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与审计系统

2024-10-07

金融与审计系统(共8篇)

金融与审计系统 篇1

国家审计作为“免疫系统”,一是关注改革问题,紧紧围绕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需要,揭示改革过程和社会转型中重大的违法违规和经济犯罪问题,促进依法治国和廉政建设;二是关注效益问题,进一步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和审计调查,揭露重大的损失浪费、环境污染、威胁国家信息安全等问题,促进提高行政效能,推进生态文明、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三是

关注发展问题,切实加强对改革发展中重点和热点问题的审计调查,揭示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重大问题,促进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和重大方针、政策和战略的贯彻实施;四是关注民生问题,认真贯彻落实“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精神,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审计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关注民生工程,加强民生资金审计,真正发挥审计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改革的成败关系经济改革的成功与否,关系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稳定,关系百姓的日常生活。为此,金融改革也始终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而不断深入。鉴于金融部门的重要作用,政府审计近年来一直不断加强金融审计的力度,金融审计也成为建立“免疫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减少金融领域市场失灵,增进社会福利,降低法律不完备性,发挥综合监管优势等方面,都发挥着独特作用。

一、金融审计可以减少金融领域市场失灵,增进社会福利

公共利益理论认为金融市场的失灵是客观存在的,因此需要政府对金融领域进行适当的监管,引导金融资源配置向“帕累托最优状态”转变。公共利益理论认为金融市场的失灵表现在自然垄断、外部效应和信息不对称。金融市场的自然垄断和外部效应问题主要体现在银行业。一般来说,银行业规模越大,越具有规模效益,因此银行业具有一定的自然垄断倾向。银行业的垄断会导致价格歧视、寻租等现象的出现,一方面影响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降低社会的产出效率;另一方面会降低金融业的服务质量,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减少社会福利。银行业的外部效应则表现在其破产所带来的高昂社会成本。银行业的利益相关者众多,可以说几乎每个人、每个经济单位都要和银行有一定的联系,银行业的破产不仅会影响到每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且会给社会造成恐慌,导致银行体系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崩溃,带来的损害远远大于银行的私人成本。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也存在于以银行为主体的各类金融中介。银行等金融中介的存在解决了信用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但同时又形成了银行与存款人之间、银行与贷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同时,金融价格体系的信息传递失灵,也造成了金融市场的低效率。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重要原因在于信息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第一,信息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导致信息产品的供给不足;第二,个体单位通过占有信息来完全占有信息带来的回报比较困难,说明了信息的获得具有外部性,其他人可以在不支付成本的条件下消费信息而获得收益;第三,获得信息的支出并不随信息数量而变化,因此信息密集型的市场具有不完全竞争的性质。金融市场这几个方面的特征使金融信息具有公共产品性质,造成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存款人很难鉴别银行的经营状况,任何不利信息都可能导致存款人的挤兑,导致金融市场的波动和不稳定。

金融审计通过每年对重要金融机构的全方位检查,通过审计公告等方式促进整改,在促进银行业合规经营方面一直有积极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金融审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负的外部效应和信息不对称,提高金融市场的服务效率和社会产出效率,减少金融领域的损失和浪费,从而增进社会福利,减少社会的不稳定性,这是政府金融审计在建立“免疫系统”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金融审计可以减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的法律不完备性

法经济学这一新兴学科起源于边沁的执法思想,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贝克、斯蒂格勒和波斯纳则是这个领域的奠基人。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思想家边沁指出,法律应该制定成最优的,使其明确无误地定义犯法的程度及相应的最优惩罚程度,由法庭执行的最优法律具有对犯罪的最优阻吓作用。20世纪60年代后期,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家加利?贝克第一个把边沁的思想变成一个经济学模型,用严格的经济学方法论述,并发表论文推导了最优法律和最优阻吓作用的条件。他的一个基本推论是:当法律设计到最优,由法庭来执法是最优的制度。此后斯蒂格勒改进了贝克的理论,形成贝克——斯蒂格勒模型,成为法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芝加哥大学法学院的波斯纳也认为,执法只需要法庭,不需要“监管者”,而现实中之所以有监管者,原因在于利益集团的游说,利益集团游说立法者而建立起“监管机构”来为利益集团做事,因此对整个社会而言有监管者比没有监管者效益更差。除此3人外,芝加哥学派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代表人物科斯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科斯定理在法律上

解释为,如果没有交易成本,只要有法庭来帮助执行合同就可以了,不需要监管者等机构的干预。总而言之,芝加哥学派的核心观点就是认为只要能够设计出好的法律,由法庭执法就是最优的制度,根本不需要任何其他机构行使监管的职能。但芝加哥学派理论的前提有两个,一是法庭必须是中立的,二是执法成本不予考虑。而现实中执法成本(比如搜寻证据的成本)是客观存

在的,而世界各国即使是在最有法治传统的国家里,法庭也往往受政治势力左右,更多地表现出效率低下和腐败等现象。一些学者从贝克——斯蒂格勒模型和科斯定理隐含的前提假设出发,依据不完备合约理论引申出“法律的不完备”理论。贝克——斯蒂格勒模型和科斯定理都是在“法律是完备的”隐含假设基础上论述了法律具有最优阻吓作用的条件下不需要监管者,施莱佛等人则认为法律即使是完备的,由于执法时需要耗费搜寻证据的成本,因此仍然可能需要监管者。卡塔琳娜?皮斯托和许成钢认为现实中任何法律都是不完备的,原因在于“法律是面对全体国民的,社会是变化的,而法律具有稳定性,所以立法人怎么可能预料所有将来会发生的事件呢?怎么能把法律定义的无限清楚,用语言准确地、无差异地写出来呢?”在“法律的不完备性”假设条件下,许成钢认为根据贝克——斯蒂格勒方法制定最优法律而得到的结果并不是最优的,因为法律的阻吓作用会由于其内在的不完备性被削弱,并会产生阻吓不足和阻吓过度等问题;施莱佛等人关于“执法成本的存在使得监管具有必要性”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即便寻找证据并不费力,甚至当证据确凿无误时,当法律不完备时,法庭执法仍然不能达到最优”。由于法律的不完备性使得法律的设计和法庭执法都不可能达到最优,引入监管机构的主动式执法可以改进法律效果。通过主动式执法,监管机构可以阻止危害事件的发生。监管机构事前预防的主动执法与法庭事后惩罚的被动式执法相配合,可以弥补法律的不完备,解决高度不完备法律下司法机构执法效率低下等问题。皮斯托和许成钢在贝克——斯蒂格勒模型的框架中引入法律的不完备性和主动执法者(监管者)后,证明了如果监管者没有任何私利地为社会谋福利并能够无成本地、准确地观察到所有发生的事件,那么不完备的法律仍然能够达到最优。但是现实中这两个条件并不具备,因为监管者一般都是政府的代理人,是有其自身利益的集团,在执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受到政治势力和激励的影响而出现谋私的腐败现象,并且监管者的监管也不可能是无成本的。在监管有成本的客观事实面前,什么是需要监管的,什么是不需要监管的,也就成了有条件的了,在经济学中一般认为监管所带来的成本不应该降低社会的福利。如果成本是外生的,在两种情况下需要引入监管,一是法律特别不完备,二是有害行为所造成的损失足够大,而金融领域满足这两个条件。一方面金融领域的法律比其他领域的法律更不完备,因为在信息的传递和技术的变革高速运转的条件下,金融业务的交叉现象和新的金融衍生工具创新层出不穷,造成即使出台不久的金融法规也频频出现漏洞,金融法律特别不完备,需要引入监管者;另一方面,金融市场一旦出现有害行为就有可能累及整个经济,其损失可以说是足够大,法庭事后的被动式执法不能弥补这一损失,因此应该引入事前主动执法的监管者来防止有害行为的发生,减少损失发生的概率。

