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的德育功能(精选12篇)
音乐教学的德育功能 篇1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邓小平同志指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远见卓识,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殷切期望。在新的时期,我们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化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复合型人才。
一、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意义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准则,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她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法纪教育和个性心理教育等,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鲜明的音乐形象生动地反映并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感情,任何思想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情感的基础,只能成为空洞的说教,而音乐教育正是可以为德育培养良好的情感基础,在品德教育的顺利实施中充当着良好的中介作用。音乐教育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象,给予人的教育就是寓于情感之中、趣味之中和娱乐之中,潜移默化地使人在情操上受到陶冶,心灵上受到启迪,道德上得到提升。音乐自身的艺术魅力会给人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示人以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品德。它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因此,对学生进行良好的音乐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怀,帮助学生树立理想、陶冶情操,学会感恩,而且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
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音乐的德育功能,“音乐辅德”的教育理念在我国源远流长,传统深厚。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非常重视乐教,他将音乐看作是一种无以伦比的教育手段,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在他的课表中——礼、乐、射、御、书、数,音乐被列为第二位,这更说明了孔子对音乐的德育功能的重视。我国的著名音乐教育家贺渌汀也说过:“一个人有了一定的音乐修养,就会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由此可见,音乐与德育从古至今一直都是密不可分的,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道德教育手段。
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是爱国主义教育,它不是仅仅以歌唱而歌唱,而是以优美的旋律和具有政治色彩的歌词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因此,音乐教学应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强化品德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和道德修养。
二、把握教材内容,潜移默化的感受爱国主义教育
音乐教材中,有不少作品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很多歌曲以鲜明的曲调,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明了的歌词内容来表情达意,它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歌词去引导学生认识人生,学会做人。一堂好的音乐课,不仅只是教会学生唱一首歌,而是教会学生学会欣赏这首歌优雅的旋律和跌宕起伏的词韵,使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在高一《音乐鉴赏》“人民音乐家聂耳、冼星海”这一节里,我们可以把介绍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作为一个引子,讲述聂耳、冼星海是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情况下,为挽救民族的危亡,唤醒民众奋起反抗,驱逐日寇,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创作了威武激昂,气势磅礴的《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并使用多媒体手段,借助影像资料让学生充分感受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伟大的抗日战争的历史现实,使学生在乐曲中感受到歌曲的形象和意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心里就会有一种同仇敌忾,振兴中华的“感慨”,而这种“感慨”就是音乐教育所达到的目的。
音乐教材的思想教育内容非常广泛,教师要把美育和德育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既能享受美的旋律,又能从乐曲中获得思想教育。在高一年级《音乐鉴赏》“高山流水志家国”这一节中,古曲《流水》通过对山泉、小溪、江河、湖海的描绘,抒发了对大自壮丽山河的赞颂,隐喻开阔的胸襟和百折不回的精神。在乐曲中让学生了解古典音乐所具有的曲风文雅、意境高远和蕴含丰富的历史审美意识高尚品德。
三、注重在校园文化艺术氛围中陶冶情操
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无处不在。教师除了音乐课堂教学以外,还可以利用其他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学校组织“红歌”比赛,积极向上的励志歌曲将校园的文化气氛推向一个更新的层次,唱响和谐校园。还可以举行校园集体舞大赛,让同学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舞动青春,增进同学们之间友谊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还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有计划有选择地播放一些激昂向上、充满活力的优秀歌曲,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还可以利用橱窗、板报、、课外兴趣活动等形式,向学生推荐音乐家作品及音乐家名言小故事等。特别是音乐家名言的适时引用,可以帮助学生正确树立自信心和决心,形成对社会、对人生的正确认识。
音乐所具有的德育功能是异常独特的,这种本质是直接的思想教育方式所不能替代的。它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培养健康的思想道德观念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我们应把目光放远一些,把音乐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联系起来,告别以往单调的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模式,以有声有色的教育方式而代之,使受教育者在音乐教育的潜移默化中塑造高尚的品格,成为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音乐教学的德育功能 篇2
福建福鼎市茂华学校 唐炯武
《荀子大略》:“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文学可以塑造人,改造人,象通过琢磨把普通的玉石制成玉器一样,通过文学教育,可以把庸人变成知名之士。《论衡》记载:孔子有个弟子名叫子路,未入孔门时,是“勇猛无礼”的,经过孔子的教育,“卒能政事”。针对文学的教育功用和教育工作者的主导作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大纲还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如何做到文道的最佳结合,已有众多的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悉心钻研并有诸多的专论散见于报端。笔者做为一名普通的中学语文教师,语文界老前辈叶圣陶先生说的话时刻不敢忘:“作为一个教师,只把功课教好还不够,最重要的是关心学生健康成长”。本文就有关文道结合的方式方法等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给予阐述,见笑于方家。
一、掌握语文学科的特点,树立语文教师的主导地位,谋求文道结合的最佳方式。
