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审员的工作是什么

2024-10-07

内审员的工作是什么(通用9篇)

内审员的工作是什么 篇1

1、什么是内审员?内审员有什么作用?

近年来,我们经常会看到某产品的包装盒上印有“XXX公司已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字样,或者看见某市场、超市在购物袋上印着“XXX商场已经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类似字样;如果你常常关注一些单位的招聘信息,会发现许多用人单位将“懂ISO9000标准知识”、“具有ISO9000内审员资格”一类的要求作为招聘人员的条件。但是,很多人根本不知道“ISO”、“内审员”为何物,常常会感到云里雾里,一团迷茫。

1、什么是内审员?内审员有什么作用?

内审员是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的一个专用名词,相对于ISO9000族标准来说,内审员的全称是“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员”。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制订的标准很多,ISO9000族标准只是其中的一项,另外还有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等。相对于ISO14000标准来说,内审员的全称则是“内部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员”。

我们目前提供的仅是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因此,在这里所说的内审员均指“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员”。

根据ISO9000标准的要求,任何单位要取得ISO9000认证证书,必须由本单位内部定期进行内部质量审核(简称内审),而实施内审的人员必须是经过培训的有资格的内审员,只有取得了内审员资格证书,才能在单位中承担内审的任务。

因此,任何单位要取得ISO9000认证证书,必须至少拥有2-3名内审员。

2、什么是ISO9000族标准,有什么作用?

ISO9000族标准是由ISO/TC176(国际标准化组织/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编写的国际化通用质量管理准则,旨在完善单位内部质量管理、稳定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顾客的信任度和单位的信誉度。按照ISO9000族标准实施质量管理,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后的单位,可以理直气壮地对顾客发出这样的承诺:“我们的管理体系是国际上一致认可的,我们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是一流的!”ISO9000族标准的作用有多大,可想而知!

2000版ISO9000族标准将由以下标准和支持性文件组成:

第一部分 核心标准:

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ISO9004:2000《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

ISO19011:2000《质量和环境审核指南》

第二部分 其它标准,目前只有一项:

ISO10012《测量控制系统》

注:在2000版ISO9000族标准前发布,但未取消或转出的国际标准,在未转化成技术报告前,仍应视为国际标准的有效版本。

第三部分 技术报告若干份,现已列入计划的有:

ISO/TR 10005 《质量计划编制指南》

ISO/TR 10006 《项目管理指南》

ISO/TR 10007 《技术状态管理指南》

ISO/TR 10013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指南》

ISO/TR 10014 《质量经济性管理指南》

ISO/TR 10015 《教育和培训指南》

ISO/TR 10017 《统计技术在ISO9001中的应用指南》

注:编号中“TR”,表示该文件是技术报告。

第四部分 小册子

ISO/TC176(国际标准化组织/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将根据需要,编写一些宣传性小册子,作为执行2000版ISO9000族标准的指导性文件,包括:

《质量管理原则》

《选择和使用指南》

《小型组织实施指南》

3、什么是质量管理?实施质量管理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ISO9000族标准是一个质量管理体系准则,那么,什么是质量管理呢?

质量管理与单位中其它的管理(如财务管理、生产管理、经营管理等)一样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是组成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实施质量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使产品质量稳步提高,从而赢得顾客的信任,为企业营销打下坚实稳固的基础,使得营销人员能够有更大的把握打开市场。

质量管理的运作需要懂得如何有效地实施质量管理的人才,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的培训机构即是质量管理人才的摇篮。

4、单位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有什么好处?

(1)可以预防不合格产品或服务的发生,提高单位信誉程序;

(2)一次把工作做好,以最少的成本赚取最大的利润;

(3)可以减少临时救急的情况,有利于把管理者从日常的琐事中解脱出来,多考虑单位的发展前景;

(4)可以系统化管理,将本单位或其他单位的经验纳入到一套文件化的质量体系之中,用于培训员工,规范员工的工作程序,减少工作失误,提高工作效率;

(5)可以有效地发现和解决质量问题,防止相同的错误重复发生;

(6)为使员工一次就做好工作提供了手段;

(7)能够方便快捷地向顾客提供用来证实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客观证据;

(8)为质量管理体系评价者、顾客代表和发生法律诉讼时的律师提供事实证据;

(9)可以定期检查本单位的工作情况,及时发现改进工作和产品质量的机会。

5、单位获得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有什么好处?

(1)为了获得认证,企业必须请经认可机构认可的质量体系认证机构对其质量体系进行审核,因此必须严格按照规范化的程序开展工作,有利于企业管理绩效的提高;

(2)更容易得到市场和顾客的认同;

(3)可以在公开媒体上宣传其认证资格,有利于提高市场形象;

(4)由于认证审核的目的是检查质量体系是否具备确保产品满足顾客要求的能力,因此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相当于顾客对单位的考察;

(5)获证企业将能够在项目招标中获得某种优势;

(6)可以理直气壮地提供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承诺,从而为其带来更多的顾客,扩大其市场份额;

(7)获证企业必需接受来自认证机构的定期监督,以验证其质量体系持续满足标准的要求,并得到了不断的改进。这种来自认证机构的定期监督对获证企业的质量体系的保持发挥了重要作用;

(8)ISO 9000证书得到了世界范围的承认,有利于开发国际市场;

(9)质量体系认证可以为获证企业减少来自顾客的重复评定;

(10)向其他单位提交作为原材料的产品时,可以减少接收单位的考察、监督,并降低进货检验的控制程度,从而减少了一定的成本投入。

6、成为内审员对个人事业的发展有什么好处?