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逐步建立的过程中,法律的不完备性问题仍然将在一定时间长期存在,而且不同的金融监管部门由于监管范围的不同,在监管资源共享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摩擦,所谓分业监管的功能尚未充分发挥。以次贷危机为例,在迅速发展的金融创新产品面前,基于权力分散和组织独立的监管体系并不能有效地实施功能性监管。作为分业经营的衍生品,包括功能性监管在内的分业监管体制对市场的监控信息是支离破碎的,即使在交流过程中也会大量流失、扭曲,调控行动的一致性更会由于权力机构固有的利益属性而失去效率。美国现有的功能性监管模式并不能显著改善监管滞后问题。而依据法律赋予的职责,政府审计在金融领域有着其他部门所没有的综合监督优势,并且政府审计一直有较高的独立性,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政府审计作用的增强,政府审计的独立性作用日益明显,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在金融领域的政府审计中,在促进加强执法方面,金融审计必将有更大作为,在金融领域积极发挥“免疫系统”功能。

三、金融审计在我国当前金融业的经营模式下,可以发挥综合监管优势

美国于1999年正式出台并实施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标志着整个国际金融体系开始由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基于金融产品和金融机构之间的界线随着金融体系的发展和成熟而日渐模糊。而我国自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为了确保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完善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加快了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步伐。在不断完善金融监管法制、改进监管手段的基础上,对金融监管的组织框架进行了重大调整,相继成立了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形成银行、证券与保险分业监管的格局。然而随着我国金融体系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及入世后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金融机构的多元化、国际化经营趋势日益增强,使分业监管格局下的金融稳定性面临严峻挑战。2003年修订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四十三条已修改为:“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这项修改虽然确定了我国金融业在短期内仍然继续实行分业经营,但显然已经为金融机构今后的混业经营留下了适当的发展空间。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组织体系是以金融行业划分的分业监管模式,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分别对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实施监管。这种监管模式有利于明确监管者职责,提高监管的专业化技术,集中控制金融市场风险。但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也存在着自身不可消除的缺陷。另外,虽然我国金融业目前实行的是严格的分业监管,但是银行、保险与证券等业务之间已经出现了相互渗透的现象,同时国内也出现了一些混业经营的金融控股集团,如光大集团控股光大银行、光大证券公司、光大永明保险公司、光大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这对分业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过程中,金融审计可以更好地发挥监管的优势。

“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优点之一是使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更加专业,这样既便于内部管理又有利于货币当局的外部监管,可以从总体上提高金融机构的运营质量,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但是随着金融业的蓬勃发展,银行、证券、保险之间的业务交叉削弱了分业监管的业务基础,使得原有的以机构类型确定监管对象和领域的监管模式难以发挥作用,政府金融审计可以发挥综合监督的优势,在银行、信托、证券、保险业之间资金和业务往来日益密切的情况下,对分业监管模式做出积极有益的补充,降低金融体系的分业监管运营管理模式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金融市场本质上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大市场,我国金融监管目前采取“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模式,实际上是把一个统一的金融市场人为地划分为互不交叉、互不联系的几个市场,这显然是违背市场规律,违背经济运行规律的。政府金融审计把金融业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监督,可以降低不同金融机构业务交叉时监管部门产生的较高的协调监管成本,也可减少多重监管制度对金融创新的阻碍,实现监管规模经济最大化。

金融与审计系统 篇2

关键词:金融危机,政府金融审计,免疫系统论

金融系统作为融通全社会货币资金的信用中介既掌控着巨大的资金流, 同时又在引导资源配置、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调节宏观政策等方面起着积极而关键的作用, 其在国家经济体系运转中均发挥着“经济心脏”的功能。在金融危机背景下, 借助政府金融审计“免疫系统”的构建来有效地规避和降低金融行业的风险, 有着相当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免疫系统论下的政府审计本质与目标

(一) 政府审计功能的拓展

1. 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

保护功能。政府审计具有“保护”和“监督”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职责和义务。从本质上讲, 是国家《宪法》和《审计法》规定的法定监督;从体系上来看, 是政府系统内部的专门职权监督;从监督的主体上看, 是国家审计机关。其监督和服务内涵是维护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运行。政府审计的服务监督作用和人体免疫系统的“保护功能”具有相同的内涵。

2. 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

清除功能。政府审计主要是对被审机构及其业务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计监督, 揭露财经工作中的不真实、不合法以及弄虚作假、损失浪费、舞弊腐败等问题。政府审计“清除”影响国家民主和法制进程中不民主、不合法的因素, “清除”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中的不和谐、不合理的成分, 让审计工作服务和监督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体系的完善。

3. 免疫系统的最后防线:

修补功能。政府审计的“修补”功能不仅仅是审计之后发现问题的“小修小补”, 更是相关制度的“大修大补”, 以及填补相关制度的“空白”, 让政府审计更好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执审必严”, 进一步增强政府审计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塑造政府审计形象, 同时更好地推动我国的民主法制进程。

(二) 政府审计作用的新变化

传统意义上审计的作用主要是监督约束作用、查错纠弊和批判揭露。“免疫系统论”认为审计除了这些作用外, 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好以下4个作用:一是全局性作用, 即用全局和宏观统揽审计工作, 在全局上、整体上和宏观上有更多的话语权, 对国家经济、社会存在的宏观性、全局性、倾向性、苗头性问题进行调查, 提出建议;二是服务性作用, 即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开展审计, 跳出局部和具体的审计项目, 服务改革和建设的大局, 推进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和改革目标的实现;三是建设性作用, 在查错纠弊、揭示大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或问题苗头的同时, 提出对策建议, 更好、更多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 推进地区、部门和单位堵塞漏洞、完善制度、加强内控、规范管理;四是前瞻性作用, 关注已经存在和潜在的经济风险, 及时发出风险预警, 防范和化解经济风险, 防止外部不利因素对国家经济社会大系统的侵袭。

(三) 政府审计范围的延展

《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提出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 将审计范围由“经济活动运行”扩展为“经济社会运行”。单纯的把审计定位为经济工作, 或只看到审计在一个国家的经济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而没有把审计与整个经济社会的健康运行联系起来, 这是对审计的不全面、不完整的理解。审计作用的发挥是与经济社会环境相联系的。过去我们主要强调审计的经济功能, 但是随着审计作用的日益强化、审计方法的逐步改进、审计角度的不断调整, 审计越来越表现出宏观性和全局性, 国家审计早就超越了经济范畴, 对整个社会生活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四) 政府审计目标的转变

