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活动

2024-11-04

农村文化活动(共12篇)

农村文化活动 篇1

随着经济的发展, 广大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 但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一手硬一手软”, 农村的文化建设往往跟不上经济建设的步伐, 群众喜闻乐见又健康文明的文化活动相对匮乏。不断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 努力创新文化活动形式, 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用健康文明而又丰富多彩的活动占领农村文化阵地, 丰富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是新时代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应该说, 不断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 努力创新文化活动形式, 必须做好以下五项工作:

1 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随着国家财政逐年对农业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及各项优惠政策的实施, 广大农村的生活水平正要从摆脱贫困向小康目标迈进, 同时, 对精神生活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用什么样的精神产品来满足这一需求, 是农村文化建设所必须关注和研究好的问题。如果不用大量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文化精神产品去占领它, 则它必被封建迷信活动、非法会道门组织、邪教组织和黄赌毒等所占领。加强文化阵地建设, 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括动, 正是有组织地用健康文明的活动去占领农村文化阵地, 因此, 各级各部门都应该重视和加强对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领导, 把开展文化活动作为联系群众、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服务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为改进和创新新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作为基层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好, 坚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群众, 用优秀的作品鼓舞群众, 一方面大张旗鼓地宣传发动, 引导和组织群众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用健康文明的活动占领广大群众的空余时间, 不断充实其文化精神生活, 另一方面坚决依法打击封建迷信活动和非法邪教组织及其活动。各级领导对农村群众的文化活动要有清醒的认识, 随时关注所辖地群众的文化生活, 以敏锐的政治鉴别力, 善于区分和处理不同性质的活动, 对健康文明的、弘扬主旋律的、有利于群众强身健体的, 要旗帜鲜明地肯定和推广, 并给予人力物力和政策上的大力支持。

2 坚持“三贴近”原则, 真正把文化活动办到农村去。

在农村, 文化建设服务的重点应该是广大的农民群众。这些形式虽很“土”, 但它却深得广大群众的喜爱。长期以来, 农村文化建设中形成了一个误区:每一项文体活动, 唱主角的总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或学校的师生, 活动也总是集中在乡镇集镇中心, 广大的农民群众只能当观众, 要使群众文体活动得到蓬勃发展, 唯一的途径就是把活动办到农村去, 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大力扶持, 努力创新活动方式, 深入挖掘并大力弘扬民间广为流传且为群众所喜爱的内容和方式, 让广大的农民朋友组建自己的活动队伍, 用他们自己喜爱的方式来满足自己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求, 鼓励村民积极参加到活动中来,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 争取做到村村有自己的活动队, 每队都经常开展活动, 久而久之, 参加文体活动便融人到村民的日常生活之中, 成为村民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3 把重点放在经常性工作上, 不断普及和推广。

农村群众文体活动的另一个误区就是仅仅把文体活动看作是重大节假日的庆祝活动, 忽视了经常性工作, 不注重平时勤“烧香”, 到群众思想出问题时方晓急时“抱佛脚”, 过节之时热热闹闹, 节日一过再无人过问, 平时的活动偃旗息鼓, 死气沉沉。要使文化活动充满生机与活力, 一定要把功夫花在经常性工作上, 要督促各文体活动队利用好劳动的空余时间, 有规律地经常性地开展活动, 最终做到每天或每隔几天便活动一次。这就要求各项活动要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文化主管部门要积极深入到农村进行组织和引导, 组织专业人员不断地对各活动队进行辅导培训, 使各活动队能不断提高活动质量, 不断更新活动内容, 不断创新活动方式, 不断增强吸引力。

4、加强管理, 创新内容。

在开展文体活动时, 要注重加强对活动队的管理, 对活动队的组织形式、参加人员、活动内容和活动质量等要做到心中有数, 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 逐步使其活动规范化和制度化。同时, 各文化活动队的活动场地又是一块极具开发潜力的宣传阵地, 只要注重引导和开发, 就可以把它建成一块块学习党的方针、政策, 学习法律法规的宣传阵地, 使广大群众在娱乐和健身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不断增强法制意识, 这对提高群众的整体素质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5、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投入, 为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经费保证。

长期以来,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极为薄弱, 一是没有活动场地;二是活动器材奇缺;三是活动经费拮据;四是活动骨干出现青黄不接的状况, 极大地限制了文化活动在农村的普及和推广。要加大对文化阵地建设的投入, 努力做到每村都有自己的活动场所, 有一定的活动器材和活动经费。而这些投入的主体应该是多样性的:a参加活动的人员, 以投工投劳的方式建设活动场地;b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给予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 争取将农村文化建设费用列入财政预算;c动员各企事业单位及个体工商户等, 多方集资建设农村文化阵地。只有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 农村文化活动才能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

总之, 只要加强领导, 加强管理, 加大投入, 农村文化阵地就能得到巩固和发展, 广大农村群众日益增强的精神文化需求便可得到不断地丰富和满足。

农村文化活动 篇2

一、举办单位

主办单位:中共xx区委宣传部

xx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承办单位:运河街道、乔司街道、塘栖镇、崇贤街道、xx街道、闲林街道、仓前街道、中泰街道、良渚街道、仁和街道、瓶窑镇、径山镇、黄湖镇、鸬鸟镇、百丈镇及全区农村文化礼堂。

二、活动时间

201x年2月21日-23日(农历正月十四至十六)

有关镇、街道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可适当提前或延长亮灯时间

三、活动地点

有关镇、街道农村文化礼堂

四、活动内容

1.有关镇、街道重点推出一个农村文化礼堂,作为元宵灯会主会场,并开展趣味活动。该农村文化礼堂应设主题灯1个,并要求每个家庭自己制作或提供一盏花灯集中展出。同时鼓励社会力量踊跃参与,营造喜庆热烈的节日氛围。

2.其他农村文化礼堂可结合实际采取小型、分散的形式,举办形式多样的灯会活动。

3.主办单位组成评委会对15个镇、街道元宵灯会主会场开展评比,评选出优秀文化礼堂灯会奖若干个,根据评比等次,给予每个文化礼堂3-8万元的补助奖励。

五、活动要求

1.文化礼堂灯会必须主题鲜明,内容健康向上,传递正能量。灯区布置喜庆祥和、氛围热烈、创意突出,观赏性强,具有地域特色。

2.主会场趣味活动丰富多样,参与面广,群众满意度高。

3.灯会活动方案齐全,组织严密,确保安全。

六、职责分工

(一)区委宣传部

1.元宵灯会活动组织、策划、发动;

2.元宵灯会活动的宣传报道;

3.元宵灯会活动检查、评比;

(二)区文广新局

1.灯会活动组织、策划、发动;

2.对灯会设计制作、布置进行业务指导;

3.元宵灯会活动相关宣传报道;

4.落实奖励补助资金;

5.元宵灯会活动检查、评比;

(三)镇街及文化礼堂村

1.有关镇街为农村文化礼堂元宵灯会活动组织实施主体责任单位。重点推出的农村文化礼堂所在村制定元宵灯会活动方案报送至镇街文体服务中心审定,镇街将元宵灯会活动方案报送至区文广新局备案;

2.落实好灯会活动经费,确保灯会活动顺利进行;

3.落实重点推出农村文化礼堂场地,组织策划实施元宵灯会及开展文艺演出、猜谜、展览等形式多样的趣味活动;

4.根据《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05号),承办单位有关镇街及农村文化礼堂应制定安全工作方案并报送至当地派出所备案;

5.确保元宵灯会活动的安全防范工作,加大巡查力量,必须安排专人值班,负责安保、防火、防盗、用电等相关安全工作;

6.灯会活动期间,对农村文化礼堂灯会现场各项工作进行全面检查、把关;

7.开展本地农村文化礼堂元宵灯会活动的宣传;

8.灯会活动结束,报送总结、照片到区文广新局,为评比提供依据。

七、其他事项

请有关镇街文体服务中心在11月30日下午4:00前通过政务平台将本地农村文化礼堂元宵灯会活动方案报送至区文广新局文化业务科。

联系人:罗xx

联系电话:xx

中共xx市xx区委宣传部

xx市xx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农村文化活动 篇3

关键词:福建;农村文化;现状;对策

大力增强农民精神文明意识是建构新农村的重要思想。而农村文化基础建设的相对薄弱,对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就福建省情况而言,其农村文化的特点是由于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相对少些,致使文化基础建设薄弱。福建地区拥有着十分厚重的文化底蕴。仅莆田的莆仙戏;泉州的梨园戏;漳州的竹马戏等具有地方特色剧种就达二十多个,位居全国之首。然而,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平衡导致当地农民文化生活的出现贫富差别。特别是贫困地区的一些农民由于对社会现象认识模糊而产生一些逆反心理现象,给社会带来许多不稳定因素。因此,提高农民的精神文化素质,对建设新农村移风易俗、树文明乡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①

