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风险及其防范问题(共12篇)
审计风险及其防范问题 篇1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其对应的市场经济制度也愈加完善和健全, 并且随着我国一系列金融、行政制度的陆续颁布, 审计在我国社会经济建设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优势也愈加明显, 审计受到更多人的重视, 不过当我们在关注审计期间, 也需要对其提出更严格的要求, 这样大家对审计责任、审计质量等问题也日益关注。在实践过程中, 由于审计带来的一系列审计矛盾也比较多。怎么增强审计质量、减少审计风险, 是目前亟需处理的难题。本文通过分析审计风险的定义, 对造成审计风险的根本原因与预防策略等进行深入性研究, 从而全面介绍了笔者的个人看法。
一、审计风险的定义与特点
1. 审计风险的定义
审计属于一项涉及多个审计事项且多个要素彼此融合的复杂工作。此工作是把客观事实通过主观理念进行表达, 以此会导致主观和客观的相冲突、审计论点和客观事实不符的现象, 此现象一旦成真, 就会让被审计组织、审计委托者与其他审计报表运用方受到不利影响, 同时在社会特定领域内带来消极影响, 审计组织也会由此需担负其必要的责任。此由于审计论点和客观现实的不符与审计主体活动的失误带来的消极影响与审计主体担负起必要的责任的现象, 即为审计风险。若想更准确、全面地了解审计风险, 一定要全面掌握审计质量、审计责任这两个极其关键的定义。第一, 审计风险和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紧密相连。从本质上来看, 审计风险属于审计质量不达标带来的风险, 它和审计质量的关系是密切相连的, 存在着此起彼伏的特点。第二, 审计责任和审计风险的内在联系也比较紧密。审计工作者对审计质量、审计论点的准确性与合理性、审计活动的科学性与规范性承担相应的责任, 无审计责任的话, 也就不会形成审计风险。
2. 审计风险的特点
(1) 审计风险的客观性。从客观层面上来看, 审计风险是必然存在的一个事实。审计行为的各个环节都存在审计风险, 审计行为也是在某个特殊的审计场所中开展下去, 场所的局限性也会导致审计论点和客观事实不符;并且, 审计活动中选择的科技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由此从客观角度来看, 必然存在审计风险。
(2) 审计风险的可能性。第一, 审计事件会不会出现也存在一定的概率。整体来看, 每个审计单位都会出现审计风险, 而到底是哪一个审计单位会出现相应的审计事件, 这是无法预测的。第二, 审计事件出现的时间与带来的影响也存在概率特征。
(3) 审计风险的损害性。对于审计风险来说, 它代表着遭受损害的概率。假若审计事件绝对不会带来任何损害, 那么审计风险就不存在。
(4) 审计风险的隐匿性。审计风险存在一定的损耗, 不过其损耗是隐匿的, 它仅仅是一个概率事件, 并非是客观现实, 为此当审计事件并未出现的时候, 它是不能够预测的。
(5) 审计风险形成原因的繁琐性。造成审计风险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 它包括审计主体与审计客体等方面的问题, 同时也涉及到审计场景等有关因素。这存在内在因素, 也存在外在因素, 包括可辨因素, 也包括非可辨因素, 涉及到独立因素, 也涉及到综合因素。
(6) 审计风险预防的困难性。对于造成审计风险的原因来说, 其繁琐性也直接导致审计风险预防的困难些。
二、探究审计风险形成的成因
1. 审计对象与审计内容的繁琐性与全面性
目前审计对象过于复杂, 由于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增与项目交易的愈加复杂多变, 审计信息体系也变得愈加的繁琐起来。审计信息失真问题不断发生, 其成因比较复杂。这对于审计工作者来说, 也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当随机审计过程中, 审计信息操作失误或许不一定被发现。不过针对金融衍生产品例如期权的明确与计量隐匿的运营风险会更高。由此来看, 考虑到审计对象愈加复杂、审计内容愈加广泛, 审计单位面对的风险也在不断提高。
2. 不健全的审计法律环境
目前, 这个时代属于一个过于依赖审计信息的时代, 与之前相比, 被审计对象也愈加复杂。审计法律环境代表着某个阶段国家法规对审计活动的干预、规划情况与对审计工作者的保障或裁员情况。从法律层面来看, 它针对审计政策的所有法规都是为确保审计更具有独立性、真实性与公正性。审计的独立性与公正性愈显著, 审计单位与审计工作者在工作期间就会愈加客观、科学。并且, 也能够促进审计政策的不断优化。我国法律体制对审计政策带来影响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即政策的规范与完善, 不过,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 法律制度的建设具有一定的迟缓性, 这导致审计活动在进行的过程中共遇到一些难题, 审计期间的操作失误率也不断提高。
3. 审计方式与流程存在漏洞
目前一般选择随机审计的方式开展审计工作, 此方式和内部管控体系有一定的关联, 内部管控体系若要得以优化也存在一定的难度, 需要避免失误及规避徇私舞弊现象的发生, 不过从某种意义上来看, 只能够规避, 且无法根绝。考虑到具体现象都会受到经济、周期与成本的影响, 现代审计方式需要对审计成本与审计风险的均衡性进行研究, 唯有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才能够开展审计工作。审计方式包括两类, 其分别是统筹随机取样法与研究性复核法, 考虑到随机取样审计会带来一定的误差, 同时研究性复核法也存在极大风险, 为此审计风险的组建内容存在一定的繁琐性。此策略的优势是能够减少审计成本, 其不足是提高了审计风险。
三、防范审计风险出现的策略
公司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所以需要制定有关方案来预防审计风险的出现。
1. 若要评估、管控与研究审计风险, 一定要选择研究性策略
其一, 评估风险, 对搜索出来的风险对应的信息与数据进行研究, 构建合理策略处理危机, 并对其审计风险进行有效估测。其二, 若被审计组织内部管理体系不健全, 同时审计自身的风险较高, 那么可拒绝再次审计或不再发表意见;也可以在企业审计报表制定完成之后开始审计。其三, 总结审计论点时务必要全面、具体可, 确保把审计范围、审计内容论述清晰、表达全面, 同时要对所下结论承担责任;不可将论点表达得过于绝对, 对个别事项表达的意见要有所保留。其四, 需分析风险形成的原由, 需尽快告知涉及此事项的全部有关人, 总结出来的任何审计论点与评估均要有所凭据, 同时涉及此事的有关人员均需担负起相关责任。其五, 增强审计单位的权威性, 审计工作者本身对风险要有较高的警惕意识, 需最大程度地抵御来自外界所有的压力与抵制, 例如行政与国家干部的干扰, 保障审计工作者在开展工作过程中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降低风险, 如出现风险的时候, 审计工作者需要更灵活地解决, 以此确保审计工作能够高效、准确进行下去。
2. 增强审计质量, 加大对特殊案例研究
积极采取有效策略, 来规避审计风险, 增强审计质量, 加大对特殊案例的研究力度, 需要涉及到的理论知识要全面分析, 不断积累经验;同时也需增强对新知识、新理论的运用和掌握, 在开展审计活动时, 需严格遵从政府针对审计规则的系列规定, 审计活动需满足审计规则的具体要求, 同时以此具体化、详细化管理, 并进行逐一优化和健全, 确保其发挥合理性与可操作性等优势;职位责任制度也需进一步优化, 所有职责均有人员来承担;制约制度也需进一步完善, 通过颁布奖励政策, 假如提供与案件有关的信息, 会对其进行奖励、审计工作优异者给予赞扬, 对犯错者需要求其承担责任。
3. 增强审计工作者专业素质, 提高职业素养
公正、客观、独立也属于职业道德的重要准则。对于独立性而言, 它代表着注册审计师在开展工作的时候, 不管是本质上, 还是形式上, 均需保持绝对的独立性, 避免受到其他组织或单位的牵制或干扰。审计工作者需要具有客观、无私的精神, 当不受所有个体与外在要素影响的情况下开展审计工作。从形式上来看, 站在财务、职务的层面上来分析, 确保具有独立性的身份才可开展审计工作。对于客观性来说, 它代表着注册审计师在开展工作的时候, 需要考虑客观事实, 不可受到他人牵制, 同时也不可由于个人偏好来研究与评价案件。对于公正性来说, 它代表着注册审计师在开展工作的时候, 需要具有真诚、客观的精神, 以此能够更公平地对待有关利益个体或团体。
4. 筛选风险基金或选购责任保险
若要提高对一切客户对服务品质的认可度, 审计工作者一定要重视工作质量, 保障工作迅速、有效地顺利开展, 以此才可以迎接更大挑战和考验。其制定的相关策略有很多, 例如筛选风险基金或购买保险, 若事务所的理赔实力增强, 那么社会公信力就会提高。根据我国《注册会计师法》的法规要求, 会计师事务所需要根据相关规则组建风险基金会, 购买职业保险, 以此能够帮助注册会计师更好地预防风险或把风险减少。这些年来, 公司的运营背景出现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互联网上也披露出一些审计工作者徇私舞弊的负面新闻, 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也逐渐受到大众的质疑, 社会信誉力在不断减弱, 具有的价值也在不断降低。审计工作者应对的风险压力不断提高。所以, 需对审计风险进行更有效地评测, 全面增强审计监管在防范风险中的发挥的优势,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 能够推动审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而言之,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 企业审计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愈发受到大众的关注。对于审计行为来说, 在开展审计活动的过程中, 不单单要求审计工作者提高道德素质、增强专业水平, 同时也需要在全社会构建一个公正、和谐、独立的审计环境, 以此才可以让审计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下去。同时, 本文也全面研究了审计风险与审计责任之间的关系, 并再次提出, 规范审计行业准则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这对于增强审计质量, 降低审计风险, 优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进一步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全面发展发挥着积极性的意义。
摘要: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制度的愈加完善和健全, 审计发挥的功能愈加强大, 并且, 审计质量、审计责任等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受到了更多专业人士的关注。怎么减少审计风险, 增强审计质量也属于现今亟需考虑的重要问题。本文全面介绍了审计风险具备的相关特征, 全面论述了造成审计风险的根本内因, 根据其内因总结出一些有效的预防审计风险的政策, 其目的是为了能够进一步规范审计准则, 增强审计质量, 进一步减少审计风险, 让审计在我国金融市场中发挥的功能愈加强大。
关键词:审计风险,策略,风险诱因
参考文献
[1]张严, 衷雅琴.浅议审计风险及其防范[J].当代经济, 2014 (18) .
