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评估风险及其防范

2024-10-01

资产评估风险及其防范(共8篇)

资产评估风险及其防范 篇1

摘要: 本文从分析资产评估风险的涵义入手,概括了资产评估风险的类型和表现形式,通过对资产评估风险的形成原因进行探讨,提出了减少和防范资产评估风险的对策。

1、资产评估风险的涵义资产评估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兴起的社会中介专业服务行业。目前,资产评估已经深入到市场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与此同时,与资产评估事项有关的诉讼案件在逐渐增多,资产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越来越多地面临着评估风险的威胁。关于什么是资产评估风险,我国理论界和执业界有多种理解,如:资产评估风险是指“与资产评估有关的单位或个人因资产评估事项所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是指“由于评估价值区间与客观价值的偏离,以及评估主体行为的失误(非舞弊或违法行为)产生危害评估报告使用者利益及评估者承担相应责任的可能性”;是指“资产评估机构对委估资产的评估值严重偏离现行市场价格,而给客户、第三者及其它不确定的利害关系人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由此引起的法律诉讼带给资产评估机构及评估人员的行政处罚、民事赔偿、刑事处罚的相关法律责任”。对于资产评估风险的定义,至今国内并无定论,但是对资产评估风险涵义的阐释一般在以下几点是相同的: 第一,资产评估风险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评估项目信息或说明的不确定性、计价的不确定性、评估项目后果的不确定性等等,都有可能导致评估风险的发生,至于何地何时发生、发生何种类型的风险、发生的程度如何等具有不确定性。第二,资产评估风险的发生是由于评估事项引起的,具体来讲就是对评估标的价值作了不当或错误的判断,给利益相关者造成经济损失,由此引起了法律诉讼。第三,资产评估风险的承担主体是资产评估机构及评估人员,资产评估风险一旦发生,其后果是使资产评估机构及评估人员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第四,资产评估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人们不可能消除评估风险,但是可以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降低其发生的概率。

2、资产评估风险的类型和表现形式 由于资产评估活动涉及经济领域的广泛性,因此,资产评估风险有多种表现形式,可以归纳为两类,即不可控风险和可控风险。2.1不可控风险 不可控风险又称刚性风险,是资产评估机构本身不能直接控制的,但又可能导致评估结果发生错误或重大偏差的风险。这种风险是由外部因素造成的,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无法控制。其表现形式主要有:(1)法律法规欠缺带来的风险。截至目前,我国尚未制定《中国注册资产评估师法》,评估行业本身也没有制定完整的法规体系。我国评估监督体系尚未形成,资产评估结果的客观公正性也很难验证。评估人员缺乏充分的执业法律依据。(2)政府行政管理行为带来的风险。目前我国资产评估的行政主管部门不统一,各部门在具体实施管理职能和制定执业标准时造成政出多门的局面,影响了资产评估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一些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为特定目的干预评估活动,强行参与评估,甚至人为操纵评估结果,严重影响了评估结论的公正性,造成资产评估值严重失实。[!--empirenews.page--](3)市场信息不完善带来的风险。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不完善,很难找到公平的估价标准。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市场交易信息、相关技术参数不充分,信息的可靠性不高,增大了评估师的评估风险。(4)行业自身发展不成熟产生的风险。我国资产评估行业形成和发展的时间较短,理论界和实务界对评估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资产评估准则体系尚未形成,使评估师缺乏充分的执业依据而带来风险。2.2 可控风险 可控风险又称柔性风险,是资产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能够控制和防范的风险,这种风险取决于评估机构内部评估质量控制制度建设和评估人员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评估机构内部管理不健全可能带来的风险。比如,个别评估机构法制观念淡薄,将某些不合法或有争议的资产也进行评估;采取压价、垄断等不正当竞争手段,承揽业务;在承揽业务时违规操作,为关联方或有直接利益关系的客户提供评估服务;评估机构规模大小、人员结构、执业水平等因素与评估目的存在差距等。这些状况都可能给评估机构带来风险。(2)职业道德水平不高可能带来的风险。我国《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准则—基本准则》规定: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诚实正直,勤勉尽责,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但在实际执业过程中,有些评估师过分依赖委托方提供的信息资料,忽视对资产价值尺度判断的市场性,无原则地满足委托方的不当要求,明显高估或低估委估资产价值等等,由此导致评估风险。(3)评估人员专业水平有限、执业能力不足而带来的评估风险。我国《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准则—基本准则》中规定: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经过专门教育和培训,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能够胜任所执行的评估业务。但是,实际中评估师个体的知识结构和评估经验总是有限的,而评估对象及面临的客观环境在不断变化,这就会使评估结果存在发生错误的可能。即使执业经验丰富的评估师,也可能由于评估对象和环境的复杂性出现判断失误而引发评估风险。实际工作中,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险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有时候两者是交织在一起的。如,有些可控风险的产生就是源于不可控风险。

3、资产评估风险形成的原因 通过对评估类型及其表现形式的分析,可以把评估风险形成的原因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3.1 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缺陷 资产评估在我国仅有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在法律法规建设方面还很不完备。目前,我国只有国务院91号令《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以及其他相关的管理办法、条例作为资产评估师的执业依据。资产评估管理中不同部门有不同部门的行政法规,由此形成评估行业多头管理、法度不

一、执业标准不统一的局面。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无形中加大了评估机构依法执业的风险。3.2 科学统一的资产评估准则体系建设滞后 日益专业化、综合化和国际化的业务发展趋势为评估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市场,也对评估师提出了更专业、更综合的要求。但是,目前除了财政部已发布实施的两项基本准则和一项具体准则之外,其它评估具体准则、评估指南等尚在制定和修订之中。资产评估准则体系的不完备必然会造成评估师执业本身的高风险。[!--empirenews.page--]3.3 政府的行政干预和操纵 资产评估管理中不同部门有不同部门的行政法规, 造成了行业性的垄断和资产评估行业的条块分割局面,使各行各业均有自己的一块领地,资产评估失去了自由竞争的土壤。在一些兼并、合并和转让等评估事项中,政府行政部门出于各种情况的考虑,会干涉、操纵评估机构对资产的公正估价,从而客观上增加了评估机构的风险。3.4 缺乏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和质量监控制度 目前很多评估机构没有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和相应的质量监控制度,对评估中的项目接洽、协议签署、资产清查与鉴定、具体评定估算以及评估报告的编写等各方面缺乏质量监控,致使评估人员在评估操作中只注重工作速度和经济效益而忽视评估的质量。风险意识淡薄是评估机构质量监控制度不健全的主要原因。此外,评估机构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评估质量的好坏与评估人员的利益不挂钩,难以调动评估人员讲求评估质量的积极性,往往会给评估机构和人员带来潜在的风险。3.5评估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能力低下 为了在有限的市场范围内,多做业务增加收入,评估师往往未能格守职业道德准则的要求,滥用评估假设,弄虚作假,随意选择评估参数,高估或低估资产价值,从而为资产评估风险的发生埋下了隐患。资产评估要求评估人员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工作经验和较强的执业能力。但是,由于我国的资产评估起步较晚,资产评估理[1][2]下一页 论还不很成熟,评估人员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相关培训工作不到位,因而造成评估人员的业务素质低下、执业能力有限,直接导致评估风险的产生。