1.语文教学中有两种倾向必须禁止:一是单纯的把语文课上成语言字课,只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是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教育课,而不顾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及目的。笔者认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并不是强加给语文的一个政治任务,它应该是同听、说、读、写等同起来的一项语文内容。入选语文教材的篇目都是“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的典范文章”。从宏观来讲,为了达到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教材总是系统的选择一些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理想教育、是非善恶正义感的教育、献身精神的教育、勤奋求学的教育、尊老敬师的教育等内容;就每篇课文来说,都有其侧重点,而且思想教育的内容也已经融在课文的主题中,不能孤立的把它列出来,从这个角度讲,语文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又是零碎的,不系统的。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把握这一点,领会教材的德育体系,并制订学期德育计划。具体的落实到每一节课上,则要求尽其自然,贯彻德育教育应不存有斧凿痕迹痕迹,不要让学生形成一种语文老师要上政治课的感觉。教师中以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思想教育的内容。如导课时渗透,了解背景时渗透,辨词析句时渗透,把握情节时渗透,分析人物时渗透,探讨主题时渗透等等,环节很多,手法也因人而异。但在哪个环节进行思想教育的时机最好,重要的衡量手段就是看你是在“渗透”,还是在“硬套”。领会大纲精神,重点也在“渗透”上。《辞海》解释“渗透”时说:渗透是指液体从物质微孔中透过。理解词义,似有一种“暗渡陈仓”的意味。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时所要贯彻的也正是这一点。比如我在上《驿路梨花》一文时,完全没有向学生提出要学习雷锋精神等问题。只在导课时,概括出这篇文章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提问:解放军、梨花姐妹、瑶族老人、老余和我都为小茅屋着想的动机是什么?带着问题,导入正课,层层剥笋,水落石出,终使学生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他们都是在学习雷锋的助人为乐精神。
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既要授业又要传道,这是不可推卸的责任。语文教学具有形象性,这是它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特点之一。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去探求真理的欲望”。语文教学过程中分析文学内容时容易上得生动,学生乐听易懂,而贯彻德育教育时就往往形成一种平板的模式,单纯的说教,用老腔老调去吓唬学生,招引学生的反感。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不孤立德育内容,不向学生提出应该怎样而不能这样等问题,而是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形象特点,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茹志鹃的《百合花》这篇小说曾看过多遍,也多少体会到新媳妇的美好心灵,而一节文学概论课留下的印象更是难忘。执教老师对文章的内容只字未提,充分蕴藏酿好感情后便开始专注的朗读,当读到最后一段:“是我的-她气汹汹的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时,声音停住了。我们抬起头,只见老师的脸上已泪流满面,教室里,静默一片,但我的心却久久地被那拖毛竹的青年撞击着,被新媳妇那晶亮的眼神震撼着,学生时代的这一节课告诉了我,要传输给学生某种情感或精神,唯有自己要投入,以情激情,换得学生的共鸣,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心灵的熏陶。
二、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贯彻文道结合的精神。
初中低年级学生好模仿,在家学家长,在校仿老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应该在学生面前起表率作用,而不能因自己的随意成为学生反面学习的榜样。比如教师要求学生不玩电脑游戏、不上网吧聊天,而自己在课堂上却大讲特讲网络上的事,逗引学生的兴趣;再如给学生上《俭以养德》,边板书边扔粉笔,象这些教师在语文教师中还是存在的。这里暂且不谈这对自己形象的损害,单是给学生间接的形成一个模仿的机会,对学生的危害也够大了,学生会认为:老师也爱玩电脑游戏,老师也爱浪费公物,老师也说谎,老师也爱抽烟,老师也爱骂脏话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但所有这些现象的发生都将会使学生的思想教育效果变成零甚至负号。所以说,要贯彻文道结合,首要的就是教师 以身作则,严以律已,用自己无声的语言带给学生有形的教育。
初中学生的逆反心理较强,严厉尖刻的批语往往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在这方面,语文学科相对其它学科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利用得好,往往能事半功倍。如在上《最后一课》时,当讲到小弗兰士因迟到而产生懊悔心情时,对几个经常迟到的学生进行目光交流,发觉他们都有愧疚之态,而且此后也准时多了。有一次在路上发现班上有两个同学因撞车而吵而斗,等见到我时,已跑得无影无踪,第二天当他们怯生生到校时,我并未批评他们,只是临时改变教学内容,复习起记叙文的六要素。当谈完《一件珍贵的衬衫》一文的起因后,便说到:“我的背被车碰了一下而且剐破了一点皮,所以 我怒火万丈,砸开车门,拉出里面的人就骂就打对吗?学生听后摇头大笑,争相着把他们知道的内容喊出来。课后,这两个男生自觉地默默的跟在我的后面,这是他们交来的最好的检查书。我笑问:课听懂了,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我让他们走了。
三、加强语文的综合透视作用,全方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语文是一门综合学科,开展多种多样灵活的语文活动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道德情操都有好处。
1、课前五分钟立意讲话。意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要求学生的每篇稿都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每节课由一个学生上台讲演三分钟,然后短评两分钟,学生评姿态、语音、音量等方面的内容,教师则针对其思想性提出自己的看法。
课前五分钟立意讲话用时虽少,但它重在日积月累。每日三言两语的思想教育,积累起来,对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不无好处。
2、加强日记的沟通效用,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对于初一的学生,要求写周三记,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一项极其重要的辅助手段,同时也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通过日记,你可以看到一扇扇敞 开的心灵窗口之内的喜怒哀乐。有一女生在日记中写道:“弟弟考上了一中,妈妈把他捧上了天,而对我,左右都不顺眼,不是喊来就是骂……”了解这种情况后,我首先帮她认识到妈妈的辛劳和伟大,给她解释妈妈的偏见是有原因的,并且告诉她,只要勤奋学习,妈妈是会一样疼她的,而且三年后照样可以去一中。过了几周,她又在日记中写道:“妈妈果真对我好多了,而且还经常表扬我读书很努力……真得谢谢老师”。还有一位男生在日记中写道:“真讨厌,又要轮到我做卫生了,大家扔的纸要我一个人扫”。我在他的日记本中写到:你愿意自己的班级像牛栏一样脏吗?你能早上四点起床去看看街上的清洁吗?《人民勤务员》中的雷锋为什么要帮助列车员扫地板?向他提了三个问题,最后他用三篇的日记向我做了回答。
我钟情于日记,把它当作是一条联结师生情感的金色桥梁。寒假要学生写日记,军训要学生写日记,并进行评比,择优展览。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极其显赫,它综合考察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德育水平。设计一个好的作文题目,能启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装的想象力,并能对学生进行直观的思想教育。例如习作《变化就在我的身边》,要求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的变化,感受改革开放给时代带来的深刻变革,学生可以以小见大,用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小事来反映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发展。再如《功到自然成》、《“为学”读后感》、《清流与活源》等作文题,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学生的情感及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
总之,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蕴藏着大量丰富的感性、理性材料,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有意识地对此作出具体体验、分析,使学生能够在情感体验和理性分析及其结合中,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那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就能更加贴近学生,更易于让学生接受,效果也就越明显。
7月二稿
论地理教学的德育功能 篇3
摘要:地理德育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教材的教学中,加强地理德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据教材体系、教学内容特点和思想教育观点建立多层次的德育目标体系,是加强地理德育的必要前提。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大量事实资料,创设教育情境,紧扣教材,实事求是,把握导向,开展多种形式的形象教育,以新的质量观评估学习成绩,是加强地理德育的重要方法和原则。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教材;德育
