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形资产减值会计核算(共12篇)
无形资产减值会计核算 篇1
一、无形资产摊销的理论依据
(一) 以权责发生制为理论基础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无形资产能在较长的时间里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而对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 其价值将随时间的推移而减损, 因此, 要将无形资产价值按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分期计入费用, 而这正是权责发生制基础具体要求的体现。
(二) 以配比原则为依据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 其应摊销金额应当在使用寿命内系统合理摊销”, “企业选择的无形资产摊销方法, 应当反映与该项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 这种将摊销金额与其产生的经济利益联系起来的思想, 正是配比原则的具体体现。
(三) 与生产经营密切相关
无形资产摊销的计提按月进行, 分别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当期费用, 属于因正常时间推移在不同会计期间的成本或费用, 具有系统性和关联性。
二、无形资产由摊销转为不摊销的会计处理
(一) 无形资产残值重估后高于其账面价值
如果无形资产的残值重新估计以后高于其账面价值的, 则无形资产不再摊销, 直至残值降至低于账面价值时再恢复摊销。
[例1]2000年1月2日, A公司以银行存款100万元外购一项专利权, 款项已支付。该项专利权用于产品生产。同日A公司与B公司签定合同, 约定10年后转让给B公司, 可以根据活跃市场得到预计残值信息, 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可能存在残值为10万元, 采用直线法摊销。假定到2006年末预计残值为40万元。
分析:2006年末对残值进行复核, 其预计残值为40万元。2006年12月31日该项无形资产已摊销7年, 累计摊销金额为63 (9×7) 万元, 账面价值=100-63=37 (万元) , 低于重新估计的残值40万元, 则该项无形资产不再摊销, 直至残值降至低于其账面价值时再恢复摊销。
(二) 持有待售的无形资产
同时满足下列条件:一是企业已经就处置该无形资产作出决议;二是企业已经与受让方签订不可撤销的转让协议, 三是该项转让将在一年内完成。企业持有待售的无形资产, 应当对其预计净残值进行调整, 不进行摊销, 按照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孰低进行计量。
[例2]A公司2000年1月2日以银行存款100万元外购一项专利权, 款项已支付。该项专利权用于产品生产。同日A公司与B公司签定合同, 约定10年后转让给B公司, 可以根据活跃市场得到预计残值信息, 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可能存在残值为10万元, 采用直线法摊销。假定到2006年末, 企业决定将其出售。
(1) 假设该专利权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为40万元;
分析:2006年末决定将其出售。2006年12月31日该项无形资产已摊销7年, 累计摊销金额为63 (9×7) 万元, 账面价值=100-63=37 (万元) , 低于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40万元, 按照孰低原则, 不调账。
(2) 假设该专利权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为27万元。
分析:2006年12月31日该项无形资产已摊销7年, 累计摊销金额为63 (9×7) 万元, 账面价值=100-63=37 (万元) , 高于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27万元, 即调整后的预计净残值为27万元。
借:资产减值损失 100000
贷: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100000
三、无形资产由不摊销转为摊销的会计处理
(一) 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开始摊销
对于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 如果有证据表明其使用寿命是有限的, 则应估计其使用寿命并开始进行摊销。
(二) 使用寿命确定的无形资产恢复摊销
无形资产的残值重新估计以后不再高于其账面价值, 恢复摊销。
[例3]承例1, 假定到2007年末预计残值为27万元。
分析:2007年末对残值进行复核, 其预计残值为27万元。由于2007年未对该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 所以到2007年12月31日该项无形资产累计摊销金额仍为63 (9×7) 万元, 账面价值=100-63=37 (万元) , 高于重新估计的残值27万元, 则该项无形资产应恢复摊销。2008年该项无形资产的摊销金额= (100-63-27) / (10-8) =5 (万元) 。
借:制造费用 50000
贷:累计摊销 50000
持有待售的无形资产不再满足持有待售的确认条件, 恢复摊销。被划归为持有待售的无形资产, 不再满足持有待售无形资产的确认条件时, 企业应当停止将其划归为持有待售, 恢复摊销。
四、无形资产摊销的总结与启示
(一) 无形资产摊销的核算要借助会计职业判断
首先, 企业应于取得无形资产时分析判断其使用寿命;其次, 判断无形资产的应摊销金额, 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的应摊销金额为其成本扣除预计残值后的金额;再次, 判断选择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 应当反映与该项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 无法可靠确定其预期实现方式的, 采用直线法摊销。
(二) 重估残值高低引起的摊销转化
对于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 其残值确定以后, 在持有无形资产的期间内, 至少应于每年年末进行复核。如果无形资产的残值重新估计以后高于其账面价值, 则无形资产不再摊销, 直至残值降至低于账面价值时再恢复摊销。
(三) 持有待售确认条件满足与否引起的摊销转化
持有待售的无形资产不进行摊销, 按照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孰低进行计量。持有待售的无形资产不再满足持有待售的确认条件时, 恢复摊销。
(四) 使用寿命确定与否引起的摊销转化
对于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 如果有证据表明其使用寿命是有限的, 则应估计其使用寿命并开始进行摊销。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无形资产减值会计核算 篇2
一、什么是无形资产?它的特征是什么?主要包括什么内容?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
无形资产的特征:
1、没有实物形态
2、非货币性长期资产
3、为企业使用而非出售的资产
4、无形资产在创造经济利益方面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5、有偿取得的无形资产的主要内容: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
二、无形资产的确认条件是什么?
无形资产确认需要符合的两个条件:
1、无形资产所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无形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三、无形资产使用寿命如何确定?
1、有使用年限的无形资产,按照以下顺序确定
(1)有法律法规规定的,如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
(2)无法律法规规定的,看合同是否有规定年限;
(3)参照其他单位类似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
(4)上述三种情况都无法确定的,则界定为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
2、无形资产购入后,有合同约定年限,还可能有续约期间,如果续约成本不大,可以合理估计会续约的,则续约期应并入无形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如果续约成本比较大,则续约期发生的支出应单独确认为无形资产。实务中需要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
3、无形资产使用寿命能够合理确定的,应在其使用寿命内按照一定的方法合理摊销。期末进行减值测试。
4、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持有期间无需摊销,但必须在每期期末进行减值测试。
四、无形资产减值如何确定?
