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产评估准则

2024-07-20

中国资产评估准则(共11篇)

中国资产评估准则 篇1

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趋同, 预示了中国评估准则国际趋同的发展趋势, 然而中国资产评估起步较晚, 直到2007年11月才召开了“中国资产评估准则体系发布会”, 准则体系发展尚未成熟。2005年4月中国正式实施的《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 (试行) 》, 在准则体系初步确立之际, 需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本文借鉴《国际评估准则》 (IVS) 中的企业价值评估准则部分, 从框架结构、内容等几方面进行国内外比较。其中, 国际评估准则参照2005年颁布第七版中的指南6———企业价值评估指南。

一、框架的比较

《国际评估指南第6号———企业价值评估 (2005修订) 》于2004年11月30日发布, 中国《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 (试行) 》于2004年12月30日发布, 从发布日期上看几乎一致, 经过比较可以看出中国评估指导意见与国际评估指南的相同点: (1) 都要求根据评估目的选择适当的价值类型 (市场价值与非市场价值) 。 (2) 都要求确信信息来源的可靠和适当性;对所利用的别的专家的工作, 要采取必要措施确信其合理性。 (3) 都指出了执行企业价值评估业务应当明确的事项以及应当考虑的因素。 (4) 都指出了财务报表调整的必要性及相关要求。 (5) 都要求正确运用资产基础法 (成本法) 、市场法、收益法三种基本评估方法, 对各种评估方法得出的结论进行综合分析, 形成可信的评估意见。

异同点:

1. 应用导向的明确性。国际指南明确地将其目标导向定位于服务于财务会计报告, 表现在:在引言中指出评估指南的服务对象是“财务报表使用者以及企业价值评估结论使用者”特别是点明了“财务报表使用者”是评估指南的服务对象;专设与会计准则的关系部分, 对企业价值评估与财务报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简要阐述, 并将这种联系建立于评估与财务报表的普遍联系之上。相比之下, 中国指导意见在这方面显得较为单薄, 原因是中国尚未将财务报告目的作为评估的应用导向, 在引言中将服务对象定位于“社会公众”和“资产评估各方当事人”, 较之国际指南, 这种界定显得较为含糊, 特别是没有明确评估结论被使用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财务会计报表;没有明确企业价值评估与会计报表之间的关系。

2. 理论基础的科学严谨性国际指南非常重视评估的一般原理在企业价值评估领域运用的正确性, 为此专设定义这一部分, 对评估的一般概念、程序、方法等的术语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具体含义进行了详细解释与界定。这些术语共达数十项, 包括调整后的账面价值、资本化、控制权缺乏折扣、经济寿命、持续经营、股份公司、收益资本化法、多数股权、净资产、营业公司、回报率、评估途径 (方法) 、营运资本等。中国指导意见直接使用国际指南中上述这些术语, 并未针对企业价值评估业务进行专门的定义。

3. 可理解性和可执行性方面, 准则的可理解性和可执行性基于理论基础的科学严谨性。国际指南的突出特点是虽然以原则为主, 但条文较为详细和实用。如在指导意见中较为全面而细致地阐述了财务信息及财务报表的用途、财务报表分析和调整的目的以及方法。中国指导意见的细致程度不及国际指南, 这可能会对其理解和使用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在评估要求与评估方法中提到了财务报表调整的必要性以及基本要点, 但过于简略;对财务报表调整的目的——进行财务分析以获取评估相关信息, 并未强调。

4. 框架的合理性。IVSC由于有专门的IVS3评估报告准则, 所以没有再在《国际评估指南第6号———企业价值评估 (2005年修订) 》中对评估结果的报告进行大篇幅赘述。而中国目前准则体系中尚未建立专门的评估报告准则, 所以在本指导意见中专设评估披露部分对评估结果的披露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规范;这一部分以后如果被整合入中国的评估报告准则将会优化指导意见的框架。

二、内容的比较

1. 国际评估准则体系:

国际评估准则体系主要由六部分组成, 其中评估的基本概念和原则提供了作为评估及评估准则基础的基本法律、经济概念框架的说明, 理解这些基本概念和原则对正确理解评估和运用评估准则有重要意义。这些概念和原则主要包括:土地、财产、不动产、资产、价格、成本、市场、价值、市场价值、最佳用途、效用、公允价值、非市场价值、评估途径 (方法) 等。行为守则对评估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胜任能力提出了要求, 确保评估结论的可靠、一致和无偏性。准则是较应用指南和评估指南更为基础和稳定的部分, 包括了三条具体准则:市场价值基础评估和非市场价值评估是应用指南的基础;评估报告是由以前分散在准则体系中的有关评估披露的方面总结而成。应用指南包括从评估目的角度制定的两条指南。评估指南是对准则和应用指南的补充与拓展, 是针对评估过程中以及评估结论使用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制定的, 包括十四条具体指南。

2. 中国评估准则体系:

从准则建设的历程上看, 最早颁布的是无形资产准则, 而非基本准则, 这反映了早期的准则建设缺乏整体性思路。2004年财政部发布了两项基本准则, 标志着中国资产评估准则体系初步建立, 目前已经发布的资产评估准则与指导意见数量较少, 共七项, 其中, 《资产评估准则———基本准则》是中国评估准则体系的一大特点, 是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各种资产类型、各种评估目的资产评估的基本规范。目前中国的评估准则体系很不健全, 缺少专门性的具体准则, 因此对一些专门事项进行规范和指导的任务都只能全部由《基本准则》承担。所以《资产评估准则———基本准则》在中国目前的评估准则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另一基本准则《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准则———基本准则》与行为守则功能类似。总的来看, 目前中国的评估准则体系尚未成形。在企业价值评估准则比较的基础上, 通过准则体系的进一步比较, 中国与国际准则的差距凸显:虽然中国评估准则已经积极地迈出了向国际准则靠拢的步伐, 但相对于后者完备的体系, 中国的准则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中国评估准则的制定已经接近了与国际准则趋同的方向, 但从目前看来, 离实现趋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中国评估准则尚待完善的空间

1. 准则的导向。

国际评估准则以财务报告目的为导向, 中国评估准则尚未体现出明显的专业定位, 因此在今后的建设中应当明确地对财务报告目的评估以及其他目的评估进行规范与指导。在相关的具体准则中, 适当增加对该项评估业务与财务报表之间的关系进行必要说明。

2. 理论基础。

国际评估准则很重视理论对实务的指导作用, 整个评估体系中贯穿了评估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相比之下中国在这方面尚有欠缺, 因此, 中国应学习国际评估准则的这一体系理念, 重视评估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并有效的运用到实务中。

3. 框架体系。

国际评估准则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框架体系, 而中国评估体系尚不清晰, 中国可以借鉴国际评估准则的框架体系形成适用于中国的一套评估体系。

4. 可执行性。

评估准则不是实务操作手册, 不应当像操作手册那样事无巨细。但适当和必要的细化条文, 对理解和执行准则是有帮助的。

5. 与会计的关系。

国际注重与会计准则关系的协调, 而中国评估准则却显得与会计分开而立, 在经济社会中会计信息是任何一项经济行为的基础, 因此中国评估准则应重视评估与会计准则的协调关系。

摘要:随着《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全球范围的推广, 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趋同, 预示了中国评估准则与国际趋同的发展趋势。在比较中国与国际评估准则异同的基础上, 分析了中国与国际评估准则体系的现状及其差距, 进而简述中国评估准则在与国际趋同中尚待完善的空间。

关键词:评估准则,企业价值评估,中国

参考文献

[1]刘玉平.企业价值评估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资产评估, 2006, (1) .

[2]刘春茹.企业整体价值评估漫笔[J].中国资产评估, 2006, (1) .

[3]徐淑.对企业价值评估的几点认识[J].中国资产评估, 2005, (3) .

[4]魏洁.中国企业价值评估准则与国际评估准则的趋同现状及进程分析[J].财会通讯:学术版, 2006, (8) .

[5]刘荣仙, 赵邦宏.如何界定评估中的企业价值[J].经济论坛, 2004, (16) .

[6]刘妍, 赵邦宏, 王哲, 周剑.企业价值评估准则的国内外比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8, (8) .

中国资产评估准则 篇2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资产评估报告编制和出具行为,保护资产评估当事人合法权益和公共利益,根据《资产评估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 本准则所称资产评估报告是指资产评估机构及其资产评估专业人员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资产评估准则,根据委托履行必要的资产评估程序后,由资产评估机构对评估对象在评估基准日特定目的下的价值出具的专业报告。

第三条 资产评估机构及其资产评估专业人员以“资产评估报告”名义出具书面专业报告,应当遵守本准则。

第二章 基本遵循

第四条 资产评估报告陈述的内容应当清晰、准确,不得有误导性的表述。第五条 资产评估报告应当提供必要信息,使资产评估报告使用人能够正确理解评估结论。

第六条 资产评估报告的详略程度可以根据评估对象的复杂程度、委托人要求合理确定。

第七条 执行资产评估业务,因法律法规规定、客观条件限制,无法或者不能完全履行资产评估基本程序,经采取措施弥补程序缺失,且未对评估结论产生重大影响的,可以出具资产评估报告,但应当在资产评估报告中说明资产评估程序受限情况、处理方式及其对评估结论的影响。如果程序受限对评估结论产生重大影响或者无法判断其影响程度的,不得出具资产评估报告。

第八条 资产评估报告应当由至少两名承办该项业务的资产评估专业人员签名并加盖资产评估机构印章。法定评估业务的资产评估报告应当由至少两名承办该项业务的资产评估师签名并加盖资产评估机构印章。

第九条 资产评估报告应当使用中文撰写。需要同时出具外文资产评估报告的,以中文资产评估报告为准。资产评估报告一般以人民币为计量币种,使用其他币种计量的,应当注明该币种与人民币的汇率。

第十条 资产评估报告应当明确评估结论的使用有效期。通常,只有当评估基准日与经济行为实现日相距不超过一年时,才可以使用资产评估报告。

第三章 资产评估报告的内容

第十一条 资产评估报告的内容包括:标题及文号、目录、声明、摘要、正文、附件。

第十二条 资产评估报告的声明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一)本资产评估报告依据财政部发布的资产评估基本准则和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发布的资产评估执业准则和职业道德准则编制。

(二)委托人或者其他资产评估报告使用人应当按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和资产评估报告载明的使用范围使用资产评估报告;委托人或者其他资产评估报告使用人违反前述规定使用资产评估报告的,资产评估机构及其资产评估专业人员不承担责任。

(三)资产评估报告仅供委托人、资产评估委托合同中约定的其他资产评估报告使用人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资产评估报告使用人使用;除此之外,其他任何机构和个人不能成为资产评估报告的使用人。

(四)资产评估报告使用人应当正确理解评估结论,评估结论不等同于评估对象可实现价格,评估结论不应当被认为是对评估对象可实现价格的保证。

(五)资产评估机构及其资产评估专业人员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资产评估准则,坚持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并对所出具的资产评估报告依法承担责任。

(六)资产评估报告使用人应当关注评估结论成立的假设前提、资产评估报告特别事项说明和使用限制。

(七)其他需要声明的内容。

第十三条 资产评估报告摘要通常提供资产评估业务的主要信息及评估结论。第十四条 资产评估报告正文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委托人及其他资产评估报告使用人;

(二)评估目的;

(三)评估对象和评估范围;

(四)价值类型;

(五)评估基准日;

(六)评估依据;

(七)评估方法;

(八)评估程序实施过程和情况;

(九)评估假设;

(十)评估结论;

(十一)特别事项说明;

(十二)资产评估报告使用限制说明;

(十三)资产评估报告日;

(十四)资产评估专业人员签名和资产评估机构印章。

第十五条 资产评估报告使用人包括委托人、资产评估委托合同中约定的其他资产评估报告使用人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资产评估报告使用人。第十六条 资产评估报告载明的评估目的应当唯一。

第十七条 资产评估报告中应当载明评估对象和评估范围,并描述评估对象的基本情况。

第十八条 资产评估报告应当说明选择价值类型的理由,并明确其定义。

第十九条 资产评估报告载明的评估基准日应当与资产评估委托合同约定的评估基准日保持一致,可以是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时点。第二十条 资产评估报告应当说明资产评估采用的法律依据、准则依据、权属依据及取价依据等。

第二十一条 资产评估报告应当说明所选用的评估方法及其理由。

第二十二条 资产评估报告应当说明资产评估程序实施过程中现场调查、收集整理评估资料、评定估算等主要内容。

第二十三条 资产评估报告应当披露所使用的资产评估假设。

第二十四条 资产评估报告应当以文字和数字形式表述评估结论,并明确评估结论的使用有效期。评估结论通常是确定的数值。经与委托人沟通,评估结论可以是区间值或者其他形式的专业意见。

第二十五条 资产评估报告的特别事项说明包括:

(一)权属等主要资料不完整或者存在瑕疵的情形;

(二)未决事项、法律纠纷等不确定因素;

(三)重要的利用专家工作及相关报告情况;

(四)重大期后事项。

资产评估报告应当重点提示资产评估报告使用人对特别事项予以关注。第二十六条 资产评估报告的使用限制说明应当载明:

(一)使用范围;

(二)委托人或者其他资产评估报告使用人未按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和资产评估报告载明的使用范围使用资产评估报告的,资产评估机构及其资产评估专业人员不承担责任;

(三)除委托人、资产评估委托合同中约定的其他资产评估报告使用人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资产评估报告使用人之外,其他任何机构和个人不能成为资产评估报告的使用人;

(四)资产评估报告使用人应当正确理解评估结论。评估结论不等同于评估对象可实现价格,评估结论不应当被认为是对评估对象可实现价格的保证。

第二十七条 资产评估报告载明的资产评估报告日通常为评估结论形成的日期,可以不同于资产评估报告的签署日。

第二十八条 资产评估报告附件通常包括:

(一)评估对象所涉及的主要权属证明资料;

(二)委托人和其他相关当事人的承诺函;

(三)资产评估机构及签名资产评估专业人员的备案文件或者资格证明文件;

(四)资产评估汇总表或者明细表。

第四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 本准则自 2017 年 10 月 1 日起施行。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于 2011 年 12 月 30 日发布的《关于修改评估报告等准则中有关签章条款的通知》(中评协〔2011〕230 号)

