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问题设计,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植物种子的萌发一课教学问题的优化设计(共10篇)
优化问题设计,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植物种子的萌发一课教学问题的优化设计 篇1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五章绿色植物的一生第一节<<植物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
梁家墩中心学校 王红英
一.设计理念:
生物教学不仅是教师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也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必须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验。这种有目的、有步骤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够进一步激发他们热爱生物学的情趣。进而提高他们生物学素养。本节课力求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观察种子实验活动中。同时教师要以一名探究者和协作者的身份融入到学生中间,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点播,尽量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逐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苏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一节《植物种子的萌发》。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生物学知识积累不多,特别是实验的机会少,动手能力差,教学在重视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同时,更应该教会他们初步的实验方法及步骤。另一方面,七年级的学生正处在积极思维的年龄段,凡事都想知道为什么?因此,讲课前安排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还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与积极性。本课内容较多,学生年龄小,大脑兴奋中心容易疲劳,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活动中不断变换教学方式给予刺激。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并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探究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外界条件。[能力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基本步骤及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思考的能力。2.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合作意识。
3、通过设计表格,列表比较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结构的区别,培养学生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观察种子结构,培养学生探究生物科学的兴趣,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最终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五.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菜豆、玉米的种子结构和功能及区别 难点:种子结构观察实验的组织、实施 六.教学方法:
互助合作法、实验法、讨论法,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七.教学准备:
1、学情分析,通过调查,了解初一学生对本课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具备的能力及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在此基础上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
2、教具准备:课件、玉米籽粒模型、浸软的菜豆种子、浸软的玉米种子、刀片、放大镜.八.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观察、思考获取新知识;引导学生交流与合作,认知新知识;鼓励学生创新与实践应用新知识。九.教学程序:
基于这样的教学策略,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情引趣,让学生“心”动
2、自主探究,互动交流,深入了解,让学生“行”动
3、资料剖析,扩展引申,理解内涵,让学生“会”动
4、真实写照,情感旅程,人生实践,让学生“爱”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情引趣,让学生“心”动
方法:[猜谜游戏:] 若不是贪婪的嘴啃干净瓜瓤果肉,你怎能摆脱甜蜜的困扰; 若不是用污泥把你埋没,怎能从腐朽中吸取养料;
若不是常向你劈头盖脑地泼洒脏水,你怎能出落得如此芬芳、俊俏; 若不是把你逼进岩缝之中,你怎能磨炼得如此挺拔,咬定青山不动摇
设计意图:古希腊学者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通过创设情境,从学生已有的实践经历和经验出发,使学生有话可说,能说,想说,激发求知的欲望和兴趣,促使学生的思维一开始就处于活跃状态。
(二)自主探究,互动交流,深入了解,让学生“行”动 方法:[观察实验]
对于这个环节,我采用 “问题——讨论——认知”的教学模式。首先,提出问题:“是不是所有种子的结构都是一样的呢?种子究竟有哪些结构?这些种子的结构又有何异同呢?”以大家最熟悉的菜豆和玉米为例,亲自动手来看看种子有哪些结构。
详细内容见附页<<实验设计>> 拓展:一类是像玉米、水稻这样的种子只含有一片子叶的称之为单子叶植物;另一类是像大
豆、花生种子是由两片子叶组成的称之为双子叶植物
设计意图: 学会科学观察的基本步骤及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思考的能力,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合作意识.通过设计表格,列表比较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结构的区别,培养学生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通过观察种子结构,培养学生探究生物科学的兴趣,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
(三)资料剖析,扩展引申,理解内涵,让学生“会”动 方法1:[独具慧眼] 通过种子萌发的视频,完成以下问题:(1)种子的哪一部分结构先发育?
