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搞好财政审计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2024-09-23

进一步搞好财政审计工作的对策及建议(共11篇)

进一步搞好财政审计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篇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财政体制正进行着一场深刻变革。在这场变革中,财政管理模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公共财政框架体系得以初步建立,对我国财政审计产生了深刻影响,财政审计面临着“五新”:一是面临着新的财税管理模式和管理内容;二是面临着要确定新的审计客体和审计对象;三是面临着要运用新的审计手段,开

展计算机辅助审计已经刻不容缓;四是面临着要确立新的审计的目标,更注重绩效审计;五是面临着要适应新的审计环境,要实行阳光审计。近几年来对财政审计问题的研究,虽然有了新的发展,但还不够全面、系统和具体,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建立公共财政框架体系的需要,在审计工作实际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深化。

一、当前财政审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在财政资金分配方面

预算编制方面:一是预算编制内容过粗,分配随意性大。上报人大批准的预算草案过于笼统, 执行中难以操作,预算安排没有细化到预算部门、单位和具体项目上。二是预算编制范围不完整。例如,在编制预算时将地方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之一的中央转移支付补助资金的很大部分,应该纳入地方预算而没有纳入。三是部门预算编制不公开透明。四是上报上级财政部门的预算与本级人大报批的预算不一致,财政预算因上报对象不同而数据不同。此外还存在超范围安排专项资金预算支出指标等问题。

预算批复方面:一是部分预算支出指标批复不完全,形成待分配资金。这虽然是多年习惯作法,并有一定客观原因,但不符合预算法有关规定,降低了人大对预算分配的约束力。二是向各部门批复预算不及时,批复预算时间过晚,失去了财政预算的意义。三是基本建设资金、城市维护费、科技三项费用等批复的部分预算支出指标未细化到具体项目或单位,影响了财政资金使用效果。

预算执行方面:一是无预算、超预算安排支出,追加、调减支出随意性较大。专项资金的科目调剂、本年超收安排支出未履行向人大的汇报程序和备案手续,冲击了预算的严肃性,影响了预算的约束力和权威性。二是预备费管理使用不规范。预备费成为地方政府的机动财力,大部分在上半年被超范围动用,用于安排正常经费支出,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地方政府用财政资金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预备费的审批程序不合规,有的未向政府办理请批手续,有的用款单位未经财政部门直接向政府请批,有的未按规定向地方人大备案。

预算平衡方面:结转下年支出核算不规范,未真实体现地方实有财力。大部分地方财政部门将年末滚存结存全部转入结转下年支出,使净结余为零,隐瞒地方实有财力。有的不属于结转下年支出项目,如各种事业费、行政经费等也结转下年;有的无预算、无项目空头结转;有的事业项目已完成或不需要完成,资金结余继续结转下年。

(二)在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方面

过去的财政审计始终是围绕着财政收入的真实性开展的,审计的主要任务体现在审查财政收入是否依法计征,足额入库。伴随着财政改革重心转向支出领域,财政审计则必须突出财政支出的审计重点。目前对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的审计不够,特别是对财政重点专项资金及重点项目资金拨付使用情况审计还不到位。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政府性工程建设的规模越来越大,但工程建设投资的效益和工程质量却不如人意,甚至形成严重的损失浪费。因此,必须加大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方面的审计力度。

(三)在财政体制改革方面

一是部门预算覆盖率低,编制不科学。大部分部门未实行真正意义上的部门预算。部门预算编制内容也过粗,而且不全面,一般仍采用“基数加增长”的方式;二是财政转移支付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下级政府对转移支付资金的支出排序往往先是解决人员经费不足,往往产生截留挤占和挪用等问题。而对违反规定使用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地方和单位,目前也没有完整规范的惩戒措施;三是政府采购制度不完善。采购的方式、项目、数量随意性较大,缺乏全面、详细的采购预算和计划。采购规模小、范围窄、采购项目结构单一。采购运作程序不规范,评标委员会的组成从人员数量、人员资格、专家比例等方面均达不到要求。确定中标商的环节过于简单,容易出现暗箱操作。

二、进一步搞好财政审计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在思想认识方面

审计工作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审计机关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指出,财政审计的近期目标是促进规范预算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建立社会主义公共财政框架。部门预算、政府采购、转移支付等财政制度的不断完善与规范,将促进公共财政框架的形成。因此审计机关要围绕建立公共财政制度,从宏观着眼,从微观入手,进一步明确审计监督的新取向。对审计内容和重点的确定,应进一步从促进预算管理,优化支出结构和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做文章,在细化部门预算和规范转移支付、政府采购方面下功夫,积极促进财政体制改革,突出审计重点,加大对财政支出、政府的重大投资项目及专项支出效益的审计力度,防止财政资金的损失浪费,从效率、效果

和效益的角度来认识财政审计。

(二)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方面

1.规范财政资金分配行为,增强预算执行的法律约束力。认真执行预算法等法律法规,改进预算编制方法,严格履行预算编制程序。细化预算收支项目,深化财政改革。单独向人大编报各地方本级的财政收支预算。及时足额批复预算,努力压缩预留预算支出指标,完善追加支出审批程序,减少资金分配随意性,依法进行预算的调整变动,维护预算的严肃性。

2.改革预算编制方法,健全预算编制程序。一是要改变预算编制长期沿用的“基数法”,全面实行零基预算,公平合理地确定预算支出;二是细化预算编制内容,将预算资金直接安排到具体单位和项目,减少财政性资金的二次分配。改变专项资金撒胡椒面式的分配体制,体现专项资金的重点使用效果;三是公开预算内容,预算要具有刚性约束力,就必须透明;四是预算编制权和执行权分立,财政部门主要具体负责预算的管理和执行,预算编制授予政府其他部门。

3.建章立制,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的法律内容。一是规范预算调整行为,明确规定超收节支部分资金、预算科目间调剂等预算调整行为,应经本级政府审定,并接受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审查和监督,非经法定程序不得调整和变更,维护预算的严肃性;二是强化预算执行的保障措施,加大违反预算法的处罚形式和力度,对有关违反行为的处罚不仅追究行政责任,还要增加刑事责任和经济性制裁方法;三是增强预算法律意识,建立预算执行的奖惩激励机制,并严格执行落实。

4.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完善预算执行监督体系。一是强化人大预算监督力度,逐步实现预算审查监督批准由程序性向实质性过渡,增强预算的约束力和监督的实效性;二是加强审计监督,审计要事前参与预算编制过程,在编制部门预算的环节增加审计机关协助政府审定各部门预算的程序和职责,从源头、过程、结果全方位对预算进行监督;三是逐步实现向社会公开预算执行审计结果,使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有机结合,保证地方财政预算执行工作健康规范发展。

(三)在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方面

在财政支出资金审计中应该采取“以预算审计为基点,以项目资金为主线,一审到底”的审计方法。即以财政批复的预算指标、追加预算指标、专项资金指标文件入手,跟踪审计资金去向,延伸审计项目用款单位使用财政资金的效果,查处财政资金的无效拨付和资金转移,从而保证财政资金使用的完整高效。

1.预算执行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与效益审计结合起来。要以财政资金运行轨迹为主线,对从拨付到使用的各流转管理环节进行跟踪分析。对教育、卫生、公安、民政、农业、基建投资、市政建设等财政资金投入较多的部门,延伸审计资金的使用效益。主要检查财政资源配置是否合理,投入的资金是否产生效益,是否花较少的钱,办较多的事。找出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管理上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促进其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