中的《资产评估准则——评估报告》同时废止。

附:1.资产评估报告封面参考样式

2.资产评估报告封面参考样式说明 3.资产评估报告扉页参考样式

附 1 本资产评估报告依据中国资产评估准则编制

A 公司拟 XX 涉及的 B 有限公司 YY

资产评估报告

XX 评报字(201X)第 XXXX 号

(共 X 册,第 1 册)

XXXX 资产评估有限公司 201X 年 X 月 X 日

附 2 编制依据(参考格式,如:本资产评估报告依据中国资产评估准则编制)

资产评估报告标题

(格式要求:“企业名称+经济行为关键词+评估对象+资产评估报告” 参考格式,如: A 公司拟 XX 涉及的 B 公司 YY 资产评估报告)

资产评估报告文号

(格式要求:包括资产评估机构特征字、种类特征字、年份、报告序号)参考格式,如:XX 评报字(201X)第 XXXX 号

资产评估报告册数

(格式要求:包括装订总册数、装订序号 参考格式,如:共 X 册,第 1 册)

资产评估机构名称

(参考格式,如:xxx 资产评估有限公司)

资产评估报告日

(参考格式,如:2017 年 5 月 1 日)

附 3 声明

1.委托人或者其他资产评估报告使用人应当按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和本资产评估报告载明的使用范围使用本资产评估报告;委托人或者其他资产评估报告使用人违反前述规定使用本资产评估报告的,本资产评估机构及资产评估专业人员不承担责任。

2.本资产评估报告仅供委托人、资产评估委托合同中约定的其他资产评估报告使用人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资产评估报告使用人使用;除此之外,其他任何机构和个人不能成为本资产评估报告的使用人。

3.本资产评估机构及资产评估专业人员提示资产评估报告使用人应当正确理解评估结论,评估结论不等同于评估对象可实现价格,评估结论不应当被认为是对评估对象可实现价格的保证。

资产评估准则——企业价值 篇3

第一条 为规范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企业价值评估业务行为,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和资产评估各方当事人合法权益,根据《资产评估准则——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 本准则所称企业价值评估,是指注册资产评估师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资产评估准则,对评估基准日特定目的下企业整体价值、股东全部权益价值或者股东部分权益价值等进行分析、估算并发表专业意见的行为和过程。

第三条 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企业价值评估业务,应当遵守本准则。

第四条 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与企业价值评估相关的其他业务,可以参照本准则。

第二章 基本要求

第五条 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企业价值评估业务,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资产评估基本准则,并考虑其他评估准则的相关规定。

第六条 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企业价值评估业务,应当具备企业价值评估的专业知识及经验,具备从事企业价值评估的专业胜任能力。

第七条 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企业价值评估业务,应当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不得出现对评估结论具有重要影响的实质性疏漏和错误,不得以预先设定的价值作为评估结论。

第八条 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企业价值评估业务,应当根据评估目的,明确评估对象,选择适当的价值类型,合理使用评估假设,恰当运用评估方法,形成合理的评估结论。

第九条 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企业价值评估业务,应当获取充分信息,并确信信息来源是可靠的,信息利用是恰当的。

第十条 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企业价值评估业务,可以聘请相关专家协助工作,但应当采取必要措施确信专家工作的合理性。

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企业价值评估业务,应当对评估过程中引用的专业报告的独立性与专业性进行必要判断,恰当引用专业报告。

第三章 操作要求

第十一条 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企业价值评估业务,应当明确下列基本事项:

(一)委托方的基本情况;

(二)委托方以外的其他评估报告使用者;

(三)被评估企业的基本情况;

(四)评估目的;

(五)评估对象和评估范围;

(六)价值类型;

(七)评估基准日;

(八)评估假设;

(九)注册资产评估师认为需要明确的其他事项。

第十二条 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根据评估目的和委托方要求,明确评估对象,谨慎区分企业整体价值、股东全部权益价值和股东部分权益价值。

第十三条 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企业价值评估业务,应当充分考虑评估目的、市场条件、评估对象自身条件等因素,恰当选择价值类型,并合理使用评估假设。

第十四条 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企业价值评估业务,应当根据评估业务的具体情况,收集并分析被评估企业的资料和其他相关资料,通常包括:

(一)评估对象相关权益状况及有关法律文件、评估对象涉及的主要权属证明资料;

(二)企业的历史沿革、主要股东及持股比例、主要的产权和经营管理结构资料;

(三)企业的资产、财务、经营管理状况资料;

(四)企业的经营计划、发展规划和未来收益预测资料;

(五)评估对象、被评估企业以往的评估及交易资料;

(六)影响企业经营的宏观、区域经济因素的资料;

(七)企业所在行业现状与发展前景的资料;

(八)证券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等市场的有关资料;

(九)可比企业的财务信息、股票价格或者股权交易价格等资料。

第十五条 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尽可能获取被评估企业和可比企业的审计报告。

无论财务报表是否经过审计,注册资产评估师都应当对其进行必要的分析和专业判断。

第十六条 注册资产评估师运用收益法和市场法进行企业价值评估,应当根据评估对象、价值类型等相关条件,在与委托方和相关当事方协商并获得有关信息的基础上,对被评估企业和可比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必要的分析和调整,以合理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

根据评估业务的具体情况,分析和调整事项通常包括:

(一)财务报表编制基础;

(二)非经常性收入和支出;

(三)非经营性资产、负债和溢余资产及其相关的收入和支出。

第十七条 注册资产评估师运用收益法和市场法进行企业价值评估,应当与委托方和相关当事方进行沟通,了解企业资产配置和使用的情况,谨慎识别非经营性资产、负债和溢余资产,并对其进行单独分析和评估。

第十八条 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知晓评估对象在持续经营前提下的价值并不必然大于在清算前提下的价值。

如果相关权益人有权启动清算程序,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根据委托评估事项,分析评估对象在清算前提下价值大于在持续经营前提下价值的可能性。

第十九条 注册资产评估师在对具有多种业务类型、涉及多种行业的企业进行企业价值评估时,应当根据业务关联性合理界定业务单元,并根据被评估企业和业务单元的具体情况,采用适宜的财务数据口径进行评估。

第二十条 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知晓股东部分权益价值并不必然等于股东全部权益价值与股权比例的乘积。

注册资产评估师评估股东部分权益价值,应当在适当及切实可行的情况下考虑由于具有控制权或者缺乏控制权可能产生的溢价或者折价,并在评估报告中披露评估结论是否考虑了控制权对评估对象价值的影响。

第二十一条 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企业价值评估业务,应当结合所选择的评估方法关注流动性对评估对象价值的影响。当流动性对评估对象价值有重大影响时,应当予以恰当考虑。

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在评估报告中披露评估结论是否考虑了流动性对评估对象价值的影响。

第四章 评估方法

第二十二条 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企业价值评估业务,应当根据评估目的、评估对象、价值类型、资料收集情况等相关条件,分析收益法、市场法和成本法(资产基础法)三种资产评估基本方法的适用性,恰当选择一种或者多种资产评估基本方法。

第二十三条 企业价值评估中的收益法,是指将预期收益资本化或者折现,确定评估对象价值的评估方法。

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结合企业的历史经营情况、未来收益可预测情况、所获取评估资料的充分性,恰当考虑收益法的适用性。

第二十四条 收益法常用的具体方法包括股利折现法和现金流量折现法。

第二十五条 股利折现法是将预期股利进行折现以确定评估对象价值的具体方法,通常适用于缺乏控制权的股东部分权益价值的评估。

第二十六条 现金流量折现法通常包括企业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和股权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根据企业未来经营模式、资本结构、资产使用状况以及未来收益的发展趋势等,恰当选择现金流折现模型。

第二十七条 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充分分析被评估企业的资本结构、经营状况、历史业绩、发展前景,考虑宏观和区域经济因素、所在行业现状与发展前景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对委托方或者相关当事方提供的企业未来收益预测进行必要的分析、判断和调整,在考虑未来各种可能性及其影响的基础上合理确定评估假设,形成未来收益预测。

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关注未来收益预测中主营业务收入、毛利率、营运资金、资本性支出等主要参数与评估假设的一致性。当预测趋势与企业历史业绩和现实经营状况存在重大差异时,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在评估报告中予以披露,并对产生差异的原因及其合理性进行分析。

第二十八条 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企业所在行业现状与发展前景、协议与章程约定、企业经营状况、资产特点和资源条件等,恰当确定收益期。

第二十九条 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知晓企业经营达到相对稳定前的时间区间是确定预测期的主要因素。

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在对企业收入成本结构、资本结构、资本性支出、投资收益和风险水平等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宏观政策、行业周期及其他影响企业进入稳定期的因素合理确定预测期。

第三十条 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综合考虑评估基准日的利率水平、市场投资收益率等资本市场相关信息和所在行业、被评估企业的特定风险等相关因素,合理确定折现率。

第三十一条 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根据企业未来收益趋势、终止经营后的处置方式等,选择恰当的方法估算预测期后的价值。

第三十二条 注册资产评估师可以选择收益法的其他具体方法进行企业价值评估。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根据被评估企业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预期收益口径,并确信折现率与预期收益的口径保持一致。

第三十三条 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市场法,是指将评估对象与可比上市公司或者可比交易案例进行比较,确定评估对象价值的评估方法。

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根据所获取可比企业经营和财务数据的充分性和可靠性、可收集到的可比企业数量,恰当考虑市场法的适用性。

第三十四条 市场法常用的两种具体方法是上市公司比较法和交易案例比较法。

第三十五条 上市公司比较法是指获取并分析可比上市公司的经营和财务数据,计算适当的价值比率,在与被评估企业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评估对象价值的具体方法。

上市公司比较法中的可比企业应当是公开市场上正常交易的上市公司,评估结论应当考虑流动性对评估对象价值的影响。

第三十六条 交易案例比较法是指获取并分析可比企业的买卖、收购及合并案例资料,计算适当的价值比率,在与被评估企业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评估对象价值的具体方法。

运用交易案例比较法时,应当考虑评估对象与交易案例的差异因素对价值的影响。

第三十七条 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恰当选择与被评估企业进行比较分析的可比企业。

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确信所选择的可比企业与被评估企业具有可比性。可比企业应当与被评估企业属于同一行业,或者受相同经济因素的影响。

注册资产评估师在选择可比企业时,应当关注业务结构、经营模式、企业规模、资产配置和使用情况、企业所处经营阶段、成长性、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等因素。

第三十八条 价值比率通常包括盈利比率、资产比率、收入比率和其他特定比率。

注册资产评估师在选择、计算、应用价值比率时,应当考虑:

(一)选择的价值比率有利于合理确定评估对象的价值;

(二)计算价值比率的数据口径及计算方式一致;

(三)应用价值比率时对可比企业和被评估企业间的差异进行合理调整。

第三十九条 企业价值评估中的资产基础法,是指以被评估企业评估基准日的资产负债表为基础,合理评估企业表内及表外各项资产、负债价值,确定评估对象价值的评估方法。

第四十条 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根据会计政策、企业经营等情况,对被评估企业资产负债表表内及表外的各项资产、负债进行识别。

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知晓并非每项资产和负债都可以被识别并用适当的方法单独评估。当存在对评估对象价值有重大影响且难以识别和评估的资产或者负债时,应当考虑资产基础法的适用性。

以持续经营为前提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时,资产基础法一般不应当作为惟一使用的评估方法。

第四十一条 注册资产评估师运用资产基础法进行企业价值评估,各项资产的价值应当根据其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具体评估方法得出。

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知晓,在对持续经营前提下的企业价值进行评估时,单项资产或者资产组合作为企业资产的组成部分,其价值通常受其对企业贡献程度的影响。

第四十二条 注册资产评估师运用资产基础法进行企业价值评估,应当对长期股权投资项目进行分析,根据相关项目的具体资产、盈利状况及其对评估对象价值的影响程度等因素,合理确定是否将其单独评估。

对专门从长期股权投资获取收益的控股型企业进行评估时,应当考虑控股型企业总部的成本和效益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第四十三条 注册资产评估师对同一评估对象采用多种评估方法时,应当对各种初步评估结论进行分析,结合评估目的、不同评估方法使用数据的质量和数量,采用定性或者定量分析方式形成最终评估结论。

第五章 披露要求

第四十四条 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企业价值评估业务,应当在履行必要的评估程序后,根据《资产评估准则——评估报告》编制评估报告,并进行恰当披露。

第四十五条 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企业价值评估业务,应当在评估报告中披露必要信息,使评估报告使用者能够合理理解评估结论。

第四十六条 注册资产评估师运用收益法和市场法进行企业价值评估,应当在评估报告中重点披露下列内容:

(一)影响企业经营的宏观、区域经济因素;

(二)所在行业现状与发展前景;

(三)企业的业务分析情况;

(四)企业的资产、财务分析和调整情况;

(五)评估方法的运用实施过程。

第四十七条 注册资产评估师在评估报告中披露影响企业经营的宏观、区域经济因素时,通常包括下列内容:

(一)国家、地区有关企业经营的法律法规;

(二)国家、地区经济形势及未来发展趋势;

(三)有关财政、货币政策等。

第四十八条 注册资产评估师在评估报告中披露所在行业现状与发展前景时,通常包括下列内容:

(一)行业主要政策规定;

(二)行业竞争情况;

(三)行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四)行业特有的经营模式,行业的周期性、区域性和季节性特征等;

(五)企业所在行业与上下游行业之间的关联性,上下游行业发展对本行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第四十九条 注册资产评估师在评估报告中披露企业的业务分析情况时,通常包括下列内容:

(一)主要产品或者服务的用途;

(二)经营模式;

(三)经营管理状况;

(四)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竞争优势及劣势;

(五)企业的发展战略及经营策略等。

第五十条 注册资产评估师在评估报告中披露企业的资产、财务分析和调整情况时,通常包括下列内容:

(一)资产配置和使用的情况;

(二)历史财务资料的分析总结,一般包括历史年度财务分析、与所在行业或者可比企业的财务比较分析等;

(三)对财务报表及相关申报资料的重大或者实质性调整。

第五十一条 注册资产评估师在评估报告中披露评估方法的运用实施过程时,通常包括下列内容:

(一)评估方法的选择及其理由;

(二)评估方法的运用和逻辑推理过程;

(三)主要参数的来源、分析、比较和测算过程;

