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与优化(精选12篇)
问题与优化 篇1
所谓“优化问题”, 是浙江省嘉兴市吴雪军老师在一篇题为“例谈小学高段数学优化问题教学” (《教学月刊》, 2013年第4期) 的文章中 (以下简称为“吴文”) 对这样一类问题的概称:“数学优化问题, 是指在解决问题时面对多种可行的策略、方案或答案,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中寻找一种最佳的策略、方案或答案。”就小学高段而言, 文章还以小学高段的三个“优化问题” (“烙饼问题”“打电话问题”与“找次品问题”) 为案例对这方面教学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 并给出了若干关于如何“引导学生对优化策略的深层探究”的具体建议。
这些分析与建议无疑有益于一线教师改进这方面的教学。除此以外, 笔者以为, 这一工作也可被看作教学研究的一个范例, 即是我们应当努力跳出各个具体内容的教学设计这样一个常见框架的束缚, 并从更为一般的角度去进行分析思考, 从而真正做到“小中见大”, 也即更好地发挥教学研究对于促进教学的普遍意义。
以下就从同一角度对“优化问题”的教学作出进一步的分析, 包括我们应当如何去理解与把握“优化问题”与“优化思想”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一
“优化问题”的教学, 应当说主要涉及了这样三个问题:第一, 什么 (如何) ?也即什么是所谓的“最佳方案”?第二, 为什么?也即这为什么可以说是“最佳方案”?第三, 我们又如何能对此作进一步的发展?包括对于相应的普遍性规律的探究, 以及如何能够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 等等。
显然, 从上述的角度去分析, 我们也就可更好地去理解这为什么应当被看成这方面教学的一个严重不足:“很多时候, 教师和学生往往都只关心‘可以怎样优化’, 而不去思考‘为什么可以这样优化’‘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因为, 这一做法显然是与我们所一贯提倡的“理解学习”直接相违背的。
但是, 我们又如何才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所说的“为什么”呢?以下就是吴文中所提到的一个具体建议:“要让学生充分参与探究体验的过程, 在参与过程中自主领悟‘策略不够优化’的原因。”这一建议当然有一定道理。但从“优化”的角度去分析, 笔者以为, 我们在教学中又应更加突出“ (方案的) 多元化”与“比较”这样两个要素, 因为, 这正是“优化”的必要前提。另外, 就这方面的具体工作而言, 除去学生对于探究过程的“直接参与”以外, 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十分重视学生对于相关结论的清楚表述与独立思考。例如, 正是从后一角度去分析, 笔者以为, 尽管以下的经验 (深圳市育才四小) 并非完全针对“优化问题”而言, 但这对于我们改进后一方面的工作也是同样适用的:“‘数学知识表述’……是个关键环节, 决定了课堂交流的深度”;我们在教学中更应向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假设每一个知识都让你自己去讲演, 你怎么讲?特别是, 如何能让全班同学在最短时间内理解自己的想法……”又, “如果能够给他人提出补充, 提出一针见血的思路, 也是成功的。” (《人民教育》, 2012年第9期)
就这方面的具体工作而言, 笔者想特别强调这一点:这事实上也可被看成数学中“优化思想”的一个重要表现, 即相对于一丝不苟的严格证明而言, 数学家往往更加倾向于对“证明思想”的理解, 特别是, 如何用简单明了的语言一针见血地揭示出其中的关键。例如, 就所说的三个问题而言, 这或许就可被看成所说的关键: (1) “烙饼问题”:“操作中不应出现让锅子空着的情况”; (2) “打电话问题”:“不应让已接到电话的人空着, 而应让他们全都参与通知的活动, 从而就可在同样的时间内通知到尽可能多的人”; (3) “找次品问题”:“天平的每一次使用都应发挥最大的效果, 也即尽可能地缩小次品的可能范围”。
最后, 就“优化问题”的教学而言, 笔者以为, 我们在教学中仅仅强调对于各个具体的“优化策略”的深入理解还是不够的, 因为, “如何能对所有获得的结果作进一步的发展”其本身也正是数学中“优化思想”的又一重要内涵。而且, 在很多情况下, 这也正是实现“深层理解”的一个重要手段或具体途径, 后者既包括对于已解决的问题的进一步推广, 如由“锅子每次可以烙两个饼”推广到“锅子每次可以烙三个饼”“锅子每次可以烙四个饼”, 等等, 也包括如何能够总结出相应的普遍规律, 即如“第n分钟所有接到通知的总人数”的计算公式等等。更为一般地说, 这就直接涉及了这样一个问题, 即是我们究竟应当如何去看待与处理“优化问题”与“优化思想”教学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在直接转入后一论题之前, 笔者特别提及这样两点:
第一, 吴文中明确提到了这样一个问题:“试问:‘打电话’问题的教学重点和目的是为了找到这样的规律 (即第n分钟所有接到通知的总人数=2 n) 吗?”的确, 我们在此即应特别重视究竟什么是这一内容的教学目的。但在笔者看来, 这事实上也就直接涉及了这样一个问题, 即我们应当始终集中于“优化问题”的具体求解, 还是应当通过这一实例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的“优化思想”。
第二, 由于由特殊向一般的过渡往往意味着引入了更多的条件或因素, 因此, 我们在此也就必须针对具体情况作出新的分析, 特别是, 即是应当深入地去思考所说的过渡是否涉及了另外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或关键。例如, 就“找次品问题”而言, 尽管就原先的较为简单的情况而言 (如共有5件或9件产品) , 所谓的“三分” (“不称”有时也是一种“称”) 与“适当的归类” (“有时产品多一个少一个并不会影响到最终的答案”) 确可被看成成功解决问题的关键, 但是, 随着产品总数的不断增加, “递归的思想” (如何能够充分利用已获得的成果由简到繁地去开展研究) 与“序的思想” (对于解题过程的整体把握, 特别是思维的条理性) 显然具有了越来越大的重要性, 从而我们在教学中也就必须作出适当的变化。 (对于“找次品问题”并可见另文“‘找次品问题’与数学思维”, 《小学教学》, 2011年第7期;或郑毓信, 《数学教师的三项基本功》,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1)
二
这事实上也是吴文中所明确提到的一个观点:“‘优化’是一种思想、一种意识”;又, “优化问题”的教学不应“忽视学生优化意识的培养和优化能力的发展”。
但是, 究竟什么是这里所说的“优化思想”或“优化意识”呢?笔者以为, 这主要是指数学家所普遍具有的这样一种思维倾向和价值取向:数学家们总是不满足于某些具体结果或结论的获得, 而是希望能够获得更为深入的理解, 后者不仅导致了对于严格的逻辑证明的寻求, 也促使数学家积极地去从事进一步的研究, 如在这些看上去并无联系的事实背后是否隐藏着某种普遍的理论?这些事实能否被纳入某个统一的数学结构, 等等;数学家们也总是希望能达到更完美的简单性和精致性, 如是否存在更为简单的证明?能否对相应的表述方式 (包括符号等) 作出改进?等等。
例如, 主要地也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 人们对20世纪8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盛行的“问题解决”这一数学教育改革运动中所出现的以下现象提出了尖锐批评, 即认为与单纯满足于具体解答的获得相比较, 我们应当更为明确地提出这样一个主张:“求取解答, 并继续前进”。 (对此并可见另文“关于问题解决的再思考”, 载郑毓信, 《数学教育的现代发展》,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9)
进而, 从同一角度去分析, 我们显然也可大致地看出在所谓的“优化问题”与“优化思想”之间所存在的重要区别:如果说后者主要体现了一种思维倾向或思维方式, 那么, “优化问题”则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不同的性质, 因为, 如果缺乏足够自觉性的话, 人们在此往往会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如何去发现所说的最佳方案 (也正因此, 数学中往往将此类问题称为“极值问题”而非“优化问题”) , 而忽视了人们在现实中何以会经常提出“寻找最佳方案”这样一个想法, 乃至清楚地意识到后者更应被看成“学会数学地思维”十分重要的一项内涵。
当然, 又如先前的分析所已指明的, 只要处理得当, “优化问题”仍然可以成为学生学习“优化思想”的重要载体和良好契机;但是, 我们在此又应注意防止这样一种简单化的理解, 即是将“优化问题”看成“优化思想”教学的唯一途径。恰恰相反, “优化思想”应当说渗透于数学的方方面面, 数学的发展主要地也可被看成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 从而, “优化思想”的教学也就应当渗透于全部的数学学习活动之中。
事实上, 在笔者看来, 不断的优化同样可以被看成数学学习活动的本质所在。例如, 正如人们普遍认识到了的, 即使就自然数的加法而言, 我们也可区分出三个不同的水平, 而这又正是这方面教学工作的一个主要目标, 即是应当帮助学生很好地实现相应的发展或“优化”:第一, 从头数起;第二, “简化的计数程序”:从第一个加数“继续往后数”;第三, 已知事实的应用。另外, 乘法的引入以及代数方法对于算术方法的取代显然也可被看成这方面的更多实例。例如, 这也就如吴文俊先生所指出的:“四则难题制造了许许多多的奇招怪招, 但是你跑不远、走不远, 更不能腾飞……可是你要一引进代数方法, 这些东西就都变成了不必要的、平平淡淡的。你就可以做了, 而且每个人都可以做, 用不着天才人物想出许多招来才能做, 而且他可以腾飞。”
我们应全面地去理解数学中“优化”的各个含义:这不仅是指“显性层面”的发展, 如方法的改进, 结论的推广, 更好的表述方法的引入等;也包括“隐性层面”的变化, 如观念的更新, 新的思维品格的养成等。显然, 从这一分析来看, 我们也就可以更清楚地看出将“优化思想”的教学局限于“优化问题”的不足之处。
另外, 从同一角度去分析, 我们也可更好地理解这样一个建议的重要性, 即教学中我们应当始终明确地倡导“多样化”与“比较”这样两个要素。更为一般地说, 我们应当将“善于比较与优化”看成数学教师的一个基本能力 (或者说“基本功”, 对此并可见另著《数学教师的三项基本功》) 。当然, 从教学的角度看, 这又正是这方面工作的关键与难点, 即我们如何能够使得所说的“优化”真正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由此可见, 在“优化问题”的教学中我们也就应当注意这一点, 不应使“寻找最佳方案”成为学生必须服从的一个外部要求, 而应让学生通过“直接参与”真正体会到“寻找最佳方案”的必要性。
最后, 又如人们普遍认识到了的, 就“找次品问题”的教学而言, 这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即是如何能够帮助学生很好地去理解题意, 特别是“最少”此类词语的意义。在此要强调的是, 这事实上也可被看成从又一角度指明了“优化”的丰富含义:数学中的“优化”也是指“语言”的优化。更为具体地说, 后者又不仅是指由“非数学语言”向“数学语言”的必要过渡, 而且也包括词语的扩展、功能的强化, 乃至语言基本性质的变化, 也即语言的“非个性化”、“客观化”与“标准化” (欧内斯特语) 。
愿我们大家都能在帮助学生学习“优化思想”这一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
问题与优化 篇2
1.1.1 管理思想滞后,建设单位重视力度偏低
正因为油田地面工程是一项巨大的建设工程,包含极其繁多、复杂的工序,加上建设工程中各个参与方的意见未一致,并没有谨遵点点必查、环环创优的管理思想,片面的认为个别小环节的失误不会对油田建设工程构成严重的威胁,长期以往,无疑加剧了放纵思想,监管力度不够,以致该建设工程各方并未形成良好的责任意识,日益降低重视程度,渐渐导致工程发生实质性的问题。同时,在控制施工进度与生产投资方面,经常在工作中发生冲突现象,多次更改施工图纸,盲目开工,为了抢进度,不严格审阅图纸,对现场勘查细致度偏低,以及大多数施工操作技术人员素质普遍偏低等多个方面,进一步导致质量问题的出现,无疑为后期使用埋下了一颗隐形的“炸弹”.
