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功能(精选9篇)
脏腑功能 篇1
水是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重要物质之一, 水的转运和代谢调控是所有生命形式都需要的一个基本条件, 在这一点上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的认识是相同的。中医学很早就对体内水的转运和代谢进行了描述, 并认为其和脏腑功能密切相关, 尤其是肺脾肾三脏。现代医学在20世纪90年代初发现了在机体水液转运和代谢中起重要作用的一类蛋白质分子家族, 即水通道蛋白 (aquaporins, water channels, AQPs) 。AQPs的发现不但为现代医学中与水液代谢相关性疾病发生机制和治疗研究提供了新的靶分子, 也为中医药中脏腑功能与水液代谢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方向。
1 AQPs在水液转运和代谢中的作用
迄今为止, 从哺乳动物组织中克隆鉴定的AQPs已经有13种, 广泛分布于机体各种组织细胞中, 尤其是与液体分泌和吸收有关的上皮细胞及内皮细胞;并且研究发现其参与了机体水的分泌、吸收及细胞内外水的平衡等重要生理活动。它的发现为从分子水平揭示机体内水的转运和代谢机制提供了条件。近期研究发现AQPs的分布具有组织和细胞特异性, 参与了人体内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 对维持人体正常生理状态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AQP0在晶状体纤维细胞中表达丰富, 与晶状体的透明度有关, 它的突变可能导致晶状体水肿和白内障, 小鼠缺乏AQP0将患先天性白内障[1];AQP1在胆管上皮质膜中有表达, 可能与其分泌功能有关[2];AQP2在肾中大量分布, 在调节肾脏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AQP5主要分布于各种腺体细胞, 与唾液分泌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AQP5基因敲除小鼠唾液分泌明显减少[3], 并且AQP5还可能参与了肺内炎症时液体的异常转运[4]。
2 AQPs和脏腑功能的关系
中医学把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称为津液, 包括各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和其正常分泌物, 如:唾液, 消化液, 泪液及尿液等。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与各脏腑功能密切相关, 包括:肺、脾胃、肾、大肠和小肠等, 特别是肺脾肾三脏。《素问》曰:“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 五精并行”。中医学还认为津液是把各脏腑功能联系在一起的物质基础, 如果脏腑功能失调将影响津液的代谢, 破坏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 正如《医学法律》所说“然则水病以肺脾肾为三纲矣”。津液代谢紊乱也必将进一步影响脏腑的功能, 《医学入门》所说“肺失宣降与通调, 则水不能布, 而致痰饮, 咳喘, 水喘”。津液的主要成分是水, 可以说无水则无津液, 现代医学认为水在体内的转运和代谢要通过AQPs, 可见津液代谢与AQPs密切相关, 而且AQPs在肺、消化系统和肾都有广泛表达, 说明AQPs可能和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密切相关, 研究生理状态下AQPs的分布和功能以及病理状态下AQPs的表达改变和机制, 将为中医学研究肺脾肾等脏腑功能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2.1 AQPs和肺主通调水道
肺位于上焦, 为水之上源, 主通调水道。通过肺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津液的输布, 运行和排泄起到调节作用。肺接受从脾转输而来的津液, 通过宣发作用输布至人体上部和体表, 通过肃降作用输布至肾和膀胱以及人体下部。因此肺的宣发和肃降不但能使水液运行的道路通畅, 还在维持机体水液代谢平衡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如果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异常, 则必然会影响机体水液代谢和平衡, 从而导致一些疾病的产生。如肺失清肃, 通调水道功能失司, 水液不行, 则聚而成痰, 停留于肺, 影响肺的呼吸功能;如果水液不能下输膀胱, 还能出现小便不利, 水肿等症状。由此可以看出肺在水液代谢的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这可能和肺参与了体内AQPs的调节有密切关系, 王哲等[5]的关于实验性肺气虚证对大鼠肾组织AQP2的表达影响研究则为肺参与体内的AQP的调节提供了依据, 该研究表明肺气虚时, 肾脏AQP2表达增强。
2.2 AQPs和脾主运化
脾位于中焦, 为后天之本, 主运化水谷精微, 为体内津液代谢的枢纽, 能将津液上输于肺或直接布散全身, 以灌四旁。《太平圣惠方》“脾失健运, 则水湿内停, 而至水饮, 痰饮, 水泻”, 说明脾的运化功能与体内津液生成和输布也有密切相关。脾胃功能异常, 将导致体内津液代谢紊乱, 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诸湿肿满, 皆属于脾”, 脾失健运, 水液停聚, 会形成水湿, 发为水肿, 并且脾虚时津液代谢紊乱形成的病理产物还会影响到其其它脏腑功能, 如肺的呼吸功能等。周正等[6]就从AQP4的表达变化探讨了脾胃湿热证的发生机理, 并证明AQP4的异常表达可能是脾胃湿热证的发生机制之一。王德山[7]等从脾虚大鼠结肠上皮细胞水通道蛋白8 (AQP8) 表达的变化探讨了脾虚泄泻的发生机制, 并认为AQP8表达下调可能是脾虚大鼠产生泄泻病理生理机制之一。这些研究都说明脾的运化功能与AQPs功能有内在相关性, 为今后脾的实质研究提供了新途径。
2.3 AQPs和肾主水
肾位于下焦, 《素问·逆调论》云:“肾者水脏, 主津液”, 在津液代谢中起主宰作用。肾主水液, 主要是指肾中精气的气化功能, 对于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 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 起着极为重要的调节作用。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作用是脾胃、肺等脏腑功能的动力, 推动了全身津液的输布。由肺下输至肾的津液, 通过肾的气化, 清者蒸腾, 经三焦上输于肺而布散全身, 浊者生成尿液注入膀胱, 排出体外。AQPs的正常表达可能是肾主水液的分子生物学基础[8], 肾阳对水液代谢的调节出现异常, 水通道蛋白表达异常可能是癃闭、淋证、水肿等水液代谢异常的发生机制。
3 AQPs和肺脾肾三脏功能相关性的关系
肺脾肾三脏在体内津液代谢中都有重要作用, 而且通过参与津液生成、输布与排泄, 把它们的功能密切联系在一起。某一脏腑的功能异常将会影响到全身的津液代谢, 也必将会影响到其它脏腑的功能, 如果能够从AQPs表达变化入手, 研究肺脾肾三脏在水液代谢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性, 可能为肺脾肾三脏功能的相关性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如王哲等[5]的研究表明实验性肺气虚大鼠肾组织AQP2表达增强, 说明在机体水液代谢中, 肺和肾两脏相互配合, 共同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如果肺失宣降, 通调水道失职, 将累及于肾, 而导致尿少, 甚至水肿。赵娴等[9]的研究也表明哮喘时肺失肃降状态下, 豚鼠尿液中AQP2的含量升高和肺的功能异常相关。
由此可见, AQPs在肺、消化系统和肾的正常表达可能是“肺主通调水道”、“脾主运化”和“肾主水液”的分子水平基础之一。通过研究AQPs的表达和调节机制, 将为揭示肺脾肾三脏的功能及其功能的相关性提供新途径, 为中医肺气虚证、脾气虚证、脾胃湿热证及肾虚证等证的本质研究提供新方向。
摘要:通过论述水通道蛋白和肺脾肾三脏在体内水液代谢中的作用, 探讨水通道蛋白和中医学肺脾肾三脏功能的内在相关性, 提出AQPs在肺、消化系统和肾的正常表达可能是“肺主通调水道”、“脾主运化”和“肾主水液”的分子水平基础之一。因此通过研究AQPs的表达和调节机制, 将为揭示肺脾肾三脏的功能及其功能的相关性提供新途径, 为中医肺气虚证、脾气虚证、脾胃湿热证及肾虚证等证的本质研究提供新方向。
关键词:水通道蛋白,肺,脾,肾
参考文献
[1]Berry V, Francis P, Kaushal S, et al.Missense mutationsin MIP underlie autosomal dominant polymorphic and lamellar cataracts linked to12q[J].Nat.Genet, 2000, 25:15-17.
[2]Calamita G, Ferri D, Bazzini C, et al.Expression and subcellular localization of the AQP8and AQP1water channels in the mouse gall-bladder epithelium[J].Biology of the Cell, 2005, 97 (6) :415-423.
[3]Ma TH, Song YL, Gillespie A, et al.Defective secretion of saliva in transgenic mice lacking aquaporin-5water channels[J].Biol Chem, 1999, 274 (29) :20071-20074.
[4]Towne JE, Harrod KS, Krane CM, et al.Decreased expression of aquaporin (AQP) 1and AQP5in mouse lung after acute viral infection[J].AmJ Respir Cell Mol Biol, 2000, 22:34-44.
[5]王哲, 太史春, 李淑玲, 等.实验性肺气虚对大鼠肾组织AQP2的表达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7, 25 (9) :1846-1848.
[6]周正, 劳绍贤, 黄志新, 等.脾胃湿热证与水通道蛋白4基因表达的关系[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04, 12 (2) :71-73.
[7]王德山, 张宇, 王哲, 等.脾虚模型大鼠结肠上皮细胞水通道蛋白8表达变化[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08, 16 (4) :71-73.