随着与国际接轨呼声的日益高涨,我国优秀企业纷纷跨入ISO9000认证的行列。国务院更要求全国三年内完成10万家企业的ISO认证。按规定每一个需要认证的单位至少需2-3名内审员,内审员将是本世纪不可缺少的人才。

对于单位来说,要有效地实施质量管理,离不开员工的支持。也就是说,每一个员工都需要掌握ISO9000标准的要求。因此,在职员工取得内审员资格,有助于工作业绩的提升,同时,也有助于得到上司和同事的认可。

对于正在谋求职业的人员来讲,取得内审员资格更是求职之路的有效的通行证书。由于目前懂得ISO9000标准知识的人员不是很多,具有内审员资格的人更是少之又少,而各用人单位对这类人员的需求量却在日益递增,取得内审员资格证书,有利于更快地找到你需要的工作机会。

另外,由于ISO9000认证的大力推广,越来越多的单位希望取得认证证书,但这些单位常常不知道该如何运作,这就造成ISO9000咨询机构的大量兴起。当你取得了内审员资格证书,并在工作中获取一定的认证经验之后,就可以跨进认证咨询的大门,为需要认证的单位提供咨询业务,做一个天马行空的自由职业人,或者开一家认证咨询公司开辟自己的事业之路。

因此,持有一张内审员资格证书,无异于多了一块敲开事业之门的金玉之石。

7、作为内审员应具备哪些知识?掌握什么技巧?

拿到一张内审员资格证书,并不就能够万事无忧。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内审人员,才是这张证书背后的真才实学。

作为一个优秀的内审员,首先要掌握ISO9000族标准知识,了解ISO9000的实质,吃透ISO9000标准的要求。其次,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内审技巧,比如如何在内审中发现产品质量或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的漏洞,如何寻找改进的机会,如何使用成本管理技巧控制质量成本,使产品既要满足顾客的要求,又不能因质量过剩无利可图……

因此,一个优秀的内审员,必须认真地学习ISO9000族标准知识、质量管理手段和内审技巧。

8、什么样的单位需要内审员?

可以说,各行各业都需要内审员的加盟。

ISO9000族标准并不只是针对制造业或其他某一个单一的行业。在ISO9000族标准中,没有“企业”这个名词。这是因为,在对ISO9000标准进行中文翻译的时候,根据我国的国情,“企业”一词在我国一般多指加工制造业,考虑到ISO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原意,该标准适用于各行各业,因此沿用了原版中的“Organize”——组织一词。在ISO9000族标准中,任何申请认证的单位均被称为“组织”。

由此可见,任何单位(政府及事业单位、宾馆、建筑公司、制造企业、软件开发企业、学校、银行、房地产公司、物业公司、贸易公司等等),只要是希望本单位的产品或服务质量与国际接轨,希望能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的运作取得顾客的信任和本单位的信誉,希望能拥有一张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就需要内审人员的加盟。

9、什么样的人能够参加内审员培训?

凡高中以上学历,有志从事ISO9000质量体系管理、认证、内部审核工作的在职人员和在校学生均可参加内审员的培训。

10、参加内审员培训需要学习哪些课程,如何收费?

(1)ISO9000:2000基础知识: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十二条质量管理体系基础、质量管理体系与其他管理体系的关系、质量管理体系基本术语;

(2)ISO9001:2000标准知识:ISO9001:2000标准条款详解;

(3)内审技巧:如何制订内审计划、如何开好首次会议、如何编写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检查表、怎样实施现场审核、如何填写《不合格报告》、怎样组织末次会议、怎样编写《内审报告》、怎样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如何验证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完成情况;

(4)怎样编写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需要什么样的审批手续、质量手册的编制方法及要点、怎样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决定需要编写哪些程序文件、程序文件的基本格式及内容、三级文件怎样与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相结合。

(5)管理者代表培训:管理者代表都有哪些职责、管理者代表如何协助最高管理者进行质量管理体系策划、如何制订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关系如何、如何提高质量管理体系的运作质量、怎样取得持续改进的信息、如何协助最高管理者作好管理评审、怎样编写《管理评审报告》。

全部课程培训费用:500元人民币;结业后颁发内审员资格证书。

以上课程亦可单科培训,培训费用:100元人民币;单科学习后不发证书。

9、选择我们的培训有什么好处?

随着我国对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识的日渐加深,目前社会有许多这类提供内审员培训的单位,这些单位的服务内容大体相同,为什么要选择我们?告诉你几个理由!

(1)无职业的学员结业后,我们将为您免费提供终生职业介绍。

(2)未能过认证的单位推荐学员到我部学习,我们将为你免费提供认证咨询单位介绍,制造业可提供低价认证咨询。

(3)所有学员结业后,都将奉送一套ISO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电子版范本(包括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质量记录表式、内审检查表、内审计划、内审报告、管理评审计划、管理评审报告以及部分支持性文件),使学员可以很快地投入认证工作之中。

(4)学员结业后,在工作中遇到有关ISO9000的任何问题,仍可通过电话或其他方式进行咨询。

(5)选择我们的其他培训内容时可以获得一定的优惠待遇。

这些服务是其他任何培训机构都没有的,是我们的特色,也是学员的明智选择

内审员的工作是什么 篇2

一、目前国有银行内审项目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

随着审计改革的日益深化,审计项目管理流程逐步规范。 但还是要清楚的看到,受审计时间、审计方法、人员素质和项目管理水平等因素影响限制,目前审计项目质量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 部分审计项目审前分析不够深入,缺乏针对性;审计实施不够彻底,缺乏科学性;审后总结交流不够到位,缺乏启发性。 具体到审计项目,主要表现为:

一是审计项目准备不够充分,审前调查缺乏深入的分析研究,制定的审计方案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指导性。

二是审计实施不够彻底,审计查证不深不透,审计综合分析不够透彻,审计意见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审计成果运用不够,审计工作有效性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是审计交流总结不够到位,审计项目实施和后续过程中,审计项目后评价制度不完善,审计人员彼此的交流总结不到位,同类的审计项目多次实施,审计成果利用不充分。

二、加强审计项目系统控制,提高审计项目质量

提高审计项目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审计人员技能、健全的内部监督控制机制及审计实施过程各阶段的质量控制等方面。 具体到审计项目实践中,集中体现在审前调查、审计实施和审计成果利用这三个主要环节。 目前在审计项目实践中,不管风险审计,还是高管责任审计、 后续审计等专项审计, 加强这三个环节控制管理是提高审计项目质量的关键。

