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规范接待工作的通知

2024-10-07

关于进一步规范接待工作的通知(精选12篇)

关于进一步规范接待工作的通知 篇1

按照《某某地接待办法》的有关要求,结合当前接待工作实际,现将进一步规范接待工作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望认真贯彻执行。

一、进一步明确接待办负责接待的主要对象

1、来我某地检查指导工作的中共中央、国家机关,某某委、某某政府领导同志,某委、某政府的领导同志;对某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贡献的其他同志。

2、来我某地进行参观、学原创网站*习、考察、联谊活动的兄弟某地(某、某地)的领导同志。

3、需要某地委、某地政府接待的来某洽谈项目的投资者及在外地发展的某籍知名人士。

4、曾在我某地工作过的在职或离退休处级以上领导同志。

5、某地委、某地政府主要领导或常务领导临时交办的接待任务。

来我某地检查指导工作的某某、某部门领导,原则上由某地直对口部门接待,某地接待办帮助接待,所有费用由部门负责。重要厅局或处室的领导来某,某地直相关部门领导要向某地政府主管领导和主要领导报告,由某地政府主要领导确定接待规格和档次。

二、接待原则

1、坚持定点接待。接待办负责接待的对象,原则上在某宾馆。特殊情况由某地委、某地政府常务领导确定。

2、坚持对等接待。根据接待对象来我某地工作性质实行对等接待,陪同接待人员由某地委、某地政府主要领导或常务领导确定。

3、坚持热情周到。要为每个接待对象提供热情服务,确保不出现任何纰漏和差错,进而展示某的形象。

4、坚持厉行节约。要在达到接待标准的前提下,精打细算,争取少花钱多办事,确保全年费用不超支。

三、接待审批

接待办的每次接待任务,必须经某地委、某地政府主要领导或常务领导同意,由某地委办或政府办主任按照某地领导意见通知接待办进行接待。接待办的费用每月要汇总一次,与某地委办、政府办主任沟通,并向某地政府常务副某地长汇报。

关于进一步规范接待工作的通知 篇2

一、进一步完善家电以旧换新管理制度

(一) 中标回收企业应在回收旧家电45日内将旧家电交至拆解处理企业, 逾期未交的, 不予兑付运费补贴。

(二) 取消具有回收和拆解双重资质企业的回收资质, 当地回收凭证发放部门要于5月15日前收回其未使用的回收凭证。

(三) 中标回收企业应将回收的旧家电与回收凭证按时、同步交至拆解处理企业。拆解处理企业要对回收凭证信息、家电以旧换新信息管理系统中拆解补贴申请表信息和旧家电进行认真核对。未做到回收凭证、拆解凭证与旧家电一一对应的, 不予兑付运费及拆解补贴。

(四) 中标企业销售网点兑付消费者补贴资金时, 应在销售发票上加盖“已享受家电以旧换新补贴”的印章。家电以旧换新与家电下乡补贴不得重复发放。

(五) 以单位名义享受家电以旧换新政策购买新家电的, 购买单位需出示自用证明 (加盖公章) , 并经当地商务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对中标销售企业和经营五类家电 (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脑) 商贸流通企业应加大审核力度。

(六) 个人和单位享受家电以旧换新政策购买新家电后, 如提出退货申请, 需先行退还领取的补贴资金。

(七) 中标回收企业凭证使用量未达到领取量85%的, 不得领用新凭证。严格回收凭证发放管理制度, 中标回收企业要将回收凭证发放管理责任落实到人, 做到回收凭证管理责任可追查。

(八) 拆解处理企业要在5月底前建立废旧家电进、出、拆解全程的实时视频监控系统, 并接入当地环境保护部门视频监控系统, 实现24小时监控。

(九) 中标企业资质发生变更的, 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应及时报商务部备案。

二、切实加强监督管理工作, 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

(一) 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采取切实有力措施, 加强对家电以旧换新中标销售企业、回收企业的监督管理, 严格规范企业操作行为, 严禁中标销售企业和驻店厂商人员向消费者兜售旧家电, 严禁中标回收企业倒卖、虚开回收凭证, 严禁中标回收企业倒卖旧家电, 严禁中标回收企业将旧家电回流市场, 严禁企业将享受以旧换新政策所购新家电转手销售牟利。要把好补贴审核关, 审核过程中要进行抽查和电话回访核实, 要按凭证号码对回收凭证、销售凭证、拆解凭证进行对照审查, 建立关联审核机制, 每月对旧家电、回收凭证和企业网点进行抽查, 抽查率不低于10%。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置, 重大问题要及时上报商务部。

(二) 各地环境保护部门要落实对拆解处理企业的监管责任, 严禁拆解处理企业倒卖旧家电、将旧家电回流市场, 要按照《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企业补贴审核指南》等文件要求, 加强对拆解处理企业废旧家电拆解处理数量的审核, 严格监控关键拆解产物 (包括阴极射线管、印刷电路板、冰箱保温层材料等) 的去向, 防止环境污染。对拆解处理数量的证明材料弄虚作假的, 一经查出, 取消补贴资格, 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三) 各地财政部门要按照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要求, 加大对财政补贴资金的监管力度, 保障财政资金安全, 要根据企业申报材料及当地商务、环境保护部门初审意见, 积极稳妥地做好家电以旧换新补贴审核工作。企业申报材料及信息不全的, 不予补贴。重大问题要及时上报财政部。

(四) 自4月15日起, 各地商务主管部门会同财政、环境保护等部门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家电以旧换新专项检查行动, 检查重点:中标销售企业销售新家电是否真实, 回收旧家电是否全部交售拆解企业, 废旧家电是否按要求全部拆解, 拆解量与回收量是否吻合, 中标销售企业、回收企业人员是否参与倒卖废旧家电、回收凭证等。专项检查报告于5月25日前报商务部、财政部、环境保护部。

(五) 对企业违规行为要及时处罚, 根据情节轻重采取限期整改、没收企业履约保证金、暂停开展家电以旧换新业务、追回财政补贴资金等措施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对于企业盗用客户信息、虚开发票和回收凭证、录入虚假信息骗取补贴、将享受以旧换新政策所购新家电转手倒卖、将旧家电回流市场等严重违法违规行为, 取消其参与家电以旧换新企业资格, 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严肃惩处。

(六) 对出现骗补等严重违规行为所在的地方行政主管部门, 予以通报批评, 并视情况扣减家电以旧换新中央财政负担比例和核减中央对地方家电以旧换新工作经费补助。对工作失职和存在违规违纪的地方行政主管部门相关人员, 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关于进一步规范接待工作的通知 篇3

一、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工作的归口管理

按照中组部、国家经贸委《“十五”期间全国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纲要》(国家经贸培训 [2001)748号,以下简称《培训纲要》的要求,国家经贸委归口管理全国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工作,负责全国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规划的制定和组织实施: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和实施工商管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指导国家经贸委经理学院、企业管理培训中心、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和企业培训机构的建设;审定工商管理培训资格院校,统一监制工商管理培训证书,指导全国企业引进国外智力工作,监督检查各地区、各部门的企业经营管理培训工作。各地经贸委要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统一规划、协调、组织和实施本地区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工作。