[8]太史春, 邰东梅, 邹晓明, 等.肾主水液与水通道蛋白内在关系的探讨[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7, 21 (8) :7-8.
[9]赵娴, 张晓虎.哮喘状态肺失肃降下豚鼠水液代谢发生的变化及其机制[J].陕西中医, 2005, 26 (10) :1115-1117.
脏腑排毒 食补更好 篇2
肝排毒可吃胡萝卜
肝脏是重要的解毒器官,各种毒素经过肝脏的一系列化学反应后,变成无毒或低毒物质。要让肝脏多排毒,平时可以多食用胡萝卜、大蒜、葡萄、无花果等。
专家介绍,胡萝卜是有效的排汞食物,其含有的大量果胶可以与汞结合,有效降低血液中汞离子的浓度,加速其排出。每天进食一些胡萝卜,还可以刺激胃肠的血液循环,改善消化系统,清除氧自由基。
无花果含有机酸和多种酶,可保肝解毒,清热润肠、助消化,特别是对二氧化硫等有毒物质有一定抵御作用。
肾排毒吃黄瓜樱桃
黄瓜、樱桃等蔬果有助于肾脏排毒。黄瓜通过利尿作用能清洁尿道,有助于肾脏排出泌尿系统的毒素;樱桃是目前被公认具有为人体祛除毒素及不洁体液的水果,对肾脏的排毒具有相当好的功效,而且还有通便的功用。
肠排毒吃魔芋蜂蜜
肠道可以迅速排出毒素,但是如果消化不良,就会造成毒素停留在肠道,被重新吸收,给健康造成巨大危害。
脏腑功能 篇3
《黄帝内经》曰: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这些指出正常水液是通过肺脏的通调水道作用来输布全身的,故肺脏水液代谢功能的失调可以引起多个脏腑水液代谢紊乱。有学者通过Bradford法检测正常组和哮喘组豚鼠尿中水通道蛋 白2( aquaporin-2,AQP-2) 含量得出: 哮喘组豚鼠小便量显著减少( P < 0. 05) 、尿AQP-2显著升高( P < 0-01) ; 提示肺失宣降状态下,AQP-2表达的增加抑制了豚鼠体内水液代谢速度,导致小便量明显减少;故认为AQP-2的正常表达是保证肺主行水和肺通调水道功能的基础[1]。有研究发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过多二氧化碳潴留能增加肾脏AQP-2的表达,过多AQP-2能增加肾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使患者水负荷过重导致外周水肿的发生,而患者在水肿发生前即有尿液AQP-2的增加[2]说明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肺脏呼吸功能的失调可很敏感引起肾脏中AQP-2基因的表达,进一步促进了水肿发生。
2 AQP-2 与肾脏水液代谢功能失调之间的关系
《素问·水热穴论》指出: “少阴何以主肾,肾何以主水? 歧伯对曰: 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阳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因此中医上认为肾脏功能失常是机体水液代谢功能紊乱的根本因素。同时肾脏的气化功能在水液的正常运行中起重要作用。在基础研究中有国内外学者通过对小鼠的AQP-2基因敲除、活组织的检测及酶联免疫法等得出: AQP-2存在于肾内髓部集合管主细胞胞浆内囊胞和顶质膜,还存在于末端结肠上皮顶质膜及内耳内淋巴囊上皮细胞中; 特异性参与尿液浓缩[3]及稀释[4],与尿液的生成及变化有重大关系。现代生物学研究证实:AQP-2为抗利尿激素依赖式水通道蛋白,在抗利尿激素为零值时主细胞管腔膜AQP-2数量极少,水渗透通透性也极低; 当血浆抗利尿激素水平显著升高时主细胞管腔膜AQP-2水通道蛋白数量急剧增加,水渗透通透性也显著升高[5],这与中医因肾阳虚衰引起的水液泛滥极为相似。在相关疾病的临床观察中发现: 随着先天性肾积水患儿肾积水程度的加重,其尿液中的AQP-2的浓度和尿渗透压均进行性下降,提示肾脏AQP-2表达与肾脏积水程度密切相关,指出AQP-2变化是先天性肾积水肾脏浓缩稀释功能受损的重要分子基础之一[6]。另有报道显示:急性和慢性肾功能衰竭时AQP-2表达均降低,并指出AQP-2的变化与肾集合管上皮细胞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同时自由基、一氧化氮、肿瘤坏死因子等都会导致肾集合管AQP-2蛋白表达下降[7]。国外学者用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发现几天后的糖尿病大鼠肾脏髓质顶端及基底部的AQP-2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8],这也证实下消初期可引起AQP-2的增多。在中医治疗肾脏疾病方面研究发现: 黄芪能上调阿霉素肾病大鼠肾髓质AQP-2mRNA的表达,同时降低肾脏AQP-2蛋白表达,认为这是黄芪能改善阿霉素肾病大鼠水钠潴留状态的重要原因[9]。且临床复方治疗肾气虚型研究结果表明: 上调肾小管和集合管主细胞的AQP-2基因表达能达到治疗作用[10]。而在泽黄煎剂对糖尿病大鼠肾脏水通道蛋白表达的调节研究中发现: AQP-2蛋白在肾集合管表达,而在肾小球和肾间质未见表达; 且观察到在早期泽黄煎剂能减少动物的尿量和尿蛋白排泄率与在晚期可以利水消肿,增加尿量以减少尿蛋白排泄率似乎矛盾[11]; 这是否说明中医在治疗糖尿病肾病或者其他所有疾病的整个过程中都起到正性作用,甚至能降低最后事件的发生都是很值得探索的问题。
3 AQP-2 与脾胃水液代谢功能失调之间的关系
《素问·至真要大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胃论·脾胃盛衰论》: “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中医学认为水液的生成有赖于脾胃的水谷运化。有专家通过总结国内外脾主运化水液与水通道蛋白的研究文献后得出: 津液代谢是联系脾胃功能与水通道蛋白2的纽带,认为水通道蛋白的正常表达可能是脾主运化水液的分子生物学基础[12]。有研究表明在脾胃湿热证中,湿重于热时测量尿中AQP-2明显减少,而在热重于湿时尿中AQP-2明显增多[13]。观察脾胃湿热证大鼠湿、热偏重模型及在三仁汤、白虎加苍术汤的干预下大鼠尿液中AQP-2的变化的实验发现: 脾胃湿热证大鼠湿、热偏重模型存在AQP-2含量增高,而三仁汤、白虎加苍术汤对大鼠尿液中的AQP-2含量具有调节作用,能降低已增高的AQP-2的含量; 说明AQP-2对脾胃湿热证型有重要鉴别作用,且得出中医祛湿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人体AQP-2的含量来达到调整细胞内外的水液平衡[14]。另有实验研究认为,AQP-2在胃体中间粘膜组织的表达减少可能是湿阻中焦证临床证候产生的原因之一,亦可能是口渴口干等津液代谢失调的根本原因[15]。
4 AQP-2 与心脏水液代谢功能失调之间的关系
《素问·五脏生成篇》: “诸血者,皆属于心。”《素问·痿论》: “心主身之血脉。”中医上认为津血同源,心脏亦是参与了水液代谢平衡的调节,故心气、心阳虚等的发生可引起水液平衡失调。卢武生等[16]在监测心力衰竭模型大鼠尿中AQP-2时发现,随着心肌梗死的面积的逐渐增多,尿中的AQP-2的浓度也逐渐升高; 但尿中AQP-1及AQP-3的表达并无明显变化,而同时水潴留亦增加,导致低钠血症的进一步加重,这表明AQP-2是特异性增加的。临床研究也证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尿中AQP-2与其血钠浓度呈负相关[17],提示AQP-2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调节水潴留的关键性蛋白。以上研究为心阳虚证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基础。在高血压病的病因研究中,Roxas[18]发现对盐敏感的Dahl SS /Jr大鼠给予高盐饮食后,其肾脏中的AQP-2的转录显著增加,这说明APQ-2的表达改变可能是引起高血压病的一个原因之一。
5 AQP-2 与肝脏水液代谢功能失调之间的关系
《金匮·水气病篇》曰: “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故指出肝脏的疏泄功能失调可引起水肿等病症的出现。在肝硬化腹水研究中发现:腹水大鼠模型肾脏皮髓质的AQP-2蛋白及其mR-NA全面上调,而在解释多项采用由BDL制备的肝硬化( 代偿) 动物模型的实验中发现,血浆抗利尿激素( 又称血管升压素,vascular vasopressin,AVP) 水平正常,AQP-2在肾皮质中的表达降低,而在内髓中无明显改变,其直接原因是AQP-2表达的下调,这也可能是肝硬化代偿阶段对于水潴留的一种适当反应; 当进展至失代偿阶段时,伴随着血浆AVP水平的增高才会出现AQP-2的上调,并认为丹参能下调肝硬化腹水时肾组织中AQP-2的高表达[19]。临床中证实肝硬化腹水患者存在AVP和肾脏AQP-2浓度增高,且血浆AVP的变化亦影响AQP-2的表达[20]。
