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金融审计(精选12篇)
财政金融审计 篇1
一、立法型:美国的金融监管和金融审计
(一) 金融监管
1. 金融监管立法。
美国联邦金融监管的立法在国会。主要法案包括相关的机构法如《联邦储备法》、《银行控股公司法》以及金融行业发展方面的法案如《格拉斯·斯蒂格尔法》、《1999年金融服务法》等。相关监管机构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据上位法制定部门监管规章, 这些监管规章主要收集在《美国的联邦监管法典 (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 CFR) 》内。该法典是美国联邦政府部门和机构颁布的有关监管规章的集大成者。另外, 美国各州也有权制定各自辖区的银行监管法规和保险监管法规。这些监管法规未包含在《联邦监管法典》中。
2. 金融监管机构及其职能。
美国的金融监管模式是双层多头模式, 如图:
(1) 美国的银行业监管。美国设有联邦和州政府两级监管机构。联邦政府有五个主要的监管机构:美国货币监理署 (OCC) 、美国联邦储备体系 (FED) 、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FDIC) 、储蓄机构监管署 (OTS) 和国家信用社管理局 (NCUA) 。此外, 美国各州政府也设立有银行监管机构。
货币监理署 (OCC) 隶属美国财政部, 1863年国家货币法赋予货币监理署监管美国联邦注册银行的职能。监管职能主要包括检查;审批监管对象设立分支机构、资本等变更的申请。
联邦储备体系 (FED) (下称美联储) 根据国会1913年联邦储备法设立。主要负责制定货币政策, 并对其成员银行以及金融控股公司等进行监管, 此外还承担金融稳定和金融服务职能。
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FDIC) 于1933年设立, 旨在通过保护银行和储蓄机构的存款、监管投保机构以及对破产机构进行接管等来维持金融体系稳定和公众信心。
储蓄机构监管署 (OTS) 主要负责储蓄协会及其控股公司的监管。
国家信用合作社管理局 (NCUA) 主要负责发放联邦信用合作社的执照并予以监管, 并运用国家信用合作社保险基金对所有联邦信用合作社和大部分州立信用合作社的储蓄存款予以保护。
此外, 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委员会作为上述5家监管机构的协调机构, 主要负责制定统一的监管准则和报告格式等。
(2) 美国的证券业监管。美国的各类证券市场, 包括国债、市政债券、公司债、股票、衍生品市场等, 由美国财政部、市政债券决策委员会 (MSRB) 、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以及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 (CFTC) 等不同的监管机构负责监管。
财政部:美国国会于1986年通过了政府债券法案, 赋予财政部监管整个政府债券市场的职责, 具体监管政府债券经纪商和交易商的交易行为, 以保护投资者, 建立公平、公正和富有流动性的市场。
市政债券决策委员会 (MSRB) :美国国会于1975年设立了市政债券决策委员会, 赋予其发布有关监管法规的职责, 即监管证券公司和银行承销、交易和销售市政债券等行为的法规。
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美国的证券立法赋予了SEC以下主要监管职能:1、《1933年证券法》规定, 公开发行证券的发行人 (政府债券、非公开发行以及州内发行除外) 必须到SEC注册, 提供财务报表等有关文件。2、《1934年证券交易所法》规定, 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必须向SEC以及证券交易所提交注册申请以及年报等SEC规定的报表报告;场外交易的公司则必须提交年报等SEC规定的报表报告。此外, 该法案还赋予SEC监管交易所成员有关交易行为的职责。3、《1935年公用事业控股公司法》规定, SEC根据有关保护公众、投资者和消费者利益的准则对电、气等公用事业控股公司予以监管。
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 (CFTC) :设立于1974年, 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负责监管美国商品期货和期权市场。
(3) 美国的保险业监管。美国的保险监管职责主要由各州的保险监管局承担, 包括市场准入以及监测检查等日常监管。此外, 各州保险监管局于1987年共同设立了全美保险监管协会 (NAIC) , 作为州保险监管局的辅助监管机构。
(二) 金融审计
根据美国政府审计准则, GAO主要是对政府机构、项目、活动和功能的审计和鉴证业务, 以及对接受政府资助的承包人, 非盈利性组织和其他非政府组织的审计和鉴证业务。其中主要的鉴证业务是指对被鉴证事项或者与被鉴证事项有关的陈述进行检查、审核或执行商定程序并报告结果。鉴证业务的对象可以有多种形式, 包括历史的或预期的业绩或状况, 物理特征, 各个历史事件, 分析, 系统和过程或行为。鉴证对象可以是财务信息, 也可以是非财务信息。
除此之外, 政府审计还可以提供非审计业务, 但是必须保持独立性原则。截止2013年5月29日, 美国GAO官网公布的审计报告中, 有超过3200份审计报告的主题是金融审计。主要分布如图1:
在GAO官网上公布的2013年份的17份审计报告中, 有财务审计1份, 鉴证业务3份, 其他13份皆是绩效审计。根据报告显示, 2013年, GAO对美国政府及FDIC及其下属机构DIF的2012年度的财务报告分别出具可审计报告, 对上述机构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公允的并符合美国法律的要求出具了审计意见并提出了审计建议。不仅如此, GAO也对美联储的内部控制及SEC的内部监管控制体系进行了审计并提出审计意见。报告同时显示, 上述被审计机构对审计意见的认同度较高, 一般是接受意见并积极进行改正。
(三) 比较分析
上述可知, 美国的金融监管的内容是检查、审批监管对象设立分支机构、资本等变更的申请;对其违法违规行为或不稳健经营行为采取监管措施并且监管政府债券经纪商和交易商的交易行为, 以保护投资者, 建立公平、公正和富有流动性的市场等。而金融审计则是对包括金融监管机构在内的政府机构、项目、活动和功能以及对接受政府资助的承包人, 非盈利性组织和其他非政府组织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 以确保被审计对象的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公允的且是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由此可以看出, 美国的金融监管和金融审计的重复部分较小。美国作为全球金融和资本运作最复杂、最频繁的区域, 其自身的金融监管体制中不同机构的监管范围是有重叠部分的, 但是其与GAO的审计分工却较为明确。
二、独立型:德国的金融监管与金融审计
(一) 金融监管
1. 金融监管立法。
在德国, 德意志联邦银行和联邦金融监管局负责对金融业进行监管。2002年5月1日成立的德国联邦金融监管局集银行、保险、证券监管和资产管理于一体。由于德国实行混业金融制度, 德国联邦金融监管局实际上总体负责对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市场以及政府资产的监管, 隶属财政部, 但在行政和监管裁决上享有极大的自主权。联邦金融监管局依法独立履行职责, 其监管目的是要保证金融机构业务经营的合规性和安全性, 防范金融风险, 保障投资者和债权人的资产安全。
2. 金融监管机构及其职能。
德国联邦金融监管局不在各州设立下属机构, 各州银行日常经营活动的具体监管, 由德意志联邦银行在全国9个地区设立的办事机构及其下属的分行承担。不过, 这些分支机构只是代为承担银行监管的日常事务, 并负责将监管的情况向金融监管局报告, 由其做出最终决定。同时, 中央银行是全国唯一有权对金融机构行使统计权力的机构, 这使得金融监管局无权单独向金融机构征集任何形式的统计信息, 不过因行使监管所需的必要信息, 可从中央银行那儿获得。中央银行也通过监测金融机构的风险类别并对其进行审计、参加监管当局的董事会和管理委员会为改善监管发挥作用、与监管当局共享信息、技术、工作人员和行政管理等资源的方式, 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参与金融监管。
德国金融监管框架的典型变化可以2002年为界, 简单划分为改革前后两个阶段。在2002年以前, 根据1957年的《联邦银行法》和1961年的《银行法》, 德国在联邦一级, 有4个监管机构分别对银行、证券、保险进行监管:
(1) 微观监管机构。1961年通过的银行法授权建立了联邦银行监管局, 它是一个独立的联邦监管机制, 直接隶属于财政部, 多年来在德国银行监管中发挥中心作用。根据《银行法》第6条, 银监局的首要任务是保护投资者和存款人的合法权益, 负责制定和颁布联邦政府有关金融监管的规章制度, 并采取措施消除各种风险因素。而银监局主要职责是防止滥用内部信息, 不定期收集监管信息以及监管重大的股权交易等。除此之外, 德国财政部还下设联邦保险监管局 (FISO) 和联邦证券交易监管局 (FSSO) 分别负责保险业和证券交易活动的监管工作。
(2) 中央银行。德意志联邦银行是德国的中央银行。德意志联邦银行在制定与执行货币政策上保持高度的独立性, 不受政府的指令干预, 是西方各工业国家中保持央行高度独立性的典型。虽然德国有一个与中央银行分离的银行监管机构, 但德国中央银行也在银行监管中扮演重要角色, 并对银监局起着重要支持作用, 其工作重点是收集和处理相关信息。同时, 它在金融市场监管、银行危机管理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2002年, 为提高监管效率, 德国新成立联邦金融监管局, 履行对德国金融业统一监管的职能。金融监管局按照德国金融机构的业务和功能, 对其组织机构进行了特别的设计。改革后的金融监管框架如下图:
另外, 在1999年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确立之后, 德意志联邦银行失去了独立制定货币政策的功能。所以在此背景下, 2002年4月30日新颁布的《德意志联邦银行法》在未改变联邦银行的基本职能的前提下, 确立了新的德国联邦银行体系。改组后的联邦银行由设在法兰克福的总部、9个地方事务办公室和分设在德国各地大城镇的118个分支机构组成。总之, 随着欧元一体化的逐步扩大, 国联邦银行将逐步强化其宏观经济监管职能, 淡化其微观监管职能。
(二) 金融审计
在德国, 联邦审计院绝非审计所有的银行, 其审计权仅限于联邦所有的国家银行, 包括中央货币与德意志联邦银行和具有商业银行性质的联邦公共信贷机构。此外, 各州和乡也有公共银行, 对它们的审计, 各州的法律分别作出的规定。
根据德国预算条例, 联邦审计院审计联邦直属公法法人的预算执行和非预算资金管理, 即联邦审计院原则上可以如同在直属国家管理部门一样, 对联邦银行进行审计。联邦银行的年终决算由私人经济审计公司审计。根据联邦银行法, 联邦审计院可以将私人经济审计师每年提供的审计报告作为其自身审计的基础。
联邦银行在金融政策上是独立的, 而审计监督也是完备的。联邦审计院将对联邦银行的审计权视为类同对议会和政府政治决策的审计权。而对联邦银行货币与金融政策决定方面的这种审计权, 意味着:作为独立性标志的中央银行理事会的货币与金融政策上的事务, 不受国家审计监督的评价;国家审计监督所要审计的是联邦银行的管理部门对这类决策的贯彻执行情况。
(三) 比较分析
由上文可知, 德国金融监管局设置了三个专业部门, 分别监管银行、保险、证券业务, 三个交叉业务部门, 负责专门处理交叉领域的问题。主要目标是确保整个金融产业的正常功能, 保证银行、金融服务机构和保险企业的清偿能力, 保护客户和投资者利益。而审计方面, 联邦审计院对于信贷机构的审计无非是从审计最基本的有效监督方向形式职能。在德国, 一直都在很强调监管的独立性和审计的监督性。各有各的目标, 各有各的职能, 各有各的方法, 虽然独立和监督并非那么容易的划清界限, 但是在金融监管与金融审计两者是否重复混淆方面还是做得很不错的。
三、行政型:中国的金融监管和金融审计
(一) 金融监管
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确立以成立国家三大金融监管机构为标识。为了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更好地进行统一和综合监管, 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于2004年共同签署了金融监管分工合作备忘录, 对各自的监管职责予以明确, 对合作监管办法作了明确规定, 建立了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监管联席会议机制”, 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任何一方与金融业监管相关的重要政策、事项发生变化, 或其监管机构行为的重大变化将会对他方监管机构的业务活动产生重大影响时, 应及时通告他方。若政策变化涉及他方的监管职责和监管机构, 应在政策调整前通过“会签”方式征询他方意见。对监管活动中出现的不同意见, 三方应及时协调解决。目前中国实行的分业监管、相互合作的金融监管体制基本适应中国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发展的实际需要。
1. 金融监管立法。
为了深化金融改革和完善金融监管, 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 中国按照国际惯例并结合国情制定了一系列金融法规和政策, 为金融监管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保障。譬如, 除了全面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之外, 根据人民银行转换职能并独立行使货币政策和加强金融监管的客观需要, 重修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管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 进一步明确了我国金融监管法规的基本架构, 为监管者提供了业务调控的法律依据并奠定了政策监督的基础。
2. 金融监管机构及其职能。
我国对金融业实施的监管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监管。其中银行业监管占主要地位:
(1) 银行业监管。《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明确了监管机构的职责。中国银监会作为国务院授权的监管机构, 依法统一监管银行业金融机构, 维护银行业的合法、稳健运行,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维护存款人和其他客户的合法权益。职责主要包括:
(1) 明确银监会有规章制定权。
(2) 银监会负责审批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的设立、变更、终止及其业务范围。
(3) 银监会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行现场和非现场监管并依法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