(一)因地制宜,强化审前分析是提高审计项目质量的基础

审前调查是确定审计工作重点内容、范围、选择审计方法和步骤、 制定审计实施方案的必备环节,是审计质量的审前控制。 要想提高审计质量, 开展审前调查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内容。 目前实施审前调查中,只有简单的调查,缺乏分析,审前调查没有紧贴项目做到因地制宜, 缺乏针对性。 造成审计方案操作性不强,计算机监控分析粗略,非现场审计效率不高,直接影响到审计项目的深度、效率和效果。

一是加强分析,有指导性的做好审前调查。 在审前调查中,改变传统审前调查方式,全面掌握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机构设置、财务核算、 行业水平等情况, 并结合审计项目方案要求, 成立审前项目调查分析组,对项目展开详细的调查分析,每次审前分析时间不能少于审计项目现场时间的一半。 建立项目审前分析档案,同时要丰富审前调查分析方法和手段,突出计算机审计监控系统在审前调查分析中的作用,应用计算机审计监控系统,结合现场审计方案,确定审计样本和重点。 打破非现场和现场的界限, 让现场审计人员积极参与计算机审计监控系统的审前分析和应用。 结合审计项目需要,更新审计思路,最大限度发挥计算机监控分析系统的作用。 做精做细非现场审前分析。

二是因地制宜,有针对性的做好审前分析。 不同审计项目,审计内容和重点各不相同,因此,审前分析要因地制宜,要有针对性,不可千篇一律。 所谓因地制宜,其一:审前调查内容和方法要紧扣审计项目目标, 依据审计目标,开展审前调查分析。 如,风险审计与高管责任审计的审计目标和重点不同,审前分析重点也有很大区别,风险审计的审前分析更多的依靠计算机监控分析系统,选取审计样本,发现风险线索。 高管审计的审前分析则主要以问卷方式,突出对高管人员宏观决策、责任履职事项的分析和调查。 其二:审前调查分析要结合被审计单位实际,根据审计对象实际情况, 调整审前分析重点。 审前调查不能脱离审计对象。 同样风险审计,不同分行的实际情况不同,审前分析的重点也大相近庭。 其三:审前调查分析要结合审计项目中审计人员的基本情况和总体安排,结合审计人员对审前分析知识掌握情况,计算监控分析系统应用的熟练程度,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不能脱离审计人员基本情况和项目总体安排,而一味纸上谈兵,空中论战,过分强调高难度审计方法的应用,而忽视整个审计团队现有的审计分析水平和实际。

(二)创新思路,规范项目实施管理是提高审计项目质量的核心

审计项目实施过程的管理是提高审计质量中心环节。 在日常审计中,由于现场审计工作时间比较长,加上审计人员自身能力和业务经历的局限,可能会对某一问题做出错误判断。 因此,为确保审计项目质量, 降低审计风险,必须强化审计项目实施过程管理控制,结合审计实际和自身审计工作实践,要强化审计实施过程管理,最主要突出项目的规范管理。

一是规范审计实施标准,落实审计人员的责任。 要严格执行审计程序,规范审计底稿和日记,优化审计报告和建议。 在规范的基础上,统一审计文本模板,统一审计判断和定性标准,审计项目才能有质量而言, 好比一个产品,如果没有规范的加工标准和尺度,势必生产出次品。 例如在高管责任审计中,不管审计分组情况怎样,实施过程中,同一审计事项的审计标准应该统一, 特别是审计发现问题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一致性和规范化, 这就减少了因审计人员技能差异而导致审计结果的偏差,有利于整个审计项目质量的控制和提高。

二是加强项目实施过程控制, 创新审计管理思路。 审计项目实施中,以风险为导向,不断创新审计思路,结合审计对象实际,突出审计项目实施过程的控制。 不同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由于被审计单位和外部环境的实际情况不同, 审计人员所遇到问题也将远远超出事前的预想和准备,这就要求在审计项目管理中要灵活管理。 结合审计项目实施过程的实际情况,及时做出整体判断,不断调整人员安排,灵活调配审计资源,迅速对新的审计事项做好应对方案,调整审计思路,创新审计方法,扩大审计成果,节约审计资源。 例如,在专项审计中,财务、信贷类涉及资产损失,人员道德风险等问题,无疑是整个审计项目管理中最应关注、审计资源投入最多的方面。 在信用卡、电子银行和投资银行等新业务审计中,审计发现问题更多的表现在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外部监管风险等方面,在审计项目管理中,要针对情况,灵活调整审计资源,结合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抓住风险特点,突出项目特色, 扩大审计成果,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

(三)加强总结,建立审计项目后评价制度是提高审计项目质量的可靠保证

任何成功工作,都离不开总结交流。 建立审计项目后评价制度,加强审计项目总结和评价,是提高审计项目质量的可靠保证和重要抓手。 审计项目质量评价包括对整个审计项目评价和对审计人员评价。 对项目评价包括审计实施方案执行情况、 目标完成情况、 审计重大发现情况、与被审计单位沟通情况、审计证据的完整性和有效性、预期审计发现问题和现场审计结果的差异以及审计小组整体管理情况的评价和总结;对审计人员评价主要包括专业胜任能力和工作效率等情况。 进一步完善目前审计项目评价体系,建立审计项目后评价制度。 从制度层面, 把审计项目质量控制落到实处。 加强审计成果的交流和应用,促进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

审计项目质量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项目质量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日常审计工作中,要增强质量控制意识,从审前调查入手, 因地制宜做好审前调查分析,加强项目实施过程的规范管理,创新审计项目管理思路,建立审计项目后评价制度,不断加强总结交流,创新审计手段和方法。 只有重视审计项目质量的全过程管理,使每一个审计项目都成为审计精品,才能提升审计工作质量,增创一流审计业绩,为审计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空间。

摘要:近年随着大型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内部审计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内部审计体制不断健全,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管理理念和功能作用大大提高。如何进一步提高内审计项目质量,最大限度的彰显审计价值,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关键和核心。本文结合多年商业银行内审工作的实践,就目前国有银行内审项目管理中存在的审计项目审前分析不够深入,缺乏针对性,审计实施不够彻底,缺乏科学性;审后总结交流不够到位,缺乏启发性的困难和问题作了深入的分析和论证,从审前调查、审计实施和审计成果利用三方面,提出加强审计项目系统控制,提高审计项目质量。因地制宜做好审前调查分析,加强项目实施过程的规范管理,创新审计项目管理思路,建立审计项目后评价制度,不断加强总结交流,创新审计手段和方法。重视审计项目质量的全过程管理,提高审计项目质量,充分发挥审计在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以及公司治理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健康稳健发展。

现在工作的“更上一层”是什么 篇3

小学生答:“第一名。”

问一个中学生:“全班第一名的更上一层是什么?”