课堂是现代学校教育的缩影。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中度过的,课堂教学理所当然应成为实施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加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分辨是非的能力和优良的心理品质的需要。课堂德育是学校德育中最经常、最丰富、最有效、最现实和最活跃的一种形式。因此,加强和改进课堂德育对实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德育目标
1、通过对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辽阔的领土、广阔的大陆架、丰富的资源、众多的物产、多彩的名胜古迹、雄伟的名山大川等地理知识的传授,使学生了解祖国的伟大可爱。从而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2、通过对行政区划和香港、澳门内容的介绍,对学生进行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国防意识教育和邓小平开创的“一国两制”重大意义的教育,从而增强对祖国统一大业必定实现的信心和决心。
3、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对外贸易、城市建设、江河治理、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讲解分析,来颂扬党领导的正确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激励学生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指引全国人民走共同富裕大道的坚强信念和建设四化的信心和决心。
4、引导学生全面辩证地分析我国国情,使学生初步树立起正确的人地协调的观点,懂得按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办事的道理,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逐步树立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
5、通过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我国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但也常受多种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基础设施薄弱,与经济发达的国家相比,仍还有较大差距。从中意识到作为一个中国公民肩负的重任,加深对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艰苦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产生立志建设好祖国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为使爱国热情转化为爱国的行动创造条件。
6、通过对人口政策、民族政策和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等法规的宣传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国情是制定国策的依据,确信国策、法规的客观性、科学性和正确性,从而提高学生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自觉性。激励学生为创建一个清洁、优美、安静的生活环境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7、通过对本省(直辖市、自治区)地理、乡土地理知识的讲解和实地考察,社会调查、家庭访问,使学生了解家乡,从而萌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感情,培养他们立志为家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身的崇高思想。
二、教育原则
1、紧扣教材,寓德育于地理知识之中。地理德育是在地理知识的传授、地理能力的培养中渗透的。认识国情就要认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就要了解地理环境既有向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必需的场所和物质来源的作用,又有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制约的作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既有保护利用也有破坏污染作用的辩证关系;就要明确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中,人是起主导作用的,只要人类能正确认识自然,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保护环境,使人地关系朝着有利于人类和生产的方向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2、实事求是,正确导向。在地理教学渗透德育过程中必须运用辩证的教育方法。一方面利用自然条件的优势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在新旧社会对比和中外对比中,充分发掘国情优势,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另一方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工作失误,不能采取回避或报喜不报忧的态度。
3、开展多种形式的生动形象教育。通过地理知识的传授,去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道德品质,是一项长期的、潜移默化地艰苦工作。地理课外活动是开展国情教育的好形式。它具有机动灵活、选题丰富的特点。结合学校实际,组织国情小论文演讲、专题讲座、国情新闻发布和评论、影视观看、出黑板报等活动,还可以把优秀小论文送电台或广播站、报社,向群众进行国情宣传。
4、理论联系实际。把国情教育与省情、市情、县情和乡情结合起来。实践经验证明:乡土地理是进行国情教育的重要手段,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起点。加里宁说:“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家乡是人生的摇篮,是伟大祖国的缩影,在家乡这块沃土上,母亲的乳汁,家乡的清泉,乳水交融,哺育着人们的成长,家乡的山水草木最能唤起爱乡之情。
摭谈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 篇4
一 、 促进学生正确世界观、 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
历史教学是怎样促进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呢? 从形式上看,教师主导教, 学生主导学;从内容上看,无论是谈古论今,还是鉴往知来,归根结底都是以本阶级、本时代的眼光来鉴别、评说千百年来中国及国外发生过的历史事件。 站在什么阶级立场,以什么观点、标准评述历史,就不是无足轻重的小事,而是个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 因为历史能给人以启迪,启发人们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历史舞台上众多的圣哲、先贤、 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与艺术家等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为他们对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我国古代,人们追求青史留名,《左传》提出的“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的思想为历代所推崇。如果不追求人生的意 义,只随波逐流,那么人的一生只是扮演了一个泡沫的角色;如果只是吃喝玩乐,那么生命将黯淡无光,青春年华会很快逝去, 毫无意义。只有在有限的生命里, 努力奋发进取 , 为人类作出贡献, 才能永远活在人们心中。而通过历史教学,能够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形成。
二、 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激发他们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是历史教学最突出的德育功能。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五千年文明令人骄傲与自豪。这种自豪感能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激励人们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能产生强大的民族亲和力与凝聚力,使我们伟大的祖国蒸蒸日上。“中学生正处于正确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树立的关 键时刻,而历史正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因此,通过中国历史教学,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与民族意识,激发他们的历史使命感,感召他们为国家的繁荣、民族的昌盛作出贡献。
三、 拓展学生的历史认知空间
历史信奉的是事实胜于雄辩。历史教学离不开历史事实,更离不开对历史事实的认识、理解和评价。历史事实不依赖于任何人的意 志而存在。文学依靠人物、情节的描写打动人,历史则以事实为基础上的评价启迪人,离开了它,历史教学既失去其科学性,又会失去其教育性。尽管历史学科博大精深, 且德育的内容也丰富多彩,但说到底是一种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一个不学历史的人, 他的经验来自于自己的经历、见闻;一个学历史的人,他的经验除来自自己的经历、见闻外,也从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中吸取经验。”这就是历史空间。“历史空间大的人, 对中国历史了解透彻,就像与黄帝、尧、舜、禹同年生,一直活到现在,几千年兴亡多少事,一切都在指掌中。”可见, 历史知识的学习对于丰富人生经验,是十分重要的。它有助于学生借鉴历史,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 进而拓展学生的历史认知空间,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