2.对财政重点项目资金及专项资金的审计。关注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及效果,要抓住资金流程主线,从立项安排、资金拨付、管理使用入手,追踪使用效益,着力分析反映专项资金工程管理中直接影响成本及效益的关键性问题及对策。查处和揭露虚报项目、滞拨截留、转移挪用资金,或者由于决策失误、管理不善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问题,促进加强专项资金管理,提高其资金的使用效益,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作用,达到专项工程应有的效果。

(四)在财政体制改革方面

1.全面实行部门预算。加快财政体制改革步伐,全面实行部门预算。一是明确政府财政预算涵盖的范围,包括政府财政、部门和单位所有收支活动;二是全面编制部门预算,实行一个部门一本预算,并把部门和单位的预算内外资金进行统筹安排,捆绑使用,提高财政资金的整体效益,从根本上解决预算资金体外循环问题。

2.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一是应尽快从法律上明确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事权、财权范围,并要以法律形式明确财政转移支付的各项基本制度,尤其是财政转移支付的监督制约制度。二是控制和规范专项补助。对于种类较多,覆盖面较广的专项补助项目, 应该进行清理和归并;对有关部门掌握和分配的专项拨款,应逐步纳入政府间转移支付体系;大力压缩用于竞争性领域的资金,减少项目设立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建立有效的专项拨款监督体系,确保专款能够专用。

3.改进政府采购制度。一是建立严格的政府采购预算制度,编制全面、详细的采购计划。采购部门对拟采购的项目,首先要编制本部门预算,然后报财政部门审核, 最后再报同级人大审批。二是要按照上级政府制定的政府采购目录,并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目录。同时还应进一步拓展政府采购范围,扩大政府采购规模。三是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及相关的政府采购法律、法规为依据,建立一套完整、严格、公开透明的政府采购工作操作规范。

(五)在具体审计方式方法方面

其一,财政审计要逐步实行风险基础审计,减少经验判断的随意性。在审查财政收支的基础上,向管理体制、内部控制、风险防范的有效性等方面延伸。其二,要实行行业联合审计或专题联动审计,改变条块分割的审计局限,分析宏观经济的整体态势,实现宏观服务层次上的突破。

进一步搞好财政审计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篇2

关键词:乡镇财政财务;管理;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5.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2-11-02

为切实维护农民切身利益,促进乡镇领导干部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近年来,界首市不断加强乡镇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通过审计,乡镇财政财务管理体制得以完善,资金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为统筹城乡建设、提升农村经济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审计中也发现,部分乡镇依然存在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的现象。因此,研究乡镇财政财务管理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和措施,加强和改进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工作,对于确保国家在农村的惠民政策落实、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乡镇财政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财政预算约束不严格 从近年来审计反映的情况看,乡镇在预算编制、批复、调整及执行方面与《预算法》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表现为预算编制不科学,预算不全不细,操作性不强,资金分配不透明。其他收入未完全纳入预算,非税资金的使用透明度不高。年初部分项目资金未细化到具体单位,特别体现在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预算编制较粗,项目具体使用单位以及所需资金未能在编制中详尽体现,财力无从保证,财政、审计监督难以入手,难以到位。

1.2 专项资金管理不到位 政府部门在支农项目管理上职能交叉,导致乡镇专项资金管理分散。尤其是对项目多、资金量大的乡镇,未按规定对资金实行专项核算。大部分支出在经常性科目中核算,各项目之间互相调剂、挤占。同时,为了支付各项开支,就打起了“专项”、“专款”资金的主意,把部分日常支出用在专项、专款上,很难有效进行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价。此外,对专项资金支出的监督突击性检查多,使监督流于形式,致使部分乡镇存在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情况。

1.3 专项资金存在滞留现象 存在这些问题有一些客观因素,如项目实施存在难度、项目变更、按工程进度拨款、项目验收合格后拨款等。但也存在人为滞留专项资金现象,如没有建立公开、透明的选项、立项机制,项目立项把关不严,对项目立项的必要性、准确性、合理性和科学性缺乏前期论证,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益,造成“重要钱,轻管理”的问题,直接影响着专项资金作用的发挥和项目的进度,影响了资金使用的时效性和资金使用效率。

1.4 账务处理不规范 部分乡镇对部门下拨的专项资金未严格按照会计制度进行核算,具体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直接在政府或财政“暂存款”挂账,支付时冲减;二是作财政的专用基金收入——其他收入,或政府的其他收入。三是项目单位没有一套完整的财务管理制度,专项经费与经常经费混用,虚列专项资金支出。专项资金使用审批、报账程序、报账手续不严谨及支付大额现金。四是原始凭证所反映的支出内容不真实、不准确,与项目资金规定用途不一致,存在大量当地税务部门代开的发票,弄虚作假,挤占、挪用、套取专项资金等问题。

2 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2.1 体制运行缺陷,没有约束机制 缺乏综合预算管理意识,预算管理不规范,预算约束力弱化,预算编制程序不到位,支出预算编制粗糙。

2.2 经济利益驱动,法制观念不强 财政财务收支活动不能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部分乡镇从领导到分管人员再到报账员,基本上没有专款专用的概念,认为只要钱到了政府的账上,就是政府的可用资金。怎么用、用到哪个方面,那是“我”的事,根本没考虑到挤占挪用专项资金是违规、违纪甚至违法的事。

2.3 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内控制度不严密 监督机制不完善。部分乡镇没有制定规范性管理制度,缺乏制度约束。不少乡镇在财务收支审批程序、支出凭据的审核、财务人员岗位职责的履行等环节缺乏相应的制约机制,一些财会人员未能切实履行监督管理职责。

2.4 乡镇领导和财务人员业务素质、财经法规意识不高 部分乡镇领导重发展轻管理,对债权债务不及时催讨、清理。并且新官不理旧账,新任领导对以前发生的债权、债务不闻不问,致使债权、债务长期挂账,应收的资金不能收回,该付的债务又无力偿还,增加了呆坏账的金额。同时,部分乡镇领导存在“重钱轻物”的认识,放松对固定资产的管理,造成乡镇资产不清、家底不明,存在大量账外资产,固定资产长期游离于账外,既不便于监督和管理,也极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3 加强乡镇财政财务管理的对策建议

3.1 加大制度建立和执行力度 (1)建立和完善乡镇政府预决算管理办法。改变过去乡镇政府将预决算单纯作为应付的思想,严格对各乡镇经费进行测算,在确保正常运转的基础上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乡镇政府预算,并严格执行,支出按预算,变更按程序,彻底解决支出随意性较大的问题。(2)制订和完善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当年预算安排,细化支出项目和标准,设置单笔和年度控制限额,明确审批权限和审批责任。让“用者”头上有“紧箍咒”,“批者”心中有“红线”。(3)制订和完善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将全市各部门的专项资金集中管理、统一使用,避免交叉重复,避免损失浪费,凡是涉及到项目的实行报账制,凡是涉及到户的实行直拨制,要增加乡镇对项目申报、实施和管理的责任,增加专项资金管理部门对项目的验收和资金拨付的责任。(4)制订和完善乡镇财务公开制度。定期将乡镇预算执行情况、财务收支结余情况、债权债务情况、三公经费开支情况等在公开栏中公示,接受干部群众的监督。

3.2 加大领导干部和财务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 (1)加大乡镇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的教育培训力度。让领导干部了解财务管理基础知识,增强遵守财经纪律意识,增强专款专用意识,增强财务公开意识,增强有关制度执行意识。(2)加大乡镇财政所管理人员、财务人员教育培训力度。乡镇财政所既有为乡镇政府服务的职能,又有对乡镇政府财政财务进行监督和管理的职能,要加强这方面的培训,努力提高乡镇财政所监督和管理的水平及能力。