[2]周佳丽.浅谈审计风险与控制[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5 (14) .
[3]张海冰, 薛媛.审计风险研究综述[J].时代金融, 2014 (14) .
[4]苏婷.针对审计风险及其防范的研究[J].经营管理者, 2015 (06) .
[5]何治杉, 张旭锐.论审计风险防范[J].现代经济信息, 2015 (21) .
审计风险及其防范问题 篇2
摘要:工程造价审计,是指对建设项目全部成本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的审查和评价。独立的审计机构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规定,对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项目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实施必要的审计与监督,从而保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造价的真实性、准确性及合法性,是对工程造价的科学管理与控制。工程造价审计的目标为检查工程价格结算与实际完成的投资额的真实性、合法性,检查是否存在虚列工程、套取资金、弄虚作假以及高估冒算的现象。但由于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会计电算化手段、审计内容的复杂多变和期望差距的存在等客观原因,以及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不强,审计的工作程序、审计方式、方法和审计环节等本身隐含审计风险等主观原因的存在,会形成工程造价的审计风险。
关键词:工程造价;审计风险;防范 1导言
所谓工程造价审计风险是指审计工作人员对审计项目是否发现存在的问题以及发现后采用的处理方法所带来的相应后果。下面,将分别介绍影响审计风险的因素及防范规避要点。
2工程造价审计及其风险的含义
工程造价审计是指独立的审计机构和人员,依据现行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技术经济指标及审计标准,运用审计技术对工程建设过程中涉及工程造价的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各项工作进行审查、监督和评价的活动。工程造价审计的目标主要包括检查工程价格结算与实际完成的投资额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检查是否存在虚列工程、套取资金、弄虚作假、高估冒算的行为等。工程造价审计风险是审计机构和人员,未按照相关审计标准和真实资料而的得出错误工程造价结论的风险。工程造价的审计结果既决定了项目投资效益,也影响到项目建设过程中各方主体的直接经济利益,因而工程造价审计风险贯穿于工程建设项目的决策、设计、施工、竣工验收和投资运营的全过程。
3工程各阶段工程审计的风险
工程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项目准备到实施,再到验收投入运行,其最基本的流程就分成了数个小阶段,另外工程建设项目大多投资金额巨大,建设周期长,风险高,受国家政策的影响较大。这样一来,工程项目审计也在无形中受到了影响,审计难度大大的增加,结果可想而知,审计风险环节必然因此而变多,审计风险必然增加。
3.1工程项目准备阶段可能存在的审计风险
决策、设计、招标这三个步骤,都是工程项目准备阶段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而这三个细分环节也是审计风险广泛潜伏的地方。
首先,在工程项目的决策阶段,审计的重点主要在于审查工程项目是否按照工程要求开展设计规划、方案甄选,是否满足技术规范规定、份额以及工程前期自我评估的技术参考值等,由于这一阶段的审计对工程知识要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很多审计人员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因此,审计的难度和风险不小。
其次,在工程项目的设计阶段,审计的核心主要是对工程预算与计划的工程量是否做到基本准确,预算的指标是否能顺利且按时的完成等。在这个阶段中,需要审核的数据资料较多,业务量大,稍有分心,就会影响后续审计的开展,招来审计风险。
最后,招标阶段审计的重点在于审查招投标程序的合法性及操作的规范性,同时还应该审计投标单位工程建设资质是否满足工程招标的要求,防止施工单位不满足资质等级的前来承包工程。与此同时,需要审计的还有招标小组评标的规则的合理性和客观性,对标底工程量的计量、费用的划取、材料的调配等,审计人员最好要严格把关,以此来防止招投标过程中风险的产生。
3.2工程项目实施阶段的审计风险
工程项目实施阶段一般包括物资采购、土建施工、电气装配等,该阶段应要确保的重点在于进度款的划拨是否和施工合同中计划的付款要求相符,套用的计价项目和数目是否准确,工程量核定的最终结果要和真实的施工进度相符。还有些工作,如工程项目的变更,现场签证的依据,计价方式的选择,实施合同的执行力度,如果不进行严格的要求和监督,都是审计的风险源。当然,预防外部失败成本的产生,如索赔事件等例外情况的发生,同样需要监督审查。
3.3检查和改进阶段的审计风险
工程项目检查和改进阶段一般指的是工程的竣工验收和投产运行这一过程,在这一阶段,我们在审计中需要关注的是工程项目的结算,检查结算是否依据合同上的条款计价执行的。对工程量需要精确的计量,有关联的费用需要仔细的核查,工程签证的手续是否符合齐全性的要求等,都需要进行严密审核,确保准确计量、万无一失,符合合同规定。计价程序、结算方法等内容都是容易出错的地方,是工程审计风险的“高危地带”。
4工程造价审计风险预防措施 4.1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目前审计工作主要还是靠人在干活,而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影响了审计质量,因此应加强审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工作,使其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同时应加强同行间的业务沟通,定期交流各自宝贵的审计经验和案例,必要时也可以聘请一些专业领域内的专家进行培训,使审计人员不断掌握建筑领域的新知识。另外由于政府审计的特殊性,审计人员工作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各种诱惑,这就需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教育,使其具备廉洁自律,客观公正的职业品德。
4.2审计全过程参与,重心前移
目前对于工程项目中后期的施工管理相关监督工作较为看重,对于前期如设计、咨询方面关注和监督力度不够,而前期工作对于项目的造价影响往往更大。因此应加强事前和事中管理监督,推行绩效审计,完善跟踪审计制度。对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决策依据、设计方案的优化、招标文件和标底编制等情况进行标前绩效审计,对设计变更、隐蔽工程、现场签证、合同执行、分包情况、监理情况等进行跟踪审计,将审计风险尽可能消灭在前期阶段。
4.3加强协审单位监督管理,建立违规单位移送机制
社会中介机构是一股重要的审计力量,如何用好这支队伍是审计部门的重要工作,因此应加强对社会中介审计人员的管理和监督,审计过程中执行严格的复核流程,如偏差严重时可移送建设主管单位进行处罚。当前工程造价审计主要依靠工程实物以及送审资料,审计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依赖送审资料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如果相关单位提供了错误或者虚假资料,就可能出现审计结果不准确的情况。因此接收送审资料时应要求被审计单位书面承诺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并规定送审时限。审计过程中不允许出现补签资料的现象,如果发现提供了虚假的资料,要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并移送有关主管部门处理。4.4依法审计,使审计结论具有足够的法律依据支撑
审计人员应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从事审计工作,不但要求结论合法,还要求程序合法。对各种法律法规应仔细研究,吃透其精神,对各种法律法规之间有冲突的地方要多方咨询并采取相应的完善措施。为了防止不符合规定程序建设的项目通过政府审计进行“漂白”,审计人员还应熟悉各类工程项目规定的建设程序,对未按要求备案的变更项目不予审计,对不合规的项目不予接收或向有关部门移送其违规线索。
4.5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并严格执行
审计部门应加强内部质量控制制度建设,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谁签字谁负责,明确审计人员各自的权利和责任。对于当年完成的审计项目选择一定比例进行审计复审,重点是审计证据的完整性和审计结论的准确性,看审计深度和广度是否达到要求,审计有无遗漏重大问题,如果复审结果超出允许误差范围之外,视误差大小对审计人员给予相应处理。对于一些重大项目,还可以采用二次抽查复审和异地交叉复审,使审计风险降到最低。
5结论
工程造价审计工作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同时也是可以控制和预防的。防范和控制工程审计风险的意识,应根植于每个工程审计人员脑中。只有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真正树立起审计风险意识,坚持依法审计,才能防范和控制工程审计中的风险,更好地为政府决策服务。
参考文献
网络审计的风险及其防范 篇3
一、网络审计的风险
网络审计是一种全新的审计模式,因此它的产生也必将带来新的审计风险。而新的审计风险也将与传统审计风险有着明显的差异。其差异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硬软件风险和人为风险。
网络审计对计算机硬软件的依赖性非常大,所以由于硬软件问题而导致的风险机率也就相当高。硬软件风险一是由于审计线索电子化并以磁介质为主要存储载体而导致的审计线索模糊,使审计人员无法摸清审计轨迹,并且舞弊者或攻击者可不留篡改痕迹的对原始数据进行非法修改和删除,从而无法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给审计监督服务带来了风险;二是由于在网络审计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发生断电、死机、计算机病毒以及损坏等而导致的审计信息丢失;三是网络审计系统的运作需要多套审计软件的支持,一旦某个软件发生问题就将直接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网络审计是一种新兴的科技含量非常高的审计模式,所以对参与网络审计的人员素质要求也非常高,由此也将带来一定的审计风险,这种风险叫做人为风险。人为风险一是人为地破坏系统和盗窃信息。网络审计是以网络作为载体的,这就为电脑黑客通过网络对审计系统进行破坏和信息盗窃创造了条件,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二是由于操作人员的失误或操作不专注而导致的审计风险;三是由于内部控制失灵,导致对数据维护、系统管理和数据输入、数据核对确认等岗位不作适当的分离,产生利用网络的弱点故意修改数据、舞弊或窃取秘密信息等审计风险。
二、网络审计风险的防范
(一)应用审计软件,对相关网络系统进行适时跟踪。首先对被审计单位的网络系统进行评价,并利用专用的审计对比软件,将存放于数据库不同地址的同一种数据进行自动比较,以形成相应的记录文件,并对有差异的文件数据进行详细审查;其次对被审计单位的自动检测数据库软件和恢复软件进行审查和评价;再次要对被审计单位的异常贸易,通过网络进行预警提示,以降低审计风险。
(二)建立审计服务信息库。网络时代的风险观念不同于传统的风险观念。因为网上交易公开化程度较高,数据被未授权人员修改的可能性很大,系统面临的信息风险骤增。而许多企业在网上发布的财务信息经常变换,偏离会计准则要求的信息还没有被监管部门发现就已经被替换掉,故建立一个在监管部门严格监控下的网上财务信息强制存档制度就显得尤为必要。
