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地区的拼音教学

2024-08-11

彝族地区的拼音教学(精选9篇)

彝族地区的拼音教学 篇1

彝族地区初中学生的作文水平普遍较低, 部分学生甚至怕写作文, 作文教学的现状令人担忧。如何提高彝族地区初中学生的写作能力, 近几年来, 我作了探究和思考, 并在教学中作了新的尝试。

一、现状分析

1. 教育发展不平衡

彝族地区大都处于偏远山区, 远离城镇, 经济落后, 交通不便, 信息闭塞, 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也相对滞后。办学条件差, 师资力量薄弱。近年来, 彝族地区教学优秀的教师通过打分、借调等途径调往坝区、城镇学校, 新的教师未能及时补充, 造成彝族地区教师严重不足、青黄不接, 即使有少数补充的新教师, 要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至少需要三、四年时间。同时, 部分小学教师片面追求教学成绩, 作文教学投机取巧, 急于求成, 跟随单元作文, 采用让学生背范文的方式 (小学大部分考试作文题目都是单元训练过的作文) , 忽视了作文训练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和作文方法的指导, 因此, 作文最终成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牺牲品。即使有“立竿见影”的, 也只是硬记死背、滥抄一些“优秀”作文来应付考试的。另外, 民族的语言习惯也对他们学习汉语造成一定障碍。很多彝族小朋友入学时只会说彝语或者汉语说得不流畅, 所以, 许多低年级的学生只能由本地区的彝族教师进行双语教学。因而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跟坝区、城镇相比差距较大, 考试平均成绩落后坝区、城镇近三、四十分。彝族地区学生写作基础由此可见一斑。

2. 缺乏写作素材

彝族地区学生相比坝区、城镇学生而言, 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要少得多, 社交能力难以与坝区、城镇学生比。眼界的狭小, 可供阅读的书籍匮乏, 使学生的知识容量也相应地变小, 对作文写作没有兴趣, 怕写作文。另一个因素是大多数彝族地区学生家庭经济不宽裕, 阅读条件不足, 造成学生的阅读量少, 获取信息少, 生活圈子小, 真切感受匮乏。同时, 彝族地区学生生活单调, 两点一线, 学生大多数时间生活在学校里, 跟外界接触较少。学校从安全考虑, 很少组织学生外出活动。这极大的限制了学生获取信息、积累写作素材。

3. 社会、家庭的因素

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数的不断攀升, 彝族地区出现了许多外出务工人员, 许多儿童被独自留在家里或学校, 离开了家庭环境的熏陶, 形成留守群体。这些外出务工人员忙于工作, 把幼小的孩子托给学校, 忽视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使许多孩子失去了来自家庭的温暖, 容易变得孤僻、自卑、自私、缺乏自信、早恋等, 造成留守儿童情感的缺失和性格的缺陷, 特别是来自家庭的情感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其次, 有些教师在教育中只注重传播知识, 对学生思想上的问题, 情感上的问题漠不关心, 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也不闻不问。但是, 教师的工作决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 而是在与学生不断进行心灵与情感的交流中传播知识。

4. 教师中存在的问题

部分语文教师受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 对作文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把教授课文作为硬任务, 把作文教学当作软任务。新课标颁发之前, 教师只重语文的工具性, 不重语文的人文性。而人文性是学生写作的源泉之一。同时, 有的教师对写作理论掌握较弱, 对学生作文训练缺乏长远的计划, 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缺少科学的作文方法指导, 作文前的指导只是简单提示, 或者读一篇范文了事, 更有甚者不作任何指导, 布置下题目就让学生直接写作。其次, 作文教学过程中存在作文教学与学生生活脱节的问题。这是导致学生在作文时无话可说的根本症结所在。作文教学忽视观察思维语言和修改的训练, 而只重视课堂写作。作文教学缺乏科学的序列化。作文评改时, 由于长期因袭的作文教学观念的束缚, 部分教师往往用统一化的应试作文标准“规范”学生活泼舒展、风格迥异的“放胆文”, 使之谨小慎微的就范于套路或模式而不敢越雷池半步。至于教师撰写的评语, 常常缺失“深、准、新、实”而流于“浅、泛、旧、空”, 尤其缺乏“觅优 (作文闪光点) ”的自觉意识和鼓励创新的内驱力。

二、应对策略

1. 充分认识彝族地区的教育现状与问题, 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

首先, 要解决彝族地区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 加大力度培养彝族地区的教育人才, 鼓励他们为本地区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对于在彝族地区工作的其他地区的优秀教师, 要提高相应的福利待遇, 让他们安心工作。其次, 要加强这些地区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 改善办学条件, 特别是要重视校园图书室的建设, 使孩子们在课余时间能够看到一些有益的课外书, 开阔他们的视野, 增加他们的知识储备。然后, 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 家长和学校要尽可能为他们创造和外界接触的机会, 让他们更多的了解外部世界的丰富多彩, 感悟社会的真、情、美、善, 增加他们的知识信息, 而不仅只是局限于课本知识。例如, 外出打工的家长可以利用孩子的假期带他们到自己打工的地方生活一段时间, 这样既加强和孩子的情感联系, 又增长了他们的见识。学校可以适时的组织学生观看录像、收听广播、举行读书比赛、外出活动等,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增加他们对外部世界的了解。

2. 注重积累、有备无患

要想写好文章, 搜集素材是先决条件。一是词汇的积累, 不只从课本上得到, 重在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要引导学生养成博览群书的习惯。读书要带笔, 划杠、点评、摘抄, 动手比动脑更重要。学生的课外笔记要定期检查, 交流评比。课外笔记内容一般包括成语、格言、警句、俗语、歇后语、好的语段、优美的诗篇等, 这样才能积累丰富的语汇。语言知识积累多了, 用词就能达到准确新奇, 乃至一字生色。二是让学生养成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印象深刻, 或是令人感动的内容写下来。这样可以为以后的写作提供素材, 遇到相关内容的作文时不会无话可写。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生活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材料。如果学生平时注重关心周围的事物, 善于细心观察人物的言谈举止, 喜欢观察大自然四季的更替, 以及自然界中可爱的小动物, 那么, 学生作文时就不会言之无物、空洞乏味。

比如, 一位同学在随笔中写到:“参加邻居一位死者的葬礼时, 那一家主人本来就非常贫困, 因为家中老父亲生病又欠下很多债务, 但是那次的宴席却办得非常丰盛。当时就想, 既然贫困, 就不必大操大办了。但是如果不办, 旁人又会说他们做后人的不孝顺, 难道不孝顺的人就因为办了这一回丰盛的宴席就变得孝顺了吗?后来向家长打听才知道, 在农村不管谁家死了人, 也不管你家是富还是贫, 都要大办特办。”后来在一次关于社会风气的题材中, 那位学生就运用了这个材料, 关于农村的红白喜事, 大办特办, 既苦了亲戚朋友, 又累了主人家。如果这位学生当时, 脑中没有问题, 不去向家长询问, 当然不知道这样多的事情。平时养成良好的观察事物的习惯, 到用时材料就如囊中之物, 伸手可得。