(2)胚根、胚轴、胚芽各发育成了新植株的哪一部分?(3)子叶发生了什么变化? 方法2:[独树一帜] 依据实验,掌握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完成以下题:
1.根据实验可以知道:如果将此装置放在温暖的地方能够萌发的种子是_____(号),原因是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如将此装置放入冰箱里面,不能萌发的是 ___________(号)
设计意图:寓教于乐的形式,能提高学生辩析知识的能力,使学生逐步“会学习”。学生结合生活常识,可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真实写照,情感旅程,人生实践,让学生“爱”动 方法:[奇思妙想] 以:假如你是一粒种子,请你以第一人称“我”,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萌发过程为题, 再次巩固种子的结构及萌发过程.(教学重点)
设计意图:学生是一个个生动的个体,有着鲜亮的个性和智慧,独特性是个性本质的特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独立的个体来对待,就要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锻炼独立思考和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由设想触发情感认知,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最终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十.板书设计:
第一节
植物种子的萌发
一.种子的结构:(绘图)二.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设计意图:此部分由学生绘图完成,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的梳理能力。
《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 篇2
戴华丽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有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种子萌发的条件,通过实验分析掌握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分析实验中的变量,得出结果和结论,以及从生活实际讨论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第二部分主要是种子萌发的过程,并分析种子萌发是自身发生的变化。教材编写的主要思路是从实验和生活实际出发,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植物的种子能够孕育生命,条件适宜时种子就会萌发,新的生命就会开始生长。
2、植物种子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
3、种子的各个部分在种子的萌发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过程与方法:
1、进行对比实验并做记录。
2、运用感官和工具研究种子的内部结构。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探究种子奥妙的兴趣,养成认真细致、坚持观察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观察蚕豆种子的构造与各部分的作用。【教学难点】认识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教学准备】
1、学生材料:
(1)每小组一包种子,内含蚕豆、黄豆若干,放在培养皿中。(课前放在课桌上。)
(2)放大镜2个,浸泡2天的蚕豆种子1粒、黄豆1粒,记录纸一张,放在解剖盘中。
2、教师材料:浸泡实验装置,量筒一个,各种干的种子,不同发芽阶段的种子学生材料一套(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上课之前我们先欣赏一段视频,边看边想:我看到了什么?我有什么问题?(播放种子生长的视频)
2、老师收集了一些种子的图片,我们一起来认认吧!
3、颜色、形状、大小各异的种子,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使命,那就是繁殖后代,在适宜的条件下,种子就会发牙,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种子的萌发。发芽也叫萌发。(板书:种子的萌发)
二、浸泡种子
1、(出示各种萌发的种子。)种子能够萌发,农民伯伯在播种之前往往会先浸泡种子。你们看,这是老师浸泡了一天的10粒蚕豆、黄豆、油菜种子,当初这三个烧杯里都放了100毫升水,现在我们来看看有什么变化?
2、教师测量水量,指名学生观察。
3、水到哪里去了?说明了什么?
4、它们吸收的水分一样多吗?
三、种子内部构造
1、(出示培养皿中的蚕豆种子)种子吸收了水分后就慢慢萌发、生长了。这是多么普通的现象呀!但是,种子为什么会萌发?它里面到底有什么,你们知道吗?
2、学生猜测:现在老师请你们来猜测一下,这些种子里面有什么?
3、光有猜测是不够的,想知道种子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该怎么办?怎么做这个实验?
4、那就让我们来解剖种子吧。(课件出示)实验提示。教师细致示范。
5、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适时提问:这是什么?它像什么?(音乐)
6、交流:收个别学生记录表展示,指名汇报。重点交流子叶连接处有什么?找出共同点。
7、教师结合课件讲解种子结构。它们都由这些部分组成,但同学们的称呼各不相同,我们给它们取一个科学的名称。
8、请你在你解剖的种子里找一找胚根、胚芽、子叶。在你画的图中标出名称。
9、为什么这些种子都要有种皮和胚两大部分呢?你认为它们分别起什么作用呢?
10、的确,种皮能起到保护作用,保护的正是里面的胚。因为种子里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可以发育成一株植物。(课件出示句子)读一读。
四、发芽的蚕豆
1、胚是有生命的,可以发育成一株植物。那它是怎样发育成一株植物的呢?让我们来看一段视频吧。(播放视频)
2、看了这段视频,你知道胚的各个部分是怎么变化的吗?植物的根、茎、叶到底是由哪部分发育成的?
3、(幻灯出示种子发育图片)交流作用,教师板书。(引导子叶作用:我们生长需要营养,种子萌发也需要营养,它的营养从哪里来呢?)
4、我们从视频和图片上知道了胚的各部分是这样变化的。想不想亲自做一做实验,观察观察?实验很简单,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小盒子,只要垫上一些纸巾,保持纸巾湿润,然后把浸泡后的蚕豆种子放在上面就可以了。
5、这样做很简单吧,可接下来的观察记录就不简单了。因为它不是观察一次两次就能成功的,需要我们坚持观察。(板书:坚持观察)
6、让我们定个观察间隔吧。你打算几天观察一次?
7、重点应该观察什么?
