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形资产准则(共12篇)
无形资产准则 篇1
随着科技水平的迅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 无形资产在企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为此,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综合考虑各国有关无形资产会计处理实践的基础上, 于1998年12月公布了《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 (IASNo38) , 对有关问题作出了规定。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我国于2006年2月15日对《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 (简称“无形资产准则”) 进行了重新修订, 其中对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作了些改动, 在很多方面与国际准则接轨, 进一步规范了无形资产的核算。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地方, 下面作一浅析。
一、内部研究开发项目支出确认比较
对于内部产生无形资产的确认, 我国无形资产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都认为研究费用应当计入损益, 而开发费用则应资本化。不过, 我国无形资产准则还给出了开发产生无形资
当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去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 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以评价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是否合理、披露是否充分。一旦缺乏客观数据或存在重大不确定性时, 注册会计师就应当考虑其对审计报告的影响, 决定是否在审计报告中予以揭示, 以引起会计报表使用者充分注意, 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综上所述, 财政部在参考国际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的规定, 并充分考虑我国现实情况的基础上, 制定并颁布了新资产减值准则。新准则与旧准则相比, 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方面都做出了很多新规定。从企业的角度来说, 要求财务人员不断学习, 以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以正确执行新准则;从政府部门的角度来说, 要求相关部门共同努力, 不断健全、完善资本市场, 适时公布各种资产的价格信息, 为公允价值的运用提供充分的依据;从中介机构的角度来说, 要求会产确认的五个条件:
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无形资产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 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 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的, 应当证明其有用性;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 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 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
由此得出内部产生的无形资产成本是首次符合无形资产的基本确认条件和以上满足开发费用资本化的条件后所发生支出的总额, 但是对于前期已经费用化的支出不再调整。
然而研发支出有条件的资本化给计量实务提出了挑战。首先, 要把企业内部研发活动划分为研究与开发两个阶段是很难的。其次, 企业自行研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应同时满足五个条件才予以资本化, 这些条件很多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实务操作中难以客观地加以判断。更重要的是, 技术上的可行性只有在开发阶段的后期才能确定, 而此后的支出相对较少, 前期大量的开发费用却不允许资本化。这样就不能客
计师事务所提高执业谨慎性, 充分运用专业判断, 在降低审计风险的同时, 也对企业加强监管。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2]北京国家会计学院组织翻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用指南[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3]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作者信息:山东青岛广播电视大学
◇责任编辑:张力恒
◇责任校对:张力恒观地反映无形资产的实际成本, 造成虚减企业当期利润, 扭曲了企业经营业绩, 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再次, 准则也为某些企业利用开发费用资本化会计政策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新空间。企业可以把更多的支出纳入研究阶段, 将其费用化;也可出具一系列证明文件把研究阶段的支出确认为无形资产, 从而调高当期利润。因此, 建议像国际会计准则一样, 根据我国企业研发的能力及所处的程度以列举的形式明确一部分研究和开发活动, 较为可行。
二、无形资产在初始计量上的比较
(一) 自行开发取得比较
对于企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 IAS38的表述如下:内部产生的无形资产的成本是自无形资产首次满足无形资产确认条件以及关于开发费用资本化条件后所发生支出的总额。以前年度财务报告或中期报告中确认为费用的支出不应在以后确认为无形资产成本的一部分。
在此条准则的表述上, 我国与国际准则基本一致, 但国际准则更为具体, 并且与先前的研究开发费用相关准则很好地衔接起来, 是我国准则值得学习的地方。
(二) 非货币性交易取得比较
国际准则规定, 所有的资产交换均以公允价值计量, 除非该项交易不具有商业实质, 或者所收到无形资产和所放弃资产的公允价值均不能可靠计量。此时, 以所放弃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收到无形资产的成本。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在非货币性交易的表述上大体相同, 略有差别的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强调,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满足商业实质和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这两项条件的, 才能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 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对照比较, 可以看出国际会计准则要求的是“或者”, 而我国会计准则强调“同时满足”。可见, 在运用公允价值的约束条件方面, 我国较国际准则狭窄得多。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应用范围的差异, 是因为考虑到我国市场发展的现状, 我国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较为谨慎, 这与国际准则以公允价值为主导计量方式还是有差异的。因为公允价值的使用要求拥有健全而成熟的资本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发达的专业评估技术以及高素质的评估队伍等条件。如果在一个条件不具备的经济环境中过多地运用公允价值, 反而会产生不好的经济后果。由于我国目前尚没有达到可正常使用公允价值的条件, 所以公允价值的使用将受到限制。但是公允价值信息又有着历史成本信息不可比拟的优点, 即公允价值最忠实地反映了交易的实质, 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不过从长期看,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全与成熟, 公允价值的运用必将日益增多。
(三) 投资者投入方式取得
对于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成本, 国际会计准则统一按公允价值计量, 而我国无形资产会计准则按合同价或协议价确定入账。这主要是因为我国还未形成无形资产交易的活跃市场, 无法按公允价值来反映无形资产的真正价值, 是以牺牲相关性来换取可靠性, 充分体现了政策制定方面的稳健原则。
三、无形资产在后续计量上的比较
(一) 摊销期限及方法的确定
IAS38与我国准则都规定, 只有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才予以摊销, 使用寿命不确定的不予摊销。通过估计该使用寿命的年限或者构成使用寿命的产量等类似计量单位来确定摊销期限, 且对摊销期限不做具体约束。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应当反映与该项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 无法可靠确定预期实现方式的, 采用直线法摊销。
首先, 从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来看, ISA38明确规定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包括直线法、余额递减法和生产总量法, 而我国准则却没有明确企业可选用的具体摊销方法, 并且对摊销年限也不固定, 企业可能会通过减少摊销年限和加速摊销来提高公司的业绩, 或者以相反的手法来降低业绩, 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为操纵利润提供了空间。因此建议我国可以在现有的无形资产分类基础上, 举例说明具体的摊销方法。
其次, 从无形资产摊销的归属来看, 我国无形资产准则规定摊销金额一律确认为当期损益。而IAS38规定:无形资产摊销通常应确认为费用。但是, 有时包含在无形资产中的未来经济利益, 不会导致费用, 而是在生产其他资产时被吸收。在这种情况下, 摊销费构成其他资产成本的一部分, 包括在其账面金额中。例如, 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无形资产的摊销费应包括在存货的账面金额中。同样地, 用于经营管理的, 其摊销费应计入管理费用。这样分别处理, 更符合成本费用分配的“谁受益, 谁承担”的原则, 是我国准则值得借鉴的。
(二) 无形资产的披露
IAS38对无形资产披露的规定, 分为一般、不要求提供比较信息、财务报表还应披露其他内容、研究与开发支出、其他信息五部分, 并对每部分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 对应披露的内容也规定得非常详细。
相比之下, 我国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信息的披露要求比较简单, 提供给信息使用者的资料不够详实, 只要求企业按无形资产的类别, 在附注中披露有关无形资产的账面余额、累计摊销额及减值准备累计金额;使用寿命;摊销方法;用于担保的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当期摊销额;计入当期损益和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研发支出金额等5项信息, 并且要求披露的只是已入账的无形资产价值, 而对处于研究开发过程中, 未来很有可能形成的无形资产没有作出必要的反映与说明。当然, 考虑到无形资产唯一性的特点以及成本和收益的原则, 如果披露的过于详尽, 就会给竞争对手提供更多的信息从而危害到企业的利益, 也会使成本和收益问题存在着严重的失衡。所以, 企业在具体披露过程中应把握适度。
(三) 商誉的减值
首先, 在减值测试时间上, 国际会计准则IAS22、商誉减值测试必须每年进行一次, 我国准则要求对商誉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减值测试, 计算和确定其减值金额, 不再进行摊销。这是趋同于国际会计准则。其次, 在资产减值能否转回的问题上, 国际准则IAS36规定可以转回, 我国准则明确规定了“已经计提减值准备不允许转回”。这是针对我国目前所处的经济环境, 如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计提损失调节利润, 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有待提高, 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而规定的, 也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性差异之一。
通过上述不同点比较分析, 可以看出, 我国无形资产会计准则既考虑了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又考虑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要求, 及时吸收了新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 在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披露等方面借鉴和采纳了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可以说既符合中国的具体情况, 又适应会计的国际趋势。
不过, 虽然我国无形资产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上达到趋同, 但也必须认识到这并不一定就是最完美、最科学的会计准则。相关部门必须在实际操作中检验该准则的可靠性和合理性, 紧跟时代步伐, 不断对其进行完善, 制定出高质量的、符合中国实际的会计准则。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 (2006) 〔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2〕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EB/OL〕.http://www.mba163.com/glwk/cwgl/200606/54840.html, 2006-6-15.
〔3〕金水英.中外无形资产确认与摊销之比较〔J〕.财会月刊 (会计) .2006 (6) .
〔4〕王辉, 许家林.我国具体会计准则与IAS/IFRS的比较 (Ⅲ) 〔J〕.财会通讯, 2006 (6) .
〔5〕吕跃金, 邹小平.新无形资产准则研究与开发费用会计处理方法的思考〔J〕.电子财会, 2006 (7) .