作为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 维护国家安全是审计工作的第一要务。因此, 从政府审计的最高目标来讲, 审计工作只有把维护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作为首要任务, 才能够有高度、有深度, 才能够真正实现其历史使命, 也才能够在更高的层面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 政府审计免疫系统除了财政财务审计之外, 首先要解决的是国家这个机体的安全与健康, 不只是关注财产、资金的安全, 还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安全;要更多的关注行政管理、政府职能转化以及审计管辖领域的事业发展问题。在做好一般性财务资金审计的同时, 探索资源环保审计;在关注资金运行的同时, 探索对审计对象业务运行的审计;在进行传统真实、合法性审计的同时, 探索效益审计。审计免疫系统要预防、揭示、抵御一切不利于国家经济社会正常运行的各种病害, 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政府金融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 “重复审计”导致审计效率低下

一是政府金融审计有“越俎代庖”之嫌, “监管误区”和“监管盲区”同时并存。在现有的金融监管部门中, 财政部负责中央国有金融资产的保值增值, 金融监督部门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负责金融风险的监督, 央行负责金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而按照《审计法》的规定, 政府审计可以全面检查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和损益情况, 既查财务, 也查风险, 这就有“越俎代庖”之嫌。另外, 金融监管又存在“盲区”, 政府金融审计和其他监管机构都很少检查中小银行及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公司、信用社、证券公司、各种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更不用说国家审计部门对金融监管机构监管情况进行再监管了。

二是“群龙治水、重复监管”。政府金融审计与其他金融监督部门缺乏相互间权责的明确界定和职能的严格定位。而就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而言, 也存在着“重复审计”问题, 这主要体现在两者在方法和程序上的确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相似之处, 因此难免存在着“重复审计”。

(二) “审计不足”导致审计监督作用弱化

首先, 审计不足使得监管信息更加不对称, 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增大。由于审计力量单薄, 监管当局从金融机构获取信息的渠道极为有限, 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在所难免, 被监管者利用信息优势进行败德行为的概率增大。

其次, 审计不足使得监管者与被监管者间“合谋”的可能性增大。这种合谋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抵消了金融监管的作用, 降低了金融监管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再次, 过于频繁的现场检查凸显监管资源稀缺。审计的不足致使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始终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 被监管者不愿意将经营管理信息全面真实地传递给监管者, 监管者也难以完全相信被监管者报送信息的真实性。在没有其他信息渠道情况下, 监管者为了准确了解被监管者风险控制程度, 更多的会通过现场检查方式掌握真实和全面信息, 由于信息变化太快以及要了解的信息太多, 频繁的现场检查又进一步加剧了监管资源的稀缺。

三、政府金融审计免疫系统的完善与金融危机防范

(一) 建立和完善政府金融审计预警系统

完善的政府金融审计预警系统通过收集信息、分析警兆, 可以预知金融危机, 进而规避或延缓危机的发生。利用经济、金融、财会等理论知识, 采用比例分析、趋势分析、模型分析等手段, 政府金融审计预警系统能够发现金融业存在的内生性和外生性风险因素, 并向经营管理者预先提示, 提前采取降低或分担风险的措施, 在很大程度上防止警情的发生。

1. 更新审计模式, 以防范金融风险和危机为目标, 引入并建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风险导向审计显著的特点是:在“合理的职业怀疑假设”的基础上, 立足于对审计风险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 以确定审计的重点和范围;将审计的视野扩大到被审计单位所处的经营环境, 捕捉潜在的风险, 将风险评估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

2. 突出审计重点, 抓住高风险区域, 加强对衍生金融产品等的审计预警。

衍生金融产品等金融创新业务是新生事物, 风险系数更大, 往往是金融风险高发领域, 也是政府金融审计预警的薄弱环节。在对传统金融业务审计预警的同时, 要对新生业务的警源进行重点审计, 以更好地发挥政府金融审计预警和免疫系统的保护功能。

(二) 建立和完善政府金融审计清查系统

通过政府金融审计, 可以检查资产质量, 揭露掩盖不良资产的手段, 分析原因、明确责任;可以监督业务经营合规性, 发现管理漏洞和薄弱环节, 重点揭露和纠正违反规程放贷、诈骗资金等行为;也可以检查盈亏的真实性, 发现并查处是否存在截留转移收入、挪用资金、私设“小金库”等问题;还可以查处重大违法违纪案件,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三) 建立和完善政府金融审计修正系统

加强对政府金融审计修正系统的持续完善, 有利于保证政府金融审计预警和清查功能的发挥, 对政府金融审计免疫系统的总体功效起到保障作用。一要建立健全政府金融审计法律法规和准则制度。目前, 开展政府金融审计工作的法律法规、准则制度还不完善, 政府审计还没有建立起像社会审计所拥有的成熟的道德准则、执业准则和审计机关质量控制准则体系。二要加强政府金融审计监管体制建设。通过分析我国现行政府金融审计监管体制, 评估其健全性和科学性, 找出我国政府金融审计监管中存在的体制性、结构性、制度性缺陷, 促进政府金融审计监管体制的完善, 提高金融监管效能, 以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政府金融审计“免疫系统”的充分发挥与完善, 对处于国家经济中枢地位的金融体系安全的保障作用越来越大, 通过严格有效的政府金融审计监督, 及时发现、防范、化解和控制金融风险, 乃至金融危机, 将对我国金融与经济的和谐与稳定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关链接

“审计免疫系统论”是国家审计署刘家义审计长于2008年3月在中国审计学会五届三次理事会暨第二次理事论坛上提出的。他指出, 审计在本质上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 其第一要务是保障国家安全, 审计的最高目标是维护国家或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参考文献

[1]常迎迎.关注国家金融安全, 提高国家金融审计服务水平.审计与理财, 2009 (4) .

[2]陈文夏.次贷危机对我国政府金融审计的启示——基于国家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思考.审计研究, 2009 (2) .

[3]刘英来.用“免疫系统”论指导审计的科学发展[J].审计研究简报, 2008 (17) .

[4]潘正彦.金融审计功能拓展:加强社会监督和控制金融风险.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8 (1) .