1.1.2 油田地面工程所设立的工作标准较低
正因为该建设项目属于劳动密集型,不仅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还需要严格管理人力资源方面。所施工的人员有一大部分都是招聘的临时工,他们并未通过严格的培训,自身相关施工技能严重不足,无疑导致油田地面工程工作标准大幅度下降,加上该工程一般处于比较恶劣的生活环境中,也会不同程度的阻碍了施工质量的提高。近几年,我国科技实力显着增长,经济实力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国内外引进的新设备也增多,因此,提高油田地面工程工作标准迫在眉睫,尤其是注意工程中易燃易爆的物质,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1.1.3 交货期、所需设备以及材料严重失衡
在油田地面工程建设中,仍有一部分监理人员的能力不够,自身缺乏责任意识,甚至所用的百分之2又十的施工设备均有一定的问题,并未严格审查而直接进人施工现场。例如施工设备型号不匹配、装配不完全、厂家所提供的设备缺项少件,甚至基本的防腐能力严重缺乏,设备制造加工等质量控制没有达到国家标准就投人使用。继而因为以上多种问题,无疑导致残次品多次返厂等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以致出现了工期延长的情况。加上材料厂家、设备提供商订货关系十分复杂,所具备的加工能力很弱,所需资金并未及时到位等,无疑造成工程质量、交货期、材料出现失衡等情况。将近百分之九十的施工单位本依据计划合同于生产厂家进行验收工作,然而均不能按时交货,以致延长了整个工期。
1.2 有关油田地面工程的质量管理方面的难点分析
目前科技实力持续上升,所需的石油能源量也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无疑带动了油田地面工程的建设进程。在该建设环节中主要有三方面的难点值得考虑。首先,油田地面工程设计的工程项居多,所拥有的施工、作业人员以及设备、环境设施等比较多。需要重视油田地面工程的施工现场管理,避免延长工期,影响整个工程质量水平以及出现环境污染的情况;其次,由于该生产体系的建设工作容易受到多方的压力与制约,例如外界环境中地质地形、气候条件、水文条件等多个方面,所以,所面临的风险也极可能导致工程进度、资金等出现失控的情况。因此需要重视外界环境等因素,加强抗风险的能力;最后,该工程油田中集输管道、注水站以及站间管线等地面设施质量水平和油田的开采率联系紧密,倘若管道出现问题,无疑容易发生石油难净化的问题,因此,需要引起管理人员的重视。与此同时,过多的隐蔽工程也会从另外一个层次上加大危险事故的发生,因此,管理人员需要从现场管理、质量管理、风险安全管理等多方面高度重视。
2 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优化管理油田地面工程
2.1 进一步完善施工前期准备事宜
在油田地面工程建设的前期,需要选派资历丰富、专业技术强、责任意识高的技术管理人员对工程图纸的设计方案与现场实际情况进行一一核实,充分审查初稿。同时也可以邀请一些相关专业的施工人员进行辅助,共同交流一起解决工程建设、造价、审计、施工、监理等审核工作,通过油田地面工程各个部门的集体讨论之后,才能集中的对初步设计蓝图进行提问以及修改,最大程度实现施工图纸与施工现场是相符合的,从而便于后期工程施工,降低变更次数。直至最后,通过审查后,相关工程的设计企业也必须对施工单位进行现场交底工作,从而确定施工中各个环节,利用工程顺利进行。此外,在施工现场也必须依据国家相关规定严格布置现场。确保在某个范围之内充分做好隔离封闭,禁止非工作者人内情况发生。并指定相关人员进行摆放文明标牌、检查周围基础设施、供电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2.2 改进管理思想,完善组织工作
坚持合理调配、统筹安排的.管理理念安排工作,在油田地面工程建设的总体规划方面进行统筹安排,确保整个工程的高效性。针对规划条件不完善、方案确定较晚的情况,可利用和生产企业共同组建项目组,从而便于及时交代施工方案,从技术、时间等方面赢得主动权,确保所规划的施工项目能够严格依据计划按时进行‘。特别是适合大型企业的油田地面工程建设中,能及时掌握所需的资料,合理预判,并采取提前介人、准备以及调研的方式,充分发挥建设工程的带头作用,很好的控制成本,促使工程得以顺利、和谐的进行。
2.3 加强监督管理方面的工作
在油田地面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需加强事先、中、后监督的联系,将实物监督与行为监督、作用监督与施工资料监督等有效结合起来。同时,在工程联络单和现场签证方面,需要严格管理并把握好施工现场签证的实际范围。由于签证变更的特殊原因,需要将去除该预算项目同时,应该重视签证的准确性、时效性以及真实性。倘若需提供工程联络单以及现场签证,则必须及时和施工人员将工作量确定好,从而避免因长时间没有认证造成不准确的工作量。如果很难确定相关工作量,则可签机械台班数。此外,必须现场跟踪与严格管理废料回收,将回收的单位以书面形式进行记录,注明不需回收的物品,当相关单位进行回收的时候,必须出示相关证明;?在工程竣工后,必须由专业的技术人员及时检测各项目,一旦某项目未达到指定规范要求,必须立刻返工处理。直到每个项目的实际检测结果均达到相关标准。才能进行后期交接工程事项。与此同时。相关施工企业必须对施工前期、中期仔细核查各数据,直至数据正确后才能盖章送往档案室,并将工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记录。避免再次发生类似的问题。
2.4 加强安全、质量管理的工作
在安全管理方面,可设置油田地面建设工程全程安全控制制度,严格管理每个环节的设计部署图纸,保证设计图中的可实施性与合理性,对管理、施工人员定期培训。
增强他们自身的责任意识,注意一切危险意识有可能带来的后果完成工程后。必须认真审核每项设计方案,最大程度降低不良事故的发生率,加强安全管理意识,保证设计方案的合理性,扼杀一切有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
在质量管理方面,必须严格审查电气设备、仪表设备以及机泵等,对每个仪器和材料需要求提供相关出厂证明、确保型号的配对,保证设备、材料的质量,只有全部符合相关标准,才能人施工现场,严禁使用不符合规范的设备与材料。同时,注意隐形工程,对电缆沟、建筑基础、管沟的开挖质量必须严格依据相关规范,倘若难以用书面形式进行表达,可采取画剖面图、平面图进行表达,从而很好的控制工程质量,保证油田地面工程建设得以顺利的进行。
3 结束语
女子高校专业设置与优化问题探究 篇3
摘 要:本文通过对女子高校专业设置与优化问题的理论研究,结合国内女子高校的实践情况,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为女子高校今后的专业设置与优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女子高校;专业设置;优化;研究;实践
一、女子高校专业设置与优化问题研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社会公众的呼声。近几年来,我国高校的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在70%以上,随着毕业生的逐年递增,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2013年被称为大学生“史上最难就业年”。在各类的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中,毕业生的学历、专业、性别均作为比较的因素,女子高校就业形势则更引人注目。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2014年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指出,201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毕业时初次就业率为71.9%,其中女性初次就业率仅为65.9%,专业就业情况区别明显。专业是社会和高校连接的桥梁,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联系纽带。就业压力更容易让社会聚焦高校专业设置与优化问题,而女子高校因学生大部分或全部为女生更受关注。
(二)国家政策的要求。在我国,国家政策是高校发展的指挥棒,在出台的一系列教育方面的政策中,有许多与专业设置与优化问题紧密相关。2010年7月正式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第二十二条明确要求高校“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2012年3月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并提出了如“修订学科专业目录及设置管理办法,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等具体意见。目前,我国独立设置的女子普通本科高校3所,女子高等职业技术学院3所,大学内设的女子学院(二级学院)10余所。女子高校作为高校系统的组成部分,必须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发展,但相对其他混合性别的高校,女子高校有其特别之处,因此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必须结合自身情况,加强专业设置与优化问题研究。
(三)高教规律的需要。纵观高等教育历史,大学历经了从相对单一到综合的院系结构格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专业越分越细,口径越来越窄,由此可见,专业是动态变化的。大学设置的专业在教育效果滞后的进程中,逐渐显露出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一面,亟需进行调整和优化。女子高校在我国数量少,办学历史也相对较短,办学条件仍有待提高,故而专业设置与优化方面的研究尤为重要。但在中国知网上,用“女子高校”作为主题搜索到的记录累计仅有345条,自2010年以来,每年只有二三十篇;而在其结果中以“专业”作为主题来搜索累计只有40条记录,自2010年以来,每年只有3-6篇。这说明实际上女子高校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对高等教育的规律把握有所欠缺。
二、女子高校专业设置与优化的现状、成效与问题
(一)现状。杜祥培认为:“依靠特色而存在,依靠特色而发展是女子大学办学的基本思路,科学地设置专业是女子大学突出办学特色的重要途径。”我国女子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表现出以下特点:首先,专业的数量不断增加。女子高校的专业大都呈现着这样的递增状态,从专科到本科,从少数到多数,如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女子学院、湖南女子学院,都是从举办专科教育开始发展到以本科教育为主,本科专业已从最初的几个增加到现在的近30个。其次,设置的专业基本都在人文社科和艺术方面,理工科的专业较少。女子高校在专业设置上过重强调女性传统领域,开设的理工科专业仅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融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为数不多的几个专业。再次,设置的专业较为相近。会计学、旅游管理、英语、社会工作、学前教育等都是女子高校普遍开设的专业。
在专业优化上,女子高校一是注重特色专业的建设,充分考虑女生特点和办学条件,开设有利于女生就业和成才的专业,建成了一批国家级、省部级的品牌专业或特色专业,如中华女子学院、湖南女子学院和山东女子学院的社会工作、服装与服饰设计、学前教育等专业是典型代表。二是根据社会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科学地研究和确定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三是从课程上来实现专业优化,以课程组合来形成专业,深化课程体系及内容的改革。四是加强专业的教学条件建设,充实师资队伍、加大实验室和图书资料投入,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五是逐步重视专业优化机制的建立与完善,结合国家对高校的各类评估,主动建立起校内基本数据库,同时定期进行校内专业评估,积极推动专业改革和专业建设。
(二)成效与问题。女子高校在专业建设上也取得了一些成效,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的学科专业体系。如中华女子学院,目前设有21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北京市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女性学专业进入本科第一录取批次招生,初步形成了以法学、管理学、教育学等为主要学科,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湖南女子学院现有27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1个,湖南省重点专业、特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共4个,初步构建了以文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为主要学科,多学科协调发展、女性教育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女子高校的一批专业,如社会工作、服装与服饰设计、学前教育等,在专业建设和办学特色方面,取得了较突出的成绩,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然而,我国女子高校起步相对较晚,大部分层次较低,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屡屡受挫。尽管女子高校都致力于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但在专业设置与优化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女子高校新专业较多,部分现有专业缺乏足够的学科支撑,专业之间的相互支撑尚未完全形成,布局不够合理;有的专业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性不强;在科研方面相对薄弱,虽然学术成果较有特色,但还不够显著,知识创新的意识不够强烈;现有的教学基础设施还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基本需要,教学条件有待提高等。
三、女子高校专业设置与优化问题的解决路径
(一)社会层面。在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整体严峻的情形下,就调查报告中得到的女性比男性就业率低的结论,不排除女子高校的专业设置与优化存在问题,但更大程度上反映女子高校的外部舆论环境不够理想。伯顿·R·克拉克认为,判断一个国家的科类结构是否合理主要看高等教育培养的各科类专业人才与社会的契合度如何,只是公众更容易将这种契合度理解为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但实际上,高校在专业设置与优化上不能完全以就业率为标杆。麦可思创始人王伯庆在接受《中国教育报》采访时说专业设置与就业形势的相关性不强,恰恰也说明了这一点。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对女子高校的价值便存在不少质疑,在今日依旧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在英国,社会各界的捐款、授课、建言献策、舆论支持甚至是社团组织都为女子高校的发展贡献了力量。因此,社会应该给予女子高校各方面的支持,不将社会期望凌驾在女性教育之上,以宽容的态度让女子高校有更多的空间与条件发展自己,开展性别意识教育,培养出更多卓越的女性人才。
(二)政府层面。在我国专业设置和优化的过程中,政府、高校、市场的力量始终难以合理均衡。有人认为我国从1982年以来的各项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法规和政策中,提及女子高校发展的不多;而女子高校的办学层次较低,既无法成为国家财政投入的首选对象,又很难进入地方政府财政扶持范围之列。近年来,这些情况已有改善,但女子高校的生存环境依然不够理想。在英国,政府对女子高校的发展给予了很大的支持,1869年颁布的《捐款学校法》和1870年的《初等教育法》规定男女儿童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权,二战后的《帕西报告》和《巴洛报告》都鼓励女性接受高等教育,还支持女性学习工科、科技等专业。除了政策与法律的保障以外,政府还积极为女子高校提供财政支持。这自然有国情不同的原因存在,就如王伟廉曾提到的我国的专业设置是一种管理上的规范功能,在专业的划分上有其合理和有利的一面,却也暴露出如专业优化迟钝、教育资源浪费、人才培养单一等弊端。但政府在女子高校的专业设置与优化上,也应考虑从政策上给予更多的关心,增加对女子高校的投入,为女子高校的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三)高校层面。专业是社会和高校连接的桥梁,女子高校在专业设置与优化方面应更加强化主体意识。
一是要强化优势专业,培育交叉专业。女子高校应准确定位自身,逐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坚持优化专业结构和提高专业质量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借鉴美国韦尔斯利女子学院、日本御茶水女子学院等国外知名女子高校经验,突破传统观念,开设女性非传统领域专业,树立起一个跨越学科壁垒、开拓领域创新的新模式。二是要改造传统专业,扶持新兴专业。女子高校应以市场为导向,增加社会急需的新专业,改造就业形势不好的旧专业,取消没有就业市场的老专业,调整专业的侧重点和服务面向,积极培育新的专业增长点,加强现有专业,特别是新办专业的管理与评估,建立专业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机制,使新旧专业相辅相成、合理搭配。三是要建立专业调控机制,深化专业内涵。女子高校应建立起专业生成升级和调控优化机制,积极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界限、灵活专业方向。在办学过程中形成专业建设的竞争激励机制,实施专业滚动建设制度。结合校外评估,形成校内评估体系,积极开展专业设置预测系统的相关研究,主动建立校内数据库,根据人才培养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四是要加强科学研究,提供有利参考。女子高校要重视相关科学研究,完善科研激励制度,避免出现重数轻质、重形式轻内容、重短期轻长远的现象;建立开放、长效的评价机制,按不同对象分类评价,避免频繁评价,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结合自身办学情况,为自身的发展寻求更适合的发展模式,让科研更好地支撑教学和创新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 阳荣威.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控研究[M].上海: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
[2]赵本全.调整和改进高等学校本科的专业设置与专业结构[D].南京:河海大学,2005.
