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分析

2024-08-12

财政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分析(精选8篇)

财政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分析 篇1

【摘要】本文对财政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进行了简要叔叔说。

【关键词】财政审计;问题;应对策略

一、财政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对预算执行审计监督的范围、内容和手段的相应规定,有些不够明确,有的规定滞后。预算执行审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它主要涉及地方政府、各级财税部门对国家统一财税政策的执行情况,国家统一财税政策的执行情况又影响到预算执行和决算。虽然在审计实践中,把税务部门的税收征管情况和海关对进出口货物的监管情况已作为审计范围和内容,但从法律规范的完整性和依法审计的角度来说,在《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应将地方政府和各级财税部门执行国家财税政策情况以及直接影响预算执行和决算的非直接预算缴款、拨款关系的企业和事业单位也明确纳入预算执行审计的范围。另外,由于审计延伸调查手段受限,不利于将问题查深查透。《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对在预算执行审计中,有关单位和个人对审计机关的工作不予支持配合的,如何处理,应作出明确的规定。

(二)审计技术方法的不足影响到审计事业的发展。当前主要是预算执行审计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远远落后被审计单位,预算执行审计项目经验交流和业务培训不够,不利于特派办的长远发展和提高。

(三)审计移送案件的管理和查处工作亟待加强。最近,我们对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和向司法部门移送的案件线索的查处情况进行了追踪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审计移送的案件线索受到有关方面注意,被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的案件线索大部分得到较好查处,但审计移送案件查处工作的总体情况仍然不尽人意,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究其原因,主要是审计移送工作的沟通渠道不畅,移送案件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审计机关缺乏必要的追踪和监督手段,以及审计机关与司法机关的配合工作还需进一步完善等。

(四)审计决定执行难,特别是涉及纠正地方政府自定政策的审计处理决定的执行更难。对于涉及补交税款和通过财政决算上解中央收入的审计决定基本可落实到位,但涉及地方政府政策的审计决定落实的难度就比较大。有些地方政府未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税法,擅自扩大优惠政策享受范围,往往存在审计部门“年年查,年年有”的问题,说明审计决定的落实力度确实不够。

(五)特派办在财政审计监督范围方面缺乏一种相对稳定的制约机制,财政审计力度有弱化倾向。虽然审计署在确定特派办的职能时规定各特派办财政审计有固定的管辖范围,但实际上,财政审计并没有按照审计署对特派办划定的管辖范围来执行,而是在特派办之间进行大交叉审计或几个特派办同时对某省同一项目进行审计。这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审计组织形式虽然具有独立性较强的优点,但也存在比较明显的弊端:一是特派办之间在审计管辖范围外实行交叉审计的审计成本大大增加;二是全国各省、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具体情况不一,在短时间内难以熟悉情况,找准审计突破点,潜在的审计风险大;三是常年长时间实行特派办交叉审计,审计人员容易产生疲惫厌战的心理,不利于审计质量的提高。

二、深化财政审计的建议

(一)在抓好“同级审”的同时,不能忽略对省级财政决算的审计监督。“上审下”与“同级审”其审计监督的对象不同。“上审下”必须重点突出对下级政府贯彻执行国家财政政策情况、上级预算收入征管情况、与上级财政办理财政结算情况及上级财政专项补助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监督,避免与“同级审”简单重复。还应将财政决策审计与重点资金、重点项目、重点问题的专项审计和专题调查结合起来,把预算执行审计与对其他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结合起来,发挥财政审计与其他专业审计相互配合的作用。

(二)建立审计与有关部门监督分工和协商机制,避免重复检查,形成“内耗”。目前,由于中央预算执行审计在监督的对象和内容上与财政部驻地方专员办的检查存在许多重复和交叉,因此建议在安排审计项目时,审计署与财政部进行协调,避免与财政部专员办对同一审计对象在同一时间对同一内容进行重复检查。

(三)建立预算执行单位审计资料信息库,实现审计资源信息共享。各特派办对其辖区内每个被审计单位分按基本情况、法规政策、审计发现问题建立相应的资料数据库。如遇异地交叉审计,由实施审计项目的特派办将当年有关的基本情况、法规和发现的问题输入数据库,然后移交当地特派办保存归档。

(四)进一步加强审计移送案件的管理工作,保证审计移送案件线索得到认真查处。

1、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审计署同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建立案件移送工作的两个通知要求,严格执行立案或不立案的通知规定,实行立案监督制度。

2、进一步完善案件移送制度。对审计机关移送的案件线索,建议明确规定司法部门决定立案或不予立案的时间要求;对不属自身管辖范围,需转送其它司法部门查处的或对审计移送的案件线索立案侦察后,认为不构成犯罪的,建议以书面形式告知原移送案件线索的审计机关;对于案件的起诉、审判及判决情况,建议有关司法机关也要通过正常渠道告知审计机关。

3、加强和改善有关部门的协作配合。审计机关与司法机关要建立正常的沟通协调渠道,进一步明确各自在移送案件查处工作的职责,形成和谐的协作机制。

(五)按照特派办现有的审计管辖区域,建立一种相对稳定的特派办财政审计体系。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加强对预算执行和地方政府及财税部门执行国家统一财税政策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应成为审计机关的一项经常性任务,特派办地位的超脱性正好适应这一要求。因此,建立特派办与其辖区内被审计单位相对稳定的监督机制,既可发挥特派办对其辖区内被审计单位情况比较熟悉,能充分利用已有审计资源的优势,又能明确审计风险责任制,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和控制审计风险,是加大中央预算执行审计监督力度的有效途径之一。对中央预算执行审计在坚持“五统一”同时,让特派办在审计辖区内适当安排一些审计调查项目,如基层国税部门税收征管情况的审计调查、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审计调查等,便于及时发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为正式实施审计锻炼队伍提供依据。

(六)财政审计必须跟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要具有瞻前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客观上要求按照公共财政基本框架建立新的预算模式。根据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基本要求,我国预算管理将进行重大改革,审计的内容、重点和方式方法及审计标准也将面临重大改变。建议审计署提早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争取主动。一般认为,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财政审计的总目标是“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促进依法理财、依法治税,加强廉政建设,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具体目标是促进各级政府和财税部门自觉维护中央政令的统一,确保预算收支的真实合法性,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财税部门的预算收支行为。与预算执行审计目标相应的审计范围一是预算收入的执行情况,二是预算支出的执行情况,三是公债的管理情况。审计的重点内容是,国家统一财税政策的执行情况,预算编制的合法性、科学性,预算收支的真实性,预算支出使用的效益性,公债管理的安全可行性。审计的方式方法是以部门预算审计为基础,项目预算审计为重点,提高部门资金使用效益为目的,扩大部门预算执行审计面,加大延伸审计力度。

(七)加大培养交流力度,提高财政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财政审计质量和效率,控制审计风险的当务之急是加大预算执行审计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开发应用,着力培养一批既懂财政审计业务又通晓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审计专业人员。建议审计署财政司应加大对特派办的指导力度,有计划地组织特派办交流财政审计经验,研究探讨问题,推广优秀审计成果,对优秀的审计成果要定期汇编成册,推广先进的审计技术和方法,扩大优秀审计成果的作用。

财政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分析 篇2

一、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概念及审计软件的分类

1. 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概念

所谓计算机辅助审计即依赖电子信息技术完成审计的部分工作,以求达到节约审计资源的目的。在此概念中,我们明确了计算机在审计工作中只能完成部分审计工作,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目的是节约审计资源,包括人力资源、时间资源以及资金。为了能通过审计软件进行审计工作,在开发审计软件时就必须使审计软件具备审计实务的需要,为此审计软件必须要具备以下特定功能:审计软件必须能完成数据的采集转换以及财务数据查询分析;具体审计项目的作业;账簿的查询与分析;专家系统和审计实时监控系统等等。目前这些功能也是市场上常见的审计软件的主要功能,在审计软件中这些都被开发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供审计人员实施审计工作使用。在我国,目前计算机辅助审计实务中,数据采集转换和数据分析是计算机辅助审计的两个核心环节。

2. 审计软件的分类

审计软件可以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如果按所开发审计软件的主要功能进行分类,可以把计算机辅助审计分为审计查证软件、审计管理软件和审计支撑软件。如按审计软开发所面向的特定主体,可将审计软件分为内部审计软件、社会审计软件、教育版审计软件。内部审计软件主要是依据企业内部审计需要开发的,用来满足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内部审计的需要,目前对于一些大型的企业其业务多,而且在审计业务中有一些特殊的作业需要,软件开发公司可以为其特制一些功能模块;社会审计软件主要面向事务所的需要开发的审计软件,可以帮助注册会计师在社会审计中起到节约审计时间以及提高审计效率的作用,事务所的成本主要为人力成本,各项工作都需要注册会计师完成,其成本较高,借助于计算机辅助审计可以把大量的常规的工作交给计算机完成,这样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提高审计质量;教育版审计软件主要面向高校开发的审计软件,他不能在实务中使用,教育版审计软件开发主要是满足高校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教学的需要,所以在教育版审计软件的开发中会有和实务版不同的功能。