(三)对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进行审计。在网络中运行,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构成了审计的风险防范和控制的重点。首先对网络系统职责分离情况进行审查,遵循的原则仍为不相容职责必须分离,但侧重对数据的输入、输出,软件开发和维护及系统程序修改或管理等之间的关系进行审查;其次对被审计单位网络结构进行分析与评价,以确认防范黑客侵入的能力;再次对被审计单位的系统容错处理机制、安全管理体制和安全保密技术等作深入的了解,评价其系统安全性的等级,从而有效地控制审计风险。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实行识别认证和访问控制技术。为了防止非法用户的入侵,可在因特网内部采用识别认证和访问控制技术,内部网的访问采用入网控制、网络权限控制、目录级别安全控制、网络服务器的安全控制等技术。第二,采用加密技术。数据加密技术作为主要网络安全技术,是提高网络系统数据的保密性,防止秘密数据被破译的主要技术手段。加密技术一般分两种形式:保密密钥和公开密钥。加密算法的选择要结合具体应用环境和系统要求,综合考虑密钥的合理分配、加密效率与系统结合度以及投入产出分析等因素。第三,设立防火墙。可以考虑在企业内部网与互联网之间设立防火墙,使内部网与互联网互相隔离。所谓防火墙是一道进出企业内部网的通信门槛,它可以有效地阻止互联网中的黑客非法入侵或攻击机构的内部网。当然,防火墙要随时升级换代,不断提高抵御病毒入侵、杀毒能力。第四,采用数字签名技术和公正仲裁制度。采用数字签名技术和公正仲裁制度,可以防止网络中进行数据交换时的否认、抵赖事件发生。仲裁制度可以有效地解决交易双方发生纠纷的法律适用问题和公正处理双方合法权益问题。采用数字签名技术和公正仲裁制度,可以有效地防范来自关联方和社会的道德风险。
(四)加强内部控制测试,降低控制风险。从手工会计发展到网络会计,审计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内部控制审计重点也发生了变化。网络财务环境下内部控制更强调防止发生错误功能,审计人员可将控制风险定在最高水平制定工作计划,再展开审计测试工作。内部控制测试应着重检查各种管理制度是否健全、不相容职务是否分离、网络使用是否授权、操作日志是否建立、检查数据是否备份、应用控制制度是否建立等。
审计风险及其防范问题 篇4
一、建设工程项目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 管理体制不明确
建设工程实施一般由决策、设计、招标投标、施工、工程竣工结算和决算及评估等阶段组成, 是一个系统工程, 应进行系统地监督和管理。我国现行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体制名为“三位一体”, 实际上存在着各自为政, 互不配合, 权责不清等问题, 形成施工、监理、造价、管理、审计等环节相互脱节, 内在有机联系紊乱, 严重违背工程建设的内在规律, 致使一些项目出现随意增加建设内容, 提高建设标准, 扩大建设规模等问题。另外, 一些地方政府官员为追求政绩, 以行政权力决定工程项目建设, 形成了“首长工程”和“条子工程”。这些建设工程项目未经充分的可行性分析研究, 有的甚至未落实资金, 具有极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造成项目投资的严重损失浪费。所有这些现象都反映了我国现行建设工程项目决策和管理体制缺乏“刚性”, 存在着严重的制度性缺失。
(二) 招标形式形同虚设
建设工程招投标本是我国建设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 目的在于通过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工程项目投资建设机制, 达到革除建设工程领域暗箱操作, 节约建设资金, 实现较好投资经济效果的目的。但是, 由于传统审计普遍将审计重点放在工程竣工结算审计上, 是一种事后的审计监督, 没有对建设工程实施全过程审计, 因而在整个工程实施中存在着严重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问题。有些工程发包单位不按正常规定进行招标, 而是私下搞“暗箱”操作, 向投标单位索要回扣、好处费;还有的工程在招标前“设局”, 招标中“演戏”, 进行串标、陪标、买标、漏标等;有的建设单位甚至采取指令发包、人情标、招标变议标、规避招投标等假招标形式, 实现由指定投标人中标的违法目的。
(三) 建设程序的违反导致“三边工程”
建设程序是投资项目建设客观经济规律的反映, 也是建设项目自然规律的要求, 必须严格遵守。长期以来, 不少部门跑项目、争资金比较积极, 但对前期工作却不够重视。有的往往为了“搭车”上项目, 只好东拼西凑一些没有工作基础的项目开工建设, 然后再补做前期工作;有的在尚未得到建设主管部门确定意见的情况下, 仅凭上级部门“可以考虑”就自行开工建设;有的则干脆先斩后奏, 开工建设后再逼迫有关部门“就范”。在这些项目中, 许多连初步设计甚至可行性研究报告还没有审批, 成为边设计、边报批、边施工的“三边工程”, 严重违反基本建设程序。
二、建设工程项目审计风险的成因
(一) 各利益主体对审计要求的多样性
建设单位要求提升工程项目的整体管理水平, 尽量降低工程造价, 突出工程项目的经济性和效益性;施工单位要求利益的最大化;行业监管部门则要求工程项目的社会效益和政治效益等。由于各部门对建设工程审计的出发点和着眼点不尽相同, 导致审计的结论、审计的风险也不同。因此, 各利益主体最终往往都将焦点问题都集中到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身上, 这就产生了最突出而无法控制的风险。
(二) 内部审计职能的扩展
过去人们对内部审计职能的理解是监督与评价, 而内部审计经过发展, 对建设工程审计不仅是从建设资金投人、使用、效果几个方面静态地评价、出具审计意见, 而且对建设工程实施项目管理也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在监督中, 不仅是从造价和资金使用上, 同时对建设工程的一切活动和建设过程中主要领导者的经济责任、项目的绩效情况等实施跟踪审计。审计内容随着审计职能的扩大也随之增大, 因此审计人员对建设工程审计的风险也相应增大。
(三) 审计环境的影响
工程项目不同阶段的审计包括工程技术审计、财务收支审计、建设管理审计等多项内容, 涉及企业的众多部门。从外部环境看, 现代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 参与建设工程的相关部门, 受利润最大化驱动, 不可避免存在着信息失实、错误甚至舞弊行为, 增大了审计风险。同时, 建设单位内的相关部门对建设工程审计制度遵守的程度、管理人员素质等因素都会对建设工程审计风险产生影响。
(四) 审计人员的因素
工程审计工作体现了较强的技术经济综合性特征, 因而从事工程审计的人员除了要具备一定的财务知识之外, 还应具有深厚的工程技术知识, 否则无法保证对工程建设的质量等技术性工作的审计。但目前有相当数量的审计人员不了解工程结构和施工要求, 无法完成与施工技术内容有关的审计工作, 致使工程审计难以达到应有的质量要求, 增强了潜在的审计风险。此外, 审计人员的敬业精神和工作责任感、职业道德, 对工程审计结论客观、公正、真实反映建设工程状况相当重要, 也会直接影响到建设工程的审计质量。
三、建设工程项目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 设立若干互相牵制的岗位, 实行基建项目全过程监督
一是工程监理的监督。工程监理是一个专业性的行业, 其职责是对整个工程从立项到完工, 利用其专业技术进行全过程的监督、检查。由于监理的独立性、公正性和专业性, 为建设部门更好地完成建设工程项目提供了保障。在工程项目投资较大, 技术性较复杂的情况下, 进行工程监理, 从工程立项开始, 包括图纸的汇审、材料的选定、合同的修改和实施、施工过程的监督、结算的审核等。二是建设单位现场代表的监督。为协调好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关系, 建设单位需委派一名熟悉施工专业知识和预 (结) 算技术的人员 (甲方代表) 进行现场监督和管理。甲方代表监督施工合同的执行, 及时协助监理处理日常事务、向建设单位领导汇报工作, 对监理的签证进行现场监督, 并且现场搜集资料, 为日后的结算打下基础。三是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在工程项目立项前, 审计人员应会同有关部门对工程项目进行可行性测试, 对拟邀请投标的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的资质、诚信度进行测试、评估。施工过程中, 按照施工合同的要求, 经常到施工现场进行突击检查, 检查施工单位是否按质按量进行施工, 材料购进是否符合合同要求, 监理和甲方代表的签证是否属实, 发现问题及时汇报有关领导, 并及时进行纠正。四是基本建设工程的预 (结) 算在送审之前, 各个部门必须事先进行审核, 并有审核记录。一些单位在刚开展基建审计时, 由于经验不足, 主管基本建设的部门没有进行审核, 审计部门在审计时, 每个分项工程都必须进行审核、测量, 每种材料都要调查核实, 工作量非常大, 审计效果也不好。往往一个工程经审计部门审计后, 结算造价在施工单位报价的基础上减少60%~20%。经过改革, 要求监理和基建主管部门利用其对工程较熟悉的有利条件先进行审核, 审计科在其基础上再进行审计把关, 审计人员的工作量大大减轻, 审计风险也大大降低。
(二) 安排零星工程进行工程招标
通过公正的招标 (外部招标和内部招标) , 施工单位为了中标, 必然会根据自己的实力和经济承受能力, 比价格、比技术、比质量。工程造价会降到一个比较真实、合理的位置。招标的工程, 审计人员只需在施工前把好合同关, 施工中抽查合同的履行情况, 完工后对增减和更改的工程进行审计, 工作量减少了, 审计风险降低了。对于用量较大、单价较高、没有当地信息价作为参考的主要材料、设备, 以及进行高级装修而没有定额指导价的分项工程, 施工前必须进行市场调查, 确定双方都能认可的价格, 这样, 才能避免日后由于价格问题而争执不下, 无法结算。
(三) 重视审计调查与取证
进行基建审计的依据是工程图纸、甲乙双方认可的签证、现行预 (结) 算定额、现行费用定额及有关政策。一般情况下, 可通过以上资料收集审计证据。但施工单位往往利用小型土建、水电安装、维修及装饰工程没有准确的施工图纸的特点, 高估冒算、虚报工程量, 审计人员必须进行现场测量, 全面地、充分地收集审计证据。审计人员进行实地测量取证时, 必须采取严谨、合法、公正的手段。测量时审计人员、建设单位委派的现场管理代表、施工单位委派的代表必须同时在场。测量的结果必须经三方代表签字认可。施工单位常常对施工用主要材料虚报价格, 或者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审计人员必须实地查验, 进行市场调查, 以便取得该种材料的真实价格。
(四) 实行社会审计作为有效补充
基本建设工程项目预 (结) 算审计的专业性、技术性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掌握一整套的工程预 (结) 算技术, 必须了解每种工程的施工特点、施工方法、核算方法, 对于内部审计部门来说较为困难, 要完成以上各种各样的审计任务, 必然要冒较大的审计风险。而社会审计却拥有各种各样的人才。为了降低内部审计的风险, 工程投资较大, 资料较齐全, 核算技术较复杂的工程项目, 可以请社会审计进行审计。但此前基本建设单位应先进行审核, 对比较容易发现的错误先行剔除, 这样单位也可节约审计费用的支出。
参考文献
审计风险及其防范问题 篇5
一、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意义
实行审计结果公告有利于提高政府行为的透明度,有利于保证公众的知情权,让社会公众及时了解审计结果,更好地发挥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社会监督的作用,有利于政府部门行为的公开化,减少权力部门搞暗箱操作,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和官僚主义。与此同时,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对审计工作自身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扩大审计的影响,增强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责任感,对提高整体审计工作质量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二、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风险
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审计工作被置于公众监督之下,增加了审计风险。
(一)审计结果公告缺乏应有的法律保障
随着审计结果公告发布密度及力度的不断加强,审计结果公告所面临的法律窘境逐渐显现出来。从法律层面来看,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严重滞后,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一是《审计法》对审计结果公告的模糊性规定。(审计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审计机关可以向政府有关部门通报或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对“公布”采用了“可以”的表述,使得公开的责任或义务成为带有自由裁量权的法律权利,导致国家审计监督仍然限于内部监督的情形,弱化了审计结果公告的法律刚性。同时,《审计法》也没有涉及审计结果公告的其他内容。