(四)对初步评估结论进行分析,形成最终评估结论的过程。

第五十二条 注册资产评估师可以根据评估对象的复杂程度、委托方要求,合理确定评估报告披露的详略程度。

第六章 附 则

中国资产评估准则 篇4

1. 准则体系设计思路

中国评估准则分为职业道德准则和业务准则两个部分。每一部分有不同的层次, 相应规范不同的内容。

职业道德准则包括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两个层次。

业务准则包括基本准则、具体准则、评估指南和指导意见四个层次。基本准则是评估师执行各种资产类型、各种评估目的评估业务的基本规范;具体准则包括体现过程控制的程序性准则和体现不同类型、不同经济行为评估要求的实体性准则;评估指南是对特定评估目的评估业务以及评估业务中某些重要事项的规范;指导意见是针对评估业务中的某些具体问题的指导性文件。

准则体系四个层次的设计, 从内涵看, 依次递进、结构严谨、不同层次、不同目的。基本准则具有统驭性, 其他准则各有其规范范围。准则层次的设计既满足了不同类型评估规范的需要, 又能体现出不同发展阶段评估业务的要求;既规范评估师行为, 又对委托方和监管部门产生积极影响;既突出对评估师职业道德规范, 又对评估师权益进行合理保护。从外延看, 准则体系具有开放灵活的特点, 为评估实践中新的评估领域的规范留有空间。随着中国评估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可以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实践经验纳入到准则体系中来。

2. 已有体系介绍

2000年以来, 中国资产评估行业制定并发布了15项评估准则。这些准则项目包括业务准则和职业道德准则中的2个基本准则, 7个具体准则, 1个评估指南, 5个指导意见。

这些准则涵盖了评估执业程序的各个环节和评估业务的主要领域, 标志着中国比较完整的资产评估准则体系建立。

3. 发布主体的特点

基本准则由财政部以规范性文件形式发布, 基本准则中授权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制定并发布其他评估准则项目。这样的制度安排是要由政府发布基本准则, 体现政府从公共管理角度对评估执业的要求, 通过政府的要求实现评估准则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旨。其他准则项目由行业协会发布, 一方面传达政府意志, 另一方面又体现专业特点。

二、评估准则建设的指导思想

中国的评估准则建设, 与我国经济改革进程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相伴相随。为确保评估准则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我国的评估准则建设遵循了以下指导思想:

注重实践, 不断完善。评估准则充分认可被评估实践证实了的科学做法, 纠正评估实践中的不当惯例, 提升评估实践中的技术含量, 弥补评估实践中的理论不足, 规范和引导执业行为。

注重协调, 服务为上。评估准则在尊重评估专业内涵, 服务于会员执业基础上, 还以社会公众利益为基点, 平衡监管部门、委托方、评估报告使用者对评估业务的需求, 使评估行业的服务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各方经济行为的实现, 最大限度地维护社会公众利益。

注重借鉴, 创新发展。评估准则充分吸收国际评估界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 大量采用国际评估界通用的概念、原理、方法和技术, 以最大程度推进准则国际趋同。准则的制定过程, 实际上是国内外评估界对评估行业认同的过程, 同时, 我们根据中国的实践需要对评估方法、评估技术进行了必要的创新。

注重特点, 体现内涵。评估准则引导通过评估发掘评估对象的价值内涵, 促进评估结论与经济行为的结合, 体现评估服务在市场经济中的基础功能。

三、评估准则中的创新

中国的评估准则建设, 力求通过不断创新, 解决评估实践中存在的、相关当事方普遍关注的突出问题, 引导评估实践, 提升行业执业水平。

1. 引入价值类型理念, 突显评估结论经济内涵

评估结论的价值类型理论是国际评估界近年来一直倡导的评估理念, 其内涵是展示评估结论的形成基础和适用条件, 促使评估结论与评估目的相结合。2004年发布的资产评估基本准则, 针对我国评估行业没有界定评估结论价值类型的情况, 明确要求评估师执行评估业务时, 要选择恰当的价值类型并予以定义。几年的评估实践证明, 社会各界、报告使用各方对价值类型的运用非常赞同, 它反映了资产评估的内涵。此次制定并发布的价值类型准则, 细化了价值类型的选择、使用和定义方面的规定, 并在相关的准则中对价值类型的使用和定义提出了要求, 并贯穿于整个准则体系之中, 使评估行业的专业内涵更加彰显, 本质特征更加体现, 评估结论更好地服务于经济行为。

2. 合理定位评估报告准则, 服务多种评估目的

我国资产评估行业过去主要服务于国企改革, 作为评估结果的评估报告规范完全是根据国资管理的要求制定的。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化, 评估服务范围已扩展到各种所有制形式、国企改革以外的众多经济行为。针对国有资产以外其他所有制资产评估报告缺乏相应规范的情况, 为体现普适性, 评估报告准则在对报告各组成要素提出要求的同时, 还对国有资产评估和上市公司评估中在报告要素、格式及评估方面的特殊要求, 通过制定专门的指南或指导意见加以规范, 使得不同经济行为和不同所有制性质的评估业务在报告标准基础上又体现专业性。对于评估报告内容的披露程度和格式, 评估报告准则不作僵化规定, 而是规定注册资产评估师可以根据评估对象的复杂程度、委托方要求, 合理确定评估报告的详略程度, 加大评估师责任和风险意识, 体现评估专业特点。

3. 引入区间值形式, 提高评估结论合理性

评估报告准则对评估结论的表现形式作出了创新性规定, 改变以单一数值表示评估结论的做法, 认可以区间值表示评估结论的方式。报告准则规定:“通常评估结论应当是确定的数值。经与委托方沟通, 评估结论可以使用区间值表达。”这样规定, 使某些情况下, 评估结论更加合理, 更加容易得到评估报告使用者的理解, 也更符合评估专业特点。

4. 对评估业务的终止做出规定, 防范评估业务风险

在中国评估实践中, 由于评估师评估程序受到限制, 需终止评估业务, 但现有法规中没有针对评估业务中终止的规定。业务约定书准则对此作出了专门规定, 要求在业务约定书中应当约定中止履行和解除业务约定书的情形。当履行评估程序受限并对评估结论构成重大影响, 或相关限制无法排除时, 评估机构可以终止评估业务。这是在业务终止相关法规缺失的情况下, 以签约各方约定形式代替法规规定的变通措施, 这样规范有利于保护评估师和相关各方利益, 保证经济行为公正实现, 也体现评估师谨慎执业的专业精神。

5. 确认了现场调查中的抽样方式, 尊重评估实践

现场调查阶段的抽样方式符合评估实践, 已经在行业, 特别是在大型评估业务中普遍运用, 评估有关各方也基本认可现场调查的抽样方式。为尊重实践, 评估程序准则和机器设备评估准则等项目中对现场调查阶段的抽样方式作出了规定。同时, 提醒评估师控制抽样风险, 避免抽样方法的滥用。此前, 在大型评估业务中, 对资产的逐项调查, 很难做到, 也没有必要, 但是不逐项调查, 又担心被指违反规定。这样规定, 区分批量评估和单件评估的差异, 解决了在大型评估业务中多年来困扰评估师和监管部门的问题, 也符合评估对象的特殊性。

6. 关注并规范新兴评估业务, 引领评估实践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完善过程中各领域相关政策的出台, 为评估行业拓展业务领域提供了机会。如会计准则的改革、财产税改革、金融企业改革等。这些新兴业务与传统评估业务相比, 操作上存在明显差异。评估准则的制定过程中集中行业内外专家智慧, 对相关业务领域进行了研究, 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指南、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指导意见等准则项目都是针对新兴评估业务所出台的准则。这些准则项目的出台, 是中国评估行业以评估准则引领评估实践的有益尝试, 实践证明是非常有效的, 可以使行业尽快适应新兴业务的需求, 提高服务水平。

7. 完善不动产评估规范, 体现市场需求

对不动产评估的规范, 建设部和国土资源部已经发布过《房地产估价规范》和《城镇土地估价规程》, 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发布的《资产评估操作规范意见》也有所涉及。但建设部和国土资源部的规范规程更多地是从政府管理角度对评估业务提出要求。《资产评估操作规范意见》的相关规定也较多地体现了国家的要求。此次发布的不动产评估准则充分借鉴了《房地产估价规范》、《城镇土地估价规程》以及《资产评估操作规范意见》的相关内容, 取其合理内核, 同时针对近年来土地、房地产评估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及新的需求, 加以补充和更新;对于体现资产评估特点的, 在总结资产评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加以补充。从市场角度根据不动产评估业务特点提出了新要求, 如对隐蔽不动产的现场调查关注要求、利用其他评估机构报告应关注的事项等;对企业价值评估中的不动产评估安排专门章节加以规定;对构筑物评估的要求进行了专门表述等。这些规定是对多年来评估业务的总结和凝炼, 体现市场对不动产评估的需求。

中国资产评估准则 篇5

资产评估准则是为保证和提高评估质量而制定的评估行为规范。中国的资产评估准则制定工作始于1998年,2005年后进入快速发展期,逐步构建了中国资产评估准则体系。中国资产评估准则体系包括职业道德准则和业务准则2部分。职业道德准则分为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2个层次,业务准则分为基本准则、具体准则、评估指南、指导意见4个层次。中国的资产评估准则体系建设,力求通过不断创新解决资产评估实践中存在的、相关当事方普遍关注的突出问题,引导评估实践,提升行业执业水准。

2007年11月28日,财政部颁布了包括8项新准则在内的15项资产评估准则。这8项新的资产评估准则包括《资产评估准则·评估报告》《资产评估准则·评估程序》《资产评估准则·业务约定书》《资产评估准则·工作底稿》4项程序准则、《资产评估准则·机器设备》《资产评估准则·不动产》2项实体准则,以及《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指南(试行)》和《资产评估价值类型指导意见》。2008年11月28日,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又发布了《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企业国有资产评估报告指南》和《专利资产评估指导意见》3项新评估准则,进一步完善了准则体系。2009年12月18日,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再次发布了《资产评估准则·珠宝首饰》和《投资性房地产评估指导意见》2项新准则。至此,财政部和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累计共发布20项资产评估准则。这些准则包括2个基本准则、8个具体准则、2个评估指南和8个指导意见,构建了新的中国资产评估准则体系。这些准则的发布,使得评估业务的基本程序、主要资产类型的评估业务都有相应的评估准则予以规范。

本文拟对2007年以来构建的新资产评估准则体系的创新点予以分析,希望有助于相关人员理解和贯彻各项准则,正确引导评估实践,促进评估方法和理念的创新。

1.明确了产权界定职责,规避了执业风险

长期以来,社会公众、特别是司法部门都认为产权界定工作应由评估师来完成,甚至把由产权问题引起的交易纠纷责任也归咎到评估师身上,由此引起的法律诉讼案件时有发生。这是一种误解。事实上,产权界定主要取决于产权成因、产权变动状况、产权所有者提供的法律依据或权属证明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等,属法律范畴。而评估师在执业过程中有时要接受大量的不需要明确权属的评估业务,如委托方委托的产权不属于自己的评估业务等。鉴于产权问题的重要性,《资产评估准则·评估报告》第18条、《资产评估准则·评估程序》第19条、《资产评估准则·机器设备》第19条、《资产评估准则·不动产》第9条都对产权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指出:评估师应关注权属问题,并对权属进行必要的查验,但要由委托方或相关当事方对权属做出承诺,第一次从法规上明确了权属职责问题,为评估师规避风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引入价值类型理念,体现了评估结论的经济内涵

评估结论的价值类型可以体现该结论形成的基础和适用范围。2004年我国发布的《资产评估基本准则》,虽然明确要求评估师执行评估业务时应根据评估目的等相关条件选择适当的价值类型,并对价值类型予以明确定义,但对于如何选择和定义没有具体的规定,导致在评估实践中由于评估师未能很好地理解经济行为与价值类型间的关系,或因委托方、其他报告使用者没有正确理解评估结论的真实经济内涵而误用或滥用评估报告,给评估业带来负面影响。如公司自身改制评估时,在不具备选择市场价值的前提下,评估报告往往采用在用价值,而该公司上市时反映出的价值则有可能是市场价值或投资价值,两者之间会存在很大差异。选择的价值类型与经济行为不匹配,必然使评估结果与实际交易结果产生重大偏差。而社会公众包括监管部门,缺乏对这些价值类型之间差异的理解,致使其对评估行业产生了一定误解。

新准则体系中不仅在新颁布的《资产评估价值类型指导意见》中细化了价值类型的选择、使用和定义方面的规定,并在相关的准则中对价值类型的使用和定义都提出了要求,如《资产评估准则·评估报告》第19条明确规定“评估报告应当明确价值类型及其定义,并说明选择价值类型的理由”,特别是针对评估行业面临的几种特定目的评估业务确立了适用的价值类型,如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业务、以税收为目的的评估业务、以抵(质)押为目的的评估业务、以诉讼为目的的评估业务等,使得关于价值类型性质的规定贯穿于整个准则体系之中,从而使评估结论能够更好地为经济行为服务。

3.提高了评估结论的合理性

(1)将评估结论的表现形式引入区间值形式。过去注册资产评估师在执业过程中过多强调评估结果的唯一性,事实证明,这已经不能适应评估发展的实际需要。它不仅使评估机构与委托方难以全面沟通,因为问题久拖未决而造成重大损失的事件也时有发生。以金融不良资产评估为例,其在评估过程中会经常遇到价值估算难以确定的问题,通常只能作价值分析工作。虽然在2005年出台的《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指导意见(试行)》中已经予以明确解决,但在特定情况下还会遇到委托方提出需要给出一个价值区间要求的业务。

新准则体系中《资产评估准则·评估报告》规定:“通常评估结论应当是确定的数值。经与委托方沟通,评估结论可以使用区间值表达。”这不仅为注册资产评估师顺利解决上述难题提供了明确依据,而且相应地降低了评估人员所担风险,使评估结论更加合理,更易得到评估报告使用者的理解,也更符合评估提供专业性意见的行业特点。

(2)评估报告在格式和形式方面的要求更符合评估实际。我国资产评估行业过去主要服务于国企改革,在以往的有关管理规定中,评估报告的类型是单一的,形式要求是复杂和模式化的。即便是完成较简单的设备、房屋等单项资产评估,也要遵照《资产评估报告基本内容与格式的暂行规定》和操作规范的要求提交评估报告。而在面临委托方提出的价值咨询、价值分析等业务时,又往往因满足不了上述规定要求迫使业务难以执行,使评估服务范围受限。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评估服务范围日益扩展,完全根据管理的要求制定的评估报告在类型、内容和形式上已经不能适应评估的实际需要。

