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演出(精选9篇)
农村文化演出 篇1
近些年来,政府和文化职能部门在农村文化演出建设方面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深入实际中,许多地方农村文化演出工作还是流于形式,其建设与农村群众实际需求存在脱节现象,其中一个很大原因,在于缺乏对农村群众的文化引导,对群众文化活动的扶持存在脱节现象,导致群众文艺创作不活跃,农村文化演出生活不丰富。笔者认为,农村这一特殊环境下的农村文化演出建设,需要社会各界、文化部门以及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不断激活群众对精神生活的拓展需求。可从农村文化演出主体群众化、阵地操场化、服务大众化等途径达到目的。
1 农村文化创编建设
农村文化演出是群众创造和参与的文化活动,主体本是广大民众。群众的创造需求与表达,都将是农村文化演出成长的主流,群众毫无疑义应该是农村文化演出的主体。但在长期实践中,这个主体却被旁置,他们成了农村文化演出的受施者。时代在前进,农村群众的文化追求不再单纯,不再被动欣赏,他们将自主创造、张扬自我。就排舞热风看,群众已从被动欣赏转向自主演绎,由旁观者到创造者,主体群众化。这正是研究农村文化的重要依据,也是我们加强对农村文化工作创造性的延伸。
例如,2015年笔者赴杭州参加公共文化培训,了解到舟山“定海‘文化零距离’民生项目”,该项目在农村文化活动上实行“百姓参演零门槛”,文化培训上实行“百姓学艺零消费”,文化服务上实行“百姓悦享零距离”。真正突出了农民群众作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主体性,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农村文化演出节目的创编,应遵循群众主体性与专业指导性相结合原则。专业性指导可以更好地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人民群众文化主体性的定位则使文化活动焕发出更强的活力。
2 阵地操场化方法
农村这一特定的地理环境与人员居住特点,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建设,都无法与城市相比较。这些年,虽然一些行政村建立了文化礼堂,给人民群众文化活动带来了方便,但大部分地方原有的礼堂因种种原因被拆除,现有的操场、晒谷场等地,便成为民众开展文化活动(诸如广场舞等)的主阵地。一些农村的场地都是临时的,这样可以发挥出其独特性和创造性,我们要结合节目创编的方法进行创新。
文化没有界限,享受不分场合,只要是健康有益的文化市场,都将被老百姓所占领和拥有,跳排舞也好扭秧歌也罢,人们只需一缕光亮、一席平地和简单的音响设施即可,不一样的场合,同样会给施展者带来许多快乐。从某种角度上看,农村文化演出便是城镇文化的延伸和日常化,农村文化演出活动是在无形中把城镇文化活动分割为若干而又互相联系的阵地,占领这些活动阵地的也正是民众,他们成为了农村文化演出建设的主力军。如今的民众已从被动欣赏转变为“草根文化”,归根结底是农村文化演出的主体从文艺工作者转换回群众,让更多的农村群众重新释放人类自我意识中永恒的文化追求。浙江庆元县的“月山春晚”便是典型的代表。
3 农村文化演出类节目创编的策略
加强农村文化演出建设,是做好服务农村群众文化的基础,也是政府文化部门的一项创编“建筑工程”。如何做好农村文化演出类节目创编工作,是影响到整个惠民建设的关键,为有效促进农村文化演出类节目创编,我们必须从使农民群众真正成为文化主人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主要通过赴农村实地开展培训辅导或集中组织培训,以发扬农村文化演出创编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整个农村文化演出的创编。
近年来,丽水市文广新局、文化馆为充分发挥培训辅导功能,组织“公共文化讲师”培训和百名“特色乡村春晚帮扶骨干”、百名“乡村春晚民星”、百名“乡村春晚导演”、百名“乡村春晚主持人”等“四个100”人才培训工程,组织农村文艺爱好村民赴市里学习,集中组织开展文化艺术培训,这些具体的实践工作将带给我们一些有价值的借鉴,这是做好农村文化演出类节目编排,走向外面世界的关键。通过组织集中指导学习,开展乡村春晚演出所需导演、主持以及演艺等艺术培训,加大农村文化演出节目编排,这是有利于农村文化传承的重点;也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农村群众的培训学习。看得出现今的农村群众,无论是年轻人还是年长者,都渴望参与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除此,该市局、文化馆还组织文艺骨干赴农村实地开展文化艺术培训,使文艺骨干力量在农村不断壮大。文化惠民,面向农村,进一步证实服务于农民,受惠于民众,是促进农村文化演出建设的有效手段。
4 结语
本文章结合实际,主要分析研究了农村文化演出类节目创编的策略与方法。希望给予相关从业者一些借鉴和启迪。
农村文化演出 篇2
大家晚上好!
女:扎根基层有你、有我,建设新农村我们责无旁贷!
男:乘着党的~~大的强劲东风,满怀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壮志豪情,我们在这里“集结”。
女:沐浴着纪念改革开放~~周年的金色阳光,带着学习实践“~~~~”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决心。
男:享受着北京奥运带来的欢乐时,我们选派到村任职的近百名大学生齐聚市委党校,用才艺燃烧~~~~。
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迫切问题,是党中央着眼于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女:我们这群刚从象牙塔走出的大学生朝气蓬勃、意气风发,有文化、有知识、有理想、有抱负,通过大学生活,掌握了服务社会的基本本领。
男:很荣幸的成为首批建设大军,深感骄傲和自豪,我们会在“民本岳阳”执政理念的指引下,在“九项工程”的强力推动下,用行动为“富民强市”的建设目标添砖加瓦。[查看更多范文,请百度搜索公文库]
首先,请允许我介绍一下,出席今天晚会的各位领导和嘉宾,他们是:~~~~~~~~~等。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对他们的到来表示欢迎!