二、审计之星软件介绍

博科公司开发的“审计之星”审计软件是市场目前使用比较多的一款审计软件,不仅在实务中广泛使用,而且目前好多高校也使用“审计之星”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的教学。在实务中各种行业的公司都可以使用这款软件,目前比较知名公司使用“审计之星”软件的有:中石化、首都公安、气象局、国土资源部、中国远洋等数家政府及企事业大型单位;在高校中更有着超过9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至今为止,该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已拥有万余家审计管理软件客户,并在国家公安部、科技部、财务部、内审协会等多部委内进行推广。

目前,审计之星主要是运用于企业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软件开发的依据是我国当前的最新的审计准则,能够做到对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实施经常性、即时性的审计,实现了审计工作的远程化、实时化和可预警化。通过审计之星软件能实现审计作业的“三大转变”,即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相结合;单一的静态审计转变为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单一的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相结合。

三、目前计算机辅助审计存在的问题

1. 软件开发精英人才缺乏

审计软件的开发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不仅要有深厚的会计知识,还必须要有计算机知识。目前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知识的人才是有,但他们当中好多一部分人并不对这两门学科都有深入的研究,有些人会计专长,计算机偏弱;或者相反。我们需要的是会计专家又是计算机专家,这样的精英人才可遇不可求,制约了计算机辅助审计这门学科的发展。这要求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企业可以和相关院校联合培养这种复合人才,可以选择部分高效进行试点,如一些著名的财经类高校,可以将会计课程和计算机课程从大一同时开设,两门学科知识同时开始学习。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该承担一些企业成本,来帮助企业降低人才的开发成本,同时提供一些政策上的优惠如减免税和资金补贴来提高企业的积极性。

2. 软件开发企业众多,软件版本亦多种多样,缺乏规范性

目前,市场上财务软件公司非常多,各公司都在开发各种财务软件,包括开发各种审计软件,每个公司开发的系统版本都有一定的区别,这就使得审计软件不能像财务软件那样在功能模块方面比较统一,这给使用这些审计软件的人员在选择审计软件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由于模块的不统一性,审计软件能完成的审计工作就存在差异,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审计软件成为企业购买审计软件的关键,有时企业花了钱买了软件却不适用,导致企业使用审计软件的积极性降低。

3. 软件开发成本居高不下,市场价格难以被普遍接受

目前,审计软件的价格还比较偏高,这也使得好多公司不愿意尝试。在目前审计软件不可能完全取代人工审计的情况下,许多公司不愿意尝试通过审计软件对公司的财务进行审计,更愿意通过传统的审计方式经行日常的审计工作。这使得降低审计软件的开发成本成为软件开发公司的首要问题。

4. 没有相关的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制度、准则

计算机辅助审计也需要相关的制度保障,如果没有相关制度保障计算机辅助审计就无法象会计电算化那样名正言顺的存在,相关审计人员也没有统一的审计规范需要遵守,这对于计算机辅助审计的长久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所以在当前急需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相关的法规、制度建设,使得计算机辅助审计能够在统一的法规、制度框架下进行,使得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存在有着合法的身份。

5. 高校对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不够重视

目前,各高校更注重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而对计算机辅助审计的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为各高校没有设置相关专业甚至连相关专业方向都没有设置,更谈不上围绕该专业设置相关课程,当然也没有相关的教材的公开出版,所以目前想买到一本关于计算机辅助的审计教材是很难的。

6. 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近年,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非常迅速,主要表现为有大量的软件开发公司开发了大量的财务软件,如金蝶、用友等。而国家对审计电算化的支持力度相对较小,这也是导致我国审计电算化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四、应对策略

1. 政府部门应承担更多的责任

一是大力支持审计软件开发。计算机辅助审计水平的提高可以大大节约审计的人工成本,可以缓解我国未来人力资源不足的情况。因此,政府部门应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应选择一些实力较强的软件公司进行扶植开发审计软件,当然还可以给予一些税费上的优惠,让这些企业主动的选择开发审计软件。

二是政府应制定统一的计算机辅助审计的部门规章。目前,我国计算机审计还没有相关制度约束,所以开发出来软件产品在功能模块上也没有非常的统一,这很不利于计算机辅助审计的规范发展,所以各个企业开发的审计软件差异较大。因此,财政部制订计算机辅助审计的规章、制度就显得非常重要,同时应对审计软件做一定的规范,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计算机辅助审计较快的发展。

2. 软件开发企业应和高校进行互动

软件开发企业应主动的和高校进行信息交流,在软件开发、人才培养、课程开发、教材编写等方面进行互动。企业可以派员工去学校授课,学校老师也可以参加到企业的软件开发中去,高校的学生也可以选择企业作为实习基地,学校和企业也可以联合开发相关教材。这样的交流活动目前已经有企业开始尝试,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如博科软件公司定期会组织相关高校老师进行交流研讨。

3. 增强审计软件的适用性

从目前来看,计算机辅助审计还无法完全替代人工审计,如对原始凭证真假的识别、比如说一些函证,审计软件是无法审计的。因此,增强审计软件的适用性应该是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生命,再好的审计软件产品如果不适用,那么计算机辅助审计就缺少了生存土壤。

财政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分析 篇3

关键词:劳动仲裁制度;问题;应对策略

劳动仲裁作为一种重要的程序制度,其主要是为了解决劳动纠纷或劳动争议,是劳动争议处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被大多数国家所采用。但是我国现行的劳动仲裁在运行过程中,难以与当前复杂化、多元化和市场化的劳动关系相符合,无法有效解决大部分劳动争议,不利于劳动仲裁制度的完善。

一、我国劳动仲裁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劳动仲裁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制仲裁对当事人的诉权加以限制;二是劳动仲裁机构缺乏权威性和中立性;三是仲裁人员素质不高。

1.当事人诉权被限制

当事人应当具备选择诉讼和仲裁的权利,而不是必须要依照法律进行仲裁之后才能诉讼,“先裁后审”的原则往往会违背当事人的意愿,导致劳动争议解决的成本较高,周期较长,不利于及时解决劳动争议。在劳动争议中,仲裁具有强制性,如果一方当事人申请仲裁,则另一方必须要参加,并且仲裁作为提起诉讼的重要程序,没有经过实体仲裁则将无法提起诉讼。这种强制性规定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当事人自愿原则,难以有效解决劳动纠纷,导致案件拖延不决,增加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诉累,不利于仲裁裁决的履行,降低仲裁机构的裁决效力。

2.权威性和中立性的缺乏

劳动仲裁委员会作为劳动争议解决机构,其只是劳动行政部门的下属机构。在实际过程中,劳动仲裁机构缺乏权威性和中立性,其用人单位和工会的代表虽然是委员会中的成员,但是其没有参与到日常的工作中,也没有介入处理劳动争议案件,流于形式。同时,仲裁程序不够合理,其缺乏诉讼程序,导致部分仲裁人员缺乏责任意识,在案件审理的过程中敷衍了事,草率裁决。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劳动仲裁机构的权威性,导致当事人不信任劳动仲裁委员会,不利于劳动纠纷案件的及时解决。

3.仲裁人员素质不高

对于仲裁人员而言,其作为劳动纠纷案件解决的主体,其专业素质对劳动仲裁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我国相关制度法规明确规定了劳动仲裁人员的聘用资格,其需要具备高中文化程度,这导致仲裁委员会职员的整体素质降低。同时部分仲裁委员会对职员的专业培训不够重视,仅仅只重视案件解决的数量,从而导致劳动仲裁效果低下。

二、我国劳动仲裁制度的应对策略

1.采用仲裁自愿原则

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构在处理劳动争议时,采用的“先裁后审”制度缺乏理论和法律依据,因此必须要对仲裁前置予以取消,适当采用仲裁自愿原则。这样能够进一步完善劳动仲裁制度,促进劳动争议处理成本的降低,提高处理工作的效率,有效保障争议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此外,采用仲裁自愿原则,能够使当事人仲裁意愿得到尊重,对劳动争议案件加以分流,确保救济渠道的畅通,从根本上避免重复审理一事的现象,实现司法资源的优化配置。

2.构建健全的“三方原则”劳动仲裁组织

就目前来看,虽然现行的劳动仲裁坚持了“三方原则”,但是还没有构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三方参与机制,一些用人单位与工会的代表仅仅只是挂牌人员,实际上劳动争议仲裁还是由政府独裁。健全的“三方机制”中,政府扮演的是一个协调的角色,与其他两方的地位一样,而不是扮演一个行政管理的角色。所以,想要从根本上实现“三方机制”,劳动仲裁委员会应当从根本上摆脱政府相关部门的束缚;因此,劳动仲裁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应当在劳动行政部门外处于独立状态,有效解决办公场所、经费来源以及人员编制等问题,仲裁委员会人员的选拔应当与市场经济要求相符,劳动仲裁委员应当属于独立的法人,不应当仅仅作为劳动部门挂牌人员开展工作;同时,“三方原则”不能局限在仲裁委员会,还应当在劳动争议处理常设机构中贯彻“三方原则”,在每一个仲裁庭、案件处理中都要予以贯彻,这样才能够保证劳动仲裁委员会的权威性。