一、农村文化发展迅速 彰显三大特色

由于长时间受限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福建农村的文化建设情况与其他发达地区农村相对无疑是落后的,近些年来,在福建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重视下,福建的农村文化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自2012年10月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决定》以来,已经拨款3000万元,用于强化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专项经费。“十五”期间,全省共扶持五个省级项目,二十三个市级项目,六十四个县级项目,八十六个乡镇文化站建设项目等。 具体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农村文化市场愈来愈活跃。近年来,福建省一些民间职业剧团组织的涌现,形成数支民营表演团体纷纷活跃在田野山间。同时,全省有九十四个县级以上的国有剧团深入农村年演近二十万场次。这对于改革旧的农村文化体制创新农村文化解决仅依靠文化站难以满足农村文化需要的矛盾,民间文艺社团力量的迅猛发展的确是正当其时。

2.农村文化阵地形式的多样化。随着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也再不断强化,农村文化建设也均都纳入到当地的发展五年规划之中,文化专项经费的投入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如今,在福建农村先进文化走进农村祠堂、庙宇等现象已呈普篇景象。

3.农村自办文化的逐渐兴起。近年来,福建省积极推动农村文化工作重心下移,把对公共文化建设重点倾向于农村,全力打造农村文化发展项目的品牌,有效推进了海西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事业。山区农民的文化生活比过去也有了改观丰富了许多。尤其是那些先富起来的农民,带头投资发展家乡文化事业,积极兴文重教,约请国有或民间的戏班、电影队、歌舞团走山乡入村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二、农村文化站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农村文化站建设存在的问题有客观方面的历史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认为因素。总体上讲,经费投入不足、思想上认识不够以及队伍建设差等原因是影响制约农村文化站发展建设的主要原因。凸显出“空壳文化站”、“人才断层”、“内容陈旧”等三个很难的大问题,这些问题若得不到有效处理,福建省农村文化工作就难以摆脱滞后局面。②

1.农村文化站工作的弱化

农村文化站处在农村文化工作的最前沿,直接承负着农村文化建设的重任,而目前绝大部分农村文化站工作人员,仅仅是完成一些广播电视播出与维护方面的工作,而能够表演吹、拉、弹、唱等文艺方面以及从事体育辅导方面的专业性人员严重短缺。文化站在编人员又少,混岗使用现象居多、“不务正业”的情况非常突出,这一严重事实充分说明农村文化站业已名存实亡。加之一些个别乡镇领导轻文化重经济思想严重,不对农村文化建设加大投入,甚至出现文化站被挤占被租用局面,农村文化站已成为“空壳文化站”。

2.综合性艺术人才短缺

目前在农村存在的主要文化活动主要是地方戏剧,可是喜爱戏剧的往往都是些中老年人,严重影响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现如今,绝大部分有学问的农村青年不肯回到农村工作,而是更愿在城里发展,致使一部分有文化且拥有文艺专长的人才外流。农村文化活动开展得好坏,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支热心农村文化建设发展骨干分子。而目前一些农村文化建设少管理少人才少组织的窘迫局面,致使农村文化群体难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合力。③

3.农村文化站的投入不均衡

由于农村经济一般发展的速度较慢,加之一些农民文化意识不高,从某种角度来说制约着农村文化的发展进程。即便是一些经济条件状况佳好的乡镇,其首先考虑的是抓经济发展,造桥修路,置亭办学,尽管近几年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文化专项资金的投入,但仍没有所占政府支出的主要位置。具体表现如下三个方面:

(1)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建设经费以及文化活动经费严重短缺。在山区农村,有的农民几乎一年也看不到一场电影或是一场戏。虽然各有关部门年年倡导组织各类形式的文化下乡活动,但仍是杯水车薪,很难惠泽八方。一些山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老化,停留在上世纪50、60年代的水准。农民看新报纸、杂志难,文化活动形式单调,内容枯燥贫乏等问题突出。

(2)农村文化站的工作人员的编制不清。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双重领导的身份,业务交由所居县市的文广局支配,而人事关系却由乡镇政府监管,这样一来,很容易导致管理上的重叠而出现管理方式的漏洞,致使文化站的工作人员不知该听从谁的指挥好,对农村文化工作的全面的开展十分不利。

(3)文化站的职责不平衡。由于农村文化站工作人员的职责不明确,导致权限的失衡,即对违反文化市场的现象只有管理权,而没有处置权,对于文明规范文化市场及其不利。

三、几点繁荣创新农村文化建设对策

(1)农村文化是促进科学发展的精神动因。福建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民间文化资源,各种门类繁多的民间文化艺术,别具一格地打造富于深刻内涵的地域资源文化,若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就会发扬光大,放色更大的生命力光芒。

(2)文化创新是发展的支撑力和增长点。大力树立福建精品文化品牌意识,走农村特色文化道路。文化都具有地域性,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文化特色,福建农村拥有着丰富的地方特色文化。例如:土家族文化、茶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等资源,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和开发好此类资源,打造具有福建特色的农村文化品牌。

(3)农村文化发展就是人的发展有效落实。我们应不断推出更多更好的农村文化作品,正确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走进农村,深入到农家百姓生活之中,加大对文化的资助力度,努力创作出一批以反映当代农村现实生活为主题,并且农民喜欢的文化精品。报纸、电视台等媒体应对这些优秀的农村题材文艺作品给予大力宣扬和在刊发等方面的重点扶持。进一步搞好服务“三农”的宣传出版物的宣传推广工作,围绕服务“三农”宣传读物精品体系的建设,走“政府搭台,两条腿走路”的渠道,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三农”宣传读物的需求。④

四、结语

近年来,随着广大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福建地区的农村,尤其是沿海城市区域的农村,越来越对文化建设引起重视。省市县乡镇各级政府均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的加大了投入,农村文化建设已纳入政府的规划之中。与此同时,农民文化娱乐的意识较比过去也有显著的提高。农村文化生活及其文化活动的丰富,促进了地域对外文化交流的良好势头,从而使回乡投资文化建设的“三胞”人数增多。农村文化生活的变化提高,也有效地促进了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注释:

①刘如珍:新时期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特点——以福建省山区农村为例.《群文天地》2009年第9期。

②王士婷:关于农村群众文化现状及发展的思考.《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21期。

③章勤:关于新形势下农村群众文化事业的现状及发展.《群文天地》2011年18期。

④胡英林:农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现状及对策. 新科教 2010年第9期。

参考文献:

[1]刘如珍.新时期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特点——以福建省山区农村为例[J].群文天地,2009(9).

[2]章勤.关于新形势下农村群众文化事业的现状及发展[J].群文天地,2011(18).

农村文化活动 篇4

一、文化反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实需要

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发生了广泛的变化,面对层出不穷的新事物,广大农民许多原有的知识、经验甚至价值判断丧失传承力和判断价值,加之受自身旧有传统和经验的束缚,他们很难适应这种变化。因此一个突出的问题呈现在我们面前,即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并由此导致诸如拜金主义盛行、道德滑坡、精神世界荒芜、文化生活空虚等问题,因此新农村文化的重建迫在眉睫。农村学生对新文化的敏感性强,他们头脑里鲜有旧框框,能够以他们理解的方式对最新发展现象做出迅速的反映,从而使得他们能成为长辈的文化解释者。因此通过组织农村学校的学生对长辈进行“文化反哺”提高农民素质修养,进而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也就得以凸显。

“文化反哺”是由周晓虹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首次提出并使用的,他借用生物学意义上的概念,十分恰当形象地描绘出发生于人类社会文化传承中的一种特别现象,即指在急速的社会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1]在这里,“文化反哺”是指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村学生对长辈产生的积极的正面的全方位的影响。

二、文化反哺: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价值诉求

在新农村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农村学生不仅仅是文化的承接者,也承载着传播文化、创新文化的责任。在“反哺”的过程中,对于农村学生和学校而言,其意义超越文化传承、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还是一条促进学校发展和自身成长的有效途径。