无形资产准则 篇2
我国《准则――无形资产》的该准则的颁布和实施对规范我国企业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和相关信息的表露、进步会计信息的质量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在1970年8月发布了《会计原则委员会意见第17号逐一无形资产》(APB NO.17),随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又发布了几项公告和解释,对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和信息表露进行了规范。接着,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综合考虑各国有关无形资产会计处理实践的基础上,也于12月公布了《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IASNo.38)对相关的作出了规定。笔者拟就无形资产会计准则中涉及到的三个重要方面与国际和美国无形资产会计准则进行比较,希看能对广大读者有所帮助。
一、内部产生的无形资产的确认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第13条指出,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其进账价值应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资、律师资等用度确定;依法申请取得前发生的及开发用度,应于发生时确以为当期用度。现将其与国际和美国会计准则的相应部分作以下对比分析:
我国无形资产会计准则中对研究及开发这两个术语未给予内涵及外延上的界定;而IAS No.38第7段将研究定义为“指为获取新的和技术知识并理解它们而进行的具有创造性和有计划的调查”;将开发定义为“是在开始贸易性生产和使用前,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于某项计划和设计,以生产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变的材料、装置、产品、工序、系统和服务”。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2号――研究及开发用度会计处理》也对研究及开发的内涵及外延给出了类似的界定。而我国既没有给出研究与开发的概念,也没有对研究及开发活动的范围进行界定,这必将造成企业在研究及开发用度确认上的不确定性及随意性、也降低了这方面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比性。
对于自行开发无形资产的确认,我国会计准则中以是否依法申请取得为标准。这体现出准则制定者重证据以及出于稳健和简化核算的考虑。但同时该标准大大限制了企业确认自行开发无形资产的范围,不利于企业的长远。 IAS NO.38第42段指出“研究(或对项目研究阶段)不会产生应予确认的无形资产”,其第45段指出“只有当企业可证实以下各项时,开发(或内部项目的开发阶段)产生的无形资产才能予以确认:
(1)完成该无形资产,使其能使用和销售,在技术上可行;
(2)有能力使用和销售该无形资产;
(3)该无形资产如何产生很可能的未来利益,其中,企业应证实存在着无形资产的产出市场和无形资产本身的市场;
(4)假如该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那么应证实该无形资产的有用性;
(5)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使用或销售该无形资产;
(6)对回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的计量”。美国 APB NO. 17也提出了企业内部开发无形资产所发生的用度予以资本化的三个条件:首先,这些用度应是可确指的无形资产的用度,如获得专利权付出的法律用度;其次,可确指的无形资产必须有明确的有效期;最后,这项无形资产不能是企业继续经营所固有,也不是企业整体的一部分。从以上规定中可以看出,对于企业自行开发无形资产的本钱,我国以依法取得为分界线。依法申请取得时发生的用度才能予以资本化,而在此之前发生的研究及开发用度确以为当期用度。而国际准则以产生的.无形资产的六项确认条件为界,在满足上述条件之前的支出确以为当期用度,而在此后发生的支出才可予以资本化。而美国无形资产及相关
会计准则则将具备上文所述的三个条件的用度予以资本化,而将研究及开发用度均列进当期用度。国际和美国无形资产会计准则比我国以是否依法申请取得这一简单、一刀切的标准似乎更为公道科学一些。
二、无形资产的摊销
我国无形资产会计准则第15段对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及摊销作出了规定。关于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我国的规定与国际及美国会计准则在最长摊销年限上有差异。IAS NO.38摊销部分指出“有一个答应推翻的假定,即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自其可利用之日起不超过”,“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才可能存在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某项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是一个长于20年的特定期间”。美国APBNO.17也规定“假如不能确定无形资产的有效期,则应在不超过40年的期限内摊销。而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无形资产的最长摊销年限才能长于20年;而我国规定为“假如合同没有规定受益年限,法律也没有规定有效年限的,摊销期不应超过”。我国的规定正体现了该准则始终遵循的稳健原则,而且也顺应了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与快速更替,大量无形资产寿命迅速缩短的趋势。这将有效制约企业试图通过进步无形资产摊销年限来虚增利润的行为,从而堵住了一条很多公司借以进行利润操纵的渠道,规范了企业无形资产的核算。
我国无形资产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的本钱;应自企业的取得当月起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分期均匀摊销”;即我国无形资产的摊销采用直线摊销法。该规定与国际及美国会计准则的规定也稍有不同。美国APB NO.17规定假如企业能证实其他摊销法更为合适,可不用直线法;IAS No. 38相应部分有如下规定:“在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内系统地分摊其应折旧金额,存在多种方法,这些方式包括直线法、余额递减法和生产总量法。对某项资产所使用的方法应依据经济利益的预计消耗方式来选择.并一致的运用于不同期间,除非从该资产获取的经济利益的预计消耗方式发生变化。”可见美国及国际准则中对无形资产摊销方法的规定在考虑了稳健及简便核算的条件下,企业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比我国的规定要灵活务实一些。
三、无形资产的减值
我国无形资产准则中最大的突破在于首次提出了对无形资产提取减值预备的要求,这将促使我国进步对无形资产的重视程度,使其所提供的财务状况更加真实可靠。美国及国际准则也都有相应的规定。美国APB NO.17规定“应定期审查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假如情况表明原来预计的无形资产的获利能力已大大降低时,就应减少其账面价值”。 IAS NO.38第97段规定“在确定无形资产是否减值时,企业应运用《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IASNO.36)。该项国际准则解释了企业应如何检查其资产的账面金额,如何确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以及何时确认或转回减值损失”。
首先,对何时应对无形资产的可回收金额进行估计,我国无形资产会计准则第16段列出了三种情况即“
(一)该无形资产已被其它新技术等所替换,使其为企业创造利益的能力受到重大不利;
(二)该无形资产的市价在当期大幅下跌,在剩余摊销年限内预期不会恢复;
(三)其他足以表明该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已超过可收回金额的情形”。
但与此形成对照的是IAS NO.36第9段分内部及外部信息来源两种种别并列出七种迹象,即“外部信息来源:
(l)资产的市价在当期大解下跌,即跌幅大大高于因时间推移或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
(2)技术、市场、经济和等企业经营环境,或是资产的营销市场,在当期发生或在近期将发生重大变化,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
(3)市场利率或市场的其它投资回报率在当期已经进步,从而很可能影响企业资产使用价值时采用的折现率,大幅度降低资产的可收回金额;
(4)报告企业的净资产账面金额大于其市场资本化金额。
内部信息来源:
(5)有证据表明资产已经陈旧过期或实体损坏;
(6)资产的使用和预计使用方式或程度已在当期发生或在近期将发生重大变化,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
(7)内部报告提供的证据表明,资产的经济绩效已经和将要比预期的差。”可见国际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远比我国无形资产的相关规定要翔实具体,其指导性及可操纵性也就更强一些。
其次,对于无形资产可收回金额的确定,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为无形资产的销售净价与其使用价值中的较大者,并定义销售净价为无形资产的销售价格减往因出售该无形资产所发生的律师资和其他相关用度后的余额;使用价值为预期从无形资产的持续使用和使用年限结束时的处置中产生的预计现金流量的现值。这些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资产减值》相同。但是我国的无形资产的交易市场相当不完善,销售价格应如何确定?在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中没有考虑折现这一题目,而且我国企业治理的实践中考虑折现的情况也未几见,企业应如何预期未来现金流量?采取何种折现率来进行折现?这些题目在我国目前的无形资产会计准则中均无指导性意见。为此,笔者建议我国应该国际及美国无形资产准则中的相应规定,对这些题目进行具体的解释和说明,给企业以更切实、更具体的指导。
无形资产新旧准则差异分析 篇3
关键词:无形资产 新旧准则 分析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知识创新步伐的不断加快,企业资产中无形资产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加强对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显得非常重要。《企业会计准则6号—无形资产》(以下简称新准则),对规范无形资产会计核算和管理起到重要指导作用。新准则对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以及相关信息的披露,都作了明确的规定。相对于2001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以下简称旧准则),两者主要差异如下:
1 无形资产定义不同
旧准则规定“无形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并将无形资产分为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可辨认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不可辨认无形资产指商誉。
新准则规定“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与旧准则相比,新准则对无形资产的定义强调了几点:①对无形资产的持有目的没有局限在生产商品或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三个方面,强调的是“拥有或控制”;②取消了时间长短的限制。没有将无形资产局限为长期资产,原因是有些无形资产并不一定使企业的收益年限超过1年;③强调确认无形资产应是可辨认的。这样就把企业自创的商誉以及企业内部产生的品牌、报刊名等排除在无形资产之外了。
2 研究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不同
旧准则规定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其入账价值应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确定;依法申请取得前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应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
新准则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对企业自行研发项目要求区分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研究阶段的支出全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符合条件的予以资本化,确认为无形资产,不符合条件的计入当期损益。如果确实无法区分研究阶段的支出与开发阶段的支出,应将其所有的研发费用全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这样有条件地允许部分开发费用资本化,有利于企业加大对研发新技术的投资,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能更客观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3 无形资产初始计量不同
新旧准则对不同渠道取得的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均作出了规定,但是,构成无形资产成本的内容发生了一些变化,具体概括如下:
3.1 外购的无形资产成本 旧准则规定:购入的无形资产,应以实际支付的价款作为入账价值。
新准则规定:外购无形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项资产达到预定用途所发生的其他支出。购买无形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的,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无形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除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应予资本化的以外,应当在信用期间内计入当期损益。相比之下,旧准则在购入无形资产成本的计量上不考虑现值因素,新准则对分期付款购入的无形资产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
