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音乐的社会功能性

2024-07-02

彝族音乐的社会功能性(共8篇)

彝族音乐的社会功能性 篇1

一、相关背景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传统的彝族聚居地, 失依儿童的比例达到了彝族人口的2%, 央视新春走基层对凉山地区部分失依儿童的家庭现状做了系列的报道同时《新闻1+1》专门制作了“失依儿童, 凉山需要温暖”专题节目, 据报道四川凉山毒品艾滋病流行2.5万儿童无父母抚养, 深切的呈现了四川凉山失依儿童的生存现状。庞大的数字背后隐藏着家庭这一社会化主体功能的缺失。家庭作为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 是影响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 并且家庭对于儿童情感和爱的培养乃至一生的成长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家庭功能的缺失势必会对儿童的健康成长造成重要的影响。对这些地区的儿童进行帮扶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失依儿童”指由于各种原因失去生身父母抑或是其他各种原因无法得到成年人的正式照顾的且只能由社会中的他人或是机构支持才能维持自己生活的16岁以下儿童。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中, 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与人格, 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 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 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 社会文化得以积累与延续, 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 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家庭功能”所谓“家庭功能”, 是指家庭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方面所能起到的作用, 即家庭对于人类的功能和效能。

本文主要从经济保护功能、情感心理功能、教育文化功能、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三、家庭功能的缺失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1、家庭的经济保护功能缺失对失依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由于失依儿童已经失去了父母的依靠和经济上的支持, 这些儿童的经济状况和生活条件十分的恶劣, 有些家庭还有年迈的老人需要照顾, 这样的重担早早的落到了这些儿童的身上, 这又加重了儿童的负担, 这些儿童过早的失去了家庭所带来的温暖, 过早的进入了成人社会。由于缺乏资金的支持, 部分儿童的生理疾病不能及时得到医治而给这些儿童留下了终生的遗憾和痛苦。更严重的是这些儿童没有监护人的保护, 可能被社会不法分子利用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2、家庭的情感心理功能缺失对失依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由于这些孩子失去了父母而得不到家庭的关爱, 遇到困难不能从家庭那里找到帮助, 这些儿童普遍缺乏安全感, 同时容易出现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不少失依儿童心理问题较为严重。性格表现上为内向、孤独、情绪不稳定、急躁冲动、喜怒无常。平时的学习中不爱集体活动, 厌恶社会交往, 感情冷漠, 严重者还可能上学逃课、偷盗、甚至喜好暴力。

3、家庭的教育文化功能缺失对失依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失依儿童因缺失家庭教育下父母的监督和辅导普遍学习成绩不佳, 同时因为经济贫困而没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甚至有些孩子因为无法承担学费而早早的辍学, 而地方政府的力量有限, 这些孩子最后耽搁了受教育的机会。失依儿童正处于学习基本生活技能和社会行为规范的重要时期,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 他们在行为习惯上易受同辈群体的影响, 然而他们的同辈群体大多也是失依儿童, 这样就陷入了不良循环的误区。这些家庭教育方式的缺位使这些孩子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世界观等方面都得不到很好的教育, 导致不少儿童缺乏必要的自觉性和自律性, 没有道德观念约束他们, 有的吸烟、酗酒、赌博、迷恋上网、吸毒、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解决民族地区失依儿童社会化问题的对策

1、政府政策

(1) 加大对偏远山区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 特别是教育和医疗经费的投入.监督监察相关经费的支出情况, 使真正需要帮助的儿童得到必要的帮助, 使这些孩子有学上, 有病能医, 免去这些儿童的后顾之忧。 (2) 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 鼓励各类社会团体、志愿者团体积极深入大山, 搭建企业和个人广泛参与失依儿童救助的平台和机制, 为大山的世界带去社会的温暖。 (3) 加快推进农村社区的社工帮扶网络建设, 吸收和引进专业的社会工作人员开展社区失依儿童帮扶工作。 (4) 地方政府要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 并将“失依儿童”优先纳入寄宿制生活补助范围。 (5) 规范学校周边的环境, 特别是对学校周边网吧等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场所进行查处和取缔, 为失依儿童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 (6) 积极引进社会慈善助学机构资助办学。

2、学校教育

(1) 学校和老师应更多地关心失依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和思想变化, 增加情感投入,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鼓励农村失依儿童参加课外集体活动让他们有集体归属感体验到大集体的温暖。 (2) 学校要注重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失依儿童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切实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3) 为失依儿童建立个人档案, 记录失依儿童的教育、帮扶、救助等信息, 做到帮扶有的放矢。

3、其他措施

(1) 家庭寄养和跨国寄养模式探索实施 (2) 吸取以往的的儿童救助工作的经验和教训, 克服慈善救助活动的单一性和短期行为, 推行具有可持续性的综合救助模式。 (3) 在政府帮扶的前提下, 支持凉山本地民间帮扶组织的发展, 实现儿童救助工作的在本地化。

摘要:“失依儿童”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 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 亲子关系断裂, 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及心理发展等方面造成一些不利影响。“失依儿童”的现状已经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正确对待和帮扶“失依儿童”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协作。

关键词:家庭功能,失依儿童,社会化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 (修订版)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

[2]陆学艺:《家庭社会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年。

[3]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

[4]王秋香:《家庭功能弱化与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 《文史博览·理论》, 2006年。

彝族音乐的社会功能性 篇2

“2014年祭水节”暨首届彝族音乐广场舞大赛

公告

古彝圣地春光美,百里杜鹃迎宾客。为了弘扬奢香文化,提升大方旅游,振兴大方经济,值杜鹃花节之际,一年一度大方古彝祭水节于2014年4月23日在宣慰府广场举行。祈天地之灵、祝风调雨顺、盼人民安康!在祭水活动中,将举行大方县首届彝族音乐广场舞大赛,现将有关事项公布如下:

一、报名时间:2014年3月28日至2014年4月8日

二、报名地点:大方县彝学会办公室(民宗局二楼)

三、联 系 人:尚庆礼电话:***

陈福来电话:***

龙泽友电话:***

四、比赛时间:2014年4月23日上午9:00

五、比赛地点:宣慰府广场

六、参赛事项:

