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音乐的德育功能

2024-10-10

发挥音乐的德育功能(共12篇)

发挥音乐的德育功能 篇1

中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德才兼备、可持续发展的技能人才, 德育被摆在人才培养的首要位置。然而, 当下中职院校德育理想和德育现实之间存在明显差距。一些学生信仰迷茫, 不能正确判别外来思想文化, 价值追求多元功利易变;有的学生有强烈而盲目的自尊和自信, 缺乏组织纪律性, 以自我为中心, 不太关心集体和他人, 缺乏奉献精神;有的学生对己对人道德标准不一, 缺乏人我统一和知行统一;有的学生诚信、自省和忧患意识淡薄, 身心脆弱, 沉溺网络, 自我控制和抵抗诱惑的能力不强……中职院校德育实效性弱化已成为困扰中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

当前中职院校德育课程在实施途径上种类繁多, 但主要是以显性德育课程为主。显性德育课程内容的认知性与德育内容内化过程的体悟性之间的矛盾, 导致当前中职院校德育课程实施的成效不高, 因此, 中职院校在完善显性德育课程的同时, 必须加强隐性课程的建设。

一、中职院校隐性德育的含义和特征

中职院校隐性德育, 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德育目的和要求, 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 有意识地利用内隐的各种教育内容或要素, 间接地作用于学生, 使其通过无意识的、非特定的心理反应而获得道德情感和道德一致方面经验的德育方式。中职院校隐性德育是显性德育的重要补充, 较之后者具有更为深入和持久的作用效果。中职院校隐性德育具有下面几个主要特征。

(一) 隐蔽性。

中职院校隐性德育是一种学生在心理上并未觉察, 教育内容对学生来说不是十分明确和显露, 教师把将教育的目的和意图隐藏到学生学习、生活和各种活动之中的教育活动, 含而不露,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和影响。学生充分根据自己的情感与价值需求, 选择符合自身的德育信息, 产生道德认同,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从心底唤起大学生提高自身道德素养的愿望。

(二) 引导性。

中职院校隐性德育是根据学生德育的预期目标指向创设校园隐性德育环境,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通过自主体验、学习和思考获取道德感悟, 是对学生进行的非强制性引导。隐性德育德育方式具有引导性, 这种引导服从并服务于中职院校德育的总目标。

(三) 自主性。

中职院校隐性德育是引导学生进行内省和自我教育, 这种教育基本处于自发、自主的状态, 学什么、怎么学由学生自主决定, 因而具有自主性。学生从自我情感和价值需要出发, 汲取德育资源中与自己认知、体验、情感需要相契合的信息, 不断进行自我反省、学习与提高, 获得道德认知和道德体验的过程完全是自主选择、主动参与的结果。

(四) 整体性。

中职院校隐性德育弥散于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是一种整体性的教育。教育者将德育的预设目标隐藏于学校自然物质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校风班风舍风、文化活动和实践活动等各种教育元素之中,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 以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对学生施加德育影响, 使学生在整个校园时空范围内、在学校无处不有的德育的“泡菜坛子”中接受教育和熏陶。

(五) 持久性。

中职院校隐性德育使学生在宽松的德育氛围中得到物质、精神、文化的影响, 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与启迪, 使学生主动地对自己的道德认知、道德体验进行重组, 内化成自身稳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观念。这种凭借自身内省获得的道德品质一旦形成则深入内心, 作用持久。隐性德育效果比“两课”德育的道德说教和理论灌输的效果要稳固得多, 持久得多。

二、中职院校隐性德育的作用

隐性德育在中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隐性德育使学生由被动受教育向主动受教育转变。

显性德育是以课堂灌输式为主的教育方式, 诱导性过于明显, 学生作为受教育者, 始终被动地接受教育者的思想观点, 学生会感到自己的选择自由受到限制, 容易引起逆反心理或对抗情绪, 显性德育的内容和要求很难转化为学生的行动。而隐性德育则把教育的意图隐藏在相应的载体或活动之中, 教育者创设的自由宽松的德育氛围, 使学生淡化了被教育的角色, 而赋予了他们选择的权利, 激发了他们主动参与的意识, 主动地接受教育, 较好地适应了学生的心理特点, 从而使德育取得了实效。

(二) 隐性德育使中职院校德育由普遍性教育向特殊性教育转变。

学生群体有共性的特点, 可以进行普遍性的教育。但学生个体, 由于受到的社会、家庭、政治、经济、文化等影响不一, 因而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个性心理、思想状况和存在问题都不相同, 这就使普遍性德育难以实现德育的预期目标。中职院校隐性德育是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自主地去感受、比较和分析, 自主地作出判断和选择。这就要求教育者应当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 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开展特殊性教育, 以解决不同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结合自己的实际确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形成健康的道德品质。

(三) 隐性德育使中职院校德育由思政教师育人向全员育人转变。

传统中职院校德育的承担者是以“两课”教师和辅导员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他们是德育的施教者, 在课堂上居高临下, 在办公室里绝对主导。而学生始终是受教育者, 被动地接受施教者的思想观点。而中职院校隐性德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管理和服务等一切工作之中, 潜藏于全体教职员工的一切活动之中, 存在于校园一切环境之中, 学校的每一个人都能对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品德高尚、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的专家学者, 对学生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刻苦钻研、严谨求学、迎难而上的学术精神和专业品质, 而且对学生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学习动机和其他心理都会产生重大影响;中职院校党政管理和后勤服务人员平等、民主、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 不仅能够赢得学生的信任、称赞和钦佩, 而且能够在管理服务工作过程中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和教育学生, 对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进而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全员育人的德育格局。

三、中职院校隐性德育功能的实现

中职院校德育功能的实现, 应从学生的主体特点出发, 把“人为”的德育转变为“为人”的德育, 尊重道德哲学和道德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整合现有的德育资源。