二、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机构的市场准入、资格审定和资质认证

确保培训质量是规范市场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培训工作的生命所在。根据《培训纲要》要求,凡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工商管理培训的机构,心须进行市场准入的资格审定和资质认证。国家经贸委将继续抓好序列内培训中心和经理学院建设,严格工商管理培训院校的审定,凡从事此类培训业务的机构应具有工商注册证明、收费物价许可等文件材料,并需到当地经贸委培训机构登记。

同时,从事此类培训业务的机构要有具备资格且业务过硬的师资队伍及符合企业实际的、满足被培训者个性化需求的培训教材。国家经贸委将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机构的办学质量评估,以规范培训机构的培训行为,促进培训机构的改革发展,提高培训机构的力、学质量和水平。

三、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工作的宏观指导和规范化管理

国家经贸委将加强对承担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的培训机构的指导。各培训机构应严格执行国家经贸委制定的教学计划,开展工商管理培训等培训业务,颁发由国家经贸委统一监制的工商管理培训证书。培训教材应尽量使用国家经贸委推荐的或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经贸委根据统一的教学计划改编的规范性教材。各培训机构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应有省级有关部门认可的资格证书。国家经贸委将定期对从事企业经营管理培训的机构进行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令其限期加以纠正,不能按期改正的取消其培训资格。

各类企业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参与规范培训市场的建设,依法抵制各种乱收费、低质量、乱发证的行为。对在培训服务中有弄虚作假的违规行为,有维护自身享受优质培训服务的权利。今后,凡出现上述违规行为时,企业有权拒绝参加。

四、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市场的监管和法规建设

各地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主管部门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树立服务意识。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市场的监管。同时,要理顺政府与事业单位及社会中介机构的关系,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的法制化和市场化进程。

凡从事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的机构必须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有关法律规定,依法开展培训。国家经贸委将依据有关政策引导和规范各培训机构针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行为,培育培训市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坚持制止和杜绝“乱办证、乱收费、乱发证”的现象发生。凡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面向企业举办各种培训班,要由同级经贸委统一协调。各地区、各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的管理办法。

关于进一步规范接待工作的通知 篇4

凤台县、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进一步规范公文报送工作,根据《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和《淮南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等有关规定,现通知如下:

一、各县区各部门报送市政府的“请示、意见、报告”,必须由主要负责人或主持工作的负责人签发。

二、向市政府报文必须使用文件形式,不得以呈阅件、便函等形式报文。“请示”必须一文一事,只报一个主送机关并标注联系人和联系电话;“报告”中不得夹带请示或需要办理的建议事项,对“报告”中夹带请示事项的公文,只按报告处理,不予答复。

三、需报市政府协调审批事项的公文(含以市政府名义制发的代拟稿),呈报单位应当先行就拟协调审批的具体事项所涉及的合法性、可行性及其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论证和把关,并明确拟协调审批的具体事项、处理意见及相关情况说明与政策法律依据。属于有关业务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项或部门之间需要协商解决的问题,各部门直接行文,不应报市政府转办。

四、报请市政府审批的公文(含以市政府名义制发的代拟稿),涉及其他单位职责范围的,呈报单位必须主动与相关单位充分协商一致后,与相关单位会签或联合报市政府审批;经协商未形成一致意见的,呈报单位应书面说明各方理由和依据,并提出办理建议,与相关单位会签后报市政府。

五、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及政府规范性文件草案及重大 —1—

决策事项在办理前,须经市政府法制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查。

六、各县区各部门报送市政府的公文,一律由市政府办公室按规定程序呈批。除市政府领导同志直接交办的个别事项和确需直接报送审批的敏感绝密事项、重大突发事件外,不得将应报市政府审批的公文直接报送市政府领导同志个人,更不得同时报送多位领导同志;报送市政府的公文也不应抄送市政府领导同志个人。

七、各县区各部门报送市政府的公文,除敏感密级事项外,一律通过协同办公系统报送。要切实增强保密意识,确保做到“保密不上网,上网不保密”。

八、报送市政府的公文,内容要准确、简明、具体,涉及领导活动安排的请示,活动时间、地点等要素应齐全。

九、各县区各部门要严格执行公文报送有关规定,主要负责人要高度重视。办公室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健全、落实公文处理工作各项规章制度,确保本单位不出现违反上述规定报送公文的问题。

十、市政府办公室将进一步加大对公文报送的监督管理检查力度,严格规范公文格式,对不符合规定报送的公文,一律退回报文单位,由其按程序重新报送;对由于报文不规范而延时误事的,由报文单位承担责任。市政府办公室将定期对报文情况进行通报,并纳入公文处理工作考核评比范畴。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九日

关于进一步规范接待工作的通知 篇5

校内各单位:

为进一步规范我校管理人员招聘工作,建立公开、公正、竞争、择优的招聘机制,现将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工作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招聘范围

学校各单位空缺的一般工作人员管理岗位应首先面向校内正式职工公开竞聘,确无合适人选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

二、招聘时间

一般每年两次:4月、10月。

三、应聘者基本条件

1.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品行。2.具有应聘岗位所需的专业背景。

3.具有普通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本科和研究生均就读于“985”或“211”重点高校或国(境)外知名高校或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博士研究生可适当放宽。

4.硕士研究生年龄一般在30岁及以下,博士研究生年龄一般在35岁及以下。5.适合应聘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及应聘岗位所需要的其他条件。6.具有一年以上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的人员优先考虑。

四、招聘程序

1.各用人单位向人事处提出招聘申请,包括所需岗位名称、招聘人数、招聘范围、招聘条件等。

2.人事处在学校及相关网站渠道发布招聘信息(发布时间不少于十个工作日),招聘信息应包含招聘岗位、招聘人数、招聘条件等需要说明的事项。

3.人事处受理应聘人员申请,负责应聘人员基本条件审查。如符合应聘基本条件的应聘人员少于拟聘人员的2倍,原则上应重新公开招聘。

4.各用人单位初选。成立由单位负责人和专家组成的招聘小组(一般由三至五人组成,设组长一人),负责对通过基本条件审查人员的资格审查和初选等工作,按招聘岗位数50%至100%的差额确定通过初选的人员名单,并将《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岗位人员进校审批表》、相关证明材料、初选情况及讨论结果等报人事处。

5.通过初选的人员名单及基本情况(包括学历、学位等信息)在人事处主页公示,时间不少于七个工作日。6.学校成立由相关职能部门和专家组成的管理人员进校考核组(一般由五至七人组成,设组长一人),对通过初选的人员进行面试答辩,按招聘岗位数确定进入实习考察的人员名单。

7.各用人单位安排通过学校考核的人员实习,时间不少于两周,实习期间由人事处组织心理测试。实习结束后,用人单位在《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岗位人员进校审批表》中填写实习考察结果,并将拟录用人员名单书面交人事处。