3.2 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 根据旧准则,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的成本只包括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
根据新准则,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的成本包括自满足无形资产确认的三个条件和追加的确认条件后至达到预定用途前所发生的支出总额。
3.3 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 旧准则规定: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应以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作为入账价值;但是为首次发行股票而接受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应以该无形资产在投资方的账面价值作为入账价值。
新准则规定: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新准则对投入的无形资产成本计价上引入了公允价值概念,体现了公平、公允性。
4 无形资产摊销不同
4.1 摊销范围不同。旧准则规定,无形资产的成本,应自取得当月起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分期平均摊销。也就是说所有的无形资产都要摊销。新准则增加了不确定使用寿命的无形资产。根据可获得的相关信息判断,如果无法合理估计某项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的,应将其作为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进行核算,并对其进行了规定“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是指该无形资产无法预见其为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对于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在持有期间内不需要进行摊销,但应当在每个会计期间进行减值测试。”也就是说新准则对无形资产是否摊销,取决于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是否为有限为前提。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其摊销金额应当在使用寿命内系统合理摊销;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但应当在每个会计期间进行减值测试。企业在取得无形资产时应分析其使用寿命,才能决定无形资产是否摊销及摊销期限。
4.2 摊销的方法不同。旧准则规定的是单一的直线法,无形资产成本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分期平均摊销。新准则规定,企业可以根据预期消耗该项无形资产所产生的未来利益选择摊销方法。允许企业选用不同的摊销方法,使得无形资产的摊销更灵活,更合理。而对于无法可靠确定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的,则仍采用直线法摊销。
4.3 摊销的基数不同。旧原准则中规定的是按无形资产的成本摊销,不考虑残值。而在新准则中则规定无形资产的应摊销金额为其成本扣除预计残值后的金额。已计提减值准备的无形资产,还应扣除已计提减值准备累计金额。同时规定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其残值应当视为零,但排除两种特殊情况:①有第三方承诺在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购买该无形资产;②可以根据活跃市场得到预计残值信息,并且该市场在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很可能存在。新准则在无形资产摊销额的确认上引入了预计残值概念。
4.4 摊销计入的会计科目不同。旧准则对无形资产的摊销金额一律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新准则规定无形资产的摊销金额一般计入当期损益,但如果某项无形资产是专用于某些产品或其他资产的,其摊销金额应当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
4.5 摊销核算的科目不同。旧准则规定无形资产的摊销在“无形资产”科目内核算;新准则规定,无形资产的摊销在“累计摊销”科目内核算。
4.6 新的会计准则体系增加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资产减值准则明确规定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不得转回。
5 无形资产的披露不同
旧准则披露只有三条:①各类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②各类无形资产当期期初和期末账面余额。变动情况及其原因;③当期确认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新准则的披露要求有五条:①无形资产的期初和期末账面余额、累计摊销额及减值准备累计金额。②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其使用寿命的估计情况;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其使用寿命不确定的判断依据。③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④用于担保的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当期摊销额等情况。⑤计入当期损益和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支出金额。
显然,新准则要求披露的内容更广,能更好的反映企业无形资产的真实情况,更好地满足会计报表使用者对企业无形资产信息的需求,对投资者分析企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对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影响更有帮助。
参考文献:
[1]周建丽.无形资产新旧准则之比较.
[2]姜娟娟.形资产新旧准则的变化与比较.
无形资产准则 篇4
1 体例上不一致
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 首先体例上不一致。新准则分为引言、定义、确认计量、摊销、处置和报废、披露、衔接办法、附则;国际会计准则分为目标、范围、定义、确认和计量、报废和处置、披露、过渡性规定和生效日期。体例的不同应是由国内的行文习惯所致, 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实质的差别。其次, 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双重身份决定的, 我国的财政部既是准则的制定者, 又是法律机构, 它所制定的准则具有法律条文性质;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是一个民间机构, 所制定的准则是指导意见, 不具备法律效力。
2 会计准则适用的范围和定义不同
我国无形资产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所下的定义基本是一致的。首先, 二者均指出无形资产是非货币资产, 这就将无形资产与货币资金、应收款项、存货等流动资产区分开来, 也使其与长期债权投资、长期应收款等长期货币性资产区分开来;其次, 二者均指出无形资产没有实物形态, 这是无形资产与其他具有实物形态的长期资产如固定资产相区别的标志;再次对商誉的处理趋于一致, 不再区分可辨认与非可辨认无形资产。原准则与国际准则对商誉的部分存在差异, 这是因为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将商誉作为无形资产核算;而新准则的做法体现了与国际上的接轨, 也是适应我国新经济环境和会计环境所需要的做法。
与国际准则的差异在于,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内涵更加科学合理, 在突出无形资产没有实物形态、可辨认、非货币性特征的基础上, 突出强调了无形资产是为本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特征。企业只有保持对某资产的“拥有或控制”的权利, 才能排他性地从该资产中获取经济利益。
3 无形资产的初始确认不同
无形资产确认是指将符合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 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加以记录, 并将其列入资产负债表的过程。关于无形资产的确认条件, 我国无形资产准则与国际准则基本一致, 均要求同时满足以下条件:一是符合无形资产定义;二是与该资产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三是该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该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的表述完全一样, 并且双方都对未来经济利益进行了解释。
对于内部产生无形资产的确认, 国际会计准则认为评价自行开发无形资产是否符合确认标准, 要求企业应将自行开发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 即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研究阶段发生的支出或费用应在发生当期确认为损益, 而将开发阶段符合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开发费用应予资本化, 并给出了开发产生的无形资产确认的六个条件。基于此, 国际会计准则指出, 内部产生的无形资产成本是首次符合无形资产的基本确认条件和以上开发费用资本化的条件后所发生支出的总额。我国无形资产新准则放弃了老准则对于企业自行研究开发的无形资产, 其研究与开发费用, 在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 只有依法申请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才计入无形资产价值的做法, 全面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
4 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不同
新准则对于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采用了和国际会计准则类似的规定, 新准则明确无形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在此基础上, 如无形资产实质上以融资租赁获得时, 其成本以购买价无形资产的成本所包含的现值为基础确定。此外,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政府补助和企业合并取得的无形资产的成本, 分别按照相对应的准则来确定, 而在这些准则中, 实际上都规定了通过以上这些方式取得的无形资产, 按照公允价值确定其成本额。新准则关于现值和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得到了应用, 充分体现了新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
5 无形资产的后续支出、后续计量规定不同
后续支出是指无形资产购入或自创完成后的相关支出。在我国, 无形资产准则规定, 无形资产在确认后发生的支出, 应在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指出, 无形资产后续支出应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 除非满足以下条件:第一, 该支出很可能使资产产生超出其原来预订绩效水平的未来经济利益;第二, 该支出能够可靠的计量和分摊该资产。同时还指出, 商标、刊头、报刊名、客户名单和实质上类似项目所发生的后续支出只能确认为费用, 以避免确认自创商誉。国际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的基准方法是:以无形资产的成本减去累计摊销额和累计减值损失后的余额进行计价, 允许选用的处理方法是以重估价进行计价, 即重估日的公允价值减去随后发生的累计摊销额和随后发生的累计减值损失后的余额。我国无形资产准则不允许企业对无形资产进行重估。
我国的会计准则增加了有关不确定使用寿命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规定。无法预见无形资产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期限的, 应当视为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 只计减值。只有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才予以摊销, 通过估计该使用寿命的年限或者构成使用寿命的产量等类似计量单位数量来确定摊销期限, 且对摊销期不做具体的长短约束。
6 无形资产的披露不一致
我国会计准则要求企业按无形资产的类别在附注中披露有关无形资产的账面余额、累计摊销额及减值准备累计金额、使用寿命、摊销方法, 用于担保的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当期摊销额、计入当期损益和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研发支出金额等五项信息。而国际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规定分为以下五部分: (1) 一般披露; (2) 不要求提供比较信息; (3) 财务报表还应披露其他内容; (4) 研究与开发支出; (5) 其他信息等。并对每部分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 对应披露的内容也规定得相当详细。相比之下, 我国无形资产信息要求披露的只是已入账的无形资产价值, 对企业正在研究开发中有可能形成的无形资产没有要求做出必要的反映与说明。这样做虽然在反映企业无形资产的真实情况, 更好地满足会计报表使用者对无形资产信息的需求方面比老准则进步许多, 但相对于国际会计准则的披露程度, 则要简单得多。