(一) 中职院校校园物质环境建设。

由于物质设施对学生的影响远远不只其使用价值, 深入挖掘可以更好地保证德育效果。具体而言, 通过正在进行的中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转变观念和管理方式, 突出服务意识, 使学校的物质设施服务于学校的教育目标, 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发展。学校的建筑设计不仅要体现功能的实用性, 而且要注重学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所要求的教育特性和文化特性。要使建筑展现中职院校的文化品质, 就意味着学校的建筑和景观不仅要反映学校教育特有的文化传统, 突出人文性, 而且要展示每所学校在具体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校风特色;不仅要在建筑设计上体现时代精神对主体生存状态的理解、关注和把握, 而且要在功能上体现设计对主体多层次需求的满足;不仅具有现实的使用价值, 而且具备卓越的审美价值。因此, 有人把建筑比喻成凝固的诗歌与音乐的说法不无道理。

(二) 中职院校制度环境建设。

在学校各种管理制度的制定及实施中渗透德育观念。学校的政策方针、组织结构、人事管理、学生管理等形成中职院校有条不紊、正常运行的规则。在各项管理规则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 不断健全和完善使之体现出现代管理的人性化、法制化、科学化倾向, 会极大地促进学生对学校的归属与认同, 从而推进学生社会化的进程, 增强对规范的遵从与内化。中职院校德育系统制度建设既要实现管理目标, 又要实现教育目标;既要突出权威性, 又要坚持专业性;既要强调政治性, 又要依托学科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能否发挥预期作用, 取决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领导者和管理者的自身素质的高低。现代管理理论认为, 领导者的指挥、命令能否产生作用, 取决于被领导者的认可与否。取得被领导者的认可, 需要领导者及其组织的权威, 权威是以服从为前提的。服从又包含两种因素:一是权力, 二是威望, 这也是行政方法所凭借的两大要素。权力是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 是组织所赋予的;威信则是领导者的一种人格力量, 是由领导者的经验、知识、能力、品德等素质形成的综合效应。在中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中, 后者往往要比前者更为重要。中职院校党委只有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学科化研究和实践, 逐步提高自身的威信, 才能具备满足管理要求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 中职院校观念环境建设。

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和技术伦理教育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成果的继承和对核心价值的认同。

1. 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中的德育渗透。

素质教育又叫通识教育或普通教育, 以区别于专业教育。中职院校开设的关于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社会、宗教、伦理、美学、文化传统与交流等各类型的选修课以其独具魅力的人文形式构成了对学生进行隐性德育的特殊领域, 潜移默化地引起学生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的变化。首先在素质教育课程设置中强化学生对中华民族文明成果的理解与认同。目前, 各中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缺乏统一的目标设计和要求, 主要根据各校师资情况自行设置, 说明我们对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的德育影响的认识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其次, 通过素质教育中历史类课程的设置加强学生对国家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在经济全球化文化交流互动的背景下, 开展富有时代感、现实性的历史教育是高职院校隐性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而言包括:第一, 开设以理论升华为特色的历史教育类课程, 从理论教育的角度强化国家观念。目前各校普遍进行的相关内容的课程类教育主要集中于“两课”教学, 还没有形成系统。第二, 进行旗帜鲜明、规范系统的国家成就教育。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成为对学生进行国家成就教育的宝贵素材。第三, 加强历史研究成果的转化运用, 突破政治军事史的传统内容, 增加民族史、妇女史、城市史、文物史、服饰史等教育内容, 丰富历史教育的体系, 增强现实性。第四, 把扩大社会化历史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综合利用大学所在各地方的历史教育资源, 如博物馆、纪念馆、纪实性影视作品、历史纪念活动等。

2. 自然科学类专业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首先, 挖掘自然科学类课程的隐性德育资源。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面对广博的知识、崇高的真理所激发出来的追求真理、勤于思索的探索精神和勇气对学生形成坚韧、积极的人格也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在接受相关自然科学发展历程的教育中所涉及的社会伦理内涵、学科发展历史的介绍和评价也会引发学生对外部世界的关怀。其次, 加强专业教学中的技术伦理教育。专业教学对学生教育影响最系统、最深入, 加强专业教学的德育影响力主要指专业教学内容中对价值观、社会规范、专业伦理的职业道德培训。针对每一个主修专业, 都要从历史、社会和伦理的角度学习研究, 即要求学生对任何一门专业课程的学习都要问三个问题: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它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什么?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同时将专业特殊的职业道德要求与社会从业资格的确认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的联系, 培养学生对于职业道德的尊重和敬业精神。

摘要:中职院校隐性德育具有隐蔽性、引导性、自主性等特点, 比显性德育具有更为深入和持久的作用效果。因此, 必须通过加强中职院校的校园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和观念环境建设来发挥隐性德育的功能。

关键词:中职院校,隐性德育,隐蔽性,功能发挥

参考文献

[1]连淑芳.思想道德修养[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3:171.

[2]张晓明, 陈建文.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464.

[3]丁蓓蕾.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开发[J].河南社会科学, 2009, (1) :196-198.

