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基础法评估

2024-09-23

资产基础法评估(精选10篇)

资产基础法评估 篇1

最近看过几份以资产基础法评估企业价值的评估报告, 发现有的资产评估师对递延所得税问题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以下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和对《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的理解, 谈一些观点和看法。

一、以资产基础法评估企业价值时, 应该充分考虑递延所得税问题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 在企业改制、股权转让、合并分立、增资扩股等等企业重组过程中, 都要进行企业价值评估。在以资产基础法进行评估时, 要对企业现有资产、负债重新作价, 以确定企业重组前的净资产价值, 为企业重组提供作价依据。资产、负债的重新作价, 很可能出现增值、减值变化, 且这种变化必然导致企业重组后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发生相应变化, 但有时却不会改变其“计税基础”。其结果, 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出现暂时性差异。如果资产评估师不对这些暂时性差异形成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进行评估, 评估结果可能会有失公允。

对于企业重组过程中的企业所得税问题,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先后出台了《关于企业资产评估有关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财税字 (1997) 77号]、《企业改组改制中若干所得税业务问题的暂行规定》[国税发 (1998) 97号]、《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 (2009) 59号]等等文件。前两份文件中直接明确规定:企业重组中的资产评估增值部分不能计提折旧, 或不能在所得税税前扣除;后一文件则与2006版的《企业会计准则》相衔接, 明确规定了企业重组后有关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如果重组后的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同, 评估机构在以企业重组为目的的企业价值评估中未考虑递延所得税问题, 必然损害评估结论的客观公正性, 给重组后的企业经营留下课税方面的风险, 同时也给评估机构留下经营风险。

二、需要评估的递延所得税事项

1. 资产评估增值。

对企业重组过程中资产评估增值部分, 不能在重组后的交易中作所得税税前扣除 (计提折旧或计入成本) , 是因为这种增值是重组前的原产权所有人在企业重组过程中获得的资产增值收益。因此, 这种增值会增加企业重组后资产的账面价值, 却不会相应增加资产的计税基础。在评估过程中就要计算一项因资产评估增值影响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作为资产评估增值的减项, 使原产权所有人承担相应的所得税税负, 以避免将这一所得税负担转嫁给企业重组后的资产受让人。

下面举例说明这一问题。某公司原注册资本300万元, 账面净资产500万元。为扩大经营, 决定增加新股东, 使注册资本达到2000万元。为公平处理新老股东的权益, 公司委托评估机构对公司的企业价值做了评估。假如公司原有资产和负债中其他资产、负债均无增减变化, 只有一幢房屋建筑原账面价值400万元, 评估值为600万元, 评估增值200万元。评估增值部分可以增加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 但不能增加其计税基础, 此后多交的所得税税金50万元 (税率按25%计算, 下同) , 应由老股东承担。因此, 要计提递延所得税负债50万元, 评估后企业净资产为650万元。新股东投资1350万元, 使注册资本达到2000万元。

2. 资产评估减值。

资产评估减值是原产权所有人在企业重组过程中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 这种损失是可以抵减原产权所有人的所得税负担的, 这一所得税利益构成了原产权所有人的权益, 应作价转让给受让人。从所得税法规上讲, 这种减值会减少企业重组后的资产账面价值, 却不会相应减少资产的计税基础, 从而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资产评估师要评估一项递延所得税资产, 作为资产评估减值的减项, 避免这一权益转移给企业重组后的受让人。

例如, 某企业评估时核销一笔坏账损失 (比如说100万元) , 这种损失, 在符合核销条件的情况下, 经税务机关批准, 可以税前扣除。在企业重组的时点上, 评估确定的账面价值为零, 计税基础100万元, 形成了“可抵扣暂时性差异”100万元, 评估师应计提25万元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一般情况下, 对于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 应采取“谨慎性原则”。对坏账损失导致的资产减值, 只有在同时满足以下两个前提条件时才能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1) 能取得满足税务机关核销坏账损失的证据; (2) 未来会计期间很可能获得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

对其他资产减值损失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这需要评估师结合收集到的证据、被评估企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进行合理判断。

3. 负债评估增加。

企业重组的资产评估中, 可能出现因或有事项而计算“应计负债”的问题。比如根据近期的产品销售情况和销售条件中的“三包”条款, 预计退换、维修产品的成本、费用300万元, 评估确认一项“应计负债”300万元, 其计税基础为零, 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300万元, 评估师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75万元。

4. 在法定弥补期限内的未弥补亏损。

企业重组后, 对此前业已存在的未超过法定弥补期限的亏损, 可以继续弥补, 由此而获得所得税利益。对这一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 也应遵循“谨慎性原则”。《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第十五条规定:“企业对于能够结转以后年度的可抵扣亏损和税款抵减, 应当以很可能获得用来抵扣可抵扣亏损和税款抵减的未来应纳税所得额为限, 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递延所得税的评估, 应与税收政策的相关规定相衔接, 如果评估的增、减值不会引起重组后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暂时性差异, 就不能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例如:财税 (2009) 59号文件第四条第 (四) 款规定:“企业合并, 当事各方应按下列规定处理: (1) 合并企业应按公允价值确定接受被合并企业各项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 (2) 被合并企业及其股东都应按清算进行所得税处理。 (3) 被合并企业的亏损不得在合并企业结转弥补”。这种情况下, 就不能计提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

资产基础法评估 篇2

《资产评估专业基础》是资产评估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的科目之一。

二、考试要求

本项考试要求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工具;掌握资产评估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以及各类资产评估的基本内容;掌握财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和基本分析方法。

三、考试内容

(一)经济学部分

1、需求、供给与市场均衡

(1)需求函数

(2)供给函数

(3)需求弹性

(4)市场均衡

2、消费者行为理论

(1)效用的含义及基本假定

(2)边际效用

(3)无差异曲线

3、生产理论

(1)生产函数

(2)生产的三阶段论

(3)等产量线、等成本线与生产者均衡

4、成本理论

(1)会计成本与经济成本

(2)会计利润与经济利润

(3)成本函数

5、宏观经济学基础

(1)GDP的概念

(2)GDP的计算方法

(二)资产评估学部分

1、资产评估的基本理论

(1)资产评估的概念及特点

(2)资产评估的目的(3)资产评估的价值类型

2、资产评估的基本方法

(1)市场法的基本原理

(2)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3)收益法的基本原理

3、机器设备评估

(1)机器设备的定义、分类及特点

(2)机器设备的实体性贬值、功能性贬值、经济性贬值的定义

4、房地产评估

(1)房地产的概念及特征

(2)土地资产的分类及特性,土地资产价格体系

5、无形资产评估

(1)无形资产的特点及分类

(2)影响无形资产评估价值的因素

6、长期投资评估

(1)长期投资评估的特点

(2)上市股票的评估方法

7、企业价值评估

(1)企业价值评估的对象及范围

8、资产评估报告

(1)资产评估报告的概念、类型及作用

(2)资产评估报告的基本内容

(三)财务管理部分

1、财务管理基本原理

(1)财务管理的概念、对象、内容及特点

(2)财务管理的目标

2、企业融资

(1)企业融资的动因、类型

(2)股票融资的优点、缺点

(3)债券融资的优点、缺点

3、长期投资决策

(1)固定资产投资的特点及决策方法

(2)股票投资的特点及决策方法

4、利润与股利分配

(1)利润分配的原则及程序

(2)股利分配的影响因素及形式

四、考试方式与分值

资产评估法的五大制度创新 篇3

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国目前有各类评估机构共1.4万多家,评估师人数超过13万,从业人员60多万。评估行业为经济的健康发展、社会的公平正义、资源的有效配置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长期缺乏一部专门的法律,致使一些虚假评估影响了交易的公平合理,阻碍了资产评估行业的健康发展。2016年6月27日,审议资产评估法(草案)被列为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第一项议程,7月2日会议以138票赞成、5票反对、14票弃权,表决通过了资产评估法,自2016年12月1日起施行。

资产评估法从酝酿到表决通过,历经10年磨砺,在立法史上实属少见。法案的高票表决通过,在评估史上具有历史里程碑的意义,不仅促进了评估行业中的各个专业协调和统筹,也使评估师与注册会计师、律师享有同样的法律地位,享有应有的社会尊严。资产评估法在评估行业发展战略层面上进行了制度创新,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和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下为评估行业设计了崭新的制度。

尊重专业特性,赋予准则制度以法律效力

资产评估是现代服务业中不可或缺的专业服务,提供智力服务,专业特性强,资产评估具有价值尺度功能。因此,要重视和尊重资产评估,就必需强化资产评估的专业特性。只有评估人员养成自觉遵守评估准则的习惯,评估的专业特性才能真正体现。在资产评估法中共有七款提到评估准则,“准则”一词在资产评估法中出现了9次。资产评估法强调了资产评估的专业特性和评估准则的重要性,赋予了评估准则法律效力,这是评估立法中的一大创举,彻底改变了中国评估行业自诞生以来评估准则缺乏法律地位的情形。评估准则缺乏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评估师重视评估准则。同时,认真学习评估准则和自觉遵守评估准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评估准则的质量。