(4) 负责统一编制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数据、报表, 抄送中国人民银行并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公布。
(5) 银监会会同财政部、人民银行等部门提出存款类金融机构紧金融急风险处置的意见和建议。
(2) 保险业监管。我国保险业的监督管理机构是中国保监会, 是全国商业保险的主管部门。保监会对保险业监督内容包括组织监管、业务监管和财务监管三方面。根据国务院授权依法履行以后职责:
(1) 拟定有关商业保险的政策法规和行业发展规划。
(2) 依法对保险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和业务指导并维护保险市场经济秩序。
(3) 培育和发展保险市场, 推进保险业改革, 完善保险市场体系并促进保险业的公平竞争。
(4) 建立保险业风险评价体系和预警系统, 防范和化解保险风险并促进保险企业稳健运行。
(3) 证券业监管。我国目前对证券业的监督管理机构是中国证监会, 它是全国证券企业的主管部门, 根据国务院授权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一百六十七条的规定, 履行以下职责:
(1) 制定规章、规则和有关规范性的文件。
(2) 审批权和核准权。这是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职责中最主要的一项权力, 包括对发行股票核准、公司债券的审批;对股票、公司债券及其他证券上市的核准等等。
(3) 监督管理权。包括对证券、交易、登记、托管、结算进行监督;监督证券从业人员的资格标准和行为准则的实施;监督检查证券发行和交易的信息公开情况等。
(4) 查处权。包括对违反证券市场监督管理法律、行政法规的行为进行调查、检查和处罚。
(5)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二) 金融审计
近年来金融机构违规违法事件仍然难以有效抑制, 反显出愈演愈烈之势, 银行的违规经营、秩序混乱现象不断增多。所以当务之急是要以国际监管标准指导我国金融监管工作, 特别要理顺金融监管与金融审计之间的关系, 进一步发挥国家金融审计在金融监管中的作用。
依据《审计法》规定, 接受国家金融审计的机构包括中央银行 (含国家外汇管理局) 及其分支机构, 国家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国有非银行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银行或者非银行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 以及上述部门或机构的有关人员, 其中中央银行的财务收支只能由审计署进行审计。由于金融审计的外延、内涵较为广泛或深刻, 因此, 难免与其他审计学科有交叉重叠现象。
但客观地讲, 金融审计作为行业审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一套自己的特点和监管内容。并且作为金融监管的核心, 在整个国民经济监管体系中已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的影响及作用也日益凸现。金融审计要从银行经营的微观人手发现有关金融监管的宏观问题, 从有关国家宏观金融政策, 法规和制度上分析原因, 并提出对策, 从而对维护国家金融秩序、促进我国金融业健康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 比较分析
刘家义审计长曾经提出:金融审计作为金融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充分发挥了保证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也就是说金融监管包含了金融审计, 并且金融审计能够使金融监管更好的发挥其职能。但是不得不承认, 在我国金融监管体系方面, 一直未明确金融审计的定位, 出现了金融审计未纳入金融监管理论体系, 但又行使着金融监督职能的现象, 同时, 审计系统内部, 也存在着单纯就审计工作谈金融审计的现象, 未能跳出审计、立足金融监管谈金融审计。这种现象我们不难看出, 相比发达国家, 我国的金融监管和金融审计相关内容比较模糊。
四、综合分析及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研究可知, 不同国家、不同金融体系、不同审计制度下的金融监管和金融审计的特点和相互关系是不同的。美国的金融监管主要是对金融机构的准入、日常经营活动等其他保障金融体系的有效运作进行干预和指导;而金融审计则是关注相关机构的财务的真实完整性及合规性, 并适当地进行专项审计或评估。就德国而言, 德国金融监管局主要是确保整个金融产业的正常功能, 保证银行、金融服务机构和保险企业的清偿能力, 保护客户和投资者利益;而金融审计则是独立地对金融机构实施有效地监督职能。因此我们可以看出, 虽然美德体质不同, 但在金融监管与金融审计的运作和合作中, 都保持着明朗的独立性和不断完善的合作精神。所以根据美德的分析, 我国可以从中借鉴如下几点:
第一, 明析金融监管与金融审计的各自定位。金融监管应着力保障金融体系的平稳运行, 包括金融机构的准入、金融机构业务运行的日常监管等。而金融审计则更应着重于金融机构的财务报告的审计以及配合金融监管的要求进行专项审计和评价。
第二, 推进金融监管体系的重构。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趋势是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这就亟须我国应推进金融监管体系重构。在重构的过程中应将金融审计纳作金融监管的一部分, 与金融监管机构、国家相关单位行为金融体系的大监督体系, 以便更好地加强金融监管的力度, 提高金融体系的运作效率。
参考文献
[1]http://www.gao.gov/.
[2]毕吉耀.重塑美国金融监管体系[J].中国金融, 2009, 13, 44-46.
[3]审计署科研所.美国政府审计准则 (2003年修订版) [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4]郑凌云.德国金融监管体制演变[J].德国研究, 2006, (4) .
[5]张庆.全能金融——德国金融体制的特点[J].贵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7) :28-30.
[6]审办发[2008]72号, 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S].审计署办厅, 2008.
[7]金融审计课题组.论我国国家金融审计的重新定位[J].审计研究, 2004, (01) .
[8]陈艳娇, 易仁萍.金融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实现的路径研究.审计研究, 2009, (03) :14-20.
[9]蒋建华.我国金融审计的发展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 2008.
[10]Eric Nowak.Investor Protection and Capital Market Regulation in Germany[Z].Jan Pieter Krahnen, Reinhard H.Schmidt (ed.) .The German Financial Syste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11]K.Fischer, C.Pfeil.Regulation and Competition in German Banking:An Assessment[Z].CFS Working Paper No.2003/19.
财政金融审计 篇2
近年来,河北省审计厅按照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目标要求,不断创新和改进审计方式,加强审计资源整合,有效解决了审计力量分散、重复审计、审计报告质量以及监督层次不高等方面的问题,提高了审计监督的实效。
一、改进省本级预算执行审计方式,提高了审计报告质量,促进了审计整改落实
一是省本级部门预算执行全部实行交叉审计,加大了审计揭示问题的力度。近几年,该厅在开展省本级预算执行审计的过程中,打破业务处室审计监管对象界限,对确定的一级预算单位全部实行交叉审计,同时加强对二、三级预算单位的延伸审计,揭示问题力度明显加大,审计查处问题的金额和移送案件线索数量都较往年有较大幅度增加。审计结束后,厅机关还组织对各个审计项目案卷评分排队,对存在的质量问题进行大会点评,共同提高了审计质量。
二是审计工作报告质量逐年提高,审计整改落实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随着预算执行审计力度的逐渐加大,揭示问题的逐步深入,审计工作报告质量显著提高,得到了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们的充分肯定,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省人大还十分关注审计整改落实工作。为了使省本级预算执行审计查出的问题得到彻底的整改和纠正,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决定,将预算执行审计的评价写进省人大批准预算和决算的决议,并要求省政府每年11月向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反馈审计整改落实结果。
二、“上审下”与“同级审”相结合,决算审计和预算执行审计成果共享
为有效解决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政府的财政决算审计与下级审计机关开展的本级预算执行审计内容重复的问题,节约审计资源,实现审计成果共享,该厅加强了二者的结合:一是在决算审计中充分利用预算执行审计的成果,将其作为决算审计审前调查的重要内容,规避对相同问题的重复审计,提高决算审计效率;二是决算审计注意利用预算执行审计成果,弥补审计覆盖面不足的问题;同时利用决算审计“上审下”的优势,集中解决本级预算执行审计中不便实施的审计盲区,如下级党政领导机关的财政收支情况,达到全面监督的目的;三是在决算审计时注意关注本级预算执行审计中发现的影响财政决算真实性、完整性的问题,督促被审计单位彻底整改。
三、创新审计方法,按照资金流向,进行延伸审计
近年来,各级财政逐渐加大了农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专项资金的投入。为了促进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到位,加强对重点财政专项资金的延伸审计。该厅在对2009年省本级预算执行审计过程中,派出4个延伸审计组,分别由4名厅长助理带队,有针对性地选取8个市的15个县的部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业、环保设施建设项目等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延伸审计(调查)。为使审计监督取得实效,我们将审计触角延伸到最底端,沿着财政资金使用流向,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审计(调查),共抽查了31个乡(镇)、82个村,走访农户733家,深入揭示出滞留、挤占挪用、骗取资金甚至贪污私分等严重违法违规问题,向纪检、检察机关移送案件线索4起。
四、创新组织方式,统一组织开展全省地税系统审计,灵活机动开展地税审计
地税系统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的体制。从2007年起,该厅尝试整合省、市、县三级审计机关财政审计力量,上下联动,按照“统一计划、统一组织、统一方案、统一实施、统一汇总”的“五统一”原则,连续三年组织开展全省地税系统审计,共审计税务部门个,延伸调查企业和单位个,深入揭示出全省地税系统在预算执行和税收征管方面存在的问题,取得了较好效果。该厅将审计情况特别是发现的共性问题和典型问题与省地税局充分沟通,从完善体制,健全制度、机制层面,就进一步规范预算执行和财务管理、加强税收征管工作提出审计建议。省地税局对审计工作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做好审计整改工作,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促进了税收征管和财务管理水平的规范提高。
五、多种形式结合,积极推进省财政直管县决算审计
2010年至2012年9月,该厅采用上审下、交叉审等方式,完成了32个财政直管县的决算审计,共发现土地管理不规范、截留省级收入、私存私放公款、公款私存等十四类问题,向有关部门移送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线索71件,都在当地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审计结果得到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通过加强整改,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管理的进一步规范,让党委政府看到了审计监督的重要作用,从此对审计工作刮目相看。有的市为市局增加了编制,有的市增设了新区的审计机构,有的县不仅为县局增加了人员编制,同时从审计局内部提拔了多名审计领导干部。各市、县建立健全问责制度,从体制、机制和制度、政策等方面入手,加强整改,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财政金融审计 篇3
【关键词】财政审计;大格局构建;探索
目前,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对财政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县级审计机关如何适应新形势,及时转变思维方式,正确把握财政审计的发展方向,加快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步伐,是一个十分现实的课题。笔者就县级审计机关如何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1.提高对财政审计大格局的认识,拓展财政审计的范围和层次
当前县级审计机关财政审计的方式和方法与公共财政体制监督的新形势要求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一是财政审计的范围较窄。长期以来,审计机关对财政审计范围的划分不统一,统计口径也不一致。就县级财政审计而言,不论在预算执行审计总体方案还是在财政审计统计上,国家投资的固定资产不列入财政审计范围,代政府向人大常委会作的审计报告基本局限于对财政部门具体组织的预算执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及一些财政资金专项审计和专项调查的狭窄范围内。二是财政审计目标不够全面。财政审计以规范预算管理,推动财政体制改革,促进建立公共财政体系,保障财政安全,提高财政绩效水平为根本目标。实际审计工作中往往把查出违法违规问题作为主要审计目标,造成审计项目内容分散,审计结果内容单薄、层次较低,难以集中反映一些宏观性、高层次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三是审计整体层次不高。县级财政审计大多停留在真实性和合法性的层面上,财政绩效审计也作了一些摸索,但整体水平不高。四是审计覆盖面不够宽。而相对于传统的财政审计,财政审计大格局是以全部财政资金为内容,以财政管理审计为核心,以政府预算为纽带,统筹审计资源,有效整合审计计划,有机结合不同审计类型,从宏观性、建设性、整体性层次整合审计信息的财政审计工作体系。因此,要积极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加快实现财政审计工作方法的转变。