发挥音乐的德育功能 篇2

学校图书馆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图书馆工作人员承担着丰富师生精神生活、提高学生道德水准的任务,因此,对工作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自觉增强德育意识,让学校图书馆真正成为潜移默化陶冶青少年思想道德情操的圣洁之地,成为师生充实科学文化、丰富知识的“加油站”。

加强管理,把握图书选择原则

藏书工作是图书馆图书资料工作的基础性环节,围绕学校任务,针对学生思想,坚持藏书的思想原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与此相应的问题是要防止格调低下,属于消极文化现象的一些读物进入图书室。不良图书会使学生的心智被书中的邪恶与污秽熏化,使学生误入歧途,毁了一生。因此,要把好图书采购质量关,主要是要选购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丰富各科知识面的书籍。要坚持从新华书店这一正常渠道进书。要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净化学生的精神食粮。

做好导读工作,把握学生阅读倾向

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学生读好书是图书资料工作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了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给国民经济注入了活力。与此同时,西方形形色色的思潮也对我国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冲击,使涉世未深、缺乏鉴别能力的青少年分不清良莠,部分学生受社会某些不良思潮的影响出现言情、武侠等读书热点。对此,图书管理工作者应注意社会思潮动向,把握学生心理状态,及时给学生推荐优秀书刊,正确引导学生阅读社会进步主流中健康向上的书刊。有的学生不善支配自己的课余时间,他们到图书馆来,大多没有什么思想准备,只是抱着随便找本书消遣的心理,图书馆工作者应精心做好导读工作,向学生推荐既开阔视野,思想性强,又能帮助他们提高思想修养的图书。

同时与班级任课教师密切配合,共同磋商,开列出书目。这样,让学生相互转告到图书馆主动借阅这些健康有益的图书。

多种形式开展评书导读活动

利用图书开展多种形式的评书活动,是图书馆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评价书刊的重要形式。这样做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识别分辨能力,又有进一步发挥书籍的教育效果。如在爱国主义教育读书活动中,应突出热爱祖国这个中心,及时整理出内容丰富、入耳

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 篇3

关键词:德育功能;伦理道德;文化遗产;开拓进取;竞争意识;思想情操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7-132-01

新教材强调思想品德教育,强调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历史学科是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新人不可忽视的一门基础学科。从历史教学的性质、任务来看,虽从教学入手,但首先必须从育人着眼。如果忽视了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仅仅死读书,那么迟早要受到历史的惩罚。下面本人谈谈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如何发挥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与同行共勉。

1通过历史教材中的历史人物的讲授,提高学生的理论道德水平。

历史知识中有着非常丰富的做人道理。结合历史人物的生平活动来讲伦理道德,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治学本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幸福观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丰富的理论道德观。再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等,这些先辈给我们留下的优秀品质,在历史教材中闪闪发光。充分发掘这些教材的内涵,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伦理道德观和优秀品质的讲述,启发、教育、感染学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2通过讲授历史教材中的优秀文化遗产,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社会责任感。

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是激励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强大动力。它维系着华夏炎黄的团结和统一,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有关优秀遗产的内容,历史教科书中比比皆是:让西方震惊的“四大发明”,被誉为世界奇迹的万里长城等,都是我们民族源远流长、充满智慧勤劳的结晶,再如郑和下西洋,更是中外关系史上的壮举。唐诗宋词、云冈石窟、敦煌飞天,堪称世界之最。《史记》、《资治通鉴》乃世界史学之奇观。祖冲之、张衡、李时珍等使中国古代科技乃至世界科技达到当时的巅峰。面对如此光辉灿烂的文化,课堂上通过讲述与对比,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为祖国的科技文化更加灿烂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

3通过历史事件的讲授,培养学生的开拓进取精神.

“开拓进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永不衰败的巨大推动力。如中国古代史上都江堰和大运河的开凿,造纸、印刷术等四大发明的问世,商鞅变法的成功,都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表现。这种精神在近现代史上表现更为突出,如林则俆的“师夷”,康有为的“上书”,孙中山的“斗争”和毛泽东的“探索”,无不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国家命运,改变国家落后面貌而勇于開拓未来的英雄事迹。如果没有开拓进取精神,社会就会停止不前,国家就会落后,民族就会衰败。一部活生生的中国近代史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历史教学用史实向学生讲透这个道理,可以培养学生勇于变革,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

二.发挥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

历史教学的功能之一,就是努力推进历史学科思想教育同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相适应。市场经济的特点之一就是其竞争性。历史教科书中,许多历史事件的发展,既体现了历史发展规律,也体现了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竞争的必然结果。

历史教科书中的典型事例屡见不鲜。如魏以来的士族门阀阶层在社会上地位特殊,生活腐化,成为一群极端腐朽的社会寄生虫,完全丧失了社会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决定其必然走向衰落,至南朝后期为勤奋上进的庶族所取代,到隋唐时期随着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使士族门阀制度被扫荡。从士族制度的兴衰史可以证明,竞争中的“优胜劣汰”是历史的必然。讲这些史实,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社会自始至终存在着竞争,要勇于竞争,学会竞争,即优化自我,不断进取。只有这样,才会在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发挥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历史教材的思想性很强,是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前途教育等最重要的阵地。善于运用这些教材和史料,并注意挖掘和利用,可以不断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 篇4

一、重视过程,悉心培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用先进的思想、理论、道德规范去影响学生,并让他们消化、掌握,内化成本身固有的东西,使思想品德课教学真正发挥导向和铸造的功能。

1. 身体力行,以身示范。

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教师的力量在于做出榜样。好教师应该具备两个条件: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传授知识的真理性。人格魅力要我们不断努力去塑造,作为教师要言而有信,认真负责,积极上进,用行动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不断追求和完善自己。传授知识的真理性要求教师不断钻研课标、教材,研究学情,了解时事,关注学生生活,要身体力行,以身示范,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业务能力,热心公益,奉献社会,弘扬正能量,用积极向上的言行去影响学生感化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道德素养。

2. 坚持正面教育。

正面教育就是用令人信服的真理,生动具体的事实去激励学生,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尽可能地把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引导他们前进。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四有”新人,这就要求教师坚持正面教育,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用正面启发的方法,引领学生去实践、去探索,引导学生学会从困难中看到希望,从危险中把握机遇,在挫折中磨炼意志,在失败中增长智慧。

