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形资产会计创新论文(精选11篇)
无形资产会计创新论文 篇1
21世纪的世界经济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到来, 不仅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也带来了会计环境的巨大变革。高新技术作为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和核心要素, 这就为无形资产会计的研究提出了很多新的课题。
一、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会计创新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1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 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
知识经济最大的特点是无形资产占企业的比重显著增加。依靠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比重, 已从20世纪初的5%-20%增到目前的70%-90%。以技术贸易为代表的无形资产贸易迅速增长, 年平均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其它商品贸易增长速度。由此可见, 在知识经济时代, 无形资产的地位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显得无比重要。
2传统的无形资产会计已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会计信息使用者越来越关心无形资产的状况, 但是据有关资料介绍, 经济学中涉及的无形资产多达29项, 而目前我国会计实务中运用单项评估和整体评估的无形资产只有12项, 列入财务会计系统的只有6-7项, 大量无形资产游离于财务会计报表之外。
二、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会计创新所面临的问题
1无形资产的确认不够充分
在知识经济环境下, 无形资产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注册地域名、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融资关系、职工素质等新型无形资产大大增强。但无形资产确认的核算范围很狭窄, 主要表现在: (1) 知识经济下技术、知识推陈出新速度的加快更加剧了其收益的不确定性。另外, 自创成功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 其成本也只包括取得时的注册费、律师费这些附带成本。 (2) 没有将人力资源纳入无形资产。进入知识经济以后, 经济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智慧和创新。如果不将人力资源资本化, 就不能提高人才的主体地位, 激发其创造力, 为企业带来更多的财富。
2无形资产的计量不够准确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历史成本内在的缺陷日趋明显, 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所反映的无形资产是一种待摊费用, 不能表明其价值变化的情况, 从而也不能体现企业收益能力的变动。会计信息使用者根据按历史成本计量的无形资产和企业获利能力等信息, 会作出不利于自己的投资和经营决策。因为作出一项决策, 要面向现在和未来, 而不是过去。无形资产特别是自创无形资产的所费往往低于所值, 简单地以所费代替所值在账上反映这一特殊资产, 难以给信息使用者提供与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
3无形资产的摊销不够合理
在现行实务中, 大多数为取得无形资产而花费的支出是直接计入费用的。一次性总付购买或专向支出而开发起来的无形资产, 其原始价值就是实际支付的价值款。一旦摊销的原始价值确定, 所需估计的因素还有摊销期限长短及摊销方法。对摊销方法而言, 在摊销费用与有关收益之间很难找到一个合理的关系。摊销年限的确定也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我国无形资产摊销年限确定的主要依据是法律规定的有效期和企业合同规定的受益年限, 以10年为上限, 我认为目前对无形资产摊销年限的规定不尽合理。
三、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会计创新的建议
1关于无形资产确认的建议
为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 企业应该拓展无形资产的确认内容, 企业无形资产应包括以下四种 (:1) 知识产权资产 (2) 市场资产 (3) 人力资产 (4) 结构性资产。在以上四个组成部分中, 人力资产是无形资产的基础, 是企业实现增值的前提。自创专利商誉等无形资产的开发研究成本在知识经济条件下, 应予确认, 不能让这项重要的智力资源再游离在会计记录和报告之外。
2关于无形资产计量的建议
在会计计量属性上理想的选择应该是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等计价原则共存。对无形资产的计量应区别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企业外购的无形资产应以实际支付的价款入账;对接受投资的无形资产以评估、协议价入账;对于自创的无形资产应考虑按其研究开发成本入账。无形资产具体会计准则对企业自创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仅指注册、聘请律师费及其他相关支出, 将自创过程中发生的成本排除在外。自创无形资产是否会成功, 事前很难确定, 在自创过程中可不予确认。但如果改变现行将自创过程中所有支出直接列入管理费用的做法, 而专设一个账户来汇集自创过程中的成本, 一旦自创成功, 就能以相对合理的价值入账;如果自创失败, 再将全部支出转作费用。这样处理无形资产也并不与谨慎性原则相悖。
3关于无形资产摊销的建议
关于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 由于无形资产的更新速度较快且收益具有不确定性, 应改变目前无形资产均不少于10年摊销期限的规定, 对不同的无形资产实行区别对待。此外, 现行会计制度将无形资产的价值摊入管理费用的做法, 也不符合知识经济条件下成本的内涵。知识经济时代, 产品成本中知识资源消耗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理应将与产品生产关系密切的部分无形资产的价值摊入产品成本, 以真实反映出产品成本的构成。
总之, 知识经济的到来不仅给无形资产的会计研究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同时也带来了创新的机遇。会计学界必须重视对无形资产的研究, 完善和发展无形资产会计理论和实务, 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无形资产会计创新论文 篇2
