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活动建设刍议

2024-09-21

农村文化活动建设刍议(通用12篇)

农村文化活动建设刍议 篇1

一、农村开展文化大院的意义

文化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和灵魂, 文化建设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精神文化追求的提升, 现有的文化阵地和活动方式明显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在群众的现实需要和实践创造中, 农村文化大院应运而生。随着中央对“三农”工作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广大农民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 精神上也更加富足, 特别是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 一些百姓喜欢的文化逐步走向农村, 陶冶了广大农民的精神生活。农村文化大院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涌现出来的农民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方式, 是农民自办文化的一种新兴形式。吉林省农村文化大院建设高度重视, 在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 给予大力引导和扶持, 目前, 吉林全省已有各类文化大院4000余家。农村文化大院已经真正成为群众精神生活的乐园、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提高农民素质的新型学校, 得到农民的喜爱。

二、农村文化大院工作开展的几点建议

1. 加强政府的重视程度。

把文化大院建设任务列入了全省民生实事和省政府重点工作目标制, 各有关部门积极参与, 大力支持, 为农村文化大院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同时下发了《关于加强全省农村文化大院建设的意见》和《吉林省农村文化大院建设规划》, 每年在资金上予以扶持, 力争到2013年末可基本实现全省村村有文化大院的建设目标。

2. 多渠道调动农民积极性。

通过举办各种农民文化艺术节、书画大赛、文艺汇演、歌曲大赛等文化活动, 为广大农民提供了文化交流的平台, 提高了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和建设农村文化大院的积极性。广大农村真正涌现出了一批文化热心人和文艺骨干, 通过自己办文化大院这个综合性的载体, 变“送文化”为“种文化”, 变“三下乡”为“常下乡”, 营造了农民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

3. 注重突出大院建设特色。

农村文化大院的建设正在向特色化、产业化的多样性方向转变, 多数农村文化大院都是以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等为依托, 以扭秧歌、文艺表演、体育健身活动等为载体, 传播农村实用技能, 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 开展群众性的文体活动。同时以剪纸、二人转、刺绣、延边朝鲜族歌舞、蒙古族马头琴为活动形式, 更加突出了吉林鲜明的民族和民俗特色。

4. 高起点大力推进大院建设。

“十二五”时期, 国家和省市对文化发展的定位更高了, 目标更高了, 要求更高了。这为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带来了良好机遇。特别是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 要进一步认清形势、解放思想、抢抓机遇, 从科学发展和跨越发展的高度, 对农村文化大院建设的思想认识要高、工作摆位要高, 坚持高起点谋划, 高标准建设, 高水平推进我市农村文化大院建设。

5. 加强文化大院建设的范围。

要积极对接全省“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对我市文化改革发展作出科学规划, 特别是对构建农村基层文化服务体系要统筹规划, 全面推进。在系统总结文化大院建设试点工作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 按照新的规划, 全面推进农村文化大院建设, 力争到“十二五”末, 建成覆盖全市所有村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第六, 多手段加大文化大院建设力度。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重要的民生工程。要在政府的主导下, 依托更加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和行政推动等工作措施和保障机制, 不断增强对农村文化大院建设的重视、支持和倾斜的力度, 强势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从区域发展的实际出发, 全市农村文化大院建设需要分期分批推进, 但统筹规划必须一步到位, 各批次的建设标准必须设计到位, 要按照基础达标、设施配套、管理规范、活动运转、效应显著的模型, 对先期建设的项目要坚持规划统领、适度超前, 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做到分批建设、整体跨越。力促县、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向最贴近广大农村群众的村组延伸, 力争到“十二五”末, 建成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相适应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实现我市文化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

摘要:“把文化大院建设任务列入了全省民生实事和省政府重点工作目标制, 各有关部门积极参与, 大力支持, 为农村文化大院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这是吉林省文化建设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工作, 为了顺利实现这个目标吉林省下发了《关于加强全省农村文化大院建设的意见》和《吉林省农村文化大院建设规划》, 力争到2013年末可基本实现全省村村有文化大院的建设目标。本文就农村文化大院建设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 并结合自己个工作实践对其工作的开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农村,文化大院,建设,重要性,策略

参考文献

[1]陈华莲, 傅江.新农村文化建设如何真正让群众受益[J].乡镇论坛.2009 (29)

[2]程虹英.文化建设在推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科学咨询 (科技·管理) .2011 (09)

[3]郑文凯, 贾广东, 刘继红, 张伟民, 刘洋.繁荣农村文化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提供精神保障[J].农村经营管理.2007 (03)

[4]王文娟.加快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J].今日浙江.2006 (19)

[5]谭志桂.实施“农村文化繁荣工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今日浙江.2006 (19)

[6]李广东.创新农村文化推进新农村建设[J].东方企业文化.2007 (11)

[7]张静翠.浅谈农村文化大院的建设与活动开展[J].魅力中国.2009 (01)

[8]钟培林.浅谈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江西省人民政府公报.2010 (17)

农村文化活动建设刍议 篇2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员工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基本信念、行为规范及最高目标。许多成功企业的经验表明,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它对于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推动企业进步、提升企业的文化品位和核心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和建设企业文化并不只是一种简单的管理方法的变换,它需要更新管理观念,变革管理制度,需要大量的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笔者认为,要切实搞好企业文化建设,必须首先从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入手。

一、培育企业共同价值观。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职工对企业生存、发展目的和意义的认识及评价。它反映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精神境界,理想追求和是非标准。为职工提供了共同的思想观念和日常行为准则,它渗透在整个企业管理和生产经营过程中,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石。

确立正确的企业价值目标。我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企业已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需要有自己的价值目标。企业的价值目标不能单纯地定位在追求投资回报、利润最大化和企业自身发展上,还要确立为社会服务、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追求,如我国北方国际航运

1大港青岛港务局,国家企业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企业,他们的企业价值目标是:“四条标准”、“六种观念”,即对国家贡献要越来越大,港口发展后劲和竞争实力要越来越强,员工生活质量要越来越高,精神文明建设要越搞越好和眼睛向外,而向社会的市场观念;信誉第一,货主至上的服务观念;节支降耗,精打细算的成本观念;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名牌观念。在这种浓厚的现代 企业文化氛围中青岛港的各项事业飞速发展,蒸蒸日上。

培养良好的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价值观的体现。企业精神要反映时代风格、企业特色和广大职工的群体意识。它虽然用语简单,但内涵、意义深远,是企业无形而有力的精神力量。例如海尔集团的企业精神是“敬业报国,追求卓越”;中外合资——五羊本田摩托有限公司的企业精神是“聚五羊灵气,取本田精髓,创世界一流”;华北制药集团公司的企业精神是“人类健康至上,质量永远第一”。他们创造的这些企业精神为员工指出了奋斗方向,提供了精神动力,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二、实行“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

企业的主体是职工,企业的希望在于广大职工的凝聚力,在于职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办企业必须紧紧依靠全体职工的智慧和力量,调动每个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

加强民主管理,按照法律,我国企业民主管理有三种形式: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由职代会推选的职工代表直接参与

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工人参加班组的民主管理;以及作为维护职工参加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工会组织。企业要支持这些民主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保障职工依法行使民主管理权利,真正确立职工的主体地位。一是加强对职工的责任感、使命感的教育,鼓励职工积极参与管理,行使自己的权利。二是创造良好的环境,使企业职工认识到他们既是企业主人,又是劳动组织中的一员,既要参加企业的民主管理,又要遵守和服从企业的各项制度和纪律,完成各项生产任务。

建立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企业竞争的利刃是人才,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和合理使用人才是人才管理的根本。企业领导人要善于激励和保护人的创造性和创造性人才;要遵循人才管理的规律,建立人才管理制度,使人才的培养、使用、流动等工作科学化,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如海尔集团为了给每个员工创造显示品德和才华的空间,提出了“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的原则。他们实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将管理、技术岗位空缺情况与选聘条件及时公布于众,公开、公平招聘,同时大胆启用年轻人才,普通工人可以担任车间主任,刚毕业的大学生可以统领几千人的事业部。还有如江苏雨润集团“创新、勤敏、谦学、回报”作为企业精神,通过努力营造尊重人才的企业文化环境和建立激励机制,鼓励职工岗位成才,建立创新体系,激励人才潜能等方法,为企业培养了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后劲,使企业连续十几年保持良好的发展

势头。

建立有效激励机制。激励是动力源泉,企业领导者需要激励,企业部门,各岗位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也需要激励,有利于企业的行为,应该用正向激励,予以支持和推进,不利于企业的行为,应该用反向激励,予以惩罚和鞭挞。两种激励各自发挥功能,保证企业人齐志坚,使员工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企业的发展有机融为一体。譬如南风化工集团在实践中创造了一套激励机制,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精神激励,即只要职工为企业做出突出贡献,就授予他们各种荣誉,大张旗鼓地宣传、表扬。二是物质激励。三是精神和物质同时激励。在物质激励方面,他们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中层干部实行一次性奖励,奖励额最高达到10万元。他们还根据工作业绩对中层干部和优秀职工实行期股奖励,低者2000股,高者达到8—10万股。

三、将硬管理与软管理有机结合所谓硬功夫管理是指依靠规章制度,行政命令以及包括计算机信息系统在内的现代化物质手段进行管理,也称刚性管理。所谓软管理是指培养共同的价值观,建立良好的企业风气,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达到管理企业的目的。科学的管理要求刚柔并济,软硬结合。怎样才能使软硬管理有机结合呢?笔者以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正确认识硬管理和软管理的关系。群体价值观和规章制度都是企业文化组成部分。制度和纪律是强制性的,但它们

靠企业精神,靠共同的价值观才能得到 员工的自觉执行和遵守。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风气是非强制性的,但所形成的群体压力和心理环境对职工的推动力又是不可抗拒的。特别是软环境的建立和维护离不开执行纪律、进行奖惩来强化。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软环境强化硬环境,硬环境保证软环境,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搞好硬环境建设。企业规章制度、行政命令包括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在内的一系列硬管理手段,是保证企业运行秩序,完成企业奋斗目标的有力措施,但这些措施一定要体现尊重员工、有利于调动员工自觉、自愿遵守的原则。另外企业的规章制度还要充分贯彻企业的价值观,使其发挥应的导向作用。如果企业崇尚“创新”价值观,就应该制定特殊的鼓励发明创新的制度。如海尔集团创造的“日清日高”管理法,要求职工不只是“日清日毕”,而是要“日清日高”,即除了完成当日的例行工作外,还必须以每天提高1%的观念,或提高质量、或降低成本,或改进工艺,或革新工具,并对有发明创造的员工,给以精神和物质的奖励。

培育良好的软环境。企业要把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风尚深深扎根在每个员工心中,必须要长时间培育良好的软环境。一是建立上下级相互信任,员工之间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二是建立良好的物质环境,包括整洁的厂容、良好的工作环境井然有序的工作氛围。三是经常举办丰富多彩的职工文化活动,起到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的作用。四是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使企业在社会上有良好的知名度和荣誉度,从而提高职工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五是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宣传工具和教育手段不断宣传企业精神、企业道德和企业的奋斗目标,使员工经常处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

农村文化活动建设刍议 篇3

一、 农村教师难以把握地理“活动”板块教学的原因

(一) 因教学理念落后而抱怨

由于信息、交流不畅,加之农村教师极少有机会参加外部教育科研活动,所以他们以师为本的观念根深蒂固,认为学生求学就是考取高一级学校,教师的任务就是“传授”知识,大量的“活动”会给教与学带来沉重的负担,影响教学进度,要提高学生考试成绩还不如直接给结论来得迅速和有效,便生出了“活动”教学“影响教学进度”等种种抱怨,于是“活动”教学常常在抱怨声中被放弃。