1、舞蹈音乐必须是彝族音乐(以乌蒙彝区彝族音乐为主);

2、参赛队必须统一着彝族服装,每队人数不能低于10人;

3、一个参赛队可以报两个比赛节目;

4、一个参赛节目时间不能超过8分钟;

5、大赛设一、二、三等奖,具体奖励节目数视其报名情况而定,由县彝学会统一颁发奖证、奖金(初定一等奖1500元,二等奖1200元,三等奖1000元);

6、比赛规则及评分细则由大赛组委会制定;

7、参赛人员食宿等一切费用自理;

8、未尽事宜由大赛组委会负责解释。

音乐的社会功能 篇3

一音乐的美育功能分析

在两千多年前庄子就提出:“原天地之美, 而达万物之理。”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音响运用, 表达思想感情, 反应社会生活的艺术形式, 它的美学特征是凭借旋律, 节奏等一系列音乐构成要素, 表现作者的审美感情, 引起欣赏者的联想和想象, 激起美感得到陶冶和感染, 因此音乐作为意识形态具有表情达意、移风易俗、审美娱乐的功能。

1. 表情达意

人有丰富的感情:欢歌、乐唱, 悲吟、哀咏。然而, 表什么情, 达什么意, 寄寓什么思想, 却体现一个人的审美观。

审美观具有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阶级性。由于地理方位的不同, 加之经济发展程度不同、风俗习惯不同, 因而音乐审美也表现出差异, 北方民众喜爱粗犷、高亢的梆子腔、皮簧腔, 而南方民众则喜爱柔婉、抒情的昆腔。

2. 移风易俗

《汉书·艺文志》说, “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这是因为“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乐记》认为“乐”有感化、礼化、德化、道化的陶冶作用。所以, 我国历来主张“乐和”, 和天地、和自然、和社会、和人间。在感情上, 求得人与人的融洽、谐调、中和, 使得上下长幼、人各安其本分;在征伐中, 力促“民齐”, 以使“民劲城固”, 这是乐和感召人、鼓动人、团结人的力量所在。把“乐”作为移风易俗的重要手段, 把音乐的功能提到礼的高度、德的高度、道的高度, 这是音乐的重要目的。

3. 审美娱乐

音乐的怡神娱悦早就为人们所追慕, 它是国家生活、民族生活、社会生活, 乃至个人生活中一张一弛的“驰”, 是不可缺少的一面。音乐的审美、娱悦作用是音乐富有强盛生命力的保证, 是人们、社会、民族、国家所需要的功能, 也是人们生活、社会生活、民族生活、国家生活所必需的组成部分。

二音乐的表现功能是思想感情的表达

音乐是以表情性为主, 描定性为辅的, 是对现实生活进行艺术概括和艺术再现。音乐语言有共同性、世界性, 能超越地区界限, 所以有相对共同性的音乐审美观。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层、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经历能影响创作者和欣赏者的不同艺术趣味和神明习惯, 其时代的审美有很大的区别。因此, 音乐审美观又具有个别性。

三音乐的社会功能

从音乐的产生过程来看, 首先来自美的魅力, 人们通过耳濡目染, 产生潜移默化的美育作用, 它的功能还包括智育功能、思想功能、德育功能等。

长期以来, 人们认为“对牛弹琴”是徒劳无益的, 得不到任何效果反应。但科学试验, 证明常听音乐可使奶牛多产奶。人脑通过音乐刺激活动程度就越高越发达, 如爱因斯坦不仅是科学家, 也是著名的音乐爱好者, 音乐对他的刺激增进了他的科学思考。还有许多科学家认为, 音乐能促进大脑中酞的分解运动, 脑酞正是形成思维、记忆的关键动力。因此, 音乐能促进大脑, 促进人的智力功能。

音乐, 能使人感染, 产生联想, 引起共鸣, 让欣赏者为音乐美所陶醉, 与音乐同欢乐、共哀伤。这就体现了音乐对人们心灵的影响, 显示了音乐的思想功能。贝多芬, 人们尊之为伟大的音乐家, 与此同时, 也称他为伟大的思想家, 宣传鼓动家, 甚至称他为“政治家”。因为, “扼住命运的咽喉”“为了自由和进步”“通过斗争获得胜利”, 既是他个人的毕生信念, 也是他作品中热烈赞颂极力宣传的思想主题。

音乐课外活动也同样蕴含着思想渗透和教育功能。音乐与体育也结下了不解之缘, 如广播体操音乐, 体育向艺术化提高。现代科技项目中, 首先在自由体操评分规则中规定, 在满分十分中没有音乐就得减去一分, 音乐失误或动作与音乐配合得不好也将扣分。音乐使硬邦邦的体操动作与优美的舞姿组合成一串诗情画意般的艺术品。

由此看来,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是互相渗透、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美育有自己独特的功能, 它是智商和德育不能包括也不能代替的。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 对德、智、体有巨大渗透和潜移默化的作用。音乐在现在教育, 未来教育将越来越显示其特殊意义。因此, 学校要开设音乐美学, 大力组织丰富多样的音乐审美活动, 积极引导学生参加音乐审美实践, 如参与学校、社会的各种演奏演唱会, 参与并观赏民族的、民俗的、礼仪的各种音乐活动等, 让学生在审美实践中得到政治的、社会的、民族的、民俗的、礼仪的等感受和知识, 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浅谈音乐的社会功能 篇4

一、音乐的审美功能

音乐的审美功能可以使人们感到身心愉悦、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与审美情趣。美国曾对大学毕业的各个不同工作年份的人, 做一题为“你认为什么知识最有用”的调查, 结果是:毕业后工作1~5年者认为专业技术最有用;6~10年者认为人际关系最有用;11~15年者认为管理能力最有用;16年以上者认为艺术鉴赏力最有用。这说明了艺术是终身受益的教育, 可见从小加强艺术教育是何等重要。其实, 音乐的审美功能对社会的影响最为深远。在原始公社时期, 形成而以后保存在奴隶主子弟教育项目中的“乐”, 是音乐发挥其审美教育功能的古老而朴素的形态, 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和音乐学家王光祈也都提出过美育和乐教的主张。在当代生活中, 高尚音乐的演出和传播, 它可以对社会成员起到道德伦理的陶冶和教化作用。音乐以其特有的音响魔力左右着人们的心灵, 以其潜移默化的方式使人接受某种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的熏陶及渗透, 从而使人们达到崇高的思想境界。

