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音乐研究

2024-07-08

电影音乐研究(精选12篇)

电影音乐研究 篇1

我国具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历史,而音乐的历史,因为贾湖骨笛的发掘,更往前提早了四千年前。如此漫长的发展历程,使得我国古代的音乐异彩纷呈,许多优秀的音乐文化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种种方式得以保存,并积淀在当下。因此,传统音乐为古代音乐史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活态样本;古代音乐史的研究,则为传统音乐的现状提供了历史层面的支持。把传统音乐诸种事项与古代音乐史联系起来。

传统音乐的早起形态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乐记·乐本篇》: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当时关于劳动生产的音乐有《弹歌》《葛天氏之乐》等,关于水旱灾害的音乐有《伊耆氏之乐》《朱襄氏之乐》等,关于战争的音乐则有《刑天氏之舞》,关于宗教的音乐则有《云门》等,关于爱情则有《候人歌》,是传说中的歌曲,歌词只有“候人兮猗”四个字。

中国古代音乐史的分期和其间的“断层说”,由黄翔鹏先生在《论中国古代音乐的传承关系》一文中提出。黄先生认为“在历次的断层中,都有社会生活的巨变,足以引起某种失去生活依据的音乐发生失传现象。关键在于音乐艺术的恩主和保护人发生了社会地位根本性变动;在于音乐技艺的传承者或从业人员及其集团也在社会结构、社会功能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还在于社会音乐生活中,从听众、欣赏者的社会成分、人数、参与音乐活动的层次和范围,到表演场所、表演法师这些方面的一些实质性变革”。

中国传统音乐一般分为“民歌、器乐、舞蹈、戏曲、说唱”五类。1964年由文化部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组织撰写的《民族音乐概论》最早采用了这一分类法。王耀华、杜亚雄合著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把上诉“五类”合并为“民间音乐”一类,并与“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并列,把传统音乐分为四大类。袁静芳主编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则继续沿用传统音乐“五类”分的基础上,又加入了“佛教音乐、道教音乐、祭祀音乐”,共分为八类。通过以上梳理,我们发现无论哪种分类法,“五类”分都是传统音乐的核心与基础。

民间歌曲是传统音乐的基础。传统音乐五大类之间,从来都是有相互影响和吸收、互相丰富、互相促进的关系。民间歌舞、器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都在不同程度上戏曲了民歌的曲调,或再此基础上变化和加工。

我国的民歌有着悠久的传统。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在劳动实践,再同自然界的斗争中,就已经创造了歌舞和歌曲。如《弹歌》,其歌词是“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国风”部分,就是那个时期北方十五国的民歌。《楚辞》则是屈原及其他楚国诗人根据楚国民歌曲调创作的诗歌,并赋予幻想和热情,为我国民歌的浪漫主义传统奠定了最初的基石。汉魏六朝的民歌、相和歌,进一步继承了先秦民歌的优良传统,并加入了伴奏,突破了“徒歌”的形式。而唐代的曲子,到今天的说唱、戏曲,都和它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民歌发展到明清时期更加繁荣。卓珂月曾写道:“我明诗让唐,词让宋,曲让元,庶几《吴歌》《桂枝儿》《打枣杆》为我明一绝耳。”已经出现在清代曲谱中的《茉莉花》,与当下扔在演唱的《茉莉花》。旋律大致都是一致的。这已经能够说明,当下仍在传唱的民歌具有久远的历史传统。

传统音乐中对古琴的研究,不仅对乐器研究,而且是对古代文人音乐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古琴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调名在定弦法、调式或音乐风格上,由于流派或是带的不同,在实际运用中存在一定的差异,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表面正调定弦中不同调式的,如《神奇秘谱》各曲分为宫调、商调、角调、徵调、羽调。(2)表明定弦正的,如《广陵散》所用“慢商调”“慢宫调”“清羽调”“清商调”,都是调通过降低或升高某弦而成。(3)表明宫音所在弦序,而弦序又以律吕标明。如“黄钟调”“仲吕调”等等。(4)标明音乐风格或音调来源的,如“胡笳调”“凄凉调”等。

在记谱方面,也逐渐形成了适合古琴的记谱法。南朝梁丘明传谱的《碣石调幽兰》是现存最早的琴曲谱。属于指位谱体系,以文字详细说明弹奏的弦位及弹琴的手法的古老记谱法,也成为“手法谱”。唐代曹柔所创“减字谱”,以古琴文字谱发展而来,通过简化的符号表示右手八法“抹、勾、挑、剔、打、摘、擘、托”。它的创造与定型,对唐代琴曲的流传、保存,与琴艺的传授,都有重要的作用。明清时期,古琴音乐极度繁荣,并有大量传世的乐谱,《神奇秘谱》《松弦馆琴谱》《五知斋琴谱》等等。

传统音乐中,说唱音乐有多重艺术形式,它们基本形成于明清时期。但说唱音乐的历史,则可以追溯至先秦。战国时荀子的《成相篇》,一般被认为是早期的说唱音乐形式。我国的说唱音乐正式形成是在隋唐时期,代表性的如隋代的“说话”、唐代的“变文”。宋代说唱音乐因为市民音乐的兴起而发展的十分繁荣,这时流行的“说话”“陶真”“涯词”“鼓子词”“莲花落”“弹词”等,则是说唱音乐的进一步发展。清代,北方出现的各种大鼓书,南方的弹词,及马如飞、俞秀山等优秀艺人创造的“马调”“俞调”等不同的弹词唱腔流派,直至今日,仍然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戏曲音乐在传统音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宋元以降,以戏曲音乐为代表的近世俗乐得到长足的发展,戏曲音乐所用的宫调系统、曲牌、曲谱、唱腔、伴奏乐队等方面,为我们研究古代戏曲音乐的发展、当下地方剧种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和条件。戏曲艺术正式的确立,一般认为是宋金杂剧与南戏的形成于确立,其广泛吸取了唐宋大曲、民间歌曲、辞去音乐等多种音乐形式的成果。伴随着元杂剧的发展,戏曲腔调也在发生变化。明代的“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构成了当时戏曲音乐发展的重要特色。魏良辅改良了“昆山腔”,清代随着“花雅之争”,“花部”诸腔(包括京腔、秦腔、弋阳腔、罗罗腔、二黄腔)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而“昆山腔”逐渐没落。地方剧种蓬勃发展。这从传统音乐丰富的地方剧种中,可见一斑。因此古代戏曲音乐的发展在当下戏曲音乐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总之,中国古代音乐史与传统音乐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说是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传统音乐的研究,可以作为文献史料、出土文物之外,第三种重要的论据,来研究古代音乐相关的问题,恰当、合理的处理音乐史研究与传统音乐的研究,可以让我们的具体的问题的阐释更有说服力,更接近历史的客观真实。

摘要:传统音乐对古代音乐史的研究提供了活态的样本,许多学者对传统音乐进行了四类分、五类分、八类分为我们对传统音乐的理解和认识提供更为便捷的渠道;古琴音乐更是活态的典型样本。

关键词:中国古代音乐史,传统音乐,民间音乐,古琴,说唱,戏曲

电影音乐研究 篇2

南阳市第二十一小学课题组*

焦亚珂

[摘要]本课题研究了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律动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途径和方法,研究对象是二十一小低年级学生,研究方法以行为研究法为主,经验总结法为辅。结果显示: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律动的形式,增添了音乐教学的吸引力,激发了学生音乐学习中的创造思维,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升华了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结果表明:律动打破了传统音乐学科的单一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静动相辅相成,以动态的韵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律动的应用,特别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特点设计相应的律动,并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开展,是我们以后努力的方向。[关键词]:律动

音乐素养

课堂教学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

一、问题的提化的出

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

*课题组成员:王坤

檀雯

张华丽

杜扬

*课题组成员:王坤

张华丽

檀雯

杜杨

音乐审美教育有非常古老的历史。早在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在《论语·泰伯》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观点,认为一个人的全面修养不能缺少音乐。古希腊的斯巴达教育体系,要求儿童学唱赞美诗和军歌,把音乐作为鼓励儿童勇气和培养儿童纪律的工具。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音乐教育特别是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并出现了许多崭新的内涵。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充分注意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善于利用儿童自然的嗓音和灵巧的形体,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低段的教学目标以激发培养音乐学习兴趣为主。根据低段学生好奇、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应将抽象的音乐知识转变为形象生动的学习内容,将教材化难为易,进行直观动态式教学。聆听音乐的材料要短小有趣,形象鲜明。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开发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能自然地、有表情地歌唱,乐于参与其他音乐表现和即兴创造活动。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有鉴于此,小学低年级音乐课要增设唱游内容。唱游内容包括:律动、歌表演、音乐游戏和集体舞等。好动是儿童心理和生理的重要特征。针对小学生的这种生理、心理特点,将律动有机地穿插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身心的健康、情操的陶冶和智力的开发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校的音乐课一般都是安排在上午第三课和下午的时间。这两个时间段都是学生比较疲劳的,如果直接就给学生上课,他们肯定不能很好地进入状态,不利于教学的进行。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常规律动,在课前对学生大脑进行“刺激”,使其产生音乐“兴奋灶”。譬如做一些与节奏有关的游戏,教师可以弹奏一段二拍子或三拍子的旋律(低段音乐教材中一般以二拍子和三拍子为主),请学生根据教师设计好的节奏拍一拍;还可以听乐曲跳跳二拍子或三拍子的基本舞步。这样既缓解了学生的疲劳状态,使学生大脑得以调整,还能够使学生很快地进入状态,为下面的教学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一般只能维持在十到十五分钟,长时间的学习会让他们产生心理疲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常规律动规范课堂秩序。譬如在每节课的中间环节,可以放一段旋律优美的音乐让学生跟着拍拍手、晃晃头等动作,以此来缓解学生的疲劳状态。当学生的纪律松散时,教师可以弹奏简短的节奏鲜明的乐句,让学生配上拍手或跺脚的声音,让学生重新集中注意力,有利于下面的教学。

在音乐教学中推行律动就要讲究策略重视小学生的情感体验,开发小学生真正地体验律动,从小学生的特点出发,增强律动的兴趣性、游戏性,引导小学生进入音乐的内涵,深刻地感觉与理解,在音乐游戏、舞蹈、歌表演等内容中体验律动,从内心深处由衷地爱上律动。作为小学音乐教师首先要通过固定律动的教育,逐步提高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然后对小学生开展即兴律动教育,激发小学生的艺术创造力。恰当的将音乐与律动有机结合,运用综合化的艺术手段,引领学生进入最佳学习情境,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

“动”是学生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理解和体验的最直接、最喜爱的方式。教师应充分利用孩子们好“动”这一特点,通过游戏、律动等形式来激发他们对音乐课的兴趣和期待,加深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体验,并且利用他们对集体律动的兴趣进行有效的课堂调控,每个人都有获得成功的需求和愿望,让他们在参与教学过程中亲自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使其乐于参与、善于参与、勇于参与。

律动作为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特别是对于低段学生,能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边唱边表演,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演唱情绪,以动态的韵律美感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轻松的氛围里快乐的学习音乐,对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打造二十一小艺术特色,提升办学水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一)研究的内容