1、购入:买价+相关税费+运费+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的其他支出;
(1)不需要安装:
借:固定资产100000
贷:银行存款100000
(2)需要安装的:
比如:某企业购入一台需要安装的设备,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设备的买价为100000元,增值税为17000元,用银行存款支付运费3000元,设备安装过程中领用材料物资2000元,支付安装人员工资1000元,
初始成本=100000+17000+3000+2000+1000=123000元;
A、支付费用时: B、安装完毕,交付使用时
借:在建工程123000 借:固定资产123000
贷:银行存款123000贷:在建工程123000
2、投资者投入的固定资产,按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做为初始入帐成本
借:固定资产50万
贷:实收资本50万
二、固定资产的折旧:固定资产按月计提折旧
1、固产资产折旧计算方法
A、平均年限法:
年折旧额=原值*(1-净残值)/预计使用年限
年折旧率=1- 预计净残值率/预计使用年限*100%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月折旧率
B、工作量法;
单位工作量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总工作量
月折旧额=当月工作量*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C、双倍余额递减法:
年折旧率=2/预计使用年限*100%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帐面的净值*月折旧率
D、年数总和法:
年折旧率=尚可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年限的年数总和*100%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预计净残值)*月折旧率
2、固定资产折旧的会计处理
借:制造费用(基本生产车间所使用的固定资产)
管理费用(行政管理部门所使用的固定资产)
营业费用品(销售部门所使用的固定资产)
在建工程(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过程中使用的固定资产)
其他业务支出(经营租出的固定资产)
贷:累计折旧
三、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
是指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更新改造支出、修理费用等:
1、后续支出的原则:与固定资产有关的更新改造等后续支出,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同时替换部分的帐面价值扣除;
与固定资产有关的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其不意,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2、会计处理:
A、支某公司更新改造生产线,更新前帐面价值为1136000,已计提累计折旧367306。66
支付改扩建支出537800元;
(1)固定资产转入改扩建:
借:在建工程768693。34
累计折旧367306。66
贷:固定资产1136000
(2)发生改扩建支出:
借:在建工程537800
贷:银行存款537800
(3)生产线改扩建完工;
借:固定资产1306493。34
贷:在建工程1306493。34
B、固定资产的日常维修修理:
借:管理费用123000
贷: 原材料94000
应付工资2800
现金1000
四、期末如果有确凿证据表明固定资产发生减值
借:营业外支出25000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25000
五、小企业财产清查
1、盘亏:
如:某企业在财产清查中,发现短缺机器设备一台,帐面原价为15000元,估计已计提折旧5000元:
借:营业外支出10000
累计折旧5000
贷:固定资产15000
2、盘盈:
如:某企业在财产清查中,发现一帐外机器设备一台,重置价值为33200元,估计已提折旧为3200元;
借:固定资产33200
贷:累计折旧3200
营业外收入30000
六、固定资产处置:指固定资产出售、转让、报废、或毁损、对外投资等
会计处理一般包括;固定资产转入清理;发生清理费用;出售收入和残料的处理;保险赔偿的处理;清理净损益的处理;
如:某公司一辆轿车因交通事故而报废,轿车原价为20万元,已提折旧2万元;保险公司理赔13万元,支付清理费用500元,汽车残料收入200元。则
固定资产转入清理金额为20-2=18万元
借:固定资产清理18万
累计折旧2万
贷;固定资产20万
保险公司理赔时:借:其他应收款/银行存款13万
贷:固定资产清理13万
支付清理费用:借:固定资产清理500元
贷;银行存款500元
残料收入:借:银行存款200元
贷:固定资产清理200元
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180000-130000+500-200=50300
借:营业外支出50300
贷:固定资产清理50300
如果是净收益则计入:营业外收入
无形资产中商誉的会计研究 篇3
【关键词】 无形资产 商誉 核心商誉 外购商誉 负商誉
一、商誉的涵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会计研究水平的提高,对商誉的认识也存在不同的观点。20世纪40年代以来,会计界逐渐形成了几种有代表性的商誉观点。
1、超额盈利观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商誉是超额盈利的那部分价值。企业经营的目的是获取利润,而拥有资产是获取利润的前提条件。商誉是一项资产,能使企业具有未来的服务潜力或使企业具有一定的盈利能力,虽然它不像厂房、机器设备那样看得见、摸得着,但对企业来讲,却是实实在在能感受到其存在的。实际上,企业获取利润的过程,是作为生产要素的各种有形和无形资产相互结合,共同作用的过程,很难从量上区分每个单项资产对企业盈利的贡献。商誉这项无形资产是与企业整体结合在一起的,无法单独辨认,但企业一旦拥有,却能具有超过正常盈利水平的盈利能力和服务潜力。因此,它们的价值就只有通过作为整体所创造的超额利润才能集中表现出来。
2、剩余价值观
持这种观念的人认为商誉是企业总体价值与单项可辨认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价值的未来现金净流量贴现值的差额。“剩余价值观”与“超额盈利观”实质上是一脉相承的。“超额盈利观”是从总体上理解商誉,由于未来超额利润很难直接确定,要在实际工作中计量商誉则困难重重。人们便设想从能够较准确计量的那些资产入手,即先确认单项有形资产和可辨认无形资产的未来现金净流量的贴现值,再计算企业总体价值与这一价值的差额,将差额确认为商誉,在这样的情况下,某主体的净现值和能够直接计价的资产的净现值额之间的差额即为商誉”。
二、商誉的性质及特征
1、商誉的性质