(二) 因设置意图不明而误用

由于对教材的“活动”板块认识不足,不少农村教师没有领会“活动”板块的设计意图,产生了严重的误读。他们或把“活动”看成教材的“装饰物”,将其搁置一旁不予理睬;或把“活动”留给学生自学或选学,使“活动”成为教学的盲区;或将“活动”板块当成补充材料,没有融入课堂教学的正常序列;或将“活动”作为练习题来使用。于是,传统的“正文”教学与“活动”教学也就成了“两张皮”,不能统筹安排。

(三) 因客观条件限制而放弃

农村学校大多教学设施落后,办公室无电脑,教室无多媒体,学科实验设备短缺。较之于城区学校而言,农村学校的师生查阅资料也比较困难。这就给农村学校“活动”板块的教学带来了障碍,于是许多教师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也就放弃了“活动”板块的教学。

(四) 因学生素质不高而束手

农村学生基础相对较差,而教材中的“活动”特别是“探究”“实践”类活动,要求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要宽泛,学生要有一定的动脑动手能力。所以教师一方面认为“活动”板块的要求较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够,开展“活动”根本不行,即使勉强做了,也达不到要求的效果。另一方面考虑学生基础弱,需要花费更多的学习时间,而“活动”会占用学生的时间,对学生的学习尤其是各学科的平衡有一定的影响,于是“课时紧张”“学生难于调动”等就成了许多教师不能完成“活动”教学的理由,“活动”板块的教学也就被束置高阁了。

二、 农村学校开展地理“活动”板块教学的策略

(一) 正确理解“活动”意图

对“活动”板块的设置意图,一定要帮助农村教师切实理解,让他们认识到设计的主导思想是“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空间,体现以活动促发展的宗旨。继而明确“思考”“探究”“实践”三类“活动”的要义:思考活动是让学生在做中思考,在思考中加深理解;探究活动是让学生体验地理学习过程,习得地理学习方法,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和结论并学会知识的迁移;实践活动是具体运用高中地理课程基本知识、技能和基本原理、观念的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主要形式是调查、观测、实验等。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才能正确、合理地安排实施“活动”板块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深入学习。

(二) 精心筛选“活动”内容

农村学校因自身特点和条件限制的关系,学生认知水平略低于城区学校的学生,见过的世面也少一些,所以“活动”板块的教学需要指导教师从农村的实际出发,从内容的实用性和活动的可行性入手,对内容进行大胆的取舍或改编,有选择地放弃对地理实用价值不高的“活动”。如《地理I》第12页的活动,要求学生计算每小时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相当于多少度电。教材只是为了让学生对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有更直观的认识,故教师可直接告知学生数据,放弃活动。

对需要一定基础知识才能完成的“活动”,教师可从农村学生认知水平的实际出发,对内容做些铺垫。如《地理Ⅱ》第67页的活动:请从工业区位的角度分析,重工业基地从选择在煤田或铁矿附近转为靠近海港城市的原因。这是一则探究类活动,材料中“重工业基地”很抽象,不够具体,农村学生由于基础薄弱,对哪些重工业基地在煤田或铁矿附近、哪些靠近海港城市都不清楚,活动很难进行。对此,教师可做如下铺垫:请学生读“鞍钢的区位图”“宝钢的区位图”并分小组探究:鞍钢的煤炭和铁矿石主要来自哪里?宝钢的煤炭和铁矿石主要来自哪里?鞍钢和宝钢相比,有什么优势?有什么劣势?这样问题就有了坡度,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而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 适度调整“活动”难度

由于浙江省初中阶段没有设置地理课程,学生进入高中后地理知识储备薄弱,农村学生尤其明显。而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是在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的基础上编写的,因此教材中的“活动”对浙江省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加上城区学校和农村学校的学生由于学习背景和能力水平的差异,对“活动”的难度表现出不同的反应,同样的“活动”对城区学生来说比较简单,但对农村学生来说可能会困难重重。因此,教师应根据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活动”的难度进行适当调整,让学生能够“跳一跳,够得着”。如《地理Ⅰ》第18页的活动,要求用观测日影的方法,粗略测定学校所在地的经度。这是一则实践类活动,教材要求的活动过程过于复杂烦琐,对城区学生来说难度就较大,对农村学生来说就更难了,教师一般都采取放弃的态度,结果这样的活动学生从来没做过。其实该活动的目的是利用日影确定当地经度,加以改编就可以成为简单的活动:(1)晚上在空旷的地面上竖两根杆子,并使两根杆子的连线正对北极星;(2)在第2天中午前后观测两根杆子影子重叠的时间,并作好记录;(3)根据所记录时间与当地正午的时间差求算当地经度。这样不仅操作起来方便,利于学生掌握操作要点,而且学以致用的经历会使学生对学习地理兴趣陡增。

(四) 合理安排“活动”时间

加强农村内部控制建设刍议 篇4

一、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财务管理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 制约着农业经济稳定增长和“三农”工作的顺利开展。目前, 我国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

(一) 村级领导对财务管理不够重视, 认识不清

我国农村有些领导干部管理意识淡薄, 管理水平低, 对村级财务管理在农村工作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对有关财务管理的政策法规知之甚少, 甚至对村组财务不闻不问, 认为村级自治, 不宜多管。对群众反映财务方面的问题不进行认真调查和处理, 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财务管理混乱的蔓延, 给某些不廉洁的干部开了方便之门。

(二) 财务管理制度不严, 管理不规范, 财务风险较大

长期以来, 由于农村财务疏于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与执行, 风险控制意识淡薄, 形成了财务管理的诸多漏洞。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 现金管理混乱。“钱、账、物”分管是财务管理的基本制度, 但一些村的村书记、村主任直接插手现金收支, 集体资金被随意挪用、借支, 村出纳员成为收集发票的管理员。村级财务不到银行开设账户, 普遍采用现金收付方式进行业务结算, 现金未能按规定管理。第二, 会计账簿、科目设置不规范, 财务管理混乱。如财产物资等有账无物, 有物无账, 有总账却没有明细账目;账务处理不及时, 程序手续不清楚, 有的村部分财产早已卖了或报废, 但账面没作任何处理;自制凭证使用不恰当, 会计处理问题不确切, 会计科目使用混乱。第三、招待费失控、挥霍公款现象严重。目前农村财务管理中普遍存在着招待费费用过高问题, 少数干部财经纪律观念淡薄, 用公款吃喝请送、考察、发放奖金、补贴等。

(三) 账目公开流于形式, 财务公开质量不高

目前, 多数农村虽实行村务公开, 但公开时往往避实就虚, 甚至搞假公开, 并没有完整、真实地反映村各项财务活动。财务公开质量不高, 群众就无法了解真实情况, 势必怀疑公开内容的真实性。

(四) 监督约束制度不健全, 外部监督措施不到位

监督机制是农村财务是否能够规范的有效保证。现阶段, 农村内部控制制度作用有限, 财会人员更换频繁、素质较低, 不能真正地发挥监督与管理作用;财务管理责任制不健全, 有的村甚至根本没有建立财务管理责任制, 没有形成足够的约束机制;村级单位尚未形成一个系统、有效的审计监督体系, 从而不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农村基层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不能保证会计资料的全面性和真实性, 不能正确、全面地落实农村政策。

二、强化农村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恰当地运用内部控制, 有利于农村改善财务管理活动, 提高工作效率及经济效益, 降低财务风险。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 是农村财务管理成败的一个关键, 内部控制的主要作用在于:

(一) 有利于揭露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村账目管理混乱和乱收乱支现象屡见不鲜, 这些不良行为严重削弱了集体经济力量, 薄弱的内部控制是导致这些腐败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村级部门的权利过于集中, 如果内部控制不严, 就会给贪污、挪用国有资产这些非法行为有机可乘, 如果任其发展, 必然会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推行农村内部控制制度, 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农村基层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正确、全面地落实农村政策, 促进农村干部依法、依规地执行政策和管理财务。

(二) 有利于农村集体资金合理、有效使用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村集体力量不断壮大, 积累了一定规模的农村集体资金。但是, 农村集体资金在使用中却存在着诸多不合理的现象。例如:对资金的使用没有规划, 随意开支、应收账款占用额过大、各种非生产性开支比重增加等等。如果能够推行农村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可以对农村集体资金的使用提出合理化建议, 加强预算管理, 将有限的财务资金用于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改善农村基础条件等急需用资金的项目上, 促进农村各项工作步入一个良性的发展轨道。

(三) 有利于强化农村财务公开制度的落实

在农村推行农村内部控制制度, 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 有利于促进内部审计部门和外部审计单位定期对村财务实施审核、检查, 将经过审核的内容向村民公开。这样, 有利于村民了解村组财务的收支状况, 有利于改善和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促进农村社会稳定。

三、完善农村内部控制的措施

为完善农村财务管理, 必须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具体措施包括:

(一) 提高农村干部对内部控制的认识程度

人作为管理的主体, 作为农村各项政策的执行者, 应该最先从根本上提高自身对内部控制的认识程度, 才能真正的贯彻内部控制的各项制度, 这也是提高我国农村财务管理的首要条件。而目前村级领导干部的内部控制观念普遍淡薄, 这就需要依靠政策引导, 通过完善有关法律、法规, 以规范农村建立和健全农村内部控制制度。同时要加大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 对违规操作的, 应依法追究村级领导干部的责任, 使村级领导干部对内部控制制度引起足够重视, 真正将农村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 农村的财务管理制度才能真正落实到位。

(二) 建立健全农村内部控制制度

农村的经营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 其涉及农村经营管理的所有方面和所有环节。建立农村内部控制制度, 其最终目标是要达到对农村经营管理活动的控制。因此, 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对每个环节进行控制, 这些要点包括:权责明确, 相互制约;合理的授权及其审批手续;使用适当的凭证和记录;资产的接触与授权;独立稽核和例行的监督;恰当的会计方法和程序;工作轮换;独立的内外部审计等。将农村的各项管理活动置于内部控制之中, 以会计核算资料来反映、控制和评价农村的各项经济活动。

(三) 完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 强化会计监督, 使村级财务管理有章可循

完善农村内部财务控制制度是搞好财务管理的重要保证, 建立健全一套科学、有效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 不仅是保证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手段, 更是堵塞漏洞、防止浪费, 保护财产完整, 提高财务管理效果的重要措施。为了使农村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得到完善, 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农业部、财政部颁布的《村合作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和《村合作经济财务制度》, 要在两个新制度的基础上, 从各村的实际出发, 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村级财务控制制度。首先要做好基础控制, 即通过基本的会计活动和会计程序来保证完整、准确地记录一切合法的经济业务, 及时发现处理过程和记录中出现的错误。基础控制是确保财务控制目标实现的首要条件, 是其他财务控制的基础, 主要包括凭证控制、账簿控制、报表控制、核对控制;其次要把好村级财务人员任免关, 夯实财务人员队伍, 财务人员要具备本岗位的基本知识及操作技能, 尤其是会计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财务人员的任免调换要依据法定的程序进行, 不相容岗位及不相容业务要由不同的人员来担任或执行, 建立农村会计岗位责任制, 完善考核办法, 奖优罚劣, 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村财务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不断提高其工作水平。

(四) 强化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激励制度建设, 完善农村激励体系

从根本上而言, 我国农村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不高的原因之一在于缺乏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由于缺乏这样一种机制, 制度执行者与不执行者并无差异, 从而严重打击了认真执行制度者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也助长了不执行者违规操作的惯性。为了改变村级单位制度执行力普遍较低的局面, 必须不断加强执行制度的激励制度建设, 逐步完善其激励体系,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村级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

(五) 强化外部监督, 督促村级单位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要合理分工, 建立岗位责任制, 并注意加强彼此间的信息交流, 定期互通情报, 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应加强对村级单位内部控制的了解、检查与监督, 加大执法力度, 增强威慑力;有关部门必须切实抓好对外部审计单位职业质量的监管, 使外部审计单位的社会监督职责到位。