金融风险防范与金融审计 篇3

一、金融审计在防范金融风险中发挥作用的依据

(一)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它客观上要求与市场发展相适应的一整套市场法则来规范各方的行为,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尤其需要独立的外部监管。而国家审计独立性的本质特征,决定了金融审计在防范金融风险方面,必然会发挥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和管理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审计的基本工作方式和工作程序,为金融审计揭示金融风险提供了基础。审计的基本工作方式是检查会计账目,包括会计账簿、会计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在审计过程中,通过检查会计账目,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同时,在对一个特定单位实施审计时,首先要对该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考察,评估其效能。其次要对特定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有一个初步的评估,哪些环节比较完善,哪些环节不够完善,哪些环节明显存在漏洞等,从而确定重点检查的环节和内容。

(三)金融审计与金融风险防范在目标与手段方面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监督金融机构对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执行情况,保障国家金融政策的贯彻实施,是金融审计根本目标之一。同时,审计监督直接接触金融业的不同环节,较为直观地了解到宏观调控措施在各个环节的传导过程和效应,并能将审计过程中所见所得向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信息反馈,必然有利于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完善及其传导效果。

(四)新形势下审计工作突出大案要案的新内涵,要求金融审计能够及时揭露金融领域重大违法犯罪线索,打击金融犯罪,发挥警示作用。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由于体制不够健全等诸多因素,经济秩序混乱的情况比较普遍,财经领域中造假和违法现象相当严重。在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审计机关理应突出审计监督重点,注意发现大案要案线索,查处重大违纪违规问题,以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遏制违法犯罪不断上升的势头,在防范金融风险方面较好地发挥了警示作用。

二、金融审计在防范金融风险中发挥作用的途径

(一)从加强金融监管和防范金融风险出发,树立全新的监督理念。金融审计要在防范金融风险中发挥作用,必须树立全新的监督理念,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第一,要实现合规性监督向风险性监督的转变。第二,要实现事后监督向事中、事前监督的转变。第三,要实现突击性监督向经常性监督的转变。

(二)围绕防范金融风险,突出审计重点。针对容易引发风险的环节和因素,确定审计重点,主要有:(1)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2)金融资产运营状况。(3)或有负债,如对外提供担保、开具保函等,有无造成损失或存在潜在风险。(4)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指标的执行情况。(5)内部控制状况。(6)会计资料的真实性。

(三)提高审计人员素质,改进审计手段,增强金融审计揭示金融风险和促进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随着金融形势的变化,一些金融衍生品,如代理咨询、消费信贷、基金管理等新业务不断出现,所有这些都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同时,信息科技愈来愈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金融业又是信息科技应用最早、普及最广、应用水平较高的几个领域之一。只有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努力改进审计手段,金融审计才能具备揭示金融风险的能力,才能在促进防范金融风险方面有所作为。

(四)强化执法力度,依法揭露和查处当前金融领域的重大违纪违规问题与违法犯罪问题。首先,要高度重视揭露重大违纪违规问题与违法犯罪线索,既是全面贯彻落实审计法的要求,又是当前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引导推动审计工作不断深化的重要举措,更是加大审计监督力度的突出标志。其次,要有发现大案要案的意识。要以真实性为基础,针对可能产生风险的环节和已经发现的不真实、不合法、不合规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必要的延伸检查,从中揭露可能存在的违法犯罪问题。第三,要严格执法,敢于突破。在查处重大违纪违规问题和查寻违法犯罪线索的过程中,要敢于碰硬,勇于突破。对发现的一些重大违纪违规问题和违法犯罪线索,要一查到底。

金融审计习题 篇4

一、判断题

1.审计分析的方法有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应注重定量分析与定性的结合2.审计人员为了收集证据,完成审计任务,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应该考虑取得证据的成本。

3.审计工作的核心环节是在审计实施阶段收集证据和核实问题。

4.如果某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设计良好,健全有效,且能认真遵照执行,那么该单位不可能存在什么违规违章问题。

5.审计依据的时效性,是指经济业务发生时该项审计依据是否适用,而不是指审计时是否适用。

6.审计的目的就是对商业银行的业务和财务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安全性和效益性等作出判断。

7.对商业银行贷款“三查”制度执行情况的稽核重点在于检查是否建立了“三查”制度。

8.稽核报告定稿后,其内容应向被稽核单位全部公开,有利于其改进工作。

9.金融审计的内容是指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

10.被审计单位在接到“稽核结论和处理决定”后,若对结论有意见和处理决定不服,可以在15日内向上级金融机构申请复议。

11.对结算账户使用情况的审计,应特别注意审查存款人的工资、奖金等现金的支取是否通过基本存款账户办理的。

12.对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比例一般控制在85%,如果超过这一警戒线,说明该行已经在超负荷运转,应对其坚决监督。