女:今天,共和国年轻的建设者豪情满怀,共诉改革的成就,
男:今夜,我们百名选聘到村任职的大学生欢聚一堂,共唱青春之歌。
女:结束学生时代,身份赋予了我们新的使命,
男: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和先锋队,
女:我们承载着民族复兴的使命,
男:我们肩负着农村振兴的重任,
女:让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大精神和“~~~~”重要思想,
男:全面贯彻落实,掀起学习共青团~~~~~~精神高-潮,
农村文化演出 篇3
一、由农村文艺演出团队的发展现状,看建设农村文艺演出队伍的重要性
农村文艺演出团体是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主力军,他们演出的内容通俗易懂,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它是宣传正能量、创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更是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环节。
笔者走访了邢台县南石门镇小桃花村、平乡县丰州镇西田村、巨鹿县西郭镇大张庄村等几个村镇,各县农村文艺演出队伍由于因为经费欠缺、组织零散、节目质量欠佳等因素,致使大多数文艺演出团体最终得到一个“形成快,解散也快”的结果。究其原因:其一,文艺演出活动所需的人员、服装、道具、灯光、乐器等资金筹备开销很大。乡镇和集体又不能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其二,文化活动演出范围局限于本镇,本乡,本村的演出,没有扩展自己的演出市场。其三,演出队伍建设中缺乏专业艺术人才,缺乏创新意识,致使在整体演出的策划和编排上质量不高。
找出了制约农村演出队伍发展的原因,就要积极参与、引导转变农村演出队伍的经营思路,在新的形势下转变观念建立多元化的、多层次的新形式的演出团队。
二、创新思路、选好队伍、开拓市场是农村演出团体持续发展的关键
农村演出队伍能够很好发展下去必须解决好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即演出队伍的建设问题。各县的农村演出队伍的表现存在着参差不齐的问题,我馆本着“扶优劣汰”的政策,2015年上半年经过多方调查各县的演出队伍情况,了解到邢台县双馨艺术团各方面表现良好,这个团在将军墓镇内阳村成立了多年,我们了解到该团能够坚持发展,全凭他们对文艺的追求与激情来支撑。我馆之所以选择与其合作,就是因为看中了其团队精神和对文艺的热情追求。
我馆“牵手京津冀,欢乐进万家”百名文艺志愿者走基层活动与双馨艺术团的合作,对双馨艺术团来说是想之所想,求之所求,抓住了机遇,壮大了自己,开拓了市场。这种新的演出形式在2015年邢台市各县巡回演出,场场爆满,高质量、接地气的演出取得了很好效果,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好评。
三、政府扶持,加强引导,完善管理,发展壮大农村演出队伍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双方要严格遵守和履行合作要求,保证演出内容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给农村演出团队充分地发展空间,形成公办为主导,民营为主体的文化演出局面。在人、财、物上给予农村演出团队一定的支持,使农村演出团队在市场竞争中谋求发展。
我们积极联合京津冀三地的文化志愿者参与这项工作,和农村演出团体及时沟通,建立健全文化志愿者演出效果的回馈机制,让更多更好艺术人才参与到公益事业上来,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交流和支持,使我们的演出队伍持续提高和发展下去。另外,还要利用各级政府搭建的新闻媒体平台宣传自己,拓展农村演出市场,提高市场生存发展的能力。
2016年我们加大了这项工作的力度,同时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来提高惠民资金的使用效率,具体实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2016年我馆把演出重点放在文化活动较少的偏远山区和欠发达的贫困农村,将“想送什么就送什么”变为“群众需要什么就送什么”。
第二,增加合作演出队伍,多支演出队伍管理要统一。做好多支队伍的协调工作,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来提高各队的演出质量,更好地服务于老百姓。
第三,扩展服务渠道为更多老百姓提供登台演出的机会,激发老百姓参与文化的热情,让农民老百姓登上舞台,成为舞台主角尽情展示他们才艺。
第四,加强京津冀三地区域文化交流活动,创新思路让演出队伍走出去,把京津冀三地的高素质文艺志愿者请进来,相互学习、借鉴彼此的先进经验,在更广领域深化区域文化的共建共享、交流合作,努力在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中走在全省前列。
我们的艺术工作者走进基层走进农村,和农民老百姓一同参与的演出,即锻炼了自己又提高了业务水平,最主要的是,农村老百姓享受到了文化带来的幸福快乐,这也是我们文艺志愿者走进基层的最终目标。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老百姓文化需求为宗旨,充分发挥优势,找准定位,创新服务方式,丰富活动内容,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享受文化权益搭建平台。
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农村文艺演出团队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建设农村文艺演出队伍的重要性,创新思路、选好队伍、开拓市场是农村演出团体持续发展的关键,走出一条充分发挥农村文艺演出团体的优势和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新路子。
关键词:农村文艺,演出,团体建设
参考文献
农村文艺演出讲话稿 篇4
今年以来,村“两委”在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下,在全村父老乡亲的支持和资助下,较好地完成了年初制定的事情任务,并取得了显著的结果。20xx年,XX村获得了国家财政拨款700多万元,对各乡村的通屯路、机耕路、巷道进行水泥硬化;同时,村两委积极推进“生态乡村”村建设事情,今年以来,村两委班子一共组织开展30多次集中清理运动,加入人员达1000多人次,清理垃圾杂物约30多吨,为“生态乡村”建设做出了应有的孝敬。此外,村两委班子还凭据上级部门的事情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的相关文件精神,积极配合驻村事情队做好群众宣传发动事情,顺利完成了精准识别入户评估事情。这些事情的取得与我们宽大父老乡亲的支持和资助是分不开的,谢谢你们!
本次文艺汇演是我们XX村的第一届元旦文艺汇演运动,今后,村“两委”将会组织更多的文艺运动,来富厚各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我们也希望列位父老乡亲也能多支持多配合我们村两委干部、驻村事情队认真做好“生态乡村”建设和精准扶贫事情,从精神上和行动上与我们配合建设“小康家园”。
回首已往,展望未来。我相信,在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下,在全体父老乡亲的支持和资助下,在全体村干的配合努力下,我们XX村在新的一年里一定能够取得更多更好的结果,配合实现“幸福小康”生活。
表演编排在文化演出中的创新研究 篇5
一、整体表演风格的创新研究
编导要确定发布会的整体表演风格, 是要体现服装的款式、风格和演出的效果而编排的模特在舞台上的展现形式。为了追求完美的演出效果, 在发布会演出中编导一般会刻意编排表演形式, 营造出特殊的舞台气氛来衬托服装。例如在编排时加入一些即兴表演节目, 使观众产生浓厚的兴趣来一直观看整场演出;也可以在舞台上放椅子、遮阳伞等道具, 是模特利用道具进行情景表演, 有足够的时间让观众看清服装, 达到服装发布会的目的, 并且使整场演出看起来生动活泼而不乏味。编导在编排时确保不会大量植入此类即兴表演及情景表演类节目, 而影响总体效果, 适可而止为佳。