问题与优化 篇4
一、在课前游戏中, 初悟“优化”思想
赛课前有3分钟的“起课”时间,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创设了“脑筋急转弯”。
【课前游戏, 激发兴趣】起课时, 我引入“煮鸡蛋”这样一个学生常见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蕴涵着数学知识,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的学生说煮熟4个鸡蛋用20分钟, 有的学生说用5分钟。出现两种不同的意见, 恰好引发全班学生的思考, 对两种答案进行比较, 进而很自然地引出本节课将要学习的新知。看似随意的一个问题, 却让学生明白, 能同时做的事尽量同时做, 这样省时省资源, 从而让他们在比较中初步感悟解决问题中优化思想的应用。
二、从简单问题入手, 初识“优化”思想
“烙饼”?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大多学生没有烙饼经验, 对课本“烙饼”要求也模糊不清, 所以需要引导学生对问题作适当理解, 转换成一个常规数学问题, 为后续的学习扫清认知上的障碍, 引导学生从简单问题入手。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师:今天吴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研究烙饼中的数学问题!烙过饼吗?知道怎么烙饼的吗?
师:是的, 小红家正在烙饼, 大家一起来看看她们家是怎样在烙饼的。
出示要求一:“每次只能烙2张饼, 两面都要烙, 每面3分钟。”
师:说说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生:一次最多只能烙2张饼, 要烙2面, 每面要烙3分钟。
师:一次最多烙2张饼, 那烙3张可以吗? (不可以) 那烙1张饼可以吗? (可以的)
出示要求二:“爸爸、妈妈和小红每人1张, 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
师:这句话你们是怎么理解的?
生1:就是说爸爸、妈妈和我每人一张, 一共要烙3张饼。
生2:也就是说, “烙3张饼, 最少需要几分钟?”
师:“那你知道, 烙3张饼, 最少需要几分钟?”思考一下, 有想法的请举手。
板书 (时间从多到小) :18分、15分、12分、9分、6分。
师:看来大家的意见不一致啊, “烙3张饼, 最少需要几分钟”说明这个问题有点复杂, 我们将问题简单点, 先从最小的饼数开始研究吧。
师:我们一起先来研究1张和2张饼的烙法!
【从小入手, 体验感知】
师:如果只烙1张饼, 需要几分钟?
生:6分钟。
师:你是怎样想的?这里有口锅, 还有1个饼, 你是小厨师来给大家演示一下。 (学生模拟演示烙1张饼)
师:烙饼时会发出一种声音, 我们给他配点音吧!
众生:哧!哧!
师:“哧”代表烙一次, 3分钟时间, 能随意发出“哧”的声音吗?
生:不能, 多一次就是多3分钟。
师:烙1张饼, 需要6分钟, 如果要烙2张饼, 最少需要几分钟? (后半句语速加快, 误导出12分钟)
生1:烙2张饼, 需要12分钟。
生2:烙2张饼, 最少需要6分钟就可以了。
师:我们请12分钟和6分钟的同学来给大家演示一下, 你是怎样烙的?
师:观察了刚才两种烙法, 如果再次选择, 你会选择哪种方法?为什么?
生:第二种方法。
师:为什么选第二种烙法?
生:一次同时烙2张, 省时间。一次烙1张, 不省时间。
师:通过刚才的比较, 烙2张饼充分利用锅的空间, 最少只要烙2次, 6分钟就可以了!
因为学生对烙饼并不熟悉, 所以这里通过对烙1张饼和2张饼的“慢”处理, 从1张饼需要的时间、2张饼需要的时间、2张饼不同时间的对比, 使学生获得了“一次烙2张饼才省时”的认识。这个认识不是告知, 不是硬灌, 而是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后深入思考逐步获得的。有了这样的认识基础, 为探究烙3张饼的最优方案提供了方法和认识上的支撑。同时, 也在观察、比较与思考中, 学生体会到只有“锅里每次都是满的”才会节省时间。
【烙1张和2张都要6分钟的比较】
师:我们把单独1张烙时, 叫单独烙;2张一起烙时, 叫同时烙。通过刚才的比较, 我们知道了烙饼时单独烙要浪费时间, 同时烙可以节省时间, 只有将锅底的面积充分利用了, 才能节省时间。
比较烙1张饼和烙2张饼为什么用时同样多, 使学生理解锅里最多能烙2张饼, 2张同时烙更省时间, 烙饼时单独烙要浪费时间。
三、在实践探究中, 感悟“优化”思想
3张饼最优烙法的探究是本堂课的核心。“烙饼问题”中的关键就是3张饼的烙法。烙不好3张饼, 下面的探究活动就会失去意义。为此, 笔者为学生留出充足的烙3张饼的时间, 让学生同桌合作烙饼, 充分体验烙3张饼的方法。
【实践探究, 择优烙法】通过自主操作初步得出烙3张饼所需要的时间12分和9分, 这是一次自我认识的优化,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意识到其他的时间肯定是不准确的, 最后只剩下两个时间, 这是学生认知的一次跳跃。接下来对烙3张饼的12分钟和9分钟最优方案的比较探究, 学生升华了对烙饼省时方法的认识, 知道“要节省时间, 就不能单独烙1张饼”, 通过比较“如果单独烙一张饼, 就必须浪费锅的空间, 轮流烙能使锅充分地利用起来”;通过对问题“有没有可能找到比9分钟更少的时间了”的思考, 结合课件的直观演示, 学生真正理解了“9分钟烙法最省时”, 因为此时锅始终在满负荷工作, 不仅知其然, 也知其所以然。
在探究“9分钟最优烙法”时, 请第一组找到9分钟烙法的学生上台演示, 把观察思考的空间留给更多的同学。此环节人人都不闲着, 大家带着思考:“谁都不想让锅里空着, 先烙2张饼锅内满负荷, 可剩下1张饼怎么办呢?”大家从开始的好奇到灵犀一点即通的笑脸, 接着是跃跃欲试的冲动, 那么自然、和谐。
四、在不断比较中, 领悟“优化”精髓
在学生充分认识烙3张饼的最优方法之后, 我及时让学生体验烙4张饼的过程。由于刚刚烙完3张饼, 因此有很多学生采用轮流烙的方法, 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采用2次同时烙饼。你们认为哪一种烙法比较好, 为什么?通过比较可以让学生再次感悟到:不管怎么换, 锅底都是满的, 所以我们轮流烙了也没有省时间。
【4张饼两种不同烙法的比较】因为烙3张饼的文章做得太足而产生了负迁移, 笔者在学生感悟4张饼的烙饼方法后, 同时呈现两种烙法的过程图, 让学生比较这两种烙饼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是每次烙饼锅内都是两张饼, 没有浪费锅的利用空间;不同点是方法一两个正面或反面烙, 看起来很有秩序, 而方法二并不都是两个正面或反面, 有时是正面和反面掺杂在一起, 看起来好像有点杂乱。对此, 笔者是这样回答的:两种方法都是可行的烙饼方法, 同时烙饼的两个正面或两个反面, 就是同时烙饼法;有时正面和反面掺杂在一起, 就是轮流烙饼法。同样的烙饼时间, 有序烙饼更科学。
【4张饼和3张饼的烙法比较】在学生经历烙“3张饼需要轮流烙”和“4张饼轮流烙了也不能省时间”的经历之后, 对科学烙饼方法有了更深的感悟。只有在有可利用资源的情况下通过换饼轮流烙的方式能节省时间, 否则换了也没有用。此时学生对3张饼的最优烙法的理解更深入, 思维进一步清晰、准确和完整。
【5张、7张和9张饼的烙法比较】通过5张、7张和9张饼的烙法比较和归纳, 至此, 学生对烙单数饼的方法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学生清楚地发现前面部分是同时烙饼法, 后面部分是轮流烙饼法。烙5张饼的时候, 前面2张饼用的是同时烙饼法, 后面3张饼用的是轮流烙饼法;烙7张饼的时候, 前面4张饼是同时烙饼法, 后面3张饼用的是轮流烙饼法。特别是对9张饼的两种烙法 (3, 3, 3) 和 (2, 2, 2, 3) 的比较, 学生认为烙单数饼的时候, 最科学的方法是最后3张饼用轮流烙饼法, 前面的用同时烙饼法, 只要是单数都可以这样烙。
问题与优化 篇5
摘要:在国家医疗方案改革及实施的过程中,其基本的医疗保障制度得到了系统性的推进,而且,参保人员的覆盖面积也随之增加。文章在研究医疗保障制度的过程中,将医院医疗保障管理作为研究的重点,对医疗保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的优化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旨在通过建议优化,完善医疗保险制度的综合性发展。
关键词:医疗保险管理论文
随着医疗事业的改革及发展,医疗保障技术逐渐成为社会经济运行及制度革新的基本要求,通过医疗保险管理问题的建立,可以有效完善社会的核心发展,并实现制度成果的充分体现。通过医疗保险制度的确立及完善,可以促进社会的稳步发展。但是,在医院医疗保险制度构建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制约性的问题。因此,在现阶段社会运行及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在促进医疗保险制度优化运行的基础上,保证劳动者的身心健康,从而为医院医疗保险管理制度的构建提供创新性的依据。
一、医院医疗保险管理问题的现状分析
(一)医保患者对医疗需求的过度
在现阶段医院体系运行及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医保患者对医疗需求过度的现象,其具体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一些地方性医保政策制度构建的过程中,存在着医保患者在普通门诊中不能接受报销或者报销比例非常低的现象,而且,需要在住院治疗的过程中,根据选择的医疗项目进行医保问题的分析。但是,对于一些医保患者而言,为了满足医保申请需求,会强烈要求住院治疗,便于享受医疗保险的待遇,这一现象的出现也就为医保管理造成了制约性的影响。第二,对于一些慢性病以及多发病的患者而言,在其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会出现反复治疗的现象。他们一旦入院就会要求长期住院治疗,并进行全身的彻底检查,导致医院的资源出现了严重浪费的现象。
(二)医院医疗服务系统的限制性
医院医疗体系主要服务于医疗服务机制,但是,在医院医疗服务系统优化中存在着医疗服务过度的现象,其具体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一些医院运行的过程中,存在着小病“大治”、轻病“重治”的现象。对于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而言,主要采用了按“病种定额”的制度拨付方式,所以,对于一些病情较弱的患者会采用价格较高的治理方式,使有效获得额定结余的费用支出,这种现象的出现会严重影响科室的收入。其次,对于一些医院而言,在治疗医保患者的过程中,需要对医疗费用进行系统性的统筹,但是,在医保系统基金安排的过程中,存在着定额给付的医院运行理念,有效采取严格管理的制度机制。由于在医疗保险制度机制构建中,更为严重的会过度进行医疗填补,有效降低了医院医疗保险管理系统的资源浪费现象。
二、医院医疗保险管理制度的优化建议
(一)完善医保管理制度的管理机制
在医院医疗保险管理制度构建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内容:第一,有效完善医保管理的组织机构,实现医保管理制度规范的有序性,并根据工作职责以及工作任务的定岗执行,进行医保管理制度明确分工。医院中的医保办应该认真学习各项医保政策制度,保证患者政策咨询的合理性,而且也应该认证落实医保制度机制,通过对社会中各个医保服务体系的支持,完善医院医疗保险制度体系,实现医疗保险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发展。因此,在医疗保险制度完善的过程中,其具体管理系统的构建可以通过图一所示。第二,科学完善规章制度管理机制,规范医保制度的服务性。在医院医疗保险管理制度确定中,应该实现定点医疗与传统医疗服务的有效结合,保证医保管理制度的补充及完善。对于医院而言,在保险制度构建中,也应该研究出高效的医保服务管理模式,保证质量标准化的系统考核。
(二)实现医疗保险制度的合理宣传