无形资产减值,是指无形资产因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下降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
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无形资产逐项进行检查,如果存在市价大幅度下跌、经营环境以及资产市场发生重大变化、已被其他新技术等所替代、已经或者将被闲置等减值迹象,表明无形资产可能已经发生了减值,企业应当估计无形资产的可收回金额。
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无形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
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给用后的净额与无形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只要有一项超过了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就表明无形资产没有发生减值,不需再估计另一项金额。可收回金额的计量结果表明,无形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将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无形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无形资产减值会计核算 篇3
【关键词】无形资产;企业;事业单位
一、无形资产及摊销和减值准备的概念
(1)《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定:无形资产,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无形资产的确认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一是该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该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企业的商誉的存在与企业不可分离,不可辨认,因而商誉不归类为无形资产。无形资产特征有:不具有实物形态;属于非货币性长期资产;是为企业使用而非出售的资产;创造经济利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2)摊销指对无形资产按照其使用年限每年分摊购置成本,进入各期损益(对于企业)或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于事业单位)的会计处理办法。各种无形资产应合理摊销。(3)《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当某项无形资产不能预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或带来经济利益的能力受到重大不利影响时,企业应考虑对该无形资产进行减值测试,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二、我国企业和事业单位对无形资产摊销和减值准备会计处理的对比分析
(1)《事業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其购入和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摊销时,应一次记入“事业支出”科目,对于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其无形资产应在受益期内分期摊销,在各期摊销时记入经营支出,尚未摊销完的金额为“无形资产”期末价值。对于未摊销完的无形资产成本,在事业单位转让或处置无形资产时记入事业支出、经营支出。而对于企业而言,无形资产的取得成本一般金额较大,且发挥作用期限较长,能在长期内为企业带来利益,在取得当期一次性进入当期损益较少当期利润会影响成本计算的合理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应当自取得当月起在预计使用年限内采用适当的方法分期摊销,计入摊销各期损益,减少各期利润,而不应在取得期间一次性记入当期损益。(2)无形资产将来为企业创造的经济利益不足以补偿无形资产成本(摊余成本),则说明无形资产发生了减值,具体表现为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超过了其可收回金额。企业应定期对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至少于每年年末检查一次,并对无形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进行估计,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超过可收回金额的部分应当确认为无形资产减值,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处置无形资产时,应同时结转已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一经计提,在以后的会计期间即使其账面价值得以恢复,已计提的减值准备也不得转回。《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无形资产的减值核算没有明确规定,未对无形资产进行减值准备的核算。这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也不利于对无形资产的管理,不利于无形资产发挥应有的效益。
三、加强事业单位无形资产管理的建议与措施
(1)对于不实行陈本核算的事业单位,为避免出现账外资产,可以参照固定资产核算的方法,增设“无形基金”科目,反映无形资产所占用的资金。在取得无形资产入账时;借记“事业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现金”等科目,同时借记“无形资产”科目,贷记“无形基金”科目。(2)对于实行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其收入有一部分来自于自己组织的经营收入,要求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时要注重收支的平衡及成本的计算。同时,这些单位中无形资产的比重越来越大,可以参照企业会计核算的处理方法,设置“无形资产累计摊销”账户,以准确完整地反映无形资产的摊销过程及余额情况。(3)加强对无形资产定期盘点。事业单位可定期由无形资产管理部门结合单位财务部门对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与无形资产的实际价值进行核对,至少一年一次。(4)在会计报表中增加报表项目。在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资产部类的“无形资产”项目下增设“累计摊销”项目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项目,在负债部类增设“无形基金”项目,以反映无形资产的实际价值及无形资产所占用的资金,为单位无形资产管理部门提供无形资产账面价值信息,也为上级预算部门合理安排无形资产的投放、调拨等提供客观、准确的会计信息。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徐永华.新知识经济下关于无形资产问题的探讨[J].企业导报.2010(2)
浅谈无形资产会计核算问题 篇4
一、当前无形资产会计核算的缺陷
1、无形资产核算项目狭窄。
随着科技的进步, 产品和劳务中“物质”的比重不断下降, “知识和信息”的比重不断上升, 这使得无形资产作为一项经济资源在企业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 我国纳入现行会计核算体系中的无形资产仅是专利权、商标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著作权等为数不多的几项, 而商誉只有在兼并其他企业时, 付出的代价高于被兼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 方可作价入账。服务品牌、企业品牌等项目即使在现实条件下可以由专门的机构进行评估, 但不能作价入账。企业自创商誉不能入账。由此可见, 现行的无形资产核算范围狭窄, 对企业资源的反映严重失实。
2、自创无形资产的确认不够全面。
企业无形资产的取得主要有自创、外购和接受其他单位投资三个途径。对于许多企业自创的无形资产, 理论上应当包括企业为取得这些资产而发生的全部支出, 但由于自创无形资产的计量在实际操作中较为困难, 因此按我国会计制度规定, 自创无形资产的成本仅包括自制成功并依法取得注册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支出。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支出, 全部记入当期损益。这种简单的费用化处理, 使企业自创无形资产成本不能得到全部确认, 价值不能全面体现, 进而可能导致投资人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 同时也影响了企业的经营管理。
3、无形资产在会计报表中的揭示不够清晰。
在现行会计报表中, 资产负债表上只列有“无形资产”一个项目, 反映无形资产的摊余价值;现金流量表中仅设置了一项“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而收到的现金净额”和“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这种把除长期投资以外的全部非流动资产合并到一起的反映, 根本无法看到无形资产的变动情况。在会计报表附注中, 列示的几项“重要项目的明细资料”也不包括无形资产的内容, 不能满足报表使用者对无形资产信息的需求。
二、改革无形资产会计核算的设想
1、扩大无形资产要素范围。
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无形资产要素应包括: (1) 市场资产:指一个企业通过其所拥有的、与市场相关联的无形资产而可能获得的潜在的利益总和, 是知识资本的第一要素。它包括品牌的信誉, 如企业品牌 (商誉) 、服务品牌;与客户的关系, 如销售网、分销渠道、长期客户;合同, 如特许经营权协定、专利使用权协定、经常性合同等。它们属于一般人类劳动系统化凝结类无形资产。 (2) 知识产权资产: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和科学试验等创新过程中, 所发明创造的高新技术和技术诀窍, 而形成的精神产品的一种产权形式。包括:专利权、计算机软件、版权、商标、商业秘密、技术秘密等。它们属于科技创新类无形资产。 (3) 组织管理资产:指企业管理层在组织协调、管理、沟通等方面存在的优势, 可能获得的潜在利益。如领导者能力、企业文化、企业管理方法、信息技术交流、网络工作系统、融资关系等要素。知识经济时代, 无形资产内容在不断拓展, 它在企业总资产中所起的作用己不容忽视, 并将日益成为决定企业未来收益及市场价值的资产。
2、有条件资本化与开发费用。
科技发展使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上, 企业对研究与开发资金的投入不断增加, 研究与开发费用和企业自创的无形资产的形成关系非常密切, 研究与开发费用应该有条件资本化。由于研究费用与新产品或新工艺的生产或使用及给企业带来效益的确定性程度较差, 应在费用发生的当期确认为费用;即在研究费用发生时, 直接记入当期损益。并且在随后的会计期间也不确认为资产。开发费用如果能满足一些特定的条件, 可以作为无形资产, 否则作为当期费用。开发费用确认为无形资产的条件是:有目的地从事专利或专有技术开发;开发产品或工艺的技术可行性能够论证;企业计划生产和销售该产品:该产品工艺的市场或对企业的有用性能够论证;拥有足够的资源保证开发项目的完成、销售或作用。对于开发费用有条件资本化的处理方法是:设置一个“开发成本”账户, 归集开发期间的费用。如果开发项目成功, 直接将开发成本转入“无形资产”;如果开发项目失败, 开发成本数额较小, 可一次记入当期损益;如果开发失败, 开发成本较大, 应转入“待摊费用”或“递延资产”账户进行分期摊销。
3、无形资产报废和处置限定。
无形资产作为资产构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应允许报废和处置。在处置时应明确认定终止价值, 并从相关报表中予以剔除。对于因为无形资产的报废或处置而形成的利润或损失, 允许将其在损益表中确认为收益或费用。
4、改革会计报表中无形资产的揭示。
无形资产减值会计核算 篇5
1.购入无形资产
购入的无形资产,按实际支付的价款作为实际成本。对于一揽子购入的无形资产,其成本应按该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的公允价值相对比例确定。
例如:a企业购入一项专利权和相关设备,实际支付的价款为9750万元。由于专利权和相关设备价款没有分别标明,假定专利权公允价值与相关设备公允价值的相对比例4:1,则会计处理:
借:无形资产 —— 专利权
9750×4/5=7800
固定资产 9750×1/5=1950
贷:银行存款 9750