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在其所著的《会计理论》一书中,从会计的角度对商誉的性质做出以下三种解释,称作商誉的“三元理论”。即:(1)商誉是对企业好感的价值。“人们通常认为商誉是产生于融洽的商业关系,企业与雇员的良好关系以及顾客对企业的好感,这种好感可能起源于企业所拥有的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口碑,独占特权和管理有方等。” (2)商誉是企业超额盈利的价值。这里所说的“企业超额盈利”应该是指在较长时期内能获取较同业平均盈利水平更高的利润。(3)商誉是一个企业的总计价账户。“总计价账户”是继续经营价值概念和未入账资产概念的产物继续经营价值概念认为商誉本身不是一项单独的会生息资产,而只是特殊计价账户,它表明该实体各项资产合计的价值,超过了它们个别价值的总和即整体大于其各组成部分的总和。
2、商誉的特征
(1)商誉既不能单独存在,也不能把它与其所依赖的企业的其他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分割开来。(2)在企业合并时,确认商誉的价值与建立商誉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没有因果关系,商誉的存在,未必有为建立它而发生的各种成本。(3)商誉是可以以货币来计量,其确定的依据就是企业某一时点整体可以转让价值与其各项有形资产及可辨认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的差额。(4)商誉只有在发生企业合并,转让和出售时,才能在收受企业与出让企业会计记录中得以体现和反映。(5)商誉的构成因素会随环境变化而发生变化。(6)商誉的价值在相对短的时期内随企业内部或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产生较大的变化。
三、“核心商誉”及商誉的实质
1、商誉的要素及“核心商誉”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商誉可以描述为六个要素构成:(1)被收购企业净资产在收购日的公允市价大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1)被收购企业未确认的其他净资产的公允市价。(2)被子收购企业存续业务“持续经营”构件的公允价值。(3)收购企业与被收购企业净资产和业务结合的预期协同效应的公允市价。(4)收购企业由于计量收购报价的错误而多计量的金额。(5)收购企业多支付或少支付的金额。
这其中只有要素(3)和要素(4)从实质上讲是商誉的一部分,要素(3)与被购企业有关,它反映了被购企业净资产的“超额组装价值”,它表示被购企业事先存在的自创商誉,要素(4)与被购企业和收购企业的结合有关,它反映了由合并而创造的“超大型额组装价值”,它表示被购企业和收购企业经营结合所产生的协同效应,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把要素(3)和要素(4)统称为“核心商誉”。
2、商誉的实质可以归纳为如下方面
(1)商誉是一种企业所独有的可在未来带来超额收益的经济资源。(2)企业在生产经营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各种支出都无不与商誉的形成有关系,从系统的角度加强企业的全程管理和全员管理,是形成商誉的基础和源泉。(3)商誉的价值会随着企业经营环境以及企业自身经营状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4)商誉的形成和发挥与企业的整体要素有关,不能把它与其所依附的企业的其他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分开。
四、商誉的确认
商誉价值的确认,是指企业对已存在的商誉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价值计量的过程。过去基于商誉是企业获取超额能力的价值表示这一基本认识,人们设计了一系列以超额收益为基础的计量商誉价值的方法,如:收益现值法、利润购买法、利润资本化法、利润年金法以及比例法等。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基本相同,但也有所不同。无论何种计价方法,商誉价值的大小,都直接受制于企业未来获取超额收益的能力、预计的存续时间、折现率等因素。因此,为了合理确认商誉的价值,应依据实现原则,对企业已实现的超额收益采取一定方法确认商誉的价值。其价值确认方法可根据“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的基本原则,采用资本利润率的原理予以计量。而商誉可以看作是企业为获取超额收益的一种投资,即商誉价值=年超额收益/资本利润率。因此,采用此法确认商誉的价值可分为两步进行。
第一步,确认企业已实现的超额收益,基本方法是:超额收益=(总资产报酬率-行业正常投资报酬率)*可辨认资产价值。
第二步,将计算的超额收益按照资本利润率还原为获取超额收益的能力,即商誉价值。计算公式:商誉价值=超额收益/行业平均利润率。
五、商誉的会计处理
在企业并购采用购买法核算的情况下,购买成本与所购的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等,如果不相等则两者之间产生一个差额。当购买成本高于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时其差额确认为商誉,当购买成本低于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时其差额确认为负商誉。
1、商誉的会计处理方法
对商誉的会计处理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方法和理论依据:第一,将购买商誉资本化为一项资产,在以后一定时期按期摊销。这种方法产生的理论基础是“超额收益论”,即认为商誉是被购企业未来产生的超额收益的现值。正是基于这种超额收益的观点,购买成本大于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部分与其他生产性资产一样被确认为一项资产。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价值逐渐转化成现实的效益,所以需要对商誉的价值进行摊销。第二,购买商誉资本化为一项资产,以后不需要摊销。这种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好感价值论”。既然商誉是人们对一家企业“好感”的价值体现,那么在企业合并后,只要企业的经营不发生大的波动,这种“好感”将继续存在下去。根据资产的定义:“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商誉完全符合这一定义,所以可以被确认为资产。所以不对其进行摊销。第三,购买商誉资本化为一项资产,在合并日立即注销。这种方法产生的理论基础是“总计价账户论”,即认为商誉不是一项单独的会生息资产,而只是特殊的计价账户,它表明该实体各项资产合计的价值(整体价值),超过了它们个别价值的总和。根据这个理论,商誉本身并不是一项资产而只是一个特殊的计价账户,那么在企业合并时另立新账,原有的账户关系被割断,所以作为总计价账户的商誉被注销。
从目前各国的情况看,采用第一种方法的较多,但具体规定也各不相同。对于商誉的摊销期限,我国规定在10年内摊销,美国规定在最长40年的期限内摊销,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在不超过20年的期限内摊销。摊销方法,一般都采用直线法,但国际会计准则还规定商誉的摊销方法应当反映商誉产生的未来经济效益预期被消耗的方式。购买形成的商誉进行减值测试,核算减值损失。