8、今天它的胚根、胚芽、子叶分别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先记录下来吧。
9、投影典型记录,明确科学简洁的观察方法。
五、总结、作业
【设计意图】
我确定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知道种子里面有什么,了解种子各部分的作用,激起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及研究欲望,并在活动中让学生意识到要珍爱生命。本着以上的思路,我对教材的内容做了适当的调整,主要涉及到4个地方。
1、将浸泡种子的实验作为教师演示实验处理,把教学目标直指种子萌发需要水,各种种子对水的需求量是不一样的,渗透对比实验的方法。将这段时间省下充实到对种子内部构造的观察和对各种种子的比较中去,保证本课核心内容的完成及质量。在这一教学环节是,我还将教科书中浸泡种子的水量由200毫升改为100毫升,第一,100毫升的水量对10粒种子来说都已经是充足的了,第二,这样的处理有利于使用100毫升的量筒进行测量,如果这里不使用量筒就很难观察到油菜种子是否吸收了水分。
2、在研究种子内部构造的教学中,我将教科书中解剖凤仙花种子改为解剖蚕豆种子,第一是因为凤仙花种子太小,学生解剖和观察都不方便;第二是因为蚕豆种子的胚芽跟植株的芽很相象,学生容易联想到这可能会发育成植物的叶。
3、增加了猜想种子里面有什么这一环节。在对“种子里面有什么”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之前,我增加了猜想种子里面有什么。这样做的意图有:一是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在头脑中对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回忆并分析,然后作出自己的判断。二是通过学生的猜测,可使教师了解学生的前认知状况。三是绝大多数学生通过猜想并不能确定种子里面有什么,这时他们就必然会产生探究的欲望,当他们有机会验证自己的想法时,心情一定是非常兴奋的,观察一定是非常仔细的。无论他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想他们的心灵都会受到震动,特别是那些猜想出现错误的学生,他们一定会产生这样的想法: 原来花生种子内部是这样的,我平时怎么就没发现呢?我觉得这样做,会使学生对种子内部构造有深刻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借此可促使学生平时能更加关注周围的事物及现象,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
4、研究种子各部分作用时,采用在课堂上进行验证并通过课件出示结论。我是这样想的,只要是猜想就应设法让学生去验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后让他们自己去验证,一定有不少学生不会去做,教师也无法进行调控。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科学教师也没有多少时间可以去指导学生的实验,因为学生的语文、数学、英语作业都来不及做。本课我将这一验证过程放在课堂上进行,目的就是要每个学生都能经历这样一个探究过程。关于种子各部分的作用,这里若不明确结论就满足不了学生“证实证伪”的需求;还有一点原因就是,学生了解了种子各部分作用后,对后面的观察活动是有帮助的。
【教学反思】
教学问题优化设计 篇3
摘 要:教学问题的设计对课堂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质的问题是创设高效课堂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对问题进行优化设计,即让课堂问题具有目的性、深刻性并且简明扼要,可以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而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
关键词:问题设计;教学目标;思维
教学问题的设计对课堂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的问题能够搭建支持学生学习的脚手架”。优质的问题是创设高效课堂的基础。教学问题的设计是指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基础上,把当前所要学习的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转换为相关问题,以便学生围绕问题展开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本文就结合自己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实践探讨创设优质问题的基本策略。
一、抓住教学目标,在重点、难点处设计问题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整个教学活动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规范性,目标正确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教师在进行问题的设计前应全面分析一节课的各个知识点,理清重、难点,于重点、难点处设计指导性的问题,化难为易,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以达到深刻理解知识的目的。
例如,“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节课的重点、难点。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在处理民族关系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学生顿时提出很多的想法:保证少数民族地区公民与汉族公民政治地位平等,因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我国各民族之间要互相尊重,互帮互助;通过这个问题的探讨使学生既突破了重点,又解决了难点,更从方法与过程等角度整体掌握了知识,促进地理思维的培养,提高教学效率。
二、选准恰当时机,在新旧知识衔接处设计问题
新的知识通常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迁移和引申出来的。在旧知识向新知识过渡的时候,教师通过设计适当的铺垫性提问,可以启发学生运用迁移规律,理清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达到旧知识向新知识过渡的目的。
比如,在讲物质、运动、规律这些哲学观点时,在分析“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后,可以向学生提问:“物质、运动和规律之间有哪些联系?”学生通过思考,便能完整地掌握“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这一规律。这样既回顾了旧知识,又在此过程中解决了新内容,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做到了“温故而知新”。
三、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思维阻滞处设计问题
据相关研究,当学生对某一问题产生困惑时,会产生求解问题的强烈愿望,这个时候是给学生答疑解惑的最佳时机。因此教师应特别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所反映的情况及学生在平时对作业的反馈情况,及时在学生思维阻滞处进行点拨。
如,在讲授“个人对社会贡献的两种形式”时,可在该处设置学生容易出现思维障碍的问题:“过去革命战争年代的保尔与现在高科技时代的比尔?盖茨两人的贡献谁更大?”学生的思考结果各不相同。甲说:“比尔?盖茨的贡献大于保尔,因为比尔?盖茨对社会的贡献大家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而保尔只是小说中虚构的人物。”乙说:“保尔的贡献大于比尔?盖茨,因为比尔?盖茨侧重于对社会的物质贡献,虽然现在意义重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会逐渐贬值,甚至消失,而保尔侧重于对社会的精神贡献,是持久的,而且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既要看他在物质方面的贡献,又要看他在精神方面的贡献。”当学生对问题分析讨论至此时,他们的思维障碍已悄然排除。其首功应归于该设问的准确到位。这样设计问题,把问题由大变小、由难变易,比较好地体现了启发性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分析学生的认知结构,将问题的基础性与探究性相结合