采用公允价值相对比例确定与其他资产一同购入的无形资产的成本,其前提为该项无形资产的相对价值是否较大。如果相对价值较小,则无须作为无形资产核算,而计入其他资产的成本中;如果相对价值较大,则必须作为无形资产核算。
2.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
接受投资者投入无形资产,按照投资各方确定的价值作为实际成本。但是,为首次发行股票而接受投资者投入无形资产应按该无形资产在投资方的账面价值作为实际成本。
3.接受捐赠的无形资产
对于接受捐赠无形资产时,其会计处理为:
借:无形资产
贷:递延税款
资本公积——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
银行存款
4.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
企业自行开发并按法律程序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作为无形资产实际成本。在研究开发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应于发生当期确为当期费用。
例如:a企业自行开发专利权,在各期间研究开发过程中所发生的材料费用、工资及福利费用、租金、借款费用共计600万元,之后按法律程序申请取得的专利权,共计支付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50万元。会计处理为:
(1)在各期间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费用
借:管理费用 600
贷:银行存款等 600
(2)借:无形资产 ——专利权 50
浅析事业单位无形资产核算及管理 篇6
事业单位的无形资产应当予以合理摊销。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应当在取得无形资产时,将其成本予以一次性摊销,减少无形资产的账面余额并计人当期支出;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应当在无形资产的受益期内分期平均摊销,按照摊销额减少无形资产的账面余额并计人当期支出。
一、事业单位无形资产核算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无形资产核算方法不合理,用于事业活动无形资产的摊销出现了账外资产。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在取得无形资产时,已将取得的无形资产一次性摊销,直接计入事业支出,无形资产账户余额为零,资产负债表中不再反应无形资产的存在。由于会计报表和账户未列示无形资产,大量无形资产以帐外资产形式存在,容易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不利于事业单位对无形资产的控制、监督管理,也不利于国有资产管理,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二)无形资产核算不完备,导致事业单位缺乏对无形资产的后续管理。其一,事业单位对外转让已入账的无形资产时出现了没有成本可转的现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对外转让已入账的无形资产时,结转转让无形资产的成本,借记“事业支出”或者“经营支出”,贷记“无形资产”科目。其二,不能满足事业单位利用无形资产对外投资的需要。制度规定,事業单位利用无形资产对外投资,,按双方确定的价值,借记“对外投资”科目,按账面原价,贷记“无形资产”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事业基金——投资基金”科目;同时按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借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贷记“事业基金——投资基金”科目。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在取得无形资产时,已将取得的无形资产一次摊销,直接计入事业支出,无形资产账户余额为零。那么,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若干年后将无形资产对外转让或投资时,就会出现无成本、无账面原价可转的现象。
(三)大量无形资产以帐外资产的形式存在,导致无形资产管理意识薄弱,忽视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尤其是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没有法律意识,无形资产开发后,不懂得申请专利、注册商标,无形资产有效利用意识淡薄,存在无形资产长期闲置不用的状况。
二、加强事业单位无形资产核算和管理的建议
(一)增设“无形基金”科目,健全无形资产核算体系
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比照固定资产会计处理方法进行核算,针对事业单位的特点,在净资产类增设“无形基金”科目,与“无形资产”科目同增同减,余额相等,互为对应科目。同时应对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发展,无形资产的核算项目也将日益增多,购建的无形资产价值有可能增大,建议在“事业支出”科目增设无形资产购置费明细项目,核算事业单位购置无形资产发生的实际支出,并在《事业支出明细表》中予以反映。
(二)加强对无形资产定期盘点,防止无形资产流失
事业单位应指定相应的无形资产管理部门,单位财务部门应规范无形资产的核算管理,建立相应的无形资产明细分类账、台账。无形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要定期至少一年一次对无形资产进行全面清查,以查实无形资产是否账实相符,总账、分类账、台账是否账账相符;无形资产的保管、使用等情况是否正常,及时发现管理漏洞,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保证无形资产的有效利用,提高无形资产使用效率。
(三)完善法规制度,建立健全无形资产评估体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事业单位管理已有国家行政直接管理转化为面向市场自主管理,事业单位体制改革逐步深化,事业单位无形资产也逐步呈现多样化状态,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颁布与无形资产相关的政策、法规,制定评估计价的统一标准、范围和指定执业部门,各系统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应依据国家的政策、法规结合本部门的情况,报经上级审查批准后,制定本部门无形资产管理制度,按要求建立账簿,核实资产,监督检查各项法规、制度的落实,在执行中进一步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事业单位领导、部门负责人实行层层包干负责制,加大实施监督力度,保证无形资产核算管理规范有序;内部审计稽核部门应与国家及社会各监督部门密切协作,有机配合,发挥联合监督的作用,有效地促进各项政策、法规、制度的全面落实,使无形资产的核算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无形资产减值会计核算 篇7
一、无形资产与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差异
(一) 确认范围的差异《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
规定, 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下例特征的有形资产: (1) 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 (2) 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这个规定取消了以前准则对单位固定资产的金额限定, 从而使固定资产涵盖的范围更广。
关于无形资产的认定,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定, 无形资产必须具备如下特征: (1) 不具有实物形态; (2) 具有可辨认性; (3) 属于非货币性资产。从这个规定来看, 要认定是无形资产必须具备可辨认性, 大大限制了无形资产的认定范围。事实上, 企业除了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特许权、土地使用权等以外, 还有许多能为企业带来效益的不可单独辨认的无形资产, 如管理者卓越的管理能力、企业文化、自创的商誉、报刊刊头、市场份额等等。它们单独来看, 很难准确认定自身的价值, 但它们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也是能为企业带来巨大利益的经济资源。因此, 把这些不可单独辨认的无形资产排除在外, 并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无形资产实际状况。当然, 不可单独辨认的无形资产就目前而言, 存在计量难的问题, 但并不能因为未找到合适的计量方法就否认它们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事实, 而将其排斥在无形资产之外。
(二) 初始计量的差异
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是固定资产达到预定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在具体运用时, 无论是外购、自行建造还是投资投入的固定资产, 基本上都能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投资价值。
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 虽然准则提到“以取得无形资产并使之达到预定用途而发生的全部支出作为无形资产的成本”, 但是, 在具体到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是否资本化时, 准则给予了严格的限制。首先是在研究阶段所发生的支出全部费用化记入当期损益, 在开发阶段, 只有满足五个条件才能将其支出资本化, 否则仍是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这些条件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实务操作中难于客观地加于判断。更为重要的是, 按照准则的这一规定, 研发费用能够资本化的金额是很少的。众所周知, 研究阶段是无形资产形成的第一阶段, 该阶段的投入相当巨大, 而准则不考虑项目存在成功的可能性, 统一将其费用化, 这会使企业当期的损益受到较大影响。一旦项目研发成功, 则导致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明显低估, 这不利于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 现行无形资产准则关于研发费用的规定会造成企业研发费用投入越多, 利润越低, 账面资产越少的局面, 这无疑会挫伤企业进行研究开发、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跟创建创新型国家的政策不相符。另外, 准则还为某些企业利用开发支出资本化会计政策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新的空间, 可以将支出在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合理”地放置, 从而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三) 后续计量的差异
固定资产的特征是随着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而使其价值不断下降, 最后只剩下净残值, 越是用得久, 其产生的效益就越少, 因此通过计提折旧来反映其价值的递减。目前准则规定可采用的折旧方法有年限平均法、工作总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等。
无形资产的特征跟固定资产不完全相同, 准则规定无形资产可分为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 后者不必进行摊销, 只需每年进行减值测试, 而对于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 应选用与该项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相匹配的摊销方法, 无法确定的, 采用直线法。这个规定比较科学, 因为有些无形资产尽管法律或合同规定有使用年限, 但其价值恰恰会因为使用的企业规模扩张、市场影响力的加大、使用时间的悠久而使其价值的减少是递减的, 如百年老字号、祖传秘方、经典品牌, 这些无形资产价值的减值是递减的, 有些甚至不会减少。如果像固定资产那样, 在财务报表上不断均衡或加速递减它的账面价值, 是不切实际的, 只会虚减无形资产。因此, 关于无形资产价值的摊销, 应按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不同的无形资产做不同的会计处理。