二是立法层次低,缺乏可操作的法律依据。目前,审计署已出台的四个规范性文件在立法层次上属部门规章,其法律位阶和效力低于法律和行政法规,缺乏法律应具有的稳定性和强制性。
三是有关制度内容不够完整。如《审计机关公布审计结果准则》缺乏适用范围、基本原则、法律责任、制裁措施、监督与救济等条文。
(二)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自身存在的审计风险
一是我国现行审计方法模式滞后,大部分仍停留在以传统账目为基础的审计水平上,目前主要是运用判断抽样审计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物、往来款项等进行审计,而审计风险控制因素考虑较少,审计风险较高。现代审计中抽样技术的广泛使用,无论是判断抽样,还是统计抽样,都因样本不够大而存在一定的误差,极易遗漏重要事项形成审计风险。
二是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力,而审计人员又不能有所察觉所带来的审计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开展真实性审计等审计项目要求得出客观公正的审计结论是不可能的。在现代审计中,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审查和评价时,很可能出现判断错误,造成审计风险。
(三)缺乏有力的报告整改措施和惩戒制度
在近几年公布的审计报告中,随着审计范围的扩大,披露的问题越来越多,但屡审屡犯、违规不改的现象依然严重。社会公众在透过审计结果公告看到希望的同时也感到失望和遗憾,审计结果公告之后公众所期盼的“问责风暴”却不尽如人意。我国目前的审计机关是政府的组成部分,虽然拥有一定的处罚权,且可以联合司法、行政监察等部门开展工作,但还是缺少独立性。由于政府审计问责机制尚未有效确立,缺乏相应的强有力的督促整改措施和惩戒制度,势必削弱审计对权力的监督。因此,问责制度应与有限政府和责任政府相伴相随,审计问责更应成为责任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防范审计结果公告制度风险的对策
(一)优化审计结果公告的法律环境
构建科学、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全面实现审计结果公告的基础和法律保障。审计结果公告的法律法规体系至少应具备3个层次。
一是修订《审计法》,对审计结果公告作出原则性规定,将《审计法》中“可以”公布的表述改为“应当”或者“必须”,并在《审计法》中增设专门条款,明确审计公告的主体、内容及总体要求。审计结果必须公告,不公告即为违法。只有这样,才能将审计机关的法律权利变为法律义务。
二是建立和完善审计公告准则。按照《审计法》的要求,对审计公告的指导思想、总体原则、程序、具体内容、责任及救济等进一步细化。要注意避免措辞上的模糊笼统,防止在实施中给执行者带来不应有的自由裁量权。
三是制订审计公告操作指南。在公告准则确定的条款下,对审计公告的具体操作办法进行规定,配合指导和监督整个实施过程,确保审计公告制度的严格性和稳定性。
(二)建立审计公告项目的风险
防范机制
一是科学选择审计结果公告项目。对计划公告的项目,审计机关一定要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和审查,同时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及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的意见,尽量选择他人已经公告过结果的行业相关或相近的项目以得到他们的指导和帮助。对需要公告的审计项目应在审计计划中确定,编制计划前要考虑宏观经济环境因素、审计机关自身的力量以及其他特殊因素等,并坚持“三个有利于”原则,即对所选择项目进行审计公告要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纠正问题促进管理。
二是改进现有的审计模式,逐步引人风险导向审计。由于传统的账表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模式在控制审计风险方面存在明显缺陷,在继承传统审计模式优点的基础上引人风险导向审计成为国家审计的必然选择。
三是加强后续教育,全面提升审计人员素质。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审计项目质量的优劣。因此,必须加强对审计人员各方面知识的培训,培养一批既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水平、敏锐的职业判断能力,又通晓经济、法律、金融、工程等多学科领域知识,熟知国际法规和惯例的复合型高级审计人才,以确保审计质量,从而有效防范和化解审计公告风险。
(三)确立有效的审计公告问责机制和补救机制
试论审计风险成因及其防范 篇6
关键词:审计风险;成因;防范
进入21世纪发生了轰动全球的安然事件,位居世界前五位之一的会计师事务所——安达信在财务审计中未能尽其职责,默认了安然公司的会计舞弊;美国南方保健会计造假丑闻败露,为其连续多年签发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也将自己置于风口浪尖上;华永道对黄山旅游股份公司的重大造假,被财政部查出并勒令普华永道整改;德勤对科龙的会计造假案等等。审计失败的案例影响着审计环境的不断变化,产生了一定的审计风险,这些重大舞弊案等都提醒注册会计师这一行业:重视审计风险掌握防范措施已刻不容缓。
一、审计风险的成因
(一)审计独立性的缺失
近年来国内外的事务所不断的发生会计造假事件被媒体曝光,社会各界开始对审计独立性的高度关注,并对注册会计师的执业审计独立性产生的怀疑。审计独立性的缺失有下面几点原因:
1、政府对审计市场的过度干预。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大多是由脱钩改制过来的有限责任公司,一方面政府的过度干预,使得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很难做到独立和公正;另一方面注册会计师或会计师事务所期望依赖有关机构和政府官员的权力去分割独立审计市场。因此,注册会计师可能会屈从权力主体的压力而不再保持独立性。
2、法规不健全、惩治不力且违规成本低。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尽管颁布了一些相关法律法规,但是仍不完善,企业的经营活动缺乏规范,如企业存在粉饰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意图与行为,一些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缺乏起码的诚实与信誉,甚至贿赂审计人员,使其失去独立性,加之我国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外部监管不力,违规处罚力度偏弱,审计整体风险水平较低,在经济利益诱导下,注册会计师最终选择与企业“合谋”,丧失审计独立性。
3、审计定价不规范。事务所的审计收费不规范,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不公平价格竞争带来的后果是审计收费越来越低。为了获得利润,不得不减少充分的甚至是必要的审计程序,从而造成了审计质量的下降。
(二)有关注册会计师相关法律条文的矛盾
《刑法》、《注册会计师法》、《证券法》、《公司法》中都涉及了与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有关的规定,这一系列规定对维护市场运行秩序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外部环境的改变,立法顺序的先后不同,使得这些现行法律中,涉及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条文存在不少矛盾之处。这便导致追究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时尺度不一致、不平衡;使注册会计师法律问题的复杂化,当注册会计师遇到法律诉讼问题时,就根据这些法律条文的空隙,逃避自身的法律责任,也就使得审计风险在无形中增加了。
(三)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有限
目前社会上小规模企业数量多,其资产规模小,经营业务简单,会计记录简单,内部控制有限,存在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的可能性,其所面对的经营风险和发生重大错报风险的概率大于一般大型企业,许多会计人员在领导权威和利益驱使的双重压力下,往往在诚信和失信之间摇摆不定,陷入一种道德困境,以致触犯法律,这必然增加审计的风险。
(四)注册会计师的胜任能力和专业程度
目前在会计师事务所里面工作的很多人员都不具有注册会计师的资格,他们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在一定程度存在欠缺,在审计的时候面对被审计单位的各种失责情况并不一定能发现,并且有些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不注重调查研究,常常以个人的主观意愿来判断,这也就大大提高了审计风险。
(五)审计质量控制准则实施不到位
我国颁布实施的审计质量控制基本准则是注册会计师职业规范的重要组成部份,是保证审计工作质量,规范审计行为的基本准则。如果事务所未能认真贯彻《中国注册会计师质量控制基本准则》,势必造成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制度混乱,导致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计划编写的不当,造成审计外勤工作、审计取证、审计工作底稿编写和复核等工作严重错误和遗漏,审计风险必然增加。
(六)会计师事务所聘任制度扭曲
除国际“四大”外,国内事务所在招聘员工的时候大都选择要实习生,既是为节约成本,又可以在事务所的忙季的时候减轻工作量,但在外勤审计的时候实习生就会出现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如果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没有事事亲为的话,对审计质量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二、防范审计风险的对策
(一)构建事务所的品牌
我国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之间的品牌都有差距,会计师事务所品牌的差距就更明显,国际著名的“四大”会计公司不但在国际会计市场上占主导地位,而且在我国的会计市场上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四大”的品牌在这其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会计师事务所的核心竞争力来自本身品牌的构建,而形成品牌价值的关键在于审计质量。质量是品牌的基础,社会认知度是品牌发展的结果,社会知名度的提高又促进业务收入的提高,业务收入的提高才有足够的资源投入,才能促进审计质量的提高和规模化,促进事务所良性循环的发展。
1、树立事务所的和谐文化。会计师事务所的企业文化应是管理者和全体员工在长期的执业活动中形成的、与其自身特点及发展规律相适应的一整套经营理念、执业信念、价值观和行为规则,以及由此形成的群体行为模式。会计师事务所的企业文化通过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良好的精神风尚为发展目标,统一和规范事务所员工的价值观念,通过建立和完善事务所的各种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及工作标准,统一和规范全体员工的行为。
2、提高事务所的服务水平。面对现代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事务所应该将产品的内涵从最终报告扩展到各个服务的过程,体现在报告形成之前的全过程之中,给予客户报告背后的财务方面的指点、鉴证或咨询的服务,提高顾客的满意度。
3、积极引进并留住事务所的人才。掌握了大量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注册会计师是会计师事务所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在引进从业人员的时候,应打破这种单一的人员来源渠道,积极引进法律、英语、计算机、管理等专业类人才,以利于会计师事务所业务的多元化发展。尤其应当引进既有深厚功底的会计和审计专业知识又有扎实的其他专业知识的综合性人才,这样既可以改善和优化事务所执业人员的构成,提高事务所人员的素质,又可以为事务所的各类型的企业及各种业务提供专业性意见,从而提高的审计的质量。对于已经招进事务所的非注册会计师人员应该主动培养成为事务所的后备人才,提高职业水平,这样才能保证对审计风险有一定程度的规避。