8.人事处根据实习考察和心理测试结果,确定拟录用人员名单,并在人事处网站上予以公示,公示期不少于七个工作日。

9.公示期满,由人事处办理录用手续,签订就业协议或工作意向书。

五、实行回避制度

凡与用人单位负责人员有夫妻、直系血亲、三代以内旁系血亲或者近姻亲关系的应聘人员,不得应聘该单位负责人员的秘书或者人事、财务、纪律检查及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岗位。

用人单位负责人员和招聘工作人员在办理聘用事项时,涉及与本人有上述亲属关系或者其他可能影响招聘公正的,应当回避。

六、严格招聘纪律

对于应聘人员伪造、涂改证件、证明,或以其它不正当手段获取应聘资格,或在考核过程中作弊等行为,取消参加考核或聘用资格。

对违反本规定招聘的人员,一经查实,解除合同并予以清退。

七、招聘工作开展平台

主要依托学校信息门户系统的人事管理系统(招聘管理子系统)开展: 招聘信息发布和投递简历:http://zhaopin.uestc.edu.cn/zpstar/; 岗位申请和简历接收等:http://portal.uestc.edu.cn/index2.jsp。

八、专职辅导员、机关与直属单位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公开招聘可参照本通知执行。招聘过程中的特殊情况,须经分管校领导批准。

九、本通知自公布之日起执行,由人事处负责解释。

关于进一步规范接待工作的通知 篇6

各设区市信访局: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各级信访部门以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为目标,从加强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着手,大力加强信访工作,信访渠道进一步畅通,信访秩序明显好转,全省信访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信访渠道仍显不畅、办理信访事项仍然不规范,特别是基层信访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为进一步加强信访工作,畅通信访工作渠道,规范信访工作制度和秩序,提高处理信访事项的效率和质量,保护信访人的合法权益,确保社会大局稳定,根据国务院《信访条例》、《XX省信访条例》和省委、省政府有关规定精神,现就加强和规范信访工作通知如下。

一、深入宣传贯彻《信访条例》。一要积极宣传《信访条例》,引导、教育群众依法信访,规范信访行为,切实维护正常的信访秩序。二要全面贯彻《信访条例》,在信访工作中提高依法办事、依法行政的水平。

二、完善信访信息网络建设。各市、县(市、区)信访局要指定专人负责信访工作,确保有专人负责信访工作,保证信息掌握在第一线,力求矛盾、纠纷、问题在第一线解决。

三、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各市、县(市、区)信访局要公开举报电话,接受群众举报咨询,设置举报意见箱,方便群众反映问题。

四、规范信访档案管理。群众来信、来访、来电等信访事项都要规范登记,原始数据记录准确,内容齐全。信访事项办结后,要从受理、办理、办结等全过程的资料进行整理归档。

五、规范信访事项的受理、办理和督办制度。一是严格按照《信访条例》规定的时限办理信访事项。信访事项应在60天内办理完结,情况复杂的经批准延长30天。二是做好信访事项的受理告知工作。信访人采用走访、电话形式提出信访事项,能够当场答复是否受理的,应当当场书面答复(电话提出的,也可口头答复),不能当场答复的,应当在15天内告知信访人(信访人姓名及住址不清的除外);信访人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等书面形式提出信访事项的,对具备告知条件(署真实姓名、地址)的信访事项,应在15天内书面告知是否受理。三是省、市信访受理部门,在收到信访事项后,若需转请下级信访部门或其它部门办理的,必须在3天内予以转办。延长办理期限的,应告知信访人延期理由。四是做好信访事项的办理答复工作。对于办结的信访件,办理单位应书面答复信访人。

六、定期开展信访排查。全省各级信访部门要认真排查疑难信访问题,排查中要做到“五个不放过”:疑点没核查的问题不放过,政策把握不准的问题不放过,定性缺乏依据的问题不放过,群众不满意的问题不放过,案情没有查清的问题不放过。对

上访老户要认真清理和分析,区别情况逐个研究,按照合情、合理、合法的原则,制定有效解决方案。

关于进一步规范接待工作的通知 篇7

近年来, 全国生产安全事故逐年下降, 安全生产状况总体稳定、趋于好转, 但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事故总量仍然很大, 非法违法生产现象严重, 重特大事故多发频发, 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损失, 暴露出一些企业重生产轻安全、安全管理薄弱、主体责任不落实, 一些地方和部门安全监管不到位等突出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 全面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水平, 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总体要求

(1) 工作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 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调整产业结构, 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安全生产有可靠保障的基础上;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全面加强企业安全管理, 健全规章制度, 完善安全标准, 提高企业技术水平, 夯实安全生产基础;坚持依法依规生产经营, 切实加强安全监管, 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和责任追究, 促进我国安全生产形势实现根本好转。

(2) 主要任务。

以煤矿、非煤矿山、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冶金等行业 (领域) 为重点, 全面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要通过更加严格的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 采取更加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政策措施, 集中整治非法违法生产行为, 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要尽快建成完善的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 在高危行业强制推行一批安全适用的技术装备和防护设施, 最大程度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技术标准体系, 促进企业安全生产技术装备全面达到国家和行业标准, 实现我国安全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 积极推进重点行业的企业重组和矿产资源开发整合, 彻底淘汰安全性能低下、危及安全生产的落后产能;以更加有力的政策引导, 形成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2严格企业安全管理

(1) 进一步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

企业要健全完善严格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坚持不安全不生产。加强对生产现场监督检查, 严格查处违章指挥、违规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三违”行为。凡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组织生产的, 要责令停产停工整顿, 并对企业和企业主要负责人依法给予规定上限的经济处罚。对以整合、技改名义违规组织生产, 以及规定期限内未实施改造或故意拖延工期的矿井, 由地方政府依法予以关闭。要加强对境外中资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和管理, 严格落实境内投资主体和派出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督责任。

(2) 及时排查治理安全隐患。

企业要经常性开展安全隐患排查, 并切实做到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建立以安全生产专业人员为主导的隐患整改效果评价制度, 确保整改到位。对隐患整改不力造成事故的, 要依法追究企业和企业相关负责人的责任。对停产整改逾期未完成的不得复产。

(3) 强化生产过程管理的领导责任。

企业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成员要轮流现场带班。煤矿、非煤矿山要有矿领导带班并与工人同时下井、同时升井, 对无企业负责人带班下井或该带班而未带班的, 对有关责任人按擅离职守处理, 同时给予规定上限的经济处罚。发生事故而没有领导现场带班的, 对企业给予规定上限的经济处罚, 并依法从重追究企业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4) 强化职工安全培训。

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殊工种人员一律严格考核, 按国家有关规定持职业资格证书上岗;职工必须全部经过培训合格后上岗。企业用工要严格依照劳动合同法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凡存在不经培训上岗、无证上岗的企业, 依法停产整顿。没有对井下作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教育, 或存在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的企业, 情节严重的要依法予以关闭。

(5) 全面开展安全达标。

深入开展以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为内容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凡在规定时间内未实现达标的企业要依法暂扣其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 责令停产整顿;对整改逾期未达标的, 地方政府要依法予以关闭。