3. 坚持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心理反应。社会心理学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流,需要在很好的心理认同和情感共振的基础上进行。在教学中,教师要用充满人情味的语言去拨动学生的心弦,把他们带入预定的饱含正义和情感的情境中去,让他们的心灵深处受到强烈的震撼而产生共鸣,从一个静态进入到一个情感涌动的世界。使之“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4. 坚持实践教育。

实践教育就是要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在动态的教育过程中,接受教育,在实践活动中升华知识,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去调查、参观、访问;帮助家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春游,野炊或是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让学生去感受、去体验生活的美好,从而热爱生活,积极上进。

二、立足生活,用好教材

1. 用好现行教材。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信息时代,学生在生活中接触的事物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用好教材,挖掘出思想品德教材中所蕴含的思想性,使学生得到思想教育和道德的提升。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要将理论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体现教学内容的生活性,教师要善于捕捉与教材紧密相连的生活现象和生活实例,帮助学生把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学会用知识指导生活。

2. 用好辅助教材。

教师还要用好辅助教材。目前,我们有地方性的特色教材、校本教材,它们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教育性和实践性,贴近学生生活,针对性强,使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教师要将学校德育资源进行整合,用好校本教材、乡土教材,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时效性。借助各种节日引导学生珍惜和爱护优秀的传统文化、世界文化,形成民族意识、世界胸怀。

三、结合内容,选好教法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单一的说教模式,淡化了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认识,削弱了德育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地位。因而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

1. 讲授法。

从教的角度讲,任何教学方法都离不开教师的“讲”,其他各种方法在运用时都与讲授相结合,只有这样,其他各种方法才能充分发挥其价值。所以,讲授是其他方法的工具,教师只有讲得好,其他各种方法的有效运用才有了前提。从学的角度讲,学生只有学会了“听讲”,才可能自觉系统地把教师的教法内化为自己的学法,从而真正地学会学习。所以,教师要在“讲”上下功夫,力求用最简洁精练的语言去拨动学生的心弦,震撼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素质,实现育人的目标。

2. 音乐渲染。

卢梭说:“音乐包含了比词语大一百倍的力量。”我们在设计教学时针对不同的内容选择合适的音乐,渲染气氛,烘托教学效果,升华学生情感,激励学生思考人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 视频播放。

在创设情境时,视频能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使自己置身其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老师在选用视频资料时最好能自己剪辑或录制,已更好适合教学要求,使内容更切合主题,以便让学生能直接感知所学内容。

4. 诵读。

文章都是有声音情感的,高声诵读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诵读之时,又有自我暗示的心理效果,不自觉地认同了文章观点。

5. 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

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是由学生主导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主要优势体现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教学参与度,使学生获得切身体验及感悟,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6. 游戏法。

游戏是一种低成本的体验方式,其实质是把枯燥的学习内容和机械操练变成充满趣味性的各种活动,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起到“以趣激情、寓教于乐”的作用,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不是固定不变的,每个教师要根据所上的具体内容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以保证教学内容的顺利完成和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实现思想品德的育人功能。

发挥音乐的德育功能 篇5

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各学科的教学地程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完成育人任务的主要过程。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力量,在各科教学之中的实施德育,是教育的客观规律,也是教师职业的本质特征,更是新的历史时期对教师提出的任务和要求,在学科教学之中实施德育的过程中,《思想政治》课具有优势作用,因为它本身贵州省是以德育为根本目的。对《思想政治》课来说,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就是学生思想教育的过程,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的过程,也就是提高思想觉悟的过程,所以,这种优势是由学科本身的性质决定的,是其他学科所无法具备的。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的德育功能往往补单纯地传授社会科学知识所代替,存在着与实际相脱离、与学校日常思想教育相分割的倾向,同时,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学生也缺乏学习兴趣,这种现状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优势作用的发挥,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那么如何才能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发挥其德育的优势作用呢?

一、弄清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意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发挥德育功能的基础。

要发挥思想政治的德育功,首先要帮助学生弄清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意义,了解思想政治课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思想政治课是学生的必学课程,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体会到:不识字的人是文盲,不懂科学的人是科盲,文盲和科盲已严重阻碍祖国的社会义主建设。不学习思想政治课,不从小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将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废品和危险品。北京外语学院某大学生从学习尖子到校院死囚就是很好的例证。以事实教育学生思想课不学不行了。从第一节课就激发学生懂得为“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素质”而自觉学好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性,教师绝不采用学校既然设了这门课,又要进行考试,你就非学不可的强制态度,更不能认为第一节进行了学习意义的教育,就可以一劳永逸了,学习意义的教育要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部过程,并逐步深化,有意识的揭示的教师的社会意义无和实用价值,要善于解答学生学一有什么用的疑问,引起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向往。其次,要培养学生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的好奇心。例如教师在教学“引进外资”的“得”与“失”时,先引用我们现在用劳动力,同世界资本进行交换,到底是“引狼入室”还是“引羊入圈”这个问题,通过设疑,在学生头脑中掀起波澜,以促使学生思考、最后在争论中将主信号以“来料加工”,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技术和管理经验,就如同把“羊”牵进来了,羊当然要吃草才以胀膘,便羊能生下小羊羔,还能挤奶、剪羊毛,因此,“引羊入圈”合算,是得在于失,用这样的方法教学,就能引起学习对思想政治课的浓厚兴趣,就“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学生对我闪思想政治课教师提出的最多的要求就是名胜古迹懈们在教学过中一定要多联系实际,要求教师多给他们提出问题和讨论的机会,以澄清他们在思想中存在的一些对人生和社会的模糊认识,他们所关心的社会热点总是教师不能回避。教师不能回避。比如在改革开放中,对党内存在腐败现象的客观现实,既不能回避,也不能牢骚了事,而应客观的、辨证的.加以分析,可举一些我党惩治腐败的具有轰动效动效应的案例(如胡长清案),并更多的从下面举一些廉政实命名。使学生感到党内存在的腐败现象是极少数的,宫的主流是好的,从而对我党的反腐败斗争充满信心,对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性和谦洁奉松的的必要性的更深刻的理解。