7 企业合并中无形资产的确认不一致
我国新会计准则在企业合并中不确认新的无形资产, 国际会计准则在企业合并中, 如果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 应按公允价值确认被购买方研制中的研究与开发项目。我国这样的做法, 还是为了适应我国的会计环境, 是对现阶段市场经济做出的合理规范。这么做是为了在有待发展的现阶段的会计市场起到规范作用, 防止有些人钻准则的空子, 虽然是牺牲相关性换取可靠性, 但权衡一下利弊, 这是当前最保险也是最适合国情的做法。
从以上七个方面的比较可以看出:我国准则对于无形资产的规范更强调信息的可靠性和核算上的谨慎性。这与我国当前的会计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会计环境是会计准则赖以生存的土壤, 中外会计环境的差异是我国无形资产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差异的主要根源。判断一个会计准则的好坏不在于该准则有多先进, 而在于是否与其所处的会计环境相适应。鉴于我国目前特殊的会计环境, 无形资产准则的规定也有其存在的一定道理, 如果脱离我国目前环境发展状况而强调准则的先进性只会带来适得其反的结果, 但同时准则也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引导性, 要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因此我们在准则的制定过程中, 一方面应该充分预见到环境的总体发展方向适当的超前。另一方面制定的准则也要对环境的改变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在全面分析了无形资产新旧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基础上, 不难看出各个公司、企业都将重点放在了高新技术的开发与研制领域问题上, 因此, 无形资产这一概念对每个企业而言将不再陌生, 对企业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要。作为21世纪的技术管理者, 信息资源的使用者将会把更多注意力放在企业自身的新技术开发上, 所以我们就更应该用更翔实的信息资料来记录计量无形资产, 更加准确的做法来披露无形资产的相关信息。
无形资产准则 篇5
第二,无形资产准则。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基于以上分析,地质成果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一是无实物形态。虽然地质成果有赖于实物载体,如文字报告、图件、各类文档文件等,但这没有改变其本身不具有实物形态的特性。二是具有可辨认性。地质成果能够从企业中分离大概划分出来,并能单独对外出售、转移、授予许可、租赁大概互换,而不须同时处理在同一获利活动中的其他资产。三是显然不属于货币性资产,且地质成果同时满足以下两项条件:与该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无形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存货区别于非流动资产的主要特征:企业持有存货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出售(直接出售或加工后出售);存货的购销和加工是企业的主要日常业务。无形资产的特点表现为:无形资产的自创、购入等均非企业的主要日常业务。为了严谨,同时为了避免误解,建议修改无形资产准则,将《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第三条改为“无形资产,是企业拥有大概控制的、非日常活动产生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
第三,企业生产部门固定资产修理费的核算。除满足资源化条件外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计人当期损益。这就意味着企业生产车间(或部门,下同)除满足资源化条件外的固定资产修理费计入“管理费用”。笔者以为不当。来由如下:一是与《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相悖。其第七条规定存货的加工成本,包罗直接人工以及按一定方法分配的制造费用,制造费用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生产车间的固定资产修理费是使产品完工的必要支出,生产车间发生修理费用,其所包罗的经济利益是通过转入到所生产的产品中实现的,因此应计入产品成本。二是不能真实反映企业产品生产成本。从而不便于进行产品成本分析决议。比如,企业购入新设备生产某产品,不含车间设备修理费的单位成本一定,随着新设备的使用,设备修理费逐年增加,假如只按不含修理费的单位成本对各年成本进行分析,就不会发现有变化,而以为该产品的毛利率没有下降。实际上假如将修理费计入产品成本,则该产品的毛利率是逐年下降的,企业应在得当的时机更换设备或调整产品结构。可见,生产车间设备修理费不计入产品成本不利于产品生产决议和设备更新决议。三是不利于成本和费用责任中心的建立。修理费用是为消除设备的常常性的有形磨损和排除机器运行中碰到的各种故障,以包管设备在其寿命期内保持必要的性能,发挥其正常效用而发生的支出。它与车间工人操作使用以及设备管理密切相干。四是不便于管理费用的控制评价。管理费用是企业为组织和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所发生的支出,是对管理人员进行考核的重要指标,人为地夸大了管理费用,不利于对管理者进行公平的评价。五是不便于产成品订价。比如,某产品不含修理费的单位生产成本是20元,按20%的毛利确定的不含税单位售价是24元,若含修理费的单位生产成本是22元,按20%的毛利确定的不含税单位售价则是26.40元。假如按不含税单位售价是24元销售势必给企业的盈利带来影响。六是有违“受益原则”。在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下,根据工资总额一定比例计提的“五险一金”等均按受益原则计入相干成本和费用,甚至利息费用和无形资产摊销都有可能计人产品成本,充分体现费用列支的“受益原则”,相反与生产产品直接相干的车间设备修理费却从产品成本中调出计入管理费用,与“受益原则”背道而驰。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建议恢复生产车间设备修理费计入制造费用的规定。
无形资产准则 篇6
在经济发展中,无形资产起到了有形资产不能起到的作用,依靠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比重,已从20世纪初的5%—20%增到目前的70%—90%。从微软到海尔这些世界和中国大大小小的名牌企业,其生存和发展没有一天、一时、一秒不关注着研究、开发,这说明无形资产呈持续发展的趋势,而企业的投资方向已开始向无形资产倾斜,因此无形资产会计信息与会计信息用户的决策具有高度的相关性。由于无形资产固有的特殊性,对其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的规范也越来越受到各国的关注。
一、中外相关准则的基本理论对比
笔者以具有代表性的国际会计准则(IAS38)、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42号商誉和其他无形资产(SFAS No.142)、英国的“商誉与无形资产”准则(FRS10)、澳大利亚无形资产准则(AASB138)和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进行比较研究。
(一)定义及基本内容
我国新准则借鉴IAS38,对无形资产是这样定义的:“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的非货性资产”;它与2001年准则(下文简称“原准则”)的规定是不同的:“无形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可见,原准则对无形资产的界定包含可辨认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即包括商誉;而新准则中无形资产是不含商誉内容的,因为外购商誉属于不可辨认的非货币性资产,而且新准则中除了第十一条“企业自创商誉以及内部产生的品牌、报刊名等,因其成本无法明确区分,不应当确认为无形资产”涉及到商誉外,没有对商誉的任何规定。因为在2006年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第十三条中对商誉做了如下的规定“(一)购买方对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当确认为商誉。初始确认后的商誉,应当以其成本扣除累计减值损失的金额计量。商誉的减值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有关规定处理。”
在IAS38中,商誉同样不属于无形资产的定义范围,“无形资产,指为用于商品或劳务的生产或供应、出租给其他单位、或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对无形资产、商誉分别通过IAS38《无形资产》和IAS22《企业合并》这两个准则规范;根据澳大利亚AASB138对无形资产的定义“是指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也不包括不可辨认的商誉,商誉由AAS18《商誉会计》规定。企业合并中形成的商誉,由AASB3《企业合并》规范。通过以上三者的比较分析可知,国际会计准则、澳大利亚和我国关于“无形资产和商誉”的相关准则的定义内容大致是相同的。
英国FRS10《商誉与无形资产》与ISA38一样,将商誉与无形资产作为两个并列的概念提出,强调无形资产的可辨认性。但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认同商誉与无形资产具有共性之处,因此在同一会计准则中予以规范;同理,美国SFAS No.142《商誉和其他无形资产》承认商誉是一种无形资产,但本准则中无形资产这一术语指的是商誉以外的无形资产。可见,英国、美国对此问题的处理方式是趋同的。
(二)确认和初始计量
我国新准则(2006年)明确规定无形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并且列举出外购无形资产的成本所包括的项目。在此基础上,如无形资产实质上以融资租赁获得时,其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此外,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政府补贴和企业合并取得的无形资产的成本,分别按照相对应的准则来确定,而在这些准则中,实际上都规定了通过以上这些方式取得的无形资产,按照公允价值确定其成本额。
美国SFAS No.142指出,企业应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确定入账成本。成本可以是所给付或所收到资产的公允价值,具体取决于哪个的计量更为可靠;英国FRS10规定,企业从外部取得的无形资产应以成本入账。对于企业合并中取得的无形资产,如果其价值能可靠地计量,则应与商誉分开,并以公允价值入账;如果其市场价值不易确定,则按重置成本入账,所确定的入账金额以不产生或增加合并中的负商誉为限。这些规定与IAS38类似;澳大利亚AASB138第24段指出,无形资产应以成本进行初始计量。无形资产的成本包括所有可直接归属于,或按合理一致的基础分摊于该资产的支付对价,或创造、生产并使其达到预定使用状态的所有支出。这些规定与IAS38类似。可见,这些代表性的会计准则的处理方法是一致的,都是围绕“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计量的,鲜明地体现了各国会计准则的逐步趋同性。
对内部产生的无形资产是否具备确认资格,IAS38指出:“为评价自行开发无形资产是否符合确认标准,企业应将自行开发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同时指出,研究阶段不会产生应予确认的无形资产,因此,这个阶段的支出或费用应在当期确认为损失。而在开发阶段,则可能产生应予确认的无形资产,因而某些符合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开发费用应予资本化”;英国的FRS13“研究与开发会计”同样禁止将研究支出资本化,但作为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允许企业在满足一定条件时,将开发支出确认为一项资产;澳大利亚AASB138、我国新准则(2006年)对此问题的处理方法也是与英国和国际准则、美国的SFAS2“研究与开发支出会计处理”相同的。
(三)摊销方法和时间
笔者选取的国际会计准则、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我国新准则这五种有代表意义的例子,对无形资产摊销方法的规定是一样的,要求摊销方法应当反映出这样一种方式——在该方式下,无形资产的经济利益被消耗或耗尽,并没有强行规定一定要平均摊销。但如果该种方式不能可靠地确定,那么应采用直线法。这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摊销方法的做法更能体现成本与收益配比原则,减少企业的无形资产风险。在前期获得较多超额收益的同时,承担更多的成本费用,并加速无形资产的更新换代。后期由于新的替代技术的出现或者竞争对手的模仿,可能使这种超额收益性逐渐消失。可选用的加速折旧方法包括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
IAS38指出:无形资产的应折旧金额应在其有用寿命的最佳估计期限内系统地摊销。有用寿命自其可利用之日起假定通常不超过二十年,而且对商誉的摊销也跟无形资产一样,采用了同样的要求,即都必须在不超过二十年的期限内予以摊销。
美国FASB No.142将无形资产分为使用年限确定和不确定两种,要求前者应加以摊销,而使用年限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但必须每年进行一次减值测试,一旦减值损失确认后,就不能被转回;商誉不必进行摊销,但必须每年对商誉进行一次减值测试;若某些事件或情况出现令呈报单位的公允价值跌至账面价值以下,则应每半年进行减值评估。FASB将对商誉价值的决定权交给了市场:若市场环境变化降低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则商誉价值减少;企业获利能力不变,则商誉价值不变。如果对商誉进行摊销的话,作为反映获利能力的商誉的价值却随着摊销逐渐减少,而且在摊销时间上,也不同于英国和国际准则那样设定最长摊销时间限制。
澳大利亚AASB138第88段对无形资产是否摊销、摊销方法、摊销时间的规定都与FASB一样,但其94段有特殊规定:“源于合同或法定权利的无形资产,其使用寿命不应超过合同或法定期限”。由于AASB138中的无形资产不包括商誉,所以本准则中没有对商誉是否摊销作任何说明,这一点与FASB的处理方法是不同的。在AAS18《商誉会计》中规定,外购商誉应在其使用寿命内摊销,摊销期限不得超过二十年,摊销方法应为直线法,也可采用可证实的更合适的方法。