中学生答:“全校第一名。”

问一个大学生:“学士的更上一层是什么?”

大学生答:“硕士。”

以上的回答,都很顺畅,相信没有人会有问题,就好像人吸入空气、吐出二氧化碳,第二名的更上一层,当然就是第一名。

不是吗?

但,有趣的来了──

如果你问一个上班族,同样的问题!

“你的‘工作’的更上一层是什么?”

工作的更上一層?

大部分的人,听到这问题,都会犹豫一下。

工作的更上一层?

“这是什么意思?”大部分的人都会想。

是……更高的头衔吗?

还是更高的薪水?

或是更轻松、更闲的职位?

或工作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

听起来,好像我们的选择更多了,但事实上,我们失去了“更上一层”。

求学时代,“更上一层”是驱使我们前进的原动力。但到了大学毕业以后,渐渐地,没有什么好“比”,这时候,每个人,追求的东西就不一样了。

好消息是,你可以选择你想追求的东西。

坏消息是,大部分的人,也“失去”了想要追求的东西。

“你的‘工作’的更上一层是什么?”

当这个问题,你没办法立刻回答,不像“第二名的更上一层是什么”这样可以立刻回答,那么,就表示你已经失去了明确的目标。

上班族之所以不快乐,压力、加班、斗争、钱不够、和女友吵架……都是其中之一的原因而已,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都已经回答不出:“你的‘工作’的更上一层是什么?”

这才是不快乐的主因。

所以,你现在工作的更上一层是什么?

回答不出,那就应该换一换那个“工作”,直到你可以迅速且清楚地回答这个问题。

而,当它变得和“第二名的更上一层是什么”一样这么简单回答,我们的人生也就顿时提升到更上一“层”。

外贸单证的工作要点是什么 篇4

外贸单证的工作要点是什么

工作主线:合同、信用证、单据

这是一条贯穿整个国际贸易程序始终的主线。交易的双方在从事贸易活动时首先应订立合同以确定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在此基础上(如果是信用证付款方式)由买方向本国开证行提出开证申请,并由后者向出口受益人开出信用证,然后买卖双方就以信用证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为准来具体履行各自的义务,实践中履行义务多通过单据的形式实现。这条主线可简记为“3Cs”:S/C(合同)———L/C(信用证)———DC(单据)。

工作过程:制作、审核、提交

任何一个环节的单证工作都可以缩略为上述三方面,该工作过程的主要依据是合同、信用证、有关惯例、规定和买卖货物的原始资料。第一、制作单据。单据不同的出单人各异:发票、箱单、汇票等由卖方做;运输部门通常会配合出具提单、运单、船证等;货物的保险手续则一定由保险公司办理,这就要求相关各方应密切协作,按要求顺序出单。第二、对制作完成的单据应严格审核,审核的一般过程是:制单人及其所在公司内部先自行核实,确认所做单据没有问题的情况下,再向本国银行/相关部门提交,银行有关部门将结合信用证等对单据进行逐字、逐句的审核,如单、证内容表面一致,银行将通过一定方式把全部单据寄国外有业务往来的银行(付款行),付款行审核后如无异议即履行付款义务,买方从付款行赎单前也要对单据进行审核,所以审核单据从出口方、出口银行、进口银行和进口方之间一直在进行。第三、如果单据的制作和审核没有发现任何问题,按规定的时间、方式和要求的种类、份数提交合格单据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了。

基本单据:发票、箱单、提单

一笔业务不管内容繁简,当事人位于哪个国家,有关当事方通常都会要求出口方提交这三种单据。如交易条件不同,要求的单据种类也可能有所增减。比如CIF条件下出口方有义务提供保险单,如所出口的商品是法定检验商品,应有相应检验证;作为支付工具的汇票也不是每笔交易都需要的,有些业务根本不需要使用汇票;如果是易货或边境贸易,当事人一手钱,一手货,可能不需要单据或只有发票即可,所以单证从业人员对这三种单据必须认真对待、了如指掌。

单据类型:官方、商业、金融

单据的分类有多种,上述分类主要是从出单人和单据的作用角度进行划分的。官方单据主要指由官方机构核发的单据,诸如进出口报关单、检验检疫证、进出口收付汇核销单、原产地证和海关、领事发票等;商业单据主要是由进出口商、运输部门、保险公司等制作并提供的包括发票、装箱单、提单、保单、受益人证明、装运通知等在内的各种常见单据;金融单据用于取得货款,包括汇票、本票和支票。此外,单据还有下列划分方法:从贸易环节角度单据被分为:货物单据、托运单据、报关单据、保险单据、结汇单据、核销单据、退税单据、(如发生争议)争议索赔单据等;从进出口角度讲有进口单据和出口单据。

主要当事方:卖方(受益人)、买方(申请人)、第三方(银行/海关/运输部门等)国际贸易中的每个环节都会涉及多个当事人,但都可以概括为三方:出口方(受益人)、进口方(申请人)和某个第三方,所有单据的制作、流转都是围绕这三个人进行。比如在办理保险手续时,根据交易条件的不同,可以由买方(FOB、CFR)或卖方(CIF)向第三方保险公司办理相应事宜。

付款方式:汇付、托收、信用证

贸易实践中可以使用的付款方式有汇付、托收、信用证、延期和分期付款、国际保理和包买票据(弗费廷)等,不管使用哪种方式付款都必须提交相应的单据。付款方式不同,所要求的单据的种类、份数、交单方式都会有所区别。例如,在汇付中的电汇/信汇方式下,使用的主要单据是通过SWIFT等电讯手段发出的《付款委托通知书》;在托收中的D/A条件下,从理论上讲所有专家同一口径:不宜采用,但实践中基于买方市场的现实,许多公司在按此条件进行货款收付,且有些业务中的单据并非通过托收银行而是直接寄买方,当然这只能在出口方能够掌控风险的范围内进行;信用证的特点之一是单据买卖,其对单据的要求更是遵循“严格一致”的原则。