3. 重视彝族地区留守少年的情感缺失问题

首先, 作为家长, 应认识到不论多么繁忙, 对孩子的情感教育不能忽视, 应认识到自己不仅是孩子的衣食父母、经济支柱, 而且还是孩子的情感父母、情感支柱及引路人。应认识到情感具有不可替代性, 对孩子的物质满足不能替代对孩子的情感投入。其次, 老师作为代理家长, 不仅应嘘寒问暖, 代理孩子的衣食住行, 而且还要关心孩子情绪的阴晴圆缺、喜怒哀乐。应承担留守儿童物质、精神双方面的代理责任。另外, 学校及教师应重新认识、定位新形势下自己在孩子情感教育中的角色。彝族地区教师作为当地知识分子, 是彝族地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一方面应一如既往地担当传播先进教育理念及方法的责任。如通过定期开家长会及发放宣传资料、接受咨询等方式传播先进的情感教育理念及情感沟通技巧方法等。另一方面, 教师作为儿童社会化进程中的引路人, 在外出打工父母对孩子情感教育缺失及不到位的情况下, 学校除了担当自己的教育职责外, 还需要适当补位, 更多地对孩子的心理需求、思想感情等方面给予全面细致的关爱。这样, 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和谐的个性和美好的情感, 同时有了具体可感的对象, 学生写作就不愁无话可说了, 从而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

4. 提高彝族地区语文教师作文教学的素养

首先, 语文教师要加强作文教学理论的学习, 吸收和借鉴先进的作文教学理念摒弃落后陈旧的思想和作文教学方法。其次, 教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长远的作文训练计划, 循序渐进, 逐步提高。不要随心所欲, 蜻蜓点水;或是浅尝辄止, 半途而废。前提是学校要保持语文教师的相对稳定, 不要随意调换。语文教师要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和所制定的训练计划一步一个脚印, 逐步落实, 这样, 才有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同时, 在语文教学中要把课文作为学生作文的范本。这些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 无论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 还是结构形式、写作技巧方面, 是作者精心创作的结晶, 堪称作文的典范, 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此, 作为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挖掘课文中对学生作文写作有帮助的资源, 对学生进行写作方面的指导。

比如, 朱自清的《春》这篇文章值得学生学习的地方有:语言的优美准确, 条理的清楚, 在描绘春景之中寓含着自己对春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再如, 也是朱自清的《背影》, 通过朴实的语言表达了父子之间的深情。这就告诉学生, 生活中看似很平常的事情, 很平实的话语, 一样能表达真挚的情感。不要总以为只有惊天动地的事情、华丽的词藻才能表达深厚的感情。正如周汝昌先生所说, 写文章犹如敲鼓一样, 要善于敲边鼓, 不一定每一下都打在鼓心, 但一样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另一方面, 语文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作文指导, 无论是在写作前, 还是写作中, 既要重视审题、选材、立意等方面的整体指导, 又要重视对学生个体的指导。

5. 放飞作文, 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首先, 要把表达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鼓励学生自主的写作, 写表达真情实感的文章, 说自己想说的话, 写自己想写的内容, 选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 不受过多的干扰, 不人云亦云。只要说真话、抒真情, 崇尚真善美, 摒弃假丑恶, “我”的个性就是健康的、美好的。其次, 把作文评改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作文批改中, 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参与评改, 采用互批互改、集体批改等多种形式。常用的是互批互改, 要求学生批改作文时做到:先通篇读, 看作文是否符合要求, 再一句一句认真读, 找到不通顺的句子、不恰当的词语、错别字、用错的标点符号等, 并用圈、点等符号标出, 最后写上对这篇作文的简评。这样, 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薄弱的学生对调批改作文, 写得差的学生改到好的作文时, 可以从中学到方法, 受到启发, 得到提高;写得好的同学改到写得差的作文, 也从中得到教训。让学生自己评改作文会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笔的好习惯, 有利于调动写作积极性。假以时日, 就会发现, 作文课上随机抽读的作文进步了, 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在逐渐提高。

彝族地区的拼音教学 篇2

彝三天。族火把节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区。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最盛大、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多、最富有浓郁民族特征的节日,节期要举行火把节的由来虽有多种说法,但其本源当与火的自然崇拜有最直接的关系,它的目的是期望用火驱虫除害,保护庄稼生长。火把节在凉山彝语中称为“都则”即“祭火”的意思;在仪式歌《祭火神》、《祭锅庄石》中都有火神阿依迭古的神绩叙述。火把节的原生形态,简而言之就是古老的火崇拜。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彝族把火塘看作是火神居住的神圣之地,严禁触踏和跨越。

佳节之前,各家都要准备食品;在节日里纵情欢聚,放歌畅饮。火把节期间,各村寨以干松木和松明子扎成大火把竖立寨中,各家门前竖起小火把,入夜点燃,村寨一片通明;同时人们手持小型火把成群结队行进在村边地头、山岭田埂间,将火把、松明子插于田间地角。远处望去,火龙映天,蜿蜒起伏,十分动人。最后青年男女会聚广场,将许多火把堆成火塔,火焰熊熊,人们围成一圈,唱歌跳舞,或赛马、斗牛、摔跤。一片欢腾,彻夜不息。

在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中,彝族火把节是最具魅力的节日之一,享有“中华民族风情第一节”、“东方狂欢夜”的美誉。

彝族地区的拼音教学 篇3

关键词:彝族地区;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语文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性科目,通过学习语文可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拓宽他们的视野。少数民族的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不具备汉族学生的学习优势。以彝族地区的学生为例,当地的学生语文基础较差,有的学生甚至可以说没有语文学习的底子,教师教学的难度大。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学好语文知识,说好汉语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一、当前彝族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汉语学习基础差

彝族地区的大部分孩子从小就以“彝语”作为自己的母语,他们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在入学之前学生基本上没有接触过汉语,对于汉语可以说十分的陌生,这也导致了学生在进入学校正式学习汉语以后,学习基础差,进入高中之后,学生的各方面语言能力明显落后于汉族学生。

2.学生的学习习惯差

彝族地区的经济和教育水平相对落后,许多学生早早地辍学打工,不论是家长还是学生都没有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这些已经辍学了的学生对在校读书的学生或多或少都会有一定的影响,使得当地的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在课堂上不愿意配合教师的教学,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学生也不愿意完成,学习习惯差。

3.教育经济条件差

彝族地区处在大凉山深处,受地理位置的影响,当地的经济条件落后,教育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这使大部分的语文教师不愿意留在当地教学,师资力量匮乏,教育发展迟缓,学生的汉语水平也难以得到提高。

二、彝族学生学习特点

1.求知欲和上进心强,渴望走出大山

随着时代的发展,彝族地区的经济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当地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通过电视以及外出务工人员的讲解,学生感受到了大山外面世界的精彩,学生渴望走出大山。因此,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的求知欲都比较强,他们希望通过学习知识,获取本领,走出大山,过上与父辈不一样的生活。

2.学生思想单纯

彝族学生生活在大山深处,他们从小所接触到的人和事都比较简单,学生的世界洁白无瑕,思想比较单纯。但是这种单纯的思想也使得学生比较容易受他人的影响,一旦有一个学生辍学,其他的学生可能也会受到影响。

3.竞争意识薄弱,学习缺乏动力

竞争意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种十分重要的意识,但是对于彝族地区的学生来说,他们从小就处于相对封闭的学习环境中,对于外界事物接触的不多,许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缺乏动力,往往觉得自己只要不是班级里的倒数就满足了,大多数学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与他人竞争。

4.家庭条件,影响学生学习发展

虽然彝族地区的经济水平较之过去而言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当地的经济还是较为落后,以美姑县为例,该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彝族人多聚集的地方。经济条件落后,导致许多家庭的收入不高,當地学生的辍学率也高。

三、彝族地區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

1.做好课前准备,高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课前准备是建设高效语文课堂的重心。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课前做好备课工作,将自己的教案做得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教师激发出来了,他们才有探究知识的欲望,才可以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以高一语文必修一的第一课《沁园春·长沙》为例,在学这篇课文的时候,学生对于诗人的了解已经十分的透彻,看到了文章的题目,学生可能就会觉得熟悉无比。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联系学生之前学到过的《沁园春·雪》在备课时将二者进行比较,让学生自己探究两首诗在感情表达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通过这样的探究,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更加深入,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保证了教师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2.把握课堂节奏,分层布置作业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在同一个班级里,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都有较大的差异,有的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一定的天赋,有的学生则没有,学习进度慢。教师在教学时要准确地把握课堂节奏,根据学生学习的差异,采取分层教学法。