二、音乐的认识功能

音乐具有超现实的作用, 不但能使我们在困难时想到胜利, 在失败时想到成功, 而且会唤起愿望, 使我们的现实生活变得更加辉煌灿烂。例如:世界音乐大师贝多芬为人类创造了《命运交响曲》, 这首乐曲不仅是对贝多芬“世界音乐泰斗”生活的真实写照, 也是对许多成功者生活的真实写照, 为后来理想者铺平了通向成功的道路。因此, 音乐不仅有反映现实的功能, 而且具有超越现实的特征。音乐使人产生激情, 振奋人们的精神, 在客观条件具备的情况下, 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例如:法国大革命时期, 革命群众高唱《马赛曲》向巴士底监狱进军, 这说明音乐具有极大的鼓舞力量。列宁特别爱唱《同志们, 勇敢地前进》, 他把战斗的革命歌曲, 看成是人们满怀信心走向胜利的力量源泉。《国际歌》曾被列宁称之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歌”, 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 那气势磅礴的旋律响彻四海, 还有那雄伟庄严的音乐形象、震撼大地的音调鼓舞了千百万共产党人为共产主义理想英勇斗争、前赴后继, 对国际工人运动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在中国革命历史的进程中, 所产生的大量音乐作品, 也同样帮助了中国革命。当日本军国主义向中国人民张开血盆大口, 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 《在太行山上》、《抗日战歌》、《大刀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等歌曲壮大和渲染了抗日的声威, 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必胜的信念。《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奋力拼搏奔小康》等为鼓舞全国人民, 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步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音乐的教育功能

重视发挥音乐的教育功能, 自古而然。我国古代教育常把“礼乐”并称, 孔子继承古代教育思想, 提倡礼乐并举, 并认为最终只有经过“乐”才能达到人格完善的境界, 所以有“兴于诗, 立于礼、成于乐”的育人成才规律。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中, 爱国主义教育始终是音乐教育的一个主题, 音乐教育的社会化是民族生存、斗争与发展的需要。《乐记》记载:“乐也者, 施也”。又说“先王之为月也, 以法治也, 善则行象德矣”。通过音乐艺术的魅力, 给人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这种教育与影响, 不是生吞活剥式的灌输, 也不是强迫他们接受, 而是采取艺术性、思想性融为一体的方式进行的影响与教育, 是长期感染潜移默化的,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使人们受教育于不知不觉中。音乐活动还有利于培养人的整体意识和协作关系。歌咏活动、合奏等都是以集体的面貌出现, 使每一个参加音乐活动的人, 通过音乐教育实践活动, 都能自觉地维护合唱、合奏中的各方面要求, 使人们形成统一的意志, 具有共同的感情, 培养其集体主义精神, 树立集体主义思想意识。

四、音乐的娱乐功能

音乐可以提供有教养的娱乐、有文化的休息, 人们可以在紧张的学习和工作之余从事音乐活动, 使身心得到休息, 从而消除疲劳、解脱烦恼, 把人们从紧张的劳动和学习中解脱出来。“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 工作久了免不了疲劳, 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音乐方式, 做有趣的活动进行积极的休息。例如:伟大的科学巨人爱因斯坦在紧张的劳动之余, 总有与助手一起演奏小提琴的习惯, 他们的演奏配合默契, 有时突然中断演奏, 又与助手一起讨论学术问题, 这时的难题轻松解决了, 这说明了音乐可以洗刷他们头脑中的疲劳, 科学家们通过积极的休息之后, 新的思潮来临, 打开心灵之扉, 这种张弛交替的休息是大脑再度创造。音乐是调剂锻炼大脑最好的工具之一。清华大学理工科学生总结出这样一个公式:8-1>8, 即从学生每天8小时的紧张学习时间中抽出1小时进行音乐等文体活动, 其学习效率大于8小时的单纯学习。

五、音乐促进社会和谐化的功能

人与人的关系, 是人文环境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人从开始就有群居的特点, 因此, 天然地倾向于同社会、同集体、同个人取得和谐相对安定的局面;音乐又以沟通和交流方式起聚合作用, 推动了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大家非常熟悉苏格兰民歌《友谊地久天长》, 这首歌几乎传遍全世界。作者用这首歌曲寄托了对朋友、对亲人的思念, 当这首歌曲广为流传后, 作者也已经同人民大众进行了精神的交际和思想的沟通。音乐沟通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又增强了人的群体意识和认同倾向;音乐教会了人掌握和运用这种最广泛、最普遍的交流手段;音乐能使人的交际活动艺术化、美感化。

音乐活动有利于培养人的集体意识和协作关系。世界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说过, “有什么东西比合唱队更能表明社会的团结吗?许多人联合起来做一个人单独所不能做的事 (无论他或她也许多么有才能) , 在这方面, 每个人的工作都同等重要, 一个人的错误就能够毁掉一切。”参与集体活动, 有利于实现有共同纪律约束的、有共同意识心理凝聚力的群体。

摘要:音乐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世界不能没有音乐, 人们离不开音乐, 音乐在广阔的生活中起着多方面的积极作用。

论流行音乐的社会功能 篇5

流行音乐通常是指人们喜闻乐见, 且能自己参与表演的一种音乐形式, 是一种不需要经过严格训练的音乐。在一些专业的权威理论著作如《中国大百科全书》 (音乐舞蹈卷) 中对流行音乐 (通俗音乐) 是这样解释的, “通俗音乐泛指一种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易于流传、拥有广大听众的音乐。它有别于严肃音乐、古典音乐和传统的民间音乐, 亦称流行音乐。”流行音乐多取材于人民群众日常的生活和感情, 歌词较为口语化, 音域适当, 令人感到自然、亲切, 形式短小、通俗, 易记易唱, 有广泛的参与性, 具有平民化和大众化的特征, 适应广大人民群众的音乐需求。