4、资产评估风险的防范对策 通过上述对资产评估风险成因的分析,可以考虑采取以下对策防范资产评估风险。4.1 加快资产评估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和评估准则体系建设(1)统一立法,加快评估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的步伐 鉴于我国资产评估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不统一,资产评估管理条块分割、多头管辖的现状,首先应尽快制定《资产评估管理法》,将国有资产评估和非国有资产评估都纳入它的管理范围,以此作为资产评估全行业管理的法律规范。其次,为了加强注册资产评估师队伍的管理,更好地发挥注册资产评估师维护各类所有者权益的服务作用和在社会中的公信力,应尽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资产评估师法》。通过统一立法管理,将资产评估纳入法制轨道,使资产评估人员有法可依,以保证和促进资产评估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2)尽快建立资产评估准则体系 鉴于许多评估领域还没有执业规范,导致评估工作中的主观性、低质量、高风险,评估协会应积极推动和开展资产评估理论与实务操作方法的研究,在目前已实施的《资产评估准则—基本准则》和《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准则—基本准则》的基础上,尽快制定评估具体准则、评估指南、评估指导意见和资产评估质量控制准则等,建立起我国统一的资产评估准则体系,使资产评估师掌握起执业的武器,减少资产评估的风险。4.2 政府应当为评估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empirenews.page--]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和支持中介服务业的发展,评估机构执业不受行业和地域的限制。政府要实行统一的行政管理,主要是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对评估机构进行宏观方面的指导和监督。行政部门应当积极为资产评估机构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支持评估机构走企业化的自主发展道路。政府行政工作人员要转变思想观念,树立为中介服务业服务的意识,禁止行政干预和人为障碍。4.3 资产评估机构应加强对评估风险的防范 评估机构不能只追求眼前利益,从长远利益来看,应当加强对资产评估风险的防范。(1)建立一只高素质的职工队伍 资产评估机构要建立严格的用工标准,招收已经考取注册资产评估师执业资格的人员。着意培养一批业务骨干力量,同时注意队伍的梯队建设。资产评估机构应定期举办有效的培训,鼓励工作人员自学,在工作中对他们进行监督和指导,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评估机构要建立对评估人员的奖惩制度,这样做不仅可以充分调动评估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执业质量,而且还会对防范风险起到有效的积极作用。(2)招聘资产评估专家作为机构顾问 由于资产评估涉及的评估范围大,而每个评估人员的知识面相对有限,因此,评估机构聘请资产评估专家作为自己的顾问,非常必要。评估机构可以根据自己所从事的主要评估领域,聘请在财务会计、工程技术、经济管理、金融、法律以及特殊资产等方面有一定造诣的专家作为自己的顾问,就资产评估执业中的难点、疑点问题进行咨询,定期接受资产评估法律法规、执业规范等方面的培训、教育和专业指导。设立资产评估顾问,有助于提高评估工作质量,防范评估风险。(3)进一步完善资产评估报告的内容及格式。在评估实践中,由于存在评估人员在报告书中表述不当而在诉讼中败诉的事例,因此评估师应当按照不同评估范围来规范资产评估报告书的内容及格式,做到报告书中的数据资料都有据可查。同时,在资产评估报告书尽量增加一些保护性条款或内容。资产评估报告的撰写要做到格式统一、内容规范、表述准确、语言精炼。完善资产评估报告书的内容及格式有助于减少资产评估结果使用风险。(4)建立资产评估风险保险制度 为了降低资产评估风险可能带来的经济损失,借鉴国内外同类行业的做法,评估机构应建立评估风险保险制度,如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自身建立职业风险基金,进行自保,或者向保险公司申请设立评估执业责任保险,等等。(5)加强评估机构内部管理,建立内部质量控制制度 资产评估机构要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完整详尽的标准化执业程序,如:执业操作规范制度、项目负责制度、内部审核制度、风险评价制度等,最大程度地保护自身和评估人员的利益,把风险降低到最小限度。建立评估全过程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包括评估业务受理、评估前期准备、具体评定估算、出具评估报告以及评估档案管理在内的整个评估过程的质量控制,在每个阶段都规定出评估工作的重点和质量,以及评估人员防范风险应注意的问题。建立评估过程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是规避评估风险的关键性措施。4.4 资产评估人员应大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empirenews.page--]为了防止被停止执业等风险,评估人员应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取得个人事业的长足发展。(1)转变思想观念,增强评估风险意识 资产评估人员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资产评估风险是关系到自身生存发展和切身利益的大问题。评估人员要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就必须加强自身职业道德建设,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提高业务理论和实践水平。(2)加强自身职业道德建设 《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准则—基本准则》就规范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行为、提高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素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诚实正直,勤勉尽责,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资产评估师在承揽业务、评估操作和评估报告形成过程中,不能受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预和影响,要在实质上和形式上保持双重独立,避免评估报告使用人的不当指控。(3)大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资产评估人员要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充分理解和掌握有关资产评估方面的法律法规,严格遵循资产评估操作规程,熟练掌握资产评估的理论以及各种类型资产评估的方法。资产评估人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自觉参加职业教育培训,开展各种形式的业务交流,提高评估过程中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资产评估风险及其防范 篇2

关键词:资产评估风险,防范措施,研究与分析

一、资产评估风险的概述及其主要类型分析

(一) 资产评估风险的概念

所谓资产评估风险, 指的是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因资产评估活动所可能造成利得损失的概率。这种损失出现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评估价值区间同客观价值的不相符, 也可能是评估主体发生行为失误引起的, 同时这种失误很可能导致利益受损者对评估单位及评估人员进行诉讼并要求其承担责任, 赔付损失。当中包括广义风险及狭义风险两种类型, 狭义风险主要是那些突出风险表现不确定性的部分;而广义风险则是指那些突出风险损失不确定性的部分。换言之, 广义风险更容易带来利益或者损失。

(二) 资产评估风险的主要类型

首先, 立法风险。因为个人意志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现实环境的限制, 因此有关机构在制定和资产评估有关的规章制度时常常受到历史的局限, 若干年后, 若资产评估立法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 则较容易给一些不法分子带来钻法律空当的机会, 同时以前制定的法律规范也很可能因为难以满足当前的实际需求而给资产评估造成一定的风险。

其次, 执业风险。我们所说的执业风险作为资产评估风险中最普遍的一种, 目前国内资产评估机构以及评估人员数量庞大, 然而资产评估者的专业技能及个人素养千差万别, 大部分评估人员的执业能力无法满足基本的专业要求, 若评估人员能力缺失, 在开展评估工作的时候就可能给评估当事人造成很大的消极影响, 甚至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在这种情况下, 当事人便会对相应的评估机构及评估人员进行诉讼, 评估机构也需要为此承担诉讼费用及败诉后对当事人的经济赔偿,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执业风险。

再次, 管理风险。这种风险即为主管资产评估领域的行政机关在对资产评估过程进行监管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其中, 有两点需要特殊说明:第一, 现今国内资产评估监管的行政主管部门尚未统一, 除了财政部门外, 还包括农林业、房产管理等部门共同主管, 由于主管部门过多, 导致了资产评估工作无法达成一个一致的标准;第二, 中国现阶段的资产评估管理职能主要是规划及控制职能。对法律规范的制定及行业发展的规划等均隶属于规划范畴内。与此同时, 像对资产评估机构及评估人员的资格认定及执业规范制定等均隶属于控制范畴。

最后, 结果使用风险。资产评估结果使用风险通常是由于当事人对资产评估报告书和资产评估结果运用不当或失误所导致的一系列风险。普遍体现为下列几种情况:首先, 评估当事人不恰当地运用了过期的资产评估报告及其评估结果;其次, 评估当事人未能按照资产评估报告书中表明的评估目的来合理运用评估报告书及评估结果;第三, 当事人在使用资产评估报告书及评估结果的时候对评估期后的某些事项造成资产评估价值的变动没有考虑周全。

二、资产评估风险的有效防范措施分析

(一) 提升资产评估人员的个人素养及专业技能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人力作用尤为关键。因资产评估本身就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细致的工作, 因此要求评估人员拥有足够高的思想政治觉悟、专业评估能力以及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与此同时, 还应当与时俱进, 学习进步。另外, 我们也应当加强对资产评估队伍的建设工作, 不断强化对评估人员的培训, 同时使他们尽快形成良好的创新发展意识及法律意识, 不断加强其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道德观念, 最终为培养资产评估工作所需的综合型人才、降低资产评估的执业风险提供有力保障。

(二) 建立健全有关的法律法规

考虑到资产评估工作是一项具有严肃性、涉及评估当事人根本利益的事项, 因此, 我们需要对它进行规范化、法制化, 目的是令资产评估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同时带动评估行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有效避免不法分子钻法律的空子;除此之外, 我们还应当对资产评估职责分工进行明确的法律界定, 坚决拥护评估结果的法律效果及其权威性, 严厉打击不法分子或者失范者的行径, 使那些企业扰乱评估行业秩序的不法分子承担应有的法律责任, 借助法律规范的严格要求, 不断净化资产评估行业的环境, 并有效降低资产评估的立法风险。

(三) 健全有关的管理机制

为了加强资产评估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就应当形成良好的行业自律。为此, 我们应尽快统一资产评估机构的行政主管部门, 实现统一的管理, 给资产评估业创造一个适宜的发展环境;另外, 应当逐步构建起更加严谨的执业准入以及退出机制, 并且严格规范评估机构出资人资格及评估人员执业资格;还有一点, 就是构建公平公正的奖惩机制, 强化业绩考核, 不断提升执业水平、优化执业效果, 确保评估工作的科学性、客观性, 进而降低资产评估的执业风险及管理风险。

(四) 健全有关的监督管理机制

监督是每一个行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前提保障。对资产评估行业来讲, 为了保障评估结论的可靠性、客观性, 就应当尽快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体制, 来加强对评估单位及评估者的监督力度, 目的是避免评估失真。这种监督一定要由政府部门同社会力量一同完成, 并且根据有关的法律规范, 完善相应的技术监督手段, 真正构建一套科学系统的资产评估监督机制, 明确政府、社会及行业机构间的联系, 清楚各自的责任, 进一步降低资产评估的立法风险和管理风险。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对资产风险的评估有助于企业资产规模的扩大, 但同时在诸多环节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因此, 必须加强对风险的评估及防范。现阶段, 我国政府及企业均已意识到资产风险评估的必要性, 也在不断地完善资产风险评估体系, 相信资产评估工作会得到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谭舒蔓, 高兵.资产评估风险防范与控制[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5 (12)