二、确定表演程序
服装表演程序的编排, 对发布会的演出效果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编导在确定了整体表演风格、每组的主题和表演时所用的服装后, 按照主题排出序列, 然后填入表演程序表, 还要制定排练日程表, 发给所有的工作人员, 方便以后其他工作的进行。在排定发布会的程序表时, 编导会特别注重开场、高潮和结尾。在一场服装表演中, 高潮部分一定要精彩, 编导可以将高潮部分设定在开场或结尾。制造高潮的方式有很多, 例如利用服装的变化, 利用灯光和音响, 利用道具, 利用名模的表演制造高潮, 编导可以利用一切他想得到的创意来制造发布会的高潮部分, 使之让人不能忘怀。
三、走台路线的创新研究
正式的发布会表演, 编导会提前将走台路线编排好, 并绘制出走台路线图, 避免在演出时出现混乱的情况。发布会的台型一般会选用T型台, 就以T型台为例, 可以在不影响美感的情况下进行创新研究。例如模特可从不同方向出场, 在台上走穿插路线, 然后单个在台前亮相, 使观众更清晰地看到服装的款式和质地。合理组织表演的设计, 可以在表演中创造焦点, 观众的注意力会因此集中到编导所要强调的服装上。一个随意编排的表演会显得很不专业, 也就很难给观众留下好印象, 所以编导在编排的创新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结尾的创意研究
在发布会表演的结尾处, 编导会经过很好的安排, 要使之具有一定的力度, 做到有始有终, 要让观众感到震撼, 为之鼓掌, 因为这是发布会留给观众的最后印象。在结尾的编排上就要使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有张有弛, 以轻松愉快的心情看完整场演出。在发布会的演出中, 结尾通常都有请品牌设计师走上舞台加入模特的行列, 编导也可以编排其他的结尾方式, 例如阿玛尼谢场法, 全体表演模特紧凑地站成一排, 利用灯光和成像灯打在模特的头部;舞蹈式谢场法, 专业的舞蹈演员表演后模特流水谢幕;情景式谢场法, 这种谢场方式都是在表演环境特殊的场地进行, 由很多道具组成, 模特站在场景道具里, 观众席隐藏在道具后, 在配合灯光、音乐、背景的变化来完成谢幕。编导在发布会演出的最后作用就是将发布会演出再次推向高潮, 使整场演出完美落幕。
农村文化演出 篇6
为了传承中华民族地域音乐文化,促进德州区域音乐文化旅游事业蓬勃发展,提升德州城市品牌形象,我们对1950年至2013年德州区域文化及多元音乐文化演出场次及演出现状展开调查,并分析整理,目的是为了拯救、弘扬、发展以“德”为脉的德州区域音乐文化,让这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同时汲取世界各民族多元音乐文化营养,最终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音乐态势,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促进德州城市发展建设及人类共同的文明进步,提高城市音乐文化品位,让全社会尽享幸福德州。
二、关于区域音乐文化与多元音乐文化的了解、认同和重视程度
2009年3月中国音乐学院召开了“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民族音乐研究暨首届区域音乐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筹备会”,以设问的方式提出一些目前学界常见且令人感到困惑的问题——“何为区域音乐文化研究”、“该领域有哪些研究课题”等。会议确定:“区域音乐文化研究的提法很好,在中国传统的音乐研究中,这应该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然而,我们在此方面的基础研究理论甚少。
2011年11月以德州学院音乐学院青年教师岳月为代表的课题研究组的“德州区域音乐文化与多元音乐文化比较研究”课题被德州市社科院批准立项研究。
2012年6月以后课题组先后发表了《德州区域音乐文化与多元音乐文化比较研究一——德州“运河船工号子”与〈伏尔加船夫曲〉比较研究》《德州区域音乐文化与多元音乐文化比较研究二——德州木板大鼓与美国乡村音乐生存、发展比较研究》《德州区域音乐文化与多元音乐文化比较研究三——德州区域音乐文化的传承、创新暨多元音乐文化共同发展》等多篇课题研究论文,充分论证了德州区域音乐文化在德州区域内的发生、发展及与多元音乐文化的比较研究。探求区域音乐文化的特质,不是为了满足所谓区域音乐文化特性的一般化解释,而是希望能够追寻到一定的区域空间范围内所呈现出来的具有社会、人文相关的精神实质。这是一种多元音乐文化的认同与表达,是多种音乐历史记忆与叙事,是多元音乐直观方法论的研究。
经调查,随着德州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经济社会的转型,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地改变。同时,德州区域音乐文化及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乡土语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些民间音乐艺术品正濒临消亡,一些民间音乐艺术的创作主体正在边缘化、老龄化。民间音乐不能堂皇地登上大雅之堂,只能在街头巷尾互相传唱。与此同时,西方钢琴音乐、歌剧等,也不能被大多数人所欣赏。但大部分人们认为应该与西方文化“接轨”,对西方音乐文化不能完全摒弃。
三、德州区域音乐文化与多元音乐文化的演出场次及演出现状
首先看一勾勾的演出现状:
(一)解放后,德州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地方戏曲,1950年组织了第一个“一勾勾”剧团。
(二)1955 年该团代表临邑县参加了山东省业余戏曲汇演,演出剧目《东秦》。
(三)1956 年临邑县兴隆乡四音剧团参加山东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西秦》并获展览演出纪念奖。
(四)1957 年该团在济南市“振成舞台”演出,引起文化部及宣传部的重视。
(五)1959 年 10 月临邑县一勾勾专业剧团成立。演出剧目有《西秦》《梁山伯与祝英台》。
(六)1962年该团演出了大量新剧目,如《胡林抢亲》《王小赶脚》《拾玉镯》《三进士》《女驸马》等古装戏,现代戏《迎春花》《刘胡兰》《洪湖赤卫队》《前沿人家》《社长和女儿》等十几个大中小型剧目,其中《红梅》参加了省汇演,《巧遇》在潍坊演出15天,场场爆满。
(七)1971 年,临邑县成立京剧团。至此,临邑县“一勾勾”剧团被解散。
(八)80 年代末,临邑、禹城、齐河一带农村,仍有业余剧团演出。
(九)2001年秋天,被冷落了30年的“一勾勾”戏曲唱腔,在中央电视台来临邑采风活动组录制的《文化与生活》第七频道播出。
(十)2005 年 8 月至 2006 年 3 月,“一勾勾”剧种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十一)2006年5月,临邑县一勾勾研究传播中心成立,重新排演《王小赶脚》并多次演出。
(十二)2007年2月,参加省农民文化艺术节比赛,获银奖。
(十三)2008年在德州市春晚演出《逛济南》博得了观众的掌声。
(十四)2011年10月28日德州学院音乐系邀请一勾勾传承人邝书云、徐冬青、徐心贵三位老艺人举办地方戏曲讲座。2011年11月31日晚,一勾勾《王小赶脚》在德州学院音乐厅演出。
(十五)2011年11月16日,一勾勾《定能战胜顽敌渡难关》等十六部现代剧目,在临邑文化广场演出,同时该县十五所中小学开设了一勾勾教授课程。
(十六)2012年8月18日临邑县戏剧家协会成立,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地方戏一勾勾。
(十七)2012年春节前夕临邑县一勾勾研究传播中心排演了《定能战胜顽敌渡难关》,在德州地方春晚上演出。
(十八)2012年12月23日在平原县十三个乡镇活跃着544个草根剧团,自编自演。
再看德州木板大鼓的演出现状:
