式教学方法可以大量增加师生互动机会。在实际教学中应用对话式教学方法,就是在音乐教师的引导下,教师利用设问和创设问题情境的办法,促进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对话式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教师的角色由此发生了改变,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成为学习活动中的引导者和主持者,学生则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学生在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中掌握课堂基础理论知识,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促进学生个体间的交流与互动,共同享受同学间的音乐感悟,可以取人之长,补已之短,自多个方面增加自己对音乐的认知。教师应用对话式教学方法,教师的任务就是认真倾听每一位学生的意见,对那些存在显著错误的、与科学道理相违背的看法要及时给予指导;而针对那些立意新、创造力强的意见,则要给予鼓励和表扬,进一步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热情。

三、加强体验,促进学生课堂参与

体验式教学方法依据学生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强调与教师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开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学生与教师处于平等地位,也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体验式教学方法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在巩固原有知识的过程中接受新知识的学习,从而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进行高中音乐教学时,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学内容,应用问题体验式教学方法,将学生置于各种问题当中从而达到学习新知识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创造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展示各种音乐问题,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过程中,对音乐学习产生强烈愿望,进一步体验学习过程;如教师可以反复播放经典音乐,然后要求学生依据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说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如赏析《黄河大合唱》时,首先要求学生必须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具备对音乐作品的初步认识,才能进一步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感受到那种战火纷飞年代的意境,在具备一定的感情基调以后,教师可以展示设计的问题,让学生依据自己的认识解决这些问题,达到对作品的深入理解。

四、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与初中音乐教学目标相比,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关于学生体验音乐情绪和情感的审美能力方面具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将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情绪和情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要求学生自理解音乐主题开始,深入理解音乐作品的风格和特点,然后结合音乐内容和创作背景亲身感受作品的构成与体裁,感悟音乐作品中作者情感的变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赏析者本人的思想感情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相互交融,它利用学生的听觉、视觉和感觉等多种器官的参与,在赏析作品时具有认知、强化、研究、评价等多种情感体验与升华。所以,要求学生加强体验音乐情绪和情感的过程,在当前的审美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有效引入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在音乐鉴赏教学中也可以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它可以丰富音乐鉴赏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更加多样化,也可以自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主动投入到音乐课的学习当中,提高音乐鉴赏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因此,很多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教学手段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易捕捉到学习重点,有时还会出现偏差。有时教师也易将精力用于制作各种多媒体课件上,而用于钻研教材的时间过少,不能进行认真的教材教法设计。做到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发挥这种教学手段的特点和长处,才能使高中音乐鉴赏课得到成功。

总之,高中音乐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任务,随着人们对高中音乐教学的重视,高中音乐教学质量也必须提到提高,因此广大高中音乐教师一定要认真对待,致力于研究课堂教学效果,总结经验与发展创新,积极创造有利于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才能不断提高音乐鉴赏课水平。猜你喜欢:

影视鉴赏-黄建新电影 篇5

1.什么样的电影是一部好电影?

有人喜欢看喜剧片,有人喜欢看爱情片,有人喜欢看动作片,有人喜欢看科幻片,众人眼里的好电影虽有千种,但又有一个共点,就是发人深省。一部好电影,不仅要有娱乐性,更要有思想性。虽然有人说,在不同的时期的人对电影有不同的需求,比如说,你埋头书海学习了一天,想要看部电影放松一下,这时自然倾向于选择娱乐性的电影;而当我们希望得到思考时,也许会觉得有思想深度的电影更好。如果一部电影带给观众思考性和娱乐性适中,那应该算是大众眼里的好电影了。而在这些好电影中,如果它映射出我们生活的影子,让我们看到另一个自己,那它将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感触。在黄建新的这三部电影中(《趁热打劫》,《求求你,表扬我》,《谁说我不在乎》),讲述的是小人物的故事,关怀着小人物的命运,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从故事里我们看到人性的善恶美丑,在轻松幽默中,透着沉重冷峻,平凡的故事却总能让我们找到值得品味和深思的地方。通过黄建新的电影,我们看到主角所处的时代的特点。