(二)扩大事务所的规模,实现做大做强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下发《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关于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做强做大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再次掀起了规模化的浪潮。真正做大做强,让公众认同大事务所的竞争和价值,才能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1、坚持专业化发展,集约化经营,一体化管理。根据不同的专业建立发展的平台,除《注册会计师法》明确规定的审计、验资业务,还可以发展请如资产评估、税务服务等其他业务。事务所内部机构应该做好协调配合的工作,一业为主,多种经营,齐头并进,多元发展,不仅可以提高事务所人力资源利用率,而且可以大大节约事务所管理成本。
2、规范审计收费,提高审计质量。规范审计收费對维护公平竞争,提高审计质量和保持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有重要的意义。根据有关研究结果,审计收费与审计质量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即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审计服务的质量越高,其所收取的审计费用也就越高,反之亦然,应该设立审计收费监管委员会,合理收取审计费用,提高审计收费的监管力度。
3、健全法规,重塑会计诚信。一是行业协会的规定。各事务所应该遵循注册会计师协会出台的各项规定,并且注册会计师协会应该带头规范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行为,提高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水准,维护注册会计师职业形象。二是行政法规。立法部门应该制定像美国国会那样通过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那么严格的法律法规,应该加大违规处罚,提高监管力度,完善处罚机制,提高处罚成本,规范注册会计师审计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只有明确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才能增强其风险意识,诚信执业,提高审计的质量。
4、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风险责任制度。(1)实行质量否决权,即CPA项目查证签名负责制和主任审计师把关否决制。从影响质量和风险的各因素入手,采取多种方法对审计工作质量层层控制定期进行考核和奖惩。(2)实行专业分组化。审计风险的出现,很多原因是由于审计人员不了解委托单位和行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而产生的,因此有必要实行专业分组化。同时有一些大项目实行审计队伍专业综合化,即兼顾经济、技术、法律等专业人员综合使用,这样有利遏制风险的产生。(3)建立报告和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制度。
5、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胜任能力和职业谨慎。根据美国公认审计准则(GAAS)的规定,应有的职业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保持合理的职业怀疑态度。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当坚持诚实和正直的立场,勤勉地搜集和客观地评价审计证据,注册会计师不得因为信任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诚实而满足于获取不是完全令人信服的审计证据。保持高度的职业审慎,能够帮助注册会计师敏锐地发现问题、捕捉被审计单位舞弊的蛛丝马迹,提高审计效率,使审计工作事半功倍。相反,安永和已经倒下的安达信都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6、保持对审计环境的敏感性。了解客户及与审计事项有关的各方面情况是发现风险避免法律诉讼的重要工作。在实施审计前,应了解下列环境事项并保持敏感性:(1)对整个特别是本地区的财政经济状况及其变化发展的趋势深入了解;(2)现有的政策、法规对客户的经营管理所产生的影响及其程度;(3)客户的法定代表人及其主要经营管理人员内部变动及外部流动;(4)客户内控制度健全情况,采取何种核算体系;(5)已制定的审计专业标准及其适用状况如何;(6)已掌握的审计知识及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
7、建立会计师事务所的行业专长。安永在汽车和计算机行业,毕马威在银行和保险业,普华在计算机、矿产、通讯业以及永道在通讯业具有显著的行业专长优势。AICPA(1998)指出将行业专长列为影响CPA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因为从竞争策略方面看,事务所发展行业专长是为了适应审计市场激烈竞争而采取差异化策略的必然结果,如果一个事务所能将自己的审计服务与竞争对手相区别并以此吸引客户且得到认同,那么事务所将获得审计收费的溢价和取得竞争的优势。
总之,风险总是存在的,而且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本文提出的几点防范对策是不全面的一部分,但只要认真谨慎去对待、控制、防范、就能期望消除或降低审计风险,从而成功地达到规避与防范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韩玲.浅析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J].财会研究,2009(20).
2、廖义刚,孙俊奇,陈燕.法律责任、审计风险与事务所客户选择——基于1996-2006年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客户风险的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9).
3、周树理.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防范对策[J].会计之友(下旬刊),2009(11).
4、赵燕.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22).
论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篇7
一、审计风险的理解
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做了积极探索与讨论,审计风险实际上,对审计风险的定义各不相同,其本质的区别并不是很大,有很大的相同之处,对审计风险的基本涵义的理解所表述得是一致的。有关审计风险的这些定义,就是注册会计师等审计人员,针对存在重大错报和漏报的财务报表,审计后却认为该项重大错报和漏报不存在并发表与真实情况不符合的审计意见的风险。
世界经济集聚变化,近几年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不同的文化相互渗透,在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情况下,人类已经飞速迈入了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与急剧变化的内外部环境所面临的多种多样的风险很快就会转为财务报表错报漏报的风险。
二、构成审计风险的组成要素
审计风险的构成要素就是审计风险的组成部分。由于产生审计风险的因素具有多样性,因此,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身份背景,身处不同的组织,站在不一样的风险因素是多样化的,存在着也相对于不同的漏洞和风险因素。
三、风险的控制
风险的控制是指企业或个人的某一个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错误或漏报,而未能被内部控制防止、发现或纠正的可能性。控制风险可以看作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函数,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显著降低控制风险,无效的内部控制往往增加控制风险。但是由于内部控制不能证防止或发现所有的重大误报,比如,因工作人员粗心或者劳累,内部控制很有可能失效,所以,控制风险也绝不会等于零。同固有风险评估一样,注册会计师合理恰当评估控制风险的前提是必须对控制风险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有所认识。
四、健全审计规章制度的程度
如果审计部门的规章制度不够健全,那么审计风险就是大,如果审计部门的规章制度越健全,则审计风险就越小。审计风险同审计部门关于审计目标的制定和审计质量考核的严谨性、科学性是紧密相关的,审计部门相关规章制度,例如管理审计目标的制度,考核工作质量的制度等,都有利于使得审计人员根据制度进行审计,同时也规范化审计工作。
五、审计风险内部要素的关系
总得来说,审计风险各要素相互独立,固有风险并不影响控制风险,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又独立于检查风险,审计风险各,在一边要素都不会等于一个特有的审计项目,注册会计师先考录固有的风险,其次是控制风险,最后根据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来考虑检查风险。
六、形成审计风险的原因和特征
国内国外关于形成审计风险的原因不能相提并论,也并非完全相同。首先,我国作为一个新兴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社会市场经济环境,同时,我国有着区别于国外形成审计风险的因素,这些因素与审计环境的恶劣有着紧密的关系,例如我国审计发展时间较短等。其次,作为新兴资本市场的中国,治理上市公司的机制并不健全,使得关联交易、股东操作、内部调控、严重残缺的治理机制这些现象都是十分严重,尤其在一些上市国企当中现象普遍。由于我国的经济体系是从之前的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转换过程中,我国的证券等相关市场也是十分年轻的,这也就造成了我国市场经济体系中每一部分的发展都不是自然市场的选择,而是受到了政府不断推动的结果。最后,审计风险的不断增加也来源于审计人员没有一个稳定的、统一的判断标准,这些来源于我国相关行业部门协同政府出台颁布的同审计有关的法律体系不够科学、具体、完善,使得审计工作的实践过程和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不匹配。
七、改变检查、监督审计的方式
审计行业作为经济职能部门,需要行之有效并且严格的外部监督体系,以此来保证审计部分能够得到顺利运作。监管委员会的成立,应当通过各个监管部门进行改组并加强监督力度,从而对审计人员自身进行加强单独监督,并对整个审计组织进行管理和完善监督体系。这一组成的监督委员会应当区别于审计人所对应服务的部门,也要独立于审计部门这一监管对象。监督委员会在监督的同时应当同样受到监督,而其监督职能应当是惩戒、复核等,监督会计事务所方面来讲,监管部门应当监管事务所是否对注册会计师执业规范体系进行了严格的执行和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当中所进行的方式是否符合风险评估程序,而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重心应当放在执行的会计事务所是否执行了最新的风险准则体系。
八、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应当得到提高,风险意识应当加强
1.审计人员的思想观念应当转变,风险意识应当加强。应当使得审计人员了解到审计风险可以带来的损失,以及如何如何完善和控制,审计人员必须认知到审计所存在的风险,需要通过转变思想观念来提高风险意识。这些不仅能够帮助审计工作外部环境得到好的影响,同时促进了监督机制的发展与稳定。这些,不止应当发展为理论研究,更多的应当用于实践当中,这是关乎审计自身发展、生存的根本问题。