参考文献

[1]韩学虎:《推行村社集体财务规范化管理的探索》, 《农村经济》2006年第8期。[1]韩学虎:《推行村社集体财务规范化管理的探索》, 《农村经济》2006年第8期。

[2]李应宝:《村级财务监管机制浅探》, 《财会通讯》2006年第8期。[2]李应宝:《村级财务监管机制浅探》, 《财会通讯》2006年第8期。

[3]肖树林:《完善村级财务管理的思考》, 《山西财税》2004年第8期。[3]肖树林:《完善村级财务管理的思考》, 《山西财税》2004年第8期。

[4]黄诗铭:《如何做好农村集体财务管理》, 《福建农业》2005年第6期。[4]黄诗铭:《如何做好农村集体财务管理》, 《福建农业》2005年第6期。

新时期医院文化建设刍议 篇5

志丹县人民医院 郭平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追求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国内,党和人民群众的一个共同心愿就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向小康社会目标奋斗。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特别是我们比较平稳地战胜了亚洲金融风暴以及近两年来的全球性经融危机。09年我国的GDP在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下,仍然保持了8.7%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的发展速度。我国的国际地位迅速提升,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在世界政治经济大舞台上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让世界刮目相看。在世界经济普遍低迷,消费大幅缩水的情况下,中国人照样扬眉吐气的走出国门,在异国他乡大把地消费,为资本主义社会做出了社会主义中国应有的贡献。有人戏称为,是社会主义拯救了资本主义。那些高鼻子蓝眼睛的洋人们尽管对国人诸多不文明行为嗤之以鼻,但绝对不敢再小觑这些来自东方神秘国度的中国人。

掘起的中国正迈着坚实的步伐,势不可挡地要走向世界。而我们现实的境遇却是:当国门打开之后,西洋人的物质文明潮水般涌了进来,国人尽情享受到了西方文明带来的诸多便利和浪漫生活。如高档舒适的小轿车,可口方便的洋

快餐(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浪漫多彩的洋节日(圣诞节、情人节)。这些还仅仅是物质层面的,亦即《易经》所谓的形而下的层面。那么形而上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情形如何呢?只要我们稍作观察和思考就能发现:东方文化在国际大舞台上几乎是缺位的,也就是说,西方文化统领着整个世界,处于霸主地位。

这样的例子可谓俯拾皆是哦。如,我们现在津津乐道的许多经济学(木桶理论)、社会学(马太效应)、管理学(医院分级管理)、科学方法学(与我们密切相关的医学理论几乎完全是西方标准,甚至可以说是美国标准,就连医德思想我们学西医的也是对希波克拉底誓言顶礼膜拜,而对我们的张仲景、孙思邈等等古代医家的高风亮节和伟大思想,对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华医药文化要么知之甚少,要么不屑一顾)等等学科的基本理论都是舶来品。由此可以看出,西方的物质文化及精神文化正在潜移默化地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给传统的东方文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那么,我们反过来再看西方人是如何认识中国文化的。毋庸讳言,在大多数西方人的眼里,中国是一个古老而神秘,人口众多的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是个文明古国,出过老子、庄子、孔子等思想家的地步。如,西方发达国家所办的汉语学校就叫孔子学院,华人聚集区称为唐人街。至于当代中国的文化,中国人的价值观等等状况西方人

却知之甚少。鉴于如此状况,国内许多的有识之士一再呼吁,在大国崛起之时,一定要积极向国际社会输出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有人甚至说,中国雄踞世界的王牌不仅仅是手中那多少亿元的外汇储备,更重要是文化,是如何让世界接受中国的文化。在当今世界由美国主导的一超向一超多极共存格局转化的情况下,与之相伴的是世界文化格局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东西方文化不可避免地会由强烈的碰撞向相互包容,相互借鉴方向发展。我国成功举办的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以及即将要在古城西安举办世园会,这些大型世界性文化活动就是最好的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举措。

文化是整个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综合反映,被许多学者誉为社会发展的“软实力”。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客观上就要求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文化事业。因此,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都把加强文化建设,打造文化品牌提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新一届县委、县政府适时响亮地提出奋力打造文化名县的发展战略,推了一系列加强文化建设的新举措,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新成就。“文化”这个词在国内如今成了热门话题。不论专家学者,还是政治人物。不论各种传媒,还是普通大众,仿佛不提“文化”二字,显得自己真得就没文化了。所以,“文化”这个词在当今几乎到了被用滥的地步。诸如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东西方文化、企业文化、廉政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甚则

厕所文化、性文化,等等等等。文化似乎成了个筐,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装。

但我们静下心来一想,被叫的特别热的“文化”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它有怎样的内涵,我们该如何做一个有文化的人,该怎样去打造文化品牌?我们忽然感到:原来我们对“文化”一词,心中却不甚了了。不仅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如此,即便是社会精英们对“文化”的认知亦是仁智互见,各执一词。这就让我们更加的困惑:文化呵,你到底是个啥模样?但无论怎么说,文化必定有其确切的内涵,它的基本属性,基本含义还是清楚的,是被大众所认同的。只是我们平时没有去仔细思考研究罢了。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较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多变。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利益诉求、社会关系较过去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作为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我国当下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强力推进,对我们原有的思想观念,管理模式,经营理念,行为方式等将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带来思想上的革命。所以,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我今天要谈这一话题的主要原因。在谈论医院文化建设之前,有必要明确文化以及与文化相关的几个概念。

一、概念厘定

【文化的含义】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词源】 “文化”一词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义是指农耕及对植物的培育。自15世纪以后,逐渐引申使用,把对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也称之为文化。在中国的古籍中,“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历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使用的文化概念,通常指的是广义的文化含义。【文化的要素】 主要包括:

①精神要素。即精神文化。主要指哲学和其他具体科学、宗教、艺术、伦理道德以及价值观念。没有精神文化,人类便无法与动物相区别。价值观念是一个社会的成员评价行为和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合意目标的标准。这个标准存在于人的内心,并通过态度和行为表现出来。它决定人们赞赏什么,追求什么.选择什么样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方式。同时价值观念还体现在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产品之中。产品的种类、用途和式样,无不反映着创造者的价值观念。

②语言和符号。文化只有通过语言和符号才能反映和传授。能够使用语言和符号从事生产和社会活动,创造出丰

富多彩的文化,这是人类特有的属性。

③规范体系。规范是人们行为的准则,有约定俗成的如风俗等,也有明文规定的如法律条文、群体组织的规章制度等,它们共同调整着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了解一个社会或群体的文化,往往是先从认识规范开始的。(可用《海南咏叹调》中的观点)

④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一个社会要建立诸多社会组织来保证各种社会关系的实现和运行。家庭、工厂、医院、学校、教会、政府、军队等都是保证各种社会关系运行的实体。社会组织包括目标、规章、一定数量的成员和相应物质设备在内,既包括物质因素又包括精神因素。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紧密相联,成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⑤物质产品。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环境和由人创造出来的一切物品,如工具、器皿、服饰、建筑物、水坝、公园等,都是文化的有形部分。在它们上面凝聚着人的观念、需求和能力。

【文化的一般特征】 主要有:

①文化是由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自然存在物不是文化,只有经过人类有意无意加工制作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例如,吐痰不是文化,吐痰入盂才是文化;水不是文化,水库才是文化;石头不是文化,石器才是文化等。

②文化是后天习得的。文化不是先天的遗传本能,而是后天习得的经验和知识。例如,男男女女不是文化,“男女授受不亲”或男女恋爱才是文化;前者是遗传的,后者是习得的。

③文化是共有的。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社会性产物,它必须为一个社会或群体的全体成员共同接受和遵循,才能成为文化。纯属个人私有的东西.如个人的怪癖等,不为社会成员所理解和接受,则不是文化。

④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文化既是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的产物,是一份社会遗产,又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积累过程。每一代人都出生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并且自然地从上一代人那里继承了传统文化。同时,每一代人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需要对传统文化加以改造,在传统文化中注入新的内容,抛弃那些过时的不合需要的部分。

⑤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特定的阶级性。一般文化是从抽象意义上讲的.现实社会只有具体的文化,如古希腊文化、罗马文化、中国古代文化、中国现代文化等。具体文化受到诸多条件的制约,其中最主要的是受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如有石头,才有石器文化;有茶树,才有饮茶文化;有客厅和闲暇时间,才会有欧洲贵族的沙龙文化。文化具有时代性、地区性、民族性和阶级性。自从民族形成以后,文化往往是以民族的形式出现的。一个民族使用

共同的语言,遵守共同的风俗习惯,养成共同的心理素质和性格,此即民族文化的表现。在分裂为阶级的社会中,由于各阶级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不同,社会地位不同.因而他们的价值观、信仰、习惯和生活方式也不同,出现了各阶级之间的文化差异。

总之,文化是由各种元素组成的一个复杂的体系。这个体系中的各部分在功能上互相依存,在结构上互相连结,共同发挥社会整合和社会导向的功能。然而特定的文化有时也成为社会变迁和人类自身发展的阻力。【人文的含义】

人文是指人类文化中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部分,核心是指先进的价值观。主要内容是指先进的规范。对于社会而言,尤其是先进的法律和制度规范。对于社会成员而言尤其是先进的道德和习惯规范。

“人文”一词,最早见于《易经》:“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宋〃程颐解释为:“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速改也。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 【人文精神的含义】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

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譬如文、史、哲等等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

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

二、医院文化建设以及医院精神

了解了文化的含义,下来我们就要谈一谈医院文化以及与医院文化紧密相联的医院精神。医院文化、医院精神这两个概念是从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移植嫁接而来。这一提法始见于八十年代的世界发达国家。而介绍我国社会主义的医院文化、医院精神的文章,在1989年以后才见诸于医院管理杂志。我国对医院文化、医院精神方面的理论研究目前还处于探讨阶段,各方论述不尽一致。但医院文化建设越来越多地被卫生行政部门,人文学者以及一些大型医院所提及和倡导。根据有关资料,我国的医院文化建设内涵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医院文化的概念

我国的医院文化是指,以中华文化为背景,以社会主义时代文化为主导,以祖国传统医学文化和现代医学文化及相关门类文化相交流、渗透所衍生的多学科综合的一种特定行业文化。

医院文化建设的内涵可概括为“三个主义”、“三个精神”。这是中国医院文化的本质属性。

“三个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革命的人道主义。这是医院文化建设的总体原则。对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这两个概念我们可以说是耳熟能详,其含义也不难理解。但对于“革命的人道主义”这一概念我们虽然经常提及,但其具体含义似乎不甚明了,有必要在这里做一解释。

人道主义是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体系。核心是,提倡关怀人、爱护人、尊重人,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把人道主义的内涵具体化为:“自由”“平等”“博爱”。

马克思主义重视人的地位和价值,把实现一切人的解放和自由作为奋斗目标,是革命的人道主义。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社会主义社会人们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革命人道主义”的继续和发展。要求社会对个人以及人们相互之间的关心和同情。尊重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全面发展。“革命人

道主义”是同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的革命斗争相联系的人道主义。

“三个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精神;爱岗爱院、敬业奉献、团结协作的精神;注重科学、严谨治学、开拓创新的精神。这是医院文化的宗旨。

医院文化的外延可概括为“十个本体结构”。即,医院精神、道德文化、思维文化、心理文化、服务文化、科技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组织文化、相关设施。此十项内容是医院文化建设包括的范围。

2、医院文化与医院精神

医院精神是在实施医院文化战略当中诞生的一个新概念,是医院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是医院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原动力。医院精神的定义理论界至今还是众说纷纭。综合各种表述,个人认为,所谓医院精神,是指一个医院的全体职工在长期的医疗、教学、科研、生活和经营管理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共同的价值取向、心理趋向和文化定势。是医院整体意识和行为原则的综合反映。