此外, 关于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进行更新改造, 符合资本化的部分, 可以重新认定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 并按重新确定的使用寿命、预计的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计提折旧。而对于无形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后续支出, 是予以资本化还是费用化, 准则没有明确提及, 一般理解为全部费用化, 这不利于会计人员在实务中进行规范操作。
(四) 披露的差异
固定资产在附注中披露的信息包括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分类、计量基础、折旧方法等在内的六大方面。总的来说, 固定资产信息的披露较充分, 基本上能满足信息使用者了解固定资产信息的需求。
无形资产是按类别在附注中披露有关其账面余额、累计摊销额及减值累计金额、使用寿命估计情况, 使用寿命不确定的判断依据;摊销方法;用于担保的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当期摊销额;计入当期损益和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研发支出金额等5项信息。显然, 我国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信息的披露要求比较简单, 提供给信息使用者的资料不够详实, 只要求披露已入账的无形资产价值, 没有披露前瞻性的、不确定性的信息以及风险信息, 而这恰恰是信息使用者最关心的内容, 因为无形资产的一大显著特点就是不确定性。因此, 现有的信息披露不够充分, 大大降低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容易误导决策者。
二、无形资产会计核算的改进
(一) 扩大无形资产确认的范围
目前, 我国准则纳入无形资产核算范围的项目仅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特许权、土地使用权等6项。国际会计准则规定的无形资产包括商标名称、报刊刊头、计算机软件、许可证和特许权、版权、专利和其他专业性的财产权、服务和经营权等14项。美国评估公司所涉及的无形资产也有20多项。伴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深入, 许多新兴的无形资产种类将会进一步增加, 我国仅确认6项是远远不够的。根据目前的情况, 可以将无形资产分为 (1) 市场资产, 包括品牌、与客户的关系 (如长期客户、销售网、分销渠道) 、合同 (如特许经营权协定、专利使用权协定) 等。 (2) 知识产权资产, 包括专利权、计算机软件、互联网上的域名、版权、商业秘密、技术秘密、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等。 (3) 组织管理资产, 包括管理者的能力、企业文化、企业管理方法、信息技术交流、融资关系等。这些无形资产都应在准则中列示出来, 可以把它们分为在我国较成熟的无形资产 (符合准则规定“该无形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 和不成熟的无形资产 (目前还不能对其成本进行可靠计量) 。不成熟的无形资产应该在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 以使信息使用者能较全面了解企业无形资产的信息, 做出正确的决策。此外, 自创商誉应加以计量和反映。
(二) 扩大研发支出的资本化范围为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
增强竞争力, 同时如实反映企业的无形资产状况, 应扩大研发支出资本化的范围, 可以按研发项目是否成功为标准来决定是否资本化。在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 发生的研发支出记入“研发支出”, 若研发成功, 把之前发生的支出全部资本化;若不成功, 则费用化。
要准确进行研发支出的核算, 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无论是研究阶段还是开发阶段的支出都必须按研发项目进行归属, 尤其是一些共同支出, 要找到合理的分配标准分配入各自的项目中。二是关于跨期研发项目, 最终是将其费用化还是资本化取决于是否研发成功。在研究阶段之所以将其费用化处理, 考虑到的是研发项目的不确定性, 遵循稳健性原则, 但当其最终成功时, 却应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将其资本化。这势必会引起企业各期损益的变动, 甚至可能会被一些企业作为操纵利润、粉饰报表的工具。但从“决策有用观”角度出发, 应给予信息使用者一个准确的信息, 所以可以通过附注披露当期损益变动的事实是以前年度损益的调整。如果说这种做法会被企业盈余管理的话, 现在准则关于无形资产的规定同样也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而且也可以在其他准则中找到类似情况的规定。在无形资产日益成为企业重要的生产力因素的前提下, 给无形资产一个真实公平的价值, 往往比可能会导致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来得有意义。
此外, 无形资产的后续支出, 也可像固定资产一样, 视具体情况予以费用化或资本化。
(三) 改进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
目前, 《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明确规定, 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包括直线法、余额递减法和生产总量法。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要与无形资产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相联系, 可以允许采用更合理的摊销方法。根据不同特征的无形资产, 可采用如下方法: (1) 对于使用寿命有限且容易随着科技的进步更新换代的无形资产, 如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 其特征是越是近期, 作用越大, 产生效益越明显,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其作用和产生的效益逐步下降, 最后会失效。因此, 对此类无形资产的摊销应采用加速摊销法进行摊销, 尽早收回投资。 (2) 对于使用寿命有限, 但越久越吃香的无形资产, 如商标权、品牌等, 其特征是随着时间推移, 宣传力度的加大, 会逐步被市场认可, 其价值也会不断提高, 从而为企业带来超额的利润。这种无形资产产生效益的趋势是前少后多, 因此, 对此类无形资产应采用减速摊销法, 每年的摊销额是递增的, 这符合配比原则。 (3) 对于使用寿命有限且消耗比较均衡的无形资产, 如各类使用权、特许经营权等可采用直线法进行平均摊销。
此外, 无形资产摊销费用的列支科目也可改进, 新准则规定将摊销费用计入管理费用。其实, 随着无形资产内容的不断扩大, 其作用也不尽相同, 有些是为了生产产品, 有些是为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有些是为了出租。由于其持有目的不同, 受益对象也不同, 按成本费用分配的“谁受益, 谁承担”原则, 可以将摊销费用细化到不同科目, 如计入“生产成本”、“其他业务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
(四) 充分披露无形资产信息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无形资产将会取代固定资产的地位, 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而无形资产的披露也会成为未来财务报告的重心。无形资产的特征是“无形”, 这一特点导致其本身的价值和创造的效益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为进一步提高无形资产的可靠性, 应在现有的无形资产披露基础上继续改进。 (1) 应在重视历史信息的同时, 加强对无形资产前瞻性信息的披露。无形资产的不确定性特征决定了信息使用者更关心无形资产的未来发展, 而不是过去的状况, 因此, 应在财务报告中增加预测性信息、与企业有关的机会和风险的披露。 (2) 丰富财务报表外的非财务信息。当前, 使用者已不满足财务报告中偏重数据信息披露的现状, 因此, 可通过增加表外信息披露来弥补财务报告的不足, 如可提供信息使用者关心的企业核心能力、竞争优势、创新能力、管理者信誉、企业文化等非财务信息来帮助信息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 (3) 应规范无形资产的披露方式。首先, 应增加强制性信息披露内容, 现有的信息披露内容过于简单, 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因此, 应进一步拓宽信息披露内容;其次, 要规范无形资产的项目名称和级次, 方便不同企业间的横向比较和使用者的阅读理解;再次可以缩短无形资产披露间隔时间, 由于无形资产时效性强的特点, 可以考虑在月报、季报中加强无形资产的信息披露, 及时反映无形资产的最新情况, 减少使用者的决策风险;最后, 应鼓励和保护企业进行无形资产自愿信息披露, 可在准则中加入鼓励企业自愿披露条款, 并积极为其创造条件和给予必要的保护。美国SEC为了鼓励企业披露盈利预测等信息, 积极地为预测信息建立安全港的做法, 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王棣华:《我国无形资产会计确认与计量研究》,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3]董隽:《无形资产新会计准则的适用性及影响研究》,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无形资产会计核算的几个问题 篇8
一、研发支出中如果有资本化支出, 是否需要计提开发支出失败风险准备?
现行会计准则对此问题没有涉及, 笔者的观点是:开发阶段支出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应资本化, 但开发时间可能较长, 而且也存在一定的失败风险, 在未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 将资本化支出全部放在“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账户中, 期末再将其余额列报于资产负债表“开发支出”项目中, 有可能虚增资产的金额。因此遵循会计信息谨慎性的要求, 企业应设置“开发支出失败风险准备”科目。
每期应计提的开发支出失败风险准备=当期发生的资本化支出× (1-期望成功率) , 其中, 期望成功率是在企业立项过程中就评估出来的。如果以后开发成功, 应冲销原已计提的开发支出失败风险准备;如果以后开发失败, 则可将已经发生的所有资本化支出扣掉开发支出失败风险准备后的余额转入当期损益 (营业外支出) 。
例1:甲公司研究和开发A专利项目, 在2013年研究阶段, 发生材料费用20万元, 人员薪酬30万元, 其他费用10万元, 总计60万元。2013年5月10日A项目立项完成, 确定其期望成功率为90%, 开始进入开发阶段。2013年5月11日到年末, 发生材料费80万元, 人员薪酬40万元, 总计120万元。2014年1~12月发生材料费160万元, 人员薪酬80万元, 总计240万元。2014年12月30日该专利项目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投入使用。
分析:因为该项目历时一年多, 而且期望成功率只有90%。为防止“开发支出”虚增企业资产, 企业应及时计提“开发支出失败风险准备”, 作为“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的抵减项目。具体分录如下:
1.2013年。 (1) 研发支出发生时:借: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120、——费用化支出60;贷:原材料100, 应付职工薪酬70, 银行存款10。
(2) 年末, 借:管理费用60;贷: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60。借:资产减值损失12[120× (1-90%) ];贷:开发支出失败风险准备12。
由此在2013年度的资产负债表上, “开发支出”项目列报的金额为108万元 (120-12) 。
2.2014年。 (1) 开发支出发生时:借: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240;贷:原材料160, 应付职工薪酬80。
(2) 研发成功时:借:无形资产——专利权A360 (120+240) ;贷: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360。借:开发支出失败风险准备12;贷:资产减值损失12。
若研发失败:借:营业外支出348, 开发支出失败风险准备12;贷: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360。
二、企业研发过程中如果耗用了原材料, 要不要转出相应的增值税?