四、使学生易于接受具有时 代精神的道德规范
音乐教学的德育功能 篇5
高校音乐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音乐方面的才华,传授音乐知识,还要充分发挥出音乐教育在德育教育方面的功能。音乐课程具备轻松性与娱乐性,旨在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并且通过其德育教育功能对学生的耳濡目染,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音乐德育教育能够通过潜移默化的教学方式,将德育教育内容渗透其中,在教授文化课程的同时将德育教育与其并驾齐驱,因此对于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有利于充分发挥音乐的学科特性,让德育教育通过轻松的音乐课堂发挥其对于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功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塑造大学生的优秀品格;充分发扬大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意识;通过音乐审美的激发,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全面发展的当代大学生;还有利于对大学生的思维模式进行创新,打开大学生的认知视野。因此,高校音乐德育功能的实现对于大学生来说具备着实施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需要学校引起高度重视,通过适当的方式实现高校音乐德育教育的功能。
1高校音乐教育的主要德育功能
1.1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塑造大学生优秀人格
当前我国各高校进行的音乐教育,都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上进行的内容选材,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了解我国优秀音乐文化、培养音乐素养的同时,时刻感受到我国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在学习与我国建国和抗战历史相关的音乐时,更能够激发起爱国主义情怀,使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大学生们也能够身临其境般感受到革命先烈为保护国家所付出的努力与牺牲,对当前的和平生活产生珍惜之情。比如《黄河大合唱》作为一首爱国歌曲,学生在学习和演唱过程中会不自觉被歌曲的雄伟不屈而感染,在演唱时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融入其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便在此时能够被充分激发出来,此时老师不需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说教,只需为学生讲述此歌曲的创作背景是在国家处于危难之际、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时,学生通过联想当时中国人民奋勇抵抗的场景,结合歌曲中释放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感,自然能将爱国主义理解得更加透彻。因此,音乐德育教育功能的实现是通过“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方式来体现的,这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优秀人格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
1.2发扬大学生团结协作风格,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合唱教学是高校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也是音乐演唱形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合唱这种演唱形式,可以将全班学生集结到一起,进行同一首歌的演唱,因此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可以发挥重要促进作用。学生在合唱时,会首先对歌曲进行任务分布,这就需要学生之间进行相互了解,知晓自身以及其他同学最擅长的演唱部分,然后依据同学各自的优势所在进行任务选定,这对于培养学生宽容待人的品质也具备一定作用。学生在进行歌曲练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演唱问题,因为合唱考验的不是个人的演唱技巧,更注重的是所有人的合作效果,因此,大学生在合唱时会逐渐意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因此,他们会逐渐使自己适应集体的演唱节奏,不断完善集体演唱的效果呈现。在不断合作与磨合的过程中,只要同心协力,合唱效果便会逐渐趋向他们的目标,这时他们便会感到集体的伟大,因为合唱带来的视听震撼远远超过一个人的表演,学生因此也能真正体会到集体的重要性,更加注重集体主义。
1.3培养审美情趣,打造全面发展的时代青年
高校音乐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因此,学生通过音乐课堂的学习,能够掌握许多音乐知识,并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种类音乐的学习鉴赏,培养起一定的音乐审美情趣。音乐教育不仅诉诸听觉感官,更加倚重学生对于音乐的心灵感悟,考查学生能不能感受出音乐想要表达的真实情感,进而进一步对自己鉴赏音乐提供灵感。音乐是一种传达真善美的文化,学生通过学习音乐知识、演唱音乐歌曲,能够净化自己的内心,通过感受音乐纯粹的美,使自己暂时忘却世间的喧嚣吵闹,能够真正静下心来思考。音乐审美情趣是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一种情商组成,因此,音乐德育功能对培养大学生审美水平的功能,实现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高校音乐教育德育功能的实现途径
2.1加大对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更新音乐教育的教育理念
当前大多数高校对于音乐教育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表层,认为音乐课程的设置只是为了愉悦大学生的生活,使大学生在繁忙、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得到放松,没有意识到音乐教育独特的德育教育功能。而且,高校音乐在进行课程教学过程中,也只是设置了简单的音乐欣赏的讲课形式,只教授学生一些简单的音乐基础知识以及音乐欣赏技巧,对于音乐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只是轻描淡写,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分析鉴赏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接受的音乐教育仅仅发挥了其对于培养学生简单的音乐素养方面的教学目标,并没有完成其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功能,因此使得大学生的音乐素养并不能作为支撑其自身全面发展的能力。因此,高校应该及时更新对于音乐教育的错误认知,深刻剖析音乐教育中所包含的独特的德育教育角度,为学生提供真正有深度的音乐教学,并能够使音乐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对学生德育素养的培育作用。
2.2优化高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
音乐课在非音乐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只是出于选修课的地位,并且多数是理论型的选修课,这种课程设置首先便让学生在心理认知层面将大学音乐教育放到了不会特别重视的地位。而且单一的理论知识教学,虽然可以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但是由于不能进行相关实践,学生无法对自身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效果检验,因此,高校的音乐教育也不能带给学生更多的有关德育教育的内容,德育教育功能无法突出展现。因此,高校需要对本校的音乐教育课程设置进行一定的优化,尽量将音乐教育课程上升为必修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其次,在教学内容的选定以及教学方式的选择上也应注重教学深度与广度,尽量将音乐教育的德育教育功能通过内容教学彰显出来,对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一定影响。
2.3建设创新型的音乐
教师队伍
当今时代是注重创新的时代,对于音乐教学来说也是如此。因为当今的大学生生活在时刻高喊创新的社会环境中,他们讨厌一切陈旧不变的东西,尤其是一些陈旧的教学模式,不仅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可能对学生的创造力产生扼杀作用。因此,高校音乐教学德育教育功能的实现也应该体现出创新的特点,这就需要一支创新型的音乐教师队伍,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的不断改善,使得音乐教育能够时刻带给学生全新的感受,以此吸引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兴趣。创新型的音乐教师队伍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还要对音乐的德育教育功能具备自己的独特认知,能够将德育教育与音乐教学内容实现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接受有关德育教育的内容,不会产生抵触心理。高校可以引进一批创新型的音乐教师队伍,也可以自己培育创新型的教师,为教师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能够接受先进音乐教学经验的指导,并为教师制定一系列的研究课题,使老师在思维认知层面达到能够实现音乐德育教育功能的相关要求,还要对老师的课堂教学效果进行相关考核,以考察老师的教学方式能否发挥音乐的德育教育功能。