一、流行音乐的社会地位

流行音乐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泛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在当今乐坛, 流行音乐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越来越多的各层次的人群热衷于流行音乐, 这是由流行音乐自身的特点决定的。我们发现, 流行音乐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流行音乐“借助现代文化工业日臻完善的传播手段和复制技术手段”迅速改变着我国社会音乐文化的格局。流行音乐是以满足社会需要而产生与存在的, 所以人民群众需要什么样的音乐就会出现什么样的作品来让人民群众欣赏和传唱。从出现到现在, 流行音乐自身在不停地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自己。

流行音乐作为音乐学科的一个分支, 它与其他的音乐体裁一样, 都是音乐艺术的一种形式。欣赏交响乐或古典乐等一些严肃音乐, 需要我们必须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与深厚的音乐知识, 才能够真正地听懂大师们所要表达的情感与内容。但是, 聆听流行音乐却没有如此高的要求, 因为流行音乐的旋律简单, 且朗朗上口, 很容易被人记住。正是流行音乐在社会中这种平民化和大众化, 会让听众听起来觉得音乐离自己很近, 似乎就是在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诉说着自己的心声, 是自己心中的独白, 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感情去解读自己喜欢的歌曲。无论是否经历过专门的音乐训练都能够演唱和欣赏流行音乐, 这完全是由于流行音乐通俗易懂、易学易唱、旋律清新优美、风格多样的人民群众性的特征, 同时也注定了流行音乐成为一种潮流与时尚、成为一种众星捧月的艺术形式。由于流行音乐合乎时代发展的规律和迎合人民群众口味的特点, 促使了流行音乐自身不断地变化与发展, 不断地创新和完善, 从而在整个音乐领域牢牢占据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而且成为时尚的宠儿。在流行音乐自身的发展和传播过程中, 它所展现的引导力度和影响范围也同样是不容忽视的。这也从一个方面证明了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即艺术来源于生活, 艺术又能动地反映与影响社会生活。

二、流行音乐的社会作用

流行音乐的社会作用较为突出的表现为其教化功能, 所谓流行音乐的教化功能是指流行音乐对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操、道德品质、人格魅力等精神素质方面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从音乐美学角度来看, 流行音乐的独特性源自审美特征的独特性。它固有的平民性、新潮性和宣泄功能等美学特征, 拉近了演唱者和听众之间的距离、产生互动, 且能引发共鸣。这种互动、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感染人, 具有较强的教化功能。

(一) 陶冶情操, 在轻松享受音乐的同时提高人们的音乐审美水平

流行音乐以平民化的音乐语言, 平白直叙的表达方式, 生动活泼的韵律以及不拘一格的演唱形式, 可以使欣赏者在轻松愉快欣赏、享受音乐的同时, 增强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音乐影响人的思想行为不同于填鸭式等硬性方式, 它是一种软力量。在音乐史上有记载的例子, 如孔子听《韶》后, “月不知肉味”, 并不是某人命令他失去味觉, 不准食肉, 而是音乐特有力量的体现, 也可以说是潜移默化。虽然这是各种音乐形式起作用方式的共同性, 但是流行音乐潜移默化的更为明显。例如现在比较流行的“班得瑞”的乐曲, 大大提高了人们对器乐作品的欣赏和审美能力。一些励志歌曲如《男儿当自强》、《真心英雄》、《铿锵玫瑰》等等, 每当人们听到这些歌曲, 就会被其中的豪情万丈所打动, 充满活力和激情。特别是在心情沉郁、低落的时候, 听到这些歌曲就会为之一振, 充满激情。

(二) 流行音乐为人们提供心理解压方式并能健全个体的人格

音乐欣赏是欣赏者通过聆听音乐, 从中获得音乐美的享受、精神愉悦的一种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 欣赏者在听觉感应的基础上, 通过个体的心理感应达到一种共鸣和情感的升华, 从而使消极的情绪情感得以疏导, 心境得以变得平和。欣赏音乐的过程是一个美的享受过程, 也是一个心灵净化、精神升华的一个过程, 欣赏者的个人情操和品格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 且在这个不断接受美的过程中, 完成个体的人格塑造。

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之下, 人们在生活、工作、学习中会遇到各种各样问题, 面对各种各样压力, 特别是青少年学生, 在世界观、人生观没有完全建立的前提下, 他们对具有文化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歌曲、民族歌曲、戏曲等产生抗拒。而流行音乐是一种时尚的娱乐方式, 容易模仿与参与, 使青少年获得感情的共鸣, 为青少年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使青少年能够表达和调节自己积极和消极的情绪。流行音乐满足了青少年在青春期的心理需求, 为青少年放松心情, 缓解学习压力提供了宣泄方式。

百家争鸣的流行音乐作品构成了丰盛的音乐文化宝库, 它既满足了人们追求真、善、美的需求, 又使人们在不断发展和自我完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升华。如歌曲《我的中国心》、《红旗飘飘》使人们为祖国的强大而自豪;《让世界充满爱》唱出了人们对世界和平的向往;《常回家看看》充满了温情, 每当唱出这首歌时都会想到自己的父母, 充满了暖意。这就是音乐的心里内化作用, 通过对健康的流行音乐欣赏、演唱, 使人们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和人生观、世界观等等方面得到升华。

(三) 流行音乐在传播中塑造着现代人的综合素质

当今社会中流行音乐的传播、演唱随处可见, 可以说, 只要是有人烟的地方就会有流行音乐的存在, 只要有音乐播放的地方就会有流行音乐的传播, 这就体现出流行音乐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特征较强的参与性。流行音乐的音域适当, 旋律易记易唱, 结构简单, 聆听每一首歌曲的时候所产生的共鸣都极具有个体性, 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诠释歌曲的涵义, 从而能够获得创造的满足感。