资产评估风险及其防范 篇3

关键词:农村“三权”资产;抵押风险;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5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1-0409-03

收稿日期:2014-01-0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编号:14BJY130);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2012YBJJ024)。

作者简介:唐德祥(1972—),男,四川大竹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农村金融的研究。E-mail:tdx1972@126.com。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1年聚焦“三农”问题。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对解决“三农”问题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由于农村金融的复杂性、特殊性和短缺性,农村金融发展面临日益突出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从而导致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调。因此,努力探索农村新型融资工具,深入研究农村“三权”资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居民房屋和林权)抵押贷款,有助于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提供新的制度安排,有助于“三农”资金由“输血”功能向“造血”功能转换,有助于丰富农村金融产品,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因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

国外学者较早地开展了农村金融的相关研究。McKinnon等提出了著名的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认为由于农业收入的不确定性、投资的长期性和低收益性,有必要注入政策性资金并建立非营利性的专门金融机构来进行农村资金分配[1-2]。20世纪80年代以前,以该理论为基础的农业信贷补贴论处于主导地位,认为由于农业收入的不确定性、投资的长期性和低收益性,有必要注入政策性资金并建立非营利性的专门金融机构来进行农村资金分配。然而,Braverman等通过研究表明该理论存在着较大的实践缺陷[3]。因此,强调市场机制作用的农村金融市场论逐渐替代了农业信贷补贴论。Pagano运用模型解释了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3种作用机制[4]。但是,由于市场失效和信息不对称,农村金融市场论的功效同样受到质疑。以Stiglitz等为代表的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认为,政府的适当介入是有益的,需要采用适当的非市场措施引导金融资源进入广大农村市场[5]。可是,Jensen通过实证表明,发展中国家政府主导的农业信贷体系在促进农业投资方面缺乏效率[6]。Townsend等研究认为,在农业单位缺乏必要风险管理的情况下,政府推动的农业信贷会增大农村金融风险,而且效率低下[7]。近年来,我国学者也对农村资产融资进行了一定研究。如华文礼通过林权抵押小额循环贷款、林权直接抵押贷款、森林资源担保公司担保贷款3种模式的深入研究,提出进一步深化林权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8];洪运以四川省成都市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为实例,通过对农村土地产权确权、产权流转以及配套政策等方面的应然目标与实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建议适度调试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步调,循序渐进达到改革的最终目标[9];张龙耀等以浙江宁波“两权一房”抵(质)押贷款的实践为样本,深入研究农村资产抵押化新经验的前提条件和绩效[10];陶世祥通过对重庆农村“三权”融通配套改革的实践考察,剖析了制约深化农村“三权”融通配套改革的因素,并提出完善的建议[11]。

现有成果及相关研究无疑对本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存在一定的缺憾,主要表现在:现有研究对农村“三权”资产作为新的融资工具来激励农村金融供给的研究较少,尤其对农村“三权”资产抵押的融资风险研究更少,从而为本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空间。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农村“三权”资产抵押贷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风险进行深入研究,以得出具有参考价值的农村金融服务改革创新的对策建议。

1农村“三权”资产抵押贷款的基本特征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我国农村资产抵押贷款尚处于试点阶段,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和金融风险防范的制度安排,致使资金供求双方参与的动力不足,其基本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1农村“三权”资产抵押贷款的基本特征

第一,农户贷款的可抵押资产增多。农户贷款难,究其根源是农户手中缺乏有价值的抵押物,而金融机构出于资金安全要求对农户惜贷,从而造成了比较突出的供需矛盾。农村“三权”资产抵押贷款把以往不能用于抵押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居住房屋和林权作为抵押物进行贷款,大大增加了农户的可抵押资产,盘活了农村存量资产,从而突破了农村融资瓶颈。

第二,农户贷款的额度更大。由于缺乏抵押物和担保人,农户可以贷款的数额多为小额资金,如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农户联保贷款、农户保证贷款、商户联保贷款和商户保证贷款。而农村“三权”资产抵押贷款只要农户有足值的“三权”资产抵押物,就可以获得较高额度贷款,能够满足急缺资金的农村专业大户、经济能人和农民创业较大额度的资金需求。

第三,贷款利率较低和贷款期限较长。制约农户贷款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贷款利率高和贷款期限较短,阻碍了农户贷款的积极性。一般而言,农村“三权”资产抵押贷款的利率较低和期限较长,如《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居民房屋和林权抵押贷款及小额信用贷款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明确规定,农村“三权”抵押贷款利率在同等条件下优惠5%~10%,无疑降低了农民的贷款成本,有利于提高农民贷款的积极性。

nlc202309011120

第四,程序简便,为农户融资开通了绿色通道。传统的农村信贷普遍条件要求较高、手续繁琐、门槛较高、周期较长,使得贷款资金难以及时到达农户手中。现有的农村“三权”资产抵押贷款的试行办法,简化了农村“三权”资产抵押贷款程序,缩短了贷款时间,从而提高了融资效率。

第五,可以有效防范农村金融风险。任何投资都存在着风险,关键是如何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农村“三权”资产抵押贷款的相关规定要求:加快完善农村金融风险处置机制,妥善处置农村“三权”抵押贷款产生的不良资产,保障农村居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通过科学的制度安排,形成农村“三权”资产抵押贷款的分担机制和补偿机制,从而有效防范农村金融风险。

1.2农村“三权”资产抵押贷款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农民难以全面、客观、正确地认识农村“三权”资产抵押贷款,抑制农民对“三权”资产抵押贷款的积极性。作为新型农村融资工具的农村“三权”资产抵押贷款是农村金融服务的创新,属于新生事物,大多数农民对其知之甚少,难免造成农民对其认识不足,从而降低政策实施的预期效果。

第二,风险较大,顾虑较多,影响农民“三权”资产抵押贷款的融资行为。农村“三权”资产抵押贷款包括农村居民房屋产权抵押贷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和农村林权抵押贷款。因为这些资产是农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基于风险考虑农户贷款尤为慎重,从而影响了农民对“三权”资产抵押贷款的融资行为。

第三,配套机制不完善,中介市场发展缓慢,形成农村“三权”资产抵押贷款实施的现实障碍。由于农村“三权”资产抵押贷款没有固定模式和现成经验,难免存在制度不完善和执行不规范的实际困难,特别是农村“三权”资产的信息平台尚未建立、中介机构和专业人才十分缺乏、农村资产市场发展滞后,相应配套机制不完善,导致贷款抵押物的价值难以公平、合理评估,从而形成农村“三权”资产抵押贷款的操作困难,影响农村“三权”资产抵押贷款的广泛开展。

第四,缺乏适当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造成金融机构支持“三权”抵押贷款业务的动力不足,影响农村“三权”抵押贷款业务的有效开展。根据《物权法》和《担保法》的相关规定,耕地、宅基地、自留地不能抵押,使农村“三权”抵押贷款在法律上存在着不确定风险,金融机构对此十分谨慎;同时,农村“三权”资产抵押贷款产生的关键对象——金融机构因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居民房屋和林权抵押贷款而产生的不良资产如何处置、管理和运作以及农村“三权”资产要素在农村金融市场的顺利流通,都会影响金融机构的参与动力;加之,目前农村“三权”资产抵押贷款缺乏适当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致使信贷风险难以控制,金融机构无法采取有效的风险分担和补偿措施来防范金融风险,从而影响银行机构对农村“三权”资产抵押贷款的积极性。

2农村“三权”资产抵押贷款的风险生成及其衡量

2.1农村“三权”资产抵押贷款的风险生成

2.1.1资金需求方的风险生成农村“三权”资产抵押贷款对象复杂、需求量大、涉及面广,存在着诸多的主客观原因和不确定性因素,容易生成较大风险,主要包括:第一,自然风险。由于农村“三权”资产的贷款对象主要是农户、农村中小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时贷款主要用于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林业、渔业、农副产品加工、流通等农业产业化项目以及满足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支农资金需求。从贷款对象和用途看,其投资收益受自然条件影响大,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就会减产甚至绝收,然而这种自然风险难以控制。第二,市场风险。由于借款人缺乏市场信息、缺乏技术和人才支持、投资决策难等方面问题,加之市场竞争激烈,而农产品保存时间短、容易腐烂变质,从而形成较大的市场风险。第三,道德风险。由于部分农户、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用观念淡薄,一方面借款人可能通过提供虚假信息来骗取贷款,另一方面部分借款人缺乏信用意识,甚至想尽办法钻法律上的漏洞,千方百计地逃废贷款,从而形成主观上的道德风险。