英国FRS10第15段至第30段规定,当商誉与无形资产具有有限的经济使用年限时,应当按系统的方法在该年限内予以摊销;当商誉与无形资产的经济使用年限不确定时,就不必予以摊销。外购商誉与无形资产的经济使用年限一般不超过20年。FRS10只规定商誉不应当有残值,无形资产如果有残值并能可靠地加以计量,应当予以确认。除了FRS10,IAS38、AASB138、FASB以及我国都规定,通常情况下无形资产是没有残值的。
我国原准则(2001年)关于无形资产(包含商誉)的摊销采用单一的直线法的处理方式;摊销年限以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为主,最长不得超过十年。这种做法忽视了企业在无形资产使用过程中的管理效率因素,部分优势企业可能通过无形资产使用过程中的后续支出的有效管理,延长该项资产的寿命,超过10年的最高界限。在施行的过程中,我国也逐步意识到这种做法的片面性,为了加快与国际准则趋同的步伐,新准则中(2006年)关于无形资产(不含商誉)的摊销年限和摊销方法都与IAS38相同。
二、对我国与“无形资产和商誉准则”相关的最新准则的再认识
(一)扩充了无形资产的内涵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无形资产的核算范围也应相应扩大。根据经济学理论,资产中涉及的无形资产多达29项,美国会计核算中的无形资产已达29项。比如人力资本作为知识经济下企业的首要资本,“员工素质、管理层的决策管理能力、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和潜力”都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这些都应该纳入无形资产的范畴;再如,品牌价值的高低不仅是评价企业市场营销效果的一个重要参考,而且在企业的兼并收购中也日益成为交易双方谈判的焦点。可口可乐公司市场价值总价值高达1500亿美元,而其账面价值仅为160亿美元,近90%的价值属于无形资产,仅品牌一项就达700亿美元。可见,多数无形资产在财务会计核算与报告披露中得不到反映,游离于财务会计核算系统之外。为了弥补这个缺陷,我国新准则把无形资产定义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务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突破了原准则仅包含7项内容的局限性,扩充了其核算范围。
(二)商誉是否能作为无形资产核算
我国新准则中对无形资产的定义强调了“可辨认性”,因为商誉不符合“可辨认性和控制”,从而将无形资产与商誉分开。企业合并中产生的商誉代表了预期的未来超额经济利益,它可能产生于购入的可辨认资产之间的协同作用,也可能产生于购买者在整项购买合并中准备一并购入、但却不符合在财务报表上确认条件的资产。商誉本身是不可辨认的,因此不属于无形资产的定义范围。相应的,自创商誉也不应确认为资产,因为它不是成本能可靠计量并由企业控制的可辨认资源。商誉与所在的企业密不可分,不能独立于企业而存在,因而,它属于企业整体层次的资产。商誉不能与企业其他资产分开单独出售,而其他资产则可以独立于企业存在。由于企业的商标权等所有其他无形资产都符合单项资产的性质,因此应当将商誉从无形资产范畴中剥离出来。
(三)公允价值的引入
按照基本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指的是“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在无形资产的计量中引入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一方面,允许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无形资产,可使无形资产的价值更符合其实际的市场价值,更好地反映经济事实,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性;另一方面,由于公允价值的确定本身就存在着不确定性,第三方很难判断企业所采用的公允价值在实质上是否真正“公允”。同时,多种计量属性并存也使得企业计价灵活,选择空间增大,从而可能导致其进行更多的盈余管理。可见,公允价值的引入对无形资产的计量实务提出了新的挑战。
(四)信息披露方式的多样化
为了满足报表使用者的要求,做出相对更正确的决策,可以用丰富多样的信息披露方式,定量、定性地披露无形资产会计信息。1.编制反映无形资产动态变化的明细附表。主要反映无形资产种类、来源渠道、增减金额、结余金额,摊销金额,转让收入等信息,分类列式无形资产的减值准备。对于投资数额较大的无形资产,要单独列报,研究开发费用的开支情况应单独说明。2.针对笔者在前面所提到的一些应该扩大无形资产核算范围的内容,比如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为员工和社会的认可程度、管理人员思想素质以及经营技能方面的高低,关于管理人员和股东的信息及前瞻性信息,这些很难用货币计量,但对信息需求者却十分重要。笔者建议可以采用非货币性手段进行定性反映,这部分内容可在财务报告说明书中披露。
(五)对商誉核算的建议
浅析新旧无形资产会计准则 篇7
一、无形资产的涵义
(一)无形资产的涵义。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
(二)无形资产的特征。
1、无形资产没有实物形态,但又依赖实体而存在。无形资产看不见,摸不着,是把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区分开来的标志,但无形资产又依赖一定实体而存在,没有依托的实体,无形资产便成为空中楼阁。2、具有可辨认性。3、属于非货币性长期资产。无形资产属于非货币性资产且能够在多个会计期间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无形资产的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其价值将在各个收益期间逐渐摊销。
二、新旧无形资产会计准则的比较
(一)无形资产的确认。
2001版的准则确认: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无形资产可分为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可辨认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等;不可辨认无形资产是指商誉。”
新准则确认: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且明确了“可辨认标准”——符合以下条件之一:(1)能够从企业中分离或者划分出来,并能单独或者与相关合同、资产或负债一起,用于出售、转移、授权许可、租赁或者交换。(2)源自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利,无论这些权利是否可以从企业或其他权利和义务中转移或者分离,新准则明确了无形资产不包括商誉,把商誉单独作为一个长期资产来处理。
(二)无形资产摊销和减值。
企业应当于取得无形资产时分析判断其使用寿命。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应进行摊销。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其残值应当视为零。对于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应当自可供使用(即其达到预定用途)当月起开始摊销,处置当月不再摊销。
新准则对于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在持有期间内不予摊销,但需要至少于每一会计期末进行减值测试。需要计提减值准备的,应计提有关的减值准备。新准则规定,对某项无形资产摊销所使用的方法应依据从资产中获取的预期未来经济利益的预计实现方式来选择,并一致地运用于不同会计期间。对于无法可靠确定预期实现方式的,应采用直线法摊销。新准则要求对无形资产进行资产减值测试,资产减值准备一旦提取就不允许冲回。此条规定将极大地遏制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粉饰财务报告,调整利润的行为。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包括直线法、生产总量法等。企业选择的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应当反映与该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无法可靠确定预期实现方式的,应当采用直线法摊销。
2001版准则规定,无形资产的成本,应自取得当月起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分期平均摊销,如果预计使用年限超过了相关合同规定的收益年限或法律规定的有效年限,则摊销年限应按孰短原则确定,如果合同与法律都没有规定有效年限,摊销期不应超过10年。
(三)研发支出。
2001版准则规定: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依法申请取得前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应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无形资产在确认后发生的支出,应在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
新准则的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研究是指为获取并理解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调查。开发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在同时满足规定条件的,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新准则对于研究开发费用的处理进行了修订,增加了“研发支出”这一科目,规定企业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全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 (管理费用) 。而开发阶段的支出符合5条资本化条件的可以资本化, 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2001版准则采用的是稳健原则,也体现了国家对企业研发活动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但是不符合真实性原则,无法全面反映无形资产的实际价值;新准则体现了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更符合配比原则。
(四)无形资产净残值。
2001版准则没有界定无形资产的残值问题,新准则对无形资产的残值有了新的规定,它认为无形资产的残值一般为零,但若有第三方承诺在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愿意以一定的价格购买该项无形资产,或是该无形资产存在活跃的市场,通过市场可以得到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的残值信息,并且从目前情况看,在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该市场还可能存在的情况下,无形资产可以存在残值。
不难看出,新的《无形资产》准则,不仅从定义上、范围上对无形资产做了修订,更是从会计核算上对无形资产做了完善和补充。引进了货币的时间价值观念,使新的《无形资产》更具有可操作性、更具有国际性,体现了与国际趋同的理念。
参考文献
[1]、吴伯凡, 《新会计准则与旧会计准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比较》【J】, 《经济论坛》, 2006.16
[2]、孙明, 《浅谈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几个主要变化》, 《经济问题探索》, 2006.10
无形资产新旧会计准则的比较 篇8
关键词:无形资产,计量,摊销,准则
随着我国企业的经营环境和经营理念等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企业争相研究新技术并尽力将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使得我国2001年颁布的无形资产准则日益显现出其不适应性。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正式发布了新的会计准则体系,这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本文就新、旧无形资产会计准则的一些重要规定进行比较分析。
一、无形资产定义不同
旧准则规定无形资产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无形资产分为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新准则规定无形资产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无形资产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认为其具有可辨认性: (1) 能够从企业中分离或者划分出来,并能单独用于出售或转让。 (2) 源自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利,无论这些权利是否可以从企业或其他权利和义务中转移或者分离。
二、无形资产计量不同
(一)无形资产形初始计量不同
1、外购无形资产。旧准则规定外购取得的无形资产按实际支付的价款作入账价值。新准则规定外购无形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项资产达到预定用途所发生的其他支出。购买无形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无形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
2、投资者投入无形资产。旧准则规定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应以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作为入账价值。新准则取消了旧准则“企业为首次发行股票而接受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应以该无形资产在投资方的账面价值作为入账价值”;增加“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二)无形资产后续确认不同