资产评估法在第四条明确规定,“评估机构及其评估专业人员开展业务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评估准则,遵循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资产评估法实施以后,遵守评估准则是评估机构和评估专业人员应当履行的法定义务。由此,国家确立了评估准则的法定地位,确定了评估准则制度,确保了资产评估具有专业技术性的法律基础。资产评估法从不同方面对评估准则进行了规定。要求评估机构对本机构的评估专业人员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评估准则的情况进行监督,并对其从业行为负责;评估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制定评估基本准则;评估行业协会依据评估基本准则制定的评估执业准则和职业道德准则,建立会员信用档案,将会员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评估准则的情况记入信用档案,并向社会公开。

尽管评估基本准则由行政机关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发布,评估执业准则和职业道德准则由评估行业协会制定和发布,但从一定意义上讲,资产评估法赋予评估准则以法律效力,评估准则可以作为纠纷调处、司法仲裁的有力法律依据。也就是说,评估机构和评估专业人员依据评估准则执业可获得免责,而不遵守评估准则将会被追责。评估机构和评估专业人员在执行评估业务时,如果已经保持了必要的职业谨慎,严格遵守了评估准则并履行了应当执行的评估程序,由于评估准则的争议而产生问题,可以依法免责。评估机构和评估专业人员要遵守评估准则,评估准则能够保护评估机构和评估专业人员。这就为建立和完善“资产评估依准则执业免责制度”打下良好的法律基础。

更为特别的是,资产评估法第二十六条明确规定,“评估专业人员应当恰当选择评估方法,除依据评估执业准则只能选择一种评估方法的外,应当选择两种以上评估方法,经综合分析,形成评估结论,编制评估报告”。这就赋予了评估准则特殊地位。在评估实践中,评估师常常困惑于要求用两种评估方法,而难于寻找到第二种评估方法的情况,资产评估法赋予了评估执业准则具有规定评估专业人员可以只选择一种评估方法的情形的法定职能。总之,资产评估法赋予评估准则以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使得评估准则在资产评估活动中具有活力,也使评估准则成为保护和制约评估师的双刃剑,使得评估成为真正依规执业的专业服务业。

法定评估业务评估师签名制度

资产评估法在考虑不同评估业务在咨询性和鉴证性方面的功能差异及监管要求的基础上,将评估业务分为法定评估业务与非法定评估业务两大类。这种分类为评估监管带来全新的变革,也为评估师职业资格带来全新的内涵。资产评估法规定,对于法定评估业务要依法委托评估机构评估,采取招标等公开方式选择评估机构,应有2名以上相应专业类别的评估师承办,评估报告由至少2名承办该项业务的评估师签名,并加盖评估机构的印章,法定评估业务的档案保存期限要求不少于30年。对于非法定评估业务,委托方可以自愿委托评估机构评估,不一定需要由评估师承办,评估报告由至少2名承办该项业务的评估专业人员签名,并加盖评估机构的印章,非法定评估业务的档案保存期限要求不少于15年。

同时,资产评估法明确了包括评估师在内的评估专业人员签署评估报告的法律责任。第十四条规定,评估专业人员不得签署本人未承办业务的评估报告,不得签署虚假评估报告或者有重大遗漏的评估报告;第四十四条规定,评估专业人员签署本人未承办业务的评估报告或者有重大遗漏的评估报告的,由评估行政管理部门予以警告或责令停止从业一年以下,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从业一年以上五年以下,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资产评估法对非法定评估业务的要求,强调了自愿评估的原则,突出了评估的价值咨询功能,体现了降低评估从业人员门槛和激发评估从业人员专业活力的精神。资产评估法对法定评估业务的要求,强调了评估师在评估活动中的核心地位,突出了评估的价值鉴证功能,体现了评估师的法律许可地位。只有评估师签署的法定评估业务评估报告才是合法有效的,这就为评估师是许可类还是水平评价类留下了法律认定空间。

资产评估法第三条规定,“涉及国有资产或者公共利益等事项,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需要评估的(以下称法定评估),应当依法委托评估机构评估”。据此,法定评估业务需满足两个前提条件,一是涉及国有资产或者公共利益等事项;二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需要评估,两者缺一不可。目前,公司法、证券法、公路法、企业国有资产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拍卖法、政府采购法、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等,已经规定了涉及国有资产产权转让、股东出资、股票和债券发行、房屋征收补偿、矿产资源开采、金融机构抵押贷款等业务,必须要进行评估。不是所有涉及国有资产事项的评估都是法定评估业务,也不是所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需要评估的都是资产评估法所指的法定评估。即使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需要评估,但如果不涉及国有资产或者公共利益等事项,该评估业务也不一定是法定评估业务,该评估业务就可以由评估专业人员承办,而不一定必须由评估师签署评估报告。

评估师在其所承办的评估业务的评估报告上签字,表明评估师对评估结论的合理性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在过去的评估行业管理中,基本上都要求有2名以上评估师在评估报告上签字。资产评估法与时俱进地确立了法定评估业务评估师签名制度,这是评估立法中的一大亮点。这样既继承了现行评估行业中有关评估报告评估师签名制度和有益经验,稳定了评估师的心态和评估市场,增强了评估师从业的信心和自豪感,也加强了评估报告签名的灵活性,为拓展评估市场、吸引更多人才从事评估行业打开了方便之门。

以事中事后监管为主的评估机构备案制度

资产评估法确立了评估机构备案制度,取消了设立评估机构时的注册资本限制,降低了设立门槛,方便了评估机构的设立和发展,倡导建立评估机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体系,以更加高效、透明、规范地维护评估市场秩序。

在目前的评估实务中,财政部门要求评估机构名称中有“资产”字样,建设部门要求评估机构名称中有“房地产”字样,国土部门要求评估机构名称中有“不动产”字样,这严重制约了评估机构的专业融合和做大做强。资产评估法没有对评估机构的名称提出限制,这就打开了限制评估机构发展的桎梏,方便了评估机构吸引不同专业的评估人才,极大地消减了对评估机构从事企业价值评估、不动产估价、二手车鉴定估价等多种评估业务的限制,有利于降低评估机构的运行成本,促进大中小型评估机构均衡发展,提高评估机构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

从发布的资产评估法来看,规定评估机构应先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登记,再向有关评估行政管理部门备案。这一评估机构备案制度的设计,将评估机构后置审批制度改为备案制度,这就加大了资产评估行业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市场化改革力度,调整了评估行政管理制度,强调事中事后监管和社会监督。这是深化资产评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也是深入推进简政放权的体现。不仅清晰地划定了资产评估领域政府与市场的权责边界,也最大限度地缩减政府审批范围,体现了国务院简政放权、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改革精神。评估机构备案制度满足了广大评估专业人员设立评估机构的创业要求,保护了创业热情,将吸引更多有能力的专业人才进入评估行业,也完善了评估机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可最大限度地激发资产评估市场的微观活力。

由于评估机构是承接法定评估业务的唯一市场主体,因此,要加强对于评估机构的管理,通过行政监管和行业自律管理,增强评估机构的价值分析能力、风险防范能力和社会公信力。评估行政管理部门在制定评估行业监督管理办法中,可将能够从事法定评估业务的评估机构备案设计为实质备案,要求这类评估机构必须加入行业协会接受行业自律管理,行业协会定期公示其诚信和资信情形。

兼顾权利义务的评估业务委托人监管制度

长期以来,国家法律没有对评估业务委托人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规定。因此,在出现执业纠纷的情况下,无法依据有关法律对评估业务委托人的责任进行有效界定。资产评估法首次对资产评估委托人进行了规范,既明确了评估业务委托人的权利,又强调了评估业务委托人应尽的义务与职责。

资产评估法明确了评估业务委托人应享有的权利,如委托人有权要求与相关当事人及评估对象有利害关系的评估专业人员回避;委托人对评估报告有异议的,可以要求评估机构解释;委托人认为评估机构或者评估专业人员违法开展业务的,可以向有关评估行政管理部门或者行业协会投诉、举报;评估专业人员违反资产评估法规定,给委托人造成损失的,由其所在的评估机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同时,资产评估法明确了评估业务委托人应履行的业务和责任,也对委托人未尽到法定职责和义务的行为给出了具体的罚则。

