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电影音乐

2024-09-24

功能电影音乐(共12篇)

功能电影音乐 篇1

摘要:电影音乐随着电影的出现而产生,是一种新的艺术体裁,是以音乐的方式对电影的另一种诠释。好的电影音乐,对整个影片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多角度的。本文主要探讨电影音乐所具有的特性,并分析了电影音乐的艺术功能,希望对电影音乐的健康发展起到有益的作用。

关键词:电影音乐,特性,功能

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主要由声音和画面组成,两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而电影的声音中又包含了语言、音响、音乐三部分。其中,电影画面与电影音乐的巧妙配合,是影片成功的重要保证之一。电影音乐不是普通意义上的音乐作品,由于音乐与电影的结合,已经使电影音乐这种表现形式, 独具一格,成为有别于普通音乐的新的艺术形式。

电影音乐不会脱离电影而单独的存在,它是为了某部电影作品专门创作的音乐。它有着一般音乐形式固有的一些属性,同时作为一个新的音乐形式,有着自己的特性。 它比一般音乐更具丰富的感染力,也更具艺术功能。观众观看电影时同时也在思考电影所要传达的信息,彻底融入电影世界中。

一、电影音乐的特性

1. 声音和画面的结合与渗透

电影音乐的特点之一就是声音与画面的有机结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电影音乐与画面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在相互渗透中实现了和谐统一,共同创造着银幕形象。

电影音乐要受电影素材的限制,受影片规定情节的制约和受画面的制约。影片画面本身所传达的内容,较为客观和具体,这需要在音乐方面得到补充,使之获得一定的主观性和概括性。而一般的音乐本身具有“无对象性”、“不确定性”, 通过与电影画面的合理配合和补充,使音乐获得一定的具体性和明确性。从某种意义上说,电影音乐表达的内容是画面、 文字、音响和人声等其他电影艺术元素所无法表达的东西, 或情绪感受、或理性认识。电影画面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 而音乐使人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2. 电影音乐的间断性和不连续性

电影音乐区别于普通音乐的特点之一是部分电影音乐是不连续的,而普通音乐在时间上的连贯性。这是因为电影音乐的主要作用是为了配合电影剧情的发展,播放包含不同感情色彩的音乐,促进观众从视觉、听觉多方面的引发情感的共鸣。电影画面是跳跃的,不断转换的,电影音乐是配合画面出现的,因此电影音乐会出现间断、不连续的情况。

由于电影情节发展在时间、空间上的巨大灵活性,电影镜头转换较快,电影音乐要跟随内容不断变化的画面,展开极其复杂的思想和情感,创作出不同内容不同节奏的音乐。 过长的音乐如同冗长的对话一样,不仅影响全片的节奏,而且影响观众的情绪。

3. 音乐表现内容的确定性

普通音乐的创作表现的是作曲家的个人情感,不需要考虑其他的外在因素。而电影音乐的作曲家创作的音乐不能完全按照个人的情感来表现,需要将电影的情节内容与画面显示考虑在内。单从听众的角度分析,电影音乐表达的内容与影片一致,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所以,我们称电影音乐具有很强的确定性。

二、电影音乐的艺术功能

1. 渲染电影气氛

“气氛是在一定环境中,给人某种强烈感觉的精神表现, 它是人们在某种特定环境中从事某项活动而产生的强烈感情的外露。”一部电影要营造一定的气氛,才能使观众感到身临其境或能够跟随剧情的发展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而要营造电影的氛围,仅仅依靠道具、服装、外部环境等因素是不够的,要关注听觉上气氛的渲染。这种音乐感觉也是增强视觉感染力。

一些电影导演就善于使用电影音乐的手段交代胶片无法描述的内容。例如:通过极具地方色彩的音乐形式或乐器演奏来表现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及故事人物特征。如: 影片《红高粱》的配乐是中国民族乐器唢呐,以及西北汉子喊的信天游都在告诉我们电影发生的地点是中国陕北。而其中的电影音乐《酒神曲》、《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等,随着影片的热映,深受大家喜爱,被人们广泛传唱。看到《红高粱》 就想到了《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听到《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就想起了《红高粱》。可以说,好的电影音乐是对电影的极大促进,使得电影被人们铭记。

2. 塑造电影造型

电影中的角色要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情感,但仅仅使用电影画面和故事情节的发展很难完美的展现人物的性格和感情。而电影音乐就显示出了塑造电影造型的功能。有些情况下,某种乐器演奏的音乐会成为某一电影人物的代表符号,尤其是出现在动画电影作品中。如低音乐器中低音提琴、 大管等乐器配合出现的人的性格特征是狡猾的、恶毒的;而铜管乐器或清脆的打击乐的出现代表着该人物特征是热情的、充满活力的。木管乐器伴随着的人物特征一般是温柔恬静的。

总之

音乐与电影的结合,使电影音乐的表现形式与普通音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样更加突出了电影音乐的特性。电影音乐的出现,与电影本身融为一体,成为电影的一个有机部分,也是一种新的音乐体裁。它对于塑造电影造型、渲染影片的气氛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

功能电影音乐 篇2

一、电影音乐具有的特质

在最初的有声电影中,音乐还没有被运用于电影中,只有人物对话以及简单的声响,其效果不是特别理想,当电影与音乐相融合后,电影的综合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有了音乐的融入,提升了电影的效果,给观众带来了更多的乐感。

(一)电影音乐结构的灵活性。

电影音乐的特别之处在于其音乐的结构无限制,[1]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比如《盗贼同盟》中,无论在哪一个片段都会听到一些由演奏者即兴而来的弹奏,这些音乐片段看似不规则,让人没有头绪,可是实际上,它们有着较大的关联性,此音乐可以阐释为盗贼在偷窃时心虚的表现,也可阐释为警察与盗贼在斗智斗勇时信心与胆识的自然流露。

音乐是一种较为灵活的语言,它没有规定的语义。电影音乐内容的可阐释性是其首要特质。不同的观众对电影音乐会有不同的阐释,当电影音乐响起时,观众可从音乐中感受故事的情节发展。在《假如爱有天意》中,以小提琴演奏的卡农序曲来开场,悠扬的琴声似乎将一幅幅完整的画面展示在观众眼前,使人浮想联翩,让人回味无穷,使观众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

(三)电影音乐的联想指向性。

电影音乐的联想指向性主要由电影音乐内容可阐释性延伸而来,电影音乐的自由想象空间与其他的音乐相比较小。[2]电影音乐最先带给观众的是画面的即视感,随之而来的是个人对电影的想象与联想。当观众展开想象时,电影音乐的出现就给观众带来了一定的指向功能,在《飞屋环游记》中就有一个镜头:主人公卡尔在自己屋顶上系上成千上万个氢气球,当这些氢气球飘出,房子缓缓上升时,伴随着上行琶音音节,使观众无论从视觉还是从听觉上都有一种腾然而上的感觉。这就是电影音乐的联想指向性。

二、电影音乐的组成结构

(一)电影背景音乐。

电影背景音乐指在电影影片中,作为背景进行衬托的音乐,一般都是无人声的。电影背景音乐主要是标识电影地域、环境以及场合的音乐,一般以画内音为主要电影背景音乐。当观众在观看电影时,调动观众情绪的除了电影情节外,还有电影的背景音乐,当两者相结合才可有效的抓住观众的眼球。许多经典的电影作品由于时间的流逝使其人物和情节被观众忘却,但影片中的背景音乐,其节奏、旋律和带给观众的感受等都是让人无法忘记的经典。

(二)电影场景音乐。

电影场景音乐主要是在电影的某一场景中所选用的音乐,电影场景音乐具有情节性,是根据电影中出现的某一情节或具体场景而定的,其目的是对电影中人物的情感变化进行渲染、铺垫以及烘托。比如在《飞屋环游记》的影片开始时,主人公卡尔由于希望自己成为一名冒险家,便拿着气球,想象自己是一名能翻山越岭的`冒险家,与此同时,场景音乐便响起,这里的音乐是一种欢快的爵士乐,其风格非常活泼幽默,不仅贴近主人公卡尔的童趣,还能有效地将观众引入影片中,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对影片情节氛围有着较强的烘托作用。

(三)电影主题音乐。

电影主题音乐是概括电影感情与主题思想的音乐,在一些具有鲜明主题思想、人物性格和情绪基调的影片中,其音乐常常带有一个主导动机式、动机式或旋律式的核心,这就是电影主题音乐。伴随着影片主人公的出场,电影主题音乐多以原型出现。电影主题音乐除了表现影片主人公的性格或者思想感情,还可表现影片的某一观念或者某一事物。[3]电影主题音乐大多是由作曲家来创作的,但也不排除选用已有的电影主题音乐作品,比如《城南旧事》便选用《送别》作为电影主题音乐。电影主题音乐的功能主要是将观众带到一个特定的文化氛围、历史情境或者情感范畴中。在《黑天鹅》这部影片中所引用的主题音乐是《天鹅湖》,整部影片中贯穿着不同的演奏风格,以此来渲染气氛,引领主题。

三、结束语

音乐全功能 篇3

运动型外观

K8在外形设计上以运动的理念为主,采用黑色工程塑料质材,机身经过高档黑色钢琴烤漆工艺加工,手感比较细腻。机身的一侧还配有挂环,不仅为整体造性增添了一份运动感,还可以当成项坠在脖颈,方便使用者携带。

K8的机身正面配备了一块2.4英寸高亮度的液晶显示屏,其色彩显示数为26万色,屏幕分辨率达到320×240,保证了色彩还原的高保真度和图像的细腻逼真。而主要控制键则被设计在屏幕的两侧,左侧为十字导航键,右侧则是电源开关、菜单、播放/暂停以及音量调节等按键,如此的好处在于可以将误操作的可能性降至最低。机身上部一侧是USB2 O接口和耳机接孔,另一侧则是用于拍照的快门键。值得一提的是,机身右侧边是一个存储卡插槽,支持MINI SD卡,这也在容量上给了使用者更大的空间。

机身背部上凹下凸,很有点像手机的后盖,最显眼的是顶部的摄像头,K8配备的是一支200万像素的摄像头,支持DC的拍照功能及摄像功能。并且有普通、定时和连拍三种拍照模式,使用者还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调节对比度、明暗度、色彩度、拍摄尺寸,。此外它还能当一个网络摄像头使用,将其连接上PC,通过QQ、MSN等即时通讯软件,即可实现与网友的视频聊天或进行网络会议,非常简便。从成像效果而言,基本与同像素级别的手机相差无己,和真正的DC相比差距还是很明显的。

通透的声色表现

靓影K8采用了AK3221解码方案,这是安凯公司专为数码产品(PMP、学习机、多媒体播放器等)量身定做的新一代移动多媒体应用处理器,纽曼曾经在MOMO等机型上采用过这样的芯片,它集成了更加丰富的多媒体扩展接口,在视频播放方面更是强劲,支持播放AVI格式的视频文件,播放帧速达到了30fps,足以保证出色流畅的播放效果。