2.1.2资金供给方的风险分析由于农村“三权”资产抵押贷款的特殊性,作为资金供给方的金融机构也会因此生成一些风险,主要包括:第一,责任风险。由于银行金融机构人手有限或者部分人员缺乏责任心,缺乏对“三权”资产抵押贷款的深入调查,对借款人情况掌握不准确,导致资信评估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片面性。同时,由于信贷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对农村“三权”抵押贷款的项目前景和预期收益难以进行科学评估,从而生成信贷资金的偿还风险。第二,法律风险。农村“三权”资产抵押贷款是在农村融资需求的现实驱动及政府的政策推动下产生的,政策的灵活性与法制滞后性存在反差,造成农村“三权”抵押贷款的现实法律障碍。因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居民房屋和林权作为一种具有保障民生属性的特殊物权,在其流转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诸多的法律限制,从而生成农村“三权”资产抵押贷款的法律风险。第三,金融机构因开展农村“三权”抵押贷款而产生的不良资产风险。由于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影响,农村“三权”资产抵押贷款的偿还困难很可能集中发生,从而导致金融机构形成大量的不良资产。然而,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农村“三权”资产的流转交易体系和“三权”要素市场,使金融机构得到的抵押物难以变现,从而生成农村金融风险。

2.2农村“三权”资产抵押贷款的风险衡量

农村“三权”资产抵押贷款存在一定的风险,必须对其进行科学衡量,才能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为了更好地衡量农村“三权”资产抵押贷款风险,本研究以重庆市为例。2012年重庆市累计发放农村“三权”资产抵押贷款的规模达到310.7亿元。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涉农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不良率为2.4%[12],如果按不良率2.4%来测算,可以估计重庆农村“三权”资产抵押贷款的不良资产为7.46亿元。由于农村“三权”资产的变现能力弱,同时银行没有专门人员对其进行经营管理,因此假定银行金融机构愿意把开展农村“三权”资产抵押贷款业务产生的不良资产折价转让给农村资产经营管理机构,假定农村资产经营管理机构按照通常60%~70%的比例折价收购农村“三权”不良资产,则银行金融机构可以得到4.48亿~5.22亿元“三权”不良资产的转让价款,由此可得银行金融机构因开展农村“三权”抵押贷款所导致的损失为2.24亿~2.98亿元。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居民房屋和林权抵押贷款及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重庆市及其县(市、区)两级财政出资设立全市农村产权抵押融资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对经办银行因发放农村“三权”抵押贷款而产生的损失进行补偿,补偿比例为35%,其中重庆市级承担20%、县(区、市)级承担15%,所以其财政补偿金的发放总额为0.78亿~104亿元,因此银行因发放农村“三权”资产抵押贷款而产生的最终损失金额为:1.46亿~1.94亿元,其对应的损失率为:047%~0.62%。

nlc202309011121

根据中国银监会公布的2011年我国主要涉农金融机构的盈利水平状况,可以计算出2011年我国主要涉农金融机构的平均资产利润率及平均资本利润率(此处平均利润率按简单算术平均数来计算),分别为0.96%、16.95%。2012年重庆累计发放的农村“三权”资产抵押贷款为310.7亿元,如果按0.96%的平均资产利润率(ROA)计算,重庆涉农金融机构可以获得利润2.98亿元,如果按16.95%的平均资产利润率计算,重庆涉农金融机构可以获得利润52.66亿元,都能够补偿金融机构因发放农村“三权”抵押贷款而产生的最终损失1.46亿~1.94亿元。由此可见,涉农金融机构发放农村“三权”资产抵押贷款不会产生巨大损失,同时涉农金融机构还完成了服务“三农”经济的社会使命。因此,在农村金融创新的前提下,通过构建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农村资产经营管理机构,来折价收购农村“三权”资产贷款的抵押物,可以建立起农村“三权”资产贷款的风险分担和激励参与的长效机制,涉农金融机构具有参与农村“三权”资产抵押贷款的经济动力。

3农村“三权”资产抵押贷款风险的防范建议

农村“三权”资产抵押贷款对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对农村“三权”资产抵押贷款的基本特征及其风险进行了深入研究,由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第一,勇于改革、大胆创新,进一步明确农村“三权”资产抵押贷款的法律有效性。多年以来,融资困难已经成为制约“三农”问题的主要瓶颈。作为新型融资工具,农村“三权”资产抵押贷款需要得到法律制度的明确支持。因此,必须勇于改革,加大立法力度和完善司法保障,进一步明确农村“三权”资产抵押贷款的法律有效性,切实保障农村“三权”资产抵押贷款参与人的正当权益,促进农村“三权”资产抵押贷款的顺利开展和深入推进。

第二,充分保障农村“三权”抵押贷款的借款人权益,进一步优化农村“三权”抵押贷款的资源配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农民的生存之基,农村居民房屋是农民的安身之本,农村“三权”资产所具有的生存保障功能十分突出。因此,在实施农村“三权”资产抵押贷款过程中,要遵循自愿、互利、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保障农村居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在充分维护农民基本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农村“三权”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农村“三权”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三权”资源促进农村、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经济效用。

第三,扎实做好农村“三权”抵押贷款的基础工作,进一步改善农村“三权”资产抵押贷款的发展环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居民房屋和林权的确权颁证是农村“三权”抵押贷款的基础工作,是开展农村“三权”资产抵押贷款的重要前提,要扎扎实实、高质量地完成农村“三权”资产的确权颁证工作,同时要及时完成农村“三权”资产确权的纠错查漏工作。因此,要大力开展农村“三权”资产抵押贷款的宣传工作,让农村“三权”资产的借款人能够全面、客观、准确地掌握农村“三权”资产抵押贷款的重要作用、对象用途、操作流程及其风险防范等内容;同时,金融机构要针对农村“三权”资产抵押的人多面广、工作繁琐、程序严谨等现实情况,简化服务流程,充分调动基层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优质高效地满足多层次、多元化的“三农”金融服务需求。

第四,要建立农村“三权”资产抵押贷款的配套政策,进一步健全农村“三权”资产抵押贷款的服务体系。农村“三权”资产抵押贷款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农村“三权”资产抵押贷款的规章制度、操作流程、确权颁证、市场建设和权益维护等方方面面。因此,要不断完善农村“三权”资产抵押贷款的配套政策,进一步健全农村“三权”资产抵押贷款的服务体系:首先,建立农村“三权”资产的交易平台,以土地交易所、农村土地流转服务机构、林权交易平台为基础,不断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体系,形成富有效率的农村“三权”要素市场;其次,培育和壮大农村“三权”资产评估的专业人员和专门机构,健全农村“三权”资产评估机制,完善和发展农村资产评估体系,形成程序简化、优质高效、科学合理的农村“三权”资产评估机制,使农村“三权”资产评估步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良性轨道。

第五,要建立农村“三权”资产抵押贷款的激励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进一步防范农村“三权”资产抵押贷款的金融风险:首先,出台和实施相关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大力发展服务“三农”领域的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积极引导商业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服务农村“三权”资产抵押贷款,从而提高农村金融的有效供给;其次,通过农村金融组织创新,建立专门的农村资产经营管理机构,对农村“三权”资产抵押贷款所产生的不良资产进行科学的处置、管理和运作;再次、政府要站在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高度,适当介入并提供相关政策支持(包括有关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通过设立并落实农村

产权抵押融资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对银行因发放农村“三权”资产抵押贷款而产生的损失进行适当补偿,从而建立起科学的风险分担机制和补偿机制,通过市场机制建立起有效防范农村“三权”资产抵押贷款风险的长效机制,形成资金需求方和供给方参与其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McKinnon R I. 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 Washington DC: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1973:150-169.

[2]Shaw E S. 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80-102.

[3]Braverman A,Huppi M. Improving rural financ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 Finance and Development,1991,28(1):42-44.

[4]Pagano M. Financial markets and growth:an overview[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3,37(2/3):613-622.

[5]Stiglitz J,Weiss A.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1,71(3):393-410.

[6]Jensen F E. The farm credit system as a government-sponsored enterprise[J]. 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0,22(2):326-335.

[7]Townsend R M,Yaron J. The credit risk-contingency system of an Asian Development Bank[J].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1,25(3):31-48.

[8]华文礼. 林权抵押贷款融资的探索[J]. 华东森林经理,2008,22(1):50-52.

[9]洪运.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应然与实然分析——兼论成都市统筹城乡改革实践[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4):1-4.

[10]张龙耀,褚保金. 农村资产抵押化的前提与绩效:宁波样本[J]. 改革,2010(11):86-90.