问题设计的基础性是指所设计的问题要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思考就能得到答案,但是,问题过于复杂,学生不仅不能顺利地解决问题,而且学习的自信心还容易受挫。只有那些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密切联系,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思维强度,需要经过努力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才是最适合的问题。这也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遵循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如,在“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一框的教学中,由于在“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节,学生已经掌握公民有权行使监督权,所以关于“如何监督政府权力”这一知识点,我设计了如下两个问题:(1)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有哪些;(2)请从不从角度探究如何监督政府。其中,第一个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很容易回答,但这主要是为第二个问题打基础的。这样,学生在面对第二个问题时,就会自然地从公民、国家等角度去分析问题。通过两个简单的设问,就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对课本重点知识的探究与学习中,既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把握,提高了课堂效率。
优质的问题是创设高效课堂的基础,但好的问题还需要优质的实施策略。在课前设置好相关问题后,教师要结合学生在课堂所反映的情况,适时向学生提出疑问,使提问恰到好处。
参考文献:
优化问题设计,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植物种子的萌发一课教学问题的优化设计 篇4
1.教学目标
1.掌握利用导数求函数最值的基本方法。
2.提高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灵活运用导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3.体会导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利用导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优化问题. 【教学难点】:
将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用函数表示的数学问题,再用导数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得出问题的最优化选择。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1.4.1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
教学过程
课堂小结
1、建立数学模型(确立目标函数)是解决应用性性问题的关键
《植物种子的萌发》说课稿 篇5
10应用生物教育B班 杨燕
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中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种子的萌发》。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及教学理念五个方面进行我今天的说课。以下是我的说课内容:
《种子的萌发》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带领学生初步了解植物种子的基本结构,探究植物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以及植物种子萌发的过程,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上进行延伸,使得学生对种子的结构和种子的萌发有了一系列系统的认识,为之后学习根、茎、开花和果实形成做了铺垫。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锻炼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做假设的能力、勇于探索的品质和动手操作能力。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目标:
描述植物种子的基本结构由种皮和胚构成; 阐明植物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 描述植物种子萌发的过程。
2、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培养学生做假设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观察讨论种子的结构,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探究实验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本节内容的学习中,描述植物种子的基本结构,说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和萌发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如何在尝试中完善方案,设计三组对照实验,控制三个变量,是本节课的难点。
新课标提倡在教学中学生居于主体地位,所以教法学法的选择很重要。根据我对本节内容的把握。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我采用了“在尝试中学会制定计划和完善计划”的新型模式。充分利用提供的材料用具,采用了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设计一个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探求知识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
1、新课导入:种子萌发之后形成新植物体,通过图片展示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世界上最大的、最小的,寿命最短的和最长的种子)。趁着学生兴趣的提高提出问题:说说生活中常见的种子。让学生对种子有初步认识。
2、学习新课: 认识种子
组织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菜豆种子的解剖观察。我给学生提示观察方法,提出明确的观察目标:“请同学们认真仔细的观察这些不同的种子,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他们都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观察后发现种子的颜色、大小、形状不一样。然后进行解剖观察,结合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小组成员间相互初步学习讨论种子结构。观察后得出结论:种子的形态、大小、颜色各异,但基本结构却相同。
学习种子的基本结构
在学生观察了种子结构的基础上,向学生讲解菜豆种子的基本结构以及每个结构的功能和将来发育成植物的哪些部分。教会区别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不用之处。 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引导学生回忆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情景再现,回忆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知识,尝试设计实验验证水、空气、温度三个变量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学生设计完后,让学生结合具体实验设计,说出三组对照实验,并且要在具体分析中,明确对照实验中的唯一变量,从而预测结果,学会做出结论。 种子萌发的过程:
播放视频《种子的萌发过程》让学生对种子的萌发过程有初步的认识,再详细介绍种子的萌发过程。使种子的萌发过程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动态模式。
3、牛刀小试,巩固新知识
种子植物教学设计 篇6
一 教学目标
1.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3.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4.参与收集种子和果实的活动,体验与人交流和合作。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三 教学过程