在音频方面的表现,K8支持MP3、WMA主流音乐格式文件的播放,使用者还可以将自己喜爱的歌曲设置为开机音乐,随机搭配普通、摇滚、流行、古典、爵士等五种EQ音效和多种播放模式,并且内置扬声器。音质方面,虽然由于自身文件压缩格式所限,MP、MP43播放器难比CD随身听,所以要对这类产品来强调音质,笔者感觉没有太大的必要。不过,这款K8还是表现出了同类产品里中上的水准,音质清晰稳定、音色还原准确,整体感觉风格通透平实,听感良好。

其他功能方面,K8还内置俄罗斯方块、猎杀潜艇等多款经典游戏,支持NES模拟器游戏,可在网上任意更新。支持JPG、BMP、GIF、PNG等多种格式图片浏览,并可将图片设定为开机、关机的图片:电子书、数码录音、复读等功能也一应俱全。

总结

功能电影音乐 篇4

关键词:电影《2046》,电影音乐,造型

电影音乐是电影的第二台词, 在影视语言中是最不具体、最不准确的塑形手段。但比起语言来, 它有时却又更能向观众渲染与传递情感的深广度与作品内在意蕴的丰富性。作为一道音乐盛宴出现的王家卫电影, 音乐在其影片中无处不在, 配合着优美的抒情画面、绚丽的色彩、流畅的剪辑和静默的氛围, 交响乐、歌剧、欧美爵士乐、钢琴曲、舞曲、小提琴曲……与画面对切得丝丝入扣, 令人回味。无怪乎有人说, 王家卫的电影是可以用来听的, 从其对观众敏感神经的触动效果来看, 这个说法一点也不过分。而在王家卫制作长达五年的“马拉松电影”《2046》中, 音乐的造型功能也是可圈可点的。《2046》表现的主题是王家卫一贯坚持的“人的拒绝与被拒绝, 以及被拒绝之后的反应, 在选择记忆与逃避之间的反应” (王家卫语) 。围绕着这一主题, 电影对音乐精心选用, 从而表现出了音乐作为影像的第二语言所产生的意想不到的诗化效果。在《2046》中, 各式各样音乐的制作, 不仅应和着当时香港社会中类“旧上海”都市人类无根的漂泊的普遍社会心理情绪氛围, 而且传达出处于特定边缘人物在内心情感中徒劳挣扎的气若游丝的人生困境。在这里, 音乐像极了导演一只抚摸和挑动人的心灵听觉的温柔之“手”, 成了带领观众探视作品内在主题意蕴及人物内心情感、心理、性格的重要突破口。

一、特定社会的普遍心理情绪情感的外部表情

王家卫说, 音乐是电影的氛围, 它和对白一样重要。虽然音乐作为听觉艺术, 受到视觉艺术的制约, 但音乐在电影中的运用有时可起到与影像语言同等重要的作用。正如王家卫说的:“音乐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于是音乐, 成为一种提示, 提示你身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时代。在我自己的电影里, 我会先了解这环境是怎样, 包括地理环境以及这地方会有什么声音?所以往往音乐成为环境的一部分……”[1]因而, 音乐有时成为电影必不可少的一个社会表情因素, 作为电影影像画面表现的辅佐力量, 起着对于一定社会一定时期普遍的心理情绪情感的烘托作用。

“音乐, 不啻是气氛营造的需要, 也可以让人想起某个时代”。[2]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香港在基本完成工业化转型后, 进入了后工业时期, 而社会进程的快速发展, 并没有给香港人带来思想上欢欣鼓舞的新洗礼, 而是他们疲于应付变化的措手不及的混乱与迷惘。处在二十世纪到二十一世纪之交的门槛, 香港社会面临社会、经济、政治辞旧迎新的过渡, 虽然摆脱了1997年之前的殖民统治的尴尬, 但在与祖国母亲重逢的过程中, 又产生了久别的陌生与彷徨感。夹在中英之间的香港, 对于祖国有种向往但感陌生, 对于殖民者虽然怨愤但又留恋, 这种无所适从的心理, 是历经百年殖民统治的香港人民特有的心理阴影。对于大陆而言, 香港人说英语, 走资本主义道路;而对于殖民者而言, 香港人始终是舞狮龙、放鞭炮的龙的传人。除此无根的生存困境使得香港在长时间内无法与任何国家或民族达成完整的融合, 而被置于无法着陆的半空之状。而在这样一种社会氛围中形成的对于归属感的缺失的莫名忧郁, 带给人的是浓重的游戏与漂泊感。这种普遍性的社会心理情绪也吸引了王家卫敏锐的双眼, 可以说, 在王家卫导演的几乎所有影片中, 人的居无定所的漂泊状, 以及人所追求的爱情缺氧的真空状, 成了影片一直坚持的永恒表演, 这种普适性的都市人生困境在其影视作品中无一不涉及。而这种当代香港社会所处的世纪末苍凉的华丽与空洞的喧哗, 与二三十年代旧上海滩在中西文明相撞中形成的浮华轻婉的都市风景如出一辙。因而, 旧上海滩的老阁楼与弄堂是作品主题表现所特定的空间选择。这在电影音乐中也有所表露, 而借以表露的特定音乐形式是爵士。

爵士乐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诞生于美国的南部城市新奥尔良。当其他城市歧视黑人、压制黑人音乐发展时, 新奥尔良仍然允许黑人在大街上以弹唱谋生。而新奥尔良也是美国当时惟一实行公娼制度的城市, 许多妓院、赌场、娱乐场所给黑人提供了大量的谋生机会。此外, 新奥尔良曾是美国的管乐器制作中心, 管乐器很便宜, 几乎任何黑人都很容易得到一个二手货, 因而小型管乐队随处可见。这些原因使爵士乐在新奥尔良这片土地上得到了充分的酝酿, 以致迅速发展起来。这种音乐诞生的自由时代背景及社会场景氛围, 在二三十年代上海转型期文化场景中获得了生存的根基, 二三十年代的上海, 都市化的具体场景就是酒吧、舞厅、租住公寓……而这些场所也是妓院文化诞生的温床, 妓院是一个灯红酒绿的社会场合, 在这里, 人的责任可以摆脱良心与道德的规避, 而不受束缚地尽情人生的游戏。特定的场景选择, 需要配以特定的音乐, 以渲染特定的社会氛围。而爵士乐, 是最能代表老上海情调的一种, 在这里, 它当之无愧地成为衬托老上海滩环境气氛的最佳表现手段。

气氛是在一定环境中, 给人某种强烈感觉的精神表现或景象, 它是人们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从事某项活动而产生的强烈的情感流露, 是情绪的概括。这些内心性的无形力量, 是影像所无法直接表现的。而在《2046》中, 独特的音乐风格, 带着独特的音乐情绪, 从酒吧、舞厅、公寓等旧上海滩的老阁楼与弄堂间发散出来, 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单凭画面无法表达的人类复杂感受。在这里, 王家卫成功地把握了旧都市人类暧昧、孤独、游戏、颓废、虚浮、落寞而冰冷绝望的主体心境, 在租住公寓2046中, 在迷幻列车2046上, 迷离、虚幻的爵士乐声, 伴着似走花灯的演员表演, 调动了一些人的伤感神经, 道出了旧上海及转型期香港社会复杂而浓郁的“靡靡之音”。

二、特定人物形象的性格心理情绪与情感的外部表情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注重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 追求“点到为止”、“弦外之音”的美学意境。在《2046》的音乐配器中, 虽然大都选用的是西洋乐器, 但音乐的整体风格是旧上海滩式的民族表述。

电影音乐具有一般音乐的共性, 它可以拓张开来, 带有一定的形象感:它用有组织的乐音来创造艺术形象, 表达思想感情;它必须通过视觉来感受;它必须通过一套独特的表情达意的表现手法———音乐语言来创造音乐形象, 这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旋律与音调, 它们能共同创造一种“情感的形象”, 直接打动人心, 唤起欣赏者在思想与心理情绪上的共鸣。这是音乐在情感表达上得天独厚的优势。正如林格伦所说:“一个艺术家愈是想表达有关情感和情绪的东西, 形式对于他就愈为重要, 因此, 影片在表达感情和抒情的部分使用音乐是最合适的。”[3]

在电影《2046》中, 每当一个忧郁、孤寂的女性出现在2046房间的阳台时, 观众或人物耳畔就会响起一曲吹奏舒缓而缥缈的长笛曲目, 令人不禁心生怜爱之意。而悠悠的旋律在反映都市人类情感的迷失与主体的错位上往往起到画面无以比拟的表达效果。有时, 美妙、高雅的音乐或歌剧的出现, 并不是主人公对音乐的爱好有多浓、素养有多高的表现, 如王老板房间传出来的那些用以遮蔽与女儿争执声的歌剧。此外, 编导更多选用的是没有歌词表达的低音乐器, 这些音乐形式的选择, 为观者保留了饱含诗意的想象空间。如在王老板的女儿与日本男友分手前, 一段钢琴独奏将两人的内心情感表述得淋漓尽致。小调中所表达的两人之间的爱情, 通常给人缠绵的柔情似水, 在两人对爱情的难以割舍的伤感中, 随着音乐旋律的紧缩, 伴随男友对分手的问话, 女孩伤感的沉默, 复杂情感的漩涡迅速旋到谷底, 向观者传递着柔情遭遇理智带给爱情的青涩感。多年之后, 王老板的女儿在读日本男友的情书, 而这时, 耳畔飘来的是小提琴如泣如诉、哀婉凄美的相思曲, 人物内心细腻的情感起伏, 在热恋的女孩中荡起了层层涟漪, 而借音乐代替读信的内容及人物独白, 小提琴音域的宽广留给人更多遐想的空间。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 在各种乐器的旋律变换中, 命运过程的波澜起伏与结局的忧怨哀伤得到鲜活灵动的表现, 而人物内心心理与性格也在不尽言传的音乐声中得到形象化的展示。如女性细腻内敛的柔情, 男子干脆理智的情感处理方式, 在人物的眼神与肢体动作掩映下, 均借随音乐旋律高低起伏的命运揭示而得以表现。

“我对电影的音乐很有兴趣, 通常每部戏我都会放入一些自己喜爱的歌”。[4]为电影设计音乐, 也是导演个性色彩的另一个表现特征。在《2046》中, 王家卫按照规定的形象、规定的矛盾冲突、规定的人物内心活动和普遍的社会心理失落情绪来设计运用写意化的音乐, 从音乐旋律的速度、音调的高低节奏、题材风格进行精心选择, 成功地发挥了音乐表现情感丰富性的无限魅力与神奇效果。而在作品的主题意蕴表达上, 音乐对于都市人类虚空灵魂的不同心境展露, 解释和补充了电影画面透露人物隐蔽内心的局限性。电影音乐的运用, 促进了视听艺术的紧密联系与完美结合, 更好更深地表现了作品的思想与主题内容, 体现了音乐作为一门电影造型艺术的强大功能。

参考文献

[1]姚国强.香港另类电影音乐探源[J].电影双周刊 (香港) 1995.

[2]张立宪.家卫森林[M].北京:现代出版社, 2001:79.

[3]欧纳斯特·林格伦.论电影艺术[M].中国电影出版社, 1976:143.