2.4营造校园音乐文化氛围
校园音乐文化氛围的营造对于大学生的思维认知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正处于学业压力与就业压力的双重压迫中,因此极易产生一系列的负面情绪,这种情绪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要对大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与心理暗示,帮助大学生减少负面情绪对自己的干扰。所以,学校可以通过校广播台设立音乐频道,定期为学生播放一些舒缓身心的音乐,以此营造出轻松的校园音乐文化氛围,帮助学生疏导压力,阳光面对生活。此外,学校还要对校内的音乐社团进行管理,取缔一些宣扬颓废生活的音乐社团,积极鼓励健康向上的音乐社团的发展,并支持其举办音乐活动,通过音乐活动倡导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对学校的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的心理教育。
3结语
浅析童诗教学的德育功能 篇6
一、寓品德于诗教,叩响德育之门
1.以诗育人,渗透养成教育。经典的儿童诗往往蕴含着积极向上、向善的意思,它是对学生渗透养成教育的优秀教育资源。有时在课堂上,学生做小动作,敲打自己的桌子时,笔者没有直接批评,而是一边诵读童诗《敲桌子》,一边做着痛苦的表情:咚、咚、咚/敲桌子/桌子疼得/痛、痛、痛。学生听了,恍然大悟,自觉端正了上课的纪律。还有个别特别淘气的孩子竟在桌子上刻洞洞,笔者管它叫做“苦笑的酒窝”。有时,顽皮的学生在座位上坐不住,笔者就说:“椅子咬了谁的小屁股?”幽默风趣的诗歌语言委婉而生动地指出了学生的不良行为,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以诗感人,丰富情感世界。儿童诗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饱含丰富的情感。小诗人张夏倩写的《妈妈的爱》:“妈妈是甘甜的雨露/我是青翠的小树/妈妈的关心与呵护/让我茁壮成长/妈妈,亲爱的妈妈/我爱你。”小诗人用纯真质朴的语言表达了妈妈对我的爱和我对妈妈的爱,孩子们在读诗中轻轻松松地就体会到了浓浓的亲情。有的孩子也试着用诗句来表达自己对亲人的感情:“爸爸的手是两只袋子/每一次从远方回来/总会满满地装着我最爱吃的果糖。”“妈妈像陀螺/一天到晚转不停/洗衣、做饭……/妈妈呀,妈妈/您为什么一直忙不停。”孩子们在读诗、写诗时就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爱意,深化了学生对亲情的理解,使之更刻苦学习。
二、寓审美于诗教,打开美育之窗
1.赏读童诗,品悟景美。诗来源于生活,描绘的是生活中一幅幅美丽的画面。生活中的美,很多时候成人往往视而不见,可孩子们用充满诗意的双眼,却总能从生活中极其平凡的现象中捕捉美的瞬间。学生学习儿童诗的过程就是找寻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当夏天来到我们身边时,孩子眼中的夏韵味十足:夏天是小画家/他拿起绿色的颜料/给风涂上绿色/风儿吹过片片叶子/叶子绿了/风儿滑过池塘/荷叶绿了/风儿吹遍每个角落/大地都绿了。他们用心感受大自然的美,审美的种子在他们心里悄悄地萌发。
2.感受诗意,懂得惜美。在指导学生品读欣赏儿童诗时,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惜美教育。当笔者发现孩子在课间活动时总爱跑到绿草坪中去,随意采摘跑道旁盛开的花儿时,抓住这个时机,给学生上了一堂以“花朵的世界”为主题的诗教课,指导孩子们诵读《别踩这朵花》这首儿童诗。当他们读到“小朋友,快看/你的脚边有一朵小花/大家绕着他走/别踩了这朵花”时,他们议论纷纷,说走路时也要绕过小草小花的家,别打扰它们。当读到结尾处“你们头抬得高/脚踏得重/小心把小花踩坏/在春天的愉悦里/这愉悦也有他的一份”时,我没有过多的讲解环保的重要性,学生在一次次诵读中自己感悟到了画面的美,品味到黄花的生机给春天带来的快乐。他们仿佛听见了小黄花的心声,走进了小花的内心世界,爱护花朵,保护大自然的教育蕴于其中。
三、寓立志于诗教,张开理想之翼
1.以诗引导人,树立目标。有的儿童诗还蕴藏着远大的理想。如在《小甲虫》写道:小甲虫/爬 爬 爬/爬上枝头/爬上叶片/爬上花瓣/小甲虫/你也知道/爬得高/看得远。诗人以小甲虫的勇敢向上爬为着眼点,点睛之笔是“爬得高,看得远”。学生在诵读中明白了要像小甲虫一样有着远大的理想,并能为追逐理想而不懈努力。学生特别爱读这首诗,他们立志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就要勇敢地向着理想飞翔。
2.以诗激励人,追求理想。笔者和学生一起诵读童诗《和彩虹一块成长》:到彩虹那边去飞翔/辽阔的天空洒满阳光/和彩虹一块成长/自信地闯荡未来/哪怕前方困难重重/我要勇敢地去飞翔。学生从诗中读出了理想,读出了希望。感受到了理想在召唤他们,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那就得付出艰辛的奋斗和不懈的努力。多读这样的诗作,就能激发潜藏在心底的动力,为他们编织出理想的翅膀,顺理成章地对学生进行了理想教育。
论中职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篇7
关键词:音乐教育,中职生,德育,道德情操
1 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音乐教育是一门课程, 是一种知识和技能, 但这只是其存在的形式, 音乐教育是有助于开发和促进智力的发展, 但这只是其自然的结果。如果不从本质入手, 不从本体出发, 实际上会和音乐教育学的根本原理背道而驰。试看当今有多少孩子和学生——被家长和教师逼着学某种乐器, 完全不顾年龄、生理、心理条件和特点, 不按艺术的自身规律, 而被迫致力于技能的操练, 力求达到技能的掌握, 从而逐渐丧失了对音乐原有的乐趣和敏感;从而把学习音乐当作只是一种手段, 无视音乐作为一门感性艺术, 真正的美感和魅力以及人的审美能力;只顾音高的唱准, 而缺乏对音乐“灵魂”——音色、力度、表情的敏感和体现, 并缺乏对音乐节奏逻辑感、整体感的根本培养。
音乐教育是通过培养对音响的审美因素的反应来进行的感觉教育。大量地、广泛地音乐作品, 在音乐教育中, 以歌唱、器乐、欣赏等方式, 增进了学生对音乐美的认识、理解、鉴赏、创造的能力。丰富多彩地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觉, 从而在主观情感上得到审美体验, 情感升华、心灵净化, 这样获得的音乐教育要比任何说教来得自然与真实。在审美教育的同时又融入了思想品德教育。正如贝多芬说:“音乐使人的心灵爆发出火花”。中职音乐教育是培养“爱乐人”的摇篮。
2 德育在音乐教育中的渗透
“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重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让学生在欣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中发现内心的感情。这样的音乐教育必须是以审美为核心, 通过美感教育来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操。通过音乐的美来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绝非空洞的政治说教。
(1) 音乐可以美化学生心灵。
在中职音乐教学中, 由于没有音乐教材, 教师在选择教授内容时非常广泛。我结合中学生的特点, 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 我又结合了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 有选择教授课程。
结合节日选择教学内容。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 在这之前的一个星期中, 我把教学内容设定为教唱歌曲《感恩的心》, 并加上手语的教学, 通过一遍遍边唱边做手语, 学生能够很深刻的体会歌曲的情感。整堂课不管是演唱歌曲, 还是做手语, 学生的表情是那么的认真, 感情是那么的真挚, 通过音乐的教育加强了学生对母亲的爱, 学会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2) 音乐教育能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提高审美能力。
音乐这种最具情感的艺术, 在培养学生高尚情操方面起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不知何时起, 有许多的学者、作曲家把一些标准的行为规范, 理想的道德行为编成了童谣、谱成了歌曲让孩子和学生们传唱, 使他们在娱乐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音乐教育把那些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 使学生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表现力的同时, 道德情操得以升华, 完善人格, 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
艺术作品具有提升人格的特殊力量。音乐尤其如此。一方面, 音乐欣赏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心理投射的过程, 这种心理投射比其他艺术更为集中;另一方面, 音乐活动的本质是对音乐艺术“美”的欣赏与追求, 这种艺术“美”就是用人为形式特意创造出来的一种使生命得以升华的境界。
(3) 音乐表演能极好的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音乐考试以汇报表演的形式进行, 将教室的讲台作为舞台, 学生自己上台报幕, 自己表演, 内容有歌曲表演、舞蹈表演、模仿表演、配乐诗朗诵、舞台剧、话剧等综合表演形式, 表演的同学认真投入, 观看的同学聚精会神, 课堂气氛活泼而有序, 笑声喝彩声此起彼伏。表演完的一组派一名代表, 进行音乐基本常识的抽题答题环节, 其他组的同学既当观众又当评委, 从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分, 分数以学生打分与老师打分相结合的形式。通过这样的音乐考试, 学生的音乐常识、演唱表演、创作表演及欣赏鉴别等方面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给每位学生提供了登台表演的机会, 让他们各自施展自己的才能, 锻炼了学生的胆量, 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