医院文化与医院精神是两个概念,理论上不应该混淆。但二者又是紧密相联的。医院文化是个大概念,也就是哲学上所说的种概念,它是大文化体系的子系统,包含了医院精神、医院道德、医院环境、医院公共关系学等多学科内容。而医院精神是这一体系中的核心和精髓,也是我们如今所倡

导的加强医院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因此,就我院而言,挖掘、总结我们医院经过一代代职工共同努力所形成的医院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结合当今时代发展,进一步提升全院职工的价值取向和综合素质,培育、形成一种与时俱进的志丹县医院的医院精神,这就是我院在今后医院文化建设方面的主要目标。

3、医院精神的功能

医院精神作为医院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在加强医院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方式来培育、提升医院精神,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处于大变革的背景下,努力形成一种反映时代特征,凸显行业特色的医院精神,显得更加紧迫和重要。医院精神一旦被职工认同,便能产生潜在、稳定、积极、持久的竞争力量,成为医院发展的动力源,对医院的建设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1)导向功能 它是引导全体职工前进的旗帜。这种精神力量能够强化职工的自律意识,建立崇高的价值取向,健康的心理趋向,所以它具有一切硬性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势。2)凝聚功能 也叫团结功能,就是医院的吸引力。它是一条无形的纽带,把处于不同层次,不同岗位,有着不同信念和价值取向的各级各类医务人员联结起来,促使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达成为医院的理想、利益、目标、荣辱而奋发,而拼搏的共识。医院要腾飞的关键是具备竞争力

和凝聚力,说到底是要靠人才实力。医院的工作性质决定了职工间必须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和相互依存的人际关系。当职工处于这样一种和谐亲密的文化氛围之中,便能增强对医院的依赖感,归属感,使职工从内心深处把自己的命运和医院的命运维系在一起,形成院荣我荣,院衰我耻,爱院如家的使命意识,积极为医院的发展献计献力。自然就会形成医院的内聚力和向心力。

3)协调功能 培育医院精神的实质是改变过去在管理上只重视技术,注重物的管理模式,向职工灌输医院的基本信念、基本价值观,树立职工的群体意识。因而能够有效地协调医院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协调国家、医院和职工的关系,协调本院与外院的协作关系。

4)规范功能 它是一种通过培养职工的荣誉感、自豪感、归属感、责任感的情感因素而形成的自觉规范,对全院每个职工实施无形约束,使全体职工的行为都尽可能地符合医院的要求。

5)展示功能 也叫内外沟通功能。医院精神既能向外界展示白衣天使的精神风貌和良好形象,从而引起社会对医务人员的倾慕、爱戴、尊重和支持,又能向社会展示经营思想、管理风格、办院方针,提高医院的声誉,增强医院的吸引力。

三、如何加强医院文化建设

加强医院文化建设的路径概括起来就是,从理念、核心、形象、服务、素质、工程六个方面做起。

1、从“理念”上转变。确立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理念,是医院文化建设当中首先要确立的人文管理理念,也是现代医院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医院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把管理理念由过去的注重“物”的管理转变到以人为服务对象,以人为工作主体,解决人的需要,强化人的合作,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突出人的智慧、思想、道德、精神等因素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地位。首先要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医院在决策、经营管理、规划布局上要以病人的需求为导向,服务模式逐步转变到以病人为中心上来。

其次要树立“以职工为主体”的管理理念。医疗服务文化的实践主体是全体职工,而职工的工作态度、工作热情、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又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生存与发展。高素质的医务人才和管理人才,和谐亲密的职工关系,有利于增强医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医院文化建设要注重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激发职工的创造性,培养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使之真正成为推动医院服务与建设的主力军。

2、从“核心”问题起步。医院文化的核心问题是树立

医院精神。从核心上起步就是指医院文化建设首先要从确立医院精神上抓起。着重抓好医院精神的设计,包括制定院训、院歌、院徽等标志性建设做起。

3、从医院“形象”上着力。要以医院道德文化、服务文化、技术文化等多科综合文化理念和方法来塑造医院的良好形象。医院形象由人才、技术、医德、设备、环境、管理、专科优势等七个要素构成。其核心是人,是人的品德、技术和管理。因此,医院形象基本是人的形象。必须塑造良好的医务人员形象,良好的管理者形象,良好的学科带头人形象。

4、从服务“态度”上改善。改善服务态度,中外一个共同的措施是,对医务人员进行文明礼貌教育,使用文明语言。医院服务文化重点体现在服务观念、服务措施、服务目标、服务态度等四个方面。只有以这样的理论和方法指导服务实践,服务态度的改善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5、从人的“素质”上提高。医院要想达到可持续发展,除了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先进的医疗设备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强大的人力资源作支撑。因此,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医院文化建设的重头戏。医院管理者不仅要把医院办成治病救人的场所,还要办成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培育人才基地。医院传统的人才培训模式无外乎岗位技能培训,送出去请进来的专科培训,临床师带徒式的传承性培训。而医院文化建设更强调的是对医务人员进行综合素质培训。所谓医务

人员的综合素质,个人以为,主要包含了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心理素质、思想文化素质三个方面。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做一名优秀的医务人员,除了储备深厚的医学理论,掌握高超的专业技能以外,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人文情怀和职业操守。医院作为一个特殊行业,医务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面对新时期的社会环境,对其心理素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医院管理者,在选人用人上要善于掌握医务人员不同的性格特征,根据其性格特征合理安排其工作岗位。作为医务人员本人,也要学会为自己设计符合个性特点的工作岗位和执业目标。(附:性格ABC如下: A型性格特点:

1、走路说话都很快,做事快速。

2、对任何事情都在催促。

3、总是想同时做两件以上的事情。

4、无法处理清闲时光,甚至认为睡觉都是一种浪费,是犯罪。

A 型性格的人总是争上风,争权威,不忍耐,不了解别人情感,与人关系紧张,爱风险,事业较容易成功。

B型性格特点:有耐心,会生活,让自己快乐与人快乐。为人做事表现出平静、轻松的状态,容易与人相处。

C型性格特点:

1、很少公开表达自己情绪,事事收藏内心。

2、总怕自己受伤,患得患失,内心痛苦。

3、内疚自己的不成功,这些人常有才华,总希望自己十全十美。

4、总怕自己失败。

5、对世界充满不安。

5、不快时,强颜欢笑,表面彬彬有礼。

6、与人没有紧密的关系。)因此,医院要通

过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开设语言课、礼仪课、服务行为课等多种形式,着力提高医务人员的心理素质,文化内涵和职业道德水平,打造一支综合素质高的医疗技术队伍。

6、从文化“工程”上推进。要将医院文化建设当作工程来抓,就要着重做好明确主题、制定规划、分步实施、定期评估四项工作。通过实行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制定奖罚措施,强力推进。

医院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医院建设发展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是提升医院服务职能,展示医院形象(主要是医务人员个人形象),提高医院综合实力的新举措。尽管理论界的专家学者正在进行各方面的探索和研究,但我们应该深信实践出真知这条真理。医院文化从医院诞生的那天起就相伴而行,并不是空穴来风。我们所有从事医院管理和医疗实践的人每天都在工作实践中体悟和运用着这一法宝,也在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更新着其中的内容。因此,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并非权宜之计,而是需要广大医务工作者,管理者共同参与,长期坚持的一项历史任务。只有重视和加强这项文化工程,才能使医院健康稳步地发展,树立起新时代的新形象。才能切实担当起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职责,充分体现医院的人文关怀,体现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进一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康复需求。

校园文化建设刍议 篇6

一、构建凸现感染力的环境文化

校园是师生共同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场所,其环境是否达到优美、秩序是否井然,直接影响到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从古时的“孟母三迁”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再到今天的“环境出人才”,无不证明了具有生命力的环境文化对人的发展和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基于这一点,我们要依据小学生的特点建设环境文化。我校的校园外部环境建设、力争使整体环境达到洁净而清新、规范而愉快的效果。踏进校园,绿树成荫,尤其是5月份,楼前的野玫瑰花开,花瓣令人陶醉,花香沁人心脾。同时,在校园内不同的场所设置不同的内容,如学校大门正对着的是镶嵌着我校办学理念——“自主、愉悦、发展、创新”的巨幅标语墙。走进教学楼,在宽敞明亮的一楼正厅,棚顶的菱形和圆形吊棚彩灯闪烁。右侧墙壁上挂着的“争创五星级学校”的宣传栏正中,醒目地显示着我校的办学口号:为孩子的一生发展奠基。左侧的幼儿园教室区宣传板上体现了我校幼儿园的办园目标——为幼儿一生幸福奠基。幼儿活动区的走廊内更是主题鲜明,主题揭示板展示着幼儿每月的主题活动内容,展示区内摆设着幼儿园师生的手工艺术作品。无论是谁,踏入校园便会感受到学校办学理念先进、文化气息浓厚。这样的设计也时时激起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教书育人的责任心,激发学生做有志少年的决心。

二、构建具有激励性的班级文化

有人说,教室是圣堂,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习得技能的场所,也是学生领悟人生、怀天下抱负,做未来主人修行的圣地。因此,教室不仅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氛围,而且教室还应该有其独特的文化形式。教室文化不仅是各类校园文化的最重要形式,也是各级各类学校重视建设的重要内容。由于教室地位的特殊性,故教室文化建设也应有独特性。因此,教室文化应该以励志文化、激智文化等形式为主。有效利用各班级墙壁悬挂励志的名人警句,时时催学生奋进;品读班级图书角内的文学类、科普类、励志类图书,让学生拓宽知识、积淀智慧;“争星喜报”记录下学生成长的足迹,树立班级楷模;特色班级展板展示班级特色和学生特长发展方向。幼儿园教室的“植物角”让孩子们见证了蒜苗、大豆、小白菜等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了一些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孩子们在生活中增长了知识。

实践证明,激励性的班级物质环境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特点,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暗示、熏陶和感染,给他们增添无穷的学习和生活乐趣,同时也带来希望和活力。把教室建设成一个“开启智慧的场所”,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

三、构建充满活力的走廊文化

所谓走廊文化,就是教学楼、综合楼的走廊所应承载的文化形式。各级各类学校都有极其丰富的走廊资源,学校走廊宽大、明亮、人流量大的特殊性,是开发校园文化形式的最有利因素。然而,走廊文化却出现了认识不统一与建设不平衡的问题。绝大数学校的走廊文化都以科学家的图片为主要内容,或以成品框匾为主要形式,这直接导致走廊文化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其实,学校是千差万别的,走廊文化也应该体现出各级各类学校的差别和校本特征。因此,走廊文化,主要应该以校本内容为主,用学生熟悉的内容承载极其不寻常的文化。我校教学楼内根据不同的主题设置不同的宣传墙,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对学生进行安全常识、思想道德、文化修养、文明礼仪等方面的教育,其内容比较丰富。如,走廊内有中华礼仪知识宣传图,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作为礼仪之邦的传统礼数,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和阅读文字学习文明礼仪,并践行在日常生活中,这与践行《弟子规》活动相配合,做好学生文明礼仪教育。论语和古诗文鉴赏,为学生经典诵读渲染气氛,达到随处可见经典、随处可诵经典的目的。中国共产党党史宣传图、优秀共产党员事迹及图片展,让学生与优秀人物为伴。《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展示板时时提醒学生用一个高标准约束自己。学生置身于这样的校园里,天天受到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好好学习、立志成才的教育与熏陶。教室内的黑板报、楼梯两旁贴着的“上下楼梯互相谦让”。教室走廊里“校园是我家,清洁靠大家。”的提示语,使教室、走廊发挥着育人作用,师生时时在接受文明、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学生绘画和手工艺作品展现学生的艺术才华,努力达到“让每块墙壁都说话,每处景物都传情”的效果。