目前很多教材对此问题没有阐述, 笔者的观点是:现阶段视情况决定是否转出增值税, 未来则不需要。因为现行会计准则将研发阶段区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 研究阶段的支出全部费用化, 开发阶段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支出则资本化。
如果耗用的原材料属于费用化支出, 期末应转入管理费用, 可视同行政部门领用原材料, 不必转出增值税。如果耗用的原材料属于资本化支出, 且该企业处在“营改增”试点地区, 按现行的“营改增”规定, 研发服务即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或者新材料及其系统进行研究与试验开发的业务活动, 属于改征增值税的试点行业, 也不需要转出增值税;如果该企业未处于“营改增”试点地区, 暂时仍需转出增值税。不过因为“营改增”是全国税制改革的大趋势, 迟早都是不必转出增值税的。
例2:湖南某企业2014年自行开发某项专利技术, 研究和开发阶段发生的费用化支出为10万元, 其中:材料费用3万元、人员薪酬7万元;可以资本化的支出为30万元, 其中:材料费用12万元、人员薪酬18万元。
分析:因为湖南从2013年8月1日开始实行“营改增”试点, 该企业研发活动属于征收增值税的项目, 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开发支出中, 耗用的原材料支出可以抵扣增值税, 不必转出增值税。相关会计分录如下:
(1) 研发支出发生时:借: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10、——资本化支出30;贷:原材料15, 应付职工薪酬25。
(2) 费用化支出期末结转损益时:借:管理费用15;贷: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15。
(3) 专利权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借:无形资产——专利权30;贷: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30。
三、无形资产处置时的分录, 对初学者而言有无较好的方法便于理解?如何能尽快地计算出处置损益?
对不少会计初学者而言, 无形资产处置时的分录涉及多借多贷, 不太好理解。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参照固定资产处置时的相关会计处理, 增设“无形资产清理”科目, 反映无形资产处置的过程。通过该科目的借方核算转销处置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处置无形资产发生的相关税费及结转无形资产处置的损失, 通过该科目的贷方核算无形资产的处置收入及结转无形资产处置的利得。
并且通过“无形资产清理”科目的设置, 我们能很快归纳出处置无形资产损益的公式:无形资产处置损益=无形资产处置收入- (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处置税费) 。
例3:甲公司2014年6月出售其拥有的一项专利权, 该专利权账面成本200万元, 已累计摊销40万元, 已计提减值准备5万元。出售所得价款180万元存入银行, 应交营业税9万元, 用银行存款支付律师费用1万元。假定不考虑其他税费因素。
分析:我们可以参照固定资产处置的核算, 设置“无形资产清理”科目反映无形资产清理过程形成的收入及发生的相关清理费用。具体会计分录如下:
(1) 将出售专利权的账面价值转入“无形资产清理”科目, 借:无形资产清理155, 累计摊销40,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5;贷:无形资产200。
(2) 清理过程中发生的清理税费, 借:无形资产清理10;贷: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9, 银行存款1。
(3) 出售无形资产的收入, 借:银行存款180;贷:无形资产清理180。
(4) 结转出售无形资产的损益, 借:无形资产清理15;贷:营业外收入15。
熟练掌握该方法后, 可以将上述四个会计分录合并, 直接编制一个会计分录:借:银行存款180, 累计摊销40,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5;贷:无形资产200, 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9, 银行存款1, 营业外收入15。
无形资产出售形成的损益=出售收入- (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处置税费) =180-[ (200-40-5) + (9+1) ]=15 (万元)
四、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默认采用年限平均法是否妥当?
目前的会计核算中, 我们强调得较多的是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法, 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中, 加速摊销法一般很少涉及, 大多数会计教材或习题采用的通常都是年限平均法。
事实上, 无形资产由于代表的多半是企业的某些特殊权利或优势, 这些特殊权利或优势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流入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如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这些类别的无形资产受技术更新的因素影响较大, 早期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较多, 而后期较小。依据谨慎性要求, 更适宜采用加速摊销法摊销, 类似于固定资产折旧的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而土地使用权、著作权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比较均衡, 基本不受技术因素影响, 可采用年限平均法摊销;特许经营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如果与产量或销量有关的话, 可采用类似于工作量法的产量法或销量法摊销。
例4:某企业2014年账面有三项无形资产: (1) 1月初自行研发的生产某新产品的专利权投入使用, 假定资本化支出和注册登记等费用合计100万元, 但该新产品市场竞争激烈, 更新换代较快, 预计使用寿命为5年; (2) 企业支付货币资金90万元从外部购入某商标权, 可用来销售60万元产品, 假定企业当年销售产品13万元; (3) 企业原支付1 200万元取得一块土地使用权自用, 获取的使用年限为40年。
分析:这三项无形资产中, 专利权受技术因素影响较大, 依据谨慎性要求, 应采用加速摊销法, 假定我们选择双倍余额递减法摊销, 年摊销率为40% (2÷5×100%) ;商标使用权与销量相关, 可采用销量法摊销, 摊销费用计入销售费用;而自用的土地使用权摊销则适合采用年限平均法。当年相关的摊销分录如下:
(1) 专利权的摊销:借:制造费用40 (100×40%) ;贷:累计摊销40。
(2) 商标使用权的摊销:借:销售费用19.5 (90÷60×13) ;贷:累计摊销19.5。
(3) 土地使用权的摊销:借:管理费用30 (1 200÷40) ;贷:累计摊销30。
摘要:无形资产准则看似简单, 但在研发支出核算、处置损益理解、摊销方法确定等细节问题上仍然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本文针对这些问题, 结合案例阐述自己观点。
关键词:无形资产,资本化,费用化,谨慎性,摊销
参考文献
新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核算的影响 篇9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无形资产,会计确认,会计计量
一、新准则对无形资产确认与计量的改进
1. 无形资产确认方面的改进
(1) 新准则扩大了无形资产的外延。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取消了时期长短的限制, 旧准则规定无形资产必须是长期性产资产, 而新准则对无形资产的定义却没有使用“长期”这个限定语;二是新准则以“源自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利”的描述性规定代替了旧准则中“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的列举性规定, 这种描述性规定使得新的无形资产准则更具有覆盖性、前瞻性, 且能避免列举法挂一漏万的局限。
(2) 研究开发支出的处理与国际趋同。旧准则规定企业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的无形资产, 其人账价值应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确定, 依法申请取得前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 应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新准则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 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 研究阶段的支出, 仍按旧准则的规定进行费用化处理, 开发阶段的支出, 若同时满足第9条所规定的条件的, 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新准则的这一规定无疑比旧准则科学得多, 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注册费、律师费只是占无形资产价值少部分, 无形资产的价值更多体现为开发阶段的支出, 将研究开发支出部分资本化符合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原则。
2. 无形资产计量方面的改进
(1) 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旧准则规定, 购入的无形资产应该以实际支付的价款作为入账价值。新准则中规定外购无形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 实际上具有融资性质的, 无形资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
(2) 无形资产推销的另一个重大变化是, 新准则规定企业在每年年度终了对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及推销方法进行复核, 当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及推销方法与以前估计不同时, 应当改变推销期限和推销方法。可见, 新准则在这一方面的规定更切实、更具体, 也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
二、新准则下无形资产确认与计量的缺陷
无形资产会计准则的种种变化, 说明新准则总体上在各项规定的全面性、完善性上取得了很大进步, 但由于受社会、经济条件以及会计学界对无形资产领域研究的局限性的制约, 新准则对无形资产确认、计量方面的规定尚存在一定的缺陷。
1. 无形资产概念内涵过于狭窄
现行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财政部于2006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中对无形资产界定的概念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
无形资产确认范围过窄使得大量实际存在而且价值颇高的无形资产游离于会计核算的范围之外, 使会计资料反映的内容严重失实。
2. 单一的货币计量单位不合理
新准则对无形资产的计量规定有所完善, 采用了历史成本法、现值法、公允价值法等多种计量属性, 使得无形资产的价值能更好地反映经济事实, 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但在计量单位上, 仍采用单一的货币计量单位。
三、完善无形资产确认与计量体系的建议
由于新准则尚存在如上缺陷, 笔者认为, 应对无形资产的确认与计量体系进行完善。
1. 无形资产内涵的拓展
在对国内外无形资产文献研究及分析的基础上, 笔者试着提出对无形资产概念的全新理解, 无形资产是指能用于商品或劳务的生产或供应、出租给其他单位或管理目的而持有的设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资产, 它预期能给企业带来高于一般水平的经济利益。
过于狭窄的无形资产确认范围显然与目前的知识经济不相协调, 因此, 有必要对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进行重新界定。知识经济下的无形资产应包括:
(1) 市场资产。体现市场竞争力的资产, 包括企业名称、企业品牌、服务品牌、顾客、长期客户、业务伙伴、长期信誉、供货渠道、销售渠道、特许经营权协定、专利使用权协定、经营性合同, 以及近两年才逐渐被人们所重视的诸如环境标志 (或称生态标志或绿色标志) , 绿色食品标志、国际标准标志, 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标志、环境管理休系认证标志等的认证标志使用权。