再如,我们讲社会主义必将战胜资本主义,吸学生就表示怀疑,就会提出不少问题:资本主义在一段时期经济发燕尾服较快,而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却都在经济上存在一些总是两种制度到底哪种优越难说。苏联搞社会主义七十多年,到最后还是转向资本主义,为什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务淌有转变为社会主义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能回避,我们应以马列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事实和不断变化的新情况为依据,有针对性进行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教育。

再次,必须把思想政治课教学与整个学校的日常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学校日常思想教育有不同之处,但两者在目标上是一致,即都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看待,要求思想政治课突破课堂教育和局限性,与学校其他教育紧密配合,积极探索特点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思想政治课中强调对实如生业说,德育的最基本要求是:“按照五爱要求,严格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师可结合学校《守则》和《规范》的教育,开展《守则》和《规范》讲座、知识竞赛等活。又如,针对学校里少数学生比学生比阔气、比享乐、经吃穿,认为“艰苦朴素已经过时”和打电子游戏机等现象,如果简单地“只准这样,不准那样”是很难奏效的,对这种现象,也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和学校日常思想教育有机结合,可联系政治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开展诸如“电子游戏机的危害”、“谈谈艰苦奋斗、珍惜父母成果”等大讨论,让学生在活动中教育自己。

如何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篇6

而中职教育阶段是青少年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也是对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态度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抓紧这一时期的教育,对他们的一生将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当前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比较低,思想教育的难度大,见效慢。由于年龄、生理等特点,以及思想认识、社会阅历等原因,中职学生思想变化很大,可塑性强。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兼班主任必须始终注意对学生进行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

一、坚持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一节好的思想政治课就是师生智慧的结晶,师生或学生之间情感的交融,学生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形成良好思想品德和培養高尚道德情操的黄金时段。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将教师的讲解,学生的“想一想”、“议一议”、“练一练”,合理的电教手段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融为一体。这运用得当,完全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认识,最终形成他们自觉的行动和良好思想品德,比教师生硬地说教、训导、灌输,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二、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课堂教学要采用启发式,增加课堂讨论、课外辅导,有目的地选择诸如案例法、实践体验法。还要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做法。到社会上参观、学习、调查研究。我们曾多次组织学生去看一看太原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大好形势,访一访建设功臣们的事迹,画一画、照一照高新开发区日新月异的变化。学生们感受很深,回校后,写小论文,感到有话要讲,有文可写,文章写得有血有肉,所写的论文质量提高了,思想教育的效果也达到了。请有理想的人讲理想,守纪律的人讲纪律,有贡献的人讲贡献。让活生生的榜样贴近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增强教育的可信度、有效性。

三、开展多样化的时事政治教育

现绝大多数学生对时事学习抱有浓厚的兴趣,他们渴望了解国内外政治风云的变幻,渴望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时事教育以其贴近时代、贴近社会,以其内容的丰富性、新颖性及变动性,受到学生的重视和喜爱。其从职校生的实际出发,加强学生的国情教育,帮助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正确认识当前存在的矛盾和困难,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如演讲、小论文比赛、办时政小报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道德觉悟水平。

四、寓德育教育于情感之中

教师要使学生置身于充满爱的气氛和富有情感色彩的情景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和熏陶。教师不应做过多的抽象地说教,而是根据教育要求设置教育情境,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政治教师,上课时必须饱含丰富的情感,让学生在爱的情境中,受到情感上的陶冶。

1.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备情感,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情感的内容。

2.讲课要以情动人,就如演员一样,进入角色。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学生身边的事例来进行教育,使他们感到亲切,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3.情感的渗透还可以延续到课后,教师应该与学生多交知心朋友,经常与学生交流感情,以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并寻找恰当的机会,结合课文内容,在师生情感交融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师通过与学生积极的情感交流,可以调整和缩短与他们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使知识交流借助情感交流达到应有的效果。

五、通过经典教育来影响学生

脍炙人口的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永远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如《弟子规》、《论语》,以及中华小故事,这些我国古代的警句,对培养学生“以学为苦”、“刻苦惜时”的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很有好处。尤其是《弟子规》中提倡的礼仪,教育学生注意礼节,对学生道德行为养成很有帮助。这样针对性较强,避免了成人化的说教,使学生易于接受,深受学生喜爱。

德育的基本要求是:“按照五爱要求,严格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师可结合学校的《守则》和《规范》的教育,开展这样的讲座、知识竞赛等活动。

中职生作为特定的教育群体,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要真正发挥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对他们今后成人、成才意义深远而现实。作为政治教师兼班主任责无旁贷,必须认真对待,用只争朝夕的干劲,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依托现行职高政治课教材,科学运用德育方法,与学生形成合力,以期实现中职生的德育目标。

(作者单位 山西省古交市职业中学)

如何发挥初中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 篇7

一利用情感熏陶法进行思想感情陶冶

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语文教学中, 若要进行德育渗透, 要采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办法, 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道德滋润, 在教师坚持不懈的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教育感化的基础上, 使学生渐渐受高尚思想品德的熏陶。语文教材中许多经典的、富有哲理的、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 既是语文知识的载体, 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工具, 又是感情丰富、思想健康向上, 能激发学生真情实感, 使学生获得感情陶冶和思想感悟的优秀作品, 这些文章中蕴含的真、善、美, 若教师能够有效加以利用, 则能成为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情感与优秀道德品质的好素材, 使学生不仅获得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提高, 而且能获得思想品德的提高。如教师在讲授《岳阳楼记》这一课时, 通过对范仲淹爱国情怀的渲染, 能让学生们增强对祖国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二发挥语文教材的移情功能