6 AQP-2 与大肠水液代谢功能失调之间的关系
《脾胃论》指出: “大肠主津,小肠主液。”故当大肠功能失常,则大肠中的水液不得吸收,水与糟粕俱下,就可出现肠鸣、腹痛、泄泻等病症。Gallardo等[21]在研究大鼠 的结肠上 皮细胞时 发现AQP-2mRNA的确在远端结肠隐窝表达,表面吸收上皮细胞也有少量表达( 胃肠道的其他部位没有发现表达) ; 而且发现AQP-2蛋白与H+-K+-ATP酶共存表达于表面吸收细胞的顶部,并发现水剥夺可提高原位杂交信号及AQP-2蛋白表达水平; 这些可证实AQP-2存在于结肠并参与水液调节,这说明AQP-2与大肠分清泌浊功能有关系。有研究发现: 用宣白承气汤从 肠论治慢 性阻塞性 肺疾病得 出,使AQPsmRNA表达增强是其产生相关效应的作用环节之一; 进一步证实大肠分清泌浊功能与AQP-2的表达密切相关,亦从侧面证明运用中医治疗相关水液代谢疾病时AQP-2与疾病的好转存在明显的相关性[22]。
7 AQP-2 与子宫水液代谢功能失调之间的关系
《黄帝内经·五脏别论》云: “女子胞,主月事及胎儿,为女子先天之本。”中医学认为女子胞功能失调可以引起月经周期及白带分泌的异常。国外学者发现AQP-2能够在外源性雌激素的诱导下表达于小鼠子宫肌层和内膜的腺上皮和腔上皮细胞[23]。有实验从AQP-2在人不同时期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入手,证实了AQP-2在人子宫内膜中的表达,且在月经周期的不同时期表达量不同,从而为揭示雌激素作用下的水在人子宫内的转运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但由于本实验所取标本有限,增生期的标本也限于增生早中期,目前无晚期标本,因此有关AQP-2在人增生晚期内膜中的表达有待更深的研究; 而AQP-2在人子宫内膜液体分泌中作用亦有待于进一步探索[24]。另有学者通过对子宫肿瘤组织的病理切片研究后发现: AQP-2存在于子宫内膜上皮细胞胞质及胞膜,且参与了宫腔液体的增减[25],指出AQP-2的变化是引起子宫液体分泌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8 AQP-2 与膀胱水液代谢失调之间的关系
《素问·灵兰秘典论》: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故膀胱功能的失调可引起尿失禁、少尿等病症。现代研究发现AQP-2定位于人膀胱黏膜上皮细胞的细胞膜及胞质中,在研究腺性膀胱炎患者中发现: AQP-2在炎症组织中表达较正常组织弱,即其相关组织中的阳性指数( 阳性指数 = 阳性面积/测量组织面积×阳性强度灰度值)较正常膀胱粘膜组织明显减少且差异有显著性( P < 0. 01)[26],这些都说明了膀胱功能的失调可引起AQP-2表达的异常,进一步可引起膀胱水液功能的失调而导致尿量减少。但临床上相关研究较少,故可以从AQP-2的表达来研究膀胱水液失调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方法。
9 小结
科学研究表明: 人体中的三分之二是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并且它能决定大分子的结构、活性和反应,在生命的 过程中处 于中心地 位[27]。而AQP-2为水通道蛋白中一员,是人体各脏腑水液正常代谢所必须的非常重要的通道。综上可知:中医脏腑与水液代谢的关系可以通过AQP-2的变化来反映; 当人体水液代谢正常时,AQP-2在各脏腑中都有正常表达; 而水液代谢紊乱时相关脏腑都可出现AQP-2浓度及相关AQPmRNA表达的明显变化。通过进一步研究各脏腑对AQP-2浓度变化影响来了解人体水液代谢情况,不但可以为中医相关脏腑疾病的诊疗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也为中医理论的现代化研究提供新方法和新思路,对指导中医临床诊疗规范和丰富中医理论均有重要意义。
摘要:经过多年的研究,目前对水通道蛋白2(aquaporin-2,AQP-2)的蛋白质基本结构、功能及作用机理方面都有较清晰的了解。但关于中医脏腑水液代谢功能失调与AQP-2关系的研究较少。从动物实验、临床观察、药物治疗等方面,都证实中医各脏腑的水液失调均可直接或间接引起AQP-2基因表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相关组织或尿中APQ-2浓度的变化,并都存在相关性联系。这些为中医相关脏腑水液功能失调的深入研究提供现代医学基础。
女性保养应从脏腑入手 篇4
补心养颜,面如桃花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面部又是血脉最为丰富的部位,心脏功能盛衰都可以从面部的色泽上表现出来。心气旺盛,心血充盈,则面部红润光泽。若心气不足,心血亏少,面部供血不足,皮肤得不到滋养,面色就会表现为苍白晦暗或萎黄无华。可将龙眼、莲子肉各30克,大枣30克,枸杞子10克,糯米100克,加水用大火烧沸,再改为小火慢慢煮至米粒烂透即可。常服此粥可养心补血,润肤红颜。
养肝补血,明目活肤
肝主藏血,主疏泄,能调节血流量和调畅全身气机,使气血平和。面部血液运行充足,表现为面色红润光泽。若肝之疏泄失职,气机不调,血行不畅,血液瘀滞于面部则面色青,或出现黄褐斑。肝血不足,面部皮肤缺少血液滋养,则面色无华,暗淡无光,两目干涩,视物不清。可将银耳、菊花各10克,枸杞子75克,糯米100克,同放锅内,加水适量煮粥。粥熟后调入适量蜂蜜服食。常服此粥有养肝补血、明目润肤、祛斑增白之功效。
益气健脾,强肌嫩肤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肌肉,脾胃功能健运,则气血旺盛。可见面色红润,肌肤弹性良好;反之,脾失健运,气血津液不足,不能营养颜面,其人必精神萎靡,面色淡白,萎黄不泽。脾运障碍者可取大红枣10枚,白术10克。茯苓30克。粳米100克。将红枣洗净剖开去核,茯苓捣碎,与粳米共煮成粥,做早餐食用。此粥可滋润皮肤,增加皮肤弹性和光泽,起到养颜美容作用。
宣通肺气,去痘养颜
肺主皮毛。肺的气机以宣降为顺,人体通过肺气的宣发和肃降,使气血津液得以布散全身。若肺功能失常日久,则面生痘痘,肌肤干燥,面容憔悴而苍白。肺功能失常者可用百合30克,粳米100克,冰糖适量,将百合、粳米加水适量煮粥。粥将熟时加入冰糖,稍煮片刻即可,代早餐食。对于面容憔翠,长期神经衰弱、失眠多梦。更年期妇女的面色无华,以及面生痘疮有较好的恢复容颜色泽及去痘的作用。
补肾填精,青春永驻
脏腑功能 篇5
笔者承担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行业建设项目“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临床方案与诊疗规律研究” (200907001-3) 及深圳市科技局项目“手足口病表邪传里、逆传的标志界定和易传因素研究” (201003134) , 在界定发病时属于“表邪”或“表证”的判断上遇到了困惑。因为多数患者并无“疹前期”, 那么以出疹为首发者是“表证”还是“里证”?如是表证, 无论外感病的“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 其表证 (或卫分证) 中均无“疱疹”或“丘疹”的表现, 那么它们就一定是里证吗?一般而言, “伏气温病”有“自里而外发”的特征, 手足口病是一种“伏气温病”吗?显然, 根据中医药理论, 它不具备伏气温病的特征。此外, 温病有“九传”之说, 出疹是否为“由里出表”, 抑或“由表入里”?都难以圆满解释。
前科学哲学协会会长的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哲学教授Ronald Giere, 在《不谈规律之科学》 (Science without Laws,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 1999) 中的论述:科学知识的核心要素是模型, 而不是规律;模型是创造出来的, 不是发现的;需要回答的经验性问题, 不是理论是否为真, 而是模型对于特定的样例 (cases) 是否适用。既然疾病的诊断模型是创造出来的, 古人创造了外感病的“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 我们能否进一步创造“出疹性疾病”的新辨证模型?而且, “表证”的概念是否可以商榷?“表证”的范围能否扩大?