3.3 加大财政财务收支的管理力度 (1)强化改革现有乡镇财政管理模式。所有账目统一并入财政管理,统一由一名报账员报账,统一由财政所做账,会计和报账员统一纳入财政编制,统一由财政部门管理和调配。(2)将乡镇国有资产、政府采购等纳入管理范围。要及时将乡镇国有资产登记造册,纳入财政管理,真实反映乡镇政府的资产状况,乡镇政府不得随意处置资产,设备购置等必须通过政府采购。(3)严格执行镇账市管业务操作流程。所有资金必须进入财政管理,实行一个账户、一套账册,严禁账外设账、坐收坐支;严格控制备用金领用、大额现金结算和不规范票据入账。(4)加强往来款项清理。乡镇资产中暂付应收款,负债中暂收应付款,大多是历史遗留问题,有的甚至总账与明细账都不相符,必须进行认真清理、分析和处理,真实反映乡镇政府的净资产状况。

3.4 加大乡镇领导干部和财务人员的监督力度 (1)探索现有乡镇政府考核管理模式。将乡镇政府财政财务管理情况、各项财务制度制订及执行情况、遵守财经纪律的情况等纳入年度考核的范围,作为评先表彰和提拔重用的重要依据。(2)相关单位部门要充分发挥监督职能作用。审计机关确保定期对所有乡镇的审计覆盖面;税务、工商等部门要加强对个体工商户、私营业主的管理和监督,严厉打击偷税漏税、假发票、乱开票和违规经营等行为;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进一步搞好财政审计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篇3

陕西经贸管理学院院长市政协委员李刚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一项基础性制度,是党风廉政建设制度体系中的一项具有全局性、关键性和根本性的制度。对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为总结经验、推动工作,我就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力求全面的总结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主要做法和成效,客观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进一步探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有效对策及建议。

一是有些领导干部思想认识不够到位。有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对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落实责任制工作中满足于一般性的号召,具体检查指导不够,存在“重业务工作、轻党风廉政建设”的现象;少数领导干部把反腐倡廉建设当成是纪检监察机关的事,责任主体意识不强,缺乏抓党风廉政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些领导干部没有正确认识当前反腐倡廉的形势,对治理腐败持消极态度或畏难情绪,甚至搞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少数领导干部对责任制知之不多、理解不深,片面地认为只要自己廉洁自律就行了,不能很好地履行对下属人员的教育管理监督职责等等。

二是工作落实不够到位。有的单位未按照规定分解落实领导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有的单位在制定实施责任制办法时,照抄照搬上级的意见和规定,没有很好地结合本地单位的实际,工作缺乏针对性;有的单位落实责任制时重形式、轻实效,看似大张旗鼓、轰轰烈烈,实则相互应付,敷衍了事,工作缺乏实效性;有的单位虽然建立了一些制度,但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存在“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对反腐倡廉专项任务的落实上,有的单位工作比较被动,或相互等靠,或纸上谈兵,只求能应付过关。

三是责任制检查考核不够规范。主要表现在:一是责任制考核主客体混淆。有的党政领导对责任制考核理解存在误区,把考核工作全部由纪委来进行,使得本应由上级党委、政府对下级的责任制考核变成了纪委的内部考核,失去了考核的根本。二是考核标准不科学。有的地方进行考试时,没有明确的考核标准,以简单的定性考核为主,没有及时根据新形势新任务进行充实,重点不突出。三是考核方式单

一。有的地方平时不注重情况的了解和掌握,难以全面、客观、准确地掌握情况。四是考核运用不够。一些地方和部门的责任制检查考核,往往以肯定成绩为主,正面表扬的多,处理问题的少;有些地方责任制考核内容占综合目标考核分值太低,没有体现党风廉政建设应有的重要性。

四是责任追究相对比较薄弱。责任分解、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等三个落实责任制的关键环节,其工作效能处于依次递减的状态,尤其是责任追究,是当前工作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也是工作的难点。一是责任追究的组织实施不规范。存在“追小不追大、追下不追上、追软不追硬、追疏不追亲”的现象,二是责任追究不严肃。由于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好人主义作怪,对责任追究案件采取“扣压”“护短”态度,致使对有些问题不愿追究。三是配套制度不健全。中央和省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办法中,有关责任追究的规定比较原则,各地在实践中探索切实、管用、可操作的办法不多,普遍缺乏相关的责

任追究提出、启动、协同和实施等配套制度,致使责任追究工作的随意性较大。

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出建议如下:

一、夯实党风廉政建设基础。党的十八大以后,总书记在发表多次重要讲话,他指出,进一步加大预防腐败的工作力度,必须在教育上下功夫,使领导干部带头廉洁自律,自觉拒腐防变。因此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我们要把教育摆在突出的位置,教育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重大意义,把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识上升到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上来,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维护农村稳定。

二、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进一步加大预防腐败的工作力度,必须在强化监督上下功夫,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有关责任追究的规定。一要加大党内监督力度:利用党小组会、支部大会、支委会、党委会形式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纠正党员干部中存在的问题。利用领导干部党内民主生活会形式,对照检查廉洁自律执行情况,进一步促进领导干部增强党内监督意识;二要加大群众监督力度:继续实行党务公开、政务公开、财务公开,在提高工作的透明度上下功夫。要认真对待干部和群众公开提出的疑问和质询,及时对干部和群众做出解释。及时处理各类信访件、举报信,坚决严肃查处干部和群众反

映属实的问题;三要加大纪检监察的监督力度:各纪检部门要按照上级有关规定加大监督力度,将关口前移,加大事前、事中的监督。

三、建立惩治腐败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大预防腐败的工作力度,必须在制度上下功夫,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制度化、法制化,发挥法规制度的规范和保障作用。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针对容易滋生腐败的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制定相应制度,从源头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严格执行党委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建立重大决策、重要项目安排、大额资金使用等重大问题应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由班子集体讨论决定,做到事前公示制、事后通报制、工作台帐制,切实发挥好民主监督小组的监督作用。强化对领导干部职权行为的监督制约。完善和健全日常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各项工作制度、日常管理制度,如会议制度、接待制度、考勤制度、财务制度、人事制度等,以规范党员干部的行为,真正做到以制度管人,从源头上杜绝腐败。进一步落实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各级班子成员年终在党员大会上对自己一年来廉洁自律、政治思想、工作情况进行述职,接受职工和群众的民主评议。党员干部按照组织部门、人事部门的规定进行年终考核,并建立党员干部廉洁自律个人档案。

四、坚决查办违法违纪案件。各要制定规范的责任追究制度,定期检查,督促领导干部切实履行工作职责。领导干部对反腐败工作敷衍失职,不抓不管,以致屡屡发生大案要案、造成恶劣影响的要严格追究责任。充分运用诫勉谈话、整改通知书、通报批评、责令辞职、免职、降职、党内严重警告、警告等纪律、组织处理手段,切实解决

违纪行为和执纪不严的问题,以增强责任追究的威慑力。同时要加大案件的查处力度。依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抓住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整治党员干部不正之风,查处党员干部中存在的各种违法违纪案件,尤其要查处那些严重危害改革、发展稳定的案件、严重侵害干部和群众权益的案件,要一查到底,严格处置。

进一步搞好财政审计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篇4

1、档案管理工作由安全质量标准化办公室(以下简称“办公室”)负责。

2、各相关业务部室每季度检查所用检查表,一律由办公室发放,检查完毕统一收回。检查表要碳素笔书写整齐,不得涂改,以便归档管理,保管时间不少于三个季度。

3、各专业检查得分汇总表要经被检单位分管理负责人签字认可,由办公室装入档案袋管理,保存时间不少于三年。

4、安全质量标准化会议的内容、决定、通报、奖惩、工作计划、总结等要经领导组组长签字,分类保存管理,时间不少于三年。

5、安全质量标准化基金的列支与收入记录,保存时间不少于五年。

6、各矿井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档案管理制度,并认真执行。

7、档案管理人员要执行档案管理的相关规定,做好标准化档案的管理。

进一步搞好财政审计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篇5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预算编制方面:一是预算编制内容过粗,分配随意性大。上报