四、构建具有延展性的食堂文化

有人认为,食堂只是学生就餐的地方,虽然一日三餐,但累计时间很短,恰恰因为这种观点,食堂文化容易被忽视。食堂文化之所以非常重要,恰恰是因为就在那很短的就餐时间里,让学生能够接受其它场合所接受不到的教育。正因如此,才决定了食堂文化的必不可少。食堂是学生进入社会之前所接触到的第一个需要耐心排队的地方,有秩序的排队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同时食堂也是学生面对多种食品需要根据个人的经济条件和生活习惯做出选择的地方,还是学生接受食品卫生教育、食品安全教育和厉行节约教育的最为理想的场所。这一切就决定了食堂文化应该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食堂文化的形式应该是多视角、多维的,文化主题也应该是十分鲜明的。食堂的文化布置不可忽视,要精心设计,根据学生健康活泼的身心特点对学生餐厅的就餐环境进行布置。餐厅的墙壁和立柱上安排一些水果、蔬菜等鲜亮逼真的图案,激起学生食欲;结合爱惜粮食、文明就餐、讲究卫生、和谐相处、助人为乐等基本要求,有机安排一些宣传标语,让每一面墙能与学生形成交流,让每一句话给孩子们一个启迪。同时,食堂外走廊精心布置中华饮食文化、文明就餐要求,使学生能通过就餐学到知识,养成习惯,并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良好品质。

五、构建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要发挥健康向上的导向作用,服务于学校中心工作,实现育人目标。首先,校训中蕴含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如,我校“做可持续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国人”的校训,关注学生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目的是让校训激励师生与時俱进,改革创新,勇攀高峰。校风:团结、奋进、求实、创新,激发了全体师生的内在动力;教风:敬业、爱生、进取、奉献,引领教师勤奋好学,积极向上;学风:勤学、好学、严谨、博学,形成勤奋好学的风气,塑造完美人格。其次,爱国、爱党主题教育鲜明。学校利用每学期的德育课时间,组织学生观看优秀共产党员图片展,让学生了解党史,了解优秀的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激发心中对党的热爱,激起向优秀人物学习的决心,并在生活学习中行动起来,做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少年。再次,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如,开学典礼、每周一的升旗仪式、课前诵读和课前歌展示、手抄报制作、校园艺术节、运动会等活动,以及安全知识讲座、安全常识竞赛、好习惯分享等一系列健康活动。我校的校报“七色花”尽显师生风采——报道校园新闻,宣扬好人好事,展示学生优秀作品,记录学生成长历程。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更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形成讲文明、懂礼貌、助人为乐、团结协作、勤奋好学、不断进取的氛围。

农村文化活动建设刍议 篇7

一、农村经济管理简述

在我国, 农业对国民经济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 而农业问题关系到了社会稳定与经济的发展。为此, 我们要深入的了解农业、深入了解农村经济。

农村的经济管理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是以当地的市场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国家在经济上的政策方针等为基本依据来进行的一种有组织的、自觉的宏观管理活动。而具体来说, 这种宏观管理活动就是要时刻以国家经济在总体上的战略方针为指导, 同时, 要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基本条件以及市场环境等, 以此来确定未来农村经济的发展目标, 最重要的是要对生产资料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不同的环节, 以及信息等再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基本要素进行计划、决策、控制以及组织协调等, 从而实现大力的推进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向着法制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二、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经济管理现状

在新农村建设中, 农村经济管理并不是完美的, 它并没有积极的适应当前社会以及经济发展的新情况, 所以其管理上还是存在着一定问题的, 所以当前的农村经济管理效果都是不尽如人意的。所以, 为了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我们要积极的找到当前尚存在的问题, 这样才方便我们找到具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1. 农村基层领导对经济管理的重视力度不足

我国中央领导机构对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视是可以从其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等看出来的, 这些规章制度对农村经济管理的规定都非常的明确, 但是, 这些文件到达了地方并没有引起基层领导干部的足够重视, 所以导致了执行力度较差等问题的出现, 自然农村经济管理就不见效果。这种问题的产生有很多的原因, 其中之一就是基层领导的思想还是停留在老的状态中, 并没有把自己放置在为人民服务的位置上, 同时, 由于他们的文化素质在整体上看来还是比较差的, 所以对经济管理工作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以及要求, 从而造成了很多的经济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够, 大部分政策都没有得到切实的执行。其二, 就是当地的基层政府没有真正的了解到, 农村经济管理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2. 适应时代发展的管理体制不健全

当前在农村经济管理中还没有完全确立和形成一种完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管理观念以及管理体制, 当前农村管理制度中现有的管理格局以及管理体制同现在快速发展的农村社会、变动速度不断加快的农村社会结构、农民多元化以及利益结构不断复杂化的变化发展等要求不相适应。所以, 这种经济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就导致了很多的经济管理活动没有执行的依据, 给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经济管理活动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同时, 从农村经济在机制管理上也是存在一定缺陷的, 尤其是在协调相互之间利益关系、维护农民利益、农民诉求的表达等矛盾与纠纷的处理机制等存在的缺陷比较明显。

3. 农村基层管理人员执政能力有待提高

农村的基层管理人员在执政水平以及执政能力上还是需要不断提高的, 当前, 在职的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还比较单一, 尚不能适应这个多元化发展的社会给农村经济管理带来的新要求, 同时, 他们的思维意识也不能够适应当前农业发展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要求。

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经济管理的有效措施

总体上来看,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是目前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以及阶段性的特征集中反映。这种发展中的不协调、不平衡以及不持续的问题还是会存在的, 所以我们要不断的结合实际情况对其进行解决, 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 最终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整体提高。

1. 提高基层领导对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视度

为了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经济管理, 各级领导都应该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提高重视度, 县、乡两级的党委和政府应该对各级的经济管理工作进行规范化的管理, 以及进行管理工作的部署。同时还要加强在岗的教育和培训, 尤其是村镇的领导, 让他们认识到农村经济的规范化管理对当地整体经济发展的以及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意义。同时, 要积极与村民联系, 做到民主监督、全员监督, 进而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

2. 建立完善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

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基础是合理的规划、首要是经济的发展、关键是要增加收入、而保障则是管理体制。所以, 农村经济管理的中心工作就应该是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进行管理方式的转变, 大力进行制度的创新以及体制的改革, 建立一种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中竞争机制的经济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在日常工作中要勇于积极探索, 寻找出农村经济管理的新途径、新方式以及新方法。而在管理体制建设的过程中, 首先, 切实转变农业发展的理念, 积极的推动农村经济结构实现转型。要想实现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 就要积极的转变农村现有资源的利用方式, 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 从而实现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其次, 要积极的拓展农业产业的链条, 实现农业产品多元化的深加工;拓展农业的产业功能;拓宽农产品销售市场, 通过深加工等来转变农产品形式, 进而拓宽其销售市场, 最终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以及从村的产业稳定发展。最后, 要想办法提高农业的转化能力以及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农业的安全保障能力;增强农村经济和农业的竞争力以及发展能力等。

3. 完善群众利益维护机制

这种群众利益的维护机制一定要是在政府主导之下进行, 所以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政府要积极的形成一种科学合理并且行之有效的诉求表达、利益协调、矛盾调节处理、权益保障等机制, 用这些机制来实现各个方面利益的统筹与协调, 从而妥善的处理人民内部出现的矛盾, 要坚决地纠正那些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不正之风。同时, 政府还要强化自身的服务职能和经济管理职能, 保证能够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确保能够凝聚村民的意志, 代表村民的利益, 积极的引导农民参与到经济管理活动中, 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农村经济的经济事务管理, 进而发挥农民群众在经济管理中的基础作用。除此之外, 为了要保证经济管理的民主化, 一定要健全农村村务公开制度, 重大问题进行探讨、农村事务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制等制度, 真正的把民主监督落到了实处。在进行这些建立和完善活动时, 领导干部还要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了解情况, 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进行解决, 存在问题隐患也要采取措施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要真正的成为人民的公仆就要做到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倾听群众呼声、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从近些年来我国对农村地区的政策以及管理活动中可以看出, 建设服务型的政府已经成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中的必然要求, 同时也是完善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迫切要求。

4. 建立基层经济管理队伍

在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中, 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强对经济管理干部的培训, 这是基于管理干部提高了经济管理意识基础上而进行的一种综合知识和能力上的培训。通过这种方式, 为农村经济管理创造一支具有高政治素质、业务水平、较强的工作责任感、勇于开拓创新的农村经济工作队伍。要鼓励经济管理干部参加较高层次的培训和教育, 并为他们提供更多参加再教育的机会, 提升基层经济管理工作人员的知识能力素质, 让经济管理人员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 把握和运用当代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同时领导干部还要起到一定的带头、导向、典型示范以及辐射等积极作用, 促进和引导基层政府的工作人员积极主动的创造学习。建设了农村经济管理队伍之后, 还要保证其稳定性, 只有稳定的管理队伍才能够从基础上保证经济管理和发展的稳定性。所以, 各级政府尤其是基层的乡镇政府要科学合理的进行定岗、定编、定员, 从而确保每个乡镇都有专门的经济管理人员, 不会导致经济管理工作出现空白状态, 保证责任制度的完善。最后, 要完善和建立一种科学合理的决策机制以及程序, 完善专家咨询制, 要积极充分的应用人民群众以及党领导班子的集体智慧, 正确地运用符合时代要求的决策方法和技术来进行经济管理行动方案的选择。

5. 发展农村的产业化经营

加工业的发展是我国加快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所以, 要加强农村的经济管理, 就要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 积极的发展农产品的加工业, 对农产品原料的加工基地的选择要重点进行。因为建立龙头企业, 发挥其带头作用, 对整个地区的产业化经营的实现起到积极作用。比如, 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发展种子、蔬菜等龙头型经济作为重点, 积极的进行策划, 并为其发展寻找政策上的扶持, 以此带动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

结束语: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农村经济的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了新农村建设的进度和质量, 为此, 社会上对农村经济管理的研究逐渐深入, 本文也主要对我国当前农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实现农村经济管理有效措施等进行了简单的论述, 还望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提高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陈劲松.2011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2012年展望[J].中国农村经济.2012 (02) .[1]陈劲松.2011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2012年展望[J].中国农村经济.2012 (02) .

[2]曹明贵.农村应对循环经济的对策思考[J].生态经济 (学术版) .2012 (01) .[2]曹明贵.农村应对循环经济的对策思考[J].生态经济 (学术版) .2012 (01) .

[3]赵宇.浅谈现代农村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J].价值工程.2011 (03) .[3]赵宇.浅谈现代农村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J].价值工程.2011 (03) .

[4]蒋希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养殖技术顾问.2011 (07) .[4]蒋希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养殖技术顾问.2011 (07) .

[5]邢萌.浅谈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向[J].中国外资.2011 (14) .[5]邢萌.浅谈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向[J].中国外资.2011 (14) .