资产评估法赋予了评估行政管理部门可以监管和处罚的职责,弥补了长期以来评估行业监管体系中的重要缺失,这是整个评估行业规范管理体系中的关键环节之一,没有这个环节,就很难真正规范评估机构和评估专业人员的执业行为,因为评估委托人在整个评估业务链条中处于强势和优势地位。这是资产评估法中的一大亮点,是评估专业人员坚守独立性的重要法宝。资产评估法第五十二条规定,委托人在法定评估中有违法违规行为的,评估行政管理部门可以会同有关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促进融合的评估专业分类与协调管理制度

资产评估法立足中国评估行业实际,尊重历史,展望未来,推动了不同评估专业的融合。资产评估法的出台,本身就说明了资产评估各专业类别同属一个大行业,同时,将不同专业评估管理统一在一部法律框架之下予以规范,统一了监管尺度、评估程序、评估专业人员的权利和义务、法律责任等核心内容,有利于向社会展示评估行业的专业形象和增强评估行业公信力,促进评估行业协调健康发展。资产评估法第三十七条明确要求,“有关评估行业协会应当建立沟通协作和信息共享机制,根据需要制定共同的行为规范,促进评估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第四十二条规定评估行政管理部门不得对评估机构依法开展业务进行限制,第四十三条规定评估行政管理部门不得利用职权为评估机构招揽业务。这是从一个侧面缓解评估行业中的部门分割问题。

资产评估法第八条规定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定评估师专业类别,承认了评估具有专业差异性,但也要求不同专业领域评估行业协会建立沟通协作和信息共享机制,并制定共同的行为规范,各类评估专业机构统一执业标准。法律还统一了各类评估专业领域当事人的法定责任。在资产评估法中放开了对评估机构专业执业范围和机构名称的限制,这就为各类专业评估师在同一个评估机构中执业和促进评估机构实现多种专业综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法律制度保障和外部环境。

评估、审计、律师是市场经济中相互不能替代的三个重要的专业行服务行业,资产评估法的出台能够进一步完善中国法律体系,填补经济法领域的一大空白。也可以对公司法、证券法、企业国有资产法、物权法等法律中有关资产评估的法律规定的实施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有利于从源头上理顺中国评估行业管理体制,保障资产评估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同时,资产评估法的出台可以明确评估行业自律组织的功能和法律地位,促进评估行业自律组织之间的沟通与融合,促进各类评估师在同一个法定平台上达成共识。特别是一些有关各类评估专业普遍存在的共性的自律管理方面的问题,也可以在同一个法定平台上被尽快达成共识。

无形资产评估的收益法研究 篇4

关键词:无形资产,评估,收益法,问题,对策

1 无形资产评估概述

1.1 无形资产评估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 (2006) 中指出,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而在《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 (2008) 中, 无形资产是指特定主体所控制的, 不具有实物形态, 对生产经营长期发挥作用且能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值得注意的是, 《企业会计准则》中把商誉列为一项不可辨认资产, 在资产负债表中单独列示, 因此不属于无形资产。而《资产评估准则》中, 商誉被列为不可确指的无形资产, 因而将商誉界定为一项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评估就是基于特定的目的, 遵循一定的标准, 运用适当的方法, 通过分析相关因素的影响, 对无形资产在未来某一评估基准日的现时价值做出衡量。

市场环境时刻变动, 无形资产的价值也处在变化之中, 如果不对无形资产做出一些基本假设, 就无法对其价值做出准确判断。由无形资产的特性可知, 无形资产必须依赖于实物, 不能脱离市场存在, 并且无形资产如果处于未使用状态, 对它的评估也就没有意义, 所以目前比较认同的无形资产评估假设主要有公开市场假设和继续使用假设, 只有基于合理的假设, 资产的评估才能得出相对较科学合理的结果。

1.2 无形资产评估的必要性

1.2.1 企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企业创新及经济全球化的步伐逐渐加快, 在企业的各种经营活动中, 以知识产权, 专利技术或商标权等无形资产对外投资已经非常普遍。如今, 企业间的核心竞争力已渐渐从有形资产转向无形资产, 要衡量一个企业整体的综合价值, 更需要对该无形资产做出合理的估测, 与市场上的同类无形资产进行对比分析后得出结论。

1.2.2 保护无形资产, 防止其流失

每个企业在其壮大和发展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积累和创造着无形资产, 如果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些无形资产的价值, 没有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的话, 这项无形资产就很容易流失, 被别的企业所利用或者侵占, 这对企业将造成巨大的损失。而通过对这些无形资产进行合理的评估, 其价值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来, 这样也才能使企业对自身的无形资产价值有更清楚的认识, 并根据实际情况更好地对现有无形资产进行挖掘和整合。

1.2.3 完善现代化市场发展的需要

随着无形资产对企业越来越重要, 因无形资产发生的纠纷也日益增多, 无形资产被侵权的案例不在少数, 如果没有一个具有普及性和权威性的评估规则, 就难以使纠纷双方对纠纷的解决结果达成一致, 因此要妥善解决这些问题, 就必须有一个公正的无形资产价值评估体系, 使双方对最终的结果达成一致, 这使得无形资产的评估成为必要。

2 利用收益法评估无形资产

2.1 无形资产评估方法

无形资产的评估必须要借助一定的方法来完成, 所采用的评估方法对评估结果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我国财政部颁布的《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中规定了无形资产评估方法, 包括成本法、收益法、市场法。目前, 较为常用的无形资产评估的方法是收益法。

收益法, 是把评估对象剩余寿命期间每年 (或每月) 的预期收益, 按照一定的折现率折现, 累加得出评估基准日的现值, 以此现值作为被评估资产的价值。收益法的基本假设前提是, 任何投资者在购买该项无形资产时, 所支付的价款不会超过该项无形资产的预期收益的折现值。

收益法考虑了无形资产价值资本化的过程, 将时间价值考虑在内, 以资产的预期获益能力为基本依据决定资产的市场价值, 比较能够真实准确地反映出无形资产的获益能力, 这是选择收益法进行无形资产评估的重要原因。

2.2 评估无形资产的收益法模型

利用收益法评估无形资产价值时, 通常采用以下模型:

其中, P——无形资产的评估现值;K——无形资产分成率;Ri——第i年的预期收益额;n——收益期限;r——折现率。

3 收益法在无形资产评估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3.1 利用收益法评估无形资产存在的问题

收益法是目前公认的最适合评估无形资产的方法, 但是由于其技术的要求, 使得评估过程中仍然存在风险。

(1) 无形资产的收益期限具有不确定性。例如, 一项无形资产预计可使用30年, 但很可能几年后就被新的技术所代替, 无法再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另外, 无形资产在使用过程中, 随着技术的传播, 价格、成本逐渐降低, 该无形资产的优势也逐渐减弱, 收益期也相应缩短。这些都使得无形资产在评估基准日的未来收益期限具有不确定性。

(2) 无形资产的超额收益的界定比较困难。无形资产一般不能单独地产生收益, 因此, 在评估无形资产时, 必须要使用一定办法将无形资产产生的收益分离出来, 界定无形资产产生的那部分超额收益。然而, 这种界定便成了一个难题, 如果界定不准确, 就容易高估或者低估无形资产的价值。另一方面, 无形资产的超额收益受很多外界因素的影响, 比如无形资产本身、管理者、市场、法律、国家政策等因素, 所以众多的不确定因素导致无形资产的超额收益很难确定。

(3) 折现率的选取较为困难。利用收益法评估无形资产时, 折现率对评估值的影响很大, 折现率微小的差异都会带来评估值较大的变动, 所以合理选取折现率也成为评估中的一大难题。折现率是未来收益转化为现值的比率, 本质上是投资报酬率, 投资报酬率由无风险报酬率和风险报酬率组成。一般情况下, 无风险报酬率可由同期银行存款利率或同期国库券利率确定, 而风险报酬率目前只能得出理论值, 这对于折现率的准确性也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评估的难度也随之增加。

3.2 风险防范

针对利用收益法评估无形资产时所出现的问题, 主要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提高评估的准确性, 进一步防范和规避风险。

(1) 提高评估人员评估的综合水平。评估人员应该提高相应的专业知识水平, 在评估之前, 详细了解被评估无形资产的基本状况, 并且随时关注同类无形资产的更新换代, 尽可能准确地判断无形资产的受益期限。此外, 还应该严格遵守资产评估的程序及规范, 严格审查被评估企业的无形资产的取得过程、公司概况, 不要将失真的历史资料作为评估资料, 得出错误的结论。

(2) 加强对有关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在评估过程中, 评估人员要有步骤、有条不紊地组织数据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 要反复检查全部有关资料, 从来源上确保每份数据的真实性, 使得相关数据有据可依, 避免出现差错。由于不可能得到十分完整的市场资料, 仅按手头的资料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完全可靠, 所以就应该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 考虑可能会出现的误差及解决办法, 尽量减少评估中可能出现的差错。

(3) 建立和完善资产评估体系。确定无形资产的超额收益时要注意, 不能仅仅看现在的获益能力, 更重要的是看企业未来的获益能力, 并且预测收益额时, 要关注相关的国家政策是否对企业有影响。同时, 预测年限内企业的生产、销售计划、成本变动趋势、市场竞争情况都应该考虑在内, 只有多方综合地考虑相关因素, 建立和完善评估科学体系, 才能更准确地预测收益额。

目前, 虽然收益法评估无形资产仍存在一些难题, 但是在评估无形资产时, 收益法仍被认为是最合适的方法。随着我国资产评估体系日渐完善, 利用收益法评估无形资产的方法将越来越准确, 使得我国的资产评估逐步与国际接轨, 并且使无形资产的价值在企业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国资产评估协会.资产评估[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2.