人大批准的预算草案过于笼统, 执行中难以操作,预算安排没有细化到预算部门、单位和具体项目上。二是预算编制范围不完整。例如,在编制预算时将地方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之一的中央转移支付补助资金的很大部分,应该纳入地方预算而没有纳入。三是部门预算编制不公开透明。四是上报上级财政部门的预算与本级人大报批的预算不一致,财政预算因上报对象不同而数据不同。此外还存在超范围安排专项资金预算支出指标等问题。

(二)预算批复方面:一是部分预算支出指标批复不完全,形成的待分配资金不适度、不合理。这虽然是多年习惯作法,并有一定客观原因,但不符合预算法有关规定,降低了人大对预算分配的约束力。二是向各部门批复预算不及时,批复预算时间过晚,失去了财政预算的意义。三是基本建设资金、城市维护费、科技三项费用等批复的部分预算支出指标未细化到具体项目或单位,影响了财政资金使用效果。

(三)预算执行方面:一是无预算、超预算安排支出,追加、调减支出随意性较大。专项资金的科目调剂、本年超收安排支出未履行向人大的汇报程序和备案手续,冲击了预算的严肃性,影响了预算的约束力和权威性。二是预备费管理使用不规范。预备费成为地方政府的机动财力,大部分在上半年被超范围动用,用于安排正常经费支出,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地方政府用财政资金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预备费的审批程序不合规,有的未向政府办理请批手续,有的用款单位未经财政部门直接向政府请批,有的未按规定向地方人大备案。

(四)预算平衡方面:结转下年支出核算不规范,未真实体现地方实有财力。大部分地方财政部门将年末滚存结存全部转入结转下年支出,使净结余为零,隐瞒地方实有财力。有的采取收入不入帐、支出挂帐等手段人为调节财政结余。有的不属于结转下年支出项目,如各种事业费、行政经费等也结转下年;有的无预算、无项目空头结转;有的事业项目已完成或不需要完成,资金结余继续结转下年。也有的隐藏机动财力,故意减少净结余而有意安排项目。

二、几点建议

(一)规范财政资金分配行为,增强预算执行的法律约束力。认真执行预算法等法律法规,改进预算编制方法,严格履行预算编制程序。细化预算收支项目,深化财政改革。单独向人大编报各地方本级的财政收支预算。及时足额批复预算,努力压缩预留预算支出指标,完善追加支出审批程序,减少资金分配随意性,依法进行预算的调整变动,维护预算的严肃性。

(二)改革预算编制方法,健全预算编制程序。一是要改变预算编制长期沿用的“基数法”,全面实行零基预算,公平合理地确定预算支出;二是细化预算编制内容,将预算资金直接安排到具体单位和项目,减少财政性资金的二次分配。改变专项资金分散性的分配体制,体现专项资金的重点使用效果;三是公开预算内容,预算要具有刚性约束力,就必须透明;四是预算编制权和执行权分立,财政部门主要具体负责预算的管理和执行,预算编制授予政府其他部门。

(三)建章立制,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的法律内容。一是规范预算调整行为,明确规定超收节支部分资金、预算科目间调剂等预算调整行为,应经本级政府审定,并接受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审查和监督,非经法定程序不得调整和变更,维护预算的严肃性;二是强化预算执行的保障措施,加大违反预算法的处罚形式和力度,对有关违反行为的处罚不仅追究行政责任,还要增加刑事责任和经济性制裁方法;三是增强预算法律意识,建立预算执行的奖惩激励机制,并严格执行落实。

进一步搞好财政审计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篇6

关键词:民生财政;财政效率

政府财政支出在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中均占有重要地位,但有时不得不面对两者何为先的两难选择。江苏省的经济总量及发展速度在全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当前江苏省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关系尤为重要。本P文以江苏省为例,从绝对数、增长率和结构对其民生财政支出现状及效率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提升效率的对策建议。

一、基本情况

江苏省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前列,公共财力增长迅速,数据显示2014年江苏省人均GDP为8.20万元,折合为1.33万美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当人均GDP介于1万到1.6万美元之间时,经济增长放缓等现象就会产生。政府如果不能有效解决民生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增长与供给严重不足的突出矛盾,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就会加剧。江苏省从“十一五”开始逐渐加大民生公共产品领域的投入,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提高。

二、民生财政支出特征分析

从民生财政支出的绝对数、增长率和结构三个角度来进一步分析2006-2013年江苏省民生财政支出。

(一)民生财政支出绝对数

从表1可得2006-2013年8年间,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等民生领域的财政支出均有较大幅度增长。首先教育财政支出数额及占比都最大,从2006年364.02亿元增长为2013年1434.99亿元,8年增长3.94倍;其次是社会保障和就业的财政支出,从2006年162.31亿元增长为2013年631.15亿元,8年增长3.88倍;医疗卫生占比最小,从2006年93.87亿元增长为2013年475.86亿元,但8年增长5.06倍,增长率远高于另外两个民生项目。

(二)民生财政支出增长率特征

2006-2013年间,民生财政支出基本保持2位数增长率,但是基于宏观政策,教育、医疗及社会保障和就业的增长率有高低交替的情况出现,2013年民生财政支出增长率均进入较低水平。

教育财政支出从2006年到2013年的增长率分别为26.14%、16.82%、12.93%、21.34%、20.84%、19.06%、5.8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从2006年到2013年的增长率分别为23.62%、8.20%、22.615、17.91%、24.32%、13.64%、11.62%;医疗卫生支出从2006年到2013年的增长率分别为18.58%、22.42%、25.02%、20.62%、28.63%、16.33%、12.13%。民生领域的财政支出从2010年以后增长率超过一般预算支出的增长率,实现了结构的优化。

(三)民生财政支出结构特征

民生财政支出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民生财政支出结构保持稳定,民生财政支出占比8年间没有大幅增长,也显示在民生领域的投资有进一步增长空间。

2006-2013年间民生财政支出占比基本保持平稳,维持在30%左右,分别为30.81%、32.14%、30.00%、29.32%、30.11%、30.94%、33.11%、32.60%。

通过前文分析,依托雄厚的经济基础,江苏省民生财政支出保持了稳步增长,多数年份民生财政支出的增长率高于GDP增长率。但是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改变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低经济增长的新常态导致一段时间财政支出的高水平增长难以为继。因而政府改革以及提高公共服务绩效,提高民生财政支出的效率将成为根本。

三、提高公共服务绩效的对策建议

民生保障领域公共产品的供给多是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对公平正义的实践,因而不能完全依靠市场经济的自发调节,政府主体的责任不容推卸。

(一)明确民生领域省级和市级地方政府的职权划分

在实践中财权向中央倾斜,事权向地方倾斜。社会保障、教育、公共卫生等公共产品过多地由基层政府承担。公共产品的提供仰赖于强大财力支持,而基层政府又没有足够财力去完成大量公共事务,导致GDP崇拜、追求税收收入和地方债务缠身成为常态。另一方面,地区资源禀赋不同,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存在差异,影响了公共产品供给的质量和稳定性,地区差异较明显。为了保证民生工程的有效实施,必须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经济事务的管理责权,明确中央和地方对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的管理责权。