伴随着医疗保险制度的构建,医院体系所面临的患者大多数是医保患者,所以,在现阶段医疗保险制度构建及明确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完善并加强医务人员的医保政策培训,并通过积极的医保政策宣传,构建系统的医保政策宣传制度。第一,医院中的医保经办人员应该及时掌握新医保的动态发展体系,及时向医院主管领导进行医保工作的汇报,结合医院自身发展的实际,构建最优化的制度服务体系。第二,有效提高医务人员对医保政策的重视程度,构建宣传制度机制,并在此基础上保证医保工作制度构建的顺利进行。对于医院的相关人员而言,应该每年定期举办医保政策宣传班,及时优化医保服务流程,改善医疗机构中的问题,实现医保管理制度的有序有效进行。
三、结束语
问题与优化 篇6
【关键词】水质环境监测;问题;优化方法
引言:随着2015年1月1日我国新环保法的实施,我国的环境保护意识进入了一个新纪元,环境保护成为了我们社会当下最热门的话题,水质环境监测也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众所周知,水是人们能够健康生活的保障,没有了健康的水资源,我们全人类都有可能面临着很大的威胁。随着人类进入工业化的步伐,人類的生产生活对江河湖海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伤害,水质环境严重恶化。水质环境监测主要是为了利用科学技术对各地区的水质情况进行实时的了解,并根据数据环境监测状况找出该地区的水质问题然后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从而保障水环境的安全。四十几年来虽然我国的水质环境监测已经在发展的道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相较于发达国家来说,我们的发展还是比较落后,另外工业的不断发展也带来了更多的重金属、氮、磷等多种危害水质的元素进入水体,所以为了能够更有效地掌握水环境存在的问题,我们就需要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水质环境监测技术,并要求各个有关部门制定详细合理的污染解决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同发展。
一、水质环境监测的内涵
水质环境监测就是监测水体中各种污染物的比重以及他们的变化趋势。另外,在监测江河湖海的水质状况的时候还需要测定水流的速度和质量。这项工作是环境监测中比较基础但是又非常重要的工作,如果能将这项工作做好我们就可以根据数据有效地进行水资源的保护,还能为整个环境系统提供切实有效的数据支撑,而且它还能为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依据。通常情况下我们需要在监测的过程中做好布点、采样、分析、数据处理、综合分析这五个方面。
二、水质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
水质环境监测是合理地利用水资源和保护水资源的基础,也是直接关系到人们身体健康的具有战略性价值的要素,是实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全球水资源污染越发地严重,所以水质环境监测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目前,我国水质环境监测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缺乏科学统筹管理
在水质环境的监测中很多还存在着分工不明确的现象,这种现象会导致各部门之间不能协同合作,因为监测路线比较复杂,所以也会是监测路线变得比较混乱,在行政管理中,网络管理是按照行政隶书管理来运作的,这会导致在水质环境监测中出现严重的条块管理现象,也会使各个区域中监测到的数据出现差异。
2.2有机污染和无极污染的监测力度不协调
因为在我国的发展道路中,有机物占了很大的比重,而目前我们对各大中小型河流监测的项目主要是以无机污染物为主,这种现象会导致水质环境监测不能得到全面而准确的数据,所以就不能准确测算出各个水域的污染程度,达不到监控的效果。
2.3县级环境监测站硬件和软件配备跟不上环境监测条件的要求
现在我们对各个地方水环境的日常监测管理工作还是落在各个地方县级环境监测站上,而目前县级环境监测站普遍存在人员素质不高,人员流动性大,人数不足,设备老旧等问题。随着我们整个社会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加强,对我们环境监测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往往存在基层环保监测条件跟不上要求。
2.4缺乏科学有效的分析方法
我国的水质环境监测分析方法还在发展中的道路上,所以我们在水质环境监测方面的技术还比较低,分析方法的适用性也相对较低,还没有达到水质监测的最低要求。
2.5缺乏科学有效的调研
从整体来看,我国很多部门的办事方法都过分依赖于以前的经验,环境监测部门也不例外,我们在进行环境监测的时候大都缺乏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调研。
2.6不能满足环境预警的要求
水质环境监测预警系统是多种技术混合运用的系统,它需要科学系统地管理模式,但是我国的环境部门的管理模式还缺乏科学性,所以不能完全满足环境预警的要求。
三、优化水质环境监测的方法
3.1加大水质环境监测的力度
环境监测部门应该加大水质环境监测的力度,使监测结果更真实更科学。针对有机污染物和无极污染物监测不协调的问题,应该要适当增加对有机污染物的检测项目,以增加水体中对有机物化验数据的准确性。
3.2加大检测仪器的研发
因为我国的水质环境监测技术还处于发展中的状态,所以我们需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加大对水质检测仪器的研发,从根本上增加水质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3.3国家应该加大对县级三级监测站的政策和资金投入
县级环境监测站是环境监测的基础,上级环保部门应该加大对县级站的政策倾向和资金投入,给县级站配备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员和先进的设备,从而让我们县级环境监测站更好地应对目前越来越繁重的环保工作中。
3.4建立科学有效地分析方法
科学有效地分析方法是水质环境监测的基础,我们应该参照国外的分析方法,针对我国各个水域以及水的种类的不同,制定一套合理的标准分析法,进一步完善整个水环境监测程序。
3.5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为了能够合理利用并努力让人们使用健康安全的水资源,我们需要努力做好水环境的监测工作,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水质环境监测的成果。
3.6为环境预警建立模型
为了满足环境预警的要求,需要利用各种模型建立环境预警体系,实现高效的水质环境应急机制。
四、总结
我国在整个发展的进程中都比发达国家晚一点,水质环境监测也相对较落后,虽然我们发展比较快,但还是不能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所以我们肩上的责任仍然比较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们要积极地提高我国水质环境监测的技术,并对水污染元素进行系统地分类,特别要重视有机物对环境的污染。我们需要借鉴并在国外技术的基础上加强高新技术的提高,并坚决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以此来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贵宝.我国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发展.水利技术监督,2003,11(3):15-17
[2]曹凤中.国外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的进展.国外环境科学技术,1986,(3):19-20
凝结水回收系统问题分析与优化 篇7
1 凝结水回收方法的介绍
所谓凝结水的回收, 就是对凝结水的热量和水进行回收再利用。回收蒸汽系统排出的高温凝结水, 可最大限度地利用凝结水的热量, 节约用水, 节省燃料。在原理上, 凝结水的回收利用方法分为3种:直接利用、间接利用、闪蒸蒸汽的利用。
直接利用, 即将凝结水直接供给锅炉, 或先输入给水罐再进行利用, 直接利用凝结水时必须预先对凝结水的水质进行分析, 保证锅炉给水水质符合规定。我公司非含油系统的回收就属于直接利用, 而含油系统经过除油除铁装置深度处理后进动力除氧器利用。
间接利用是炼油厂常用的方法。它是利用换热器把凝结水所具有的热量用于锅炉给水和其他流体的加热。采用换热器回收热量, 凝结水温度和被加热介质的温差越大, 回收热量就越多。除凝结水被污染时采用间接利用外, 当凝结水产生处距最终使用场所较远时, 可设置间接回收凝结水热量的工程。
闪蒸蒸汽的利用是充分利用凝结水在低压下再蒸发生成的闪蒸蒸汽。闪蒸蒸汽的产生量, 不仅与凝结水量有关, 还与闪蒸后压力差有很大关系。闪蒸蒸汽一般的利用方法是作为低压蒸汽管网的补充, 不能作为低压蒸汽利用时, 也可把闪蒸蒸汽直接回收到给水罐内作为锅炉给水利用, 或者采用冷凝器回收冷凝水。上述方法, 要在全厂蒸汽平衡基础上, 结合实际运行情况, 进行技术经济比较, 择优而定。
2 凝结水回收利用现状
长庆石化公司凝结水回收系统未经统一规划, 随装置多次扩建改造而逐步实施, 各单元的凝结水汇集通过除油除铁装置处理后回用动力锅炉除氧器 (见图1) 。凝结水管网运行以来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主要存在管网布局不完善, 部分凝结水未回收;部分凝结水补进循环水系统, 造成除氧水生产成本增加, 同时提高了循环水出水的温度, 对循环水系统易滋生细菌, 增加了药剂加入量也减低生产装置的冷却效果。总图管线伴热凝结水直接排放;各装置因疏水阀质量较差, 直通率高, 漏汽严重;二次闪蒸蒸汽直接排空等问题, 造成凝结水没有达到高水高用, 凝结水不能全部回收。
表1所示, 全厂凝结水回收流程如下:凝结水总量为137t/h, 按照非含油和含油系统设置了按质回收流程, 非含油系统62t/h已经得到合理利用直接回用动力除氧器;含油系统42t/h还未全部回收, 目前存在直接补进循环水系统的问题;气分、渣蜡油罐区、催化伴热凝结水、总图管线伴热凝结水还存在直接排放问题。
3 凝结水回收问题的分析
3.1 疏水问题
目前该公司使用的蒸汽疏水阀以热静力型为主, 该型式疏水阀虽然有价格低廉的优点, 但也具有使用寿命短的缺点, 国标规定国产疏水阀的平均使用寿命为8000h, 而通常所用的国产疏水阀的寿命远远低于8000h。
2008年7月中石油西北石化节能监测站对长庆石化公司蒸汽疏水阀进行了监测, 此次共检测蒸汽疏水阀102个, 总的合格率63.7%。中石油的企业标准疏水阀的完好率要求达到93%, 监测结果与标准差距较大。
各装置配备的疏水阀管径大部分为D N15~D N30, 疏水阀直通后阀座孔径均在5 mm以内, 考虑到阀后仍有部分凝结水出现, 按阀孔直径3.18 mm孔径计算漏损蒸汽。则单个疏水阀失效而引造成的蒸汽损失为28.58kg/h, 由于疏水点排出的不全是干蒸汽, 按其80%计算, 则每年因单个疏水阀漏汽造成的经济损失为:蒸汽泄漏量×蒸汽价格×年平均运行时间÷1000=5350元/年。
由于疏水阀失效, 蒸汽的浪费很大, 由此可见选择运行可靠, 使用寿命长的疏水阀是节汽、降耗的重要手段。
3.2 凝结水管网水击
该公司凝结水回收总管网出现水击点有两处:一是在连续重整与总图连接点处;二是在常减压西侧到二联合东侧凝结水总管。