2、负商誉的会计处理方法
对于购买成本低于被购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被确认为负商誉。对负商誉的会计处理也存在三种方法:第一,将净资产公允价值超过购买成本的部分先等比例冲销企业购入的各项非货币性资产的价值后,将其余额列作递延收益,在规定有效期内平均摊销。采用这种主动方法的理由是非货币资产不容易找到现存的市价,负商誉出现可能是由于对货币性资产的高估造成的,所以需要进行调整。第二,在合并日的财务报表中直接作为股东权益的增加,企业并购是一项资本交易行为,所以其差额的处理应绕过利润表项目而直接作为权益的调整。第三,列作递延收益,在规定的期限内等额摊销,采用这种方法的理由是,以低于被购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价格收购企业,对购买企业来说相当于是获得了一笔“收益”。这笔收益与企业的其他收益一样应当递延到以后各期,与各期的费用相配比。1998年修订的《国际会计准则——企业合并》规定负商誉的会计处理方法为:一是如果负商誉的价值没有超过购入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应在购入的可辨认应折旧/应摊销资产的剩余加权平均使用年限内,以系统方法确认为收益;二是负商誉价值超过购入的可辨认非货币资产公允价值的部分确认为收益。到目前为止,对商誉和负商誉的会计处理在理论上还未统一起来。
六、商誉的报告与披露
受传统会计固有模式的局限,商誉在现有的会计系统中未能得到真实、公允的反映。过去,实物资产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占有主导地位,非实物资产所占比重底,对会计信息影响不大,但如今,非事物资产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逐渐代替实物资产的主导地位,这类资产如果得不到真实反映,必然会极大的影响会计信息和总体质量。就商誉来说,它在许多企业中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发生着影响,这种影响有时还非常巨大;在企业并购活动中,成交价格往往也包含数额很大的商誉成分,这都是不争的事实,如果由于现有会计模式的局限性,不对商誉加以反映,就会违反重要性原则,必然影响会计的可靠性与相关性。因此,必须对商誉予以反映。
目前,可考虑通过评估在表外加以披露。对于自创商誉,利用现有确认方法,将其价值予以反映,同时报告其中所包含的具体内容。由于商誉的高度不确定性,这种报告应定期进行。对于并购业务收购价格与被收购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价,可将其列入“递延资产”项目进行处理,同时也将其中可能包含的商誉成分与自创商誉一起在表外披露。
商誉作为企业整体价值不可分离的一部分,是在企业生产过程中逐步积累形成的,是企业作为一个系统所发生的系统效应的结果,同时它对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影响商誉的因素很多,但发挥关键作用的是人,人的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商誉价值的大小。
【参考文献】
[1] 蒋基路、熊剑:解读商誉实质[J].会计之友,2002(12).
[2] 郑惠霞:商誉若干会计理论问题的探讨[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3] 李慧惠:商誉会计问题的再思考[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4(8).
浅谈会计无形资产管理模式的创新 篇4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指出:“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 传统的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特许权等内容。基于会计核算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四大环节, 新时期的无形资产管理模式主要包括无形资产的概念、确认、计量、摊销、信息披露等内容。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企业高新技术、品牌形象、人力资本开发等项目也成为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 和决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一、无形资产概念的创新
无形资产的概念最初由经济学家佩顿提出, 他认为:“无形资产是指属于某一企业的, 不拥有实物状态的, 具有较长存续期的有价值物或要素”。西德尼·戴维森指出:“无形资产是版权、机密制作方法、专利权、企业信誉及其它类似的财产”。亨德里克森认为:“无形资产是企业用于购买服务的支出成本”。相对于传统的无形资产相关学术研究成果, 新时期的无形资产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 无形资产的概念拓展为:被一定主体所拥有或控制的、无法用实物形态表现出来的、能为主体带来收益的一切非货币资产。首先, 新时期的无形资产具有自身的“动态性”。例如:企业某项新研发的技术, 在没被其它企业得知前, 企业可利用该技术占有大量市场份额, 那么这项新技术则属于企业的无形资产;在被其它企业广泛应用后, 原企业失去了对该技术的绝对控制力, 则这项技术就不属于无形资产。其次, 无形资产具有价值属性, 无形资产拥有使用价值, 能够为企业带来收益。第三, 无形资产具有非货币性, 涵盖了除企业账款、票据、股权、债券外的所有不具备实物形态的资产。
二、无形资产确认的创新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颁布的《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框架》中指出:“会计的确认是将符合要素规定的确认标准项目全部纳入资产负债与收益表中。美国现行的无形资产确认标准中涉及的无形资产项目达到23项, 而我国现行的会计实务中, 有明文规定的单项评估与整体评估的无形资产仅为12项, 被列为会计确认范围的无形资产仅为特许权、土地使用权、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商誉权和非专利权等7项。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我国的无形资产会计业务必须不断扩充、积极与世界接轨, 才能满足新时期的需要。因此, 必须对无形资产的确认进行扩展与创新, 对企业的无形资产进行合理的划分。一是与企业的产品与市场有关的无形资产, 例如:企业的品牌、供应链条、商标权、特许权、绿色产品认证、销售渠道、市场的人脉关系、互联网域名注册权等。二是与知识有关的无形资产, 例如:企业的研发技术、专利、质量技术标准等。三是人力资本。例如:企业人员的能力、素质、学历、健康状态、工作业绩等。四是企业的管理经验资产。例如:企业的组织文化、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理念、公关力量、人脉资源等。由于无形资产的动态性较强, 其更新速度也比其它资产较快, 无形资产拥有着较其它资产更多的不确定性。因为在无形资产的确认中, 当无形资产失去效力时, 应及时终止确认, 并实行摊余价值与费用的转换。