[2]姜洁.论收益法在无形资产评估中的应用[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11 (3) .

[3]周媛媛, 陈建成.收益法对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的应用探析[J].科技与管理, 2007 (2) .

[4]朱勤丰.收益法在无形资产评估中的风险及防范[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7 (3) .

从资产评估法看立法博弈 篇5

摘要:资产评估法草案经2006年提出后,经人大常委会两次审议,至今难以出台。迄今为止,关于资产评估方面的政府部门的多重标准,各个行业间的行规壁垒,中央和地方间的各种利益博弈错综复杂,资产评估行业亟待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统一规范资产评估行业。在相关的立法上,代表各个方面的利益集团也深刻的影响着资产评估法的立法进程,均衡各方的利益、科学化法律化行业规范、使得经济发展更具有活力等等,是资产评估立法上需要面临的众多问题。

关键词:资产评估法立法博弈利益对抗趋富本能

一、关于立法博弈

立法博弈在我国是个新生词汇,在一般的看法,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立法的本质是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的,少数服从多数,应该不存在博弈的现象才对。但在任何一个社会条件下,由于趋富本能的作用,社会财富总是具有一定偏向性的集中,资源量的缺少总是使得人们发挥自利本性,去尽可能占有社会资源。在整个社会条件下来看,具有资源优势的集团会尽可能占有资源来维护其优势地位,因此可能会造成资源的偏向性和社会发展方向的偏离。因此需要一种方式来实现利益的对抗,从而形成资源相对均衡化的局面,让社会发展的方式更加科学化。在法治国家,由于法律的规范性和国家意志性,从而成为利益集团维护其利益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成为各个利益集团争夺的焦点。而立法以其在法律生活中的重要性,成为利益争夺的重点,立法博弈应运而生。

在我国,关于立法博弈的主题自改革开放来,随着法治社会的建设,发展情况越发强烈,举个例子来说,劳动合同法的制定,便体现了企业家工厂主和普通劳动群体之间的利益对抗和妥协,其中的利益对抗,不仅仅是一种群体对抗,更是一种社会阶层的权利博弈,后来上升到工会和商会的对抗,更显示出是一种多形式多层次的博弈,对立法起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影响作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

所以在当今中国,立法博弈是一种大势所趋,也是法治社会发展的一种表现,其对于我国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二、在资产评估法立法中的立法博弈

在当今中国,权力和权力的博弈越来越少,而权利和权利的博弈越来越多,“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解决已经成熟的任务和正在发生的矛盾,是在社会一切阶层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在部门法上的立法博弈,是社会条件下内部的对抗,而利益的内部对抗不会造成社会经济实质上的改变。但是,在集团利益、阶层利益对抗的过程中,势必会影响立法发展方向,资产评估法的立法正是体现了这一点。

资产基础法评估 篇6

目前我国对不良资产评估已经形成了几种比较完善的评估方法, 主要有信用评估法、专家打分法、交易案例比较法等。但几种对金融不良资产价值进行评估的方法都带有较强的主观性色彩, 并且对其价值定性分析的色彩较浓, 不能客观地反映债权的真正价值。如果要实现准确、客观地对债权的价值进行估价, 只站在负债企业之外, 单纯对债权本身进行估价是不行的, 只有先通过对企业本身的价值进行评估, 对企业的股权和负债的价值进行确认后, 再对企业本身的偿债能力进行评估。本文认为这种以间接的方式对企业负债的价值进行估价的方式, 可以客观、公正地反映了债权的真实价值, 本文将使用模拟清算价格的方法对金融不良债权的基础价值进行研究。

二、模拟清算价格法的定义及理论基础

(一) 模拟清算价格法的定义

所谓金融不良债权的模拟清算价格法是一种间接的对债权的评估方法, 就是通过模拟负债企业已经进入了破产还债清偿程序, 首先对负债企业的全部资产价值进行评估, 然后对负债企业的债务价值进行评估, 最后根据金融不良债权所占该企业全部债权的比例计算出该笔债权的价值。

(二) 模拟清算价格法的假设条件

对负债企业的债权进行模拟清算价格法的评估需要满足以下严格的假设条件:

1. 拥有负债企业的完全控制权。

资产评估中的清算价格法是以对负债企业拥有完全的控制权为基础的, 而这种权利是法律赋予在破产程序中的清算组特别拥有的, 正是法律赋予清算组接管破产企业财产的权利才会保证资产评估、债务受偿的顺利进行。

2. 拥有负债企业的完全信息。

拥有负债企业完全、准确的信息, 特别是财务信息, 是对负债企业进行价值评估的前提。只有打破负债国有企业的内部人控制和其他所有制负债企业所有者控制的现状, 使金融不良资产的管理机构和处置机构拥有对负债企业完全的控制权, 才能了解企业的真实财产状况, 才能拥有负债企业的完全信息, 才能对负债企业的价值进行准确的评估。

(三) 理论基础

1. MM第一定理。

MM第一定理为:对任一公司j, 令Dj为公司债务的市场价值;Sj为公司股票的市场价值;Xj表示公司所有资产的期望报酬 (扣除利息前的公司期望利润) ;;Pk是第k类企业不确定现金流量期望值的市场资本化率 (企业资本成本) , 则企业的市场价值为V=Sj+Dj。在均衡的条件下对第k类中的任一企业j的价值为:

模拟清算价格法就是首先利用 (1) 式中的公式, 得出:

MM第一定理是本文设计模拟清算价格法的主要理论依据。

本文认为金融不良资产的价值实际上包括两部分, 一是金融不良债权具有的基础价值, 在对负债企业债务价值Dj=V-S进行评估后, 根据金融不良债权所占该企业全部负债比例所确定的价值, 如果负债企业处在停产和半停产状态并且没有任何重整价值, 依据该方法评估所确定的价值就是该笔金融不良债权具有的价值。当企业没有重整价值依据公式 (2) 的前半部就可以计算出该笔金融不良债权具有的价值;二是金融不良债权拥有的期权价值, 如果该企业具有重整价值, 由于通过赋予资产管理公司以及从资产管理公司受让债权的投资者拥有重整负债企业的权利, 投资者拥有因重整企业而获得的期权价值。该笔不良债权的价值包含了通过债权评估得出的基础价值和期权价值的增值。此时公式 (2) 的后半部就可以反映出该笔金融不良债权具有期权价值, 因为通过重整企业, 企业可能会在未来取得经营效果的改进, Xj/Pk是未来收益的折现, 其必将使现在的债务价值Dj增加。

2. 企业产权理论。

现代企业产权理论认为, 企业就是通过所有权的最优安排, 使不完全合同达到完整化的一种, 因而企业从本质上讲就是一个完整的不完全合同。现实中当合同的双方不能把在所有条件下的双方的责任、权利规定清楚时, 在具有较大的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根据科斯定理和现代企业产权理论, 为了达成最优贷款损失风险分担合同, 应该对负债企业的所有权进行重新的配置。企业是债权人、股权人以契约关系约定的企业 (张维迎, 1995) 。当企业运营正常时, 企业归股东所有;当企业陷入财务困境、资不抵债时, 企业的最终控制权由股东转向债权人, 因为根据资产等于负债加上所有者权益的会计恒等式, 从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上看, 资不抵债的企业的所有者权益是负值, 企业现有的资产已经没有股东的份额, 企业所有的财产应当为债权人所拥有。对资产管理公司负有债务的企业, 大部分已经达到了资不抵债的境地, 此时, 应该由债权人拥有企业的最终控制权, 企业在债权人的控制下, 决定该企业是进行破产清算还是重整。

三、企业整体价值评估方法的选取与模型构成

由于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负有不良债务的企业都是陷入财务困境的企业, 如果不对企业进行债务、人员、管理等方面的重整, 企业难以产生未来的收益, 所以, 对特定的负有金融不良债务的企业运用收益现值法的方法评估其整体资产的价值是不合适的。所以, 对负债企业的整体价值进行评估时, 将模拟清算价格法调整为两类:即模拟成本价格法, 模拟市场价格法。