1、概念界定

律动又称为音乐动作,是在音乐伴奏下,根据音乐的性质、节拍、速度、力度等,有规律地、反复地做某一个动作或一组动作。它对儿童身心的健康、情操的陶冶和智力的开发,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为学习音乐舞蹈奠定基础。

2、研究的内容

(1)作为导入过程的律动,其作用是揭示课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的积极性,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作为调节音乐活动的律动,其作用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儿童情绪,调整课堂秩序,提高儿童学习的热情。

(3)视课堂教学实际情况,编排即兴律动,弥补教学上的某些不足。

(4)让儿童自己根据音乐创编音乐律动,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表现力和音乐感受力。

(5)一些深奥难懂、枯燥乏味的音乐内容用律动进行渗透教学,作为一种辅助的学习方式贯穿于教学中。(6)在课外音乐活动中穿插音乐律动,丰富儿童的音乐生活。

(二)研究的目标

1、恰当的将音乐与律动有机结合,运用综合化的艺术手段,引领学生进入最佳学习情境,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提高音乐素养。

2、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三、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十一小低年级学生。

(二)研究方法

以行为研究法为主,经验总结法为辅。

四、结果与分析

本学年课题组按照课题研究方案,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活动。首先是在备课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律动环节,力求在每一节课中体现律动内容;其次,积极参加学校的研讨课活动,课题组成员在所展示的公开课中,紧紧围绕课题研究内容,体现课题研究成果;三是在学校举行的演出活动和各级学生才艺比赛中,以律动为基础,把律动内容上升为舞蹈,编排出富有儿童情趣的节目,作为课堂律动的补充和延伸;四是尽力服务班级特色活动,在经典诵读展示、英语歌曲比赛、班级元旦、六一演出活动中,编排集体律动,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附图1:课题组成员参加研讨课情况统计图

附图2:课题组成员辅导学生获奖情况统计图

附图3:学生才艺展示获奖情况统计图

附图4:辅导班级特色活动情况统计图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和现代教学模式的发展,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小学生的需求,因此运用律动进行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在全面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的今天,它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小学生健康丰富的情感世界,有助于陶冶小学生高尚的情操,有助于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它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因此,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律动教育对我国小学生音乐作品情感能力的培养和身心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律动将小学生的心灵与肌体统一在情感体验与表现过程之中,对于提高学生音乐作品情感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直观、形象化的律动,增添了音乐教学的吸引力

在小学教学中,音乐课一般比语文、数学课少,如果直接开始上课,学生难以很快进入状态,不利于教学地进行。根据巴甫洛夫“条件论”,一些具有音乐课特点的特殊情景,在课前对学生大脑进行“刺激”,使其产生音乐“兴奋灶”,在音乐课伊始便创造了非常浓厚的音乐气氛,使学生能够很快进入到音乐的氛围中,为上好音乐课做好铺垫。

律动使小学音乐教学具有了直观化的特点,动作与音乐协调地结合,小学生可以用心灵去触摸音符的跳动,亲身感受音乐的魅力,小学生的音乐作品情感能力无形中不断提高,同时,新颖的教学方式增添了音乐教学的吸引力,音乐教学质量得到了保障,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拓展,小学音乐教学变得更为形象和生动。律动从小学生身心两方面同时进行训练,让小学生从最初接触音乐起,就在用听觉去感受音乐的同时用整个机体和心灵去感受节奏疏密、旋律起伏和情绪变化的规律。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在音乐上,凡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节奏的长短、声音的高低等各种变化的动感,均可以身体的动作予以表现,特别是节奏。凡有节奏,就有律动,凡律动均有节奏。个体对音乐的身体反应是直觉的、自然的、即兴的。身体能够对音乐产生动作反应表示个体通过听、动作、认知对音乐有所感觉与理解。在小学生熟悉音乐的过程中,逐步引导他们去做拍手、点头、踏脚等动作,或者,启发他们做简单的即兴表演。这样,既能帮助他们掌握音乐的节奏、韵律,还能启蒙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让他们投入到自觉的律动中。如《闪烁的小星》这首歌曲节奏简单整齐,旋律好听好学,刚入学的孩子都比较喜欢。在这一课的教学中通过编创模仿外星人的律动,达到通过这个律动让小学生掌握了节奏韵律,培养身体协调性,增强音乐学习兴趣的目的。通过这一首歌曲的学习,取得以下效果:小学生看到熟悉的动作,脑海中就立刻浮现这首歌的旋律,通过优美的旋律,由衷地喜欢上音乐。只有从小学音乐教育抓起,才能全面提升整个民族的音乐鉴赏水平,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开放、互动的律动,激发了学生音乐学习中的创造思维

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是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放在首位。而现在,作为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则要把创造性贯穿于审美教育的始终。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当学生学习歌曲时,他们往往不满足于安静地听音乐,他们有时会情不自禁地加上一些动作,这表明边唱边动作或边听音乐边动作更符合儿童表达情感的特点。

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使得传统音乐理论技法得以简化,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轻松、愉快,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律动可以使小学音乐教学活动更具开放性、互动性和创造性,在音乐表现上更具多重性和多样性,激发小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创造思维,教师应给小学生创造一切可以律动的机会。在欣赏歌曲时,鼓励小学生用自己比较善于表达或喜欢的姿势和动作来表达自己对曲子的理解。然后用这些动作串起来编排小舞蹈,激发小学生从小培养音乐作品情感的积极主动性,更好地体验音乐所表达的含义。即使有个别学生没有很好地投入或精神不太集中,教师也可以对曲子的形式、种类做出及时调整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使每个小学生都兴致高昂地参与律动。但这种律动不要求“动”的统一、优美,只需要与音乐形象、情绪吻合就可以。例如:在《嘀哩哩》的教学中,音乐教师要有目的地知道小学生分组扮演春游的情景,每个小学生都可以自由地用肢体语言来展现音乐的情绪。不要求每个同学的动作都一样,也不要求动作如何优美,只要小学生们能被歌曲所抒发的情绪感染,不放过音乐的每一个美丽的音符,在教室里即兴地发现春天的美、表达春天的美就可以了。同时,还可以引导小学生边律动边朗诵歌词来抒发自己体会到的感情,互相交流对音乐的感受,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加深对音乐精髓的理解,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三)闻乐起舞的律动,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律动在应用时变化丰富,方便快捷,小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感到新鲜、好奇,并能启发增强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听到音乐即手舞足蹈,是人类不分年龄的自然反应。律动就是运用人们的这种天性,让小学生“闻乐起舞”,提高小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听觉对节奏的敏感性最强。同样,律动所表现的第一要素也是节奏。可以说音乐节奏主要体现为时间运动形式,而律动则将节奏的时间运动形式转换为空间运动形式。因此,从音乐教学的角度看,学会律动,要学会感知音乐节奏,要体验节奏变化所产生的情绪、情感特征。从艺术的本质特点上看,律动作为音乐与肢体运动的结合体,其根本价值并不仅仅在于纯粹的音响感知与身体运动,而在于人们内心对音乐情感的体验与外部身体运动的情感表现的完美结合。听音乐表现律动就是引导小学生感觉音乐中的强弱、快慢、长短、高低、音色、曲式,让学生发自内在对音乐直觉的动作反应。其动作不须经过修饰,完全是出自本能的自然的身体动作,像是在行走、跑步、跑跳、旋转、扭动、摇摆等。例如:在《拍皮球》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律动表现音乐语言。“花皮球,真可爱”,可用拍手表示喜欢的心情。“你拍拍,我拍拍”可做摹仿拍皮球的动作,活泼可爱,极好地体现了这首歌曲的音乐语言。

(四)听、动体验的律动,升华了学生的审美体验

律动中有助于小学生塑造音乐形象,活跃小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欲望和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音乐形象是通过音乐的旋律、节奏、情绪等来塑造的,它可以在人的想像和记忆中产生,听是引导学生对音乐形象的初步联想,听到音乐后引导学生此音乐描述的形象是什么样的,由此想像到什么,内心是如何感受的。律动是把联想进一步深化发展的过程。学生通过听、动体验到审美的全部过程。例如:做《猫和老鼠的游戏》,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上行、下行、平行的旋律。一只活泼可爱的小花猫在跳《小猫舞曲》,小学生在音乐伴奏下即兴舞蹈瞄呜,一只可恶的小老鼠听到小猫的叫声吓坏了,拼命逃,你们听,小老鼠往哪逃了。老师弹奏一段上行旋律让学生感受到小花猫追上来了并画出上行箭头。小老鼠没处躲,又往哪逃了,老师弹奏一段下行旋律,让学生感受到小花猫在追。小老鼠在地上逃生画出下行箭头,老师弹奏一段平行旋律,让学生感受到小老鼠被抓到了,小花猫高兴地跳了起来生画出平行箭头。小学生们在游戏中了解了旋律走向上行、下行、平行的概念并在活动中用即兴的动作或手势表现出来,甚至还能运用线条或图画画出来,小学生们用自己的意愿表现了音乐形象。整个过程都要由小学生自己感受,自己看,自己做,老师只是起到在前面引导的作用,从而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欲望和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如,在《凤阳花鼓》的学习中,引导小学生创编手拿小碟和筷子的律动。这个律动虽然动作简单,但是需要全体同学密切配合,才能使筷子敲击小碟的声音整齐好听。通过这个律动可以培养学生注意力集中地倾听音乐,同时很好地理解安徽花鼓戏的风格特点。在《小蜻蜓》一课的即兴律动表演中,有的同学创作小蜻蜓点水的律动,还有一个同学双手握成拳,放在头的两侧,摹仿小蜻蜓睁大眼睛的作用,老师及时抓住这一教学契机,提出问题:“小蜻蜓睁大了眼睛,辛勤地飞来飞去,它在干什么呢?”学生回答:“捉蚊子。”老师说:“小蜻蜓捉蚊子,它是益虫,同学们,我们一定要爱护它。”通过简单的律动,使学生明白了道理,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

总之,律动的使用可以使抽象的小学音乐教学变得直观,呆板的教学方式变得生动,使小学生学得更轻松,教师教得更轻松。小学音乐教育通过律动起到提高小学生音乐作品情感的能力,促进小学生思维,深入理解音乐作品意境的作用。

五、讨论与建议

律动有效地利用听觉与动作去感受、理解、表现音乐,以身体运动反应与个人内心对音乐的独特情感反应紧密结合来进行音乐学习,打破了传统音乐学科的单一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静动相辅相成,以动态的韵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从而更快达到教育教学目的,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在以后的音乐教学中,我们将进一步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律动的应用,特别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特点设计相应的律动,应该成为下步研究的重点。

六、结论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律动的形式,增添了音乐教学的吸引力,激发了学生音乐学习中的创造思维,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升华了学生的审美体验,能极大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但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特点设计相应的律动,并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开展,是我们以后努力的方向。