造成管道内凝结水积存产生水击主要有以下情况:一是蒸汽直接通过短路进入凝液系统, 这种情况比较多、蒸汽换热器通过凝液直接进入凝液系统等。二是凝液管网系统内某处管路存在液袋, 管路有变径时, 尤其是放大的位置。三是有未被发现的高等级的蒸汽凝液错误的接入管线。长期水击现象的存在, 会对沿途管架支撑和管线本体造成难以预料的损伤, 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因此, 消除水击现象是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长庆石化公司含油系统凝结水输送有以下两种:装置伴热凝结水依靠疏水阀后余压输送到凝结水总管;凝结水泵输送。两种不同的输送方式在压力、温度上不同, 加之各装置疏水阀质量较差, 直通率高, 漏汽严重, 造成从常减压西侧到二联合东侧凝结水总管水击情况严重, 导致管道产生剧烈振动, 存在安全隐患。由于不能保证各装置凝结水输送畅通, 不得已设置了三个临时排放点补进循环水系统 (图1所示) 。连续重整和苯抽提装置凝水温度高145℃, 压力高0.9MPa, 流量较大40t/h, 造成凝结水总图管线水击剧烈。
4 完善方案
4.1 更换疏水阀
建议对全公司安装的疏水阀进行全面检查, 分装置建立疏水阀台帐, 将完好率纳入到管理考核内容中。疏水阀安装应考虑:疏水阀应尽量靠近加热设备, 使凝结水自然流入疏水阀, 提高工作效率, 减少热量损失;疏水阀的入口管应设在加热设备的最低点, 避免凝结水在设备内积聚, 出口管尽量减少背压, 管径要大而短, 少拐弯, 尽量减少向上的立管;用汽设备安装疏水阀一般尽量采用单元疏水方式, 即每个设备的疏水点上安装一只疏水阀, 然后在接到一根总管上, 使设备之间不产生干扰, 避免短路。
根据疏水特点, 更换具有寿命长、蒸汽泄漏率低、抗污物能力强的疏水阀。
4.2 管路局部完善
4.2.1 联合回收方案
根据长庆石化公司装置密集特点, 采取扩容闪蒸、冷却降温方案, 建立联合回收系统。
具体方案是:常减压、制氢、加氢裂化、催化原料预处理装置伴热凝结水, 蜡油罐区加温凝结水, 总图管网伴热系统凝结水 (共计25t/h) 统一回收, 进入密闭闪蒸罐, 使汽液两相分离, 凝结水自压至换热器与除盐水换热降温, 换热后进入凝结水罐, 经泵送入总管。闪蒸汽自排汽管排出与循环水换热冷却, 冷凝水回到闪蒸罐形成自循环。
流程调整如下:根据就近原则, 地点选在催化原料预处理东侧, 回收流程如图2所示.
(1) 总体原则
(1) 目前长庆石化公司未建乏汽系统, 闪蒸汽利用最好的方式是进除氧器, 或者直接冷却回收冷凝水, 鉴于这部分闪蒸汽直接进除氧器含油量不能保证, 而回收冷凝水比较易于实现, 故采用如上图所示的直接冷凝自循环方式回收闪蒸汽。为保证凝结水与换热器换热, 闪蒸罐需要密闭保持一定的压力。凝结水压力一般为0.35~0.4 MPa, 闪蒸罐压力在0.15~0.2 MPa, 适当架高可以满足凝结水输送到凝结水罐, 凝结水罐为常压, 有排气管与大气相通。凝结水热能方面采取间接利用方式, 与除盐水换热, 做为汽包上水的初级换热系统, 换热后的凝结水温度低, 进凝结水罐不会产生二次蒸汽, 也便于输送。
(2) 加氢裂化装置疏水点多, 疏水阀效果不好, 凝结水带蒸汽严重需单独进罐, 管线按照原设计DN80线;总图管线伴热凝结水压力低, 与其它线相串容易引起凝结水排水困难, 单线进罐;常压、催化原料预处理、蜡油罐区、制氢凝结水联合进罐, 管径为DN150。
本改造方案中冷凝器、闪蒸罐、换热器、凝结水罐都可以利旧, 泵选择普通凝结水泵可以满足生产要求, 需要给闪蒸罐、凝结水罐安装液位计, 自控阀以及DCS显示系统, 方便控制。
(2) 注意事项
(1) 闪蒸罐设置溢液口, 若出现油品大量泄漏, 根据液位计观察, 提前将油层溢流;
(2) 在进凝结水罐之前设置副线和采样点, 平时进行日分析含油、含铁等主要项目, 异常情况水质被大面积污染, 可以不直接进罐改补进循环水系统, 这样可以确保水质的稳定, 降低后续处理难度。
通过统一回收, 将原系统凝结水与总图的连接从七处减少至三处, 实现统一用凝结水泵输送, 维持了总管压力稳定, 凝结水的二次闪蒸汽也得到了利用, 避免了管线水击, 达到了平稳输送目的。
4.2.2 连续重整装置凝结水改造
连续重整装置凝水温度高145℃, 压力高0.9MPa, 流量较大40t/h, 直接接入全厂凝结水总管网, 造成凝结水总图管线水击剧烈。增设闪蒸罐, 降温降压后回收凝结水和蒸汽。
4.2.3 产品精制、催化伴热凝结水回收方案
在产品精制装置新增闪蒸罐, 回收催化装置、气分、产品精制凝结水, 经凝结水泵输送至除油除铁原水罐。
5 含油系统凝结水的回收效益
经过测算, 高温除油除铁装置多回收蒸汽凝水46t/h (冬季) 、35 t/h (夏季) 。凝结水的直接价值等价于除盐水的价值+热值-水处理成本, 以下对含油系统凝结水的经济效益核算。除盐水水价格:6元/吨, 蒸汽外供150元/吨, 凝结水的热值折合成低压蒸汽价值约为蒸汽价格的10%, 水处理成本2元/吨, 冬季水量46吨/小时, 时间3600小时, 夏季水量35吨/小时, 时间4300小时, 每年直接补进循环水凝结水价值为885.08万元/年。我公司平均新鲜水价值3.18元/吨, 同等凝结水补进循环水系统水的价值为100.52万元/年, 若将含油系统凝结水全部补进循环水, 有784.56万元/年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整个完善方案疏水阀更换约100万, 局部完善约150万, 管材施工费用约200万, 投资费用共计约450万元, 投资静态回收期为6个月。
6 结论
本文通过对长庆石化公司凝结水回收系统的调查、分析, 发现装置疏水阀完好率很低, 回收流程不够完善, 凝结水回收潜力比较大。提出联合回收和产品精制凝结水回收方案, 方案的实施可以有效回收高质水, 杜绝凝结水的直接排放, 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树生.凝结水回收器的研制与应用, 北京节能, 1998.5.15-17
[2]侯辉、凝结水回收和利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6, 89-95
[3]张家荣, 吴树成.凝结水回收及疏水阀,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9, 45-68
[4]邓曾禄.疏水阀及凝结水回收装置, 河南科学出版社, 1989, 56-60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问题与优化 篇8
1980年以来,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开始出现在公众的视线中。初期,互联网与金融联系密切,但仅作为一种技术手段,支持金融机构的业务操作。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我国互联网金融开始发展,1995年更被认为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元年”。而到了2013年以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构建了一个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日益增强的市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迅速高涨起来,从事互联网金融的企业及第三方平台以井喷式大量出现,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逐步迈向巅峰。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现状
传统意义上的互联网金融是指以互联网为媒介,延伸出各种金融活动的总称。而现代互联网金融在不断发展和细分下,主要以大数据金融、第三方支付、P2P模式、众筹模式、信息化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门户等运行模式为主。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为公众或企业的投融资降低了门槛,尤其为大量中小企业带去了发展的生机。互联网的传导作用促进了数据化、信息化经济的发展,刺激了金融创新的增长。
2015年,我国网贷行业运营平台已达2594家,仅2015年年内就有超过1500家平台上线。而2015年全年网贷成交量更高达9823.04亿元,增长率接近300%。此外,到目前为止,取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企业也高达270多家。整个互联网金融在国内开放化的环境下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态势。
然而,这条布满鲜花的道路上也充满了大量荆棘。2015年出现问题的互联网金融平台达到896家,众多互联网金融企业破产、跑路、非法集资等问题密集地浮出水面,互联网金融给整个经济体系带来的挑战和危机。
三、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不完善
1. 运行制度不完善。
与传统金融一样,互联网金融也需要完善合规的制度及体系。以众筹模式为例,众筹分为股权众筹和实物众筹,实物众筹一般以小额的公募为主,股权众筹则兼有公募与私募。我国2015年股权众筹平台159家,成交规模达到61.15亿元,但其中运营失败的就有近20家。股权众筹涉及到投资者作为股东的权益,而一般的众筹平台只是媒介,在不能与企业“点对点”的交流下,投资者的相关权利难以得到维护,最终往往由股东演变成债权人,失去对企业的控制。而且众筹不同于发达的证券市场,股权的流通与转让以及企业失败后权益的保障缺少明确的运行机制。
而对于互联网融资领域,缺乏有效的担保机制造成了众多项目和企业难以运行的问题。此外,部分互联网融资项目涉及VC领域。除了股权不明晰的问题,风险资本如何运作、管理以及如何退出,也成为互联网金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 信息制度不完善。
公众普遍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效的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有助于提高经济系统的效率。然而,互联网科技性强,往往在有心人的操作下,加重信息不对称等相关问题。
首先,信息披露不足是对投资者的最大损害。项目、企业融资是目前互联网金融广泛筹集资金的目的。在传统融资方式下,银行通过信用调查、项目审查和追踪现金流的方式对贷款者进行监督。而在互联网金融下,大部分融资通过非实体第三方平台进行,投资者在投资前的调查大多依赖第三方平台,但平台通常不承担监管作用,更有不合规的平台甚至极少审核、筛选企业的资产包或项目。当融资方较少披露或隐匿运营信息时,投资者难以有效追踪现金流的使用状况和项目实施的进程。
同时,互联网金融对其投资者、筹资者的信息泄露问题均较为严重。部分平台一面从事金融服务,一面与同业互相买卖信息,谋求私利,导致用户信息安全得不到保障。
3. 竞争制度不完善。
自互联网金融企业井喷式出现后,行业内竞争加剧,部分企业为扩大业务规模,不惜构造巨大的庞氏骗局,而部分理财产品也通过降低价格、虚高收益率的方式吸引大量投资者,一方面欺骗了投资者,另一方面也加重了企业的负担,造成恶性竞争的循环。
(二)潜在风险较大
1. 内在风险滋生。
在信息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可能性扩大。假项目、假三方、假担保的交易容易出现,在较高的融资成本下,融资方倾向于从事高风险的项目,不仅违背了初期的投资理念,更可能在项目后期卷款跑路,严重损害投资者的利益,致使互联网金融内在的信用风险滋长。
以余额宝为首的众多互联网金融产品依赖于货币市场及无风险利率,而以基金为首的理财产品依赖于我国股票与债券市场。互联网金融所受到市场风险的影响较为广泛,且难以分散。
网络技术既成就了互联网金融,也带来了巨大的操作、技术风险。根据我国2015年度互联网安全报告显示,网络病毒近一年增长近15倍,以金融互助等理财欺诈也频频发生。互联网技术上的缺陷使得造假严重,风险丛生。
此外,互联网金融使得货币的虚拟性增强,支付结算更加便捷。公众在过分依赖互联网后,风险意识反而淡泊,相比传统金融,公众更可能在面对互联网平台上的投资项目时,过于低估潜在的风险,这也令非法平台及个人有机可趁,使得内在风险不断蔓延。
2. 外在风险易扩散。
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外在风险表现在其对传统金融体系的冲击。互联网金融集银行、保险、证券业务于一体,使分业经营的金融市场趋于混业化,不仅排挤了传统金融机构,也加大了整个金融体系内的风险。同时,互联网金融加速了货币的流通、投资和信贷,致使货币乘数扩大,影响了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3. 监管难度大。