1.1以政府性资金审计监督为重点,拓展财政审计广度
财政审计的范围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全部政府性资金,包括:一般预算资金、政府性基金、预算外资金、社会保险资金、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政府性债务等政府性资金。二是政府性资产。政府性资产现在的概念并不十分明确,一般认为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存量资产,是指国家对行政和事业单位直接划拨或经费开支形成的固定资产;第二部分是经营性资产,主要是国有企业动用国有净资产和集体净资产,也包括部门存量资产中非经营性转为经营性资产部分;第三部分是资源性资产,是指依法履行法定程序后形成的国家可计量政府性资产;第四部分是公益性资产,是指政府以各种形式投入公共服务领域的资本金或收益所形成的实物资产。所以,现行的财政审计应以全部政府性资金为审计重点,逐步把政府性资产也列入审计范围。
1.2以审计跟踪和绩效审计为重点,拓展财政审计深度
采用跟踪审计方式和效益审计方法,把财政审计内容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一要对财政资金运行进行绩效跟踪。关注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各项改革的效果,揭示影响改革进程的阻力和障碍;关注财政预算、财政支出、预算编制等方面的情况,针对财政运行质量和绩效提出建设性意见。二要对政府投资项目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进行绩效跟踪。要检查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管理情况;要随时掌握重大政府投资项目实施情况,按照“事前介入、事中跟进、事后监督”的要求,对审计项目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还要关注项目的建设进度、投资效益、工程质量。摸清项目决策、实施和运行情况,对项目投资决策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及公益性进行综合评价,促进投资体制的完善和投资效益的提高。三是对部门主要领导履行经济责任进行绩效审计。对政策执行,资金使用,压缩行政成本、资源利用、行政效能、经济责任等方面进行定量定性分析,评价和衡量其科学履职、依法履责、权力运行效果。四是对民生项目进行绩效跟踪。树立民本审计理念,加强对教育、医疗、社保、就业等民生资金的审计;加强对支农、扶贫、救灾救济、水利、耕地补偿等涉农资金的审计监督。重点揭露和纠正惠农资金使用中存在的挤占挪用、截留坐支、损失浪费等影响资金管理的问题。
1.3以财政审计内容转变为重点,加大财政审计力度
财政审计大格局关注的重点是带有全局性、体制性和制度性的问题,要揭露这些问题必须在审计内容上做到四个转变:一是从侧重本级级财政年度收支审计向本级部门预算执行全方位全过程审计转变;二是从真实、合法审计向真实、合法、效益审计转变;三是从侧重本级支出审计向本级支出与转移支付资金审计并重转变;四是从关注财政资金向关注资金与制度、政策并重转变。
2.突出把握好审计工作重点,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2.1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
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要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将财政审计与行政事业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其他专业审计紧密结合,强调各股室之间、上下级之间互相配合。一是成立财政审计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其他分管局长任副组长,相关业务股室负责人为成员;二是建立财政审计工作机制,财政审计股为审计组,其他股室为审计小组,小组向审计组汇报工作;三是实行统一目标、统一计划、统一组织、统一实施、统一报告的“五统一”组织形式,对各类专业审计及预算执行审计规定统一重点、统一方法,避免各自为战,形成合力;四是适当简化程序,提高审计效率;五是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
2.2进一步加强审计计划的管理
财政金融审计 篇4
1现阶段我国政府金融审计的现状
自1995 年《审计法》颁布以来,政府金融审计有了明确的立法指引和标准,审计重点主要是国有金融机构资产的真实性、合法性。 2001 年以后,政府金融审计正式进入了风险审计阶段,主要关注金融业和金融机构的系统风险, 强调如何保证金融业健康稳定发展,推动金融业创新。 目前,我国政府金融审计在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1 审计 “盲区”和重复审计同时存在
我国法律规定,由财政部对国有金融机构的财务情况、国有资产的资产利用情况和增值多少进行监督,而由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对金融机构系统风险的各项指标进行监督, 同时国有商业银行的货币政策(如贴现率、存贷款准备金率)则由央行进行规定并予以监督。 但是审计法又规定,政府金融审计可以全面审计国有金融机构的财务收支情况、内部控制情况、风险应对情况,审计目标包括: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 这样看来,政府金融审计的审计范围和审计内容与财政部、“一行三会” 的监督范围重合非常大, 其直接结果就是审计资源严重浪费、 审计效率下降、审计成果价值难以体现,多方同时进行监督,也会使各方的积极性都下降。 另一方面,由于政府金融审计和“一行三会”把工作重点都放在了大型国有金融机构上,对小型银行、小型信托公司和其他各式各样的基金公司的关注度明显不够, 这样的抓大放小策略使得小型金融机构缺乏监管和监督, 即便出现舞弊或重大腐败现象也很难被发现。
1.2 审计目标、审计模式、审计方法的落后
虽然我国已经从立法和审计理念上提出了风险控制、 关注金融风险的重要指引,但是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的审计重点仍旧是财务数据, 将大量的资源投入到审计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合规性上,而对效益性置之不理,这样的审计策略无法对国有资产利用的效率、效益、效果做出评估。 现今金融机构大量使用计算机和各种信息系统,信息系统的好坏、有无漏洞、相关内部控制是否健全直接影响存储在其中的各项数据的准确性。 然而我国当前金融审计对信息系统的审计、对机构内部控制的审计还远远不足。 审计方法也较为落后,普遍仍采用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审计工作停留于表面,未普遍采用风险基础审计方法,对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应用仍较为粗浅。
由于证券市场、金融市场的不成熟,我国的金融审计与金融监管发展缓慢,而美国政府金融审计,因为经历了次贷金融危机的洗礼及金融环境的重大变化, 美国的GAO金融审计较为先进。 研究美国金融审计的先进实践经验或许会对我国金融审计与金融监管制度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从而更好地应对金融风险。
2美国政府金融审计相对于我国政府金融审计的特色
美国政府金融审计主要是由政府问责办公室GAO进行实施,GAO是联邦政府直属的、直接对国会负责的中央机构,全美范围内与金融相关的审计均由GAO实施,各个州和州下面的镇下设的审计机关不进行任何金融审计工作。 GAO的金融审计以对金融监管机构的审计和绩效审计闻名,其经验与做法值得我国金融审计学习。
2.1 GAO主要对金融监管机构进行审计
美国金融监管与金融审计构建了一个自上而下的监督框架:金融监管机构(包括SEC、联邦储备系统和联邦存款保险系统)对形形色色的金融机构进行监管,GAO对这些监管机构进行审查和监督, 主要检查这些机构的财务状况的真实合法性以及资金使用效益性, 联邦法律规定GAO只能对这些机构进行审计, 对监管机构监管的基金和信投公司等金融公司则不进行审计,这样有针对性的金融审计使得GAO的审计效率和效果得以保证。 另外由于美国金融市场的高度自由化,监管机构的监管相对宽松,绝大部分金融问题由市场自行解决,这样的经济体制下监管机构工作量较小,整个监管与审计体系富有效率。
2.2 GAO金融审计主要进行绩效审计
监管机构主要是对监管对象进行监督,记录其基本情况、财务指标并进行分析,对出现问题的机构进行通知、责令改正、处罚或报有关部门处理。 所以,监管机构的工作是“行为性”的,其大部分无法从财务数据中反映, 而更多地体现在流程、 监督思路、控制和其他文件上,如果对监管机构的审计主要着眼于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那么显然是不合适的,有“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之嫌。 美国GAO金融审计的重点是绩效审计,重点审查其工作、责任履行情况,如监管力度是否适中,是否对某些值得关注的金融机构进行了监督,监管流程是否标准化等。 绩效审计由于没有完全对应的数据材料进行核查,审计难度较大,需要主观分析的情况较多,这对审计人员的各方面素质提出了考验。
2.3 GAO善于创新、总结实践
2007 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政府出台了 《多德·弗兰克法案》,进一步提高了GAO金融审计的地位,扩展了审计范围和内容,同时加快了金融审计的创新和改进。GAO现在对金融市场的所有重要组成部分都进行监督,包括原先的监管机构、占据市场重大份额的大型金融机构、 对市场有巨大影响力的其他金融市场组成部分等。 因为美国认为过分宽松的市场监管可能是次贷危机等重大金融风险孕育的温床,仅由监管机构监管远远不够,所以市场重要组成部分应受到GAO的重点审计。 可见美国政府的创新和反应速度是极快的, 对金融审计直接从体制上进行了改进,以防止类似的金融危机再次发生。 另外法案还对审计方法进行了创新, 如法案特别规定了总审计长的审计思路和审计策略,包括询问专家,向消费者代表咨询,注重保障消费者的利益等。
3美国GAO金融审计对我国的启示
3.1 在金融审计中推广实施绩效审计,运用绩效审计思路
美国的绩效审计领先我国很多, 其在真实性的基础上注重资金利用效益性及其他各种资源利用的效益性, 对改善被审计单位工作效率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我国可在金融审计,尤其是其中的对监管机构的审计中引入绩效审计, 培养审计人员的绩效审计思维。
3.2 改善审计技术方法,运用综合性研究
美国审计署在具体实际工作中经常采用跟踪审计的审计方法,发现风险点、纰漏后会持续地对被审计单位后续的更正措施进行跟踪,持续揭示法律政策执行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利于审计效果的提高。 我国虽然近些年也在搞跟踪审计,但是审计效果一般,贯彻落实得不够到位,推行的审计面仍然很窄。 另外,我国金融审计应多推广专题研究型审计项目,通过计算机辅助技术和数据挖掘等方式,对金融大数据进行分析,提高审计效果,使审计结果精品化,审计成果多元化。
3.3 尝试金融审计与金融监管的协作
针对我国金融审计与金融监管的职权关系和监督对象关系,可以尝试金融审计与金融监管的协作,原因是我国金融审计与金融监管在工作上重合度比较高,但双方的人员配备、资源配备(特别是智力资源方面)有较大区别,双方擅长的领域和关注点也不一样,两者协作以后可以做到资源共享,提高审计质量。两者都由国务院直接领导,共同对金融市场进行监督管理。 这样做的优势有:①通过协作,明确分工,促进高效化监督管理,如:金融审计部门主要负责履行监督职能, 利用公平统一的标准检查金融市场是否存在风险,并将问题企业、机构信息通报给金融监管部门,金融监管部门主要履行管理职能,促进市场平稳健康运行,并对审计部门发现的问题进行相应的处罚。 ②解决了审计盲区和重复审计的问题。 由于协作以后双方沟通无任何障碍,双方都将资源过多倾注在同一审计项目的情况将不会再发生,“金融审计突出重点,金融监管照顾全盘”,审计效率得到巨大的提高。
3.4 对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对策
近两年来随着众筹、数字货币、P2P网贷等新互联网金融形态的出现,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截至目前公安机关已对近70 个网贷公司进行立案侦查,涉案金额约60 亿元,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和审计是重要举措。 具体措施包括:将互联网企业纳入金融监管体系中,定期对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检查, 强制要求其定期对外披露财务信息, 制定法规,规定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信息披露政策应向上市公司看齐,需定期由外部审计(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财务报表审计等;金融审计部门将互联网金融企业作为金融市场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审计,力求将其行业规范化,促进行业健康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家义.关于我国金融审计的思考[J].审计研究,2002(5).
[2]陈文夏.次贷危机对我国政府金融审计的启示——基于国家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思考[J].审计研究,2009(2).
[3]岑娟嫦.中美政府审计比较[J].金融经济:理论版,2006(8).
[4]韩俊梅.中美商业银行审计制度比较[J].金融会计,2003(12):29-32.
[5]审计署金融审计司课题组.审计机关在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方面发挥作用的机制与路径[J].审计研究,2010(1).
[6]金融审计课题组.论我国国家金融审计的重新定位[J].审计研究,2004(1).
[7]顾春雷.政府金融审计:发挥金融免疫功能的优势和途径分析[J].福建金融,2008(8):34-36.
[8]陈建华.金融监管有效性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1.
[9]江春,许立成.金融监管与金融发展:理论框架与实证检验[J].现代交际,2005(4):79-88.
[10]江其务.论金融监管[J].财贸经济,2001(3):47-50.
[11]刘海文,李帅,赵亮,等.美国政府金融审计主要特色及对我国的启示[J].审计研究,2013(4).