语文教学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又是对教材的学习。因此,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 在对学生实际情况及思想动态心中有数的基础上, 加强德育渗透,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思想困惑与问题进行辅导帮助。尤其是处于青春敏感期的初中生, 正值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教师一定要及时做好感情疏导与价值观教育工作,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正确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与心理冲突。

纵观语文教材, 它记载了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 彰显着中国历代仁人志士的伟大理想与爱国情怀, 广泛吸收了国外的经典名著、寓言故事, 这些文章闪烁着哲理的光辉。如孔子的《论语》, 宣扬了尊师重教、孝道、艰苦朴素等传统道德思想, 对人们的生活与思想等方面进行教化;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 在揭露封建统治的吃人黑暗现实之余, 致力于唤醒麻木的中华民族, 呼吁人们拿起手中的武器, 捍卫自己的国家;史铁生在病痛折磨下写作出版的《我与地坛》, 则是关于人生、生与死等深刻问题的思考, 引发人们对自己生活的反思。教师在讲授这些课文时, 一定要注意对教材的挖掘, 充分挖掘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感与深刻的人生思考, 利用这些有利的素材对学生加强人格培养与道德熏陶, 使德育渗透到语文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中。

三发挥课外实践活动的德育功能

课外实践活动也是学校语文教育的一部分, 是对语文课堂知识学习的巩固与深化。很多教师往往忽略了课外实践活动的德育渗透, 造成教育资源的一大浪费。由于课堂教学是限定在具体时间和规定场所的一种教学活动, 因而教师没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展开知识理论的讲解、语文能力的提高与道德教育的渗透, 这大大降低了教育教学的效果, 更使德育效果大打折扣。因此, 教师应该充分抓住课外实践活动的机会, 通过合理安排、设置活动内容, 巩固课堂教学, 促进德育工作的开展。具体的活动方式有培优抚差、教育视频、观赏电影和话剧表演等。如在学习完《红岩》一课后, 教师可积极组织、鼓励学生根据教材编写剧本, 演出话剧版的《红岩》, 通过话剧表演加深课文理解的同时, 也使学生们对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更加了解、尊敬, 增强对祖国历史的认同感和国家的使命感;如在学习《论语》之前, 教师可先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孔子》, 通过电影感受春秋战国时代这一历史背景, 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生平事迹, 并开展座谈会, 让学生们自由畅谈对孔子的理解与感受。通过这样的活动, 不仅达到了较好的预习效果, 促进了学生们对孔子的了解, 还大大调动了学生对孔子以及《论语》的好奇心与热情, 从而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与德育的渗透。

四充分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与德育感化的同时, 还要充分发挥自身言传身教的力量, 通过自己以身作则实践道德规范, 对学生形成榜样示范作用。由于教师这门职业自身的独特性和学生超强的模仿力,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学生的观察之下, 给学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学生对于自己喜欢、崇拜的教师, 会倾向于模仿该教师的言行举止, 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一定要严于律己、言行一致, 不断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 注重小节, 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此外, 教师应对自己严格要求, 这也是树立教师权威、顺利开展教学工作的需要。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 如果自己都做不到, 学生又怎么会心服口服呢?因此教师在思想品德、人格品行、工作操守、生活习惯、言谈举止、仪表服饰等方面, 都要处处讲究, 严守规范, 努力做到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感化学生, 以高尚的道德品行带动学生, 以真挚的爱心温暖学生, 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

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 篇8

一、充分挖掘教材的德育内容

由于我们现在所用的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是2004年修订出版的, 教材中很多例子都稍显过时, 没有时代特色, 离学生的生活也比较远, 有些内容学生根本无法理解。因此教师在备课时, 应根据学校、学生及本地的实际情况, 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修改, 选取或补充紧扣教材知识、具有时代感而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实例进行教学, 并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德育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将其突显出来。如上《爱在屋檐下》一课时, 我们要对学生进行爱家庭、爱父母、爱长辈的思想教育;上《老师伴我成长》一课时, 要对学生进行尊重老师、理解老师的教育;上《诚信做人到永远》一课时, 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一个诚信的人;上九年级关于国情国策的内容时,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前途理想教育等。

二、巧借故事、歌曲进行德育

学生都爱听故事、听歌曲, 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适时地插讲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或播放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且具有德育功能的歌曲, 不仅能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而且能让学生在听故事或歌曲的时候有所思考、有所感悟。这样非常有利于学生良好道德的养成。

例如在讲“公平总是相对的”这一知识点时, 笔者插讲了由童话故事《两只小猪》改编而成的小故事《大平和小平》。一天, 大平和小平两兄弟用身上仅有的五角钱买了一个面包, 每人分得半个面包。当他们各自拿着半个面包时, 不约而同地看向了对方手中的面包, 都觉得对方的那半面包比自己的要多一些, 于是吵了起来。这时正好来了个流浪汉, 兄弟俩便请他来评理。流浪汉两手分别拿过两块面包, 左看看右瞧瞧, 然后说:“左边这块多一点, 我帮你们吃一口, 这样就一样多了吧?”兄弟俩一看大喊:“不对, 右边那块多了!”流浪汉又说:“那好办, 我把右边这块也吃一口, 现在一样多了吧?”就这样, 流浪汉边说边左一口右一口地吃完了面包, 最后摊开双手说:“怎么样?现在一样多了吧?都不用争了, 我走了!”兄弟俩恍然大悟哇哇大哭起来。讲完故事笔者让学生讲讲自己的感悟, 最后教育学生在生活当中不可因为所谓的公平而太过于斤斤计较, 以免因小失大。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播放歌曲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也是笔者常采用的方法。如上《我爱我家》时播放歌曲《让爱住我家》, 上《男生, 女生》时播放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时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上《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时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或《走进新时代》……播放完歌曲后, 笔者会大概给学生讲讲歌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三、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