(2) 知识产权资产。体现智力劳动的资产, 即专利权、商标权、版权、商业秘密、配方、专有技术等。
(3) 企业结构资产。企业管理层在组织、协调、管理、沟通、交流等方面存在的优势, 可能获得的潜在利益, 包括体现企业内在发展的资产, 如企业经营管理方法、企业文化和管理信息系统、网络工作系统——网址、注册的域名等。
当然, 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不是固定不变的, 因为无形资产是个动态的概念,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经济增长、社会进步, 其范围也应不断地随之发生变化。
2. 表外确认与计量
由于企业所拥有的大部分员工技能, 企业文化、顾客及供应商的关系、市场份额等无形资产并不能完全货币化, 试图将这部分无形资产纳入资产负债表内显然十分不现实至少在目前的计量方法和计量工具还不行。但恰恰是这些不能被准确货币化的无形资产, 才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源泉。因此, 应该对这部分无形资产进行表外评估和补充报告。
无形资产确认、计量与推销方法, 是随着经济和科技水平的发展、经济管理要求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 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和探索中不断地完善无形资产的会计准则, 使无形资产确认与计量既具有前瞻性又具有可行性, 既与国际准则接轨又不脱离我国的实际国情。
参考文献
[1]于玉林:现代无形资产学,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
无形资产减值会计核算 篇10
关键词: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事业单位,会计改革
我国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存在着严重的流失, 同时, 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文化设备比较陈旧、使用效率低下等状况。事业单位中的固定资产主要是具有实物形态的资产, 在使用的过程中形态基本保持不变。无形资产主要指专利权、商标权等不具备实物形态的资产, 无形资产通过隐形的形式为事业单位各项活动服务。事业单位中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都属于长期资产, 但是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在形式上的不同, 决定了它们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处理上也就有所差别。综上, 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改革要根据固定资产及无形资产的管理和风险防范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及对策, 防止事业单位的资产流失。
一、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改革的目标
众所周知, 事业单位是我国国家行政机关, 受其的领导但不具有社会生产的职能和国家管理的职能。事业单位直接或间接的为上层建筑服务, 为国家开展各项生产建设、为人民生活提供服务的一种社会组织机构。事业单位主要包括教育培训事业单位、科学事业单位及文化事业单位等。
事业单位中的固定资产及无形资产都是非常重要的长期资产, 对于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必须解决好, 才能达到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目标。
(一)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的改革要达到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要求。
固定资产及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都应该根据事业单位整体预算管理的要求, 通过将购置固定资产及无形资产的费用及货币耗费反映在预算的“事业支出”中。目前, 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中对于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规定可以满足支出预算管理的需求, 对于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规定则不能满足其支出预算管理的需要。
(二) 在对固定资产及无形资产进行会计核算时要满足事业单位长期进行资产管理的需要。
固定资产及无形资产具备长期性的特点, 不管固定资产还是无形资产它们的使用期限都可长达一年以上。我国事业单位对于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账薄记录的监督与控制要与其存在的期限保持一致, 而在目前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 会计核算的规定值对固定资产有明确的管理, 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规定并不满足和存在期限保持一致这一管理特点。会计制度规定对于事业单位中, 为其活动服务的无形资产要进行一次性摊销, 并在摊销过程中借记于事业单位“事业支出”的科目中, 贷记于事业单位“无形资产”的科目中。通过一次性摊销后, 事业单位的无形资产便取消了账存余额。通过每年更换一次的会计账簿, 事业单位中的财务控制便失去了对无形资产变的控制, 因此, 无形资产也就容易发生资产侵权及流失现象。因此, 在设计新会计制度是要改变无形资产的使用但却没有对无形资产进行帐本记录的情况。
(三) 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改革要适应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因长期使用磨损而逐渐减少的特点。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 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使用耗损, 在时间的推移下, 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都在发生着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因此, 在对于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的价值管理上, 应该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价值递减进行核算。
目前的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对与固定资产的核算不计算折旧, 而对于无形资产进行一次性摊销, 一定程度上夸大了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加着, 也缩小了为事业活动服务的无形资产的价值, 因此不能充分反映出价值逐渐减少具体状况。所以, 基于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事业单位在进行会计核算改革时必须考虑到长期性的资产价值逐渐递减这一特点。
(四) 对于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改革要考虑到是否适应事业单位的活动和经营活动的要求。
事业单位的事业性的活动主要指事业单位开展的各项专业性的业务活动。通常, 事业单位事业性活动一般不进行成本核算, 在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中主要采取收付实现制, 来管理各项预算以满足事业单位各项活动的需求。事业单位经营性活动则是事业单位开展的除其专业性业务活动之外进行的一种非独立核算业务。目前, 事业单位的经营性活动一般采取成本核算。成本核算时根据权责发生制及配比原则, 并根据当地区的税务主管机关对于计缴所得税的规定进行。综上, 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都应该按照事业单位中的事业性及经营性活动的不同要求来进行经营活动服务。
二、固定资产及无形资产会计核算
通过以上对于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在事业单位进行会计核算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改革目标的分析, 我们增设“累计折旧”、“无形基金”和“无形资产摊销”三个会计科目, 更好地对事业单位中的固定资产及无形资产开展核算及管理工作。
在进行累计折旧时, 要根据会计科目核算中的“固定基金”减少值及“固定资产”减少值进行合并核算。尤其在对于事业单位活动服务中的固定资产核算时, 累计折旧及固定资金的总和要和“固定资产”保持一致。另外, 在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中, 用于经营性活动服务的固定资产也要根据累计折旧的科目核算“固定资产”, 逐步减少对于转入“经营性支出”。
无形基金属于净资产的科目, 在进行会计核算时, 要根据核算单位活动服务的无形资产的净值进行核算, 这部分价值归于“固定基金”的科目。在进行“无形资产摊销”科目的会计核算中“无形基金”减少的值要等于“无形资产”减少的值。在进行会计核算时, 经营性活动服务的无形资产即“无形资产摊销”的科目中“无形资产”的减少要转入到“经营性支出”的价值中。即作为累计折旧科目。以下为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会计核算中主分录模式:
(一) 对于不进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预算
1. 把事业单位购入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时进行会计核算
借方:事业单位的支出—专用项目基金—专款性支出 (按照实际给付的金额)
贷方:银行存款金额
借: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
贷:固定基金或无形基金
2. 按月计提折旧和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进行一次摊销时
借:固定基金或无形基金
贷:累计折旧或无形资产摊销
3. 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进行变卖处置时
借方:银行的存款金额 (按照实际接收到的金额)
累计折旧 (无形资产摊销) (根据已计提数)
贷方:固定资产即固定资产原值)
(二) 对于事业单位实行内部成本会计核算的单位
1. 在事业单位为活动进行采购时
借方: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
贷方:银行存款金额即实际支付的金额
2. 按月计提折旧和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一次摊销时
借方:经营性的支出——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
贷方:累计折旧或无形资产摊销
在年末会计核算时, 应该将可收回的财务金额与固定资产净值与无形资产净值进行分析和比较:在可收回的金额比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净值比计提减值准备低的情况下, 计提减值准备的会计分录应该和计提折旧与无形资产一次摊销的会计分录保持一致。另外, 在处理事业单位会计实务中, 应该将12月份的计提折旧和经营性业务中无形资产摊销的一起进行核算。
3. 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处置时
借方:银行的存款即借方为实际收到的金额;累计折旧即无形资产摊销
贷方:事业单位中各项活动中所需的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 (按照实际入账的价值)
综上, 以上固定资产及无形资产会计核算中对于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单位预算及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单位进行分析, 进一步加强对于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进行全面管理核算, 健全对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管理制度并强化对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监控手段。以保证可以随时掌握我国事业单位中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真实使用情况及价值, 防止事业单位中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再次出现利用率低及流失等现象。
参考文献
[1]王家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缺陷及其改进[J].经济师.2007 (04) .