比如说,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可以布置不同的作业。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作业布置的难度相对要高一点;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则布置得简单一点;学生能力最差的学生,教师布置作业时,则主要以巩固学生基础为主。通过这样的分层布置法,争取让班级里每个学生都能够收获知识,锻炼自己的能力,感受到学习语文的魅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学生竞争意识

学习习惯对于学生学习的影响是巨大的,学习习惯好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走得更远更长,学习习惯差的学生只能原地踏步或是退步。对于彝族地区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语文学习基础差,对学习缺乏信心,而且学生家长多在外打工,学生的学习缺乏监督,一些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学生很容易养成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如,作业不按时完成、上课时无故旷课等,这些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十分不利。

同时,由于学生生活环境封闭,导致他们的竞争意识也比较薄弱,在学习的时候缺乏上进心。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树立学生的竞争意识。例如,在班级里制定一些奖惩制度,对于学习习惯好、竞争意识强的学生给予一定的表扬,通过表扬这些优秀的学生,激励和影响其他的学生达到教学目的,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

总之,建设彝族地区的高效语文课堂必须根据当地的教学情况,教师在教学时要学会借鉴他人优秀的教学经验,完善自己的教学,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学会因地制宜,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语文教学。

彝族地区的拼音教学 篇4

四川省凉山自治州是我国主要的彝族聚居地, 教育观念相对落后。由于受到本族母语及汉语的双重影响, 当地的英语教学成效很低, 存在英语教师队伍薄弱、英语课程价值认识不够、教学条件差等问题。众所周知, 学好英语是全球的一大趋势, 因此, 完善英语课堂教学不容忽视。本文根据语言的人际功能理论, 从情态、语气、评价三大方面探讨提高彝族地区英语教学的方法。

2、语言的人际功能理论

人际功能是韩礼德提出的语言三大元功能之一, “是语言最重要的社会功能, 通过它人们建立并维持他们在社会中的身份地位” (胡壮麟, 2002:9) 。语言的人际功能使说话者通过它建立并维持人际关系, 在交际中起着重要作用, 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情态系统、语气系统以及后来Martin补充并提出的评价系统。

2.1 情态

所谓情态指的是在交换物品和服务的时候, 说话人对交换成功性的自信程度。在交换信息时, 它则指说话人从频率或概率角度, “对自己讲的命题的成功性和有效性所作出的判断” (胡壮麟等, 2005:145) 。

2.2 语气

语气是由主语、限定成分和剩余部分构成的, 语气所体现的人际意义首先是由主语承担的。在功能语法系统中, 主语是说话人对其陈述的命题或提议的可靠性所要负责的一个实体, 当和情态表达放在一起时, 主语的选择是有情态责任的语义。语气在形式上已经语法化了, 具有情态上的功能。

2.3 评价

3、从人际功能角度探索加强彝族地区英语教学的方法

与汉族学生相比, 彝族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无论是词汇、语音、还是语法, 不仅会受到汉语的影响, 同时会受到母语即彝语的影响。彝族的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当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母语及其文化的正迁移作用, 同时要有效克服负迁移的影响。下面可从人际功能的情态、语气及评价三个方面来选择加强彝族英语教学的方法, 提高彝族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3.1 彝族英语课堂的情态选择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 教师的话语选择通常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习得效果。彝族学生因为同时受到汉语和彝语的影响, 英语学习难度大, 因此教师应当注重其课堂话语的情态选择。中低情态值的话语一般具有合理适中的情态系统, 而高值情态词则表示说话人强烈的要求或愿望。彝族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应当避免过多使用具有绝对性质的、命令式的课堂话语, 因为高频率地使用高值情态词容易形成话语霸权, 不利于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 阻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如过多使用“must”或“cannot”等高值的情态动词容易让学生对课堂产生距离感甚至挫伤学生的自信心, 而“had better”这类中低值情态词则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认可, 有利于创建和谐的课堂气氛。

3.2 彝族英语课堂的语气选择

为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课堂话语应当实现相应的言语功能, 从而激发和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思考。受双语干扰,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 彝族学生面临比汉族学生更多的困难, 这就要求彝族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有效利用本族语和汉语去加强学生对英语的理解, 选择的课堂话语应该要实现言语功能的多样化, 不仅要有知识性的陈述, 而且还应该有丰富的辅助实践活动。在英语课堂上, 教师的随堂提问不只是为了考察学生的认知和理解, 其目的还在于通过询问让学生集中注意力, 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而不是呆坐在下面被动地听课。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 调动他们的课堂参与积极性, 充分激活他们的思维, 从而营造更加宽松的上课环境, 这在彝族英语教学中是尤为重要的。

3.3 彝族英语课堂的评价体系

源远流长的彝族文化有着浓厚的地方色彩,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彝族学生的二语习得。当英语教师用情感表达来评价事件时, 其实是在表现一种情感反应, 如果学生认为情感反应是“适当的、有理由的、可以理解的” (胡壮麟等, 2005:322) , 师生之间的共同情感才会得到加强。因此, 彝族英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话语应该体现适度的情感, 既要实事求是, 又要以学生为本, 同时要重视民族特色, 慎用“wrong”, “nonsense”等带有绝对贬损含义的评价话语。在肯定学生的表现时, 英语教师可以使用高值的判定, 如“You’ve done an excellent job!”, 但在表示否定态度的时候, 则应慎用过于激烈的评价方式。

4、结语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我国应特别加强对少数民族英语教育的重视, 彝族人口不断增多, 但外语教学设施仍很落后, 英语师资力量薄弱, 当地政府应大力培养彝族英语教师, 加强当地彝族师资队伍建设。教师要帮助彝族学生克服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所受到的母语和汉语干扰, 在课堂上保持合理的情态职责, 使用多样的言语表达, 建立正确的评价体系,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探索有效的学习策略, 帮助学生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 整体上加强彝族地区的英语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胡壮麟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多方言地区的拼音教学方法初探 篇5

一、针对问题, 引导分辨

根据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的研究, 我国有八十多种彼此不能通话的语言和地区方言。以福建为例, 闽方言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最复杂的一个方言, 漳州又有相当部分的闽南语系、客家语系, 并随着城市发展和外来人口的聚集, 有更多不同方言的人聚集。汉语拼音教学要针对存在的问题, 认真引导学生分辨, 不断进行正音。

1. 加强学习研究。

小学教师的语言学功底整体不如专家, 在多方言区进行拼音教学, 务必要求教师要成为一个研究型的教师。把拼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归纳, 查阅相关研究论著, 主动向专家咨询。如, 学生f与h不分、轻声儿化发不标准、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混淆不清等, 与闽方言保留了大量的上古音、轻唇归重唇、舌上归舌头、鼻音韵尾、塞声韵尾等现象有关系, 有了专家的指导, 才能更好地对拼音教学“对症下药”。

2. 引导分辨读音。

方言区拼音教学最大的难题就是部分学生音发不出、读不准和读音混淆。如闽南语音里没有唇齿声母f, 一些学生把“发财”读成“花财”、“福气”读成“胡气”。教学中要把两个读音进行比对, 在比较中分辨读音。类似的还有韵母发音ü与i、un与eng、un与ong、an与ang、en与eng、in与ing、er与a等。还可以借鉴一些名师积累的好经验, 选编绕口令, 巩固正确发音效果, 如“田深耕, 苗生根, 耕深根伸苗更盛”。