二、填空题

1.审计证据按其形态分类,可分为实物证据、证据和证据。

2.审计的性质是一种独立性的活动。

3.为避免因某个借款户经营不善、资金周转不灵而造成银行信贷资金大量损失,分散风险,保障银行资产安全,规定对同一个借款户贷款比例不能超

过,对最大十家借款户贷款比例不能超过。

4.审查贷款政策的执行情况,主要应检查贷款的贷款的量

和贷款的执行情况。

5.描述内部控制制度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即法和法。

6.审计具有经济监督、、的职能。

7.审计工作程序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处理阶段。

三、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各项中属于实物证据的是

A、会计凭证B、现金

C、账簿D、揭发材料

2.审计准备阶段中最重要工作是__________

A、发出调查问卷B、确定项目

C、收集资料D、制定和审定方案

3.下列各项指标中,哪一个是检查贷款投量的指标

A、存贷款之比不得超过75%

B、一年以上的中长期贷款与一年期以上的存款之比不超过120%

C、贷款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不得超过65%

D、表外科目核算不规范流动性资产与流动性负债的比例不低于25%

4.资金营运部门对银行营运资金进行的高度和余缺调剂,涉及、系统

内备付金存款、系统内借款、系统内定存款、法定存款准备金、二级存款准备金,库存现金、拆借现金、债券资金等。

A、人民银行备付金存款B、汇出汇款

C、银行存款

5.以下检查银行资金流动性的指标中,哪个指标必须超过A、资本充足率B、中央银行存款备付金率

C、存贷款率D、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E、呆滞贷款率

6.审计过去的经济业务,应当以_________的法规、制度、规范来衡量。

A、当时的B、现行的C、当时的结合现行的7.进行全面审计时,一般采用__________法。

A、抽查法B、译查法C、观察法

8.审计依据的种类繁多,各种法规、规定,如有相互抵触的,应该_________依据为准。

A、以发布时间最早的B、不论层次高低,都要先后采用

C、以高层次的9.拆借资金业务的最长期限是

A、90天B、60天C、30天

D、10天E、7天

10.金融机构的资金拆借一律要通过账户进行清算资金。

A、存放系统内款项B、系统内存放款项

C、存放中央银行款项D、存放同业款项

11.以下违规表现,哪一种属于财务违规

A、担保不实,流于形式

B、违规收费,帐外私设小金库

C、呆帐准备金的计提及使用不规范

D、表外科目核算不规范

12.审计证据的证据力大小,您认为下述哪一个排列是正确的A、实物证据>口头证据>书面证据

B、实物证据>书面证据>口头证据

C、口头证据>书面证据>实物证据

D、书面证据>实物证据>口头证据

四、多项选择题

1.审查贷款政策的执行情况,主要应检查____________的执行情况。

A、贷款的投向B、贷款的次数

C、贷款的投放量D、贷款的日期

E、贷款的利率

2.金融企业的利润总额,按规定应等于____________之和,因此,利润计算审计,就是对上述的真实性、完整性及利润总额调整的审计。

A、营业利润B、额外利润C、投资收益

D、营业外收支净额E、保险给付

3.盘点的方法一般有____________

A、审阅B、点数C、测量

D、核帐E、过秤

4.利率执行情况的审查,主要审查以下内容____________

A、基准利率审查B、加息罚息的审查

C、巧立名目变相提高利率D、浮动利率的审查

E、对于贷款停息、减息、缓息和免息的审查

5.对贷款利息收入的审计的要点是

A、贷款期限和利率是否合规

B、利息计算方法是否正确

C、利息是否入账

D、应收未收利息是否执行权责发生制原则

6.对存款业务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

A、单位存款管理情况B、单位存款真实性检查

C、储蓄存款政策和原则执行情况D、存款支付能力情况

7.支付结算的三个原则是

A、有效性B、恪守信用,履约付款

C、全面性D、相对独立性

E、谁的钱进谁的帐,由谁支配F、银行不垫款

8.下列审计中,属于内部审计。

A、某总公司对下属一支公司的审计

B、某银行的分行审计处对下属一支行的审计

C、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的审计

D、国家审计署对某商业银行进行的审计

9.审计的对象包括

A、会计资料B、经济合同

C、统计资料D、账外资料

10.对单位存款制度执行情况的审计主要是对

A、一般存款存入,支取及余额的稽核

B、现金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稽核

C、账户开立及使用情况的稽核

五、简答题

1.资本充足率如何计算?《巴塞尔协议》规定其限额是多少?

2.为什么要对存款备付金进行审计?

3.对兑付银行汇票的审计应注意哪些问题?

4.什么是金融审计?

5.对储蓄账务核算基本要求执行情况的审查有哪些内容?

6.对支票业务审计要注意哪些问题?

六、实务题

根据《关于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进行现场检查的通知》要求,我们检查组于2009年6月11日――-7月6日对所辖的支行机构进行了抽查,人民币贷款630亿元,不良贷款总额上升明显,由2008年的225亿元上升到2009年的270亿元,升幅为20%,检查中发现:

1、某支行对某开发公司2008年发放了500万元的贷款属借新还旧,贷款实 际上在2008年以前已发放。

2、某支行给10户企业贷款,金额39000万元属于无效抵押贷款,贷给47 户,金额199000万元的款项为无效担保贷款。

3、某支行对地产公司发放的1.7亿元的保证贷款风险较大,一是借款人目 前财务状况差,处于亏损,二是发放的贷款为短期贷款,但实际上投入了回收期

较长的房地产项目。而且担保人财务状况不理想。

4、某分行贷款审查和发放未分设两个部门。

5、某支行向某房地产有限公司发放短期贷款4000万元,期限1年,但实际 上,该笔贷款是对一个开发时间长达8-10年的项目发放的首期贷款。

衍生金融工具审计初探 篇5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衍生金融工具在国际金融市场得到了迅猛发展。衍生金融工具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带来巨大的收益,也可能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著名的巴林银行倒闭、日本大和银行被勒令停止在美业务,皆与衍生金融工具有关。由此可见,对企业的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审计,对于发现和防范企业的金融风险,提高财务报告的可信性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拟对行生金融工具的审计问题进行探讨。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

所谓衍生金融工具,是以货币、债券、股票等基本金融工具为基础而创新出来的金融工具,它以另一些金融工具的存在为前提,以这些金融工具为买卖对象,价格也由这些金融工具决定。具体而言,衍生金融工具包括远期、期货、互换或期权合约,或具有相似特征的其他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高风险性。衍生金融工具本身是为规避金融价格波动风险而产生的,运作得当的衍生金融工具可以降低基础工具的风险。但衍生金融工具也存在风险,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衍生金融工具管理指南》中指出,衍生金融工具具有信贷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更重要的是,衍生金融工具具有以小博大的杠杆性,交易时只需交付少量保证金即可签订大额合约成互换不同的金融工具,一旦运作不当,便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

2、衍生金融工具的时态性是未来的。衍生金融工具是交易双方通过对利率、汇率、股价等因素变动趋势的预测,约定在未来某一时间按一定条件进行交易或选择是否交易的合约。与传统的即期交易相比,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均为将要在未来某个时间完成的交易,即其时间属性是未来的。从合约的签订到履行,金融工具的价格将可能发生剧烈的变动。

3、表外反映性。与传统金融工具相比,有些衍生金融工具不符合传统会计确认和计量的标准,因此在现行的财务报表中无法反映,只能作为表外项目列示,这就给审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此外,衍生金融工具还具有高度技术性、复杂性等特点,这些决定了衍生金融工具审计与一般财务报表审计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同时也加大了审计的风险。

二、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目标及程序

一般审计目标适用于所有项目的审计,衍生金融工具审计也不例外,如衍生金融工具在特定期间的存在状况,其归属权,增减变动和收益记录,计价依据,年末余额,披露情况等。

衍生金融工具审计的审计程序和财务报表审计中其他项目的审计程序基本一样,只不过在执行审计程序时所面对的内容有所不同。现就典型的衍生金融工具审计所主要考虑的问题作一探讨。

(一)内部控制结构的评价。

在审计计划阶段,审计人员就要对企业的衍生金融工具的内部控制作一初步评价。一个健全、有效的衍生金融工具内部控制结构至少应包括:(1)建立严格的衍生金融工具使用、授权和核准制度。一般说来,企业使用衍生金融工具应由高级管理部门、董事会或相关的专门委员会如审计委员会、财务委员会授权核准,并进行合法、合规性检查。(2)衍生金融工具的授权、执行和记录必须严格分工。如由独立于初始交易者的负责人授权批准,由独立于初始交易者的其他人员负责接收来自交易对方对交易的确认凭证。(3)对交易伙伴的信誉进行评估,并采取措施控制交易伙伴的信用风险。(4)建立健全的衍生金融工具保管制度和定期盘点核对制度。(5)由内部审计人员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定期审计。(6)经常以至视需要随时核对保证金的收付及金额,并指派特定人员监控保证金的收取。

审计计划阶段了解内部控制结构的程序主要有:询问被审计单位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有关的人员;查阅与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内部控制文件;观察被审计单位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及内部控制运行情况;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进行穿行测试;了解被审计单位是否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内部审计,考虑是否利用内部审计人员来协助工作。

(二)符合性测试。

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如果准备信赖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结构,减少实质性测试,就应实施符合性测试。典型的符合性测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检查交易执行情况与规定政策的一致性;检查交易的单据和记录是否完整,审计人员可抽取样本函证交易对方,详细核对交易细节,对交易情况进行判断;检查企业所采用的计价模型;检查企业通过抵押、担保等减少信用风险的政策和措施;检查用于核准交易伙伴的程序,用于监控交易伙伴信用等级的程序。

(三)实质性测试。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复杂性和高度风险性,审计人员需进行大量的实质性测试,以确保审计目标的实现,降低审计风险。

