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及其优化(通用12篇)
问题及其优化 篇1
摘要:电力是国民经济发展和保障人们生活的基本能源,特别是在广袤的农村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农村地域辽阔,电力技术不到位,电力维护资金缺乏,专业人才稀少,直接导致了农村电网建设存在诸多弊端,这些问题直接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鉴于此,本文重点讨论了我国农村电网建设存在哪些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优化建议,希望研究的结果对农村电网建设有所借鉴与指导意义。
关键词:农村,电网,问题,建议
建设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生活质量上面,农村家庭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于此同时生活水平提高了,农村家庭家用电器也在不断的增加,带来的电网耗能也在不断增加,从而使得农村的用电量逐年增加,据国家电网报告,我国农村用电量已超电网总售电量半数以上,由此可见农村电网亟待建设更新,否则将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为了改变这一矛盾,国家电力机构投入大量人力和资金来解决这样的问题,但是我国农村面积大,电力技术差、资金不足的问题使得农村电网建设较为缓慢。
一、我国农村电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电网改造不彻底
农村由于存在各种人情、权利,管理不彻底,存在乱收费、私拉电线等不良现象,尤其在我国西北地区和川藏地区的贫困地带,还是没有实现农村与城市电价同步,甚至出现不同区域农村存在不同的收费价格,造成老百姓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地区改造不平衡,已经改造的区域还存在着漏改或已经改造的电网与农村的经济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等问题。
(二)电力设备陈旧与技术落后
我国城市电网基本上在2000年之后都陆续更新了新的设备,但是农村电网采用的设备更换的力度有待加强,很多区域农村仍然采用上世界90年代初或者之前的陈旧设备,大多数设备工作效率低,耗能高,无法满足当今智能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如图1学者统计农村VS城市电网设备占比分配。
二、农村电网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资金受限
农村供电面积广泛,半径长,不像城市够点面积小,供电半径窄,在农村住户大多比较分数,不够集中,尤其在偏远的山区,输电线更加冗长,这就需要过多的变压器和电网设备来补偿电线耗损,才能弥补电能,这势必需要大量资料来维护,但是农村缺乏足够的资金来支持,使得电网发展滞后,供电能力弱。
(二)管理体制的制约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深化,电力系统早在90年代末就逐渐按“厂网分开”原则组建了两大电网公司、五大发电集团和四大电力辅业集团。但是,直到2011年,国家电力公司才组建了两大电力辅业集团。但是总的来说电力改革力度还是不够,我国电力供应还是市场电网集权垄断模式,还没有实行电力市场化。在这种体制下,电力公司没有市场竞争对手,没有居安思危,对电网改造作用意识不够强烈。
另外在财务管理方面,县级企业的经营费用以及成本由省级电网企业全面承担,因而增加了省级企业的经营风险;此外,省级企业实施全面管理,往往会造成管理效率低下,而县级企业又缺少自主权的诸多问题。
三、农村电网建设的优化建议
(一)深化农村电网进行全面改造
要努力观察国家政策,努力深化新农村建设,对电网改造不彻底的区域要集中整治,系统改造,要本着全局出发、应地制宜,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的问题,要把技术和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让电网供电技术上一个台阶,让管理手段更得上社会发展,同时,经过电网的全面彻底改造,达到已经改造的电网与农村的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等目标。
(二)打造农村电网电力技术的智能化
信息化、智能化是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农村电网技术也要朝着这个方向发展。首先,要采用先进的设备来实现不同区域电能的自动化互补,然剩余电能自动输送到偏远低于电能不足的地方;其次,建设信息化管理,要在农村各大配电房、配电所、变压器等重要位置布置计算机远程控制设备,让上一级机构可以及时掌握和收集农村电网信息,便于发生异常可以就是处置;
综上所述,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复杂而又艰巨,需要电力部门、政府、科研单位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当前的问题,从而将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吴文清.农村电力管理体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6.
[2]张敬伟.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项目社会效益后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3.
[3]曹建伟,钱卫良,沈伟奇,王涛.湖州市两区农村电网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S1).
[4]程贵孙,陈宏民,孙武军.具有网络外部性特征的企业兼并模式选择[J].中国管理科学,2006(05).
[5]庄学斌.电力工程的财务管理与强化[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6(04).
[6]徐建范.对陕西省电力公司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一、二期工程后评估的分析探讨[J].陕西电力,2006(02).
问题及其优化 篇2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建立,企业也随着改革开放政策逐步的进行发展和变革,企业要抓住时代发展趋势,促进自身变革。企业税务管理工作是企业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税务管理的良好程度将会极大影响到经营的成败,因此企业税务管理受到企业的普遍重视,但是目前我国企业税务管理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还没能够真正全面和完整的认识到税务管理,甚至在整个认识中还存在较大偏差,这就给整个税务工作展开造成了比较大的困难。因此,只有将税务管理的目标和原则掌握,才能够有效解决目前税务管理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才能够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本文将从目前企业税务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税务管理的原则和目标、企业开展税务管理的有效对策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为我国企业税务管理的发展提供一定建议。
问题及其优化 篇3
【关键词】企业税务管理;问题;优化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体制逐渐发生变革,各种类型的企业开始兴起并发展开来。同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其税务管理工作也逐渐引起人们重视。但是,当前环境下,我国国内企业税务管理机制尚不完善,仍存在诸多弊端,严重影响企业进步发展。所以各组织机构需加强对企业税务管理工作的研究,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优化对策。
一、现阶段企业税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完善的税务管理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就目前的调查情况来看,现阶段许多企业内部并没有相对完善的税务管理制度,无法有效规范税务管理工作和管理流程。同时,各企业均具有独特性,一旦企业内部进行资金管理时,没有实施成本核算,就不能应用会计计算折旧,易导致资金核算出现损失或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且发生这种情况也无法追究具体的责任,管理部门易忽视。
2.税务管理重视度不高
从企业以往的工作与发展过程中可看出,税务管理工作量较大,工作流程繁琐,其中尤以税务表格的填写较为明显,且大多数企业中,企业领导人和财务管理人业务繁忙,接触税务管理时间较少,或并未接受全面、科学的现代税务管理教育,这就导致企业内部税务管理工作进展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企业仅可做到按期申报和缴纳税款,而对于税收管理工作对企业财务的影响则并未重视,这就导致企业无法在社会投资或市场经营活动开展前提前做准备,使其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企业发展。
3.税务管理执行力不足
任何一项工作都不存在单一性,不仅包括工作过程,而且还包括工作条件、员工工作能力以及其他相关因素等,企业税务管理工作也是同样的,不仅需要企业税务管理部门重视前期预算,而且还需明确其执行力,保证税务管理工作的积极落实。但是,对于一个大型企业来说,其税务管理部门无法兼顾各层各级人员的财务工作,如财务审计,其考虑和管理范围只有合理、合法等,而对于财务资金安全与否、财务评价以及具体管理工作等均不予考虑。
4.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素质
经调查发现,目前许多金融企业并没有专职税务管理人员,多是由内部其他员工兼职的,且大多数人都认为企业税务管理和金融管理与记账是对等的,这种错误观念,易导致企业内部资产管理出现遗漏或偏差,如企业已購买的产品却尚未建立账户,长此以往,会严重损害企业内部资金安全。另外,有部分企业配备了专职税务管理人员,但是企业管理者对该领域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并未对专业管理员工进行严格培训,造成税务管理水平低等问题。
二、企业税务管理优化对策
1.建立健全税务管理制度
现阶段,企业税务管理制度的建立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对指导企业生产活动、促进市场营销以及提高其社会经济效益等均具有重大意义。该制度的建立需明确企业规定,并根据企业内部的实际发展情况对资产购置、各部门工作交接或转移、产品验收等多项工作流程进行完善和管理,促进企业税务管理的科学性和制度化,提高其管理工作的可操作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结合企业实际发展状况和具体需求进行合理预算,编制适当的采购方案,详细列出采购产品名称、预期采购目标等。②税务管理工作中明确具体的管理负责人,及时掌握动态资金信息,并通过多种管理方式整合或集中管理不同的自用资产,可有效提高收入,避免资金浪费。③由企业税务管理人员做好自身本职工作,如建立账户,准确记录企业采购情况(包括采购时间、采购量等)、出手情况以及以往报废资产等,并依据相关规定实情上报,通过审核后,对账目进行盘点。
2.配备专业税务管理人员
设立企业税务管理部门后,还需为该部门配备专业的税务管理人员,使其分析国家研究和制定的税收制度与相关规定,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根据优惠政策,趋利避害,对企业纳税行为进行统一的管理与规划,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经济损失。同时,加强对税务管理人员的定期考核,评价其专业水平,以提高员工的竞争意识与积极性,增强工作责任感。
3.强化日常税务管理
当企业税务管理制度与专业管理人员到位后,日常税务管理也该早日提上日程,在工作过程中,需定期进行税务管理编制,根据市场经济发展与企业发展现状进行早期资金预算,并合理安排企业收支。现金管理是预算编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企业需在进行生产的同时,保证持有债务现金与税收,尽量减少企业内资金流动,避免资金浪费,增加投资回收率,促进企业不断向前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经市场经济考察发现,现阶段国内各企业中普遍存在税务制度缺乏、税务管理重视度不高、税务管理执行力不足以及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素质等多种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并结合目前各企业的发展现状,本次研究特制定了建立健全税务管理制度、专业税务管理人员配备、强化日常税务管理等优化对策,以增强企业税务管理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社会经济效益,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钊.企业税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4,(34):67-68.