刍议新农村建设中的法律援助问题 篇8

1.1 农村法律援助人员数量少且业务水平不高

我国从事法律援助的农村服务人员数量相对较少, 法律援助专职人员大多集中在城市, 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法律援助服务的范围和质量。由于农村地区经济不发达和交通不便等因素的影响, 律师们很少深入农村为农民提供相关法律服务, 虽然有些农村地区也有基层法律服务者, 但是这一群体服务水平不高, 业务培训不够, 不能为群众提供高水平的法律服务。开展农村法律服务活动只是局限于为农村农民编印、散发法制宣传材料、接待涉法上访等传统方式, 并且业务范围较窄, 仅仅局限于婚姻家庭、交通事故、人身侵害等, 所提供的法律服务范围不能适应农村发展新形势。并且有些法律援助工作人员没有律师职业资格, 缺乏相应的法律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律援助工作的质量。另外, 社会律师主要是以提供法律服务来谋生, 但农村法律援助补贴标准低, 这种低质量的法律援助会让农民群众对法律援助失去信心。

1.2 法律援助工作缺乏资金保障

法律援助经费是确保农村地区法律援助开展的重要保障。《法律援助条例》没有对法律援助经费作出明确划分, 并且相关内容规定不够具体, 对法律援助经费的开支比例没有明确要求。正是由于受到经费等因素的制约, 法律援助机构在承办法律援助案件工作就会发生走过场的现象, 进而影响案件质量。我国法律援助资金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 进而导致法律援助资金缺乏保障, 影响到法律援助效果。比如: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律师补贴加辐度较低, 甚至发放不及时, 这就会影响法律援助人员的积极性和办案质量, 再比如:有些法律援助机构经费紧张, 会直接影响他们开展法律援助宣传工作效果。援助工作者在进行取证和其他诉讼活动过程中没有一定的经费保障, 不仅会降低援助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 而且还会影响援助服务质量, 进而制约了法律援助工作的开展。

2 完善新农村建设中法律援助工作的建议

2.1 完善农村法律援助机构设置

完善农村法律援助机构设置首先需要有充足的人力资源, 这是确保法律援助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这就要求政府要不断加强基层司法所的建设, 配备齐全办公设施, 并确保基层司法人员的薪酬待遇, 吸引更多专业人员投入到法律援助工作, 还可以建立形成公职律师制度, 形成一批高素质的、专门从事法律援助的律师, 增强法律援助力量。完善农村法律援助机构设置要促进形成覆盖全面的网格化法律援助网点, 针对农村发展现状和特点, 在县级设立法律援助中心的前提下, 确保在乡镇一级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 并在行政村建立法律援助联络员, 才能确保法律的宣传、咨询、调解工作的开展。同时要加大普法宣传力度, 提高农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 创新法律宣传方式, 运用文艺宣传、文化宣传等新方式进行法律宣传, 让农民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法律知识, 增强农民的法制意识, 并结合典型案例, 采取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宣传方式, 让广大村民了解、知晓法律援助工作, 从而更有效发挥法律援助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2.2 扩大农村法律援助范围

要适度扩大法律受援范围, 通过有效降低法律援助门槛, 将更多困难农民纳入到法律援助范围, 根据当前农村发展的新变化, 结合农村土地确权、征地拆迁、环境污染、农村股份制改造等新问题, 适当扩大法律援助案件的类型, 才能更好覆盖更多群众的法律援助需求。进一步扩大法律援助受援范围, 法律援助范围不能局限于旧有标准, 而是要从法律援助的本质着手, 对于经济困难且有法律需求的农村群众就要进行法律援助, 从当前农村法律援助发展趋势分析, 法律援助范围应当同市场法律服务范围相一致, 针对农民群众的法律需求, 着重将农民工问题纳入到法律援助范围, 他们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力量缺乏法律常识, 不能很好运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需要加强对这一群体法律诉求的关注。同时要切实发挥司法行政机关的法律援助工作职能, 从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层面来加强农村法律援助队伍建设, 通过培训等方式来提高法律援助队伍的政治和业务素质, 才能确保高质量的法律援助服务工作质量。

2.3 加大对法律援助经费的投入力度

经费不足是制约农村法律援助工作的主要问题。法律援助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责任, 需要政府为法律援助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 所以要增加对法律援助工作的资金投入, 不仅要扩大财政预算, 而且还要增加对法律援助的经费基数。同时法律援助也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 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来吸引和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对法律援助进行捐助, 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我国新农村法律援助事业的发展。虽然法律援助责任主体是政府, 但在当前政府不能对法律援助投入足额资金的情况下, 还可以通过成立新农村法律援助基金会的方式来确保法律援助资金, 这种法人化的管理模式可以拓展农村法律援助资金来源, 还可以提高援助资金的使用效率。另外, 在加大经费资源投入的同时, 也要积极加强对法律援助人力资源的投入, 吸引更多优秀法律人才参与法律援助活动, 确保农村法律援助工作有所保障。

3 结语

综上所述, 法律援助不仅是一项具有法律专业性的工作, 而且还是一项群众性的工作,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法律援助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内容, 对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该文针对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法律援助工作所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分析, 结合法律援助的具体问题, 需要加强和改进农村法律援助工作方式方法, 全方位采取措施才能更好加强对农村弱势群体的法律关怀,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参考文献

[1]林文静, 凡亚超, 欧阳小雨.城乡一体化视角下农村法制建设问题探析——以荆州市为[J].中国科技博览, 2014 (1) :214-216.

[2]冯博.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J].才智, 2012 (2) :56-59.

[3]刘华乓, 刘大元.新农村建设中法律援助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2) :75-77.

[4]张稳.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工法律援助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 2014 (9) :15-19.

[5]谢立华.新形势下搞好农村法律援助工作的策略[J].魅力中国, 2014 (9) :22-29.

农村文化活动建设刍议 篇9

十八大报告在第八部分强调:“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说明生态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虽然我们以不到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2%以上的人口,但同时也造成了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加速恶化,并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农业生产严重污染了广大农村水、大气,给农民的身体健康和农业生产带来较大隐患。

当前我国一些地区农村饮用水被污染,长期饮用这样的水,严重影响了农民的身体健康,同时也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它导致农作物减产、含有毒物质等一系列的问题。在推广现代化农业技术方面仍缺乏系统的管理,较为科学的农耕方法得不到普及,部分地区的农民仍然依赖提高化肥、农药的应用量来提高产量,而农药的利用率较低,对农田周围的土地、水源、农作物及农民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2.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不当引起的污染。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初具规模,使农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也日益改变着广大农民的传统生活习惯,物质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直接导致农村的生活垃圾由过去的瓜皮菜叶变成如今的农用薄膜、塑料袋、快餐盒等“白色垃圾”,这些因未作处理或处理不当,严重污染了农村的环境,导致农村水、大气的污染日益加重。

3. 农作物后续处理造成农村土壤污染严重,农作物质量受到影响。

一方面,当前自动化农业技术已逐步推广,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但是由此造成的机器噪声污染、尾气排放污染、对大气层环境污染却日趋严重;同时,农村经济的发展使煤炭、天然气逐渐代替了传统的秸秆焚烧,致使大量的秸秆成为垃圾,农民采取火烧的方法来清理秸秆,使农村环境受到污染,导致出现雾霾、灰尘、沙尘暴等情况。另一方面,我国大面积的耕地不同程度的遭受到了农药、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由于工业三废和城市排污、农药、农膜的过量使用、畜禽养殖场的规模化、农牧脱节、禽粪便和废弃物的使置不及时和不合理,引起土壤污染,这必然使农作物受到影响。

4. 乡镇企业产生的污染。

乡镇企业的突飞猛进,促进了经济的巨幅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给人民生命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乡镇企业片面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大量的工业厂区建立在农村周围,由工业制造产生的有害物质都流入到农村附近的水源中,使农村附近的水源受到污染,对村民的身体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有毒河流在灌溉到农作物后,使农作物产量大大减少,同时有毒河流所蒸发的气体对农村环境也造成极其恶劣的污染,导致一些疾病的发病率猛然增高。

二、农村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

1. 农业生产的粗放式经营是导致农村环境问题的直接原因。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虽然由原有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稳步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是农村环境污染较重、治理不善、高耗低产等问题日益凸现。一是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导致农村环境污染,这已成为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由于农村环境污染的排放主体分散、随机性大、隐蔽性强,所以监测、治理难度很大。二是由于普及、推广大棚农业,地膜污染、农业废弃物污染也在加剧。大棚农业范围的扩大,导致大量的垃圾、秸秆没有作一定的处理便进入水体,加上水产养殖业对水体的污染,导致农村水源的水质不断恶化;同时禽畜养殖的集约化,多数农民的畜牧、家禽养殖排放出的粪便、污水没有经过任何处理而直接排入河内,引起禽畜粪便污染大幅度增加,严重污染了大气和水体。三是工业污染。因工业污染严重的产业不断从城市转向农村,工业废水未作任何有效处理便流入河流、湖泊或水库,农民用这样的水来灌溉、饮用,既破坏了土壤结构和品质,又损害了农民的身体健康。

2. 环境保护法制建设体制不完善是农村环境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

首先,我国原有的环境法律体系,是以防治城市污染和工业污染为目标和重点而设立的,这与具有分散性、隐蔽性、随机性、不确定性和不易监测性特点的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内在要求大相径庭,因而我国原有环境法规的有关规定和条款与当下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实际情况不相吻合,对解决我国农村污染问题作用不大。其次,由于我国许多环保法规内容滞后,与现今农村环境保护的实际相关度不大,因而惩戒力度偏小,已经很难解决我国现今农村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实际问题,这必然导致我国农村的环境污染事件屡禁不止。同时,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对环境污染行为的处罚力度过小,企业的违法成本太低,使得一些企业单纯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宁愿交罚款而不愿选择治理污染。

3. 资金投入滞后,导致农村环境污染防治乏力。

建国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我国实行城乡分治,城乡差别巨大,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是我国将预防和治理污染的大部分资金都投放到城市和工业上。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环境污染的加重,使环境污染重的工业和产业陆续向农村转移,但我国用于防治环境污染的资金投向并没有作出相应调整,农村从财政得到用于污染治理的资金是微乎其微,因而环保部门治理农村环境污染和积极性难以为继,更谈不上治理农村环境污染的主动性。

4. 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宣传不到位,导致农村人口、环境与经济之间的恶性循环。

我国对农村环境污染的严重性认识较晚,对防治的重要性又认识不足,环境保护相关知识、技能的宣传片面地以城市为着眼点,而对广大农村、农民环保的实际需求考虑不多,缺乏有针对性的、符合农村、农民、农业实际的环境防治知识宣传,加之农民群体整体素质不高、文化层次低,对环境污染的危害性认识不到尤其是在经济、文化、教育落后的贫困农村山区,人口增长导致环境压力增大,经济发展引起农村环境污染加重,农村环境污染加重又引起农民的高发病率,高发病率导致经济贫困,经济贫困又导致人口素质下降的恶性循环。

5. 农村农民聚居点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农村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的大量生活污染。

农村聚居点的生活污染物因为基础设施不配套、环境保护措施不到位一般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每天农民生活产生大量的农村生活垃圾未作任何有害处理就堆放在房前、屋后,每年产生数以万吨的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入河流、农田之中,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另外,由于资金有限、人口分散、技术落后、农村生活污染物难以集中进行有效处理。

三、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对策

1. 加大对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注重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要转变观念,彻底改变传统粗放型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促进大农业持续、稳定、协调、高效发展,形成生态文明进步和经济稳步发展并举的态势,达成农业生产安全与农民健康生活的目标。一是不断创新生产方式、结合农村地形、土质、气候、雨水等区域自然条件,按照生态平衡、生态文明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运用科学的、先进的施肥技术和生态防治技术,适量地施用化肥和农药;二是加大科研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技术的力度,努力做好节水灌溉技术的配套开发,大幅度提高农业灌溉水、化肥利用效率;三是努力创建科学化种植,依据各地的土质、水分、温度、地形和灌溉条件因地制宜,实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在空间上、区域上的科学、合理地搭配,实行多种农作物的套种、轮作和倒茬,以减轻水体和土壤污染;四是注重农村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促进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从根本上减少资源浪费,减少环境污染。

2. 完善法律保障体系,健全农村环境保护法制。

我国现有的环境方面的立法不能很好地解决日益严重的农村环境问题,因此,我国有必要尽快制定出台一系列针对农村环境问题的法律法规,应建立农村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和有关部门分工协作的环境保护协调机制,让城市垃圾和污水处理基础设施服务向周边村镇辐射,提高城市垃圾和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利用率。具体说来主要应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一是科学界定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责任主体,增强各主体的环境责任意识。二是完善环境保护立法,提高环境污染违法成本,打击地方保护主义和小集团主义,加大对企业环境污染的惩治力度,减少工业污染,确保农用水资源干净、安全,从根本上改变乡镇企业先污染、后治理或不治理的问题。

3. 创新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资金投入方式,提高环保工作的积极性。

创新农村环保资金的投入方式,充分发挥环保资金的效能,一是应保证环保部门从财政渠道有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放大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政府要扶持民营骨干企业发展品质优良、特色鲜明、附加值高的环保事业,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二是政府必须做出排污费不能用做环保部门管理经费的严格规定,政府职能部门应从宏观的角度入手,重点做好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计划、决策,部署好各责任主体的应尽职责,将污染防治的具体业务工作交给社会力量去做。

4. 加大农村环境安全知识和环保意识的宣传力度,营造人人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

培养农民环保意识,一是应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二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引导全体农民群众培养环保意识,树立先进的、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三是开设一些农用技术培训,使村民能合理运用现代化农业技术,从而减少农业方式操作不当造成的污染。

5. 促进农村城镇化,搞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

创新突破,组织村民积极参与农村环境污染防治项目的运行和管理,结合各村镇的具体实际,因地制宜地推进村镇垃圾无害化处理和生活污水治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乡镇建设工业聚集区和农民集中创业点,以便集中、统一建设污染治理设施。

总之,农村环境问题已经非常严峻,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应从多方面入手寻求解决途径,需要农村政府积极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逐步培养、增强农民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意识,制定一系列合理的环境保护规章制度,合理规划工业单位污染排放,从而在根本上减少环境污染,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詹花秀.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J].生态环境与保护,2006(02).