[11]陶世祥. 农村“三权”融通配套改革研究——以重庆为例[J]. 探索,2011(5):86-90.

[12]中国人民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研究小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2(

矿业权抵押评估的风险与防范 篇4

一、矿业权抵押和矿业权抵押评估的定义

(一)矿业权抵押是指在依照有关法律的条件下,矿业权人作为债务人以其拥有的矿业权在不转移占有的前提下,向债权人提供担保的行为。根据《矿业权出让转让管理暂行规定》第56条“债权人要求抵押人提供抵押物价值的,抵押人应委托评估机构评估抵押物。”

(二)矿业权抵押评估是为抵押行为当事人(债权人和债务人)提供矿业权价值的咨询服务。由于矿业权抵押评估报告是用于矿业权人的融资、筹资等活动中,与矿业权人的利益息息相关,所以其风险较大。

二、产生矿业权抵押评估风险的原因

由于评估价值区间与客观价值的偏离,以及评估主体行为的失误(非舞弊或违法行为),会产生危害评估报告使用者利益的不良后果,评估者要对此承担相应责任,这样就会产生评估风险。风险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受抵押行为当事人影响

抵押行为当事人为了自身的利益或者为了达到某些目的,授意评估机构按照他们的要求出具不实的报告,或者提供虚假资料,误导评估人员,以获得能够满足其目的的评估报告。抵押行为当事人的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矿业权抵押评估的顺利进行,为评估报告的出具带来一定风险。

(二)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自我约束不到位

评估工作很大程度上依靠评估人员的主观判断,如果评估人员业务能力有限,选用评估方法不当,选取参数不合理,得出的评估结果就会失真,评估报告的叙述不完善或不完整也会在将来带来麻烦;有些评估机构看重眼前利益,不执行评估规范和要求,无原则的满足当事人的不合理要求,出具不实报告,从而带来风险。

(三)矿业权评估理论技术不完善

我国矿业权评估起步较晚,目前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估理论体系,评估准则还在陆续制订,矿业权价值的内涵尚在论证当中,还没有一个科学的定义,评估中需运用的一些指标参数如何取值还在研讨中,抵押评估具体用哪种价值类型,评估界还是众说纷纭,有的主张市场价值、有的主张清算价值,而欧洲评估界则提倡运用抵押贷款价值类型,即对抵押品评估,侧重对抵押品价值下限的估计而非当时的市场价值。作为指导评估工作的评估理论研究的滞后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评估风险。

(四)法律法规不健全

在对矿业权抵押的问题上,现行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甚至互相矛盾,这些也增加了抵押评估的风险。

目前,我国矿业权抵押实行的是备案制,《矿业权出让转让管理暂行规定》第57条规定:“矿业权设定抵押时,矿业权人应持抵押合同和矿业权许可证到原发证机关办理备案手续。矿业权抵押解除后20日内,矿业权人应书面告知原发证机关。”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41条规定:“当事人以本法第42条规定的财产抵押的,应当办理抵押物登记,抵押合同自登记之日起生效。”而矿业权抵押,又不属担保法第42条规定的财产,依照《担保法》第43条规定:“当事人以其他财产抵押的,可以自愿办理抵押物登记,抵押合同自签订之日起生效。当事人未办理抵押物登记的,不得对抗第三人。当事人办理抵押物登记的,登记部门为抵押人所在地的公证部门。”新的《物权法》关于抵押的规定,未涉及矿业权抵押何时生效。在矿业权抵押生效的问题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不一致、不明确,而且在实际工作中,矿业权抵押备案并非强制性的,如果存在矿业权重复抵押的情况,评估机构将很难作出判断。

新的《物权法》第190条规定:“订立抵押合同前抵押财产已出租的,原租赁关系不受该抵押权的影响。”而《矿业权出让转让管理暂行规定》第50条规定:“已出租的采矿权不得出售、合资、合作、上市和设定抵押”。对已出租的采矿权是否可以抵押,国家法律和部门规章相互矛盾。

对采矿权的抵押,各地区也有不同的规定,有的地区可以用采矿权单独抵押,而有的地区采矿权不能单独抵押,如《福建省矿产资源条例》规定:“采矿权抵押时,其矿区范围内的采矿设施随之抵押。”

(五)矿业权自身的特殊性

矿业权包括探矿权和采矿权。探矿权只有勘查矿产资源的权利,探矿权投资风险性很高,特别是勘查程度低的探矿权,其勘查结果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并且,探矿权转采矿权时,探矿权人未必是必然的采矿权人,根据我国的法律,探矿权人仅仅是有优先取得采矿权的权利,因此探矿权作为抵押品风险级高,目前金融机构基本不接受探矿权抵押;采矿权是开采矿产资源和获得所开采的矿产品的权利,采矿权不同于土地使用权和房屋建筑物等不动产,不仅其价格处于动态变化,其资源储量也处于动态变化中,而且矿产资源储量很难准确计量。土地和房屋建筑物是有形的、直观的,正常情况下是不变的,例如一套200平米的房屋或一块100亩的土地,正常情况下,在经济使用年限的几十年内,仍然是200平米或100亩,面积不变,不会因为使用而消耗其面积,其价值的变动主要是受市场价格的影响而变动,如果市场价格不变,其价值也保持不变。而采矿权则不同,因矿产资源大多是深埋在地下的,无法直观测量,资源储量本身难以准确计量,并且随着开采的深入,矿产资源储量的也会逐步减少,甚至为零,例如一个正常生产的矿山,即使矿业市场一直是稳定不变的,但其采矿权价值还是会递减。而且采矿业的管理比较特殊,如果生产过程中矿产资源补偿费及资源税未及时足额缴纳或出现生产安全问题等情况,就无法正常进行开采,企业无法正常运转,也将影响银行抵押权的实现。由于矿业权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矿业权抵押风险高于其它不动产抵押。

三、产生矿业权抵押评估风险的后果

评估风险一旦产生,将给社会各方面造成不利影响。

(一)给债权人造成损失

由于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是以抵押资产价值为基础,如国内银行一般按抵押资产价值的五成至八成发放贷款,如果评估师对抵押资产评估存在系统性的高估,为银行贷款提供决策基础的抵押资产评估事实上会误导银行贷款决策,会给银行在未来带来越来越多的呆账坏账,造成银行资产的流失。

(二)评估机构、评估人员承担法律责任

因为评估人员的失误,评估结果的失真,给当事人造成严重损失的,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1997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9条规定:“承担资产评估、验资、验证、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职责的中介组织的人员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前款规定的人员,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犯前款罪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第一款规定的人员,严重不负责任,出具的证明文件有重大失实,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2008年8月国土资发〔2008〕174文发布的《矿业权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第16条第六款规定:矿业权评估师“接受委托人或其他相关当事人对评估方法、参数和评估结果授意的”、第七款“签署虚假或有重大差错或遗漏评估报告的”,“由注册机构撤销执业注册,并不予再次办理注册”;第24条第六款规定:矿业权评估机构“出具虚假或有重大差错或遗漏评估报告的”,“由登记机构撤销登记,并不予再次办理登记”。

(三)影响社会稳定

美国国会针对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金融危机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不动产评估与实际价值之间的差异,导致金融机构的资产大量缩水,是促成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金融危机一旦爆发,整个经济体系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动荡,经济萧条,企业倒闭,收入水平下降,失业人数增加,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

四、对矿业权抵押评估风险的防范

为了在抵押评估过程中有效防范评估风险,必须提高评估人员的业务能力、加强内部控制管理,谨慎执业。

(一)提高评估人员的业务能力

矿业权评估工作涉及的专业知识较广,它既要有财会、矿业经济管理、市场等经济学科方面的知识,又要具备地质、采矿、选矿等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和较全面的知识结构,评估机构不仅要组织评估从业人员积极参加协会举办的继续教育培训,还应该定期或不定期的自行组织评估从业人员进行培训,补充、更新知识,交流业务经验,不断提高评估人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完善评估机构的内部管理制度

要提高评估工作的质量,把评估风险降至最低,评估机构需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执业操作、项目负责、内部审核、风险评价等各方面的规章制度,并将各项制度落实到位,最大程度地保护自身和评估人员的利益。

(三)加强对评估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评估人员不仅要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还需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评估准则,杜绝玩忽职守、失职、渎职、出具虚假评估报告等不良行为,在承接业务、评估操作和评估报告形成过程中,不受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预和影响,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

(四)遵循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是指在评估过程中,在存在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运用谨慎的职业判断,充分估计评估对象可能受到的限制和损失,避免夸大资产价值引起报告使用者盲目乐观,并非评估报告中作出必要的风险提示。在抵押贷款评估的各个环节中,都需遵循谨慎性原则。