为体现普遍性,《资产评估准则·评估报告》重点规范了普遍适用于各类资产和各种经济行为的评估报告的组成要素,如第2条对评估报告给出了明确定义,对评估业务共性的评估报告内容做出了规定。同时,新准则体系还针对国有资产评估和上市公司评估中在报告要素、格式及评估方面的特殊要求,通过制定专门的指南或指导意见加以规范,使不同经济行为和不同所有制性质的评估业务在报告标准的基础上体现出专业性。如《资产评估准则·珠宝首饰》根据珠宝业特点,在对评估报告各组成要素提出要求的同时,也对编制珠宝首饰评估报告作出4条具体规定加以规范。

同时,《资产评估准则·评估报告》的第5、第6和第7条对评估报告的内容的完整性、信息的充分性及详略程度作出了原则规定,规定注册资产评估师可以根据评估对象的复杂程度、委托方要求合理确定评估报告的内容格式和详略程度。这使评估报告内容的披露程度更具有灵活性。

(3)在评估报告的出具上赋予了评估师更大的职业判断权利和责任。在以往的资产评估实践中,经常会遇到评估程序无法完全履行或履行受限的情况,如对评估对象无法实施现场勘察的评估、重大隐蔽工程评估等。在这些情况下,评估师难以实施现场调查和实地勘察,由于没有法律法规可循,评估师或评估机构通常采取回避态度,即使具备价值估算的条件也仅仅以提供咨询意见的方式答复委托方。

《资产评估准则·评估报告》第8条明确规定,“评估业务受到限制且无法排除,经与委托方协商需出具评估报告的,应当在评估报告中说明评估程序受限情况及其对评估结论的影响,并明确评估报告的使用限制”。这为注册资产评估师更客观地服务市场主体提供了空间,同时也对评估师执业水平和执业责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明确了评估报告的有效使用期。在以往的执业过程中,社会各界经常将评估结果有效期和评估报告使用有效期混淆,限制了评估报告的使用效率。如接受司法委托从事见证性的追溯评估业务,由于评估基准日的评估结论出具时,其经济行为已经发生,所以不受评估报告有效期的限制。这就说明评估结果有效是指确定评估基准日下针对特定经济行为的有效。而我们通常所说的评估报告使用有效期为1年是源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为便于监督和管理国有资产正常交易而做的规定。因此,正确认识评估结果有效与评估报告使用有效期的关系问题,对我们正常开展包括追溯性评估、现时性评估和预测性评估在内的各类评估业务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资产评估准则·评估报告》第11条规定,“评估报告应当明确评估报告的使用有效期,通常只有当评估基准日与经济行为实现相距不超过1年时,才可以使用评估报告”。这个规定正是结合了我国资产评估管理相关规定而制定的,同时又客观反映了评估结果与评估报告有效期的关系。

(5)明确了评估报告使用者。《资产评估准则·评估报告》将评估报告使用者的范围概括为委托方、业务约定书中约定的其他评估报告使用者和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评估报告使用者,并且要求注册资产评估师在评估报告中明确评估报告使用者的范围,从而进一步强化了注册资产评估师及评估机构的风险意识。有了这样的规定,在产权交易市场上资产评估机构不仅可以接受交易一方的委托开展评估,还可以接受交易双方的共同委托,独立、客观、公正地完成评估工作。

4.对评估业务的终止做出规定,防范评估业务风险

在评估实践中,可能出现由于评估师评估程序受到限制需终止评估业务的情况,但现有法规中没有针对评估业务终止的相关规定。新准则体系中《资产评估准则·业务约定书》对此做出了专门规定,要求在业务约定书中约定中止履行和解除业务约定书的情形。当履行评估程序受限并对评估结论构成重大影响或相关限制无法排除时,评估机构可以终止评估业务。这是在业务终止相关法规缺失的情况下,以签约各方约定形式代替法规规定的变通措施,这样规定有利于保护评估师和相关各方利益,保证经济行为公正实现。

5.确认了现场调查中的抽样方式,重新定义机器设备

为尊重实践,新准则体系中《资产评估准则·评估程序》和《资产评估准则·机器设备》中都对现场调查阶段的抽样方式做出了规定。如《资产评估准则·机器设备》中规定,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机器设备评估业务时,应当对机器设备进行现场逐项调查或抽样调查,确定设备是否存在、明确机器设备存在状态并关注其权属。同时,提醒评估师控制抽样风险,避免抽样方法的滥用。这一规定区分了批量评估和单件评估的差异,解决了多年来在大型评估业务中很难对资产逐项调查的问题,照顾到了评估对象的特殊性。

《资产评估准则·机器设备》从资产属性和自然属性两方面考虑,将机器设备定义为“人类利用机械原理及其他科学原理制造的、特定主体拥有或者控制的有形资产,包括机器、仪器、器械、装置、附属的特殊建筑物等”,使其区别于工程技术或会计学中的定义,更切合实际。

6.关注并规范了新兴的评估业务,引领评估实践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完善过程中各领域相关政策的出台,为评估行业拓展业务领域提供了机会。如会计准则的改革、财产税改革、金融企业改革等,其中涉及的新兴业务与传统评估业务相比在操作上存在明显差异。特别是我国2006年新发布的会计准则中适当地引入了公允价值的概念及其计量模式,使用范围从厂房设备等逐步扩大到投资性不动产、无形资产、金融工具及企业并购等领域。公允价值的计量有不同的途径,国际上较通行的做法是评估专业人士为公允价值的计量提供专业意见,这种为会计计量中的公允价值提供专业意见的评估业务(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业务)已成为国际评估界一项重要的业务。新准则体系中《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指南(试行)》对于我国评估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投资性房地产评估指导意见》和《资产评估准则·珠宝首饰》的出台也是一次服务新兴评估业务领域的有益尝试。如《资产评估准则·珠宝首饰》提出对珠宝首饰进行鉴定和品质分级的要求,并提出应当考虑珠宝首饰的品质因素及其他因素对评估对象价值的影响,如来源(出处)、历史、名人拥有、名师制作、品牌、稀缺程度等,保证了评估结果的准确性。这些创新性准则规范可使我国评估行业尽快适应新兴业务的需求,提高服务水平。

7.体现了市场的需求

在我国国土资源部和建设部已经发布的包括《房地产估价规范》《城镇土地估价规程》等在内的房地产评估、土地评估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基础上,针对近年来土地、房地产评估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及新的需求,总结资产评估实践经验,新准则颁布并实行了《资产评估准则·不动产》,对原有的规范和标准进行了补充和更新。

《资产评估准则·不动产》主要关注不动产对于所在企业的价值,规范判断资产经济价值的行为,针对不动产评估业务特点从市场角度提出新要求。如对企业价值评估中的不动产评估辟专门章节予以规定,包括企业拥有不动产的形式与对应的财务核算科目、企业经营方式及不动产实际使用方式对不动产价值的影响、企业价值评估类型对不动产评估相关条件和假设的影响等内容;对构筑物评估的要求进行了专门表述,根据《物权法》关于住宅用地土地使用权自动续期的有关规定,在准则中对现有做法做出了调整和更新,明确在确定住宅用途建筑实体性贬值时,应当考虑土地使用权自动续期的影响。当土地使用权自动续期时,应当根据建筑物的经济寿命确定其贬值额,以指导和规范执业行为。这些规定是对多年来评估业务的总结,体现了市场对不动产评估的需求。

8.初步建立了我国知识产权评估准则框架

2008年颁布的《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和《专利资产评估指导意见》是基于充分尊重知识产权而启动的准则项目,其颁布标志着我国以评估准则体系为基础、针对知识产权评估的特定要求设计的知识产权评估准则框架的初步建立。

(1)《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2008年11月发布的《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是在评估准则体系统一规划下制定的。与2001年的旧无形资产准则相比,主要有以下变化:一是概念更准确。如新准则中“无形资产是指特定主体所拥有或者控制的”,而旧准则中无形资产单指特定主体“所控制的”,少了“所拥有的”;新准则中可辨认无形资产概念与旧无形资产评估准则相比,范围更宽泛,涵义更确切,将销售网络、客户关系等新型无形资产也纳入其中。二是内容更丰富。新准则吸收了无形资产评估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丰富了准则内容;注重知识产权资产的评估,体现市场需求;体现了公司法、商标法、著作权法、拍卖法、破产法、物权法等法律法规变化的要求。三是表述更规范。按评估准则体系的要求,新准则体例采用实体性具体评估准则的体例,语言、格式进一步规范化。如新《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所明确的立规宗旨要比旧无形资产评估准则规范,在不涉及评估范围的明确上,新准则将其表述为“涉及土地使用权、矿业权、水域使用权等的评估另行规范”,而旧准则只是规定“本准则不涉及土地使用权的评估”。新准则明确规定矿业权、水域使用权等的评估不在本准则范围内。

(2)《专利资产评估指导意见》。一是明确了专利资产评估的对象,详细界定了评估对象的范围,弥补了目前资产评估法律、法规体系、准则的空白,规范了专利资产的评估,给广大专利资产评估的从业人员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从而能科学、合理地确定专利资产的价值。二是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该意见结合专利监管的要求,对专利评估业务中方法的选择和应用、折现率的选取、必要信息的披露、报告的撰写提供了具体指导意见,有利于解决当前专利技术评估中的技术问题。

9.充分考虑了国有资产评估项目监管的要求

2008年颁布的《企业国有资产评估报告指南》适用于非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评估报告,与之前的规范、准则相比,《指南》增加了收益法、市场法运用的要求和指导;根据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调整了评估明细表的格式和内容;固化实践中的有效做法,澄清了部分模糊的做法,最大限度地体现可操作性。比如明确了引用土地使用权、矿业权评估结论的方式和要求;对于资产清查应当首先由企业进行,然后根据清查的结果申报资产;将所有评估明细表中“调整后账面值”取消,将一些重复的内容进行了合并调整,以方便注册资产评估师编制报告和国资监管部门对评估项目的审核。

10.更加注重评估与会计、审计的衔接

2006年我国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提出投资性房地产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为了适应并推动会计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这一新趋势,注意评估与会计、审计的衔接,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于2009年制定了《投资性房地产评估指导意见》。该意见规定,对投资性房地产的评估主要采用市场法和收益法。运用市场法评估时,应当收集足够的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交易案例,并对所收集的信息及其来源进行分析;而运用收益法评估时,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合理确定折现率,折现率应反映评估基准日类似地区同类投资性房地产平均回报水平和评估对象的特定风险。而且使用这两种方法的评估结论通常应包括土地使用权价值。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今后上市公司对投资性房地产将会越来越多地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该指导意见对规范服务于财务报告的投资性房地产评估行为,促进上市公司加强内部管理和信息披露,使财务报告真实反映企业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1] 刘萍.乘势而上积极推进资产评估准则[J].国有资产管理,2008(5):6.

中国资产评估准则 篇6

(一) 概念比较分析

我国资产减值准则8号规定, 减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此处所指的资产包括单项资产和资产组。其中资产组是指企业可以认定的最小资产组合, 其产生的现金流入应当基本上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产生的现金流入。

马来西亚财务报告准则136号中对资产减值只做了简单的定义, 即资产的经济价值减少。

(二) 制定框架比较分析

我国资产减值准则8号第1章第3条规定:存货的减值, 适用于《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减值, 适用于《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消耗性生物资产的减值, 适用于《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的减值, 适用于《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值, 适用于《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融资租赁中出租人未担保余值的减值, 适用于《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金融资产的减值, 适用于《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未探明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的减值, 适用于《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这表明了两层含义, 一是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了相关资产减值的准则有9个;二是除存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消耗性生物资产、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融资租赁中出租人未担保余值、未探明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及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范的金融资产之外的其他资产均适用资产减值准则8号。

在马来西亚财务报告准则136号中更为明确的规定了本准则适用的资产是:财务报告准则第116号和财务报告准则第117号规范的不动产、场厂及设备;财务报告准则第138号规范的无形资产、商誉。不适用的资产是: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 以及由其他准则规范其减值核算的资产。具体有:存货 (参见财务报告准则第102号) ;建造合同 (参见财务报告准则第111号) ;递延税金 (参见财务报告准则第112号) ;因职工福利而产生的资产 (参见财务报告准则第119号) ;金融资产 (参见财务报告准则第132号和财务报告准则第139号) ;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 (参见财务报告准则第140号) ;生物资产 (参见财务报告准则第141号) ;持有出售的非流动资产 (参见财务报告准则第5号) ;因保险合同而产生的资产 (参见财务报告准则第4号) 。这也表明了两层意思, 一是马来西亚《财务报告准则》中规定了相关资产减值的准则有13个;二是财务报告准则136号只适用于不动产、场厂及设备、无形资产、商誉四类资产, 其余九类资产由其相关的财务报告准则规定。

(三) 会计处理比较分析

1. 均引入了资产组的概念, 并且对资产组的认定方式也基本一致。

我国会计准则对于资产组的认定是以现金流入是否独立以及企业的管理方式来进行的。马来西亚财务报告准则136号对于资产组的认定是通过现金产出单元及各种相关因素来进行, 比如企业经营状况 (如生产线、营业场所等) 以及管理层如何做出关于持续经营、终止经营或是处置资产的决策等。当现金产出单元满足下面两个条件时可认定为最小资产组:一是在持续使用过程中产生现金流入量;二是在很大程度上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资产组产生现金流入。