衍生金融工具审计应进行以下的实质性测试:(1)检查衍生金融工具明细帐余额与总帐余额是否相等。(2)盘点检查衍生金融工具合同和交易单据。(3)验证衍生金融工具初始确认。年末计价和损益确认的正确性。衍生金融工具应按公允价值计量。对于存在活跃市场、可获取市场价值的衍生金融工具,应审查其公允价值是否为交易数乘以市价;对于不存在活跃市场的衍生金融工具,则应审查公允价值的估算是否合理、正确。并应审查公允价值变动所产生的利得或损失,是作为所有者权益记入资产负债表还是作为综合收益。(4)在报表日向交易对方核对在途交易。(5)确定衍生金融工具是否已在报表上恰当披露。企业除应在报表中反映已确认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还应在报表附注中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范围、性质、交易目的、会计政策和方法。可能的风险等内容。

(四)其他审计程序和审计考虑。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内在的不确定性、杠杆性及计量上的灵活性,在对其审计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重视利用金融、法律等其他专家的.意见。衍生金融工具涉及较深的金融、法

律等专业知识,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可能因此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进行审计时可考虑聘请金融、法律等方面的专家协助项目的审计,仅审计人员在利用专家工作结果作为审计证据时,应当评价其充分性和适当性,以确定能否支持会计报表的有关认定。

2、运用概率与数理统计技术,使用大量的数学性和分析佐证据。衍生金融工具的未来价格和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审计人员必须使用概率与数理统计知识对其风险价值和定价模式进行测定和验证,以大量的数学性和分析佐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审计意见。

3、要求管理当局提供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声明书。鉴于衍生金融工具的许多内容同于表外项目,交易本身又具有高度风险性,一旦发生损失,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往往产生严重的影响,因而审计人员面临的审计风险较高,极易受到审计失败的指责。因此,审计人员应要求企业管理当局出具有关衍生金融工具的声明书,以披露相关信息,明确自身的审计责任,减少审计风险。声明书主要应包括以下内容:

(1)管理当局对行生金融

工具所承担的会计责任;(2)相关的会计政策;(3)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名称、时间、性质、交易条件、持有目的、计价方法、在报表中的表达和披露方法;(4)衍生金融工具对公司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影响;(5)管理当局对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分析和管理方法。

金融从业人员进出审计附件 篇6

本人郑重承诺如下:

一、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邮政企业各项规章制度,认真践行银 行业各项监管要求和邮政企业员工行为守则,做到依法从业、诚实守信 和廉洁自律.二、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法律及 风险防控意识,严格执行银行业从业人员职业操守和道德行为公约.三、忠实履行岗位职责,爱岗敬业,克已奉公,不以权谋私,不做 有损单位利益和形象的事情。

四、坚持实事求是、合规经营、循规办事,不在经营活动中弄虚作 假,坚决维护国家、单位、其他从业人员及客户的合法权益。

五、遵守劳动合同各项条款,履行劳动合同规定的各项义务,遵守 各项工作制度和操作规程,遵守劳动纪律、考勤制度和各种工作场所规 定.六、洁身自爱,严以律己,充分发扬廉洁从业、艰苦奋斗的优良传 统,坚决抵制黄、赌、毒等有悖社会公德的行为.七、坚持个人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自觉向组织汇报个人依法从业 工作的情况,自觉接受监督.八、发现其他从业人员存在违规违纪或违法犯罪行为,坚决抵制、予以劝诫并采取控制措施,及时向上级反馈.九、遵守国家和单位保密规定,不利用单位商业秘密、知识产权和 业务渠道为本人或者他人从事牟利活动,不以任何方式泄漏所接触或知 悉的单位商业秘密.十、严格践行承诺,接受单位和其他从业人员的监督。本人如违反 承诺,愿承担由此造成的一切责任及法律后果。承诺人签名:年月日

《劳动合同书》补充协议

甲方:乙方:

甲乙双方已于_年_月_日签订《劳动合同书》,双方经友 好

协商,本着平等自愿的原则,对原《劳动合同书》中的约定事项

作出如下补充:

一、乙方承诺,已向甲方如实陈述个人信息,且不存在以下

情形:

(一)涉嫌犯罪或其他违法违规案件,正在接受司法机关或

者行政 机关、监管机构依法审查,尚未结案的;

(二)被金融监管机构禁止从事银行业务,禁入期未满的;

(三)按有关监管规定进行离任审计,尚未完成的;

(四)处于竞业限制期限或脱密期限内的;

(五)因严重失职、违法违纪等原因被原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

(六)未与原单位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而擅自离职的;

(七)与其他企业、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

(八)与原单位存在尚未结束的劳动仲裁或劳动争议诉讼的;

(九)曾受到过司法机关或者行政机关处罚判刑、监管机关监

管处 罚、原单位内部处分、处罚及其他不良记录的;

(十)信用记录较差,或存在其他经济纠纷问题的;

(十一)存在《福建邮政储蓄从业人员亲属回避暂行规定》涉

及的 需要回避的情况;

(十二)其他不适合从事福建邮政代理金融工作的情形.二、乙方违反上述约定,甲方可单方无条件解除劳动合同,由乙方 承担由此造成的全部法律责任。

三、本补充协议自甲乙双方签字或盖章之日起生效,与《劳

动合同 书》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若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书》

与本补充协议 约定不一致的,按本补充协议约定执行。

四、本补充协议壹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甲方(公章):乙方(签字):

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签字或盖章:

年月日年月日

离职审查通知书(部门):同志,现任(工作单位/部门)岗位,于月日提交离职申请,根据规定须进行离任审计/

离岗检查,请于月日前组织相关人员对其进行离职审查,出具离任审计/离岗检查报告。

特此通知。

邮政局人力资源部(综合办)

年月日

离职承诺书

:

本人郑重承诺如下:

一、保守在邮政企业工作期间所获知的国家秘密信息,主要包括:

(一)涉及国家金融改革发展的重大方案和政策措施。

(二)涉及国家绝密级建设工程、军工项目等特别重要的信息。

(三)在全国金融市场有影响的重大财务或机构重组并购方案.(四)在全国金融市场有影响的重大股本募集、股权投资方案。

(五)重大金融案件信息.(六)引起存款挤提、债权挤兑的敏感信息。

(七)向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委报送的涉及国家金融安全的业 务发展计划、预测、建议、经营形势分析等事项.(八)涉及国家机密级建设工程、军工、政府指定项目等重要信息。

(九)现金、贵金属、有价证券等调拨计划和调运方案。

(十)涉及国家秘密级建设工程、军工、政府指定项目等综合性信 息.二、保守在邮政企业工作期间所获知的商业信息,主要包括:

(一)邮政企业酝酿中或尚未公开的重大决策,包括人事变动、境 内外机构设置、机构改革、发展战略、重大制度等.(二)对邮政企业经营决策有重大影响的业务发展决策及竞争策略,重大业务实施预案以及重大财务会计类专题研究及测算报告.(三)邮政企业尚未公开的重要会议及内容,包括集团公司领导级 别各类会议的会议纪要和领导讲话等.(四)对于突发事件或外部情况的变化,邮政企业拟采取的、尚未 公开的重大应对措施或方案.(五)邮政企业对行业重大问题、重大情况的分析、评价和判断