2.《趁热打劫》

《趁热打劫》的原名为《埋伏》,故事讲的也是关于埋伏,我看不到改名的理由,也许是为了吸引眼球。

影片讲述的是某船厂女工全家被杀,为配合公安局破案,厂保卫科的叶民主和科长老田被安排埋伏在一座废弃旧水塔上。尽管这个埋伏点和其他的埋伏点相比不大重要,但两人仍以认真顽强的精神对待这项任务。没想到几天后,老田体检出得了肝癌住进了医院,叶民主坚持独自一人在水塔上坚守,期间女友的误解,一人在水塔的孤独,叶民主最后还是坚持下去了,直到警察破案后来到水塔。

从电影中,我们看到普通老百姓的善良,勤奋和负责任的精神,正是他们这种精神,支撑着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转。老田一个普通的基层干部,他所表现出来的忘我牺牲的精神真实的反映了广大老百姓身上的崇高品质,叶民主和老田两人之间那种亲密,随意,深厚的同志间的情谊,以及在老田重病之际,叶民主一人扛起重任的坚决,让我们看到人性的美好。

影片里联防队长的玩忽职守,令人不耻,因为他,叶民主见不到老朋友的最后一面,影片的最后,叶民主狠狠揍了他一顿,虽然解了气,但解不了心头上的遗憾。而影片里的那个警察,由刚开始对叶民主的不以为然到最后对叶民主佩服,这之间的态度转变,显示老百姓身上的美好特质力量的强大。

3.《求求你,表扬我》

故事从憨厚老实的杨红旗来到报社要求得到表扬讲起,他救了一个险遭强暴的女孩,女孩将姓名告诉了他,而他病危的父亲希望看到他得到一次表扬,于是杨红旗来到了报社。记者古国歌秉着尊重事实的原则,开始了对这件事的调查。而随着调查的深入,古国歌开始对自己产生的怀疑,怀疑自己做这件事的正确性。

杨胜利按自己传统的观念,认为做了好事就该受到表扬,杨红旗为了满足父亲的愿望,要求得到报社的表扬。欧阳花为了保护自己,留住自己的名声,隐瞒了事实。古国歌为了了解真相,展开了调查。随着事实抽丝剥茧般的展开,杨红旗离开村子去了北京,欧阳花失去了工作,古国歌选择了辞职,和米依分手了。在这件事里,谁错了呢?杨红旗做了好事想得到表扬,无可厚非,他自己也觉得这样对人家姑娘影响不好,但为了父亲,还是选择了诚实。欧阳花撒谎,也不过想保住自己的名誉,但当时她把名字告诉杨红旗,也说明了当时她的确感激他的拯救,但后来的所作所为,也有她自己充分的理由,对她自己来说,她也没有错。而古国歌,他不想伤害欧阳花,又对杨红旗存在同情,他挖掘事实,无形中对欧阳花造成了伤害,他有错吗?没有。在欧阳花站在城墙边质问他时,指责他是个凶手时,他本可回答:你所说的这些都不足以成为你撒谎的理由,你自己把名字告诉杨红旗的,是你告诉了他你所在的学校。

在这故事里,众人都有自己撒谎的理由,杨红旗最后也成了一个撒谎者,暗示了社会价值观的缺失,不撒谎的人反而遭到唾弃了。

4.《谁说我不在乎》

因为一张结婚证,妻子把家翻个底朝天,因为同事的调侃“没有结婚证就是非法同居,就不受法律保护”,给这个处在中年危机的女人带来了不必要的猜疑。于是为了寻找结婚证而引发的一场家庭战争就这么在一个本来看上去幸福美满的家庭上演,而男女主人的孩子小文却成为了最无辜的受害者。

中年人的情感危机是这个故事最核心的一个要素,男主人顾明,虽然有着一个看上去比较尴尬和压抑的精神病学医生的职业,但是事业上却很得意和顺利。而由吕丽萍扮演的妻子谢雨婷虽然有工程师的职务,却因为下岗而过早的进入了其个人生活的低谷。一种所谓的男女家庭内部生活和外部地位的不对等‘失衡’使得本来一个小小的‘结婚证事件’却成了家庭矛盾集中爆发的一个导火索。其实看似表面化的感情危机起因,却有着这个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于婚姻、对于家庭生活的种种无奈和不信任。而片中那看似是个小大人儿的女儿小文从一开始对父母感情问题的‘调侃’和‘冷漠’到最后对于父母是否离婚问题上的哀求和无助,我们都清晰的看到了导演对于婚姻战争中最大受害者孩子这一角色的最大关注点的重度描写。