问题及其优化 篇4
1 院校足球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足球教学资源不足
目前, 我国的各大院校都在不断地扩招学生, 学校的在校学生越来越多, 但是体育场地却没有随着人数的增加而增加, 因此, 就出现足球场供不应求的情况, 场地的限制也成为足球教学发展的一个限制性因素。除此之外, 我国的足球教学的师资力量、教学所要用的教学器材都相对而言缺失。据调查显示, 现在我国的院校平均有2个足球场, 校内的专业足球体育教师极度缺乏, 有的学校甚至没有专业的足球教师。这些因素导致足球教学变成纸上谈兵, 没有将足球教学真正运用, 院校的足球教学显得过于形式。还有很多学校对于这些足球教学资源只是上课时开放, 使得学生学习足球的积极性大大地减弱, 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那些积极参加足球运动的学生带来了一定的伤害。
1.2 足球的教学方法及教学目标落后
根据我国的教育方案的改进, 在体育这一方面, 强调快乐教育, 终身教育。但是目前我国很多的院校在体育教育这方面的教学方法非常落后, 并没有与时俱进, 而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并不能够适应足球教育事业的发展。传统的教学在对足球教学这方面安排的时间非常少, 极少的课程使得学生很难较好地掌握足球的基本知识, 并且缺乏对于足球场上的战略战术的掌握, 更加缺乏练习。这样就会导致学生所学习的足球知识只浮于表面而不能练习。
1.3 足球教学的考核评价方式单一
课程目标完美实现的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课程考核, 合理的课程考核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也可以帮助老师了解这一学年的足球教学成果, 可以根据考核的结果来调节教学方式, 提高教学质量。但是, 目前我国的各大院校对于学生的考核基本都是根据硬性的标准来评价的, 根据学习成果的好坏来评价, 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的评价。所以, 这种情况下, 就导致很多学生因为自身的身体素质和技术能力的缺失, 而拒绝选择足球课, 这一点在女同学身上可以有很好地体现。
1.4 学生的自身体育意识不强, 缺乏学习热情
我国的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 使得新的教育观念发展非常困难, 很难深入人心。目前, 在我国“应试教育”仍然占据主流地位, 这些教育主要都是以文化课为主, 以每门科目成绩的好坏来评价每一位学生。所以, 越来越多的学生将精力放到了学习文化课这个方面, 而对于学习体育来说, 他们的意识就非常地淡薄。而且根据调查显示, 现如今很多学生将体育学习当成是一门无关紧要的课程, 很难受到学生的重视, 加之现如今的网络资源发展飞速, 学生的课余生活逐渐被网络所充斥, 因此, 学生对于体育学习和足球学习的热情逐渐下降。校方也在一味地追求升学率, 因此, 足球学习自然不受重视, 校方和学生都不重视自然就很难学好这门课程。
2 院校足球教学的优化策略
2.1 完善足球的教学资源
针对教学资源缺乏这一问题, 各大院校要着力解决。首先, 校方要完善学校在足球教学方面的师资力量, 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素质, 校方要招聘专业的足球教师, 使得学校有一批专业的, 理论知识雄厚的, 技术水平较高的教师资源。这样, 师资力量雄厚了, 校园内部的足球教学必然不会很弱。其次, 学校需要扩建足球教学的场地, 加大对足球器材的投入, 使得学校的足球器材丰富, 教学硬件设施完善, 为学校的足球教学提供保障。在课余时间里, 学校也应该给学生提供运动器材, 这样可以促进学生更加多地参加足球运动的活动。只有完善了学校的足球教育资源, 才有能力谈论学校的足球教学的发展。增进整个学校的硬件和软件设施, 才能为之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2.2 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现在我国的各大院校开始实行学分制, 这一制度的规定之下,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进行学习。据调查显示, 选择足球课程的学生并不在少数, 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使得学生学习足球这门课程只是为了得到这门课的学分, 那么这样的足球教育也就显得毫无意义, 所以校园的足球教育仍然需要在这一基础之上进行改革。
首先, 我们可以分小组进行教学, 根据不同小组所擅长的方面进行针对性地练习,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特别之处, 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并且要以不同的层次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在教学的过程中, 改变传统的直销式教学, 知识的灌入带来的往往是知识表面上的水平, 因此可利用游戏教学和竞赛教学的方式, 这样不仅可以达到快乐体育的学习理念, 也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中以一种愉快的心情来学习, 而不是以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情来学习, 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果, 提高足球教学的质量, 让学生对于足球多一分喜欢和期待。
2.3 优化足球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教学考核不能够仅仅只是为了考核而考核, 而是应该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目的, 以帮助教师改善教学方式为思想, 帮助学生提高其教学任务完成的效率。考核评价体系不仅仅要把重点放在最终的技术战略成绩上, 也要放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成长和进步的程度上。帮助学生树立一个喜欢运动的思想, 培养他们的长期意识。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帮助学生营造一个快乐的运动的学习氛围, 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对于足球的喜爱。让学生即使在完成学习课程之后, 也会自觉地加强对于足球的学习和锻炼。这是足球考核评价体系的最终的目标。
2.4 营造校园足球文化氛围,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院校的足球文化不能够让学生认为只是一个简单的体育运动, 它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 使得一个校园的足球文化像其他的教学文化一样传承下去。校方要通过举办足球比赛、足球的知识竞赛等方式扩大足球教学对学生的影响能力, 使得校园的足球文化深入人心, 这样才能够在校园内为学生树立一个足球意识和体育意识。通过各种不同的活动的举办和足球文化的宣传, 让学生感受到足球这项运动给他们带来的欢乐和轻松。并且学校也可以利用这种方式, 帮助增强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 使得师生关系融洽, 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学生喜欢教师, 这样就会使得学生更加努力地去学, 提高教学的质量。学生在这种氛围之下, 会更加体现自己的个性, 更加地挖掘出自己的才能, 培养乐观拼搏的精神状态。
3 结语
该文通过对现如今我国的足球教育体制的不足之处进行研究, 找寻出解决优化的方案, 使得我国的足球教育事业能够发展得更加快速。虽然我国在足球教学方面仍然有着很长的路要走, 但是只要找准了切入点, 本着快乐体育的学习理念, 不断地研究发现, 不断地优化发展, 最终一定能够找到一整套完善的足球学习机制, 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健康的足球青年。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进, 我国在足球教学方面的不足之处越来越明显, 现在的教育越来越向书本走进, 使得足球教学极其贫乏, 这些问题导致我国缺乏校园足球文化, 而目前, 我国在足球的教育方面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因此, 该文主要从当前我国的院校有关的足球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谈起, 提出问题, 并且解决问题。要使得我国的足球教育向前发展, 营造校园内部的有关足球的文化氛围。从而推动我国院校足球教学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教学改革,足球教学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安昆.河南省焦作市区中学小型足球运动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D].成都体育学院, 2013.
[2]龚迎春.浅析足球教学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影响[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6) :19-20.
英语教改与优化的原则及其实施 篇5
[作者] 杨柳
[内容]
多年来,在不断进行外语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执教者们逐渐认识到,探索教
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是搞 好外语教学的有效途径,而改革、优化课堂教学,
并采取各种手段来提高、丰富课堂教学,是提高外语教学质 量的关键。
一、改革、优化课堂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1.明确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应弄清教学大纲上所规定的要求。这就要求教
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长短和难易 程度,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即结合学生的知识与
能力来选择教学方法。所提出的教学要求应略高于学生现有的 知识与能力,经
学生努力后又可以达到,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有效地丰富学生的知识,发展
学生实际运用 语言的能力。
2.精讲多练,培养能力。语言是由于交际的需要而产生的。学习外语,听说
是最重要的基础和技能,要学 好语言,首先得过好语音关。语音是否正确,对
听、说、读、写四种技能的获得都有很大影响。而要过好语音 关,最主要的是
靠听说训练、靠模仿。作为一种约定的符号系统的语言,如果不通过模仿,不依
靠一定的外部 的强化作用,是难以获得的。所以课堂上教师应注意“精讲”,
不宜过多占用时间,主要应对学生进行操练, 广泛进行语言实践。一是在讲与
练的时间分配上,进行语言分析的时间最好不得超过课时总量的五分之二,大 部
分时间都由学生进行语言实践。二是注重练的方法,提高练的效果,培养实际能
力。因为外语教学的目的不 仅仅是传递外语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实际运
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其实,交际性和实践性是外语教学 的实质所在。而学
生要想掌握这种交际能力,只有经过反复训练才能具备。然而我们的学生缺少这
样一个外语 环境,在日常生活中也得不到像学习自己母语一样的训练。所以,
最重要的途径,还在于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 的时效进行有关训练。
3.分散难点,由浅入深。一般地认识事物都是从简单到复杂,由浅而入深的。
而教材则由于语言本身体系 的原因,往往知识的跳跃性较大,有些则缺少过度
环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按照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的原则, 以学生的接受能力
为教学出发点,妥善、恰当地安排教学内容和选择或改进教学方法,尽可能缩小
知识衔接的 坡度,使学生每学一课新的知识,都能熟练地掌握。
4.培养兴趣,灵活用法。此处的“法”,显然是指教学方法。俗话说兴趣是
最好的老师。在外语教学中, 培养并保持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十分重要。外语
毕竟不同于母语,外语的词汇、语法、语序等都与母语之间存 在较大的差别,
有些学生遇到难以理解的内容就干脆放弃,觉得学不下去,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
的兴趣,在传 授知识的过程中,把语言讲活,并不断更新形式,形式好比色彩,
色彩不断变化,就会避免单调、沉闷。一个 训练项目如果长期采用一种固定的
形式,就会使学生产生单调、乏味、枯燥的感觉,久而久之,学习兴趣就会 消
磨殆尽。教师若能将与所授知识内容有关的故事、人物传记、小幽默等等穿插在
课堂上所授内容中,把知识 性与趣味性融于一体,变单纯性地讲解为灵活多变
的传授,根据不同的课题,灵活采用不同的方法,则能大大 提高学生学习外语
的积极性,挖掘学生潜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外语的兴趣。
5.启发教学,加强记忆。心理学研究表明,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这就要求
我们在教学中注意知识的再现 率,及时地复习,特别注意语言训练的反复性,
并遵循启发式教学的原则,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果。
6.坚持外语、母语并用。在外语教学中,应尽量坚持用外语教学,适当利用
母语。坚持用外语教学,可使 学生有一个语言环境,造成一种学习语言的氛围,
同时,对知识的复现巩固、交际能力的培养,都有很大的促 进作用。由于教育
对象的母语习惯已根深蒂固,故要想在外语教学中绝对排除母语是不可能的,也
是不现实的 。所以,适当利用母语,并通过母语与外语的比较,则有利于学好
外语,当然,不能过多地使用母语,否则对 外语教学和学习也会起一定的干扰
作用。
二、英语教学各个环节中优化原则的实施
综合性讲授课是中学英语教学中最常见的课型。所谓综合性讲授课,就是以
讲授新内容为主,并兼有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和内容。根据这一课型特点及英语
教学的原则,该课型可分为以下几个环节,即:1.日常会话; 2.复习检查;3.