(一)德州木板大鼓最早发源于鲁西北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清朝光绪年间形成木板大鼓雏形在各地演出。
(二)1956年木板大鼓第三代传人王长志在第一届山东省曲艺大赛中获一等奖。
(三)1957年木板大鼓第四代传人张振武在山东省曲艺大赛中获三等奖,并获山东省曲艺家称号。
(四)1964年长篇鼓词《林海雪原》演出,深受欢迎。
(五)1984年在地域曲艺调演中,木板大鼓《锄奸记》获演出二等奖。
(六)2008年4月19日,《德州日报》以一篇《不让绝活成绝唱》报道了夏津木板大鼓在黄河故道的表演现场,同时在电视台连续播出,引起强烈反响。
(七)2008年12月25日,德州夏津木板大鼓第五代传人张书坤在当地表演,观众掌声雷动,叫好声一片。
(八)2012年1月17日,在德州第一届网络春晚上,民间艺人魏凤珍演出《赞德州》大鼓说唱,深受欢迎。
(九)2012年2月29日,德州日报报道了德州鲁西北木板大鼓传承人70岁民间艺人张连功于茶余饭后走街串巷,骑着自行车转遍方圆几十里的乡村、集市,演唱木板大鼓,深受欢迎。
(十)2012年5月28日,在禹城梁家镇农家院里,鲁西北木板大鼓的传承人张连功演出《龙腾虎跃喜迎春》。
(十一)2012年9月11日,德州平原县成立了全省首家大鼓协会,民间艺人延续传统艺术形式,“日出荷锄躬耕,日落吹拉弹唱”。
(十二)2013年7月6日,德州曲艺家协会、德州青少年宫联合在希森欢乐岛举行消夏曲艺晚会,表演了西河大鼓《将相和》。
最让人担忧的是德州运河船工号子:
运河号子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唯一的传承人武城县的梁永和已年过八旬,京杭大运河上洪亮的“闯滩号”如今早已不复存在,梁永和成了这运河上的最后的纤夫,无人继承成为这个“非遗”项目保护工作最大的阻碍。
(一)1964年在“上海之春”音乐会上,以德州区域运河船工号子改编的“唱秧歌”受专家好评并在电台播出。
(二)1965年随着运河水源的不足和轮拖的替代,没有了船工行业,船工号子随之湮迹。
(三)2011年9月27日,国家文化遗产研究院专家团来德州调研运河文化遗产的研发与利用情况,研讨运河文化的发展现状。
(四)2012年6月25日,武城县文化部门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科学价值而面临消亡的运河船工号子进行了音像资料建制等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五)2013年7月4日,“运河情”六省市音乐作品研讨会在德州市召开,作曲家将以运河为载体进行创作,德州市征集作品100余首。
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演出现状:
(一)2007年7月德州学院音乐系青年教师岳月在德州学院音乐系举办了钢琴独奏音乐会。
(二)2008年德州学院音乐系青年教师于宏在德州学院音乐厅举办钢琴独奏音乐会。
(三)2009年德州学院音乐系青年教师武凌于德州学院音乐厅举办钢琴独奏音乐会。
(四)2009年德州学院音乐系青年教师任陆、岳月“双钢琴演奏会”在德州学院音乐厅举行。
(五)2010年德州学院音乐系青年教师任陆钢琴独奏音乐会在德州学院音乐厅举行。德州电视台同时作了直播采访。
(六)2013年德州大剧院投入使用。
(七)2013年5月30日,“德之声”合唱团在德州学院音乐厅举行专场音乐会,演出17首曲目,有男生合唱、女生合唱、混声合唱等。
四、德州区域音乐文化及多元音乐文化对德州发展的影响
以上调查情况反映出,德州区域音乐文化与世界多元音乐文化在德州的演出场次远远不能满足德州市、县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目前德州市没有区域音乐文化专业创作队伍,地方传统剧目濒临消亡,没有专业的演员队伍,没有资金支持。另外,宣传力度不够,很多德州年轻人根本不知道“一勾勾”“木板大鼓”“运河号子”等区域音乐文化。
全球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加强对各个不同国家地域、民族赖以生存的音乐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成为人类相互了解的共同基础。音乐文化是既能代表一个民族的文化体质特征,又能直接感受与交流的世界文化现象。因此,“弘扬民族区域音乐文化,理解多元音乐文化”,实现区域音乐文化与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结构比较、功能转换、良性互动、相互融合、有机整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建设幸福德州是2011年德州市委、市政府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追求而作出的战略决策。提升文化凝聚力,推动文化遗产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融入德州生态旅游事业,是建设幸福德州的重要工程。区域音乐与多元音乐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是德州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文明程度的体现,它会使德州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德州,从而使德州走向世界。它注入了时代内涵,塑造了德州特色的新时期城市精神,具有提升城市品质、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功能。
摘要:本文分析了1950年至2013年德州区域音乐与多元音乐文化演出的状况,以期为德州区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贡献,进而推动城市品质的提升。
农村文化演出 篇7
梅兰芳赴美演出的缘起, 来自于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的邀请。芮恩施在其离任前, 徐世昌为其举行一次饯别宴会, 在宴会上, 芮恩施郑重邀请梅兰芳到美国去表演京剧, “若欲中美国民感情益加亲善, 最好是请梅兰芳往美国去一次, 并且表演他的艺术, 让美国人看看, 必得良好的结果。”并且强调说:“用毫无国际 (籍) 思想的艺术来沟通两国的友谊, 是最容易的……以艺术来融会感情是最好的一个方法, 何况中美国民的感情本来就好, 再用艺术来常常沟通, 必更加亲善无疑。”此话激起了梅兰芳及其得力助手齐如山的极大兴趣, 二人均对芮恩施的这份邀请十分看重, 为实现“国民外交”, 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的戏剧文化, 梅兰芳表示:“就是破了产, 我也要到欧美一游”。
基于这种决心和愿望, 梅兰芳和他的同事们终于在1930年1月18日扬帆启程, 2月16日, 梅兰芳剧团在纽约百老汇第四十九街剧院上演了中国京剧, 这是我国京剧演员首次在美国舞台上出现。
梅兰芳在美国的首场演出便大获成功, 这从他在每出戏后不得不谢幕多次可见一斑。最后一出《刺虎》结束后, 他谢幕竟达15次之多, 这在国内也是罕见的。起初他穿着戏装到台前, 低身道“万福”。待他卸妆后, 观众的掌声仍然不断, 他只得穿着长袍马褂再次出去鞠躬。观众发现原先的那个柔声细语、婀娜多姿的美女果然是男人所扮时, 欢呼更加疯狂。一炮走红的梅兰芳在纽约原定两周的演约期满后又延长到五周, 此后, 从百老汇剧场到美国国家剧院, 从世界艺术中心纽约到芝加哥、洛杉矶、旧金山、夏威夷, 整整五个月间, 梅兰芳所到之处都洋溢着一股“梅兰芳热”, 到处是如痴如狂的观众和赞誉不绝的评论。梅兰芳已成了美国公众关注的艺术中心人物, 大萧条的美国被梅兰芳迷住了, 美国的政界、商界、文艺评论界、教育界、新闻界以及众多的社会团体甚至个人都为其举行过盛大的欢迎宴会, 庆祝梅剧团在美国的成功。
在美国街头, 一些商店将京剧的华丽行头摆在橱窗里展览;在纽约的鲜花展销会上, 将一种花被命名为“梅兰芳花”。一位女士在三星期之内看了16场梅兰芳演出, 意犹未尽, 专门邀请梅兰芳一行到她家做客, 为做纪念, 特地买来36株梅树 (梅兰芳时年36岁) , 在自家的大园子里辟出一块地专种梅树, 并请梅兰芳破土, 还把那块地命名为“梅兰芳花园”。美国观众对中国京剧前所未有的狂热让梅兰芳感动不已, 美国的新闻界、评论界等专业人士以其职业试图冷静和客观, 但言语间也按捺不住对中国京剧和梅兰芳个人的偏好, 于是, 溢美之词褒扬之声层出不穷, 就连一向吝啬的大学也破例为其授予了博士学位荣誉。梅兰芳成功了, 这不仅是他个人的成功, 更是中国戏剧的成功。