2 表证范围的理论修订
2.1 外感病的其他传变模式
带着上述观点, 笔者检索了《黄帝内经》等古籍, 发现除《素问·热论》有“六经传变”的说法外, 外感病的传变模式还有以下几种:
《素问·皮部论》:“邪客于皮则腠理开, 开则邪客于络脉, 络脉满则注入经脉, 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也。”说明外感病可以循“腠理→络脉→经脉→腑脏”由表入里。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腠理开而中于邪, 中于面则下阳明, 中于项则下太阳, 中于颊则下少阳, 其中于膺背两胁, 亦中其经, ……故中阳则溜入经, 中阴则溜入腑。”说明外感病也可以按“腠理→经脉 (阳明、太阳、少阳) →腑脏”的顺序发展变化。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邪风之至, 疾于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 其次治肌肤, 其次治经脉, 其次治六腑, 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 半生半死也。”说明可以根据“皮毛→肌肤→经脉→六腑→五脏”的顺序治疗外感疾病。
2.2 “新感入络”概念的提出
鉴于以上, 应该根据《内经》的思想, 构建一种“肌表—经脉—脏腑”的传变假说, 将“表证”的空间进一步扩大, 以适应手足口病及其岀疹性病毒性疾病的诊疗需求。
根据定义, “表证”是相对于“里证”而言外邪侵袭体表和呼吸道而出现的证候。作为机体的主要护卫——皮肤是最重要的体表, 因而“温邪”侵袭皮肤导致皮肤病变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尽管现行的“表证”诊断标准里不包括肌表的丘疹和疱疹等, 但我们仍然提出:皮肤出疹属于表证范围。事实上, 陆子贤在《六因条辨》中说:“斑为阳明热毒, 点大而鲜;疹为太阴风热, 点细而色红”;章虚谷也提出“斑从肌肉而出, 属胃;疹从血络而出, 属经。”说明出疹性疾病的“表里”问题确实值得商榷。见图1。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观点, 引用现代医学“肠道病毒感染致手足口病发病机制”的模型 (图1) , 虽然肠道病毒的入侵途径是口腔和呼吸道 (也包括密切接触和饮食) , 两次的病毒血症可以认为其发生在络脉和经脉, 而皮肤、黏膜的病变应该是首当其冲。于是, 笔者提出手足口病的传变模型:“温邪外感, 首犯太阴, 顺传脾肺, 逆传心肝。”见图2。
过去, “久病入络”是非常熟知的观点, 它主要是针对内伤杂病而言。其实, 从《内经》对经脉、络脉的阐述中, “新感”也是可以从络脉、经脉开始的, 尤其对外感的出疹性疾病几乎是唯一可行的理论解释。疹发于肌表, 或为邪入腠理 (太阴风热) , 开合不利;或为邪结络脉, 气滞血热 (此病机尚未找到古人的类似论述, 值得进一步研讨) 。这是笔者对“新感入络”的认识。
2.3 皮疹分布与经脉循行部位
在这个传变模型中, 温邪主要包括风热和湿热, 而风热侵犯手太阴肺经, 湿热侵犯足太阴脾经, 故皮肤有丘疹和疱疹之分。那么, 疹子为什么单单出现在手足口和臀部呢?现代医学没有给出解释, 或许可以从经络学说来寻求答案。《灵枢·经脉》云:“肺手太阴之脉, ……循前臂内侧前缘, 入寸口, 循鱼际, 出拇指内侧端 (少商) 。”“大肠手阳明之脉, 起于大指次指之端, 循指上廉, 出合谷两骨之间, 上入两筋拇长伸肌腱、拇短伸肌腱的过腕关节处之中, ……其支者, 从缺盆上颈, 贯颊, 入下齿中, 还出挟口, 交人中, 左之右, 右之左, 上挟鼻孔。”“脾足太阴之脉, 起于大趾之端, 循趾内侧白肉际, 过核骨第一蹠骨的头部突起后, 上内踝……挟咽, 连舌本, 散舌下。”“胃足阳明之脉, 起于鼻之交頞鼻根中, 旁纳太阳之脉, 下循鼻外, 入上齿中, 还出挟口环唇, 下交承浆, 却循颐口角后, 下颌部后下廉, ……其支者, 从大迎前下人迎, 循喉咙……;其支者, ……下循胫外廉, 下足跗, 入中指内间;其支者, 下膝三寸而别, 下入中趾外间;其支者, 别跗上, 入大趾间, 出其端。”
以上可以得出:病邪由口鼻而入, 首犯太阴。手太阴肺经入寸口循鱼际, 出拇指内侧端, 足太阴脾经起于大趾之端, 循趾内侧白肉际, 邪袭肌表则疹发手足;足太阴脾经又上行挟咽, 连舌本, 散舌下, 邪毒循经上攻故见口舌疱疹。此外, 手、足太阴与手、足阳明相连, 且互为表里, 其循行部位亦包含手、足、口等部位。当然, 经络学说不能完全解释手足口病的疹子分布原因, 其内在机制仍需进一步探讨。
2.4 表证的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学》教材所列表证的临床表现有[1]:恶寒 (或恶风) 发热 (或自觉不发热) , 头身疼痛, 脉浮, 舌苔薄白为主要表现, 或兼见鼻塞、流清涕、喷嚏、咽喉痒痛、微咳等。这似乎是上呼吸道感染的毒血症表现, 难道外感病仅仅是风寒和风热感冒 (或太阳经证和风温) 其他外邪致病如湿邪所致的头身困重、身热不扬, 燥热所致的口干舌燥等难道不是表证?正因为这个原因, 他们一方面指出:从病位上看, 身体的皮毛、腠理、经络相对为外, 脏腑、骨髓相对为内;一方面不得不又强调:不能机械地以为皮毛的病变就一定是表证, 也不能绝对地以为表证的病位就一定在皮毛。试想, 如果让表证的内涵名至实归, 即成为“外邪侵袭体表和呼吸道而出现的证候”, 表证的诊断标准就不能这样单纯, 起码在出疹性病毒性疾病中至少要加上“丘疹、疱疹及皮肤不适”。
鉴于以上, 如果表证范围 (外延) 得到扩展 (与内涵相匹配) , 对目前表里辨证内容的严重失衡会有所改善。手足口病皮疹的病位问题, 目前存在着两派意见。一是认为“邪犯气营, 内病外发”, 张发平、张凡等认为[2,3], 皮疹是温邪经口鼻而入, 客蕴肺脾, 波及营分, 外发肌肤而成;余定辉、刘宇、张显彬、周文等[4,5,6,7]也认为皮疹是邪犯气营, 不同的是邪毒侵袭心脾二经为主。这一说法可能来自章虚谷的“热闭营中, 故易成斑疹。斑从肌肉而出, 属胃;疹从血络而出, 属肺。”二是认为“风热夹湿, 蕴于肌表”, 朱清静等[8]提出“热毒郁而为疹, 湿气聚而成疱”, 徐尔山、张建花、范莹、卢有亮等[9,10,11,12]多执此说。在出疹性病毒性疾病中, 我们则进一步皮疹归为“表证”范畴, 其理由有四: (1) 皮疹发病在早, 在风疹、麻疹、水痘等岀疹性疾病里, 许多患者甚至没有疹前期, 仅仅以皮疹为首发; (2) 只有皮疹继发肺部感染等 (即内传脏腑) 才是病情加重的标志, 否则均可“表解而癒”; (3) 皮疹的病位在表 (皮肤、黏膜) ; (4) 古人称“疹为太阴风热”, 说明丘疹与风热侵袭手太阴肺经有关, 而疱疹则为湿热侵袭足太阴脾经, 皮疹的病机可理解为腠理开合失利, 络脉受损, 是“新感入络”的表现。
3 内传脏腑的标志界定
在该假说里, 温邪由皮肤、经脉内传相应的脏腑 (肺、大肠和脾、胃) 才是表证的结束, 里证的开始。那么, 应该从哪几方面来考察手足口病的“内传脏腑”?顺传脏腑与逆传心包有什么区别?