讲授新课;4.归纳该课所授内容的重点、难点;5.巩固性地反复操练;6.练习(课
内、课后) 。
第一环节的日常会话,可使课一开始就有较浓厚的外语气氛,引入情景,引
起兴趣。外语教师们的常规做 法是“例行公事”,谈谈天气、日期、出勤率等
等,所操练的仅仅是一些简单的句型对话而已,而日常会话单 靠这些简单的句
型是难以提高学生会话能力及交际能力的,我们不妨把教材中的句型放在这一环
节中来,即把 日常会话作为提高词汇复现率和分散教学难点的一种手段,可以
在讲授完新句型和课文之后,有意识地把前面 所学内容但又易遗忘的语言材料
编成问答或小对话,利用日常会话,师生共同练习,让这些语言材料反复出现 ,
以增加其再现率,减少遗忘,同时,还可以把新课中将要出现的词汇、新句型适
量地出现在日常会话中,让 学生先听一听,说一说,只要求听懂,暂不要求掌
握,这样,上新课时再出现这些生词或句型也就不那么感到 陌生、突然了。
第二个环节是复习检查。检查旧知识的巩固程度和学习实际运用的能力。检
查上堂课所学内容和不久前才 讲过的内容。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是口头,也
可以是笔头,也可以采取游戏的形式或学生分别扮演课文中不 同角色的方式,
这样不仅巩固复习了前面所学的内容,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把新课所要
讲的内容与其 自然地衔接起来了。这就要求教师课下花大量时间巧妙地设计。
第三、第四、第五环节是讲授新课的.几个主要环节,在这些环节中,教师要
注意精讲多练,启发性教学, 语言本身特点决定了学习外语不必讲得太多,应
通过反复操练达到巩固和运用语言的目的,如在教宾语从句时 ,教师可先给学
生复习直接引语转换成间接引语的句型,让学生观察划线部分,然后提醒写出这
一部分(间接 引语)实际上就是一个宾语从句。
1.He said that he is a maths teacher.
2.They said that they have fulfiled all the tasks.
然后,教师列出大量直接引语的句型,让学生变换成间接引语并反复操练。
再如,在教特殊疑问句作宾语从句的句型时,教师事先做示范的联句练习,
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提醒学生 特别注意划线部分的语序变化。
1.Where is the post office? Can you tell me?
Can you tell me where the post office is?
2.How did you get it? Can you tell me?
Can you tell me how you get it.
通过观察,大多数学生可以得出结论,当疑问句作宾语从句时,应当用陈述
[1][2]下一页
>句语序,然后,经过归纳,可 做一系列的联句操练。(教师可将其板书在黑板上)
Can you tell me…?
1.Where is Mr Wang?
2.When are you going to go?
3.How long have you learned English?
……
做完这类操练后,可以Can you tell me…?为主句,教师口述一组特殊疑
问句(不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 进行类似上面的联句练习,发现问题,教师可
以当即指出且纠正。
通过上述两组练习,学生既弄懂了宾语从句的句型和特殊疑问句作宾语从句
时的语序,又锻炼了听说能力 。
第六个环节是做练习,包括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的布置。这是课堂教学的结
尾环节,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操 作能力,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课堂教学所获
知识的手段。在这一环节里,我们要注意根据教材内容需要安 排练习,不受练
习编写体系的限制,做到练习与句型、课文、词汇和语法的教学同步进行,做到
练习服从教学 的需要。
在以上各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自始至终都坚持用英语进行教学,培养、提高
学生学习的兴趣。随着学生语 言知识的增加,听力的提高,教师逐渐扩大用词
范围,锻炼学生听、用英语讲授的习惯和能力。同时,鼓励学 生多开口,不要
怕出错,就是出了错误,教师也不必逐一纠正,随着知识的不断增多,学生所出
现的错误自然 就减少了。
问题及其优化 篇6
关键词:跨媒体出版;内容偏差;断章取义;内容质量
跨媒体出版是出版在新媒体环境下发展的新途径,它不仅使出版企业的出版物超越了媒介的限制,以多样化的形式在不同媒体中展现,还实现了出版与新兴媒体之间的互通、互转,赋予人们多重阅读体验。但是,出版与新媒体的对接注定会产生许多内容质量问题。抛开内容低俗与违禁的问题,令人咋舌的内容差错现象和逻辑结构混乱问题在跨媒体出版中大量存在。以电子书质量为例,有学者调研发现,高达40%的被调查者觉得电子书质量不好、内容不全;许多高校采购的电子书中也发现了各式各样的质量问题。
一、跨媒体出版中的内容质量问题
1.“内容偏差”问题——跨媒体出版内容的差错问题
在跨媒体出版中,抛开内容低俗与违禁的问题,内容质量出现最多的问题就是内容的不一致,即“内容偏差”。内容偏差是指跨媒体出版物在不同媒体上展现出的内容不一致,出现了偏差甚至对立的内容,例如错字、缺图、错版等,是典型的内容差错问题。内容偏差不仅有文字、符号、图表的差错,还有段落、章节的错排、漏排。内容偏差问题在跨媒体出版过程中比较常见,在数字转档过程中尤为突出。以当下的电子书为例,无论是大型的电子书商如亚马逊、当当等,还是一些传统出版机构如大学出版社等,其发行的电子书都存在着严重的内容偏差问题。很多电子书不仅题名与内容不符,而且文字错误过多,图片缺失严重,差错率很高。2012年3月,人民出版社与上海理工大学联合对各类电子书内容产品进行了一次质量抽查,结果显示,电子书样本的平均差错率达到了6.02‰,远远高于《图书质量管理规定》中内容差错率不得高于1‰。的标准。
有些跨媒体出版物是为了吸引读者而有意造成内容的不一致,例如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团的《99Reasons why》有11个不同的结局。但是,大部分内容偏差问题都是由出版企业在出版观念上松懈,制作上麻痹大意以及编校环节上不到位造成的。
出版企业文化本位的缺失让内容产生偏差。出版的快速发展使部分出版企业和从业人员在产业化进程中放弃了出版的文化本位,一些出版社急于做大做强,在求快、求量的驱使下加大出版者的工作量。日益繁重的出版任务和急功近利的思想让出版工作者逐渐放弃了对出版品质的坚守,内容出现错误也在意料之中。
网络编审环节的缺失是跨媒体出版内容偏差出现的根本原因。当前,严格的出版审校制度在良莠不齐的数字出版公司中形同虚设。制作麻痹大意,质量审查马虎了事是普遍现象。有些人甚至认为“纸质数字化就是数字出版,无须再进行审稿和编辑加工”、“技术可以解决一切,无须传统编辑的参与”。出版企业一旦放弃了理应遵守的审校职责,放任数字出版的任性行为,必然带来高差错率。此外,由于数字出版尚未确立科学、有效的编校流程和规范的编校环节,一些网络出版公司在跨媒体出版中粗制滥造,使内容偏差更加严重,最终导致大量内容偏差问题的出现。
数字化的转档、加工让跨媒体出版物的内容出现偏差。大多数的跨媒体出版物完全依赖软件来完成制作和加工。格式的差异性与软件识别能力的局限让跨媒体出版物的质量得不到保障。字体无法识别、格式转换错误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采取合作出版模式的跨媒体出版物(如数据库类出版物),多数出版机构出于对自身利益的保护,并不愿意提供规范的源文件,从而使得这类跨媒体出版物的差错监管无法可依。此外,在跨媒体加工、转档中,高质量内容在多数情况下被高额的成本扼杀了。多看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胡晓东声称,其每月在制作图书等方面的投入达300N元,而每月营业收入是150万元。当当网也声称其2012年电子书收入300万元,而转档成本就花费了500万元。转档成本过高迫使出版企业压缩编辑成本,放任内容偏差的存在。
跨媒体出版的内容偏差严重影响了读者的阅读兴趣,降低了读者的阅读需求。这样发展的后果就是图书库存积压,数字资源无人访问,用户规模逐年缩小,出版物进入不良发展的循环怪圈。同时,内容偏差还损害了出版企业的声誉,给出版企业的发展酝酿了隐性泡沫,为未来的生存埋下了隐患。从长远来看,内容偏差给整个出版市场的生态环境增添了不利因素,也给出版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2.“断章取义”问题——跨媒体出版内容的逻辑结构问题
内容的碎片化是出版内容在互联网环境下变化的趋势,也是出版企业发展数字出版的首要措施。但是,碎片化割裂了内容之间的逻辑结构,切断了内容之间的上下文联系,给出版内容的理解设置了逻辑障碍,产生了“断章取义”问题。断章取义问题实质是理解上的问题,是新型的出版方式打乱了内容原有的逻辑结构,造成内容之间相互孤立、独立理解困难的现象。它是人为的内容质量问题,也是数字技术给出版带来的隐性弊端。
数字化加工技术让断章取义问题大量存在。数字化加工技术实现了内容的知识化、系统化、智能化,造就了一批诸如数据密集型出版、语义出版、可视化出版与互动出版等新型数字出版模式,实现了展示、理解的多元化。这里值得称赞的有爱思唯尔通过“Article ofthe Future”项目实现的智能化语义出版;美国学乐公司的互动电子书颠覆了传统阅读;新锐天地传媒有限公司利用AR(虚拟现实技术)让儿童出版物成为视觉的盛宴与想象的空间;深圳书城大量应用二微码与LBS让线上与线下实现了互联;方正的大数据分析与挖掘解决方案实现了内容的精准投放,等等。然而,也正是这种信息化加工方式斩断了内容之间原有的结构关系与关联关系,使内容之间存在断层,理解上存在不连贯,产生模糊理解、错义理解,即使采用语义标注仍会遗失大量信息。
nlc202309031604
新媒体的兴起使断章取义成为常态。以博客、维基、微博、社交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因其微内容、裂变式传播和即时性等特征成为时下的新宠。但是,其简单的呈现形式让碎片化的信息难以展现内容的全貌,以偏概全、断章取义的表达方式成了普遍交流的手段。同时,UGC(用户原创内容)的兴起也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出版运作机制,放开了严谨的出版市场,让大众成为重要的出版参与者。一个显著的问题就是用户对于内容质量的控制并不是很在意。于是,内容出错与断章取义就在所难免地出现了。