二、梅兰芳赴美演出的评价体系
梅兰芳赴美演出的成功, 固然与京剧艺术本身的魅力和梅兰芳的艺术造诣分不开, 也与他的得力助手齐如山、张彭春的鼎力帮助分不开, 更与当时的艺术评价体系变异密切相关。
学贯中西的齐如山, 为使梅兰芳赴美演出取得成功, 在长达七八七年的准备过程中, 从舆论宣传、剧本选择、戏剧编排、演员排练、剧场设计、经费筹集等方面, 在每一个环节上都竭尽心智。经过长期的有目的的宣传推介, 在齐如山的记述中, 外国人到北京, 都把“故宫”、“天坛”、“长城”和“访梅君”、“观梅剧”作为同等必要的游程。可见梅兰芳在走出国门前的影响。齐如山所做的扎实基础工作是梅兰芳赴美演出成功的第一环节。
梅兰芳剧团到达美国后, 遇到了另一个学贯中西的戏曲理论家张彭春。张受邀协助梅剧团的演出事宜, 以梅剧团的总导演、总顾问和发言人的身份, 用谈话、文字的形式, 在各种招待会和首演等重要社交场合, 向媒体、艺术界、学术界发表大量演说, 介绍中国京剧的特点, 为梅剧团的演出大力宣传、造势, 这些铺垫对于梅剧团的成功演出至关重要。这期间, 张彭春的专业才能和对中西戏剧艺术的见识则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梅兰芳赴美演出, 面临的不仅有语言上的障碍, 更有戏曲艺术形式上的隔膜和东西方文化上的巨大差异。单就戏曲艺术而言, 西方写实与东方写意的表现手法足以让彼此欣赏不了, 因此有了“外国人初听中国戏歌唱, 大致都说是叫唤;有许多初听外国歌唱的中国人, 也讥外国歌是鬼嚎”的感觉, 实为不同民族之间艺术表现形式的差异使然。由于齐如山、梅兰芳对赴美演出一事, 内心深处的想法就是要宣扬国粹, 就必须“专为着外国人看着好这一层来着想”。所以齐如山、张彭春根据美国人的欣赏习惯和口味, 在剧目的选择上, 强调“以动作、特技、歌舞为主的剧目来取悦外国观众。”每晚演出四段, 120分钟, “颇合美国人士的心理”。
在中国传统的戏剧评价体系中, 艺术水准多来自于师承辈分以及业内人士和行家们的评价, 但是, 戏剧艺术所面对的主要对象——普通观众却很少有较正式和有效的途径表达自己的爱憎与好恶, 在众多场合下, 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上述牢牢掌握着艺术领域话语权的行家们所提供的结论。梅兰芳所处的时代, 恰是在公众传媒勃兴之初。而大众传媒的出现, 一方面, 使得普通公众获得了表达自己的感性享乐方面诉求的充分机会, 使得传统的评价体系发生了变异;另一方面, 商业化时代兴起的那些面向大众的新闻媒体, 其“媚俗性”决定着“它不可避免地会因为对大众趣味的趋附而帮助这些艺术史上曾经的失语者曲折却清晰地传递着自己的声音。”这正是梅兰芳的艺术与社会声誉迅速崛起的秘密, 他之所以获得远远超出其年龄与辈分之限的影响, 正是由于他在许多方面切合于大众传媒制造偶像与明星的需要。基于此, 报界不断举办各种评奖活动以制造明星, 而梅兰芳在“伶界大王”、“五大名伶”、“四大名旦”等众多的公众票选中蝉联桂冠, 塑造出了中国本土最卓越的艺术家形象。
在美国异域, 中国本土的顶级艺术家自然受到当地新闻传媒的关注和评论界的垂青, 他们不吝篇幅地做着各色的评论与报道, 催生出新大陆上红极一时的“东方女人”的动人故事, 就连那些根本没有观看过梅兰芳京剧的美国人士也赞不绝口。但是, 在他们的赞美中, 与其说是对国剧的称赞, 不如说是对梅兰芳和这个“东方女人”的欣赏。
由于梅兰芳此次赴美演出绝不是戏剧领域内一般意义上的交流演出或商业演出, 他担负着一种对于京剧艺术的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 带有明显的跨文化的自觉的艺术传播功能。无论是从梅兰芳访美演出时由总统夫人领衔组成的后援会, 《纽约时报》等主流媒体的大幅报道, 艺术界知名人士的热情, 以及两所大学先后授予梅兰芳名誉博士学位的破格之举, 都充分体现出这是一场与商业无关的高规格文化交流活动, 而恰在美国人眼里, 他们更看重的是这一层的文化传播功能, 他们认为梅兰芳是一个真正在宣传东方美术、联络中美感情、沟通世界文化的“国民大使”。因此, 大多给予了超乎寻常的赞誉。这正是梅兰芳访美的使命, 尽管作为一位表演艺术家, 他并不一定能像齐如山、张彭春那样深刻地领悟这一交流的意义。
三、梅兰芳赴美演出的文化语境
在学者看来, 梅兰芳剧团的访美演出, 实际上“代表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中国戏剧对西方戏剧舞台的一次远征”, 是“独具魅力的东方文化的自信展示”, 更是“处于艺术发展、交流弱势地位的中国传统戏剧不屈的抗争”, 正是这种不屈的抗争, 才让国剧走向了大洋彼岸。但是, 这种在文化自卑和价值自弃的国民心态下进行的抗争与交流, 其价值取向必然要“专为着外国人看着好”和“处处以迁就外国观众为原则”, 在剧目的选择及舞台设计等方面就选择了以动作、特技、歌舞为主的剧目来取悦外国观众, 多从服饰、造型及节奏入手, 唱工、做工、情节都变得极次要, “集锦式的剧目也许让洋人感到热闹、多变化, 却是支离破碎的, 无法表达出完整的思想。”这种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压力下、在西方的评判标准下做出的适合西方人口味的调整, 不能不说是对“国粹”的一种损害。
齐如山、张彭春他们恐怕要比梅兰芳更深切地体会到这次访美在“国民大使”层面上的特色功能。“它是一代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文人试图通过这一跨文化艺术交流来反证本土艺术的价值的需要, 其背后包含了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与碰撞的特殊场合中确立本土文化价值的一种强烈而深刻的责任感。”这些动机都不是身为艺人的梅兰芳所能够产生和思及, 而只能是与其教育背景完全迥异的齐如山等人的冲动。
因此说, 梅兰芳的赴美演出, 除了本身所带有的明显的艺术传播功能外, 在其深层, 还包括了超越艺术传播之上的价值求证动机。在这样的价值求证背后, 不能不蕴含着弱势文化的审慎与不安, 更蕴含着地处文化意义上的边缘地带的后发达国家艺术超乎常态的焦虑与急切心情。
这种无奈的选择, 实际上是将评价与衡量艺术价值的权力让渡给异域的艺术家批评家, 甚至让渡给对这些艺术并无起码了解的海外观众, 这是20世纪中国许多传统艺术领域都已经出现的怪现象。当然, 这样的事件, 只能出现在全球化时代, 并且只能出现在全球化时代的后发达国家。虽然文化多样性的价值理念已经日益成为全球化时代的核心价值观, 虽然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已经成为当下世界的常态, 但是, 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 其内涵并不完全相同。这样的交流不仅不一定平等, 甚至可以说, 它很难有事实上的平等可言。
梅兰芳赴美的活动, 虽然在美国主流文化界与戏剧电影界产生巨大影响, 美国人对于梅兰芳的巨大赞誉, 寄托了他们深深的“乡愁”, 反映出一种深刻的文化自省意识和自我反思精神, 但这样的影响却并未波及演出业, 也没有起到为京剧开辟海外市场的作用。梅兰芳走了, 美国的演出市场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京剧在美国, 尤其是在美国的主流社会里, 也仍然犹如一个遥远的传说。
参考文献
[1]吴戈.中美戏剧交流的文化解读[M].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6.
[2]齐如山.梅兰芳游美记[M].商务印书馆, 1933.
[3]齐如山.如山回忆录[M].宝文堂书店, 1989.
[4]施叔青.西方人看中国戏剧[M].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8.
[5]傅谨.东方艺术的身份确认[J].中国京剧, 2007 (9) .
[6]王佳磊.中美戏剧交流与百年国剧梦[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08 (2) .