3. 鼓励学生模仿。

在方言区的拼音教学中, 我们发现爱模仿的学生能较快、较好地掌握拼音。而方言区的人们对方言情有独钟, 方言类的节目的收视 (听) 率较高。要求家长在孩子学习拼音期间, 尽量多收听收看普通话节目, 给拼音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鼓励学生多模仿老师, 多听拼音教学磁带, 多收听或收看普通话广播、影视。特别是一些方言区的人对于平翘舌音、儿化等发音觉得别扭, 没有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模仿过程给予肯定, 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

二、寓教于乐, 减轻负担

对于多方言区的学生来说, 小学阶段的拼音学习负担较重。教师要综合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寓教于乐, 让学生在乐中学, 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1. 图文并茂展示。

可以通过拼音字母的形状帮助学生记忆,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 如a是“小孩头上戴小帽, 四声读音要记牢:一声平、二声扬、三声拐弯四声降”等。可以通过多媒体语文课本的插图、幻灯片、挂图辅助教学。可以通过不同图的比较, 区别不同的拼音或声调等, 如a是“圆圆脸蛋扎小辫, 张大嘴巴a、a、a”, o是“太阳出来红通通, 公鸡一叫o、o、o”, e是“清清池塘一只鹅, 水中倒影e、e、e”等等, 增加了拼音学习的趣味性, 帮助学生学习。

2. 声情并茂再现。

根据字母的形状、读音等, 编一些顺口溜、儿歌、口诀, 加深学生对字母形状、读音的认识。如“像个气球q、q、q”, “9字带钩g、g、g”, “一个门洞n、n、n”, “一把椅h、h、h”等。闽南方言学生学习ü是不容易的, 可以借用儿歌来学习“鱼鱼鱼, 尾巴翘, 嘴巴吐出小泡泡, 好像üüüüü, 边看边读拍手笑”, 借用形象的歌诀记牢字母。

3. 谬推比较分辨。

一是谬推, 让学生通过谬误知道正确的拼音拼写。如闽南语音f、h不分, 可以举出一些谬误, 让学生知道正确与错误的差别, 从而达到正音的目的。如“飞机”读作“灰鸡”。再如n、l相混, “大娘”读作“大梁”, 让学生在开心一笑中分辨对错。二是比较, 通过拼音形状、读音的差异比较来帮助记忆。如“p和q, 脸对脸;b和d, 肚子对肚子”、“伞柄朝上f, 伞柄朝下t。单门n, 双门m, bd对坐唱儿歌”等。分辨n与l, 用绕口令“老牛和老刘, 楼前手拉手, 不知老刘拉老牛, 还是老牛留老刘”。

三、巧学巧教, 活学活用

1. 活用教材。

要结合多方言区实际情况, 适当调整学习顺序和进度, 让学生少带过多的方言习惯来学习拼音。人教版一年级语文教材拼音教学安排顺序适合多方言地区, 运用这类教材可以按照教学顺序进行, 但要结合学生的掌握程度, 适当地调整教学进度, 如对学生比较不容易掌握的轻声儿化、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等要适当延长教学时数。用北师大版的教材要先安排1~2周学习一些汉字, 然后再进入汉语拼音学习阶段。

2. 巧用教姿。

低年级学生比较关注老师的一言一行, 课堂要灵活运用教学姿势、姿态, 帮助多方言区的学生学习拼音。比较常见的有两种, 一种是通过口形学习韵母。引导学生听清声音, 注意老师口形变化与否或变化的过程, 引导学生模仿。模仿一定程度后, 还可老师张开嘴巴不发音, 让学生读出读音, 教师加以纠正。另一种是通过手势学习声调。多方言区语音声调各异, 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闽方言声调一般可达7个, 漳州还出现一些平、上、去、入各分阴、阳的情况, 还出现连读变调的现象, 有些学生一个拼音前面发音准确, 尾音却变了。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要充分运用教学手势, 形象帮助学生认识四声、把握长短。如一些学生读“值日生”的“值”时, 习惯地用方言的入声字的读法, 发音短暂急促, 教师可以通过手势引导学生拉长、拉平语音语调。

3. 反复运用。

受方言的影响, 多方言区还出现学生在一年级掌握教好, 之后逐渐弱化, 甚至发音越来越不标准的现象。因此, 多方言区的拼音学习必须是常态的、持续的、不断强化的过程。拼音要经常运用以避免回生, 小学阶段要坚持预习拼音, 课堂朗读拼音, 课后复习拼音。要引导学生用拼音阅读课外读物, 甚至直接阅读纯拼音文章。引导家长订购一些注音读物、难字注音读物, 坚持朗读。在阅读过程中, 要逐步培养拼音的直呼能力, 就是看到一个音节就能直呼其音, 像读一个汉字, 不需要拼读。到学生初步学习写作文的时候, 可以让学生用拼音代替不懂的字, 或者根据读音查字典等。

摘要:由于受到方言的影响, 在方言地区如何组织有效的汉语拼音教学, 是教学教研要突破的一个难点。本文结合多方言区的特点, 提出要充分运用方言的资源, 有效引导学生分辨读音, 活教、活学、活用拼音, 提高学习效率。

少数民族地区如何进行拼音教学 篇6

一、让学生学会学

教学生正确发音是拼音教学的基本环节, 也是方言区汉语拼音教学的难点。单纯由教师示范, 学生模仿跟读, 受方音影响学生不能读准, 所以我们应该授之以法, 让他们会学。

1. 字母发音。

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小, 认知水平较低的实际情况, 可以教给学生以下几种方法: (1) 观察法。教师先作发音示范, 让学生仔细观察教师口形、舌位, 体会发音方法。如发b音, 让学生观察老师的双唇先闭起来, 再让气流通过口腔, 冲破阻碍, 迸发而出。学生还可以互相观察, 甚至可以拿着一面小镜子对镜练习。 (2) 夸张法。为了使发音的特点更为突出, 学生更容易掌握发音要领, 教师可以在示范发音时适当夸张。如莆田方言中没有翘舌音, 教学翘舌音zh、ch、sh、r时, 可以先将舌头尽量卷起, 宁可矫枉过正, 等学生基本掌握后, 再进行订正。 (3) 比较法。把读音相近或易混的声、韵母放在一起, 进行读音对比。如q与x对比, z、c、s与zh、ch、sh对比, ai与ei对比, 前鼻韵母与后鼻音对比。 (4) 局限法。难以控制掌握的音, 没法限制发音器官的某一部分, 使发音准确。如教学l与n时, 可以让学生捏住鼻子发音, 掌握鼻音n与边音l的区别。

2. 拼读音节。

读准了拼音字母, 把声母和韵母连起来拼读时, 方言区学生还会出现偏差, 我赞同让学生多听、多读、多感悟, 不必作太多讲解, 但也要让学生有法可循: (1) 教师在作拼读示范时应稍作点拨, 告诉学生两拼法是:“前音轻短, 后音重, 两音相连猛一碰。”“三拼音节中间介音读得快而轻, 让气流不中断。” (2) 因为有意义的记忆比无意义的死记硬背容易得多, 所以教师在教拼读时应充分利用教材, 教学生联系生活、学习实际, 用带调音节组词、说短句。如教音节ba可以出示bā、bá、bǎ、bà, 让学生观察插图, 引导组词并说一句完整话。例bá:小男孩使劲拔萝卜。这样让音节在语音环境中反复出现, 才能使学生熟练掌握运用汉语拼音。