电影《天堂电影院》的叙事研究 篇3

一、独特的叙事方式

电影最出彩的也最为独特的叙事技巧,莫过于它回忆的叙事方式,电影主要以回忆为主,电影有三条感情线,一条是小镇人民对于电影院的情感,一条是托托与阿尔弗雷多的情感,还有一条是托托的爱情线。西方观众看电影都喜欢看故事发展的过程,从一开始,整部电影契合了西方观众的观影口味。整部电影的叙述是通过中年托托的回忆来展现的,其中有三个时空交错的部分尤其值得玩味,第一个部分是青年托托与恋人艾莲娜相拥长吻,这时扭头一转,切换到同样身处雨夜的中年托托身上,此刻托托脸上分明透露着一份对往昔美好回忆的无限眷恋与“往者不可追”的叹息,他再没能见到艾莲娜。第二个部分是青年托托在临行前的夜晚坐在影院门前扶额深思,子夜的教堂传来钟声,而这钟声也同样延续到了下一个镜头——中年托托以同样的姿势扶额深思着——这是他人到中年时对青年时那份对理想与爱情的取舍的再次咀嚼。电影的独具匠心之处在于以钟声串联起“过去—现在—过去”,钟声第三次出现时,镜头又切换到火车站上青年托托临行,而随载着托托的火车越驶越远,镜头切换到中年托托乘着飞机降落,一次是青年的“出走”,一次是中年的“回忆”,导演以不着痕迹的自然转换连接起了过去与现在,并且在托托回归的一组镜头中,窗外的景色是实体的,而映照在窗上的托托的脸却是虚化的,仿佛中年的托托重现年轻的容颜,更让人产生时空交错的感觉。电影所运用的回忆式叙事方式通过巧妙的时空交错镜头,不仅缩减了电影几十年的叙事容量,这种片段式的回忆更表现出片中主角托托青年与中年时不同的心境,并突出了中年托托对往昔的无限怀念,顺理成章地将叙事内容推进到“托托回乡”的情节,也使观众们对这一段青年的成长历程充满感触。

二、巧妙的剪辑手法

电影的叙事技巧之所以独特而出色,还依赖于另一大要素——剪辑。导演托纳托雷多次运用主观镜头,用声音作为引线来讲述故事。电影一开始的叙事,托托很晚回到家,睡在床上的女人说:“你母亲刚才打电话过来了,把我当成了其他人,我怕她不开心,所以我也没有揭穿。”这个画面导演运用了固定的机位,将画中人物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自始至终电影并没有切换过,电影主题与爱情和小三没有关系,假如切换到了女人身上或者镜头向前“推”,就会自然而然地让观众也跟着动或者剪辑后面的画面,从而进行镜头的组接,用电影镜头来表达主题。而这时候画面是固定的,也就不会误导观众。电影中多次运用长镜头,电影中导演托纳托雷用长镜头进行电影叙事,他多次用长镜头拍摄主人公讲话,通过“推”镜头的方式从远景变成近景,景别一直在变化。导演也用了“关灯”的方式,通过光线的变化带到一个新的世界,在此世界里,演员的谈话内容与表演情绪与之前完全不同,但都是和主题密切相关的,同样也是导演对后面内容的一种铺垫。电影的剪辑使叙事内容详略得当,将这几十年的故事流畅而清晰地展现出来,同时也在烘托人物情感表现人物性格上起到了不小作用。第一个出色的剪辑是表现在艾莲娜被迫与托托分开后,托托独自思念艾莲娜的过程。露天电影院人声鼎沸、人头攒动,但另一边的放映室门口只有托托独自坐着读艾莲娜的信件,伴随着艾莲娜信件内容的独白,镜头依次展现了一条空荡的街道、一幅空寂辽远的远山,以及托托独自坐在辽阔的海边读信的场景,这些场景正是托托那寂寞内心的真实写照,虽未用托托的台词和内心独自,却有力地表现出托托对恋人的无限思念。第二个出色剪辑是表现托托的服兵役生涯、这一段服兵役的经历导演只用了七个镜头来展现,先是托托的军靴,托托报名,再到托托投信、打电话,接信、“查无此人”信件的特写,最后是托托举枪射击,这一段兵役生活在激昂的行进曲中结束。对于全片内容来说,托托服兵役的经历并非重点,因此导演通过简洁的剪辑将其展现,还为托托的成长经历增添了几分青春的无奈与苦涩。第三个出色的剪辑是表现托托临行前人们为他送行,几个手部与背部的特写展现了母亲与姐姐与托托的紧紧相拥、对托托的恋恋不舍;而阿尔弗雷多则一把揪过托托“警告”他不要想家,不要写信、不要回来,并把他推向车厢,展现了阿尔弗雷多对托托“铁”一般的爱与激励,也突出了阿尔弗雷多独特的性格魅力;最后出现的神父没赶上为托托送行,这隐喻了托托完全摆脱了宗教对人性的束缚。

三、独特的音乐

电影中的音乐也在叙事的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如在托托与艾莲娜的两处吻戏、托托独自思念恋人时、托托服完兵役回到家乡时,托托离家时,电影的主题音乐反复出现,渲染了一种淡淡伤感的温情氛围,极为契合人物的心境,听之使人动容,引起了观众内心的情感共鸣。托纳托雷一生拍的电影并不是特别多,他的作品也不是都是以西西里岛为背景,他也拍过现实题材的电影。他在决定拍这部电影的时候,是抱着一种情感,一种爱来跟随这个故事,特别是跟随影片当中所有人物的角色,在某种程度上感觉他自己像是被电影当中的人物来引导的。哪怕这些入物把我引向错误的地方,他也毫不在乎。不论是《天堂电影院》还是《巴里亚》,这两部电影都讲述了一个小孩到成人的成长过程、在叙事结构上有相似之处。实际上,这两部影片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但是从很多方而可以完全把它们看成是同一部电影的不同方面。说起两部电影的差别,《天堂电影院》可能更多一些童话般的色彩,而《巴里亚》更贴近于现实,更多一些现实主义的色彩,但是《巴里亚》当中还是有很多童话般的元素。

当年长的托托回到离别多年的故乡小镇时,观众的泪水便开始慢慢涌出,人生、爱情、亲情;得到、失去;缺憾、完美;漂泊、归属……所有这些思考都在这一段里诉说得这样委婉而不可逆转。到现在,依然清楚地记得并且惊叹于那位老先生对电影的热爱,惊叹于那个年轻小伙子对爱情的执着,更惊叹于托纳多雷为我们留下了如此美好的记忆,让我们每个人都依稀看到了自己的希望梦想还有青春……

《天堂电影院》分影院版和导演剪辑版,影院版是被市场逼着剪出来的。《天堂电影院》最初的版本只有导演版,比较长,放映时票房可以说是非常差的。而制片方就希望再剪一个版本,但出来后票房也不好。这部电影最终为大家所热悉,是因为它获得了那么多的奖项。不过现在很多电影都有导演版,原因其实非常简单:一部电影在被观众认可后,导演就会加上当初剪掉的一些内容。做一个加长版DVD的发行。

电影《天堂电影院》剧照

电影音乐研究 篇4

《兔侠传奇Ⅰ》中主角形象取材于京津地区的最有传统民俗色彩的儿童玩偶兔儿爷, 讲述了一个守信并履行承诺的普世故事, 刻画了人性之光和崇高之美。通过浓郁的中国民俗特色的画面与音乐的结合, 营造了主角兔侠憨实温良、反角“熊天霸”阴毒邪恶、女主角牡丹侠骨柔情、两米嬉戏可爱四者交错的强烈反差, 构成了震撼人心的巨大张力。片中营造了至信至刚的情调, 并以流畅、含蓄、意蕴化音乐不断推进剧情与画面匹配, 最终实现了真善美战胜邪恶宣告人性之美的主题。同时, 将柔弱胜刚强的主旨隐含其间, 成就了新鲜的“兔侠”动画形象及全新的内涵。不失为一部善于运用音画艺术技巧表现深刻思想情怀的好作品。该片获得巨大的成功, 与其音乐的运用是分不开的, 该片的音乐创作是由著名的香港音乐人金培达操刀作曲, 除了主题曲由孙楠演唱的《我和我的不同》, 另外本片的背景音乐的创作手法极具中国民族风格, 渲染了剧情, 使画面、音乐与剧情高度关联, 彰显了意韵之美。

一、《兔侠传奇Ⅰ》的音乐创作

《兔侠传奇》邀请了香港金牌制作人金培达为该片配乐, 大陆的听众最熟悉他的作品可能是成龙和刘媛媛演唱的《国家》, 但其实他对电影音乐的贡献更是惊人:柏林电影节最佳电影音乐银熊奖, 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原创电影音乐, 亚洲电影大奖最佳原创音乐奖, 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原创电影歌曲等电影音乐的奖项拿到手软。金培达在看了两分钟《兔侠传奇》的片花后, 就欣然答应为该片配乐, 这也是他作曲生涯中第一次为动画大片配乐, 因为兔爷是一个北方、有京味的人物形象, 所以在整部影片的配乐中一定要融进京味儿的精神。但这又是一部面向国际的动画片, 不能简单地呈现民族音乐。所以“国际流行趋势中融入民族风”成了《兔侠传奇》音乐最重要的创作特征, 金培达的作品一向给人大气、张扬的感觉, 这次除了保留了这样的风格外, 他融入了民族音乐的细腻, 让影片音乐成为一个重要的角色, 把画面欲表达但在剧本上没有写出来的“弦外之音”用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 赋予电影音乐更重要的作用。

电影音乐具有的良好的艺术表现特殊性, 它与其它音乐艺术有着共同的审美特征, 但有其个性。所谓共性是指, 它们都是人类的审美对象, 都是人类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和形象体现, 都能表现创作者对生活的美丑属性的审美意识 (感情、趣味、理想、观点等) , 都运用一定的物质媒介和审美表现手段、技巧, 构筑能够激起欣赏者美感的形象形式, 能给欣赏者审美的感染和陶冶, 有能满足欣赏者审美要求的审美价值;个性显现是指它的特殊本质, 即凭借的特别物质媒介以及表现手段, 诉诸欣赏者特殊的审美感受及效应。

《兔侠传奇》音乐的成功不仅仅是国际流行趋势与中国民族风格的融合, 否则听众很难激起或开心搞笑、或悲愤深厚的情感。正是由于在音乐的运用上该片在遵守音乐的一般审美大众共性的前提下, 也竭力用其个性激发受众情感。音乐存留了民族风格的配器手段并使之突破, 这正是音乐核心美学价值及技术表现手段的深刻显现。从创作方法和技术层面中进行细致研究, 以总结创作特色, 揭示其创作奥秘。金培达在《兔侠传奇》音乐创作中运用以小见大的方法来处理音乐素材, 却演绎颇多的精彩音乐, 从中体现了强大的创造力。具体表现在:

第一, 变化配器手法使主题音乐再现。如:影片开场之时, 主题音乐渲染了宏大的时空感;当兔侠以不同心情、不同情景出现时, 主题音乐旋律以不同的配器手法再现, 衬托了不同的情绪氛围。很显然, 多次主题音乐的出现所采用的配器手法和乐器尽管不一致, 但营造了多种不同风格的强烈的人性情怀与人文意境。