2. 减值迹象认定的方法一致, 尽管有些小的出入, 但均

通过企业的内部迹象与外部迹象综合考虑, 并且所表述的意思基本一致。马来西亚财务报告准则136号对资产减值迹象的判定列出七条, 并且明确规定了外部信息来源四条:资产的市价在当期下跌, 下跌的幅度大大高于因正常的时间推移或正常使用而发生的下跌;技术、市场、经济或法律等企业经营环境, 或资产提供服务的市场, 在当期或未来期间发生重大变化, 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市场利率或市场其他投资报酬率在当期已经提高, 从而可能影响企业计算资产使用价值时采用的折现率, 从而大幅度降低资产的可收回价值;企业净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资产的市场资本化金额。市场资本化金额是企业发行在外股份的市场价值总和。内部信息来源三条:有证据表明, 资产已经陈旧过时或发生损坏;资产的使用方式或程度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重大变化, 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 如计划中止或重组业务, 或在预定的日期之前进行处置;内部报告提供的证据表明, 资产的经营业绩已经或将要不及预期。并且对内部报告提供的证据在下文中有具体规定。我国对于资产减值迹象的判定在资产减值准则8号第2章的第5条中混合列出了6条, 其中前3条是属于外部迹象信息源:资产的市价当期大幅度下跌, 其跌幅明显高于因时间的推移或者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企业经营所处的经济、技术或者法律等环境以及资产所处的市场在当期或者将在近期发生重大变化, 从而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市场利率或者其他市场投资报酬率在当期已经提高, 从而影响企业计算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折现率, 导致资产可收回金额大幅度降低。后3条属于内部迹象信息源:有证据表明资产已经陈旧过时或者其实体已经损坏。资产已经或者将被闲置、终止使用或者计划提前处置。企业内部报告的证据表明资产的经济绩效已经低于或者将低于预期, 如资产所创造的净现金流量或者实现的营业利润 (或者亏损) 远远低于 (或者高于) 预计金额等。

3. 资产减值的确认标准一致。

从理论上来讲, 企业的任何一项资产的减值都应当予以确认。但是在会计实务中, 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每一项资产的减值进行确认, 资产减值的确认应当考虑资产减值的可能性大小。企业资产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多种多样, 其中某个或某几个因素共同发生作用, 都会给企业带来损失。对什么情况下的资产减值损失应当予以确认, 这由资产减值标准决定。

二、中马资产减值准则差异分析

我国与马来西亚对于资产减值部分的相关规定, 其主要差异体现在:

(一) 未达到可使用状态的无形资产的减值测试时点的规定不一致

我国资产减值准则8号对未达到可使用状态的无形资产的减值测试时点的规定未作要求。而马来西亚财务报告准则136号规定对于寿命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可用的无形资产无论其是否存在减值迹象, 每年都应进行减值测试。

(二) 为了减值测试目的所进行的商誉分摊的具体方法不一致

我国资产减值准则8号为了减值测试目的所进行的商誉分摊以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的公允价值占相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公允价值总额的比例为基础, 将商誉的账面价值分摊至相关资产组和资产组组合。公允价值难以可靠计量的, 以账面价值为基础进行分摊。而马来西亚财务报告准则136号中认为购买企业时产生的商誉所代表的是可望取得未来经济利益而发生的支出。该项经济利益可能由于购买的总部资产的协同作用而形成, 也可能形成于某些不能单独在财务报表上予以确认的资产。商誉并不能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资产组组合而为企业带来现金流量, 所以作为单个资产的商誉, 其可收回价值是无法确定的。为此规定, 为了进行减值测试, 须将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分配至合并方的现金产出单元或单元组。

(三) 企业合并产生的商誉在以减值测试目的的初始分摊的规定不一致

我国资产减值准则8号对企业合并产生的商誉在以减值测试目的的初始分摊未涉及到。而马来西亚财务报告准则136号规定如果不能在企业合并发生当期的期末完成对企业合并所形成商誉的初始分配, 则应在合并后第一会计期间结束前完成初始分配。

(四) 持有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观点不一致

我国对资产减值准则8号规定, 资产的减值损失一经确认, 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而马来西亚财务报告准则8号规定, 企业必须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判定是否已有迹象表明以前年度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不再存在或已减少。如果是, 企业必须估计该项资产的可收回价值。此项规定表述的观点认为, 在事项、环境和计量假设的变化表明资产的可收回金额高于其账面价值的情况下, 要求记录减值损失的转回。这是因为初始确认暗含的一些估计有可能在未来发生变化, 本质上允许对可收回金额进行重述, 而且这样有利于信息的公允表达。

(五) 重估价模式下的资产减值损失处理的规定不一致

我国资产减值准则8号中未对重估价模式下的资产减值损失的处理作出规定。而马来西亚财务报告准则136号规定, 如果资产以再评估金额计量, 则产生的减值冲减前期的再评估增值准备, 转回的减值损失则增加再评估增值准备。

三、建议

通过对中马两国资产减值准则的比较分析, 可以清楚的看到, 马来西亚的资产减值准则的所有重大方面与我国会计准则中资产减值准则基本相同, 但由于两国的社会制度、经济环境等方面的不同, 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其主要原因是:1.我国与马来西亚会计准则的制订主体不同,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是由财政部统一制定, 马来西亚《财务报告准则》是由民间组织马来西亚会计准则理事会制定, 两国制定的会计准则的目标不同, 所采用的会计政策与会计方法各有侧重。2.我国与马来西亚两国的市场发育程度、会计监管体系、法律体系、文化背景等存在差异而导致两国对资产减值的处理有所不同。但随着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内成员国之间贸易往来的发展, 会计这一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必将成为我国与东盟各成员国货物贸易往来的重要桥梁, 会计信息将成为评价各国企业之间的资本实力、投资风险、财务状况等重要信息。

因此, 分析两国资产减值准则, 可以为两国准则趋同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可采取以下步骤:一是两国共同探讨制定持续全面趋同路线图, 明确趋同的内容、步骤和时间。二是积极参与AOSSG的各项事务。三是根据两国国情与实际情况, 借鉴国际社会要求做出新的调整, 并适时关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势。四是应先从上市公司开始进行趋同, 私营企业的趋同后续推进。五是在两国会计准则趋同的同时需要对会计准则做出相应改进, 提升其对于金融风险防范的效用、进一步稳定资本市场, 降低金融工具会计的复杂性, 提高金融工具的风险披露透明度。力求实现我国与东盟会计区域的协调, 不断缩小东盟各国的会计差异, 形成一套都可接受的会计准则;充分考虑中马两国的实际情况, 体现会计处理求同存异的原则, 确保相互适应, 以满足各方面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在信息的披露上, 充分借鉴国际会计准则, 尊重市场经济的规律, 遵循人类的认识规律, 提高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 使信息使用者更加了解企业资产减值信息, 促进东盟各国企业之间的投资决策, 带动整个东盟经济联合体内的货物贸易往来, 降低交易成本, 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

中国资产评估准则 篇7

一、固定资产购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内部审计方法

在公立医院固定资产购建过程中,主要存在固定资产立项与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够规范的地方:一是由于立项与预算管理环节的控制不严格,致使有些科室预算不充分、论证不到位的项目被放行了,结果出现了闲置资产、低效资产,给医院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二是有些设备供应商免费提供,但试剂耗材的使用必须使用供应商的,且需签署附加条款,这样的设备采购合同看似医院赚取了设备,实际上医院的盈利空间已被供应商切去了一部分。由于设备是免费的,因此管理部门未将设备报相关部门入账,从而出现了账外资产,给医院资产的管理带来混乱。

针对以上购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依据新《内部审计准则》,在内部审计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内部审计方法。一是检查公立医院是否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和财务管理规定,根据单位的实际需要和发展规划,制定了清晰的固定资产立项与预算管理制度,使固定资产购置从源头上得到控制。二是检查公立医院是否明确了采购管理委员会、资产申请部门以及财务部门各自的职责,是否在固定资产立项与预算管理中所有的资料都合法合理。固定资产的预算管理是否根据部门的实际需要制定,是否经过预算管理领导小组的决策,重大项目应通过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并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三是检查公立医院重大固定资产的采购是否实行公开招投标,对大型仪器是否经过采购论证,是否组织人员对医疗市场进行调研,进行本量利预算,并提交可行性报告,从应用和性能等全方位来论证购买大型设备的可行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在采购合同签订环节,是否履行必须的流程,财务部门是否参与了项目合同的招投标、合同签订程序,从合同付款的时间、付款的方式、违约责任等方面对合同进行把关。四是对购入的医疗设备固定资产,应进行效益追踪分析,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确认采购的合理性,确保资产的有效使用。

二、固定资产采购入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内部审计方法

部分公立医院在固定资产采购入库管理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根据会计准则,在购进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时状态时,即可确定该项固定资产的取得成本,并办理入库手续。上述规定并未对固定资产的确认时点加以明确规定,导致有的公立医院以付清固定资产的全款的时点作为固定资产的取得时点,并以全部款项作为固定资产的取得成本。但对于核磁共振机器、CT检测仪等大型设备,具有价值高、使用时间长、成本回收慢的特点,大部分医院在购进时采取分期付款的方式,有的采用融资租赁的方式。如果以付清全款作为固定资产确认时点,会导致资产还未确认经济利益就已经开始流入公立医院,且由于固定资产未被确认,不能计提相应的折旧,造成了公立医院在会计期间内的成本、费用出现误差。对于分期付款的固定资产,付出价款中包含一部分的融资费用,如果全部计入固定资产成本,会导致固定资产取得成本记录不准确。二是部分公立医院在外购的设备送达医院后,先由职能管理部门进行初步验收,之后由设备使用部门先使用一段时间,再到职能管理部门正式办理入库手续,公立医院财务部门根据固定资产的正式入库手续进行资产增加的账务处理。但由于有的设备使用部门长时间使用固定资产却不到职能部门确认,致使财务部门无法进行资产入账处理。三是部分公立医院由于常年与固定的设备供应商合作,设备供应商为保持与公立医院的关系或者为继续开拓业务,可能会赠予医院一定的固定资产,医院未对受赠的固定资产进行入账处理;有的公立医院为完成科研项目而采购了科研用固定资产,但却将其作为费用核销,致使医院出现了账外资产。

以上存在的问题均是由于公立医院在购进固定资产时未及时入账导致的资产记录不完整,账实不符。资产的风险、报酬已经全部转移给了公立医院,而医院却未将其确定为资产,更无法对其进行折旧,导致财务信息不准确,增加了审计风险。

针对以上固定资产购进入库时所存在的问题,依据新《内部审计准则》,在内部审计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内部审计方法:一是检查对新购建的固定资产,是否按经济合同规定的内容进行严格的验收、清点。凡是与中标书、合同内容不符的是否及时联系供应商或建设单位,并通知财务部门拒付款项。二是检查医院管理部门记录,以此判断固定资产的验收日期与入账日期是否处在同一个会计期间内,是否出现跨会计期间入账的情况,确定医院是否在对固定资产验收完毕后及时入账。三是对医院管理部门关于固定资产的台账、二级明细账与医院财务部门有关固定资产的总账进行对比,检查二者是否一致,以此判断医院是否对其所购进的固定资产进行了正确的账务处理。四是加强对医院固定资产在会计期末的审计盘点,若发现盘盈的固定资产,应检查在该期间内医院是否存在从其他公立医院无偿调入、接受社会组织无偿捐献、接受供应商无偿赠送等无偿取得固定资产的情形。存在上述情形,应进一步审查固定资产验收手续是否齐全完备,要求财务部门对该项盘盈的固定资产做出补充账务处理,以相关原始凭证上记载的固定资产的价值作为固定资产的入账金额。

三、固定资产日常使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内部审计方法

公立医院在固定资产的日常使用管理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够规范的地方:一是在进行固定资产盘点时,由于对固定资产记录不健全,往往出现会计账簿上存在某项固定资产,实物却不知去向,且由于固定资产的保管责任人不清、人员流动过于频繁、交接手续不清,致使丢失的固定资产无法找到责任人。二是固定资产调拨、移交不清,对离职调动人员所占用的共有财务如何办理移交手续、如何转移使用、折价或者转让缺乏专人管理,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资产的盘盈盘亏处理不恰当,有的固定资产盘亏是由于使用固定资产的科室无专人负责保管,使财产流失或者视为废物丢弃。有的盘盈的固定资产不入账,而将盘亏的资产入账,导致减少固定资产总值。三是固定资产使用效率较低,由于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管理薄弱,内部控制不严格,造成大量的固定资产闲置、浪费和损失。有的固定资产使用部门的人员或者管理部门的人员非正常使用固定资产,致使固定资产损耗严重,往往发生提前报废现象。

针对以上固定资产日常使用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依据新《内部审计准则》,在内部审计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内部审计方法:一是检查公立医院是否制定了清晰的固定资产使用管理制度,使固定资产从被医院购进到报废的每一个环节,均有清晰的记录。各资产管理部门维护人员是否制定维护保养计划,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检查维护,并做好记录。二是检查固定资产管理人员是否每年末对固定资产维护保养情况进行大检查,是否根据固定资产运行状况,提出年度维修计划及修订次年的固定资产维修保养计划。三是检查公立医院的固定资产卡片是否明确地标注相关使用人及保管责任人,在对固定资产实施交接时,是否及时制订了资产交接单,在对固定资产实施处置时,资产管理部门是否已对固定资产卡片进行回收。四是检查公立医院是否已经建立了设备调剂使用制度,对医院所拥有的全部资产进行调配,避免资产的低效使用与超标准配置,从而实现公立医院运营成本的降低。检查医院内部使用部门固定资产相互转移时,是否到归口管理部门办理转移手续,是否经过转出、转入和归口管理部门三方签字,并及时调整固定资产分户账。五是检查医院是否建立固定资产定期盘点制度,每年年末对全院固定资产进行全面清查盘点。盘点时是否由归口管理部门指定盘点人,财务部、资产保管部门、审计科会同组成固定资产盘点小组进行年末清查盘点。

四、固定资产报废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内部审计方法

有些医院在固定资产报废处置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存在“账有实无”现象。有些公立医院的固定资产存在被盗窃的情形,但医院对于上述情形均作为固定资产的正常报废处理,账务处理不真实。二是对报废的固定资产反映不真实,由于一些设备在投入使用过程中对其性能掌握、使用不当而导致设备不同程度的损坏,造成人为报废,呈报审批后转入账外。三是报废资产变价处置存在随意性,已报废的残值不入账,有些设备报废后的残值没有进入医院账户,对报废收入未及时入账进行统一核算,而转入“小金库”。

针对以上固定资产报废处置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依据新《内部审计准则》,在内部审计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内部审计方法:一是医院是否严格限定资产报废处置的范围,对不符合报废标准的固定资产是否进行了违规报废。医院是否成立固定资产处置小组,是否由资产使用部门、归口管理部门、审计纪检部门和专业技术专家组成。二是对固定资产的报废记录进行检查,判断是否存在未到使用年限而提前报废的情形。三是检查固定资产发生产权转让、注销产权、无偿调出、出售、报废和报损等事项时,是否经过了审批程序,是否经归口管理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统一处置。四是检查固定资产报废处置收入管理是否合规,报废资产作价处理时,是否有监察、财务人员在场,是否对处置的资产与报废的资产明细账进行核对,避免随意性和人为性,是否所有的收入都纳入医院的财务统一核算。

五、结束语

随着医院固定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管理好固定资产,使其发挥最好的效益,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公立医院固定资产内部审计控制工作对于公立医院具有重大意义,不仅可以帮助公立医院的管理人员发现公立医院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而及时对缺陷进行弥补,以此保障公立医院资的产安全完整、高效配置、准确计量、有效利用与规范处置,全面提升公立医院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新《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发布,为我国公立医院的内部审计工作的执行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公立医院应结合本院管理实际,从固定资产的采购环节、入账环节、管理使用环节以及报废等多个环节入手,积极探索医院固定资产内部审计理论和方法,加强对固定资产的内部管理审计。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应密切关注内部审计技术的发展动态,积极学习相关审计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从而在降低公立医院内部控制风险方面作出贡献,确保公立医院各项服务、管理活动的合理、合法、合规,使公立医院的经济效益与管理水平得到不断的提升,促进公立医院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竹明,耿建华,姜青青.加强科研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管理的建议[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3(1).