二、让学生喜欢学

方言区学生学拼音有难度, 但不能让学生有畏难情绪。因此单教给学生方法是不够的, 还要寓教于乐, 使学生学得愉快有兴趣, 不感到心理压力。低年级小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 课堂上如果教师单纯讲授时间超过十分钟, 他们就会感到厌倦, 继而情绪低落, 思维迟缓。拼音教学应根据儿童的心理规律, 整节课努力采用趣味教学法, 让学生从主体的自我活动, 自我实践中, 尝试成功的喜悦, 体验学习的乐趣。

1. 精心设计导入, 力求“课伊始, 趣即生”。

教师可用语言、插图、故事、表演、多媒体等把学生带入情境。利用插图启示是一种唾手可得的好办法。儿童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的。教材中的插图具体直观, 接近生活, 富有童趣。如:韵母a旁画着穿白大褂的医生让一位梳小辫的小姑娘张大嘴巴检查口腔;声母h配上一个穿红上衣蓝裤子的小男孩坐在形状像“h”的靠背椅上仰着头喝水。这些插图不仅把字母的形体从插图中表现出来, 而且为字母发音提供了服务。教师应从插图入手, 启发学生发现插图跟字母音形之间的联系。

2. 主动参与探究, 力求“课展开, 趣横生”。

愉快教育不但要逗学生乐, 更要让学生自己找乐。例如学生对音形相近的字母容易混淆, 教学生用儿歌来记忆是个好办法, 但引导学生创编儿歌, 效果更好。我在教学声母d、t、n、l时, 先回顾前面学过b、p、m、f时编的儿歌:右下半圆b b b, 右上半圆p p p, 两扇门儿m m m, 一根拐棍f f f。再用期待性的语言激起学生开动脑筋, 自编儿歌的热情, 通过比较讨论, 师生共同编出儿歌:左下半圆d d d, 一把伞柄t t t, 一扇小门n n n, 一根拐棍l l l。经过几次训练, 许多学生不用老师提醒就能创编儿歌了, 在教学r和y时, 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 我能编儿歌, 一棵小苗r r r, 一个树杈y y y。3.强化训练, 力求“课深入, 趣更浓”。

4. 读写结合, 力求“课近尾声, 趣犹存”。

指导学生正确书写, 在拼音教学中能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既能复习字母的读音, 又能记忆字母的字形。但如果让学生机械地大量照抄, 效果并不理想, 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拼音在四线三格中的位置并加以描述, 或制作多媒体课件设计有趣的动画, 把拼音字母的书写过程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 还可以让学生学做拼音卡片等让学生乐写, 做到题精、量当。

三、让学生努力学

汉语拼音是抽象的, 不易学, 不易巩固。再加上方言区学生平常一般讲本地话, 不经常使用普通话, 要防止随着时间的推移, 出现回生现象, 所以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勤练。

1. 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巩固汉语拼音。

为了巩固汉语拼音知识, 课内尽量使每个学生能够得到认读的机会。课外可以让学生回去向家长展示自己所学, 拼一拼生活用品、家具、家用电器。提倡阅读注音读物, 鼓励用拼音写话。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课外活动, 如:“拼音游乐园”“和拼音交朋友”等, 巩固学生的汉语拼音认读、拼读知识。

2. 结合识字, 提高拼读能力。

汉语拼音和识字的关系极为密切。第一册集中学习了汉语拼音的二十三个声母、二十四个韵母、声调和拼音方法, 学会十六个整体认读音节, 随后会依靠汉语拼音识字, 在识字教学中汉语拼音得到巩固。到了二年级汉语拼音又增加了新的学习内容, 让学生学会汉语拼音字母表, 认识大写字母, 学生就能利用汉语拼音查字典识字, 在以后各年级语文教材中, 也都注意安排汉语拼音复习巩固, 随时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让学生在利用汉语拼音识字的过程中, 使所学的汉语拼音日臻熟练, 把汉语拼音的知识及时转化为能力。

彝族地区的拼音教学 篇7

一香港地区汉语拼音教学的现状

香港地区汉语拼音教学可追溯的历史并不短,从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起,就有一些学校开始把汉语拼音引入课堂教学,但是从课程设置与教学要求层面看,汉语拼音教学正式进入语文类课程体系则要从1981年教育署推行“普通话(国语)科教学试验计划”算起。1985年,政府公布《小学普通话科暂定课程纲要》;1986年,普通话科成为高小的独立科目;1988年,政府公布《中学普通话科暂定课程纲要》;同年,普通话科成为初中的独立科目。1997年,政府颁布中小学普通话科课程纲要(新课程纲要);1998年,普通话科成为中小学的核心课程;2000年,普通话科成为中学会考科目之一。

围绕普通话教学,汉语拼音成为必然的教学内容之一。普通话科的课程纲要也明确规定了汉语拼音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和教学步骤等。

现阶段,香港地区汉语拼音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习普通话,基本定位于普通话语音符号教学和普通话语音操练。课程纲要的教学要求中,对听音、辨音和发音的要求都非常具体、明确,而且这些要求都同拼音符号的辨识和书写结合在一起,同时也提出了直呼音节、认识普通话词语与句子等要求。由此可见,课程纲要对普通话科以及汉语拼音教学的定位是比较准确的,既注重听辨能力,也注重发音能力;既重视汉语拼音符号和拼写规则的掌握,也重视它们的运用;同时还强调了拼音音节的整体性和通过拼音学习普通话的必要性。

在课程纲要指导下,目前香港地区汉语拼音教学的主流是双拼法。这种方法非常注重细化汉语拼音的各项知识内容,突出拼音教学中的微技能,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步骤体现拼音知识的掌握和微技能的形成,比如学习音节“ma”,具体教学步骤中就包括认识声母、韵母,辨识它们的发音,准确读出它们,学习用拼读方法拼出音节,准确书写和再现声韵母及音节,等等。

双拼法是最接近《汉语拼音方案》的一种教学方案,根据教学需要,声母增加了半元音y和w,也就是把一部分包含它们的音节也处理成由声母和韵母构成,例如:y+a→ya、w+a→wa等;由于把y、w处理为声母后,韵母ueng失去了独立存在的必要(1),除此之外的韵母均与《汉语拼音方案》一致;另外,有些音节由于不便采用声韵母拼读的方式进行教学,一般在教学中都处理为整体认读,这样的音节在内地小学语文教学中大致有zi、ci、si、zhi、chi、shi、ri等16个,在香港地区普通话教学中则根据具体情况增加了wo、yong等,达到20个左右。

双拼法通过内地、香港等地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的确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汉语拼音教学方法,该方法对充分发挥汉语拼音辅助识字、正音等作用确实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然而,从学习普通话角度着眼,这种方法由于比较容易使学习者形成拼读音节的定势(张一清、佟乐泉,1987;1988),从而导致读词、读句过程缓慢,甚至对读词、读句产生阻碍作用。因此,于普通话教学或者用普通话教中文,该方法的适应性和针对性还值得检讨,教学过程尚有进一步修正和完善的必要。

另外,香港地区的汉语拼音教学,一般认为过程拖得过长,一至三年级完全徘徊于四个声调,根本不安排声母、韵母和音节等内容;从四年级开始声韵母和拼读音节训练,其过程亦延续三年之久。可以说拼音教学贯穿了整个小学教育阶段,而且从初中开始大有从头再来的趋势。

很显然,这种状况客观上也促成了香港学界对提高汉语拼音教学效率、改进教学方法的思考与探索。受内地“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小学语文教学实验首创的“直呼音节”教学要求和教学经验等影响,香港地区近年来主张“直呼音节”或“直读法”教学的呼声日益增高,教学研究领域和承担一线教学工作的人士中,认为有必要在香港开展“直读法”尝试的比例相当高(林建平,2008),相关的研究与实践也日渐丰富,特别是教学实践方面已经出现了用于成年人、中学生和小学生的教学实验研究(陈丽玲,2007)。