旧准则规定无形资产在确认后发生的支出,应在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新准则明确规定无形资产的支出,除下列情形外,均应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1) 符合本准则规定的确认条件、构成无形资产成本的部分; (2) 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取得的、不能单独确认为无形资产、构成购买日确认的商誉的部分。
三、内部研究开发费用的确认不同
旧准则规定“企业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其入账价值应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确定;依法申请取得前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应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新准则规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研究阶段的支出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确认为无形资产: (1) 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 (2) 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 (3) 无形资产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的,应当证明其有用性; (4) 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 (5) 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
四、无形资产的摊销不同
新准则规定只有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才予以摊销,无形资产摊销期限和摊销方法的变革,具体表现为:
1、摊销方法:
旧准则规定无形资产一律采用直线法分期平均摊销。新准则规定,企业选择的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应当反映与该项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无法可靠确定预期实现方式的,应当采用直线法摊销。
2、摊销的期限:
旧准则规定,无形资产按预计使用年限平均摊销,如果预计使用年限超过了法定年限,其法定年限就作为摊销期限,如果预计使用年限超过了法定年限,其法定年限就作为摊销期限。但是如果其受益年限小于法定年限,则以受益年限为摊销年限。如果没有法定年限,又没有受益年限,则摊销期不应超过10年。新准则提出了应当自无形资产可供使用时起,至不再作为无形资产确认时止的有限使用寿命内摊销,但没有具体规定摊销期限的确定方法。
3、残值:
旧准则规定,无形资产的残值只能为零。新准则规定,残值假定为零,但下列情况除外: (1) 有第三方承诺在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购买该无形资产。 (2) 可以根据活跃市场得到预计残值信息,并且该市场在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很可能存在。
4、减值:
以我国实际运行情况看,旧准则中规定的“允许对已经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予以转回”已经成为一些企业操纵损益的主要手段,不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新的会计准则体系增加了资产减值准则,资产减值准则明确规定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不得转回。新准则实施以后,将不会有利用减值准备转回而迅速改善财务状况的现象,使得报表信息更加客观真实。
会计制度因会计环境的需要而产生,也因会计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发展。无形资产会计准则的发布体现了无形资产在现代企业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受到更多的信息相关者的关注。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关于无形资产准则重要变化的思考 篇9
一、无形资产定义的变化
在无形资产的定义上, 旧准则规定, 无形资产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 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而且还指出, 无形资产分为可辨认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 其中不可辨认无形资产指商誉。
而新准则规定,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这个定义扩大了无形资产的外延。并且还规定, 商誉的存在无法与企业自身相分离, 不具可辨认性, 故不属于本准则的无形资产。
在无形资产的定义上, 新准则比较于旧准则, 首先取消了长短期的限制, 旧准则中规定了无形资产是企业的长期资产, 而在新准则中就没有了这层规定;其次是新准则强调无形资产是具有可辨认性的, 不再将其分为可辨认与不可辨认了。那么, 不可辨认的商誉就不在其中, 而是在企业合并相关准则中规定;再次是新准则中无形资产可辨认性标准的第二条中以“源自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利”的具有描述性的这种规定方法代替了旧准则中“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的一一列举的方法。这种描述性的规定能避免列举法出现挂一漏万的局限。
二、无形资产划分范围的变化
与旧准则相比, 新准则将旧准则中包含的部分内容排除在外, 而在另外的相关准则中加以规范。
旧准则规定, 商誉是不可辨认的无形资产, 又规定该准则不适用企业合并中产生的商誉。而在新准则中明确规定本准则不适用于商誉, 也不适用于作为投资性房地产的土地使用权和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具体如下所示: (一) 作为投资性房地产的土地使用权, 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 (二) 企业合并中形成的商誉, 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 (三) 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 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
三、无形资产计量的变化
(一) 关于无形资产初始确认的比较。
在投资者投入无形资产的初始入账价值的规定上, 旧准则中指出, 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 应以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作为入账价值。但是, 企业为首次发行股票而接受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 应以该无形资产在投资方的账面价值作为入账价值;而新无形资产准则中第十四条则统一为, 投资者投入无形资产的成本, 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 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相比较而言, 新准则强调了“投资双方确认”的形式必须是有合同价或者协议价, 更强调了价款必须“公允”这一概念。这就要求企业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作为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在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情况下, 就应当按照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入账价值, 所确认的初始成本与实收资本或股本之间的差额调整资本公积。这样的规定增加了企业的资产和权益。
同时, 在新准则中增加了对购入无形资产延期支付的核算办法, 即购买无形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 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 无形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 除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应予资本化的以外, 应当在信用期间内计入当期损益。相关分录为:借“无形资产”科目, 按应支付的金额, 贷“长期应付款”科目, 按其差额, 借“未确认融资费用”科目。这个规定比起旧准则, 考虑了货币的时间价值这一问题。
(二) 关于无形资产后续支出的比较。
旧准则中规定, 无形资产在确认后发生的支出, 应在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 但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 其相应的注册费、律师费予以资本化, 作为无形资产的入账成本。
相比较而言, 在新准则中对无形资产的规定更为复杂一些, 它改变了旧准则中研究开发支出一律费用化的规定, 引入了《国际会计准则》中的做法, 将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区分为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要求对于企业已经作为无形资产进行确认的, 但是还在进行中的需要研究开发的项目, 在取得后发生的支出应当再次区分为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 按照研究与开发费用的处理方法进行确认。即研究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应予以全部费用化, 计入当期损益 (管理费用) ;研究达到一定的阶段而进入开发阶段后发生的费用, 如果符合5个资本化条件的, 允许资本化, 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计入当期损益 (管理费用) 。
新准则中规定的划分研发费用, 且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开发费用可以资本化的规定比旧准则更为先进。首先, 开发费用资本化更能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因为将开发费用资本化后, 将作为无形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 可以向报表信息的使用者、投资者反映企业管理层对无形资产预期产生收益的信息。其次, 对企业内部开发费用允许资本化的会计处理方法将增加企业资产价值, 增加开发期企业的收益。但是, 对于判断开发阶段的费用是否符合资本化条件, 就需要会计人员具有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了。
四、无形资产在摊销上的变化
关于无形资产的摊销, 旧准则中规定, 无形资产的成本, 应自取得当月起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分期平均摊销。如果预计使用年限超过了相关合同规定的受益年限或法律规定的有效年限, 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按如下原则确定: (1) 合同规定了受益年限但法律没有规定有效年限的, 摊销年限不应超过受益年限; (2) 合同没有规定受益年限但法律规定了有效年限的, 摊销年限不应超过有效年限; (3) 合同规定了受益年限, 法律也规定了有效年限的, 摊销年限不应超过受益年限与有效年限两者之中较短者。如果合同没有规定受益年限, 法律也没有规定有效年限的, 摊销年限不应超过10年。
而在新准则中, 对于摊销这部分有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提出了预计净残值的标准;然后又将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分开采用不同的会计方式进行处理。新无形资产准则第十六条第十七条规定, 企业应当于取得无形资产时分析判断其使用寿命。并且对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 其应摊销金额应当在使用寿命内系统合理摊销。企业对于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 在持有期间内不予摊销, 但需要至少于每一会计期末进行减值测试, 且企业应当在每个会计期间对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进行复核。
相比较新准则而言, 旧准则的规定过于笼统, 难以适应日益复杂的无形资产现状。而且从摊销时间而言, 也没有考虑到不同种类无形资产的时间价值。新准则中规定的企业选择的无形资产摊销方法, 应当反映与该项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无法可靠确定预期实现方式的, 应当采用直线法摊销, 这更具人性化, 更具有可行性。另外, 对无形资产使用寿命有限和无限加以划分的这一规定, 可以让摊销对象更加明确, 同时有关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再采用摊销的办法, 而是采用减值测试的规定, 可能改变企业的资产和损益状况。
五、无形资产发生减值的变化
在无形资产减值的问题上, 旧准则中规定, 只有表明无形资产发生减值的迹象全部消失或部分消失, 企业才能将以前年度已确认的减值损失予以全部或部分转回;转回的金额不得超过已计提的减值准备的账面余额。
而在新准则中增加了资产减值准则, 且规定如果无形资产发生了减值, 则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方法处理。在资产减值准则第十七条中规定, 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 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新准则明确指出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得转回的规定, 比起旧准则进步了不少, 因为这样一来, 就大大地防止了企业操纵会计利润, 调整利润的行为, 有效遏制了上市公司当年巨额提取减值准备, 次年再转回, 随意调节利润的现象。
六、无形资产净残值规定的变化