第二, 音乐语言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影视艺术是一门以视听为基础的综合艺术, 两者必须高度统合, 音乐与视觉务必同时服务剧情。画面造型以直观的形式塑造人物性格, 同样, 音乐的闪现也是人物形象性格的指代与隐喻。如:牡丹的主题形象音乐:使用弦乐和吹管类乐器演奏优美、流畅的旋律性乐段配合牡丹温柔又坚强的个性。兔侠的主题形象音乐:弹拨乐与木管的结合, 配合其滑稽而憨厚的人物形象。熊天霸的主题形象音乐:铜管与众多弦乐、打击乐的组合, 表现阴险狠毒的人物形象。两个强盗的主题形象音乐:弦乐拨奏与大管的结合, 表现愚蠢、幽默的气氛。

第三, 乐器特殊奏法和音效相结合, 不但渲染气氛, 同时也是提升影片意境的一个重要手段。如:在影片中, 定音鼓滚奏、弦乐的颤音奏法明显营造着紧张气氛, 同时叠加了音效在内的声音, 使《兔侠传奇》在声音上从传统音乐, 到现代管弦, 再到特殊音效融为一体, 使影片意境上突出积淀的优雅绝伦的文人精神品格, 与民族侠义精神及文人崇高信仰以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 发挥的淋漓尽致, 成为华夏民族对天地, 对人生, 对社会的一项价值观察与评判, 更是其心境与灵魂的艺术折射。

《兔侠传奇》运用了大量的民族吹管类乐器, 使用了隐喻和象征的喻情手法, 折射着人格的美好或道德的寄托, 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审美追求。这种风格所追求的意境自然是一种正义、豪情、仁义礼智信的深远境界, 弹拨乐与木管的结合所强调的更是一种无限和深微的境界。《兔侠传奇》音乐处理方式, 都是华夏民族为实现自己的道德理想和人格魅力, 而苦心创造的艺术积累和艺术创造。

二、《兔侠传奇Ⅰ》音乐的审美意境

意境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具有特色的审美概念, 《兔侠传奇》音乐创作的意境之美的追求也是对音乐的一种富有创新性的继承与延续。大量音效虚实结合的手法, 使得人景相融。同时, 通过环境营造, 也蕴含了人物性格特征, 象征人物的命运, 构造了悠远而深长的意境。

1. 审美的倾向

当代影视中存在一种追求形式美感而与时代文化疏离的审美倾向。《兔侠传奇》在影片的听觉美感及视觉层面的形式美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观众在享受这听觉盛宴之后, 还有回味的意蕴。影片中有音乐、造型、画面、色彩等多方位的美感, 但这种美感不仅仅流于形式, 且能将观众带入到更高一层的审美境界, 形式兼具内涵。《兔侠传奇》不仅对故事、对人生、对人性的表现及揭示, 其意境的营造也能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及审美共鸣, 其审美意境的营造也超越了观感的层面, 这是音乐与画面协同作用的结果。《兔侠传奇》中表现出了对意境的追求, 虽对意境的表现层次各不相同, 但存在一个共同点, 便是影视作品中承载了人性复杂性的表现, 和在某种程度上人性及社会现实存在的矛盾之处。

2. 意境的产生

《兔侠传奇》审美意境的创造来源于一些审美特质的趋同, 虽意境具有民族性的审美范畴。该片的审美理想就是尊崇的形与态的合一, 视与听的交融。《兔侠传奇》音乐的审美意境, 就是以优美的艺术形态完美、和谐的显现。事实上, 《兔侠传奇》音乐具有柔悠远的审美意境, 同时兼具阳刚之美的审美意境。所以, 片中音乐从古典艺术形态的意境中发掘艺术之美, 以实现打动观众的内心深处, 从而将其带入一种可以令人产生无限遐想的审美情绪之中, 进而创造多层次审美格调。在该片视听艺术创作过程中, 各种不同的审美特质都在影视艺术中得以表现。《兔侠传奇》音乐将视野延展到广阔的社会现实中, 超脱了天地中亲情、友情与爱情的狭小局限, 展示着一种和谐、宁静而优美的审美意境。影片表现了人性温暖而优美的一面, 以温情故事的演绎营造一种和谐优美的艺术意境, 使得艺术的审美表现空间无限放大。

《兔侠传奇》随着音乐推进剧情的发展, 审美深度也向着纵远行进, 并极力推进现代人性批判的深度使得审美情趣得以自然产生。音乐作为大众娱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制作及发行遵从消费市场的需要, 其审美产生趋向于温和与和谐, 通过营造形式美感, 使得艺术审美向着赏心悦目的方向发展, 也实现了真正审美情趣的理想追求。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 电影及其音乐无论技术还是艺术都出现日新月异的变化, 并极大丰富着人们的审美情趣, 拓展着意境内涵。与此同时, 电影音乐也在发展中努力构建着自身的美学原则, 价值体系。在欣赏中, 电影音乐的本体存在中具有观众进行这种审美的特质, 即电影音乐必须与影片本身同时接受审美。所以, 电影音乐必须与影片画面结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展现自己的全部审美价值。

《兔侠传奇》以极具特色的音乐构想将观者引向了更为广阔的、丰富的间接意象, 受众不仅看到宏大的场面与生动的角色设计, 而且深切感受到电影音乐的深远意境。该片正是赋予了电影音乐新的意象性、创造性, 受众的审美情趣才可生发, 影片的意境才得以彰显。

总之, 无论从视听语言的何种层面来看, 《兔侠传奇》都是中国动画电影里一朵璀璨的奇葩, 也是我国动画发展的里程牌式的作品, 是我们今后在动画音乐创作中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参考文献

[1]葛玉清.中国电影意境营造与观众审美意向融合[J].文艺评论, 2006 (04) .

[2]赵明, 冯丽.影视的意境创作[J].唐都学刊, 2006 (06) .

[3]孔令旨.浅析电影音乐的发展特点与前景——以中西方电影音乐的发展为立足点[J].电影文学, 2010 (13) .

[4]吴明泽.论电影音乐对北欧电影的重要影响——记北欧电影节中的电影音乐艺术成就[J].电影文学, 2010 (23) .

小学音乐儿童音乐剧教学研究论文 篇5

2.1确定主题。只要是儿童感兴趣的,或是一个艺术作品、一个想法、一个事件,都可以作为儿童音乐剧创编的素材。本次主题选自音乐教科书。

2.2创编剧本。在熟练掌握歌曲基础上,请儿童根据歌词大意创编故事情节并记录。

2.3确定剧本结构和场次。剧本结构设为“起始、发展、矛盾、斗争、高潮、结局”,一个结构一个场次。起始:小红帽的外婆病了,学校放假了,妈妈答应让小红帽去看外婆,还特地让小红帽带去了外婆最喜欢吃的糕点。发展:小红帽兴高采烈地到了外婆家,却发现病床上的外婆怪怪的;矛盾:小红帽的外婆被大灰狼吃了;斗争:小红帽努力使自己冷静,想法设想誓要救出外婆;高潮:小动物们纷纷帮忙出主意智斗大灰狼;结局:大灰狼被击败,小红帽一家脱险,正义终究还是战胜了邪恶,大伙儿都很高兴。

2.4搜集音乐素材。《小红帽》的主题音乐延用同名歌曲,唱段歌词自行创编。例如高潮情节:小动物们纷纷帮忙出主意智斗大灰狼,这里创编的歌词为:我们一定要打败他,齐心对抗定要打败他。有智慧有胆量,越战越坚强,众人的力量必能打败他!特殊音效及背景音乐、舞蹈音乐等由每个人推荐自己认为合适的,一一播放,全体学生投票选出《森林狂想曲》、《鸟飞》、《长江七号》、《小叮当》、《世纪帝国》等最佳音乐片段。

2.5分工排演。(1)导演:经自荐、民主投票而出,负责排演的统筹调配;(2)舞美道具组:篮子、有色小方块(代表糕点)、头巾,头饰;(3)表演组:小红帽、外婆、妈妈、大灰狼、小动物们;(4)伴唱组、伴奏组、舞蹈组、旁白组、音响调控组;(5)教师:拍摄排演过程。

2.6综合评价。通过观众评论、自我评论、相互评论等各种评论方式,评选“最佳”。课后交流中有儿童描述说自己以前很害怕在公众面前表演,通过这个活动逐渐地挑战、适应,慢慢地面对观众不害怕了,能够很自信的表现自己;另有儿童表示通过亲身参与编排到表演的各项流程,更深入了解、喜爱上了儿童音乐剧……能有这般良好的反响,笔者甚是欣慰。儿童音乐剧作为一种综合艺术教育形式,具备了它独特的魅力和艺术教育价值。它激发了儿童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既面向全体儿童又注重儿童的个性发展,鼓励儿童自由地进行艺术创造,在做中学、学中做,完全顺应了新课标所提倡的要求,对儿童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深受儿童的喜爱。因此,重视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儿童音乐剧教学是十分有必要更是十分有意义的。

作者:陈敏慧 单位:台州市文华小学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电影音乐研究 篇6

关键词:音乐理论 研究 创作

曾听到这样关于音乐理论与音乐创作的说法:“音乐创作是音乐作曲学者的事情,音乐理论是研究音乐理论学者的事情,二者不牵扯”,“音乐创作是音乐朝未来发展的表现,音乐理论永远就是研究过去的表现”等。究竟这二者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两者有什么区别和共同之处呢?

一、音乐理论与音乐创作之间的关系

音乐理论,是对音乐作出科学的理解以及创造性的实践。一个体系的成功,通常包括突破原有的理论体系。

音乐创作在音乐中占主导地位,音乐创作是根据音乐的发展而产生的。没有它,音乐和音乐相关的内容,就只能是局部的、有限的、不能有全面整体性的进步。

音乐理论依附于音乐创作,也是对音乐创作的研究。在我国的音乐界中,音乐创作决定着音乐的未来发展方向,在音乐界中起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倘若只单单发展音乐创作,那样的音乐将是没有根基的,将会变成单一的路线,没有整体感。笔者认为,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通过对音乐理论的学习与掌握,从而使音乐创作实现由理论知识到实践能力的飞跃,专业技能水平便可以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音乐艺术的创新与实践能力也可得到更深层次的拓展。

二、如何提升两者的关系

(一)探索多学科和多层次的音乐

多学科和多层次的综合性研究可实现音乐专业学习由理论知识到实践能力的飞跃,专业技能水平可以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音乐创新与实践能力也可得到更深层次的拓展。可是,就目前而言,这方面的研究还是比较薄弱的。所以音乐的发展应该引起理论研究界更多的重视,只有投入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学术视野,才能形成一个非常实用的严谨研究领域。

(二)多研究古代音樂

我国现代音乐创作的成功必须与古代音乐一脉相承,并结合时代特点更深层次的拓展。我们的古代音乐史是创造大量的各种古代音乐的间接材料,同时也是非常宝贵的直接材料,它是以历史的真实情况来了解古代音乐发展的情况。这些规律,或明或暗,或直或弯,都必须结合现代的创作。历史研究的结果,同样也应是一个作曲家高度关注的。我国音乐最重要的发展就是长期的连续性和规律性,然而这些规律对音乐思维发展有着重要限制。我国古代音乐的历史,大部分都有丰富的历史感。许多现代的创作主旨也是了解悠久传统的民族风韵性能。在这方面,音乐史学家们理解的还是比较深入。