(六)邮政企业工资改革、薪酬改革方案.(七)邮政企业相关财务报告(如资产负债、风险评估等)及相关 统计数据。

户交易记录以及相关的数据.(八)邮政企业各类客户资料,包括客户名单、客户资信状况、客

(九)邮政企业业务发展规划与研究方案。

(十)邮政企业对相关市场分析、行业分析、客户分析的报告及有 关调研成果。

(十一)邮政企业外部审计及财务检查简报.〔十二)邮政企业集中采购标底及相关材料。

(十三)邮政企业研发中的新业务、新项目、新技术及未公布的专 利.(十四)邮政企业人事档案、工资收入等相关资料.(十五)邮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包括企业岗位设置及职级表 等。

(十六)邮政企业用于经营管理的科研计划、计算机数据库及相关 业务软件、技术诀窍以及有关的数据信息.”(十七)邮政企业安全保卫制度的操作细节及相关报告。

(十八)邮政企业内部掌握的合同、协议、意见书及可行性报告。(十九)邮政企业日常运转的业务经营、技术分析报告.(二十)邮政企业内部运行的各类管理资料(如制度、办法、规定 等).(二十一)邮政企业内部应用系统的管理员及用户使用手册。(二十二)邮政企业对客户负有保密义务的信息资料。(二十三)影响邮政企业形象和信誉的事件或案件情况.(二十四)其他涉及邮政企业经营与发展的需要保密的事项.三、本人已向邮政企业如实陈述在职期间的各项工作情况,并按要 求完成各项离职手续,不存在隐瞒不报、违法违纪情况,如离职后经查 证确有不符事实,本人将承担由此造成的一切责任.四、离职以后,本人在职所经办未了的事务需要提供协助的,本人 愿意尽力协助.五、本人保证自离职之日起,不再向邮政企业主张任何权利,并不 再以邮政企业的名义对外行事,否则,一切后果由本人承担。承诺人签名:

金融风险防范与金融审计的关系论 篇7

关键词:金融风险防范,金融审计

近年来, 随着金融业的迅速发展, 其中也显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例如:不良贷款现象时有发生, 金融资产质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自有资金占有很低的比例, 有些金融机构也出现了资不抵债的情况, 使得到期债务无法正常支付等。而上述问题, 一旦没有及时有效解决, 就很可能导致金融风险, 严重危害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 因此, 关于金融风险防范与金融审计的关系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金融风险防范中, 金融审计发挥作用的依据

1. 市场经济体制下, 金融风险的防范需要金融审计来进行外部监管。

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 它客观上要求与市场发展相适应的一整套市场法则来规范各方的行为, 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尤其需要独立的外部监管。市场经济实际上就是法治经济, 它客观上要求与市场发展相适应的一整套市场法则来规范各方的行为, 以利于市场的良性运行。

2. 审计自身的工作方式与程序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审计的基本工作方式和工作程序, 为金融审计揭示金融风险提供了基础。一般情况下, 检查会计账目是审计的工作方式, 其中的会计账目主要包括会计账簿、会计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以及其他相关资料, 而金融机构的具体经济活动应该通过各自单位的会计账目予以反映和揭示。而金融审计的整个过程, 主要就是通过对上述几种会计账目的检查, 来了解被审计单位概况。

金融审计应注意审计实施的基本程序, 其主要分为两个步骤:第一, 符合性测试, 即对该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考察, 评估其效能;第二, 实质性测试, 即通过符合性测试, 对特定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有一个初步的评估, 找出比较完善的环节, 以及不够完善的环节, 分析存在明显漏洞的环节, 从而确定重点检查的环节和内容, 并着手进行详尽的审查。上述两个步骤以上两个方面特别是后者, 为金融审计揭示金融风险并发挥作用提供了直接途径和可靠基础。

3. 金融风险防范与金融审计之间的因果关系。

金融风险防范与金融审计之间还有着因果关系, 这主要是表现在二者的目标和手段方面。通常情况下, 产生金融风险的原因, 是宏观调控方面存在问题, 或者是缺乏调控能力, 或者是缺乏央行的监管, 从而导致相关政策措施无法实现预期目标。金融审计的加强, 有利于财政经济秩序的维护, 不仅可以满足审计法的要求, 也为审计风险的防范提供了立足点、出发点。监督金融机构对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执行情况, 保障国家金融政策的贯彻实施, 是金融审计根本目标之一。同时, 审计监督直接接触金融业的不同环节, 较为直观地了解到宏观调控措施在各个环节的传导过程和效应, 并能将审计过程中所见所得向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信息反馈, 必然有利于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完善及其传导效果。

4. 金融审计工作对于金融风险防范起着一定的警示作用

在我国, 市场经济体制仍然不够健全, 因而容易引起经济秩序混乱局面, 对于财经领域来说, 其中的造假与违法现象比较多见的。由此可见, 当前审计机关应充分发挥其职能, 将审计监督的重点凸现出来, 时刻关注金融案件, 并加大对违纪违规问题的查处力度, 从而实现维护我国经济秩序的目的, 同时也能够相应地减少经济方面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在金融风险的防范上发挥了一定的警示作用。

二、如何在金融风险防范中加强金融审计的作用

1. 树立正确的监督理念。

在金融风险防范中, 金融审计作用的充分发挥离不开正确监督理念的树立。审计部门应以加强金融风险的防范与金融监管为根本目标, 树立正确的监督理念, 才有利于审计成本的节约以及审计效益的提高。

2. 突出金融审计的重点。

金融审计重点的突出应该围绕金融风险的防范进行。审计部门应首先将分析哪些环节和因素易引发金融风险, 再以此来确定审计重点。审计重点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金融资产运营状况;或有负债;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指标的执行情况;内部控制状况;会计资料的真实性。

3. 加强金融风险的防范能力。

金融风险的防范能力主要是由于审计人员素质、审计手段等因素决定的。而在金融形势变化的同时, 部分金融衍生品不断涌现。因此, 审计部门必须使审计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并改进现行的审计手段, 从而使得金融审计真正具备揭示金融风险的能力, 在促进防范金融风险方面有所作为。

4. 加大执法力度。只有加大执法力度, 才能对当前发生的金融案件进行依法揭露与查处。具体措施如下:

(1) 提高对于金融案件的重视程度。全面落实审计法, 做好审计工作, 推动审计工作的深化, 使审计监督力度不断加大。

(2) 培养发现金融案件的意识。针对可能产生风险的环节和已经发现的不真实、不合法、不合规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必要的延伸检查, 将可能存在的全部违法犯罪问题进行揭露。

(3) 严格执法。如果遇到重大违法问题, 或者在整个关于违法犯罪线索搜集过程中, 审计人员应不畏强权, 勇于突破。一旦发现重大线索, 就应该一查到底, 并如实进行披露。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金融风险防范与金融审计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在金融风险防范中, 金融审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审计部门应正确认识到二者的关系, 并采取一定的举措, 来加强金融审计的作用, 以实现关于金融风险的防范, 从而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推动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严绍兵刘文霞:评估不确定性披露与金融风险防范:基于评估师的调查[J].中国资产评估, 2010 (02)