(一)“文化反哺”是提升农民素质的有效途径。

农民是新农村文化建设力量源泉,然而农民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首先,在我国广大农村,农民受教育的程度相对较低,加之受传统小农思想的束缚,一些农民在思想上抵制新生事物;其次,受体制、经费、师资等诸多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农村学校无力承担农民继续教育的重任,而本应发挥主导作用的社会教育,由于本身就十分薄弱,对广大农民的文化提升未能产生足够的影响。

新生代的农村学生对新文化接受能力较强,每天都会从老师、同伴、网络等广泛的渠道获取最新的知识、信息,在与长辈相处的过程中,他们的言行举止又在潜移默化中对家长有示范、辐射的“反哺”作用,从而帮助长辈打破僵化思维,走出发展的凹地,更好地接受新知识、新文化,成为懂文化的新型农民,进而提升新农村文化建设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文化反哺”也是农村学生形成文化自觉,实现自我教育的过程。

现代社会城市化的时代趋势使得许多农村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方式低度地自我认同。“文化反哺”能使学生在与家长的互动中认识到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并无优劣高低贵贱之分。单纯以城市为导向的农村教育在农民的现实生活中是没有文化根基的,这样的农村教育只能是城市教育的附属产品。[2]“文化反哺”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乡土情怀。它能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碰撞、弥补,共同为农村学生的成长输送“营养”。此外,“文化反哺”认同农村学生对长辈的贡献,使学生在“反哺”的过程中为自身发展注入新鲜血液。而且,“文化反哺”能缓和代际隔阂的问题,提高子女在家庭文化生活中的地位,这有利于形成民主的家庭氛围,而家庭和谐又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三)“文化反哺”有利于农村学校的内涵发展,密切校村联系。

当今社会,农村学校逐渐沦为文化孤岛,并与农村生活日益脱离。“文化反哺”架设起了学校与家庭的新平台,使学校与家庭相互融合、弥补,实现双赢。通过“文化反哺”,学生可以激发家长的自豪感,并与家长一起发掘、培植、提升目前还存留的或者可能恢复的农村文化种子,整合农村传统文化,扩大其生存空间。此外,在这一过程中,学校与农村家庭的互动增多,这一方面能促使农村的传统文化与城市的现代文化融为一体,使学生不再是游离于农村生活和家庭之外的、被变相“隔离”的人群。另一方面,农村家长能重新意识到学生和学校在农村发展的进程中所发挥的无可替代和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有利于农村学校重新发挥文化引领的作用,成为当地的文化、人才培养和信息传播中心。

三、文化反哺: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学校方面。

1. 农村教师帮助农村学生形成“文化反哺”的意识。

农村教师是农村教育中的主力军,因此应该尽可能多方面地帮助农村学生形成“文化反哺”的意识。首先,农村教师应尽可能多地给学生讲授一些“文化反哺”的例子,让学生无意识地学习和模仿;其次,教师应该主动要求学生与家长分享所学的一些知识,鼓励学生每天多跟父母交流。

2. 农村教师通过课程与教学给学生知识和能力上的准备。

农村教师在合理利用国家课程的情况下,应多多引用具有乡土气息的内容对学生因材施教,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使他们的知识水平得到提升,能力结构日益丰富。

3. 学校形成一个有效的支持系统,帮助学生做家长的工作。

农村教师是广大农民心目中的“文化人”,应该利用自身优势,开导家长让其主动接受来自子女的优质资源,给学生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支持后盾。

4. 学校组织各种类型的活动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参加。

(1)通过家庭作业的形式对家长进行必要的知识传授。

在农村,家长忙于农活及家务,加之许多农民缺少相应的知识储备,能对孩子作业进行辅导的家长凤毛麟角。针对这些情况,开展“考爸爸,问妈妈,让爷爷、奶奶都知道”的“反哺”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

(2)学校邀请家长与学生一起参加有意义的活动。

学校可以确定一些对于学生及家长都具有实际意义的项目,组织学生与家长一道开展“小手牵大手”活动,比如普法宣传教育活动、科技知识宣传活动,等等。

(二)学生方面。

1.形成向家长“反哺”的意识。

学生们应该摆脱传统思想的桎梏,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家庭中主动向父母传授自己所学的知识。

2.认真学习,具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

农村学生应该努力学习,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和能力结构,为优质资源的传承与发展服务。

3.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通过自己的行为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父母。

学生应该尽可能多地向父母宣传新文化、新思想,解除落后的传统思想观念对父母的束缚,帮助他们更好地接受新知识、新文化。

4.学生应该积极配合学校组织的有利于“文化反哺”的活动。

对于学校组织的各项有利于“反哺”的活动,首先学生自己应该积极地响应;其次学生应该鼓励和带动家庭成员一起参加。

(三)家长方面。

家长必须努力脱离传统的权威束缚,跳出为人长的桎梏窠臼,找到自己的心理位置,调整好心态去适应新文化。

1.在思想上接受“文化反哺”。

家长应该听从学校老师的建议,正确看待“文化反哺”,以积极开放的心态,主动接受、适应子女的“反哺”。

2.和子女一起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

农村家长应该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这样一方面自己的素质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使自己融入到子女的群体中并与学校和子女建立更为和谐的关系,同时这对督促子女的学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农村文化建设已经取得很大的成效,而作为社会变迁的产物“文化反哺”,使得农村学校通过“反哺”形式开展农民教育成为可能,同时基础教育改革也为农村学校“文化反哺”的推广提供了契机。因此农村学校应该充分挖掘其内在潜力,提升其作为农村文化中心在传递和创生文化过程中的应然使命,引领农村学生对其家长的“反哺”,从而激发构建新农村文化的内在张力。

参考文献

[1]周晓虹.试论当代中国青年文化反哺的意义[J].青年界, 1988年创刊号.

农村文化活动 篇5

建设的建议

农村文化现状

经过走访调查了解到,铜厂乡9个村委会中只有米苴和底尼2个村委会有文化活动室,且活动室内的电视机、影碟机、功放机都已经陈旧老化,经常卡带子。查阅有关资料后进一步了解到:在当前的农村,绝大多数由于缺乏文化公共设施或设施陈旧老化,文化事业发展滞后,文化教育阵地严重匮乏,思想道德文化感召力减弱,科技文化推动力滞后。文化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甚至不同向或者不同步,娱乐文化生活陶冶力下降,加之各种腐朽思想的负面影响,致使农村人们的道德滑坡、世风变浊,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有所滋长。在一部分人的心目中,“政治是空的,理想是远的,道德是虚的,唯有金钱是真的”,似乎除了金钱和享乐外再没有什么可值得追求的了。有的只求实惠,不讲理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被歪曲,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淡漠;二是文化生活贫乏和文化市场不健康,伦理道德观念蜕变。农村社会环境受到污染,许多格调低下和渲染色情暴力犯罪的书刊、音像制品充斥农村文化市场,恶化了农村社会精神环境。部分农民的社会正义感、责任感、义务意识淡漠,荣辱观、是非观混乱,国家和集体观念淡化,道德滑坡;三是宗教活动频繁,封建迷信抬头,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在农村修庙宇、看阴阳宅风水盛行,神汉巫婆仍在活动,婚丧喜事大操大办现象突出,不少地方打麻将、买码赌博、斗地主、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现象呈上升趋势,群众生活缺乏安全感,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

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成因

1、认识不清,心口不一致

目前乡镇文化站人、财、物、事四权下放到乡镇管理,部分乡镇却没有把乡镇文化站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对待,一

些乡镇领导由于思想认识不一,对文化站撒手不管了,认为文化站不出经济效益,是个包袱,认为文化工作是软指标,不抓文化工作不影响单位排名进位、个人晋升,文化工作抓与不抓无所谓。在一些乡镇领导看来,需要投入而不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文化事业建设是可以先放一放或挂在嘴边说说而已的。

2、体制不顺,主管不到位

首先是用人机制制约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文化站缺编严重,另一方面需要的专业人才又进不来。(铜厂乡文教中心现在只有2人,无一人是文化站技术专业人员)四权下放到乡镇管理后,一是乡镇不管或者不知道怎样管;二是县级文化部门对文化站管理力不从心,有的文化站专干换了县文化部门根本不知道。文化专干地位低待遇差,是“弱势群体”。文化专干很寒心,许多都不愿意再干文化工作。其次,由于管理体制问题,部分文化专干不善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专业特长,没有把创新作为自己力量的源泉,还是停留在向政府“等、靠、要”的观念上。经费困难加上一时得不到领导的支持,就不敢也不愿开展工作。造血功能不能强化,自我生存发展能力弱。再次,长期以来财政对文化的“欠帐”太多。改革开放以来,90%以上的乡镇没有新建文化设施,原有的文化设施有的破烂不堪,有的挪作他用。以文养文,走产业化道路条件还不成熟,也很不现实。在这种情况下,乡镇文化站普遍得了“贫血症”,急需输血。