财政金融审计 篇5
财政审计是国家审计的永恒主题,自2001年全国财政审计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近十个年头,我局始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为理念,以维护国家财政安全,保障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提高财政收支绩效为目标,财政审计工作始终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工作方针,积极改革创新,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摸索
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审计方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一、跟进改革,努力拓宽财政审计思路。财政审计,是法律赋予审计机关的一项神圣职责,是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年来,随着我市财政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会计收付核算中心的建立,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报帐制的全面推行以及干职工津补贴的统一规范管理,使审计的对象和审计的内容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为适应新形势下的财政审计工作,我局与时俱进,率先变革,在保留部门预算、国库支付、政府采购等传统财政审计项目的同时,不断整合和拓宽财政审计的领域和范围,及时把握热点、关注焦点、突出重点、抓住龙头实施审计监督。一是逐步开展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民本及“三农”资金审计。如农村沼气池建设、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生猪大县奖励资金、民政抚忧救灾等方面的专项资金。近三年对31个专项资金项目进行了审计,移交案件三起,查处违纪违规金额资金2736万元,归还原渠道资金785万元。二是加强对税费征缴、管理环节的审计。通过独立审计或与其他监督部门联合执法方式,每年都有重点的选择1—2个项目,分别对房地产开发、陶瓷、食品加工、汽车运输等行业的进行一次税费清缴审计工作,成效明显。如2007年房地产税费清查审计,为市财政追缴各项税费共计2400余万元;三是延伸对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审计,以资金流向为主线索,及时跟踪追进,摸清上下级财政往来资金结算方式、方法以及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效率、效果;四是加大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及罚没收入审计的力度,规范
执法部门的收费行为,当好政府的经济卫士。近三年来共查处“小金库”55个,涉库金额1031.42万元。
二、积累经验,不断完善财政审计监督体系。财政审计,从广义上讲,是指对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性资金收支及资产真实、合法和效益的监督行为,其涉及单位多,涵盖范围广,工作难度大,为使财政审计工作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局党组每年均要向审计人员征集书面意见和建议,大家就如何搞好财政审计畅所欲言,献计献策,经过近几年的摸索和磨合,已初步形成了一整套财政审计监督体系,即以同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为主线,以乡镇财政决算审计为基础,以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及财政收支审计为重点,以财政专项资金审计调查为突破口,以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为补充,尤其是近年来推出的以行业、系统为项目单位的财政收支“一条龙”审计,重点建设项目资金与工程造价决算、项目绩效、“捆绑”审计,均取得了预期的审计效果,如2008年对某单位行业“一条龙”审计过程中,揭露该单位违规出借国有资金2000余万元,帐外收支借款利息等一些重大违纪违规问题,审计要情引起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对该单位主要领导进行了诫勉谈话、责令其尽快追回了出借的款项,规避了潜在的国有资金损失的巨大风险。2009年在对本市财政投资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东方星河”项目竣工决算和投资绩效审计过程中,追缴了施工单位偷漏税款230余万元,核减工程造价200余万元,并揭露了两房建设在分配、管理和资金使用中存在的五个方面问题,提出的审计建议全部采用,问题整改到位。
三、协同作战,牢固树立大财政审计理念。财政审计是一项统揽全局的系统工程,是审计机关的第一要务,在审计工作中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也是审计机关最根本性、首要性的监督内容。必须引起足够重视,提升审计监督的层次和水平,树立“大财政”审计理念,举全局之力才能实现审计目标。为此,我局从强化计划项目管理、突出财政审计重要地位入手,彻底打破了各股室审计管辖的范围,做到审计项目统一组织管理,大型项目调配优势力量集中行动,在审计工作中形成一个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审计整体,上下联动,分管领导
靠前指挥,积极参与一线审计,审计中十分注重四个结合和一个共享的原则:一是预算执行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专项资金审计相结合。重点关注财政收入的合理性、预算的合规性、收支 “两条线” 的执行到位性和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结转的合法性。二是预算执行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重点关注领导干部对《预算法》的执行力、乡镇(部门)财政决算的真实性、财政纪律执行的合规性(含主管的下属单位);三是财政收支审计与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相结合。重点关注资金拨付的流程,使用管理的规范性,工程造价的真实性、合法性,项目发挥作用的绩效性;四是主管单位财政资金流向与下属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重点关注部门预算分配执行的原则性,下属单位财政决算的规范性和资金使用的合法性;五是资源共享。通过审计项目、审计信息、审计人才、审计方法、审计硬件设施等方面的资源共享,业务股室主动沟通,积极配合的主动性增强了,树立全局一盘棋思想,打歼灭战、打硬仗的能力得到提升。
四、因势利导,强化财政审计质量意识。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是审计机关树立审计形象、发挥审计威摄力的关键所在,也是财政审计工作的关键点。为此,我局主要做了以下六项工作:一是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素质。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组织审计干部参与各种专业培训和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远程教育,使审计人员在AO软件应用、审计程序各环节把握、现场审计发现线索、捕捉问题、审计报告撰写等方面的能力都有明显的突破,同时,通过党性修养、廉政建设等方面的素质教育,增强了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和行为操守;二是集思广义,积极探索审计方法。通过定期召开审计业务点评会、审计案例讲评会及成立科研课题攻关小组,充分调动了广大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大地增强了业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进取心,并逐步形成了一谈二查三访四看五分析的综合审计方法;三是整合审计资源,合理安排审计计划。鉴于基层审计机关人员少、任务重的特点,我局对现有审计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有计划、有步骤地合理安排审计项目,力求做到既不面面俱到,又不留审计死角,既突出审计重点,审计资源又相对平衡 ;四是搞好审前调查,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审前调查是保证审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础,这就要求审计人员
要有针对性地收集和掌握相关部门和单位的经济动态和阶段性的信息,写好审计调查报告,并据此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明确审计责任,避免审前调查流于形式,审计方案虚以应付的尴尬局面;五是加强现场审计,提倡文明审计,实事求是,客观公正,项目审计在“精、深、透”上多下功夫,提高搜集审计证据、甄别审计信息真假的能力;六是完善审计复核制度,全局实行审计组组长、审计组所在部门、审计复核小组三级审计复核制度,保证每个审计项目从审前调查、制定审计实施方案、下发审计通知书、现场审计实施、编写审计工作底稿、拟写审计报告等环节都符合法定要求。近三来,我局有七个审计项目在审计署、省厅和宜春市局组织评比中获得优秀项目、AO应用实例三等以上的奖励。
财政金融审计 篇6
财政效益审计就是审计机关通过一定方式对财政支出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监督活动。其中经济性是指以最低的费用达到财政支出目的,即支出是否节约;效率性是指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即财政是否以最小的投入取得一定的产出或以一定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效果性是指多大程度上达到政策目标,即支出是否达到了目标。财政效益审计的核心就是要从公共支出和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等方面进行全面审计评价。
财政体制是财政审计的重要载体,联系财政体制来理解和把握财政效益审计十分必要。当前对财政效益审计产生重要影响主要来自于财政支出方面:财政支出总量不足与损失浪费并存,财政支出结构性差异明显,财政支出预算执行的效率性和均衡性差,支出标准尚不完善,滚动式项目库作用尚不明显,财政监管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审计机关在开展预算执行审计中由原先的收支并重审计转向当前的支出审计为主,以促进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规范预算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制度为目标,加强对本级政府转移支付资金和财政专项资金的审计,不断提升预算执行审计的整体性、效益性、宏观性和建设性。
从近年审计情况看,财政效益审计在实际执行中面临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和评价指标等方面不确定的困难。如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当前我国处理中央与地方政府财力关系的重要手段,在具体执行中往往存在预算不细化、预算管理不透明、专款下达晚、资金分配随意性大和预算不完整等问题,结果出现调剂、挤占挪用财政资金和向人大瞒报预算情况等。这些问题看起来是真实性的问题,其实与效益性紧密相联,是财政效益审计的重要方面,但由于目前没有一项法律法规来明确转移支付中中央与地方的财力分配关系,使审计评价、处理等方面不易把握。此外,财经领域违纪违规问题时有发生,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财政效益审计在探索中渐进发展,仍然面临不少技术性问题。因此,财政效益审计不能一步到位,应当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的原则开展。即在预算执行审计中开展财政效益审计,既不能满足于在真实合法审计中发现一些效益方面的问题,也尚不能达到象国外那样搞全面的效益评估。
二、预算执行审计中开展财政效益审计的重点内容和做法
由于审计主体与客体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审计机关在预算执行审计中开展财政效益审计,应当把重点放在财政管理及耗用资源最多、效益容易衡定的支出项目上。具体地讲,就是围绕预算管理及预算支出特点开展效益审计,确保财政支出有绩有效。
(一)预算执行审计中开展财政效益审计,应突出财政支出管理审计
当前财政领域推行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财政转移支付等制度改革,旨在从财政支出体制入手,规范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而财政支出体制改革的成败,将直接影响财政支出效益的提高。预算执行审计中开展财政效益审计,应围绕财政支出管理制度改革,关注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情况,不断推动各项财政改革的顺利进行与改革措施的落实。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提出针对性意见和建议,真正从根本上促进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对财政支出管理审计首要的是从财政分配入手。对财政分配环节审计,着重看预算编制中财政支出安排是否能够充分发挥宏观经济调控职能,有力支持经济发展;财政支出结构是否符合公共财政要求,有效解决社会事业发展中的“短腿”问题;分配中是否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体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公共财政普惠百姓生活。同时,还必须对财政支出管理配套措施情况进行审计,如转移支付是否建立最低财力保障机制,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有无财政激励约束机制等;国库集中支付范围是否包括所有预算执行单位,是否将专项资金也纳入集中支付范围。
预算执行审计中可按照“规范管理,促进改革,提高效益”的思路来逐步深化财政效益审计。围绕规范财政管理,建立和完善支出管理制度这一目标来开展审计,可以按照一年确定一个目标,一年解决一个问题的思路,通过连续几年的审计,实现由最初规范财政部门自身行为到促进财政转变以支出管理为重点,不断建立和完善与公共财政相适应的配套财政管理制度,使财政分配体现公平、合理、效率的目标。如对部门预算改革情况的审计,首先检查纳入部门预算管理单位是否全面,是否达到同级预算单位全部实行部门预算管理的目标;其次看部门预算的编制是否将取得的各项收入及安排的各项支出纳入编制范围,是否逐步实现综合财政预算的目标;第三检查公用经费是否实行定员定额管理,支出标准体系是否发达到科学合理透明的目标;最后检查预算执行结果,是否达到严格执行免年初部门预算的目标。
(二)预算执行审计中开展财政效益审计,应强化预算执行单位和部门的行政成本审计
对本级预算单位及下属二三级单位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是预算执行审计的一个重要部分。从近年审计情况看,作为预算执行主体的部门和单位,有的粗放管理,缺乏预算意识和大局观念,超预算支出,铺张浪费、滥发钱物,人员车辆严重超编;资产管理不善,损失浪费现象严重;部门预算、非税收入和政府采购等财政支出改革制度在有的部门难以落实;挤占、挪用、滞留专项资金的问题时有发生。对预算执行单位开展行政成本审计就是要抓住与行政管理有关的各项支出的监督,综合评价其经济性、效益性,并延伸到部门工作目标完成情况,以达到财政资金的有效使用。
注重审计分析年初预算安排行政管理费支出占整个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看其是否合理;审计分析行政管理费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及财政收入增长率是否协调;审计分析政府集中采购程度,是否达到节省支出的目的;审计分析各部门年初工作目标完成情况,是否按照部门预算标准完成全年项目计划安排。具体到某一部门或单位,就是看人、财、物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执行;内部机构设置、人员配置是否按职责定岗定人,是否存在超编、借用、随意聘用临时工,各项支出是否有预算、有计划、有定额标准;资产管理是否安全、完整,有无闲置损失浪费问题;管理使用的财政专项资金是否按规定及时下达拨付,有无挤占挪用等。
在开展预算执行审计前,可将上述审计的重点和方法作为年初预算执行审计总体方案的编制内容,并细化成统一表格,把对各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与其承担的管理职能结合起来,逐步开展政府部门行政管理成本审计。对于审计中发现的普遍性苗头性问题,深入分析成因,有些是制度或政策本身造成的,要特别关注,找出管理中的漏洞,提出改进意见,以促进降低各种消耗,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如针对由于会计核算中心与财政部门、预算单位之间的工作未彻底理顺,造成预算单位资金周转速度慢,资产管理核算不规范,财政资金分散存放,不利于发挥最佳效益的问题,一方面对会计核算中心提出改进意见,规范其核算管理,另一方面促使财政部门不断深化和全面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从而彻底解决体制、制度层面的问题。
(三)预算执行审计中开展财政效益审计,应抓住财政转移支付和各类专项资金审计
财政转移支付包括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在现行体制下,掌握和分配这些资金的部门众多,既有财政机关也有各主管部门,在财政机关内部又分散于各职能机构;分配时既“切块”又“分条”即由财政机关拨给主管部门,主管部门再按“条”下拨;使用单位众多,致使资金分散,难以发挥规模效应。
当前财政部门在转移支付和专项资金分配管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转移支付形式过多,计算方法不一,不仅使管理繁琐复杂,而且给资金使用效益的监督和评价带来困难;专项拨款种类过多,分配随意性大,透明度差;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比重小,资金分散,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专款下达晚,滞留欠拨挤占挪用现象时有发生,影响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对转移支付资金审计,一要看转移支付形式是否规范,是否符合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支出的要求;二要看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数额确定依据是否科学;三要看专项转移支付是否有明确严格的事权依据和规范的分配方法,分配过程中是否存在随意性大、透明度差,财政资金低效甚至无效运作。对各级政府安排用于本级支出的专项资金审计,主要审查是否按批准的预算安排资金,有无用于其他方面或没有完成预算;资金是否用在了寸比准的项目上,有无擅自改变项目,将生产性资金用于建房购车、弥补行政经费等非生产性项目;项目支出是否按照计划完成并能够发挥作用。
三、预算执行审计中开展财政效益审计的方式方法