三、无形资产计量的创新
(一) 无形资产计量属性的完善
采用公允价值计价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要, 近年来, 美国、日本等国外公司对于无形资产的计价都是以公允价值为标准, 我国现行的会计标准主要用历史成本对无形资产进行计量, 忽略了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而目前许多无形资产的成本与价值随时随地发生着变化, 使得历史成本无法反映出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因此在无形资产的计量中, 必须以公允价值为基础。例如:可以采取会计报表中附注的形式表现其公允价值, 也可针对公允价值单独报表。
(二) 无形资产计量方法的选择
一是成本法。成本法是对无形资产的历史成本以评估基准日的标准为基础, 用其减去无形资产的损耗, 得出无形资产的最终价值。成本法的优点是较为准确, 但却体现出相对的“静态性”, 无法对变动较大的无形资产进行计量, 因此, 此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并不能普遍应用。二是现价法。以现有的市场为基准, 用来计算无形资产的价值,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 无形资产计量还缺少相关标准的出台, 因此此方法在实践中也应用不多。三是收益法。将无形资产的预期收益折算为现值, 根据收益值确定当前无形资产的价值。此方法符合当前无形资产变化较快的特点, 但对会计人员专业性知识要求较高, 体现出较强的主观性, 目前在实际应用中收益法被广泛的应用。针对不同的计量方法, 要正确进行选择。首先, 对于企业品牌、供应链条、商标权、特许权、绿色产品认证、销售渠道等与企业的产品与市场密切相关的无形资产, 应采取收益法进行计量, 以适应无形资产的动态性。例如:对于企业品牌的计量, 可采取公式:“企业品牌收益= (年利润÷年净资产利润率) ×预期使用年限-账面净资产”进行计算。其次, 对企业的研发技术、专利、质量技术标准等与知识技术相关的无形资产, 可采用成本法进行计量。再次, 对企业人员的能力、素质、学历、健康状态、工作业绩等人力资本, 可采用成本与收益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计量, 在对人力资本要求较为准确的的情况下, 应采用历史成本法。对于高技术人员, 在未来产品的研发上体现出较大的价值, 应采用收益法评估预期收益。
(三) 不同性质的无形资产计量
一方面, 对于通过企业外购而取得的无形资产, 应以现行的重置成本为基准, 将企业用于购买无形资产支出的历史成本全部入账。另一方面, 对自创的无形资产, 应根据实际情况在“资本化”与“费用化”间进行选择。目前, 业界对研发费用的处理通常采用发生期确认为当期费用的方式进行。而国际会计准则中研发费用采取的则是“有条件”的资本化方法。即:产品研发成功后, 在研发过程中的费用可以资本化处理。在目前国家提倡自主创新、技术改造的大前提下, 企业投入到产品研发的资金越来越多, 针对当前研发数额大、周期短、收益高的特点, 我国应摒弃传统的全部“费用化”处理方法, 逐步引入“资本化”理念。技术专利的取得可在会计处理中增设“研发资本”科目, 对产品研发中的成本进行计量。其“借方”主要为产品研发过程中的相关费用以及研发成功后的专利注册费。对研发失败的项目, 仍应采用“费用法”, 分期进行费用分解。在“研发资本”科目下增设会计二级科目, 细化为原材料、研究人工费、服务、折旧费等要素。
四、无形资产摊销的创新
一方面, 要对现行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进行扩充。目前, 我国许多企业的财务制度对无形资产进行“直线法”摊销, 在新时期无形资产的内容得到了很大的拓展, 应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摊销。一是对专利权、特许经营权等有寿命限制的无形资产, 应在直线法的基础上, 探索“加速法”进行摊销, 使之购置成本动态化, 更加切合实际。二是对于品牌、商业信誉等无寿命的无形资产, 不应直接进行摊销, 而应实施定期动态评估, 可邀请固定资产评估机构配合企业的会计人员来完成。在摊销方法的选择中, 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影响不大的企业 (如:劳动密集型企业——传统手工业、建筑业、仓储业等) 可采取直线摊销, 无形资产对企业影响较大的企业 (如:技术集型企业——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产品制造、软件开发、生物科技、新能源企业等) 应采用加速折旧法。其次, 对无形资产摊销的核算进行完善。目前, 许多企业的会计将无形资产的价值摊销直接在账户中减出, 反映出企业对无形资产信息的漠视。应鼓励企业专门对无形资产设立不同的“摊销账户”。例如:产品的研发费用, 促进了产品的生产, 最终转化为实体产品, 可将其分摊价值计入“研发摊销账户”, 而人力资本、特许经营权等与实体产品无关的项目则可计入“管理费用”账户。
五、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创新
无形资产信息的披露应坚持在“客观、真实、科学”的原则下进行。第一, 可在会计报表的正表中进行披露。在现行的资产负债表中设置相关的无形资产净值、摊销、净额等项目, 在净额下增设“研发费用”, 全面反映企业无形资产状况。第二, 在财务报表的附表中进行信息的披露。例如:在附表中增设“无形资产明细表”、“收益表”等, 充分体现企业不同时期无形资产的变化。第三, 可在财务报表的附注中加以披露, 在附注中体现无形资产的定性信息、公允价值等在正表和附表中无法体现的信息。第四, 可针对无形资产情况制作独立的财务报表和文字报告说明, 对企业的无形资产进行深刻的核算与剖析。
总之,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企业无形资产的内容也愈加丰富, 并成为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今后的发展中, 必须从无形资产的概念、确认、计量、摊销、信息披露等方面进行创新, 才能使企业更好的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 提高会计无形资产管理效能, 最终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潘铖.无形资产的理论分析与界定〔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3 (04) .
[2]徐丽林.公允价值理念下的财务会计目标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学报, 2007 (11) .
[3]朱峰峰.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确认与计量问题探讨〔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6 (03) .