3.加强仲裁人员的素质

仲裁人员的素质不仅对劳动争议案件处理的质量具有一定的影响,还关乎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劳动仲裁委员会必须要对人员聘用制度加以严格制定,强化职员的整体素质,并且相关立法部门必须要结合仲裁人员资格要求不严现象,对立法中的相关事项加以修正,提高其任职的条件。在考核劳动仲裁人员时,要保证应聘人员具有较高的劳动法律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够对问题进行快速分析和解决,并考核其道德素质,要求其具备较强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同时,对于已入职的仲裁人员,应对其进行培训,提高劳动法律法规方面的专业知识,从而促进职员整体素质的他生。此外,由于劳动仲裁队伍不断增多,应积极引进相关的竞争机制,让当事人自由选择自己信服的劳动仲裁人员,并强化仲裁人员的服务意识,提高其专业实践能力。

三、结束语

财政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分析 篇4

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要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贫困地区。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全面部署了本世纪前十年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这是国家对贫困地区群众的关怀和爱护,是党中央对农业、农村、农民优惠政策的具体体现。

扶贫专项资金是国家设立的用于贫困地区、经济不发达的边远地区发展生产,改变落后面貌,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农民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专项资金。为了加强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财政部也相应出台了《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试行)》(财农[2000]18号)和《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管理办法(试行)》(财农[2001]93号),规定省、地、县三级财政部门都要设立财政扶贫资金专户,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封闭运行,非财政扶贫资金不得借用财政扶贫资金专户。并对重点骨干建设项目要实行招投标制,大宗材料要实行政府采购,并对财政扶贫资金报账所需的凭据及程序等方面也作了详细规定。尽管如此,但在财政扶贫资金的实际拨付和使用过程中,尚存在着许多弊端。

通过审计,发现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特别是在管好用好扶贫资金上采取了一定的行之有效的措施,使有限的资金发挥了较好的效益。农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加强,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但是由于各种因素制约,使扶贫资金在管理使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计划刚性不足,擅自改变用途。受国家和省调控政策制约,县(市)级在项目申报上缺乏自主权。为了争取项目资金,有的项目虽然不符合本地实际,可是往往按照上级项目规划上报项目,才有可能争取到项目资金。有的项目符合本地实际,但不符合上级规划要求,就难以争取到资金。因此,项目资金到县(市)和乡(镇)后,存在着部分项目没有严格按照上级下达项目计划执行,随意调整项目建设地点、建设内容,擅自改变资金用途的现象。

二是上级部门下达指标晚,项目不能按期实施。由于上级部门下达扶贫资金指标一般是在下半年或年末,因此县(市)很多扶贫项目不能按当年计划完成,普遍存在着项目资金滞拨现象。就我州汪清县来说,2008年3月为止,2006年-2007年两年计划实施项目共计208个,已实施项目122个,未实施项目86个,占两年项目总数的41.35%。

三是监管手段不硬,挪用现象存在。目前部分县(市)仍然存在挤占挪用扶贫资金现象。其表现形式为:一是项目管理与资金管理不协调。在项目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下,“报账制”管理中出现许多漏洞。项目主管部门只重视资金的分配和拨付,不重视项目工程预决算的审核,对支出票据的审核,认为只要是正规发票,不是白条就行。对票据的开支范围与项目建设内容和工程预决算不进行核实,存在着票据开支内容与工程量不相符的现象;二是由原来乡(镇)直接挤占、挪用、弥补政府经费,变为现在将资金转移到项目施工单位套取现金,形成账外“小金库”;三是报账支出票据中有虚列支出,用税务部门代开的项目工程支出发票套取扶贫专项资金现象;四是项目单位农民投工的劳务补贴支出,农户的领用清册不能真实反映,缺乏可信度。五是项目竣工验收制度不建全, 用造假工程验收单,假合同等形式挤占、挪用扶贫资金,使其被挤占、挪用的扶贫资金“合法、合规、合理”,目前还没有可行的扶贫项目竣工验收的暂行办法。

四是监督服务不到位,使用效益不高。一是有关部门监督检查不力,重立项、重投入、轻管理,造成扶贫项目效益低下的现象;二是缺乏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跟踪监督、跟踪问效不到位,以拨代管问题比较突出;三是扶贫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着因管理不善、决策失误、挤占挪用等原因造成的投资失败、无经济效益等损失浪费问题。四是服务不到位,项目没有发挥到应有的效益,甚至农民得不到应有的收益,使群众意见较大。

上述存在的问题,更加明确了扶贫资金审计监督是扶贫开发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促进国家扶贫开发政策更好地贯彻落实,不断加强和规范扶贫资金管理,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的一个重要手段。而且在审计中发现项目单位违规违纪方法更加隐蔽,给审计工作增加了难度,对审计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审计方法,抓住审计重点,才能更好地履行审计职责。个人认为财政扶贫资金审计中应抓住以下几方面重点:

一是重点抓住对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立项、审批过程的审计 资金管理和项目管理是相辅相成的,资金管理是项目管理工作的保障,项目管理是做好资金管理的基础。项目选择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和效益性。对扶贫项目立项和审批过程的审计,是正确反映财政扶贫资金全貌、全面评价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是否有效的重要一环。

项目确立程序一般是由村委会申请,乡(镇)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向县(市)财政及扶贫办申报,由县(市)扶贫办领导小组进行平衡审批后向州(市)一级扶贫办及财政部门申报,州(市)扶贫领导小组审查汇总后报省一级扶贫办及财政部门,最后由省扶贫办领导小组审查审批后下达执行。县(市)财政局和扶贫办不能调整省批准的项目和资金计划,只起到项目和资金计划的传递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审批部门对扶贫项目缺乏调查了解,个别贫困村急需解决的项目应报未报、应批未批、资金分配贫富不均等问题。所以,在具体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要对已经批准的扶贫工程项目严格审查,尤其对调整的计划项目要查明调整原因,审计其合规合法性,还要对最初申报项目资料进行审查,加大审计力度、深度,防止财政扶贫项目审批的随意性,堵塞人情项目,尽力杜绝项目上的腐败问题,保障财政扶贫资金真正能用到扶贫村、贫困人口上,切实解决贫困人口的一些实际问题。

二是重点抓住资金流转环节,对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过程进行审计监督

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环节主要是资金从财政账户拨出后,最终到达项目上。大部分扶贫项目在最基层实施,项目分散,涉及到千家万户,由于基层管理还很薄弱,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资金拨付不及时、财务管理不规范、白条列支过多以及扶贫项目的实施很不规范等问题。因此,加大对财政扶贫资金使用过程的审计监督是保证审计任务高质量完成,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一环。

一是从资金拨付和资金运动变化入手,揭示拨付环节间的资金差异,是扶贫专项资金审计的重点,也是专项资金审计查找问题的突破口。资金的运动变化,是反映扶贫专项资金运动的全过程。在审计中,应注意逐笔查明资金拨付环节中存在的差异的真实原因,顺着资金拨付流向,分析掌握资金活动的最终去向。并且认真核实已签订的项目责任书以及项目施工合同、项目承包合同与项目资金的去向是否相符。在扶贫专项资金拨付环节审计中,一是从会计账薄和会计凭证为基础,查找拨付专项资金支出的去向,进而弄清是否项全部用到扶贫项目上,有无虚列支出、转移资金的情况。二是以银行存款“对账单”为基础,按序时逐笔勾对,理清资金流向,账户内资金的存量的准确性,账实是否相符,查找有无截留、挪用的行为。三是对出纳的库存现金进行盘点,找出短款或长款的原因;弄清是否有隐匿账户。四是以出纳现金的记账为基础,核实每笔业务的真实性;五是对大额现金支付的项目引起高度重视,发现疑点,顺藤摸瓜,一查到底。

二是从报账原始发票入手,揭露挪用和骗取扶贫资金,是扶贫资金审计的重要环节。审计时,应到现场详细核实扶贫项目的建设内容和建设规模,便于对报账票据的审核。对以现金方式补助的,要有农户在领用清册上本人亲自签字、盖章或摁手印,在税务代开的票据,要到税务部门核实其票据真伪,防止套取现金,特别是大额现金支出,报账时要一律使用正式发票,坚决杜绝白条入账。三是从往来账户入手,揭露隐匿货币资金和移花接木现象,是扶贫专项资金审计不可忽视的关键。目前,有些扶贫专项资金使用单位利用往来账户进行作弊,隐匿货币资金,把往来账户当成“掩体”,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造成专项资金流失。在审计中,应注意对往来账的真实性、可靠性进行审计,对其资金活动轨迹进行清理;对内部往来延伸核实,对外单位的往来采取外调核实,不放过一丝一毫的蛛丝马迹,弄清往来账户中存在的疑点。