跨媒介叙事与跨媒介阅读的兴起也为断章取义提供了生存土壤。跨媒介叙事是一种先进的内容创意理念,主张在娱乐内容项目的企划过程中,充分考虑受众在不同媒介平台(如电视、图书、电影、游戏)的内容体验需求,围绕一个统一的价值观,在不同的媒介平台上展开相互独立,但逻辑上高度关联的故事主线,使得角色更加丰满、立体。跨媒介阅读则是一种泛在化的阅读,主要是利用移动互联网并借助多种阅读终端实现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阅读。跨媒介叙事和跨媒介阅读让阅读摆脱了媒介的限制,推动了跨媒介出版的发展。以美国学乐出版社为例,其《39条线索》开启了“图书+网上游戏”的跨界阅读新模式。《39条线索》系列包括10本书、350多张收集卡以及1个在线游戏,由书籍展开的探险故事游戏,使得阅读成为“大小朋友们”充满乐趣的事。尽管跨媒介叙事与跨媒介阅读让内容实现了平台间的跨越,让阅读实现了立体化与泛在化,然而在跨媒介叙事中,由于不同媒介存在着显著的差异,部分内容在转换、衔接过程中不得不被丢弃、裁减掉。内容之间原有的逻辑结构被人为割裂,直接导致了断章取义现象的产生。
断章取义忽略了部分内容,损失了许多关键性信息。偏颇、不全的内容片段不仅模糊了作者原有的表达意图,使读者无法完全领会而造成曲解,而且再经社会媒体的病毒式传播被放大,成了炒作和制造噱头的由头,不仅扭曲了事物原有的本质,而且对整个社会具有强大的冲击力和欺骗性。再者,如果内容被用户利用,则可能会因为信息不全、内容不完整而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让人们对出版物产生怀疑,对出版机构产生不信任。因此,断章取义的存在既给用户利用内容设置了隐性陷阱,也给出版企业带来了潜在危机。
3.“优质内容被模糊”问题——跨媒体出版内容重组后的问题
如果说碎片化切断内容的连续性会导致断章取义问题的话,内容重组则是为内容的识别设置了障碍。内容重组是利用数字技术将某些相关联的内容汇聚在一个新的表达方式上或者形成一个新出版物。如安徽时代出版集团的自出版平台“时光流影”,它的“一键成书”功能可以将QQ、博客、微信等社交工具上的内容汇聚成书,实现“深度社交+内容聚合”的按需出版。但是,内容重组使优质的出版内容被淹没在海量的信息中,难以被识别。同时,大量模糊、对立的内容降低了内容本身的可信度,增加了用户的辨别难度,致使“优质内容被模糊”了。优质内容被模糊是跨媒体出版内容重组后产生的重要问题,其存在从整体上降低了跨界出版物的质量。
碎片化后的内容重组增加了内容识别的难度。内容碎片化后重组是基于用户的需求将某些内容按照某种线性模式重新组织起来,从而达到更为简洁、便利的阅读效果。如美国半线性公司(Semi-Linear)推出的三维卡片式图书Citia,就是将电子书内容删繁就简、碎片化后重组成新的卡片书。但是,这种重新“组装”的碎片化电子书大大增加了出版难度和编辑的工作量,不仅会出现差错,而且很多矛盾、对立的内容也会被杂糅在一起,极大地干扰了优质内容的识别与辨析,也会降低人们对该出版物的期望值。
跨媒体出版中知识库的构建使“优质内容被淹没”成为既定的事实。当前知识库的构建已成为数字出版发展壮大的体现。很多出版企业将原有纸质内容数字化,以知识库形式提供给用户。知识库尽管给用户带来了尽可能多的信息量,但也汇聚了大量不同来源的资源,混杂着许多关联度不高的内容。许多有价值的内容往往被淹没其中,很难被用户识别、利用。
优质内容被模糊的问题,实质上是内容重组后混乱的内容增加了读者识别内容的难度,模糊了读者的视线。它的存在导致用户对跨界出版物失去信心,从而降低跨界出版物的利用率。首先,内容的叠加使原有的优质内容在繁杂的内容中很难被发现,增加了优质内容获取、利用的难度,极大地降低了内容的利用率。其次,许多质量低下的内容迷惑了读者,增加了读者辨别真伪的难度。当更多模糊内容出现时,人们开始对内容的真实性产生怀疑,进而放弃对该内容的采纳。此外,大海捞针式的查找行为也使读者丧失了耐心,导致优质内容资源逐渐被废弃。
二、跨媒体出版内容质量问题的优化机制
互联网时代给出版业带来的影响与改变是全方位的。但无论如何改变,坚持做好内容质量仍是出版业发展的基石。因此,加强跨媒体出版的内容审查,实施内容质量创新是出版企业解决内容质量问题的有效途径。
1.坚守出版企业的文化本位,以内容质量取胜。在新的出版环境下,出版企业要坚守文化本位原则和原有优质的出版价值观,维护自身出版物的品质,严格把关内容质量,把内容质量作为在新环境中发展的突破口。此外,还要抓住跨媒体发展的机遇,在保证质量和文化性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色与互联网发展的新思维、新方法、新趋势,构建科学合理的内容质量层次体系,不仅在核心利益层次——内容价值上满足用户的需求,还要在期望层次——内容质量上满足用户的要求。
2.完善全媒体编审体制,建立质量保障机制。要确保质量,就需要进行编审体制创新。跨媒体出版不仅要将现有的编审体制引入互联网环节中,重塑数字出版流程,搭建全媒体编审体制,确保跨媒体出版物的品质,还要建立有效的质量保障机制和评估体系,消除内容质量偏差问题。同时,要打造良好的出版环境和创新出版经营模式,在新媒体环境中开启编审新途径,借鉴编审新成果,应用编审新模式,创立独树一帜的编审体系,利用管理创新提高跨媒体出版的质量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类质量问题。人民日报社为其全媒体新闻业务系统开发了极具特色的手机移动编审系统,值得出版企业学习、借鉴。此外,还要发挥大众的智慧,聚集大众的力量,让网络大众参与出版物的质量管理,共同提升跨媒体出版物的质量。
3.精耕细作,培育跨媒体出版物的品牌。阿歇特老总阿尔诺·诺瑞指出,“出版业的新变化迫使我们学习新的技术,重建生产和营销方式,但这并没有动摇我们的根基,即对文本进行挖掘、润色、销售的能力”。换句话说,在内容上精耕细作才是出版发展的根基。因此,出版企业要积极打造跨媒体出版的质量共同体,同步提升跨媒体出版物的质量,不仅要消除纸质出版物的差错问题,还要重点审查跨媒介转档过程中的偏差问题,以精细化内容获得用户的认可,最终减少优质内容被模糊的现象。这里值得说的是中文在线,其凭借精品内容取得了全媒体出版的成功,运营的《非诚勿扰》《建党伟业》等都取得了佳绩。此外,还要打造内容的质量品牌,以品牌推动跨媒体出版物整体质量的提高。要把内容质量作为出版跨界发展的基石,致力于“内容质量一品牌发展”的良性循环,让内容质量成为出版企业跨界出版的竞争优势。
4.加强技术创新,利用技术消除内容质量问题。技术是跨媒体出版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跨界出版活动中,要发挥技术的支撑作用,利用技术来提升跨界出版物的质量。通过技术创新,一方面对跨媒体出版的内容增添校验功能,使其不仅能对跨媒体出版物本身的质量进行检验,还能实现不同媒介出版的互检,彻底解决内容偏差问题;另一方面,在碎片化过程中对内容增添逻辑注释与语义关联,强化内容之间的联系,消除断章取义问题。逻辑注释不仅要对其涉及的内容作说明,还需对上下文、篇章结构等情况作详细介绍。这样既可以保持内容深度挖掘的需要,也可以让技术与人的理解互补,便于用户理解与接受。最后还需要发挥技术的分析、挖掘力量,利用数据分析以及内容抽取将有价值的优质内容凸显出来,避免被模糊。总之,加强出版技术创新,充分利用各种新技术,让技术提升跨媒体出版物的质量,是解决跨媒体出版中的内容质量问题的有效途径。
当前,出版企业正面临一个从传统单一纸质出版物出版到跨媒介、个性化服务的数字出版的转型。加强跨媒体出版的质量管理,提升跨媒体出版物的质量,改善跨媒体出版阅读体验是当前出版企业进行跨媒体出版的必由之路,也是出版企业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问题及其优化 篇7
未来低碳经济市场下,产品碳足迹[1]会以碳标签的形式标示于产品上,是企业未来缴纳碳税和顾客获知产品环保性能的重要依据,因此,产品制造过程碳足迹核算与优化是企业精确量化分析产品碳标签、提升产品竞争力的重要环节,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目前已有学者对产品制造过程碳足迹核算进行了研究。尹瑞雪等[2]将企业在铸造过程中的碳排放总量计算出来,采用平均分配的方法求得每千克铸造产品制造过程中 的碳排放量;Peng等[3]根据陶瓷产品制造过程中原料、资源与产物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对陶瓷产品制造过程中的碳排放进行计算,根据企业一年的碳排放量和产量,采用平均分配的方法求得每个陶瓷产品在制造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对于单一品种生产企业,由于产品工艺相似,采用平均分配的方法可近似求得同类相似各产品制造过程中的碳足迹。 然而对于多品种制造企业,由于各产品材料、加工工艺等各不相同,各产品制造过程中碳排放量存在很大差异,采用平均分配的方法不能准确求得各产品制造过程的碳排放量,因此,准确核算多品种制造企业产品制造过程碳足迹是低碳经济市场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产品制造 过程碳足 迹优化方 面,李聪波等[4]针对数控机床加工时的切削参数进行优化, 以减少设备切削加工产生的碳排放,然而机床加工的碳排放只是产品制造过程碳排放的一部分, 不能代表产品制造过程的碳足迹;由于生产调度会影响各产品加工先后顺序、加工设备的选择等, 从而影响产品在制造过程中的碳排放,为了从调度的角度研究如何减少产品在制造过程中的碳排放,何彦等[5]提出了一个最小化完工时间与加工时电能消耗的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从而在相近完工时间情况下减少电能消耗;Fang等[6]考虑设备的切削速度、产品完工时间与设备功率消耗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最小化最长完工时间、最大负载以及功率消耗的车间调度优化模型。然而以上研究均只考虑设备运转的电能消耗,忽略了冷却液消耗、装卸搬运等制造过程的碳排放,无法完整地描述车间碳排放,也不便于产品制造过程碳标签的核算与优化。为此,本文针对柔性作业车间提出一种面向产品制造过程碳足迹优化的多目标调度模型,将设备加工过程、闲置空转过程以及装卸搬运等主要制造过程碳排放考虑在内,以准确核算多品种制造企业各产品制造过程中的碳足迹并加以优化。
1产品制造过程碳足迹核算
目前产品碳足迹核算边界[7]有从摇篮到坟墓 (cradle to grave)、从摇篮到大门(cradle to gate)、 从大门到大门(gate to gate)、从大门到坟墓(gate to grave)四种,本文中产品在企业制造过程的碳足迹,属于“从大门到大门”的系统边界。
由于多品种制造企业各产品的材料、加工工艺等各不相同,各产品在制造过程中碳足迹相差较大,为了准确核算出各产品制造过程的碳足迹,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制造过程碳排放与被加工产品之间对应关系的产品制造过程碳足迹计算方法,即对产品制造过程各环节碳排放量与被加工产品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分析,根据不同的对应关系分别计算出各具体产品的碳排放,最后累加产品制造过程各环节的碳排放即可得到该产品在制造过程中的碳足迹。制造过程中碳排放与产品的对应关系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制造过程中资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只与一种产品关联,形成直接对应关系,该部分碳排放直接计入该产品在此环节的碳足迹,如机床在加工产品时的电能消耗等;二是制造过程中资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与多个产品关联,形成复杂对应关系,为便于分析, 根据相关产品种类数量进行平均分配。