3建设坚实的技术保障体系

(1) 加强企业生产技术管理。

强化企业技术管理机构的安全职能, 按规定配备安全技术人员, 切实落实企业负责人安全生产技术管理负责制, 强化企业主要技术负责人技术决策和指挥权。因安全生产技术问题不解决产生重大隐患的, 要对企业主要负责人、主要技术负责人和有关人员给予处罚;发生事故的, 依法追究责任。

(2) 强制推行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

煤矿、非煤矿山要制定和实施生产技术装备标准, 安装监测监控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等技术装备, 并于3年之内完成。逾期未安装的, 依法暂扣安全生产许可证、生产许可证。运输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的道路专用车辆, 旅游包车和三类以上的班线客车要安装使用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 于2年之内全部完成;鼓励有条件的渔船安装防撞自动识别系统, 在大型尾矿库安装全过程在线监控系统, 大型起重机械要安装安全监控管理系统;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 努力提高企业安全防护水平。

(3) 加快安全生产技术研发。

企业在年度财务预算中必须确定必要的安全投入。国家鼓励企业开展安全科技研发, 加快安全生产关键技术装备的换代升级。进一步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等, 加大对高危行业安全技术、装备、工艺和产品研发的支持力度, 引导高危行业提高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水平, 合理确定生产一线用工。“十二五”期间要继续组织研发一批提升我国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保障能力的关键技术和装备项目。

4实施更加有力的监督管理

(1) 进一步加大安全监管力度。

强化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对安全生产的综合监管, 全面落实公安、交通、国土资源、建设、工商、质检等部门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及工业主管部门的安全生产指导职责, 形成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管指导相结合的工作机制, 加强协作, 形成合力。在各级政府统一领导下, 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等影响安全生产的行为, 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和行业管理部门要会同司法机关联合执法, 以强有力措施查处、取缔非法企业。对重大安全隐患治理实行逐级挂牌督办、公告制度, 重大隐患治理由省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挂牌督办, 国家相关部门加强督促检查。对拒不执行监管监察指令的企业, 要依法依规从重处罚。进一步加强监管力量建设, 提高监管人员专业素质和技术装备水平, 强化基层站点监管能力, 加强对企业安全生产的现场监管和技术指导。

(2) 强化企业安全生产属地管理。

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有关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要按职责分工, 对当地企业包括中央、省属企业实行严格的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和管理, 组织对企业安全生产状况进行安全标准化分级考核评价, 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 并向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担保业等主管部门通报, 作为企业信用评级的重要参考依据。

(3) 加强建设项目安全管理。

强化项目安全设施核准审批, 加强建设项目的日常安全监管, 严格落实审批、监管的责任。企业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安全设施, 要包括安全监控设施和防瓦斯等有害气体、防尘、排水、防火、防爆等设施, 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安全设施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未做到同时设计的一律不予审批, 未做到同时施工的责令立即停止施工, 未同时投入使用的不得颁发安全生产许可证, 并视情节追究有关单位负责人的责任。严格落实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监管等各方安全责任。对项目建设生产经营单位存在违法分包、转包等行为的, 立即依法停工停产整顿, 并追究项目业主、承包方等各方责任。

(4) 加强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

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的作用, 依法维护和落实企业职工对安全生产的参与权与监督权, 鼓励职工监督举报各类安全隐患, 对举报者予以奖励。有关部门和地方要进一步畅通安全生产的社会监督渠道, 设立举报箱, 公布举报电话, 接受人民群众的公开监督。要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 对舆论反映的客观问题要深查原因, 切实整改。

5建设更加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

(1) 加快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基地建设。

按行业类型和区域分布, 依托大型企业, 在中央预算内基建投资支持下, 先期抓紧建设7个国家矿山应急救援队, 配备性能可靠、机动性强的装备和设备, 保障必要的运行维护费用。推进公路交通、铁路运输、水上搜救、船舶溢油、油气田、危险化学品等行业 (领域) 国家救援基地和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依托大型企业和专业救援力量, 加强服务周边的区域性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2) 建立完善企业安全生产预警机制。

企业要建立完善安全生产动态监控及预警预报体系, 每月进行一次安全生产风险分析。发现事故征兆要立即发布预警信息, 落实防范和应急处置措施。对重大危险源和重大隐患要报当地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有关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备案。涉及国家秘密的, 按有关规定执行。

(3) 完善企业应急预案。

企业应急预案要与当地政府应急预案保持衔接, 并定期进行演练。赋予企业生产现场带班人员、班组长和调度人员在遇到险情时第一时间下达停产撤人命令的直接决策权和指挥权。因撤离不及时导致人身伤亡事故的, 要从重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6严格行业安全准入

(1) 加快完善安全生产技术标准。

各行业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有关部门要根据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要求, 加快制定修订生产、安全技术标准, 制定和实施高危行业从业人员资格标准。对实施许可证管理制度的危险性作业要制定落实专项安全技术作业规程和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2) 严格安全生产准入前置条件。

把符合安全生产标准作为高危行业企业准入的前置条件, 实行严格的安全标准核准制度。矿山建设项目和用于生产、储存危险物品的建设项目, 应当分别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安全条件论证和安全评价, 严把安全生产准入关。凡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违规建设的, 要立即停止建设, 情节严重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主管部门实施关闭取缔。降低标准造成隐患的, 要追究相关人员和负责人的责任。

(3) 发挥安全生产专业服务机构的作用。

依托科研院所, 结合事业单位改制, 推动安全生产评价、技术支持、安全培训、技术改造等服务性机构的规范发展。制定完善安全生产专业服务机构管理办法, 保证专业服务机构从业行为的专业性、独立性和客观性。专业服务机构对相关评价、鉴定结论承担法律责任, 对违法违规、弄虚作假的, 要依法依规从严追究相关人员和机构的法律责任, 并降低或取消相关资质。

7加强政策引导

(1) 制定促进安全技术装备发展的产业政策。

要鼓励和引导企业研发、采用先进适用的安全技术和产品, 鼓励安全生产适用技术和新装备、新工艺、新标准的推广应用。把安全检测监控、安全避险、安全保护、个人防护、灾害监控、特种安全设施及应急救援等安全生产专用设备的研发制造, 作为安全产业加以培育, 纳入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政策支持范畴。大力发展安全装备融资租赁业务, 促进高危行业企业加快提升安全装备水平。

(2) 加大安全专项投入。

切实做好尾矿库治理、扶持煤矿安全技改建设、瓦斯防治和小煤矿整顿关闭等各类中央资金的安排使用, 落实地方和企业配套资金。加强对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的监督检查, 进一步完善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费用财务管理制度, 研究提高安全生产费用提取下限标准, 适当扩大适用范围。依法加强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制度建设, 加快建立完善水上搜救奖励与补偿机制。高危行业企业探索实行全员安全风险抵押金制度。完善落实工伤保险制度, 积极稳妥推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

(3) 提高工伤事故死亡职工一次性赔偿标准。

从2011-01-01起, 依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 对因生产安全事故造成的职工死亡, 其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调整为按全国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计算, 发放给工亡职工近亲属。同时, 依法确保工亡职工一次性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的发放。