(二)以民生财政效率作为政府政绩考核的依据

地方政府是地区民生公共产品的主要提供者,民生需求能否得到恰当满足与地方政府的行为动机有关。西方民主程度比较高的国家,居民可以通过“用脚投票”来对地方政府管理人员的激励和约束。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在中国“用脚投票”的约束作用不明显。同时中国地方官员的升迁决定权在上级政府而非辖区内的居民,因而地方官员选择对上负责而非“为民服务”。为保证民生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并且在财政资金普遍不足的情况下保证民生产品的供给,应当将民生财政效率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范畴。

(三)加强民生财政资金使用监管,提高寻租成本

近年反腐案曝光了公共部门严重的寻租现象,这暴露了公共资金的使用问题。我们需要多措并举加强民生财政资金使用监管,提高寻租成本。要推动财政使用资金使用路径以及资金使用成效的信息化管理,定期完成对上级相关管理部门的专项报表,强化内部监管。同时,推动和加强统计信息的资源投入,尤其是专业人才的投入,加大信息统计技术运用。此外,还需要加强财政使用资金使用路径以及资金使用成效的分行业、分领域信息披露,强化外部监督。

(四)建立民生财政政策评价指标体系和监督预警机制

通过提高民生财政政策绩效,财政收入低水平地区也可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提高民生公共产品产出。民生财政策评价体系的建立会产生对于民生财政政策的引导作用,需要进一步研究民生财政政策评价体系。另一方面,民生问题其实反映的是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将会引起社会动荡,因而需要保持敏感性,加强监测。虽然近年来中国财政资金在民生领域投入逐年增加,但我们会发现地区差异非常大,并且资金投入效率还不够高,说明财政资金的投向和使用出了问题,迫切需要建立评价体系和预警机制。

参考文献:

[1]黄平.论加强公共经济管理与改善民生的关系[J].理论月刊,2010,03:136-138.

进一步搞好财政审计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篇7

一、加强学习宣传,统一思想认识。《意见》深入贯彻了财政部党组关于专员办转型和加强财政预算监管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当前财政改革发展大局,立足于专员办和财政预算监管工作实际,对专员办转型到位和加强财政预算监管工作作了进一步的精准定位,充分体现了财政部党组对专员办和财政预算监管工作的重视,为专员办今后一个时期加强财政预算监管工作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和目标。江西专员办第一时间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了《意见》精神,对系统学习《意见》进行了专题部署。一是组织全办干部职工专题学习《意见》,并要求各处室结合具体监管工作进行拓展学习,确保全办干部职工都全面准确掌握《意见》的.内容、实质和具体要求。二是通过组织开展支部和处室学习讨论等形式,引导干部就如何贯彻执行《意见》进行思考和交流,提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财政预算监管工作的建议。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借助内外网、电子宣传栏等载体,宣传《意见》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引导干部职工深刻认识《意见》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意见》的具体要求,切实增强做好新形势下财政预算监管工作的光荣感、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切实把握实质,出台实施文件。意见》的出台,是在总结专员办转型和财政预算监管工作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对《财政部关于专员办加强财政预算监管工作的通知》(财预〔〕352号)的完善,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专员办转型巩固提升和加强财政预算监管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为切实抓好贯彻落实,江西专员办立足工作实际,做出具体安排:一是制定了《江西专员办关于贯彻落实<财政部关于专员办进一步加强财政预算监管工作的意见>的实施意见》,共分为6个部分24个方面,将《意见》的目标、任务和要求细化为具体的行动指南,确保在工作中严格贯彻实施到位。二是由分管办领导带领各处室深入研究《意见》确定的各方面任务和要求,结合各处室的职责分工和工作实际,自行领任务、科学定目标、仔细研举措,将各项任务细化落实到每个处室,合理分工,明确责任,确保《意见》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进一步搞好财政审计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篇8

财农[2007]53号

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国务院扶贫办、中国气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

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工作非常重视,近年来不断出台重大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各级财政部门和农口财务管理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方针政策,不断创新支农资金监管机制,有力地提高了支农资金使用效益,对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支农资金使用不规范、监管不到位的问题仍然存在,支农资金使用管理中的违规违纪现象时有发生,部门预算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项目交叉安排、分散使用和管理不力的现象。为进一步规范支农资金管理,强化监管责任,切实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率,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认真贯彻落实好现行制度规定,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

一是认真执行有关制度规定。近几年来,中央财政对加强支农资金监管工作十分重视,先后印发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和指导性意见,明确了对支农资金监督管理的要求。同时,对每个重大支农专项资金都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基本形成了支农资金监管制度体系。各级财政部门和农口财务管理部门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好有关制度 和规定,按制度要求强化监管。二是适时修改完善有关制度办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陆续出台以及监管要求的提高,目前部分专项资金的管理规定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因此,各级财政部门和农口财务管理部门要及时清理现有的各项管理制度,按照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和建立市 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以及与WTO贸易规则相符合的原则,修订和完善好现有制度。三是建立健全各专项资金的管理制度。通过健全和完善制度,逐步建立规范的管 理制度体系,努力提高财政支农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水平。

二、规范项目立项和资金分配程序,进一步提高工作透明度

各级财政部门和农口财务管理部门要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一步完善项目立项和资金分配程序,一是规范项目申报程序。预算确定后,对需要申报的专项资金及时制定、发布项目立项指南,明确资金的用途、补助标准及有关要求,提高项目申报的透明度。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和农口财务管理部门要对申报项目的 真实性、合理性及合规性负责,杜绝无序申报、重复申报和随意争取资金的行为。二是完善项目立项机制。在选择确定支持项目时,要继续坚持执行标准文本管理制度、公示公告制度和专家评审制度,规范项目立项行为,努力提高立项环节的公平性、公正性和透明度。三是规范资金分配办法。要继续利用公式法、因素法等科学 分配方法合理分配支农资金,并利用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民办公助、以物代资、奖补结合等激励引导手段,完善支农资金分配管理机制。

三、切实加强对支农资金的使用管理,确保资金安全高效运行 各级财政部门和农口财务管理部门要不断完善制度,建立支农资金运行管理的长效机制,规范资金管理行为,确保资金安全有效使用。一是任何单位不得违规将财政资金转给下一级部门或所属单位使用,严禁以任何形式用财政资金设置帐外帐和私存私放;二是要结合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积极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 度,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三是对直接补贴农民的资金,要利用“一卡通”等手段,及时足额地兑现给农民;四是推广财政支农资金县级报账制 等管理制度,努力提高支农资金使用管理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规范性。

四、抓好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提高资金使用合力和整体效益

合理整合支农资金,不仅有利于合理配置公共财政资源,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同时还有利于规范政府支农资金投向,集中力量办大事,因此,搞好支农资金整合,也是加强支农资金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中央财政和大部分省份都进行了资金整合的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有关部门的认识也在不断统一和深化。各级财 政部门和农口财务管理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支农资金整合的认识,按照《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指导意见》(财农[2006]36号)的有关 要求,积极推动支农资金整合。同时,要针对目前支农资金整合试点中存在的问题,积极研究支农资金整合要求与管理制度的衔接问题,为进一步加强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五、完善绩效考评办法,逐步建立以效益为导向的预算分配管理制度 近几年,中央财政对部分专项资金进行了绩效考评试点,将这些专项资金预算安排与其以前绩效考评和监管情况挂钩。中央财政还专门印发了《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试行办法》(财农字[2005]314号),对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管理过程及效果进行综合性考核与评价。目前,这些试点工作都取得了初步成效。各级财政部门和农口财务管理部门要结合各地实际,积极探索,建立健全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扩大绩效考评的资金管理范围,逐步建立支农资金安排与资金管理绩效考核 相衔接的预算安排和资金分配管理制度。