评估委托阶段:认真调查待评估对象是否满足抵押条件。法律法规规定不得抵押的财产其抵押评估价值应该为零,因此,在承接业务时首先要调查待评估的矿业权其产权是否明晰,是否有争议,是否属于再次抵押,如果属于再次抵押,能否满足再抵押的条件;其次,根据《矿业权出让转让管理暂行规定》规定:“矿业权的出租、抵押,按照矿业权转让的条件和程序进行管理”、“已出租的采矿权不得出售、合资、合作、上市和设定抵押”,因此还需调查其是否符合转让条件,是否出租,如果属于法律法规规定不得抵押的财产,评估机构就不应接受该项评估业务。

评估准备阶段:在调查、收集资料时,需查验采矿许可证原件,核对采矿许可证上的采矿权人和矿山名称同抵押人和抵押矿山名称是否相符,核实采矿许可证有效期限;对委托人提供的地质资料和设计资料、开发利用方案、评审资料等,需核对其原件,所提供的资料需有编制单位盖章和相关编制人员的签字,并附有编制单位的资质证书。

评估实施阶段:严格按照评估程序实施评估,在评估计算过程中,根据评估对象的实际情况认真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对委托方提供的经济技术参数、生产统计资料、财务资料进行甄别和比较分析,剔除虚假参数,调整不合理的参数,不要高估收入或低估成本费用,避免高估资产价值,给抵押权人带来风险,也不能故意压低资产价值,损害抵押人的利益。

出具评估报告阶段:在编制评估报告时按照规范撰写,并充分披露有可能影响到评估结果和报告使用的所有信息,如:评估假设、评估基准日后调整事项、需要特别说明的事项等,避免因评估报告不详实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五)完善评估准则体系

资产评估风险及其防范 篇5

1.观察病情不细致、预见性不强所造成的风险:由于危重患者的病情危重,病情较复杂、变化快、并发症多,如果护士专科知识不足,经验缺乏、粗心大意、责任意识淡薄、对病情没有预见性,没有发现病情变化,如患者猝死、突发上消化道出血、昏迷患者躁动坠床以至处理不及时,失去最佳抢救时机,容易造成医疗纠纷。

2.社会心理因素:由于疾病发展到不可逆性导致患者死亡,突然丧失亲人可导致极度悲痛的反应,例如拒绝接受、愤怒或抑郁。初期的打击可使亲属感到麻木和意识紊乱,随后情绪可能转化为愤怒,有时甚至会因此迁怒于医护人员,亲属往往对导致患者死亡的每个细节都十分关注,而这种强烈的情绪可能进一步加深医护人员和亲属之间的误会,引起医疗和护理的纠纷。

3.护患沟通不良所造成的风险:由于病情危重,清醒患者的恐惧和家属的焦虑很容易对病情过于紧张,对医护人员的治疗护理过分关注,工作稍有不慎,会引致家属的误解和不满,同时,病情的发展和转归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及患者家庭的稳定,患者患病的自然过程或治疗、检查过程的风险都可使患者病情出现反复或加重。

4.人为的失误

(1)规章制度落实不严,没有严格按照医疗护理操作规程处理。如常用抢救设备没定时检测,当患者出现病情变化,抢救时仪器、机械突然故障,危重患者转送时,救护车中急救器械、物品及护理人员准备不足。(2)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

护理记录必须保证全面、真实、完整、及时、准确,是反映患者病情变化、疾病治疗护理经过及其治疗效果的原始记录,也是断定医护人员医疗行为是非以及诊疗措施实施情况的凭证。同时为举证倒置提供了重要依据。一旦发生医疗纠纷,护理记录即成为法律上的一种证据。

(3)专业技术、护理操作不熟练。

二、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

1.高度重视,转变观念,加强业务学习

护理人员必须高度重视护理风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提高执业风险意识及法律意识,坚持不断学习法律教育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观念。做到有预见性,对潜在的不安全因素重点防范,如成立护理风险小组,对与护理相关的各种风险种类进行了分析与评估,确定可能发生的风险种类,制定各种护理紧急风险预案。

2.制定完善医疗护理规章制度

科学完善合理的规章制度是防范差错事故及纠纷的良好基础,制定各种护理质量关键流程及护理缺陷管理措施,护理人员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是防范差错事故的保证。

(1)护理等级制度

必须落实护理等级要求,危重患者15min-30min巡视1次,对病情进展做到心中有数。

(2)急救室工作制度

成立专人管理小组,包括急救物品管理、使用、保养、供应等,使急救室设备及药品完好率达100%,熟练掌握各种急救设备的使用。加强护理操作训练,掌握多科业务知识及选进仪器的使用方法,提高应急能力及思考能力,成立专科技术操作培训组,危重抢救质量管理组、检查、督促与护患纠纷、投诉处理组,每周定期检查,对执行不到位的问题要晨会上提醒,每月进行点评。抢救时做到紧张有序,认真做好抢救记录,做到忙而不乱,快而不慌,准确无误。

(3)“三查八对”制度

必须准确及时执行“三查八对”制度,对药物的性质、用法、剂量以及配伍禁忌要熟悉并掌握。抢救时执行口头医嘱应复述一遍给医生听,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过后督促医生及时补开医嘱,并签上准确执行的时间及全名。

(4)严格消毒隔离制度

侵入性操作必须坚持无菌操作原则,要事先向患者或家属讲清楚,让患者或家属理解并签知情同意书,免疫机能低下及传染患者按隔离种类落实隔离措施。

3.规范护理文书的书写

必须从法律角度严肃对待,真实、客观地书写各种护理文书。观察巡视过程发现病情变化及药物反应及时全面记录;执行完毕的医嘱及时签时间及全名;护理计划及护理措施制要完善,并写入护理病历;护理记录单上各项数据要准确无误,医疗记录与护理记录应保持一致,以免贻误病情造成医疗纠纷。

4.加强护患沟通,强调服务态度

危重患者病情复杂,变化快,抢救多,工作人员紧张忙乱,家属焦虑、担心。合理满足患者及家属感情、心理等多方面的需要,从而减少纠纷发生。

三、安全护理措施 1.加强护理人员培训 严格落实值班、交接班、分级护理、病区管理及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病人的病情观察,及时采取处理措施。学习药品管理法,增强消毒隔离意识,减少院内感染,提高护理文件书写质量。质控小组不定期检查,对存在问题及时整改。根据病人的不同需要,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倡导在急救的繁忙工作中相互提醒、相互监督,防范护理差错的发生。

2.避免坠床

对意识障碍、躁动不安的病人使用床栏,并检查床栏是否处于完好状态。必要时使用约束带,向家属解释使用的目的、必要性。肢体功能障碍者协助其翻身,采取安全舒适的卧位。病人搬运时应有护理人员在场进行指导,加强对护工的安全培训和管理,在使用平车时使用安全带,重危病人在转运过程中有护理人员陪同并备好抢救用物。

3.避免误吸、窒息病人呕吐时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呕吐物,床边备好吸引器及吸引用物。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病人要充分湿化气道,防止痰液结痂,翻身时给予叩背,使痰液松动易吸出。避免痰液稀释后病人无力咳出发生窒息。及早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如无禁忌协助病人尽早进食。留置胃管病人进食前先抽取胃内容物防止胃潴留呕吐引起误吸。

4.避免意外拔管

对于躁动、意识不清病人妥善固定插管及各引流管,增加保护性约束,适当地给予镇静,及时进行镇静评分,严密观察病人的躁动情况,及时采取应对措施。5.防止压疮

病人入院时进行皮肤状况评估和压疮评估,对于长时间卧床的病人或易发生压疮的病人,定时进行翻身,给予卧气垫床,保持床铺及衣物的清洁、平整,大小便失禁者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爽,病人和陪护人员修剪指甲,使用约束带者注意局部皮肤情况。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和足够热量的饮食,保证机体的需要。

6.强化危重病人的细节管理

外汇风险的类型及其防范 篇6

外汇风险主要可以包括:交易风险、换算风险和营运风险。

交易风险

当企业以契约的形式与交易方之间形成了义务、责任的时候,并且契约是以非计帐本位币计价的时候,交易风险随即产生。表现形式可以包括:未交付货物或提供服务的订单,各种形式的应收款、应付款,已确定的未来的资金流入或流出。

例如:某中国公司与美国公司签订一笔以美元计价的出口合同。从中国企业在签署美元订单之日起,到收到货款的时候,都将面临着汇率的风险,尤其是在当前人民币不断走高,美元不断走低的趋势下,企业面的风险就更大了。

报表换算风险

根据会计程序,在每年会计年度结算时,公司必须编列合并会计报表,如果有公司在海外的话,就可能承受换算风险。境内母公司将海外关联公司以外币表示的财务报表重新以母公司的计帐本位币表示,进而编制合并财务报表,而折算汇率的变动可能造成母公司净值或净利的增加或减少。