常涉术语:FOB、CFR、CIF

国际贸易中为了明确双方当事人在货物交接、风险和费用等责任的负担问题,通常都会在合同中采用某种贸易术语,FOB、CFR和CIF三种只适用海运的术语最为常见。术语不同,出口方向银行或进口方提交的单据是有区别的。根据IN鄄COTERMS 2000的解释,FOB条件下,应提交的单据包括商业发票、许可证和证明履行合同义务的通常单据/电子信息;CFR条件下,则明确提出应提交在目的港提货或可以转让的运输单据,实践中特别强调此术语下出具并发送装运通知这份单据的重要性;CIF条件下提交保险单则成了出口方的法定义务。适用范围:对内、对外、内外均可

与国际贸易活动有关的各种单据的适用范围是不一样的。有些只在国内流转(报关单、核销单、货物出运委托书、开证申请书等);对外使用的结汇单据的制作要求相对较高,且必须英文制作;还有一些单据既可用于国内,又可对外出具,像发票这种国际贸易核心单据,对外结汇必须提交,对内办理产地证、保险、报关、检验、核销、退税、记帐等手续时也是必备单据。

时间衔接:相同、早于、晚于

由于国际贸易中的单据众多,各种单据的出单顺序是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单据之间的时间必须满足有关合同/信用证/惯例的要求,且先后顺序应合理、符合逻辑性。就两种单据的出单时间先后比较看有相同、早于和晚于三种情形。例如,保险单必须在提单之前或最晚与提单同一天出具;产地证的出单时间应早于发票的时间;报关放行通常应在货物装运前24小时完成;装运通知一般应在装运当天对外发出等。

重要期限:LC到期日、装运期、交单期

在LC付款条件下,应正确理解到期日、装运期、交单期三者之间的关系。当事人必须按合同/信用证/惯例完成三个规定时间内要求完成的工作。例如,在LC只规定到期日而没有规定装运和交单期的情况下,受益人应按UCP500规定最晚在LC到期之前完成货物的装运,并在运输单据出具后21天内向银行交单,但不应晚于LC规定的有效期。份数表达:FULL SET OF,COPY/FOLD,IN DUPLICATE等国际贸易中的任何一种单据都有具体提交几份的规定,较多使用的短语有FULLSETOF(3/3,2/2SETOF)表示全套的的意思;使用COPY/FOLD,比如可以说“COMMERCIAL INVOICE IN 3 FOLDS”、“PACKING LIST IN 2 COPIES”等;还可以用介词短语表示:从一式两份到一式十份英语中均有固定短语,像IN DUPLICATE(两份)、IN TRIPLICATE(三份)、IN QUADRUPLICATE(四份)、IN OCTUPLICATE(八份)等,且至少应含有一份正本;如没有对某种单据的份数提出要求,一般可以只提交一份;如明确提出正、副本的份数,应按规定制作、提交。

单据形式:统一印制、自制、电子单据任何一种单据都体现为一定的形式。

从实际业务角度讲,官方单据多为统一印制,像一正三副的GSPFORMA(格式和内容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统一的)、一式三联的核销单(外汇管理局统一印制)、海关规定的进出口报关单证等;出口公司、运输部门、保险公司和银行等出具的单据格式、内容多自定,但相差不大;电子单据则主要指EDI,目前我国电子单据发展最完善的是“金关”工程、网上许可证和配额申领等。清晰脉络:业务环节、办证步骤、单证流转单。

证从业人员必须清楚各种单据产生的脉络。一般而言,首先应明确某单据产生的业务环节,其次应清楚该单据的办证步骤,第三是单据出具后的流转过程。例如在办理托运事宜时,其业务发生在运输环节中,在办理相关单据时的步骤和流程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这样一个顺序:S/C(合同)———L/C(信用证)———B/N(托单)———S/O(装货单)———M/R(大副收据———杂货运输)或D/R(场站收据———集装箱运输)———B/L(提单)———D/O(提货单)。特别注意:客检证、使领馆认证、有特殊要求的单据实际工作中,大家可能有这样的体会:出口商有时很难处理某些国家银行开出的信用证中的一些单据要求。比较典型的情况有:第一、客户检验证的问题。这种要求多数是有情可原的:因买卖双方分处不同国家,买方为保证自身利益不受损害,在货物装运之时或之前,由自己派驻出口国的代表或机构对货物进行实地检验、核实并出相应证明,这样的合理要求应得到卖方的配合。所以对客检证应加以区别,能做到的一定予以满足,做不到的也应通过适当方式取得对方的谅解或要求对方修改;

经理人的工作是什么 篇5

---经理人的工作中有五项基本作业。这五项作业合起来就把各种资源综合成为一个活生生的、成长中的有机体。

---第一,一个经理人首先要制定目标。他决定目标应该是什么,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应该做些什么,这些目标在每一领域中的具体目标是些什么。他把这些目标告诉那些同目标的实现有关的人员,以便目标得以有效地实现。

---第二,一个经理人从事组织工作。他分析所需的各项活动、决定和关系。他对工作进行分类,把工作划分成各项可以管理的活动,又进一步把这些活动划分成各项可以管理的作业。他把这些单位和作业组合成为一个组织结构。他选择人员来管理这些单位并执行这些作业。

---第三,一个经理人从事激励和信息交流工作。他把担任各项职务的人组织成为一个团队。他做到这点的方法是:通过日常的工作实践,通过员工关系,通过有关报酬、安置和提升的“人事决定”,通过同其下级、上级和同级之间经常的相互信息交流等。

---第四,经理人的第四项工作是衡量。经理人建立衡量标准。而衡量标准对于整个组织的绩效和个人绩效至关重要。经理人要为每一个人确定一种衡量标准。衡量的标准不但要专注于组织的绩效,而且还要专注于个人的工作并帮助他做好工作。他对成就进行分析、评价和解释。他把这些衡量的意义和结果通报给他的下级、上级和同级。