农村文化演出 篇8
旅游文化主要是指旅游活动过程中所体现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感性形象状貌以及于此相关联的人际关系特征和心里反映特征。“文化资本”是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皮埃尔·布迪厄 (Pierre 60urdieu, 1930-2002。) 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的一个新理论范畴。按照布迪厄的理论, 文化资本可以以三种形式存在: (1) 具体的形式, 即以精神或肉体的持久的“性情”的形式存在; (2) 客观的形式, 即以文化产品的形式 (如图片、图书、工具、机械等等) 存在, 这些产品是文化资本的实现或客观化; (3) 体制的形式, 即一种客观化的形式, 这一形式因被体制确认而与它者相区别。因此, 这种形式赋予文化资本一种社会价值和社会权力。
从经济意义上说, 文化资本是以财富的形式具体表现出来的文化价值的积累。旅游文化资本化可以理解为旅游文化资源作为一种资本价值的积累投入到旅游产品中, 赋予旅游产品特有的文化价值, 以实现旅游产品价值的增值。旅游文化资本作为能带来价值增量效应的旅游文化资源寓于旅游产品中, 旅游产品是旅游文化资本的载体。
一、我国旅游文化资本化的典型分析
实景演出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演艺表现形式, 它是以优美的自然风光为背景的室外演出。实景演出以天地为剧场, 让观众在宏大、新奇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中感受艺术的魅力, 创造出了中国式的艺术审美盛宴。
1. 实景演出的发展现状。
由图表1可知, 三个代表性的实景演出自正式公演以来, 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游客人数稳步提升。《印象·刘三姐》自2004年正式演出后, 游客的年增长率近40%, 2007年已超过100万人次, 仅门票收入就达到1.8亿元, 为当地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阳朔因此有了夜间旅游产品的主打品牌, 据统计, 旅游者的停留天数增加了一倍, 丰富了当地的旅游产品结构, 提升了当地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 旅游产品文化意义上的经济附加值提升。尤其对当地旅游产业的带动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实景演出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2. 实景演出的运作模式分析。
(1) 以当地的特色文化资源为基础。《印象·刘三姐》利用的文化资源主要是刘三姐的民间传说, 电影《刘三姐》的爱情主题歌曲及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印象·丽江》则深入挖掘当地以纳西族东巴文化为主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 凸显自己的差异性;《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以我国悠久的中原文化为基础, 以具有巨大吸引力的禅宗文化和少林文化为核心。三者的资源均来自我国的传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 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的再创作。尤其是当地非专业群众演员的演出, 真实地展现了当地少数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精髓。一方面迎合了旅游者追求异地文化的心理, 另一方面异地文化以一种新颖的形式展现给旅游者, 使得旅游者乐于接受。
(2) 准备周期长, 投入大。三者的准备期都在一年半到五年的时间, 经济投入一般为2.5-3亿元。文化旅游产品的设计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生产一个既符合旅游者需求又能充分表达当地文化的旅游产品是困难的。对当地文化的挖掘、提炼需要时间, 科技手段的运用会使投入增加, 尤其是艺术家创意的产生、文化载体的设计, 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3) 市场化运作, 社会资本参与。三个产品都依托我国著名的旅游景区, 桂林、丽江及嵩山本身就是我国著名的旅游目的地, 有着稳定的客源市场, 这为实景演出的推出提供了一个大的平台。产品开发之初就定位于市场化运作, 在产品的开发、营销、经营等方面坚持市场导向, 以旅游者的需求为中心, 生产适合旅游者需求的、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产品。
实景演出往往需要大投入、大制作, 在政府引导的情况下, 需要更多的非公有资本尤其是民营资本的参与。非公有资本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 组建有限公司, 共同参与公司的运营与管理。民营资本的参与, 一方面解决了融资问题, 分散了风险;另一方面组建的公司, 能够按照现在企业制度的要求, 对项目进行管理, 提高了运行效率。
(4) 明星团队开发, 走品牌化道路。张艺谋作为印象系列的导演, 本身就是一个品牌, 其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力, 为印象系列增加了更多的关注度, 有利于提升品牌的知名度。禅宗少林的创作团队也颇有影响力, 被誉为“中国山水实景演出第一人”的梅帅元, 著名华人作曲家谭盾, 著名舞蹈家黄豆豆, 学者易中天, 少林寺方丈释永信, 他们的加入不仅使产品的质量得到了保证, 也为打造知名文化品牌奠定了基础。
实景演出作为一种创新型的旅游产品, 以特色文化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 走出了一条旅游文化资本化的品牌经营道路,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旅游文化资本化运作的策略
1. 创意是核心。
资本增值的条件是:无形资产内部各要素之间协调后产生的质量/有形资产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数值相加>1。换句话说, 在资本结构中, 无形资产所占的比重越大, 资本增值的幅度就越大;而在无形资产中, 创意、知识、品牌、管理、科技等组合的越好, 它对资本增值的贡献就越大, 在文化产业的投资结构中更是如此。资本增值和贬值, 不仅在于它的数量, 而且在于它的质量。由于文化产业提供的是具有文化价值的商品和劳务, 而创造性越高的旅游文化产品, 其价值就越高。因此, 物化在旅游产品中的文化创意就成为核心的价值。所以从文化资本增值的角度讲, 创意是核心。
其次, 我国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中蕴含着很多优秀的思想, 这些优秀的文化资源要转化为文化资本投入到旅游产品的生产中, 必须有一个能够准确表现这些思想的为旅游者所认同的载体。而这一载体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创意的产生。“山水实景演出”这一新型载体形式设计正是梅帅元的创意, 开创了一种新的艺术演出形式。旅游文化资本的实现当然需要更多的创意, 更多有创意的产品形式。如漫画家蔡志忠的漫画, 开创了我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新形式, 用文化消费者喜闻乐见的形式推介传统文化。它以一种我们更容易接受的形式让人们在娱乐的同时也体验了传统文化, 这也是一种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的创新。所以, 如何开发更多新形式的文化旅游产品, 创意是核心。
2. RMP (昂普模式) 是关键。
RMP称作“昂普模式”, 指的是以资源、市场为导向的旅游产品开发模式, 即从资源、市场和产品二极对应、三位一体的角度, 进行旅游产品的开发。
任何旅游产品的开发都要依托一定的资源, 否则开发也就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我国作为有着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历史的沉积岩”相当深厚, 从而存在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我们应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 对他们进行综合的分析与评价, 提取出精髓, 从而将这些文化转化为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资本。
并不是所有的文化资源都可以转化为文化资本, 文化资源只有进入现实的旅游活动和现实旅游产品的生产中, 才具有转化为文化资本的现实性和可能性, 才可能被旅游者认同接受, 从而实现其价值。所以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同样要以市场为导向, 根据旅游者需求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 用经济的眼光对文化资源进行市场的审视, 用文化消费者喜闻乐见的形式推介传统文化。根据国家旅游局对美、英、日、德四国访华动机的综合调查, 排在第一位的是为了了解当地民众的文化生活, 占100%;第二位的是了解历史文化, 占80%;第三位的是游览自然风光, 占40%。而各国去欧洲的旅游者中, 65%的人是进行文化旅游。民族文化旅游也因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特有的文化氛围而受到广大旅游者的青睐。这说明文化旅游产品有广阔的市场。