营运风险

营运风险是指公司非合约现金流的本国货币价值有可能因非预期的实质汇率变化而产生变化,因而影响公司整体的价值。一家公司所承受营运风险的程度则是衡量实质汇率变化会影响公司整体价值到何种程度。营运风险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两国经济因素的相对变化而引起实质汇率变化,进而影响到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情势,因此营运风险又称竞争性风险,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是无法避免汇率风险的产生,唯一能做的就是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规避风险,将风险所产生的损失降到最低。规避汇率风险最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用资金管理的方式来规避换算风险,重点在于必须正确预测出子公司所在地货币的升值或贬值。如果预期所在地货币升值,则要增加所在货币的资产减少该地负债。如果子公司位于强势货币的国家,则应减少该种货币持有的负债;反之,如果子公司位于弱势货币国家,则应减少以该种货币持有的资产。由于母子公司之间常有买卖交易,也可以透过买卖来规避部分换算风险。资产负债表避险的基本精神是要使合并资产负债表中的净承受风险的资产等于零,即要使将承受风险的资产等于将承受风险的负债。

2.同时企业也可以借助银行的金融产品来帮助自己很好的管理好汇率的波动,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远期合约避险。例如,一家在国内的公司将在三个月之后收到500万美元的货款,为规避人民币汇率上升的风险,公司就可以与银行签订一年期远期外汇买卖合同,将汇率锁定。到期时,企业按约定的汇率结算,从而减少人民币可能升值的交易风险。在当前,随着外管政策的开放,人民币掉期产品也正在推出,各种避险工具会为企业提供更多的避险方法。

仓单质押业务风险评估及防范 篇7

一、仓单质押业务发展

作为一种新的物流融资模式, 仓单质押贷款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国内学者从1997年就开始对仓单质押做学术上的探讨, 在商业界中最早的仓单质押业务开始于1999年, 是由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开展的。仓单质押业务的开展使得中储这个传统的仓储公司实现了向新型储运公司的成功转型, 而目前第三方物流公司开展这项业务的却少之又少。2006年中储的仓单质押业务收入已达到2, 098万元, 预计其5年内的仓单质押业务将保持年均100%的增长。可见, 国内仓单质押业务需求越来越多, 而且随着企业对此业务的深入了解和银行对此业务重视程度的加深, 这种需求仍会保持稳定的增长。2007年3月16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对仓单出质的登记做了规定, 为仓单质押提供了法律依据。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仓单质押业务的增长, 也为第三方物流公司开展仓单质押业务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二、构建风险评估模型

(一)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在整个仓单质押的业务中面临的风险因素有很多, 在这些因素中有些因素是独立的, 有些因素是互相制约的, 并且进行质押业务的影响程度也是各不相同的。要综合评价业务的风险, 第一步工作是科学、合理地选取评价指标。

质押业务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 要确定其评价指标, 就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根据具体情况, 对各种指标进行整理、分类和综合, 按照科学的指标选取原则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指标的选取通常要遵循目的性原则、完备性原则、实用性原则、独立性原则、代表性原则、可比性原则、时效性原则、定性定量相结合原则。

(二) 风险评价指标的确定

(表1)

(三) 模糊数学模型。

模糊数学评价的原理是先把要评判的同一类事物的多种因素, 按其属性分成若干类因素进行初级评判, 在此基础上再对初级评判的结果进行高一级的综合评判。其指标集为:U={U1, U2, …, Un}。其中, U1={U11, U12, …, U1n}, U2={U21, U22, …, U2n}, Un={Un1, Un2, …, Unn}。

风险的强度评价模式为V, 风险等级划分为五级:低V1、较低V2、一般V3、较高V4及高风险V5, 则V= (V1, V2, V3, V4, V5) 。

权重是某一因素在因素集中的重要程度, 即待评价的系统达到最优目标时各个项目的相对地位及作用。在评价的指标体系中, 是否有合理的权重直接影响着评价的科学性和综合评判结果。因此, 如何比较客观地、科学地确定项目的权重系数是至关重要的。权重的确定方法有多种, 主要方法有专家估测法、加权统计法、频数统计法、二元对比法、特尔斐法及层次分析法。特尔斐法是一种较常用的预测方法。它能对大量非技术性的、无法定量分析的因素作出概率估算。

由于物流金融业务在国内运作时间较短, 以至于历史资料或数据不够充分, 业务风险模型中又需要相当程度的主观判断, 所以本文采用特尔斐法来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采用问卷方式对选定的一组专家进行意见征询, 经过反复几轮的征询, 使专家意见趋于一致, 从而得到对未来风险的预测结果。

(四) 实证分析。

下面以河北中储物流钢铁质押业务风险评估为例。通常认为, 业务风险来源于外部环境、业务本身以及运营企业三个方面。风险等级划分为五级:低V1、较低V2、一般V3、较高V4及高风险V5。

第二层指标的权重分配:宏观环境风险U1 (0.13) 、信用风险U2 (0.24) 、质押货物本身风险U3 (0.37) 、技术风险U4 (0.05) 、公司管理U5 (0.21) 。即:A= (0.13, 0.24, 0.37, 0.05, 0.21) ;第三层指标的权重分配, 如宏观环境风险U1子项下:国家产业政策U11 (0.46) 、宏观经济发展趋势U12 (0.54) 。即:A1= (0.46, 0.54) 。

同理, 信用风险U2子项下, A2= (0.29, 0.38, 0.33) ;质押货物本身风险U3子项下, A3= (0.52, 0.26, 0.22) ;技术风险U4子项下, A4= (0.48, 0.52) ;公司管理U5子项下, A5= (0.32, 0.08, 0.29, 0.31) 。

以下为各评价矩阵的计算。宏观环境风险U1子项下:对于国家产业政策U11, 有58%的被调查者认为是低风险, 34%的人认为是较低风险, 8%的认为是一般风险, 无被调查者认为是较高风险或高风险。对于国家产业政策U11项的评价结果为: (0.58, 0.34, 0.08, 0.00, 0.00) ;对于宏观经济发展趋势U12的评价结果为: (0.17, 0.26, 0.33, 0.22, 0.02) 。这样, 就构成一个评价矩阵:

那么, 评价结果

类似的, 可以分别计算出:信用风险U2的评价结果B2= (0.06, 0.20, 0.35, 0.24, 0.16) ;质押货物本身风险U3评价结果B3= (0.15, 0.38, 0.22, 0.16, 0.09) ;技术风险U4的评价结果B4= (0.15, 0.24, 0.32, 0.18, 0.10) ;公司管理风险U5的评价结果B5= (0.16, 0.26, 0.27, 0.20, 0.11) 。

通过对第三层各项指标的综合评价运算得到以上五项指标的评价结果, 并构成总评价矩阵R, 即:

总的权向量A= (0.13 0.24 0.37 0.05 0.21) , 进行第二层的综合评价运算:

B即为总的综合评价结果。按照最大隶属原则, Bj中数值最大者B*jmax为b2, 对应的等级V2, 即对该业务的风险等级判断为较低风险度, 可提供质押监管服务。

被调查者的主观判断起着很大的作用, 但本文风险体系中众多相关指标可以量化表示, 亦可认为这些主观判断又有其客观基础。

三、仓单质押风险防范管理措施

(一) 有条件地选择动产质押物。

为避免动产质押物风险, 应有条件地选择动产质押物。动产质押物一般应具备以下条件:①所有权明确, 不存在与他人在所有权上的纠纷;②无形损耗小, 不易变质, 易于长期保管;③市场价格稳定, 波动小, 不易过时, 市场前景较好;④适应用途广泛, 易变现;⑤规格明确, 便于计量;⑥产品合格并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不存在质量问题。

(二) 建立仓单质押各方信用, 构建健康信用体系。

我国目前信用机制很不健全, 给仓单质押业务的开展埋下风险隐患。出于安全考虑, 银行会在信用状况不明或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惜贷”或“不贷”。因此, 加强建立仓单质押各方信用, 构建健康的仓单质押信用体系势在必行。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联结货主与金融机构的服务平台, 就需要在开展仓单质押业务时建立和整合信用。

(三) 加强对仓单的管理。

虽然我国合同法中规定了仓单上必须记载存货人的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仓储物的品种、数量、质量、包装、件数和标记、仓储物的损耗标准、储存场所、储存期间、仓储费、仓储货物保险情况、填发人、填发地点和填发时间。但目前我国使用的仓单还是由各家仓库自己设计的, 形式不统一, 因此要对仓单进行科学管理, 使用固定的格式, 按制定方式印刷;同时, 派专人对仓单进行管理, 严防操作失误和内部人员作案, 保证仓单的真实性、唯一性和有效性。