(4) 爱国主义思想反映在音乐教育之中。
爱国主义思想体现于音乐教学之中, 既不是空洞的说教, 也不是有组织有约束的灌输, 音乐教育的性质不同于政治报告、哲学论文的演讲, 也不同于有目的有意义的政治教育活动。因此要体现爱国主义教育于音乐教育之中, 要对学生既动之以情又晓之以理, 从而使学生达到感情和思想的愉悦, 得到理智的满足。为此, 我们要把一些优秀民族音乐曲目介绍给学生, 组织学生接触优美、纯洁的音乐, 用它来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观点, 让学生知道自己民族的昨天, 了解民族音乐的精粹, 并利用这种意识去看问题、想事情、辨美丑,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艺术观和道德观。
3 在音乐实践中培养德育
音乐是表演的艺术, 给学生实践的舞台, 充分展示他们的才华, 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相互学习, 磨练毅力是必不可缺的。在实践中学生们成为传播“真善美”的小使者。在班上举行小型演唱会, 以男女生独唱、男生小合唱、女生小合唱、混声小合唱等等的形式, 来调动学生积极性, 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 激发表演欲望, 让每个学生在演唱会中充当主角, 学校艺术节的大合唱比赛中, 更是同学们大显身手的时候, 排队型、选歌曲、指挥、策划演唱形式等, 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学生们在争先恐后的表演中兴趣越来越浓, 一些常识性的知识也在不知不觉中落实到位。在多次小型演唱会、艺术节、合唱节比赛中, 学生们不但在艺术水平上有所提高, 并且体验到了要付出很多心血, 不具备优秀的意志品德将无法完成。因此, 通过音乐的实践是锻炼学生良好道德意志的手段之一。
总之, 我们要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教育才会产生效果。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鲜明的音乐形象生动地反映和影响着人的思想感情。音乐美感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浸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通过审美体验的积淀产生巨大的行为力量。音乐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良好的音乐教育不仅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生活、树立理想、陶冶情操、而且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都有着深远的意义。所以说音乐是一种奇妙的语言无时无刻不在抚慰着人们的心灵。真善美从音乐教育中获得。
参考文献
[1]曹理.普通音乐教育学概论[M].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高校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刍议 篇8
一、高校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一) 高校音乐教育的特点和功能
目前我国的音乐教育主要包括:专业音乐教育、师范音乐教育和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三个方面[1]。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是指面对非专业大学生、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音乐知识文化和音乐作品的欣赏为基本内容的课堂审美教育。其更注重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其主要内容包括基础理论知识, 音乐技巧训练和音乐欣赏教育等方面。通过对不同题材和风格的音乐作品的学习, 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发扬大学生团结协作风格, 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审美情趣, 打造全面发展的时代青年;创新思维模式, 开阔大学生批判性视野。
(二) 高校音乐教育与德育的契合
广义的德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高校音乐教育主要针对的是道德教育发挥作用, 提供给被教育者的是丰富的审美情感, 从而实现和达成道德教育的目标。高校音乐教育是积极向上, 易于接受的教育形式, 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并带有情感的表达出来, 能有效的唤起受教育者的同步感受, 从而提高道德教育效果。
(三) 高校音乐教育德育功能的现状
然而在当前高校教育中, 音乐教育对道德教育提供的帮助极其有限, 从现象上说, 由于受到各种思想风潮的影响, 尤其是接受知识, 获得信息的手段越来越多, 诸如网络, 电子游戏等更直观的影响形式的出现。当代青年学生往往会忽视对自身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的提高。音乐作为一种欣赏层次较高, 且自身艺术水平稂莠不齐的艺术形式, 优秀作品难免使人有阳春白雪之感。而从音乐教育本身角度上说, 也存在诸如学习材料缺乏、对德育的正面影响较难被教育者接受、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2]等方面的缺陷, 这是制约其在高校道德教育中发挥更重要作用的原因。
二、加强高校音乐教育德育功能的建议
(一) 精选优秀音乐作品建立资料库为音乐德育打好基础
音乐作品本身素质有差异, 因此可以收集和整理一些不论是内容还是题材都属上乘的作品, 诸如音乐大师的经典作品、表达积极向上情感、当下流行的励志歌曲等编集成库, 作为音乐教育的教材库。不仅吸引学生们的兴趣, 同时还有利于帮助学生们从整体上理解和掌握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音乐。另外音乐教育者本身视野也要开阔, 做到与时俱进, 兼容并蓄, 提高自身的欣赏水平, 才能在有限的教育时间内快速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欣赏技能和审美能力。高校音乐教育的课堂教育部分还是应该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学习内容主要包括音乐理论、音乐精神、音乐常识、音乐法制等, 而课外教育应该多提供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音乐形式供学生鉴赏, 对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组织纪律等多方位进行全面教育[3]。
(二) 采用正确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人们在进行音乐活动的时候, 基本过程均反映了人的心理活动的过程, 人们在这一过程中首先是听觉和触觉的感受, 接着便是利用延展的想象对音乐的旋律做出情感的反应。音乐教育不应该落入呆板说教的套路中去, 教育者应该首先是引导者, 在指导学生欣赏作品时, 应当注重的是欣赏技巧, 乃至演奏技巧的提高, 包括打击、演奏、演唱、聆听的技能的提升。通过优秀作品本身所包含的高超的艺术水平, 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 提升欣赏水平, 从而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
(三) 将德育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一环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往往注重形式而忽视结果, 而作为学生的必修课, 其教学评价体系尚不完善。思想道德教育学生的整个被教育活动中, 往往处于被动从属地位, 对教育效果的评价也难以量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音乐教育的作用更是难以发挥。因此, 改进思想道德教育活动, 使其变成实实在在的教学活动, 通过多种形式, 包括音乐教育活动, 能够定量的评价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果, 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也为音乐教育更好的与德育结合, 发挥更大的作用提供了机会。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全面人才, 而人本身精神境界和道德素养的高低是评价一个人是否是个合格的社会人才的首要标准, 应当明确的认识到在道德教育活动中, 音乐教育起到的“助推器”和“催化剂”的作用, 端正高校音乐教育理念、完善高校音乐教育体制、创新高校音乐教育内容和方法, 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和鉴赏水平, 创造积极, 文明, 健康, 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
摘要:作为一种直观的情感艺术, 音乐本身是优美的化身, 代表了美好的祝福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而作为传递情感的手段, 音乐具有明显的跨文化性和跨地域性, 是一种建立在人类对美的普遍认识上的一种艺术形式, 不同风格的音乐能使欣赏者获得不同的心理体验。通过音乐教育活动可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质, 也能促进当代大学生身心平衡和健康发展。高校音乐教育能让学生接受音乐带来的美的感受, 同时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人生观具有举足轻重的左右, 它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本文充分联系思想政治教育学和音乐美学, 讨论了高校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给出了通过音乐教育加强道德品质教育的方法和意义。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德育功能
参考文献
[1]廉明, 高校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及改进路径[D]西北大学, 2012