[2]汪照全,刘西友.公立医院改革效果情况审计应关注的重点[J].中国内部审计,2013(8).

[3]黄晓萍.医院基建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探析[J].中国内部审计,2011(4).

[4]周雪燕.浅谈如何保证医院内部审计工作质量[J].财会月刊,2009(8).

[5]潘朝彦,杨瑞珍.医院内部审计现状分析及趋势展望[J].商业会计,2006(4).

中国资产评估准则 篇8

(一)世行评估项目的经济背景。

世界银行会计和审计评估属于《关于遵守标准和守则的报告》(Reports on the Observance of Standards and Codes,简称ROSC)项目的组成部分。该项目由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开发,用于帮助成员国通过改进同国际公认标准和守则的协调性来强化自身金融系统。这一项目起源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全球金融危机。那次金融危机使国际社会普遍认识到,遵守市场经济国际通行标准对于防范危机至关重要,由此,国际社会要求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帮助各国加强机构、体制建设以更好地遵循有关国际标准和守则。这些标准和守则共涉及市场经济中十二个关键领域,其中之一是会计和审计。

截至目前,世界银行已对全球100多个国家进行了评估,包括英国、波兰、俄罗斯、南非、韩国、印度、巴西等。世界银行会计和审计评估的最终目的是为各国的会计和审计工作提出政策建议,以提高各国财务报告的质量、构建完善的财务报告体系,增强各国财务报告的透明度、维护市场秩序、增强金融部门稳定性,为发展资本市场、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更有效地配置资源提供帮助,从而促进全球经济发展。

世界银行会计和审计评估的基准是国际认可的标准,即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国际审计准则。评估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将被评国所采用的会计和审计标准与国际认可的标准进行比较,为缩小其与国际标准的差距提供改进建议;二是重点评估被评国会计和审计实务与该国所采用的会计和审计标准的符合程度。评估涉及该国的法律框架、会计和审计标准的制定与实施、会计职业界、会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等诸多方面。评估内容非常丰富,涉及的人员和单位众多。

(二)世行对中国会计审计的评估过程。

财政部高度重视世行中国会计审计评估项目。2008年11月,由财政部牵头成立了评估国家指导委员会(NSC),王军副部长担任主席,成员由财政部(包括国际司、会计司、中注协、国家会计学院)、审计署、国资委、国家税务总局、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相关监管部门代表构成。财政部会计司承担了整个评估过程的协调和辅助工作,协助世行独立进行评估。2009年1月,在有关各方的积极配合下,按其特定的工作方式和程序,财政部完成了世行评估调查问卷填写工作;4月,世行独立进行了第一次实地调研,在实地调研中,世界银行ROSC项目组走访了有关监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上市公司、国有大型非上市公司及高校等各种类型的单位。8月,ROSC项目组起草完成了项目评估报告初稿,提交给NSC各成员单位征求意见。9月,ROSC项目组赴上海进行了第二次实地调研,补充完善了评估报告,再次征求NSC各成员单位意见,最终形成了评估报告。

(三)世行对中国会计审计评估的基本结论。

世行《评估报告》概述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取得的成就,并结合会计审计的制度性框架,全面客观地对中国会计审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中国企业的财务报告质量进行了评估,为中国改进企业会计和审计实务提出政策建议。《评估报告》的基本结论为:中国在会计、审计和公司财务报告在制度框架与有效实施等方面已取得显著进展,已经与国际先进实务保持了一致。随着财政部制定的路线图的实施,中国将于2012年实现与国际标准的持续全面趋同。在财政部的领导下,中国改进会计审计准则和实务质量的战略已成为良好典范,可供其他国家仿效。

《评估报告》的主要政策建议为:所有的公共利益主体(包括上市和非上市主体)公开其经审计的财务报表。监管机构工作人员、注册会计师、会计人员应在会计审计国际良好实务方面受到充分培训,促进会计审计准则更加有效遵循。修订高等教育制度的会计课程,使其更关注中国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的实务应用。

二、关于对《评估报告》框架和内容的系统解析

《评估报告》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背景;第二部分为制度性框架;第三部分为会计准则制定与实施;第四部分为审计准则制定与实施;第五部分为对财务报告质量的观察;第六部分为政策建议。

(一)第一部分——背景。

本部分首先从经济增长、市场环境和金融业改革等三个方面,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作出了基本评价,这是评估我国会计审计准则制定和实施的重要前提。

《评估报告》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已成为三十年来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平均每年约9.7%的增长率已经帮助数亿人摆脱了绝对贫困。在过去20年中,中国一国就为减少发展中国家贫困做出了超过75%的贡献。全球金融危机可能会限制中国在2009年和2010年的增长,然而她仍将远比其他大多数国家增长得更快。

《评估报告》对中国的市场环境进行的评价为:中国的市场规则持续现代化。现代化的一部分包括将国有企业重组和改制为上市公司。但国家仍然是许多上市公司最大的控股股东。成立于1990年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由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在这两个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证券包括A股和B股、债券、封闭式基金和回购协议。除B股外,所有证券均以本国货币进行交易。

《评估报告》认为,中国金融业自1978年以来经历了重大的市场化改革。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和199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进一步深化了中国金融改革。这些法律允许国有银行专注于商业性贷款,并强调金融机构必须在其贷款业务中遵循商业标准,包括采用会计准则和审慎性规则。

《评估报告》在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成就进行基本评价的基础上,描述了对我国会计审计进行评估的目的,以及评估采用的方法等。《评估报告》指出:ROSC会计和审计项目的主要目标是,审查和报告有关规范公司会计、报告实务和执业会计师审计实务的规则和准则,在实务中使用和遵守规则、准则的方式,以及本着公众利益进行监督和强制执行的机制、体制和架构。重点关注影响公司财务报告质量的会计和审计环境的优势和弱点。《评估报告》强调指出:考虑到中国在这一领域取得的骄人成绩,本报告还概括描述了取得这些成就的步骤和过程,希望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ROSC会计和审计评估方法是采用决策机构和国家其他利益相关方广泛参与的方式。利益相关方包括公司监管机构、银行和类似金融机构、会计师、银行家和投资分析师、财务报表编制者、审计师和学者等。

(二)第二部分——制度性框架。

本部分重点从法律框架、审计职业、职业教育和培训、会计和审计准则制定、确保会计和审计准则的遵循等五个方面涉及的制度安排,对中国会计审计的制度性框架进行了全面分析和评估。

1. 法律框架。

主要对中国在会计审计方面的立法状况、监管体制架构和涉及财务报告的制度体系等进行了阐述。《评估报告》指出:在过去30年中,中国适用于公司主体、银行和类似金融机构的会计和审计立法和监管制度取得了重大进展。为建立一套健全的监管会计、审计和公司财务报告的制度性框架,中国已制定了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根据这一法律框架,财政部具有监管中国会计和审计实务的主要责任。财政部的责任包括制定政策、颁布法律和规章、制定准则、确保遵循财务报告规定、为会计和审计行业提供指引并组织实施,以及对审计师执行法定审计业务开展定期检查和特别调查。其他各类监管机构与财政部共同合作,其对会计审计的监管活动是为特定目的服务的。

这一法律框架决定了中国会计审计行业监管体制的架构。《评估报告》指出:中国会计职业的监管体制是由政府管理机构领导,辅之以职业组织的活动。财政部被授权监管会计师事务所的活动,对违规的事务所、注册会计师个人和审计客户实施行政处罚。财政部会计司和各省级财政厅(局)会计处负责所有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和监管。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是一个职业组织,其根据《注册会计师法》及《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章程》,负责对成员进行注册登记和管理。

在涉及公司类主体应当遵循的会计处理和财务报告规定方面,《评估报告》描述了我国以《会计法》为基础,《公司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为补充的制度体系。《评估报告》指出:《会计法》为确保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和公司主体财务报告提供了基本法律框架。公司会计和财务报告实务的统一确保了财务信息的可比性,这是市场经济中投资者理性决策的一个关键要素。《公司法》明确了管理层确保财务报表真实可靠的义务,公司管理层有责任确保及时编制财务报表,并真实、公允地反映公司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证券法》要求上市公司编制中期(季度和半年)财务报表和年度财务报表,并将其提交给证监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中国银行和类似金融机构的财务报告,由银监会设定的披露要求是对《会计法》相关规定的补充。审计署对国有企业财务报表的审计来自更高层面的制度安排,《评估报告》指出:宪法第91条授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对国有企业进行审计。审计署主要负责对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损益进行审计监督,对国有企业主要负责人在任职期间对本单位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并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业务指导。

2. 审计职业。

主要对财政部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审计职业管理方面的职责界定和行业发展战略等进行了阐述。《评估报告》指出:审计职业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管理并受财政部的监督。本着公众利益的监督对于确保鉴证质量、调查和惩戒体制提高审计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换言之,世界银行认为财政部对审计职业的监管属于本着公众利益。

《评估报告》对国务院办公厅2009年10月3日转发财政部的《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若干意见》给予了高度评价。报告指出:中国政府已制定战略,用5年左右的时间,积极发展10家左右有能力在全球范围内提供全面会计和审计相关服务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发展200家能够为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及上市公司提供高质量服务、管理规范的中型会计师事务所。与此同时,优化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结构,实施人才战略,以及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

3. 职业教育和培训。

肯定了注册会计师考试和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而且指出“财政部对会计人员实行的考试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国际教育准则第6号的要求”。报告介绍,财政部管理的考试系统主要是为了测试基础理论知识及其实践应用情况,包括测试会计人员根据国际会计师联合会要求在现实环境下做出的判断。报告认为,财政部管理的考试有助于更全面地增加专业人员,以确保配置满足市场需求的专业会计人员。

《评估报告》肯定了国家会计学院在会计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报告还介绍了会计领军人才培养项目,指出该项培训注重适用的会计和审计准则、职业挑战和价值观,以及会计和审计实务的国际视角。该项目的参与者将同海外的著名机构和职业组织进行专业接触。

《评估报告》指出了我国现行会计职业教育和培训存在的不足:很多接受调查的利益相关方表示,会计从业人员缺乏足够的会计准则实务知识、沟通技能和运用复杂会计政策时的专业判断能力。会计课程并没有充分关注会计和审计准则的应用,高校普遍采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的会计审计教材,但忽视了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对会计审计准则应用能力的培养。

4. 制定会计和审计准则。

介绍和充分肯定了中国会计审计准则的构成、制定机构、制定程序、国际趋同策略以及与相关监管规定的协调等。

《评估报告》指出:根据法律规定,财政部发布会计和审计准则及相关法规。……财政部制定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一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组成。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财政部同时发布了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审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48项审计准则。

《评估报告》介绍了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和审计准则委员会的构成和职能。报告指出:中国建立了由主要利益相关方组成的会计准则委员会,为制定和实施会计准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1998年,财政部成立了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主要提供的建议有:会计准则的总体规划、结构和制定;会计政策选择以及会计准则的实施。2003年委员会进行了改组。改组后的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由26名财政部委任的委员组成,分别来自相关政府部门、学术界、会计职业团体和企业界等。报告介绍:中国审计准则委员会由1995年成立的专家咨询组在2005年改组而成,设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聘请的专家来自政府机关、会计师事务所、研究机构和高校。

《评估报告》认为:与国际先进实务一致,会计准则的制定遵循了应循程序。中国审计准则委员会依照应循程序制定审计准则草案并报财政部批准,该应循程序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程序类似且符合国际先进实务。

《评估报告》特别描述了中国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制定情况:财政部为小规模企业发布了一套单独的准则,列出了简化的财务报告要求。……《小企业会计制度》引入的简化要求更适用于规模较小、业务较简单和股东范围较狭窄的小企业。《评估报告》高度肯定了这一举措,认为这是财政部迈出的值得赞许的一步,也是发展中市场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体值得借鉴之处。

《评估报告》对中国会计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战略和措施给予了充分肯定,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相关过程。报告认为,财政部通过2005年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一系列合作,确立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战略,并指出:财政部会计司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技术专家,对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间的可比性进行了长达一年、逐项不同方面的分析,达成了中国趋同战略的协议。2005年11月8日,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签署了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联合声明。

《评估报告》高度评价了财政部于2009年9月发布的持续全面趋同路线图,称这一新的全面趋同战略是中国响应G20和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建立全球统一会计准则的号召所采取的积极行动。报告指出:财政部计划于2010年年初开始对中国会计准则进行修订,预计2011年年底前完成修订。……修订后的会计准则体系包括: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基本准则将维持现状,具体会计准则的相关部分将被更新。

关于审计准则国际趋同,《评估报告》指出:中国已为中国审计准则和国际审计准则的趋同作出安排……在此方面,中国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中国审计准则委员会将在2009年10月前制定更新的中国审计准则征求意见稿以供公众反馈意见。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计划更新中国审计准则以与国际审计准则一致,在2010年10月实现全面趋同。

《评估报告》认为,中国会计审计准则的国际趋同策略收到了巨大成效,显著提升了中国准则的国际地位。报告指出:中国会计准则被认为是在中国本土之外多个国家与地区适用的财务报告准则。