一是坚持与财政收支审计相结合。效益审计离不开财政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在目前财经领域的违法违纪问题还时有发生的情况下,只有在保证真实合法的前提下,才能够谈效益,因此,还必须把效益审计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有机结合起来。
二是制订详细审计方案,做好财政效益审计的充分准备。财政效益审计综合性很强,尚无成熟的理论操作指南,需要在充分审前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出周密细致的审计方案,要跳出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模式,根据审计目的,着重对某个项目和某一具体事项效益进行评价。同时,要合理安排时间,既能够按时获取证据,又不会增大审计成本。
三是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审计调查,具有范围广、覆盖面大、针对性强、工作方式灵活等特点,更能被被调查单位接受,更易引起有关部门和上级领导的重视。因此,开展财政效益审计时,结合审计调查手段,能更好地分析问题产生的体制机制上的原因,有效地发挥审计监督服务职能。
基于国家金融安全的金融审计研究 篇7
金融审计作为金融监督的一种形式, 指的是金融机构通过金融机构会计报表、会计记录以及其他的相关财务资料来反映的业务活动的合规性、真实性以及经济效益进行监督和审查。金融审计的本质是经济社会得以正常运行的“免疫系统”, 起到了预防、抵御和揭示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障碍、风险和矛盾。因此, 可以说, 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是金融审计工作的第一要务。基于当前形势下我国金融审计所处的特殊环境 (即处于“后经济危机时代”) , 我国的金融审计除了具有综合性、延伸性以及传统性的特点外, 出现了新的特点, 即全球性、决定性以及自由性的特点。当前, 我国金融面临的风险不是太大, 但金融风险的可控制程度却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对外开放程度日益加深、外贸依存度相对较高的国家来讲, 一旦发生金融危机, 其导致的后果将不可设想。因此, 加强金融审计在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方面的新思考,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即加强金融审计, 可以使我国的金融体系处于一个稳定、安全的环境之中, 可以更好地促进金融领域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协调和监管, 使我国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下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以增强我国的综合竞争力以及可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从而达到预期的经济发展目标。下文首先简要的对新时期下国内外金融安全形势进行分析;其次论述金融审计在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中的建设性作用;最后论述金融审计实现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途径。
二、新时期全球金融安全形势分析
(一) 国际金融安全形势分析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快速发展, 以及新一轮的金融危机的爆发给世界金融业造成的巨大压力, 国际金融市场的监管工作变得更加复杂, 金融风险的控制难度变得更大, 尤其是2008年的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爆发之后, 造成了世界经济危机的严重衰退、溃败和持续萎缩。这场金融危机席卷了世界上的每个角落, 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波及效应和放大效应。金融危机虽然已经过去了两年的时间了, 但是世界金融体系依然被笼罩于金融危机的“阴影”之下, 有经济学家称这一段时期为“后经济危机时代”。笔者认为, 这主要是由于金融危机的三大特点即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久以及破坏性大所决定的。
(二) 国内金融安全分析
当前我国金融总体发展态势较好, 国内金融比较稳定。但由于受到金融危机、宏观经济波动及金融电子化发展带来了新型的网络犯罪等因素的制约, 我国金融安全还存在很大的隐患。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致使国内金融产生巨大影响。2007年在美国发生的次级抵押贷款风险, 经过较短时间的酝酿, 快速演变成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这次金融海啸席卷了世界上的每个角落, 作为世界经济体的中国, 也不能幸免于难。这主要表现在:我国的金融体系受到此次金融风暴的严重创伤, 导致大中小型企业的运营状况出现了“瓶颈”。企业的运营状况不佳, 公司企业就会对员工进行裁剪, 失业人数剧增, 企业内部管理混乱。 (2) 宏观经济波动影响国内金融稳定。当前时期下, 由于全球金融风暴的巨大冲击, 我国的金融业受到了重创, 国民经济在这样的环境下出现了负增长, 各大股市开始暴跌, 楼市也持续处于低迷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 我国金融业出现了外向型行业贷款不良的比率呈现上升之趋势并有不断扩散的态势, 例如金融领域中的基金、QDII、保险等理财产品也在较大幅度上出现了下滑。由于出现了以上的金融困境, 我国的各项货币政策以及汇率改革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 (3) 金融电子化发展使其有新型的网络犯罪。当前时期下, 我国的电子银行系统发展的较为迅速, 例如我国最大的网上交易网站淘宝网就很快闻名于世, 成为了网上交易的理想平台, 虽然在淘宝网上进行交易非常安全, 对于买者和卖者都很公平, 但是近年来却出现了很多在淘宝上进行“洗钱”的现象。而且随着现在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如黑客、病毒等都对网上交易系统或平台进行攻击, 盗取了密码。网上交易的安全性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了, 而且对于这些安全威胁, 我国的金融系统显得无能为力, 这主要由于各项风险防范措施不够完善。 (4) 缺乏金融创新理念, 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前社会, 无论哪个行业, 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必须具备创新的思想和能力, 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大发展趋势。长期以来, 我国金融监管始终遵循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模式, 这种监管模式不仅管理太过于机械, 缺乏灵活性, 同时由于受这种模式的影响, 在监管过程中依法监管意识比较淡薄, 未理顺监管体制, 从而严重影响着监管职能的充分发挥。对于整个金融业长远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随着金融业不断趋向自由化、信用证券化及金融市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对商业银行的金融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要求其不断走上创新的道路, 才能适应社会对商业银行的需求, 针对这种挑战, 商业银行开始充分运用各种信用形式, 致使金融市场价格呈现高度易变性, 不断加大了金融业所面临的潜在风险。与此同时, 随着金融工具及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 这种新的发展模式也会带来较大风险。同时, 由于我国尚未真正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运行机制还不够健全.因此, 对缺乏对金融创新的有效管理, 业务监督不到位, 从而使商业银行在传统风险的基础上, 面临着新的更大的风险。
三、金融审计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作用
(一) 金融审计要发挥协调管理作用
我国的金融审计对金融领域的协调和管理具有重要作用。这就要求金融审计一方面需要充分发挥协调的作用, 主要是对金融业的对外开放、金融创新的深度以及金融自由化三者进行有机地协调和控制, 并把握好一定的度, 若上述被调节的三个方面出现了过快或者过慢等异常发展的现象, 都需要这位称职的“交通警察”加以协调、缓冲, 以确保国家的金融安全处于可控制的范围之内;另一方面金融审计要努力推动和促进“一行三会” (即“一行”指中国人民银行, “三会”指的是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 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实现金融监管信息与金融预警信息之间达到共享的状态。金融审计还可以对混业经营下的金融业务实施跨机构。跨市场以及跨产品 (“三跨”) 的功能监管。
(二) 金融审计要发挥监管作用
随着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 我国金融业出现了电子银行、电子交易系统等网上交易的形式, 这些新事物的诞生, 促使了网上金融犯罪次数的增多, 具有典型性的利用网上金融犯罪的例子就是“洗钱”, 某些官员或者公司老总, 对于来路不明的钱款进行大量的转移, 以使自己变得“清廉”。对于这一严重影响国家金融安全的现象, 金融审计就需要发挥其积极作用, 严厉监管和打击这类金融犯罪的行为, 并且揭示一切违法行为。这是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当务之急。
(三) 金融审计要发挥预防作用
金融审计要积极地加强对宏观经济情况以及经济政策变化等方面的示踪性的工作, 并运用审计专业的方法对我国金融安全以及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的高低进行深入地分析, 并能够从总体上把握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状况。对于2008年发生的金融海啸, 严重侵袭了我国的金融领域, 使我国的金融机构一时陷入瘫痪之中, 那么在这个时候, 我国政府就需要采取宏观调控的政策, 经济的各项发展指标进行调节和控制, 这个时候也是我国金融体系的“免疫力”急剧下降之时, 因此金融审计就需要充当其抵御外界风险的“盾牌”的作用, 努力挽回我国金融体系所受的损失和巨大的冲击。
(四) 金融审计要发挥预警作用
金融安全关乎一国经济能否健康的发展, 当前国际上有很多统一的金融安全预警指标, 各国根据参照这一通用的金融预警指标可以及时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本国警容发展的总体状况, 以便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及应对政策。将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相结合。通常来说, 审计侧重于对问题的调查, 意图能及时揭露问题, 有效促进管理, 具有微观性;而专项审计调查侧重于提建议, 目的是反映通过审计打击损害国家金融安全、违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行为, 更要通过专项审计调查揭示金融领域的新风险隐患、金融创新业务的新动向, 深入发现和揭示体制、机制和制度层面的问题, 发挥建没性作用。当前国际上通用的金融预警指标主要包括经常项目差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银行不良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短期外债占外汇储备的比例、股指和股价波动等进行分析性复核, 通过实际的调查和核实, 及时的对金融体系遭到破坏或金融资产损失的可能性进行分析, 从而在最短的时间里及时识别各类风险警情、警兆、警源及变动趋势, 从而有效的为金融安全运行提供政策性参考和建议。与此同时, 通过及时对金融业动态及发展趋势加大跟踪力度, 将动态跟踪和宏观分析相结合。金融审计应把握金融全球化、自由化、综合化的新特点, 加强其对我国金融安伞及金融机构运影响的静态分析, 为金融安全运行提供政策和建意。才能在最有效的时间从整体上把握金融发展的总体趋势, 认识到金融出现全球化、自由化、综合化的新特点, 依据这些新特点, 分析它对我国金融安全产生的影响, 可以让我国的金融机构提前准备、及时预警, 从而推动我国金融安全的发展。
四、金融审计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途径
(一) 实行创新型审计理念
审计是国民经济的免疫系统, 对我国金融安全负有极大的重要作用, 这以免疫系统论将维护日家金融安全作为首要任务。传统的审计理念只是为了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完成,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形成了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 这种管理模式缺乏灵活性, 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新发展;同时基于传统的审计理念, 其审计目标也只是定位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不断促进审计管理工作、从而提高工作效益, 这种目标的确定只注重审计工作本身, 而未关注整个国家的金融安全, 因此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审计目标, 在维护审计工作安全的基础上、加强应对金融风险、最终促进金融健康良好的发展。新的审计目标的定位体现了创新型的审计理念, 这一新理念强调维护安全是基础, 防范风险是有力保障, 促进发展是最终目标, 三者的关系相辅相成, 统一于一个整体。理念是思路理论前提, 思路是出路的决策指导。因此, 为了不断推动审计的全新发展, 必须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在心里念的要求下, 要实现金融审计工作由微观向宏观转变;促进传统单一的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转变。
(二) 加强金融审计“免疫系统”建设
金融审计“免疫系统”总共有三道防线, 一是保护功能的防线。从本质上讲, 金融审计的保护功能是由《宪法》和《审计法》规定的法定监督所决定的, 它能够起着维持国家金融体系稳定、保护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作用;第二道防线就是它具有清除功能。或者直接称其为“免疫”的功能。它能够使一些在金融方面非法的损失浪费、徇私舞弊以及账目上的弄虚作假等现象进行消除或清除, 这些现象就相当于病毒, 那么它就充当着“抗体”的作用对这些“病毒”进行高效地清除。最后一道防线就是修补功能, 主要指的是它能够使一些受到损伤的金融体系 (如资金上的损失) 及时地进行弥补, 使其恢复正常的功能和活力。因此, 由上述三道“免疫防线”的介绍和论述可知, 在后经济危机时代条件下, 需要积极地构建金融审计的“免疫系统”, 从根本上预防和控制不利于金融体系发展的现象的发生。金融审计应按照国际通行的金融安全预警指标 (主要包括经常项目差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短期外债占外汇储备的比例、银行不良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股指和股价波动等) 进行分析性复核, 通过调查和核实, 对金融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金融资产损失或金融体系遭到破坏的可能性进行分析, 及时识别各类风险警情、警兆、警源及变动趋势, 为金融安全运行提供政策参考和建议。同时, 加强对金融业动态及发展趋势的跟踪, 把握金融全球化、自由化、综合化的新特点, 分析其对我国金融安全及金融机构运行的影响, 并早做准备、及时预警, 推动和建立我国金融安全预警体系。
(三) 积极构建金融审计组织
以金融安全为主线, 同时安排对不同部门、不同金融机构的专项调查, 将财政审计、金融审计、投资审计、企业审计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将同一个问题查深、查透。如针对中央出台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系列措施, 从财政资金投入、银行资金支持、工程项目上马、企业单位实施等多角度、多范围开展一体化审计, 全面调查宏观经济政策的合理性、有效性和效果性。转变审计组织方式。积极实施“以总行审计为龙头、以银行客户为中心、以资金流为导向”的审计组织方式, 充分发挥总行审计组总揽全局的“龙头作用”实现上下联动;增强集中分析金融机构电子数据的能力, 建立数据分析团队, 实现数据的跨机构、跨行业分析, 更准确的发现线索, 更全面的揭示金融机构的风险隐患。整合外部有效资源。要加强与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以及公检法、税务、海关等监管部门的协调与合作, 加强信息共享, 寻求支持, 形成监督合力。针对金融业新业务多、新产品多的情况, 要尽快建立专家顾问机制, 为金融审计提供智库。
(四) 不断完善审计技术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对审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 首先要不断改进传统的金融计算机审计方法。传统的金融计算机审计, 存在落后性, 不能跟上问题的解决步伐, 因此努力带动其向及时性发展, 并能在最有效的时间对问题进行同步分析。首先, 应坚持以客户为中心, 以资金流为导向, 从而在不同机构间建立统一的数据仓库和接口, 将最初数据进行标准化, 以便。与此同时, 切实做到金融业务有序的循环发展, 从整体上实现对资金流、业务流、控制流三位一体的审计监督。最后, 在解决传统审计模型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以及逐步建立和完善金融审计数据库的基础上, 要不断提高金融审计的效率。进一步加强测试和检查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在当前审计实施过程中, 应参照统一的程序, 检查和测试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 将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开展, 审计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重点检查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是否符合业务流程的规定, 是否存在重大的漏洞;同时试重点检查授权和业务操作规程的执行情况, 重点关注授权金融机构办理金融业务时是否合规。从而可以有效的提高金融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 防范金融机构发生各种操作风险。
(五) 提高审计人才素质