(4) 鼓励扩大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培养。

进一步落实完善校企合作办学、对口单招、订单式培养等政策, 鼓励高等院校、职业学校逐年扩大采矿、机电、地质、通风、安全等相关专业人才的招生培养规模, 加快培养高危行业专业人才和生产一线急需技能型人才。

8更加注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1) 制定落实安全生产规划。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安全生产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 在制定国家、地区发展规划时, 要同步明确安全生产目标和专项规划。企业要把安全生产工作的各项要求落实在企业发展和日常工作之中, 在制定企业发展规划和年度生产经营计划中要突出安全生产, 确保安全投入和各项安全措施到位。

(2) 强制淘汰落后技术产品。

不符合有关安全标准、安全性能低下、职业危害严重、危及安全生产的落后技术、工艺和装备要列入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予以强制性淘汰。各省级人民政府也要制订本地区相应的目录和措施, 支持有效消除重大安全隐患的技术改造和搬迁项目, 遏制安全水平低、保障能力差的项目建设和延续。对存在落后技术装备、构成重大安全隐患的企业, 要予以公布, 责令限期整改, 逾期未整改的依法予以关闭。

(3) 加快产业重组步伐。

要充分发挥产业政策导向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加大对相关高危行业企业重组力度, 进一步整合或淘汰浪费资源、安全保障低的落后产能, 提高安全基础保障能力。

9实行更加严格的考核和责任追究

(1) 严格落实安全目标考核。

对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企业完成年度生产安全事故控制指标情况进行严格考核, 并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加大重特大事故的考核权重, 发生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 要根据情节轻重, 追究地市级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的责任;后果特别严重、影响特别恶劣的, 要按规定追究省部级相关领导的责任。加强安全生产基础工作考核, 加快推进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 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2) 加大对事故企业负责人的责任追究力度。

企业发生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 追究事故企业主要负责人责任;触犯法律的, 依法追究事故企业主要负责人或企业实际控制人的法律责任。发生特别重大事故, 除追究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实际控制人责任外, 还要追究上级企业主要负责人的责任;触犯法律的, 依法追究企业主要负责人、企业实际控制人和上级企业负责人的法律责任。对重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负有主要责任的企业, 其主要负责人终身不得担任本行业企业的矿长 (厂长、经理) 。对非法违法生产造成人员伤亡的, 以及瞒报事故、事故后逃逸等情节特别恶劣的, 要依法从重处罚。

(3) 加大对事故企业的处罚力度。

对于发生重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或一年内发生2次以上较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并负主要责任的企业, 以及存在重大隐患整改不力的企业, 由省级及以上安全监管监察部门会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向社会公告, 并向投资、国土资源、建设、银行、证券等主管部门通报, 一年内严格限制新增的项目核准、用地审批、证券融资等, 并作为银行贷款等的重要参考依据。

(4) 对打击非法生产不力的地方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

在所辖区域对群众举报、上级督办、日常检查发现的非法生产企业 (单位) 没有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查处, 致使非法生产企业 (单位) 存在的, 对县 (市、区) 、乡 (镇) 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以及相关责任人, 根据情节轻重, 给予降级、撤职或者开除的行政处分, 涉嫌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国家另有规定的, 从其规定。

(5) 建立事故查处督办制度。

依法严格事故查处, 对事故查处实行地方各级安全生产委员会层层挂牌督办, 重大事故查处实行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挂牌督办。事故查处结案后, 要及时予以公告, 接受社会监督。

关于进一步规范接待工作的通知 篇8

为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禁毒和防治艾滋病工作的决策和部署,落实省委、省政府制定的《云南省新一轮禁毒人民战争实施方案(2008~2009年)》和《云南省新一轮防治艾滋病人民战争实施方案(2008~2010年)》(云发〔2008〕13号)精神,根据《云南省教育厅贯彻落实云南省新一轮禁毒和防治艾滋病人民战争工作方案(2008~2010年)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我省学校禁毒和预防艾滋病工作,巩固和扩大三年禁毒和防治艾滋病人民战争成果,全面、有效地遏制毒品和艾滋病的蔓延,构筑教育系统的坚固防线,现结合我省教育系统实际,提出以下意见,请各地和学校认真落实。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三生教育”,坚持宣传教育为主、符合实际、分层分类指导原则和规范性原则,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坚持活动载体的创新,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努力提高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我省学校禁毒和预防艾滋病工作的整体推进。

二、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云南省在过去一轮的禁毒和防治艾滋病人民战争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教育系统在禁毒和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战线上也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云南省禁毒和预防艾滋病形势的严峻性和紧迫性,要认识到帮助青少年掌握预防艾滋病、预防毒品的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远离感染艾滋病的危险行为,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党和国家赋予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而光荣的使命。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加强领导,高度重视学校禁毒和预防艾滋病工作,按照相关文件精神,精心部署,认真落实,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强化宣传教育、加强交流与合作,确保该项工作全面、深入、规范、创新地开展,在新一轮禁毒防艾人民战争中发挥教育的先导作用。

(二)增加经费投入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禁毒和预防艾滋病工作经费列入年度预算,逐步增加经费投入,并严格按照管理规定,专款专用。各州市教育部门要主动争取当地艾办、禁毒办对学校禁毒防艾工作所需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协调保证学校禁毒防艾工作的顺利开展。鼓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扩大宣传面,争取社会各界和多种渠道的支持,更为有效地开展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

(三)人员保障到位

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成立一把手负责的禁毒和预防艾滋病工作领导小组。

2.各级各类学校要成立一把手负责的健康教育工作小组。

3.各基地和示范学校要有相对固定的骨干教师。

4.各基地要有专人负责基地工作。

三、工作任务及要求

(一)课程建设

1.课程设置

继续按照《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新一轮禁毒和防治艾滋病人民战争工作方案(2008~2010年)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云教体〔2008〕9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文件的要求实施。

2.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应紧紧围绕禁毒和预防艾滋病的基本知识,结合“三生教育”内容,穿插生命意义内容、参与式教学活动、相关生活技能教育、教学技能训练。随着每年禁毒和预防艾滋病形势的发展,教学内容要随之更新。

3.课程教学方法及手段

在各级各类学校的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中可采用讲授法、同伴教育法、参与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实践教学法、微格教学法等。在教学手段上,应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制作教学课件,充分利用教学媒体(包括文字教材、音像教材、CAI课件等),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功能,增强教学的高效性。

在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过程中,要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态度、价值观及基本技能,最终达到抵御毒品和预防艾滋病的综合能力;在预防艾滋病教学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授课和活动组织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艾滋病防治的行动;拓展教学空间,加强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密切联系,预防知识教育与当地实际相结合。

4.教材建设

(1)继续以基地为依托,做好教材建设工作,在教学实践中检验并改进现有教材。

(2)继续做好精品教程、教学课件以及活动包的开发。

(3)前期开发的《学校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教师指导丛书》高师院校本、普通院校本、中学本、小学本已付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下一步需做好丛书的征订工作。