由于一般机加工企业的碳排放主要是间接碳排放,本文只考虑机加工过程中通常包含的几种主要碳排放源(设备运转的电能消耗Ce、冷却液消耗Cc、工件原料损耗Cm以及各工序间装卸搬运的能耗Ct产生的碳排放),不考虑热处理及废屑废液处理等可能含有复杂热能排放环节的碳排放,因此,产品i制造过程碳足迹Cp,i的碳排放Wp,i为
1.1设备电能消耗产生的碳排放量
机加工设备的电能消耗主要可分为启动、预热、加工、空转、停止五个阶段,如图1所示。图1中产品加工阶段产生的碳排放只与被加工产品相关,属于第一种对应关系,直接计入该产品在该加工阶段的碳足迹中,在加工阶段,产品i在设备j上产生的碳排放为
式中,Pij为产品i在设备j上的加工功率;tij为产品i在设备j上的加工时间;αe为电能的碳排放因子。
启动、预热、停止阶段是设备加工所必需的环节,与该设备上加工的所有产品相关,属于第二种对应关系,将这三个阶段产生的碳排放平均分配到在该设备上加工的各个产品的制造过程碳足迹中,设备j由启动、预热、停止阶段对应到产品i上的碳排放量为
式中,Estart,j、Ewarm,j、Eend,j分别为设备j在启动、预热、停止阶段的电能消耗量;nj为设备j上从启动到停止所加工产品的数量。
空转阶段包括产品切换时设备调整以及设备等待的空闲状态,与空转前后两种产品相关,属于第二种对应关系,将该阶段产生的碳排放平均分配到空转前后两种产品的制造过程碳足迹中,设备j由于空转对应到产品i上的碳排放量为
式中,Pidle,j为设备j的空转功率;Si,j、Ci,j分别为产品i在设备j上加工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Si,j-Ci-1,j、Si+1,jCi,j分别为产品i与前一个产品i-1和后一个产品i+1的空转时间,若产品i在设备j上第一个被加工,则删掉式 (4)中Si,j-Ci-1,j,若产品i在设备j上最后一个被加工, 则删掉式(4)中Si+1,j-Ci,j。
产品i在加工制造过程中所有设备电能消耗产生的碳排放We,i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We,ij为产品i在设备j上加工制造过程中电能消耗产生的碳排放。
1.2冷却液消耗产生的碳排放量
由于冷却液是循环使用的,且循环周期较长, 为便于计算,假设同一台设备上加工不同产品时冷却液流量相同,可以根据冷却液有效循环周期折算成时间再进行计算[4],即
式中,Wc,i为产品i在加工制造过程中使用冷却液而产生的碳排放;Wc,ij为产品i在设备j上加工制造过程中使用冷却液而产生的碳排放;tij为产品i在设备j上的加工时间;Tc,j为设备j上冷却液的有效循环使用周期;Lc,j为设备j上冷却液的循环使用量;αc,j为设备j上使用的冷却液的碳排放因子。
1.3工件原料消耗产生的碳排放量
工件原料损耗主要是进入加工车间的毛坯或者半成品加工的损耗量,可以通过工件的去除材料的质量进行计算,则产品i由原料损耗产生的碳排放量Wm,i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mi,1为产品i加工前的质量;mi,2为产品i加工后的质量;αm,i为产品i工件材料的碳排放系数。
1.4装卸搬运设备能耗产生的碳排放量
根据产品在设备间搬卸搬运方式的不同,碳排放计算方式也不同,如果产品在设备间采用平行移动方式,则装卸搬运阶段产生的碳排放属于第一种对应关系,直接计入该产品制造过程碳足迹;如果采用顺序移动或平行顺序移动方式,则该过程的碳排放与产品属于第二种对应关系,根据装卸搬运阶段产品数将该过程产生的碳排放平均分配到各个产品上。为了简化分析,本文假设设备间的装卸搬运使用电动叉车且以平行移动方式进行移动,且只考虑有效的装卸搬运过程,则产品i由装卸搬运能耗产生的碳排放Wt,i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Pt,ij为产品i由上一设备搬运到设备j时电动叉车的功率;tt,ij为产品i由上一设备搬运到设备j的时间。
将式(2)~式(8)代入式(1),得到产品i制造过程碳足迹Wp,i的函数表达式:
2多目标调度优化模型
为了研究调度方案对产品制造过程碳足迹的影响,同时在保证企业生产效率和车间设备利用率的情况下,尽可能降低产品在制造过程中的碳排放,本文从产品制造过程碳排放、最长完工时间和车间设备利用率这三个方面对企业的加工制造过程进行优化。
2.1所有产品制造过程碳足迹总和
根据前文,所有产品制造过程碳足迹总和函数表达式为
2.2最长完工时间
最长完工时间是体现企业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其表达式为
其中,i为产品,J是产品的集合;j为设备,M是设备的集合;Cij为产品i在设备j上的完工时间。
2.3车间设备利用率
车间设备利用率是从企业整体的设备利用率来考虑的,在不同的调度方案下,各个设备的利用率也可能不同,作为优化目标之一,本文从企业的整体来考虑。车间设备利用率是体现设备在运转过程中的有效使用状况,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可以有效地减少浪费,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车间设备利用率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tij为产品i在设备j上的加工时间;λij为决策变量, 表明是否在该台设备上加工,若产品i在设备j上加工,则 λij取1,否则取0;Sj、Cj分别为设备j的开启时间、停止时间。
2.4建立优化调度模型
通常柔性作业车间调度问题可以描述如下:n个产品在m台设备上加工,每个工件包含一道或多道工序,工件的工序顺序是预先确定的;每道工序可以在多台不同的机床上加工,工序的加工时间随机床的性能的不同而变化;同一产品的同一工序在同一时刻只能被一台机器加工,且一旦开始加工就不能中断;不同产品之间具有相同优先级,每一时刻每台机器只能加工一个产品的一道工序。为了减少所有产品制造过程碳足迹总和,同时保证完工时间最短和车间设备利用率最大,建立以下多目标优化模型:
st.Sij≥Ci(j-1)+tt,iji∈J j≥2 &j ∈ M
其中,式(14)表示产品i在设备j上的开始时间与产品i在设备j-1上的完工时间的间隔不能小于两台设备间的搬运时间;式(15)表示设备j上加工产品i的开始时间与设备j上产品i前一个产品的完工时间的间隔不小于设备加工两种产品的调整时间thi j;式(16)和式(17)表示同一工件的工序先后顺序;式(18)表示各个工件的完工时间; 式(19)是决策变量,表明同一机器上两工件加工的先后顺序,若设备j上先加工产品h之后即加工产品i,则γhi j取1,否则取0。
3第二代非支配解遗传算法
为了求解第二部分的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 本文提出了图2所示的第二代非支配解遗传算法 (non-dominated sorting genetic algorithm?Ⅱ, NAGA?Ⅱ)[8]。
3.1编码
针对第二部分柔性作业车间调度模型,需要确定工序的顺序并为每道工序选择一台合适的设备,本文采用基于工序与机器的双重编码方法[9], 编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基于工序的编码, 如图3所示,染色体(3 2 2 1 4 3 2 4 1)分别表示产品3的第一道工序、产品2的第一道工序、产品2的第二道工序……;第二部分是基于机器的编码,图3中染色体(1 1 3 2 2 4 3 3 3)分别表示产品3的第一道工序选择机器1、产品2的第一个工序选择机器1,依次类推。
3.2初始种群
采用随机生成的方式,首先生成基于工序的编码,每个产品编号出现的次数与其加工工序数目相同,若有三种产品,每个产品的加工工序数目依次为2、3、2,那么产品1-2-3依次出现的次数必须为2、3、2,1223123为一个可行编码;然后根据各道工序上的可选机器随机生成机器编码。
3.3Pareto排序与解的拥挤距离
Pareto排序首先是找到非支配最优解并分为第一级非支配解,然后在其余的解中找出新的非支配解并分为第二级非支配解,重复直至所有解被分配(图4)。
当解的非支配等级相同时,则需要根据解的拥挤距离来区分解的优劣性,优先选择拥挤距离较大、分布均匀的解。计算公式为
式中,I(di)为第I级非支配解第i个解的拥挤距离;O为多目标的集合;I(i).m为第I级非支配解第i个解目标m的大小;fmmax、fmmin分别为第I级非支配解目标m的最大值、最小值。
3.4选择操作
根据Pareto解集的非支配集的等级以及拥挤距离的大小排序进行选择,优先选择非支配集等级较低的解,在非支配集等级相同的情况下优先选择拥挤距离较大的解。
3.5交叉操作
采用基于工序的POX交叉方法[9]。随机划分产品集为两个产品J1、J2,将两个父代染色体中包含产品J1和J2的基因保留原位置,其他基因按照原顺序相互交叉,然后根据工序交叉位置的变化,改变机器相对应基因位置的变化。图5中,选择产品1、2,保留两个父代中表示产品1和2工序的基因位置不变,将表示产品3和4工序的基因按照在原先父代中的先后顺序相互交叉, 然后根据工序交叉变化对机器编码的染色体进行交叉。
3.6变异操作
采用多点交换变异的方法来保持群体的多样性[10]。在基于工序编码的染色体中任意选取多个成对点进行相互交换,然后根据基于工序编码的染色体的变化交换基于机器编码的染色体的基因位置。图6中选择两对基因(3-5)、(6-9)进行变换。
4算例
以某轴类加工车间为例,该车间可进行四道工序的加工,某些工序上有不同加工功率的设备可供选择(3台车床M1/M2/M3、2台钻床M4/ M5、2台铣床M6/M7、1台磨床M8)。现需加工8种产品,各产品加工工序以及各工序在对应设备上的加工时间见表1,若加工时间为0则表示不需要经过该道工序。
s
各产品需按照车-钻-铣-磨的先后顺序进行加工,且根据需要的工序选择其中的一个设备进行加工,加工完后进入下一道工序,各工序中各设备间的装卸搬运时间见表2。装卸搬运工具为电动叉车,现场电动叉车的额定功率为3.5kW。
s
考虑到设备加工不同产品的调整时间不同, 任意两个产品在各个设备上的调整时间见表3, 表中数据给出了各个工件在各道工序上可选的加工设备,表中加粗数字30表示设备M1上先加工产品1再加工产品2之间的调整时间为30s,调整时间为0表示该产品不需要在该设备上加工。
根据各个产品在各工序上加工前后质量之差得到材料损耗量,见表4。
由于各个设备加工性能存在差异,各个设备在加工时的功率、冷却液使用周期都存在一定的差异。目前实际加工车间没有各个设备加工时的实时功率、冷却液统计等相关的监测系统,根据车间加工的经验数据得到表5中各个产品在各个设备上加工时的功率、冷却液使用量及使用周期。
s
kg
由于开启设备的瞬间功率较大、时间较短,瞬间功率通常为额定功率的5~8倍[11],且开机后需要预热一段时间,而目前车间也没有相关监控设备,根据现场各设备的额定功率以及设备启动、预热与停止的时间,得到设备在开/关机以及预热时间段内的电能消耗,见表6。根据香港企业碳审计工具箱[12],加工制造过程中涉及资源的碳排放因子见表7。