为了实现审计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重要职能, 必须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对审计人才队伍整体素质进行培训。我们知道国家金融安全包括很多方面, 涉及到宏观经济、国际金融、创新业务和产品、国际经济法等知识储备, 这种多方位的知识储备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综合素质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当前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审计人员整体素质不太高, 审计人员存在知识结构老化, 无法适应金融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因此, 必须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学习培训, 不断更新知识, 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自我培训, 从而及时弥补自身的知识不足, 努力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 努力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能力, 提高职业道德、提高分析解决问题和判断能力, 不断拓宽审计思路。切实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让金融审计走上新的发展阶段。
五、结论
当前金融体系所面临的新的挑战和处于特殊的经济环境中, 因此非常有必要探索新型审计模式, 这也体现了金融审计的“新”的特点。将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相结合。绩效审计属于一种高层次的审计模式, 其最终目标就是为了能够使公司在管理方面、风险预防方面进行很好地规范;将审计和专项调查审计进行有机结合。“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对于审计也是如此, 只有通过实践性的审计调查, 才能够总结出金融体系的审计资料, 这样审计才会有理有据。将动态跟踪和宏观分析相结合。金融审计应把握金融全球化、自由化、综合化的新特点, 加强其对我国金融安全及金融机构运影响的静态分析, 及时识别各类风险警情、警兆、警源及变动趋势, 为金融安全运行提供政策和建议。同时, 金融审计必须加强对宏观经济情况及宏观经济政策变化的跟踪, 加强对金融业动态及发展趋势的跟踪, 及时发现金融机构中存在的风险, 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运行, 探索计算机联网审计、远程审计等非现场审计模式。综上所述, 可以知道加强金融审计对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金融审计, 可以使我国的金融体系处于一个稳定、安全的环境之中;加强金融审计, 可以更好地促进金融领域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协调和监管, 使我国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下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以增强我国的综合竞争力;加强金融审计, 可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从而达到预期的经济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乔瑞红:《论政府审计与国家经济安全之关系》, 《现代财经》2009年第9期。
[2]唐振达:《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审计监督保障体系研究——基于审计“免疫系统"理论》, 《学术论坛》2009年第8期。
[3]乔新生:《审计是国家的免疫系统——审计功能的重新定位》, 《财经政法资讯》2008年第6期。
[4]付忠伟、毕建荣、常远:《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审计月刊》2008年第12期。
[5]刘家义:《以科学发展现为指导, 推动审计工作全面发展》, 《审计研究》2008年第3期。
[6]赵劲松:《如何发挥国家审计在金融风险监管中的作用》, 《中国审计》2003年第24期。
论财政同级审计 篇8
1 财政同级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同级审计已成为社会发展趋势, 但在现阶段, 我国财政同级审计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 主要表现为同级审计受到审计外部环境的限制, 财务同级审计意识不牢, 关系不稳, 存在“ 四难”现象———审计难、处理难、落实难、上报难。大大降低了同级财政审计的质量。另外, 审计工作队伍人员素质不均衡, 缺乏优秀的业务骨干。宏观意识不强、利害观念深入、区域思想严重等, 使得审计人员在财政同级审计中考虑太多后果, 出现不敢上报、不敢处理等情况, 大大束缚着同级审计的发展。
2 财政同级审计中存在的制约因素
2.1 同级审计结果缺乏权威性
由于审计管辖权限的限制, 财政同级审计在内容上存在很大的一块空白, 对一些主要的审计内容没有很好地监督, 造成这部分内容最容易让一些“ 有心思”的人在财政同级审计中找到漏洞和盲点。 例如增值税, 该税种是由国税部门进行征收, 县级审计机关没有权利对其进行审计, 这就导致增值税征收因得不到有效的监督而效果不明显。
2.2 审计意识薄弱
大部分审计机关在进行财务同级审计之后并没有很好地进行手续审计工作的开展, 在审计报告出炉发现相应问题后, 并没有根据问题对财政管理提出相关建议或措施, 只是表面上对相关单位进行口头警告或者资金惩处, 但这对于财政工作的改善没有多大用处。这种现象的产生也恰恰说明了我国大部分审计机关还是存在审计意识薄弱, 审计方法不健全, 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2.3 行政体制的约束
我国的行政体制在进行不断改革, 我国的财政体制也在进行不断改革, 但传统的体制因素依然存在, 政府职能还没做到完全转化, 社会资源的支配权依然属于政府, 对政府的行政绩效缺乏健全的考评机制。而政府间复杂的关系导致了行政管理效率低下, 依然影响了财政同级审计的实施。
3 财政同级审计的做法
3.1 应加强上级审计机关对财政同级审计工作的领导
制定统一的审计方案, 确立同级审计的重点, 利用计算机网络扩大同级财政审计成果。不断创新审计形式与方法, 上审下与同级审相结合、财政同级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交叉审计与异地审计相结合等, 审计内容围绕财政改革进行, 使财政同级审计站有一定的高度, 服务宏观决策。
3.2 重点开展效益审计
实行部门预算后, 审计监督的领域进一步拓宽, 由过去预算执行、决算向预算编制、预算审核拓展, 逐步实现从单一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前、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相结合, 审计的重点应向资金使用效益评价延伸。审计机关在开展同级财政审计时, 应选择对社会效益有影响以及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项目进行效益审计。不仅要关心财政资金的真实合法, 而更要关心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怎样, 把财政资金的效益审计融入财政资金的真实合法审计中, 提高财政同级审计的层次和水平。
3.3 争取各方面对同级财政审计的支持
同级财政审计需争取政府、人大和社会舆论的重视和支持, 包括上级审计机关的支持。在开展同级审计时, 审计机关要将审计情况及时向政府汇报。上级审计机关要加强对同级财政审计的领导, 对下级审计机关在政策法规、人员培训等方面给予业务指导, 通过上审下抽查和考核下级审计机关的业务质量。
3.4 加强审后监督, 督促做好整改, 建立跟踪检查制度
同级审计中查出的问题之所以年年审, 年年有, 屡禁不止, 究其原因主要是审后监督制度缺乏, 审计结果执行力度不够所致。为了严肃财经纪律, 整顿好经济秩序, 必须跟踪督办。
4 财政同级审计的注意点
4.1 注意利用重点审计结果
做到全面审计和重点审计相结合, 在审查财政同级审计各个方面的同时突出审计重点。 例如在审查时, 找出差异现象和财政收支中影响较大的项目以及经常出现的财政问题, 对其进行重点审计, 从而提高财政同级审计的质量。
4.2 注意利用其他专业审计意见
一方面, 财政审计要充分利用专业审计的审计结果根据专业审计的计划安排同级审计。例如对影响财政收支较大的部门实行定期审计或者专项审计, 让专业审计和财政同级审计的内容时间充分配合, 使同级财政审计能充分利用专业审计结果, 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劳动。但需要注意的是同级财政审计与其他专业审计依然存在性质、内容、范围和目的的不同, 所以同级财政审计不能代替专业审计, 专业审计结果也不能直接运用到同级财政审计上。
4.3 注意利用多种审计形式
同级财政审计主要是对财税等有关部门在组织财政收入、分配财政资金活动中, 贯彻执行国家财经政策、平衡财政收支和财税部门内部控制管理情况进行审计监督。由于同级财政审计自身特点和局限性, 决定了在进行同级财政审计时, 需坚持“ 上审下”的审计方式, 这样就可以在克服同级财政审计不足的同时促进同级财政审计的进行“。 上审下”与“ 同级审”在审计内容上基本一致, 所以在实际操作时, 可双方协调, 避免时间和内容的重复。
4.4 注意依法进行独立审计
《 审计法》 规定, 各级审计机关要在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下, 对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及决算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然后提出审计结果报告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报告。同级财政审计在审计前需经政府批准, 审计情况要随时向政府汇报, 处理大问题要请示政府, 要对政府负责。 财政同级审计还要坚持依法独立审计原则, 审计的对象和内容按规定程序确定, 如查出有关部门存在违反财政收支行为或违反预算管理的行为, 依照法律法规, 出具审计意见书或者做出审计决定。
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 我们了解到现阶段, 我国财政同级审计发展还不是很完善, 依然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作用的有效发挥。因此, 为了使同级审计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就需要我们的财政工作人员以及财政教育工作者更加积极地探索和创新审计理念与管理模式, 建立健全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财政同级审计体系, 推动我国财政审计工作的有效展开。
参考文献
[1]郭菲.财政同级审计问题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4 (1) :154-156.
[2]朱颖, 金勇.论财政同级审计的一体化[J].湖北审计, 1995 (11) :226.
[3]冯爱珍.财政同级审计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5 (3) :69-70.
金融审计视角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篇9
收录日期:2012年1月16日
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 各国都在酝酿对金融监管体制进行改革。在经历金融海啸后, 各国经过对金融监管漏洞的反思, 金融监管体制的新一轮改革已经徐徐拉开大幕。作为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金融体系受到影响较小的中国, 同样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金融监管体系。
一、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 为适应金融业的发展变化, 我国金融监管体制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2年以前的统一监管体制, 对金融业的监管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负责;第二阶段是1992年到1998年由统一监管向分业监管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人民银行的统一监管职能被分拆, 逐步形成分业监管的格局, 其主要标志是证监会和保监会的建立;第三阶段是从1998年开始的分业监管体制时期, 2003年银监会从人民银行独立出来标志着中国“一行三会”分业监管机制的最后形成。
就我国现行金融监管体制而言, 近几年随着金融全球化、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迅猛发展, 金融控股公司逐步形成并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金融业开放加快, 金融监管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分业监管体制已显现出明显的不适应, 其本身所固有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
二、应加快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步伐
2009年后, 世界上金融最发达的国家———英国和美国分别都推出了自己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中国的金融监管体制虽然抵御住了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冲击, 被认为是有效的。但是, 必须认识到, 制度变迁对有效金融监管的需求是出于日渐强化的动态调整之中的, 监管领域积存的缺陷和弊端不仅会抑制以货币政策为主要内容的宏观调控的有效性, 也使其无法为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制度支持。而且在一定阶段里被认为是合适的制度安排, 在整个经济、金融环境发生变化时不一定还是适应需求和有效的。在混业经营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的情况下, 中国的监管机关也需要根据市场的变化做出必要的体制创新和改革以适应维护金融安全、推动金融创新、促进金融发展的作用。只有这样的动态发展监管体制, 才是真正符合需要的监管体系。因此, 在我国金融还相对安全, 但金融竞争力亟待提高的时候, 未雨绸缪, 加强对监管体制改革的研究, 是非常必要的。
三、从金融审计角度分析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
当前金融审计与金融监管一体化正成为国际发展趋势, 金融监管离不开金融审计, 金融审计也离不开金融监管, 金融审计始终是各国金融监管的重要力量。我国应当根据国情将政府金融审计纳入到金融宏观监管大体系之中, 加强与金融监管的协作, 充分发挥审计的独立性、综合性优势, 明确分工, 形成审计与监管合力, 促进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自觉履行各自的职责, 最终实现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审计目标。
1、在性质上, 政府金融审计突出监督职能, 而金融监管突出管理职能。
政府金融审计在金融监管体系中应当发挥监督职能, 保持特有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重点揭露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及大案要案线索, 揭示影响金融业健康发展的突出风险。金融监管是因对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活动监督管理的需要而产生, 目的是促进金融机构的具体业务合法、运行稳健, 维护公众信心。因此, 金融监管应当在监管体系中对金融行业进行指导、监督和行业管理, 更多地发挥管理的职能。
2、在职责上, 政府金融审计突出检查功能, 而监管机构突出处罚功能。
审计机关作为政府金融审计的主体, 既不参与金融政策法规的制定, 也不参与具体金融业务的经营和管理, 具有较高的独立地位。因此, 政府金融审计应当在监管体系中重点发挥检查职责, 对金融机构进行全面检查, 检查金融法规的执行情况, 发现金融机构的重大违法、违规事项, 分析原因, 提出建议, 并将审计发现的问题移交给金融监管当局去处置。金融监管机构与金融机构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独立性难以保证, 其检查效果受到较多制约。因此, 应当针对当前违规银行机构和从业人员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一现象, 加大处理处罚力度, 建立健全处罚机制, 促进金融业合法经营, 增强金融机构的守纪意识和风险控制意识, 全方位构建金融风险持续监管的长效机制。
3、在作用上, 政府金融审计突出宏观性, 而金融监管突出微观性。
政府金融审计要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 应当突出金融审计的宏观性, 使金融审计工作与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相适应。因此, 政府金融审计应当在注重发现和揭露具体问题的同时, 更加注重从金融体制、机制上研究和分析问题, 从源头上采取治本措施, 发挥金融“免疫系统”功能。
4、在目标上, 政府金融审计突出系统性风险, 而金融监管突出业务性风险。
政府金融审计应当保持超然独立性, 充分发挥审计检查、专项调查、风险评价等功能, 从国家宏观层面出发, 以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检查、审核和预警为核心工作, 通过开展延伸审计, 重点对金融机构的风险表现、风险形成、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过程、风险管理能力等方面进行检查、评价, 对系统性金融风险进行分析与预警, 发挥宏观监督的作用。金融监管则应当负责金融机构的日常管理, 通过现场检查或非现场监管的方法, 对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及其具体业务风险进行检查和评价, 及时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指导性建议, 加强对金融机构的业务风险管理。
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构建金融审计与金融监管协作框架, 重新整合了金融监管机构现有职责, 切实发挥了行业管理和常规风险监管职能, 对金融机构进行日常业务进行必要的监管。此外, 该框架建立健全了政府金融审计与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沟通、交流制度和信息共享机制, 强化了政府金融审计在金融宏观监管框架中独立性、综合性监督优势, 并依法对金融机构进行了系统性风险审计和对监管机构绩效进行再监督, 促进各金融机构和各金融监管机构更加有效地行使各自的权力、履行各自的职责。
摘要:近几年, 金融监管的绩效不尽如人意, 一些消极金融现象屡禁不止, 时有泛滥和反复。本文分析金融监管体系现状, 然后从金融审计角度对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进行论述。
关键词:金融,监管,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审办发 (2008) 72号, 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S].审计署办公厅, 2008.