因此, 基于昂普模式, 在特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开发符合旅游者需求的文化旅游产品, 是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的关键, 这样文化资源才能得到有效地利用。
3.0SMU模式是方向。OSMU模式是目前国际文化资本巨头广泛采用的项目管理模式。OSMU是英文One Source Multi Use的缩写, 意为“一个来源, 多个用途”。一个来源就是创意题材, 多个用途是在项目管理上划分出电影、电视剧、游戏、动画制作、漫画出版、形象产品、音乐、舞台活动、明星等多个子项目。这些子项目各自独立又紧密联系, 在投资上、上市时间、宣传推广计划上互相配合, 互相推进。在运作模式下, 一个创意就可以形成一条产品链。
文化资本的一次投入, 产出值可以反复使用。所以文化投资的回报不是通过一次性的市场销售来获得, 而是在一个长长地链条上, 通过分段的转让和销售, 逐步获得回报。比如, 《印象·刘三姐》的总投资近3.2亿元, 它的回报来自持续的票房收入以及品牌的利用收入, 像音像、书籍等的发行, 演出现场的商业用途等, 后期的投资很少。美国的迪斯尼是典型的OSMU模式, 它的项目类别涉及漫画、主题公园、卡通剧及儿童玩具等等, 这就形成了盈利模式的多元化。这应该是我国文化旅游产品的方向, 要形成自身的产品链, 要看到文化资本的可重复利用性, 拓宽文化资本的盈利模式。
三、结语
随着文化产业在我国的迅速发展, 文化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旅游业作为创意产业的一部分, 更应当不断创新旅游文化资本化的模式, 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 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我国发展旅游业的巨大优势。文化资源只有进入现实的旅游活动和旅游产品的生产中, 才能转化为文化资本。实景演出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产品是我国旅游文化资本化的成功之作。文章分析了近几年的实景演出, 总结了实景演出的运作模式, 提出了旅游文化资本化的策略。
农村文化演出 篇9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我国的旅游业依靠优质的旅游资源,以传统观光型旅游方式作为支撑,得到了持续的增长。近些年来,旅游市场进入文化生态产业。开发层次等环境因素的改善,促使文化演艺形式逐步朝着纵深化、多样化、新颖化的形式发展。短短数年之内,旅游演艺产品已经发展成为当代中国文化一道自然与人文新景观,成为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劲推动力[1]。
一个成功而又富有影响力的旅游文艺演出能催生地区的产业链,带来商贸、服务业等等不断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推动地区经济繁荣,这就犹如化学中的“触媒效应”。触媒(Catalyst)是化学中的一个概念,意指一种与反应物相关、通常以小剂量使用的物质,其作用是改变和加快反应速度,能够引发一系列持续而渐进的改变。因此,本文试图引入“触媒理论”,用来描述相对独立的城市文化旅游演艺开发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鼓励建筑师、规划师等去思考个别开发在城市发展中的连锁反应潜,实际上是在更高层次上反映城市建设活动问题。
1 研究综述
20世纪末由美国城市设计师韦恩·奥图和唐·洛干将触媒理论真正引入城市设计与建设中,形成城市触媒理论,并提出引导城市开发的城市设计理论。韦恩·奥图[2]针对美国本土城市建设欧化的现状提出质疑,认为寻求一种适合美国自身发展情况的都市设计理论相当重要。而国内学者也对城市触媒的内涵与作用进行研究,如金广君、刘代云、邱志勇[3](2004)等运用触媒理论对深圳市宝安新中心区城市设计方案进行解析;还有学者如彭颖、刘大平(2009)针对这一理论力图找出城市建筑文化资本最大化的方法,对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复兴实例进行分析。总的来说,国内学者主要对将城市设计与规划过程中引入触媒理论加以分析,总结“触媒效应”的项目连锁反应。随着目前大型的城市文化旅游演艺形式逐步兴起,张艺谋等人策划的山水实景演出不仅在地区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反响。对于旅游演艺产品研究方面而言,侯建娜、杨海红[4]以《印象·刘三姐》为例对旅游演艺产品中地域文化元素开发进行思考;张琴[5]以《宋城千古情》和《印象西湖》为例对杭州旅游演艺的运作方式与经验分析。目前尚缺乏结合触媒理论进行旅游演艺产品运营过程分析的研究文献。
2 城市触媒理论内涵
城市触媒可理解为化学中的“催化剂”。作为城市引入的新元素可以激发相关元素的协调作用,即一项开发能够引起多项开发的连锁反应,并将触媒中的优秀品质渗透到后续项目的发展中,从而创造富有创新性与生命力的城市环境[6]。城市的景区是本文欲讨论的旅游演艺形式,如杭州宋城千古情、张艺谋的印象系列山水实景演出等等。总之,城市触媒可以理解为可以聚拢人气、引进投资进而能够创造新的区域价值的建筑、场所或区域等,即这个触媒体可以是以点、线、面的形式存在,但其本质都是能够为区域城市带来更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等,使得城市更具活力,并有效促进其经济的不断发展。
2.1 城市文化旅游演艺的触媒本质
城市旅游演艺产品作为一种大众化、时尚化、精致型的表演艺术产品,特别是新时期的城市文化旅游演艺形式,逐步突破了传统的局限,以其清新独特的艺术魅力、艺术表现形态及营销方式,成为受旅游者欢迎的文化精品[7]。在中国演艺业市场的传统格局中,拓展出一片新天地,呈现出一个南北东西各展风采、民营国有百花齐放的新局面。它们的成功打造对于促进城市的文化旅游发展,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连锁反应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对于以旅游产业比重较大的城市而言,甚至可以因此重塑其新的形象,形成品牌效应。
(1)城市文化旅游演艺产品的概念界定
城市文化旅游演艺产品可以理解为通过将城市的历史文化积淀、特色自然资源与民情风俗等多种元素相结合为内容,以驻场演出为运作方式,运用新时代的科技手法及重金投资加以打造,最终以人的创意设计将这些元素加以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旅游演艺产品,从而能够满足多层次观众需求的演出类别[8]。
(2)城市文化旅游演艺产品的分类
从城市旅游演艺产品的文化生态、文化内容、艺术特色综合观之,它们主要分为艺术特色相得益彰的三大类型,即山水实景演出型、民族风情展示型、文化遗产演绎型。
这些类型的城市文化旅游演艺产品在创作生产与市场开拓方面还需具备一些条件,即:民族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稳定并呈现客源日益扩大的趋势;文化原生态特别是非物质文化资源保存完好;党政及社会力量的大力支持;优秀的创意策划人员组合;充足的资金投入来源;新时代新科技手段的演绎手法等等。只有拥有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才能打造出足够有吸引力与核心竞争力的旅游演艺产品。
2.2 城市文化旅游演艺产品的触媒特征
城市文化旅游演艺产品能够激发一系列城市项目的发展与建设特别是旅游产业链的形成,其本身具有触媒的特征。
(1)现存元素价值的提升与转换
触媒可以提升现存元素的价值或作有利的转换。城市文化旅游演艺产品是将城市历史文化积淀以旅游演艺形式向世人直观展现,有利于城市的文化传播,有效激活城市的旅游产业,从而给城市带来可观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2)触媒反应不损坏环境内涵
触媒反应并不会损坏其环境内涵。文化旅游演艺产品的开发是一种较为环保的形式,因为一般而言,它是一种投资成本性价比较高、回报较快的精神消费产品,带给人的是视觉听觉的震撼。现代大众的旅游需求更多地是追求身心的愉悦享受,城市文化旅游演艺产品刚好迎合了这个趋势。同时,它也是可循环利用的。一次性投资创作,而后便可根据不同的时期随时添加新的演艺元素,迎合大众审美需要。
(3)策略设计创造产品增值
触媒的设计是策略性的,其产品比元素的总和要好[9]。高水平的城市文化旅游演艺涉及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创作生产与市场开拓过程中,需要地区独特的自然人文社会环境条件,政府与社会力量的有力支持,雄厚的资金投入,再加上,在创编过程中,充分突出其民族风情浓郁、民族歌舞丰富、明星名人领衔、俊男美女集萃等特点,运用高科技舞美设计,将这些元素以优秀人才的创意策划实现不同元素的整合,打造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旅游演艺产品,从而实现产品的无限增值。
3《印象大红袍》触媒理论背景
3.1《印象大红袍》项目推出背景