[2]宋晓岚.浅谈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革措施[J].时代经贸 (中旬刊) .2008 (S7) .
无形资产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篇11
关键词:无形资产;会计信息披露
一、无形资产会计信息现状
1、无形资产会计信息失真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无形资产的计量和核算本身具有的不确定性,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其会计信息披露的不恰当。首先,对无形资产的核算现在还处于探索阶段,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所以,也就缺乏企业所遵行的标准;其次,要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无形资产必须用货币计量,然而,在会计核算时,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即使同一国家、同一地区,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对无形资产的评估标准也是不一样的;最后,无形资产与其他生产要索相比,其区别在于,它可以重复使用,具有报酬递增的特征,所以,在对无形资产收益进行核算时,就需要加以人为的合理估计,这也就使得无形资产收益的核算缺乏一定的客观性,具有不确定性。
无形资产计量和核算的不确定性,使会计信息披露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主观性,难以提供客观的、真实的计量数据,会导致会计信息披露一定程度的失真,使会计信息的内外使用者作出不恰当的决策,从而,风险增加的可能性也因此加大。
2、无形资产难以在财务报表及财务报表附注中反映和报告
无形资产是一个内容丰富的体系,无形资产的创造主要源于企业的下述三种活动:发明创造(创新活动)、人力资本的培育和组织实践。每一类活动都会产生一系列的无形资产:发明创造可以培育出大量的技术类无形资产,包括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如专利、专有技术等等)和非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如技术秘诀等);人力资本投入可以培育大量的人力资源类无形资产;而组织实践则可以形成大量的基础结构类无形资产,如企业管理哲学、企业文化、管理过程、信息技术系统和网络系统等等。然而,现行财务会计模式仅仅反映和披露了其中的极小一部分,主要是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商誉等,其余的无形资产都无法在财务报表内反映和报告。现行的财务会计模式仅仅反映、披露了少数几类无形资产信息,而其余无形资产信息没有得到任何形式的反映和披露。
尽管无形资产不能确认入账,难以在表内加以反映和报告,但企业可以通过在财务报表附注自愿披露的方式披露无形资产信息。然而,目前除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少数企业以智力资本报告的形式对外公开披露无形资产信息外,对大部分企业来说,如何通过表外披露的方式对外披露无形资产信息目前还是一个非常陌生的理论问题,更不用说纳入日常的信息披露实践了。实际上,即使那些已经纳入财务报表的无形资产,其信息也没有得到充分反映和披露。现行财务会计模式通常是在资产负债表的非流动资产下设置一个"无形资产"项目来合并反映无形资产信息,并在资产负债表的附注中对其作简要的解释,而没有分门别类地报告和披露这些无形资产的详细信息。
二、无形资产会计信息披露缺陷成因分析
由于现行财务会计模式本身的制约,无形资产自身的一些特殊性质也使其很难纳入现行的财务报告模式。在现行的财务会计模式下,一个项目必须符合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四个条件才能进入会计系统。按照可定义性,一个项目只有当其(包括其所产生的未来收益)能够被企业完全拥有或控制时,才有可能作为资产确认入账,然而,无形资产一般很难满足这一要求,因为无形资产往往都与人密切相关,很多无形资产的最终产权一般都不能明确归属于企业,而是归属于企业家、经理和雇员等人力资本所有者本人或被多个产权主体所共同拥有。可计量性和可靠性也是制约无形资产确认入账的重要因素,按照可计量性和可靠性要求,一个项目只有当其能够用货币可靠地计量时才有可能被确认入账,然而,无形资产一般却很难用货币可靠地计量,因为无形资产既不存在有组织的、竞争性的市场,其所创造的未来收益也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由于不符合資产的确认标准,因此,在现行的财务会计模式下,无形资产信息很难纳入现行的财务报告模式进行充分的反映和披露。
按照这一要素确认标准,无形资产只有符合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可靠性四个条件,才能够作为资产确认入账,并在财务报表中加以反映和报告。然而,无形资产本身具有未来收益的高度不确定性(固有风险)和不可交易性等特性使其很难满足上述条件的要求。
三、无形资产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对策
1、健全和完善会计法规体系
会计法规体系是会计工作必须遵守的准绳。无形资产会计信息失真,除了人为造假因素外,会计法规建设上存在的个别缺陷和漏洞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要治理这些问题,首先应完善会计法规体系。我国以颁布了以《会计法》为中心的一系列会计法规,但其中的某些内容尚不健全、不具体,需要补充和改善,以做到立法严谨、具体,表达准确、清楚,具有可操作性。
2、完善无形资产会计信息披露监督机制
会计信息的特殊性表现在它是一种时效性极强的信息商品。会计信息首先是一种产品,它凝聚了人类无差别劳动,因此会计信息生产的成本需要得到补偿;其次会计信息被使用者使用时,它已经完成了产品到商品的转变;再次,会计信息商品是一种具有经济后果的时效性极强的信息商品,一旦过期即使再可靠也变得毫无用处。会计信息的时效性决定了会计信息商品化的个别契约成本极高,是一般会计信息使用者难以承受的。因此,需要有一超额的回报足以弥补较高的契约成本。因此,会计信息即使是一种商品,它也很难单独进行商品化交易,因而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管制来强制会计信息披露。
3、建立专门管理会计信息披露机构
当前,我国会计信息批露监管的特点是:分权明确,信息披露规则由证监会负责,而会计准则、审计准则的制定,以及注册会计师协会都在财政部的控制之下。表面上看,似乎是我国的法律法规健全,形成多头共管的良好局面,但从实际的效果来看,却很不尽然。近年来,大量上市公司财务舞弊以及注册会计师出具虚假审计报告,而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的事实清晰地暴露出了我国会计信息监管实施机制的薄弱和低效。这也说明我国目前会计监管中会计信息产权的安排和保护的低效,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构建新型有效的会计信息披露监管模式成为问题的根本。在我国,会计信息披露管制是证券市场监管和会计监管的交叉领域,而证券市场管制和会计管制又分属证监会和财政部,为了更好地协调二者的职能、更充分地发挥二者监管的独立性和效率优势,应当建立准政府独立管制机构,在证监会和财政部的共同指导和监督之下,授权由会计执业界、会计专家、证券界、银行界、保险界、律师界等方面的人士组成的准政府独立管制机构-会计信息披露监管委员会,辅助政府机构制定、执行会计信息披露管制,另外,该委员会的经费来源主要来自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协会、证券业协会等所缴纳的年费。
参考文献:
[1]孙烨楠.产权视角下无形资产会计信息披露监管问题探讨[J].财会通讯·学术,2008,(6).
[2]周爽爽.无形资产会计信息产权与盈余管理[J].财会月刊,2000,(2).
[3]佟爱琴,蔡晓净,吴泗宗.所有权、无形资产会计信息产权与无形资产会计信息失真[J]. 财会月刊,2007,(6).