5.队伍建设

(1)各学校要有稳定的师资队伍,要加大师资队伍的培养力度,选拔培养骨干教师,积极参与省级培训和外出交流活动,积极开展校内和校际间的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增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2)各学校要提供一定的科研课题、经费,带动教师开展科研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教学效果。

(二)加强基地和示范学校的建设

1.对各基地和示范学校的要求和目标任务继续按照《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强禁毒防艾基地建设的通知》(云教体〔2006〕8号)文件执行。

2.根据新一轮禁毒和防治艾滋病人民战争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各基地和示范学校要站在全省的高度,加强领导和统筹,研究工作,开拓思路,进一步加强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发挥基地和示范学校在全省学校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3.加大基地和示范学校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的投入,增强各基地和示范学校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的实力。教育厅将进一步加强对各基地和示范学校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的指导、督查和评估,规范各基地和示范学校的禁毒和预防艾滋病工作,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创新性。

4.积极开展基地和示范学校与省外、国外的交流活动,加强基地和示范学校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争取做到一般教师骨干化,骨干教师专家化,基地和示范学校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课程精品化,增强基地和示范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力量。

(三)加大师资培训力度

根据云南省教育厅《实施意见》文件精神,2008~2010年,全省将培训4 000名教师宣传骨干。云南省教育厅将依托各个基地和示范学校和云南省高校禁毒防艾教育信息网,开展各级各类培训活动。

1.针对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省级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骨干教师培训。

2.加强州市级培训者的培训(TOT),为州市培养骨干力量,多级联动,尽可能多的培训骨干教师。

3.积极开展禁毒和预防艾滋病学生宣传志愿者和教育志愿者的培训。

4.建立和完善云南省高校大学生禁毒防艾教师资格认证实训项目,以通过项目实施充实云南省中小学禁毒防艾教师队伍,实现禁毒防艾的可持续发展。

(四)丰富和规范禁毒防艾主题系列活动

总结以往开展禁毒防艾主题系列活动的经验得失,整合资源,发挥优势,继续围绕“5·25”、“6·26”、“12·1”进一步开展2009年云南省禁毒防艾主题系列活动。深化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的影响,发挥教育系统的资源优势,扩大学校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的宣传覆盖面。

(五)完善“云南省高校禁毒防艾教育信息网”网站建设

1.进一步加强网站建设,积极利用网络技术扩大禁毒防艾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开展远程教育,及时提供全面、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为全省各学校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扩大禁毒防艾教育的覆盖面,增强禁毒防艾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通过将网站信息发布量作为年终评估的参考指标等方式自上而下加大对各高校信息更新的要求;开展相关活动,如优秀新闻评选等,丰富网站信息内容,继续做好完善网站功能的工作,完善网站留言板等常用功能。

3.开发网络视频平台,力求提供最为直接的信息资源,不断加强教学板块设计、开发网上相关教育测评系统。

(六)深化科研工作

1.争取各级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和多种渠道的经费支持,鼓励以基地、学校为单位或单位间的团队合作,深入开展多视角、多领域的禁毒和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理论研究。

2.鼓励支持学校禁毒和预防艾滋病骨干教师积极申请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提升理论水平,增强教学综合能力。

3.各教育行政部门、各学校要设立专门的经费,提供禁毒和预防艾滋病项目,鼓励骨干教师申报研究。

(七)积极拓展社会服务功能

1.加强禁毒和预防艾滋病宣传和教育学生志愿者培训,与红十字会、疾控中心、禁毒局、防艾局等部门合作,开展志愿服务和宣传活动,增加社会覆盖面。

2.把学生法制宣传教育、健康教育、“三生教育”、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融为一体,依托云南省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学科研示范培训基地,继续健康教育展览馆的后续建设工作,立足学校,面向社会,全面展示我省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教学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3.对我省禁毒和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中的典型问题加以提炼和研究,总结经验,找出问题,进行理论提升并提出解决的办法,提供给相关政府部门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

4.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加强我省禁毒和预防艾滋病骨干师资的培养力度,加强教学研究和理论研究工作,提升我省学校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教学、科研、培训水平,凝练经验,辐射社会。

四、落实责任,加大工作检查力度

(一)各州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本意见制定并上报相关的管理文件,加强本地学校的禁毒和预防艾滋病工作,接受上级行政部门的督导,配合上级行政部门对本地学校的督导和检查。

(二)教育厅将加强对各州市教育行政部门、各基地、各高校的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的督导、检查和评估。并将禁毒防艾教育工作纳入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内容,建立奖惩机制。

关于进一步规范接待工作的通知 篇9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新闻宣传工作,增强广大职工的新闻宣传意识,展示企业发展经营成果及职工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增强企业凝聚力、战斗力、向心力,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存在问题

根据以往各部室报送新闻简报相关情况,目前还存在以下问题函待解决。

(一)职工普遍缺乏新闻宣传意识,不知道哪些内容可以宣传。

(二)新闻稿件质量参差不齐,有的没有重点,有的像流水账,有的像总结报告,有的文章内容前后不统一,缺乏基本新闻稿件写作知识。

(三)存在不重视的问题,新闻稿件中错别字、缺字漏字、规范说法错误、语句不通顺等问题时有发生。

(四)不注重新闻的时效性,没有提前写稿的意识,有的稿件时隔几天才走审批流程。

(五)不注重日常的新闻宣传素材的收集,没有随手拍、随手记的习惯。

(六)照片质量普遍较低,没有基本的构图、角度等拍摄意识,没有多拍视频、照片的习惯。

二、解决措施

(一)组建宣传队伍。

从各部室,工厂各办公室、班组挑选工作认真、责任心强、有一定文字水平的同志为通讯联络员,组成宣传队伍。各部室,工厂各办公室、班组各推荐1名通讯联络员于5月27日前报宣传部。通讯联络员员负责部室、办公室、班组的新闻素材收集、稿件撰写、照片视频拍摄等工作,及时做好各自重要工作动态的宣传报道工作,积极开展宣传报道活动,促进宣传报道工作再上台阶。

(二)组织开展新闻宣传相关培训。

从新闻标题的策划、描写形式,稿件的立意、行文结构、采写理念及技巧,基层通讯员常用到的消息载体,不同场景照片拍摄技巧等方面内容入手,促使通讯员提升宣传意识,拓展宣传工作思路,增强对新闻的敏感性,提高公司宣传队伍整体能力水平。

(三)组织开展新闻素材征集活动。

广泛发动全体职工力量,围绕企业中心工作和决策部署、身边的典型人物、优秀团队的感人事迹或生动故事、日常工作中的精彩瞬间、应对困难挑战的举措成效、工作生活中的有趣日常、正能量文化氛围、同事之间的沟通交流等内容,征集简短文字描述、随手拍的照片视频等新闻宣传素材。

三、稿件相关要求

(一)质量要求

新闻稿件应主题鲜明突出,内容真实准确,切忌含混、模糊、夸张。各部室主要负责人是本部室送审新闻稿件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应严格审核把关,新闻稿作者是送审新闻稿件的直接责任人。