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渴望有着较高的综合素质, 他们会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弥补自己综合素质上的不足, 但很多人对于音乐修养上的缺陷却不知从何入手。因此, 弥补音乐修养的缺陷成为了人们重要的追求, 特别是大学生们。而流行音乐的出现, 比如说卡拉OK的演唱可以弥补演唱技巧方面的问题, 吉他、贝司、电钢琴、萨克斯、电吉他等现代乐器, 成为当代大学生们学习乐器的首选, 也成为他们提高自身音乐修养的重要手段。而现今较为流行的网络音乐, 也为大学生们的音乐实践提供了平台。对网络音乐的参与创作, 不仅仅提高了他们在音乐方面的知识, 也相对提高了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流行音乐的广泛传播将影响和塑造着当代人的综合素质。

三、小结

流行音乐的存在和发展不仅仅是因为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也同样是因为它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可以说流行音乐满足了社会大众的音乐需求, 反过来社会又造就了流行音乐的繁荣。流行音乐的特点决定了其具有纾解社会压力、提高人民群众审美水平和提高全民素质的作用, 是社会发展中的一支重要的文化力量。在当今中国现代化加速发展和社会转型日益深化, 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 生存竞争的压力造成人们精神上日益焦虑和空虚的特殊时代, 充分发挥流行音乐的社会作用对全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浩《刍议流行音乐的教化功能及其异化》【J】.《中国音乐学》2006.03.

[2].杨春景《流行歌曲的文化审视》.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2.

[3].李广《音乐与素质教育》【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04.

浅论音乐的功能和社会属性 篇6

我们知道世上存在的所有事物都有它的属性, 音乐也不例外, 同样有它的属性。音乐的属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个是自然属性, 另一个就是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构成音乐本身产生音响的要素:音的强弱、长短、快慢、高低。而社会属性就是音乐以一种意识形态存在与社会之中, 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的表演、创作、欣赏都能产生社会效应, 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 和道德取向。音乐的功能和社会属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乐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音乐的产生是人类在劳动中发现的, 他本来是自然存在的。我们人类的祖先的没有语言和文字的时候, 狩猎、种地参与集体劳动, 在劳动的器物碰击产生的声响和劳动中哼唷、嗨哟的呼喊中发现了声音的奥妙, 后来我们的祖先发现了音律, 并按照固定的音律来模仿出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器物的音响被演变成乐器, 哼唷、嗨呦变成了歌唱。随着劳动的频繁和增多, 祖先还把这些声音记录下来, 利用这些高低、长短的音声音符号来传递信息, 交流劳动的经验, 并用来宣泄自己的情绪。经过漫长的岁月, 音乐越多地被人类利用起来, 可以在狩猎收获之时, 围着篝火欢歌起舞;会在同伴离世时哀号歌唱, 释放情绪。久而久之, 祖先们把音乐引入到生活中, 让音乐成为了人类生活的一部分。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经过朝代的更迭, 音乐形成了一种文化, 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人们不仅把音乐的娱乐功能进一步扩展, 还赋予了他教化的功能。让音乐成为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部分。我国的周朝时就有《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三百多首歌曲, 有民歌, 也有宫廷和盛典时用的歌曲。随后, 历朝历代的统治阶级也把音乐活动放到了重要的位置, 他们广泛地收集民间流传的民歌, 由宫廷专业人员整理、改编、创作出适合统治阶级所用的作品, 来丰富当时人们的精神生活。

音乐作为意识形态, 他必然会在不同的社会和不同的环境产生不同的追求和理念。我国先秦文化中主张以“和”的思想发展音乐, 注重音乐五音“和”的元素, 同时把音乐的“和”引申到社会生活中, 主张世间一切都应该以“和”为为人处事地标准。就音乐本身来讲, 五音各有不同, 和到一起就悦耳, 因此产生和谐。

现代社会在充分发挥音乐的自然属性来提高人们的审美, 进行思想、情感的启迪外, 也重视音乐的社会属性。利用音乐来教化民众。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音乐的这些社会功能是其他任何一种文化无法代替的。

二、正确地运用音乐的社会属性

音乐可以通过教育和传授, 引导启发人们的思想和情感的变化, 正确地运用音乐的这个功能对社会发展和培养人们高尚的品格有积极地作用。反之就会有破坏作用。

例如:在抗日战争时期, 日寇为加强奴化教育, 在沦陷区大释散布靡靡之音, 来麻痹中国人的意志, 宣传他们的大东亚共荣的政策。如《满洲姑娘》就是充满殖民主义色彩的作品。这时音乐就起到瓦解人们斗志, 宣扬投降主义的作用。然而, 在解放区、抗日游击区到处传唱的是激发人们斗志, 收拾大好河山, 宁死不当亡国奴的歌曲。《打回老家去》《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在抗日民众中广泛传唱, 成为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

音乐还能引起人们感情的共鸣, 会让你随着音乐的流动把你带到音乐所表现的境地。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旋律只要一出现, 你就会感到那敲响命运的音符就在你耳边, 激励你在命运面前绝不要屈服, 要勇敢地与命运抗争, 扼住命运的喉咙, 让自己成为命运的主宰。一曲情感激荡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会让你随音乐泪流满面, 为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命运而哀叹, 还为两个人忠贞不渝的爱情而感动。一首《英雄战胜了大渡河》会让你产生强烈的震撼, 听到如同排山倒海的合唱, 让你热血沸腾, 仿佛看到了解放大军突破大渡河, 解放大西南, 而你就在其中, 任何困难都无所畏惧。一首《志愿军战歌》可以让很多热血青年听了以后产生了扛起枪, 越过鸭绿江参加到抗美援朝队伍中去的激情, 歌声的作用甚至比开动员会还来得快。人们崇尚真、善、美, 音乐就能为你实现这个愿望。

三、让音乐为民族强盛和人民健康服务

当然, 音乐的社会属性不能滥用, 也不能走极端, 过分地强调音乐在意识形态中的作用, 就会把音乐引向歧途。音乐的自然属性让音乐存在于世间, 而它的社会属性要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 摒弃假、丑、恶, 让音乐为人们高品质的生活服务。