kW·h
使用NSGA?Ⅱ 算法求解,种群规模N=40, 最大迭代次数m=500,交叉率C=0.8,变异率A=0.01,将表1~表7中的数据代入模型,选取非支配解等级为1的解,得到的一组Pareto解集见表8。由于多目标优化问题通常很难使各目标同时达到最优,但表8中Pareto解集序号为13的解使各产品碳足迹普遍较小,其对应的调度方案甘特图如图7所示。
为分析各调度方案下三个目标函数值之间的关系,验证降低产品制造过程碳足迹的有效性,将Pareto解集中各目标值进行量纲一处理后的数据如图8所示,由图8中三个目标的变化趋势可以发现:最长完工时间在不同的解中的变化幅度较小,而所有产品制造过程碳足迹总和以及车间设备利用率变化幅度十分明显,说明选择合理的调度方案对于企业降低制造过程碳排放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碳足迹不仅与加工时间有关,而且与冷却液消耗和装卸搬运过程的碳排放有关,故碳足迹和完工时间没有直接关系,图8也验证了这一关系,所以可以通过合理的选择在保证完工时间基本相同的条件下大大降低制造过程的碳足迹。
为进一步说明,以只考虑最长完工时间和车间设备利用率的传统调度模型作对比分析,得出其Pareto解集后再单独计算各解对应的产品碳足迹总和以及各产品制造过程的碳足迹,结果见表9。
从表9中选择各产品碳足迹均较小的解(1) 与本文的解进行对比,对比结果见表10。
表10的对比发现:虽然本文的调度模型与传统的调度模型相比在完工时间上稍差,但在车间设备利用率以及产品制造过程碳足迹方面较优,尤其是所有产品制造过程碳排放总和比传统模型的最优解少354.6kg-CO2,这相当于一辆公共汽车行驶100km左右的碳排放量;再分别对比各产品制造过程碳足迹可见:本文所提优化模型的各产品制造过程碳足迹明显优于传统调度模型。因此,本研究结果可以帮助企业在保证完工时间和车间设备利用的条件下,大大降低制造过程的碳足迹,从而验证了研究的有效性。
5结语
问题及其优化 篇8
一、企业税务管理的基本概述
企业税务管理就是在国家多种规章制度建立起来的税收政策, 可以去很好的规范企业税务问题。赋税成本是企业的重要外在成本。只有合理的去监管控制企业的税务成本, 才能更好的控制企业纳税的风险, 让收益最大化。只有不断的去进步, 优化自身企业的税务管理, 才能促进企业的进步和发展。企业都希望降低自身的税务成本, 但合理合法的减少税务成本, 对于许多企业老板来说, 都是较为困扰的。在遵守税务相关法律的情况下, 如何减轻税务负担, 是企业税务管理核心的存在。
二、存在于企业税务管理当中的主要问题
税收缴纳是每个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都必须支出的经营成本。国家针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方法就是加强税收管理。所以企业必须正确落实国家针对税务管理的政策, 并基于国家政策, 改变自己的投资方向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国家政策为基点, 进行自身的优化调整。但在中国大部分企业还是存在着各种问题。
(一) 严重滞后的税务管理观念
在中国, 大多数的企业对于税务缴纳并没有一个规范的制度。因为税务管理的过程复杂程序多。而且相关的制度也十分繁琐。因为税务管理师这个职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发展的时间短, 大多企业也并不能了解到税务师的实际工作内容。更进一步的原因是一些企业的管理者并没有从心底里接受税务管理的思想, 他们认为税务管理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不愿意去接触和管理。所以在大多数的情况下都是正常的去按照税务进行申报和缴纳, 更有甚者是想方设法的去逃税, 避税。造成不好的影响, 这些企业并没有认识到税务管理的重要性。同时, 在企业进行的一些投资活动中, 要是没有合理的投资安排, 也容易出现大大小小的问题。
(二) 淡薄的法律意识
中国是一个法制社会, 早就有着对于税收管理方面的法令条文。在企业缴纳税的过程中, 却会有一些企业不愿去遵守, 他们或许选择最迟交税或交上的数目达不到自身交税总额。更有甚者直接选择逃税避税来获得自身的利益高涨。这种方法是被人耻笑的, 企业如果选择了这种逃税的方法, 根本无法实现长期的财务目标, 只会获得短暂的利益, 根本无法长期存活。法律意识的淡薄不仅仅不利于国家的发展, 更不利于自身的发展。
(三) 有待提升的税收意识以及税收常识
税收筹划本身就是一种合法的行为, 而纳税人在纳税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例如确实缴纳税务, 不写出正确的收入与支出, 将自身企业的记账凭证销毁, 做假账, 伪造税额, 或者直接去逃税, 漏税。这些都是违法的行为, 而很多企业并没有意识到税收筹划与偷税之间的不同, 他们觉得这些都没有什么大不了, 都是一样的。这样企业在税务管理的过程中就容易存在违法问题。依法纳税, 诚信纳税才能构成一个良好的宏观市场环境, 在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下, 各个企业才能更好的发展, 才能带动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
三、企业税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优化对策
(一) 建立税务管理责任制, 配备相关管理人员
我们应该明白, 税务管理对于企业来说的重要性。应当让企业中的管理部门去学习税务管理方面的知识。并把税务管理当成一项重要的工作去完成, 在本公司制定相关的制度, 如自身企业管理部门不具有此类知识, 应重新聘请具有专业水平的税务管理员, 不断的分析国家对于税务管理的政策。才能在企业经营中配上合适的税务管理方案。尽可能的减少企业的损失, 把税务管理也落实到实时考核中, 去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让员工在税务方面有更深的认识的责任感。并真正的让每一位在职人员有基本的税务意识。
(二) 优化税务法规
国家虽然针对税务管理有一些规定。但在税务管理的过程中, 没有真正能够约束企业会计工作的规定, 并不能达到公司的要求, 从而导致在一些活动或金融投资中实际处理的情况差强人意。因此, 这需要企业和员工一起的努力, 因为没有明文规定, 会计实际操作的难度大, 成效不高。这需要企业去改变自身的核算方式, 保障企业的资金能够得到合理高效的管理。促进企业的发展, 直观的反应企业的真实状况。
(三) 企业税务管理制度
在企业税务管理过程中, 必须有明文规定, 并严格去遵守规定, 制定出合理完善的资产购置, 工作交接和转移以及验收等, 而且做到合理的控制。根据企业自身真实情况进行预算控制。根据不同的情况去检查, 细化和量化规定, 资产移交管理制度等, 从而做到税务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保证税务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个基础上, 需要每一位税务管理人员本着专业的心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记好每一笔账, 并学会和管理者沟通, 严格的去分析利弊。做好正确的抉择, 使企业在国家的政策中合法合理的发展, 并促进我国的财务税收状况的和谐发展。
(四) 进行事先的预测和协调
企业的多样化导致不可能用一个模板去套用每一件事情。不同的事件促使企业的征税对象和纳税人也不同, 使用的法律与规定也不相同。因此, 做好实际的规划, 未雨绸缪, 及时的与之相关的部门讨论并制定合理的方案。要学会去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并事先做好预备, 选出最优方案。一旦在活动开始时, 哪怕有什么突发状况, 也能沉着的应对。如若不事先讨论, 可能在过程中因考虑失误出现偷税, 漏税类行为。
(五) 强化企业日常税务管理
庞大的税务量不可能靠着年度总结来整合, 在每一天都要去细心的进行编制, 合理进行现金预算。根据每天的树状图, 分析企业可能存在的细小问题, 明白企业当时的实际情况。在企业管理过程中, 现金预算编制是最重要环节, 对于企业税务管理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为企业税务现金管理提供保障。避免企业造成不必要的资金浪费, 最大化的去实现资金投资回报率, 不断的强化税务管理。
四、结束语
企业想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足以至取胜, 加强企业税务管理尤为重要。企业的税务管理工作能有效加强控制纳税风险, 让企业在税收过程中不断减少其所需成本, 提高自身企业的经营价值。认清税务管理, 税务管理的目标以及原则, 合理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税务管理问题。应当着重让税务管理人员了解国家实时发布的有关政策, 并根据不同的政策制定不同的经营投资方向。降低风险, 做好每一步的筹划。了解企业的不足和问题。企业应该重视税务管理的重要性, 不断优化解决问题的对策, 促进企业的税务管理水平, 增加企业发展步伐, 得到最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葛长银胡金有夏晓慧.财税无难事——企业财税规范操作28例[M].2009
问题及其优化 篇9
最近十余年, 在高速公路发展过程中, 相对持续稳健的财务支撑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不过也产生了系列问题, 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 负债规模偏大
鉴于高速公路等固定资产投资的额度大、周期长、风险问题严重, 《国务院关于调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的通知》明文规定“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化肥 (钾肥除外) 项目, 最低资本金比例为25%” (1) , 也就是说在开工之际除确保有25%的资本金外, 允许有75%的负债规模。相对而言, 75%的负债规模已经很高了, 在实际上为了迎合地方政府或者相关方的其他事务节奏或因为其他因素, 开工时刻资本金不足25%的情况不在少数。这种情况, 致使高速公路负债规模越来越大, 截止2010年底, 全国高速公路负债1.91万亿元, 约为2010年地方财政收入总和的44.9% (2) 。
(二) 成本控制较难