婚姻生活并不是属于两个人的事情,它是属于两个家庭以及牵动更广大的社会群体的一种社会生活载体。它远远不是表面上看上去的那么形式化和私人化。这部电影只是象浓缩了都市生活百态的一面镜子那样,为我们照清了自己所处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样子。

现代人的闪婚闪离,快餐式爱情,都让我们对爱情婚姻产生了怀疑,而圆满的故事结局和轻快的剧情节奏控制,最终还是把电影的主旨从困境中的情感生活回归到了对于家庭幸福的美好祝福上,也让我们看到了家庭的美好生活。

《傲慢与偏见》电影鉴赏 篇6

本 科 课 程 论 文

课程名称:《世界百部经典电影鉴赏·让眼睛去旅行》 课程主讲人: 课程开设单位:

《傲慢与偏见》本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Jane Austen)的一本小说,后来被改编为一部电影。年轻的导演乔·怀特是英国从事电视剧的导演,而这部影片是他电影处女作。

这部电影由第一个镜头开始,摄影机一路远景跟拍伊丽莎白,当她走过家门,摄影机又不拍她,而是笔直地进入班内特家里,转拍班内特家里的情况。穿堂过屋,可以看到弹钢琴的简,看报纸的班内特先生,从窗口可以看到伊丽莎白经过。摄影机在屋里停留了一段时间,才交代了班内特家的大概布局,然后再穿过走廊,来到屋外接着拍伊丽莎白。这样的长镜头,难免有点让人不耐烦,而且这样,观众也没有那么容易进入影片所设置的情境之中。

在《傲慢与偏见》这部影片中,凯拉·奈特莉扮演伊丽莎白,无论从外形与性格上,凯拉·奈特莉都显得比较现代。她把伊丽莎白演绎成活泼风趣,非常讨人喜欢。小说中的达西是一个十分自傲的伯爵,反而电影中的达西有点沉闷木讷,似乎傲气不足,其实在许多情节里,达西都可以表现出高傲的气质,但演者都忽略了,使得这部电影的达西缺乏了应有的生气。电影就是时代的反映。宾利像个不谙世事的小男孩,与年长稳重简配对,暗含着现代流行一时的姐弟恋,还有开明的乡绅班内特先生也是。每个时代的电影都无法摆脱当时的社会潮流、风俗趣味。简·奥斯汀的故事大同小异,讲的都是落魄贵族的女儿们在寻觅体面夫婿过程中发生的恩恩怨怨,她不像琼瑶笔下的女主人公那样风花雪月,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要求物质与感情双丰收。整部电影都没有回避人物对物质、身份方面的追求,如伊丽莎白游览达西豪宅后的心理变化是真实可信的。夏洛蒂迫不及待地嫁给柯林斯的仓促决定也是可以理解的,她比伊丽莎白年长,短暂的青春再也经不起蹉跎了。甚至班内特太太嫁女心切的不得体行为也是符合作为一个无法提供丰厚嫁妆的母亲焦灼心态。

电影中的情节总是令人回味无穷。首先,舞会就是《傲慢与偏见》的一大亮点,尤其伊丽莎白与达西跳舞时,两人产生心电感应,四周人们凭空全都消失了,舞厅中只余下两人深情凝视,手拉着手翩翩起舞,沉醉于欢快的音乐旋律之中。但没过多久,周围嘈杂的人群一下又出现了,两人倏地从幻觉中惊醒,互相对望,恍若隔世。其次,英格兰的田园风光也非常美丽,山色青翠,风光旖旎,湖光山色美不胜收,配合浪漫的爱情故事,和优雅的古典衣裙,那真是唯美浪漫的极致。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文学系公选课作业

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独立着一棵枝叶扶疏的大树,一辆载着绅士淑女的古典双轮马车从树旁疾驰而过,美丽得就象是一场遥远的梦境。最后从贝奈特家到宾利家到达西家,从最普通的英式农家小院到上层社会豪华贵族般的庄园,处处体现着19世纪英格兰绅士般的优雅和从容。

《电影三字经》与电影作品鉴赏 篇7

梦非梦

凡做艺

真至诚

【解析】电影是一种综合艺术,它超乎生活,既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概括,也是人生历程和精神世界的一种升华。对于艺术家来说,拍出好电影永远是他的一个梦,亦正如艺术本身,用至真至诚的感动诠释生命的多姿多彩。唯有如此,才能够将灵魂铸于艺术的创作之中,化而归我,达到至高境界。