---第五,一个经理人要培养人,包括他自己。

---经理人的这五项工作中的每一项都可以再细分为若干子项。而且,每一项工作都要求有不同的品质和条件。

---例如,制定目标是一个平衡的问题:在企业成果同一个人信奉的原则的实现之间进行平衡,在企业的当前需要同未来需要之间进行平衡,在所要达到的目标同现有条件之间的平衡。制定目标显然要求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组织工作也要求有分析能力。因为它要求最经济地利用稀缺资源。但它是同人打交道的,所以要从属于公正的原则,并要求有正直的品格。培养人也要求有分析能力和正直的品格。

---激励和信息交流所需的主要是社会方面的技能。它所需要的不是分析能力,而是正直和综合能力。正直的品格比分析能力重要得多。

---衡量所首先要求的是分析能力,但也要求把衡量用来促使实现自我控制,而不是用作控制他人的工具。常有人滥用衡量。因而衡量是目前经理人工作中最薄弱的领域。德鲁克提倡衡量的结果应告知当事人。衡量有时被用来作为一种内部秘密警察的工具,向上司汇报有关一个经理人工作成绩的审查和批评,却连副本也不送给该经理人本人。只要衡量还像这样被滥用来作为一种控制的工具,它就将始终是管理人员工作中最薄弱的领域。

---制定目标、组织工作、激励和信息交流、衡量考核以及培养人员,是正式规定的各项工作。只有一个经理人的实际工作才能使它们成为活生生的、具体的、有意义的工作。

---一个人能够制定目标,不一定就能成为经理人;正如一个人能在一个很小的空间范围内缝针打结,不一定就能成为外科大夫一样。但是,一个人没有制定目标的能力,决不能成为称职的经理人;正如一个人不能缝针打结,就不能成为好的外科大夫一样。而且,正如一个外科大夫可以通过提高缝针打结技术来使自己成为更好的外科大夫那样,一个经理人通过提高其各项工作的技术和成就,可以使自己成为更好的经理人。

---经理人的资源:人

---德鲁克认为经理人有一项特殊的资源:人。而人是一种独一无二的资源。它要求使用它的人有特殊的品质。

---对人“进行工作”始终意味着培养他。这种培养的方向决定着人――既作为人,又作为一种资源――是否会变得更富活力,或最终完全失去活力。这一点不仅适用于被管理的人,而且适用于经理人自身。经理人是否按正确的方向来培养其下属,是否帮助他们成长并成为更高大和更丰富的人,将直接决定着他本人是否得到发展,是成长还是萎缩,是更丰富还是更贫乏,是进步还是退步。

---人们可以学会对人进行管理的某些技巧――如主持会议或进行谈话的技巧,也可以制定出一些有助于培养人的方法――在经理人和下属的关系结构方面,在升迁制度方面,在组织的报酬和激励方面。但是,即使这些都已经说了和做了,为了培养人,经理人还需要有一种基本的品质,而这是不能依靠传授技巧或强调这项任务的重要性就能创造出来的。这就是要求经理人有正直的品格。

总账主管的工作内容是什么 篇6

1.及时、准确做好帐务和结算工作,正确进行会计核算;

2.负责编制公司财务月报、季报、年度会计报表等;

3.负责公司税金计算、申报和缴纳,协助有关部门开展财务及专项审计、税务检查和年检工作;

4.负责对本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分析,为公司领导决策提供支持;

5.对公司资产组织实施有效的财务管理,承担相应的财务监督职责;

6.积极了解公司所在地区的财税政策,规避经营、税务、财务风险。

岗位要求:

1.本科及以上学历,财务相关专业;

2.具备3年及以上总账工作经验,制造业行业;

3.熟悉办公软件及ERP系统;

4.具备财务人员基本职业素养:诚信、务实。性格开朗、积极向上;

加强与改进林业内审工作的思考 篇7

一、林业内审工作发展现状

1.国家林业局强化对林业资金的稽查工作。国家在加大对林业投入的同时, 也不断强化行业资金管理的力度, 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林业主管部门都成立了林业重点工程资金稽查组织机构, 这说明, 除了外部审计外, 林业内审稽查工作也要动“真格”了。国家林业局先后出台了《林业重点工程资金违规责任追究暂行规定》、《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资金管理暂行规定》等一系列制度, 使项目资金管理层层落实, 直至明确到具体的责任人, 大大提高了林业资金安全运行系数, 同时也为内部审计工作在对林业重点工程资金管理的审查方面提供了可依据平台。

2.发挥林业内审职能, 内审工作成效明显。各地区林业部门近几年全面推进林业工作, 内部审计认真履行职责, 加大对单位内审工作力度, 揭露和查处了各类违规违纪问题, 维护了财经纪律的严肃性, 督促和帮助被审计单位建章立制, 规范管理, 有效促进了被审计单位工作的健康发展。

3.拓宽了审计领域, 进一步明确了内审工作重点。林业内审由以财务收支为基础, 延伸至以经济责任审计、林业重点工程专项资金审计以及林业基本建设审计等方面。把林业内审工作重点转移到内部控制制度评审、重点项目资金审计、经济责任审计。

4.让内部审计人员参与单位经营管理, 更好地履行监督职能。各林业部门逐渐对林业内审工作在单位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单位的项目建设投资的招 (投) 标工作及大额采购物资业务等经营活动都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参与, 从源头上规范单位经营活动行为, 在服务中更好地履行监督职能。

5.林业内审工作机构亟待完善。随着国家实施天保工程, 2001年起, 林业富余职工被陆续安置分流, 林业部门人员减少, 相应地进行了林业部门机构改革。个别地区林业部门撤并了内审机构, 或是财审合二为一;或是与其他部门合并;或是干脆撤消了审计机构, 将内审人员压缩, 并入财务机构。这些做法使得内部审计工作既不能超脱又对涉及监督财务方面的事项无从下手, 更不能客观、公正地对审计事项进行评价, 丧失了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6.林业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多数内审人员是来自财会部门或从其他部门改行而来, 这样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主要表现在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有一定局限性, 缺乏必要的审计专业知识和技巧, 现代审计技术手段掌握不够, 电算化内部审计几乎处于空白。