3.1 根据中医理论的“里证”判断
在外感病中, 表证的外延清楚, 里证的外延不清楚, 而且远比表证大 (在外感病中除了表证, 其余都是里证, 因为从逻辑上讲, 里证等于非表证) , 这就是为什么表证可以用几个症状 (含体征) 限定, 而里证难以限定的原因。但是, 里证与表证并非没有鉴别的要点, 《医学心悟·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辨》说:“一病之表里, 全在发热与潮热, 恶寒与恶热, 头痛与腹痛, 鼻塞与口燥, 舌苔之有无, 脉之浮沉以分之。”当然, 还应该参考起病的缓急、病情的轻重、病程的长短。
3.2 借鉴现代医学的分型标准
什么情况下引起手足口和臀部皮疹?什么情况下引起呼吸和消化道症状?什么情况下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是现代医学分型的依据, 也是本疾病模型不传、顺传和逆传的标志。内传脏腑也可以参照现代医学的分型标志。
3.2.1 重型
出现神经系统受累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谵妄;头痛、呕吐;肢体抖动, 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体征可见脑膜刺激征,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3.2.2 危重型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 (1) 频繁抽搐、昏迷、脑疝; (2) 呼吸困难、紫绀、血性泡沫痰、肺部罗音等; (3) 休克等循环功能不全表现。
3.2.3 重症患者的预警指标
(1) 一般情况如高热>39℃, 病程>72小时, 精神差; (2) 神经系统表现如头痛、呕吐、肢体抖动、肌无力或弛缓性瘫痪、抽搐、惊跳、嗜睡、颈抵抗、膝反射活跃或亢进; (3) 呼吸系统表现如呼吸浅快、呼吸节律不规则; (4) 循环系统表现如心率>150次/分, 末梢循环差, 血压升高; (5) 实验室检查如白细胞升高、血糖升高、胸片有渗出性改变、脑脊液为病毒性脑炎表现、头颅核磁异常、EV71阳性。
3.3 内传脏腑的相关思考
3.3.1 内传脏腑的概念约定
(1) 顺传和逆传都属于内传脏腑的范围; (2) 顺传指温邪由经脉内传所属脏腑, 即手太阴肺经内传肺脏 (大肠) , 足太阴脾经内传脾脏 (胃) ; (3) 逆传指温邪逆五脏相生的顺序传变 (肺金→脾土→心火→肝木) , 而按五脏相生的顺序传变则应该是脾土→肺金→肾水→肝木。
3.3.2 顺传徐缓, 逆传迅猛
根据笔者对2024例手足口病患者的临床观察, 80%的患者没有发生传变, 往往表愈而解。发生内传脏腑的患者, 以顺传肺脾者缓和而平稳, 病情虽然超过一周, 但易于控制, 常无大碍;逆传心肝者, 部分患儿病势迅猛, 三天之内由表及里, 并出现坏证, 甚至死亡。这些患儿都在3岁以下, 表证期很短, 转瞬即逝, 一进入里证期, 旋即出现坏证, 充分体现了少儿疾病进展迅猛的特征。
3.3.3 五脏皆有危候, 此疾重在心肺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总结了2010年635例死亡患儿的临床表现, 死亡诊断为病毒性脑炎、肺水肿、肺出血、心衰、呼衰、循环衰竭等, 但根据中医理论, 基本上可以概括在心阳亡脱、肺气衰竭的病机之内。
4 逆传心包的现代涵义
4.1 “逆传心包”的定义
《温热论》指出:“温邪上受, 首先犯肺, 逆传心包。”《温病学》将“逆传心包”定义为“温热病邪侵犯肺卫之后不从卫分顺传气分, 而径入心包, 扰及心神的病理变化。”这一定义是否准确?顺传与逆传的原本涵义如何?通过研读经典, 笔者认为该定义不太准确。
4.1.1 笔者对原文的理解
对于“逆传心包”, 已经有了如上理解。因为如果心包属于营血分证 (包括不属于营血分证) , 为什么称“逆传”?难道“卫→气”是顺传, “卫→营血”就是逆传?似乎说不通。实际上, 在五行学说里, “火→土→金”是相生, 笔者理解叶天士的原意是:如果按照相生的顺序传变就是顺传, 如果逆相生的顺序传变就是逆传 (“火←土←金”。当然, 如此解释是否符合原文, 还得就教于各位专家。
4.1.2 既往概念的不足
如果以上假设能够成立, 那么“温邪上受, 首先犯肺, 逆传心包”就可能存在着以下不足: (1) 混淆了脏腑与经脉的内外关系, 因为肺卫、肺经和肺脏应该是不同的概念 (由于中医理论是多家学说, 实际上存在相当多的体系内冲突) ; (2) 误解了“逆传”的本来涵义, 因为从手足口的临床实际看应该是指肺卫或肺经直接传变到心包;
4.1.3 在该传变模型中的定位
叶天士所指的“逆传心包”主要证候有高热、神昏、谵语, 甚则昏迷不醒、四肢厥逆, 或见抽搐等, 可见于各型脑炎、化脓性脑膜炎、大叶性肺炎、中毒性痢疾等急性热病的极期。但是当疾病涉及神经系统的时候, 病位往往不止是心包, 而包括“肝风内动”了。五行之中, 肝木在心火之前, 也属于逆传, 笔者结合手足口病的临床实际, 故改为“逆传心肝”。
4.2 “逆传心肝”的现代涵义
4.2.1 神经系统病变的概括
笔者在2024例手足口病患者中发现412例出现神经系统表现, 其中肢体抖动占99.03%, 易惊和惊跳占70.14%, 精神差或疲乏占68.69%, 在危重症中颈项强直、双目上视、角弓反张、抽搐等8例, 占80%, 软瘫7例, 占70%, 嗜睡、神昏1例, 占10%。
4.2.2 重症预警与传变速率
从图1可以看出, 病毒血症侵犯神经系统是手足口病的重要发病机制, 对其临床演变和疾病转归起决定性作用。而且, 侵犯神经系统而导致危重症者传变迅猛, 中国疾病控制中心总结的2010年635例死亡患儿中, 发病至24小时转危重者71.1%, 3日内转危重者98.7%, 5日内转危重者99.4%;从发病到死亡天数平均4.4, 3天内60.1%, 5天内86.9%, 10天内95.2%。
摘要:目的 根据中医外感病理论和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演变过程, 探讨其传变规律。方法 采用文献学和理论思维方法以及初步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 提出手足口病的“肌表-经脉-脏腑”传变模型。结果 手足口病“肌表—经脉—脏腑”传变假说可以浓缩为“温邪外感, 首犯太阴, 顺传脾肺, 逆传心肝”等十六字表述;“不传、顺传、逆传”等三种传变模式是手足口病患者的不同归属;手足口病可采取分期辨证模型, 即根据病程分为表证期、里证期、恢复期/坏证期, 各期通过证素分析可以提炼出主要病机、次要病机, 以便确立基本证候和兼夹证候, 再根据“理法方药”原则采取相应的“主方加减”论治策略。结论 “肌表—经脉—脏腑”传变假说是一个值得进一步临床验证和理论总结的手足口病辨证模式。
胃下垂之脏腑病机论治 篇6
1 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胃下垂的成因分先天与后天两类。先天因素为禀赋薄弱、素体亏虚;后天因素为饮食失调、久病或产育过多、七情失和等, 其病位在脾胃[1]。古云:胃为水谷之海, 主纳运, 以通降为和, 胃之通降, 赖肝木之疏泄, 肾阳之蒸腾, 脾气之运化, 及肺气之宣降。其病机为气机升降失常, 或为脾虚不能升举;或为胃内浊邪害清, 胃气失于通降;或为肝失舒畅调达, 气机郁滞;或为肾失温煦濡养, 运化失常;或为肺之宣发肃降失常;或可因血瘀、湿阻、湿热、食积等, 病久不愈, 伤阳损阴。其治疗之法以平衡脏腑气机为要, 下文将从脏腑和病机两方面分别对胃下垂之治疗予以概述。
2 从脏腑论治
2.1 从脾论治
陆朝魁[2]认为脾健气血才能充旺, 宗筋肌肉得气血充养才能维持于原位, 而不致下垂。王中琳[3]认为若脾胃虚弱, 脾气不升, 转而下陷, 水谷之精气不能上升而随虚陷的脾气下流, 宿食停痰留饮结聚于中, 胃气失于通降, 筋肉失于濡养, 肌肉松驰可致胃下垂。徐景藩[1]认为脾胃为升清降浊的枢纽, 脾升胃降, 升举得当, 不致胃下垂;若脾胃 (中气) 虚弱, 脾失升清, 无力举托, 可致胃下垂。自拟调中理气汤, 以调理脾胃升降之机, 方用:太子参15g、炒薏苡仁15g、炒山药15g、紫苏梗10g、香附8g、百合10g、生麦芽10g、薄荷 (后下) 4g、甘草5g、生姜4片、大枣6枚, 随证加减, 临证治疗百余例, 总有效率为92.5%。
2.2 从肝论治
田波[4]认为肝气疏泄失职, 气机不畅, 影响脾胃的升降与运化, 致使清气不升, 浊阴不降, 清浊格阻, 瘀滞中脘, 阳气受损, 升提无力, 可引起胃脘肌肉弛缓, 收启无力, 而致胃下垂, 肝之气机疏通、畅达、升发之作用, 是保障脾胃正常升降功能的重要条件。陈昭定[5]认为胃下垂从肝论治, 以肝胃不和者多见, 症见胁肋不舒、呕吐泛酸、脉弦韧、苔腻或舌质红, 治先疏肝和胃, 后健脾益气。方用姜川连、淡吴萸、旋覆花、代赭石、姜半夏、陈皮、党参、生甘草、姜竹茹、合逍遥散加减, 治疗胃下垂者34例, 30例获较好疗效。
2.3 从肾论治
李薇等[6]认为先天肾阳虚衰, 火不生土, 可致脾胃虚损, 进而提出治疗胃下垂需从肾论治的观点。认为久病必穷极肾, 故补气健脾的同时还需兼顾肾。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减, 组方:制附子10g、肉桂10g、茯苓15g、熟地黄20g、山茱萸15g、山药20g、补骨脂10g、黄芪30g、党参20g、白术10g、焦山楂30g、陈皮15g、木瓜15g、姜半夏10g、甘草6g。服用30剂患者诸症痊愈, 临床疗效显著。