引言:我们常见的花卉、树木、瓜果、蔬菜、粮食作物,绝大多数都结种子,故统称为种子植物。“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说明我们都是靠种子植物养活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不同植物的种子其大小、形状各异,那么,不同植物的种子其结构是否相同呢?以此创设问题情境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第一步:观察种子在实验“观察种子的结构”之前,老师要使学生了解观察生物体的基本步骤(由表及里、先形态后结构、先宏观后微观等),然后学生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8人小组合作实验,结合老师出示的菜豆种子结构挂图,自制的玉米种子结构剪贴挂图,通过观察和讨论、比较,能够说出菜豆种子、玉米种子的结构,并且能够描述这两种种子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二步:说明种子的主要意义实验结束后,教师对实验结果作一概括性小结:种子的基本结构相同,表面有一层种皮,里面是胚。胚实际上就是幼小的生命体。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学生观察藻类、苔藓、蕨类三类植物(突出放大其生殖细胞——孢子)的CAI课件,再观察种子植物(突出放大其果实、种子的CAI课件,就老师给的讨论提纲实验小组讨论交流。)讨论提纲如下:1.孢子和种子哪一个生命力更强?为什么?2.种子植物更适应陆地环境,成为陆生植物中占绝对优势的类群,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在各实验小组代表积极发言的基础上,教师予以肯定并加以完善:孢子于是个生殖细胞,而种子是种器官,种子的生命力比孢子强得多,种子植物之所以更适应陆地环境,成为陆生植物中占绝对优势的类群,能产生种子是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步: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区别学生将课下收集的苹果、桃、梨等果实切开,观察其种子的着生位置。再观察松的种子在球果中的位置。在老师以“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相同点是“子”,不同点是“裸”、“被”为启发点的点拨下思考、讨论,顾名思义得出答案: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二者相同点是都能产生种子,不同点是裸子植物的种子裸露,无果皮包被;而被子植物的种子不裸露,外有果皮包被。学生观察常见的裸子植物、被于植物的CAI课件,认识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学生观察“当地几种被子植物的种子的传播方式和途径”的CAI课件,小组就老师出示的讨论提纲展开讨论。讨论提纲如下:1.在种子发育过程中,果皮起什么作用?2.在种子成熟后,果皮起什么作用?3.种子的传播与环境相适应,主要分借风力传播、借动物传播、借水力传播三种,请同学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在各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老师概括完善:在种子发育过程中,果皮包在种子外面,起保护作用;在种子成熟后,果皮则有助于种子的广泛传播,从而扩大了后代生活的范围,促进了该物种的繁荣。所以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更适应陆地生活,分布更广、种类更多。第四步:课堂归纳小结教师用亲切的语言通过层层设问与同学进行交流:1.你知道种子植物与生物圈中其他三类植物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吗?2.你能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吗?3.你能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4.你能识别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吗?5.你认同了“种子的传播是与其周围生存环境相适应的”这一观点了吗?在温馨的氛围中,让学生提纲挈领,理清思路,培养他们的归纳能力。
第五步:目标检测 通过填空题、选择题,填表题等练习,让每位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适时进行鼓励性评价,既达到了巩固新知的目的,又使每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第六步:课后实践课后认识家乡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体验绿色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让我有很大的收获,发现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之处。成功之处:
1、从整体上来看,这一课达到新课程标准和课标的预期目标。
2、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运用观察法识别种子植物,提高安排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种子结构,既培养了学生观察、描述、归纳问题的能力,又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之更有信心解决问题。
3、使用多媒体课件,使这一课的信息量很丰富,给学生一个宽松的愉悦的学习的环境。
4、结合生物新课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充分的挖掘和调整,让学生合作中学习与提高,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不足之处:
1、分组实验安排的不太合理,忽视对学生实验习惯的培养。
2、评价方式单一,缺乏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评价方式有待加强。
种子植物教学设计思路 篇7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自主与合作的方法,能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异、同点。
2、能够运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
能主动利用各种工具,并参与到探索植物种子结构的活动中去,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收集种子和果实的活动,真实体验与人交流和合作的情感。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能说出种子的结构,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异、同点。
教学用具:
1、浸软的菜豆种子、玉米种子、解剖针、刀片、放大镜、滴管、碘液。
2、收集各种植物种子。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新课导入
1、生物圈中绿色植物很多很多,大约有30多万种,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前三个类群,将下列植物类群的名称与相应的特征用线连起来。
藻类植物 有茎和叶,无输导组织
苔藓植物 有根茎叶,有输导组织
蕨类植物 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以上三个类群的绿色植物在结构上的不同之处,那么你们知道他们还有相同点是什么吗?(都是不结种子的)
2、引出种子植物的概念。而我们常见的花草树木,平时所吃的粮食、瓜果、蔬菜,绝大多数都是结种子的,并且靠种子发育而来的,因此我们把靠种子来繁殖的植物统称为种子植物。
活动2【活动】交流合作
1、观察菜豆种子。
提示观察生物体的步骤,一般按照由表及里,先形态后结构,先宏观后微观的步骤。
(1)我们先观察菜豆种子的外形和颜色。(肾形)
(2)剥去种子最外面的一层薄皮——种皮,像塑料膜,很坚韧,有什么作用?(水分和空气很难透过种皮,有保护内部结构的作用。)
(3)仔细的分开两个豆瓣,认识种皮内有哪几个部分?(子叶、胚根、胚芽、胚轴)
(4)继续操作并观察。
用解剖针挑一挑胚芽胚轴和胚根,看其中哪一部分与子叶相连?(胚根与胚轴相连,胚芽与胚轴相连,胚轴又与子叶相连,胚根、胚轴、胚芽与子叶连成一个整体,这一个整体叫做胚)
(5)播放种子萌发视频,完成ABC,结论胚是幼小的生命体,将来发育成新植株,因而胚是种子种的主要部分。
2、观察玉米种子。
过渡:我们已经知道了菜豆种子的基本结构,摆在你们面前的玉米种子也能长出一棵植物体,可是这两种种子的结构是否一样呢?