[2]贺强.中国金融改革中的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8.
财政金融审计 篇10
一、基层审计机关财政审计面临的问题
(一) 审计范围受限
我国基层审计机关作为本级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 从属当地政府的领导, 人、财、物依赖于当地政府, 人事的任用和调动由当地政府的管理。而一个地区或区域财政资金使用的重点领域和如何使用一般都是由当地政府作出决策或指示, 为了地方利益和地方经济发展, 财政审计报告经常是经过当地政府的过滤和首肯后才报出, 因此即使查出了违规或损失浪费问题, 也无法得到充分披露和整改落实, 这样的行政管理体制造成了对本级财政的审计范围受限、对平级部门的监督无力等问题, 从而使一些财政资金游离于审计的监督之外。由于审计范围和内容受限, 制约了审计的深化开展, 使得审计变成了一种形式, 年年审, 报告却年年一个样, 反映的都是几个无关痛痒的问题, 毫无新意, 使审计人员在思想和行动上都产生了疲劳感, 审计调查就成了例行的程序, 实施方案则是每年修改时间和基础数据便罢。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被审计单位觉得审计不会对自己有什么影响, 只要把责任推到政府身上, 审计就会有所顾忌避而不谈, 因而对审计逐渐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这些原因导致了审计监督缺位、审计失灵等现象, 审计监督作用大打折扣。
(二) 审计经费未能真正落实
近年来, 由于财政预算对部门经费不断压缩, 使得基层审计机关工作经费普遍存在缺口。审计经费不足, 导致审计业务学习、专业培训、审计信息化建设等工作的无法开展, 没有诸如审计技术方法研发、软件开发等研发项目经费, 也给开展资金效益审计、专项审计等工作带来了困难, 审计方法得不到创新, 审计执法质量受到挑战,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和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
(三) 审计技术方法落后
目前, 很多基层审计机关还没有运用或接触过AO现场审计实施系统进行审计, 加上乡镇单位还是普遍以手工做账为主, 因此在审计中还是以手工查账为主, 先凭证后账本, 就账查账, 翻阅大量凭证资料, 没能运用计算机进行研究分析, 审计内容不全面不完整, 且缺少审计大型项目的经验、方法和技巧, 也没能对以往的工作进行总结研究, 找寻适合本地实际的工作方式方法, 因此工作效率低, 工作水平提不上, 工作进展止步不前, 导致了审计只能停留在财政财务收支的合规性层面, 无法进一步展开资金的效益、效果等更深层次的审计。
(四) 审计人员无法满足审计工作需要
当前, 基层审计机关, 特别是县区审计局, 人少事多的矛盾非常突出, 不仅审计人员配备少, 还要随时兼顾当地政府直接下达或临时交办的的非审计工作任务, 如城乡清洁、大拆迁和各类检查等工作, 使得审计人员疲于奔命, 而本职的审计工作却力不从心, 结果只能应付了事, 为了完成任务而简单出个审计报告了事, 审计质量无法保证, 导致审计工作形同虚设, 模糊了自身的审计职能。
此外, 基层审计人员年龄偏大, 多是会计、审计专业出身, 工程学、管理学、信息技术等专业人才很少, 不少审计人员缺乏先进、创新的审计理念, 缺乏危机意识、进取心等, 且长期以来受大行政观念、传统计划经济观念、权大于法等旧的观念和习惯思维影响, 工作理念过于陈旧, 在处理相关审计工作方面缺乏灵活变通的思想, 面对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方法, 又不愿去更新知识, 而是墨守成规, 满足现状, 过于自我感觉良好, 未能与当前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相适应。而新调入的审计人员有很大一部分是政策性安置, 对审计业务不熟悉, 也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审计人员思想观念陈旧, 知识更新不及时, 复合型人才缺乏,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影响了审计工作的发展, 导致了审计工作效率低、效果差, 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审计工作的需要。
二、解决基层审计机关财政审计所面临问题的对策
(一) 拓宽财政审计范围和内容
在制定年度本级预算执行审计计划时, 尽量争取上级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和充分授权, 或全省、全市进行同步审, 统一下发通知书, 形成上下联动的局面, 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独立性。
同时将审计关口前移, 从财政预算编制入手, 审查预算编制是否完整、科学、合理, 是否按全口径编制预算。在审计财政资金收支时, 要将全部公共财政资金纳入审计范围, 进行全方位审计, 扩大审计覆盖面, 不仅要看税收收入, 还要看非税资金收入及支出、政府性债务资金收支、转移性收支等;不仅要关注本级财政直管资金, 还要关注其他部门掌管的财政资金, 必要时延伸审计所属二、三级预算单位或具体使用资金单位;不仅要审计财政资金的真实合法性, 还要逐步向资金的效益性方向拓展, 将强农、惠民、为民办实事等资金作为审计的主要内容, 每年根据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来确定审计的重点。审查是否有截留挪用、虚报冒领、损失浪费等问题, 评价财政资金使用的方向和结构是否科学合理、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是否有效益等, 并将审计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 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促进各部门依法履行职责, 规范管理, 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管理水平。
(二) 保证基层审计机关经费落实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十一条规定:“审计机关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经费, 应当列入财政预算, 由本级人民政府予以保证”。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在做预算时应保证审计机关履行职责所必需的日常办公经费、审计外勤经费、聘请外部人员和专家经费、审计信息化工程建设等专项经费, 改善交通工具和条件, 为进行延伸调查和分析提供条件, 真正保障地方审计机关开展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严明审计廉政纪律, 提高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三) 改进审计工作方法, 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1. 与其他审计项目相结合
在目前基层审计机关人少事多的情况下, 进一步推进财政审计大格局进程, 充分发挥财政审计的整体合力, 即整合年度审计计划, 围绕年度财政审计目标, 合理选择审计项目, 确定各审计项目的目标、内容和重点, 统筹安排审计力量和审计时间, 采用“1+N”的方式, 将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专项调查等相结合, 积极探索和推广多专业融合、多视角分析的审计工作方式, 使各个项目信息共享, 相互协调, 顺利完成, 既避免了各审计项目的互不相关、各自为战, 又减少了重复工作, 提高了工作效率。
2. 提高审计质量和成果运用
财政审计不能只就账论账, 而是要根据发现的问题和整理出的数据, 加强综合分析, 找出具有代表性、规律性的问题和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 从宏观的角度, 在加强财政管理、推进体制改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方面提出可行性、操作性强的对策、建议和解决办法, 提高审计报告、审计信息、审计要情的质量, 更好地为政府加强宏观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为各界监督财政资金的流向和使用效果提供重要参考, 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评价和建言献策作用, 进而使审计工作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争取审计工所所需的人、财、物得到保障。
3. 严格审计质量管理
建立适合基层审计机关人员少、项目小、任务多, 工作量大等工作特点的简式审计工作质量控制制度, 以及审计项目质量责任及过错追究办法, 明确责任的确定、划分及追究处罚方式, 将责任落到实处, 必要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 强化审计人员依法审计意识, 防范审计风险。
(四) 全面提升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1. 引进专业人才
随着世界科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基层审计机关必须不断引进掌握先进技术的审计人才, 如计算机、环境学、工程学等专业人才, 通过公平公开透明的奖励机制吸引人才, 不断壮大审计队伍, 提高审计队伍的活力和整体素质。
2. 加强对现有审计人员的后期教育和培训
建立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培训制度, 并确保一定的强制性, 以保证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能够得到不断的补充和更新, 有意识培养复合型人才, 使审计人员能够及时掌握各种新的工作技术、方法和技能技巧, 在开展审计项目时能准确把握各项目之中的异同, 能够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和解决审计查出的问题, 提高审计效率、效果和质量。同时, 根据基层审计机关时间少、任务多的特点, 鼓励审计人员边学习边审计, 在实践中学习, 并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 使实践和学习相辅相成。在年初岁末相对空闲时间增强与同城兄弟机关单位的沟通交流, 互通有无, 相互学习, 共同研究, 相互促进, 共同提高。
3. 进一步加强审计文化建设
强化审计职业道德教育和审计法制教育, 弘扬审计精神, 树立“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价值理念和文明形象, 增强审计事业的凝聚力, 提高审计人员的精神境界, 关心干部, 为干部解决后顾之忧, 营造团结、互助、文明、包容的工作氛围, 提高干部开展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通过多渠道塑造一支纪律严明、素质高、专业全面又充满活力的复合型审计队伍, 为审计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在推进基层审计机关财政审计工作发展和不断优化的工作进程中, 必须努力提高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保障审计经费切实落实到位, 尤其是要改进审计工作方式方法, 努力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提高审计成果运用, 还要加强基层审计人员的培训, 提高队伍专业素质, 以逐步解决基层审计机关目前在财政审计方面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推进财政审计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永户, 张良忠.浅谈基层审计机关审计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验交流, 2012, (10) .