《无间道》之后警匪这一类型片似乎走进了死胡同,题材重复,角度陈旧。《寒战》的问世使香港警匪片重新活跃在观众面前。它的活力就在于摆脱以往剑拔弩张的警匪江湖,将警部内部斗争的文戏描写的滴水不漏,电影中涵盖的内容很多,大至全权相制的保障安全的各部门,小至细微的法律条文,编剧的野心和这一次拍电影的目的显得格外强烈,将商业与艺术,还有对社会问题的叩问很好的糅合在一起。

《寒战》的高度,超出单纯警与匪设置的部分,在于对制度的拷问,还有制度中人的执行情况。这种思辨,在于《寒战》,是一种对警匪的超越,也使得片子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新的境界。这样看来,《寒战》似乎有一个开创新局面的勇气,成为近十年来“继《无间道》之后最好的警匪片”,不禁让人有些震撼。

舞之起

由情动

跃成仞

飞成虹

【解析】一种思想、一种韵致、一种内涵,艺术,更多的来自于创作者内心。只有把真实情感投入到生活和艺术之中,将创作者,乃至观众的情愫赋予作品意蕴,做到完美和极致,润泽心灵。以爱感人、以情动人,这才是艺术创作者最难、也最成功的一步。

《—代宗师》像看本让人一句一想的书,从功夫到人生到三观都很饱满有吸引力。有人说,看《—代宗师》首先要忘记这曾经是一部叶问的传记片。王家卫的电影重在影像表达和人物塑造,每一场戏都那么引人入胜。闲情雅致的小曲儿,流畅又不做作,令人赏心悦目。

有观众评论说,“一部武打片竟然不用武术人才拍摄算不算欺诈?”即便《一代宗师》拿不到观众的满分,可是它凭借着“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等这样唯美且极深感悟的台词与观众“藕断丝连”,情至深处,字字珠玑,充满哲理,恰有一丝“相遇恨晚”的情分,把它看做一部跌宕起伏的人生剧也未尝不可。电影,看的无非就是一个“情”字,是非好坏,全凭观者与影片之间的心境了。

音之起

由心生

兴则歌

愤则鸣

【解析】由心而动,这种感动,从来都是从影片传递到观众心里的过程,影片和观众同喜同悲,同愤同鸣。创作者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只有发自内心的激情表达,才能真正打动人心。《礼记》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赵薇首次执导电影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正式开拍距今将近一年,终于,在2013年的开年,用一款震慑人心的预告片与公众相见。针对预告片中直指人心的“青春是一场远行,回不去了;青春是一场相逢,忘不掉了;青春是一场伤痛,来不及了”的文案内容,以及先前曝光的复古小清新剧照,风格怀旧且文艺。

一部电影能否吸引观众,“共鸣”也是筹码之一,赵薇曾在微博写道:“虽然电影和逝去青春有关连,可我相信青春可以一直陪伴我们。她只是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以不同的面貌陪伴着我们!她的力量就像薪火与热情,与岁月其实毫无关系!”她用“逝去青春”打出“真情牌”,让人重走青春,触动了人们心中最柔软也最接近灵魂深处的地方,引发人们最真挚的感情互动,缅怀之至,无不是聪明之举。至此,就算是一部平平之作,赵薇也已经成功了。

中外名著与电影艺术鉴赏感想 篇8

电影诸多硬伤,差强人意

——电影《白鹿原》评析

《白鹿原》是一部具有史诗性的作品。

《白鹿原》成功地塑造了白嘉轩、鹿子霖、鹿

三、朱先生这些具有深刻历史文化内涵的农村地主、长工和乡村贤哲形象,成功地塑造出黑娃、白孝文、田小娥、鹿兆鹏、鹿兆海、白灵等年轻一代鲜明各异的性格,展示了他们追逐时代的步伐或被时代的车轮驱裹而形成的或凌乱或跌宕的人生履痕和复杂多变的命运,深刻地触及了中国近现代半个世纪历史行程中的深层矛盾和历史脉动,展示了一个民族从传统迈向现代的历史轨迹和心理行程,揭示了民族的传统观念和人格精神在现代文化背景中的深刻矛盾和裂变。该作突破了狭隘的政治斗争视域,超越了简单的阶级斗争模式,以宽阔的历史视野观照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以幽深的文化眼光打量历史行程中的各色人物,是一部史诗般的巨作。该作的主旨是探寻民族的文化心理并进而探求民族的命运和前途。