因为勘探设计缺陷、违规招标投标、筹资成本过高、管理费用超支、拆迁费用人为增多及通货膨胀等因素, 高速公路建设和管理成本控制相当困难, 甚至出现了普遍超出概算的畸形态势。根据相关调查, “十五”、“十一五”期间我国超概高速公路的超概平均比例为13.36%。具体而言, 超概比例在5%以下的占25%, 5%-10%的占20%, 10%-15%的占15%, 15%以上的占40%。也就是说, 半数以上的超概比例超过一成, 成公路建设的超概比例超过15%, 最高超概比例近60% (3) , 在总体上来说相当严重。
(三) 投资效益偏低
受当地环境影响, 车流量、施工难度大等因素, 工程施工成本大大增加, 企业化运作下政府资金优惠政策产业扶持政策和银行低息政策都无法享受, 大量依靠银行贷款使高速公路企业资信度大打折扣, 增加了融资成本。此外, 由于早期投资费用高昂、日常维护成本较大、经营周期寿命偏长等等因素, 高速公路投资项目的实际收益率普遍较低。即便是效益最好的沪杭甬高速公路, 净资产收益率仅为12.32% (4) , 是名副其实的低收益行业。
(四) 融资资金不稳定
虽然, 目前各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基本上没有出现资金链断裂的情况, 不过并不能掩盖高速公路融资不稳定的问题所在。在日常工作中, 负责高速公路融资工作的相关人员经常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 或者坐等融资资金的干涸, 或者加大筹资成本争取更多的银行贷款。二者之间, 相关人员更倾向于选择后者, 不过这又容易遭遇到国家金融政策变动的影响, 并且过大的筹资成本本身又加大了融资工作的压力。
在如上四种情况中, 融资问题是核心和关键所在, 其中融资结构问题又是制约融资质量和稳定性的致命因素。
二、高速公路融资结构分析
基于客观条件的局限, 我们暂时无法获得国内高速公路融资结构的全面信息。为了尽可能地说明展示大体情况, 笔者选取两种基本资料, 一个是最近五年全国公路建设融资情况, 二是择取G省四个年度的固定资产投资概况。这两种情况的具体信息分别如下两表。
表注一:国家投资包括预算内资金及车购税两种, 自筹及其他包括自筹、事业单位资金及其他三种。
由如上两表可见, 高速公路融资结构呈现出如下几种特点。
(一) 从表面上看是四轮驱动的推动模式
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特定省区, 以高速公路为主体组成部分地固定资产建设融资主要有国家投资、国内银行贷款、外国政府或银行贷款、自筹资金四部分组成, 其中前两种占绝对主体地位。虽然在表面上看, 有四个组成部分, 但却始终未能确保融资工作的完成, 资金到位比率大部分年份在九成以下。
(二) 从实质上看以银行贷款为主
在如上四个组成部分中, 外资及自筹资金部分很大程度上也是银行贷款形式融资, 所以实质上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特高, 一般占高速公路建设资金的75%以上 (7) 。银行贷款在两方面留下了致命的风险隐患, 一是放贷政策因为宏观经济及高层调控风格时常变化, 与高速公路建设需要的资金稳健及持续有所不符, 很难完全满足后者的要求;二是银行贷款会增强或者说加剧高速公路的债务规模和负担, 个别高速公路一年的收入甚至不能支付一个季度的银行利息。
(三) 从来源方向上看缺乏内生融资能力
在收益方面, 在车流量比较充分的东部地区或西部地区的大中城市城区情况还算可以, 不过在G省这样的西部地区, 境况不尽如人意;另外, 是在G省等收益预期较少其地方政府担保信用缺乏的西部省份, 直接融资的行为进展很难成果很少。正因为这两个因素, 自筹部分占比普遍较低, 由历年度的《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可见年年不满总额的三分之一。
(四) 从发展倾向上看有扩大资本市场融资的趋势
目前我国高速公路股权融资效率不高, 目前仅占总额的20%左右, 这成为当今很多研究者诟病的地方, 认为这是未来破解高速公路融资结构问题的主要突破口;不过, 同时还有一种声音强调, 目前全球证券市场34家高速公路上市公司中我国占了半数以上 (8) , 这是高速公路融资历史更为久远、融资行为更为成熟的西方发达国家所没有的, 比较质疑股权融资偏好的合理性。在这两种声音中, 目前第一种声音占优势, 是可能的发展趋势。
三、高速公路融资结构优化的方式和路径
高速公路融资结构优化问题不仅从高速公路公司治理层面思考, 还应该从国家治理层面思考。
(一) 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为契机, 在推动国家职能归位的同时争取更多的财政支持。
从职能意义和事务属性上来说, 高速公路建设属于公共服务委托的重要组成部分, 需要其主导支撑。不过, 目前国家财政在这方面的支撑远谈不上主导, 其主要作为是在特定高速公路项目开工阶段提供或超过15%的投资支撑, 以确保顺利开工;而开工以后的其他融资事项, 似乎再也看不到国家力量的痕迹, 或者说只存在于个别税种减负方面。两相综合, 国家投资及相关因素的合力也不会超过高速公路融资总量的五分之一, 这远远称不上是主导。
其实, 无论是银行信贷, 还是资本市场融资, 抑或可利用的其它个人或民间资金, 都远不如国家财政投资支持稳定和充实。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 国家财政在这种公共服务职能方面的部分放手是高速公路融资结构及其它问题产生的一切根源。所以, 优化高速公路融资结果的首要事务是摆正复原国家财政对高速公路建设职能原本责任及同步提升国家投资比重问题。甫过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明文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政府可以利用这个契机, 在陆续下放系列不应有的审批权的同时, 担负起高速公路建设等原本担负的责任。具体而言,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该在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过程中, 在体制或者制度层面厘定更多的资金支持给高速公路建设, 二者之间并对各级高速公路的财政负担根据职能担负分量进行具体分配, 绝对不能满足于国家财政支持不足五分之一的境况, 至少应该确保50%或60%以上的贡献度。
(二) 以强化完善高速公路公司治理为基点, 在重点提升组织自生筹资能力基础上灵活探索多种筹资方式。
高速公路公司或者特定项目组织, 应该在重点提升组织自生筹资能力基础上灵活探索多种筹资方式。具体而言, 可以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1. 确定融资结构优化的具体方向
特定高速公路工程项目或者特定年度或时段的高速公路规划确定以后, 主体公司应该首先在国家财政投资支持的基础上, 综合利用比较优化及组合优化方法, 系统分析当地的具体情况, 从宏观方面确定可行、科学、合理的融资结构优化方案。对于西北省份或地区的高速公路公司而言, 在这个过程中, 切忌盲目仿效海外或者东部发达地区的所谓经验, 要切实根据西部的特殊情况探索出切合自身实际的方案。
2. 重点提升组织自生筹资能力
对此, 主要有三个可行维度, 一个是开源, 可以通过提升路桥公司运行效益、改革利润分配机制及政府相应的税收优惠等方面推动內源资本增加;二是节流, 可以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避免内部人控制、降低舞弊浪费风险事件来实现;三是成本控制, 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或方式管控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成本, 尽量增加表二中的结余比重。
3. 灵活探索多种筹资方式
对此, 主要的思考维度有二, 一是充分利用资本市场, 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 鼓励企业通过市场融资。目前, 可供选择的融资模式和渠道哦主要有四种, 一是公司经营权转让, 即把已经竣工通车的高速公路的经营权, 部分转让给有实力的企业, 可以说是融资租赁的变通形式;二是BOT融资, 可减少还本付息的负担, 促进项目运营效率的提高, 投资风险小。三是股票融资, 搭建新的高速公路建设企业融资平台, 盘活高速公路资产, 通过发行债券、贷款等方式为高速公路建设筹集更多的资金。二是吸收私人资本、民营资本。高速公路建设和管理需要的资金额度巨大, 需求持续时间漫长, 在政府财政鼎力支撑的同时, 应该注意吸收私人资本参与。于此相对应的是, 部分手持资金寻求投资方向的民营资本所有者基于自己的特殊审视看好高速公路的收益预期, 有寻找途径主动介入的欲望, 但暂时没有专门为他们进入而设置的制度性路径。所以, 国家或地方政府应该在法律法规层面给予支持, 在具体融资方式和规程方面放开思想束缚, 主动设置特殊程序和路径引导民营资本涉入公路建设市场, 形成政府资金与民间资本双轮驱动的态势, 以为高速公路建设和管理争取更大范围、更稳定、更利于管控风险的资金源泉。
四、结语
基于高速公路建设及管理所需资金额度的超巨性、成本管理的复杂性、投资效益的长期性, 给融资工作带来了莫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 国家财政在这种公共职能方面的部分放手, 致使高速公路融资结构出现了以银行贷款为主导的高风险的多元格局。对此, 在国家治理层面应该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为契机, 在推动国家职能归位的同时争取更多的财政支持;在公司治理层面应该以强化完善高速公路公司治理为基点, 在重点提升组织自生筹资能力的基础上灵活探索多种筹资方式。
摘要:文章以全国及G省公路及固定资产建设的相关情况为基础素材, 通过概述高速公路财务管理现状透视融资管理环节的困境所在, 进而分析高速公路融资结构情况, 藉此探讨高速公路融资结构优化的方式和路径。
关键词:高速公路,融资结构,优化,公共服务职能
注释
1《国务院关于调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的通知》国发[2009]2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官网http://www.gov.cn/zwgk/2009-05/27/content_1326017.htm.
2李海基等.浅谈中国高速公路迫切需要优化融资结构[J].企业导报, 2012, (3) .
3许小婷.高速公路建设成本控制与管理研究[D].长安大学, 2012.
4《高速公路:微利下“坚挺”公益性》, 中国公路网http://www.chinahighway.com/news/2006/157595.php.
5数据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主办.广西交通年鉴[M].南宁:广西交通年鉴编辑部出版, 2010.
6数据来源:2008一2012年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融资探讨》.
7中国高速网http://www.cngaosu.com/a/2012/0515/336072.html.