《评估报告》对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规定与会计准则的协调给予了关注。《评估报告》指出:金融部门监管机构发布审慎监管规定,可能会对一般目的财务报表的编制产生一些影响。……在银行业和保险业中,审慎报告要求与一般目的财务报告要求存在差异,例如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的提取和保险公司技术性储备的计算。在某些情况下,这些差异可能会导致银行和保险企业执行会计规定的不一致。

5. 确保对会计和审计准则的遵循。

全面总结了中国会计审计准则顺利平稳实施的相关经验,肯定了财政部为新准则实施所做的各项准备工作,赞赏财政部采取了各种准备措施以支持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

《评估报告》指出:2006年7月,财政部启动了全国性的新准则培训活动,上市公司、有资格向上市公司提供审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高等教育机构的会计学者,以及相关的监管机构参与其中。……超过一万名培训生参与了这些培训项目。与此同时,财政部会计司专家团队对上市公司进行实地研究,以识别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确定解决这些问题应采取的必要行动。

《评估报告》认为,企业会计准则的顺利平稳实施得益于财政部与相关监管机构的密切合作,共同监督准则的实施。《评估报告》指出:在来自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国资委及其他机构的协助下,财政部和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建立了企业会计准则实施专家工作组,就准则应用中出现的紧急问题提供建议。

《评估报告》还肯定了中国证监会等相关监管部门、财政部监督检查局、地方会计管理机构和注册会计师协会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评估报告》指出:证监会建立前瞻性安排,以执行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规定。为了监督和执行适用的准则,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审核。全国各省、自治区及直辖市财政部门的会计监督机构,设置了实时反馈机制以查明和解决企业会计准则应用中的问题。……财政部监督检查局实施对公司财务报表的审核并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进行审核。在此方面,财政部在各省的派驻机构以及各省财政部门制定了工作安排。……财政部还建立了由准则制定机构、证券市场监管者、会计监督检查机构、中注协以及其他部门组成的协调小组,以查明企业财务报表中对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违规之处。《评估报告》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上述措施有助于新会计准则在中国的监管和执行。

“制度性框架”是《评估报告》的核心部分,几乎占了报告的一半篇幅。《评估报告》认为,中国在改善企业会计、审计和财务报告实务的制度性框架方面已取得重大进展。整体而言,该框架是全面和健康的。特别是这一框架所具有的动态性是一个有意义的重要特征,并不是在所有国家都能观察到这一特征,因此,特别值得关注。报告认为这一制度性框架的重要作用将满足国家金融体系的需要,并对国际金融体系产生影响。

我国资产评估准则与国际准则对比 篇9

评估准则是评估理论和实践的总结和升华,是指导和规范评估师执业的重要依据,也是检查和监督执业质量的依据。近年来,在世界各国同行的努力下,评估准则已经成为通用的经济语言,成为传播和推广评估行业的专业理念、职业精髓和核心价值的重要平台,极大地提升了评估行业的专业形象和社会公信力,使评估行业更多地得到政府和公众的认可,评估服务的领域不断扩大,在全球经济活动中发挥了越未越重要的作用。

2 资产评估准则制定主体及管理体制的比较

①国际评估准则制定主体及管理体制。它是由国际评估准则理事(2008年由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改组而来)在吸收西方发达国家的资产评估准则体系和国际会计准则体系的基础上于1985年制定的,该组织是联合国的非政府组织成员,实行会员制,吸收来自世界各国的专业评估协会作为会员。

国际评估准则理事会实行行业自律管理,是独立的不受制于各种政府利益集团的组织,其官员皆为各专业协会会员委派的代表,主要致力于评估准则的制定和发布,并促进国际评估准则在全球范围内被认可和遵守,协调世界各国间的评估准则,对各国准则的表述和说明上的不同加以识别和披露。

②我国资产评估准则体系制定主体及管理体制。我国资产评估准则的基本准则由财政部以规范性文件形式发布,财政部授权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制定并发布其他评估准则项目。中国资产评估协会是资产评估行业的全国性自律组织,依法接受财政部和民政部的指导和监督,资产评估执业准则和行业自律管理规范的制定,资产评估理论、方法、政策的研究,行业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研究、起草是其主要职责。2007年,资产评估行业完善了行政管理和行业自律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财政部成立了资产评估准则委员会,中国资产评估协会成立资产评估准则技术委员会和咨询委员会,完善了资产评估准则制定的组织体系。

我国资产评估准则是由政府发布基本准则,其他准则项目由行业协会发布,通过政府的要求实现评估准则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旨,既体现了政府从公共管理角度对评估执业的要求,又体现了其专业特点。这种制度体制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增强了资产评估准则的行政和法律高度,保证了准则的执行力度,但不能充分体现评估准则独立的市场化地位,导致了不同主管部门执行标准之间的冲突,难以形成统一管理。

3 资产评估准则结构和内容的比较

3.1 国际评估准则的结构和内容

由于国际评估准则的国际性特点,其主要由以下八部分组成:

①前言。前言在回顾和总结国际资产评估行业发展历史的基础上,重点对国际评估准则的起源和结构等进行介绍。

②公认的综合通用评估原则(GAVP)。该部分是为避免各国评估师和资产评估报告使用者的误解,对构成资产评估理论和评估准则基础的法律、经济等基础性概念、理论进行的总结和归纳。

③行为守则。行为守则即职业道德准则,从约束评估师职业道德角度出发,对评估师职业道德、专业胜任能力、评估披露和评估报告等方面的要求做出了规定,相当于我国的《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准则—基本准则》。

④资产类型。该部分对作为主要评估对象的不动产、动产、企业价值和金融权益四种资产类型及其区别进行了说明。

⑤国际评估准则。该部分是国际评估准则的核心内容,包括三个准则,分别规范了市场价值基础评估、市场价值以外的价值基础评估和评估报告。

⑥国际评估应用指南。本部分包括两个应用指南,即为财务报告或相关会计事项进行的评估以及以抵押贷款为目的的评估业务。

⑦评估指南。与评估实践中频繁出现的准则的应用相关,评估指南为特殊评估问题提供指导以及为准则如何在更特殊的商业和服务情况下应用提供指导。

⑧词汇表。词汇表提供了所有在国际评估准则、国际评估应用指南和评估指南中定义的术语的概要。

国际评估准则内容较多地考虑了国际通用性和普适性的要求,注重对基本概念的详细阐述,注重原则性导向,体现全面性规范性和谨慎性的特点,形成了综合性体系,这也促使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和遵守。

3.2 我国评估准则的结构和内容

我国的资产评估准则在借鉴国外评估准则经验的同时,较多地考虑了我国的执业环境和行业现状,突出强调评估程序的规范性和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截至2010年年底,陆续制定发布了21项评估准则,包括2项基本准则、8项具体准则、4项评估指南、7项指导意见,形成了适应中国国情,与国际趋同、比较完整的资产评估准则体系。根据中国资产评估准则体系结构总体安排,从资产评估准则体系横向关系上划分,中国资产评估准则分为职业道德准则和业务准则两个部分。从资产评估准则体系纵向关系上划分,资产评估准则分为不同的层次,相应规范不同的内容,包括资产评估基本准则、资产评估具体准则、资产评估指南、资产评估指导意见。资产评估具体准则又分为程序性准则和实体性准则两个部分。

4 评估对象法律权属关系对比

4.1 国际评估准则对评估对象权属的关注情况

《国际评估准则》中的较多章节都涉及对评估对象法律权属关注事项的相关规定。其不仅在公认评估原则的基本概念、行为守则、准则等部分对评估对象法律权属关注事项进行了原则性规定,而且在国际评估指南部分中分别针对租赁权益评估、无形资产评估、动产评估、企业价值评估、采掘业评估等评估工作中应当关注的评估对象法律权属事项进行了更加系统和具体的规定。其共同之处在于都强调了评估对象的权利状态会对资产价值产生重大影响。

4.2 中国评估准则对评估对象法律权属的关注情况

中国评估准则对评估对象法律权属的关注事项较为重视,不仅通过专门发布《注册资产评估师关注评估对象法律权属指导意见》对有关问题予以明确,而且该指导意见的有关规定还分散体现于中国评估准则基本准则、具体准则、指南以及其他指导意见的具体条文中。中国评估准则对评估对象法律权属关注事项的规定贯穿于整个评估准则体系。这些规定的共同之处在于,都要求评估师应关注评估对象的法律权属,对评估对象的法律权属进行必要的查验或说明,同时不得对评估对象的法律权属提供保证。除此之外,《企业国有资产评估报告指南》和《专利资产评估指导意见(试行)》还重点结合企业国有资产评估与专利资产评估的资产特点,对评估对象法律权属关注的具体内容与可能影响资产价值因素的事项分析提出了更加明确和详细的要求。

4.3 中外评估准则对评估对象法律权属关注情况的不同点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中外评估准则对评估对象法律权属关注事项的相关规定在关注程度、关注内容以及相应的责任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区别。

①在对评估对象法律权属关注的重视程度方面,中国评估准则的重视程度最高,国际评估准则次之。

②在对评估对象法律权属关注的具体内容方面,虽然几种评估准则均对这一问题予以适当关注,但在具体的准则、指南或指导意见中存在关注内容的系统与详尽程度的差异。国际评估准则对评估对象法律权属关注内容的规定更加系统和具体,与实务结合更加紧密。而中国评估准则中,除《企业国有资产评估报告指南》和《专利资产评估指导意见(试行)》重点结合了企业国有资产评估与专利资产评估的资产特点,对评估对象法律权属关注的具体内容与可能影响资产价值因素的事项分析提出了更加明确和详细的要求以外,其他评估业务指南或指导意见中的类似规定还主要限于原则性规定,与评估实务联系的紧密性与实用性较为欠缺。

③在对评估对象法律权属关注的法律责任方面。中国评估准则的明确程度最高,国际评估准则对法律责任的有关说明则相对弱化。

5 我国资产评估准则实现了与国际评估准则的实质趋同

①目标一致。都是为了提升评估行业公信力,为专业人员提供统一的执业指导,促进职业道德和评估实践发展。

②理念趋同。评估需要运用客观的专业判断,必须恪守独立与客观性,评估师必须具备专业胜任能力等等。基本概念实质内容基本一致。国际评估准则的通用准则与中国的程序性准则共同的内容基本一致。

③结构相似。业务准则基本框架相似,都包括程序类、资产类、行为类准则。业务准则规范的基本内容相似,包括资产评估的基本内容、主要资产类准则、主要的行为类准则。

④途径相同。基本途径都是市场途径、收益途径、成本途径三大基本途径和方法。

6 完善我国资产评估准则的建议

①在准则导向上争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资产评估事业从理论到实践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新经济形式的出现和评估实践的发展迫切需要一套统一的、高质量、易于指导实践的包含各类评估专业的评估准则。

②评估准则由资产评估协会牵头,联合多家管理机构制定。我国应借鉴美国的经验,由资产评估协会牵头,联合相关管理结构制定出一部能够规范整个资产评估行业的、切实可行的、完善的资产评估准则。

③在准则的制定过程中体现统一规范与分别规范相结合原则。统一规范是指首先对资产评估人员的执业资格、执业质量、职业道德有统一的规定,分别规范是指评估准则对各种单项资产评估行为的规范(既包括单项资产也包括整体资产)。我国的资产评估事业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国有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因此,我国资产评估业比较重视企业整体资产的评估,资产评估准则覆盖面相对广泛,既涉及无形资产和各种不动产等单项资产评估业务,又涉及企业价值的评估业务,因而我国的资产评估准则要体现统一规范和分别规范相结合的原则。

④强化资产评估理论研究,为评估准则的制定提供理论基础。评估准则的制定首先要有理论基础作为指引,我国资产评估事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影响我国资产评估准则体系建设的重要原因是关于我国资产评估定位上的认识分歧,而资产评估定位的不同观点是由于对评估理论研究的不透彻。因此,我国应该对资产评估的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借鉴国际评估理论先进成果及准则制定的实务经验,深入进行理论研究,为准则制定打好理论基础。

⑤加强评估界与会计界的合作,加快以为会计计量提供支持为目的的资产评估准则的建设。作为共同服务于经济领域的两个行业,会计和评估在国际层面的合作日益密切。2005年1月1日开始,90多个国家要求或被允许使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我国财政部也于2006年2月15号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新准则的制定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而新会计准则中强化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由于资产评估所具有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将在公允价值的应用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快资产评估准则的制定工作,以积极应对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给资产评估行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参考文献

[1]聂昶,宋全胜.资产评估对象的法律权属与评估师的相关过错法律责任[J].中国资产评估,2004,(3).

[2]王诚军.正确认识评估师关注关注评估对象法律权属行为[J].中国资产评估,2003,(5).