此规定的变化在于不再限定净残值为零。旧准则规定无形资产全额摊销, 不存在净残值。新准则中规定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 其残值应当视为零, 但下列情况除外:有第三方承诺在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购买该无形资产;可以根据活跃市场得到预计残值信息, 并且该市场在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很可能存在。这个规定比旧准则更加合理, 考虑了有可能会存在的影响无形资产净残值让其不为零的情况。
七、无形资产在披露上的变化
新准则中, 无形资产的披露增加了“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的估计情况、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使用寿命不确定的判断依据、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用于担保的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当期摊销额等情况、计入当期损益和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支出金额”;删除了对土地使用权的取得方式和取得成本的披露要求。
可以看出, 新准则对于无形资产披露的要求比旧准则更为详尽和实用, 进一步贯彻了会计的相关性原则, 在保护了企业一些商业秘密和企业主体利益的同时也能够为会计报表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更多的与决策有关的会计信息和相关的价值投资判断。
摘要: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了新会计准则, 并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首先执行, 鼓励其他企业执行。由于无形资产在经济生活和企业经营管理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所以笔者对新、旧准则中关于无形资产的定义、范围、计量、研究开发费用等重要变化进行思考分析, 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新无形资产准则。
关键词:新旧会计准则,无形资产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S].2006.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讲解 (2006)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3]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中级会计实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
[4]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
中缅无形资产会计准则比较 篇10
目前, 中国已成为缅甸最大的贸易伙伴国, 2010~2011财政年度 (2010年4月1日至2011年3月31日) , 两国贸易额达到53亿美元, 预计2011~2012财年可达60亿美元。在外国投资方面, 中国也是外国在缅最大投资国, 迄今在缅共有72个投资项目, 总金额158亿美元。1中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 使中国和缅甸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拟从无形资产的相关概念、无形资产准则的适用范围、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和披露等方面, 研究中缅无形资产具体会计准则的差异, 以期促进中缅两国会计准则趋同。
一、关于无形资产相关概念的比较
对中缅会计准则中有关无形资产概念进行比较可以看出, 两国会计准则都提出了对无形资产研究和开发的定义。不同点在于:
(一) 可辨认性标准不同
我国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定义中的可辨认性标准作出了两方面的界定。我国无形资产会计准则规定了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 并规定了可辨认性的两个判断标准。而缅甸会计准则没有提出明确的判断无形资产可辨认性的标准。
(二) 无形资产定义的范围不同
缅甸会计准则中除了对无形资产研究和开发作出定义外, 还对摊销、有用寿命、应折旧金额、残值、公允价值、减值损失、账面金额作出了定义。与我国会计准则相比, 缅甸会计准则中与无形资产有关的定义更全面。
二、无形资产会计准则适用范围比较
将中缅两国无形资产具体会计准则关于适用范围的规定进行比较可以看出, 两国无形资产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是有差异的:我国无形资产会计准则适用于除作为投资性房地产的土地使用权、企业合并中形成的商誉和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之外的所有无形资产。而缅甸无形资产会计准则不适用于其他缅甸会计准则规范的无形资产、金融资产、矿产权, 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 以及保险企业与保单持有人之间签订的合同所产生的无形资产。与缅甸无形资产会计准则相比, 我国无形资产会计准则规定的适用范围更大。
三、无形资产确认比较
将中缅两国无形资产会计准则关于无形资产确认的规定进行比较来看, 两国会计准则关于无形资产确认条件、无形资产项目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支出的确认和自创商誉及内部产生的品牌、报刊名等不确认为固定资产的规定是相同的, 不同点在于:
(一) 无形资产后续支出的确认不同
根据我国会计准则规定, 企业取得无形资产后发生的后续支出应划分为研究阶段支出和开发阶段支出, 研究阶段支出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开发阶段支出如果满足无形资产确认的条件应确认为无形资产, 不满足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 计入当期损益。缅甸无形资产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的后续支出没有作出划分研究阶段支出和开发阶段支出的规定, 只是规定如果无形资产购置或完成后发生的后续支出很可能使企业产生超过其原来预计的业绩水平的未来经济利益, 且能够可靠地计量和分摊至该无形资产, 则该无形资产的后续支出应计入无形资产的成本, 否则, 应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
(二) 无形资产项目支出的确认不同
企业在以前年度财务报告或中期财务报告中初始确认为费用的无形资产项目支出的确认不同。缅甸无形资产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在以前年度财务报告或中期财务报告中初始确认为费用的无形资产项目支出, 不应在以后确认为无形资产成本的一部分。而我国无形资产会计准则对此没有作出明确规定。
四、关于无形资产计量的比较
(一) 无形资产初始计量的比较
将中缅两国无形资产具体会计准则关于无形资产初始计量的规定进行比较可以看出, 两国会计准则都规定无形资产以成本进行初始计量, 但我国会计准则还分别对外购、自行开发、投资者投入、非货币交易、债务重组、政府补助和企业合并等不同渠道取得的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作出进一步的详细规定, 缅甸会计准则对此没有做出具体说明。相比较而言, 我国会计准则的规定更为详细具体, 更具有可操作性。
(二) 无形资产后续计量的比较
1. 相同点
根据缅甸会计准则规定, 无形资产后续计量方法有基准处理方法和允许选用的处理方法两种。将中缅两国无形资产会计准则关于无形资产后续计量的规定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以下相同点:
第一, 关于无形资产摊销方法的规定是相同的。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企业选择的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应当反映与该项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 如果无法确定预期实现方式, 应当采用直线法摊销。缅甸无形资产会计准则也有相同规定。
第二, 无形资产摊销额的确认相同。我国无形资产会计准则规定, 无形资产的摊销额一般应计入当期损益, 其他会计准则另有规定的除外。缅甸无形资产会计准则也有相同规定。
第三, 无形资产残值的确定相同。两国无形资产会计准则都规定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的残值应当视为零, 但如果第三方承诺在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购买该无形资产, 或者可以根据活跃市场得到预计残值信息, 且该市场在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很可能存在的情况除外。
第四, 定期复核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及摊销方法的规定是基本相同的。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企业至少应每年年末对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及摊销方法进行复核。无形资产的预计使用寿命及摊销方法与以前估计不同时, 应当改变摊销期限和摊销方法。企业还应在每个会计期间对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进行重新复核。如有证据表明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是有限的, 应当估计其使用寿命, 并按准则规定处理。缅甸无形资产会计准则也有相似规定。
2. 不同点
第一, 关于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的规定不同。我国无形资产会计准则规定取得无形资产时应分析判断其使用寿命, 对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 应估计使用寿命的年限或者构成使用寿命的产量等类似计量单位数量;无法预见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期限的无形资产, 应当视为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 没有规定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的最高限额, 而缅甸会计准则没有要求对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进行分析判断, 但规定使用寿命不超过20年。
第二, 关于对无形资产重估价的规定不同。我国会计准则没有规定无形资产可以重估价进行后续计量, 而缅甸会计准则允许选用重估价进行后续计量, 重估价是无形资产重估日的公允价值减去随后发生的累计摊销额和累计减值损失后的余额。公允价值应参考活跃市场予以确定。如果某项已重估的无形资产因无对应的活跃市场而不能重估, 则应以成本减去累计摊销和减值后的余额作为其账面金额。如果某项已重估的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不再有可参考的活跃市场价格予以确定时, 则该无形资产的账面金额应以最近一个重估日的重估价减去随后发生的累计摊销额和累计减值后的余额确定。无形资产重估的增值额以重估价盈余科目直接贷记股东权益, 但是, 如果这项增值是同一无形资产以前被确认为费用的重估减值的转回, 则该重估增值应确认为收益。无形资产重估的减少额应确认为费用。如果重估减值没有超过重估盈余科目的贷方余额, 则该重估减值应直接借记相关的重估价盈余科目。
第三, 关于无形资产减值转回的规定不同。我国会计准则和缅甸会计准则关于无形资产的减值的确认和计量的规定是基本相同的, 但我国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 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而缅甸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判定是否已有迹象表明以前年度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不再存在或已经减少。如果是, 企业应估计该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在最后一次确认资产减值损失以后, 只有确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中所使用的估计发生改变时, 才能转回以前年度已确认的减值损失。在这种情况下, 资产的账面金额应增至其可收回金额, 这种增加即为资产减值的转回。
五、关于无形资产披露的比较
将中缅两国无形资产具体会计准则关于无形资产披露的规定进行比较可以看出, 两国会计准则都要求按无形资产类别披露其期初和期末账面余额、累计摊销额及减值准备累计金额, 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计入当期损益和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支出金额。但两国会计准则关于无形资产披露的规定的不同之处在于:
第一, 我国会计准则要求披露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的估计情况、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使用寿命不确定的判断依据等信息, 而缅甸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没有要求披露按其使用寿命分类的信息。
第二, 缅甸会计准则要求按无形资产类别披露表明期初和期末账面金额之间的调整事项, 如果无形资产在超过20年的期限内摊销, 则应披露超过20年期限摊销的原因, 还应披露对企业的财务报表具有重要影响的单项无形资产的账面金额和剩余摊销期限, 以及以政府补助的方式取得并以公允价值进行初始确认的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账面金额和后续计量时所采用的处理方法。如果无形资产以重估价反映, 还应按无形资产的类别披露重估价的有效日期、已重估的无形资产的账面金额和按基准处理方法记录, 并反映在财务报表中的账面金额和与无形资产相关的重估盈余金额的期初和期末数。与我国会计准则相比, 缅甸会计准则要求披露的内容更详细, 而我国会计准则没有要求披露这些信息。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2]冯丽丽, 郭焕书.IAS37与我国固定资产准则的比较研究[J].财会月刊 (会计) , 2006, (12) .