2.4 从肺论治
何梦瑶[7]在《医碥》中言:“饮食入胃, 脾为运行其精英之气, 虽曰周布诸脏, 实先上输于肺, 肺先受其益, 是为脾土生肺金, 肺受脾之益, 则气愈旺, 化水下降, 泽及百体。”因肺朝百脉, 使五脏六腑均能得到精微之气的供养。若肺气虚损, 失其宣发肃降之能, 则胃失濡养, 筋脉松弛可至胃下。耿玉森等[8]认为肺胃一气相贯, 肺气肃降有权, 则胃气也顺流而下。其从肺论治胃下垂者, 治以气郁者舒之、滞者行之、逆者平之、结者散之, 从而达到气机舒展、脏气平和、气血津液顺调、阴阳平衡之目的, 以宣肺和胃为法, 组方:紫莞10g、桔梗20g、枳壳30g、郁金10g、香橼15g、益母草10g、大黄3g (后下) 。耿氏以此法临床治疗20余例均获显效。
3 从病机论治
3.1 气虚
李寿山[9]提出胃下垂的成因乃为脾气虚, 不能升举, 纳运不及, 宿食痰饮停积于胃, 胃腑郁滞, 日久胃体不堪其重而下垂。自拟升陷益胃汤为治疗主方, 组方:黄芪15~30g, 党参15~30g, 升麻10~15g, 葛根10~15g, 白术10~15g, 生山药15~20g, 枳实15~30g, 甘草6~10g。本方以张景岳之举元煎为主方, 用参、术、芪、草以补中益气, 辅以升麻以升阳举陷, 山药健脾益肺以助中气, 葛根生津益胃以助升举, 枳实于益气升举药中, 调升降出入之气机, 寓降于升, 益气健脾, 临床治疗100例胃下垂患者, 总有效率为92.5%。
3.2 气滞
张琼林[10]认为脾虚易气滞, 使中运不健, 因此胃下垂的治疗主要用健脾行气、疏和升陷之法, 方用枳术升陷汤加味, 组方:枳壳、苍白术各20g, 升麻、柴胡、木香各8g, 砂仁5g, 炒莱菔子15g, 生麦芽30g, 治疗30例, 临床疗效显著。代波[11]提出在用健脾升提之法治疗胃下垂效果不佳时, 用通法治疗以疏通阻滞之气机, 如此则呆滞可醒, 下垂可愈。孙建平等[12]于多年临床辨证中体会“腑以通为用”之说, 认为很多胃下垂患者常伴有腑浊壅滞的虚实夹杂之证, 以通降法治之, 临证予清半夏、干姜、黄连、羌活、厚朴、鸡内金、延胡索、大腹皮、木香、砂仁、陈皮等, 每常收意外之佳效。正如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中亦提到行气通滞降浊之法, 可使脾胃升降调和, 脏腑归于本位。
3.3 气郁
张朝灵[13]从胃下垂的主症加以分析, 认为胃脘胀满为气机壅遏所致, 嗳气不舒为气机郁滞之机, 气郁不通则胃脘痛, 腑气不降则大便燥。由此不难看出, 气机郁滞也是胃下垂的主要病机所在, 所以治以疏肝理气, 斡旋气机, 复其传化之功, 方用张仲景的枳术汤和张元素的枳术丸或李东垣的加味枳术丸即收到良效。颜正华[14]治疗气郁型胃下垂用柴胡疏肝散合香苏散加减, 以疏肝健脾、调理气机。张磊昌[15]治疗胃下垂时在补脾气的基础上亦疏肝气, 治以补中益气汤合逍遥散为主, 随证加减治疗胃下垂40例, 有效率为90%。李喜明等[16]自拟疏肝健胃汤治疗气郁之胃下垂, 予以柴胡、香附各12g, 白芍、郁金、白术、枳壳、川芎各10g, 升麻9g, 甘草6g, 以疏、补为基本原则, 治疗胃下垂患者80例, 总有效率为92.5%。吴氏[17]临床施治遇气郁化火者, 以清肝解郁之法, 治用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加减, 以治疗热结胃腑, 或久病耗阴, 或过用辛燥, 胃失润降者, 临床疗效颇著。
3.4 食积
李永成[18]提出胃下垂中亦有因脾虚导致食积者, 若胃中积滞不除即投补中益气汤之类, 非但不能升举脾气, 恐致胀满更甚, 治应以通浊导滞为法。选用大腹皮、木香、枳壳、厚朴等药物, 理气和胃, 以兴奋胃肠平滑肌, 增强胃肠动力;焦槟榔、焦神曲、鸡内金等消食导滞;白术、陈皮、茯苓、白豆蔻等健脾和胃化湿, 诸药合用, 推陈致新, 除宿食痰饮而畅通胃腑。王新陆[3]亦主张以通浊导滞之剂治疗食积之胃下垂, 以畅顺胃腑, 使浊降清自升。大剂重施厚朴、枳实、枳壳等消积导滞之品 (可用至30~60g) , 脾气升后再加用甘温益气、培土升清之品, 如黄芪、炒白术、升麻、柴胡等助胃升提, 使下陷之清气得升, 乖逆之气得调, 中焦升降有序, 弛缓之胃体复位。
3.5 痰湿
张华[19]认为痰湿型胃下垂者, 因脾虚使饮留肠胃、清气不升, 治则以温阳化饮、运脾举陷之法, 方用苓桂升陷汤加味, 组方:炙甘草5g, 升麻、柴胡各20g, 茯苓30g。吐酸者加煅瓦楞40g (先煎) , 吴茱萸5g。颜正华[14]治疗饮留之胃下垂, 以温化痰饮、健脾益气之法。方用苓桂术甘汤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方取六君子汤健脾化湿, 苓桂术甘汤温化中焦水饮。另加芳香祛湿及和胃之品, 行补互用, 提补中气。全方平补平调, 补而不腻, 化而不泻, 共奏健脾化湿, 补中益气之效。刘玉卿等[20]结合临床实践, 提出痰湿之胃下垂是因脾虚致水湿运化失司, 酿生痰湿, 湿困脾, 脾更虚, 则下垂之胃更甚, 故在健脾益气时应兼化痰湿。严子兴等[21]认为胃下垂有阴虚兼夹湿邪为患者, 多呈虚实挟杂、正虚邪实或本虚标实之证, 治疗上应按照虚实之情况, 标本兼顾, 以仲景半夏泻心汤加减, 治寒热虚实错杂之证, 临证治疗32例, 有效30例。
3.6 湿热
刘喜林等[22]认为胃下垂者临床多为虚实挟杂、寒热错杂的本虚标实之证。湿热居中, 脾失健运, 则见食后下腹作胀, 呕吐反酸, 胃内嘈杂不适, 大便溏薄不爽, 舌红、苔黄、脉滑数之症, 治疗时须标本兼顾, 急则治标, 缓则治本, 先治其标, 再配合固本之药效果为佳, 治以清热化湿, 健脾和胃之法, 药用:焦术、茯苓、苍术、陈皮各15g, 黄连、党参各10g, 白蔻仁、薏苡仁各10g, 枳壳、炙甘草各10g, 并配合补中益气丸, 部分患者取得良好效果。
3.7 血瘀
魏敏等[23]认为气虚无力推动血行可致瘀, 加之胃本身形态及位置的明显改变, 牵引及压迫血管, 使胃壁静脉回流障碍, 皆可发生血留瘀滞, 故以补中益气、活血化瘀为法, 以补中益气汤合桃红四物汤为主方加减, 两方合用共奏补中益气、养胃健脾、活血、行血、补血之功。采用此法治疗胃下垂80例, 总有效率为92.5%。
3.8 阳虚
张华[19]应用温阳健脾、升阳举陷之法治疗胃下垂, 应用附子理中汤合补中益气汤, 附子中温脾阳、下补肾阳, 具有回阳救逆之功;黄芪补中益气、升阳益表;白术补气健脾、健运中州;人参补中益气, 培补后天之本, 使气旺而阳复;干姜温中祛寒、扶阳抑阴;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当归、陈皮养血和营、理气和胃;甘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以此方治疗胃下垂患者80例, 总有效率为92.50%。于家军等[6]认为临床中应用常法治疗胃下垂无效时, 应当想到并不是参、术、芪助气不足, 而为肾气不足、鼓动无力所致, 故应使用补肾之品。治疗以金匮肾气丸加减, 尤其于后期重视补肾药物的应用, 以固本培元, 巩固疗效。张海滨[24]根据目前人们的生活习惯, 提出患者常见手足发凉、腹中寒冷等阳虚症状往往不是由脾胃虚寒引起, 而是肾阳不足, 必须滋阴潜阳, 使肾阳不得外逸而潜藏于体内, 故予金匮肾气丸加补中益气汤以温阳健脾、升阳举陷, 临证治疗总有效率为90%。
3.9 气阴两虚
颜正华[14]认为胃下垂者常兼有气阴两虚之证。因脾胃虚弱不能上承津液, 虚中有热, 肾阴亏虚, 可见舌红津少, 脉象细。治以益气养阴之法, 以和胃通腑, 方用:党参12g、生黄芪15g、生白术15g、炒枳壳10g、陈皮10g、葛根5g、焦三仙各12g、白芍15g、炙甘草5g、麦冬15g、茯苓30g、黄精15g、玉竹15g、当归10g、制首乌30g、火麻仁12g, 方以白芍、麦冬、黄精、玉竹、制首乌滋阴润燥、益肾和胃;党参、茯苓、陈皮、白术健脾益气、促脾运化;当归、火麻仁、炒枳壳养血润肠通腑气;生黄芪、葛根升提中气;全方补润结合, 和胃养阴, 益气扶中, 使阴生气复。
4 结语
胃下垂的治疗不能拘泥于补中益气之古方, 应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 以脾胃、肝、肺、肾之脏平衡为根本。胃下垂之治疗, 需认清虚实夹滞, 从脏腑病机出发, 脾虚者以升举, 胃浊者以清降, 肝郁者以畅达, 阳虚者以温养, 升降失常者以调顺, 使血瘀祛, 湿热清, 食积下, 阴阳和, 除中焦升降逆乱之病证, 寓降于升, 寓升于降, 使气衡脏平, 则诸症自除。