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发展起步较慢,但由于资本基数大,市场广阔,后劲十足,发展迅猛,这也带来了监管上的问题。互联网本身具有虚拟性,技术性强,涉及范围广阔的特性,并使得虚拟化后的货币流动速度更快,难以管理。我国对于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监管处于起步阶段,监管力度小,难度大,涉及范围狭窄。同时,国内还没有完善的互联网金融体系和相关法律,导致部分互联网金融企业欺诈性强,利用监管和法律漏洞非法集资或构建庞氏骗局,在骗取大量资金私逃后,投资者往往投诉无门,缺乏相关部门解决互联网金融纠纷。
四、互联网金融的优化
(一)构建规范化的互联网金融体系
要彻底解决互联网金融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就要在一个规范化的平台上建立完善的运行体系和制度。互联网金融不是单纯的一种金融服务渠道,而是涵盖了线上线下的方方面面,要进行规范,首先要着力于细节的锻造,将权益、流转等方面苛刻的细节要求落到实处。互联网金融也类似工业制造,只有拒绝粗放式生产,才能得到精致的产品。
在涉及广泛的群体的同时,往往还存在“点对点”的交流方式。与传统金融不同,这种模式基于用户的体验,更注重于用户的反馈。公众利用互联网进行投资,实际上与网上消费的本质无异,用户需要得到的是多元化的投资机会、丰厚的投资回报以及优质的服务体验。这就需要建立一个以用户为中心,而非以金融机构为中心的服务体系,提升用户体验。
此外,与传统金融一样,互联网金融也容易掉入业务同质化的陷阱。理论上,互联网金融往往最能刺激金融创新的产生。在一个优质的平台上,需要注入大量新元素、新思想,以达到互联网金融差异化的发展,降低市场风险对其较大的影响。因此,建立合理的机制鼓励创新,也是构建规范化体制的一个部分。
(二)建立风险管理体系
建立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管理体系,要模仿传统金融,建立起风险管理的专项部门。这一部门主要负责对运行时内部的风险进行掌控,一方面,严格审查、筛选与评估投资项目及一些打包的资产,利用完善的信息体系对筹(融)资审慎调查,另一方面则涉及交易过程中的对担保机制、违约风险的管理,主要是在设定的风险水平的基础上,消除异常的风险因素。
完善的征信体系决定了信用风险的大小。互联网是大数据时代的助推器,在技术发展下,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轻而易举。然而我国互联网金融目前缺少的是将获取的信息进行真伪甄别和整理成完整的信息网络的能力。互联网领域内应当通过合作构建完善的个人及企业信息征集体系,并进行合法信息的资源共享。
技术安全的建设也不容忽视。互联网金融企业必须有足够的能力维护网络的安全、一方面要加大信息识别和网络实名认证技术,防止不法分子通过互联网进行金融犯罪与金融欺诈,另一方面要加强客户信息保密系统的完善,防止个人信息泄露和被盗用。
(三)革新传统金融体系
革新传统金融体系无疑是缓解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体系冲击的重要渠道。这一措施看似是对传统金融机构提出的应对措施,实际上优化传统金融的发展结构有助于提升宏观经济抗击风险的能力,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同时“传统+互联网”的模式也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互联网金融中的信息化金融机构模式是传统金融机构扩展服务平台的主要渠道,各个实体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建立网络平台,在开发新业务的同时,提升业务质量,简化业务程序,降低运营成本。我国证券公司自开展网络股票软件后,大大简化了公众股票开户及交易过程,提高了效率,又增加了大量客户。在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竞争时,金融机构也常常通过完善手机APP形式吸引年轻客户。这些举动无形中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扩大互联网金融的影响力。
(四)完善监管体系和法律
建立全方位立体的互联网管理体系需要政府强制性的政策管控,由于互联网金融处于初期发展的阶段,政府不能完全放任自由,在保证自由发展空间的前提下,一方面要通过立法,建立合理的法制管理体系,另一方面要严抓监管,主要监督互联网金融服务以及整个交易流程操作的合法性、合规性,杜绝金融欺诈、犯罪现象通过互联网愈演愈烈,加大对蓄意违规操作及进行信息泄露、信息交易的运行商的惩罚力度。
同时政府可以通过设立行业自律组织或合法正规的民间管理组织,在监督互联网金融运行的同时,也可以对公众加大宣传力度,普及互联网金融相关知识,强化网络安全教育并鼓励加入该领域,通过创业创新促进互联网金融发展。
五、结语
互联网金融是金融体系的一种革新,并非是单纯的网络加金融,它是使现代金融体系走向金融脱媒化的助推器。一方面,我们应当重视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制度不完善、风险扩散及难以监管的问题,另一方面,不能因此阻碍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开拓、创新,政府应当通过完善的运营机制、法律体系、监管体系和风险防范体系,引导互联网金融始终在正确的轨道发展。此外,互联网金融仍不能取代传统金融在经济中占据的地位,传统金融机构应当引入互联网的概念,大力开拓其互联网金融服务渠道,而互联网则要联通线上线下,构建“传统+互联网”共同发展的金融体系。
参考文献
[1]王达.影子银行演进之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及其引发的冲击——为何中国迥异于美国[J].东北亚论坛,2014,v.23;No.11404:73-82+127.
[2]杨东.互联网金融风险规制路径[J].中国法学,2015,No.18503:80-97.
[3]杨志强.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冲击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5,No.79318:147-148.
[4]谢清河.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3,No.253749:29-36.
[5]洪艳艳.中国银行互联网金融模式创新发展研究[D].云南大学,2015.
灵敏度分析与产品结构优化问题 篇9
灵敏度分析是指系统或事物对因周围条件变化而显示出来的敏感程度的分析,在生产计划问题的一般形式中,A代表企业的技术状况,aij代表生产某种产品所需的某项技术,b代表企业的资源状况,bi代表某种资源的总数量,B表示最优基,而C代表企业的产品的市场状况,cj则是其中某件产品的价值系数,在线性规划问题中,假定这些因素都不变,企业的最优生产计划和最大利润则可直接解出,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常常要解答下列问题:(1)这些参数的一个或几个发生变化时,线性规划问题的最优解会有什么变化?(2)这些参数在一个多大的范围内变化时,线性规划问题的最优解不变?而这就是灵敏度分析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当这些问题解决时,我们就不需要从头解最优解,只需在原来计算结果的基础上,修改原问题中最优解相应的部分。
1 价值系数C发生变化
当cn中某个cj发生改变时,仅影响到σj=C-CBB-1A及最优值CBB-1A,当σj燮0时,则目前还是最优值,否则就不是最优值,下面我们就对cj是否为基变量的情况分别进行讨论,以及当价值系数发生改变时对最优值产生的影响,如何得到新的最优值。
1.1 当cj是非基变量
设最优基是B,非基变量的系数是cj,非基变量的改变量是△cj,记c軃j=cj+△cj,因为cj是非基变量,所以cj的变化只影响到σj的变化,使σj变化为軍σj=c軃j-CbB-1A=σj+△cj;σ軍j燮0时,则原最优解仍为最优解,即就是△cj燮-σj。
1.2 当ck为基变量
由于ck是基变量,所以ck有改变△ck时,可使最优表中全部基变量和非基变量的检验数σj都受到影响。
(pj为最优表中第j列系数列向量)
为使最优性条件满足,令,则ck的变化范围应为:,j为非基变量下标,j为非基变量下标軍,其中是最优表中第s行第j列的元素(在最优表中,基变量xk对应的列B-1Pk里‘1’位于第s行)。
在实际计算中,如果基变量的系数ck有改变量△ck,则使最优基不变△ck的范围。
求法是:确定最优表中ck对应的系数矩阵的第k列中,‘1’所在的行数,不妨设其为s行;在最优表中系数矩阵第s行的正元素aij(不包括xk所在列得数1)去除σj,其最大者为变化范围的下界;以最优表中系数的第s行的负原素去除所对应的σj,其最小者为变化范围的上界。
2 右端常数b发生改变
当b中某个bk发生改变时,将会影响所有基变量的取值,因为xb=B-1b,若bk变化后,仍能够满足xb=B-1b叟0,那么我们就说最优基不变,非基变量为0,如果xb=B-1b燮0,则目前基为不可行基,则需要用单纯对偶形法迭代求得新的最优基,如若b中的bk有变化,设变化为△bk,
为使最优基不变,应使解此不等式组:
则△bk的范围是:
总结起来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在最优表中找到B-1;由B-1的第k列的正元素去除-bi,商的最大者为范围的下限;由B-1的第k列的负元素去除-bi,商的最小者为范围的下限。
3 增加新的约束条件
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常常产生一些突发情况,从而对企业的计划造成了影响,反映在LP模型中就相当于增加了一个新的约束条件,这时,我们要分两种情况来讨论,(1)把目前的最优解带入新增加的约束条件中,若满足该约束条件,则最优解不变;(2)如不满足条件,则把新增加的约束条件添加到原问题中,通过对偶单纯形法进行迭代,求出新的最优解。
4 实例分析
例:某化工厂需要生产一批某种特制玻璃,这一批玻璃中至少含ABC三种矿物元素各2100kg,700kg,800kg,这三种产品中均含在甲乙丙丁四种石英中,A种矿物质在甲乙丙丁中的百分比为7%,5%,6%,6%;B种矿物质的百分比为1%,3%,4%,3%;C种矿物质百分比为3%,1%,2%,2%。假定甲乙丙丁四种石英的价格分别为每100kg90元,70元,80元,60元。问题是,在满足所需矿物质的前提下,如何购买这四种石英才能使总费用最少?设甲、乙、丙、丁4种石英分别购买x1,x2,x3,x4(x1,x2,x3,x4均需×100kg),可得到如下的线性模型:
可见系数矩阵中没有单位矩阵,因此我们要在每个约束变量中增加一个人工变量,化为下面的问题:
从最优单纯性表中可以看出购买千克甲种石英,千克丁种石英既能满足条件,又能使所需费用最少。
4.1 资源限量bk变化时对方案的影响
假如b1发生了变化,b变为
可得,同理可得;;只要ABC的生产量不超过以上范围,就不需要改变原有的购买方案。
4.2 价值系数cj的变化
若cj是非基变量的系数时,即cj是x1或x2的系数时,那么cj的变化仅影响检验数σ2,σ3即△c2≥-40,△c3≥-20时,原购买方案不会改变;若cj是基变量时,那么cj的变化将影响每一个检验数的改变,设基变量x1的系数c1变化了△c1,
要使最优基不变,则使各σj燮0,即
同理可解得0≤△c14≤14
4.3 技术系数aij的变化对购买方案的影响
当乙丙石英因外在环境(技术)原因使石英中ABC的含量有所变化时,因乙丙两种石英所对应的系数是非基变量,所以变化只影响自身的检验系数,设乙石英中的含量变化为△p,若使σ2-cBB-1△P2≤0,则原方案不需改变,把题中数字代入:
当乙石英中的ABC的含量在上述式子所规定的范围内时,则原购买方案不需改变,同理也可以求出丙石英的含量范围。
当甲丁石英中的含量发生变化时,甲丙石英在线性方程组中是基变量,所以它的改变将影响整个最优基的变化,设丙石英因外在环境的变化使它其中ABC含量变为9%,3%,3%,原其他条件均不变,求怎样购买最合理?