新旧无形资产会计准则差异之辨析 篇5
[关键词] 必要性 差异 适用性 尚待完善之处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第33号令公布了修订后的38条会计准则,《无形资产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位居第六。与旧准则相比,新准则在定义、研究与开发费用、摊销等诸多方面都均有较大的突破,那么,我国为什么要对原有的无形资产会计准则进行修订呢?新旧准则差异何在?新准则是否具有优势和较强的适用性呢?带着这些问题,笔者现做以下探讨:
一、对无形资产旧准则修订的必要性
近年来,WTO的加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节奏的加快和高新技术产业的纵深发展,使我国企业的经营理念发生了极大变化:加大新技术开发并转化为生产力。其结果造成无形资产在绝对数和相对数上快速增长和其占社会资产的比例快速上升。在崭新的经济背景下,2001年出台的无形资产准则(以下简称旧准则)已显现出了缺陷和适应性,表现在:
1.旧准则在核算范围界定上存在缺限。其在引言中规定:“无形资产准则不涉及企业合并中产生的商誉”,但随后又规定:“无形资产分为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是指商誉,此表述前后矛盾,商誉究竟何去何存?
2.旧准则规定“企业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其入账价值应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确定;依法申请取得前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应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此规定自出台就展现出不合理性:首先,直接造成开发当期利润虚减和资产价值,违背了真实性原则;其次,开发成功的无形资产使企业长期受益,将研究费、开办费与无形资产成本一刀两断显然违背了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以及配比原则。
3.在无形资产摊销期的确定上,“如果合同和法律均未规定受益年限和有效年限,摊销年限以10年为上限”的做法缺乏理论和事实依据。
会计准则的制定在于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但只有与企业所处的会计环境相吻合,并以健全的准则支持系统为保障,才能奏效。鉴于旧的准则已暴露出诸多弊端,及时地修订已是必然。
二、新旧无形资产会计准则的六大差异
1.准则定义不同。旧准则规定,无形资产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无形资产分为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
新准则第三条规定:“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不再进行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的分类划分,把商誉和作为投资性房地产的土地使用权排除在外。
2.准则适用范围不同。旧准则的适用范围中已包含了商誉,并且也造成了准则与引言的自相矛盾。修订后的准则为重新界定无形资产的核算范围,在第二条规定了适用于其他会计准则的项目:其一,作为投资性房地产的土地使用权,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其二,企业合并中形成的商誉,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其三,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最后,又在第十一条规定:企业自创商誉以及内部产生的品牌、报刊名等,不应确认为无形资产。
3.对研究开发费用的费用化和资本化的会计处理不同。为了纠正旧准则在开发费用会计处理上的欠缺,新准则于第八、九两条对研究开发费用的费用化予以修订:研究阶段的支出,发生时依旧费用化,借记“管理费用”;开发阶段的支出先共同计入“研发支出”科目(费用化支出、资本化支出)。费用应予资本化的,待达到预定用途形成无形资产时,借记“无形资产”;应予费用化的,借记“管理费用”。另外,新准则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扩大到存货和无形资产。
4.对无形资产摊销会计处理的不同。在摊销处理上,旧准则的要点有二:其一,规定无形资产自入账之日起在预计使用的年限内平均摊销;其二,在预计使用年限的确定上,旧准则采取了法定有效年限与合同受益年限较短者的原则,而且又规定在以上两种年限均未规定时,以10年为上限。
与旧准则相比,新准则在对无形资产摊销处理上的重大突破在于:
第一,新准则第19条增加了使用寿命的规定: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其应摊销金额应当在使用寿命内系统合理摊销。新准则第17条又规定:企业摊销无形资产,应当自无形资产可供使用时起,至不再作为无形资产确认时止。第二,直线法不再是惟一摊销方法,应据无形资产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进行选择。第三,无形资产可以存在残值;第四,增加了“累计摊销”科目;第五,企业至少应当于年度终了,对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及摊销方法进行复核。与以前估计不同的,应当改变摊销期限和摊销方法。
5.无形资产计提减值准备会计处理的不同。旧准则规定:“只有表明无形资产发生减值的迹象全部消失或部分消失,企业才能将以前年度已确认的减值损失予以全部或部分转回;转回的金额不得超过已计提减值准备的账面余额”。而修修改后的新准则规定,无形资产的减值准备一旦提取,一律不允许冲回。
6.在报表披露上的不同。新准则与旧准则相比,要求披露的内容增加了4项,分别为:(1)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其使用寿命的估计情况;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使用寿命不确定的判断依据;(2)无形资产摊销方法。(3)作为抵押的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当期摊销额等情况;(4)计入当期损益和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支出金额 。
三、对修订后无形资产准则的适用性辩证分析
通过新旧准则的差异分析,不难看出准则修订,目标在于弥补旧准则在新经济环境下暴露出的诸多缺陷,那么新的适用性如何,下面再做分析:
1.可辨认性成为无形资产的基本特征,商誉自然被界于无形资产准则之外,实现了内容和表述的统一;取消了无形资产必须是“长期资产”的限制,使资产分类更切合实际,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同。但是,还必须澄清一个事实:从我国法律、资本市场、公司治理成熟状况以及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等方面看,不能保证大多数无形资产的价值源自于合同性或者法律规定的法定性权利,特别是自创的无形资产。而资产的价值是否源于合同性或法律规定的法定性权利是界定可辨认性的依据,所以,如何使可辨认性标准在我国具有可操作性,应进一步商榷。
2.适用范围的重新界定,使无形资产的核算范围缩小,一方面更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强化日常管理;另一方面使企业合并中形成的商誉、作为投资性房地产的土地使用权等项目认族归宗,对应于具体的准则,从这点上看,新准则适应了当今经济运行。但在笔者看来,该方面新准则仍有不可取之处,因为它不再明确无形资产的具体内容。该不足之解决自然可防照国际准则中相关的市场资产、知识产权资产等标准将无形资产核算内容类型化、具体化。
3.新准则对无形资研究开发过程中部分符合条件的开发费用资本化的会计处理,符合配比原则、可比性原则及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原则,有利于消除企业的短期行为,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进而增强其市场竞争力。但当前环境下,部分资本化的模式困难多多,原因在于开发阶段确认无形资产的五个条件实施存在较大主观性和误差,下一步任务在于要防照国际惯例以及其他费用资本化的模式(例如借款费用)探索较为合理的费用资本化法则。