迪士尼、百老汇、好莱坞等世界知名文化产业品牌,令国人无比羡慕和感慨。其实,近年来中国土生土长的文化品牌大型实景演出“印象”系列成为城市文化旅游演艺的新兴类型。自2003年开始,以张艺谋为首的文化创意团队先后成功创意《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岛》、《印象·大红袍》,已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引人注目的商业模式,为旅游地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而《印象大红袍》是福建省政府、南平市政府等倾力打造的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已成为武夷山旅游第二个春天的引爆点[10]。武夷山借助张艺谋、王潮歌和樊跃的高水平创意策划,把清灵秀丽的武夷山水、影响深远的朱儒文化、悠远厚重的茶文化内涵用艺术形式予以再现,共同浓缩成一场高水准的艺术盛宴,使之成为可触摸、可感受的文化旅游项目。作为武夷山市的触媒,其作用不仅提升了城市旅游形象、城市品牌影响力以及城市的经济,更为重要的是它催化了城市发展阶段进步的过程,实现城市发展阶段与城市功能的双重跨越。
3.2《印象大红袍》的触媒阶段演化
城市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备不同的城市功能,导致城市具备发生不同城市事件的能力。
(1)初期发展基础性功能阶段
在武夷山市发展的初级阶段,武夷山景区尚未成立,旅游优势还未得到挖掘,因此,其所具有的城市功能往往是比较低级或单一的,属于初期阶段基础性功能,城市发展相对较为缓慢。
(2)快速发展基础性功能阶段
在武夷山市发展的过渡性阶段,武夷山景区成立,拥有了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的顶级品牌,这便是属于这个阶段的触媒体。不仅将核心景区的自然与文化很好地呈现给世人,也依托它的旅游优势效应带动了城市的各项产业得到不断发展,因此所具备的城市功能开始向复杂化发展,城市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拥有快速发展阶段的基础性功能。
(3)高级发展基础性功能阶段
在武夷山市发展的高级阶段,城市化水平不断上升,城市人口规模急剧增加,而在其经济主要贡献来源的武夷山景区,仅仅依靠观光旅游吸引客源拉动城市经济已不适应此阶段。随着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旅游文化需要能够满足城市的对内组织功能和对外交换功能,以观光休闲、度假体验为主的旅游形式才是此阶段的重点,而《印象大红袍》实景演出的成功打造,又是此阶段的一个触媒体。它呈现的不仅仅是武夷山水的秀美,也以全新的城市文化旅游演艺形式将武夷文化进行立体展现,由此使其所影响的范围也渐趋扩大,甚至向国际化方向发展(见图一)。
4《印象大红袍》触媒理论的主要观点与延伸
4.1《印象大红袍》触媒作用过程
触媒理论描述的是一个都市开发的必备特征:可激起其他作用的力量。其焦点是新的与现存元素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对未来城市形式的影响,而并非如何实现一个近似预定的实质理想[11]。《印象大红袍》在武夷山市的成功上演,从策划、运作到实现需要一个过程,即触媒作用过程。因此,根据《印象大红袍》的酝酿、发展过程,可将其触媒作用过程分为“触媒前准备阶段”“触媒中释放阶段”和“触媒后延续阶段”三个阶段。
(1)触媒前准备阶段
触媒前准备阶段是指在《印象大红袍》尚未开始举办之前的准备时期,其对城市各个层面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武夷山市长期以传统的自然观光旅游为主,虽然有稳定的客源流动,但旅游收入的提升到了目前的阶段,显然遇到了瓶颈。武夷山的旅游在旅游六要素里的“娱”这一块的资源还未充分挖掘,有了娱乐的增值项目,才能解决游客白天观光,晚上睡觉;自然观光的游客多,而休闲度假的游客少的旅游现状[12]。这台演出首先借助印象团队的名人效应,已经足够吸引世人的关注;其次,印象团队将其主题定为《印象大红袍》,有利于扩大宣传武夷岩茶大红袍,发展当地茶产业,打造大红袍的知名茶品牌,从而催化了整个茶产业链实现增值。另外,在预见这块旅游项目市场所带来的巨大利益市场时,政府将增加对城市的配套设施和体系的建设,而与这个项目相关的一些企业也纷纷开始在武夷山市进行投资。这些改造过程,将会迅速地拉动筹备期间的经济增长。
(2)触媒中释放阶段
在《印象大红袍》开演的时间段里,为其关联的经济运作包括地区旅游产业、流量经济以及城市经济体系的经济潜能的集中释放提供了时间。《印象大红袍》触媒作用释放阶段,是向全世界展示城市魅力的关键时期,也是对城市功能的一个检验过程。2009年3月28日,《印象大红袍》顺利开演,采用绚丽的灯光、原汁原味的山水和演员,运用高科技打造15块2千米不同内容的演出屏幕,配置360度的旋转座位营造环境式的演出。高水平的演出聚拢了大量的人气,极大促进了武夷山市的旅游门票收入、相关产业收入的提升,演出的系列产品、大红袍的茶文化都得到推广,其所带动地区目前的及未来的有形与无形效益无法估量[13]。
(3)触媒后延续阶段
《印象大红袍》开演后对武夷山市的影响是长期的,即为触媒后延续阶段。根据游客量和投资的不断激增,针对天游峰、九曲溪景区人数受到限制的难题,须通过完善现有基础设施,实现景区接待容量的提升。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开发方面,借鉴《印象大红袍》山水实景演出的成功经验,深挖武夷山朱子文化、古闽人文化、闽越族文化等方面潜力,开发建设儒释道的静心养生游、疗养度假游、朱子理学研讨游、生态的养生游等新的旅游项目和线路,实现从“观光旅游”为主的旅游方式,向“度假、休闲、养生旅游”与“观光旅游”共同发展的良性模式,打造适合游客休养的旅游环境,延长游客在武夷山旅游的时间,实现旅游产业质的飞跃。
4.2《印象大红袍》的触媒价值
《印象大红袍》作为触媒体,其对武夷山市而言,不仅仅是一台实景演出创造的演出价值,而是可以刺激与引导后续开发的综合价值。印象团队通过借助张艺谋的明星效应,精心打造了一个“强大演员阵容、政府倾力支持、科技手段参与、融入旅游线路”的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品牌。认识其触媒价值的展现在于,它能够拉动区域旅游的边际效益的不断提高,提升区域旅游的休闲内涵,从而更好地宣传区域旅游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区域对外形象的展示窗口。其触媒价值见表二所示。
4.3《印象大红袍》的触媒意义
《印象大红袍》将成为吸引重游者和初游者的引爆点,亦是武夷山的又一张亮丽名片,对丰富游客的夜生活、延长逗留时间、拉动消费以及更好地展现武夷山的文化内涵、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等,都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随着现代立体交通体系的不断完善,武夷山将会成为海西区的一个重要的客源集散中心,并辐射到周边的景区(点),从而不断带动大武夷旅游乃至海峡旅游的发展。《印象大红袍》的成功推出将成为拉动大武夷旅游的强力引擎。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文化旅游演艺产品的触媒效应是巨大的,而《印象大红袍》实景演出目前作为其经典类型之一,通过触媒效应所引发的价值关系研究,可从中发现客体即此实景演出的打造对于主体武夷山市更新发展的价值是多元和多层次的,既能够延续长久以来为大家所共知的视觉美感、大众游憩和生态环境的内在价值,以全新的文化旅游演艺手法立体再现武夷文化,刺激武夷山市的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趋于完善,同时,又能够刺激与引导城市后续开发的综合价值,从而提升武夷山打造国际知名度假旅游城市的形象内涵,树立大红袍的国际品牌影响力。
摘要:随着我国的旅游城市的快速发展,为了提升整体形象内涵,构建旅游城市的品牌影响力。需要借助有突发性的外力助推。本文基于触媒理论对城市文化旅游演艺产品的触媒本质及特征入手进行分析,并以该类型中的典型范例《印象大红袍》实景演出为研究对象,阐述武夷山市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触媒功能性演化,解析《印象大红袍》实景演出产品作为武夷山市发展触媒体的主要运作过程,进而总结其对武夷山市的触媒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触媒效应,旅游演艺产品,《印象大红袍》,实景演出
参考文献
[1]汪克会,国内旅游演艺产品开发现状探析[J].商业经济,2010,(2):102-103.
[2]韦恩.奥图(Wayne Atton),唐.洛干(Donn Logan),王劭方.美国都市建筑——城市设计的触媒[M].创兴出版社有限公司.1984:79-95.
[3]金广君,刘代云,邱志勇.论城市触媒的内涵与作用——深圳市宝安新中心区城市设计方案解析[J].城市建筑,2004,6:73-74.
[4]侯建娜,杨海红.旅游演艺产品中地域文化元素开发的思考——以《印象.刘三姐》为例[J].旅游论坛.2010,6:284-287.
[5]张琴.杭州旅游演艺的运作方式与经验分析——以《宋城千古情》和《印象西湖》为例[J].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0:24-28.
[6]程大林,张京祥.城市更新超值物质规划的行动与思考[J].城市规划,2004,(2):70-73.
[7][8]徐世丕.旅游演艺对我国传统演出市场的冲击和拓展[J].中国戏剧论坛,2008,7:123-125.
[9]金广君.城市设计的“触媒效应”[J].规划师沙龙.2006,8:56-58.
[10]http://www.wys.gov.cn/Articles/20100131/20100131205622882.html[EB/OL].新浪网,2010,1.
[11]荣王月芳,徐振明,郭思维.城市时间触媒理论解读[J].城乡规划,2009,7: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