2.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应当持续得到提高,头脑不断补充知识。审计人员对风险意识的认可决定着其自身的业务水平的高低,审计风险造成损失的大小和风险可能发生的概率也受到审计人员业务水平高低的直接影响。于是,审计人员的业务操作应当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不断产生的新问题和新状态应当在执行业务时能够关注,审计人员的知识应当在其职业培训中得到更新,对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能够帮助其提高自身业务水平,除此之外,从业人员还应当刻苦磨炼、强化自我学习,通过这些途径来提高水平。
九、结束语
本文从各个方面对审计风险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且阐述了规避风险的方法,以及解释了审计的控制完善规范化,这也就使得我们理解了审计风险形成因素是十分多样,并且多种类型都有。因此,我们在日常审计过程当中,应当想要做到将审计风险最小化和规避审计风险,应当首先控制审计质量,认真对待这一问题;同时,审计任务应当按照注册会计师执业规范体系当中要求进行严格管控;其次,审计相关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应当不断提高。从而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审计人员的规范自律会为审计事业留下浓重的一笔。
摘要:在高速发展的我国市场经济下,我们审计逐步迈入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道路。作为审计、存在的风险问题已经成为会计师事务所以及注册会计师都不可回避的需要注意的大问题。在现今市场经济下有审计的地方必然存在审计的风险,无法降至为零的审计风险,却可以通过有效合理的手段维持降低风险。实践证明,市场经济越发展壮大,越离不开审计,审计的风险随着市场环境日趋复杂而日渐增大。本文在讲述审计存在风险的含义的基础上,同时也具体分析了我国市场经济下的审计风险的成因,并在如何有效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上提出了一些合理有效的方法与建议。行之有效地管理审计风险,一方面可以帮助社会稳定,合理配置社会各个方面的资源;一方面,可以作为原动力来推动审计事业自身的发展,直接推动审计主体自身的发展靠的是审计活动绩效发展的内在需求,审计环境的净化也可以得到长足发展,以及审计所等机构的威信可以重新树立。这些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长远发展的内在诉求,也是帮助我们进行科学管理审计风险之道。防范是进行审计风险研究的出发点,控制是进行审计风险研究的目的。本文中,我阐述了自己认为进行合理防范审计风险的几个方面,第一:审计人员自身素质应当提高,风险意识应当强化;第二:改变检查、监督模式;第三:优化审计的外部环境因素;第四:创新、改革审计方法,使得审计风险得到控制和防范;第五:深入了解审计风险所具有的概念和特征,使得自身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审计风险。如何进行分析审计风险所存在的因素,应当从三个方面进行,分别是审计风险所具备的环境因素以及主体、客体因素。关于防范与管理审计风险,应当从四个方面逐步分析,首先是如何理解我国审计实践中关于风险基础审计的应用;其次,审计风险因素中,再次会计的影响;同时,审计风险的化解之道;最后,对审计风险管理的目标、意义进行监管。
关键词:审计风险,成因,防范,应用
参考文献
论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篇8
所谓的审计风险, 简单明了的解释就是指:审计人员发现了单位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者漏报, 但是审计人员审计后却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在现实生活中是无论如何也不会降至为零, 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 对于审计行业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可持续性运行都是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下文是本人对审计风险和对策的一些浅析。
一、审计风险的构成
之所以审计风险会发生, 是因为其诸多因素是多样化的, 不同的审计工作人员和不同的企业甚至站在不同的角度, 针对审计风险的构成所持有的观点都是不同的, 仅目前针对我国的审计行业其风险模型是: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一) 固有风险
固有风险, 简而言之就是某些本身的经济业务和其他一些相关联账户的特性所引起的风险。
对于固有风险的评估, 注册会计师应全面的针对会计报表进行整体的分析, 考虑其中比较重要的账户和交易分别产生的影响。其次固有风险本身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它是独立存在于财务报表, 本身只有审计单位的自身的特点和经营生产的方式以及员工素质和品行等。注册会计师仅凭自己的努力来降低固有风险是无法实施的, 只能依靠审计程序, 采取措施判断大概的风险水平, 审计风险的真正存在原因可以说正是由于固有风险的存在。
(二) 控制风险
控制风险, 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错误或漏报, 而未能被内部控制防止、发现或纠正的可能性。有效的内部控制将降低控制风险, 而无效的内部控制将增加控制风险。由于内部控制制度不能完全保证防止或发现所有的重大错报, 例如:偶尔因工作人员的粗心或疲劳, 控制也可能失效, 所以, 控制风险绝不可能为零。控制风险必然会影响最终的审计风险。
(三) 检查风险
检查风险, 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 而未能被实质性测试发现的可能性。此类的风险是审计工作人员在能力范围之内可以控制的, 在审计风险程度可以确定的情况下, 固有和控制这两者的风险越大, 那么可以检查的风险就越小;固有和控制这两者的风险越小, 那么可以检查的风险就越大。
二、审计风险的成因
(一) 审计机构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
工作中未严格按照审计规范实施审计, 审计复核不到位, 审计工作考核制度不严密, 审计工作目标不明确, 加之审计人员政治和业务素质较低, 风险意识淡薄, 工作责任心不强, 对审计工作质量要求不高;这些都可能引发审计风险。
(二) 审计工作外部执法环境的影响
一些单位经营者法制观念淡薄和监督机制不够健全, 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较为普遍, 私设账外账和“小金库”, 人为编造和调整会计数据, 这些财经秩序混乱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财务收支不真实、不合法等问题, 给审计结果的正确性、公正性埋下了隐患, 导致了审计风险的产生。
(三) 审计内容的扩展和审计对象的复杂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业务日益复杂, 经济事项运营频繁, 相应的审计内容范围也越来越广。这就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也增加了审计风险。
(四) 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完善
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变化和发展, 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 法律法规的建设又相对滞后, 造成审计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无法可依和处理难的问题, 如果稍有不慎, 就会带来审计风险。
三、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 改变监督检查方式
监督检查是任何行业都不能失去的部门, 一旦失去所有的工作都无法正常的运作, 作为把关的审计行业也是如此。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审计行业的监管委员会, 对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实施强有力的单独监管。监管部门要把会计师事务所是否执行最新的审计风险准则体系作为监督检查的重点, 查看注册会计师是否在具体实施审计过程中所有的审计阶段都进行了风险评估程序, 有没有严格执行注册会计师职业规范体系。
(二) 审计环境不可忽视
良好的经济法制等执业环境是审计行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要净化审计环境必须治理法律环境, 必须修改、补充、完善有关法律法规, 理顺相关法律法规的关系, 克服审计中无法可依或有法难依的问题。此外, 审计机构可以连同监管部门一起, 在合作的基础上, 共同建立有助于良好审计环境产生的制度。
(三) 提高审计人员的执业水平和道德意识
审计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职业活动, 审计人员的职业水平对审计质量起着关键作用。审计人员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 不断学习和掌握运用新知识、新技能和新法规, 培养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 使其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发现问题、处理问题, 以审计人员的高素质来确保审计工作的高质量。
此外, 从会计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角度来看, 除了提高执业水平之外, 更重要的是职业道德意识。职业道德准则是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工作中判断是非对错的准绳, 同样也是审计人员在审计业务中必须遵守的规范。
四、总结
社会经济不断变化, 审计工作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审计风险也就固然会长久的存在, 真正有效的控制只有不断的完善经济法制环境, 全面树立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 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执行能力, 认真负责的对待审计质量, 控制降低审计风险问题, 这样才能更好地防范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白富民.论审计的风险及其防范措施[J].新西部 (下旬.理论版) .2011 (09)
[2]牛海英.审计风险及其防范[J].经济.2011 (09)
政府审计风险分析及其防范 篇9
关于审计风险, 目前国内外审计职业界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全一致的定义。国际审计准则第25号《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实质上误报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风险。”《美国审计准则说明》第47号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无意地对含有重要错报的财务报表没有适当修正审计意见的风险。”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则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 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 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以上三个定义, 虽然对误报的界定范围有所不同, 但是对审计风险基本涵义的表述是一致的, 即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存有重大错报和漏报的财务报表, 审计后却认为该重大错报和漏报并不存在从而发表与事实不符的审计意见的风险。因此, 我们可以认为, 审计风险由两方面风险构成:一方面是财务报表本身存在重大错报和漏报的风险, 另一方面是审计人员审计后表示该报表并不存在重大错报和漏报的风险。
二、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 造成审计风险的外部因素