问题及其优化 篇10
1 高职院校学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学籍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有待提升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从事学籍管理的人员的综合能力以及研究水平都有待进一步提升。高等职业学校学生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如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在理论学习和研究的领域不够深入等等。从事高职院校学籍管理的人员要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进行分析,改进自身的工作方式,去探索新的适合高职院校学籍管理的方法,促使学籍管理可以更好的发挥在学校管理中的突出作用。而加强和改进学籍管理的手段,则首先应该提升学籍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
1.2 学籍管理中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应用不够完善
在实践中很多高职院校也才刚使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学籍管理仅仅几年,实现了高职院校自身的网络化与信息化管理。但很多高职院校并不能娴熟地使用这些现代化的操作工作,对于网络化与信息化平台中的一些业务流程以及功能并不能很好地进行应用,致使网络化与信息化的管理平台并没有完全发挥出作用。即使是在同一个院校,不同的操作人员对于同一操作平台的操作水平也不尽相同,这就影响了学籍管理现代化的向前推进。一些年龄比较大的学籍管理人员更热衷使用传统的管理方法,受传统管理方式的影响较深。在学籍管理系统的应用中,同一个省份同一个城市的院校在软件的选择时也都各有偏好,这不利于学籍管理经验的交流和推广。
1.3 高职院校学籍管理的意识不足,观念上需要进行更新
受高职院校传统的观念影响,其往往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了招生和扩大学生就业方面。很多高职院校的并没有将学籍管理放在工作的突出位置,对学生学籍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另一方面,一些新设置的高职院校,并没有将学籍管理作为教学管理的重点内容进行落实,在思想观念方面高职院校的更新速度远远跟不上对于学籍管理的客观要求。由于思想观念上的问题,高职院校在人员学籍管理方面的人员配置、制度建设以及管理手段等方面都需要加大力度进行建设。思想观念的问题以及对学籍管理的重视程度直接应影响了学籍管理的效果。
1.4 学籍管理的制度不够完善
一些高职院校并没有完善的学籍管理制度,一些院校虽然有制度,但往往只是将此种制度停留在了文字层面。规章制度的本文没有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定,缺乏针对性,有的学校甚至是照搬其他学校的规章制度。更多的情况是一些高职院校的规章制度没有在学校内进行很好的宣传,一些学生和老师对制度不了解不知情的情况非常普遍。作为学籍管理的主要对象,高职院校的老师和学生如果不知道学籍管理的内容,何谈执行。在这种情况下,学籍管理出现混乱和不规范的现象就在所难免,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也会在所难免地出现一些问题。
2 对高职院校学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优化策略分析
2.1 提升高职院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团队建设
一支优秀稳固具有高素质的学籍管理团队是做好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要建立起覆盖院系两级的学籍管理队伍,加强对专业人员的政策法规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学籍管理人员专业能力的塑造和培养,注重人员的选派进修与专业知识和计算机软件知识的培训。另一方面,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学籍管理人员必须树立起对学籍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同时确保高职院校职业学籍管理队伍的稳定性,在管理人员中促成互帮互助自我提升的良好局面。
2.2 推进学籍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提升管理水平
利用现代化水平提升学籍管理的水平是学籍管理的必然趋势。高职院校不管其对网络化与信息化的运用如何,但都应该将推荐学籍管理的现代化纳入高职院校发展的方向。改变传统的学籍管理观念,积极推进学籍管理的网络化与信息化建设,因为学籍管理的现代化是提升高职院校学籍管理的唯一有效的手段。在高职院校实施学籍管理的信息化与网络化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这需要包括院系老师和学生在内的全力做好配合工作,以确保学籍管理的信息化推进可以统一步调。不然学籍管理工作很难得到有效的提升,不能实现大阔步的向前发展。
2.3 强化对高职院校学籍管理的探索和研究
加强对学籍管理的特殊性研究是高职院校的重点工作之一。高职院校应该重点加强对学籍管理功效的研究,提升学籍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探讨做好院系两级学籍管理的综合研究,分析研究推进信息化条件下加强学籍管理的探索和实践。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团队还应该进行研究领域的拓展,积极促进院校之间学籍管理的经验交流,促进共同发展,提升学籍管理的效果。
2.4 完善学籍管理的工作机制,加强制度建设
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好坏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学籍管理的制度以及和制度的具体落实情况。制定符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的学籍管理制度,积极推进学籍管理针对每个阶段学生成长的特点服务院系的教学工程的建设要求。在进行学籍管理制度建设的同时也要具备长远的眼光,与学籍管理大的趋势相互结合,促进学籍管理工作运营机制的长效健康发展。只有制定良好的学籍管理制度并进行有效的落实,才可以在高职院校建立长足的良好学籍管理体系。
3 小结
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主要就优化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工作探讨了一些优化措施。但除了以上介绍的这些措施之外,高职院校之间还可以建立一些共同交流的平台进行工作的沟通和探讨,解决这些工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通过与其他兄弟院校的沟通研讨,以达到促使一些个性问题的解决,积极促进各个院校学籍管理工作的共同进步和发展。总而言之,高职院校应加强自身的团队建设和制度建设,加快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和对学籍进行科学的研究,全面促进高职院校在学籍管理方面的健康稳定发展。
摘要:学生学籍管理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适应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必须不断优化学生学籍管理制度,以达到为优化教学服务、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背景下具有高质量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籍管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江源.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的特征及缺失.高教探索,2001(1):32-33.
[2]李伟.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镇江高专学报,2002(4):64-66.
[3]李伟年.高校管理应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0):28-29.
问题及其优化 篇11
关键词 无约束优化;谱共轭梯度法;下降性;全局收敛
中图分类号 O224 文献标识码 A
1 引 言
1952年Hestenes和Stiefel提出求解线性方程组Ax=b(x∈Rn)的共轭梯度法.当矩阵A对称正定时,解此方程组等价于求n元二次函数
的极小值点,1964年Fletcher和Reeves将该方法推广应用于解决非线性无约束优化问题,得到求一般函数极小值的共轭梯度法.因具有结构简单、计算机存储需要小等优点,共轭梯度法已经发展成为科学、工程、经济等领域中求解大规模优化问题的一类有效方法,至今对其研究依然很活跃.
考虑无约束优化问题
问题及其优化 篇12
一、目前学校物理环境存在的问题
我参观了几个中小城市和农村的一些学校, 观察到一些学校生态环境的恶劣状况。狭窄道路上不断的交通噪音, 停在人行道上的机动车喇叭齐鸣;学校里或学校附近没有绿色的可供运动的空间, 只有很小的操场、残破的校舍、装饰很差的校内环境;狭窄的通道, 采光差的教室;没有屋顶的户外厕所;很小的教师办公室;运动和体育课所用的空间过小;在教室里用餐;音乐课在一个有回声、影响他人的校舍里上, 教室之间没有隔音墙;缺乏宜于小组活动的小房间;缺乏用于个别辅导的空余房子;没有展览室, 由于没有可供上架的地方, 有吸引力的图书只能放在不便阅读的书橱里。而条件稍好的学校, 却存在着另外一些问题。
综上所述, 目前学校物理环境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经费不足。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是制约教育经费投入的重要因素, 而教育系统却要承担两亿多人的正规教育和七亿多劳动力的教育培训任务。因此,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 教育经费不足是制约我国教育生态系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 教育资源浪费。主要体现在学校仪器设备的闲置和使用不足, 这种情况尤其发生在高等学校。很多学校都会有一批电脑、桌椅弃置一旁, 风刮日晒, 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而另外一些农村的学校连一台电脑都没有, 桌椅更是破烂。
(3) 布局不合理, 整体不和谐。一些学校追求现代化, 多建楼, 而不懂整体的和谐。客观上也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并且大大降低了审美价值, 削弱了教育功能。
(4) 科学性、教育性不强。过分强调美观, 而不注重它的科学依据及教育功能。
另外, 还存在很多主观因素。比如:学校管理者不重视学校物理环境的创设, 没有充分认识到学校物理环境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影响;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不能从管理学、系统论的角度来审视学校物理环境的创设。
二、优化学校物理环境的策略
学校物理环境作为教育环境这一特殊领域的一因子, 有其自身的规律和诸多相关的制约因素, 因此优化学校物理环境必须采取一定的策略并遵循一定的原则。
(1) 共性与个性相统一。优化学校物理环境应有体现社会要求的、必须遵循的教育管理规律, 但由于学校类型不同, 所处的区域不同, 其环境的构建也要体现自己的特色, 与本土文化相结合。
(2) 封闭性与开放性相统一。封闭是指其组织构建必须立足于学校, 立足于教育教学管理活动, 立足于发扬学校教育的特征和功能。开放是指不断吸取各种形式的精华, 使学校物理环境的优化建设不能只囿于学校院墙内, 要善于利用内外互动互促原则和方式去建设优化。
(3) 整体与个体的统一。校园物理环境建设不管是校址选择、校舍建筑、校园规划, 还是课桌椅的色彩、室内灯光等都不应忽视整体协调。其一, 在社会环境中校园与外界一般以围墙隔开, 把学校封闭为一个完整、单一的空间。但学校物理环境是一个个体, 社会环境是一个整体, 两者之间有广泛的联系, 社会环境因素对其起决定因素。学校的整体面貌要与外部环境吻合、协调, 整体风格不能打破社会环境的整体和谐美, 要巧妙设计合理布局, 与外界保持连续和流通。其二, 就学校物理环境而言, 其优化涉及很多因素, 只有当这些因素协调一致时, 积极作用才能正常发挥。因此, 要以全局的观念从整体上对学校物理环境的各个方面进行规划和调整, 以便把各种环境因素有机协调, 形成一个整体氛围。
(4) 形式与功能的统一。形式与功能的统一即审美性与实效性的统一。学校物理环境不仅要符合一定的审美标准, 还应该从实际需要和条件出发, 注重适用、有效和可持续性, 同时兼顾减少资源消耗的目标。
(5) 要体现教育性。它必须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服务, 有利于实现学校的教育功能和目标。此外, 也要体现一定的时代性, 要反映时代的变化和要求, 表现出时代的精神和一定的超前意识。
我们都知道, 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下一代, 不管什么样的环境的设置, 均是围绕这一目标而进行设计的。学校环境有两个特点:一方面, 它是一个简化的环境;另一方面, 它是一个净化的环境。诚如杜威所说的那样, “我们称作学校的社会机构的首要职责就在于提供一个简化的环境, 选择相当基本并能为青少年反应的种种特征, 然后建立一个循序渐进的秩序, 利用先学会的因素作为领会比较复杂的因素的手段”“学校环境的职责在于尽力排除现存环境中的丑陋现象, 以免影响儿童的心理习惯, 选择的目的不仅是简化环境, 而且要消除不良的东西”。我们相信, 经过所有学校教育的参与者、支持者的努力, 定能创造一个越来越美好的学校环境, 更好地进行学校教育, 培养下一代。
摘要:学校物理环境是影响学校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学校物理环境存在着很多问题, 所以要采取一定策略来优化它。本文旨在揭示问题及优化学校物理环境的策略和原则, 以期为改变现状、更好地发挥其教育功能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学校物理环境,优化,策略
参考文献
[1]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2]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全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4]王明蘅.大学校地合理面积之探讨[J].教育研究资讯, 1994 (1) .
【问题及其优化】推荐阅读:
问题及其危害11-27
环境问题及其解决07-04
环境问题及其根源10-17
数学问题解决及其教学06-23
审计风险及其防范问题06-29
企业合并及其财务问题10-02
问题探讨及其解决办法10-25
以贷还贷及其法律问题05-31
校园文化发展情况及其问题06-12
企业战略管理问题及其价值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