(三)多挖掘两者间的共通性

无论是音乐理论研究还是音乐创作,两者都是以发展音乐为目的的艺术表现形式。另外,二者在创造性、真实性、互动性上有着共通之处。

简单地说:作曲家和歌唱家作为音乐的主体,作曲家在创作音乐的时候,会考虑结合歌唱家的音色、音域、演唱风格来进行创作。歌唱者在演唱作品的时候也会选择合适自己特点的作品。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二者在创作过程中树立了正确的角色定位和独具匠心的表现手法,从而使创造成果更加鲜明、形象、具体,便于受众接受,以达到更好的艺术表现效果。另外,真实性是检验创作成果的重要元素,两者在传递音乐信息的过程中要准确、积极、真实,不能过于夸大和虚假。它让音乐理论研究和音乐创作更加的亲近自然、贴近生活。歌唱家和作曲家用最真实的表现手法向受众展现艺术的完美与和谐,让艺术返璞归真,更具审美价值。

在音乐演唱会中,我们会时常发现观众和歌手之间有着频繁的互动。观众不仅能够感受到他们所传达出的情感与思想,而且将自己的所想所感回馈给歌手,他们之间就产生了一种精神共鸣,无形中一次又一次的进行思想和音乐上的互动。在演出时,歌手应该把自己当做一张未写字的白纸,然后根据作品来塑造全新的角色。在演出的过程中要有自然轻松的心态,全身心的投入,将互动性带入到演出中,营造一种舒畅、自由的氛围,这样便可大大增加音乐的欣赏性、娱乐性和可看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理论研究的培养需要建立在音乐创作的基础上,音乐理论研究的教学也需要融入更多的创新理念和模式,这样的音乐理论研究才会与时俱进,不断向前发展。音乐理论研究和音乐创作是相辅相成、互为基石的。要把音乐创作科学地、合理地运用到音乐理论研究当中,也要把音乐理论融入到音乐创作中去,从而形成一种属于我国音乐的特色发展道路。其实,研究音乐理论与音乐创作关系还有漫长的道路,我们的讨论也尚未结束,希望以后对于此类问题的研究可以更为深入,这对音乐理论与音乐创作发展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魏廷格.萧友梅的音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下)——有“罪”还是有功[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06).

[2]樊祖荫.从中西多声部音乐的比较谈起[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0,(01).

电影音乐研究 篇7

应该说, 《山楂树之恋》能浑然天成地演绎其悲情故事, 音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影片中或优美温婉或激情年代的配乐, 诗化地建构在悲情怀旧的故事之中。这种视听结合形成的故事效果显然与目前某些人的精神缺失形成反差:当下的很多人对情感精神的濡染的注重渐趋消失, 因为过于希冀物质的占有, 却身陷孤独的生命体验。唱响山楂树下的纯情与诗意人生的双重交响, 凝造一个丰富而又朴素的音乐时空, 正是该片给予当今社会所需求的极美极纯的美学意境。

影片的开场音乐出现在欢欢领着静秋去叫老三回家吃饭时, 路边开满黄黄的油菜花, 怀着一种对未来的憧憬与向往的苏联歌曲《山楂树》声声响满山谷。作为主题曲, 与整部影片风格完美融合, 开场以画内音乐出现, 不仅引出男主人公多才多艺及其与女主人公的相识, 也把观众悄然带入了“文革”那个青涩回忆的年代。思绪惆怅的音乐映衬着青山绿水与历史的还原, 似乎显得并不那么协调, 但它所透视出的感伤为人们内心深处所接受, 这不仅仅是靠略带忧伤的俄罗斯风格歌曲, 更多的是抓住了人们对那个年代深深的记忆并依靠由此产生的共鸣。

或许是老三的那颗糖, 俏皮地敲开了他们的第一次对话;也许是对这棵山楂树充满了好奇, 纯真少女懵懂的心思慢慢开始绽放。就在静秋拿糖的特写镜头中, 画外钢琴单音的敲击顺之而起 (见下页谱例1) , 这段在影片映后颇富争议的旋律与《我和你》有些相像——该片作曲陈其钢说, “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自成一体的风格”。这种相近风格给受众一种似曾相识的亲近感, 无形中拉近了受众对电影配乐的认知空间, 也让受众的视、听觉感官得以延展, 让记忆与想象荡漾在脑际。《我和你》的旋律响起, 这个简单的五声性旋律在特别具有陈其钢特色的简约配器中缓缓流出, 与片中质朴的年代、山村景色以及男女主人公纯洁的心灵浑然天成地融在一起, 沁人心扉。

画内音乐与画外音乐相继使用, 就风格而言前者是活跃, 后者是舒缓;就叙事而言前者是引出人物, 后者是展现相识与交流;画内音乐为后续作铺垫, 画外音乐则贯穿全片。画外音乐作为画面的外延, 使得画面更具感染力, 返璞归真的五声性旋律反复进行, 让音乐的力量拉近了男女主人公的距离, 也拉近了电影与观众、人与人、心与心的距离。主题音乐色彩始终贯穿全片, 单音行进的钢琴与悲情的筝乐使得开篇蒙上一层淡淡的忧伤, 似乎让上了年纪的观众追回了尘封的记忆, 也使过着快节奏现代化都市生活的人们能喘口气, 歇一歇。

在速度上较为和缓的主题音乐属于典型的中国民族五声旋律, 看似简单的单音线条, 在影片中以多种乐器变奏出现, 先后以手风琴、钢琴、古筝、小提琴的音色, 以其特有的细腻、内敛和富有中国特色的风格, 根据影片情节和表达情感的需要奏出。在“误解”、“两人骑自行车”、“隔河相抱”、“静秋告诉妈妈老三病情”、“静秋寻找老三”等情节中, 主题音乐历经多次变奏贯穿整个影片, 多次的反复与变奏并未让观众感觉厌倦, 相反却有“意犹未尽”之境, 同时还起到加深主题与相互呼应的效果。

片中音乐先是“呼应主题”, 继而弦乐响起, 音乐淡淡的, 也一点不张扬, 将接静秋、吃饭和行走这一段从“对话”到“无话”的画面贯穿得“无微不至”, 在此时, 音乐对于电影而言, 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在配乐映衬中, 人们既了解了老三显赫的家庭背景, 也有了一种略带压抑的无奈, 就像歌词中所写的那样:“啊, 山楂树, 你为何要悲伤。”这不仅写出了剧中人物的感伤, 也写出了那个时代的感伤, 似乎更写出了今日人们心底本质缺失的那种感伤。这种感伤让人回味, 回味这悠扬旋律丝丝的忧伤, 回味老三与静秋悲情的纯美爱恋, 回味压在我们心底、久违了的“优美纯真”情感。这份情感永远只能归隐在观众的审美趣味里, 因为在喧嚣的现代化都市生活中, 我们不得不拒绝历史, 拒绝历史不意味着背叛, 但仍体现出喧嚣社会的后现代性。

“两人骑自行车”的情节中, 清淡唯美的音乐柔柔的, 伴随着脚踏车咯吱咯吱的声响与两人的欢笑, 衬托出这对男女主人公含蓄、典雅的美 (见谱例2) , “阳光”这一景给观众留下很深的印象, 但好景不长, 在“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儿女情长的高潮中戛然而止。接着, 严肃的画面随着清淡的音乐, 渲染着老三给静秋包脚的场面, 与静秋妈妈捶打信封的声响形成对比。这里没有语言的表达, 没有复杂的旋律和节奏, 却揭示出剧中人物内心的矛盾。此情此景昭示出剧中三人纠结、忐忑、无奈的内心对比, 没有悲情的刻意煽动, 没有矫揉造作, 音乐衬托着静秋动情而不煽情的效果, 给观众以屏气、肃穆的空灵之境, 让人有无语凝噎之意。音乐在这两场“景”中风格落差较大, 但最终仍被略带忧伤情绪的旋律所吞没, 自然而舒缓的情节场景凸现出诗化的东方美学意境。

静秋探完病中的老三, “隔河相抱”这一场成为全剧较为煽情的段落, 没有语言, 只有难舍的哭泣。主题音乐渐起渐弱, 男女主人公分别沿河两岸行走, 分别之际两人比划着拥抱的手慢慢散开, 音乐极为淡柔, 像河水一样平静。在这感人至深的平淡段落里, 观众被情节所吸引, 屏住呼吸, 随着剧中人物的难舍难分之情静静等待, 希冀时间能留住脚步, 但静寂的画面随着平和涌动的音乐沉淀, 也许就如宿命一样精准, 预见的悲剧即将上演。平静的画面与观众凝固的情绪在此相溶, 甚至都感觉不到音乐的存在, 充分说明音乐已经完全融入剧情之中, 受众的心理也在这时达到欲哭无泪的酸楚之境。

抒情是音乐最为主要的功能之一, 音乐也是最为基本的抒情手段之一。音乐在影片中给观众以不同的心理感受与审美认知, 更容易为观众所接受。在“静秋告诉妈妈老三病情”与“静秋寻找老三”的情节中, 主题音乐再次变奏而起, 淅淅沥沥的、凄凉的单音, 和着静秋妈妈严肃的表情与迷茫, 让观众随着音乐的律动而喘息。音乐的和缓、凄凉, 平静、漠然的画面, 银幕下急切的观众三者交织在一起。“静秋寻找老三”的主题音乐较为急促, 寓意女主人公急切相见的心理, 同时也增添不祥的气氛, 熟悉的音乐似乎预示着什么事情将要发生, 为后面的叙事埋下悲情的伏笔, 紧紧攥住观众的心 (见谱例3) 。静秋急促跑步的声音, 空荡地回响在安静的医院走廊里, 给观众以不安的心境。在医院最后告别老三, 场景音乐最后一次随剧情的展开而响起 (见谱例4) , 单音音乐和缓的律动、饱满的音色和丰富的配器, 一起增加了情绪的沉重感。静秋的泪水和“我是静秋”的不断反复, 在观众心里升华, 从受众的层面来说发挥了最好的视觉延展作用。

对于那个“上山下乡”的年代, 影片除却飘扬的红旗、印迹斑斑的革命标语、富有特色的人民着装和随处可见的毛主席画像, 在静秋回校排演文艺节目时, 还完整呈现出歌曲《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来, 而且反复两次, 配合画面中带“文革”气息的元素, 给观众以呈现历史原貌、破除纯爱的苦情悲剧。此刻, 音乐元素是彰显电影叙事效果的又一大手段。虽然影片呈现出浓烈的“文革”符号, 或许会在一定年龄段的观众中勾起视觉延展的历史情结, 但也给更多的观众以陌生审美淡化的符码, 如此削平深度的手法也是后现代叙事的一大特点。相对画面而言, 音乐更能调动受众的情绪, 当他们顺着老三的眼神向上, 发现他与静秋的合影时, 根据俄罗斯同名歌曲重新编曲而成的主题歌《山楂树》最后一次出现, 把观影情绪带到了最高潮。渐变的画面映出那棵山楂树, 映出这个执着的爱情悲剧故事, 在主题曲的映衬下, 整个安静的剧情突然爆发出一股强大的力量, 刺激着观众向往的那份“期待”, 与剧中人物一样, 刻骨铭心, 意犹未尽。简洁的主题音乐深化了影片主题, 揭示和体现了主题思想, 描绘出了人们心中那份久远的纯真。