音乐功能室总结、计划 篇5

一、指导思想

以整洁、优美的功能室环境及科学、细致的功能室管理,为学校的艺术教育提供良好的保障工作,使教师的音乐教学及音乐活动提升到更高的层次,更好、更全面地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发展。

二、主要任务、目标

按国家教委颁布的教学大纲开齐开足音乐教学课程。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及工作任务,安排好音乐教学及音乐活动对音乐功能室的使用。管理好功能室内的仪器、设备,做好记录。

三、具体工作措施

1、音乐教室管理员任务、目标:

(1)音乐教员必须拟定音乐教学计划,各年级音乐教学工作须按计划进行音乐教学,音乐教学需填写相应的使用记录。

(2)在进行音乐教学前如需用到仪器,必须提前准备好所需仪器,教师对教学有充分准备,精心设计教学步骤和教学过程、方法,写出相应音乐教学课案,以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实效性。

(3)授课完毕后,授课教师应做好仪器的点查、记录、收放工作。

(4)定期进行音乐教室的打扫、整理工作。保证音乐教室以良好的环境、完善的管理保障好音乐教学及音乐活动的正常进行。

2、材料归档

(1)每学期(学年)按时将各类材料分类装订后归档,并按时填写相应的内容,完成音乐教室材料的归档管理,做到科学、规范,便于查阅。

(2)在材料归档的过程中注意材料的质量与数量应案相应要求归案。

3、音乐教室器材管理

音乐教室管理人员除应管理好材料收发、入档工作外,还应管理好音乐教室的器材及日常工作。

(1)材料(音乐器材)的发放和收回工作,并作好相应发放,收回记录及损坏,修理等相应记录。

(2)作好相关音乐器材的申报,采购,申购等工作。(3)定期组织学生打扫音乐教室,并处理好音乐教室的用电、设备、器具的保管、管理、安全工作,以防意外事故发生。

5、其他相关工作

做好与音乐教室及音乐教室管理相关的一系列工作。

音乐功能室工作总结

我从本学期开始担任学校音乐教室管理工作,尽管学校条件比较艰苦,但由于校领导的重视、及各个部门的努力,音乐室的各项设备室比较完善的,我的管理工作也能一步到位,纵观此项工作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领导重视、工作职责分明

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以教学为中心,音乐室管理对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表现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为此学校在每学期制订工作要求明确列入工作计划。音乐室管理工作由总务处牵头,管理员具体负责管理,各类物品器材的添置等都总务处负责采购,分工恰当、落实到位、职责分明。

二、做好常规基础工作

由于音乐室管理精心,我校音乐专用教室环境卫生良好,桌椅完好无损,各类教材器材存放整齐、清洁有序,得到了领导肯定。音乐器材设备做到心中有数,使音乐室发挥最大的功用。做好使用记录记录是一项常规工作,教师每一次使用设备都填好器材使用登记表,音乐教室使用及时填写好登记表,填好每一堂课记录。

三、充分发挥专用教室功能作用

为了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充分发挥专用音乐室功能作用。上好每一节音乐课,正确使用电教设备,还定时安排学生做好音乐室的卫生,每班有专门的管理员负责管理,培养了学生的管理工作。由于管理到位,音乐室的利用率相当高。在课后的业余时间,有兴趣的音乐爱好者可以到音乐教室自己唱歌弹琴,教师在旁辅导,充分发挥了音乐室的功能。

四、课堂教学

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及情感。努力做到通过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与追求。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听、看、唱,讨论、联想、想象及律动)中,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究,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并在一定基础上创造音乐。小学的音乐欣赏课还加入了一项让学生自己介绍音乐,表达自己艺术见解的实践活动,这也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五、课堂管理:

为了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上音乐课,多用鼓励的方式使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品质。努力做到用好的设计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不足:对于学生的肆意课堂的行为掌控力度不够。总以为学生不是恶意,只是不成熟的表现。所以给他们的环境较为宽松。致使他们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有恃无恐。因此,今后应注意把握尺度。增强幽默力量。

音乐教育的功能 篇6

关键词:素质教育功能;审美教育功能;道德教化功能;健康教育功能

音乐是情感艺术,它的功能是多方面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作为一门学科,音乐教育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中更是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一、音乐的素质教育功能

人的素质是指有助协调发展的所有因素(能力)。它不仅包括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等方面的水平,还包括高尚的情操趣味,正确的审美观念,良好的行为习惯,优良的民族精神和气质,健全的人格以及健康的个性,高水平的智商(记忆、想象表达、创造力)、情商等。而音乐教育对人的上述方面的发展(德、智、体、美)能起到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是不言而喻的。通过音乐教育渗透德育,达到一定的目的,这是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任何思想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情感作基础,都只能成为空洞的说教,而音乐教育则可以为德育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音乐在实现它的思想教育的作用时,并不靠强制的方式,而是依靠优美动听的音乐本身,潜移默化地产生作用。音乐艺术能够给人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培养人们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品德。这种熏陶和感染,不是生吞活剥式地灌输,而是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中使人受到教育,这正是在音乐教育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显著特点。

其次,音乐教育对智力发展特别是青少年的智力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从生物学角度看,音乐刺激有助于脑细胞生长发育,从而促进人们感觉、记忆、想象、创造等思维能力的发展。音乐以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有机地奇妙结合,产生协调与对抗、追逐与遇合、跳跃与停顿、飞跃与消逝等无穷的变化,组合构成奇特的音乐世界,刺激着人们思维能力的发展。在音乐教育中,歌唱、演奏以及音乐欣赏,都会引起记忆、想象、思维等一系列的心理反应,音乐结构的对称性、旋律的流畅性、节奏的规律性、内容的情感性都可以有效地锻炼人的感知能力和思维想象力。同时,音乐有无穷的想象空间,可以引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国内外许多著名的科学家或政治家,如爱因斯坦、希思、李四光、梁思成、华罗庚、钱学森等在音乐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这些都是音乐促进智力发展的有力证据。

最后,音乐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在这一点上,音乐教育与体育教育是一样的,但两者又有所区别:音乐教育侧重于学生心灵的陶冶,而体育教育则侧重于学生肌体的锻炼。但两者也并非互不相关,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现在人们常说的“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说的也是情绪与健康的关系。音乐教育通过陶冶学生的心灵,保持心灵的和谐与健康,从而作用于学生的身体,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二、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

以情动人是审美教育的基本方式。音乐通过旋律、节奏、音色、歌词等构建成富有内在动力性结构的审美形式,通过“诉诸心灵的精神,洋溢的情感以及声音所显示出这种内容精华的表现”,经过听觉、视觉作用于人的情感,引起共鸣、愉悦、激动、联想,使人接受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的熏陶渗透,乃至灵魂的陶醉,从而使人的思想境界、审美水平不断提高。如战士将要出征时,对亲人的恋恋不舍和对祖国的强烈责任感发生了强烈冲突,精神上背负着一定的痛苦。此时此刻,如果听到“再见吧,妈妈”或“军功章上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时,不仅会缓解和宣泄这种痛苦,而且会使战士内心被高尚的情感充实起来。审美教育所要调动和培养的正是这种审美情感。所以,审美教育以情动人,是以审美情感启动人们的心灵,净化、塑造人们日常的生活情感,把它变成渗透着理性的情感、高尚的情操。

音乐审美教育不是自我封闭的教育体系,而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群体活动。就音乐本身来讲,它是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反映,是人类思想情感的艺术再现。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音乐名作,不论是大型的交响乐还是一般的流行歌曲,无一不是情真意切的心灵闪光。将这些审美对象引入教学范畴,将会产生积极的效果。由于人类社会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客观存在,致使音乐不可避免地具有其多样性。因此,音乐审美活动中的鉴赏也是极为重要的。比如,有一些通俗歌曲的内容,有的宣扬爱情至上,有的歌唱醉生梦死,有的则充斥着淫秽色情的内容。这些音乐格调低下,缺乏鲜明的艺术个性,它们所宣泄的不健康的思想情绪,严重地毒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对于这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的存在,我们不仅要认识到,而且要大力加强对广大青少年的音乐审美教育。

三、音乐的道德教化功能

音乐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音乐审美能力,它的另一个很重要的作用是对人的性情的净化和陶冶。音乐艺术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及审美情趣方面有着其他艺术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我们面对一部音乐作品时,我们正感受着作曲家的灵魂,也许我们不知道引发作曲家这种感情的缘由,但我们却能感受到他的情感。德国作曲家瓦格纳说:“音乐不是表现某个个人在某种状态下的激情,而是表现激情本身。”高尚的音乐会使人在困难面前增添勇气,在痛苦当中变得坚强。如人在逆境中,唱一曲《从头再来》,就能鼓起生活的勇气;远在异国的游子,一曲《游子吟》就可以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这种情感的艺术形式的宣泄,恢复和保持了人的心理健康,使人的情感和心灵得到净化,从而把人的动物性和社会性、感性和理性统一起来,实现对人性的塑造。

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学生通过对音乐艺术作品的情感体验,会产生心理的愉悦,获得审美享受,进而使他们对人生和未来产生永恒的感悟,并能直接深入到人的潜意识深层领域,使人的心灵在震撼中受到陶冶、得到升华。学生可以从优秀的音乐作品中,培养起对真善美的热爱,培养起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并且可以解忧愁于欢悦、化暴怒为温柔,使精神获得平衡,情感得到调节与宣泄,最终使他们的精神得到升华:粗野变为文雅,委琐变为豁达,量小变为大度,浅薄变为深沉。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的气质和性情,使他们和谐而全面地发展成为有文化、有教养的一代新人。

四、音乐的健康教育功能

健康不仅是指身体的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在当今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日趋激烈,超负荷的精神压力导致了一系列心理疾病。许多青年人由于学习、工作、婚姻、家庭等方面的心理压力过大,致使神经衰弱、精神萎靡不振,甚至轻生、犯罪。

音乐教育作为一种情感教育,对调节学生的心情,维持学生的心理平衡具有重要作用。首先,音乐教育是情感的艺术。它是针对学生的心灵、情感进行的,“乐动于内,礼动于外”,优美的旋律、动听的声音可以将学生带入美妙的境地,产生积极美好的体验,从而使他们紧张的心情变得和谐轻松,缓解其学习和生活的压力。其次,音乐教育具有协调作用。它以悦耳的声音作用于学生的兴奋神经,调节情绪,减轻思想压力,医治心理疾病。古人曾说过“调和,乐也”,就是指音乐的协调功能。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协调学生个体诸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多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平衡,维持学生的心理健康。

目前,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各方面的事业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我们应“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时代的需要,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音乐教育作为培养提高人的全面素质的有效手段,在推进全面素质教育的教育改革中,必将占有重要地位,发挥其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小娟.文化的反思与重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2]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3]柳斌.关于素质教育问题的思考[J].人民教育,1995,(2).

[4]毛莉杰.音乐审美与素质教育[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0,(1).