彝族音乐的社会功能性 篇7

一、流行音乐要顺应社会公共文化

社会公共文化, 是指社会范围内有关人的行为制度、社会习俗、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定式、心理认同、审美情趣等文化内容。流行音乐之所以能够被广大群众接受和喜爱, 主要由于它的内容贴近生活, 能够及时反映主流社会现象、价值观等, 引起听者的共鸣。因此, 流行音乐若想继续保持良性发展的势头, 不能脱离现实生活, 必须要了解现代人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需求, 以社会公共文化的焦点和发展方向为创作背景, 以反映社会生活为使命, 顺应社会公共文化发展的潮流。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 才更符合人文精神, 更有生命力。

由此可见, 流行音乐一定要把握住社会文化环境的脉搏, 从社会公共文化内容中提炼焦点, 寻找突破口, 从而顺应、促进社会文化生活的健康发展。又如, 去年旭日阳刚的迅速走红, 体现了现代人对草根文化的关注;各大选秀比赛的火热报名, 反映了人们对流行音乐参与意识的增强;“神曲”《忐忑》的广为传唱, 一方面体现出人们对非主流文化的开放态度和包容性, 另一方面, 也说明人们的娱乐意识在不断攀升。

二、流行音乐对社会公共文化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流行音乐在顺应社会公共文化发展的同时, 还会对其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主题积极向上、内容健康的流行音乐作品会促进社会公共文化的发展, 反之, 则会阻碍社会公共文化的发展。

一个人从起床到入睡, 这期间会大量频繁的接触到流行音乐。广播中的音乐节目;咖啡厅里的背景音乐;商店里为了吸引顾客, 调动气氛的欢快音乐;酒吧音乐;影视剧中的背景音乐和插曲……这些都属于人们不自觉接收到的音乐, 流行音乐占据相当大的比例。这些音乐还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公共存在的音乐, 是公共文化的一部分。人们每天潜移默化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受到这些公共音乐的熏陶, 因此这些音乐内容健康与否就显得至关重要, 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每个听者。

流行音乐是商品经济发展下的产物, 其商业属性决定了流行音乐创作的每一个环节或参与流行音乐创作的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被打上商业行为的烙印。因此流行音乐作品从生产到宣传会通过商业手段对其进行“包装”, 使其商业价值最大化;而对于流行音乐人也会借用媒体塑造其形象, 使其更具有商业号召力和社会影响力。流行音乐是一门视觉与听觉并存享受的艺术, 一些听者因为一首流行音乐歌曲开始喜欢、崇拜这首歌曲的演唱者, 又通过音乐传媒对该歌手的一举一动关注留意, 或是打扮穿着或是言谈举止, 总之这个阶段的这种关注已经超出了音乐的范围, 扩大到整个精神层面的影响, 而这些所谓的听者尤以广大青少年为主, 因为此时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 很容易受到影响。

三、流行音乐在校园文化生活中的功能与作用

“素质教育”“德智体音美”等口号给当今的教育标注了鲜明的个性色彩。教育系统一直在不断完善素质教育的体系, 几十年来体系完善的时效性有目共睹。音乐对审美意识的构建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提高人对美的感受、美的鉴赏、美的创造, 而且还能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训练思维、提高人的生活品位, 使人的精神追求建立在更高的起点上, 由于音乐内容的广泛性, 人们可以从中获取大量的生活知识, 又因为音乐是以感情表现为手段来展现思想内容的, 以而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感情共鸣。人们从音乐中所获取的生活经验, 往往比单纯的说教更有力、更深刻。

流行音乐因具有通俗易懂, 短小精悍等特点而广为流传.相对于古典音乐或其他较为严谨理性的艺术形式来说, 流行音乐更为感性, 情绪的表达也更加自由随性.因而在业余闲暇时间学生们更愿意选择流行音乐作为缓解压力和释放情绪的休闲方式。好的音乐可以振奋精神, 鼓舞斗志.如何通过流行音乐教育来扩大流行音乐正面和积极的影响也就成了当务之急.

四、流行音乐教育在社会公共文化背景下的发展趋势

在校园文化生活中, 流行音乐具有极高的普及性和重要性。所以流行音乐作品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引导着受众。换言之, 学院文化生活对流行音乐教育也是有一定需求的。学生们的精神世界需要质量上乘的流行音乐作品, 他们的校园生活也需要流行音乐教育的正确指导, 需要广大教员和研究人员齐心协力推创出可以引领学生们课业外生活的流行音乐辅助学习的材料。在响应国家提倡的素质教育号召之下, 全面发展学生们的兴趣与爱好.我们把学生更感兴趣的音乐融入他们的生活, 增加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用好的音乐来引导学生, 放松心情, 让他们用一个好的心态, 去应对日常繁重的学习压力。

流行音乐教育的向前发展, 使得我国校园文化生活更加多元化, 改善学习压力之下同学们的精神面貌.进一步推动和普及流行音乐在校园生活中的影响和发展, 提高同学们对流行音乐的兴趣, 加大对流行音乐的认知, “从娃娃抓起”, 加强青少年的音乐素质, 从而在源头上促进我国流行音乐事业的发展。

流行音乐从它诞生之日起, 就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其对于社会文化生活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现今, 流行音乐对社会公共文化的影响不可小觑, 而在流行音乐影响社会文化生活的同时, 也被社会文化生活影响着, 它顺应符合了社会时代的发展, 也将成为人们更是青少年的亚文化的主流方面, 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了帮助, 给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了更为丰富的营养元素。

参考文献

[1].《青少年喜欢流行音乐的成因阐释》喻秋兰林峻长沙大学湖南师范大学2005

[2].《"流行音乐"的概念及其文化特征》王思琪河南大学艺术学院2003

[3].《流行音乐的强势与大学生的成长》陈智慧东华理工大学2010

[4].《“中国风”流行歌曲的文化研究》马珺华中师范大学2009

彝族音乐的社会功能性 篇8

关键词:音乐艺术,发展,社会性功能,路径研究

音乐艺术主要是以声音为媒介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反映社会生活。通过演唱、演奏等活动,音乐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唤起人们的情感体验和思想共鸣。音乐艺术不仅能够陶冶心情,而且能够塑造人格,音乐艺术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来源于社会,同时又对社会产生巨大的作用。音乐艺术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