[4]巴鲁.列弗.无形资产-管理、计量和呈报[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无形资产减值会计核算 篇12
高新技术企业是研究、开发、生产和经营一种或多种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技术密集型企业。与传统企业相比, 它在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上具有一些特殊性:
首先, 高新技术企业中无形资产的比例较高。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无形资产越来越作为战略性资源而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为企业创造价值。高新技术企业作为一种典型的集知识与技术于一体的经济实体, 无形资产对其影响相对于传统企业而言要更广泛而深入, 无形资产的丰富程度和质量高低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能否获胜的关键因素。这就决定了高新技术企业必然会将主要精力投放于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网络营销拓展、培训员工、强化产品售后技术指导和服务等技术活动方面, 因而必然形成大量稀缺的、难以模仿且不可替代的无形资产, 如自主研发的商标专利、优良的营销网络、稳定的客户群体、高素质的管理团队、良好的企业文化等。相对于传统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里的这些无形的资源远比有形资产表现出更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在西方国家, 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达60%~70%, 且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我国也不例外, 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的比重远远高于厂房、机器设备等有形资产。无形资产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已构成高新技术企业经济效益的主体。
其次, 对无形资产的知识和技术投入需求较高。高新技术企业必须要保持较高的研发投入才能获得竞争优势, 对无形资产研发投入的大小已成为当今世界衡量高新技术企业价值大小的重要指标。这里的“投入需求”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但更重要的是第二层意思, 即投入高科技、高智力等无形的东西于研发当中。当然, 在这一过程当中, 需要较强的创新力、创造力, 需要研发人员不断修订、更新方案以便达到最终目标。所以说, 较高强度的研发投入, 既是高新技术企业生存发展之道, 也是其区别于传统行业的一个显著特点。
再次, 无形资产研发结果的不确定性较高。虽然高新技术企业的生存发展依赖于无形资产的数量和质量, 企业需投入大量精力做研发, 但是研发活动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其面临着较高的不确定性。首先, 研发人员并无法预知自己的这项研发活动最终能否取得成功。如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 也花费了相当长的时间, 但是最终若不被消费者认可, 不能推广占领市场, 那么还要继续进行改进。即使研发成功, 还要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 会不会很快被其他更好的技术代替而从市场淘汰。除此之外, 研发活动的资金需求一般比较大, 在企业自有资金不足时需要对外借债, 这就加大了高新技术企业的财务风险, 而且后期还有可能产生一些无法预知的、额外的资金需要, 这些都会使企业债务增加, 财务风险加大。
二、现行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确认计量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在会计确认、计量方面仍沿袭传统企业的模式, 但由于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上述特殊性, 使得若继续按照传统企业计量模式进行, 会产生一些问题:
第一, 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过于狭窄。按照现行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定义的要求, 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非专利技术、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也就是说, 只能披露这几种无形资产。但明显相对于传统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还存在大量其他的无形资源, 如信息技术、人力资源、客户资源、企业文化等实质上构成其最核心价值的资源却无法以合理的方式反映出来。这会导致:企业资产的真正价值和其中所蕴含的科技含量无法得到充分体现, 企业利益相关者看到的财务报告中所提供的无形资产的价值严重不完整,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甚至会误导利益相关者, 使他们无法准确地对企业的资产经营状况、竞争优势和未来现金流量做出判断。
第二, 研发支出核算不够合理。无形资产研发投入的高度需求性决定了研发支出在高新技术企业中的核算比在传统企业更为重要。新准则规定:对企业内部研发费用的确认与计量应分别研究和开发两个阶段进行。研究阶段的支出应费用化, 最终计入管理费用;开发阶段的支出若满足五大条件, 便应资本化形成无形资产的成本, 在达到五个条件之前的支出也应费用化。由于不同阶段的确认和计量的规定不同, 因此, 两个阶段的划分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实际的研发活动中, 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有时不好区分, 所以有些支出到底是应算费用还是算成本, 常常会因时、因地、因对象而不同。实务中操作起来确实有难度, 也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因此, 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处理, 一方面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另一方面也给企业操纵利润留下了空间。
第三, 计量方法过于单一。我国对大部分资产和的核算都采用历史成本法, 无形资产也不例外, 即按照取得或构建无形资产时发生的实际支出进行计价。以历史成本作为资产的计量属性有助于资产的确认和对计量结果的验证和控制。但是随着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的种类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 采用这种单一的计量模式就会出现一些局限性, 因为它没有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以及对机会成本的把握, 不能准确计量无形资产价值。另外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中最重要的就是摊销问题。针对无形资产的摊销应区分使用寿命有限和无限的无形资产。只有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才要摊销, 使用寿命无限的则不需要摊销, 但是应于每个会计期末进行减值测试。但是无形资产毕竟不同于有形资产 (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 价值会逐渐下降) , 因此无论哪种情况下是否都应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会计核算的改进建议
第一, 拓宽无形资产的核算范围。基于无形资产确认范围过窄所导致的问题, 对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的确认可考虑按“成本或价值”, 并将资产评估方法如成本法或收益法纳入进来, 从而便可将现行无形资产的范围予以适当扩充, 将诸如自创商誉、客户关系、质量保证体系认证等扩充进来;将能体现高新技术企业市场竞争力并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现金流量的无形资源, 诸如企业品牌、客户关系、营销渠道、工艺配方、管理信息系统、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等由会计制度做出准入的规定。将高新技术企业实际可控的无形资产反映到账上来, 做到账实相符, 使无形资产的价值能够得到客观体现, 也有利于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
第二, 关于研发阶段的划分和研发支出。 (1) 关于研究和开发阶段, 新准则虽然从理论上规定了划分的依据, 但在实务中往往很难判断界限, 所以, 企业的会计人员还是面临很大的难题。关于这一点, 可以考虑对各个行业的研究与开发阶段作专业评估。一般来说, 行业基本开发流程类似, 只要找出这些流程中的某个可以进行区分的步骤, 就可以形成各行业的特定标准, 而企业会计人员只需参照标准对照企业的各阶段就可以了。 (2) 对于研发支出, 按照现有会计准则, 只有最终研发成功才考虑在满足五个条件时才将支出进行资本化计入无形资产成本, 但是很可能出现的问题是:企业在某一年的很多研发活动都没有成功, 但研发支出已经发生, 准则下只能把所有的支出费用化计入管理费用, 这年的管理费用激增, 一方面导致财务报告使用者误以为企业管理存在重大问题, 另一方面可能致使企业在年末出现亏损。所以, 可以考虑设立一个类似于“在建工程”的中间账户, 如“研发费用”, 用来归集高新技术企业在研发过程中的各种支出, 并视研发活动的结果来决定研发支出的最终去向。如果企业每年的研发活动及支出很少, 那么可以直接将这笔开支费用化, 计入当期损益。如果企业经常进行研发活动, 研发支出频繁或大量发生, 那么需要取决于研发活动的最终结果。如果研发失败, 则将研发数额由“研发费用”账户转入“管理费用”, 还要考虑如果研发投入费用较高, 则要分期摊销计入管理费用, 以免出现损益波动较大的问题;如果研发成功, 则将数额由“研发费用”账户转入“无形资产”。由于厘清了开发成功与不成功的界限, 将不成功开发的支出费用化, 符合谨慎性原则;同时, 也有效避免了将研发活动截然分为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主观性, 较好地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第三, 改进无形资产的计量方式。采用单一的历史成本法不但会低估无形资产的价值, 而且对于一些隐性的但会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不便计量。所以, 应该考虑引入新的计量属性用以考量不同类别无形资产在企业创造价值中作用的大小。如品牌效应, 由于其使用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一定变化, 所以对于) 类似品牌效应的无形资产在计量时应考虑货币时间价值, 可考虑采用重置成本法来评估其价值, 公式为:评估价值=重置成本-实体性贬值-功能性贬值±经济性升贬值。另一方面, 无形资产价值的大小受众多因素影响, 其不同于有形资产的价值持续下降。实务中, 无形资产可能会出现非但没有减值, 反而增值的情形, 因此, 对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不能按照固定资产那样一概进行摊销, 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于升值的情况也应作出相应的会计处理, 计入当期损益增加利润。
第四, 完善无形资产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高新技术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 按会计准则要求, 充分披露无形资产会计信息, 以使企业利益相关者更准确把握企业经营及无形资产构成状况, 从而减少企业与利益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 降低企业被市场低估的风险。为此, 应改进无形资产的信息披露方式, 可考虑追加提供无形资产明细表, 作为资产负债表的附表, 对各项无形资产的情况变动进行详细披露。对于确认计量难度大但又很重要的无形资产相关信息, 如企业的无形资产研发水平、竞争优势、市场份额、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 可作为会计报表附注内容或补充报告予以披露。
摘要:与传统企业相比, 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具有特殊性, 而目前高新技术企业在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方面上却没有体现其应有的特点。本文就现行会计准则对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确认与计量方面规定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 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确认与计量
参考文献
[1]赵文娟.对改进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会计的思考[J].深圳大学学报, 2007 (1) .
[2]陈洁.价值链视角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价值管理[J].财会通讯, 2013 (6) .
[3]李明尔.试论知识经济下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的核算[J].现代商业, 2014 (17) .
【无形资产减值会计核算】推荐阅读:
无形资产会计核算论文06-22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无形资产核算问题探讨06-20
无形资产会计计量对策07-14
无形资产会计创新论文10-28
知识经济无形资产会计07-08
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作业11-30
无形资产教案08-28
理无形资产10-19
无形资产结构07-02
无形资产准则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