总之,在资金流转环节审计过程中,重点抓住资金拨付为主线,采取详查和抽查相结合的方法,突出“全面审计,审计重点”,有条理的对财政扶贫资金进行审计,以保证扶贫资金的安全、有效、合法。

三是重点抓住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性审计

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正当与否直接关系到贫困地区人民的切身利益和稳定发展,只有保证扶贫资金真正用到扶贫项目上,并狠抓扶贫成效,真正做到对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有效改善群众的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才能体现扶贫这项民心工程的深远意义。

开展扶贫资金效益审计,可以围绕扶贫开发重点,分别选取一定比例的项目进行审计和调查,在具体实施中做到“突出一个重点,抓住一个关键,搞好三个结合”。突出一个重点,就是要重点揭露扶贫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管理不善、决策失误、挤占挪用等原因造成的投资失败、无经济效益等损失浪费问题。抓住一个关键,就是要把效益审计关键放在如何促成扶贫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上。要对审计发现的弄虚作假、挪用、骗取资金、项目选择失败等造成扶贫资金损失的问题进行分析,从改进体制、完善机制、健全制度入手,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的审计建议,引起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搞好三个结合,一是效益审计与传统审计结合。我国目前效益审计还是以揭露问题为主,重点揭露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审计实践中,我们要把效益审计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结合起来,既可以提高审计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审计成果的质量,又可以突破传统财务审计方法,培养和锻炼审计人员。二是点面结合。扶贫资金效益审计的落脚点要放在扶贫项目上,抽查的扶贫投资项目不得少于总投资的50%甚至更多,其中要抽查一定数量的完工项目。三是定量与定性结合。要把有关主管部门考核扶贫资金效果和效益的指标与各级党政领导关心的指标进行有机结合,作为扶贫资金效益审计的评价指标,其中既要有定量指标,又要有定性指标。

财政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分析 篇5

时间:2014-07-01

一、内部审计的定义

国外在综合欧亚主要国家、美国以及国际经济合作组织等国际组织在公司治理方面的法规和准则的基础上,2002年的亚洲内部审计研讨会从公司治理的广义角度,做出了完善的公司治理设计:保持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不断检查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外如实披露内部控制现状;保持一个强有力的内部审计。可见也已经提升内部审计的地位。

我国自1983年利用行政手段在企业内部实行内部审计制度已有20多年的历史。在这20多年的实践中,我国内部审计得到了迅速发展,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尤其在近几年来,政府审计以及独立审计在社会公众的关注下,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而与其相反,内部审计却处于发展缓慢的态势。面对新世纪,中国企业内部审计将何去何从;将怎样去面对现代企业管理对内部审计的要求;在促进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同时,内部审计发展的未来动向如何,这些都是值得去探讨的问题。

2006年1月11日,李金华审计长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五届二次理事会对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要求和建议,中国内部审计近几年来取得了很大成绩,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也做了很多工作。但中国内部审计也还存在着不足,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要把内部审计和国家审计等同起来。他说,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求真务实,以真实性为基础,加强自身建设是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共性。同样,二者区别也很明显。内部审计要以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为主,从效益审计出发,最后落实到管理审计;内部审计要以事前内部审计舞台大、领域宽,无论是理论方法还是具体操作实践上都有自己的特色。通过借鉴国外内部审计先进的技术与方法,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找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据此,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强有力的监督、服务职能,对促进企业长远、健康地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内部审计是在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下,基于经营管理和控制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并且是企业为了加强内部经济监督和经营管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管理的内在需要而逐步完善起来的。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的一个独立职能部门,通过对组织内部各种业务和控制进行独立的审查和评价,来确定其是否遵循了公认的方针和程序、是否符合既定标准、是否有效地和经济地使用了资源、是否正在实现组织的目标,并据此对所审查的活动组织内成员提供分析、评价、建议和咨询,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履行其职责。内部审计作为组织内部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众对内部审计职能要求也在不断的深化。

二、内部审计的职能

内部审计是国家审计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企业中,内部审计具有三项职能,即监督、服务、评价和鉴证。

(一)监督职能

审计的监督职能是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一项共同职能。《审计法》第五条规定:“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干涉”,这是审计发挥监督职能的保证。《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国家审计署第一号令)第七条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的下列事项进行审计:(l)财务计划或者单位预算的执行和决算;(2)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活动;(3)经济效益:(4)内部控制制度;(5)经济责任;(6)建设项目预(概)算、决算;(7)国家财政法规和部门、单位规章制度的执行;(8)其他审计事项。”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就是要求内审要依法对上述八方面进行审计监督,以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我们日常内审工作中,也正是围绕着这八个方面开展工作的。比如:财务收支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离任审计等等,通过这些内部审计,为本单位的经济活动的正常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服务职能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不同,内部审计机构是企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内部审计在维护国家财政法规和规范企业经营行为上起着监督作用;它作为企业的组成部分,又负有为企业谋求更高的经济效益服务的义务,也就是说,运用内审现代技术和手段,剖析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存在的薄弱环节,分析其原因,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各种内部管理制度,强化内部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为企业在市场竞争、生存和发展上提供决策服务。这种服务具有双向性。外向型服务也称监督型服务,即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必须依据国家有关政策、法律、法令、税收等法规依法经营,以适应国家整体经济运作的要求。

为政府行使监督职能,对企业起保护作用;另一方面是内向服务,即帮助企业用好用足国家政策和法令,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同时,通过审计、分析,发现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究其原因,帮助企业建章立法,加强内部管理,挖掘企业潜在的效益因素。

(三)评价职能

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在生产经营等各个领域都尽可能地防止和减少损失浪费,提高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利用效果,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经营的效益。内部审计通过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审计,即对经济、效率和效果的审计,客观评价和确定本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效益性,指出生产经营管理中的问题和提高效益的潜力,要求采取措施,提高投资利用效果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节约物资、能源消耗,降低成本,加速资金周转,增加企业盈利,从而促进企业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内部审计的三项职能是对立的统一。审计的基本职能一一监督职能,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通过监督,进行评价,达到服务的目的。同时,监督和评价本身也是一种服务。

(四)鉴证职能

审计被视作是为了第三方厉害关系人的利益而对管理进行“独立鉴证”的是美国管理协会(AIM)。AIM的主要观点是鉴证意义上的管理审计是由独立的外部注册会计师,为了维护股东、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委托人的利益,通过对组织的资金状况、盈利能力及组织机构等分项研究来就组织的管理业绩和管理活动的恰当性发表批判性意见,并对外报告。鉴证意义上的管理审计的核心职能是批判性职能,如果从审计的本质意义上来衡量,外向型管理审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管理审计。

三、目前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的作用日益显现,也引起业企业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但是,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内部审计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企业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作用认识还很不够在我国,由于受到企业性质和规模的限制,许多企业管理人员对内部审计的认识还不够深刻,一部分认为,内部审计只是走形式,不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因此,不注重内部审计的作用;还有一部分认为,外部审计可以很好地监督企业的正常发展,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限制了他们的职权和自由权,并且内部审计没有外部审计的客观性强,也没有权威的鉴定作用。因此,企业忽视了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安排,使内部审计发展严重滞后于企业的发展,失去了原来的作用。

案例:中南家电企业是一家拥有1500多人的中型民营企业,年收入超过7亿元,分设在全国的分公司有11个,目前只有一个审计人员,除完成本部领导交给的任务外,还要去分公司进行有关的财务审计。这严重制约了审计范围的增加,制约了审计开展的深度,审计人员疲于奔命,就象赶场一样,根本没有时间进行思考,全都是流于形式。论文格式再之,内部审计人员缺乏必要的审计专业知识和技巧,现代审计手段掌握不够,难于胜任较为复杂的岗位工作,从而导致内部审计业务不规范,工作无序开始,审计工作质量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现在中南家电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第一学历是会计本科,以前主要从事财务工作,半年前才从财务部调来从事内审工作,对管理方面所掌握的知识较少,难于开展管理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公司治理审计和风险审计。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方面,也显得明显的不足。没有专门针对具体的工作,开展各种各样的专业培训,仅靠个人凭经验的积累和平时收集的资料来增加知识量,这是明显不够的。再者就是现在的内部审计人员,从事内审的时间只有半年的时间,缺乏一定的职业审慎性和敏锐的眼光,难以发现深层次的问题,在分析、解决问题上也存在一定的知识贫乏现象。更重要的是内部审计对风险关注度不高,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来临之前,缺乏对危机预防的前瞻性判断。