振兴农村文化的建议

坚持着眼长远与立足当前相结合,因地制宜,整合资源,使农村文化建设标准、建设内容和相关政策措施适合农村实际;坚持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相结合,形成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良好局面;坚持弘扬先进文化与传承乡土文化相结合,不断增加农村文化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坚持“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通过“送文化”带动“种文化”,提高农村文化自我发展能力。

(一)加强农村文化站建设

乡镇文化站是农村文化活动的载体和组织者,直接影响农村文化建设。怎样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主要从农村文化站建设

着手,本人建议:

1、深化认识。营造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环境。群众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和繁荣群众文化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县、镇乡政府部门要加大对群众文化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力度,站在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重视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经常对群众文化工作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帮助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各乡镇应将文化工作纳入双文明建设目标管理范畴,改变那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要花钱宁可不要的现象,使农村文化走出“无事干、无人管、无所作为”的误区。

2、强化改革,建立农村文化良好的运行机制。机构改革是必然趋势,文化站无疑必须面对现实,迎接挑战。但无论怎么改,从事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机构不能撤,反而应予强化,在改革中,文化站必须抓住机遇,理顺体制,开辟出一块属于自身的天地,使之成为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向往之所,也只有这样,才有其存在的必要。文化站是最基层的文化事业单位,县文化主管部门,应把握好进人关、用人关、培训关,应将一批业务精,敬业精神强,有较强工作能力的文化专干纳入国家公务员范畴,使之在生活和福利待遇上与其他干部一视同仁,建设良好的运行机制、激励、机制、投入机制,把发展先进文化与改造落后文化统一,与提高群众文化素质统一、与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统一。同时,可发挥文化广播、电视、体育等相关部门职能互补的优势,组成综合的乡镇群众文化娱乐机构,增加其实力和发展后劲。

3、增加投入,建设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阵地。阵地是舞台,是文化站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乡镇机构改革中,各乡镇党委、政府应该保证和改善文化站的基本办公条件,必须将现有的文化市场、阵地和设备划归文化站统一管理和使用,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借调和挪作他用,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乡镇财政应逐年增加对群众文化工作的投入,应将文化活动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逐步巩固和添置文化娱乐设施和设备。

4、提高素质,优化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队伍。在易门县

乡镇文化专干队伍中,年龄偏大,整体素质偏低。各级文化业务部门要加强对文化专干的教育和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努力提高他们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使他们成为群众文化管理上的能手,群众文化活动辅导上的行家,使之成为乡镇政府领导下的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的新生儿;再次,文化站应转变观念,凭借自身所拥有的人才、地域、文化经济政策等优势,积极开发文化产业,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弥补文化经费不足,壮大自身实力。

(二)开展农村“种文化”活动

为把农村文化做好做活,真正让文化在农村“生根发芽”,我们应转变思路,变“送文化”为“种文化”,即把农民从文化的看客变成主角,通过培养大批乡土文化人才,引导农村群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让他们唱主角,激发广大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这种由“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会把“文化下乡”变成“扎根在乡”,农民素养不断提高,和谐的文明新风扑面而来。具体做法:

一是完善文化设施,为农村文化搭建舞台。为满足群众日趋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政府可在农村普及有线电视网、电化教育系统,可要求每个村兴建一个文化舞台,通过政府资助、共建单位对口帮扶等形式,加大村级文化设施建设。并要求有条件的村建设文体活动室,添置健身器材、棋牌等文体设施,开展经常性文化活动,使广大农民共享公共文化服务。

二是建设新农村书屋,用知识滋养农民的心灵。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文化先行,把办好“农家书屋”作为一项重要举措,在书屋中配置社科类、农业科技类、医药卫生类等各方面书籍。让新鲜多彩的先进文化进村入户,以文化的“软实力”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在事件有关部门个关心支持下,目前铜厂乡9个村委会都已建成新农村书屋,每到农闲时节,农民们就三三两两到书屋借阅,书屋真正成为了农民们学科技、闯市场、快致富的“加油站”。

三是培育文化队伍,构筑农村文化阵地。要对农村文艺演出队、文化特色户进行调查摸底,铜厂乡应该对皮影戏、左脚舞、芦笙舞、花鼓舞、跳哑吧、花灯、皮影画等地方传统民俗

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开发,并建立档案,给予重点扶持和培植,不断构筑农村文化阵地。同时建立乡文化站、村文艺队“二位一体”培训网络,乡文化站不定期组织文艺教师为村里的文艺队伍进行培训,使散发乡土气息的农村文化重新焕发活力。鼓励各村举办左脚舞、芦笙舞、文艺汇演等文体活动,激发农民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热情,既可锻炼培养群众文艺骨干,又能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与时俱进,当前的文化站必须直面现实,走出原有的怪圈,变“等、靠、要”的依赖性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自觉性,变“求稳旁徨”的被动性为“无功就是过”的主动性,在国家群众文化政策的指导下,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机遇面前,迎接挑战,走进属于自己的灿烂天地,繁荣农村文化。

铜厂乡里士村委会新农村指导员

农村文化建设 篇6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国家的惠民政策等指导下,在党的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引领下,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在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制约的因素。

(一)文化队伍人才紧缺,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人才队伍是农村文化建设事业的主体,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离不开一支业务强、素质精的文化人才队伍。而当前的情况是:

1、基层从事文化方面的工作人员有特长的人才十分缺乏。由于体制等原因导致乡镇文化站的编制少、人员少,文化站长身兼多职,缺少既懂管理又懂业务的文化站长。而有些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业务技能水平偏低,专业能力不强,已经难以满足当前繁重的文化工作的需要。

2、村里面懂乐器,通曲艺的文化人大多是过去由于宣传的需要而培养出来的文艺才能。现在他们的平均年龄都在60周岁以上,由于身体状况和记忆能力等诸多原因的影响,已经很少参加文化活动了。因而农村文艺人才队伍储备已严重不足,基层文化活动的编导人才和吹、拉、弹、唱等各艺术门类的专业人才十分缺乏。

3、在村里,民间文艺团队虽然有很多,但演员们的最高学历往往只有高中,他们的文艺专长大都是靠自悟和自学形成的,团队里又缺少高水平的群众文艺创作人才,因而也只能仅仅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精”、“专”、“博”,也就无法很好地“传”、“帮”、“带”。

(二)文化活动还是少,农民文化生活依然贫乏

1、每年农村的文化活动主要是在各种节庆日、纪念日以及冬闲时间,由各乡镇文化站通过联办、协办等多种方式,组织开展民间文艺演出、图片展、拔河赛、趣味运动以及棋类比赛等等。上级宣传、文化等部门组织开展的“文化下乡”活动一年也就2-3次,大多只到2-3个乡村,活动形式多为慰问演出、义务题写春联、电影公映、照全家福等,活动的次数与形式都十分有限。

2、村里活动形式还是比较的单一,有的村往往只是在元旦、三·八等节日,组织开展一些简单的文化活动,如唱唱歌、跳跳舞等,基本上都是妇女们在参加,男人们很少去参与,就是在农闲时间举办了文体活动,但因环境、天气等影响,参加的人也不是太多,基本上都没有形成规模;有的村搞一些篮球比赛、拔河比赛,但也不是很经常,也不是很正规。

(三)农村文化管理相对薄弱,文化管理体制有待提高

1、乡镇文化站作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基层阵地,主要任务就是向广大老百姓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满足其基本的文化需求,承担一定的文化教育功能,组织和引导主流文化精神,整理和保护民间优秀文化遗产,但由于受到经济、人才、设备等影响,导致相当多文化站没能发挥农村新文化主阵地的作用。而村里的文艺骨干,从事各种文艺活动时,他们怕影响自己的经济上的收入,积极性不高。

2、各村组织开展一些文化活动,也仅限于邻里之间、本村之间,常是老人、妇女和孩子参与的多,年轻人和男人们参与的少,导致群众的参与面小,难以真正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也难以对农村文化生活提供较大的改观。

(四)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较差,缺少维护和管理

1、大多数村里文化建设较差,只有少数的锻炼器材和篮球场等设施,不能满足大多数村民的需求,农家书屋虽然也普遍成立,但是书刊、报纸仅限于上级发放,种类少,针对性和时效性差,补充更新较少,不能满足群众个性化需求,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2、有些村里的文化基础设施缺少管理和维护。比如,许多村文化室已经修建成,但是没有专人管理,冬季也缺少采暖费用,导致不能经常开放,致使有很多村民并不知晓它是否投入使用;就是部分村民听说过,因开放时间不固定也无法去那里看书、娱乐等等。