一、音乐艺术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

音乐,作为一种听觉艺术,通过具有特定情感内涵的音响形式来传达一定的社会内容。无论是在古代中国还是在西方,许多学者都关注到音乐艺术的社会功能。中国古代孔子就明确提出来:“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就强调出音乐艺术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和美育价值,音乐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在西方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智者和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人,都充分认识到音乐具有净化人心的重要作用和教育功能,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和谐统一。

(一)音乐艺术有助于提升人们的审美情趣

音乐艺术之所以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与喜爱,就在于能够培养人们对于音乐的审美感受能力。音乐可以激发起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人们在潜移默化中不仅可以获得心灵的陶冶,而且有助于提升内在的审美情趣,促进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的融合与和谐,营造出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法国的大提琴乐曲《天鹅》将天鹅描绘成纯朴、优雅和高尚的形象,表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与向往。《蓝色多瑙河》以流畅的曲调和轻松的旋律,使人们受到强烈的感染,得到美的享受。

(二)音乐艺术有助于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

社会的和谐需要培养团结互助、合作共赢的良好氛围,营造出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而音乐艺术,包括音乐的表现与欣赏等音乐活动在培养和发展人民群众之间的协作关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音乐艺术,尤其是具有相互配合特征的群体性音乐活动,实际上就是以音乐为纽带的人际交往活动,这种活动不仅有助于培养人们的社会交际能力,而且有助于推动人们和谐相处。有音乐艺术研究者明确指出,合唱等群体性的音乐艺术可以培养个人与群体、社会等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协调。表现在合唱过程中,所有的表演者和参与者都必须保持特定的角色,把握一定的分寸,明确自己所处的地位和承担的责任。可见,音乐活动能够潜移默化地陶冶人们的群体意识,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音乐艺术有助于维护有序的社会关系

音乐教育者指出,音乐艺术有利于营造出一个安定有序、充满活力的社会关系,使整个社会呈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在音乐艺术的熏陶之下,人们的精神得到振奋,对生活充满了热爱,能够合理、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人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往往会从对父母等个体情感体验扩展到对社会、生活和生命的热爱,形成高尚而美好的情感体验。优秀的音乐艺术作品总是能够发挥对人们的安慰与引导的作用,使人们的情绪得到及时宣泄,情感获得升华,从而维护有序的社会关系。《第九(合唱)交响曲》就能够在观众中唤起一种共同的心理感受,那就是对人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关爱和对高贵生命的赞颂,对他人充满着理解与关爱,通过音乐实现了心灵的交流。这种良好的音乐氛围有助于个体和群体之间的交往与合作,进一步融洽社会关系。

无论是古代中国还是西方的研究者都明确指出了音乐艺术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音乐艺术在新形势中发展的表现特征

(一)音乐艺术的发展表现在运作方式方面注重产业化

音乐艺术的社会性功能表现在推动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作为文化产业一个重要的分支,已经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必须准确把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历史经验证明,社会的进步归根到底在于物质生产的发展,。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和表现方式,也是社会制度的重要物质基础。音乐艺术能够推动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给予人类精神享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有关资料,2011年中国文化娱乐产业规模已经超过1000亿元,2012年或将超过1500亿(图1)。其中,数字领域、网络游戏、在线视频占比较大的比重,电影、电视剧和动漫产业占比相对在逐步的扩张。在这种情况下,音乐产业已经引起了文化学者、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广泛关注和深刻思考,数字环境下的音乐产业,音乐内容提供商已经摆脱了传统的运营模式,音乐内容提供商意识到互联网在音乐的宣传和销售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与互联网门户、社区等媒体网站的合作,来推广宣传,另一方面与服务提供商合作获得更多音乐版权收入。无论是网络游戏、动漫作品、电影、电视中音乐的参与极其重要,是产业的重要环节。音乐产业必将会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音乐艺术社会性功能的重要体现。

(二)音乐艺术传播方式的变革

音乐传播的原始形态是自然传播———口耳传播。由于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人们用最原始的音乐传播方式为人类保存了大量的民间音乐作品,也为我们留下丰富的历史文明。20世纪以后,随着数字科技技术的不断进步,大众传播媒介技术迅猛发展,随着录音技术、无线电、电子媒介包括电视和被称为“信息高速公路”的因特网等多种传播方式,视听传播并存互渗的姿态,人类进入了音乐的电子传播时代。为音乐创作者、音乐表演者提供了良好的创作平台,为音乐爱好者和学习者创造了除乐谱传播之外的多方位形式,更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创造便利的条件。

从传统的“口语传播模式”向“现代化新型传媒方式”的“电子传媒模式”的电视、互联网等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不仅改变了音乐的传播方式,也改变了整个音乐运营模式,包括艺术消费的不同形式。和旧时音乐受到传播媒介的制约相比,电视、互联网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已经突破了“面对面近距离”的“在场性”和“即时性”限制,从而实现了长时间、远距离、跨地域的传播。现代传媒作为传播各种信息的载体,以其丰富多彩、声情并茂、直观生动的特点,渗透到现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对传统音乐的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传媒在传播外来音乐文化的同时,也使我国数千年流传的传统音乐得到发展。现代传媒将世界各民族悠久的音乐文化在世界各地传播,并吸收世界音乐文化的优点,衍生出一系列的新旧文化结合体,在保护和传承音乐文化特别是民族音乐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音乐传播是由音乐本身的属性决定的,大众传播媒介的产生使整个传播行为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更为有效的扩展了它的人文性,从而发挥音乐无可替代的社会功能。滋生了它的商业性,从而助燃了娱乐经济,成就了音乐产业。如何有效利用现代传媒,更好地传播音乐文化,是广大媒体和音乐工作者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三)音乐艺术的发展深化社会功能的精神文明内涵