[3]李保婵.中越固定资产准则之比较[J].财会月刊 (综合) , 2008, (5) .
[4]池昭梅.中越会计规范趋同研究[J].财会月刊 (理论) , 2008, (4) .
[5]曹云华.东盟再认识[J].东南亚研究, 2007, (4) .
[6]向振军, 周映群.中国-东盟会计趋同的可行性分析[J].北方经济, 2007, (4) .
[7]梁淑红.关注中国-东盟会计趋同[J].东南亚纵横, 2004, (7) .
[8]李宝民, 包秀娟, 孙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增值税趋同问题研究[J].东南亚纵横, 2007, (1) .
[9]何昊.中越成本费用会计处理之比较[J].财会月刊 (综合) , 2008, (3) .
[10]许宁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现状与前景.[J].东南亚纵横, 2010, (11) .
无形资产准则 篇11
关键词:会计准则;无形资产审计;研发费用
一、引言
2007年起实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在很大方面发生了变化,在财务会计报告目标方面,强化了决策的有用性要求;在会计处理方面,确立了资产负债表观的中心地位;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方面,注重客观性和相关性并重。这贯穿整个准则始终,体现在具体的会计核算中,以下就新准则下无形资产的处理和审计进行分析。
二、新准则下无形资产处理的利弊分析
1.从无形资产定义角度看
而新准则明确规定无形资产是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并根据实际情况和国际惯例,明确规定自创商誉不应确认为无形资产,合并中形成的商誉适用相关会计准则。
2.从无形资产确认和初始计量角度看
旧准则13条规定:“自行开发并依法取得的无形资产,其入账价值应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确定;依法取得前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应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
但是,关于无形资产资本化还是费用化在我国一直存在争论。新准则将无形资产自行开发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并给出了定义,允许符合条件的开发支出资本化,这将给企业带来一系列有利影响。但在实际业务中,无形资产研发周期长、风险大、业务复杂,对于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划分与界定有时并不明确,而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划分决定着研发支出的费用化和资本化,直接影响企业的利润和资产。同时,根据新会计准则,开发费用资本化是非强制性的,是允许项目而非强制性的,很大程度上依赖管理层的主观判断和客观需要,具体会计处理将受到不同利益驱动的影响。因此,这两项因素有可能导致自行开发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成为盈余管理工具,为利润调节提供了新空间。
3.从后续计量角度来看
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主要包括无形资产摊销和减值处理。旧准则对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也划为摊销范围之内,并规定“摊销年限不应超过十年”。在无形资产发生减值后,在符合条件时可以转回。而新准则将无形资产分为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分别进行处理。
三、新会计准则下无形资产审计内容
1.审计无形资产内部控制制度
完善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是无形资产会计处理的基础。
2.审查无形资产的确认和初始计量
(1)审查无形资产确认
审计人员对每项无形资产都要进行验证,核对相应的的文件资料,确定其所有权是否归被审计单位。若有虚列或不当之处,应先查明原因,然后提请被审计单位给以调整。
(2)审查无形资产的研发费用处理
根据上文的分析,可知研发费用处理是审计的重点内容。审计人员首先要审核被审计单位对“研究”与“开发”阶段划分是否正确,要有依据。然后要对两个阶段的账务处理进行审查,新会计准则规定,研究阶段支出全部费用化,即入当期损益,无法将二者区分开的全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审计人员在审核过程中应注意企业有无故意混淆两个阶段支出,将费用化的支出资本化,获奖资本化的支出费用化,同时审查费用金额,以判断企业是否利用新会计准则进行盈余管理或舞弊。
3.审查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
(1)审查无形资产的摊销
新准则中规定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的摊俏采有用类似固定资产的方法进行摊捎,计入管理费用或制造费用。对使有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摊俏只在每个会计期间进行减值测试。审计人员审查无形资产的摊销时,要审核其是否使有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对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应审查是否计提摊销,摊销期摊销方法和金额的计算是否正确,有无用无形资产的摊销来调节损益。
(2)审查无形资产减值处理
新会计准则的规定虽减少了企业在此方面的舞弊行为,但审计人员在审核中应该注意被审计单位是否定期进行减值测试,由于准则并没有具体规定减值测试是否合理的标准,所以这更加依赖审计人员的主页判断。在计提减值准备方面,计提是否达到规定的条件,计提的金额是否正确。
从整体上看,新准则关于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更为规范,信息质量进一步提高。新准则更为明确地定义了无形资产,无形资产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技术性,新会计准则在给予企业更大会计处理自主权的同时,也给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提出更高的审计要求,所以必须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同时参考知识产权、资产评估等知识,以使审计工作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孙建国 吴少平:具体会计准则全书[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
[3]潘上永:中国会计准则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无形资产准则 篇12
1 无形资产的适用范围
旧准则中的“无形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或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既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可辨认无形资产, 也包括商誉等不可辨认无形资产。而新准则中的“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与旧准则相比, 新准则强调了无形资产的“可辨认性”特征, 这样就把企业自创的商誉以及企业内部产生的品牌、报刊名等排除在无形资产之外了。这样就使得我国无形资产的会计确定、计量和报告同国际上的通例具有了可比性, 也有利于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化的竞争, 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 研究开发费用的费用化和资本化会计处理的修订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 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就必须加强研究和开发工作。企业进行内部研究项目的开发, 必须投入人力和物力, 发生各种支出。而对这些支出的核算, 旧准则中规定“企业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 其入账价值应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确定;依法申请取得前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 应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这样处理必然引起开发阶段利润的下降, 管理者不愿因为业绩下降而引起投资者不满, 于是就减少开发经费支出, 这样短期利润数字可能比较好看, 但却损害了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新准则对研究开发费用的费用化进行了修订, 研究费用依然是费用化处理, 进入开发程序后, 对开发过程中的费用如果符合相关条件可以资本化。这就要求企业能正确划分研究与开发两个阶段, 才能正确确定费用化与资本化的支出。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研究阶段, 其最大的特点在于探索性, 已进行的研究项目将来是否会转入开发、开发后会否形成无形资产等, 均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该阶段的支出不能资本化自然是合理的。而开发费用的资本化, 可以减轻管理者在开发阶段的利润指标压力, 从而提高企业在开发投入上的热情, 促使企业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 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促使企业的业绩及现金流实现长期的同向增长, 使公司进入良性循环周期, 提高企业价值水平。
3 增加了不确定使用寿命的无形资产
旧准则未规定无使用寿命的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新准则增加了不确定使用寿命的无形资产。根据可获得的相关信息判断, 如果无法合理估计某项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的, 应将其作为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进行核算, 并对其进行了规定“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是指该无形资产无法预见其为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 对于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 在持有期间内不需要进行摊销, 但应当在每个会计期间进行减值测试。”这样做有可能改变企业的资产和损益情况。
4 无形资产摊销的变化
旧准则规定, 无形资产的成本应自取得当月起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分期平均摊销。而新准则规定, 企业摊销无形资产, 应当自无形资产可供使用时起至不再作为无形资产确认时止, 按照反映与该项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进行摊销, 无法可靠确定预期实现方式的, 应当采用直线法摊销。新准则还增加了每年年末对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以及摊销方法进行复核的规定, 以及在每个会计期间对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进行复核的规定。一旦发现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及摊销方法与以前估计不同, 可以及时调整, 使会计处理更加符合当前的经济实质, 比较客观地反映无形资产的摊销额及账面价值。
5 无形资产初始计量的变化
新旧准则对不同渠道取得的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均作出了规定, 但是, 构成无形资产成本的内容发生了一些变化, 具体概括如下:
(1) 外购的无形资产。
旧准则指出, 购入的无形资产以实际支付的价款作为入账价值。新准则规定更全面。首先, 规定了外购无形资产的成本应包括的内容, 指出外购无形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进口关税和其他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项资产达到预定用途所发生的其他支出。其次, 新准则又进一步规定, 对于购入无形资产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价款, 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 无形资产的初始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 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 除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应予资本化的以外, 应当在信用期间内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 计入当期损益。
(2) 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
根据旧准则, 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的成本只包括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而根据新准则, 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的成本包括自满足无形资产确认的三个条件和追加的确认条件后至达到预定用途前所发生的支出总额。
(3) 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
根据旧准则, 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以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作为入账价值;但企业为首次发行股票而接受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 应以无形资产在投资方的账面价值作为入账价值。而新准则规定, 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应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作为成本, 但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4)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政府补助和企业合并取得的无形资产的成本, 应当分别按照相关准则确定。
6 无形资产的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