从音乐的功能看音乐教育 篇7

关键词:音乐,功能,教育

音乐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一条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在音乐教学中, 通过音乐本身具有的独特的育人功能, 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情操。这些都是由音乐本身特殊的功能决定的。

1、音乐有陶冶情操, 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的功能音乐是滋润

心灵的雨露, 是哺育感情的乳汁, 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感及审美趣味方面自然起着别的艺术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音乐可以促进人的健康发育成长。胎教音乐是最有说服力的例子, 俄罗斯有家产科医院, 发明了一种胎儿保健新方法——定期组织孕妇进行大合唱训练, 而对出生婴儿的测验表明:他们的身体健康程度和智力发展水平, 均超过出生前未进行过音乐胎教的新生儿。音乐还可以治疗人的某些疾病。

总而言之, 音乐在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方面所具备的功能是十分重要的, 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清醒而深刻的认识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的。这提醒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 以严肃的态度、极高的热情, 投入到音乐教育工作中, 为提高国民素质而努力。

2、音乐有寓教于乐, 提高人的道德修养的功能任何思想品

德教育如果没有情感的基础, 只能成为空洞的说教, 音乐在实现思想教育作用时, 并不是靠强制的方式, 它依靠音乐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 因而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 震撼学生的心灵, 对学生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是很大的。所以, 学校音乐教育能以乐辅德。

《乐记》中说:“先王之为乐也, 以治也, 善则行象德矣。”古代的“先王”制乐, 其目的就在于治理国家, 是治国的一种方法。以乐治国, 可以使民心向善, 其行为表现就会有更高的道德水准。近代学者梁启超也说道:“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 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科。”他们都强调音乐在培养人的内在的道德修养、精神品质的重要作用。

3、音乐有启迪智慧, 开发人的创造力的功能

人的创造力的物质基础是高度发达的大脑。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脑的发达源于手的发达, 俗话说的“心灵手巧”, 实际上阐明了手和脑的相互关系, 心灵 (大脑思维发达) 必然促进手巧, 反过来手巧必然促进心灵。音乐教育就是一种由训练“手巧”到促进“心灵”的教育过程, 这突出表现在器乐的学习过程中。心理学研究同样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创造性思维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统一的结果, 而前者更重要一些。

音乐艺术修养的提高还有助于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世界。艺术教育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正确的音乐教育对儿童智力的发展确实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古今中外许多高智能的名人, 如孔子、爱因斯坦、列宁都酷爱音乐, 可以说音乐对他们的事业成就具有一定的影响。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 他的小提琴演奏水平较高, 因而他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而他在高度抽象的理论物理领域中取得令人瞩目的创造性科学成果, 经常是借助于形象思维获得的。他的思维活动往往不是借助于语言来进行, 而是借助于图形来进行, 可以说形象思维是他的创造力的最初源泉。

4、音乐有强身健体, 培养人形成良好心态的功能我国古代

名医朱震亨说:“乐者, 亦为药也”。马克思也说过:“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服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

在张扬个性, 注重自我的今天, 心平气和的良好心态、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耐心、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等, 已渐渐走向萎靡, 而这却又是现代人心理健康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音乐教育则能在矫正人的这种心态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音乐还是培养人的团结协作精神的有效手段。因为音乐其实是一种需要精诚合作来完成的艺术, 合唱、重唱、齐唱, 合奏、重奏、齐奏, 只有协调一致, 才能成就一个精美的艺术品。可见在浸润、滋养人的心灵世界方面, 没有什么艺术形式能与音乐相媲美。

音乐教育作为学校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文化知识, 心理及身体素质等方面均可起重要的辅助促进作用, 尤其是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审美、艺术素质更是起着直接的影响。然而在应试教育条件下, 不仅音乐教育的应有地位受到许多学校、家长和学生不同程度的忽视, 而且严重影响了音乐教育的上述功能的发挥, 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 在音乐教学中往往不同程度的打上应试教育的烙印, 甚至背离了素质教育的方向。当前, 一个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教育改革热潮已在全国蓬勃兴起。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 音乐教育的位置将逐步得到提高, 音乐教育的功能将得到更好的发挥。无疑, 它给音乐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并为改革的成功创造了有利条件。

1、选择与学科特点相适应教育方法

要依据该学科教学活动的目的、任务。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即通过音乐教学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感,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教学的内容包括歌唱、器乐、律动、欣赏、创作和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音乐课又是一门技艺性较强的学科, 这就决定了音乐教学普遍采用的是练习法、欣赏法和示范法。

音乐教育作为一种审美教育, 并不是纯知识理论传授, 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都必须以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为基础。音乐教学就是为欣赏音乐、演奏演唱、创作表现音乐而进行技术方面一系列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 离开了技术训练就很难完成美育任务, 也就无法完成音乐教学任务。故而练习法理所当然应当成为音乐教学中广泛使用的基本方法和重要方法。作为音乐课教学内容之一的欣赏本身就是以欣赏教学方法为主, 而在歌唱、器乐、律动等教学中也无不贯穿和体现着欣赏活动, 所以欣赏法也是音乐课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我们知道, 儿童学音乐是从模仿开始, 在课堂上学生学习各种技能也都离不开教师的示范, 尤其是在唱歌、器乐等教学活动中, 教师的范唱、范奏都必不可少。所以, 示范法也是音乐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2、音乐教学方法的应用

长期以来, 在中学音乐教育实践教育的过程中, 由于指导思想不明确, 音乐教育往往丧失了自身的本质特征, 音乐教育没有艺术性, 存在着一种异化现象, 即音乐教育的德育化、智育化问题。我们要先明确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借助”于音乐艺术的形式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一个是能够潜移默化地发挥德育作用的音乐教育;前者例如战争年代的文工团员在战斗前线进行演出, 鼓舞战斗士气。而音乐教育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受教育者的艺术审美修养, 它具有一定的辅德功能是音乐的审美功能所派出来的。音乐教育具有智育的功能并不是音乐能直接开发学生的智力, 而主要是因为它能有效地减轻智育本身对学生身心施加的压力, 从而使智育获得更好的效果。因此, 新的音乐教育观念必须首先确立起音乐教学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思想, 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审美体验为中心。

参考文献

[1]陈肖东;论音乐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功能电影音乐 篇8

一、音乐营造唯美意境

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曾说过,“音乐表达的是无法用语言描述,却又不可对其保持沉默的东西。”1在《音乐之声》中,音乐的流动为影片营造了一个又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意境。影片开始,壮丽巍峨的阿尔卑斯山脉,波澜不惊的湛蓝湖水和一望无垠的高原从视觉角度冲击着观众的感官,加之玛利亚的美妙歌声,生机勃勃,包罗万象的大自然便流畅清晰地呈现在观众眼前。玛利亚为了引导孩子们敞开心扉,大胆生活,她带领着七个孩子到大自然里去游玩,在平原上骑自行车,在湖水里轻摇船桨,在阳光下欢快歌舞,一扫之前的压抑与阴霾,孩子们童真爱玩的天性得以释放。玛利亚教孩子们唱《Do.Re.Mi》,简单的比喻和欢快的旋律使孩子们深深爱上了音乐,荧幕上轻松的音乐与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完美融合,给人强大的感染力。孩子们在玛利亚的指导下,用优美的歌声欢迎男爵夫人来做客,惊艳了所有来宾,也融化了上校冰封的心,这个家开始慢慢改变,变得越来越有人情味,温馨而和睦。这不禁令人感叹音乐潜移默化的感染力,在不知不觉中给一个冰冷的家庭带来温暖和幸福。后来,玛利亚与上校相爱后,她在花园独自唱起《一些美好的事》,回忆着与上校甜美的点点滴滴,周围鸟儿轻鸣,花儿盛开,玛利亚的歌声清脆悠扬,余音绕梁,渲染出一幅幸福美妙的婚后场景,这与后来德国侵略者入侵后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两人相爱后不久,二战爆发了,上校被侵略者勒令为德国服务,上校义正言辞的表示拒绝,于是他们一家人准备趁音乐节逃往他乡。音乐节上上校一家在侵略者面前倾情演唱奥地利经典歌曲《雪绒花》,平缓柔和的旋律渲染出一幅祥和安稳的画面,使人们深深地陶醉在自己美好的家园中,但面对侵略者的步步紧逼,上校又不得不割舍这浓浓的爱国之情,其中的悲壮与无奈令人动容。影片最后,上校一家成功逃出后,镜头再次转向广袤无垠的阿尔卑斯雪山,人们对和平和自由的向往再次得以体现。

二、音乐推动剧情发展

影片的开始是玛利亚独自演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奠定全局以音乐为主线的发展模式,音乐作为别样的灵魂贯穿整个影片,推动着剧情的发展变化。2《玛利亚》是由修道院修女合唱的歌曲,她们向院长诉说玛利亚的叛逆,不守规矩,这为玛利亚被派出去做家庭教师奠定基础。歌曲《我有信心》,是玛利亚在第一次去往上校家的途中自己唱的歌,她知道她将面临七个淘气顽皮的孩子和一位严厉保守的家长,于是她鼓励自己要勇敢面对,做到最好。接下来玛利亚开始了与孩子们的艰难相处,淘气的孩子们不断地捉弄她,她不仅不责怪,反而全心地去包容引导他们,带他们出去游玩,学习音乐、舞蹈。孩子们渐渐向她敞开心扉,一首《Do.Re.Mi》体现了孩子们当时欢快愉悦的心情,也预示着他们已经完全地接纳了玛利亚,并重拾对生活的信心,对音乐的热爱。为了庆祝男爵夫人(上校的女朋友)的到来,玛利亚教会了孩子们《音乐之声》,这首歌融化了上校冰封已久的心,让他再次感受到家的温暖,对玛利亚也有了全新的认识。孩子们在舞会上表演的《孤独的牧羊人》诙谐幽默,在舞会的最后,上校一家和玛利亚一起演唱了《晚安,再见》,玛利亚和上校的默契和情感开始升温。但当晚玛利亚就被男爵夫人劝回了修道院,由于身份地位的悬殊,玛利亚的自卑心理使得她怀着压抑的心情回到了修道院,院长劝她要勇敢地追寻自己的幸福,回去的路上她唱着《翻过每一座山》,可见当时她复杂无奈的内心纠葛。回去后,玛利亚与上校的感情迅速升温,在花园里,她唱起了《一些好事》,流露出处于热恋中欢喜娇羞的心情。影片最后,上校一家和音乐节现场听众一起演唱《雪绒花》,所有奥地利人民愤慨激昂的爱国之心溢于言表,将上校对家乡和亲人的不舍表达的淋漓尽致,影片达到高潮。