《山楂树》主题曲一次次的响起, 都强烈刺激着观众那根“纯正的爱”的神经。反观今天, 不少人需要依赖富有装饰性的手段来示爱, 对于“爱”与“纯”的标尺也与剧中纯爱故事截然相悖。片中配乐气质高贵, 格调高雅, 以温暖、和缓的旋律线条, 安抚穿梭于繁华都市、活跃于现实利益的当代人。而人们在至真至纯的情感时代已远离、散失得荡然无存后, 少有片刻的闲暇来认真思考这种宁静的古典风味, 甚至只好用富足的物质来慰藉精神的贫乏。纵然纯爱并不意味着拒绝物质, 但纯爱也绝不是物质所能涵盖的。

《山楂树之恋》展现的是回顾、怀旧, 事实上却着力于反思的意义, 在文化艺术上呼唤人们的内心与人性的崇高。片中音乐的平淡、和缓恰是制造了一个凝聚人们向往的想象空间, 让人从心灵深处去体会, 以弥补当代精神中的那份缺失。

摘要:《山楂树之恋》给观众带来的除了沦肌浃髓的怀旧故事, 还有优美温婉的配乐, 这些配乐诗化地建构出在视觉中得以延展的文化内涵。此片配乐为现代人增添了一个崭新的、丰富的心境, 充分而深刻地抒发了人物的内心情感, 唱响了山楂树下的纯情与诗意人生的双重交响, 这正是该片给予的、当今社会所需求的极美极纯的美学意境。

关键词:《山楂树之恋》,电影配乐,视觉延展性,受众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著《影视美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柴鹏程《浅析电影音乐的作用》, 载《电影文学》2008年第20期。

[3]李飞雪编著《影视声音艺术概论》,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年版。

[4][美]苏珊·朗格著《情感与形式》, 刘大基、傅志强、周发祥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5]张剑鸣《美学追求:张艺谋电影改编中的多元探索》, 载《北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

[6]王延苓《解读“红色山楂树”的象征意义》, 载《电影评介》2010年第18期。

[7]臧海群、张晨阳著《受众学说:多维学术视野的观照与启迪》,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电影音乐研究 篇8

一、人教版小学音乐中对基础乐理知识的学习

音乐是上天赐予人类的一种天赋,而未被开发的天赋潜能会逐渐退化成一种爱好。所有的创作型音乐家都必须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音乐的基础知识是开启音符之路的钥匙。人教版的小学音乐教材中,编排了丰富详尽的音乐基础知识。学生在进行音乐课程学习的时候,可以对音乐基础知识概念有充分的认识和掌握。

比如4年级的音乐课本中,乐谱、五线谱、简谱都是作为基础乐理知识的内容。学生在学习美丽的五线谱的时候,可以对音符、节拍、乐章等进行了解,在课堂上老师会讲述乐理知识的功能。学习五线谱的谱曲规则,并不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作曲人,但是了解一点作曲的规则和原理,进而对于节拍和押韵有所了解,也是小学音乐学习所要达到的目的。当然也不排除,对音乐有着非凡天赋的学生,学会了基础乐理知识,在未来的学习生涯中,就可以进行音乐的创造和领悟。扎实的音乐乐理知识为其精彩的音乐之路铺垫了坚实的基础,说不定在不久的将来,也能谱写出光彩动人的乐曲。

培养一颗有着丰富的鉴赏力的音乐灵魂,这是人教版小学音乐对莘莘学子的美好期望。

二、人教版小学音乐中对生活的由衷赞美

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中,歌曲的学习内容也非常的丰富,分别收录了中外优秀的、浅显易懂的少儿歌曲。而这些歌曲的主题思想,传递的是世界各族人民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追寻。在小学音乐课上,可通过老师的弹唱、集体的颂唱,加强学生对歌曲的学习和理解,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鉴赏能力。比如人教版小学音乐第五册中,《茉莉花》《红蜻蜓》《草原赞歌》这三首歌曲,分别是对花朵的美丽、蜻蜓的可爱、草原的辽阔,进行一系列的描述和赞美,最终唱出歌者的喜爱之情。学生在学习这些歌曲的时候,可以通过歌词了解被描述的事物,对茉莉花的形状、颜色、香味有一个较为生动的认识;对蜻蜓轻盈的翅膀、可爱的体态产生由衷的赞美和喜爱之情;对辽阔草原的向往,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从而培养学生内心对美的认可和赞颂。

生活中除了“美”,还有“真”和“善”。这些在人教版的小学音乐教材里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第五册音乐书中《小奶牛》《大树桩你有几岁》充分体现了人性中的“善”。善念的培养应该从小进行。每一个生命的内心都有善念的种子,如果在成长的岁月中,对善的种子进行灌溉和养护,那么就会使其成为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小奶牛》歌曲中,表达了作者对小奶牛可爱模样的喜爱,也表达了作者心中对生命的珍惜和爱护。这样的歌曲被学生所学习、所诵唱,就会养护其内心的善良的种子。久而久之,学生会对身边的动植物滋生善念和喜爱,也会在生活中拥有一颗发现善良的眼睛和心灵。《大树桩你有几岁》这种极美的童真,只有少年儿童才会这样天真无邪地发问。看似是对大树桩的发问,其实是对生活的喜爱。有人说,当你开始关心花草树木大自然的时候,其实就是你热爱生活的开端。类似于这样的歌曲,被收录在人教版的小学音乐课本中,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使学生拥有美好的、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智。

小学音乐课本第四册中《我也骑马巡逻去》和第五册中《只怕不抵抗》,这两首歌曲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真”。《我也骑马巡逻去》道出了作者对于巡逻叔叔的佩服,巡逻叔叔为什么值得被效仿,小作者为什么要骑马去巡逻?这就是一种价值观的塑造。因为巡逻叔叔做的事情是对所有人有益的,所以小作者也要向巡逻叔叔一样做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这样的歌曲被学生学唱,无形中会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再比如歌曲《只怕不抵抗》中,唱出了勇敢的意义,唱出了困难的本来面目,引导学生认识到困难只是来训练勇敢的一个朋友罢了。这样的正向思维模式,就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这样的课程编排对学生来说,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音乐的启蒙教育,本身就是启发心灵真善美的重要途径。

三、人教版小学音乐中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延伸

小学音乐课程的学习,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比如,音乐课对于语文课的学习是有所辅助的。因为音乐课程中学习的歌曲,所有的歌词都是一首首押韵感极强、辞藻丰富的短小诗体。学生对于歌词的熟记过程,也是对诗词的学习和了解过程。如果一个学生对音乐课上所教的歌曲都能够朗朗上口地歌唱,相信对于语文课文中的诗歌也会容易学习。因为歌词和诗歌有着异曲同工的表现形式,同样是极具押韵的、词汇鲜明的、内容丰富的。所以人教版的小学音乐教材,结合了学生的学习能力,选择统编了一系列优美的歌曲。

四、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的编排结构形式

1. 以单元为基础单位进行循序渐进教学

人教版的小学音乐教材,每一册都以单元制的分割模式,进行断开和连接。每个单元有不同的学习目的,单元制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能更好地学习和巩固乐理知识,以至于通过单元制的循序渐进的学习,对知识结构有更好的熟悉和应用。

2.图文并茂的编排设计

在课文的章节,或者乐曲的章节,都配有浅显易懂的趣味图片,比如《小奶牛》歌曲,就配有可爱的儿童画,画中体现了小奶牛的可爱和小朋友对小奶牛的喜爱。这些信息都会通过图片表达出来。另外在歌词的部分,也加入了汉语拼音的协助,完全加进了语文课文的概念系统。这样的连带学习,丰富了学生对学科间互通的理解。在一定意义上,对于其他学科是一种积极的隐形辅助。

3.乐理元素的趣味图例

这一部分主要体现在五线谱的美化程度。利用亮丽的色彩图例,把音乐基础知识进行了趣味性的编排,以体现不同音符、不同音阶之间的区别。让学生很容易学习到乐谱之间的规律,把相同音阶和曲调做了编注以后,学生通过色彩不同的附注部分,会更容易理解和消化乐理知识。

安顺地戏器乐音乐的音乐美学研究 篇9

鼓音乐在地戏中作为一种被神化的声音符号, 几乎担任了地戏全部活动的总指挥工作 (作为乐器的地戏鼓, 在流传的漫长岁月里, 其本身也被人们赋予了“神性”) 。民间认为, 在演奏中, 鼓锣的关系就像夫妻一样密不可分, 但鼓担任了绝大部分的“发言”, 锣通常在鼓的乐句或乐段结束时以一声锣响“帮腔” (同时, 锣也为节奏提供了音高上的对比变化) 。因此, 地戏器乐音乐中, 鼓乐的研究最为重要。通过前期田野调查对安顺地戏器乐音乐的现状、保护和传承等情况进行考察、收集、整理, 并进行总结归纳, 建立起安顺地戏音乐文化总体概览, 以供对其器乐音乐进行音乐美学层面的研究, 即以自由的艺术哲学思考来分析安顺地戏器乐音乐文化。

一、从安顺地戏器乐音乐的线性特征讨论其乐舞精神

安顺地戏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戏曲形式, 以军事征战为主要表现内容, 在戏剧表演和音乐演绎上, 均体现出丰富的舞动形态。通过舞与乐的视听整合, 将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赋予了外在的形式化特征。同时, 其叙事方式具有线性化特征, 音乐是在时间中线性化的听觉艺术, 舞蹈则是在空间中线性化的视觉艺术, 安顺地戏中跳神鼓——“行军鼓”“跳神鼓”“开场鼓”“点将鼓”“催战鼓”“间歇鼓”“扫场鼓”等等的乐舞精神最终被抽象为一种线性的形态, 体现出一种时空一体、虚实一体的纵向的形式美。“人为宗教、民俗文化、艺术样式的紧密结合……激发傩文化的生命活力而显示了人类本体意识的生命张扬。”[2]

二、从安顺地戏器乐音乐的巫傩化特征讨论“跳神鼓”起源

“地戏是在‘诸军傩’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属于傩戏系统的一个分支。”[3]安顺地戏反映出我国古代军事生活, 体现出“娱人娱神”的独特功效。古代歌舞与巫术有着密切的联系, 对于地戏音乐的起源来讲, 这种作为古代军事文化的图腾式戏曲表演活动, 蕴藏着明显的巫术动机与目的, 在科技欠发达和人类早期认识水平低下的历史背景下, 人们无法在战争中把握自身安全, 更无法预知战争的胜负吉凶, 只能寄托于带有巫傩化特征的地戏表演活动。“军傩是古代军队在岁终或誓师演武的祭祀仪式中戴面具的群队傩舞, 兼备祭祀、实战、训练、娱乐的功能。”[3]地戏表演活动客观上亦起到了治疗身心创伤、振奋军队士气的积极暗示作用。鼓乐器, 既是音乐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打击乐, 也是中国古代战争中的必备器具, 地戏中以鼓锣为主的音乐形式充分体现出了军事仪式性特征。地戏“跳神鼓”的称谓, 也隐含了这一戏曲形式的“神人共娱”特征。