在有相当一部分人赞同或认可“直呼音节”或“直读法”的同时,也有一些意见认为从音节整体入手开展拼音教学,普通话音节数量相比声母、韵母的数量要多出许多,因此担心教学内容太多可能会增加学习负担。其实,比较拼读与直读两种教学框架,首先不能仅仅从声韵母和音节的数量上进行对比,而应当从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过程、教学时间及教学效果等多方面进行比较全面的对比分析。其次,汉语拼音的基本概念是声、韵、调三位一体,如果要求学生能给常用字词标注汉语拼音,就必然要求声、韵、调三位一体的正确组合方式。因此,从教拼音的角度看,拼音教学就是音节教学(林建平,2010)。从音节整体入手也并不意味着单纯地、机械地一个一个认读拼音音节,除了音节本身的规律性之外,按照拼音音节使用频度等指标,也可以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内容、规划教学步骤。因此,汉语拼音音节的动态使用频率恰好可以成为从音节整体入手开展汉语拼音教学的一个重要基础。

二普通话(汉语拼音)音节使用情况统计

汉语拼音是拼写普通话的符号,其音节拼写形式完全对应于普通话的音节系统,因此,统计普通话音节使用情况的相关数据实际也呈现了汉语拼音音节的使用情况。

普通话音节的统计工作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静态统计;另一类是动态统计。静态统计一般有两种主要目的:一是廓清普通话音节的总体;二是考察普通话音节与汉字以及语素的对应关系。这两种目的通过采集大型工具书等数据,采用比较简单的统计方法,借助一般的统计软件或程序即可实现。这类统计许多学者都做过,其结果大同小异。统计结果所存在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个别音节的认识、处理以及对某些汉字(特别是多音字)读音的确定(2)。

静态统计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可以明确普通话声韵母的配合关系,确定普通话范围的有意义音节,排除无意义音节和表示方言语义的音节等,比如fai、len、tiu、cei、nia等;二是可以从音节与汉字、语素的对应关系考察普通话音节的负荷情况,研究音节负荷的差异,探究其成因,例如“sǐ”的负荷小估计就同避讳、禁忌有关。

动态统计的主要目的是考察普通话音节的使用频度、分布状况,以便明晰不同音节、不同声母和韵母的常用程度。通过对音节频度数据进行再加工,还可以显示不同声母跟不同韵母的组合几率。动态统计的数据来源主要是书面文献和口语语料,基本方法是将基于某个语料库的汉字频数表(口语语料一般也要先转写成汉字)转换成汉语拼音音节频数表,然后进行再加工,合并同音项及其频数,最后生成普通话音节动态频率表,用以呈现不同音节使用度方面以及不同声韵母出现频率及其组合频率方面的差异。这种动态统计自计算机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开始,不少学者也做过许多工作,得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研究结果(汤云航,1995)。然而,这种统计由于与语料筛选关系紧密,语料不同往往导致统计结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差别。另外,由于语料本身的局限性,许多统计虽然能够覆盖绝大多数普通话音节,但是也常常会缺失个别甚至是部分普通话音节。此外现有的统计分析报告基本上都没有提到多音字的处理方法与处理过程,因此,相关音节统计数据的准确程度尚不明晰,比如“长”的两种读音chng和zhng是否分别计算了频数?

动态统计的主要作用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总体上描摹普通话音节频率的基本特征,如走势、区间密度、主要拐点等等;二是了解不同音节的活跃程度以及不同声韵母之间的亲和程度;三是根据这两方面的情况为普通话教学和汉语拼音教学提供一定的参照,如编写教材、开展教学活动等。

针对香港地区普通话和汉语拼音教学的现实状况及实际需求,我们以服务教学为主要目的,利用以前科研项目的一些资源和材料,通过适当再加工,进行了这次普通话音节使用频率统计。

这项统计以国家语委超大规模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为基础,首先用平面化处理规则加工语料并生成词语频率数据表;然后截取其中20000高频词语(其累积频率达95.38%);接着将汉字词语用自主编写的程序加注汉语拼音,遇到同形异音词语则分别标注多个读音;再下一步则另行抽取100万字语料,核查同形异音词语其不同读音的比重,然后人工校对词语表的注音情况,并根据抽样语料核查数据,标出同形异音词语不同读音的大致比重,如“长”cháng/zhǎng(6∶4)、“合计”héjì/héji(7∶3)、“摆设”bǎishè/bǎishe(1∶9)等;最后合并同音音节及其频度数据,生成普通话音节动态频率数据表。

这次统计共得到1319个带调普通话音节和再次合并后形成的400个不带调普通话音节及其使用频率数据(3)。

带调音节统计数据中存在着相当数量的轻声现象,如“巴掌、收成、暖和、算计、答应”等(4)。考虑到汉语拼音教学中一般把声调都处理成和声母、韵母并列的音节构件,具有独立并附着于韵母或音节整体的特征,而且带调音节统计数据和不带调音节统计数据的主要趋势应当是一致的,因此,本文主要围绕不带调音节统计数据描述并讨论相关问题。

以下是这次统计中不带调普通话音节使用情况的一些主要结果:

1.频数在平均值以上的共有122个音节。

2.这122个音节的累积频率达到78.7%。

3.这122个音节涵盖了除c、p之外的所有声母,其中包括零声母和教学中处理为声母的y和w。声母c、p分别附着于音节cai和ping,于第124位和156位出现。

4.这122个音节涵盖了除o、ü、üe、uai、un、ün、uang、iong之外的所有韵母。这八个韵母分别附着于音节mo、lü、lüe、kuai、lun、jun、guang、xiong,于第195、161、307、223、182、185、174和290位出现。

5.这122个音节还包括了内地小学汉语拼音教学中除chi、ri、yun之外的其余13个整体认读音节。音节chi、ri、yun分别于第164、178和190位出现。

6.这次统计,没有获得韵母ueng(实际为音节weng)和ê(实际上也自成音节)的有关数据。

关于统计过程与结果的几点说明:

1.声母、韵母同整体认读音节作为平行单位平面化处理,彼此不交叉,例如ci、wu、yue按照整体认读音节处理后,其中的c、w、y和i、u、üe就不再当作声母和韵母观察其出现位次了。

2.零声母是指非y、w开头的韵母自成音节的情况。

3.“ü”组韵母有两种处理方式:在该组韵母与j、q、x或其他声母都存在组合关系的情况下,如nü、lüe、ju、xue等,只按照它们与非j、q、x声母的组合情况观察其出现位次,也就是以“ü”上的两点是否出现为依据(5);若该组韵母只与j、q、x存在组合关系,如qun、xuan等,那么ün、üan的出现位次就以qun、xuan等为依据。

根据数据统计结果制成的图表观察,普通话音节使用频率的总体趋势为陡降至渐趋平缓。如果以音节数100为节点,则依照降频序,首100音节、次100音节、再次100音节和最后100音节,各自于总体的累积频率贡献(即所对应的阴影部分之面积)之比大约为73∶19∶7∶1(见图1)。

如果以累积频率10%为节点,则依照升频序,累积频率每增加10%,各自所对应的音节数量(即所对应的阴影部分之面积)大致为2、7、10、13、16、20、27、36、59、210,表现出累积频率增幅不变情况下音节密度越来越大的趋势(见图2)。

以上结果表明,普通话音节在使用频率方面差异显著,高频音节与低频音节之间出现几率悬殊,最大差异约10000∶1。这种状况充分说明了高频音节在普通话言语交际中的突出地位。另外,半数以上不带调音节在现实语料中所占比例仅达10%,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提醒我们,普通话和汉语拼音教学也不能完全唯频率论。