因此,公司由于内部控制管理不当,于2010年10月已亏损了800万元,已濒临于倒闭状态。

(二)内部审计职能定位有待提高

在我国,内部审计首要职能是监督,按照企业厂长(经理)的指令对本级各部门、下属各分支机构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审计人员大多都将主要精力放在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审查和监督上,而不是对管理做出分析、评价和提出管理建议。由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一开始便以“查错纠弊”、“堵塞漏洞”等财务审计为主导,往往把被审计对象看作自己的“对立面”,很少以积极的方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起点和定位都不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和完善,企业的经营环境、经营规模、投资主体等都发生了变化,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对内部审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防范经营和投资风险,如何降低成本,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如何加强财务核算和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等等,这些都需要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转变单一的监督职能,增强服务职能,将内审工作的重点从传统的“查错防弊”逐步转向富有建设性的经营管理审计上来,为企业的管理、决策及效益服务,切实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三)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得不到发挥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差,造成内审人员的信心不足。由于我国特有的体制造成企业特有的管理模式,普遍存在对内审工作的不理解,内审工作受到企业各方面的制约或干涉,内审机构和内审员地位不高,审计职能不能充分发挥,影响审计机构及人员的地位,其独立性较差。造成内审人员对做好内审工作缺乏信心。内部审计机构由主要负责人(厂长或经理)直接领导,其地位和职权超越于其他职能部门。在这种形式下,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大大加强,可以不受其他部门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企业人、财、物、供、产、销等整个经济活动进行全方位的审计监督。由于在本企业主要负责人领导下,其权威性也大大增强,其职能作用的发挥有了比较充分的条件。但企业内部审计在监督本企业的经营活动时,不可能不受企业负责人意志的支配,如果企业负责人重视内部审计,它就得以发展;如果不重视,不但得不到发展,还会被撤并,失去内部审计成长的起码条件。而我国许多单位领导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内部审计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对内部审计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仍然无法保证,其监督也就失去了刚性。

(四)内部控制审计方法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审计管理制度尚不健全

我国内部控制审计起步较晚,有关审计的法律体系还不完善,例如:经济处罚权往往受到一些法律、法规的约束;经济责任方面的审计尚无法律法规可以遵循。这都将成为内部控制审计工作中的隐患。再者,就是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会计数据失真现象很严重,甚至有些单位搞真假两套账,私设“小金库”,这样内部控制审计人员面临不能查清事实真相的风险。管理的法规和制度不健全,会增加差错和舞弊的几率,使审计人员难以发现企业经营中的舞弊,形成审计风险。

2.内部控制审计方式落后,审计内容较局限

我国目前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主要方法是制度基础审计,过分依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试,这本身就蕴藏很大的风险。因为制度本身是固定的,但是每个部门面临的环境和情况却是灵活多变的,仅仅依靠制度基础审计,无法因地制宜地发现企业舞弊现象,可能会使审计结论与实际情况不符,导致审计风险。

另外,目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都是事后审计,这样没有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方位、整个过程的跟踪监审,不进行事前和事中控制,就不会及时发现企业经营过程中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从而把经营风险降到最低。

在审计内容方面,目前一般内部审计人员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检查财务数据是否合理、是否合法,认为这就是内部控制审计,他们审计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帐证、帐表、帐帐是否相符,忽略了企业管理和经营领域的控制,片面理解了内部控制审计的内涵。

3.内部控制审计部门机构设置不够合理

目前我国企业中内部控制审计部门一般都与其他科室处于同一级的地位,这就很容易造成内部控制审计部门受人际关系及利益的影响,无法独立开展监督审计工作,造成审计部门作出的决定得不到相关业务科室的认真贯彻落实,人浮于事,实际架空了内部控制审计部门,使其失去审计权威性,成为可有可无的部门。有的中小企业甚至连内部控制审计部门都没有单独设立,这种不合理的机构设置,势必导致内部控制审计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效果。内部控制审计人员结构较单一由于我国企业一直存在一种思想,即:审计就是审账。因此,在相当数量的企业中,内部控制审计的人员都是财务出身,并没有太多管理知识以及业务知识,审计中也仅仅抓住财务数据不放手,无法从宏观和全局把握企业的内部控制,在这样一种较为片面的审计理念下,内部控制审计难以发挥更大作用。

(五)内部审计人员水平不高,审计质量难以保证目前大多数内部审计人员来自于企业财务部门,审计人员不仅要能懂财务和审计知识,而且还要精通企业的各项相关业务。其中不少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缺乏足够的生产经营管理经验,有相当一些人员不具备必要的学识及业务能力,不了解本单位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难以提高或保持其专业胜任能力。另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中普遍存在专业职称拥有比例不高、经济师、工程师及律师等专业人员配备比例太低,甚至为零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的效果和权威性。

(六)内部审计技术、方法落后。风险管理和科学抽样技术应用缓慢,对风险管理理论的认知差,缺乏系统审计的观念,先进的风险管理基础内部审计理念还没有被实务界充分认识和接受。凭审计人员个人经验和职业判断,通过随意抽样进行,较少运用统计抽样和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审计工作的风险无法量化;以事后审计、静态审计为主,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很少开展,导致内部审计不能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避免造成损失。

审计模式落后,很少采用先进的风险管理基础审计模式。企业内部审计主要业务范围仍然停留在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及合法性的审查和生产经营监督上。内部审计技术还停留在简单的账证、账账、账表核对及对会计资料的常规审查上,很少利用先进的风险管理基础审计站在公司治理的高度进行更为广泛的审计。

四、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的对策

(一)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程度企业管理层,应深入理解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从思想上转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作为企业管理的决策层,应从战略角度考虑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为部审计配置适宜的人力、技术、资源,从整体上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建立其权威性。

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建立健全监控和约束机制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内部审计机构在这一过程中,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站在全局的角度认清自己所处的位置和应发挥的作用。

(二)准确定位企业内部审计职能

企业的内部审计一向注重监督职能,但企业也不应该忽视其服务职能。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将由“监督导向型”向 “服务导向型”转变。企业内部审计是自身发展需要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其建立内部审计机构,从事内部审计活动,目的就是在于充分利用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协助和保证组织实现目标。“服务导向型”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侧重于“服务”,即“经济评价”,内审人员除了及时、准确地向组织管理当局报告有关差错防弊和资产保护信息之外,更重要的任务是针对管理和控制的缺陷,提出建设性意见和改进措施,协助管理人员更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各项措施,合理使用房间,以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导向型的本质并非放弃监督,相反,其目的正是通过对分服务职能的有效发挥,促使其监督职能的到位,从而真正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三)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要使内部审计独立地发挥作用,需要企业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使企业真正置身于市场经济之中。同时,要明确企业的产权主体,建立健全产权监督机制,有限制的将内部审计置于产权主体的领导之下,使内部审计真正发挥其维护投资者权益的作用,从而为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奠定基础。

(四)改进内部审计方法

1.逐步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审计法律法规和制度

国家应研究不断变化的经济和审计环境,根据社会需要及时变更审计法律法规,灵活把握审计范围,使得内部控制审计有法可依,彻底消除那些审计手段无法律依据的尴尬局面。企业应当加强内部控制审计的制度建设,在严格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结合单位面临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审计制度,优化企业机构设置,明确审计人员的权利责任。只有通过健全完善因地制宜的内部控制审计制度,才能保证内部控制审计在企业中的地位,才能使审计具有权威性,才能避免内部控制审计成为一纸空谈。

2.改变内控审计方式,拓宽审计内容

企业应当做到事前审计与事中审计、事后审计相结合,微观审计与宏观方面审计相结合。克服以往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中习惯性的事后审计,将控制前移。使企业发现问题可以及时改正问题,不再”亡羊补牢“,而尽量做到”未雨绸缪“.另一方面,企业应当更全面地看待内部控制审计,不仅仅站在制度基础审计的角度,不仅仅集中于会计控制。会计控制的确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最基础的控制平台,但它绝不是内部控制的唯一内容。例如,郑百文,深华源,银广夏等很多曾经的上市公司,会计制度也都比较健全,但是忽略了会计控制之外的控制环境导致会计控制失效,这种案例还有很多。因此,内部控制审计不应仅限于会计控制范畴,应当涵盖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个层面,每个重要控制。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审计人员应当更多的注意企业发展的背景,把一部分精力放在企业控制环境中的文化建设和企业管理这些方面,促使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日臻成熟。

3.合理设置内部控制审计部门

将内部控制审计随意交由企业某一业务部门进行,或者设置与其他业务部门平行的部门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在实践中已经发现了很多弊端,要想改变现在在某些企业中对内部控制审计流于形式的现状,应当设置专门的审计部门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并且这一审计部门应当是高于一般业务部门的,对企业各项内部控制,包括环境、文化、财务、管理、生产、营销等进行统一协调地审计和控制,站在企业内部控制全局的高度,统筹考虑并提出建议,还应当对审计人员进行轮岗制度,如有需要可聘请外部会计师审计,保证审计师的独立性,最大限度地克服内部控制审计的天然缺陷。提高审计人员判断能力,培养业务”多面手“.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不仅仅是对财务数据合理合法与否的审计,对环境、人文、管理、经营、技术、人事等多方面的控制审计同等重要。因此,审计人员在具备财务知识的同时,也要全方面了解公司的其他情况,企业可以有意培养这种业务上的”多面手“人才,让部分有专业技术能力的员工去更多科室轮岗学习,这样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熟悉和锻炼,这类员工可以从总体上把握公司全局,提高专业判断能力。这样一来,审计人员可以全面了解公司情况,根据具体情况设计评价方案、进行控制测试,与管理层进行沟通并出具审计报告。