4.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处理上有了重大突破:第一,新准则删去摊销年限不应超过10年的限制,对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直接在使用寿命(受益期)内摊销,符合违背配比原则且是一大进步;第二,新准则对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摊销,只计减值,符合客观性原则。第三,根据无形资产的特点确定其摊销方法的变革,使得后续计量适应了无形资产的变动特征。第四,摊销中允许残值界入和新设“累计摊销”科目等,均有利于完善会计日常核算。第五,企业于年度终了,对使用寿命及摊销方法进行复核和修正,符合技术更新日新月异,有效避免资产贬值的风险的要求。所以,新准则在该方面的革新是百益而无一害的。
5.“无形资产的减值准备一旦提取,一律不允许冲回”的规定,是针对我国一些企业损坏准则计提减值准备的初衷,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粉饰财务报告的非善意行径做出的。所以,此规定现阶段大有用武之地。但不足之处在于,此项新规定有悖于国际准则,以笔者之见,其属于我国会计准则上的一个缓兵之计,从长远来看,则应通过严格界定资产的“可回收金额”、完善相关法规,设置合理的评价标准等措施,使企业难借资产减值粉刷利润,最终实现与国际准则的一致。
6.新准则在报表披露上内容的增加,尤其是在报表中披露计入当期损益和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支出金额。这种修订,充分体现相关性原则,必将为利益相关者提供了更多有用的会计信息。
上述适用性分析表明,虽然修订后的部分准则仍待进一步完善和再革新,但多数规定已适应了新经济环境的要求,并具有实际操作意义。所以,本次准则修订是成功的,但其可操作性和适用性,还要在具体会计环境下来实现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准则[Z]第13条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无形资产会计创新论文 篇6
(一)略微修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定义
新准则中所提到的的固定资产,将原来“事业单位持有”的说法,变为两大要点:该资产能满足政府会计主体开展业务活动或其他活动的需要以及该政府会计主体对其有控制权,首次提出了“控制”的概念并突出了控制该资产的原因,在某种意义上增加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政府会计主体确定了对某项固定资产“控制”的权利,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判断与该固定资产相关的经济利益能流入自身,这本身与资产确认的条件也是一致的。
(二)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删除了融资租赁的相关内容
现行制度对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在成本确认方面有较为详细的规定,其确认基础包含很多因素,如协议或合同里明确规定的租赁价款、税费、交付使用前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保险费、安装调试费等等。而新的准则将这部分复杂的规定全部删除,同时明确表示其成本按照其他相关政府会计准则确定,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事业单位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核算程序。
(三)新增不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和政府会计主体确定固定资产使用年限时应考虑的因素
除了保持现行制度列出的“动植物、文物陈列品、图书档案和以名义金额计量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外,新准则增加了“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今后也将不再计提折旧。
另外,在现行准则中,各事业单位可以凭据其固定资产性质和现实工作中的使用情况自己决定其折旧年限。若省级以上财政或主管部门对折旧年限已经作出规定,则从其规定,大多数情况下其折旧年限为预计使用年限。这就使各事业单位在确定资产可以使用的年数时充满不确定的因子。而新准则中,鲜明地指出政府会计主体确定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应当将下列三个因素放在考虑范围之内:估计实现服务潜力或提供经济利益的期限、预计有形和无形损耗、法律或者类似规定对资产使用的限定。这就使得事业单位在确定折旧年限时有章可循,对折旧的管理和核算也更具规范性和可比性,避免出现不同单位对同一资产的使用寿命判断相差很大的现象。
(四)实提折旧
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参照现行制度要求,则一般以应计提折旧金额为基础,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从本质上看,将折旧额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这是一种虚化地计提折旧的处理方式。而新准则明确了“固定资产应当按月计提折旧”,其折旧额根据用途计入当期费用或相关资产成本。相比较而言,这是一种“实提”折旧的做法,更客观地反映资产真实价值,与权责发生制的核算基础相契合。
二、新准则对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影响
(一)有助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规范化和核算制度化
《基本准则》对资产进行了重新定义,特别是对非流动资产核算的范围进行了扩大。新准则的施行,将鞭策事业单位各级人员更新对其固定资产的认识并对资产配置进行优化,有效地促进事业单位施行国有固定资产的管理,从而全方位提升整个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实际效用与管理水准,更高效地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各级事业单位将依据《基本准则》及其具体准则的要求,建立健全单位内部的资产管理轨制,合理设置与固定资产管理相关的岗位,将资产管理的责任和义务落实到人,确保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统筹协调资产管理和预算控制。
(二)实提折旧有利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
对于事业单位中的会计人员而言,其职责应该是以当前事业单位所发生的具体经济业务或是正在进行的事项作为基本依据来施行会计核算工作,因此其应该对事业单位运营状况进行及时正确的反映,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有效性。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大都从国家获得,这些固定资产从取得到失去价值无法使用为止,其使用价值一直处于持续降低的状态当中,而我们对这些固定资产所进行的计提折旧工作,正是厘清资产账面余额、账面价值、账面净值等信息的有效途径之一。在现行的旧制度中,由于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很大程度上是由单位自己决定的,所以存在很大人为控制的空间。不可否认,会存在会计人员出于单位业绩考评的考虑,少提折旧,使单位资产负债率指标(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维持在低水平的现象。如今明确规定了计提折旧后,会导致资产在数额上下降,从而资产负债率指标高于原值,充分击破原有的资产泡沫,反映资产真实价值。这也能促使会计人员在行为上始终坚持账实相符原则,对于事业单位会计所反映的信息真实性具有提高作用。
(三)有助于渐进式贯彻权责发生制的原则