摘要:胃下垂为消化系统临床常见疾病, 中医治疗效果颇为显著。从脏腑和病机两方面对近年来治疗胃下垂的中医文献进行概括归纳, 为其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脏腑功能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6例痛经患者。年龄16~40 (29.25±4.16) 岁;病程3个月~11年;已婚31例, 未婚65例。所有患者均在行经期间及经期前后出现小腹痉挛性疼痛, 并同时伴有腰骶疼痛、恶心、呕吐、腹泻、疲乏、头痛等症状, 对96例患者进行B超及相关妇科检查, 排除生殖系统器质性病变, 均诊断为原发性痛经患者。按照数字表法, 随机将96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8例。研究组年龄16~39 (29.35±3.58) 岁;已婚15例, 未婚33例。对照组年龄17~40 (28.89±4.33) 岁;已婚16例, 未婚3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婚姻状况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研究组采用脏腑推拿手法配合针刺疗法进行治疗: (1) 背部推拿, 患者取俯卧位, 推拿医生站立于患者身侧, 采用按揉法于患者的背部及腰骶部进行推拿, 方向为从上向下;分别用拇指按压患者的悬枢、命门两侧, 同时弹拨悬枢、命门十次;然后以透热为度, 对患者骶部的八髎穴进行擦法治疗;最后按揉患者的章门、期门、肝俞、膈俞穴位, 每穴约按揉半分钟[5]。 (2) 腹部推拿, 患者取仰卧位, 推拿医生站立于患者身侧, 首先推拿并通患者任脉十遍, 分胸腹阴阳五遍, 按照顺、逆时针揉腹各五遍, 采用掌振法对患者小腹部进行15min左右的操作;然后, 对腹部进行推拿, 具体方法为双手拇指置于患者腹肌一侧, 其余四指置于患者腹肌的另一侧进行推拿三次;最后, 将手掌紧贴患者腹部, 按照由右至左, 由左至右的顺序在患者腹部来回往返进行横向推拉, 共10遍。 (3) 辅助操作, 对患者的下肢部进行推拿, 分别拿揉患者下肢两侧的三阴交、血海穴位, 并对足三里进行点按, 每个穴位治疗2min, 同时可对患者腰骶部进行轻拍, 以20~30次为宜, 从而达到通经活络、活血祛瘀的效果。 (4) 针刺疗法, 对于痛经患者常规针刺穴位为关元、三阴交、合谷, 根据患者中医辨证分型, 可适当进行调整治疗[6], 对于气滞血瘀的患者可以增加气海、太冲、隔俞;对于寒湿凝滞的患者可以增加中极、水道、地机及肾俞;对于气血虚弱的患者可增加足三里、肝俞、肾俞及照海;具体操作为采用75%的酒精对穴位进行常规消毒, 采用直径为0.35mm的针灸针对相关穴位进行直刺, 对于腹部穴位采用略向下斜刺的方法, 三阴交及照海穴采用向上斜刺法。
对照组患者仅采用针刺疗法进行治疗, 具体操作方法与研究组相同。两组患者均于月经前1w进行治疗, 针刺法1次/d, 7次/w, 脏腑推拿隔日1次, 3次/w, 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
1.3 观察指标
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痛经的相关临床症状, 以下腹痛、腰骶痛及四肢冷为主, 对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变化情况进行评分, 0分表示患者无不适, 1分表示轻度不适, 2分表示中度不适, 3分为重度不适。
1.4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关于痛经的相关内容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痊愈:患者治疗后腹痛及相关症状消失, 停止治疗3个月经周期未发生复发;显效:患者的腹痛及相关症状明显减轻, 月经期间可不服用止痛药;有效:患者的腹痛减轻, 相关症状有所好转, 月经期间需服用止痛药;无效:患者的相关症状无好转。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 (百分率) 表示, 行χ2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 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无显著差异, 治疗后研究组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见表1。
综合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研究组48例患者中, 痊愈20例, 显效16例, 有效8例, 无效4例, 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83%,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3%, 见表2。
3 讨论
原发性痛经在中医学中属于"经行腹痛"的范畴, 其发病机制大多与患者的肝、脾、肾功能失调有关, 多因患者气血运行不畅, 冲任失调所致[7]。中医认为经水为血所化, 因此患者的经血运行状况与患者的气机畅通、调达密切相关, 如果气血调和、气血充沛, 则经行通畅, 无疼痛不适之感。而如果患者经脉瘀滞, 气血运行不畅则会引起"不通则痛"。
按照中医观点,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体内与体外密切相关, 当患者发病时, 由于内部疾病引起的病变会通过外部症状表现出来。痛经患者最主要的临床症状是腹痛, 而腹部则是人体可以与体内脏腑接触的最为直接的途径, 当患者的脏腑功能出现异常时, 其症状则会通过胸腹表现[8]。由此可见, 痛经患者之所以会发生下腹痛, 其根本是与患者的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因此, 通过对腹部进行按摩推拿, 可以调整患者的脏腑功能, 从而达到通腑泄浊、安和五脏的效果。在本次研究中, 通过以腹部为中心对患者进行推拿按摩, 配合调理任督二脉, 可以使瘀滞于患者胞宫内的瘀血消散, 促进患者气血运行恢复正常;通过采取调理背俞穴的方法进行背部推拿, 具有通行脏腑、通经活络、调理气机的作用, 不仅可以对局部病症进行治疗, 同时可以促进血液循环, 改善患者的气血运行;辅以下肢按摩及轻拍可以温通气血、通腑理气, 有效治疗患者的痛经病症。同时, 配合采取针刺法, 有助于调经理气, 活血散瘀, 达到温经补气的效果。本次研究中, 通过对研究组患者采用脏腑推拿手法配合针刺法进行治疗, 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应用针刺法的对照组患者。
综上所述, 采用脏腑推拿手法对痛经患者进行治疗, 能够针对痛经的中医发病机制进行辩证治疗, 从而有效调节患者的脏腑功能, 改善患者气血运行, 对于治疗痛经具有较为明显的临床疗效, 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摘要: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96例原发性痛经患者, 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8例, 研究组采用脏腑推拿手法配合针刺法进行治疗, 对照组仅采用针刺法治疗。结果研究组48例患者中, 痊愈20例, 显效16例, 有效8例, 无效4例, 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83%,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3%。采用脏腑推拿手法对痛经患者进行治疗, 能够针对痛经的中医发病机制进行辩证治疗, 从而有效调节患者的脏腑功能, 改善患者气血运行, 对于治疗痛经具有较为明显的临床疗效, 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关键词:脏腑推拿,痛经,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阎杰.平衡针联合推拿治疗原发性痛经50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 2013, 15 (2) :259-261.
[2]吴薇, 刘念.八段锦配合推拿治疗女大学生原发性痛经疗效观察[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3, 22 (3) :14-17.
[3]郭姜, 王得志, 丁全茂.中医推拿温经手法治疗痛经临床疗效观察[J].天津中医药, 2012, 19 (4) :356-358.
[4]王筱锋, 高冠闽.中医推拿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 2012, 28 (19) :121-122.
[5]张翠芹, 谷咪咪.综合护理辨证分型治疗痛经20例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4, 16 (6) :79-80.
[6]王哲平, 黄建华, 冯鑫鑫, 等.针刺配合推拿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58例[J].浙江中医杂志, 2014, 19 (3) :206.
[7]周凤花.中医推拿为主疗法治疗痛经的研究进展[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14, 17 (02) :33-34.