三、音乐塑造人物形象

影片利用音乐将玛利亚和上校的鲜明个性加以清晰地诠释。开篇玛利亚的引吭高歌——《音乐之声》,“千百年来,群山因为音乐而生机勃勃,因为音乐而感受到我的心跳……”表现了玛利亚对自然对音乐的无比热爱之情。接下来修女们合唱的歌曲《玛利亚》,她们向院长诉说玛利亚的叛逆和不守规矩,作为一名修女,玛利亚淘气顽皮,经常外出探险游玩,向往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生活,这也体现了她有一颗渴望拥抱生活享受生活的心。《我有信心》《翻过每一座山》,是玛利亚分别第一次和第二次去上校家时唱的歌,表现出她强大的内心,她清楚的知道自己将面临的困境,但她不退缩,不放弃,“我可以做到最好”,既然选择去做,就要做到最好,于是对孩子们的淘气顽皮她用自己的善良和温柔去包容和原谅,最终赢得孩子们的喜爱和信任;面对上校的感情,尽管未来有诸多的不确定,她仍然告诉自己提起信心,努力克服心底的恐惧和不安,勇敢地去面对,去拼搏一把,这些刻画出一个内心美丽而坚强的女子,令人敬佩。3为了帮助孩子们克服对雷电的恐惧,玛利亚为孩子们唱起了《我最喜爱的东西》,孩子们对她表现出完全的信任和依赖,她教导他们去想像一些美好的事情来打破眼前的恐惧,可见玛利亚的内心充满了光明与美好,积极与乐观,生活在于美好的事而不在于短暂的阴霾。影片后来,上校深情的弹唱奥地利民谣《雪绒花》,一度哽咽,并介绍说这是一首“情歌”,表现了上校坚韧不拔,刚强不屈的军人形象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爱国精神。《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是大女儿丽莎悄悄和邮差约会时唱的歌曲,欢快甜蜜,充满了孩子对长大的好奇和对爱情的向往,令人不由自主想起自己青春年少时的样子。在上校和男爵夫人一起举办的音乐会上,孩子们唱起了民谣《孤独的牧羊人》,旋律轻快而清新,孩子们的表演幽默风趣又不失礼节,表现了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童心和对音乐的喜爱。

四、音乐揭示电影主题

“音乐是思维着的声音”,伟大的作家雨果曾这样定义音乐的价值。4音乐能用听觉结合视觉来带动所有的感官细胞,使人联想构造出美妙和谐的画面,如身临其境,刻画延伸影片的主题思想。影片的开头,俯视的镜头里连绵不绝的阿尔卑斯山脉宏伟磅礴,湛蓝宽阔的湖水平静而沉寂,在荧幕上蔓延开来,使人深刻感受到大自然的雄壮大气。紧接着是玛利亚的出现,她身着长裙,笑容满面,玛利亚对自然的歌颂与热爱之情伴着动听的歌声和欢快的舞蹈在蓝天碧野里回荡,“群山因为音乐充满生气,唱了千年的歌……”给人回归自然畅享自由的快感,以此来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上校回到家中时,玛利亚教孩子们唱《音乐之声》来欢迎父亲和男爵夫人,孩子们甜美的歌声华丽的演出,令上校动容,他没有想到自己的淘气孩子们竟然如此可爱,多才多艺,他再次找到了家庭的归属感,来启发人们重视身边的亲人,努力营造家庭生活的和睦幸福。《Do.Re.Mi》是玛利亚在教孩子们基础声乐时唱的歌曲,“鹿,是鹿,一只母鹿;光,是金色的夕阳;我,那是我的名字……”她将音符与日常生活的食物联系在一起,既满足了孩子们对新鲜事物的新奇感,又将音符正确巧妙地教给他们,于是他们对新鲜事物就不会太抵触,接受起来也相对容易。这启导了儿童教师们要充分了解孩子们童真爱玩的天性,切忌死板的灌输式教育,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快乐。《雪绒花》自影片上映以来,作为奥地利的经典民谣,在全世界广为传颂,经久不衰。5雪绒花是奥地利的国花,雪绒花虽小但洁白无瑕,傲然生长在阿尔卑斯山脉,即使在恶劣贫瘠的环境,小小的雪绒花仍能坚强的生长,它象征着奥地利人民热爱祖国,渴望和平,坚强不屈的精神。

五、音乐对电影创作的影响

自《音乐之声》获得前无古人的成功后,电影界逐渐开始重视音乐在影片中的表达效果,越来越多的导演将音乐这种听觉享受与视觉效果融合起来,打造完美的视听盛宴。在中外影坛,我们不难发现,每一部作品几乎都有其表现影片灵魂的代表歌曲,《速度与激情》的《See you again》,《泰坦尼克号》的《永恒的心》等。同时,音乐也成为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重要形式之一,《海上钢琴师》就是很好的例子,它将钢琴乐曲与人物心情紧密结合在一起。主人公1900厌烦陆地上的人们匆忙虚伪的生活,他甘愿享受独守佛吉尼亚人号的孤独感,也不愿听从好友的劝说,踏下船去看看,在与工人们欢聚时,他弹起欢乐畅快的曲子;在看到美丽的姑娘时,他弹起恬静柔美的曲子;在暴风雨的夜晚,他弹起急促快速的曲子,每一首乐曲都是他内心流淌在指尖的情感写照,没有修饰,没有伪装。国内影坛在电影音乐上的处理也是日益进步,例如上世纪90年代末张国荣主演的爱情音乐剧《左右情愿》,其中音乐元素占很大比重,在人物形象塑造和心情刻画上的作用可谓举足轻重。新世纪的电影《恋爱通告》中,杜明汉为宋晓青现场弹唱的歌曲《你不知道的事》,随电影的上映,红遍了大江南北,它悠扬婉转的曲调细腻的刻画了当时男女主角的心情,令人感动。近几年流行起来的校园青春风电影,也相当注重音乐的作用,《匆匆那年》《致青春》《栀子花开》《夏洛特烦恼》等,每一部电影的上映都会有一首代表歌曲,可见音乐在现代影坛的地位是不容小觑的。

结语:音乐是人类的伟大杰作,音乐可以直击灵魂深处,可以表现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千百年来,音乐作为一种抽象的艺术表现形式,从听觉上激荡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著名音乐家贝多芬的《欢乐颂》和《月光》至今广为流传,它传达出来的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热爱音乐的人。音乐不只是听觉,它可以调动一切敏感的器官随之共舞,打造最震撼的视听享受。

电影《音乐之声》的巨大成功因素诸多,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影片在音乐上的处理恰到好处,音乐在影片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它是整个电影的灵魂,在意境刻画,剧情推进,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上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其中著名音乐《音乐之声》《雪绒花》《Do.Re.Mi》等,在影片的发展中,配合唯美的画面,渲染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给世人留下来自阿尔卑斯山脉的一曲悠扬;修女玛利亚善良坚强的内心给无数人奋斗下去的力量,心怀美好,这个世界对你就不会太差。

注释

11.周向东,聂翔.电影《音乐之声》的音乐艺术赏析[J].电影文学,2012,16:141-142.

22 .冯丽娜.电影《音乐之声》之音乐赏析[J].电影评介,2006,22:44-45.

33 .张巨武.英文电影《音乐之声》的美学解读[J].电影文学,2008,15:133 +89.

44 .刘泓蔚.浅析电影《音乐之声》的艺术魅力[J].电影评介,2007,10:37 +34.

从音乐功能谈对音乐的认识 篇9

关键词:音乐功能,音乐艺术,音乐认识

随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的范围不断加深和扩大, 人类意识领域日益丰富起来。政治的, 科学的, 法律的, 宗教的, 多种社会活动对音乐共同发生作用, 使音乐这一现象变得繁琐起来。音乐由其实用的目的性中渐渐走出来, 审美成了音乐进程中的主要动力, 正是由于这一历程的悠久性与复杂性, 我们对音乐艺术的认识也变得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一、从音乐的存在方式看,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

音乐的声音具有表情性。法国哲学家卢梭在《试论语言的起源》中提出:“旋律模仿人声的变化表现出怨诉, 表现出痛苦或喜悦的呼声, 表现出威吓和叹息, 一切情感的发生表现都属于旋律表现的范围。”音乐不应是自然音响的简单模拟。音乐可以模拟自制音响, 但必须与表情相结合, 为表情服务才具有艺术价值。

音乐的声音具有规律性。组织声音的规律称之为音律, 它有数理的逻辑性, 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起, 人们就把音乐与数学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我国明代律学大师朱载育著有上百万字的《乐律全书》, 他经过精密计算确立了十二平均律, 对世界音乐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从音乐的表现内容看, 音乐是表情的艺术。

音乐是用声音来表现人的内心情感的艺术, 是表情艺术。黑格尔认为:“音乐是透过人心与主体合二为一的最情感的艺术”, “音乐的根本任务不在于反映出客观事物, 而在于反映最内在的自我。”充分说明音乐是人的内心情感的宣泄的外化。在表现人的内心情感方面, 音乐具有其他艺术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音乐作品往往加上标题后更能表情达意。如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标题是由杨荫浏先生所题, 其标题的表层意思是描写江南名泉月夜的美丽景色, 但却隐喻着“镜花水月”的意蕴, 如诗如画般地暗示了乐曲所表现的人在悲痛无望与奋斗向往之间苦苦挣扎的心境。

与此相对的是无标题音乐, 无标题音乐主要指各种奏鸣曲、三重奏、四重奏、五重奏、赋格曲等室内音乐以及各种协奏曲、交响曲等大型管弦乐曲, 它们都是靠音乐创作本身的各种手法所塑造的音乐形象抒发作曲家的内心活动, 体现他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态度, 从而激起听众感情上的共鸣。

三、从音乐的表现手段看, 音乐是表演的艺术。

作曲家写出的作品, 只是记录声音形式的乐谱符号。从乐谱到声音, 必须通过表演者的演奏或演唱才能实现, 因此, 音乐是表演艺术。

准确地将乐谱符号转化为实际音乐声音, 是对音乐表演的最基本要求。掌握熟练精湛的表演技巧, 对表演艺术家具有重要意义。著名指挥家托斯卡尼尼指挥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时, 曾使听众大吃一惊, 那冷酷的命运主体一向被奏成沉重而不慌不忙的来“敲门”, 而托斯卡尼尼却让它闪电霹雳般地突然闯了进来。挑剔的听众回去翻阅总谱, 才发现那上面却有贝多芬留下的标记“激昂的快板”, 指挥大师不过是把被别人歪曲了的东西认真改正过来而已。也有另外一种情况, 小提琴大师埃尔曼说:“作曲家标记的速度经常会有失算之时, 需要我们加以正确解释, 当然, 只能改变其速度而不能改变其精神。”那么, 能否选择一个合适的速度, 则要靠表演者对作品精神的深刻理解。我国女钢琴家鲍惠荞在演奏中国钢琴曲《彩云追月》时摒弃了对这首乐曲传统的处理法, 把旋律弹得稍慢, 突出其优美、诗意的韵律, 乐曲结尾部分处理成渐弱、渐慢, 仿佛月亮渐渐隐没到云层后面去了。她每次同样演奏, 总会感到听众们那种凝神屏息的气氛, 整个剧场好像沉浸在月夜的静谧之中。

音乐表演不仅是在技术上将乐曲符号转化为实际音响的物质手段, 而且也是艺术的再创造过程。英国哲学家斯宾塞认为:“音乐本质上是从易动情感的说话声调那里产生的……歌唱必须通过存在于说话之中的抑扬顿挫和夸张的特征才能被发展进化。”实际上不同的音乐表演艺术家由于各自的性格、气质、生活经历、思想修养、艺术趣味等方面的差异时, 在解释处理同一乐曲时, 往往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卡拉扬指挥贝多芬的作品, 其速度力度适中, 讲究结构的严谨完整, 用朴素自然的手法强调表演作品深邃的哲理性, 而他的学生小泽征尔指挥则气势宏伟, 对比强弱, 着意于英雄性格的表现。前者具有深刻的古典美, 后者具有热情的浪漫美。所以, 音乐表演在音乐创作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完成阶段, 在音乐审美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离开了音乐表演就谈不上音乐创作, 也谈不上音乐欣赏。