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思想品德教师可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特点, 精心设计并认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趣味性强的道德实践活动,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活动可安排在课内, 也可安排在课外, 这样寓教于乐, 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 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在自觉参与活动当中思想感情得到了熏陶, 精神生活得到了充实, 道德境界得到了升华。其实在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纪念日中都蕴含着宝贵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 只要教师善于抓住时机、整合资源就能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育活动。如在上《难报三春晖》一课时, 笔者开展了这样的实践活动:要求每个学生在卡片上给自己的父母写一段感激的话, 周末回去送给父母, 并给父母洗一次脚。在上《创建班集体》一课时, 笔者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要求每个小组在当周为班级做一件好事, 并写一份心得体会当作作业交给老师。在遇到一些重要的节日时, 笔者也会开展一些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得到了学生的喜爱。

多渠道发挥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 篇9

一、运用历史名人名言警句,实施思想品德教育

众多杰出的历史人物留下了很多的名言警句,其中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其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生动素材。教师若能够加以合理运用,既可以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又能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如,笔者在讲民族英雄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抗击倭寇时,不仅为学生生动地介绍了军纪严明的“戚家军”英勇抗倭、不怕牺牲的事迹,而且深情地吟诵了戚继光所作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从而让学生懂得了“封侯有价,爱国无价”的道理。

二、发挥历史名人榜样作用,培养学生受挫能力

当代中学生受挫能力普遍较差,部分学生就像温室中的花朵,一旦遭受打击或挫折,则会变得消极、悲观,这不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为此,历史教师有必要加强对学生承受挫折能力的培养,要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他们深入地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使其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便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历史教学中,笔者则注重发挥历史名人的榜样作用,以培养学生的受挫能力。如,在讲到美国内战时,笔者为学生详细介绍了美国第16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的经历,其一生多坎坷,幼年丧母、经商失败、未婚妻亡故、多次竞选失败、精神崩溃……但他屡败屡战,最终成为美国历史上与华盛顿齐名的伟大总统之一。像这样的历史人物还有许多,教师充分发挥历史名人的榜样作用,会让学生逐渐懂得:“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若想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要学会承受挫折。

三、适时进行唯物史观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历史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一些历史基础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使学生学会用正确的理论与方法分析历史问题,并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在评价拿破仑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进行评价,使他们学会汲取他人优点,进而改正自身缺点;在学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有关内容后,教师可把其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内容进行对比,以让学生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和反抗侵略战争的正义性与悲壮性,使他们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维护世界和平人人有责。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教师要善于把握教育的契机,提高学生对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辨别能力,使其逐步确立起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

四、介绍历史科技成果,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历史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发挥历史教学德育功能的主要途径。仅中国而言,在中国古代就涌现出了许多领先于当时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科技成果,除了世人熟知的四大发明外,西周初年商高所提“勾三股四弦五”的勾股定理比西方要早500年;商朝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春秋时期留下了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东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这要比欧洲早1700多年。而就世界而言,仅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涌现出的科技成果已数不胜数。教师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生动地介绍这些历史科技成果,不仅能够使他们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而且可以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使其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历史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对于坚定学生的创新信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更是大有裨益。

历史教学如何发挥德育功能 篇10

一、乡土史料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生动素材

历史教学要渗透的思想教育范围是很广泛的,包括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国情教育、国际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诸方面。教师若在教学中只讲一些思想教育的大道理,学生不易接受, 因为一些思想教育材料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已经熟知。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若能不失时机地列举一二个本地的乡土史料,则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开通”一节时,我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了家乡金张掖的历史:汉时设立了张掖郡,其寓意是“张国之臂掖、以汉西域”,从汉代起张掖就是丝绸之路上的最璀璨的明珠,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我的话音刚落,气氛沉闷的教室忽然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们都睁大了眼睛说:“哇塞,原来我们张掖如此有名啊!”随后我又借机向学生介绍了张掖的黑水国遗址、大佛寺、西来寺、高金城纪念馆、高台烈士陵园等文物古迹。通过上述的介绍,历史与现实得到了有机的结合,学生听后,感慨颇多。课后,我又组织初一年级的学生分批到以上的各个乡土文物古迹点进行参观,并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从而达到了“知我家乡———爱我张掖——兴我中华”这一思想教育的预期效果。从此,我进一步认识到:乡土史料是对学生进行各种思想教育的生动材料,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最新鲜血液。

二、历史教材中的“学习与探索”活动不可忽视

初中历史教材中每个单元都设有一个“学习与探究”的主题,既是本单元所学知识的升华,又是极好的情感教育素材。诸如“破解彩陶之谜”、“了解身边的历史”、“寻访丝绸之路”、“成语历史知识竞赛”、“走进创业年代的英雄讨论会”、“世界古代科学美丽的报告会”等, 都是极好的情感教育素材,教师切不可对这些学习和探究内容跳过不讲或者让学生自己看看就行,而应精心策划,用心挖掘,让其发挥应有的德育功能。 对这类的“学习和探究”课,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它纳入常规的课时计划,并充分创造一种开放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民主、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发挥各自的特长。

如,在每个活动课的主题确定之后, 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这一主题收集多方面的历史资料,并围绕主题资料来进行提问、讨论、辩论、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解决问题;还可让各小组的代表来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对活动过程实施做概括、总结、评价。这种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现场表演的方法,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更能收到震撼学生心灵的良好效果。 因为无论是材料还是结论,都是学生自己劳动的成果,是其内心自然生成的,比教师单纯说教肯定效果要好得多。

三、创造各种条件,给学生充分展示才华的舞台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充分展示才华的空间。历史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具有过去性,如果教师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片面理解其过去性,只会给学生冰冷的知识和隔断的情感。情感的丰富体验,需要在教育中不断拉近历史和现实生活的距离。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小组讨论、编辑表演历史、讲故事、 开展辩论会等探究活动,还可以在课前课后开展调查、探访、查阅资料、撰写历史作文或者小论文等,通过这些活动, 让学生触摸历史发展的脉搏,感受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形成自己的人生体验,从而培养爱国的情感。

谈如何发挥各学科的德育渗透功能 篇11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而德育又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参与德育管理,无时无刻不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熏陶,不失时机地利用学科特点,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这就要求德育必须贯穿于各科教学之中,努力加强、改进和探索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多种渠道,构筑学校德育工作的大平台,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那么,如何发挥各学科的德育渗透功能呢?