《白鹿原》的核心人物是白嘉轩。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农民,他的身上继承了几千年来传统中国农民的本质特征。他是非常现实也务实的人,没有不切实际的空想,换句话说,没有浪漫情怀。他所在的白鹿原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主体是儒家的思想文化,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耳濡目染,又接受了来自朱先生的儒家思想和伦理观念的教化,他终生服膺儒家的思想和精神,并以儒家思想“修身”、“齐家”。在白嘉轩之上,是整个白鹿原的灵魂人物朱先生。朱先生是白嘉轩的精神导师和生活的指路人。白嘉轩则是朱先生思想和精神的实践者。朱先生是白鹿原的精神文化象征,他的思想渊源是儒家,具体到他的身上,则是儒家思想的变相理学,理学中的关学一脉,关学强调“通经致用”,“躬行礼教”。这样一种实践理性非常契合白嘉轩们的生活实践和生命实践,对于白嘉轩这样的农民和族长特别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他们易于和乐于接受并且能够深刻地掌握。

鹿子霖也是中国传统农民的一个典型人物。这个人物与白嘉轩性格相反但却能成为一个互补的形象。白嘉轩做人行事,遵循的是内心已然形成的信念和意志;而鹿子霖行事做人,则是依照现实的形势,这是一个能够迅速判断时势也能够很快顺应时务的乡村“士绅”。千百年来,中国的乡村社会,主要的核心人物就是由这两种人物构成,一个坚守先贤的遗训和内心的原则,一个观风看云不断顺应时势的变化,一静一动,动静冲突又结合,构成了一部激荡的而又稳定的中国历史。白嘉轩和鹿子霖都是白鹿原上的精明人和威权人物。他们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都具有原型的意义。这部小说对秦地文化和渭河平原风俗的精彩描写,对关中农民日常生活的精确描绘和农民语言的传神运用,构建了一部难得的中国北方大地乡村美学文本。

电影《白鹿原》表现力差强人意。

小说《白鹿原》给读者提供了很多想象空间乃至意境,电影表现起来难度非常之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不能纠缠于是否忠实于原著。但是,是否抓住了原著的基本精神和内核,无疑是电影改编成功与否的关键点。就《白鹿原》而言,白嘉轩这个人物能否塑造成功是衡量改编是否成功的最主要的因素。仅此而言,电影中的白嘉轩很被动,他的主动性、丰富性,他跟土地的关系,跟其他人物的关系都时隐时现,没有充分在银幕上凸显出来。当然,电影也作了很大的努力,试图完成一个史诗的建构和表达,但可惜的是最终没有完成。最终,电影自然不自然地成了“田小娥传”;而就这个“田小娥传”而言,也没有产生强大的情感冲击力和感染力。此外,鹿子霖、白孝文、黑娃和鹿兆鹏的人物形象都不够鲜明,性格也不够饱满,没能让人产生深刻的印象。这部电影的短板还是出现在叙事。影片里出现的麦浪、秦腔、油泼面、海碗、长筷子,追求画面和影像的质感,但可惜只起到了符号性的作用,而没有有机地融入叙事,推动叙事。电影画面和影像的冲击力一定是建立在叙事基础上的,叙事推进到一定程度才会产生情绪、情感,产生了情绪、情感才会产生艺术感染力,才会打动我们的内心。而只有打动了我们内心,我们才会认同电影的表达。叙事没跟上,再多形式上的因素都仅仅是符号,很难引导观众,也不能有效征服观众。

但我个人仍然要给这个电影一个较高的评分:在当下相当浮躁的创作环境中,《白鹿原》能够坚守史诗的追求。将来中国电影的高峰应该就是具有人文品格、审美品格的经典之作,尤其是这种高品质的民族史诗作品。《让子弹飞》,看着很热闹,《画皮》也很好“看”,但是中国电影真正的要走向电影强国,它最终还得靠更有艺术追求和美学品质的好作品。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安全教案《快快跑》及教学反思下一篇:2024初三英语复课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