[2]郝伊明, 高校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及其实现[D]河北师范大学, 2010
中学体育教学的德育功能研究 篇9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体育,德育,德育功能
体育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德育教学基本上通过它来呈现。从大多数层面来看, 对学生进行德育就是通过体育教学来实现的, 并且组织纪律性、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主义精神等意志品质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行都可以通过体育教学在学生身上发挥出独一无二的优势。学校教育始终都包括德育的方面。不仅是新课标学校体育改革需要德育教学, 体育教师看法转变中也需要考虑德育教育。中学时期正是青少年形成人生观、道德观的关键阶段, 而他们的心智在这一时期也不够成熟, 这也是进行德育教育的关键阶段。
1 德育的涵义
教育工作者依据某种社会标准, 有目的、有规划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培育并施加影响, 使受教育者养成良好的品德, 即在心理上对受教育者进行意化作用。这包括一般概念上的道德品质, 例如, 世界观、人生观以及政治生活态度等。
学校德育教育最大的特点是指利用其自身教育的特殊性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行教育, 并教授知识技能, 从而完善学生的个性和思想, 使其积极健康地发展和成长。学校体育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学校教育活动, 不但要对受教育者育体、育心, 更重要的是把育人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
2 德育的目标
由于现代化的不断完善, 近年来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 学校德育越来越重视品德的修养以及现代公民意识的强化, 社会工作也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德育教育。总体上讲, 中学德育教学中的主要目标和内容包含:第一, 爱国主义和理想主义教育;第二, 团结互助教育、良好风尚教育;第三, 认识体育所具备的科学性, 尊重与相信科学锻炼身体的重要性;第四, 文明道德教育:诚实守信, 友爱同学, 谦虚谨慎, 尊敬教师及良好的体育道德作风;第五, 纪律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增强集体观念, 热爱集体, 正确处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第六, 意志品质、热爱劳动及爱护公物教育:积极打扫体育场所卫生, 爱护体育场地器材, 自尊自强, 吃苦耐劳, 坚毅勇敢。
3 中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功能的基本原则
3.1 学生主体性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从哲学角度讲, 教学活动中,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内因, 教师是外因,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 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重视“内因”的作用, 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这样, 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方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3.2 全面性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不能只将眼光局限在部分学生身上, 而应当面对全体学生。德育教育是一个全局性问题,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将德育渗透与各项体育运动结合起来, 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此外, 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 对于一些学生的思想偏差问题, 应当予以及时纠正。时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促进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发生偏离。
3.3 系统性
德育渗透的系统性原则指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应当有一个系统规划, 不应该零零散散, 毫无规律。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当根据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 制订详细周密的教学计划, 将德育融合到课堂教学中, 从而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修养。
4 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
4.1 善于把握时机, 进行榜样教育
在整个中学课程体系中体育教学处于特殊地位, 但并不表明与其他课程相比体育课就是怪胎, 体育课不是简单的身体抗衡, 也不是所谓的头脑简单、四肢发达, 它融合了情感、意志等各个方面, 教育者需要把握体育教学与其他课程的共同性, 同时需要将这种普遍性融合到体育教学的特殊性之中。体育包含丰富的文化底蕴, 在古希腊, 它象征着力量与美, 随着近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兴盛, 它又成为和平的象征。体坛上人才辈出, 他们的意志与精神在世界范围内流传广泛, 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例如, 阿姆斯特朗, 他是从癌症患者到环法自行车赛“七冠王”的英雄人物, 体现在他身上的坚强意志品质与精神成为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的模范与榜样, 我们可以将励志运动员的事迹适当地加在教学的过程中, 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影响学生的思维模式与心理成长, 锻造学生的意志, 磨砺学生的品性, 塑造学生的人格。
4.2 将德育与教学评价相结合
体育教育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双向活动, 包括师生之间进行的情感和意志等方面的交流活动。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以情动人, 寓情于教, 才能促使师生之间进行积极的情感交流, 学生才能提升自身的素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行为表现真实地展现了他们的个性情感。因此, 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观察学生, 认真分析, 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对学生进行情感疏导。
4.3 注重提高体育物质文化层面
校园体育文化包括物质层面的文化、精神层面的文化和制度方面的文化, 在这三者中,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是其他两者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基本保障, 使得整个校园体育文化系统可以正常运行。学校领导应积极认识到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形成关系到学生能否以饱满的姿态参加体育运动并热爱体育, 在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方面, 学校领导可以发挥其强有力的决策作用, 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 投入一定的经费, 统筹协调各个部门。
4.4 管理教学秩序
随着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 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也越发多样化, 受教育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 而这也对学生们造成了诸多困扰, 例如, 道德沦丧、自我迷失、社会冷漠等。因此,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需要师生双向活动, 严格维护课堂秩序, 正常开展教学活动, 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 为社会培养具有良好品行和高尚人格的人才。
5 结语
中学体育教学改革要求德育, 教育观念的改变更需要将德育融会贯通, 教育者们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的时候, 更要注意德育教学所带来的影响, 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因此, 教育者必须将德育的特点与中学体育教学相结合, 具体实施体育教育的德育内容, 使其能够看得见、能测量、可评价, 同时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让体育教学在德育教育中发挥更深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叶秀环.初中体育与德育的融合让课堂流光溢彩[J].新课程学习 (中旬) , 2015 (1) :18-19.
[2]花美林.探析初中体育教学德育渗透的途径[J].考试周刊, 2014 (31) :115-116.
[3]刘少洪.浅谈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2) :226-227.