傅青主治疗不孕之脏腑经络观浅析 篇8
1脏腑观
1.1不孕之本在肾
傅青主指出不孕的根源在肾,胎之成与安否依赖肾精的充足和肾气的旺盛,治则以补肾助孕为着眼点。《素问·六节藏象论》有言“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肾藏精,精乃生命的基本物质,受之于父母,是主导个体生育繁殖的根本。《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说明肾气充盛后天癸泌至,月经来潮,女性生殖机能逐步完善,始能有子。《医学正传》有言:“月水全借肾水施化,肾水既乏,则经血日以干涸”,说明了月经来源于肾水。子宫即胞宫,主月经及孕育胎儿,络于肾,并通过任督冲带与肾相通。故肾之阴阳亏虚时,往往累及女子的孕育功能,诚如傅青主所言:“精涵于肾”“精满则子宫易于摄精,血足则子宫易于容物,皆有子之道也”“胎之成,成于肾脏之精”。补肾阴多用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沙参、麦冬等药,且特别喜重用熟地黄;补肾阳常用菟丝子、巴戟天、补骨脂等。书中多数方剂是数种补肾药同时应用,加强补肾强精功用[1]。
1.2心肾相交孕机显
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心者,火也,肾者,水也;心肾相交,内涵就是水火的既济、阴阳的交合,最早可追溯至《周易》的“坎离既济”之卦:坎应肾、应水,离应心、应火,故心肾相交又有水火相济的意思,此卦象解言“刚柔正而位当也”,故能维持相对中和平衡的正常运动。而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提出:“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孙思邈亦提出“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相济”。傅青主十分重视心肾之间的联系,用大量笔墨对此解释,指出心肾互为交合的场所在胞宫,胞宫的温养与心肾之火息息相关。其于下部冰冷不孕条中提出:“胞胎居于心肾之间,上系于心,而下系于肾,胞胎之寒凉,乃心肾二火之衰微也。故治胞胎者,必须补心肾二火而后可……”[2]。著名医家夏桂成教授据此提出:心—肾—子宫轴学说。肾作为生殖之本,藏精之脏,内寓真阴真阳,在五行属水,位居下焦,任督冲带等奇经八脉亦属于肾。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神之所舍也,脑为元神之府,实际上亦概括心神的功能在内,主宰一身之血脉,五行属火,居上焦。心肾同属少阴经,通过经脉相关联。子宫为育子之脏,是月经胎孕的场所,具有藏的作用,又有泻的功能,藉胞脉胞络与心肾相连,所谓下系于肾,上通于心,因此形成了心肾子宫之间的密切关联。子宫与心肾相连,子宫之藏,实乃肾之封藏;子宮之泻,实乃心气之动。子宫的藏泻虽为心肾所主,但究其根本还是由于阴阳消长转化的月节律所致,而阴阳消长转化的月节律运动,又必须建立在心肾交合的基础上,心肾交合,才能推动阴阳消长的正常活动,才能维持正常的月经行止,是调经种子的关键[3]。
1.3脾主中焦,化生气血,运化全身气机
脾胃为后天之本,位于中焦,为元气所居之处,脾胃健运以充养后天,补养先天。傅青主在《胸满不思食不孕》中言:“脾胃健而生精自易,足脾胃之气与血以补肾之精与水”。脾为阴土,喜润恶燥,其性升散,敷津于全身,受温化于肾阳;胃为阳土,喜燥恶湿,其性肃降,腐熟水谷,受温化于心阳。心阳下降、肾气升腾交汇于脾胃,进一步完成心肾的相交。所谓中土,能生养万物,主统木、火、金、水,为上下升降之枢纽。上文提到的心肾的水火相关、上下合一,就需要脾胃之土的协助。可以说脾胃为心肾的枢纽、水火运行的通道。调理脾胃,可使枢机通利,气机升降有利,便于沟通水火相交之路,畅上而通下,水火相济,成就大地交泰。观《种子》十篇,用药处方以健养脾胃的占五条,可见傅青主对中焦运化的重视。
从人体整体来看,在上者为心肺,属于清阳之天,其气从右而降;在下者为肝肾,属于浊阴之地,其气从左而升;在中央者为脾,乃清浊共处之所,为气机升降之枢纽[4]。人体全身的气机在脾胃的调和运化下,升降有序,维持着“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的正常生理功能。反之,脾胃升降功能失常,则清阳之气不能正常敷布,后天之精不能归藏于内,饮食清气无法进入,废浊之物不能排出,继而变生多种病证。傅青主在《胸满不思食不孕》条文中讲到:夫气宜升腾,不宜消降。升腾于上焦则脾胃易于分运,降陷于下焦则脾胃难于运化。在《肥胖不孕》中采用加味补中益气汤消导化湿:妙在提脾气而升于上,作云作雨,则水湿反利于下行。助胃气而消于下,为津为液,则痰液转易于上化。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气血濡养四肢百骸、脏腑经络,气血旺盛则体健,傅青主认为气血两者中气为主宰,推崇景岳的观点“人得天地之气以有生,而有生之气即阳气也”。通观《种子》全篇用药,喜重用气药,补气理气时注重温阳。与近代妇科大家比起来,傅青主尤重视脾胃功能的强健,认为它是主要方面,心肾相交仰赖于中焦的升降;夏桂成认为心肾相交为气机升降主轴,脾胃等皆从旁为之服务;龙江韩氏妇科学派则更重视肝肾的协调作用,认为肝肾与胞宫、血海的功能联系和经络联系是最为直接、最为密切的,人体的气机通过肝肾的藏泻互用来得到调节,在治疗不孕时主张种子先调经,调经必先疏肝[5]。
2经络观
奇经八脉对人体气血的运行起着蓄溢调节的作用,其中任、督、带三脉与胞宫、育胎关系密切。傅青主总结这三脉的关系为:带脉约束任督二脉,三脉功能的正常依靠中气的升提。
傅青主在《腰酸腹胀不孕》中指出:“任脉虚则带脉坠于前,督脉虚则带脉坠于后……任督脉虚则疝瘕之症起”。处方以升带汤,药用白术(重用)、人参、沙参、肉桂、鳖甲等,治法以温补脾胃来补任督之气、活血攻坚来消癥瘕。其思路是升补任督之气则“癥瘕自难容”,满腹升腾之气则“受精不再坠”也。
在《少妇急迫不孕》中直指带脉之拘急致不孕:“带脉拘急,牵动胞胎……胞胎亦暂能茹纳,而力难负载,必不能免小产之虞。”傅青主认为带脉通于任、督,任、督病而带脉始病。带脉系于腰脐之间,约束胞胎,带脉无力或者拘急,则不利育胎,生理功能为“宜驰不宜急”。而带脉拘急的治法为大补脾胃之气与血,来达到利腰脐、宽带脉之效,处方为宽带汤,药用白术(重用)、巴戟、补骨脂、人参等,从侧面印证了脾胃乃气机枢纽,脾升胃降,维持着全身气机的运转,维系着胎元的稳固,脾胃气充则奇经气足,腰脐气利,反之则带脉挛缩、任督脉驰,腰脐气闭,不利孕育。
与此相仿,海派朱氏妇科尤其重视奇经学说,认为冲任以气血、阴精为物质基础,与肝、肾、脾胃关系密切,心肝脾胃的病通过经络传导到冲任二脉,影响女性生殖功能。在妇科疑难杂症的诊治中,非究奇经难以收效,将补充冲任和疏理冲任有机组合,随着妇女月经周期、冲任气血盛衰变化的生理特点变化应用[6]。
3小结
《傅青主女科》是傅青主中医妇科临床经验的总结,其理宗东垣,法偏温补,理法方药独树一帜,通观《种子》十篇,肾为先天之本,是孕育的根本;心肾水火相交的小循环、脾胃为枢机调理人体全身气机大循环是调经种子的关键。现当代各妇科名家或传承或创新,凭着独到的学术见解探索不孕症的治疗,各形成特色鲜明的理论体系,值得深入学习。
摘要:通过研读《傅青主女科》,初步分析了种子篇中辨证论治不孕症的思路、处方用药。傅青主认为肾为不孕之本,心肾相交于胞宫,心火、肾火温养胞宫胎元;脾胃为后天之本,脾升胃降调节全身气机。傅青主重视健运脾胃以使气血生化充足、气机通畅、胞宫安和,顺利种子、孕育胚胎。任脉、督脉、带脉与胞宫相连,这些经脉功能的正常与否间接影响胞宫孕育胚胎的功能。傅青主从气机角度思考、通过调理脾胃来调治三脉碍孕,启发后学思维。
关键词:傅青主,不孕,心肾相交,脾胃运化,任督带脉
参考文献
[1]庞保珍,赵焕云.《傅青主女科》种子探析[J].光明中医,2007,22(12):6-9.
[2]清·傅山.傅青主女科[M].欧阳兵,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0.
[3]夏桂成.妇科方药临证心得十五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
[4]谢晶日,张皓婷,梁国英.《脾胃论》思想的继承和发挥[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4):580-581.
[5]于燕,张洁,韩延华.龙江韩氏妇科“肝肾学说”探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4,6(14):55-56.
上火分脏腑 食疗当有别 篇9
肝火
《内经》曰“肝者,将军之官,谋略出焉”。张介宾注《内经》曰:“肝者,将军之官,其气刚强,故能捍御而使之候外。”即便是不在夏天,肝火也容易旺盛,出现肝阳上亢的症状,更别说在火热的夏天了。肝火多表现为头痛、脸红热、心烦易怒、口干、咽疼、小便发黄、大便干结等等。另外,“肝木容易克脾土”,因此肝火旺盛,还容易导致脾胃功能不佳,出现食欲减退等。
这时候可以选夏枯草、桑叶、菊花各3克,用热水泡茶喝,用冰糖或蜂蜜来调调味。这个方子是一道典型的“凉茶”,可以祛肝火,但不要长期饮用。
胃火
很多人一到夏天,就会有食欲减退的感觉,不想吃饭,或者吃得少,肚子还发胀,并伴有口疮、牙痛等。这就是典型的胃火症状。
如果有胃火的话,就去买点苦瓜,这是夏季市场上很常见的蔬菜。选苦瓜100克,开水焯后切成片,然后用少量菜油烧开,将苦瓜煸熟,再加上适量的调料即可。这道菜可以清胃火。
心火
中医讲“心属火”、“夏应心”,因此夏天心脏最容易上火了。出现心火的时候,会出现心烦、口干舌燥、容易发怒、小便热痛等等。
出现心火的时候,可以用莲子、栀子煎水饮用。莲子30克,不要去掉莲心,栀子15克。加水2000毫升水,煎半小时后,根据自己的口味加入适量的冰糖。当茶饮用即可。中医认为,莲子味苦性凉,归心经,具有清热解毒除烦的作用,栀子也可以除心中热气。对于出现心火的人,这个方子一般喝上两三天,就可以把火祛除了。
肺火
【脏腑功能】推荐阅读:
生理功能和心理功能10-14
肾功能、心脏功能不全07-01
应用Word表格功能实现稿纸功能07-24
用地功能07-16
基础功能07-19
功能涂料10-14
隐性功能10-15
消化功能10-16
功能分离10-16
舒张功能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