出示正确解剖玉米种子的图示(从中央纵向剖开),主要安全,看用放大镜把微观世界放大。小组合作按大屏幕上的问题完成操作。
(1)用刀片切开玉米种子,在切面上滴上碘液,发现什么样的颜色变化?
蓝色的部分是种子的什么结构,变蓝色说明其中有说明成分?
(2)玉米种子的结构?
(3)玉米种子是怎样长成新的植物体的?
(4)我们食用的大米,主要是种子结构中的哪部分?
(全班交流完成上面问题)
活动3【活动】知识拓展
1、了解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
像菜豆种子这样有两片子叶的,我们把他们叫做双子叶植物,如:花生、大豆。
像玉米种子这样有一片子叶的,称为单子叶植物。如:水稻、小麦、高粱。
2、种子与孢子。
孢子是生殖细胞,而种子则是生殖器官,种子的生命力比孢子强的多,种子植物之所以更适应陆地环境,成为陆生植物中占绝对优势的类群,能产生种子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活动4【活动】知识拓展
1、了解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
像菜豆种子这样有两片子叶的,我们把他们叫做双子叶植物,如:花生、大豆。
像玉米种子这样有一片子叶的,称为单子叶植物。如:水稻、小麦、高粱。
2、种子与孢子。
孢子是生殖细胞,而种子则是生殖器官,种子的生命力比孢子强的多,种子植物之所以更适应陆地环境,成为陆生植物中占绝对优势的类群,能产生种子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第二节 种子植物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第二节 种子植物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新课导入
1、生物圈中绿色植物很多很多,大约有30多万种,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前三个类群,将下列植物类群的名称与相应的特征用线连起来。
藻类植物 有茎和叶,无输导组织
苔藓植物 有根茎叶,有输导组织
蕨类植物 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以上三个类群的绿色植物在结构上的不同之处,那么你们知道他们还有相同点是什么吗?(都是不结种子的)
2、引出种子植物的概念。而我们常见的花草树木,平时所吃的粮食、瓜果、蔬菜,绝大多数都是结种子的,并且靠种子发育而来的,因此我们把靠种子来繁殖的植物统称为种子植物。
活动2【活动】交流合作
1、观察菜豆种子。
提示观察生物体的步骤,一般按照由表及里,先形态后结构,先宏观后微观的步骤。
(1)我们先观察菜豆种子的外形和颜色。(肾形)
(2)剥去种子最外面的一层薄皮——种皮,像塑料膜,很坚韧,有什么作用?(水分和空气很难透过种皮,有保护内部结构的作用。)
(3)仔细的分开两个豆瓣,认识种皮内有哪几个部分?(子叶、胚根、胚芽、胚轴)
(4)继续操作并观察。
用解剖针挑一挑胚芽胚轴和胚根,看其中哪一部分与子叶相连?(胚根与胚轴相连,胚芽与胚轴相连,胚轴又与子叶相连,胚根、胚轴、胚芽与子叶连成一个整体,这一个整体叫做胚)
(5)播放种子萌发视频,完成ABC,结论胚是幼小的生命体,将来发育成新植株,因而胚是种子种的主要部分。
2、观察玉米种子。
过渡:我们已经知道了菜豆种子的基本结构,摆在你们面前的玉米种子也能长出一棵植物体,可是这两种种子的结构是否一样呢?
出示正确解剖玉米种子的图示(从中央纵向剖开),主要安全,看用放大镜把微观世界放大。小组合作按大屏幕上的问题完成操作。
(1)用刀片切开玉米种子,在切面上滴上碘液,发现什么样的颜色变化?
蓝色的部分是种子的什么结构,变蓝色说明其中有说明成分?
(2)玉米种子的结构?
(3)玉米种子是怎样长成新的植物体的?
(4)我们食用的大米,主要是种子结构中的哪部分?