探析资产减值准则发展 篇10

关键词:资产减值;发展与变革;建议

引言

我国与世界的经济接轨也促使我国会计理论趋同国际会计准则,但是我国现代经济起步时间远落后西方国家,加上经济体制的不同,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同时,也保存着自己的特色。资产减值准则的提出、改革都是围绕着会计基本原则展开的,尤其是真实性与稳健性原则。面对经济改革步伐加快,我们透过资产减值的发展历程寻找规律率,对这一准则的未来进行展望,使其更好的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服务。

一、资产减值概念的提出

资产是以企业在购进时支付的货币资金或是付出非货币资产的市价入账的。由于社会经济的不确定性以及货币时间价值、资产定价模型等概念的出现,使得资产原值减去折旧无法与资产评估价值相匹配,这就造成财务报表无法真实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随后资产减值准则被学者提出。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判断其是否发生减值,就是将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对比,若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则说明资产发生了减值,应计提减值准备。

二、资产减值的发展与演变

1992年,市场经济体制逐渐成形,财政部根据当时经济的需求颁布《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该制度首次提出减值准备概念,但是使用范围仅限于A股公司的应收账款账户,其计提比例也限制在0.3%~0.5%之間。1998年,财政部再次颁布《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扩大了A股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计提范围,增加了存货、短期投资、长期投资三个账户。1999年,财政部再次发布文件,计提减值准备的公司扩大到所有的股份公司。2000年年末,《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计提的减值损失可以在以后年度转回,但不得超过计提数,并且再次扩大计提范围,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和委托贷款在有减值迹象时均可以计提减值准备。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准则》,准则再次对减值准备进行修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其他长期资产一经计提减值,在以后年度不得转回,这条修改成为减值准备的重点。

三、资产减值损失存在的问题

资产减值的最初提出以及从“四项减值准备”到“八项减值准备”的变动是基于稳健性原则,但是随着实际应用,企业人员利用资产减值规则进行盈余管理,学者又侧重其真实性原则,规则设计时限制计提比率、限制转回金额、限制转回范围。纵观资产减值发展历程,我们不难看出,资产减值一直处于被动局面。资产减值的每次修订都是迫于现实情况,而且修订后的结果往往是增加一种属性的强度而损害了另一个属性的强度。我们就目前财政部颁发的会计准则为依据,对其中的资产减值准则进行分析,探讨目前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资产减值确认和计量存在的问题

造成资产减值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准则给出的确认减值发生的迹象也都是定性的,并没有给出定量的指标,在确认是否发生减值时就更加依赖相关人员的主观意向,因此就给企业人员提供一个操纵利润的口径。

企业在计量减值时,往往依赖的是可收回金额与账面价值二者之间的关系。账面价值是可以从企业账簿中寻找到依据,但是可收回金额是按照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与预计现金流量现值孰高来确定的。这两个指标在现实中的计量是有较难度的,况且未来情况的预测是受个人认识和主观影响的,这也给企业人员留有一个操纵利润弹性空间。

2.资产组确认存在的问题

资产组概念的引入是新准则的一大变化。资产组是指企业可认定的最小资产组合,其产生的现金流入应当基本上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资产组。当企业难以对单项资产确定可收回金额时,就要以资产组为基础确认可收回金额,计提资产减值损失。资产组定义、确认因素、计提和分摊方式都有很大的主观因素融人在里面,没有一个确定的衡量标准,以资产组为基础计提的资产减值会因企业管理理念、管理人员的不同而不同。在某些现实情况下。企业管理人员可能会因为个人利益或是企业利益通过这个口径对企业进行盈余管理。

3.资产减值不得转回存在的问题

新准则的令一大特点是限制了部分计提减值损失的资产在以后年度的转回。流动资产类减值仍然可以在计提限额内转回,但是部分非流动资产的减值不是允许转回的。资产减值产生的基本出发点是稳健性原则,但是新准则限制减值的转回,企业管理者可能出于长期考虑,并不基于稳健性,在特殊时期不计或少计减值,达到特殊目的,这就无法确定减值准则的稳健性属性。再一点就是,减值准备不可转回违反了会计理论的令一大原则——真实性原则,在市场经济情况下,部分资产的公允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现值随着宏观经济政策而上下波动的,资产减值一旦计提不能转回,也就是说资产计提减值后的账面价值一旦低于其实际价值,就无法回归,就不能在财务报告中真实的反映资产的价值。

即使资产减值不能转回,其对以后年度的损益也是有很大影响的。由于资产减值计提后,直接影响以后年度计提折旧的基础,如果计提的减值在资产实际价值恢复时没能及时调整过来,那么以错误数据计提的折旧也是不真实的。以偏低的账面价值计提的折旧是偏低的,那么就间接的虚增了当期的利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稳健性原则。

四、资产减值未来发展和改革的建议

减值准备的多次修订,给我们的启示是具体的规则在经历一段实践检验后,应该分析在运用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对具体规则进行修改,以堵住规则本身局限性带给企业管理人员的操纵盈余的漏洞,这样才能使规则不断的完善。针对现行准则,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五、完善具体规则。提升会计人员素质

判断一项资产是否发生减值,仅仅依据现行准则给出的减值迹象判断标准是不能量化的,在定性判断的基础上,还需要增加一些定量的判断标准,以辅助相关人员进行标准化的判断,即对资产减值进行多方面的定量,对减值迹象的判断标准进行详细的定量规定,尽可能的缩小相关人员的判断弹性空间和可控空间,统一判断减值迹象的标准。

在判断是否发生减值、计算可收回金额时都需要大量的职业判断,这就对会计人员的个人职业素养提出较高的要求。会计人员应该严格按照会计职业规范,站在客观的立场,以事实为依据,对减值进行职业的判断。

1.合理确定资产组

能否合理确定资产组将直接影响减值计提的准确性。在减值准则中不仅要对资产组给出定义,还要对如何划分资产组提出详细的规范和划分依据,同时规定资产组在确定时不能仅仅有管理人员参与,还要有资产生产商、专业人员以及一线的生产工人共同参与,高级管理人员要全面了解资产的同质性,合理的划分资产组。

2.资产减值应有条件的转回

允许减值转回,但要对其转回的条件做出严格的规范,在做转回处理时,不仅要提供减值恢复迹象的证据,还要提供以前年度计提减值的依据,两者进行对比,看是否能给出计提、恢复减值会计处理的合理解释,一旦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就要追究是恢复处理还是以前年度计提不合理,必要时进行追溯调整。在做资产减值恢复处理时,我们可以通过改进会计处理方法来保证在不影响当期损益的情况下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如将恢复的减值通过资本公积科目做账。

3,加强外部监督,确保减值计提合理

中国资产评估准则 篇11

关键词:欧洲评估准则,绿色评估,TEGOVA,EVS

近年来, 全球气候变化、资源枯竭和碳排放等环境问题日益受到资产评估理论与实务界的关注, 许多国家都已开始构建适合本国的绿色评估准则或准则框架, 进而指导本国的评估实践。其中, 2012年欧洲评估师协会联合会 (TEGOVA) 发布的第七版《欧洲评估准则》 (EVS) 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EVS比较系统地构建了绿色评估的概念框架。

一、欧洲绿色评估准则的概况

1. 欧洲绿色评估准则的产生背景。

世界各国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始于20世纪70年代, 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枯竭迫使人们开始反思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问题。1972年, 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1987年,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WCED) 第一次给可持续发展做出了一个准确并被广泛接受的定义。他们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此后, 这个概念一直作为各国讨论有关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政治文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至国家, 小至各个行业都在积极参与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个历史性话题。

2. 欧洲评估准则简介。

《欧洲评估准则》是由TEGOVA制定的一部适合于欧洲地区的区域性评估准则, 也是当前国际评估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评估准则之一。目前, TEGOVA会员由26个国家的45个专业评估协会组成。第七版EVS相对第六版内容及架构有了非常大的改变, 新版EVS主要分为欧洲评估准则和评估指南、欧洲联合法律和物业评估、其他技术文件三个部分。并且在“其他技术文件”第四部分的信息资料——可持续性与评估模块中, EVS提出了构建绿色评估考量, 以实现绿色评估理念。

TEGOVA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 满足欧洲地区民众日益提高的环保意识, 对制定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评估准则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并在2012年发布的第七版EVS中, 首次制定了关注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评估技术文件, 为世界各国进行绿色评估探索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欧洲绿色评估准则的基本架构

欧洲绿色评估准则模块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前言、可持续发展及物业用户、发展适用于物业的绿色评估准则、评估和可持续发展。TEGOVA在这四个部分中对绿色评估准则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1. 前言。

在前言中, TEGOVA重点阐述了实施绿色评估准则所面临的一些挑战。鉴于绿色评估准则的形成不仅仅需要国家配套制定公众政策和法规, 而且需要得到市场的认可, 即满足投资者投资的需求、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生产消费需求等。缺少任何一个, 绿色评估准则的推广都会遇到瓶颈。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提出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解决了人们对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之间矛盾的疑惑。他认为, 环境破坏与国民收入水平之间成倒U形曲线关系, 即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 环境质量先破坏后好转。也就是高速经济增长和低资源消耗可以共存。

2. 可持续发展及物业用户。

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 企业所处的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选择环保产品从一种个人的承诺到成本的减少;从遵守法律到将其视为企业的一种优势。同时, 可持续发展在欧洲已基本上建立了一种良性机制:客户希望企业得到更多有关环保的证明, 而企业也努力去满足顾客这方面的需求。这样就产生了一些环保的认证, 而这些认证也为绿色评估提供了素材。这些证书主要包括: (1) 社会责任示范企业; (2) 碳减排承诺; (3) 符合ISO14001的国际标准环境管理认证体系, 主要包括环保政策、行动计划、项目的实施和运作、检查和纠正措施以及管理评审五个部分; (4) 欧盟范围内的生态管理和审计计划 (EMAS) 。

3. 发展适用于物业的绿色评估准则。

受英国等传统评估业发达国家的影响, 特别是受到《欧洲公司法》以及相关会计改革规则的影响, 欧洲评估长期以来主要涉及不动产评估领域, 形成了早期以“固定资产评估”为主的特色。直至今日, 欧洲评估准则仍然带有浓厚的不动产评估色彩。2012年的第七版EVS也是以不动产为主体, 这部分准则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三个基本概念:

(1) 绿色建筑物 (Green Buildings) 。绿色建筑物是指通过创造性的结构和使用设计使整个建筑物在其寿命周期对环境影响最小并节省资源。绿色建筑物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对外部的影响, 二是对下一代的影响。EVS认为因为建筑物的设计、结构和用途的不同, 导致很难给绿色建筑物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但是, 其应该符合以下九个基本特征: (1) 位置, 绿色建筑物的位置应该可以较大程度上利用公共交通; (2) 现有土地的发展, 其可能存在污染和水管理等问题; (3) 建筑物遭受洪水和地震的风险; (4) 建筑物的结构和布局, 包括预期寿命、能源管理和资源利用效率等问题; (5) 工作环境, 包括对所有者健康和效率造成影响的通风和照明因素; (6) 能源效率和采购; (7) 水的利用效率; (8) 废物管理; (9) 能源、水和废品管理的成本上升的潜在可能性的大小。

(2) 绿色评级工具 (Green Rating Tools) 。鉴于绿色评估中“可持续发展”概念内涵的复杂性, 为了合理评估评估对象的价值, 各国相关机构都根据环保标准制定了适合于本国、本地区的建筑评级方法。他们的评估对象主要是一些新建的或巨资装修的建筑物。EVS主要提出了两种国际上主流的评价方法 (见表1) 。

(3) 绿色租赁 (Green Leases) 。目前在国际上, 绿色租赁还没有形成被广泛接受的准确定义, 但绿色租赁对评估值的影响已经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一般情况下, 绿色租赁是指一种在可持续发展和能源高效利用框架下的租赁。这种框架内可能涉及能源效率标准、操作标准和能源性能测试的相关审计程序。在实践中, 往往根据符合可持续发展标准的程度将绿色评估分为“浅绿色评估”和“深绿色评估”。浅绿色租赁是指在评估中一些业主可能会在租赁合同上规定一些基本的绿色责任, 如合作节能措施, 提供能源、水和废品的信息, 可持续材料的利用情况, 禁止任何损害建筑物能源的行为等。深绿色租赁是相对浅绿色租赁而言的, 它除了满足浅绿色评估的条件外, 还会设置能源、水、废品的使用目标, 包括单独的计量、报告和租金的审查、变动和恢复机制等。

4. 评估和可持续发展。

(1) 绿色价值 (Green Value) 。一个具有高能源利用效率、低能源消耗的建筑将会有一个较高的经济附加值。因此在第七版EVS中提出一个新的概念“绿色价值”, 它是指建筑物“可持续”品质所带来的附加价值。这种绿色价值是依附于具体的建筑物之上的, 它并不能独立存在, 只是在理论的框架内可以分离出来的估值。同时, EVS也认为当我们进行绿色评估时, 应该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嵌入评估, 在评估工作中可以将其从基础资产 (underlying asset) 中分离出来, 像无形资产一样对其进行评估。而传统的三大评估方法——收益法、市场比较法、成本法都可以应用于绿色价值评估。

(2) 检查清单 (Towards Checklists) 。当进行绿色评估时, 评估师应当收集形成评估值的恰当信息, 并将其作为评估报告的一部分。鉴于“可持续”的概念十分宽广, 如何在考虑经济性的条件下, 收集到充分、恰当的信息就显得十分重要。为解决这个问题, TEGOVA制作了一张检查清单 (见表2) 。

三、对构建我国绿色评估准则的启示

从前文相关分析来看, 第七版EVS的制定理念和评估实践对我国构建适合本国实际的绿色评估准则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绿色评估准则的构建需要结合本国实际, 根置于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之中, 循序渐进、逐步推进。

任何一国评估准则的制定都是各利益集团利益均衡的结果, 同样, 绿色评估准则的制定也需要解决利益的合理分配问题。同时, 绿色评估准则的制定要以民众普遍提高的环保意识为基础。如果没有社会大众对绿色评估的需求, 那么评估准则也只是纸上谈兵, 没有实际意义。欧洲绿色评估准则的产生背景正说明了这一点。

2. 应当结合本国评估准则优势, 发展绿色评估。

EVS是以研究不动产评估为产生背景的, 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 其不动产评估的发展都相对比较成熟, 欧洲绿色评估也首先产生于不动产评估。因此, 根据欧洲经验, 我国绿色准则的框架构建也应该以发展相对比较成熟的评估准则为突破点, 然后再向不动产评估等方面发展。目前, 我国发展比较成熟的评估准则主要有《资产评估准则——机器设备》、《资产评估准则——企业价值》、《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等。有了较好的理论基础和成熟的实践过程, 引入绿色评估概念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也更利于准则的推广和实施。同时绿色评估准则的发展可以依托这些夯实的基础, 借力发展。

3. 建立多边合作机制。

绿色评估准则的制定需要国与国以及各行业之间的合作。EVS是一部适用于欧洲地区的评估准则, 目前共有26个会员国在使用这一准则。要想使绿色评估准则在欧洲地区顺利实施, 就需要各个会员国家精诚合作, 配套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保证绿色评估准则的顺利实施。同时, 因为绿色评估准则涉及很多关于环保的专业知识, 需要有较深的环保理论功底。因此无论是在理论研究中还是在实际评估工作中都需要其他行业专家的合作, 这样才能推进绿色评估事业的快速发展。

4. 欧洲对不动产的绿色评估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包括绿色建筑物的概念框架的建设、绿色租赁、评估手段及绿色评级工具等的研究都已经相对比较成熟。我国应该借鉴欧洲的成功经验, 取长补短, 以推动我国不动产绿色评估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The European Group of Valuers'Association.European Valuation Standards.http://www.tegova.org

上一篇:干气密封技术下一篇:床身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