六、进一步规范部门预算支出管理,强化监管措施

各级财政部门和农口财务管理部门要切实做好部门预算的自立项管理、资金整合、支出范围规范、资金运行监控及资金监检查等工作,进一步强化对支农支出的监管手段。省级财政部门和农口财务管理部门要根据中央财政的总体要求,制定本省有关部预算支出管理的具体措施,进一步强化和规范部门预算管理。

七、充分发挥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促进支农金监管工作

各级财政部门和农口财务管理部门要定期对支农资金进抽查和专项检查,切实加强支农资金日常监督检查,做到日常管不松懈,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检查。要充分发挥财政部驻各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审计部门、社会中介机构、新闻媒体以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积极配合这些部门搞好支农资金审计、查和监督工作。同时,要研 究借助现代科学信息技术和现代技术手段建立支农资金监控网络,对资金运行的全过程进行检查和监督,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查找原因,制定措施,堵塞漏洞,及时整改,不断提高监管水平。

八、明确责任,密切合作,共同做好支农资金监管工作

各级财政部门和农口财务管理部门要把支农资金监管放在农业财政工作和农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突出位置,抓实抓好。要根据支农资金监管的实际需要,深入基层认真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地确定监管重点。同时,要进一步加强财政、农业战线之间以及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既要明确各自的监管责任,又要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支农 资金监管工作。

九、严格监管奖惩措施,建立支农资金监管信息通报制度

为了强化各级财政部门和农口财务管理部门的监管责任,中央财政将建立支农资金监管信息通报制度。对监管措施到位,支农资金使用效益好的地方和单位给予通报表扬,推广其好经验、好做法,并采取适当方式予以奖励。对违规违纪问题进行通报批评,责成出现问题的地方和部门提出整改措施并限期落实。

十、认真做好支农资金管理年的相关工作

各级财政部门和农口财务管理部门要结合中央财政开展的支农资金管理年活动?以支农资金监管为重点,以营造支农资金整合的制度环境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创新有效的支农资金管理机制。特别是要按照中央财政的有关部署和要求,搞好支农资金管理自查工作。对认真进行自查的地方和部门,查出的问题按照有关规定处理,中 央财政在工作考评中可减轻或免除相关单位的责任,并对自查行为给予表扬。对不认真进行自查,本地区和本部门存在的问题在审计部门审计和中央财政组织重点抽查时发现,或被新闻媒体曝光,以及通过简报、人民来信、来访等途径反映的,一经查实,除一律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及其 他法律法规从严处理外,中央财政在考评中将追究相关单位的责任,并给予通报批评。

十一、切实做好支农资金监管的总结和宣传工作

各级财政部门和农口财务管理部门要随时了解各地支农资金使用和监管动态,及时认真总结、推广当地支农资金使用与监管的好经验、好做法,特别是要总结好在创新资金监管机制的好经验、好做法。同时,要切实加强对财政支农和农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宣传,根据每年的工作重点,制定具体的宣传计划,注重宣传的引导性和时 效性。

进一步搞好财政审计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篇9

摘要财务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维护国家财产安全、完整,维护经济秩序稳定的基本政策之一。为了强化同级财政预算执行的审计效果,本文结合大量文献扼要分析了同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有关措施,确保审计工作质量。

关键词同级财政预算执行審计三个重点五个结合四个机制

《财政审计一直是维护国家财产安全的重要措施,自《审计法》颁布后,同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成为了审计机关的重要工作内容。为了搞好同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工作,审计部门提出了“全面审计,突出重点”指导方针,坚持“三个重点,四个机制,五个结合”执行方案,突出重点,拓展延伸,进一步保证审计工作质量。

一、突出三个重点,加强财政收支审计

审计工作执行中要突出三个重点,加强同级财政预算收支审计执行情况,揭露问题,促进整改。具体内容如下:

以收支增量为重点,突出财政平衡审计。同级财政预算支出审计需要搞清楚的问题有:财政收入是否真实、财政支出是否合理、财政收支是否平衡,是否存在失真、膨胀、隐形赤字等。为了搞清楚这些问题,审计部门要以收支增量为重点,采用上下连审、增量对比等方法,严格监督财政收支平衡问题,杜绝虚假,确保财政收支记录的真实性。

以财税征管为重点,突出预算收入审计。立足于财政收入的主要部门,强化税费征管和预算内外收入入库审计,消除应缴未缴、应入未入等问题,杜绝财政流失。

以分配拨款为重点,突出预算支出审计。深化预算支出审计执行效果,主要从这些方面入手。审计年度审计是否细化到单位的每一个具体项目;项目所追加的预算是否符合审批;财政专款是否及时拨付,是否用于其它项目;等等。

二、建立四个机制,确保审计执行效果

与其它审计相比,同级财政预算支出执行审计的内容多、范围广、难度大、要求高,决定了该项审计的执行具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保证同级财政预算支出执行审计的工作质量,要建立切实可行的工作机制,为审计工作的执行提供科学依据。

建立审计力量统一调配机制。由于“同级审”工作内容多、范围广,需要审计机关将审计力量统一起来集中调配,因而要打破股室界限,协调好各方面的审计力量,以保证审计重点、难点内容的工作质量。

建立审计质量控制机制。审计工作质量的保证工作主要在于严格把握住“三个关口”,积极落实“七种制度”。具体就是:“三个关口”是指审计结果的意见征求关、审计结果的复核关、审计结果的审定关;“七种制度”是指审前公示制、主审负责制、审计过程日记制、审计结果公告制、审计质量考核奖惩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廉政监督举报制。

建立综合运用机制。在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愈加深入。为此,审计执行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挥信息系统采集数据快、存储量大优势,建立审计数据库,改变财政支出数据采集不全、计算难等现状,为审计工作执行创造良好的条件。

建立审计意见监督落实机制。为了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公正性和客观性,要建立审计意见监督制度,对审计决定执行严格的“问效问责制”,进行严格监督和管理。例如,在审计部门建立督查落实台账,通过发函、询问等方式了解与掌握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整改意见的反应和落实情况,保证审计意见执行到位。

三、实行“五个结合”,增强互补效果

同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工作实施过程中,要加强与“专项审计”之间的联系,形成纵横交错的审计格局,强化各项审计项目之间的互补效应,进而提高“同级审”工作效果。

(一)将同级审与专项资金审计结合起来,如农保资金、林业资金、国土资源管理资金等,使专项资金做到专项专用。

(二)将同级审与专项审计调查结合起来。有的情况下,同级审执行过程中涉及着专项审计内容,为此要根据同级审的需求及时启动专项审计调查,揭露跨度长的财政资金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可靠的审计决策。

(三)将同级审与部门预算执行结合起来。同级审执行过程中将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作为其最重要内容,加强经济责任审计,揭露违规问题,纠正违纪行为,保证同级政府财政安全、完整。

(四)将同级审与政府投资项目投入资金审计结合起来。政府财政资金审计是审计部门的重要内容,政府投资项目作为政府财政资金的一项重要支出,对其加强审计监管有着一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具体执行中,要结合项目运行的关键、重点环节开展资金审计工作,防止高估高算、以次充好,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率。

(五)将同级审与乡镇财政审计结合起来,深化基层财政支出执行审计,为政府“同级审”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全面保证同级财政预算支出执行审计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孙洪丽.改进地方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思考.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4(05).

[2]李伟启.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项目文件的立卷与整理.中州审计.2004(12).

[3]林振勇,陈泼.谈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的结合点.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2002(09).