设在含量变后需要丙石英为x41,把x41代入原式中,此时,最优解为购买千克丙种石英,外在环境的变动(技术原因)改变了原来的最优解,因此需要修改原来的购买方案。同理当甲种石英含量改变时,也可用此种方法求得最优解。
摘要:灵敏度分析可以为产品结构优化制定及调整提供有效的帮助,熟练掌握灵敏度分析对产品优化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在实际问题中,我们要分析当价值系数,工艺条件,管理水平等情况发生改变时怎样确定产品的最优值,以及当上述参数在什么范围内变化时最优基不受影响,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使资源达到最充分的利用,并以实例进行详细的实证分析,为节约成本,增加收入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灵敏度,分析,产品优化
参考文献
[1]杨文鹏,贺兴时,杨选良.新编运筹学教程[M].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
[2]胡运权主编.运筹学(第三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周华任.运筹学解题指导[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秦裕瑗,秦明复.运筹学简明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2000.10.
问题与优化 篇10
一、三步推进 ——— 掌握“问题表征”的基本流程
第一步:盘点数学信息———提升问题信息的“卷入度”。即收集整理题目中的已知信息和问题。面对这些问题, 笔者借助“解题三问卡”来解决。要求学生在解题前必须做到“三问”。
如, 小明是个晨跑爱好者, 他平均每天早上要跑1200米, 七、八两个月他一共跑了多少米?
面对这个问题, 学生往往忽视“七、八月份都是大月”这个信息, 很容易把它当做“30 天/ 月”来计算。为此, 笔者引导学生读题后, 对照着“三问卡”, 进行自问自答。最终学生都注意到了“七、八月份都是大月”这个信息, 并成功解决了问题。
第二步:整理数学信息———凸显问题信息的“关联性”。笔者在教学中会常问:找到了这些信息与问题后, 你是怎样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交流, 创建了一些较实用的方法, 如“自问自答法”和“自我暗示法”。
何谓“自问自答法”?就是先向问题提问, 然后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如:这道题要我们求什么, 要求这个问题必须知道什么信息;这些信息和问题间符合什么数量关系;这道题有没有限制条件, 有没有干扰信息;根据这几个信息, 能求出什么问题, 等等。
何谓“自我暗示法”?下面让笔者借案例来介绍吧。
本题的信息以图、文两种形式同时存在, 且无用的干扰信息“1200 箱、每箱24 瓶”都非常强势地吸引着学生的眼球, 导致正确率极低。
同样的这道题, 笔者给本校三年级下册的学生检测, 就在题目下面添上了三句“提示语”。如:
1.我能从题中找出所有的数学信息;
2.我能排除掉和问题无关的信息;
3.我能理清问题和有关信息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先对照“提示语”想一想, 再做出选择, 正确率竟然高达72.5%。
第三步:引导表征问题——— 构建问题信息的“脉络图”。引导表征问题, 这是一个“去情境化、显数学化”的过程。这一步需要解题者将之前从问题中所收集到的信息, 通过分析和加工, 构建成属于自己的“问题认知结构”, 并以自己喜欢的简洁、明了的形式呈现出来, 进一步理清了问题中各部分内容间的逻辑关系, 并顺利地解决问题。
二、三环相扣 ——— 经历“问题表征”的优化提升
掌握了“问题表征”的基本流程, 接下来, 学生们最需要掌握的是如何让“问题表征”更优化———既能舍去问题中的具体情节, 又能形象地揭示出信息与信息、信息与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环节一:尝试———激活表征经验。出示题目后, 笔者出示自主尝试的要求———
1.我能按“三问卡”的要求完成读题;
2.我能把题中重要的信息和问题, 用简单的形式按顺序罗列出来。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 应该学会把题中的信息和问题, 用简洁明了形式“表征”出来的能力。笔者通过巡视发现, 学生的表征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环节二:讨论———优化表征方法。笔者引导学生用两种眼光来评价这些作品, (1) 欣赏的眼光, 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2) 批判的眼光, 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通过交流讨论, 达成了共识———
1号的作品不够简洁;3号、4号的作品虽然简洁, 但不够完整, 如4号作品既缺信息又缺问题, 容易造成解题时的遗漏。2号和5号作品, 都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 它不仅简洁明了地整理出信息和问题, 并理出了信息和问题间的数量关系。
环节三:提炼———积累表征经验。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 你觉得咱们要把题中的信息和问题用简单的形式表示出来, 需要注意什么?
生1:要把多余的文字, 没用的信息排除掉。
生2:我们还要用最简单的形式, 把重要的信息和问题都理出来, 最主要是让自己一眼就看明白。
生3:最好还能反映出其中的数量关系。
师:是呀, 那有哪些表示的形式呢?
生:可以列表格, 可以画图, 也可以用文字简单描述等等。
师:是的, 当我们在解决问题时, 尤其是碰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 就可以先把题中的信息和问题用“列表格、画图、或文字等”简单明了的形式表示出来, 再来分析解答。
三、三种策略———掌握“问题表征”的基本形式
除了上面教学片断中提到的“列表、图文”表征外, 常见的表征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策略一:指导列表画图———外显问题表征。图、表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 可以帮助学生简洁、明了地表征问题,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问题表征的常用方法之一。
如:我今年8 岁, 爸爸今年35 岁。爸爸50 岁时, 我多大?
这题有一定的难度, 但如按之前的“三步推进”法, 先让学生完成信息的收集, 再引导学生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把信息和问题整理清楚, 再来解决就变得容易多了。
策略二: 引导语言描述———完善问题表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题目中的信息、问题逐一描述出来, 把题目内容转化为鲜明的有声言语活动, 使学生对题目的结构意义达到正确完整的理解。
例如:果园里有桃树、梨树各9 棵, 苹果树和梨树同样多, 三种树共有多少棵?
笔者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用自己的语言来复述题意, 或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生“:果园里有桃树、梨树各9 棵。”也就是说“果园里桃树有9 棵, 梨树也有9 棵。”他边演示边板书:桃9 棵梨9棵
“苹果树和梨树同样多”就是说“梨树有9 棵, 苹果树也有9 棵”。说着在原有板书后面添上:苹果9 棵。
最终的板书呈现为:桃9 棵梨9 棵苹果9 棵
通过这样的语言描述加上简单记录, 孩子们脑中关于信息和问题的表征变得更清晰完善了。
策略三:梳理数量关系———优化问题表征。对于一些“骨架”较清晰的题, 我们也可以从寻找题中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入手来突显问题表征。
例如:新人教版五有题。
这题的错误率较高, 主要错误有:20÷2+4; (20-4) ÷2;20×2—4。出错原因, 有的是找不准看做“1 倍”的量, 有的是找不准“3 倍”对应的量, 且不理解“多”与“少”的真正含义。为此, 笔者引导学生先梳理数量关系, 再来解答。
师:请找出关键句读一读。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 倍少4 块
师:你能把这句话翻译成数量关系式吗? (简单的讨论后很快有了结果)
白色皮+4=黑色皮的2 倍
黑色皮的2 倍-4=白色皮的块数
黑色皮的2倍-白色皮=4
在此基础上, 学生顺利地解答了问题。
问题与优化 篇11
关键词:信息技术;农村中学;教育
一、前言
信息技术的运用为构建中小学创新教育体系提出了新的课题、新的思路。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教育投入,为建设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环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育信息化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带动了农村教学的现代化。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成为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知道意见(草案)》明确指出:“信息技术科是中小学一门知识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应作为必修课单独开设。”现在全国农村各个中学基本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但是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堂却存在着很多问题。
二、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堂的现状分析
现在农村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成为教学的“副产品”,存在着很多问题,课堂教学效率低,不能满足信息技术教育的要求。下面,我们就先来分析一下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堂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信息技术课时偏少,学校不重视。虽然现下国家非常重视农村教育问题,大力支持并发展农村的信息技术教育。但是,很多农村中学仅仅把信息技术课当做一个摆设。目前,农村中学的信息技术课一周只开二个课时。很多学生常常是上一周学过的课堂内容到这一周上课时就基本忘光了。很难把这门课学好。
(2)信息技术设施缺乏,由于没有专业人员的维修,设备耗损严重,急需更新换代。计算机房教学环境复杂,课堂管理难度大,存在诸多“不安全”隐患。
(3)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缺乏。在农村中学很多信息技术老师都是有原来的数学,语文或其他老师担任。而这些老师都是“半路出家”,他们没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在信息技术教学时,他们往往是边学边教,缺乏创新思维,甚至有时候无从下手。只能将一些表面知识讲解传授给学生,这也使得一些学生缺乏对信息技术课的热情。甚至有的老师干脆就让学生自习或者做其他课程作业。缺乏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成为我国农村信息技术课堂发展的一大瓶颈。而没有专业的教学队伍,又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呢。
(4)学生任务不明确,把信息技术课看做是一节放松课。很多学生上信息课时都在玩游戏,或者登qq聊天,看电影要不就是做其他学科的作业。老师上课讲解知识时他们都不屑一顾,各玩各的。学生们意识不到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端正不了学习态度,又如何能学好信息技术课。
(5)农村“授课方法和模式不当,学校”应试教育“思想严重。由于监督机制不完善,在农村,很多学校都没有落实相关的教育制度,没有把信息技术课当做是一门重要学科来对待。而“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模式,不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缺乏实践操作能力。
三、应对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堂问题的策略
由于种种的客观或主观的原因,使我国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堂存在诸多问题。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与研究,对如何优化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我提出以下几个策略:
(1)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对学校的信息技术设备进行更新补充,请专业人员定期对设备进行维修,以确保农村信息技术课程的正常进行。要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首先要有良好的教学环境。我们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而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师资队伍也是推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学校要经常对教师开展听课,评课教研活动,定期对老师进行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推动教学发展。
(2)转变观念,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学生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发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作为推动当代社会变革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也必将是信息时代的教育改革起锚远航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只有普及和发展信息技术我们才能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加强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不要搞“应试教育”,要让学生全面发展。
(3)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信息技术的特点就是具有直观性,它通过对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信息进行处理,让学生感同身受,把抽象性的东西直观化,让枯燥的教学变得生动。教师在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时要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信息素质和自学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多样性教学,转变学生消极的学习态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激情和主动性。
(4)促进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为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必须进行整合。要广泛开展信息技术教研活动,引导老师从教育资源、教育形式、教育技术、教育观念、学习内容五个方面进行研究整合。建立激励制度,提高学习信息技术课的积极性。使教师主动地、自觉地学习教育设备与信息技术的实际操作。
(5)加强学生思想安全教育。教学的同时,积极消除互联网不良信息的影响和诱惑,让远离这一时代滋生的新型“毒品”——网络游戏的危害。不断加强学生安全上机意识,养成良好的上机行为习惯。
四、结束语