其实音乐无非是心灵的回响, 是脆弱情感的共鸣。音乐没有国家、地域、民族的限制, 更没有古今雅俗之分, 是真正属于人类共享的艺术文化。

参考文献

[1]郑继文.关于“音乐”概念的语义学分析[J].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1月[1]郑继文.关于“音乐”概念的语义学分析[J].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1月

[2]江海燕.对“音乐起源”问题的几点认识[J].中国音乐学.2006年第1期[2]江海燕.对“音乐起源”问题的几点认识[J].中国音乐学.2006年第1期

贾樟柯电影中的音乐功能解析 篇10

1 叙事节奏沉稳平静,纪实性风格鲜明

贾樟柯的作品在国外获得大奖无数,冷静的叙事中蕴含深切的人文关怀,他和他的作品本身,就是中国电影多元化发展的重要体现。音乐是其电影创作中始终重点关注的一个方面,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对音乐进行了精心设计,使音乐在叙事上的各种积极作用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电影中对于音乐的使用,其背后所彰显的艺术魅力是值得深究的,音乐之于电影元素是从属关系的。电影中的声音元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人声、音响、音乐。人声和音响将电影从二维单一的平面视觉影像拓展为三维的立体空间,很大程度上增强了电影的幻觉感受,而音乐的介入更是将现实空间带入人物内心空间,从而得到一种心灵上的艺术愉悦感。画面与音乐的配合使用,长久以来都是相互作用,相互共生的。音乐虽然在某些程度上受到画面的制约。但是,音乐本身却可以在增强画面内容的表现力上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音乐作为电影的重要构成要素,在故事情节矛盾冲突推进的过程中,往往成为人物情感与思想表达的交错点。在贾樟柯的电影《小武》中,一首流行歌曲《心雨》在影片中反复出现,第一次是在电视台采访了民营企业家小勇之后,以点播的形式将其送给即将结婚的小勇,而此时安排小武也目睹此景,两者之间距离模式中的疏离度极大加强。在歌厅里梅梅的演唱,在路边上卡拉OK的点唱,亦是这一首歌曲。当后来小武爱上梅梅后,最终也清唱了《心雨》这首歌。可见,这首歌曲的不断出现、空间场景的转换表意直接参与到小武的经历中,成为人物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电影《任逍遥》当中,斌斌情不自禁地唱起《任逍遥》的时候,恰恰是在被母亲责骂之后的个人心声,他在试图寻找自己内心的声音,正好水到渠成让旋律响起。这首歌曲贯穿全片,使流动性的主旨参与叙事,更成为了增强人物性格设计的重要元素。自从有声电影诞生,音乐参与到电影叙事的功能得到不断开发和利用,今天,电影音乐已经成为电影叙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贾樟柯的几乎每部片子都带有一个时代独特的情感体验,能勾起一代人对自己逝去青春的追忆与怀念,他用影片记录下了当下时代最典型的文化特征,而这其中音乐便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参与者与推动者。

2 贾樟柯对电影音乐的选择

贾樟柯在电影中选择的音乐往往是当时最为流行以及最为人所广泛熟知的歌曲,有着强烈的时代气息。1997年的《小武》,其中多次出现的流行歌曲有《心雨》《霸王别姬》等;2000年的《站台》中也有同样在当时正流行的歌曲《美酒加咖啡》《成吉思汗》,更是以刘鸿的歌曲《站台》作为电影影片的同名设计,成为时代缩影的重复再现。流行音乐体现的是一个时代自己的思想价值与情感观念,所以它是一种呈现时代特征的典型的艺术表现形式。贾樟柯在自己的访谈中曾自我坦言,他有一种在转型时期记录人间百态的诉求。但是,这种单纯的影像呈现还是略显单薄,而此时流行音乐的加入,则让这种记录更具有深度与厚度,这种丰满感正体现了贾樟柯对电影音乐运用的重要特征。

通常来说,一部电影往往有一首主题歌来贯穿全片、梳理并且渲染情感主题,在关键的剧作点上将电影推向高潮。所以,是否能够将音乐元素与电影叙事紧密连接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几乎在所有电影作品中,关于背景音乐、主题旋律、主题歌曲的挑选,都已经融进电影细致且具体的创作中,而且许多主题音乐进入流行乐坛后,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相反,音乐成就一部电影的例子不胜枚举。在贾樟柯的电影中,音乐作为历史进程中的一种符号对时间起了界定作用,为了再现那个时期,流行音乐的使用就承担了复现时代轮廓的要求,观众能从视听传达中去领悟某个特定年代人们精神生活的境界,发挥音乐自身的文化包容力,从而贯通古今,乃至中西。

贾樟柯运用流行音乐作为对人物情感的渲染,电影中贯穿始终的音乐符号其目的在于对主人公情感、故事情节以及主题渲染的呈现。电影中的音乐也对艺术表达规律与稳定性有着自身要求,进而强化了视听效果中对于声音元素的把握,这也正是有声片出现后,无声电影所无法比拟的重要部分。例如,电影《天注定》相较之前的作品,更加强化了声音的附加功能,电影音乐与声音的安排直接作用于人物命运走向,暗示情节发展。电影中加入了戏曲音乐的设计,整部电影出现了戏曲音乐四次,分别对应在相近的情节安排上,用来烘托剧情,同时也暗示了后续故事的发展。当姜武饰演的大海,在遭受到凌辱等暴力事件后,他被迫愤而背起猎枪,其类似《林冲夜奔》的设计也正是出于此意。

另一层面的声音元素亦是如此,在电影中对香港影片的声音配乐使用同样也出现了四次,在致敬这些影片的同时,更多是其多义信息的加入为影片提供更广视角的读解方式。这四次分别来自:邵氏出品的经典武侠电影《独臂刀》中的对白、杜琪峰《放逐》中的枪战声、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中的对白以及徐克导演《青蛇》中的人声。这四部影片中的声音元素与剧情情节的同步发展,也暗示着剧中人物的命运走向与后续发展。在电影《三峡好人》中,主人公韩三明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对外部世界充满恐慌的人,面对如何处理寻妻的情节线,导演在抓住此人物情感上运用川剧这一音乐表现形式,从开始就营造出一种沉闷的气氛,将人物对于陌生环境的不安全感融在音乐元素的表达中。贾樟柯的另外一部作品《海上传奇》,以半纪录片的形式展现了上海百年内的沧桑变化,音乐风格在此片中就更为复杂与多元。

他将音乐与叙事完美结合在电影空间中,把界定打破,超越边界,尤其是在最为恰当的关键点把剧中人物内心最为所需的情境巧妙融合,此时音乐的力量就极具放大,释放的这一艺术表现形式感染力,使观众在应接不暇的感受中体会着虚实相生,以景赋意的微妙感,也正是基于贾樟柯恰当地利用各种音乐符号来进一步渲染了主题意象,延伸了其作品的广度与深度。

属于音乐范畴的流行歌曲,这些声音因素在贾樟柯电影的意义生成系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其电影风格最核心的构成因素,应该受到更多的重视。获得第66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奖最佳编剧奖的作品《天注定》,从主题内涵来讲,它讲述的是关于“侠义”概念下的四个暴力事件,在社会转型时期深刻反映了边缘小人物的生存状况和生活状态,并且以其个性鲜明的叙事方式令人耳目一新,在电影的思想性与艺术性上都有个人的极致追求。贾樟柯擅长使用镜头来表现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他的电影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和通过捕捉生活碎片再现纪实美学的意识。当流行音乐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当其传唱方式走进寻常百姓生活,便成为普通观众特别是年轻人个人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贾樟柯把流行音乐加入到他的影片中,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表意元素,其体现的正是他独到的文化视角,也是导演对于边缘生活状态的一种理解。

3 电影音乐独特的艺术魅力

音乐元素是电影综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特有的旋律为电影增添魅力,且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发挥叙事功能。电影叙事功能主要表现在上述的几个部分,包括了增加电影剧情的表现力,塑造人物性格,渲染人物情感,使画面更富有节奏和戏剧性,揭示主题思想,刻画人物内心与整体时代背景复现之间的联系。电影音乐是在影片中体现影片艺术构思的音乐,其特殊作用表现在呈现影片氛围、制造戏剧性、与渲染抒情性上。电影音乐采用隐喻式方法强化画面的表现力,画面与音乐恰到好处的结合,不仅使音乐更富含感染力与表现力,也令画面更具有节奏感,实现与影片整体表现相得益彰的呈现形式。贾樟柯在他电影中使用流行音乐的形式不仅出于个人喜好的选择,同样也是影片追求纪实美学风格的选择。电影音乐存在的主要特征在于它与画面之间相互共生、相互作用以及音画的协调与配合,这不仅使电影本体发挥魅力,而且能更为有效地赋予影片本身文化底蕴与艺术价值。

由于电影声音元素带来的听觉感受滞后于画面的视觉冲击,所以电影音乐的存在也往往容易被忽略。就电影音乐元素来说,其自身所具有的抽象性很难被直接言说表意,伴随着电影这一综合性艺术形式的不断发展,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越来越得到创作者的重视和认可。不同导演对于不同类型音乐的选择,实际上是一种蒙太奇式创作思维的呈现,当音画不同程度组合后,将得到一加一大于二的多重意义。贾樟柯电影中对于时代性标签的传递可以算是把控得游刃有余,声音元素中尤其是对于流行歌曲的选择,则成为表现时代特征的最有利的代言,此类音乐的运用直指向时间与空间并最终到达电影文本内部,在电影创作者与电影观众之间建立起多重理解维度,从而迸发出新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贾樟柯.贾想—贾樟柯电影手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王云阶.论电影音乐[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

电影色彩的情感功能探析 篇11

【关键词】 电影;色彩;情感;审美风格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黑白、无声、颤抖的画面,这是电影最初的状态。如果说声音元素的加入,是电影技术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革命。那么色彩的运用,则是电影技术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革命。彩色影片的出现,实现了电影从黑白到彩色的变革,意味着一个全新的银幕影像时代的到来。电影是声画结合的艺术,视听语言是其特有的讲故事的方式。作为视觉语言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色彩自然在电影的创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还原自然现实,参与故事叙事,还具有表达情感的功能。

电影中色彩表达情感的功能建立在色彩情感作用的基础上。“人眼的三种感色纤维分别对相应的色光具有敏感性,由于三种感色纤维对不同的色光所产生的兴奋程度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生理反应。这种生理反应与人们的心理反应综合起来,就形成了色彩的情感作用。”[1]40科学表明,个体对不同的色彩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耀眼的红色是对视觉刺激最强烈的颜色,它是最接近太阳与火焰的色调,象征着生命、鲜血、热烈、冲动、温暖,令人兴奋,也常常用它指代爱情、暴力与革命。类似的,清新的绿色时常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力量,象征着生命、生长与青春;深沉的黑色充满了神秘感,象征着高贵、冷艳、庄重;纯净的蓝色代表冷静、忧郁、纯洁、高雅;温暖的黄色则往往是欢乐、阳光、享乐的代表。与静止的油画相比,色彩在电影中的功能往往更胜一筹, 因为它是运动的,具有流动性,恰似音乐的旋律。通过不同镜头、场景、时空之间的转换,色彩在银幕上呈现出形态各异的容貌,更能准确地反映人类复杂的生活现状,也更接近人类真实的情绪、情感与心理变化。电影中色彩的搭配组合与运动变化,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情感体验。暖色调时常会带给观众愉悦的心理感受;相反,冷色调则带来压抑的心理感受。同时,不同的色彩组合也会带给观众不同的空间感受,色彩明亮就会造成空旷宽敞的错觉,色彩浓重则会显得更加狭窄压抑。色彩之间的差别越大,组合起来对比更鲜明,会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相反,则造成一种朦胧梦幻之感。因此,电影中色彩的变换常常可以表达某种情绪,传递特定的情感与心理状态,使观众领悟到更多的超越故事本身的内容。