县级财政同级审计问题探讨 篇11
关键词:县级财政;审计;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逐渐加大了对县级财政投入,同时县域经济也取得了飞速发展,为切实加强对县级财政的管理,必须切实加强县级财政同级审计工作,以防止相关管理的缺位。
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现阶段县级财政同级审计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仍存在着诸多问题,直接影响到了审计功能和成果的实现。
1.缺乏对同级审计的足够认识
由于领导的高度重视,各审计机关往往高度重视初期审计工作,这个时期也能够审计出一系列的问题,并引起领导的足够关注,但在工作后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同级审计工作往往流于形式,无法真实反映出存在的问题,基本上都是一些年年查、年年有、年年改的问题,由于同级审计部门的日常经费开支都由县财政解决,也使对财政部门的审计工作缺乏应有的公正性。
2.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开展工作前,不能制订合理的同级审计计划,尤其是不能有效开展有针对性和创造性的同级审计工作,不能根据县域实情突出审计重点,工作比较随意。而且同级审计的内容多是上级部门确定或县政府交待的任务,导致审计机关疲于应付,无法真正做到根据县域特点和地区发展要求,有针对性的开展审计。
3.同级审计管理制度不健全
在当前不断变化的审计环境下,由于缺乏有效的同级审计管理制度,往往造成同级审计工作面的极大风险性。目前,县级审计部门大多未能真正实现“三级复核制”和建立审计委员会,往往是负责部门的负责人充当同级审计组长,审计质量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也极易滋生各种腐败现象。
4.缺乏完善的资源管理机制
我国现阶段的县级审计部门人力资源配置及办公经费都非常紧张,审计人员年龄和知识结构不合理、既懂财务又懂管理、法律及计算机等知识复合型专业人才严重缺乏,由于经费的严重短缺,无法保证专业器材和办公设备的及时更新,也无法提供必要的业务培训,从而影响了同级审计工作的速度和质量,造成同级审计质量的下降。
5.审计成果不能得到有效利用
由于缺乏相关机制和理念上的相对滞后,目前县级同级审计成果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县级审计部门普遍存在宏观意识和创新意识不足,工作中等、靠严重的现象,对于领导安排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较高,而其它的工作往往应付了事,而且在工作完成后不能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不能在其它的审计工作中运用,造成审计成果的严重浪费,同时公开程度不够,无法充分开展群众监督。
6.同级审计与其它专业审计的结合度不够
通常财政审计是一切县级同级审计工作的核心,其它的审计工作都是配合财政审计并为之服务的,但目前在审计时间的安排上,往往存在两者步调不一致的情况,无法形成全面、具体的同级审计结果。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目前县级财政同级审计工作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是有其内在原因的,主要包括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因素:
1.客观因素
主要体现在管理体制上,其中包括外部和内部,外部方面:目前县级审计部门执行的是双重领导体制,同时受县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和上一级审计机关领导,直接造成了运行机制上的障碍。在审计任务的安排上,既要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任务,还要努力完成县委、县政府决定或临时安排的任务,从而无法对审计的计划进行科学规划,而且由于审计任务大都是指令性质,往往受各级领导的素质和重视程度影响,审计的科学性和权威性都大打折扣。内在因素主要表现在:受财政、人事等因素决定,县级审计部门往往存在专业人员配置少、经费开支严重不足的困难,在繁重的审计任务下,提高整个审计队伍的综合素质无从谈起。上述两方面原因直接影响了县级财政同级审计工作的开展。
2.主观因素
与客观存在的实际困难相比,县级审计部门的领导不能立足根本,迎难而上,充分挖掘内部资源,通过强化和创新各项管理措施,完善内部运行机制,来努力提高县级财政同级审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尤其是缺乏自我提高的意识和决心,工作中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根深蒂固,造成对审计队伍的培养工作严重滞后,工作中不能建立起合理的激励机制和岗位责任制,造成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不足,直接影响了县级财政同级审计工作的顺利实施。即使现在的县级财政同级审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党和政府的殷切希望还有不小的差距。
三、如何加强县级财政同级审计工作
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审计工作,广大群众也对此予以高度关注,审计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县级审计工作的核心,县级财政同级审计工作也应与时俱进,在观念、体制、方法上大胆创新,才能切实地履行法定职责,为保证县域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加强领导,深化认识
鉴于县级财政同级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要实行县级审计机关一把手负责制,并以《宪法》和《审计法》为准绳,作好相关解释和宣传工作,尤其对县委书记、县长和主管财政的副县长及财政部门,更要加强沟通和解释,以充分获取他们的支持和理解,为下一步的工作铺平道路。同时要教育和引导广大审计人员充分认识县级财政同级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统一思想,共克时坚,迎难而上,积极工作。
2.完善内部管理机制
要随时关注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形势,及时领会政策、法律精神,根据县域经济的特点和要求,科学制定县级财政同级审计计划,要突出对经济预算执行情况以及支农资金、各种弱势群体补偿金,社保、医保及教育等专项资金的同级审计,同时还要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在突出重点的同时,要合理安排同级审计时间,力争实现全方位的审计。实施动态管理,防止出现审计死角。另外,要明确职责和责任,任务要实现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头,并与绩效考核相结合,切实提高县级财政同级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3.建立健全质量管理机制
在县级财政同级审计过程中要坚持“依法、科学和民主”的原则,依法是前提,必须以《宪法》和《审计法》为依据,同时要加强执法力度。在加强执法的同时积极引进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比如国际或国内通用的管理体系,将之与我们的同级审计工作相结合,规范我们的审计过程,与此同时,应提高同级审计工作的透明度,建立举报制度,发动广大群众进行民主监督,及时反映经济领域存在的问题,以全面提高县级财政同级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和全面性。
4.加强人才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
人才队伍的建设关系到县级财政同级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要通过优化人员配置和与专业院校合作的方式,努力加强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同时要为现有审计人员创造进一步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并大胆改革人事制度,必要时可聘用专业人才充实到审计工作中来,打破传统的人事框架,形成爱岗敬业、相互学习的良好氛围。要注意日常工作中的审计成本控制,实行开源节流,将有限资金用于最需要的地方,同时积极开展创收工作,努力改善资金短缺的局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进一步提高县级财政同级审计水平。
县级审计部门是保障县级经济安全的守护神,为此,我们必须勇于进取、积极创新,完善各项制度和机制,才能真正提高县级财政同级审计水平,切实保障县级财政的安全和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彩霞:县级财政审计风险控制问题研究,湖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220
[2]目前困扰县级审计机关的几个问题,现代审计与经济2008年第6期
财政金融审计 篇12
关键词:金融危机,政府金融审计,免疫系统论
金融系统作为融通全社会货币资金的信用中介既掌控着巨大的资金流, 同时又在引导资源配置、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调节宏观政策等方面起着积极而关键的作用, 其在国家经济体系运转中均发挥着“经济心脏”的功能。在金融危机背景下, 借助政府金融审计“免疫系统”的构建来有效地规避和降低金融行业的风险, 有着相当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免疫系统论下的政府审计本质与目标
(一) 政府审计功能的拓展
1. 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
保护功能。政府审计具有“保护”和“监督”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职责和义务。从本质上讲, 是国家《宪法》和《审计法》规定的法定监督;从体系上来看, 是政府系统内部的专门职权监督;从监督的主体上看, 是国家审计机关。其监督和服务内涵是维护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运行。政府审计的服务监督作用和人体免疫系统的“保护功能”具有相同的内涵。
2. 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
清除功能。政府审计主要是对被审机构及其业务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计监督, 揭露财经工作中的不真实、不合法以及弄虚作假、损失浪费、舞弊腐败等问题。政府审计“清除”影响国家民主和法制进程中不民主、不合法的因素, “清除”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中的不和谐、不合理的成分, 让审计工作服务和监督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体系的完善。
3. 免疫系统的最后防线:
修补功能。政府审计的“修补”功能不仅仅是审计之后发现问题的“小修小补”, 更是相关制度的“大修大补”, 以及填补相关制度的“空白”, 让政府审计更好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执审必严”, 进一步增强政府审计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塑造政府审计形象, 同时更好地推动我国的民主法制进程。
(二) 政府审计作用的新变化
传统意义上审计的作用主要是监督约束作用、查错纠弊和批判揭露。“免疫系统论”认为审计除了这些作用外, 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好以下4个作用:一是全局性作用, 即用全局和宏观统揽审计工作, 在全局上、整体上和宏观上有更多的话语权, 对国家经济、社会存在的宏观性、全局性、倾向性、苗头性问题进行调查, 提出建议;二是服务性作用, 即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开展审计, 跳出局部和具体的审计项目, 服务改革和建设的大局, 推进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和改革目标的实现;三是建设性作用, 在查错纠弊、揭示大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或问题苗头的同时, 提出对策建议, 更好、更多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 推进地区、部门和单位堵塞漏洞、完善制度、加强内控、规范管理;四是前瞻性作用, 关注已经存在和潜在的经济风险, 及时发出风险预警, 防范和化解经济风险, 防止外部不利因素对国家经济社会大系统的侵袭。
(三) 政府审计范围的延展
《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提出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 将审计范围由“经济活动运行”扩展为“经济社会运行”。单纯的把审计定位为经济工作, 或只看到审计在一个国家的经济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而没有把审计与整个经济社会的健康运行联系起来, 这是对审计的不全面、不完整的理解。审计作用的发挥是与经济社会环境相联系的。过去我们主要强调审计的经济功能, 但是随着审计作用的日益强化、审计方法的逐步改进、审计角度的不断调整, 审计越来越表现出宏观性和全局性, 国家审计早就超越了经济范畴, 对整个社会生活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四) 政府审计目标的转变
作为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 维护国家安全是审计工作的第一要务。因此, 从政府审计的最高目标来讲, 审计工作只有把维护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作为首要任务, 才能够有高度、有深度, 才能够真正实现其历史使命, 也才能够在更高的层面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 政府审计免疫系统除了财政财务审计之外, 首先要解决的是国家这个机体的安全与健康, 不只是关注财产、资金的安全, 还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安全;要更多的关注行政管理、政府职能转化以及审计管辖领域的事业发展问题。在做好一般性财务资金审计的同时, 探索资源环保审计;在关注资金运行的同时, 探索对审计对象业务运行的审计;在进行传统真实、合法性审计的同时, 探索效益审计。审计免疫系统要预防、揭示、抵御一切不利于国家经济社会正常运行的各种病害, 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政府金融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 “重复审计”导致审计效率低下
一是政府金融审计有“越俎代庖”之嫌, “监管误区”和“监管盲区”同时并存。在现有的金融监管部门中, 财政部负责中央国有金融资产的保值增值, 金融监督部门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负责金融风险的监督, 央行负责金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而按照《审计法》的规定, 政府审计可以全面检查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和损益情况, 既查财务, 也查风险, 这就有“越俎代庖”之嫌。另外, 金融监管又存在“盲区”, 政府金融审计和其他监管机构都很少检查中小银行及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公司、信用社、证券公司、各种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更不用说国家审计部门对金融监管机构监管情况进行再监管了。
二是“群龙治水、重复监管”。政府金融审计与其他金融监督部门缺乏相互间权责的明确界定和职能的严格定位。而就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而言, 也存在着“重复审计”问题, 这主要体现在两者在方法和程序上的确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相似之处, 因此难免存在着“重复审计”。
(二) “审计不足”导致审计监督作用弱化
首先, 审计不足使得监管信息更加不对称, 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增大。由于审计力量单薄, 监管当局从金融机构获取信息的渠道极为有限, 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在所难免, 被监管者利用信息优势进行败德行为的概率增大。
其次, 审计不足使得监管者与被监管者间“合谋”的可能性增大。这种合谋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抵消了金融监管的作用, 降低了金融监管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再次, 过于频繁的现场检查凸显监管资源稀缺。审计的不足致使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始终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 被监管者不愿意将经营管理信息全面真实地传递给监管者, 监管者也难以完全相信被监管者报送信息的真实性。在没有其他信息渠道情况下, 监管者为了准确了解被监管者风险控制程度, 更多的会通过现场检查方式掌握真实和全面信息, 由于信息变化太快以及要了解的信息太多, 频繁的现场检查又进一步加剧了监管资源的稀缺。
三、政府金融审计免疫系统的完善与金融危机防范
(一) 建立和完善政府金融审计预警系统
完善的政府金融审计预警系统通过收集信息、分析警兆, 可以预知金融危机, 进而规避或延缓危机的发生。利用经济、金融、财会等理论知识, 采用比例分析、趋势分析、模型分析等手段, 政府金融审计预警系统能够发现金融业存在的内生性和外生性风险因素, 并向经营管理者预先提示, 提前采取降低或分担风险的措施, 在很大程度上防止警情的发生。
1. 更新审计模式, 以防范金融风险和危机为目标, 引入并建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风险导向审计显著的特点是:在“合理的职业怀疑假设”的基础上, 立足于对审计风险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 以确定审计的重点和范围;将审计的视野扩大到被审计单位所处的经营环境, 捕捉潜在的风险, 将风险评估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
2. 突出审计重点, 抓住高风险区域, 加强对衍生金融产品等的审计预警。
衍生金融产品等金融创新业务是新生事物, 风险系数更大, 往往是金融风险高发领域, 也是政府金融审计预警的薄弱环节。在对传统金融业务审计预警的同时, 要对新生业务的警源进行重点审计, 以更好地发挥政府金融审计预警和免疫系统的保护功能。
(二) 建立和完善政府金融审计清查系统
通过政府金融审计, 可以检查资产质量, 揭露掩盖不良资产的手段, 分析原因、明确责任;可以监督业务经营合规性, 发现管理漏洞和薄弱环节, 重点揭露和纠正违反规程放贷、诈骗资金等行为;也可以检查盈亏的真实性, 发现并查处是否存在截留转移收入、挪用资金、私设“小金库”等问题;还可以查处重大违法违纪案件,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三) 建立和完善政府金融审计修正系统
加强对政府金融审计修正系统的持续完善, 有利于保证政府金融审计预警和清查功能的发挥, 对政府金融审计免疫系统的总体功效起到保障作用。一要建立健全政府金融审计法律法规和准则制度。目前, 开展政府金融审计工作的法律法规、准则制度还不完善, 政府审计还没有建立起像社会审计所拥有的成熟的道德准则、执业准则和审计机关质量控制准则体系。二要加强政府金融审计监管体制建设。通过分析我国现行政府金融审计监管体制, 评估其健全性和科学性, 找出我国政府金融审计监管中存在的体制性、结构性、制度性缺陷, 促进政府金融审计监管体制的完善, 提高金融监管效能, 以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政府金融审计“免疫系统”的充分发挥与完善, 对处于国家经济中枢地位的金融体系安全的保障作用越来越大, 通过严格有效的政府金融审计监督, 及时发现、防范、化解和控制金融风险, 乃至金融危机, 将对我国金融与经济的和谐与稳定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关链接
“审计免疫系统论”是国家审计署刘家义审计长于2008年3月在中国审计学会五届三次理事会暨第二次理事论坛上提出的。他指出, 审计在本质上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 其第一要务是保障国家安全, 审计的最高目标是维护国家或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参考文献
[1]常迎迎.关注国家金融安全, 提高国家金融审计服务水平.审计与理财, 2009 (4) .
[2]陈文夏.次贷危机对我国政府金融审计的启示——基于国家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思考.审计研究, 2009 (2) .
[3]刘英来.用“免疫系统”论指导审计的科学发展[J].审计研究简报, 2008 (17) .
[4]潘正彦.金融审计功能拓展:加强社会监督和控制金融风险.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8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