(五)文化下乡力度不够,文化供应针对性不强

各级文化部门送文化下乡确实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文化下乡中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了:文化下乡次数太少了,远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文化下乡的内容针对性不强,不贴近群众生活,时间长了,农民就对此失去了兴趣;文化下乡在形式上,搞演出活动的多,而办培训、辅导的少;文化下乡来时热热闹闹,离开后又是冷冷清清,只是送文化下乡而没有下乡“种文化”。

二、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一)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较为完善的文化服务体系。

1、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与使用。

进一步加大乡(镇)文化站文体设备的配备力度,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形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中,要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电影放映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一批满足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文化站、图书室、文体活动中心,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他们在家门囗就享受到文化惠民的政策。

2、加快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加大对村级文化室的建设,给每个村修建一个村级文化室,并配备相应的设施,配备1名以上专职文化管理员,投入一定的经费,着力构建有文化室,体育活动场所,图书室,文化管理员,文化活动经费,民间文化活动队伍的一套工作目标体系和考评机制的“七位一体”的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二)努力开展好优质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体系,丰富活跃乡村群众文化生活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维护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重要保障,是维护公共文化生活的公平与正义,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各级政府的基本职责,因而十分有必要做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1、继续开展好文化下乡等系列文化惠民活动

积极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要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县文化馆、歌舞团、文化站、文体局等的服务重心要不断下移,加大文化下乡次数;积极开展“万村千乡文化产品惠民行动”、“千场演出送基层”、“百日广场文化活动”……让文化真正走进田间地头,走进农牧民心间,变文化“下”乡为文化“留”乡,变“送”文化为“种”文化。

2、继续开展和管理好“东风工程”和“农家书屋”

农家书屋要建立稳定的管理员队伍,完善管理人员业务培训体系,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能力和服务水平,健全出版物和设施设备补充更新机制,切实解决农民看书难、读报难的问题和努力满足农村群众个性化文化需求;管理好“东风工程”图书、音像制品,切实为农民提供愉悦精神、喜闻乐见的书籍、歌舞、电影、电视节目、戏曲、音乐和各种文化文艺活动。

3、整合提升富有特色的地方传统文化,为现代农村文化生活服务

在建设新农村文化的时候,应当把沉淀在农村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尽可能地挖掘出来,有意识地让这样的艺术形式通过汇演,比赛等手段,增添现代内容,围绕本土文化搞活动,增强文化活动的影响力。比如,巴里坤小曲子新唱时代精神、社火与现代舞蹈相结合等,相信农村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将增色不少。或以农村人日日从事的劳动为主题,开展劳动技能大比武,一定能大大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三)切实加强乡村文化队伍建设,不断满足农民综合素质提高的需求

建设好农村文化队伍是农村文化建设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要改革和完善现有的管理体制,增强文化单位的自我发展能力,激发文化单位的生机与活力,进一步发挥文化单位的职能作用,我们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对农村的文化人才建设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及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农村的文化人才建设的重要意义,健全文化组织机构,配足专业人员,落实编制,加大公共文化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提高公共文化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使农村文化呈现有人管,有人抓的工作格局。

2、加强农村的文化队伍建设。

加强对农村的文化干部、文化骨干和文化中心户的免费培训辅导,发掘农村“文化能人”,充分发挥出农村文化能人的引带、辐射作用,让他们按照其自身的特点把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可以成立腰鼓队、舞蹈队、快板队、广场舞队、小曲子队等,逐步培养村民对文化的兴趣,使村民们感到丰富的文化生活带来的乐趣,同时也不断稳定和发展了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

3、市、县文化馆等部门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开展好服务工作,加强对农村的文化干部、文化骨干和文化中心户的免费培训辅导,采取中短期培训的形式,分批对现有的农村基层干部进行培养;对选拔的“村官”事业的学生进行农村文化师素质的教育;建议在分配艺术院校毕业生时,优先满足农村对艺术人才的需求。

(四)加强“三农”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

坚持文化“三贴近”的原则,即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调动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他们到农村采访,体验生活,创作贴近群众生活的,创造出既能适合农村文化内容又能联系党的文化要求的站得住、有影响、传得开的具有健康向上的优秀文化作品;充分激发“农村文化能人”的潜力,让他们用自已的语言写出自身对党的政策和社会文化的感受。并通过举办农村题材的小品、曲艺、舞蹈、音乐等比赛、展演和评奖活动,不断推出新人新作,并编排成贴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深入乡、村巡回演出,给广大农民群众提供精神食粮,给广大农民群众带来思想上的启迪、身心上的愉悦、审美上享受,以激发广大农民自娱自乐的积极性,营造崇尚科学、文明向上的文化氛围。

(五)要不断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

农村文化活动的性质与形式 篇7

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其中农村文化活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此, 本文以农村文化活动为切入点, 对农村文化与和谐社会构建问题发表若干浅见, 为求以小见大、抛砖引玉。

一、农村文化活动的性质与重要作用

农村文化活动, 顾名思义, 是农村中开展的、由农民参加的群众业余文化活动, 也是一种文化普及活动, 它属于社会文化范畴。

农村文化活动,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载体与手段、内容与途径。一切方针、政策、思想、原则、计划、策划, 最终最实的, 都要以活动为核心。离开了农村文化活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会成为纸上谈兵。由此可见, 农村文化活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与关键。

同样, 农村文化活动对于和谐社会构建, 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种重要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解读———

其一是弘扬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 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 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 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使全国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通过农村文化的开展, 广大农民群众更加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 拥护改革开放, 拥护党的“三农”政策与富农政策, 振奋了民族精神, 焕发了旺盛的斗志。形成了团结友爱、携手并进、互敬互让、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尚, 为和谐社会的构建, 提供了思想保证。

其二是弘扬先进文化。农村文化活动,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弘扬先进文化, 改造落后文化, 抵制腐朽文化。各种农村文化活动, 以其先进性形成了亲和力、凝聚力、感召力, 成为吸引广大农民群众的“磁石”, 也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保证。

其三是重塑农民人格。各种农村文化活动, 使广大农民群众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中陶冶了情操、提升了品质、重塑了人格, 远离了赌博、婚外恋、游手好闲、封建迷信等恶习少了, 做到了心理和谐、人际和谐, 从而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人格保证。

由此可见, 农村文化活动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是万万不可小视的。

二、农村文化活动的形式与落实举措

农村文化活动的形式是百花齐放、丰富多彩的, 仅就当前部分县市所见, 就可分为以下数种:

一是按活动内容分, 有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科技咨询、网络服务、技术推广、科普培训、文艺演出、体育赛事等等。

二是按活动性质分, 有娱乐文化、休闲文化、健身文化、科技文化、艺术文化等等。

三是按活动场所分, 有家庭文化、村屯文化、田间地头文化、广场文化、舞台文化等等。

四是按活动时间分, 有日常文化、节日文化、庆典文化等等。

五是按活动范畴分, 有社会文化、民间文化、民俗文化等等。

六是按活动品位分, 有普及文化、提高文化等等。

多年来, 农村文化活动, 就构成了一道亮丽的多文化的风景线不仅联动、活泛, 还处处可见。

谈如何开展农村系列文化活动 篇8

一、农村系列文化活动的结构

农村系列文化活动分四个系列:

(一) 活动分类系列

群众文化活动, 是群众文化事业的基础。尽管一个单位、一个地区的群众文化活动, 由于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经济条件和艺术爱好的不同, 而具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但进入“改革、开放”的今天, 其活动属性更趋于和社会属性相对应。作为“活动分类系列”, 我们主要是从这一前提出发来分类的, 如校园的文化活动谓之“校园文化”, 且含于“行业文化活动”之中。

(二) 活动层次系列

活动层次即活动网络。以往, 习惯于把网络建设归纳于三级文化网。但是文化活动的社会性, 决定了文化网络构成的复合性。科学地认识网络建设, 是至关重要的。文化网络的构成特点是:

1. 社会性。

即多层次环节, 多层次结构。应该强调的一面是同文化馆和文化站并列的同级文化部门 (如剧场、影院、图书馆、博物馆等) 、本地区群团组织的活动阵地, 是文化阵地建设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家庭文化的兴起, 适应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居住分散的环境特点和群众文化自娱自乐的特征。文化活动趋向家庭化, 是值得重视和扶植的事物。