“色彩是电影人手中的利器,或抒情,或表意,或象征,或拟讽,勾连呼应,统领全局,渗透着艺术者独特的美学诉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读者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在具象画面的色彩构造中,领悟到抽象艺术的美感。”[2]16因此电影人对色彩的运用,早已超越了“百分之百天然色彩”的还原再现,而是更多融入了人生体悟的再创造,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种带有主观色彩的再创造才能使色彩真正地融入到电影创作中。电影人通常会依据故事的主题、影片的风格样式、人物情感变化及自身的喜好,确定出全片统一的色彩基调,甚至细化到每个场景空间的亮暗影调倾向及每个人物形象所代表的色彩。一旦这些色彩的情感魅力打动观众,引发共鸣,影片主题也就得到了进一步深化。本文将从主题意蕴的抒发、人物形象的塑造及独特美学风格的形成三方面对电影色彩的情感表达功能加以论述。

一、主题意蕴的抒发

在电影的创作中,色彩作为一种情感因素,首先被运用于作品主题意蕴的抒发上。作为传达影片创作意念的重要载体之一,色彩主要是通过感性形式为故事主题服务的。颜色的不断变换与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色彩形态,这些色彩形态可以将复杂抽象的概念直观地展现出来。电影人往往通过对影片整体色彩基调与明暗影调的处理,来完成对故事主题意蕴的抒发。

以爱情、友情为主题的影片,环境色多为高饱和度的亮色调,像白色、红色、绿色或黄色。如日本导演岩井俊二的代表作《情书》,主色调即是白色,开场漫天飞扬的雪花、银装素裹的大地与鱼肚白的天空融为一体,营造出纯白的背景,客观展现出故事发生的时空,同时也奠定了全片淡淡忧伤的情感基调。彩色镜头下,一身黑色大衣包裹的渡边博子在白茫茫的雪地中缓慢前行,与纯白色的背景形成一种强烈的视觉反差,产生了一种东方写意水墨画的效果,画面蒙上了一层朦胧梦幻之感,像极了纯洁的初恋,与主题丝丝相扣。泰国青春题材的影片《初恋这件小事》片头就是淡黄色的高中教学楼,奠定了全片清新的淡黄色调子,有淡淡的回忆的感觉,符合少男少女情窦初开的主题,观众也跟着回到了青春年少的日子。表现友情的影片多以橙红色、鹅黄色等暖色调为主,如《三傻大闹宝莱坞》《阳光姐妹淘》《末路狂花》都是如此,非常具有感染力。

相反的,一些以暴力、战争为主题的影片则更倾向于使用饱和度较低的冷色调,如黑色、灰色、墨绿色、深蓝色等,且色彩的搭配更趋于接近,这样灰暗阴冷的画面给人一种的明显的压迫感,更容易突出了这类黑色题材的特色。在色彩的运用上,电影人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的代表作《辛德勒名单》堪称经典。这部长达195分钟的影片由现实与回忆两个叙事时空穿插而成,现实时空只出现在片头与片尾,中间全部为回忆时空。影片主要通过色彩空间的变换来处理这两种时空,彩色画面象征着和平美好的现实,黑白画面则象征着黑暗苦涩的战争回忆。因而黑白色调便成了整部影片的主色调,只在片头与片尾出现了一抹彩色。这样既奠定了影片沉重肃穆的情感基调,营造出一种厚重感与真实感;又突出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暗含了电影人对犹太民族苦难的尊重以及深刻的历史反思。除此之外,这部影片最为人称道的是对高潮部分色彩的处理,即纳粹军队大规模屠杀犹太人的时候,出现了一个身穿红色大衣的小女孩,成为黑白画面中唯一的一抹亮色。这个红衣小女孩在拥堵的人群穿梭着,试图躲避这场灾难。然而在随后的画面中,这抹红色再次出现在堆积如山的运尸车上,与黑白背景形成巨大反差,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刺激与心灵震撼。类似的,以饥荒为题材的影片《一九四二》以深灰色调为主,灰蒙蒙的天空、灰褐色的土地、灰黑色的脸庞、灰白色的棉袄,早早奠定了悲剧的基调,深化了影片对灾难反思的主题。

二、人物形象的塑造

塑造完满的人物形象是色彩情感表达最基本的功能。色彩的运用可以更好地表现人物的心理与状态,突出其性格特征,完成其形象塑造的生动性、立体化与丰富性,从而促进观众与银幕形象的情感交流。

色彩情感功能的运用首先就体现在人物造型上。通过对服饰色彩的精心设计,可以反映出剧中人物的身世背景、对外界坏境的态度及内心微妙的变化。韩国电影人金基德的影片《弓》很具有代表性,女主人公第一次亮相,就是一件嫩绿色上衣搭配一条大红色连衣裙,脸上带有一抹浅浅的笑。这样艳丽且单薄的着装与船上其他身穿灰黑色棉袄的人物形成了较大的反差,更加突出女孩的与众不同,继而为其远离世俗、天真无邪的性格埋下伏笔。类似的还有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人物服饰色彩的设计,母亲几乎永远穿着一件红色的棉袄,戴着红色的围巾,绑着红色的头绳,父亲则一成不变地穿着一身黑色的中山装。红色代表着热情、激烈、外向,而黑色代表着理智、内敛、沉闷,两个人物服装色彩上的反差,巧妙揭示出性格的差异,母亲活泼开朗、热情奔放,父亲则理智内敛、低调沉稳,为之后母亲执着追求爱情,父亲被一步步感动的故事发展打下基础。

即使是同一人物服饰色彩上变化,也会带给观众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影片《花样年华》中苏丽珍共换了23件不同颜色款式的旗袍,每件旗袍都代表着不同的心情,观众的情绪也随着的她的心态变化着。日常生活中,苏丽珍喜欢穿素色的旗袍,如搬家时是灰白色,跟邻居太太聊天时是灰蓝色,看丈夫打麻将是黄褐色。但当她送丈夫出门后,提着饭盒一个人下楼买面条的时候却是毫无修饰的蓝黑色旗袍,流露出内心的孤寂。在和周慕云开始约会以后,她的旗袍颜色也渐渐鲜艳了起来,耀眼的红色、亮丽的黄色、清新的绿色。影片《雷雨》中女主人公繁漪的服饰色彩变化可以作为典范,从白粉色的学生装到淡紫色的碎花旗袍,再到血红色的披风、纯黑色的修身旗袍,服饰色彩由浅至深,形象地反映出由天真烂漫的少女变为压抑扭曲的妇人的心理变化历程。

电影人常常直接借助画面色彩来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最典型的代表即为波兰电影人克日什托夫·基希洛夫斯基的色彩三部曲《蓝》、《白》、《红》,影片中大块的颜色拼贴与大片渲染,均是人物心理状态的“替身”。其中《蓝色》的色彩运用最为突出,主色调为冷色调蓝色,镜头里的一切都是蓝色的:天空、房间、游泳池、灯饰、棒棒糖、文件夹,以显示出女主角的沉静、孤寂、忧郁的心绪。香港电影人王家卫也是如此,特别喜欢用漫无边际、随意涂抹的大块拼贴色彩来描绘都市边缘人群内心游离的状态。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有体现,如《重庆森林》以冷色调为主,画面中充斥着绿色的光线,覆盖着酒吧、宾馆、街道、商店,甚至人物的脸庞,尤其是人物情绪低落的时候,绿色色块的运用更加夸张。这种色彩的运用是有根据地从影片中的人物角度看问题,紧贴人物的心境变化,从而达到一种心理上的“视觉真实”。

三、独特美学风格的形成

色彩运用是极具主观性的创作,必然渗透着电影人的创作理念与审美意识,这样色彩的内涵与影片的内容才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风格化的效果。由于个性气质、知识结构、生活阅历的差异,电影人在色彩运用的艺术形式上有不同的探索与追求,久而久之会形成独特的色彩美学风格。成熟的电影人往往可以十分鲜明地将自己的审美意识与创作理念融入到影片色彩的运用上,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样式与美学意蕴。

一提到张艺谋,观众总能联想到他的“红色电影”,这是由于他十分热衷于用夸张绚丽的红色与仪式感极强的画面来叙事,象征着强烈的生命意识与民族气节。影片《红高粱》对红色的肆意涂抹与大片渲染,正反映出他独特的色彩追求与美学风格。如在“巅轿”一场戏中,火红的太阳染红了天空,红绸带迎风飞扬,红色迎亲队抬着红花轿穿过火红的高粱地,漫天飞舞着红色的精灵;新娘子也是全身红装,盖着红盖头,扎着红头绳,戴着红耳环,涂着红脸蛋;红色的酒窖、红色高粱酒、红色血液……这种对红色的大胆运用,在影片的结尾达到了顶峰,如火的高粱地中,烧酒坊的兄弟们与日本人决一死战,奶奶倒在血泊里后,整个画面都变成了血红色,带给观众极大的视觉冲击与强烈的情感共振。之后的《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我的父亲母亲》,张艺谋依然表现出对红色的钟爱,达到了一种风格化的效果。类似的,日本女电影人蜷川实花也十分喜欢运用丰富夸张的色彩构图,并因为独特的色彩感而备受瞩目。她对色彩的捕捉有着超高的敏锐度,时常打造出华美绚丽场景,充满梦幻般色彩缤纷的色调,几乎每一帧画面都可以做海报,特别是以影片《花魁》《狼狈》为代表。日本电影人岩井俊二对印象派绘画十分着迷,迷恋柔和的光线中自然景物的色彩,因此作品的画面多表现出油画的特质,如《梦旅人》、《燕尾蝶》、《情书》、《花与爱丽丝》、《四月物语》、《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多是明亮鲜丽的色调,清新明快、沁人心脾。

俄罗斯电影人塔尔科夫斯基则更倾向于使用温柔婉约的色彩,连色彩之间的过渡都十分柔和,尽量避免造成视觉上的不和谐。他的作品《压路机与小提琴》、《镜子》、《潜行者》、《乡愁》、《牺牲》中,多采用色彩淡化的处理,镜头上仿佛蒙上了一层雾,画面朦胧梦幻,甚至大多数场景看上去像阴天拍摄的,给人一种恬淡如诗的意蕴美感。美国电影人斯坦利·库布里克则因色彩使用干净简洁而闻名,他倾向于使用饱和度高且单一的色彩,画面纯净、线条清晰、对比强烈。如影片《发条橙》开场中奶吧的色彩主要由纯白色和深蓝色构成,纯白色的有巨大的各式各样的裸女石膏雕塑,装饰性的白色的照明灯,刻在墙壁上的白字,人物的白色套装,透明杯中白色的牛奶;深蓝色的有房间四周的墙壁,人物头上的帽子与鞋子。纯净的色彩、清晰的线条、独特的造型,造成了夸张怪诞的视觉效果。其他作品如《全金属外壳》、《紧闭双眼》也是如此。因而,在电影的创作中,色彩作为一种情感因素,更容易帮助电影人形成独特的美学风格。