[2]张雪绸.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保护对策[J].农村经济,2004(09).

农村文化活动建设刍议 篇10

一、当前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统筹城乡发展、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免费义务教育的全面推行,农村基础教育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其整体性薄弱状况尚未根本扭转,与新农村建设和农民群众的要求比,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一)教育观念需进一步更新,素质教育尚待进一步落实

由于主客观种种因素,农村基础教育还没有完全从应试教育中摆脱出来,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或应试教育倾向依然比较突出,素质教育尚待落实:一是相当数量的教师与家长在教育理念上存在误区,仍然视升学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目标和跳出农门的唯一出路,在此取向下,学校偏离了农村教育应主要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方向,培养出来的学生既难以较好地承担起建设农村的责任,也缺乏走上社会的真正本领和能力;二是教学内容相对陈旧,缺乏与当前生活生产和社会实际的密切联系,特别是与农村发展需求脱节,实用人才紧缺;三是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农村及社会发展需要,方法上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很难培养出动手能力强和勇于创新的城乡社会劳动后备军;四是由于基础教育投资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潜在、非显性的,部分领导干部也没有把农村基础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给予足够重视。

(二)发展失衡,城乡、校际和区域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

基础教育发展在城乡之间的总体情况主要是城市学校硬件好、教师素质高、教学设施相对完善、教学手段先进、教学质量相对有保障;农村学校条件差、师资紧张且结构分布不均衡,教学手段相对原始和落后,由于经济条件的差异,工资、福利待遇、教学设备等悬殊,许多欠发达地区的骨干教师不断流向发达地区,造成当地教育质量下降;致使城乡孩子在享受教育资源、受教育条件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区域之间总体上一直是经济发达地区义务教育经费相对充裕,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特别是在边远和贫困地区却举步维艰,以广东、北京、长三角等地区为例,义务教育段的孩子人均享受的财政补贴为一年3000元左右,而贵州山区、西部地区,这个数字只有200~300元,相差10倍,而且不少地区义务教育质量也存在一定差距。学校之间则表现为城乡学校、不同区域学校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就是同一地区义务教育学校之间也有重点校与非重点校之分,在经费、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很大悬殊。

(三)普及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的任务还很重

农村已实现的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还是低水平、不平衡、不全面和不巩固的,一些穷困农村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还没有真正普及,中小学生辍学现象、青壮年文盲仍然存在;农村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仅为7.28年,比城镇低2.4年;目前全国一半左右的县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特别是生均公用经费尚未达到国家标准,许多农村中小学师生比、图书藏量、现代教学设备、生平均校舍和运动场面积等还未达到教学基本要求,学校食宿条件、公共卫生和安全设施很差,存在许多隐患。

(四)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并未完全解决

与普及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艰巨任务相联系的是7000万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突出的问题有两个:一是留守子女的基础教育问题;二是跟随进城农民工子女上学难、上学贵和上好学问题。目前,全国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1400多万,其中应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1126万。在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国家还没有足够条件让每个孩子都能随时随地接受基础教育的情况下,一些大中城市难以提前做好学校规划和相应准备,农民工子女完全进入当地公办学校就读尚存在一定困难;就是能进去,高额的择校费,就像一道高高的门槛又让许多进城务工农民望而却步;而主要承担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任务的农民工子女学校,甚至是未获准的农民工子女民办学校又往往设施简陋、师资较差、办学手续证照不全,办学质量难以保障,有的甚至朝不保夕。对此,中央三令五申要求各地政府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地方政府也很关注这一问题,但从全国范围看,解决好农民工子女“上学难”、“上好学”问题仍须继续努力。

(五)教育经费依然不足

尽管近年来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及公用经费逐年增加,但由于国家财政用于公共教育的资金投入总量一直不足,投资结构不合理和投资方向上重城市、轻农村,重高教、轻基础的选择影响,农村基础教育生均经费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至今还比全国平均水平落后10个百分点。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紧张引发了贫困地区师资紧缺、硬件设施不足、已有的不能适应新教材要求的教具、教学设备等不能及时置换与改造等一系列问题,也导致一些正常的教学活动和素质教育难以有效开展,直接阻碍了农村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六)师资力量急待加强

农村教师队伍总体上面临结构失衡与素质不高两大困难。一是整体素质不高,培训不够。二是结构性短缺,学科分布不均衡。农村中小学外语、信息技术、音体美师资短缺,贫困地区师资更为缺乏。三是教师管理机制有待改进,补充、流动和交流困难,尤其是偏远山区学校由于条件恶劣,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

二、农村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路径

(一)在办学理念上,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跳出“应试教育”的圈子,全面、扎实推进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一要以育人为本,优化课程结构。加快构建能够体现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集德智体美劳于一体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规范教学内容,既要抓好德育智育,又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把德智体美劳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使各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二要密切联系实际需要,增加教学新内容。针对长期以来存在着的脱离实际,受教育者缺乏就业创业的必要心理准备和相应知识技能的情况,要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实施就业创业教育。通过就业创业教育,使学生具有职业意识、职业向往、就业创业的心理意识、初步的就业素质、创业能力和经营能力,奠定走向未来的扎实基础。三要改革和创新教学思维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突破单纯传道授业解惑的思维模式,着重培养学生树立科学、创新精神;突破以教师为主体的单一灌输式被动型教学思维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互动型思维模式;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四要全面推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制度。首先要认真落实好国家的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其次要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实施12年高中义务教育。

(二)在教育投入机制和保障机制上,广开融资渠道,进一步加大教育经费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投入,构建政府为主导的多元筹资机制和完善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一要加大政府教育经费总量投入。按照《教育法》的规定,保证“两个比例”、“三个增长”的教育投入政策和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不低于当年GDP4%政策指标真正落在实处。二要依法落实义务教育公共财政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不断提高农村中小学生的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保证其基本生均公用经费;借鉴成功经验,结合不同地区具体实际,围绕“保工资、保运转、保危改、促发展”的目标,完善并落实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分地区、分类别、按比例、合理分担的教育投入保障新机制;尽快制定并依法落实包括农村基础教育在内的基础教育投入法规。三要拓宽融资渠道。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等多方捐资、融资、投资办学,不断完善多渠道筹措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的体制,逐步形成政府、社会合力兴办农村基础教育新体制实现的制度模式。四要科学规划,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率。五要改革财政投入体制,财政投入既要属地,也要属人,确保农民工子女在异地同样能够接受免费义务教育。

(三)在资源配置和目标追求上,强力推动教育资源向农村配置,加快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突出抓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一重点环节

一要把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工作重点。基础教育主要是指中小学义务教育,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就要把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以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工作新目标。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并创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思路:明确职责任务,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加强队伍建设,均衡配置校长和教师资源;更加关注义务教育的内涵发展,提高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广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通过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教育投入经费向农村倾斜政策,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制度等,多举措控制农村学校的辍学率,让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都能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二要强化督导评估,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激励机制,定期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的监测评估,及时纠正区域内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当或学校差距过大的现象。三要把优先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摆到战略重点地位,加快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是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备条件,是需要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共同推进的一项系统工程,要高度重视农村基础教育,把培养新型农民、开发和打造农村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要务”;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特别是调整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由以城市建设为主转向更多地支持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各级政府要在有利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投入重点扶持农村特困、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同时,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纳入当地经济社会统一发展规划,贯穿于建设新农村、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严格按照规划实施,城乡建设统一标准化学校;统一配置,加快城乡办学资源对接,完善农村学校教学设备,普及农村学校体育设施;推广先进经验,加强示范引导,帮助薄弱学校提升管理水平,逐步缩小差距,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努力实现教育的公平公正。四要在加强中央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和专项工程投入资金对经济困难地区的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的基础上,建立严格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切实保证专款专用,充分发挥现有教育资金使用绩效,确保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贫困农村义务教育,确保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危房改造资金和正常工作运转经费。五要充分挖掘本地、县内外潜力和教育资源,发动社会各界对农村基础教育给以力所能及的支持、援助。六要内外结合,在切实发挥农村教育教学自身优势和特色的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城乡教育交流、合作与互助,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和校际教育差距。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适合农村实际,适应农村教育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实行教工全员聘任制,探索建立固定编制与流动编制相结合的有效方式,逐步改善、优化、调整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提高队伍素质,形成良性循环;定期开展在职教师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考评,淘汰不合格教师和超编教师,并妥善做好分流工作;加强学科建设,培养或择优聘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建立一支高质量、高水平的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城镇中小学教师到农村支教,并组织落实高校毕业生支援农村教育,促进教师资源城乡合理配置;结合本地实际,制定、落实具体培训计划,将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足额纳人预算,切实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师资培训,构建农村教师终身教育培训体系;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等手段,采取多种形式与措施,确保教师培训质量;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适当增加对山区、农村贫困地区教师的补助,提高其福利待遇,稳定师资力量。

(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教学质量

一是确立“升学有基础,就业有素养,创业有能力,发展有潜力”的新农村基础教育培养目标,逐步推进新课程、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全面改革,将乡土教育、职业教育纳入教育体系。通过职业教育,使学生初步了解职业与人生、社会、生活、创业的基本知识、要求和相关实践体验,形成走向社会自强发展的信心与能力,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通过乡土教育,紧密联系当地实际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开设以实用技术为主、突出农村和地方特色的课程,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和民族奋斗精神、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增进学生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使其成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新农村需要的人才。二是加强生产、生活技能教育,开展“绿色证书”技能培训,培养学生学习与城乡当前和未来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以行业技术为主的各种生产劳动技能,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学习需要的学习型环境和习惯,避免学生毕业后陷入“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无奈境况。三是推进农村教育的信息化、现代化,致力于学生学会应用信息技术接受现代文明,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扩展视野,促进人的现代化。四是建立、完善督导评估制度,加大管理和督察力度,加强对普通中小学评估工作,引导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六)着力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

制定相应的政策、条例乃至法令,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顺畅享有法律赋予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提供政策法规依据和保障;改革户籍制度,消除制约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主要障碍;坚持流入地政府负责,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将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纳入本地“普九”教育范围,在入学条件、收费标准等方面与城镇学生一视同仁,取消择校费、借读费等,落实免费义务教育制度,保障进城务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通过争取发放财政补贴,募集个人、单位、团体和社会捐助,设立助学金等举措,构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基础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同时要做好进城务工农民留守子女的义务教育工作,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加强对留守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和法律法规等方面教育。