与此同时,本次调查统计还以音节频率统计数据为基础,生成了普通话声母和韵母组合情况数据,具体见表1、表2。

表1、表2的数据表明,普通话声母和韵母之间在使用过程中组合的概率具有显著差异,最高的组合频次与最低的组合频次之间相差达数百倍。这类数据对汉语拼音的拼读法教学应当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这次统计所依据的20000高频词语来自总量将近70000条词语数据,之所以截取其中一部分高频词语,主要是为了提高人工审校的效率;另外,统计音节的动态使用频率,基于累频达到95%以上的词语与基于全部词语,其结果的一致性程度肯定比较高,如果出现差异,也应当是比较细微的。

考虑到上述处理过程以及语料筛选问题,对于此次普通话音节动态频率统计数据的意义或者说作用,我们有下面几点认识和估计:第一,鉴于数千万语料的均衡性及数量保障,音节频率的总体趋势应当是比较准确和稳定的,其意义大于针对其中个别音节或部分音节进行个案研究的意义。第二,音节频数或频率等量化指标所反映的音节之间的差异性,其相对意义大于绝对意义,也就是说频数5000~6000之间的差异量所反映的主要是相对差异,而不能单纯地理解为绝对差异。第三,由于差异量的相对性,音节之间由比较明显的量化指标呈现接近趋势所形成的集合应当是比较稳定的(比如高频音节),而个体之间的具体差异则并不一定稳定,因此,音节频数数据的结果,其定序作用显然大于定量作用。

对于普通话音节的动态使用情况,基于书面文献所进行的数据统计与分析,只是此类工作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完全基于口语语料的数据收集与统计同样十分重要。因为口语语料无疑是交际者在语言生活和言语交际中直接面对的领域,和书面语料配合使用将使普通话音节统计更加全面、更加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而且口语语料与书面语料在语音的表征上往往具有不同的特点,例如普通话的儿化韵等等(金惠淑,1995)。

诚然,就目前的采集技术、设备以及所需要的人力、物力等要素而言,收集口语语料的复杂性和工作强度肯定远远高于收集书面语料,但是,从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出发,探讨并拟定口语语料的筛选原则及收集规程,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较小规模实验,例如在一定时间段内按照固定间隔录制新闻、访谈等节目,然后采用某种软件把语音数据处理为文字数据并审校,最后将文字数据依照上述音节动态统计方法进行处理并获得结果,这样的研究应当还是可行的,应当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总之,为了更准确地了解普通话音节的动态使用情况,书面语料和口语语料齐抓并举,才能获得更加充分的数据,得到更加准确的结果。

三拼音音节使用频率和声韵母组合情况对拼音教学的启示

根据此次普通话音节使用情况统计数据,结合香港地区普通话和汉语拼音教学的现实状况,我们认为,改进和完善香港地区汉语拼音教学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着眼。

首先应当进一步明确汉语拼音教学的目的与作用,落实课程定位,然后再探讨适宜的教学方法。目前的汉语拼音教学实践,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存在狭义地将汉语拼音教学理解为语音符号教学的倾向,具体表现为只注重掌握拼音字母、声母、韵母、声调符号、拼读方法及拼写规则等,从而削弱了借助汉语拼音开展普通话训练的作用。

为了有效避免狭义理解汉语拼音教学的倾向,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认读拼音音节和认读普通话词语等训练,不失为一种既能促进拼音教学、亦有助于加强普通话教学,同时也切合实际且易于操作的方法。如果设置认读拼音音节和普通话词语等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就自然牵涉到拼音音节和普通话词语的使用度问题。常用先学、常用先会是语言教学中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与规律,而普通话音节统计结果由于源自词语使用情况数据,因此恰好能够为汉语拼音教学提供音节和词语在使用方面的参照和依据,从而使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

明确了汉语拼音教学的课程定位后,就要有计划并循序渐进地安排认读拼音音节和拼音词语等教学内容。考虑到香港地区汉语拼音教学的传统与现状,以普通话音节使用情况为基础,如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并选择适当教学方法,可能也以探讨多种可供选择方案、以便适应不同情况与需求为宜。

从教学框架的主体结构看,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教学模式:

第一种,以音节使用频率为主要依据,从整体认读音节入手。

具体做法是通过认读拼音音节、词语、句子以及稍短的句段等素材,一方面引导学生建立从整体上识读音节的习惯,不断强化对音节的熟练程度;另一方面也有目的地让学生逐渐积累普通话词语。在这个过程中,应当既注重音节的常用性,也关注普通话语音的系统性,例如声韵母的适当分布等,在充分发挥客观数据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对部分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用人工调整的方式予以必要的补充。待学生对拼音积累一定的感性认识后,比如认读比较常用的音节数量达到一百左右,词语积累达到数百条,就可以尝试通过对比声母相同或韵母相同的音节等方式引导学生分析音节构成,教授声母、韵母等音节的组成单元以及拼合音节的方法。具体拼读方法则可根据不同情况选用双拼、三拼或直呼等,但在拼读训练过程中还要继续进行认读词语等训练,一方面让学生巩固已经认识的音节和词语,同时保持整体识读音节的习惯,另一方面也继续识读新的音节并逐步扩展普通话词汇。

第二种,以声韵母组合频率为基础,由最常用组合入手开展拼读训练。

具体做法是依照普通话声韵母动态组合情况,以组合频次为主要依据,同时进行适当的调整与平衡,比如先分别列出与声母b、p、m、f组合频次最高的三个韵母,然后再分别列出与这些韵母组合频次最高的三个声母,经分析斟酌后确定每个声母、每个韵母进行拼读训练时比较合适的代表音节。这些代表音节就成为拼读训练的主要素材,它的好处是与普通话词语的常用情况基本对应,有助于实现汉语拼音教学教授语音符号和训练普通话双重目的。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根据拼读训练所采用的代表音节等内容,还应当有计划地安排利用这些音节认读普通话词语和短句等,帮助学生通过不断的训练与积累,逐步达到整体认读音节的程度。

第三种,维持由声调、单韵母等入手的传统拼读教学模式,但是要强化高频音节和普通话词语等内容。

具体做法是延续现有采用双拼法等开展汉语拼音教学的模式,但以音节使用频率和声韵母组合频率为基础,采用上述第二种教学法的模式确定每个声母、每个韵母进行拼读训练时比较合适的代表音节,用这些音节辅助拼读训练,同时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加强常用音节的拼读及整体认读练习,并安排借助拼音认读普通话词语等内容,帮助学生逐步达到整体认读音节的程度,并且不断积累和扩展普通话词语。

总之,我们相信,如果合理恰当地利用普通话音节统计的相关数据,强化汉语拼音音节在教学中的整体性,突出认读普通话词语等训练环节,汉语拼音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应当会得到明显提升,从而推动香港地区汉语拼音教学以及普通话教学向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局.中国语文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指引(小一至中三)[S].www.edb.gov.hk,2002.

[2]张一清,佟乐泉.小学汉语拼音教学法刍议[J].普通话(香港),1990,(1).

[3]张一清,佟乐泉,亓艳萍.快速显示条件下儿童认读汉语拼音调查报告[J].语文建设,1987,(5).

[4]张一清,佟乐泉,亓艳萍.整体认读汉语拼音音节教学实验报告[J].语文建设,1988,(5).

[5]林建平.汉语拼音直读法的理论与教学实践[A].香港教育署课程发展处.集思广益:迈向二十一世纪的普通话科课程[C].香港:香港政府印务局,1998.

[6]林建平.试论香港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改革、体系与方法[A].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汉语拼音教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

[7]汤云航.普通话语音的统计分析[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5,(1).