2. 复合性。

这是从文化网络管理方面体现的。含行政管理、事业管理、经营管理, 概言之, 在管理方式上呈现一种复合体形态。

3. 动态性。

从静的方面看, 各层次阵地是相对独立的。从实质上说, 大文化的兴起, 决定了内在上这些阵地呈现一环套一环的网络系统。这个网络是发展的, 作为管理者, 必须因时、因地进行决策追踪, 充分发展网络作用。

(三) 活动功能系列

活动功能分成五个方面:

1. 文化娱乐功能;2.思想教育功能;3.传授知识功能;4.交叉效应功能;5.自我发展功能。其中, 所谓“交叉效应功能”是指娱乐、教育、知识相互感应的场。“自我发展功能”是交叉效应功能在人身之体现。

从功能上说, 任何文化活动都是具有科学的目的性, 寓教于乐在实现目的时贯穿始终。

(四) 活动承办系列

文化活动开展, 应该适应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采取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

二、农村系列文化活动的特征

1.动态、有序、开放的系统

“动态”。是说农村系列文化活动始终处于运动变化的状态, 其运动的总和体现了从小文化到大文化的发展变化。

有序。信息时代的哲学把有序看作事物的变化相对于一定的时空的动态稳定性。农村系列文化活动具有“有序化”的特征, 意思是说从其构成来看, 是系列化, 其运动过程中各元素间体现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规律。

开放。农村系列文化活动开放的特征, 是指传统的东西要继承其精华, 外来的东西要消化吸收。开放, 不是放任自流, 要创造和新的生产力相适应的文化活动, 实现民族化的现代化。

2.生产、生活、文化活动的关系

一定的生产关系决定着一定的生活方式, 一定的生活方式规定着其特有的文化活动形式、内容和组合方式。

(1) 农村文化活动的季节性。

(2) 农村文化活动的分散性。

(3) 农村文化活动的行业性。

(4) 农村文化活动的集中性。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新农村 篇9

一、农村文化现状及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农村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农民的物质生活条件获得了极大改善, 农村文化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由于我国农村的特殊环境, 农村文化还存在许多滞后的地方。

1. 农村文化地区发展不平衡。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导致了不同地区文化发展存在着差距。首先, 东西部农民的文化生活状况差异较大。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 东部沿海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 部分富裕农民的生活模式已从温饱型转向小康型, 他们的文化消费更加科学合理, 闲暇时间的分配已得到较科学合理的安排, 文化消费方面的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逐渐增加。农民的文化娱乐需求有较大增长, 农民文化生活质量整体有所提高。

西部地区农村文化事业的现状同东部相比较, 农村文化的贫困和弱质就表现得更为突出。在西部农村贫穷落后的地区, 人们对接受教育、学习文化缺乏足够的认识, 过早辍学产生文盲, 再由文盲导致贫困的恶性循环现象依然存在。在西部农村的很多地区, 由于经费不足, 基础文化设施的建设仍相当薄弱, 农民的文化生活十分单调。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 人们对外面并不了解, 传统的价值观念仍严重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人们的商品观念、市场观念、信息观念、时间观念、效益观念等都非常淡薄, 落后的思想观念禁锢着农民的思想、遮蔽着农民的视野、束缚了农民的手脚。

其次, 由于城乡收入差距较大, 城乡文化差距也十分明显。在城镇, 各种文化设施丰富, 农民文化意识强、积极性高, 农民自发组织了秧歌队、民间艺术团、唢呐演出队、民间舞蹈团、票友组织等多种文化活动, 组建了一定数量的文艺演出队伍和宣传队, 在自娱自乐的同时还参加各种商业演出;但在比较偏僻的乡镇或村社, 文化基础设施则十分简陋, 文化活动形式单一, 即使成立了腰鼓队、秧歌队, 也主要是为红白喜事、开张庆典服务, 农民缺乏健康的文化活动, 黄赌毒和封建迷信沉渣泛起, 严重影响着农民的生活。

2. 农村文化水平不高, 农村文化生活单一和缺乏。

由于我国农村的特殊环境, 农村文化建设人员缺乏、经费紧张, 农村文化活动结构单一, 农村艺术团体分解严重, 很难组织水平高、影响大的文化艺术形式, 对一些文化艺术节目不能进行很好地打造与推介, 农村的一些传统文化项目出现后继无人之可能, 使得农村文化活动走向低落状态, 处在低层面的发展上。

3. 经费短缺, 文化队伍不稳定。

现阶段, 公益文化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主要是靠政府财政拨款, 近年来拨款虽有所增加, 但扣除物价上涨等因素, 文化事业经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增长幅度不大, 有的甚至呈逐年下降趋势。为弥补经费不足, 一些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开展了一些经营活动。但经营活动主要是场地出租。还有一些是图书租赁、录像放映、美术装潢、摄影彩扩等文化经营项目, 大多数是小打小闹, 没有形成太大的规模。一些地方的经营活动中还出现亏损, 导致负债。在入不敷出、资金有限的状况下, 许多乡镇, 文化人员存在待遇低、身份难解决的现状, 基层“文化能人”缺失严重, 文化队伍不稳定, 文化活动难以开展。

二、改善农村文化的有效途径

1. 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教育, 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

首先, 文化部门要通过灵活有效的方式方法把党的理论、党的思想、党的方针政策传播到农民群众中去, 帮助农民了解我国当前形势, 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有效夯实党在农村的领导。针对农民思想混乱的现象, 乡镇各级政府要注重对农民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培养, 力争通过思想教育、舆论宣传、各种文明创建活动, 帮助农民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过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 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科技水平、劳动能力和就业能力, 力争缩短农民对社会的适应过程。

其次, 文化主管部门要从政策上给农村文化建设予以支持, 从形式到活动上加以指导, 从资金上给予资助, 力争让农民在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中享受舒心的文化乐趣。在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过程中, 城市文化部门要积极发挥带动作用, 在对文化设施提供帮助的同时还需对乡镇文化人员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从整体上提供全方位的资助。

2. 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建设一支优良的文化队伍。

针对农村文化人员缺少的现象, 政府要加强对农村文化设施的投入, 加大对农村文化人员的扶持和指导, 从精神上到物质上给以投入。在投入问题上, 坚持政府投入为主, 调动社会力量, 逐步建立国家、集体、个人、社会相结合的多渠道投入体系, 绝不能借机向农民集资、摊派。在文化建设中, 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 以乡镇为依托, 以村为重点, 以农户为对象, 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系统。

3. 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发掘, 促进农村地方文化建设。

我国有着悠久历史, 传统文化对我国人民的生活和文化起着深远的影响。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农村政府要高度重视本土文化对精神生活的影响和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在民间文化底蕴丰厚的地方, 要加强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和抢修工作, 重视对老艺术的继承与发扬, 让其永葆青春与活力。可以考虑对为农村实用文化人才如民间工艺技师、民间美术师、民间曲艺师等加以奖励, 加强对农村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以繁荣农村文化市场为目标, 推动农村文化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摘要:农村文化建设是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内容, 保障农民文化权利是中国农民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各种文化方面的诉求及利益实现的前提。由于我国的特殊环境, 我国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 但还存在诸多滞后的方面。本文从多个层面着手, 对我国农村文化建设途径进行探讨, 以期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关键词:现状,权利,保障,途径

参考文献

[1]耿玲:安徽阜阳让农民文化权益多元化.中国经济周刊[J].http://www.sina.com.cn2008.11.24.

[2]李珣: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法制与社会:旬刊.2009年第三期.

[3]李燕华党辉:基于新农村建设的农村文化建设路径分析.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N].2009年第五期.