(五)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强化内部审计队伍建设1.提高审计人员自身素质。道德素养。内部审计职业特性要求从业人员运用一定的执业判断,这是将审计风险在最低限度的前提保障。

2.是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在职培训,改善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要求内部审计人员除精通财务知识和审计技巧外,还应具备生产,技术及管理方面的知识,并有较高的综合分析能力。

3.是强化内部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内部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职业关注意识对内部审计结论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内部审计方案制订阶段,应根据被审计阶段的基本情况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初步测评,恰当评价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程度,在内部审计实施阶段中,保持高度的职业关注,通过控制检查风险来控制审计风险。

4.审计人员应具有一定的现代 审计技术。内部审计人员在掌握传统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应具有一定的内部审计人员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现代信息系统管理和评价技术。此外,为了实现审计电算化,审计机构和组织中更需要有既懂审计,又懂信息系统能够的设计和开发的复合型人才。

(六)将内部审计直接纳入企业管理的范围

内部审计是代表出资者、经营者、决策者从事综合性的经济监督,直接参与生产、流通领域创造价值过程,对公司全过程进行监督。其监督的内容应突破传统的以财务收支为主的模式,向内部控制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等方面发展,对公司经营管理的经济效益和经济责任做出评价,提出建设性的建议,为公司增加价值服务。管理咨询是建议性的服务活动,其目的是为公司增值并改善运营,其范围包括顾问、建议、协调、过程设计和培训等。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大力开拓经济效益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同时还要做好管理咨询等增值型服务工作。在一个存在有效治理机制的公司中,管理者的目标与股东目标一致,领导团队追求价值增值,内部审计部门必须帮助公司实现这个目标。公司的生产经营复杂多变,内部审计部门凭借自己的独有身份和优势,采用参与式的审计方式,以服务为导向,为公司提供咨询服务。其所涉及的服务咨询领域包括公司发展战略和经营决策、项目投资、销售市场景气状况等战略性决策,也包括物资采购、生产工艺,产品促销效果、人力资源管理、后勤服务系统效率、信息系统设计与运行等技术和运营性决策。内部审计人员通过与管理者交流自己的审计结论协助经营者改善经营效益。

结论

财政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分析 篇6

2006-7-21 9:59:04

2004省本级预算执行及其他 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纠正和整改结果(二○○六年六月十二日公告)2006年第1号(总第005号)

对于2004省本级预算执行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工作报告中反映问题的整改工作,省政府非常重视,李成玉省长批示要求,对审计中已经查明的违规违纪资金要认真纠正,对责任人严肃处理。省政府督查办专门发出《督查通知》,要求有关部门和单位积极采取措施,及时进行整改落实。各有关单位按照省政府领导的要求,认真落实审计决定,积极进行纠正和整改。2004审计查出的问题得到了较好的纠正,审计决定要求纠正和处理的违规金额为29.09亿元,已经整改落实28.35亿元,落实率达97.46%。

一、省本级预算管理中存在问题的纠正和整改情况

(一)关于应作未作一般预算收入的问题。省财政厅已将清理收回的以前投入中原信托投资公司资本金利息收入1069万元缴入省级国库作一般预算收入。

(二)关于省财政厅未对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及价款支出编制预算问题,省财政厅已在2006将2004年年终节余的1.08亿元纳入部门预算。

(三)关于政府采购预算没有随预算的追加进行调整的问题,省财政厅正在制定有关的管理措施,逐步完善。

(四)关于地税机关未按规定将应征的税款征收入库的问题,已在2005纠正和整改,有关地税机关已将平顶山天安煤业股份有限公司、鹤壁煤电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渑池中迈铝业有限公司应缴未缴的税款1.31亿元足额征收入库。

(五)关于省地税局固定资产核销不规范的问题,省地税局已停止执行老办法,制定了相应的固定资产管理办法。

(六)关于虚列基本建设支出697万元的问题。省财政厅已取消该专户,将节余的697万元资金调入国库,重新安排使用。

二、部门预算执行中存在问题的纠正和整改情况

审计查出部门预算执行单位挪用专项资金、扩大资金支出范围、滞留财政专项资金、核算不真实等问题,共计资金2.45亿元,各被审计单位按照有关规定积极整改,及时追回被挪用的资金、加强会计核算,共纠正整改资金2.32亿元,占应整改资金的95%。

(一)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所属三个单位决算报表隐瞒收支5270万元,已按规定全部纳入报表统一核算。其中违规扩大专项资金支出范围55万元,已调整相关会计账目,归还原资金渠道;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及部分下属单位应计未计收入683万元,已调整相关会计账目,按收入核算;住房基金未纳入专户307万元,已将余款262万元纳入专户管理。

(二)省环保局针对存在的问题,专门召开中层干部会议研究整改工作,逐条对照进行落实。对滞留设备购置经费1315万元的问题,专门成立了在线监测设备招标领导小组,在整改期内资金已拨付到位;扩大开支范围287万元问题已纠正,归还原资金渠道;对收入未计财务账126万元,已纳入机关财务进行了管理。

(三)省国防科工委下属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老校区土地出让金1998万元、上级拨入的新校区建设资金250万元、财政拨款1265万元未计入学院收入的问题已全部纳入财务管理。

(四)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未经财政部门批准,要求所属单位上缴2004年资产占用费153万元、计划节余款129万元、国家基金703万元、矿权转让收益295万元,合计1280万元。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按照审计决定立即停止向所属单位收取资产占用费、计划节余等款项,并将纠正和整改结果函告财政主管部门。

(五)省民政厅以收取事业发展基金的名义向所属事业单位收取费用223万元的问题,省民政厅已按照审计决定进行了纠正并追回了资金。

(六)省外侨办将土地使用权转让补偿费80万元、外事侨务服务中心出国人员组团费90万元、省财政拨入的建房补助和预算内供热改造款337万元,挪用于兴建省外事侨务服务中心综合楼基建项目,该问题已根据审计决定进行了调整并按使用及投资情况分别列入“固定资产”,已报有关部门批准。

(七)省信息产业厅挪用河南省无线电监测中心项目中的设备购置等资金2919万元,扩大中心建设规模的问题。目前,省信息产业厅已追回设备款1600万元,剩余部分资金正积极筹措回收,确保回收资金尽快到位。

(八)省科技厅未报经财政部门批准,动用以前收回的科技周转金安排省属科研单位科技项目支出107万元的问题,省科技厅制定整改措施,要求严格按照《预算法》安排预算支出,对需要调整的预算支出必须报经财政部门批准,未经财政部门同意的超预算支出,坚决不予安排。

(九)省统计局下属省信息管理学校滞留应缴财政专户的学费住宿费345万元的问题,省信息管理学校已于2004年12月将应缴专户款345万元全部上缴财政。

三、关于国有企业财务收支中审计发现问题的纠正和整改情况

(一)关于洛阳铜加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存在的问题,包括少计各项税金及附加1064.9万元已全部上缴;因管理不善、对外投资担保决策失误造成企业资产损失,包括债务人破产倒闭等造成的呆坏账损失9415万元,因存货计量不准确、技术淘汰、产品质量不合格等致使产品长期积压造成的损失9251万元,对外投资及担保损失1232万元等,公司对造成后果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加强了投资和资金管理。审计查出该公司下属单位私设“小金库”1000万元的问题,已将涉嫌违纪的责任人移交纪检监察部门,并做出了处理。

(二)洛阳单晶硅有限责任公司违规申报核销资产的问题,该公司将已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剩余的残值49.8万元,按规定申报予以核销,进行了纠正。该公司下属单位违规账外核算,2004年末余额39万元未上交公司财务。该公司为两户企业提供担保,由于企业已宣告破产,造成国有资产潜在损失2725万元。吸取教训,加强担保管理。

四、高校财务收支审计发现问题的纠正和整改情况 省教育厅督促所属高校认真整改,将审计结果通报有关高校,对其他学校也提出严格要求。省教育厅还根据高校审计反映的问题,印发了《关于加强省属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从8个方面就如何加强省属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工作提出要求。违规收费的3770万元,省教育厅要求各高校学生处牵头坚决清退,目前各高校已按照审计决定要求全部清退。7所高校滞留应缴财政专户资金3150万元,各高校已按照审计决定要求落实,上缴财政专户不及时问题已得到纠正,并制定整改措施,今后坚决予以制止。10所高校收入不入财务账、账外核算663万元,省教育厅高度重视,专门下文纠正,有关高校均已按决定要求收缴了账外资金,健全了收支管理制度。对涉嫌违纪的2起经济案件线索,已移交有关纪检监察部门进一步查处。3所高校违规向教职工集资7593.5万元。各高校已制定清理计划,正在逐步清理过程中。