(全班交流完成上面问题)
活动3【活动】知识拓展
1、了解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
像菜豆种子这样有两片子叶的,我们把他们叫做双子叶植物,如:花生、大豆。
像玉米种子这样有一片子叶的,称为单子叶植物。如:水稻、小麦、高粱。
2、种子与孢子。
孢子是生殖细胞,而种子则是生殖器官,种子的生命力比孢子强的多,种子植物之所以更适应陆地环境,成为陆生植物中占绝对优势的类群,能产生种子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活动4【活动】知识拓展
1、了解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
像菜豆种子这样有两片子叶的,我们把他们叫做双子叶植物,如:花生、大豆。
像玉米种子这样有一片子叶的,称为单子叶植物。如:水稻、小麦、高粱。
2、种子与孢子。
种子萌发实验中的科学探究 篇8
能力与方法是密切相关的,教师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就意味着要帮助他们掌握完成某种科学任务的方法。探究过程中,结合探究的不同阶段,渗透不同的科学方法的教育──在问题提出阶段,主要有观察现象、发现问题的方法;在假设阶段,渗透推理、形成假说的方法,实验设计阶段注重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在检验阶段,渗透实验设计、观察和实验、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归纳、演绎和数据资料等整理的方法。将来长大成人后,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将继续使用这些探究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1、以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为前提,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和支点。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叙述、实验和录像等手段,提供给学生司空见惯而又富有启发性的生物现象,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问题:种子萌发需要哪些环境因素。
2、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以学生为本”提出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在实验探索的过程中设置一个个彼此相关、循序渐进的问题,通过连续提问,诱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这种方式下,教师以问题为引子,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如:教师问题:种子萌发是否需要水?日常生活中种子可遇到那些水?
学生问题一: 水/可乐/糖水/盐水/汤/河水/雨水/矿泉水/酒/
学生问题二: 水/不同浓度的洗涤剂水
学生问题三: 水/不同浓度的电池浸泡液水
学生问题四: 水/不同浓度的酸雨溶液
学生问题五: 比较不同种子萌发需水量
学生问题六: 寻找同一种子萌发最佳需水量
3、通过观察发现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
怎样发各种芽菜是很多同学愿意研究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在家进
优化问题设计,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植物种子的萌发一课教学问题的优化设计 篇9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尝试创新的实践研究
永和小学朱则君
引导小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数学,是当前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课题,因此创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合作、探索的情境中获取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初步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加以体现,而教学活动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实现的。因此,我想在教学组织形式中培养全体学生的数学素养,促使学生发现问题,进而达到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优化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有关教学的决策,能自觉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实施检查、评价和调整。进而培养学生具有发现、尝试意识,能有效地、主动地、创造性地、自主地进行认识和实践。
2.激励性原则:学生内在潜力的激发,需要有一定激励,必须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全员激励,激励学生产生发现问题尝试创新的意识,激励学生采取合适的方法,激励学生尝试创新,促使学生逐步形成一种有效的发现问题尝试创新的能力。
3.合作性原则:在教学活动中建立平等友好、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使学生能热爱学校、善待同学、爱护班级、具有与他人协同活动的能力,学会自尊自爱,进而能以他人的眼光看待问题,尊重不同的价值观念,能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尝试创新。
二.具体做法
(一)在合作学习中发展学生发现问题,协作创新的能力
肖伯纳有段至理名言:“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你和我交换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他启发我们应给学生提供发言讨论,交流思想的机会。实践证明,讨论不仅是交流思想,巩固知识的一种手段,而且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合作能力,以至互相启发、活跃思维、1集思广益,认识升华的过程。