如果想要跟上时代的潮流,不想被这个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所淘汰,我们必须重视起信息技术的教育。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也越来越重要。在发展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探索,不断的应用。在摸索中前进,在失败中找不足。虽然现在的农村信息技术课堂还存着些许问题,但我们一定要积极想出应对策略,改进不足。相信经过我们的研究与努力,农村中学的信息技术课堂会越办越好。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研究[M],钱旭升,西南大学出版社,2008
问题与优化 篇12
一、当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存在的问题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优化是指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语文选修课程模块的限制性与灵活性之间的调控以及各选修模块之间最优化的组联方式。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期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 (以下简称《课标》) 将高中语文课程设置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 其中选修课程设计为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文化论著研读。并指出:“学校应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需求, 有选择地设计模块, 开设选修课。对于模块内容组合以及模块与模块之间顺序编排, 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实施。”[1]然而, 这种理念上的初衷只是“看上去很美”。现实当中,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可谓问题丛生, 具体表现如下。
1. 选修模块多样有余而科学不足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置了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文化论著研读等五个系列。围绕这五个系列, 各个学校集思广益, 结合实际开发出了各种各样的选修模块, 如“论语选读”、“中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影视名作欣赏”、“中国民俗文化”等等, 不一而足。然而纵观来看, 这些选修模块在表面的“热闹”下却掩盖不了暴露的缺陷。首先, 选修模块大多限于语文学科领域内的“自娱自乐”, 缺乏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糅合, 少有的一些交叉内容却也仅限于简单的移植。显然, 选修模块的狭窄视野必然带来学生学习视野的狭窄。其次, 选修课程模块对学生发展关照不够。我国普通高中需要完成两个层次的教育任务, “第一层次的教育任务是, 按照国家对高中学生提出的全面发展、具有个性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对全体学生进行基本的全面素质教育, 使之达到高中毕业的标准。第二层次的教育任务, 是按照高三学生对于升学和就业的不同选择而分别进行升学教育与择业就业教育”[2]。而从现实来看, 大多学校语文选修课程模块只是关照到第一层次教育任务以及第二层次教育任务的升学教育目标, 而择业就业教育的目标却极少体现。这与西方发达国家选修课程相比, 是有很大出入的。再次,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以及校本特色凸显不够。一些学校选用了某一版本的必修课教材后, 接着就选用该版本的选修模块教材, 这样, 校本、地方特色的语文选修模块开设空间就显得非常狭小了。最后,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实施时间保障不足。大多数学校往往在高二学年集中实施选修课程, 以致学校无论如何加快速度, 最多只能开设三个或四个选修模块。而《课标》建议:“从五个系列的选修课程中任意选修四个模块。对于语文学习兴趣浓厚并希望进一步深造的学生, 建议在此基础上, 再从这五个系列里任意选修三个模块。”[1]显然, 时间的保障不足可能带来选修模块的“走马观花”以及学生学习的“消化不良”, 并且给学校的师资、场地条件带来巨大的压力。
2. 选修模块限制有余而自由不足
区别于必修课程, 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之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与拓展, 其主旨在于关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志向, 关照学生的个体差异, 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自由与选择是选修课程的最大特征, 这也是落实选修课程目标的关键所在。然而, 囿于传统认识、教学设施、教学任务、教师水平和时间精力等因素的限制, 许多中学在语文选修课程模块的开设上作了很多限制。这些限制可以概况为三种:一种是完全以高考为“指挥棒”, 明确要求只开设与高考内容相关的几个选修模块, 并且要求全体学生都选这几个模块, 如此导致选修课程“名存实亡”, 湮灭了选修课程的本真含义和价值。一种是由于学校师资、教学设施限制, 或没有更多的教师来开设选修课, 或没有更多的教学场地提供给学生走班、自由选课, 因此, 学生只能“看菜吃饭”, 统一时间、统一教室、统一教师指定选修课程。第三种情况是由于必修课程任务繁重, 高三升学压力较大, 许多学校干脆大量挤占和压缩选修课程的时间, 使选修课程仅仅停留在静态的课程设计层面。
3. 选修模块功利有余而功效不足
《课标》要求“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教学存在一定的差距”, “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 也不能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1]。然而, 当前大多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实施状况却正应验了这种担心。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选修课上成必修课。教师在选修课例教学时, 照常按照惯性思维大肆训练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至于新课程要求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关注历史与现实的意识等等或无从顾及或视而不见。二是将选修课上成高考专题辅导课。如开设“诗歌与散文”模块时, 许多教师就选择古代诗歌、文言散文或诗词散文阅读专题训练;开设“小说与戏剧”甚至“文化论著研读”模块时, 也是把相关的文章作为阅读专项训练的宝贵题材。三是简单照搬大学选修课教学模式, 教师单纯从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教学喜好出发决定教学内容, 从而导致教学漫无计划, 凌乱随意, 效果甚微。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的优化思路
科学设计语文选修课程模块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工程, 涉及到诸多要素。要有机整合各种要素, 就要求学校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围绕学生的语文基础、语文兴趣、语文能力, 在语文必修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提高, 凸现课程的选择性, 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要有效优化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 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课程结构入手。
1. 宏观结构——探索“双轨并行+同步穿插”的选修模块实施模式
基于新课程理念而言, “走班制”应当是选修课程实施的最佳方式。然而, 考虑到高中教育需要保障相对稳定而有序的教学秩序以及学校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软硬条件限制, 高中选修课程实施要完全实现从传统的行政班授课制转到理想化的“走班制”, 在当前多少是不可实现的。因此, 实行“双轨并行”应当是高中选修课程实施的可行路径。所谓“双轨并行”是指把选修课程模块分为两轨, 且两轨平行进行。其中, 限定选修模块 (即每个学生必选的课程模块) 为一轨, 任意选修模块 (学生可真正自主选择的课程模块) 为一轨。限定选修模块由学校统一组织安排, 并在原有行政班基础上统一实施。而任意选修模块则由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课程, 并打乱已有行政班格局真正实行“走班教学”。学校可以每周确定一个固定时间, 全部安排任意选修课程。这种开设组织形式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学生自主选课的需求, 也缓解了大规模走班上课所引发的教学秩序混乱和教学设备不配套的矛盾。
在选修课程模块开设时间安排上, 许多中学基本上是先上完必修课程后, 再集中开设选修课程。这种安排的弊端在于必修课上得太匆忙而没落到实处, 而选修课过于集中导致学生身心疲劳, 学习效率低下。因此, 选修课程的开设可以实行“同步穿插”的方式进行, 即在时间上适当同步, 在内容上必修与选修相互搭配, 交叉安排, 协调推进。具体而言, 学校可以拉长选修模块的学习时间。在高中12个学段内 (将以往的学期制改革为学段制, 一学年分为4个学段, 每个学段10周, 其中9周学习, 1周考试) , 第3~5学段开始设置趣味性的任意选修模块, 第6~8学段集中开设限定选修模块, 第9学段开设偏向文理升学方向和就业方向的选修模块。必修与选修同步穿插的课程实施模式, 会给学生从学习内容到学习方式上带来新鲜感, 有利于学生科学的学习方式养成, 有利于提高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
2. 中观结构——构建“统一集中+自主选择”的选修模块组联模式
高中阶段, “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和提高”, 必修课程是主要和核心, 选修课程只能是“锦上添花”, 这一性质决定了语文选修课是在约束性下的选择性修习。因此, 在高中12个学段的划分范畴内, 学校在第1~2学段可只开设必修课程, 原因有二:一是高中第一学期学生大多来自不同学校和地区, 语文基础参差不齐, 语文习惯各不相同, 有必要对语文常规、语文基础、学习习惯进行统一的教学;二是以行政班为单位的必修学习有利于班级凝聚力、团队意识的培养。第3~5学段可以开设趣味性的任意选修模块, 原因有二:一是这一学段学生的语文基础还不够, 不能开设具有一定难度的、专题性的选修模块, 以防挫伤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二是趣味性的任意选修模块有益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第6~8学段集中开设限定选修模块, 一是因为这一学段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 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 在必修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提升有了可能;二是必修任务大多已完成, 有充裕时间集中选修, 为学生的专业方向的发展和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奠定基础。最后, 学校可在第9学段开设偏向文理升学方向和就业方向的选修模块, 主要解决高三学生分流, 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以上选修课程模块组联模式, 通过兴趣选修模块进入限定选修模块, 再到专业提升和择业就业准备选修模块, 模块切换频度适中, 基本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 既注重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学习兴趣, 更注意关照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3. 微观结构——施行“有机整合+遴选优化”的模块内容选择模式
“高中阶段的教育, 仍然是基础教育, 选修课程在整个高中课程结构中不应该占据主导地位, 适当控制选修课所占的比例是非常必要的。”[3]可见, 各个学校有必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语文选修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和遴选。
《课标》把语文选修课只确定到“系列”, 而没有直接确定到具体模块, 这为语文选修课程模块的整合提供了可能。此外, 《课标》规定:“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 有的侧重于实际运用, 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 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1]据此, 可以将《课标》所确定的五个系列再次进行优化, 即将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分为三大系列:“语言文字应用”、“作品阅读与鉴赏”和“文化论著研读”。其中, 限定选修课程部分又可以在“语言文字应用”和“作品阅读与鉴赏”系列中设置4个模块, 即“语言文字应用”、“中国古今诗歌散文欣赏”、“中外小说欣赏”、“中外戏剧名作欣赏”, 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根据自身意愿或在教师的指导下选修这4个模块。此外, 任意选修课程部分也可以设置若干模块, 学生至少选择其中一个模块, 模块内容要多样化, 可增设文史方向的“中外文学名著选读”模块, 也可以增设理工方向的“中外科普论著选读”模块、就业方向的“口语交际”、“常用应用文写作”、“网络文化”等模块。
语文选修课程模块内容的遴选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既要考虑与必修课的内容相联系, 又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 还要考虑现实环境等因素。语文选修课程模块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应注重点面结合, 点具有专题性、面具有综合性。以“作品阅读与鉴赏”系列里的模块为例:第一, 模块教材以单元为组联方式, 每个单元以某一领域的“上位”的文化知识作为单元的学习内容。如设置“中国古今诗歌散文欣赏”这一模块, 可以设置诗歌、散文两个大类, 诗歌部分又设置诗歌意象、诗歌意境、诗歌语言、诗歌主题思想、诗歌艺术手法部分;散文部分设置散文特点、散文形象、散文艺术表现手法等部分。第二, 单元里的文章相互关联, 文章必须是难度适中的“经典文章”。如“中国古今诗歌散文欣赏”模块中的散文形象单元, 可以选择《祭十二郎文》、《项脊轩志》、《与陈伯之书》等几篇文章, 这些文章属经典范文, 理解难度不大, 散文形象丰满, 感情充盈, 是必修课文《陈情表》等系列文章的拓展和提高。第三, 单元体例设“单元提示”、“精读”、“略读”、“思考与探究”、“补充材料”。“单元提示”明确重难点、学习方法等, “精读”、“略读”、“思考与探究”是对单元内几篇文章的进一步融合, “补充材料”则是引导学生向专题纵深发展和探究。如在《论语》十则、《老子》五章、《孟子见梁惠王》、《庖丁解牛》等一组单元文章中, 精读前两篇文章, 略读后两篇, 并以“儒道互补”为主题探讨本单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廖哲勋.进一步优化普通高中的课程设置.课程·教材·教法, 2011 (2) .
【问题与优化】推荐阅读:
安全生产专项资金使用问题与优化分析07-06
问题优化09-15
优化问题设计05-31
路径优化问题07-12
问题及其优化11-04
优化税收成本问题07-22
问题的优化设计09-16
问题及优化论文11-01
函数最优化问题07-18
地方税收优化问题研究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