[8]金惠淑.普通话音节的统计原则和方法[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9]卢偓.现代汉语音节的数量与构成分布[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6).

高山彝族地区胃癌发病率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10月—2009年12月在我院行胃镜检查的患者共510例, 年龄20~75岁, 以返酸、逆苷、腹痛、上腹部饱胀不适、呕血、解黑便为各自不同的症状。诊断以内镜下诊断为主 (有些溃疡型胃癌以病检结果为主) 。

1.2 方法

将患者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其中将高山彝族地区农民患者240例为实验组, 城镇居民及矮山地区农民患者270例为对照组。

2 结果

实验组240例中, 胃癌23例, 占9.1%, 其中, 男19例, 女4例。对照组270例中, 胃癌5例, 占1.9%, 5例均为男性。

3 讨论

胃癌是消化道恶性肿瘤中最多见的癌肿, 在我国胃癌死亡率占所有恶性肿瘤的23%, 居各类癌症死亡的第一位。而其发病机制颇为复杂, 和本文有关的因素方面:胃癌的发生与食物的配制、食用方式及组成成分有关。如某些食物加工储藏、烹饪不当时可产生致癌物质, 其中较为肯定的是亚硝胺类化合物。在高酸环境中, 此类化合物的前身-二级胺及硝酸盐可形成大量的亚硝胺。在地酸时, 胃内硝酸盐还原菌大量繁殖, 也可使食物中硝酸盐还原成亚硝胺, 可诱发胃癌。高盐及腌制品可破坏胃黏膜屏障, 利于致癌物质直接作用于胃黏膜。另外, 食物中也存在有抗癌物质, 如维生素C可抑制亚硝酸盐形成亚硝胺。

凉山彝族人民大多居住在海拔超过500m以上的高山上, 生活贫穷, 卫生条件极差, 以干酸菜、腌菜、腊肉以及荞饼等为主食。因海帕高, 长年缺乏新鲜蔬菜, 而使抗癌物质维生素C缺乏。在生活中进食不规律, 喜用手抓食物吃, 使幽门螺旋杆菌的传播率增高, 也是形成胃癌的原因之一。然而, 生活贫穷、健康意识差, 使某些癌前疾病得不到及时治疗也是形成胃癌的另一个原因之一。

摘要: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步骤、多因素进行性发展的过程。然而卫生条件差及不良的饮食习惯占重要地位。高山彝族地区农民地理环境差, 食用新鲜蔬菜少, 长期喜食用腌制肉类、干酸菜等, 以及卫生条件差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几率高, 所以胃癌患病率较城镇居民及矮山地区农民较高。

论彝族地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篇9

关键词:彝族,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一、彝族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构建的必要性及其理论基础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是指在一个社会中,多种多样的纠纷解决方式以其特定的功能和特点,相互协调地共同存在所结成的一种互补的、满足社会主体的多样需求的程序体系和动态的调整系统。[1]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兴起,是由于20世纪下半叶以来,社会各类纠纷激增,不少国家相继出现“诉讼爆炸”现象,诉讼制度不堪重负,传统的社会纠纷解决机制面临着危机;其目的是将纠纷进行合理分流,为各种纠纷提供快速、公正、经济和便捷的解决通道。而在这里提出彝族地区应建立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并不是因为彝族地区法院不堪重负。在彝族地区法院主要审判刑事案件,民事和行政案件起诉到法院的并不多。和国外法院、汉族地区法院相比较,彝族地区法院的工作量并不是很大,远未达到不堪重负的地步,那么彝族地区是否有必要建立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笔者认为,仍有必要。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合理性归因于社会主体对纠纷解决方式需求的多样性。这种需求的多样性是基于彝族利益和冲突的多元化、彝族社会关系的复杂化、彝族社会价值观和文化传统的多元化、诉讼的弊端在彝区日益突现等因素产生的。这些需求同时决定了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对于彝族社会具有客观而重要的价值。决定了彝族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重构的必要性。

多元化理论、当事人纠纷选择权理论和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理论是构建彝族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理论基础。

二、彝族纠纷解决机制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一个健全稳定的社会,仅有一套司法系统是远远不够的,还应有一个合理高效、公平的、适应不同需求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各国、各民族的纠纷解决方式形式多样,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价值是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体现出来的,具体到彝族社会应有民间调解、人民调解、行政裁决、仲裁、诉讼多种纠纷解决形式。

由于解决纠纷的方法或机制是多元的,要构建彝族社会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必须理顺各种解纷机制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选择性和互相转化性,它们共同形成了解决民事纠纷的完整的、有机的系统。

三、彝族地区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正当性

任何一种纠纷解决形式应有其正当性基础,否则即无生命力。一般认为,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在彝族社会的正当性在于:

(一)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体现了当事人的“意思自治”

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充分尊重当事人的自由选择并以当事人的合意为基础,优先考虑结果的正当而非过程的正当,将结果正当建立在“双方自愿”、“不服可以不从”之上。这种机制给了当事人充分选择的机会,由当事人综合诸多因素—结果的可执行性、双方关系的维系、诉讼之成本、胜算的概率等进行综合计算、衡量,选择最优方案。

(二)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灵活性与针对性

由于不强调程序以及法律适用,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程序灵活,极富弹性,而且成本低廉,当事人之间可以省略中间环节以及程序较量,直奔主题,大幅度地节省时间、金钱甚至感情的耗费。这种低成本、灵活性的解决纠纷的方式非常适合经济条件还不宽裕、交通不便的彝族民间纠纷的解决。

同时,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还具有针对性的特点。纠纷调解人多为通晓彝族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的民间精英,比法院和行政机关的官员更能满足当事人对公平、正义的需要,知道村民所讨的“说法”是否合理,并做出正确的判断。这些民间精英被称为文化的穿梭者,可以不停地穿梭于国家法律、政策与习惯法之间,在解决彝族纠纷的同时完成二者的良性互动与磨合,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既国家实现了法制的统一,彝族文化和传统也得到了保护和发展。

(三)非诉讼纠纷解决形式的亲民性与人性化

非诉讼纠纷解决形式不像诉讼那样采取尖锐对立的攻防手段解决当事人的纠纷,而是采取一些有利于维系双方当事人之间感情的方式来解决纠纷。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注重当事人将来关系的维系和发展。

(四)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与规范的形成

由于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在解决纠纷时要与国家正式制度相互影响,而且从发展趋势来看,两者有相辅相成、互相融合的趋向。非诉讼调解中对于程序性和实体性的各种问题的反复交涉会导致结晶化的现象,从而形成某种方式和非正式的规则:调解机关承认这些规则的约束力,从而减少了解决纠纷的恣意性。

四、彝族地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建立

在彝族社会,由于彝族地区纠纷解决方式的断裂,导致了解决纠纷的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纠纷选择方式混乱,纠纷解决机关权威缺乏,造成了基层纠纷解决途径仍然不畅,一些纠纷不能最终解决,上访现象仍然频繁等问题。彝族地区应构筑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以满足不同层次的纠纷解决需求,使当事人有可能充分行使选择权,获得便利、经济和符合情理的纠纷解决方式和法律服务。

回应纠纷主体的多元化需求,彝族社会应在法院的周围培育出多种形态的纠纷解决机制,构建出一套“以社会为依托、以法院为核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具体来说,应构建彝族地区的大调解格局,构建诉讼调解、仲裁调解、人民调解与民间调解相互衔接的良性互动机制;积极建立健全仲裁制度;充分发挥行政机关解决纠纷的作用;进一步改革诉讼制度,以更好地适应彝族社会的需要。

笔者相信,彝族地区在法律实践中如果能充分运用多种纠纷解决方式,构建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就一定能开创彝族地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上一篇:XYZ分析法下一篇:任务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