三、从安顺地戏器乐音乐的多样性与一致性特征讨论其音乐受众心理

宋代朱熹为《论语》“乡人傩”注曰:“傩虽古礼, 而近于戏。”是一种“在祭祀心态笼罩下的审美观赏活动。”[4]地戏音乐的受众通常为驻屯军民, 在参与地戏表演及观赏的活动中, 地戏音乐受众心理体现出多样性与一致性相统一的特征。从戏曲剧本来看, 其多样性体现在题材涵盖了从秦汉到宋元的广阔历史时空, 其一致性则体现为军事活动为其主要表现对象。从音乐形式上来看, 其多样性表现在多种“鼓曲牌”涵盖了庄严、雄壮、激烈、舒缓等情绪特征, 其一致性则表现为使用的器乐基本为军事上常用的鼓和锣。地戏受众由于生活环境基本处于战争状态, 军事生活使其对地戏的欣赏方式和欣赏习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形成了“集体无意识”的审美偏好。地戏“具有弘扬民族尚武精神, 特具阳刚之美。所以, 也是中华民族歌魂中的一曲英雄壮歌。”[5]

四、安顺地戏器乐中的节奏性体现了表情艺术的最重要审美特征

既然“跳神鼓”作为一种节奏性的音乐形式存在于安顺屯堡地戏音乐中, 就必须对其音乐美学内涵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节奏, 是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节奏可以被看作为表情艺术的生命根源, 是音乐艺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表现手段, 在对音乐的美学研究中, 节奏的本质被归结为生命的运动, 与客观世界的自然变化有着微妙的同构关系。“屯堡人并非安顺的土著居民, 而是明代从江南一带迁入安顺的移民后裔。”[6]研究地戏器乐音乐所带来的音乐美学内涵必然需要与屯堡历史紧密结合。舒缓的节奏使人沉静, 激越的节奏使人振奋, 沉重的节奏令人感到压抑, 而欢快的节奏则令人感到愉悦……安顺地戏“跳神鼓”中, 是否蕴含和传达了明代以来驻屯军民的喜怒哀乐呢?节奏是音乐家的情感外化, 不同的节奏具有不同的表现作用, 通过节奏与力度的变化, 人们能感受到安顺地戏中不同的情节与情绪。遥想明代驻屯军民, 是否在这以军事为主要题材的古老戏剧的音乐形式中, 再现并感受到金戈铁马征战岁月的豪情与离愁?节奏传达讯息古已有之, 明代以来驻屯军民是否在地戏的演出和欣赏中寓教于乐, 创造并学习到许多默认的节奏警讯呢?节奏是舞蹈的基本要素, 安顺地戏中的武打、造型、架势、穿插等动作, 无不呈现出古朴的舞蹈特征, “跳神鼓”在支撑地戏表演中的动作节奏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节奏是一种潜藏在民族内心的情感符号, 地戏里的鼓乐, 是否蕴含着背井离乡、远屯边塞、长途迁徙的明代人民中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中原文化的记忆?“心理学一般认为, 人的情绪活动在运动形态上主要表现为强与弱、紧张与松弛、激动和平静的两极变化。其中强与弱的变化体现为力度要素;激动与平静的变化体现为速度要素;紧张与松弛的变化在时间上体现为节奏要素。”[7]既然地戏鼓锣能体现出上述力度、速度和节奏等人类情感同构要素, 其蕴含的情感内容必然是丰富的。同时, 鼓锣的节奏还给听众带来“空间移动的动态化幻象, 这种动态幻象依赖人的听觉经验而存在”[8]。上述种种设想, 都应该在安顺地戏器乐的音乐美学研究中得到进一步思考和探究。

对安顺地戏器乐音乐文化的美学阐释也可以说就止于其本体以及本体的表现, 其内蕴亦绝不会完全被语言所涵盖, 对它的理解建立在欣赏者和其本体的“对话”的基础上, 这种对话, 形成于地戏音乐本体和欣赏者 (理解者) 的统一上, 而这一理解一定是包含着“效果历史”的影响于其中, 所谓效果历史的意义就是, 历史对理解活动的影响和作用, 意即说, 对艺术作品的理解, 并不是纯粹由鉴赏者自主控制的纯主观的认知活动, 而是在历史的影响和作用下展开的存在方式。“历史具有一种高于有限的人类意识的力量, 不论人们是否意识到历史的影响以及是否承认它的影响, 它都已经借助于传统和语言等因素对人的理解和实际存在发生着影响。”对安顺地戏器乐音乐的美学诠释过程, 实际上是参与欣赏者从自己的历史性去解读其内涵, 并在与音乐的思维性沟通中产生视界融合而形成的审美意义的过程, 实际上, 诠释其器乐音乐的过程就是音乐意义的创生过程。所以, 伽达默尔强调说:“文本的意义超越它的作者, 这不是暂时的, 而是永远如此的。因此, 理解就不只是一种复制的行为, 而始终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9]

摘要:鼓在地戏中占有极高地位, 地戏中的鼓乐在广泛的地域和时间里, 被当地人们统称为“跳神鼓”。安顺地戏中的鼓和锣作为专门的节奏乐器, 在安顺地戏音乐的存在中必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理应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探讨。对安顺地戏器乐音乐的美学诠释过程, 实际上是参与欣赏者从自己的历史性去解读其内涵, 并在与音乐的思维性沟通中产生视界融合而形成的审美意义的过程。

关键词:安顺地戏,器乐音乐,音乐美学

参考文献

[1]傅利民.弋阳腔之活化石——贵州安顺“地戏”音乐考察[J].音乐探索, 2005.3, 18.

[2]曲六乙等.东方傩文化概论[M].太原:山西出版传媒集团, 2006.12, 25.

[3]庹修明.巫傩文化与仪式戏剧研究[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2009.10, 38, 37.

[4]中国戏剧起源, 余秋雨.中国现存原始演剧形态美学特征初探[C].北京:知识出版社1990.5, 45.

[5]陈跃红等.中国傩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3, 22.

[6]顾朴光等.中国傩戏调查报告[C].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2.3, 189.

[7]张前, 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2.5, 45.

[8]吴海.虚拟时空世界的严谨规范——视唱练耳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音乐美学思考[J].现代传播, 2011.6, 166.

电影音乐研究 篇10

纵观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 其目标都是围绕如何培养有素质、高能力的教育人才。如何使课程建设更加合理、科学、符合我国高等音乐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是个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国外的音乐教育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跟国内有较大的差别, 他们的培养目标已不再仅仅为音乐教育的本身, 而是针对音乐教育所带来的价值和如何科学定位教学管理的探索和开拓。国外在音乐教育专业领域格外的重视, 这对我的音乐教育的课程建设提供了创新的思路。国外关于音乐教育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印地安那大学、印地安那大学共同编著的《音乐教育基础》, 陶森州立大学编著的《现代音乐教育》 (第二版) 等书目, 被译为中文并出版的主要有《美国音乐教育概况》《德国音乐教育概况》《日本音乐教育概况》和《柯达依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等著作。

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 不仅要总结我国的学科建设经验, 还要吸取国外本专业的科研成果, 促使音乐教育专业更加符合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需要。我国音乐教育事业要面向世界, 也必须研究和分析国外的相关经验和教训。本文希望能为音乐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以我国专业音乐院校的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为基础, 与国外相关音乐院校的课程设置进项对比分析, 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音乐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发展的整体优势和办学特色, 并吸取国内外高等学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优秀成果, 从而为我国中小学培养音乐教师输送优秀的人才。

我国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大体如下:

由图表可见, 我国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中, 专业主课所占比例较少, 专业基础课占有的比例较大, 两部分不够均衡。在必修课的设置中, 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加上一定范围的专业选修课, 这样的课程设置是比较均衡的。专业主课设置存在单一性, 使学生们缺乏对专业技能的全面了解以及对实际表演技能的操练能力。

由于国家间文化的差别, 英国的音乐教育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以及本课程所具有的价值和理念不尽相同。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末音乐教育专业就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特征。英国作为世界教育强国的代表, 教育理念曾被世界各国引用, 教育体制被东南亚、澳洲多地区沿袭。在英国, 音乐教育不仅仅涉及音乐和教育领域, 还包括哲学、历史、语言等多门学科, 他们学习的兴趣极为热烈, 教学效果显著。英国作为流行音乐的发源地, 也是古典音乐的殿堂, 在英国, 到处洋溢着艺术的气息。音乐教育是英国教育事业中璀璨的明珠。

英国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大体如下:

(1) 音乐教育的基本教育理论知识相关课程。

(2) 认识和创新教学及评估方法相关课程。

(3) 介绍一系列来自不同时代和文化生活, 包括来自不列颠群岛, 西方古典、民间、爵士乐和流行等类型的相关课程。

(4) 课程理解和当前教学实践的相关课程。

(5) 学术研究、小组讨论及音乐反思的相关课程。

英国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本专业的学习, 适应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要求, 系统掌握音乐教育的基础理论与方法,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以及进行教学研究的能力, 能够胜任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新课程改革以及教育教学工作。其主要课程有:影视创作技术、音乐表演哲学、音乐教育理论、音乐心理学、音乐工作室、爵士乐研究、音乐工作室等课程。除此之外, 他们还具有一些品牌的课程, 如当代音乐教育、比较国际音乐教育、音乐心理学、沟通和表达、音乐教育在英国。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充分提高学生的音乐教育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

英国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以实践为基础, 尽可能的给学生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培养他们成为一个创造性的和创新型的音乐教育者,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应用分析能力的音乐教育工作者。随着社会的发展, 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逐渐与国际社会接轨, 但由于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 我国音乐教育与世界教育强国的培养思想还存在一定的差异。

英国音乐教育更加注重对人潜力的开发, 音乐教育是众多教育门类中不可或缺的教育部分, 如果不接受专业的音乐教育, 其教育过程就不算完整, 更谈不上全面的发展教育。卡尔·奥尔夫曾说过:“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 对于一切, 我最终关注的不是音乐的, 而是精神的探讨。”他认为音乐是人类思想感情最自然的表达, 每个人都具有潜在的音乐本能, 因此音乐教育应该面向所有的人。由此可知, 音乐教育在英国是精神生活的需要, 是每天生活的有机部分, 没有音乐就没有完美的人生。然而, 我国音乐教育长期以来以学科中心主义的指导思想造成了普通音乐教育的专业化倾向。即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 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发展与需要。音乐教育的重点放在以识谱为中心的技术操练上, 音乐对于一些学生来讲成了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 造成了一些学生喜爱音乐, 但害怕上音乐课的不正常现象。

音乐教育要充分体现音乐多元化的特征, 这是由师范生适应未来各级各类学校的音乐教学任务的需要而确定的。也是由师范生在未来不断变化的社会中应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而决定的。英国在课程设置的重要特点打破各系各专业的分割状态实现彼此交叉良性互补的学术氛围。英国的高等教育本科段课程由三大类构成, 既普通教育课程、主修课程、选修课程。而普通教育课是教育设置的核心课程, 课程的设置范围极广紧密相连, 课程多数是跨学科的涉及各个领域的知识。他们的培养目的重在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 让学生把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 提倡一专多能。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 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应以实践能力为准绳, 既要重视理论的培养, 又要加强实践的锻炼。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前提下, 吸取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和优秀的教学成果, 同时对我国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进行总结, 不断完善我国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