(二)撰写要求

1.新闻标题要简洁、客观、有新意,标题一般不超过20字。

2.稿件文字应准确、严谨、简练,语言鲜明生动、通俗易懂。构成新闻要素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过程必须真实;新闻中引用的资料、事实、引语、数字,涉及的人物姓名及其职务、职称等均应准确无误。

3.涉及公司经营数据、发展战略等涉密内容应严格把关,征求相关业务部门、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意见,经同意后发布。

4.普通新闻消息稿字数一般不超过500字,重要会议活动、专项工作稿件一般不超过1000字,减少会议和公司领导活动新闻报道,把更多版面、镜头和声音对准基层、留给群众。增加图片新闻、视频新闻发布频次。

5.新闻编辑发布时,应尽量淡化职务称谓;提及职务的应在文稿开始提一次,其后再出现时直称姓名。

(三)格式及投稿要求

1.排版格式以公司公文格式为标准。

关于进一步规范接待工作的通知 篇10

发布时间:2009-5-19 21:57:29 稿件来源:市督察支队 公安部文件

公通字[2005]81 号

公安部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 警务督察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公安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决定》(中发[2003]13号)和第二十次全国公安会议精神,进一步规范警务督察工作,公安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规范警务督察工作的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ΟΟ五年十一月八日

公 安 部 办 公 厅 2005年11月16日印发

关于进一步规范警务督察工作的意见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决定》(中发[2003]13号)和第二十次全国公安会议精神,进一步规范警务督察工作,确保各级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职责、行使职权和遵守纪律,依据《人民警察法》和《公安机关督察条例》,特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依据《公安机关督察条例》,坚持立足建设、强化监督、纠防并举、重在预防的工作方针,进一步拓宽警务督察工作领域,规范警务督察工作程序,加大警务督察工作力度,为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和良好服务。

2、工作目标。健全完善与《公安机关督察条例》配套衔接的督察法规制度体系,切实提高制度化、法制化水平;全面规范警务督察工作的职责任务、工作程序、方式方法,形成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运转协调、制约有效、权责一致的警务督察工作运行机制;统一规范督察机构,全面提高督察民警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落实督察装备勤务保障,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训练有素、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精干高效、有权威的督察队伍。

3、基本原则。

——严格依法办事的原则。督察制度是法律制度,必须严格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范警务督察工作,确保科学健康发展。

——紧密结合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原则。着眼于警务督察工作的总体需求和长远发展,体现督察性质特点,把规范警务督察工作融入到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之中,并促进和推动公安队伍正规化进程。

——全面协调、逐步规范的原则。既要统筹规划,积极推进警务督察工作全面均衡发展,又要加强分类指导,及时规范警务督察自身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和较为成熟的方面,真正形成在整体推进中突出重点,以重点工作带动整体工作的良性发展态势。

——与时俱进、尊重首创的原则。认真总结基层督察机构在实际工作中探索、积累的成功经验,深入研究、把握新形势下警务督察工作的规律、特点,推动警务督察工作整体水平不断提升。

二、职责任务

4、职责定位。警务督察是公安机关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公安机关督察条例》监督和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职责、行使职权和遵守纪律。

5、基本任务。依据《公安机关督察条例》,督察机构对重要的警务部署、措施、活动的组织实施,刑事案件、治安案件的立案、侦查、调查、处罚和强制措施的实施,治安、交通、户政、出入境等公安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执行,内务管理、文明执法执勤和遵守警容风纪规定,处置公民报警、请求救助和控告申诉等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职责、行使职权和遵守纪律的情况进行现场督察。

督察机构负责“维护公安民警执法权益委员会”日常工作,通过及时出现场调查取证、认真澄清不实举报投诉,协调、配合、督促有关部门严肃查处抗法袭警、恶意诬告陷害民警、阻挠干扰民警依法履行职责的不法侵害行为,保障公安机关执法活动的正常进行,维护公安民警执法权益和公安机关执法权威。

三、主要工作方式

6、现场督察。督察机构对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职责、行使职权和遵守纪律情况进行的同步监督和检查,是最基本的督察方式。要充分发挥现场督察的优势,强化公安系统内部监督管理的力度和深度,对存在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纠正、早解决,并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认真整改,建章立制,堵塞漏洞。

现场督察可以分为明查、暗访、专项督察、集中督察等具体督察形式。

7、核查检举控告。督察机构受理对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履行职责、行使职权和遵守纪律情况的检举控告并进行调查处理,侧重于受理对正在发生的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违法违纪行为的检举控告,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同时,澄清不实投诉,查究恶意诬告、陷害公安民警的行为,切实维护公安机关的执法权威和公安民警的合法权益。通过核查检举控告,掌握、分析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职责、行使职权和遵守纪律情况,及时发现倾向性和苗头性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建议并督促落实。

8、查处违法违纪行为。督察机构针对涉及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违法违纪行为的投诉或在督察活动中发现的有关违法违纪问题线索进行初核,调查了解事实真相,提出处理建议。通过调查认定违法违纪问题确实存在而应当追究责任的,应及时移交纪检监察、政工部门或司法机关办理。

9、警务评议。督察机构听取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的意见。

四、工作运行机制

10、要进一步健全完善警务督察工作运行机制,科学合理地调整配置警务督察工作基本要素和各种督察资源,提高警务督察工作的整体水平。

11、现场督察工作机制。建立实行重大案(事)件现场督察制度、内务管理和警容风纪例行督察工作制度、公安中心工作和重大警务部署督察参与工作制度、对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督察制度。制定出台《督察暗访工作规定》,加强对民警涉黑涉恶和涉毒赌色等深层次重大违法违纪问题的预警防范。规范督察机构核查检举控告和查处违法违纪行为程序,出台《公安机关受理处置人民群众110电话投诉工作规定》及值班备勤等其他配套制度。改进警务评议工作,制定实施科学、规范的警务评议制度和指标、评估体系。

12、维护公安民警执法权益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维护公安民警执法权益工作机构,制定受案、办理和处置工作制度,建立公安机关执勤风险评估机制、公安民警求助制度、澄清不实投诉正名制度、重大案(事)件及时介入核查、通报制度和新闻发布制度等。

13、基础业务建设工作制度。建立警务督察周报告月通报制度、派出督察组制度和警务督察业务基础台账制度,建立健全现场督察工作程序规范。完善公安部督察委员会工作制度,建立与其他警种和部门的协调配合制度,注重督察成果的转化和运用。

五、组织保障

14、理顺组织体制。落实关于地方各级公安机关督察机构对上一级公安机关督察机构和本级公安机关行政首长负责的规定,加大系统监督管理力度。落实关于督察长由同级公安机关领导成员副职担任和地方各级公安机关督察长、副督察长在任免前必须征求上一级公安机关意见的规定,为便于开展工作,督察长由纪委书记担任,专职副督察长由督察机构主要领导担任并主持本级公安机关督察工作,兼职副督察长由相关部门的主要领导担任;督察长、副督察长的任免严格按照规定条件、程序和审批权限进行。根据警务督察工作自身任务和特点,督察人员的提拔使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属于本级公安机关管理的,在本级公安机关督察机构内部进行民主测评。