(四) 加强对质押物的监督管理。

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开展仓单质押业务时, 一般要与银行签订“不可撤销的协助行使质押权保证书”, 对质押货物的保管负责, 丢失或损坏由仓库承担责任。因此, 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履行对银行的承诺, 第三方物流企业要加强对质押货物的监管, 保证仓单与货物货单一致, 手续完备, 货物完好无损。

(五) 严格按照仓单质押操作流程开展业务, 防范法律风险。

仓单质押参与各方在开展业务时, 应严格按照仓单质押操作一般流程开展业务, 以防范法律风险。

(六) 加快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 提高内部管理水平。

物流企业信息化作业, 以提高仓单质押有关信息的管理水平, 减少作业和操作失误的几率, 提高工作效率, 提高同客户与银行进行信息沟通和共享的效率, 降低仓储和银行的风险, 方便了银行对仓储的监管, 完善了为客户提供的物流服务。

仓单质押在国外已经成为企业与银行融通资金的重要手段, 也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增值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仓单质押作为一项新兴的服务项目, 在现实中没有经验可言, 同时由于仓单质押业务涉及信用、信息安全等一系列问题, 可能产生不少风险及纠纷, 如果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够有效地防范风险, 相信仓单质押业务将会得到健康发展, 也势必推动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

摘要:本文针对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仓单质押业务时可能面临的诸多风险, 探讨第三方物流公司开展仓单质押业务风险, 并建立模糊数学模型进行风险等级评估, 提出开展仓单质押业务的风险应对策略。

关键词:融资,仓单质押,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罗齐, 朱道立, 陈伯铭, 第三方物流服务创新:融通仓及其运作模式初探[J], 中国流通经济, 2002.2.

[2]邵辉, “仓单质押”业务越做越大[J], 中国储运, 2004.2.

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篇8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防范

审计风险是现代审计的重要内容,加强审计风险的研究,对于保证和提高审计质量具有重大意义。我国审计工作起步较晚,随着审计工作的发展。审计风险成为我国审计实务中一个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为了完善我国的审计理论,提高审计质量,本文拟就审计风险的含义、影响因素及防范进行探讨。

一、审计风险的含义

风险是指发生伤害、毁损、损失的可能性。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审计人员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时期。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所谓固有风险,是指假定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时,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所谓控制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错报,而未能被内部控制防止、发现或纠正的可能性。所谓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错报,而未能被实质性测试发现的可能性。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列公式表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在经营风险导向审计时代,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审计人员应当实施审计程序,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并根据评估结果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控制检查风险。所谓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列公式表式: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二、影响审计风险的因素

由审计风险模型可知,审计风险主要由两方面构成:一是财务报表本身存在重大错报和漏报的风险,二是审计人员审计后表示该报表并不存在重大错报和漏报的风险。即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和主观努力的结合——客观存在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去调节,但主观努力又受成本效益原则的约束。

(一)主观原因

1、审计人员经验和能力的有限性。审计能力的相对有限,使审计所能完成任务的能力难以达到社会的全部期望,或者使社会与审计职业界对审计的内容和要求不一致,这种状况常常使人们卷入不愉快的责任诉讼纠纷。因此审计能满足社会需求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审计能力与社会公众的需求之间总存在一个“期望差”。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的审计准则也强调审计报告仅是一种意见。这种认识从另一个方面表明,审计人员对审计结论承担一定的风险。

2、审计人员工作责任心和职业关注状况。民间审计是一种专门技术服务,审计人员有责任计划自己的审查工作,以查出可能对财务报表有重大影响的差错行为,同时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应运用应有的技术和职业关注。可见,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和职业关注对审计的结论相当重要。审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要求审计人员是高层次的德才兼备的人才,他们必须具有高尚的品德,正直的人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必须具有扎实的会计、审计、法律知识和审计基本技能,具有敏锐的分析能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但是。由于种种因素,审计人员并不是人人能够达到上述要求,这也不可避免地会限制审计工作的开展,影响审计质量。如果审计人员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疑点未进行扩大范围的审查,就是没有保持应有的职业关注,如判断的失误、遗漏了重要的审计程序、采用不恰当的审计方法等,直接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3、审计人员所采用的现代审计方法本身存在着缺陷。现代审计方法强调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的均衡,所采用的审计程序以允许存在一定审计风险为必要前提,并且抽样审计方法和分析性复核方法的应用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中,因而审查的结果必然带有一定的误差。审计职业发展到今天,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竞争的结果必然会使边际收益下降。为了维持应有的边际收益,审计职业界就必须追求审计效率和效果的平衡,即在保持各项具体审计活动必要效果的同时,努力追求最高的审计效率。于是,必须把审计的力量重点放在各个重要组成项目上,放弃一些审计人员认为不必要的审计程序,审计人员也愿意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基础上抽取全部业务的一部分来进行审查。虽然抽样理论已研究很深,但具体应用到审计中来,审计人员还是没有十分把握所抽取的样本就能代表整体,主观的结论与客观的事实之间的偏离总是存在的。

(二)客观原因

1、审计执业环境欠佳。审计活动所处的法律环境、经济环境不理想是形成审计风险的一个客观原因。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恢复和发展毕竟只有20多年,同国外300多年发展历史相比缺乏成熟的理论、实践经验,加之法律、法规不健全,惩戒配套制度不到位、规范力度不够,致使审计独立性差,审计人员风险意识差、抗风险能力差。同时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使审计面临风险。近年来,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会计信息市场的会计信息质景依然不如人意,会计基础工作弱化使以此为基础来进行综合判断的审计面临着愈来愈大的风险。

2、现代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审计范围的拓宽。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使国内经济环境变得复杂,同时也使审计的对象日益复杂化。随着受托责任的发展,审计的范畴不断扩展,审计服务领域从财务报表的验证和管理咨询扩展到质量的审计、风险评估等,审计范围的扩展也给审计职业界带来了新的风险和压力。

3、政府和社会公众审计的意见依赖程度臼益提高以及对其认识上的偏差。审计活动作为现代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公众的认可和重视并逐步对其产生依赖。审计结论大到影响政府的宏观调控,经济、税收的政策的制定,金融证券市场的波动,小到影响居民的投资、理财。委托方对审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细。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和审计风险。

三、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对审计风险的控制不仅是审计人员应尽的职责,也是审计职业界努力的方向。仅靠审计人员的力量,而不注重对审计执业环境的净化,审计风险的控制是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的。因而,审计风险的控制对策,既涉及到审计人员,也涉及到审计职业界,以及整个社会。

(一)完善审计机构建设,提高审计队伍整体素质

防范审计风险关键要提高审计工作质量,而高质量的审计来自高素质的审计队伍。审计能否真正发挥为政府和公众服务的最终作用,不仅要有完善的审计行业

标准来规范审计机构和人员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要建设一支合格的、高素质的审计专业队伍。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审计人才成为推动我国审计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防范审计风险的有效措施。会计师事务所要尽可能吸收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取得资格并有丰富执业经验和良好信誉的会计师加入审计队伍,造就一批既精通会计业务,又精通管理、审计、法律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以满足日益复杂的审计业务需要。

(二)强化约束机制,加大连规经济成本

政府应运用其国家机器所拥有的手段,强化约束机制和制度建设,促进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正确履行其职责,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告质量保证体系中的作用,在完善法律、法规的同时,强化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赔偿责任,淡化行政责任,有限度地引入刑事措施。民事赔偿责任不仅给“违规”的注册会计师明确了经济上的赔偿责任,而且通过其赔偿受害人的损失可以有效地迫使“违规”者退出非法所得,还可以鼓励广大受害者依法请求赔偿,积极地同“违规”行为作斗争,既能使蒙受损失的投资者得到补偿,又能使“违规”注册会计师形成经济压力,从而抑制其“违规”的冲动。

(三)加强外部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审计环境

注册会计师审计环境建设包括政企关系的调整、整个社会诚信水平提高、企业管理者道德水平的提高和公司治理结构优化等诸多内容。

重点强调的是政企关系的调整,我们应当完善体制改革,彻底断绝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亲缘”关系,从而使注册会计师有一个较宽松的便于执业的政治环境。

加强公司治理结构建设,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管,增强注册会计师独立性。

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一方面加强公司内部控制,从而从源头上控制注册会计师风险;另一方面在强化公司审计委员会对内部会计监督功能的同时,应由代表股东利益的审计委员会来聘请注册会计师,保证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

环境建设优化还包括注册会计师判断标准的建设,其中重点应加强审计准则的建设。

审计准则是开展审计业务应遵循的规范,是衡量审计工作质量的标准。如果审计准则这个标准或尺度本身存在缺陷,审计的结果必然是不恰当的。

四、结束语

上一篇:刘方花班主任培训心得体会下一篇:个人音乐会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