二、加强与改进林业内审工作

林业内审工作走到今天, 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广大的林业内部审计干部要认真学习党中央的文件精神, 对新形势下的林业内审工作的发展进行思考, 积极探索, 形成一套具有林业特点的新思想、新理念, 以“强管理、防风险、促发展”为己任, 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工作方针, 加强监督和制约, 确保单位的经营活动及资金在阳光下运行, 为单位宏观决策当好参谋。

思考当前和今后的林业内审工作, 为适宜林业发展的需要, 内部审计在创新工作思路的同时, 还应加强以下工作:

1.重点监督单位在贯彻执行国家政策、法规和林业有关规定等方面的情况, 对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审计调查, 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意见, 为单位的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使决策者通过内部审计更详细地了解资金运作的真实情况。

我们工作啊,但到底是为了什么? 篇8

“忙”也可以成为好理由,推掉朋友聚会只需一句“我太忙了”,大家就纷纷表示理解、献上同情。

改天吧,改天你不忙,他又忙起来了。没办法,忙人意味着成功啊。

忙就忙吧,忙碌能让我们踏实也好。但怎么越忙,我们却越“茫”起来了呢?忙人增多,抱怨也增多。把自己捆在工作的战车上,滚滚向前,间歇的一刻突然想起,这都是图什么啊?!

我们生活在一个喧嚣和躁动的时代,从历史上看,每个时代都有名利的“套中人”,但都不像现在这样,有这么多的自由,却有这么多混乱的价值观,这么多的不安和焦虑。

20世纪上半叶,当人们为机器、科学、自由欢呼时,已经有另一些人在狂欢中嗅出了危险的信号。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说:“在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里,造成精神毁灭的敌人更可能是一个满面笑容的人。”

我们的工作重点变成了获取信息,这让人几乎可以无止境地工作下去。我们的信仰被分解,给我们自由去找寻人生的意义又实在辛苦。更大的问题是,我们最大的梦想似乎就是“成功”了。成功催促人们去竞争、去算计,却把人和人之间互助和认可的力量轻视了,把“他人”——这个最大的精神源泉和信息源泉轻视了。况且,成功又是什么呢?

让人在虚无和疲惫中工作是残忍的,这无异于规劝一个怀着必死之心的人为他人生存下去。时代不可逆转,我们只能向前。现在正是怀疑的时刻,是剥开自己、细细考量的时刻。

在这个炎炎夏日,我们为你奉上一些曾在“意义”这个蚕茧中苦苦折磨自己,又最终破茧而出的人写就的清凉小品。其实大问题并不一定是泥沼,它是每个人都可以直面的。

内审员的工作是什么 篇9

关键词: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关系

中图分类号:F4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3.22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3-47-03

一、企业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工作的现状

从企业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工作内容上分析,可以看出,两者都是依照可靠的信息、经济政策、战略发展计划、企业管理程序、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最大限度的确保企业资金的平稳运转,资源的合理分配以及有效利用,并且最终促使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得以顺利实施和完成。但是在内部审计与内部管理的过程中,无论是从机构的设置,审计和控制内容的深度以及广度,审计和控制政策以及规范等方面往往容易混淆,无法正常发挥企业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所应有的功效,所以不能给企业的内部管理提供足够的支持,无法实现现代企业建立系统、完善的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以下对企业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工作的现状进行简要分析。

(一)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工作缺乏独立性

企业常常把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工作混为一谈。在一些企业中,上级部门要求的内部控制工作以及相关的资料,往往都推给审计部门。而且大多数情况下,企业的上级领导所强调的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只是停留在条文规定,并没有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意见。再加上工作人员对内部控制的具体细则和工作职责不太清楚,对具体的工作方向和工作内容不了解;更有甚者,对于内部控制工作所需要的资料都是通过现场编造的,极大地降低了内部控制工作的实际效果。

(二)企业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自身能力以及专业知识有限,再加上企业没有开展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和辅导工作,使得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工作的分工不明确,业务开展较为单一,大多数情况下仅仅开展一些简单的财务审计、内部管理以及控制工作,使得审计和控制内容的深度以及广度严重受到限制,无法将具体责任落到实处,这就使得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工作形同虚设。时间久了工作人员也疲于应付,更加降低了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工作的权威性。

(三)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工作的效果不明显

企业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工作缺乏系统性、科学性以及合理性。工作人员由于分工不明确,使其在实际工作当中随心所欲,而且传统的规章制度不能及时的进行优化升级,大量的规章制度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这样一来,就形成了监督力度不够、审计和控制工作生硬以及与企业发展不协调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通过以上对企业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工作存在的问题,对企业的管理有着非常恶劣的影响,使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无法获得有利地位,因此必须要区分内审与内控的工作及责任。

二、企业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工作之间的关系

我国内部审计协会颁发的《内部审计准则》,对企业内部审计做出如下定义:“内部审计是指企业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以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从概念中可以看出,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是对项目实施的适当性、合法性以及有效性进行监督,并且对资源的使用状况和项目总体目标实现情况做出客观评价。内部控制则是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建立一种相互制约的业务组织以及职责分工制度。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的最终目的是优化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便为其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包括,环境因素、风险评估、经济活动、信息交流以及监控等。通过有效地组织起内部的经营活动,以及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协调以及考核等措施,进一步实现企业的战略管理目标。以下对企业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工作之间的关系进行具体分析。

(一)企业的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的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企业管理当中,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都有着非常特殊的作用。所谓的特殊性是指企业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工作彼此间并不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或者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较小影响的情况下,通过内部审计对企业内部管理以及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及其运行的实际情况进行实时监督,能够确保在第一时间发现企业管理以及控制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的采取补救措施。此外,还能通过内部审计,对企业管理体制当中的一些薄弱环节、失控问题、失控程度以及潜在风险等各种影响因素,进行有效的预判,并且对内部控制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执行度,进行客观的分析与评价。然后将这些意见和建议直接反馈给企业的最高决策者。由此可见,企业的内部审计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程序的顺利实施以及运行的一种重要的保障措施。