探析贾樟柯电影之功能性音乐 篇12

电影音乐按照在电影中出现的方式, 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现实性音乐, 另一类是功能性音乐。现实性音乐为客观的音乐, 功能性音乐为主观的音乐, 这类主观的音乐在画面上没有声音的来源, 一般是由作曲家专为电影创作的, 意在烘托剧情和人物心理活动。本文将以贾樟柯电影中的功能性音乐为研究对象, 具体分析贾樟柯作品中功能性音乐——电影配乐在贾樟柯电影作品中的美学功能以及在情节发展中的具体作用。

一、风格来源

曾是台客摇滚第一人的林强为贾樟柯电影《世界》、《三峡好人》、纪录片《东》和短篇《我们的十年》操刀制作配乐。他善于用精致的电子音乐烘托出电影的主旨和神韵, 从而彰显出电影一幕幕沁人心脾、内涵深刻的画面。音乐时而明快, 时而沉静, 融合西方电子节拍与东方民谣的禅境, 搭配以悠扬的男声吟唱, 加入空心原声吉他的弹奏, 以音乐的空灵和生动传达着贾樟柯镜头下直接而细腻的生命, 表现出当代中国人在改革开放后社会的急速发展变化下那些具有代表意义的生命状态。

林强将他音乐性格中尖锐、敏感而又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都带入到电影配乐里。当他在侯孝贤的电影中得到充分历练之后, 林强与贾樟柯的合作也显得水到渠成。贾樟柯作品注重写实的性情也得到完美的烘托。

二、音乐类型

1、高科技舞曲

高科技舞曲 (Techno) , 是一种利用电脑合成器合成, 制造出一些特殊音效的音乐, 速度快, 节奏强, 在一定层面上直接表现了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同时, 音乐风格比较内敛, 音色冰冷, 往往都是在机械化地重复, 简单的节奏仿佛让听者置身于工厂里听着机器制造的简单噪音。人们听了这样的音乐不会有欢愉的感觉, 反而会感受到莫名沉重和枯燥。贾樟柯作品善于呈现城市中摸爬滚打的小人物, 那些小人物默默无闻地在大城市中打拼, 深知人世冷暖, 他们的生活也同样如高科技舞曲音乐一样机械地重复着每一天。贾樟柯需要这样冰冷的音乐来直接地烘托他想要刻画的“边缘化”的人生。

贾樟柯作品《世界》中的赵小桃是北京世界公园民俗村的一名舞蹈演员, 她对身边微缩的世界早已经厌倦, 渴望有一天能同也在民俗村做保安队长的男友成太生一起坐飞机去看看外面真实的世界。赵小桃在《世界》中的第一个亮相是她在狭长的通道里用尖锐的声音高喊:“谁有创可贴?”不断地尖喊后她终于要到创可贴, 音乐《The world open》就伴着女主角赵涛贴创可贴的动作铺陈开, 开始的平静让人有些许的不耐, 但随着转换的镜头中光与影的交错, 音乐的节奏骤然急剧起来。

配乐中喷张着金属元素和机械的冰冷, 其中蕴含着中国式的大气, 从而将一个声、光、电都交融得分外妖娆的舞台呈现在观众眼前, 一切都看起来遥远得不近人情, 演员们穿着色彩跳跃的服饰在舞台上摇曳身姿, 这是她们华丽的工作。而离开灯光服装的包裹褪下演出服的她们却是北京这个大城市最不入眼的漂泊者, 她们蜗居在城市的角落, 拥簇他们的是阴暗潮湿的地下室, 肮脏吵杂的小餐馆, 拥挤杂乱的裁缝店, 破败残缺的建筑工地, 那是属于他们的真实。但就是这种化学反应让华丽的舞台和冰冷的现实得以冷暖交汇。赵小桃在观光飞机上跟太生表明了自己想要跟他一起出去看看的愿望, “天天在这呆着, 快变成鬼了, 你就带我出去逛一逛。”而成太生没有任何表态。紧接着后面插入了一段小桃飞翔在北京城上空的动画, 配乐《长路漫漫》仅仅从歌名就看出导演贾樟柯对于小桃这个愿望的价值判断:长路漫漫、遥遥无期。作曲者林强作《长路漫漫》时搬出当年的电民谣和电摇滚的架势, 用立体的节奏和鲜明的音色层次慢慢氤氲, 引入人声高鸣与胡淼峪的电子禅宗音乐《智慧到彼岸》有异曲同工之妙, 颇似高山流水与浮光掠影的综合视听展现。

2、氛围音乐

氛围音乐 (Ambient) 源于70代的一种实验性的电子合成音乐, 它给予艺术家足够的艺术空间进行电子音乐的融合, 不熟悉的听众会认为这种音乐是一种简单的重复, 而会忽略音乐中的禅境和东方哲学。氛围音乐用现代的电子音乐描述着儒、法、道的神圣境界, 让听众身临其境, 同时用人声或乐器营造具有线性结构的音效氛围。它的灵动和飘渺, 听起来也如贾樟柯作品风格一样朴素和简约, 林强使用来自灵魂和宇宙深处般的氛围音乐, 在电影里质疑了主人公灵魂的去与留, 生命的绽放与陨落。

《世界》里小桃主动要求成太生跟她结婚, 成太生漫不经心的一声“恩”让小桃彻底寒心, 因为成太生的心已经随着去巴黎的女人一起飞了。小桃想要结婚却不得, 失落和寂寞的心情可想而知, 导演却“故意”的安排了一场民俗村里的婚纱秀。模特们穿着洁白的婚纱高雅地走在雪花飘扬的舞台, 配乐《Snow View》的灵动与画面的唯美结合得天衣无缝。《Snow View》是有着在东方山林泉水叮咚的诗般意境的Ambient, 源远流长, 静谧欢动。同样地, 圣洁的音乐背后依然是窘迫的现实, 电影的最后小桃与太生煤气中毒没有死, 但他们的灵魂却凤凰涅槃得到重生, 就像小桃最后说的那句“我们才刚刚开始”。贾樟柯善用戏里戏外鲜明的反差地表现小人物们卑微的生命, 因为这样会衬托得他们更真实更鲜活更悲怜, 而观者更会陷入深深的沉思。

3、弗拉门戈吉他

弗拉门戈吉他是一种可以充分展现吉他声色魅力的音乐形式, 它将古典吉他与弗拉门戈音乐技巧相结合, 形成了古老的弗拉门戈音乐中新兴的节奏色彩。在今天的音乐世界, 弗拉门戈吉他已经跃升为一门独具特色的弹奏艺术。林强往往用这种音乐配合着贾樟柯镜头中主人公忧郁、迷茫、失落的心情以及生活中表面的平衡下隐藏着的躁动和不安。

在电影《世界》中, 俄罗斯演员给北京民俗村的演员带了一个望远镜, 大家兴奋地冲向楼顶想用望远镜看看“新大陆”, 下一个镜头便是小桃一个人站在楼顶看着北京的夜, 观众都明白了寂寞的小桃多么向往外面的世界, 而始终不能离开民俗村的她只能静静地用望远镜远远地观察着外面的精彩。搭配着这样的画面, 配乐《路》用了一段减速版的弗拉门戈吉它做引子, 之后则用柔和的噪音和吉它的重复段交汇出一种迷离又梦幻的效时赵果, 同小桃厌倦民俗村生活的情绪和向往外界的愿望被配乐传递地更加清晰。随后电影画面中泛出淡黄色的城市与字幕中的“乌兰巴托的夜”, 《路》中木吉他的弹拨恰似城市上空的稀薄大气, 使像小桃这样的人慢慢吸入体中而不察觉, 久而久之亦也习惯与之相依相存。

4、传统戏剧

贾樟柯创新性地使用川剧入乐, 这是作品《三峡好人》的特色之一, 也是贾樟柯所有配乐作品的亮点。

《三峡好人》开场戏剧声调的沉重和冷键盘音色的低沉, 从中可听出电影的整体肃穆、冷峻的基调, 这似乎可以将林冲孤苦的情绪进化成韩三明对陌生环境的惶恐。这又是一部关于贾樟柯描述的“写实人生”的作品。在电影画面中, 三峡流域中一艘船上形形色色的乘客, 男人大多打着赤膊, 从众生形态上可知他们都是中国最普通的老百姓, 悲沉的音乐驱使着拥挤混乱肮脏的船体, 船上的人们也随着水流漂泊远方。从此, 他们离开了赖以生存的家园——三峡。开场曲明确了《三峡好人》的意义, 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剧中人物和事件背后的原型进行了批判。

《三峡好人》片尾依然采取戏剧配乐, 依然低沉严肃, 这是为了祭奠韩三明寻妻和沈红寻夫的最终结局, 同时也就是祭奠农业文化被现代工业文化撞击得体无完肤。城市在不断地拆迁, 一个两千多年的城两年就拆完, 如此所突出的农业文化和工业文化矛盾不是简单的用城市发展需要可以解释的, 如何平衡农业和工业的发展便成了中国始终要面对的尖锐问题。当中国的城市越建越繁华美丽, 农村的穷困脏破依然存在;当不断宣扬“农村城市化”的口号时, 农民的耕地却在不断被征用。农民赖以生存的根被政府拔出, 他们所表现出的惶恐和无奈和影片最后空中走钢索的人一样, 随风飘荡命悬一线。

三、结语

在贾樟柯电影中, 音乐记录了时代、记录了青春、记录了生活;音乐传递着情意、传递着历史、传递着生命, 音乐弹拨着剧中人内心的丝丝情弦;音乐阐述着别人看不到的社会万象。音乐是贾樟柯记录城市化进程中草根的苦涩生命以及回望青春时的另一支笔。

摘要:贾樟柯作为中国写实电影的一面旗帜, 其作品独到之处不仅体现在选材上, 也体现在对电影音乐的制作上。贾樟柯电影的配乐凸显出一份有金属感的时代气息, 配乐紧贴剧情, 时而空灵、时而摇滚。他用音乐带领观众走近不同的时代氛围, 使观众从音乐和画面的双重视听效果中得到共鸣。

关键词:贾樟柯,电影,电影配乐

参考文献

[1]卢兆旭.贾樟柯电影符号[J].电影评介, 2009 (19) .

[2]曲芸辉, 陈伟.文化的一个侧影——浅析贾樟柯电影中的流行音乐[J].科技信息 (学术版) , 2008 (9) .

[3]张献民.看不见的影像[M].上海三联书店, 2005 (1) .

[4]郝建.硬作狂欢[M].上海三联书店, 2004.

上一篇:课堂示范新方法论文下一篇:矿井冻结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