进一步搞好财政审计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篇10

校领导:

近期广东省雷州市发生一外校病休教师持刀砍伤16名学生,一名教师;江苏省泰兴市一名男子持刀闯入该市一幼儿园砍伤28名幼儿,2名教师,一名保安等恶性事件。党中央,国务院极为重视,省市领导近日抓学校安全工作;我校校门临街,每天来校联系工作及找人(学生家长)进出学校大院人员较多,为确保学校财产安全,职工、学生人身安全,搞好学校安全稳控工作,现提出如下几点意见与建议:

一、严格门禁制度。校外人员今后进出校门,无论找谁及何部门,均由本人事先向所联系的部门联系,经当事人同意后,由门卫值班员审查证件,并在门卫注册登记后,方可进入学校。

二、抓好校卫队员队伍建设,开好安全、公寓人员两个会议,对他们的工作随时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工作好的及时给予表扬,表现差的及时予以纠正,对不称职人员及时进行调整,使他们从思想上重视大门管理,行动上从我做起,对学校大门从严管理,对来人从严检查,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将不速之客拒之门外,以实际行动避免暴力伤害案件在我校发生。

三、落实公寓专职管理人员,确保公寓楼宿舍安全。西仪学校与我校属联合办校单位,其中公寓三楼整层住西仪学校学生;该校只有班主任编制,无专职公寓人员编制,每天学生宿舍水电、财产维修无人随班,给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同时,学生除上课外,其中大部分时间滞留宿舍,无专人管理,给学生宿舍安全带来诸多

隐患;解决此问题除我科室继续与该校协调协商外,请校办督促该校尽快落实公寓管理人员。

四、学校大门配正规保安人员管理学校大门,对单位安全部门来讲是件好事,是求此不得的事情,但眼前不符合我校校情,由公安部门领导,指派保安,一费用高(人均月工资,不含服装费,约1500元左右),二派人多,八小时工作制,三班倒,每班两人,机动一人(如在岗某位保安因病及家事请假由机动人员顶班),他们用7人。我校现门卫编制4人,多出3人,算经济账,目前我校经费难于承受,因此,我校目前门卫用人办法是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

五、增加校卫队员编制,使教职工下班后学校财产安全的重要保证。我校现校卫队员4人,两人一班,昼夜二十四小时值班,如一人有病或家事请假,其大门值班工作就难于正常运转;人总是要吃饭的、进厕所大小便,如一人值班,校大门就会出现无人值班现象,因此,增加一名校卫队员编制,可预防此类事情的发生,如出现就由新增的校卫队员来进行顶班,可确保学校大门安全管理工作的连续性;如不发生上述现象,其教学楼安全工作由新增加的校卫队员进行管理,其职责,负责每天晚自习后教学楼人员的清理工作,关楼层路灯,切断不关灯教室楼道电源,锁办公区楼门,锁教学楼一楼所有楼门,对教学楼实行封闭式安全管理。教学楼远离学校大门,学校主要财产在教学楼内,确保教学楼财产安全,是学校安全工作的重点。同时,新增的校卫队员又是晚

间学校大院安全巡逻员,负责学校大院安全工作。

六、关于调整工资的建议。安全工作和公寓工作具有特殊性,别人上班,他们要上班,别人休息,他们还得要上班,无节假日,无寒暑假,一年四季天天要上班,这是由他们的工作性质决定的,他们是学校安全工作的忠诚卫士,鉴于他们的工作量及连续工作的特点,可否在他们原工资基础上每人每月提高100元工资收入,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请校领导研究决定。

七、关于搭建学校大门简易值班室的建议。学校大门是学校的门面,大门管理离不开人得管理,现门卫值班室离大门有点远,冬天下雪,夏天下雨,人在值班室,给大门管理带来诸多不便,建议在现大门南侧搭建2——4平方米铝合金框架结构的值班室,以便对车辆、人员进出学校进行有效管理。

八、搞好学校技防工作。为确保学校财产安全,预防暴力案件在我校发生,学校在校大门、教学楼、公寓楼、食堂餐厅等人员聚集的场所安装视频监控设备,这既是公安机关、街道办事处文件的规定,也是当前社会形势对我校的要求。安装此设备最大的好处是,今后校园一旦发生案件,学校可通过该系统查明该案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作案工具及参与人员,录音录像就是证据,不存在本人是否承认,同时,也为公安机关依法处理提供有力证据。

九、搞好学校安全防火工作。夏天来临,风干物燥,易引发火灾,我校消防器材到换装新药(09年换药)时间,其费用约1万元左右;及时更新更换新药,使消防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状态,是我校

安全防火工作的需要,请校领导研究决定。

十、关于调整节假日值班费的建议。我校节假日值班费标准是2003年9月制定的,10多年啦,物价涨了,工资涨了,但节假日值班费始终未变,沿用至今,特别是节假日、寒暑假找人值班难,每日15元,人人都嫌低,不够吃饭钱;此标准不调整,不利于学校安全工作,现依据社会各单位做法,结合我校实际,可否将值班费每人每日提高30元。因我校门卫值班,公寓值班,教学楼财产安全值班,均属临时工,特别是教学楼值班人员,他们不是带薪值班,而是原工资停发(如公寓一人值班,其他人休息),干一天算一天,他们值班不同于教职工寒暑假办公室加班。教职工加班是带薪加班,有工资保障,他们没有;他们靠假期值班天数来结算值班费,因此,提高节假日值班费势在必行,即有利于学校安全工作,也有利于调动值班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请校领导研究决定。

十一、为确保安全工作的不间断性,拟在下星期内对学校教学楼、公寓楼安全用电,食堂食品安全进行大检查,最终将检查结果以文字形式上报校领导及省社领导机关。

以上意见与建议妥否,请领导批评指正。

学 保 科

进一步搞好财政审计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篇11

一、财政支农创新迈出新步伐

近年来,我们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按照财税体制改革的要求,瞄准问题,主动作为,逐步构建起政策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三位一体”模式,推动财政支农改革创新不断深入,财政支农工作的站位更高,管理职能更加全面。

(一)政策创新拓宽了财政支农领域

积极顺应农业农村发展新形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创新完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不断拓宽财政支农领域。

一是创新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按照中央决策部署,从2014年起,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全面启动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战略。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是财政支农政策的重大创新,包括耕地修复保护和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等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一方面,支持开展耕地修复保护。在湖南省长株潭地区启动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试点,通过加强重点监测、开展修复治理、选育推广镉低积累品种、调整种植结构等多种措施,使试点区域稻谷镉含量达标比例由试点前的100%不达标改善为47.8%达标。在河北省黑龙港流域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通过种植结构节水、蓄调水工程节水、喷微灌技术节水、价格机制节水等措施,预计到2015年试点地区可压采地下水10.64亿立方米。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逐步将25度以上坡耕地、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和严重沙化耕地退下来。开展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和退耕还湿试点,支持重要湿地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另一方面,支持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支持2316个项目县(场、单位)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全国减少不合理施肥量450万吨,每亩平均节本增收57元。实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补贴项目,重点推广秸秆还田、绿肥种植、增施有机肥、地力培肥改良综合配套等技术,促进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支持推广以地膜覆盖为主的旱作农业技术,完成推广面积2526万亩,促进增产78.5亿公斤。支持9个省份开展农业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试点,推动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与此同时,继续支持实施天然林保护等重大生态工程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加大草原生态保护力度,促进保护和改善了农林生态环境。积极支持农业“走出去”,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二是创新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政策。支持开展财政支持农民合作社创新试点工作,以“培育新主体、探索新机制、拓展新领域”为政策目标,通过加强与金融社会资本合作、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支农项目与农民合作社对接等方式,探索创新了财政投入机制及合作社发展模式。支持开展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针对粮食等主导产业和农民急需的关键环节,鼓励和支持社会化服务主体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工厂化育供苗、水稻机插机收、玉米机收、烘干仓储等加工作业服务,促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三是创新支持农业农村改革政策。开展黑龙江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试点,实现“向森林要木材”到“向森林要生态”的转变,增加安排天然林保护工程财政资金,保障林区职工的基本生活和社会正常运转。支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颁证试点,解决农户承包地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问题,为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提供基础支撑。深入开展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进一步扩大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试点范围,破解基本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启动建制镇示范试点工作。统筹安排相关资金,合力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扎实推进农村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稳妥推进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试点。