参考文献

[1]黄威著.教师教育体制:国际比较研究[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江山野.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Z].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1.薛理银.当代比较教育方法论研究[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

[3]李其龙, 陈永明.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电影音乐研究 篇11

【关键词】流行音乐 中职音乐教学 融合方法

相比于其他音乐,流行音乐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因其歌词所表达的都是人们的实际生活或者情感,更受年轻人欢迎,而中职学生就包含于喜欢流行音乐的年轻人中。中职的音乐老师应该转变观念,正确看待流行音乐,并将其应用到教学中,推动中职音乐教学的发展。

一、中职音乐老师要转变观念

流行音乐经过发展,如今已经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多的因素与流行音乐结合,例如京剧、歌剧等都与流行音乐有结合,一些人对于流行音乐存在错误的误区,中职音乐老师应该正确的看待流行音乐,转变观念,将其与教学相结合。与此同时,也对音乐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需要跟上时代潮流,具备音乐鉴赏能力,多欣赏不同的音乐,要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就需要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流行音乐就是一个有效的切入口,老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并教会学生鉴赏,吸收有益的内容。通过课外活动的形式,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增加他们的主动性,带有竞争性的教学活动可以为学生带去竞争的同时,促进学生的进步[1]。

二、面对潮流、深挖内涵

流行音乐已经成为年轻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经常能够看到年轻人戴着耳机听音乐,几乎没有人对流行音乐一点不知道,中职学生更是流行音乐的收听者,也只停留在喜欢听的层次上,对于专业的知识并不清楚。音乐老师可以在教学中对这些专业性的知识给学生进行讲解,还可以讲流行音乐的历史,学生会感兴趣,音乐素养也会得到提高,在挑选作品时,老师需要挑选一些积极向上或者能够培养学生的某一情感的作品,让学生在欣赏中得到升华。比如成龙唱的《国家》,老师在讲这首歌曲时,可以给学生讲一些我们国家的事情,增加学生的自豪感以及爱国情怀,通过对歌词的分析,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歌曲中蕴含的浓烈的爱国情怀,虽然歌词简单、平实,却蕴含了深刻的情感,体会到家与国的关系。老师还可以让学生分别听成龙和刘媛媛的演唱,告诉学生二者在歌唱技巧等方面的知识。歌曲中的演奏是由朗朗完成的,老师也可以让学生试一试,用钢琴演奏这首歌曲,最后让学生一起演唱这首歌,渲染情绪,让学生心中的情感达到最饱满的状态。音乐老师要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和技巧指导,让学生有深刻的体会,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三、重视流行歌曲,提高学生演唱能力

流行音乐人们欣赏的主要是歌手的演唱以及其所表达的情感,其次才是乐器的伴奏。在中职音乐教学中,老师可以结合这一特点,在教学生基础的声乐知识时,不用传统的歌曲,采用流行音乐,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演唱流行歌曲也只是停留在唱的层面上,不能完好的演绎,更别提学生能把音乐课上学到的理论和演唱技巧用到演唱中了。在让学生联系发声时,可以找一些适合的流行歌曲,比如陈奕迅的《好久不见》、王菲演唱的《水调歌头》等,让学生在演唱时运用课上学习到的技巧,亲身体会流行音乐和通俗唱法的融合。在训练学生的演唱时采用多种形式,除了单人的演唱,还可以加入对唱、和声以及重唱等多种演唱方式,让学生对每一种演唱方式都有一定的了解,清楚它们的演绎模式和技巧[2]。

四、结合热点,体现出音乐教学的时代背景

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是所有人都有的,学生也是,相比于教材上的内容,学生对新鲜的和身边的事情会更感兴趣,音乐老师根据学生这一点,可以利用流行音乐,将时下的热点和焦点带入到学生眼前,可以更加吸引学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比如2008年的奥运会时,许多流行歌曲应时而生,《one world one dream》、《北京欢迎你》、《为生命喝彩》以及《站起来》等都非常受关注,老师就可以安排学生演唱这些歌曲。在汶川地震时,可以在课上让学生悼念死者时,让学生欣赏救灾歌曲,比如《与爱同行》和《同舟共济》等。发生不同的热点时,音乐老师可以为学生找来不同的能体现事件的流行歌曲,让学生通过学习,既了解时事又学习了音乐,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

五、通过类比,活用现有教材

当下的中职音乐教材缺乏创新性,其内容大多都是关于古典音乐,与学生的距离比较远,而且课堂较为单调,课堂气氛沉重,学生对其也很难产生情兴趣,但是教学还是应该以教材为主,而如何更好的利用教材,吸引学生,就是中职音乐老师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3]。中职音乐老师需要不断思考,将與其相关的流行音乐加入进教学中,并与之进行对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教授到“节奏”这一章时,教材中的案例是传统的古典乐器,而老师需要进行创新,将流行音乐引入到教学中,比如布鲁斯,这种风格的音乐很吸引人,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进行乐器演奏时,钢琴的双连音教材上的内容学生很难理解,这是就需要老师找合适的案例帮助学生进行理解,而周杰伦的《双截棍》就可以作为案例,老师可以现场用钢琴进行示范,并让学生进行讨论,课堂气氛也会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也会得到提高。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成果,比如老师在讲解完某一知识或技巧时,也可以向学生提问,让其思考在流行音乐中哪些作品也用到了课堂上所讲的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对课堂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记忆,还可以锻炼其思考能力,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让音乐老师的课堂质量得到提高。

结束语:

流行音乐的发展毋庸置疑,中职音乐老师需要正确的看待流行音乐,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流行音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让学生从中汲取有益的成分。音乐课教学需要紧跟时代的潮流,老师在引入流行乐时也要谨慎选择,挑选积极向上的歌曲,为学生提高更好的教学,促进中职音乐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钱峰.音乐教学的新生力量[J].音乐教育.2011

[2]陈涛.浅析音乐教学时代性的体现——也谈音乐进课堂[J].考试周刊.2011

电影音乐研究 篇12

1 两者之间存在的联系和冲突

不可否认的是, 如果音乐理论和音乐创造力的培养能够很好的被结合为一个整体, 那么对于音乐人的培养和音乐的整体发展都会有很大的意义的。首先, 对于音乐学科的教学必须要注重形象的演绎和情感的抒发, 可以存在天马行空的想象, 但是必须依据一定的科学理论基础, 对于这一块的结合, 虽然在界内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但是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即, 如果一味的追求理论, 会不会限制音乐创造力的发展, 毕竟将这两者的结合, 是一次没有任何借鉴经验的伟大尝试, 有这样的担忧也在情理之中。

2 重视理论知识的培养

音乐理论和创造力的培养在某种意义上或许真的存在不可逆的矛盾, 但都是在具备了相当的理论知识之后, 才会出现的情况。在音乐初级阶段的学习, 对于知识理论的重视是很有必要的;只有具备了足够的理论基础才能为日后的音乐创作提供灵魂。从名人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也能很直观的看到, 无论是贝多芬亦或是巴赫在音乐的成长道路上都经历了无数的基本理论知识苦练;透过哲学分析, 我们也可以看到所谓的音乐创造力是在某一个时间点内, 受各方面综合情感和客观因素的影响, 进而将自身的音乐提高到一个很高的高度, 但是这并不是独立的存在, 音乐创造力的出现正是平时的音乐理论和刻苦练习两者量变而发生质变的后果。当然过多理论的束缚会不会影响创造力的发展, 这是一个值得反复思考的问题, 而我认为在教育学习的过程中, 为了达到既有量变到质变的变化, 又不至于出现束缚创造力培养的目的, 就一定要把握好音乐理论和音乐创造力培养相互结合的一个度。

3 音乐理论与传统音乐、现代音乐的关系

传统音乐为了能够更好的满足当前人们的口味, 进行了稍为的调整和编排, 但是其与音乐理论之间的联系一直都是非常紧密的;此外, 传统音乐为了能够更好的立足和发展, 其对于音乐创造力的需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要大于现代音乐的, 如果当代的音乐人没有足够充实的音乐理论作为基础是很难对时间跨度大的传统作品进行重新编排和调整的。

此外, 近年来随着流行音乐的不断发展, 包括普通大众在内越来越多的非专业音乐人士对于声乐演唱技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极大的关注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受众忽视了对演唱者通过歌曲演唱来传递情感, 这也就是说, 从声乐表演这个环节来进行分析, 其也属于一种情感要求非常丰富的音乐艺术形式。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音乐创造力在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中虽然有一定的影响, 但是关系却十分微妙, 从文章探讨我们可以看出, 对于传统音乐进行的二次创作对于创造力的要求相比之下会更强一点;对于现代音乐来说, 正是由于传统音乐下形成的一些音乐理论进而束缚了其在某些方面的创造力。

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音乐理论和创造力之间是一种辨证的矛盾关系, 可以广义的解释为科学与人的主观思想之间的联系与冲突;假如, 一个音乐人主观的就想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这也就意味着他需要在我们谈的这两方面进行练习。问题就在于, 科学的理论会不会太多的左右他的思想, 如果是, 那么他具备自己打破这种束缚取得成功的能力吗?其次, 就东西方艺术的差异上来看, 东方艺术更加注重体现作者本人的心境, 西方的艺术更多的讲求对某一事物的客观表达;因此, 我认为这个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来看待, 单纯的赞同某一种观点, 排斥另一种观点这都是不客观的。最后, 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们还需要考虑到主体的不同, 贝多芬为什么是贝多芬, 是因为他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具备了将音乐理论和自身的音乐创造力最大限度结合的能力, 因而他成功了。

4 结语

无论是音乐理论还是创造力, 对于艺术家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两个环节, 单纯的追求上一方面放弃;另一方面的“瘸腿”。艺术家显然是不会有太大造诣的;但是, 由于这两者之间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矛盾, 因此, 如何将其有机的结合发挥出最大的功效, 是我们值得进行研究和讨论的。但是, 正如文章最后谈到的一样能不能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 或许也是艺术家能否取得更大成就的关键因素。

摘要:就音乐领域的学习来看, 音乐理论和音乐创造力看起来没有任何联系, 但是音乐创造力的培养是离不开音乐的基本理论的, 但就时间经验来看, 音乐创造力的提高与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是分不开的。音乐理论即是对音乐进行研究的理论, 而音乐也是培养一个人的创造力的重要学科。音乐创造力的概念来源于西方, 音乐创造力看似是一种无法被实质量化的东西, 但是其深刻却很大的影响着一名音乐人的成就和能够到达的高度。因此, 该文将以此为突破口就音乐理论与创造力之间的培养关系进行一个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音乐理论,音乐创造力,培养关系,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郑虹.儿童音乐创造力培养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验[D].西北师范大学, 2012.

[2]郑茂平.音乐心理学及其研究的方法学探讨[C]//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心理学学会.第二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31.

[3]刘沛.音乐教育-音乐心理研究的历史视野和前沿课题-理论背景与研究个案[C]//上海音乐学院.第三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110, 143.

上一篇:知识时代下的企业创新下一篇:隧道火灾控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