(一) 模拟成本价格法

1. 模拟成本价格法的定义及适用范围

(1) 定义

模拟成本价格法是指适用资产评估的重置成本法对负债企业的整体价值进行估价。

模拟成本价格清算法的基本公式为:

P—为被评估企业资产的重置成本净值;

P0—为被评估企业资产的全新重置成本;

D—为被评估企业资产的价值损失

(2) 适用范围

模拟成本价格清算法适用于已经进入破产程序的企业、解散清算企业、停产已经多年和已经进入多家民事诉讼强制清偿债务程序的企业以及担保企业。以上企业已无恢复生产、产生收益的可能。该企业的资产按照现行市场价格进行出卖已不可能, 对该负债企业和担保企业的资产适用重置成本法进行估价, 然后按照企业破产还债规定的偿债顺序进行企业的债权价值评估。由于被评估企业资产的重置成本净值等于被评估企业资产的全新重置成本减去被评估企业资产的价值损失, 实际上, 对负债企业资产的重置成本净值的研究, 可以分解为负债企业资产的全新重置成本价值和负债企业资产的价值损失两个问题去研究。

2. 负债企业价值的重置成本全价估算研究

重置成本全价的估算, 关键在于对重置成本全价指标进行估算。对重置成本全价指标估算, 可采用以下方法和模型。

(1) 重置成本直接核算法。按资产成本构成, 将资产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并以评估基准期市场价格为计价标准, 计算评估资产或被评估资产类比物重置成本全价的一种方法。即:

重置成本全价=直接成本+间接成本

直接成本=∑各项重置成本材料相应价格+安装费等

间接成本=直接成本×适当间接成本与直接成本比率

或=人工成本总额×分配率

直接成本是指形成全新资产过程可直接计入购进或购建成本的支出。间接成本是指难以直接计入购建或购进成本、需要采用其他的方法与标准分配计入购进或购建成本的那一部分支出, 如管理费等。

(2) 价格指数调整法。该方法以被评估资产的原购建市场价格为基础, 考虑相应物价变化指数来重置全新该项资产的成本全价, 计算模型为:

重置成本全价=P0×Kp

其中:

P0=被评估资产历史成本

Kp=适用物价指数=∑p1q1/∑p0q1

上述公式称为派氏公式, 是由德国人派许于1874年提出的。式中, p1为资产评估期购建相同资产的有关价格, q1为资产评估期有关购进量或耗费量。

(二) 模拟市场价格法

1. 模拟市场价格法的定义及适用范围

(1) 定义

模拟市场价格法是指对负债企业和担保企业的资产的整体价值适用资产评估的现行市价法估价。应用现行市价法进行企业的资产评估应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 有一个发育充分、活跃的资产交易市场。我国目前市场体系不健全, 这是影响现行市价法的一个重要因素。相信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现行市价法的应用将进一步扩大。

第二, 被评估资产的市场参照物及其相比较的指标、技术参数等资料是可搜集的。

2. 模拟市场价格法估价模型

模拟市场价格法是用市场比较的方法, 选择与被评估企业相同或相近的, 近期已成交的企业的市场交易价格为基础, 考虑被评估企业与参照物企业的交易价格在时间上、不同市场上、品质上、公允性上的差异等因素来测算被评估企业的价值。模拟市场价格法估价模型为:

其中:

MP-企业市场价格的测算值;

P-参照企业的市场交易价格;

a-被评估企业市场价值与参照企业交易价格在时间上的差异系数;

b-其价值的市场差异系数;

c-其价值的品质差异系数;

d-其价值的公允性差异系数。

3. 模拟市场价格法估价模型的参数测定

(1) 参数P的确定

参数P的确定意味着选择了业已成交的参照企业。参数P的确定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 直接确定法。确有与被评估企业状况相同或相近, 在近期已交易的企业并可直接获知其市场交易价格P;

第二, 加权平均法。在面临多个相同或相近的近期已成交企业及其市场交易价格的情况下, 只选择其中一个样本作为P显然是不公允的, 这时可对多个企业的交易数据进行加权平均来确定P:

第三, 黄金分割法。虽然难以收集到已成交企业的市场信息, 但是, 已经知道被评估企业的成本现值PC与收益值PV, 则有:

其中:

(2) 参数a的确定

a可以用以下公式确定:

at—第t期 (月、季度、年等) 的价格波动系数;

的形成时间 (t=0) 到评估所指定的时间 (t=N) 的期限长度。

(3) 参数b的确定

参数b可以用以下公式确定:

其中

PK2只为参照物企业的交易所在市场2和被评估企业所在市场1第k种企业的市场价格;

WK为第k种企业市场价格的权重系数, 且

(4) 参数c的确定

c可以用以下公式确定:

参照物资产的收益现值;

PV—被评估资产的收益现值。

(5) 参数d的确定

参数d的确定一般运用专家评判法, 公式为:

de—第e个专家对其的评价值

Ve—对应的权重系数, 且

参考文献

[1]郁洪良.金融期权与实物期权比较和应用[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2]程凤朝.金融不良资产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3]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

资产基础法评估 篇7

收益法是指通过估测被评估资产未来预期收益的现值来判断资产价值的各种评估方法的总称。收益法符合资产评估中将利求本的思路。该思路认为, 任何一个理智的投资者在购置或投资于某一资产时, 所愿意支付或投资的货币数额不会高于所购置或投资的资产在未来能给其带来回报的现值, 即收益额的现值。收益法利用投资回报和收益折现等技术手段, 把评估对象的预期产出能力或获利能力作为评估标的来估测评估对象的价值。根据评估对象的预期收益来评估其价值, 容易被资产业务各方所接受。因而, 从理论上讲, 收益法是资产评估中较为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法之一。

在运用收益法时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前提条件:第一, 被评估资产的未来预期收益可以预测并可以用货币衡量;第二, 资产拥有者获得预期收益所承担的风险也可以预测并可以用货币衡量;第三, 被评估资产预期获利年限可以预测。

《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认为, 无形资产是指特定主体所控制的, 不具有实物形态, 对生产经营长期发挥作用且能够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从该定义可以理解, 资产评估中的无形资产强调能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 如果能够带来的经济利益大, 该项无形资产的价值则高, 反之则低。而资产评估中的收益法将资产的未来收益折现作为资产的价值刚好能满足上述需要, 因而从无形资产的定义出发, 收益法是无形资产最合适的评估方法, 当然也就是技术型无形资产最合适的评估方法。在该方法中, 涉及到技术型无形资产收益期限、收益额和折现率等三个因素。本文主要就技术型无形资产收益期限、收益额的确定问题开展研究。

二、技术型无形资产收益期限确定问题分析

(一) 技术型无形资产收益期限确定的原则

技术型无形资产收益期限是指技术型无形资产在评估基准日后的剩余收益年限。技术型无形资产收益期限的确定要遵守两个原则。

第一, 考虑技术型无形资产各种寿命之间的联系, 视具体情况确定技术型无形资产的寿命。技术型无形资产的寿命分为自然寿命、经济寿命和法定 (合同) 寿命。技术型无形资产的自然寿命是指一项技术型无形资产从开始使用到最终淘汰的时间, 不涉及它是否能够有效产生超额收益。技术型无形资产的经济寿命是指技术型无形资产能够有效使用并创造超额收益的持续时间。一般来讲, 技术型无形资产的自然寿命和经济寿命没有直接和密切的联系, 技术型无形资产的自然寿命远远大于其经济寿命。在技术型无形资产评估中, 技术型无形资产的收益是由其能够带来超额收益的时间确定的, 所以自然寿命并不常用。技术型无形资产的法定 (合同) 寿命是由法律或合同规定的, 由法律或合同规定了保护期。技术型无形资产的经济寿命和法定 (合同) 寿命的关系非常密切, 在很多情况下, 技术型无形资产的经济寿命短于法定 (合同) 寿命, 例如, 一项发明专利的法定寿命为20年, 但实际上技术更新一般在短短几年内就会完成, 原有的发明专利即使继续受专利法的保护, 实际上该技术已不具有先进性, 甚至已沦为落后技术, 不能再给其使用者带来超额收益, 这时该项技术型无形资产的经济寿命就宣告结束。所以评估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分析该项技术型无形资产的经济寿命。