1. 社会环境因素造成的审计风险
市场经济越发达, 国家和社会对审计的要求也就会越来越高。审计对象从受托的财务责任扩展到经济责任、经营管理责任, 审计范围从会计记录扩展到权力运行、经营管理活动, 审计职能从经济监督演变为以监督为基础的经济鉴定和经济评价。审计人员的工作也越来越广泛, 从检查账单的正确与否到证明审查的决策、执行过程、经营活动是否有违规行为, 是否会造成重大的损失和浪费。
2. 信息系统在财务和业务控制方面得到广泛应用造成的审计风险
目前, 大部分单位的财务核算系统和业务管理系统都广泛应用计算机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的开发和操作往往需要人员具有很高的专业技术, 使得篡改数据和软件具有很高的隐蔽性, 这些都将使得审计人员依据的信息失真, 从而给审计监督带来风险。
3. 被审计单位不提供资料或提供虚假资料造成的审计风险
因为被审计单位怕问题被揭露而对审计施加限制, 妨碍审计人员进行正常的审计检查, 提供资料不全或虚假, 有意隐匿其经济活动内容, 这都会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
(二) 造成审计风险的内部因素
1. 审计人员素质造成的审计风险
审计是一种专业判断过程, 这就使得审计实施过程的质量与审计人员的知识、经验和能力高度相关, 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水平不同, 审计结果的质量也不同, 审计风险与具体审计人员素质息息相关。
2. 审计方法造成的审计风险
由于审计的模式存在滞后的影响, 国外许多单位早已以现代审计的风险导向方法为主, 而我国却仍然停留在账项基础审计的审计阶段。对审计的风险考虑较少, 控制力度不够, 这就造成了审计风险的发生。现代审计由于受到抽样技术的广泛影响, 不论是判断抽样还是统计抽样, 都会因为样本不够大而存在一定的误差, 尤其是判断抽样, 是审计人员根据经验主观评判的, 极易遗漏重要事项形成审计风险。
三、审计风险的可控性分析
根据以上对审计风险形成因素的分析, 可以看到, 外部因素的影响, 无论是社会环境、信息化系统的应用以及被审计单位的因素都属于不可控因素, 其产生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属于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而内部因素的影响是可控的, 是审计机关可以改进的, 即审计人员的因素和审计方法的因素, 控制好了这两个因素, 就可以最大程度地控制检查风险。
四、政府审计要向符合现代审计的风险导向模式转变
政府审计要向符合现代审计的风险导向模式转变, 从而减少审计人员个人素质因素以及审计方法因素的影响。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要求注册会计师将审计资源分配到最容易导致会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的领域, 其审计思维就是要跳出单据、账本、报表的束缚, 以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为基础, 综合分析评审影响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各种因素, 根据所得出的量化风险水平指标确定审计的范围和重点, 进而开展实质性审查。
(一) 借鉴风险导向模式意味着审计准备阶段的重要性成为首位
审计准备阶段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前调查, 并制定审计实施方案的过程。按照风险导向模式的思想, 在这一阶段要全面分析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各种因素, 据此确定审计范围和重点, 从而开展实质性测试。也就是说, 审计实施方案已经确定了审计资源应重点分配的部分, 审计实施只是按照方案的内容进行实质性测试, 审计实施方案是否抓准重点, 是控制审计风险的首要因素。
(二) 在全面详细审前调查和多重质量控制的前提下制定审计实施方案
既然审计实施方案如此重要, 那么其质量就应当得到高度控制。一是要全面详细进行审前调查, 摸清被审计单位的主要经济职能、管理的自有或代管资产经费状况、重大投资等, 找到其容易存在风险的关键经济业务环节, 重点分配审计资源。为加强对审计实施方案的质量控制, 审计实施方案应经过审计组全体成员讨论, 集体确定审计重点, 减少审计人员个人素质因素对方案质量的影响, 并经过分管领导把关。
(三) 审计实施方案应具有个性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要求将审计资源分配到最容易导致会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的领域, 这就着对不同行业的被审计对象, 审计实施方案不能千篇一律, 而是应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 甚至同一被审计单位的不同阶段, 找到不同的审计重点, 采取差异化的审计策略, 制定个性化的审计实施方案, 更好的跳出传统账项基础和制度基础审计模式。
参考文献
审计风险成因及其防范措施 篇10
一、审计风险的内涵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手册》中对于会计风险的定义是, 当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时, 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主要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构成。近些年, 各个相关利益主体对审计的结果越来越重视, 把审计结果作为决策的一个重要依据, 加上从业人员和会计师事务所的种种因素, 从而导致审计风险不断增大, “诉讼爆炸”和保险危机是其主要表现。
一些学者把审计风险分为最狭义的审计风险、狭义的审计风险和广义的审计风险。最狭义的审计风险是指被审计客户存在违背会计准则的行为, 而审计人员没有发现其违法行为的风险。狭义的审计风险是指被审计客户存在违法行为, 而且审计人员发表了不恰当意的风险。广义的审计风险是指在审计人员发布不恰当意见后, 出现损失的可能性。
二、审计风险的成因
(一) 被审计客户的因素
1、客户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
客户内部管理制度存在问题, 例如会计制度存在漏洞或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等, 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财务报表本身不符合准则要求, 缺失公允性和真实性, 从而增加了审计失败的风险。在客户没有完整内部管理制度的情况下, 客户内部的财务就是混乱和失真的, 注册会计师根本无法发表恰当的意见。
2、客户管理层有意进行财务舞弊。
在现实业务中, 更可能出现的是公司管理层为了掩饰其糟糕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 故意编造虚假财务报表, 调低亏损, 虚增利润。由于审计人员是站在事后的角度来审查这些业务, 可能由于对业务不够了解、现场检查不够全面等各种因素而未能发现这些财务舞弊。只有那些经营风险巨大、财务状况糟糕的公司才有进行财务舞弊的动机, 这种公司很有可能在接下来的时间内因为经营苦难、资金链断裂不得不宣布破产, 从而暴露其财务舞弊。
(二) 审计人员的因素
1、自身业务能力不足。
现代公司发展速度很快, 市场竞争激烈, 为了能在市场中占据优势, 越来越多的大型跨国公司出现了。它们的业务更加复杂, 规模更加巨大, 这就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审计人员不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 丰富的业务经验, 很可能在审计过程中难以发现虚假信息, 增加了出具不实报告的可能性。
2、审计人员违背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审计人员在
执业过程中必须时刻遵循的准则, 它影响着审计质量。只有审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 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履行职责, 才能完成审计任务, 出具真实可靠的审计意见。如果审计人员违背职业道德, 与客户相互勾结, 丧失独立性, 便会严重影响审计意见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从而增加审计风险。
3、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
除了上述审计人员自身的因素, 在会计师事务所层面上, 审计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也会增加审计风险。如果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建立健全审计质量管理体系, 仅仅一个人的业务水平或者职业道德出现问题, 也会被其他人发现然后改正, 不会影响到最终审计意见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与此相反, 不健全的审计质量管理体系给了审计人员以权谋私的可能性, 无法最大程度地避免审计失败, 增加了审计风险。
(三) 社会环境的因素
除了前面说的客户和审计人员自身的因素, 社会环境也日益成为增加审计风险的一个因素。因为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以及经济环境越发复杂, 各个利益主体越发依靠审计结果来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一旦企业经营失败, 投资者因为蒙受损失, 就会要求会计师事务所为未能及时揭示或报告这些问题而赔偿。很多国家迫于社会的压力, 逐渐扩大会计师事务所在这方面的责任, 这都在不断增加审计风险。
三、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1、提高准入门槛, 加强人员管理。会计师事务所应该不断加强事务所人员的管理, 在招聘员工之前, 严格审查其执业资格, 保证其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在员工入职之后, 还要不断的进行员工培训, 保证其获取最新的政策变动信息, 熟练掌握审计方法, 保持必要的职业谨慎。在实际执业过程中, 审计人员应该时刻遵守职业道德, 保证自身的独立性, 严格按照审计手册以及准则要求的审计流程来开展审计业务。只有一切以法律法规为准绳, 坚持原则, 才能降低自身被起诉的可能, 防范审计风险。
2、重视对审计业务的管理。在会计师事务所的层面上, 首先要注意甄别客户。会计师事务所应该建立客户档案, 对于诚信缺失的客户以及之前存在财务舞弊的客户, 要记录在案。在处理污点客户的业务时, 要合理估计审计风险, 提高职业谨慎。采取不同的对策应对, 降低审计风险。其次, 严格按照准则规定的审计程序进行审核。会计师事务所应该制定审计守则, 清晰界定审计过程中的每一步, 保证每个审计人员都可以按照规定的步骤来开展审计活动。最后, 会计师事务所应该和客户保持有效良好的沟通。对于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一些财务问题, 可以适当的与客户进行沟通, 要求其进行合理的修改, 从而真实准确的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 降低出现风险的可能。
3、健全会计师事务所制度建设。除了在业务层面上的措施, 会计师事务所还应该在制度层面上, 建立起一整套防范审计风险, 保证审计质量的制度。一方面, 要切实建立起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控制制度, 从对业务质量承担的领导责任、相关职业道德要求、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的接受和保持、人力资源、业务执行以及监控六个方面, 多管齐下, 保证审计人员遵守执业道德准则和法律法规, 从而出具适合具体情况的审计报告。另一方面, 会计师事务所还要建立一定的内部控制制度, 利用审计人员之间互相牵制, 消灭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 促使审计人员谨慎执业。
审计风险已经越来越成为会计师事务所的主要风险之一, 会计师事务所应该加强对于审计风险的识别、评估和防范。只有始终如一的保持谨慎性和独立性, 防范各种风险, 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审计人员才能够合法安全的执业。
参考文献
[1]王慧萍.论审计风险的成因与控制[J], 中国农业会计, 2012 (1) .