15、规范机构设置。严格按照《公安机关督察条例》的规定,建立健全省、市、县公安机关督察机构,并在公安边防、消防部队,出入境边防检查部门,铁道、交通、民航、森林公安机关,海关缉私部门,以及有必要的专业公安机关设立督察机构。根据督察工作实践需要,督察机构实行队建制。

16、配齐配强人员。地方各级公安机关督察机构应配备适应工作实际需要的督察人员。按照《公安机关督察条例》关于督察人员的条件,严格实行督察人员任职资格制度、限期轮岗交流制度,探索实行实编制与虚编制混合编制制度、拟提拔干部到督察机构锻炼制度。

17、加强教育培训。严格落实“三个必训”的要求,并按照督察人员先培训后上岗的法律规定,拟调任的督察人员必须经过不少于1个月的专门培训并经考核合格授予专业资格才能上岗工作。实行部、省两级督察机构管理的岗位培训制度,明确承担培训任务的责任主体和公安院校或机构。修订完善以《公安警务督察》为核心的警务督察教材体系,在有条件的公安院校试设警务督察课程。

18、严格内部管理。健全完善内部管理各项规定,完善警务督察工作考评制度,探索实行警务督察等级化管理和量化考核制度。

19、规范督察行为。制定督察人员工作规范和行为规范,严格执行重大督察事项审批、报告制度,严格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督察职权,严明纪律,坚决防止督察特权思想,主动接受监督。

20、落实装备经费。根据《公安警务督察队装备配备标准》,配备警务督察队开展警务督察工作所必需的交通、通讯、取证器材等装备、设备。警务督察业务经费列入各级公安机关经费预算,其中贫困地区由上级给予适当补贴。中西部地区督察机构装备经费保障列入中央财政补助范围。

21、强化科技保障。开展“金盾工程督察管理信息系统”建设,2005年年底前,建立以现场督察、违法违纪线索核查、督察人员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全国公安督察业务信息系统,以部、省两级及大中城市公安信息网络为依托,逐步向市、县督察机构延伸。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及其他先进科技手段,探索实施网上督察、网上投诉和督察办公自动化,努力提高警务督察工作科学化、信息化、自动化水平。

关于进一步规范接待工作的通知 篇11

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以下简称入学工作)关系千家万户,备受人民群众关注。由于重点大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分布尚不均衡,群众需求多元,调整需要时间,仍不同程度存在义务教育择校问题,影响了社会对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满意程度,不利于和谐稳定。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现就进一步加强直辖市、副省级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以下简称重点大城市)入学工作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明确重点大城市入学工作的目标任务

2014年各重点大城市应制订完善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方案。到2015年,重点大城市所有县(市、区)实行划片就近入学政策,100%的小学划片就近入学;90%以上的初中实现划片入学;每所划片入学的初中90%以上生源由就近入学方式确定。

逐步减少特长生招生学校和招生比例,到2016年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招收特长生的初中学校所招收的特长生比例应降到5%以内。没有特长生招生方式的省份不再增设该方式。

到2017年,重点大城市95%以上的初中实现划片入学;每所划片入学的初中95%以上的生源由就近入学方式确定。组织考试及与入学挂钩行为得到杜绝,与择校有关的乱收费得到根治。

已经实现上述目标的城市要进一步巩固提高。

二、进一步纠正影响重点大城市入学工作的违规行为

不得违反《义务教育法》免试规定。入学工作禁止组织笔试、面试或任何变相形式的考试、考核。各重点大城市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较高,入学报名工作要在网上进行,要充分发挥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

不得抢夺生源和举办相关培训班。要纠正个别学校以各种学科类实验班名义招生的行为。禁止初中从小学各个年级选拔学生进行“特殊”培养,变相抢夺生源,破坏正常教育生态的行为。任何学校不得举办或参与举办各种培训班选拔生源。

保持治理择校乱收费高压态势。巩固治理乱收费成果,防止反弹。坚决查处个别学校收取择校费的行为,坚决切断收取择校生与获得利益的联系。特别要治理通知家长到指定单位缴纳各种名义的择校费的行为。择校生或小升初不按规定入学的学生不得享受优质高中到校指标。

三、加强重点大城市入学工作的组织领导

制订工作方案。各重点大城市要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确定总体及阶段性目标,制订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工作方案要突出重点地区,着力聚焦主城区择校问题;突出热点学校,着力控制并逐步缩减一些名校、热点学校的择校生比例;突出重点时段,提前做好入学工作预案和政策解读工作;突出重点学段,在抓好就近入学的同时,特别抓好前期的规划、规范与引导。

狠抓工作落实。各重点大城市要将入学工作纳入教育综合督导,作为衡量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效的重要指标,建立全方位、经常化的督导检查机制,把评价考核与表彰奖励、行风评议、政绩考核紧密联系起来。要不定期开展专项治理工作,坚决查处违法违纪违规行为,追究有关单位和个人责任,进行通报和曝光,发挥专项治理的警示作用。

各重点大城市相关工作安排及责任人、联系人名单、详细联系方式请于2014年3月底前报我部基础教育一司。

联系人:陈东升

电话:010-66096451

电子邮箱:snoopy@moe.edu.cn

教育部办公厅

关于进一步规范接待工作的通知 篇12

一、认真落实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政策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2008年第33号公告, 加强对超薄塑料购物袋生产行为监管, 从源头上对超薄塑料购物袋生产进行遏制。加强调研, 摸清本行政区域内塑料袋生产企业有关情况, 及时了解和掌握有关生产企业转产、停产情况, 核实超薄塑料购物袋生产是否得到有效遏制。加强对生产企业的引导, 建立塑料购物袋生产企业产品质量监督机制、督促企业严格按国家标准组织生产, 保证塑料购物袋的质量。积极推动和抓好超薄塑料袋的禁止流通、使用工作。

二、认真落实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政策

认真贯彻落实《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管理办法》, 加强对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和明码标价行为的督查, 积极推进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工作。在抓好超市、商场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工作基础上, 继续加强集贸市场、零售摊贩、个体工商户等薄弱环节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工作。

三、做好限产限售限用塑料购物袋政策的宣传工作

限产限售限用塑料购物袋政策涉及到居民消费模式的根本革命和消费观念的根本转变, 国内外都高度关注, 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努力营造限产限售限用塑料购物袋的良好氛围。组织电视媒体播放公益广告, 开展系列宣传报道, 重点宣传对国务院办公厅《通知》精神的贯彻落实情况、商场超市有偿使用先进典型、社区、集贸市场落实情况, 以及不符合安全标准的超薄塑料袋生产和使用所带来的健康和环境问题等;在各大超市等重点场所张贴告示或宣传画。

四、加强对限产限售限用塑料购物袋政策有关问题研究

上一篇:升旗仪式小学生讲话稿下一篇:高中毕业祝福语给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