(二)企业内部审计是对内部控制工作的再控制

企业的内部审计不仅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是对内部控制工作的再控制。即企业的内部审计既具有内部控制工作的共性,同时还包含其他不同于内部控制工作的相对独立的要素,而这种相对独立的要素,主要是指企业的内部审计肩负着对内部控制工作的一种再控制的职责。具体内容包括企业通过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工作的筹划与执行过程进行客观性评价,并且与其他管理部门协同配合,共同监督内部控制工作的政策以及工作流程的可行性、有效性,通过强有力的监督措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通过内部控制的完善以及不断发展,促使内部审计的工作内容以及工作范围的不断延伸和变化,这些都必将进一步提升企业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实效性。

三、企业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工作的实施研究

在企业内部管理当中,审计与控制工作通常需要共同参与一些重大战略决策的制定与修订,这其中内部审计无疑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它不仅需要提供企业内部管理的咨询服务,而且还需要对内部控制工作的执行过程进行有效监督。总之,内部审计就是通过对这一系列的措施以及手段来强化内部控制工作的实施效果。以下对企业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进行具体分析。

(一)确定审计重点,编制内部控制工作计划

如何确定审计重点,并以此为依据编制内部控制工作计划,是审计部门所面临的首要问题。首先,需要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以及发展方向,提出内部控制工作的实质性内容以及重点审核环节,并且以此为依据,编制季度、年度内部控制工作计划,然后审计部门需要根据工作计划实际运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情况以及一些新问题,进行及时调整、修改以及补充,从而确保工作计划顺利实施。此外,还需要配合企业上级部门以及有关领导制定一些专项内部控制工作计划。

(二)组建内部控制工作小组

根据制定完成的企业内部控制工作计划的内容、难度以及时间进度,结合企业上级部门以及有关领导对内部控制工作所设立的一些特殊要求和规避原则,组织具备专业知识以及技能的审计人员以及聘请有关学者,组建内部控制工作小组。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选出工作小组的组长。组长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对小组工作人员下达内部控制的具体任务、工作量、完成时间以及其他一些注意事项等。负责对小组内部的工作人员进行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主要业务技能的培训,为日后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编制内部控制工作方案

内部控制方案的编制工作,主要是由内部控制工作小组的组长负责。内部控制工作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工作的最终目标、审计与控制工作的具体时间、范围、工作方式、工作内容以及小组成员的职能分工等。编制内部控制工作方案主要是为了给内部审计提供一个工作依据,使内部控制工作到达预期的目标。由于企业在运行和发展过程中,经常会受到一些客观条件以及各种风险因素的制约,如果在面对这些突发情况时不能作出准确的预判,并有效地控制风险因素的进一步扩散,则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其中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工作是应对突发事件、强化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措施。通过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工作,可以对各种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有效识别以及评估,并且根据风险类型以及影响程度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建立风险控制体系转化风险因素,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

(四)熟悉企业经营管理过程和内部控制程序有效识别风险

在进行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工作过程中,首先需要对企业的管理内容以及工作流程进行详细的了解,确保能够有效的掌握诱发风险的一切因素。信息的深度以及广度是决定风险预测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通过预算管理制度以及绩效考核制度、用人激励机制,将一些潜在的重大风险因素进行分离或者分散,实施各种有效的风险控制。同时需要内部审计以及内部控制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能够准确、客观的识别主要风险,并且主动回避一些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的风险。例如筹资风险、企业管理风险、人才培养与绩效考核风险等,对于这些风险需要有关工作人员及时、准确有效的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督促制定风险防范工作计划,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给企业带来的危害。

(五)以风险评估为基础优选审计项目

企业的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工作范围主要包括评价筹资以及进行投资管理,确保企业资金的正常运行以及在会计核算等过程中的内部控制的作用和效果。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计划以及项目的制定,应该以风险评估的结果进行最终确定。只要存在风险,不管风险所表现的内容是工作计划的偏离程度、企业资产的潜在损失,还是会计核算信息的真实性,都应该视为重点的审计对象。此外,绩效考核与会计核算的差距较大、企业的资产或者投资额度较大、内部审计的工作时间较长、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的变动、变更经营预算或者业务流程等都可以归结到内部审计工作内容当中。

(六)重点进行管理过程的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

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应该是以有效识别风险因素为主要任务,相应调整企业的战略决策和强化内部管理体系,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风险应对措施。而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则是确保企业实现战略发展目标的必要手段,在制定内部控制工作计划的过程中,应该以风险评估结果为主要依据,包括环境控制、风险评价以及信息交流等内容。企业最高决策者应该根据内部控制工作的具体内容,设立职能机构、岗位划分以及运行机制,通过各种控制机构、岗位职责进行彼此协调配合以及互相监督,防止企业员工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重大的违规行为,确保企业利益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此外,企业最高决策者通过内部控制工作,还能够及时的掌握战略发展目标的实施情况,对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偏差能够进行及时纠正,确保企业运转的各个过程以及各个环节的操作行为符合预期的目标。

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还能够促进最高决策者不断的完善自身建设,优化管理体系,实现科学管理,合理分配资源,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提高企业经营以及管理的水平。系统完善的内部审计工作可以有效地防止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不合理现象,促进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最大限度的提升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企业的内部审计要检查内部控制程序的合理性、执行情况以及控制效果,将投资、资金以及预算管理控制内容作为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的内部审计与内部管理是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整体,但是由于一些企业将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工作混为一谈,导致内部分工不明确,无法将具体的工作细则落到实处,因此有必要区分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工作及责任。本文主要对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间的关系进行详细说明,并且阐述了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从风险识别的角度强调了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工作的主要责任,通过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相互配合,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规避风险因素,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瞿曲.基于受托责任理论的内部审计若干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6.

[2] 李小青.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的影响[J].商业研究,2007,(01).

[3] 杨雄胜.内部控制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

[4] 邓颖辉.公司治理结构与内控制度的有效融合[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上一篇:新疆师范大学少数民族民考民学生汉语与英语学习相关性研究下一篇:金融与审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