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音乐艺术在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内涵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音乐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功能,是对人类情感需要的满足,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摆脱现实生活的困境,获得精神的自由。在正确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标准的指引下,人们开始按照美的法则和艺术的规律来塑造自身形象,积极改造世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社会意识。优秀的音乐作品借助于艺术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吸引了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来,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公益歌曲的出现,也是音乐艺术作为一种特殊形式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支持。音乐作品的传达具有更直接、更亲切的表现力。如奥运开幕前一个月华人群星演唱的《北京欢迎你》,唤起人与人的亲情、友情与强烈的民族自豪感。4.20雅安地震过后,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迅速聚集百名歌手制作了《让世界充满爱》赈灾歌曲,温暖了多少中国人的心,在抗震救灾期间深受大众喜爱,对稳定人心、加强民族凝聚力做出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音乐艺术的发展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

中国古人很早就明确指出,音乐不仅能够提升人的审美情趣,塑造人的性格,而且可以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具有安邦治国的积极作用。中国古代社会很早就建立起“礼乐”制度,把宏大的音乐形式与国家的法礼制度结合起来,发挥音乐艺术作品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音乐对于社会的促进作用得到人们更加广泛的认可与接受。人们把特定的社会规范和主流价值观念通过音乐的形式传达给更多的社会群体,引发心灵的共鸣,并逐步渗透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中,增强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使人产生情感上的沟通和联系也是音乐艺术重要特征之一,因为音乐具有审美的超越性,它超越了某些民族、时代、阶级的界限,甚至某些时候是超过语言所能表达的范围。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首次指挥中国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之情而感动的双膝跪拜。音乐,其普遍意义在于能够产生一种共同感受,即为这种伟大的精神情感而为之热血沸腾。人间中的一切美好、善良以及对生命的关切,对他人的理解与爱,都可以通过欣赏者与演奏者在音乐的交流中实现心灵的交流。音乐具有超越时空的审美价值,欣赏者与表演者在音乐艺术的交流过程中实现了心灵的沟通,促进了个体与群体之间就如同一个个充满情感的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有力地促进了人与社会的和谐之美。

三、音乐艺术发展的社会性功能路径

音乐艺术有着独特的社会功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为了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有效利用和充分发挥好音乐艺术的功能,营造良好的文化艺术氛围,不断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深化艺术观念,牢固树立和谐的音乐文化理念

应该认识到,在当前社会发展阶段,音乐艺术的重要价值已经逐步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但是,由于受到各种西方思潮的冲击和不健康思想的影响,我国的音乐艺术还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深化艺术观念,不断树立和谐的音乐文化理念,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基础上,鼓励和支持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等各种音乐类型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共同发展,从而推动中国的音乐艺术更加丰富多彩,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要进一步加强基础性工作,不断开展音乐艺术的普及工作和群众性的音乐活动,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音乐艺术修养,积极传播健康美好的音乐作品,促进社会主义文化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二)加强政策引导,积极鼓励和支持音乐艺术创作活动

发挥政策和制度的引导作用,积极鼓励艺术工作者投身到创作事业,创作出主题鲜明、艺术感强的音乐艺术作品。从世界范围来说,优秀的音乐艺术作品,具有振奋人心、推动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音乐艺术工作者要通过艺术作品表达出对于和谐、宽容、友善等主题的热爱与歌颂,自觉与党的方针政策相一致,努力推动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积极塑造出健康的社会风尚,激发起人们积极向上的热情,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三)深化教育改革,不断提升广大青少年的音乐艺术素质

要充分认识到音乐艺术社会功能性的重要作用,音乐的教育加快音乐艺术教育的发展步伐,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音乐艺术素质。各级政府及教育部门要明确把音乐艺术教育列入教育发展规划,使音乐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并逐步法制化和规范化。鼓励青少年学生开展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和校园音乐艺术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音乐知识普及和技能教育活动,塑造青少年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使学生的品格和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要将音乐艺术教育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广大青少年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教育品质,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音乐艺术教育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营造健康氛围,促进音乐艺术事业的健康发展

要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社会性功能的重要作用,就必须在全社会营造出良好的艺术氛围和文化环境,促进和加快音乐艺术事业的发展。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和支持高雅音乐艺术的创作活动和普及活动。政府文化艺术部门、事业单位和公益性社会团体要邀请和组织音乐艺术工作者举办各种公益性的论坛、讲座等,开展艺术展演活动,使广大人民群众深入领略和充分感受到高雅音乐艺术的魅力,提高人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感受能力。另一方面,要努力为音乐艺术的发展创造健康的文化环境。政府相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影视节目和音乐出版物的管理和监督,严厉打击音乐文化市场中出现的各种违法行为和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净化社会风气。

四、结语

音乐艺术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积极参与音乐活动,不仅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身体素质,而且能够培育健康的心理素质。研究指出,在从事音乐创作及表演等活动的过程中,人们的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得到锻炼和发展,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显著增强。在欣赏音乐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人们的想象力、注意力和记忆的能力也会有明显提高。音乐艺术在表演的过程中,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调式等艺术手段实现了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完美统一,并且是人类共同审美理想的深刻积淀,这对于人们追求个性自由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音乐以声波振动的非语义性组织结构与人类的情感、意志活动直接同构对应,所以音乐中的意志表现形式起着组织与协调社会成员意志行为的作用,音乐中的情感表现形式承担着传达与交流社会成员情感体验的职能,使音乐职能在某种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或具体的社会交往场合发挥某种带有实用效益的功能。文化既是人民信念、信仰的源头,同时也是丰富人们生活、稳定社会风尚的源头所在,音乐作为文化、文艺生活一大分支,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推动音乐艺术发展的过程中,要深化艺术观念,牢固树立和谐的音乐文化理念,积极鼓励和支持音乐艺术创作活动,充分发挥好音乐艺术的功能,营造良好的文化艺术氛围,对社会与国家都具有积极良好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齐易,张文川.音乐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丽莎.论音乐的特殊性[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3]曾繁仁,高旭东.审美教育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0.

[4]李俊,赵枫.世界音乐教育集萃[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

[5]张前,刘次炤.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6]郁文武,谢嘉幸.音乐经验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7]杨若帆.如何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J].甘肃高师学报,2008,(2).

[8]李德隆.社会音乐与音乐社会[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3,(2).

上一篇:精神困境下一篇:互动式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