第二, 根据技术型无形资产的损耗确定其经济寿命。由于技术型无形资产无实物形态, 因而它不存在有形损耗, 但存在无形损耗。技术型无形资产的无形损耗有两种形态, 其一是新的、更为先进适用或效益更高的技术型无形资产的出现, 使原有技术型无形资产贬值;其二是因为技术的传播面逐渐扩大, 其产品在市场、价格、成本等方面的优势逐渐丧失, 而使技术型无形资产贬值。第一种损耗使新的技术型无形资产代替旧的技术型无形资产, 这样被替代的技术型无形资产同时丧失了价值和使用价值, 技术型无形资产的经济寿命和自然寿命同时结束了。第二种损耗的出现, 表明技术型无形资产不再具有独占性, 其持有人不再获得超额收益, 其经济寿命结束了, 不能再作为技术型无形资产进行评估。但是, 它还具有使用价值, 并且还更加广泛地使用, 其自然寿命仍然存在。

(二) 技术型无形资产收益期限确定的方法

技术型无形资产收益期限的确定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法定 (合同) 年限法。

在技术型无形资产中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受到法律或合同的特定保护, 才会形成由企业控制的资产, 如专利技术, 所以法定保护年限就是它经济寿命的上限。合同规定有效期的情形也是一样。对于专有技术, 则主要考虑保密年限。这里关键的问题是要分析法定 (合同) 期限内是否还存在剩余经济寿命。由于技术的更新速度较快, 评估师在评估技术型无形资产时应格外关注在技术型无形资产的法定 (合同) 年限内能否带来超额利润。

2. 更新周期法。

根据技术型无形资产的更新周期确定技术型无形资产的剩余经济年限。技术型无形资产的更新周期有两种确定方法, 其一是产品更新周期。在一些高技术和新兴产业, 科学技术进步往往转化为产品的更新换代。产品更新周期从根本上决定了技术型无形资产的更新周期。特别是针对产品的实用新型、产品设计等, 必然随着产品更新而更新。其二是技术更新周期, 新一代技术的出现必然替代现有的技术。采用更新周期法, 通常是根据同类技术型无形资产的历史经验数据, 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确定。

3. 剩余寿命预测法。

直接预测技术型无形资产的尚可使用经济年限。这种方法是根据产品的市场竞争状况、可替代技术的进步和更新趋势作出综合性预测。生命周期分析是较常采用的分析方法之一。根据生命周期理论, 技术型无形资产的生命周期一般分为导入期、快速成长期、增长减缓的成熟期、替代品出现后的衰退期及最后消亡或残存期。对有些技术型无形资产来讲, 其寿命周期仅仅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技术的导入期, 二是技术的残存期。技术型无形资产剩余寿命的确定需要评估师与有关技术专家、企业中经验丰富的市场营销专家共同完成。

三、技术型无形资产收益问题分析

(一) 企业收益的形式

1. 利润总额。在通常情况下不能采用利润总额来测算资产的价值。

2. 净利润与现金净流量。

将净利润作为收益的优点在于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企业的实际经营业绩, 缺点是由于企业折旧政策的不同会导致企业所实现的净利润缺乏可比性, 在企业无期限经营同时固定资产的折旧和其他长期资产摊销采用直线法情况下, 可以将净利润作为收益测算企业的整体价值。将现金净流量作为收益的形式, 符合资产经营中不断追加投资和收回投资的动态过程。同时不会由于企业折旧政策的不同而导致其缺乏可比性。

3. 息前税后利润与息前现金净流量。

企业净利润或现金净流量的还原值对应于企业的业主权益, 而扣除利息的还原值对应于企业负债形成的资产, 所以息前税后利润和息前现金净流量的还原值所对应的资产构成企业的权益资本价值与长期负债价值之和, 即企业价值内涵为企业全部投入资本价格。

企业整体资产评估中, 资产构成、评估值内涵以及收益形式之间的对应关系见表1。

(二) 企业收益形式的确定

在企业价值评估中, 较常采用的收益类型是净利润和净现金流量, 这两者的差异在于确定的原则不同, 前者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确定的, 后者是按照收付实现制原则确定的, 从评估的角度出发, 现金净流量才是较合理的收益形式。现金净流量较净利润有如下优点:第一, 更准确地反映了资产的预期收益。第二, 现金净流量体现了资金的时间价值。现金净流量是动态指标, 它不仅是数量上的描述, 而且与发生的时间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而净利润未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 没有考虑现金流入流出的时间差异, 因而采用现金净流量比净利润更合理。

从理论上讲, 现金净流量更能反映资产的收益, 但目前在评估实务中较常见的是以企业的净利润作为收益进行评估, 主要原因是我国企业编制现金流量表的历史较短, 企业对未来现金净流量较难预测, 因此在技术型无形资产评估中现金流量预测的基础比较薄弱。尽管如此, 将净利润作为收益形式应该说是一种过渡办法, 待条件成熟后, 应该用现金净流量取代净利润。

(三) 影响技术型无形资产收益的因素分析

影响技术型无形资产收益的因素有两大指标, 即技术的可能收益和技术的垄断性。

1. 技术的可能收益。

技术的预期收益主要取决于技术的可能收益, 也就是企业以其技术优势为基础, 实现技术型无形资产商品化后的超额利润。影响技术可能收益的主要指标包括技术、环境、企业三个方面。

(1) 技术。技术是影响预期收益的重要指标。具体包括技术优势和技术商品化速度。技术优势体现在技术型无形资产的技术层次高, 与现有技术相比进步梯度大。技术型无形资产的优势越强, 其市场竞争力就越强润。技术商品化速度就是技术开发周期与产品生产周期的长短。技术型无形资产开发周期与生产周期短, 一方面企业可以更早地在市场上依靠技术优势取得更多技术收益, 同时还可以通过不断的产品更新换代来保证稳定的技术收益。

(2) 环境。环境对技术型无形资产的收益影响比较大, 一旦环境发生变化, 将会增加实现预期收益的风险。这里的环境主要指外部环境, 包括市场需求、社会技术进步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等方面。

(3) 企业。企业作为技术型无形资产的所有者, 其技术实力、生产能力和营销能力都对预期收益产生影响。

2. 技术的垄断性。

收益高的技术型无形资产不一定能给企业带来高的实际收益。如果企业的技术型无形资产被其他企业模仿或窃取, 这项技术带来的收益就会被其他企业所瓜分, 因此技术的垄断性对技术收益同样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技术的垄断性可以通过技术、环境、企业三个方面体现出来。

(1) 技术。影响技术垄断性的技术因素有技术类别和技术超前性。技术类别是指技术属于产品技术或者属于工艺技术。产品技术凝结于产品的结构中, 技术信息随着产品投放市场而公开, 容易被其他企业模仿, 失去垄断性。工艺技术凝结于企业的设备、工艺流程或被关键技术人员掌握, 一般属于专有技术, 技术较难流出企业, 企业拥有较稳定的垄断地位。

(2) 环境。环境包括竞争环境和法律环境。竞争环境因素主要考虑竞争对手的实力。法律环境是指社会法制化程度, 也就是知识产权等法律保障制度是否完善, 日本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的调查报告显示, 专利产品技术的模仿期平均为2.63年, 而非专利产品技术的模仿期只需要1.98年。

资产基础法评估 篇8

1每年收益不变, 收益期限为有限

每年收益不变, 收益期限为有限的情况是收益法当中最简单的一种。其基本思路是将每年的收益依次折现到评估基准日, 由于每年收益相同, 也可以用每年相同的收益直接乘以年金现值系数。用线段图表示的话可以将每年的收益当成线段图中的一段, 收益相等每条线段的长度就相等。

2每年收益不同, 收益期限为有限

每年收益要变, 收益期限为有限的情况是收益法当中另一种比较简单的情况。其基本公式为, 仍然是把每年收益折现到评估基准日的时候。在运用线段图辅助理解时, 可以将每年的收益当成线段图中的一段, 收益不相等每条线段的长度就不相等, 收益多线段就长些, 收益少就短些。

3每年收益相同, 收益期限为无限的

每年收益相同, 收益期限为无限的是收益法中比较简单的情况, 其原理和第一种类似, 只是一个为无限, 一个为有限, 按照第一种的思路, 把后面每年收益依次折现到第一年, 很明显是一个等比数列公式求和, 按照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化简, 最后得出资产价值=每年收益÷资本化率。用线段图表示就是一条没有封口的射线, 前面可以是一些长度相等的线段。

4每年收益不同, 但收益趋于稳定, 收益期限为无限的

这种情况是收益法中比较复杂的一种, 首先要预测该项资产未来若干年收益 (一般为5年左右) , 并折现求和。再假设从未来若干年的最后一年开始, 以后各年预期收益相同, 将其进行本金化处理, 后期的年金化收益可用户前期最后一年的收益额作为后期永续年金收益额, 也可以后期第一年的预测收益作为永续年金收益, 求出后期年金化收益的折现值, 最后将前两部分现值相加得出资产评估值。其基本公式为:

用线段图表示的话这种情况下线段图要分为两部分, 前一部分为前期若干年收益, 后一段为从某年开始一直到永续为射线, 这种情况也可以看做是前面第二种和第三种情况的结合。评估值分两段折现, 先把前几年的依次折现, 再把后几年折现, 后几年在折现的时候涉及到二次折现, 先要把后面若干年的收益用折现到第N年, 再×前若干年最后一年的折现系数才折现到第一年, 乘以前若干年最后一年的折现系数是学生最容易忘记的, 但若不乘, 后几年的评估值就没能折现到第一年而只折现到第N年, 用线段图就很明显的看得出来。

通过线段图的应用, 学生对于收益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都有所提高, 因此, 这是一种比较好的学习资产评估收益法的辅助工具,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 可以加强对这种方法的使用推广, 会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资产基础法评估 篇9

(一) 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收益法内涵

采用收益法对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是指为获得无形资产以取得未来预期收益的权利所支付的货币总额。所谓收益现值法是对被估无形资产未来预期收益进行折算现值或本金化的过程, 也是对未来各期预期收益折算成现值之和。目前, 在无形资产价值评估实际操作中, 收益现值法是运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方法, 被估无形资产价值的多少关键是取决于如何确定预期年净收益或收益额、折现率和有效期限三个因素, 取决于三个变量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二) 无形资n产价值评估收益法模型架构

二、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收益法存在的三因素问题

(一) 预期收益额

所谓无形资产收益额是指被估无形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产生超出其自身价值的溢余额。确定无形资产收益额关键是要把握以下二点:其一是无形资产带来的未来各期收益值, 对于无形资产交易的双方, 无论是该项资产的购买者还是所有者, 评估无形资产价值首先应判断是否存在收益;其二是收益额是由无形资产直接产生, 并非是被估资产形成的收益中剥离出来, 不可混淆。但是在现实无形资产价值评估中, 因为受到经济利益的趋动使企业管理当局动机不正, 常常利用各种粉饰手段有意识提高或降低、提供虚假财务报表的盈利预测值, 使得无形资产的预期收益值很难做到客观真实准确, 这就要求评估人员结合无形资产评估目的、不同无形资产的类型和特点科学合理确定其预期收益值。

(二) 折现率

折现率的确定是运用收益现值法评估无形资产价值面临的主要问题。折现率的细微差异和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 都将会引起评估值巨大差异, 所以在确定折现率时应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互结合, 提高折现率的相对准确性。因为不同无形资产由于其使用的特定环境、用途和行业不同, 其承担风险也不一样, 所以到目前为止尚没有统一的确定标准, 这就要求评估人员学会结合无形资产所处的企业内外部环境和被估对象的资产收益水平采用多种方法综合分析确定。

(三) 有效期限

无形资产有效期限是指无形资产能够发挥作用, 同时能够超额获利能力的时间。由于无形资产有效期限是以无形资产消耗的价值量为根本前提, 所以它的价值不会因为其使用时间的延长而产生实体变化, 相反有形资产在使用过程中是由于使用或自然力作用形成的有形损耗。无形资产价值降低主要是由于无形损耗形成, 即由于社会科学技术进步而引起价值减少。目前对于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有效期限的确定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务中都没有统一的标准, 从而导致了有效期限确定缺乏统一标准。随着科学技术发展, 无形资产更新换代也更加频繁, 生命周期缩短, 其有效期限也相应缩短, 因此评估人员在评估时要十分重视有效期限的问题。

三、收益法在无形资产价值评估中的因素定量方法

(一) 收益额的确定

确定无形资产收益额的方法主要是科学准确地测算出销售利润或销售收入。在实际使用过程中, 通常无形资产依附于有形资产发挥作用并产生共同收益, 所以无形资产收益额的测算可通过分成率方法求得, 其计算方法如下:F=R×α1× (1-T) , 或P×α2× (1-T) , α2=α1/α3, 上式中:F为无形资产收益额;R为年销售收入;P为销售利润;α3为销售利润率;α1为销售收入分成率;α2为销售利润分成率;T为所得税率。无形资产价值评估实务中, 经常以利润分成率作为其收益额的核算基础。但是在利润额难以测算情况下, 评估人员通常可按销售收入分成率来计算无形资产收益额。确定无形资产n利润分成率的主要常用模型方法如下:

(二) 折现率的确定

因为无形资产价值评估中风险性较强、预期收益较高, 所以无形资产确定的折现率通常要高于有形资产评估确定的折现率, 另外, 无形资产价值评估中采用的折现率的口径应一致于收益额的口径。此外, 评估人员应充分考虑被估无形资产的功能、投资条件、收益获得的可能性和形成概率等多种因素, 才能科学测算出风险利率, 从而测算出恰当的折现率。通常折现率的确定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方法一:风险报酬率模型, 无形资产的风险报酬率可以由两部分构成, 分别为无风险报酬率和风险报酬率。无风险报酬率即为最低报酬率, 通常可以参照一年期银行储蓄利率确定表示;风险报酬率是指超过无风险报酬率以上的投资回报率。其计算公式为:I=Ig+bσ。上式中:I为无形资产按风险调整的折现率;Ig为无风险利息率;b为无形资产风险报酬系数;σ为无形资产预期收益的标准离差率。方法二:资本资产定价 (CAPM) 模型,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确定无形资产折现率确实有效的方法之一, 也是财务学中反映收益与风险关系的一个重要模型。其计算公式为:I=Ig+β× (Im-Ig) 。上式中:I为根据风险调整的折现率;Ig为无风险报酬率;β为反映无形资产的风险系数;Im为市场平均报酬率。需要注意的是运用CAPM模型是以较为完备的资本假设条件为前提, 适用于市场机制相对健全的资本市场, 当前我国资本市场环境还不太适用该模型。但是,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环境的不断规范, 市场机制的逐渐健全, 借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CAPM) 来确定无形资产折现率将是一种可行的方法。方法三:累加法, 所谓累加法是将投资资产的无风险报酬率和风险报酬率量化并累加, 进而求取折现率的方法。运用累加法确定无形资产的折现率通常由无风险利率、风险报酬率和通货膨胀率三项累加计算得出。无风险报酬率是无形资产投资在正常水平条件下的盈利情况, 是归属于无形资产的投资回报率;风险报酬率是指需要承担一定投资风险所应当获得的超过无风险报酬率以上部分的投资回报率;通货膨胀率通常以价格指数的增长率来确定。

(三) 有效期限的确定

有效期限通常由评估人员根据持有无形资产预期未来获利情况、损耗情况等因素确定, 也可以根据法律、契约和合同规定确定。一般而言, 无形资产都有特定的生命周期, 其中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的有效期限可借助于法律相关规定确定;非专利技术成果的转让或许可的寿命可借助于合同确定。需要注意的是无形资产有效期限是获取超额收益能力的时间, 所以当预期年限超过无形资产生命周期时, 则失去评估的基础。

参考文献

资产基础法评估 篇10

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有效资产及优先受偿债权认定等方面,但依据评估案例应用实际剖析,还有一个较普遍、争议较突出的因素确认、计量问题在当前已有研究成果中仍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这个问题的存在极可能是当前金融不良资产实际处置价与评估值的误差偏大的重要影响原因之一,对其进行细致研究意义重大。基于此,本文从债务人偿债意愿角度对假设清算法运用实际展开分析,并采用参数修正的方式对其评估值测算框架进行优化,以使评估结果更为科学、客观,并为相关领域工作者的评估实务提供参考。

一、具体问题分析

根据《指导意见》提供的技术参考描述,假设清算法对金融不良资产评估值的测算框架由三个基本公式构成:

公式1:评估值=不良债权受偿金额=不良债权中优先债权的受偿额+不良债权中一般债权的受偿额

公式2:不良债权中一般债权受偿额=(不良债权总额-不良债权中优先债权的受偿额)×债务人一般债权受偿比例

公式3:债务人一般债权受偿比例=(债务人有效资产-资产项优先扣除项目)÷(债务人有效负债-负债项优先扣除项目)

可见,以上估值核心为对债务人偿债能力的评测、考量。在方法运用提醒中,并没有涉及对债务人偿债意愿考量的相关建议描述,究其原因,可能是出于以下考虑:一方面,假设清算法建立在企业破产清算理论基础之上,其运算思路更多强调按法定强制途径对债权进行回收,债务人偿债意愿在强制回收条件下无参考意义;另一方面,参照破产法描述,当债务人“严重亏损”和“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时,偿债意愿本身受到偿债能力丧失的限制,对偿债行为产生的影响值基本可以忽略。基于此,在“清算”思维导向下,偿债意愿不必作为参数影响因子考量。