(二)机制创新增强了农业发展活力

努力创新财政支农体制机制,向改革要动力,以改革增活力,促进释放更多改革红利。

一是创新涉农资金整合机制。经国务院批准,2013年启动了黑龙江省“两大平原”涉农资金整合试点,将安排给黑龙江省的77项资金,按性质划归为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社会发展和扶贫开发3大类,按原渠道切块分配下达到省,黑龙江省遵循“钱随事走、集中力量、形成能力、解决问题”的原则,积极创新资金整合统筹模式,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为“两大平原”现代农业改革创新试验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着力从预算编制环节开展整合,农业司分管的专项资金由2011年的42项整合归并为2014年的19项,中央农口部门预算项目支出的清理归并也取得新进展。

二是创新资金分配与项目审批机制。采用因素法等方式分配支农资金,并积极探索采取竞争性分配方式,提高了资金安排的科学性,调动了地方积极性。进一步下放支农项目审批权限,赋予地方自主安排资金项目的更大空间,增强了地方的统筹能力。改革支农项目立项方式,一些地方探索将立项过程和结果都向社会公开,提升了项目安排的透明度。鼓励地方因地制宜完善支农项目管理模式,进一步落实管理责任。

三是创新扶贫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机制。改革资金分配机制,在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建立扶贫资金竞争性分配机制,加快资金拨付进度。改革资金使用机制,下放资金项目审批权限到县级,促进提高资金使用精准度,支持地方集中力量解决突出贫困问题,同时探索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等资金使用方式创新,通过多种途径发挥资金放大效应。改革资金监管机制,强化地方政府的监管责任,进一步健全公告公示制度,构建全面监管体系。

(三)管理创新提高了支农资金绩效

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积极推动管理创新,强化资金监管,努力提高管理水平。

一是管理制度化。依靠制度严格管理,着力构建科学合理、层次清晰、系统规范的制度体系。提高制度建设的前瞻性、针对性、操作性,使各项管理制度更加契合实际需要。

nlc202309011837

二是分配规范化。完善资金分配办法,切实规范和严格履行资金分配程序,充分沟通协商,实行集体决策。做好预算公开工作,自觉接受监督。构筑和完善上下联动、内外结合的“立体式”监督检查体系,防范资金风险。

三是评价绩效化。先后建立了财政扶贫、小型农田水利、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等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机制并不断完善评价指标体系,扩大农口部门绩效评价项目范围。注重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促进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二、进一步深化改革开创财政支农新局面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财政支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则为财政支农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形势、新问题,又为财政支农改革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主动顺应形势,强化问题导向,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努力开创财政支农工作新局面。

(一)改革完善水利投入财政保障机制。在继续抓好中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的同时,集中力量有序推进一批全局性、战略性节水供水重大工程,对于夯实农业基础、保障粮食安全、促进扶贫开发、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意义重大。水利投资需求非常巨大,但在“新常态”下,财政收入又难以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因此,在深化水利投融资机制改革的同时,要着力改革完善水利投入财政保障机制。一是“调结构”,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水利建设作为稳增长促改革的重要抓手,盘活存量资金,集中增量资金,进一步加大水利投入规模。二是“改管理”,将水利投资纳入财政中期规划,实行滚动预算管理,先完成前期工作的可以先启动建设,优先安排投资,促进解决财政预算与水利建设时间错位的问题。三是“转方式”,完善水利中长期建设投融资机制,通过加大政策性贷款力度、政府购买服务、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建立基金等方式,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水利建设,促进形成多元化水利投入格局。

(二)积极稳妥推进农业补贴改革。社会各界对农业补贴政策十分关注。农业补贴政策存在的发放成本较高、指向不准、效果递减等问题较为突出,WTO“黄箱政策”又接近上限,亟需改革完善。一是保持补贴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在继续实施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同时,2015年,选择部分地方开始农业补贴改革试点,以点带面,逐步推开。二是提高补贴的精准性和指向性。突出“生产与生态相兼顾、公平与效率相兼顾、指向性与操作性相兼顾”的原则,合理确定补贴政策的目标、重点和范围,统筹整合一部分农业补贴,重点用于耕地保护和引导粮食等主要农作物适度规模经营。三是探索建立补贴评估机制。选择一些直接面向农民、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补贴政策进行评估,探索完善农业补贴评估工作的步骤、方法、模式、程序等,健全农业补贴评估机制。

(三)着力支持创新农业经营体系。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已经超过2亿人,到2020年预计还将有1亿多人转移出来。据农业部统计,截至2014年11月底,全国已有家庭农场87.7万家、农民合作社126.7万家、龙头企业12万多家。农村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结构的深刻变化,迫切要求改革创新财政支农政策,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一是完善新型主体承接支农项目政策。适当放宽条件,公开规范运作,将更多的财政支农项目交给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或运行管理。以农田水利运行管护机制改革试点为突破口,建立健全项目形成资产的移交、占有、使用和管护机制,确保项目效益长期发挥。二是支持探索新的集体经营方式。贯彻落实《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 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等文件精神,适当扩大财政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创新、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两项试点实施范围,完善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合作组织扶持政策。把从事粮食规模化生产的农民合作社作为支持重点,把引导农民以承包地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等新的集体经营方式作为发展方向,把新形势下探索新的集体经营方式及其实现组织形式作为重要试点内容。三是鼓励发挥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坚持因地制宜,允许“探索、探索、再探索”,及时跟踪和总结提炼基层和农民群众创新农业经营方式的鲜活经验,进一步完善惠农政策。

(四)有序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由过去单一的资源约束变为资源和需求双重约束,农产品结构和质量问题日益突出,迫切要求进一步健全财政支持政策,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结构优化调整。一是进一步加强农林生态治理。统筹整合资金,支持实施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适当扩大耕地修复保护和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试点范围。切实加大农林生态保护和建设支持力度,稳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和国有林区改革,探索建立天然林保护奖励补助机制,保护好全国的天然林。二是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完善相关财税政策,在稳定粮食生产基础上,推动农业发展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由单纯在耕地上想办法到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做文章,构建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生产格局。更加注重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三是加快推进农牧结合。适应市场需求和资源条件,开展种养结合模式试点,推动农牧配套发展,促进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结构”向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三元结构”转变。四是推进精准扶贫。转变工作方式,加大投入力度,认真落实精准扶贫相关政策。完善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机制,进一步下放扶贫项目审批权限,提高资金使用精准度。

(五)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当前,农村经济社会结构正在经历深刻的转型。一些制约农业农村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问题仍未有效破题,涉及的利益关系复杂,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审慎稳妥推进。一是着力推动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机制创新。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积极稳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继续支持传统村落保护。二是着力推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制创新。扩大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范围,解决农村公共服务设施“重建轻管”的问题。深入开展农村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探索建立科学可行的农村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框架。稳妥推进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试点,激发农场发展活力。三是着力推动乡村治理机制创新。稳步推进乡镇政务公开和预算公开。健全村民自治制度,维护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大力培育农村服务性、公益性、合作性和互助性社会组织。四是着力推动农垦改革发展。会同有关部门,对接思路,衔接政策,细化措施,落实各项支持农垦改革发展政策,促进农垦整体实力进一步巩固壮大。

作者系财政部农业司司长、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办公室主任

责任编辑:宗宇翔

上一篇:模具技术系宿舍管理委员会宣传部12-13-1学期工作总结下一篇:医院《国家二级甲等医院创建工作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