一、实施策略

1.在教学内容中渗透德育

中学开设的各门学科中都渗透着德育的内容,这些内容以知识为载体,爱国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是学科德育的核心。如语文学科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文质兼美的爱国篇章的学习相结合,借助课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去陶冶学生的情操,升华学生的情感,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人格、心理。数学学科中的德育内容并不明显,但可以挖掘出来,如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可以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而数学题的演算过程可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生活态度。英语可以使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开阔学生的视野。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总之,德育以知识为载体,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给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

2.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3.在教师形象中渗透德育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人格魅力以及严谨的教风等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也是巨大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表达、仪表形象等都能给学生美的熏陶,而轻松愉悦的学习生活更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4.在社会活动中渗透德育

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课内德育渗透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德育渗透。教师可以根据各学科的特点适当组织课外活动,不仅可以将学科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将知识活学活用,也可以让学生了解人生百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保障措施

1.课题带动。课题的研究和各项活动的开展可以使学科教师能够主动承担德育工作。因此在制订各学科教学计划的同时,应注重体现德育内容的渗透,充分做到多管齐下,强化学科的德育渗透功能。

2.科研带动。大力开展学科教学德育渗透的教学研究,真正实现德育首位的目标。充分认识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转变观念,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按照三维教育目标,精心安排教学内容,探讨教学方法,初步形成网络时代德育工作的新特点、新思路。

3.制度约束。坚持班主任工作量化考核制度,实行班级量化管理,建立任课教师德育联系卡制度,任课教师分别与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结对子,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定期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及时沟通解决。

三、研究方法及注意事项

1.研究方法

(1)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树立德育首位的思想。根据学科特点,在教学中巧妙地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到“润物细无声”。

(2)探索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式方法。教师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学科教材特点,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探索,在教学中巧妙地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中,逐步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文道合一”的路子。

(3)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教育方式。结合综合实践活动,把德育向课外延伸,多管齐下,实现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功能的有机统一,形成一个完整的德育体系。

2.注意事项

(1)注意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

(2)不牵强附会,避免生搬硬套

(3)要客观、公正、尊重事实

发挥音乐的德育功能 篇12

一、学会关注社会需求

在当前各类学校毕业生剧增 (特别是来自高学历毕业生的冲击) , 而就业岗位较少的情况下, 转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 减轻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压力, 切实降低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已是当务之急。因此, 德育课堂中要注重引导毕业生树立新的就业观, 破除人为地把工作岗位分成高低贵贱的观念, 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思想, 转变“等”、“靠”、“要”的思想;既不自暴自弃, 又不好高骛远, 摆正自己的位置;树立信心, 树立创业意识, 挖掘职中学生的就业优势, 鼓励毕业生到社会中去开辟出自己的一份天地并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当然, 这需要我们组织、联系好历届在工作中做出不同贡献的毕业生回学校现身说法, 让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 真正地把自己同社会需求联系起来, 实现自身价值。

二、培养科学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社会环境以及就业形势的变化深刻影响着学生的思想, 许多学生的思维呈现出复杂化和多元化的趋势。某些消极的思想正逐渐渗入到学生们的价值观中, 并具体表现在他们的就业观念中。比如, 学生就业时有的好高骛远, 有的见异思迁, 有的急功近利;理想远大却不切合实际;想要体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却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渴望得到公平竞争的机会却又期待自己被特殊化;希望自己能够独当一面却又渴望别人给予更多的帮助, 等等。我们期望借助就业指导中展开德育教育工作能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积极的“三观”态度, 进一步形成科学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在教学中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就业可能带来的风险和竞争, 选择出自己喜欢的, 且能充分发挥出自身优点、能力和特长的职业, 并在此岗位上为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

三、形成良好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习惯

地处经济比较发达的珠江三角洲, 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随时会影响到学生的观念, 比如:人才变更交替的速度、追逐权势的欲望、高薪待遇的诱惑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就业观和人生观。具体表现在对于职业的选择有着强烈的功利性目的, 过于纠结个人的发展, 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奉献与索取的关系, 同用人单位恶意违约或是频繁跳槽以及不尊重自身职业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问题的存在体现了当代学生职业道德的缺乏, 这是不利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因素之一。在多元化、不稳定的职业取向和职业选择面前, 要充分发挥德育课的引导功能, 指引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习惯。因此, 在就业指导课中加入并强调以爱岗敬业为职业价值观的职业道德教育是解决问题的核心所在。

四、树立就业诚信意识

诚信是做人之本、立业之基, 是个人修养和职业道德水平的体现, 更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针对当下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诚信意识薄弱的问题, 德育课更应该发挥教育指引功能并大力开展“以诚信为本”的德育教育, 将人文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有效地结合, 增强学生的就业诚信意识, 使学生们懂得具备良好的诚信意识和行为对就业和创业所具有的积极作用。

五、提高就业心理素质

上一篇:水土保持措施设计下一篇:生物质气化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