如何发挥初中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 篇10
一利用情感熏陶法进行思想感情陶冶
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语文教学中, 若要进行德育渗透, 要采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办法, 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道德滋润, 在教师坚持不懈的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教育感化的基础上, 使学生渐渐受高尚思想品德的熏陶。语文教材中许多经典的、富有哲理的、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 既是语文知识的载体, 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工具, 又是感情丰富、思想健康向上, 能激发学生真情实感, 使学生获得感情陶冶和思想感悟的优秀作品, 这些文章中蕴含的真、善、美, 若教师能够有效加以利用, 则能成为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情感与优秀道德品质的好素材, 使学生不仅获得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提高, 而且能获得思想品德的提高。如教师在讲授《岳阳楼记》这一课时, 通过对范仲淹爱国情怀的渲染, 能让学生们增强对祖国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二发挥语文教材的移情功能
语文教学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又是对教材的学习。因此,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 在对学生实际情况及思想动态心中有数的基础上, 加强德育渗透,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思想困惑与问题进行辅导帮助。尤其是处于青春敏感期的初中生, 正值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教师一定要及时做好感情疏导与价值观教育工作,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正确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与心理冲突。
纵观语文教材, 它记载了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 彰显着中国历代仁人志士的伟大理想与爱国情怀, 广泛吸收了国外的经典名著、寓言故事, 这些文章闪烁着哲理的光辉。如孔子的《论语》, 宣扬了尊师重教、孝道、艰苦朴素等传统道德思想, 对人们的生活与思想等方面进行教化;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 在揭露封建统治的吃人黑暗现实之余, 致力于唤醒麻木的中华民族, 呼吁人们拿起手中的武器, 捍卫自己的国家;史铁生在病痛折磨下写作出版的《我与地坛》, 则是关于人生、生与死等深刻问题的思考, 引发人们对自己生活的反思。教师在讲授这些课文时, 一定要注意对教材的挖掘, 充分挖掘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感与深刻的人生思考, 利用这些有利的素材对学生加强人格培养与道德熏陶, 使德育渗透到语文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中。
三发挥课外实践活动的德育功能
课外实践活动也是学校语文教育的一部分, 是对语文课堂知识学习的巩固与深化。很多教师往往忽略了课外实践活动的德育渗透, 造成教育资源的一大浪费。由于课堂教学是限定在具体时间和规定场所的一种教学活动, 因而教师没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展开知识理论的讲解、语文能力的提高与道德教育的渗透, 这大大降低了教育教学的效果, 更使德育效果大打折扣。因此, 教师应该充分抓住课外实践活动的机会, 通过合理安排、设置活动内容, 巩固课堂教学, 促进德育工作的开展。具体的活动方式有培优抚差、教育视频、观赏电影和话剧表演等。如在学习完《红岩》一课后, 教师可积极组织、鼓励学生根据教材编写剧本, 演出话剧版的《红岩》, 通过话剧表演加深课文理解的同时, 也使学生们对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更加了解、尊敬, 增强对祖国历史的认同感和国家的使命感;如在学习《论语》之前, 教师可先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孔子》, 通过电影感受春秋战国时代这一历史背景, 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生平事迹, 并开展座谈会, 让学生们自由畅谈对孔子的理解与感受。通过这样的活动, 不仅达到了较好的预习效果, 促进了学生们对孔子的了解, 还大大调动了学生对孔子以及《论语》的好奇心与热情, 从而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与德育的渗透。
四充分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与德育感化的同时, 还要充分发挥自身言传身教的力量, 通过自己以身作则实践道德规范, 对学生形成榜样示范作用。由于教师这门职业自身的独特性和学生超强的模仿力,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学生的观察之下, 给学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学生对于自己喜欢、崇拜的教师, 会倾向于模仿该教师的言行举止, 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一定要严于律己、言行一致, 不断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 注重小节, 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此外, 教师应对自己严格要求, 这也是树立教师权威、顺利开展教学工作的需要。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 如果自己都做不到, 学生又怎么会心服口服呢?因此教师在思想品德、人格品行、工作操守、生活习惯、言谈举止、仪表服饰等方面, 都要处处讲究, 严守规范, 努力做到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感化学生, 以高尚的道德品行带动学生, 以真挚的爱心温暖学生, 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
音乐教学的德育功能 篇11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性,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的灵魂……”随着澳门回归这一世纪盛典的举行,“七子之歌澳门”以其独到的意境,优美的旋律,真挚浓郁的赤子情怀深深打动了五洲四海的华人。一时间,《七子之歌》也成了国人津津乐唱的“流行曲”。作为中学音乐教师,我想从《七子之歌》引申开来谈谈音乐教学的德育功能。
音乐教学不是简单的音乐欣赏,音乐技能、音乐旋律、音乐符号,音乐从产生的那一刻起便与社会、时代以及人们的思想情感密切相联。音乐的功能在于培养人、塑造人,“以情动人,以美育人”,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真、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情,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在轻松愉快、自然流畅的音乐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将思想性与艺术性融为一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音响美、旋律美、抒情美、结构美、形象美、意境美融合于一体,多管齐下,共同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和心灵,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思想陶冶,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音乐教师是音乐内在价值的挖掘者,“音乐育人”的设计者。要使音乐更好地达到育人目的,音乐教师必须做到:教育者首先受教育,教师自身要有一定的政治素质、道德人格和职业责任感,要有育人意识。精心设计,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由于音乐教学的特殊性,其德育任务是通过音乐形象的感染力来实现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德育观念,自觉增强“育人”意识,遵循大纲、紧扣教材,但不拘于教材。即在音乐教学中主张发挥教师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
小议巧妙发挥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 篇12
一、朗读课文,进行尊敬教师的教育
《师生情》这篇课文 ,讲的是王老师因日夜操劳而生病住院 ,三名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代表全班同学到医院去看望王老师的事情在预习课文时,我发现学生读得很专注,似乎深有同感。我便适时引导,鼓励学生认真细致地反复朗读课文,并举行一次朗读比赛在反复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很快地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了老师的工作很辛苦,老师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呕心沥血,学生应该尊敬老师,理解老师。
二、复述课文,进行团结一致的教育
《伟大的友谊》一课 ,讲的是伟大的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为共同目标长期奋斗的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学完课文以后我便要求学生复述课文,学生在复述课文的过程中领会出了真正的友谊要建立在为共同事业艰苦奋斗的基础上,从而受到了团结同学、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教育。
三、实际体会,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平时要求学生自养盆花,写观察日记。没想到,这项活动在讲《养花》一课时,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当讲到文章的中心“养花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香有色,有花有果,既需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时,学生深有感触,有的说他养花的苦与忧,有的谈养花对他写作的帮助,更多的是说养花的乐趣,都说只有亲自劳动过了,才能体会出其中的乐趣。
四、领会文章,进行勤奋学习的教育、意志品格的教育
小学生刚上三年级,还不知学业的艰难,仍是贪玩的时期,在讲《一定要争气》一文时,我便深入细致地钻研教材,精心设计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和争辩,学生领会了只要有志气、有恒心、有毅力、勤奋学习我们就可以成为优秀的人才。要从小注意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为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领略美景,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
在讲《桂林山水》时,我利用一幅幅美丽的图片,向学生展示祖国的美景,学生不由地发出赞叹声,好像不相信世上会有这么美丽的地方。我随机又出示安徽的黄山、四川松溪的五彩池、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西沙群岛等。学生看到眼前的美景都忘乎所以,流连忘返于壮丽的山水之间,领略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不由地发出自豪之情。这时我一边简介画面,一边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只有我们人人发奋学习,才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富强。
总之,育人之妙,存乎一心。语文老师自己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育人的崇高职责相碰撞时,课堂上就会闪烁智慧的火花,产生能量,推动学生思想感情的升华,德育就会卓有成效。
摘要:课堂教学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要想真正取得德育工作的实效,就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常言道:“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教育规律也表明,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首要工作,也是学校全面工作的重点。
【音乐教学的德育功能】推荐阅读:
音乐的德育功能08-22
发挥音乐的德育功能10-10
音乐德育功能07-12
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07-30
历史教学中的德育功能09-20
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教育10-15
德育渗透功能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10-04
音乐教学教化功能05-30
浅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07-17
音乐教学与德育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