摘要: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和培养各类人才成长的奠基工程,新形势下深入探讨农村基础教育发展问题,无疑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现实课题。本文着重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出发,针对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多项举措发展农村基础教育的新路径。

关键词:基础教育,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信阳市统计局:“2008年信阳市外出务工人员情况调查简析”,河南省统计网,2009-05-05。

[2]“在城市,为农民工子女放一张书桌”,《人民日报》2009年06月02日。

[3]“2004年至2008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分析”,《中国教育报》2010年01月26日。

[4]袁贵仁:“抓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五个重点环节”,2009年11月09日。

[5]“如何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华网,2008年12月31日。

[6]“聚焦7000万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课桌太不安稳”,《工人日报》2009年12月10日。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刍议 篇11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作为知识的集中地,是保存、继承、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在大众化教育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对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多年来,我院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凝聚广大师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使学院实现了新的跨越。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催人奋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任务更加繁重。

一、充分认识高职院校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性

校园文化集中体现在广大师生的价值追求、精神风貌、治学理念、行为风尚及形象识别,是一所学校校风、教风、学风和管理作风的反映。它关系学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以及先进文化的创新与传承和学生个性形成发展、学业成就及未来前途等。2012年是我院承上启下的关键年,也是学院拓展发展思路、再鼓创业干劲、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攻坚年。我们必须教育广大师生员工充分认识提升我院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性。克服自觉性不强,重视程度不高,文化自信心不足,视野不开阔,创新能力不强,品牌意识淡薄等,要振奋精神,以其鲜明正确的导向性鼓舞师生,以人文精神凝聚激励师生,以独特的氛围影响熏陶师生。我们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使大学校园文化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物化于境。对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做好规划,精心部署,付诸实施

从现在起用三年的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校园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教育师生员工提高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并积极投身校园文化建设,使其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改革开放、爱中华文化的自觉性有明显提升。我们规划的具体步骤是:一年打基础;两年见功效;三年出成果。

2012年:一是建立健全校园文化建设领导机构。在党委领导下,学院设立“西安商贸科技职业学院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由各系党政一把手、党政办公室、宣传部、团委、学生处、思政处、后勤处、财务处等部门及学生会组成领导小组。在各系、学生分会均设校园文化建设协调员。各系党支部、学管部门要明确本部门负责校园文化建设的人员,做到机构健全、责任明确、任务到人;二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氛围。要做到:“一讲、二做。”一讲是领导讲、层层讲、大动员;二做是系系做、班班做、天天干;三是打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制定实施方案,确定年度目标,建立考核制度。拟定筹建西安科技商贸职业学院《校史展览馆》,要尽快组织人力、物力,制定方案,收集资料,抓紧落实。

2013年:组织好大型校园文化活动。一是学院拟举办1-2场声势浩大的高水平的校园文化艺术节、赛歌会、阳光体育节、大型运动会等;二是组建《西安科技商贸职业学院文化艺术团》下设田径体育代表队、球类代表队、武术代表队、合唱队、舞蹈队,乐器队、戏剧小品创作演出队、象棋、围棋代表队等;三是积极开展与周边院校开展文化互动与交流。

2014年:一是举办建校二十周年大庆;二是举办各类学术报告、专题讲座,检阅二十年来的办学成就;三是举办大型校庆歌舞晚会;四是成立西安科技商贸职业学院校友会;五是总结三年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经验,表彰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制定新的奋斗目标。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扎根师生心中。也许若干年后,我们的学生把许多事情都遗忘了,只有校园文化的主旨精神,还在他们心中某个角落保存着,用以净化灵魂,锻造品格,鼓舞人生。这是潜移默化的素质教育,是雕塑学生内心世界的精品工程,是规划深层次的目标任务。

三、多措并举,扎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深入开展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院在办学实践中凝练的“人文、科技、创新”的和谐统一的办学理念;“素质教育平台+专业课程群+实验实训”的人才培养模式;“自强不息,修德载物”的校训;“认知、做事、处世、和睦”的校风;“身正、严谨、博学、精技”的教风;“笃学、乐思、敬岗、敦行”的学风;校徽是一个学校的象征,也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校歌是学校的重要文化标志,是学校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发扬。

物质文化是校园精神文化的物质基础,是校园文化的物质形态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2012年的重点是校园环境建设,建设好5—10个小景点。规划好且部分完成校园内的宣传栏、读报栏、标语牌以及大型户县农民画式的宣传画。各系各专业办公室、教室、实验室、实训室,要结合各自专业知识特点加以美化,时代英模、名言警语、道德人格、励志精进等都是可选择的内容。图书馆、学术报告厅、计算机中心要用著名政治家、哲学家、科学家的成就、思想、言论以及肖像,装饰美化环境。

制度文化是指维系校内外各种关系的条例、规定、管理制度等。今年我们要乘学院升格本科的机遇,在总结历年各项制度的基础上,制定《西安科技商贸职业学院章程》,完善学院各项规章制度。逐步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大学制度。

行为文化是大学师生员工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行为操守,让每个人的言行都散发出文化气息是我们的不懈追求。创建文明校园活动,要做到制度化、常态化,要覆盖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创建文明班级、文明教师、文明宿舍、文明办公室、文明餐厅,要有标准,有检查、有考核,坚持“创佳评差”,奖惩分明,提高师生文明素质和校园文明程度。教师要以自己的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立德樹人、教书育人的楷模。要培养百名“新时代文明大学生”、培养千名“校园文化建设骨干分子”。要组织文化代表队出访、比赛,邀请外校同学来我院演出、联欢,聘请外籍教师或邀请兄弟院校教师、少数民族师生来院进行异域文化交流,增强师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知和感受。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拒绝浪费,适度消费。要制定三年期间,水、电、气、煤、纸以及各种低耗品的逐年节约指标,倡导离室关灯,用毕关机,安装用电自动控制系统,防止跑冒滴漏,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

四、建立保障机制,确保收到实效

学院党政领导班子要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工作,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人,措施有力,工作到位。每季召开一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例会”和校园文化建设进度点评会。协调解决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具体问题。要充分发挥党、政、工、团、学等组织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形成合力。

加大校园文化建设经费投入力度。学院把校园文化建设经费纳入学院预算,重大项目提供专项资金,日常经费不少于生均经费的百分之二。坚持从严要求,奖罚兑现。学院把校园文化建设的进展和成果作为对各部门各单位考核的重要内容,用制度和奖惩来激励师生员工积极参与,争做贡献,确保校园文化建设顺利开展,收到实效。

总之,校园文化是一个学院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院形象、提高学院文明程度的重要举措。年初,省委省政府出台了扶持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政策。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各项工作,加快校园建设步伐,与时俱进共创和谐校园,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建华.浅谈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构建[J].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学报,2008,(2).

【作者简介】

李红远(1974— ),男,河南南阳人,西安科技商贸职业学院党政办副主任。研究方向:民办教育管理、行政管理。

大学文化建设刍议 篇12

1大学文化的内涵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 大学文化是大学思想、制度和精神层面的一种过程和氛围的积累, 是广大的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育教学、科研、社会实践等活动中共同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作为社会文化重要分支的大学文化, 不仅反映出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方针和独特的精神文化, 更反映出广大师生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同时, 大学因其特殊的组织属性, 使得大学文化对社会文化又不仅仅是简单的依存和适应。大学文化是引领社会文化的先声, 是社会文化重要的辐射源、创新源, 是先进文化思想的策源地。

1.1 大学文化是社会文化的先行者

大学的本质作用就在于发展和创新知识文化, 不断地追求更高层次的理性精神, 创造更优秀文明成果, 引导社会文化向健康方向发展。自古以来, 大学文化作文社会精英文化的重要方面, 一直是社会文化的精神支柱, 起着引领和主导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大学里聚集着大批知识分子, 他们融合中西、汇通古今, 以知识分子特有的时代敏锐性、历史使命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与富有朝气的青年一起, 创新、引领时代的先进文化。

1.2 大学文化对社会文化的辐射

大学通过文化的传播和创造以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文明化, 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一代代的学生在用掌握的知识和技术服务社会的同时, 也把内化于心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渗透到社会, 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 大学文化特质的许多元素, 如大学的办学理念、学者风范、管理制度、学科特色以及文化景观等等都是影响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3 大学文化创新社会文化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传承、更新和创造。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动力, 也是大学文化进步的源泉。大学在科学研究和文化交流过程中, 对原有文化进行选择、批判、加工、整合, 通过传承优秀民族文化, 吸收外国文化精华, 形成新的文化, 进而促了进社会文化的更新和发展。享有学术自由的大学, 具备了文化创新的基础条件, 更具备了一种保障文化创新的大学制度。而大学文化引领和创新社会文化不仅仅是由大学文化的先进性所决定的, 更是大学文化领跑和主导社会文化发展的社会责任所决定的。

1.4 大学文化对社会文化的深远影响

大学不仅仅是知识的殿堂, 更要在区分善恶、明辨荣辱、建立信念、认知真理等方面成为社会文明前进的指路人。大学作为理论研究与创新的重要阵地, 应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从战略的高度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研究, 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真正回答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深层次思想认识问题, 引导人们信仰什么, 支持什么, 自觉抵制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渗透。在全球化的文化互动浪潮中, 大学更应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指导思想的同时, 尊重社会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承认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积极探讨文化发展目标、发展内容和表现形式之间的和谐关系, 倡导和而不同, 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的多元文化共生共存的发展环境。

2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2.1 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是新形势下高等学校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2010年9月13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上讲话指出:“要始终把大学作为深厚土壤, 培育境界高尚、底蕴深厚的大学文化刻不容缓, 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 以校风学风建设为抓手”。刘延东同志的讲话指明了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也指出了大学文化建设的方向, 以大学文化建设推动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是实现高等学校自身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2.2 坚持大学文化建设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大学文化建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既发展了学生的智力, 扩大了他们的视野, 使个人特长得以发展, 同时也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

3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3.1 大学文化建设应坚持以人文本的理念

大学文化建设必须做到坚持以人为本, 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大学文化建设的内容十分广泛, 几乎涵盖了大学活动的一切领域和层面, 但建设优秀大学文化的核心理念应是以人为本, 为师生搭建实现个人发展的良好平台。要形成人性化的组织管理制度, 鼓励创新的教学管理制度;要形成科学的学生自我管理体系, 发挥学生会、学生社团、学生骨干的积极作用, 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的提高。

3.2 大学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大学实施文化建设, 必然要以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发展方向, 以建设先进文化为目标, 遵循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原则, 紧跟时代步伐, 充分展示校园文化的独特魅力, 并使校园文化在思想内涵上鲜明地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境界, 不断积淀先进文化的品质特征。

3.3 要注重对大学精神的培育和挖掘, 突出文化特色

只有卓而不群, 独具个性的大学文化才能在各高校多元化发展的格局中立足生存。建设优秀大学文化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不能追求一个统一的模式, 统一的标准, 不能千校一面, 要保有自己的特色和传统。拥有一定特色的大学精神是成熟大学的重要基础条件。

3.4 大学文化建设必须突出创新性、包容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因此, 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 大学文化建设必须突出创新主题, 通过各种渠道把创新精神辐射到社会, 推动社会文化发展。同时, 提倡海纳百川的博大情怀, 树立以创新为荣的价值观。大力培育创新意识, 包容精神, 为培养自主创新人才提供精神支持。

文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积累和传承的过程, 大学文化建设同样如此, 高等学校要把大学文化建设内化与心, 外化于行, 以良好的大学文化引领和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 促进大学生的和谐发展、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四平.大学文化的责任[M].北京工业大学.

[2]赵沁平.大学需要文化文化需要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9) :3-6.

[3]蒋雪丽.论大学校园文化及其建设[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 (1) :22-25.

上一篇:问题与优化下一篇:压力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