五、交通规费审计发现问题的纠正和整改情况

全省交通规费审计查出违规少征、漏征、免征交通规费20455.1万元,已纠正17441.2万元。隐瞒、截留交通规费收入3840.3万元,已追交2470.4万元。欠解交通规费29097.9万元,落实24622.3万元。交通规费未按规定上解财政专户3099.7万元,落实3029.2万,虚列交通规费支出9437.7万元,给予纠正6395.6万元。违规拆借交通规费投资办实体18186.3万元,已追回17886.3万元。违规挪用交通规费投资楼堂馆所、购置汽车15858.5万元,纠正10182.6万元。违规出借交通规费18453.7万元,追回6597.5万元。隐瞒收入、漏交税金等105604.1万元,落实67898.7万元。违规集资3699.6万元,纠正1212万元。公款私存、设小金库、乱收费、罚款1407.4万元,追回纠正903万元。

六、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资金管理使用审计发现问题的纠正和整改情况 新乡、安阳、焦作、鹤壁、濮阳五市2001至2003年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资金及污水处理费、排污费的征收、管理和使用情况审计中发现的欠征污水处理费4367.7万元、排污费1.62亿元;污水处理费应缴未缴财政专户3700万元;挪用排污费424万元,其中濮阳市欠征污水处理费2125万元,鹤壁市欠征排污费1.34亿元;安阳市水务总公司应缴未缴财政专户498万元。鹤壁市及淇县、浚县环保局挪用环境保护补助资金购置小汽车和修建办公楼等110万元;新乡市红旗区建设局将污染综合整治费180万元用于汲詹路拆迁补偿等问题,省政府要求水污染治理项目要加快建设速度,加大污水处理费和排污费的征缴力度;安阳市水务总公司已于2004年9月16日,应缴未缴财政专户498万元上缴了安阳市预算外资金管理局财政专户。鹤壁市及淇县、浚县环保局挪用环境保护补助资金购置小汽车和修建办公楼等110万元;新乡市红旗区建设局将污染综合整治费180万元用于汲詹路拆迁补偿。已全部归还原资金渠道。省政府于2005年8月2日,向审计署报送的《河南省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资金审计决定整改情况的函》(豫政函〔2005〕69号),有关问题得到了全面纠正和整改。

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和农村卫生资金管理使用审计发现问题的纠正和整改情况

对我省24个试点县(市)2003至2004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和农村卫生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审计调查发现的问题,包括截留、挪用农村卫生资金415万元,辉县欠拨106万元,新安县卫生局截留应拨所属二级单位的事业费209万元;新农合资金使用中存在弄虚作假、冒名顶替套取补助,新安县人民医院财务科长虚开住院收费票据13万元以及少数农村卫生项目建设进展缓慢等问题,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批示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严肃查处审计调查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资金的管理。河南省卫生厅下发通知责成有关市、县采取具体措施予以落实,并上报整改结果。对发现的涉嫌违规违纪的7起经济案件线索,移交当地政府进行了查处,其中:4人受到政纪处分,3人作出书面检查,对3个单位进行了通报批评。目前这次审计调查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已整改到位,为农民垫资等问题已得到了纠正,套取挤占挪用的新农合基金予以了归还;截留的医疗补助资金予以了支付;对有关责任人进行了处理。有关县(市)针对基金结余大等问题进一步完善了制度。如新安县针对审计调查中揭示的问题,两次召开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县合管办还制订了《新安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防假治假工作方案》、《新安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工作规程》等制度,进一步加强对新农合工作的管理。

八、其他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审计发现问题的纠正情况

(一)关于省级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征收、管理和使用中专项支出预算没有具体到项目、专项支出比例低的问题。省财政厅、建设厅将通过进一步推进预算管理改革,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加强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规范各项支出,切实保证专款专用。

(二)关于2004年在福利彩票公益金的管理使用中部分地方或单位挤占挪用公益金用于非规定用途的问题,有关单位已按照审计决定进行了纠正,如尉氏县募捐委员会挪用公益金38万元弥补本单位事业经费不足,已通过县财政增加财政拨款的方式进行了追回;滑县民政局拨出公益金56万元,用于县康复医院综合楼的建设及装修的问题,安阳市审计局已责令有关人员写出深刻检查,省民政厅已对滑县民政局进行了通报批评。

财政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分析 篇7

当前建筑行业在我国发展极为迅猛, 建筑施工项目数量和其不断提高的质量就是主要表现。对于建筑工程施工过程而言, 建筑监理不可或缺。而就提高整个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而言, 建筑工程监理的存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但有许多问题存在于建筑施工监理上, 需要亟待完善, 结合工程实践对其中的难点进行分析, 并提出一些解决措施。

1 建筑工程监理的难点

1.1 员工素质不高

施工或设计单位离退休人员是建筑工程监理工作人员主要组成部分, 这使监理队伍素质面临参差不齐的状态, 而且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这些人员没有受过专业技术监理培训, 大都只是懂技术, 而专业技术和法律等知识匮乏, 致使无理索取和滥用职权等现象时常出现, 不能真正发挥监督管理建筑工程项目作用。

1.2 缺乏规范性指导

建筑工程监理人员在施工管理上缺乏正确以及规范的认识, 工程监理人员无法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且在施工监督过程中, 施工监理不能做到恰当的处理施工现场事故;整改对建筑工程施工顺利进行无法保障的行为, 相应处罚没有严格遵守有效规章制度的行为, 以致不能高度重视建筑施工中各项基础建设, 为施工建设提供保障。

1.3 管理机制不健全

监理行业管理机制还处于不健全状态, 一方面, 监理单位在收取监理费用时, 竞相压价等不良竞争行为现象时有发生, 形成施工监理收取过低费用的情况, 使监理单位的生存陷入非常艰难的境地, 这是建筑监理行业不能进入良性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同时, 在市场经济下, 监理单位具有不同的监理形式, 出租资质等不法行为依然存在其中, 造成建筑监理单位诚信守信匮乏基础, 使业主不相信监理单位, 因此, 监理行业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必须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并对其进行不断的完善。

1.4 市场化不完全

完全市场开发还没有在监理行业实行, 区域性保护和垄断色彩在监理行业中表现突出, 具体表现在本地市场对外来单位实行限制和封锁措施, 一些地区要求监理单位必须在当地相关部门注册后才有资历, 而有关法律或部门对外来监理单位有意或刻意进行限制, 而对本地区的建筑监理单位给予宽松政策, 这将极大地影响到建筑监理行业正常发展, 对市场化造成制约。

1.5 建筑工程设计

受当前市场经济和设计院改制等因素影响, 往往存在图纸设计质量不过关的现象;甚至有些业主依照自己的意图对设计图纸随意改变, 违背了建设程序, 而监理人员听之任之, 无能为力。但是监理人员应充分地认识到工程施工一旦发生意外事故, 自己的责任将无法推卸。

1.6 业主指挥不力

控制好质量和投资以及进度是工程建设三大控制目标, 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任何一项都不可或缺, 实施中不可偏执。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 受经济利益驱使, 有些业主或开发商以极不负责任的态度对待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 对建筑工期随意压缩, 偷工减料, 无形中增加了监理工作的压力。如果业主在总监理工程师没有签字同意的情况下, 随意支付给承包方工程款, 或随意要求施工方缩短工期等违规指挥施工行为, 将极大地影响到监理工程师的工作, 监理工程师对造成的残局将花费很大额外精力进行收拾。如果不能及时支付工程款, 或业主方不能按时供材, 将影响到工程进度, 监理工程师将花费大量精力对这些合同索赔等纠纷事件进行处理。

1.7 企业不当行为

目前,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 促进了我国建筑工程监理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然而, 在实际的工作中, 建筑工程监理人员所管辖的范围较小, 加上建筑工程监理人员没有实际的权利, 使得建筑工程的监理工作没能得到很好的实施, 使得建筑商与监理单位容易产生不正当的行为, 从而降低了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除此之外, 某些监理单位还运用其他的一些欺诈行为以获得企业自身的利益。

2 分析建筑工程监理工作对策

2.1 注重建筑工程监理人员素质的提升

1建筑工程监理单位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留住高素质监理人员。建筑工程监理单位应该重点培养工程监理技术多样型人才, 为工程监理单位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确保单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后备力量。2监理工作人员应注重加强积累经验, 对监理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不断地总结。在实施每道工序前, 监理人员应该事先预测经常出现的质量问题, 在整个进度中, 应注重认真和仔细检查落实。3要重视强化再培训建筑工程监理单位人员工作。总监理工程师应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和管理等能力。同时, 应该注重从注册监理工程师中选拔建筑工程总监理工程师, 注重运用再培训注册监理工程师方式, 把监理工程师业务素质提升上来。因此, 应当充分地重视再培训建筑工程监理工程师制度的建立, 确保建筑工程监理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 为工作方法的大力改善提供有效保障。