[2]肖文钱江:住房公积金贷款项目合作管理模式探析:防范风险与扩大受益覆盖面[J].西南金融, 2010 (01)

金融与审计系统 篇8

关键词:金融审计;表现形式;审计控制

一、 金融审计风险的主要的表现形式

导致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参加金融审计项目人员的专业素养、职业道德及个人素质会影响到金融审计风险的产生;在金融审计过程中当时客观存在的金融审计监督的计算方法、审核管理手段、质量管理标准也会影响到金融风险;最后被金融审计监督企业配合状况、诚实坦诚提供企业实际情况及当时金融市场的发展阶段也是影响金融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下面我们就根据以上影响金融风险诞生的原因来分析一下其主要的表现形式。

(一)金融审计人员专业、职业道德及个人素质导致的风险。

我们知道金融审计是一项十分严密,对专业知识水平和技术要求十分高的工作。一般来说,一个合格的金融审计人员必须有着专门的金融专业知识,拥有丰富的金融审计工作经历,能够及时学习适应国际金融事业发展带给金融审计工作的困扰和冲击。但在现如今,由于我国金融事业的飞速发展,我国金融审计专业人员的培养速度已经远远不能达到其理想要求。无论是专业知识的储备还是专业技能的培养都不是短期内能够形成的,这也就导致了现如今我国金融审计队伍中出现了半年轻化甚至全年轻化的趋势。这些年轻人往往受到过系统的教育,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但是却缺乏审计手段和方法的实际运用,在金融审计实践中不能及时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经验的匮乏使其不能做出完全正确的综合性判断,也就意味着其实际工作中的建议与应对政策可能有着一定漏洞,进而产生不必要的审计风险。对于经验丰富的老一辈审计工作人员也可能出现不能及时适应时代要求,对宏观经济发展不能有专业性的感知预测等等而导致建议与时代脱节,解决措施滞后的风险。除了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外,其职业道德及个人素养的高低也是金融审计风险的表现形式之一。我们知道伴随着金融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审计人员在其过程中不仅面临着工作量巨大、工作环境复杂、监督程序要求质量高、时间紧迫等问题,而且还被许多现实利益所诱惑着。一旦金融审计人员自身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出现工作问题,如消极怠工,在实际操作中违反相应的程序要求,不遵守实际的工作准则,因为个人利益或人际其他关系的影响对金融审计结论进行违规违法修改,这都无法保证审计项目的工作质量。审计风险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必然会引起金融市場或企业的现实危害或潜在危险。

(二)金融审计的当中的一些客观风险

在金融审计过程中当时客观存在的金融审计监督的计算方法、审核管理手段、质量管理标准可能导致的风险。我们要清楚的是,现如今所有的金融审计方法或手段,都是对以往成功或失败经验的总结以及根据金融市场发展趋势预测的推理。也就是说这些金融审计的计算方法、审计流程、审计规章制度等等并不是完全的绝对的正确没有漏洞的。抛开金融审计过程中关于审计队伍人员的因素,我们来谈谈金融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风险。首先,现如今许多金融审计监督部门为了追赶国际金融审计的发展要求,在不考虑我国实际的情况下,制订了许多不合理的管理工作计划。我们知道一个合理的工作管理计划是必须与现有的工作实践力相对应的,没有一个好的现代化金融审计手段,却制定一个不合实际的计划要求,单纯想与国际接轨忽略实际情况,如审计时间安排过于仓促与固定等等,都是不能保证审计结果的广度与深度的,因此产生许多不必要的审计风险。其次,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电子化网络化趋势的加强,新型的电子网络金融审计方法也随之诞生,并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绩。但是在我国极大多数金融审计部门依旧采取的是传统的金融审计方式,甚至有一些只是单纯的引进了先进的电子金融审计处理系统,标榜自己金融审计进入现代化,而实际上还是没有脱离传统审计的影响。比如说存在着单一的审计监督作业方式,金融数据交接手段人工化等等,都导致同一审计工作的审计时间长,工作效率低,审计成本大大增加等问题。最后,我国金融审计工作缺乏一个合理有效的质量标准。我国现代化金融事业起步较晚,尽管国家积极建立了专门的金融审计体系制订了一系列金融审计法律条文、工作准则、操作规章,但关于金融审计工作质量标准的规定却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也就是说在质量认证体系中,只知道是什么,而不知道怎么办,缺乏必要的责任追究标准等等。

(三)被金融审计监督企业的风险

被金融审计监督企业配合状况、诚实坦诚提供企业实际情况等可能导致的风险。金融审计工作的开展是建立在被审查企业的实际上的,也就是说,金融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与被审计监督企业的配合程度密切相关。因为主观客观的原因,金融审计人员得到的被审计对象的经济相关的财务报表、会计账目及其他纸质或电子数据或多或少都是不完整、不全面的。换句话说,被金融审计监督对象经济活动资料在一定程度上被粉饰或修改过,不具有完全的实效性和真实性。这不仅加大了工作人员判断分析解读的难度,也增加了审计结果、审计质量的客观公正。这也就是审计中信息不对称可能产生的风险。

二、金融审计的控制手段

首先,加强对金融审计工作人员培养的投入,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专业化水平,思想职业道德及个人素质素质,有效规避审计风险。制定切实有效的金融审计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为其提供合理的实践培训。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工作级别的审计人员,制定各异的组织、分析、判断及写作能力的培养计划。提高其审计风险意识,建立审计人员风险保障体系。

其次,改进金融审计的审计方式与手段,积极落实现在电子网络信息审计方式。金融审计各部门要在倡导现代化非到场审计方式,开发引进现代化金融审计系统软件,全面掌握信息资源的同时,做到现代化办公的实际落实。利用信息审计信息共享系统,在其辖区内迅速确定金融审计目标,将隐患和漏洞及时找出,增加审计效率,减少不必要的审计时间,达到理想的审计效果。

最后,健全有效的质量监督控制体系,规范审计监督程序。我们建立必要的金融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可以强化全社会的金融审计风险意识。同时,审计工作人员可以根据质量监督控制体系中的相关规定,及时预测审计风险,在有限的时间内分析选择出最有效的就控制解决办法。针对容易引发风险的环节和因素,确定审计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第二是金融资产的运营状况,例如贷款发放、企业对外投资的情况、资产运营效益等等,第三是企业的或有负债有无造成损失或者潜在的风险,第四是企业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指标的执行情况,第五是企业内部控制状况,包括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是否存在薄弱环节,控制系统是否有效等等,第六十企业会计资料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1]陈诚,邓茜.浅谈审计风险的成因及规避措施J].商场现代化,2008(2).

[2]泉生.浅谈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及防范对策J].中国审计,2005(1)

[3]成焕玲.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及其对策分析J].新西部,2010(6)

上一篇:内审员的工作是什么下一篇:传统文化闹国庆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