审计风险及其防范问题 篇11
关键词:中小企业 审计 风险因素 防范措施
一、中小企业在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原因分析
1、中小企业在审计过程中的基本因素分析
企业审计失败的原因就是在审计的过程中存在着大多的风险因素。审计风险的存在企业管理人员不能够在决策与管理的时候来对真实信息进行有效的获取,从而导致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对于企业来说,在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一般分为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及检查风险三个部分组成。对于固有风险来说,因为其不属于会计报表审计的,其风险的存在形式是与单位的内部控制无关的。在企业经营与发展过程中,因为从事的工作比较多,因此就是在管理的过程中,造成内部控制制度有所忽略,最后就容易导致企业在发展的过程出现了较多的违规问题,这就是企业自身存在的固有风险。其次就是控制风险的存在,就是在企业在面对发展过程中,没有建立相关的制度防范制度,从而导致在企业管理过程中有较多风险的存在。最后就是企业检查风险的存在,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违法违纪问题的出现。
2、中小企业的审计风险是如何形成的
首先就是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对其内部机制的控制,对于我国的中小企业来说,因为存在的股东数量比较少,因此这些企业的管理权及经营权没能够做到有效的划分。这样就会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不能够做到对制度的有效遵循。并不能让企业的制度真正的能够发挥出来。其次就是在审计过程中,没能够将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效的健全,关于企业审计的一些工作,与之相关的政策还只是一些零碎的文件与政策。并且对于这些文件来说,其具有的法律效益都比较低下,在实际的工作中,不具有可操作性。并且因为国家政策的不断变化,因此导致很多新问题的出现,这些问题都是不合适这些政策的,造成我国法律法规不健全的问题更加显现出来了。最后就是在对企业进行审计的时候,所采用的方法相对来说,都是比较落后的。并且对我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审计方法,主要采用的是抽样技术,然后在对这些样本进行审计过后,继而对总体所具有的特征进行反应出来。对于这种方法来说,因为我国存在的中小企業不多的问题,使得在审计的过程中会带来较多的风险。
二、如何对中小企业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有效防范
1、健全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在进行内部控制的时候要制定相关的制度,来让企业的经营者、管理者以及每一个员工都要对其做到有效的采用与实施,以便于对做好企业的财务工作及经营效率工作。对于这些制度来说,必须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加以制定,要让其具有一定出程度的真实性,能够在具体工作开展过程中得以实施,最后做到对企业的管理工作得以进一步的强化。对于企业来说,严格的企业内部机制,能够使得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具有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中对每一个部门及员工的责任与义务都要做到明确的分配出来,使得对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做到完善的必要条件。
另外在对企业内部机制进行健全的过程中还需要对其工作做到科学合理的评估,对于企业出现的问题做到及时的改进。另外在对企业的数据库及审计报告进行构架的时候也需要做到完善与健全,只有将企业的内部控制机构构建完全了,才能够保障企业在审计的过程避免风险的出现。
2、要对与中小企业的审计有关的法律体系加以健全
在对中小企业进行审计的过程中,为了避免一些风险因素的存在,我们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做到对外国经验的吸取,对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效的建立及完善起来。并且要对我国中小企业存在的风险原因进行有效的分析,对于中小企业审计过程中的项目进行深入的研究,最后根据相关的研究取得结果来做到对相关法律法规的有效完善与修订。
3、对原有中小企业审计过程中的方法进行改进
对于传统的审计方法来说,其在具体工作开展的时候,具有较多的弊端,因此我们在对中小企业进行审计的时候,需要对这些弊端进行分析,并且在工作的过程中,对国外采用的先进方法做到借鉴。在对审计方法进行使用的过程中,需要对说这些技术进行分析,然后再在工作的过程中做到有效的开展,在技术复核的时候,都是围绕在财务数据方面来进行展开的,但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其本身的财务管理机制都不太健全。所以在审计的时候,不能够仅仅只对财务数据进行依靠,因为这样很容易使得审计人员会被其展现的表象给迷惑,造成相关的问题出现。所以在审计的过程中,需要将应用的范围做到有效的扩大,对一些非财务数据进行有效的延伸,使得企业在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能够得到有效的降低。
4、对企业审计者的相关素质进行提升
在企业审计的过程中,需要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进行不断的提高,这是在企业审计过程中必须要做的工作之一。只有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进行提高了,才能在审计的过程中对审计遇到的一些风险的做到有效的防范与控制。在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进行提升的时候,需要通过培训的方式来做到有效提升,并且在根据科学的方法来建立起一些聘用机制,做到对那些专业水平较高的人才进行吸引进来,并且在工作开展的时候,还需要对审计工作队伍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和考核,从而逐步打造一支高水准的审计工作人员队伍,确保中小企业审计风险能够降低到最低点。
总结:
作为我国审计体系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企业审计在国民经济中占据有关键性的地位。因此在对中小企业进行审计的过程中,要对其存在的审计风险做到有效的防范。这需要要对中小企业在审计过程中存在的审计风险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存在的原因,进行分析,找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法,使得在企业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做到有效的降低。
参考文献:
[1].谢小梅冲小企业融资的38种方式与实操技巧.我国中小企业概述,2009(5)
[2].刘安兵.试析申计风险.财会月刊,2008(7)
浅议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篇12
关键词:审计风险,产生原因,控制和防范
一、与审计风险相关的问题
(一) 审计风险的概念
国际审计准则第6号《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指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师对含有重要错误的财务报表表示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中对审计风险的描述为: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可以看出, 国际审计准则和我国的审计准则对审计风险涵义的表述基本一致。审计风险主要由两方面风险构成:一方面是财务报表本身存在重大错报风险;另一方面是审计人员实施审计程序却未能发现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的检查风险。
(二) 审计风险存在的必然性
一是审计实践中广泛采用抽样技术进行审计使得现代审计以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展开, 但由于抽样风险的存在使得注册会计师提供的审计服务不能对鉴证对象信息不存在重大错报提供绝对保证或者完全保证, 从而使审计风险不可避免;二是现代审计是建立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基础之上的抽样审计, 所奉行的是成本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审计中大量专业判断的存在使得审计人员的主观结论与客观事实之间总是存在偏差, 审计人员还可能把审计资源重点分布于主观判断的审计范围上, 放弃一些自身认为不必要的审计程序, 在这种情况下, 审计风险产生就不足为奇了。
二、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 客观原因
一是外部环境影响。现代市场经济的显著特征在于不稳定性的增强, 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中谋生存、求发展, 所进行的交易日趋复杂化。随着业务数量的增多, 会计核算中出现记录不当的可能性亦随之增加, 而且这种不当很容易被大量的其他信息所掩盖, 在审计中不被发现的可能性较大。
二是审计范围拓展和审计责任的扩大。现代审计的产生和发展是以与审计对象有各种利益关系的第三方需求为轴心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客观上使社会公众对审计意见依赖性逐步加强, 相关利益攸关方强烈要求审计人员揭示出审计对象存在的重大的差错与舞弊等信息, 这无疑使审计人员面临的审计风险不断加大。
三是审计期望差的存在。审计期望差是指社会公众期望审计师达到的程度与审计师业绩间的差距。我国对审计期望差的一般认识表现在两个方面: (1) 合法性方面:社会公众理解的“法”是广义的, 其对审计的期望不仅仅是审计人员依据审计准则就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信息提出审计意见, 而且还要求审计人员能够查出被审计单位的所有舞弊、错误和非法行为。而业界所理解的“法”是狭义的。审计业界认为, 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执行审计工作, 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查找出重大错误、舞弊和非法行为就是履行了其应尽的职责, 审计职业界和社会公众对于审计责任的理解不同产生了期望差距, 也成为审计风险高发的一个诱因。 (2) 公允性方面:公众由于要依据审计结论作出有关判断和决策, 故期望审计结果真实反映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情况, 而注册会计师注重评价财务报表是否作出公允反映。相比较来讲, 注册会计师更注重动态质量控制, 故关注审计过程, 期望审计过程无缺陷即可。
(二) 主观原因
一是审计人员的经验和能力有限。审计是一个需要运用知识和经验进行判断的职业, 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直接关系到审计业务执业质量。审计人员采用何种审计方法, 搜集多少证据, 提出怎样的意见都直接依赖审计人员的经验和能力。职业判断不仅需要各种专业知识, 还需要有实务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但即使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也会有专业误断的遗憾。二是一些审计人员缺乏谨慎的工作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及职业关注度。在实施审计的整个过程中, 审计人员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职业关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审计风险。纵观以往的审计过失中, 由于一些审计人员缺乏谨慎的工作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 盲目接受委托, 未严格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执行审计业务而导致审计风险产生的例子也不在少数。
三、审计风险的控制和防范
(一) 提高审计从业人员的专业服务能力
审计项目是由审计人员来完成的。审计风险的识别、判断、评鉴、防范等大量工作无不需要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只有造就一批与审计工作相适应, 具有较高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审计人员, 才能有效防范审计风险。要招收综合素质和能力较强的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给予适当的监督和指导, 尽快提高其专业胜任能力;注重执业人员后续教育工作;将风险管理能力纳入职工晋升的考察范围, 以确保审计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得到重视和提高。
(二) 全面贯彻专业技术标准和职业道德要求
审计人员应当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 提高职业道德水平;遵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 严格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的要求执业。会计师事务所要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系统的审计工作制度, 加强对本所从业人员的专业标准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以确保审计工作质量。
(三) 大力创新审计方法, 严格履行审计程序
在网络经济下, 传统的审计技术已不能满足网络环境下的审计, 需要大力研究网络经济下的审计技术。发展电子函证技术, 使传统的函证工作得到进一步发展;发展实时跟踪技术, 实现远程实时审计;开发财务数据提取技术和专用审计技术, 进行针对性审计。
(四) 正确处理风险与效益的关系, 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
审计风险可以控制, 但不可能完全消除。同时, 随着审计成本的增加, 审计风险的降低呈递减趋势, 这就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在接受审计任务时, 要保持谨慎的执业态度, 首先应当形成统一的思想认识, 制定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 把事务所定位为具有良好信誉的专业性服务机构;其次应制定统一的执业质量控制措施, 否则难以控制审计风险。
(五) 建立事前评估、事中控制、事后评价的风险管理系统
事前风险评估就是要求审计人员在接受审计委托前, 初步了解业务环境, 考虑承接该业务是否符合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等相关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 并判断拟承接业务是否符合相关特征后与客户签订业务约定书;制定审计策略和与企业状况相适应的审计计划, 使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事中风险控制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保持职业怀疑态度, 以收集审计证据为核心开展审计业务。另外对风险单位进行审计时, 应选派那些经验丰富、能力强的审计人员, 以提高效率, 降低风险。
事后审计风险的评价, 主要是指对上述审计人员所做工作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检查、修正和评估, 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风险, 并为以后的审计工作提供经验和教训。
(六) 创造良好的执业环境
良好的执业环境是注册会计师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 只有有了良好的执业环境注册会计师才能在执业时坚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 从而使审计质量得到保证。但从最近几年发生的审计案例来看, 不少是由于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受到被审计单位甚至是某些政府部门的压力而不得不违规、违心地出具虚假审计报告。因此, 注册会计师审计迫切需要一个良好的执业环境。
(七) 建立风险保障机制
市场经济中的会计师事务所要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经济责任, 更加大了其执业风险。提取职业风险基金和购买执业责任保险一直是国外会计师事务所抵御风险的重要措施。现阶段, 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小、实力弱, 承担和规避风险的能力有限。因此, 通过提取风险基金、购买责任保险, 一旦出现诉讼风险, 就可以及时地补偿并避免会计师事务所当期的重大损失。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2] (美) 豪克著.审计质量改进指引[M].刘旭东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
[3]王变平.论中国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J].中国证券期货, 2010 (8) .
[4]郭景祥.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探讨[J].中国注册会计师, 2010 (8) .
【审计风险及其防范问题】推荐阅读:
我国审计风险防范06-13
防范控制下审计风险05-15
审计风险的防范控制08-09
独立审计风险防范策略10-29
内部审计风险与防范08-24
内部审计风险及其控制11-02
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论文06-26
论上市公司的粉饰行为及其审计风险论文06-03
审计风险管理问题分析08-22
企业并购风险及其防范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