2.2 严格建筑监理单位进入门槛

政府监管部门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 把建筑监理单位进入门槛严格建立起来, 从而提升一些监理单位的监理资质和监理信誉。1重点抓好监理单位的资质检查工作, 把监理单位不遵守相关法律规定的行为纳入资质检查工作之中, 从而对建筑监理单位行为发挥有效的制约和规范;2监管部门必须严肃查处所发现的监理单位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行为, 严重的对其资质证书进行吊销, 消除监理市场的隐患;3监理单位市场准入制度必须严格执行, 遵循优中选优原则, 在监理市场中坚决杜绝不具备资质的监理单位进入;4对地方保护和部门分割的状况给予扭转, 把建筑工程监理市场建成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和统一格局, 对监理市场的混乱秩序要坚决给予纠正。

2.3 控制施工进度

建筑工程施工的进度是影响建筑工程活动能否按照规定时间完成的重要因素。对建设工程进行控制的本质就是对建筑工程的进度管理, 也是降低建筑工程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重要方式。对建筑工程活动的进度进行控制的方法主要有:

(1) 随时了解建筑工程的进度。建筑工程监理的工作人员要及时了解建筑工程的工作进度, 根据工作进度对建筑工程活动的设计进行调整, 从而保证建筑工程能够及时完工。

(2) 控制建筑工程进度。建筑工程的管理人员不能一味地追求及时或者提前完工, 还要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 这就是建筑工程监理人员的责任。建筑工程监理人员除了要对建筑工程活动的施工进度、施工成本进行监督和控制, 同时也要监督建筑工程的质量是否能够保证建筑安全可靠。

(3) 在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人员工作完成之后, 要认真负责的填写写《监理日志》。

2.4 全面监督建设工程

1要规定好建筑工程监理人员所管辖的范围以及监理人员的义务和权利, 并监督其实施。2对监理单位进行全面的监督检查, 对于不正当的行为进行及时的遏止。3在建筑工程进行监督时, 要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 对建筑工程的每个环节进行监督。

2.5 加强监理市场规范管理

在有关法制建设建筑工程监理市场方面, 国家已经出台了很多的法律规定, 这些法律规定成为规范监理市场秩序的有力保障, 但在实际中还需要有关部门重视其真正的贯彻与落实, 使其在实际之中真正的发挥效力。因此, 有关主管部门应该加大监理法律法规执行力度, 为建筑监理工作法制化进程的推进而积极地努力。同时, 政府主管部门应把规范各地方市场主体当作重点来抓。政府监管部门应加强审查与备案相关材料工作, 监管部门应坚决不予验收备案与相关程序建筑工程监理不符的项目。

3 结语

建筑工程监理属于新兴行业之列, 它与工程安全水准和整体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然而建筑工程监理行业自身的弊端将极大地制约该行业的整体发展。因此, 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正确研究, 进而对解决的对策进行探讨, 其实际意义深远, 而且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摘要:建筑工程监理是建筑工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逐渐受到了建筑管理人员的重视, 本文对建筑工程监理中存在的人员素质较低、管理机制不健全、业主指挥不力等难点进行了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各问题的监理对策, 以提高建筑工程监理工作的水平。

关键词:建筑工程,监理,制度,指挥,对策

参考文献

[1]陈生荣.浅谈建筑工程监理的难点及应对策略[J].科技资讯, 2012 (09) :112~113.

[2]李坚.建筑工程监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民居 (下旬刊) , 2012 (10) :145~146.

[3]杜秀娟.浅谈加强国内建筑工程监理意识的创新途径[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08) :178~179.

财政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分析 篇8

关键词:企业统计;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9.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I)06-0007-01

企业统计是运用多种统计手段和统计方法去收集、汇总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和情况,在整理成表格并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供企业领导进行角色的过程企业统计是企业管理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在企业经济运行中发挥着信息、咨询、监督三大职能的作用,统计工作遍布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大到企业的长远规划,小到班组核算,凡是能用数据反映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地方都离不开统计。因此统计工作在企业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统计部门工作做得好与差,直接影响着企业管理的效率与决策水平。

1企业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虽然近几年,很多企业推动统计工作发展的决心有所表现,但企业统计多年以来所留下的一些问题、痼疾也是不能不被考虑到的。可能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第一,企业领导不能高度重视;第二,企业单位缺乏沟通交流;第三,统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第四,统计队伍变动过于频繁。

目前这些问题日益凸显,导致企业统计效率低下,企业统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得不到正常发挥。具体阐释如下:

①企业领导不能高度重视。在一些企业,统计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比较严重。企业的生产经营以利润最大化为直接目的,有些企业领导往往将焦点关注于企业会计财务指标上,而忽略了统计工作的重要性。简单地认为统计只不过是将实际生产的运行结果抄写下来,算数、填表、汇总上报,是为宏观服务的,对企业自身用途不大。重视程度不够,对企业统计的作用理解不到位,严重限制了企业统计作用的正常发挥。

②企业单位缺乏沟通交流。企业的各部门之间缺少沟通,尤其是企业统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沟通交流甚少,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只是各部门的利益,当某一环节出问题时各部门之间相互推托责任。有的企业统计部门不明确自己的统计活动应该与整个企业的生产计划协调一致,有的甚至不择手段地追求本部门的私利,不考虑企业的整体利益,更不愿意与其他部门进行合作。同时,企业中的横向沟通渠道往往被忽略,信息交流要经过的环节过多,拖延时间较长,办事效率低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统计数据的质量。

③统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统计人员是统计工作的具体承担者,统计人员的素质是影响统计报表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在企业统计部门,一名合格的统计人员不仅要具备娴熟的业务知识,更要兼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要具有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精神;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精神;敢于改革、勇于创新的精神。而如今企业统计部门统计人员的素质却参差不齐,仍不很大部分统计人员连最基本的职业道德素质都不具备,掌握的统计业务知识十分有限,业务生疏,只是在盲目地组织与开展企业统计部门工作,不能充分保证统计报表的准确、及时上报,从而不能保证企业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④统计队伍变动过于频繁。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变革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加上统计工作枯燥乏味,统计人员无权无势,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等因素,使得在企业统计部门,企业统计队伍变动频繁,个别统计职位甚至一年更换几次,严重影响了企业统计工作的完整性和连续性。统计人员频繁无序地变动,造成统计人员业务不精、人心不稳,思想上短期行为严重,新老统计人员工作交接不清,统计历史资料遗失,统计数字前后不能很好的衔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企业统计数据的大起大落,前后矛盾等诸多问题。

2企业统计工作完善策略

针对我国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上述种种问题,我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提高企业统计的工作质量。

①企业应该自觉建立健全统计制度和管理体系,强化企业统计工作的规范化。企业统计基础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关节都需要制度的约束,只有有了健全的统计制度才能使得企业统计工作有章可循。首先,企业应该建立统计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度,每个成员应该分工明确,各尽职责,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与工作目标。其次,企业应该建立健全统计资料的管理制度,对统计资料的审核、评估、上报、保密和档案管理等事项做出明确规定。定期整理统计资料,加强统计资料管理。各种统计资料保存连续完整,及时按照归档要求整理、装订、编号、管理、移交,及时备份同期计算机统计资料、统计软件,并保证与纸介质资料一致,积极推行档案存储光盘化;能够将年度统计资料整理成册。最后,企业应该建立统计信息网管理制度,使得企业统计工作实现信息化。

②企业应该加强统计队伍的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的素质。企业统计人员是企业统计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统计数据的质量,所以加强企业统计队伍建设,增强统计人员的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企业应该以丰厚的待遇选调爱岗敬业的统计人员。企业在进行统计人员选调的时候,应该进行全面审查,把好用人关口,只有通过这种方式选调上来的统计人员才能对企业的统计工作尽职尽责,才能为企业的发展做好参谋。其次,企业应该保证统计人员队伍相对稳定。企业统计工作质量的好坏主要决定于统计队伍的建设,只有具备了稳定的统计人员队伍,企业效益才有可能提升一个新的台阶。最后,企业应该加强在职统计人员的业务指导和培训工作。企业统计数据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是由于一部分统计人员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对某些指标涵义、计算方法和统计口径等统计原理含糊不清,使统计数据质量难以保证,而企业统计人员上岗考试也仅仅是形式而已,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得不到提高,所以企业统计人员应该加强学习,更新知识同时各有关业务部门要定期进行培训,使企业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思想水平不断提高,为做好企业统计工作,保证统计资料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性提供人力保障。

③企业应该依法统计严厉打击统计违法行为。企业在进行经济统计时应该严格依法执行,要针对当前企业统计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对统计违法行为,要严格按照《统计法》及有关的法律法规,给予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严惩不贷。只有严厉打击统计违法行为,才能有效地预防和遏制统计违法案件的发生,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如今,企业统计工作的现状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只有不断健全企业统计工作的制度和管理体系,加强统计队伍的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的素质,加大统计执法检查力度,才能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使企业统计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总之,企业统计作为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它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始终,涉及到企业经济管理的方方面面,在企业经济管理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祥,统计学[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苗敬毅,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统计的思考[J],统计与决策,2006,(5).

上一篇:山东省昌乐二中课堂教学模式下一篇:学习状态自我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