小组讨论要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适宜分组讨论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辨析概念性问题,寻求规律性问题,选择最佳策略的问题,具有争议性和开放性的题目;论题应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应是学生熟悉,但不一分明了的问题。小组人数一般2-6人,不宜过多;小组成员应按成绩好中差搭配;活泼的和不好动的搭配;小组成员轮流代表小组发言。为使讨论顺利进行,应给学生一定的准备时间,要留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讨论,做好记录,而不要走过场。讨论开始时,学生讨论不起来,或者启而不发是会经常遇到的问题,教师要善于点拨和诱导,使所有的学生既参与讨论,又不使讨论跑题,还能使讨论向纵深发展。讨论时,让学生畅所欲言,不同意见可以争论,同时要制定相应的规则,以防学生乱吵或将讨论演变成个人冲突,教师应以赞许集体合作性的成果为主,对于有独特见解的学生要给与积极鼓励。让每一个学生在知识的探讨过程中有所收获,并且掌握获得知识的途径,形成获得知识的能力;还要通过讨论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听取与尊重他人意见,学会宽容和理解,认识到别人的观点可丰富自己的思维,以增强合作意识,把自我置身于集体之中,关心自己也关心他人。讨论结束后,让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可以口述,也可写出心得体会。通过讨论交流,将个人的思想和理解清晰地表达出来,经与他人比较和联系,以达到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同时还会激活新思维的形成,诱发创造性,对学习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也是新世纪现代化社会所必需的交往能力。每当教学知识的从简到繁、从易到难时,往往适当地制造一些“矛盾”,促使协作完成任务。但是,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合作交流,而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才能保证交流的有效进行。一般说来,同类型的几道题,小组成员先每人做一道,然后互相交流,让人人都得到练习的机会,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动手操作时,进行小组合作,使组员养成一种与人配合默契、共同操作、共享成功的良好品质,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有一节小学一年级数学课,让我难以忘怀。课题是:在学过二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二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这位老师设计了一个人人都能做数学的情境,开始了师生共同探索的历程。课前,教师为每张课桌都准备了5张卡片,每张卡片上面分别写着2,3,7,-,=。上课伊始,教师就请同桌的两位同学分工合作:一位用这五张卡片摆出所有可能的二位数减一位数的算式,另一位动笔记下所摆的算式,准备汇报。孩子们都动起来了,而且兴
致勃勃、热烈地讨论着,紧张地摆着、写着。然后,老师才根据学生的汇报和补充,在黑板上写下所有可能的六道算式:
27-3= 37-2= 73-2=
23-7= 32-7= 72-3=
老师由衷地赞赏学生所进行的探索,接着又提出挑战:我们班是不是每个同学都能独立地心算出这几道算式的结果?请大家把这些算式都抄在自己的本子上,并写出心算的结果;能够算出所有算式的,还要想想该怎样用口头语言表述你的算法步骤;遇到障碍的要找出难点,力争自己克服,或者翻阅课本寻求帮助。显然,老师是在激励孩子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并让有差异的孩子去意识、去发现自己的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有事做。几分钟过去了,老师巡视了全班学生独立学习的情况后,回到讲台,拿起粉笔在黑板上醒目地写下以下两个算式:
32-7=35 32-7=2
5“同一个算式,在我们同学中为什么会得出这样两个不同的结果?它们都对?都错?还是一个对一个错呢?”老师把全班学生的目光吸引到黑板上,以一连串的追问激发他们的认知冲突。“今天的挑战是二位数减一位数,如果遇到个位数字不够减时该怎么算?”老师挑明了探索的重点之后,要求小组展开讨论:辨别上述两种计算结果的正误,对的要说出算理,错的要找出错因,课堂顿时又活跃起来。
到了小组汇报时,孩子们踊跃而自信。老师把学生关于32-7=25的多种算法,一一展示在黑板上;并针对32-7=35的错误,请用竖式算法计算这道题的同学说一说竖式算法要注意哪些问题。
老师对课题作了简要的小结后,就让学生用自己喜欢或擅长的算法当堂练习„„
这节课始终以做数学为主旋律贯串始终,老师少教学生反而多学,让人感到踏实、放心。老师不断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或数学活动,激励学生自己去做数学,从做中学。在做数学中,人人都必须独立思考,都能够自主探究;在做数学中,人人都可能发现问题,产生合作交流的愿望。在这里,“做数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基础和纽带,成为课堂发展的原动力。
又如我在教学“长度单位的认识”中,学生初步认识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的意义后,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室里找一找以米、分米做单位的物体,并用直尺、米尺验证。这样的教学,可让全班学生都“动”起来,参与寻找,亲身量度,把书本固燥无味的“长度单位”伸展到生活中去。
发展合作学习的同时还要建立适应学生心理特点的激励机制。严密组织,加强管理,使每个学生都尽可能发挥个人在小组学习中的潜力和管运里才能。一个人要有所创造,除了个人努力钻研和具有开拓精神外,还要有善于与人合作共事的精神学习小组的骨干成员不但能把同学很好地组织在一起,还能把握讨论问题的方向,使大家各抒已见,积极参与,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适时进行“个别的”教学,培养多层次人才
“个别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师单独指导个别学生各自完成教学任务,其优点是能做到有的放矢,有利于学生个体发展,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但在有限的40分钟内面对四、五十位学生,如果采取个别辅导,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利用多媒体教学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矛盾。
在平时可以通过补缺补差,帮助一些后进生跟上班级前进的步伐。引入兴趣小组活动式的组织形式。兴趣小组可以打破原有的班、课、时的组织形式,使学生根据学习需要程度和能力水平,组成不同的兴趣小组。以课堂教学为主,开展兴趣小组相结合,同样也是优化教学的重要途径。课堂组织形式的变化,教师的主导作用显得更加重要了。这主要表现在教学情景的设计要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过程中引导、点拨、释疑、理论升华的“火候”掌握要适时、适度。
公路排水设计优化探究 篇10
公路排水设计优化探究
公路排水设计决定路基的稳定性和路面的.使用寿命,合理的排水设施设计,才能保证路基的稳定、路面的良好的使用性能以及行车安全.文章阐述了当前公路排水设计现状,分析了相关问题,提出了公路排水优化设计策略.
作 者:陈昕 作者单位:杭州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 刊 名: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英文刊名:MANAGEMENT & TECHNOLOGY OF SME 年,卷(期): “”(10) 分类号:U4 关键词:公路排水 设计 优化【优化问题设计,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植物种子的萌发一课教学问题的优化设计】推荐阅读:
问题的优化设计09-16
优化问题设计05-31
课堂问题设计最优化05-19
数学课中优化问题设计10-29
谈谈网站优化要注意的几个问题08-01
问题优化09-15
路径优化问题07-12
问题与优化09-21
问题及其优化11-04
优化税收成本问题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