结合评估方法设计思路进一步分析,假设清算法的运用对象并不是真正的绝对面临清算。根据《指导意见》,“假设清算法主要适用于非持续经营条件下的企业以及仍在持续经营但不具有稳定净现金流或净现金流很小的企业”,并没有强调清算是债务人违约的必然后果,其方法设计的本质只是对于债权回收按照更易操作的清算路径进行模拟。在我国金融不良资产形成及处置的具体环境中,缺失对债务人偿债意愿的考量,使得评估相关各方对于估值结果的可参考性产生疑虑:首先,“不良”本身是债务人意愿和能力的集中体现,缺失其中之一的分析就是回避一项风险因子,进而影响结果的有效性;其次,按照当前金融不良资产清收实践,正常途径一般是由“常规催收”可能,再到“庭外谈判”可能,最后才到“强制追偿”可能,如果通过非强制途径可以实现,那么还款意愿对于清收成效必会产生影响。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经济“供给侧改革”措施的导向下,未来金融不良资产的处置重心在于盘活重整,评估实务会越发倾向于非强制回收假设条件,为此,对债务人偿债意愿在适宜的情况下进行相对合理的考量,是当前假设清算法运用优化的必要措施。

二、优化路径

(一)基本思路

从偿债意愿影响角度考虑对假设清算法进行优化,适用于金融不良资产实现存在非强制回收可能性的情况及金融不良资产中信用贷款占较大比例的情况(相对有担保债权,信用贷款回收率更易受到偿债意愿影响)。依据不良债权受偿金额构成性质进行分析,将偿债意愿影响主要用于调整债务人一般债权受偿比例,具体可按以下步骤进行:(1)根据假设清算法运用实际,选择对债务人偿债意愿会产生影响的相关因素;(2)根据因素影响值对债务人偿债意愿进行定量分析,形成调整系数;(3)利用调整系数对债务人一般债权受偿比例进行调整,调整后的债务人一般债权受偿比例=(债务人有效资产-资产项优先扣除项目)÷(债务人有效负债-负债项优先扣除项目)×债务人偿债意愿调整系数,从而使其计算更为科学、合理。

(二)偿债意愿影响因素的选择

正常情况下,影响债务人偿债意愿的因素较多,在假设清算法运用环境下,应根据适用条件有所侧重。这是因为在已有违约事实的基础上,如果债务人仍存在主动还款的意愿,或者说是存在积极参与庭外谈判的意愿,其前提条件必须是债务人主要股东(经营者)对企业持续经营价值有了偏向性的选择。只有认定持续经营对企业更有价值,才会尽量避免诉讼带来不利影响,进而产生还款刺激效应。可见,假设清算法运用环境中对债务人偿债意愿产生影响因素的寻找,其本质是寻找对债务人主要股东(经营者)持续经营态度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其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

基于对已有理论研究成果及实务案例的分析,当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影响主要股东(经营者)对企业未来价值判断的因素主要来源于对当前困境解决的难易程度估计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有利可能性估计。

基于此,综合外部环境及内部特征影响,本文选用企业经营前景、企业资产结构、企业债务性质、企业管理层特征四项因素来进行归纳说明:

第一,企业经营前景因素隐含宏观政治经济政策影响及企业生产经营特征影响,是企业未来能否产生足够持续收益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企业融资能力恢复的可能性;第二,企业资产结构因素基于债务人对自身整体价值和资产拆分重置价值的比较分析,侧重考量债务人放弃主要资产带来营运价值的可能性及其资产恢复,提升价值的可能性;第三,企业债务性质因素从债权人结构、债务严重程度等方面分析庭外谈判的成功率,从成功率估计值引导方面考虑债务人参与庭外谈判的可能性和积极性;第四,企业管理层特征基于管理层个人发展、利益层面分析,考量企业守法、信用意识,以此权衡经营选择偏向行为的可能性。

(三)模型构建

根据行为经济学效应研究理论,同一因素因变化方向、程度不同而对经营者行为产生不同影响。为此,本文对债务人偿债意愿的具体测算思路如下:首先,根据因素变化特征的偏向性,将其分为正向影响和逆向影响,并用指标进行描述;然后,建立函数对各个综合影响值进行测算;最后,基于调整系数归一化处理要求,取中间值0.5作为权衡基数,用双向综合影响值差数对其进行调整。量化分析路径如图2所示:

测算过程中形成具体公式如下:

1. 债务人偿债意愿量化值=0.5+(影响因素综合正向影响值-影响因素综合逆向影响值)。

当正向影响值大于逆向影响值时,债务人偿债意愿量化取值在0.5基础上有所上升,当正向影响值小于逆向影响值时,债务人偿债意愿量化取值在0.5的基础上有所下降。两向影响值之间的差距越大,说明债务人偿债意愿越强;差距越小,说明债务人偿债意愿越弱。

2. 各向综合影响值构成。

偿债意愿影响因素综合正向影响值=g(x1,x2,x3,x4)=x1w1+x2w2+x3w3+x4w4;偿债意愿影响因素综合逆向影响值=g(x-1,x-2,x-3,x-4)=x-1w1+x-2w2+x-3w3+x-4w4。说明:(1)x1、x2、x3、x4分别代表经营前景、资产结构、债务性质、管理层特征四项因素产生的正向影响值;x-1、x-2、x-3、x-4依次代表四项因素产生的逆向影响值;(2)基于各因素产生影响程度不同,设立影响值构成权数w1、w2、w3、w4进行结构平衡,即w1+w2+w3+w4=1。

(四)相关参数具体计量

1. 影响值构成权数w的确定。基于四方面因素蕴含内、外部交叉影响特征,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量化:

(1)利用九分位比例标度,参照相关文献中专家评述,构建判断矩阵(A1代表经营前景影响、A2代表资产结构影响、A3代表债务性质影响、A4代表管理层特征影响)如下:

(2)采用几何平均法计算各因素权重:

计算得出:b1=2.060、b2=0.687、b3=1.456、b4=0.486。

将b(ii=1,2,3,…,n)归一化,求得指标权数wi:

计算得出:w1=0.439、w2=0.147、w3=0.311、w4=0.103。

2. 影响值函数变量确定。

(1)各因素影响具体指标设计。基于操作性考虑,因素影响应依托于对具体指标的评测,为此,本文参照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对企业可持续性评测的指标考量导向,并集合财务分析和行为经济学的部分相关理论,对影响因素具体指标进行了描述,如表1所示:

(2)具体变量值测定。在具体变量值测定时,首先应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对各指标进行赋值,然后由评估组专家成员依被评估项目债务人实际情况作出客观评定,再进行归一化处理,满足函数计量要求。以企业资产结构正向影响指标值计算为例,指标赋值可参照表2:

赋值依据说明:基于营运价值与清算价值的比较,无形资产和专用资产拆分价值远低于作为企业有机组成部分发挥价值,而商誉本身与企业整体资产无法分割,此类资产所占比例越大,债务人会越倾向于避免进入强制追偿程序,为此,对重组成本的侧重考量使得债务人参与庭外谈判和主动还款的概率增大。

(五)案例分析

依照《指导意见》技术框架计算某债务人一般债权受偿比例为x%,按优化原理对其进行还款意愿指标测评,经营前景影响值正向得分0.88、逆向得分0.43,资产结构影响值正向得分0.67、逆向得分0.35,债务性质影响值正向得分0.61、逆向得分0.39,管理层特征影响值正向得分0.72、逆向得分0.12,结合影响值构成权数w1=0.439、w2=0.147、w3=0.311、w4=0.103考虑,要求计算其偿债意愿调整系数。

偿债意愿影响因素综合正向影响值=0.88×0.439+0.67×0.147+0.61×0.311+0.72×0.103≈0.75;偿债意愿影响因素综合逆向影响值=0.43×0.439+0.35×0.147+0.39×0.311+0.12×0.103≈0.37;偿债意愿调整系数=0.5+(0.75-0.37)=0.88。

调整后的一般债权受偿比例=x%×0.88。

三、小结

本文探讨了假设清算法在金融不良资产评估实务运用中是否考量、怎么考量债务人偿债意愿影响,并对优化路径进行了梳理、描述。对于其中具体指标的设计及参数计量,研究者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期望本文能抛砖引玉,为我国金融不良资产评估具体指南的形成提供参考。

摘要:当前,金融不良资产评估实务中运用得最为广泛的就是假设清算法。针对假设清算法在测算金融不良资产一般受偿比例时存在的缺陷,从债务人偿债意愿量化角度对其进行具有可操作性的修正,可以优化实务运用效果,为相关评估指南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金融不良资产评估,假设清算法,量化分析,偿债意愿

参考文献

王立鹏,彭富强.盘活重整是不良资产的最佳处置模式[N].中国会计报,2016-02-19.

张宏丽,贾宗武,张俊瑞.企业资产结构研究相关问题思考[J].财会月刊,2008(11).

上一篇:教学工作经验点滴谈下一篇:农业经济发展战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