农村文化活动 篇10

关键词: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开展

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载体很多, 空间范围较大, 所以有着大众性特征, 民族民间文化底蕴非常浓厚。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在不同历史时期下的特征基本相同, 即覆盖范围广、参与人数多、形式多种多样和内容丰富有趣等。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不会受到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 演唱形式与规模并不固定, 因此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良性发展, 对于我国社会文化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现状

一是很多基层文化工作人员对农村文化建设认识不充分, 未能认识到经济与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忽视了农村群众文化的开展, 无法发挥出其应有的社会、文化等效益; 二是农村文化活动场所与基础设施陈旧落后, 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是文化队伍建设缓慢, 一些文化工作人员思想不够活跃, 综合素质不高, 组织能力较弱, 无法有效组织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 四是文化活动经费匮乏, 宣传力度不够;五是进城务工的青年逐年增加, 农村以留守老人、孩童为主, 文化活动场所和设备利用率不高, 文化活动活力不足。

二、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建议

( 一)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文化活动阵地

在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时, 既要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还要有良好的物质基础保障。农村文化不仅需要基础文娱文化设备、场地, 还要有良好环境便于活动的组织开展, 应根据当地经济、环境及设施等条件, 加快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如老人中心、图书馆、文化馆、群众艺术馆、电影放映流动站、农村农家书屋以及综合文化站等, 并为农村群众免费开放[1]。要结合当地经济、地理和人口情况, 整合设备, 优化配置古居、现闲置场所等, 实现资源的共享共建, 提升基层文化设施的配置水平, 扩大其覆盖率。应合理建设文化网点, 完善公益文化活动阵地, 让更多农村群众获益, 此外还要落实设施的管理、储存、维护、使用和借还等制度, 防止文化设备出现损坏、挪用和流失等问题。为保证配套设施建设有充足经费, 要在城乡建设整体规划中纳入文化设施建设, 实行投资保障制度, 让资金来源更加多元化。

( 二) 丰富文化活动形式, 发动农村群众参与

为增强文化活动的吸引性, 扩大农村群众参与范围, 不仅要在庆典、会议和节日中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 还应将文化活动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促进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可从当地文化特色和传统出发, 将主流文化融入进去, 让文化活动形式更加丰富。要通过传播媒介扩大文化活动宣传范围, 让农村群众掌握更多文化知识, 疏通农村的信息渠道。此外还应组织开展座谈会、读书节、戏曲、小品、诗朗诵、健身操、跳集体舞、扭秧歌、舞狮子、歌咏比赛以及汇报演出等, 为发挥农村群众的才能创造有利条件。这样可以让农民创造活动更加丰富, 发动他们参与进来, 解决文化活动匮乏的问题。或者是开展文化广场等大型文娱建设活动, 活动范围包括低收入群体、残疾人、外来人口等, 从社区、企业、街道和校园等多方面引导农村群众参与进来, 并融入一些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

( 三) 挖掘民间传统文化, 树立地区文化特色

文化活动创新是文化活动发展的基础, 为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要注重传统民间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对此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要保护、发扬和利用好民间传统文化, 根据地方特色, 打造地区文化风格, 在日常生活中融入优秀的民间文化[2]。构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机制, 加大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力度, 让农村群众文化活动更具适应性、风俗性、习惯性和亲民性, 对本地特色文化进行培育。在吸收传统文化的时候, 要注重“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摒弃封建落后愚昧的文化, 转变陈旧固执的思想, 通过现代、先进和积极向上的文化, 提升农村群众的素质, 让民风、乡风和社会风气得到优化。

( 四) 渗透市场经济管理, 拓展群众文化空间

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要融入市场管理理念, 根据市场经济规律, 参与到市场竞争中, 结合不同文化消费群体、年龄、知识、阅历和经济等情况, 建立多元化的文化活动结构, 在市场机制下将文化活动的可持续性、活跃性发挥出来, 找到一条稳定发展的道路。这样不再只需要政府拨款, 能够自负盈亏, 将农村群众文化活动推向市场, 当成一种产业或服务项目来发展, 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中, 加大文化消费市场经济管理力度, 通过市场机制让农村群众业务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同时还要加大基层文化工作人员培训力度, 提升他们的素质与能力, 保证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有序开展, 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实现农村文化的繁荣发展。

三、结语

总之, 通过有效组织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 既有利于新农村的建设, 还可以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提升农村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化。因此面临着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现状, 要从全局出发, 把握好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方向, 为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并不断丰富文化活动形式, 从整体上提升农民的素质, 为农村群众文化的繁荣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杨智宏.浅谈新时期农村文化活动的着眼点与落脚点[J].大众文艺, 2016 (03) :15.

农村文化活动 篇11

关键词:农村 群众文化 活动

文化需求是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之一,科学文化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基础。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农村群众文化是农村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因其群众性、教育性、娱乐性特征及寓德于文、寓教于乐的传统成为深受广大农民喜爱的道德教育的好形式。通过广泛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可以在农村倡导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并自觉不自觉地以此规范自已的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文化落后、愚昧无知,是根本不可能构建新农村的。新农村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构建新农村应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提高农村社会成员的科学文化素质。

一、当前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现状及误区

伴随着农村的富裕,农民小康进程的加快,农民群众迫切需求文化生活。然而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的不相应,农村文化活动的明显滞后,伴生出诸如茶余饭后打麻将、玩扑克等,以此充实精神生活,在不知不觉中滋生了一些怪现象,表现在封建迷信抬头,看相算命、看风水;利用婚丧喜事表演低级庸俗节目吸引群众;不少群众不看书不看报,喜爱花边新闻,黄、赌、毒现象时有发生;看病不去医院,专找庸医巫婆神汉救治,怡误治疗时间丢掉性命等等。众所周知,农村文化活动健康有序开展,当地政府应正确加以扶持和引导,然而在这个问题上,却存在着几个误区。一是认识上的误区。认为抓经济建设能出成绩,至于群众文化建设,“有钱过年,无钱也过年”,不少领导干部注重于抓经济抓发展,而忽视文化建设,一旦有任务下来,最多是拔些经费,出面捧捧场而已,致使群众文化节活动不能正常开展;二是资金上的误区。为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有些乡(镇)政府确实在资金外给予支持,但支持的力度却是杯水车薪。一些文化站被派作他用,人员也不固定,更为严重的,有的乡(镇、村)文化站(活动室)被变卖,人去屋没。个别乡镇有少量文化活动用房,农民无书看,戏剧上演、电影放映没有场所,乡镇文化站成为“空壳”站。目前大部分乡镇文化站都已达到500平方以上的面积,但是活动设施却极为短缺,阵地活动还是无法正常开展。建成的文化站虽已正常开放,但都存在一些普遍问题:

1.基础设施不全。有的空有活动室,没有活动器材。所以有的活动根本无法开展。在活动室开放上,新建站反而不如扩建站。

2.另一个普遍问题是因建设资金不足,各站均有一定的外债。虽然各级政府及各级主管部门已作出很大的投入,但还是无法根本解决。

3.业务工作人员太少。因新建站面积大,活动室多,如全部正常开放,各站的工作人员就显得严重缺乏,尤其是专业人才。

4.地理位置不好。这种情况以新建站为主,扩建站大多是在原址上,地理位置很好,新建站为新征地块,都不是处在闹市区,所以在方便群众这一点有所欠缺。

此类现象说明只注重了财政对文化的微薄投入,却未产生实际效果;三是文化活动的误区由于社会的发展进步,伴随而来的形形色色的文化活动也在日益增多,但人们向往的是自娱自乐和社区文化及民间文化,实践证明,一些大型演出和季节性文化活动远远满足不了农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渴求,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活动哪些最受欢迎,农民群众需求什么,向往什么,这是基层干部走出文化活动误区,认真研究思考的实际问题,也是关键所在。

二、加强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繁荣发展的建议

1.提高认识,把基层文化建设摆上重要位置是关键。

基层文化建设是提高文明程度的一项重要工程,同时也是做好农村各项工作的具体要求。我们在抓文化建设和文化活动中,要清醒的认识到经济得以发展,文化工作不能滞后。广大农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了,他们更加渴求精神生活。因此我们要把握农村文化发展大局,全面创新农村文化阵地、文化队伍、文化活动方式,大力开展文化进村、文化进户等活动,努力营造本县浓郁的文化氛围。

2.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繁荣基层文化发展是基础。

目前,在现有的基础上,要加强对乡(镇)、村文化设施的投入,最大限度的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县文化主管部门应根据发展的同理,重点要做好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服务指导,把握农村文化发展方向;要经常深入基层,倾听干群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创新农村文化载体,使农村文化活动真正进村入户,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基层乡(镇)政府和各村要吸纳热心于文化事业、素质好、责任心强的同志从事文化工作,不仅要在资金上给予扶持帮助,而且还要在从业人员的待遇上予以关心。财政在对文化建设实行全额拔款,并要按时足额到位,以保证基层文化设施作用的发挥和文化工作者安心从事文化工作。

3.求真务实,确保基层文化事业扎实有效。

文化工作历来都是我们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文化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丰富多彩、富有成效,就必须坚持求真务实,本着全民文化大家办的原则,在推动和繁荣农村基层文化活动过程中应做到:

一是领导要重视。任何一项工作都离不开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而基层文化建设,尤其是农村文化工作,要得到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绝非易事。因此,作为文化工作者,就自身而言,就要用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坚持用正确的、科学的发展观弘扬民族文化事业,用骄人的业绩引起领导的重视和支持,领导重视了、支持了,才能更好的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是政府要牵头。乡(镇、村)的文化活动只要政府牵头组织的活动,往往能够达一事半攻倍的效果。每年县举办的艺术节,或其他大型文化活动,各参赛队都会认真备战,精心组织自己的品牌节目,取得了较好成绩。由此可以看出,“老大难”只要政府老大一出面就不难。基层乡(镇)政府也应不间断的举办有质量的大型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并以此提升本乡(镇)的文化形象,引领农村文化活动方向,唱响农村文化活动主旋律,让农民群众精神生活上享受实实在在的实惠。

三是文化要人才。要在继承和发展本地区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的同时,更加注重本县、乡(镇)文化人帮的挖掘、培养、锻炼。现代的新型农民不但对历史、民族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对现代文化意识的新型文化人才上下功夫,特别是在打造“文化名人”上要有新举措新战略,用文化人才、文化名人形成本地区特有的“文化名片”,提升本地区的文化“含金量”。

四是功能要整合。文化站要突出特色,创新形式,发挥四大功能作用。乡镇文化站统筹着一个地区的文化资源,统领着一个地方的文化人才,而且关乎着一个区域群众的文化生活。因此,发挥乡镇文化站的作用,必须既溶于整个大的时代潮流,同时又要充分发挥地方优势资源;既要搞好自身建设,同时要提高地区的文化竞争力因此,任重而道远。

第一、发挥乡镇文化站“合”的功能。一是整合农技站、司法所、广播电视站、中小学校的阵地资源,形成“1+ X”的宣传文化阵地,以文化站为主,其他为辅,拓宽农村文化阵地。二是聚合文化人才。将上述的文艺爱好者、积极分子聚集在文化站内,形成一支集宣传、教育、娱乐、科普为一体的综合文化队伍,提高对农村文化的服务水平。三是聚和协会和群众。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让农民唱自己喜欢的、熟悉的戏,调动农民自主参与文化活动,让农民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角。四是聚合乡镇特色农村文化,成为挖掘地方文化的摇篮。围绕独具特色的民间文艺,进行合理的组织、科学的开发,打造特色文化。

第二、发挥乡镇文化站“教”的功能。一是发挥乡镇文化站聚集的人才优势,广泛开展党的政策、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等教育活动,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素质和致富本领。二是发挥乡镇文化站的阵地作用,举办农村青少年艺术培训班,发掘乡土文化,培养文化人才。

第三、发挥乡镇文化站“带”的功能。一是带动农村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走出大而全的文化服务方式,组织文化工作者应深入农村,了解倾听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组织开展一些适应季节、符合农民口味的文化艺术类活动,如举办科普知识讲座、开展群众乐于参加的文艺体育活动等,使农民群众在娱乐中受到教育。二是带动村文化室的工作。要将乡镇文化站建成农村文化活动的领头羊,一方面积极开展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一方面辅导村文化室的工作,组织农民自娱自乐。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与发展的一项长期过程,需要上下的共同努力。在新时期下,只有找准农村群众文化的定位,提高农村群众文化的品位,才能不断提升农村文化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朱建华.新农村建设要让农村文化"活"起来[J].江南论坛,2007(1)

[2]冯艳红.群众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探析[J].安徽文学,2008(5)

[3]解静.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思考[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1)

农村文化活动 篇12

1.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 改变思想观念, 提高人生价值

社会的发展必须以先进文化为载体, 先进文化思想武装的头脑既能改变思想观念又能提高人生价值。

在农村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既是抵御陈腐、愚昧、落后思潮的现实需求, 又是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途径。只有先进文化占领了这块阵地才能抵制庸俗、低俗的文化娱乐, 扼制打牌赌博、封建迷信等活动在农村的市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加快先进文化的传播与渗透, 是促进新农村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

1.2 提高生活质量, 构建和谐平台

文化活动它不仅是休闲娱乐, 更具有陶冶情操、调适情绪、培育人格的功效。在一些集体的文化活动中还能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各尽其责各展其能的生活态度。也可减少因为生活单一苦闷, 一些无知农民或因家族关系、感情纠葛等打架斗殴。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经济损、保证了人生安全、增加了知识面, 提高了生活质量、构建了和谐平台。

1.3 提高科技意识, 促进经济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没有科技支撑就无法谈经济发展, 更莫谈调整产业结构, 改变传统种养观念。在我们这样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乡镇, 传统农业模式一直占主导地位, 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近两年来由于影视文化增强, 很多农民通过电视看到了其它地区农业的发展, 也勇于接收了调整种养模式和方法的新思想,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凋整面较窄, 其科技含量严重不足。更突出的问题是有些上进的农户已萌生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思想, 但是苦无可靠的技术, 和科技资料可查。所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特别是加大农业科技知识的宣传, 和农家书屋里农科书籍的储备必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1.4 宣传政策的窗口, 搞好干群关系的纽带

由于影视、广播、农家书屋等的作用, 使很多农民了解了国家的政策和方针、董得了一定的法律知识、科技文化知识, 看待和分析问题的合理性、科学性、合法性得到了提高。这样既有利宣传政策、协调干群关系, 更有利于农村政权的持续稳定, 所以说农村文化阵地是宣传政策的窗口、搞好干群关系的纽带。

2. 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各村的文化活动场所严重不足, 基础设施极少, 很多村

只是落于形式, 资金投入更是少之又少, 根本无法长时间持续地开展活动。

2.2 乡镇文站专业人员工作力度不够, 首先是由于乡镇文化

站人员有限, 其次是由于乡村工作复杂, 政府必须要求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包村, 以所包村的中心工作为主, 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2.3 村级组织重视不够、管理不当, 农家书屋和广番没有充分利用。

2.4 宣传不力, 没有充分的宣传, 使得多数农民不了解农家书屋, 更没有到农家书屋吸取营养。

3. 建议

3.1 由于经济文化浪潮的冲击, 很多农民都不重视文化科技

知识的学习只看到眼前的微小利益而不知道科技文化知识才是发展经济的源泉和构建和谐的基础。再加上过去注重城市的发展轻视农村的思想一时难以彻底转变, 所以乡镇领导必须转变观念、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加大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力度, 才能有利于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协调发展。

3.2 完善设施加强村级文化阵地的建设, 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

3.2.1 对村级文化活动中心 (活动室) 必须有一定的量化标准, 如器材数量、场地面积、质量等必须严格按标准执行。

3.2.2 农家书屋的建设必须合理选址, 找交通便利人口密集

的地方建设。还要有一定的面积, 和相关设备, 决不允许为了应付检查验收, 随便找个地方挂牌应付了事。

3.2.3 必须明确专人管理农家书屋, 并且必须规定时间上下班。确保农家书屋的正常开放, 让农家书屋真正惠农。

3.2.4 加强有线电视的管理维护, 确保电视的正常收视。改善人民的精神生活、提高政策知晓率。

3.2.5 把村级文化阵地建设列为村级工作业级考核, 对做得好的村给予奖励, 对好的经验在全镇推广。

3.2.6 加强对文化阵地建设的督查, 发现问题限期整改, 对

造成阵地流失或长期不能有效组织好阵地活动的村和包村负责人给予批评。

3.3 要根据群众的实际生产生活开展多样式文化活动, 这样农民既易于接受又有利于农民之间的和谐相处。

3.4 充分利用文化阵地宣传国家的法律、科技、先进文化知识和进行爱国主主义教育。

3.5 要大力提高农村广播电视的入户率, 为新农村的建设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

3.6 农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 创造了一些有益的文艺活动

必须鼓励其继承和发扬, 同时支持和鼓励农户自发组织一些有益的文艺活动。

3.7 村级文化建设是大家的事, 要昌导全民有齐抓共管的意

识, 相互监督、共同投入精力、财力和物力。对驻村企业、和热心富裕人士施行拉暂助的方式增加投入。

总之, 农村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而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促进和谐构建和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至关重要, 所以必须想尽千方百计把它做好做强, 使其持续健康发展!

摘要:在我国农村人口众多, 是社会的主体, 但农村的文化基础和科技意识较差, 这不仅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更不利于构建和谐。所以当务之急必须加强农村文化的建设, 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 才能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本文重点提出了如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与看法, 并说明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上一篇:单侧联合下一篇:应用文写作教学方法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