考察世界各国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发展的经验,不难发现,权责发生制优于收付实现制很重要的一点是,它使得被纳入政府财务会计核算范围的经济交易事项越来越广,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会计核算原则。新准则对政府会计主体固定资产折旧做出实提折旧的统一规范,要求计提的折旧根据用途计入当期费用或者相关资产成本,客观真实反映资产价值。这对于加快推进政府成本会计核算,编制权责发生制政府财务报告无疑是强大的推动力。可以预见,伴随着新准则施行的不断推进,由原有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转变的巨大突破益处将逐渐凸显,权责发生制原则会日益深入人心。
三、关于事业单位履行新准则核算固定资产的几点建议
(一)增强对职员尤其是财会人员的宣传教育力度
一方面,新会计制度施行之前,财务人员对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具体业务处理了解得并不透彻。另一方面,对固定资产分门别类计提折旧工作也会增加财务部门的工作量。所以,在推行初期,将会给事业单位财会人员的工作带来繁琐。这就要求,新制度下,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应提高认知水平,及时充电,带头承担起普及国家政策等职责。各级单位也要尽快围绕新的政府会计准则,对相关财务人员进行培训,加大宣传,为财务人员的学习搭建良好的平台。事业单位可与各大有实力的财经院校联合培养人才,做好基础性示范工作。单位里几乎每个人都离不开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因此,单位里其他非财务人员也要深谙新政策,更加爱惜资产,将国有资产视为自己的资产般细心使用。
(二)仿效企业,选择适合自身的固定资产折旧方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固定资产的无形损耗大大增加,事业单位的产品更新换代也随之加速。单位想要尽可能地减少固定资产折旧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可以仿效企业,创新性地采用加速折旧法,既减轻了资金周转困难,提高了资金充足率,又减轻了税负。另一方面,各行业也要合力汇总过往信息,加快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年限表。目前仅医院和科学事业单位等部分行业规定了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可以说折旧的管理还不够清晰化。各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的性质,制定相对统一的固定资产折旧年限表,使财会人员能够在实际业务中有合理的选择空间,为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的编制提供更科学精准的依据,这对于规范行政事业单位日常会计核算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三)创新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使用监管的新模式
新准则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有据可依,各单位都应积极地响应,做好资产的确认、管理、清查和盘点工作。比如,事业单位可以对资产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样盘点,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抽样检查与全面检查相结合,确保设备完好无损。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对一些精密稀有、价值高昂的固定资产,可以采用多人保管制,分权制衡,相互监督,防止会计工作人员投机取巧、损公肥私。
综上所述,新政府会计准则是新形势下与时俱进的准则,就固定资产而言,其更全面细致的核算规定,将促进行政事业单位更有效率地利用财政资金,合理配置资源,提升会计信息披露的可信度,从长远来看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协力推动新准则融入政府会计实务,推动其产生更大的财政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政府会计准则第3号--固定资产[S].财会[2016]12号.
[2]周娜.探析<政府会计准则第3号--固定资产>的创新及变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22).
[3]马永宏.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问题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6(16).
[4]李雪蔚.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对事业单位财务的影响[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36).
无形资产会计创新论文 篇7
一、《周易》对现代科学的积极影响与应用价值
伏羲画八卦,成为汉语文字的雏形;文王演周易,是中国文化的开端。“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周易》系辞下传)。意思是说:八卦排成阵列,天地间万种物象便尽在其中了;八卦重叠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便尽在其中了;阳爻阴爻递相推移,变化之理便尽在其中了。笔者研究认为,《周易》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先贤作易的目的就是为了明道,就是为了给人们生活、生命、生产和社会经济活动确定准则,就是为了正人心、顺性命。也就是让人们认知和尊重自然规律;做事不违背自然规律。
作为五千年前的中华文化群经之首和百家学说之源的《周易》,不但在漫长历史中留下了辉煌篇章,就是在近代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并继续闪烁着智慧的光辉。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评价:“《易经》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就人类心灵所创造的图形和形象来找出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这是一种崇高的事业。”瑞士哲学家、心理学家荣格也说过:“谈到世界人类惟一的智慧宝典,首推中国的《易经》,在科学方面,我们所得出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后来的事实所推翻,惟独中国的《易经》亘古常新,依然具有价值,而与最新的原子物理学有颇多相同的地方。”著名量子物理学家,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奠基人波尔在1937年访问中国时,对中国古代的阴阳互补理论惊奇不已,在他受封爵士时,还把太极图作为其徽章图案。李政道、杨振宁等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曾经在公开场合承认自己的科学思想受《周易》的影响很大。中、美、法等六国科学家共同研究并于2000年问世的“人类基因组草图”与《周易》六十四卦组合完全吻合。
《周易》是人类思想的宝库和东方文化的精华。虽经五千年时光流转,不仅丝毫不减反而愈加彰显它的现代科学价值和超越时空的恒久魅力,其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底蕴仍然是我们现代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所需要的。笔者拟以“八卦成列图”演绎商品生产企业的资产功能分类和商品生产过程,创新提出人类繁衍和商品生产“二进制”系统循环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二、精彩呈现“天人合一”市场供求与商品生产和消费八卦成列图
“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系辞下传)。
“天”地大自然在进化人类的同时并赋予其生存的自然资源;
“人”类依赖于自然资源在生产生命的同时生产商品以满足其物质需求;
“商”品生产是基于“天人合一”的自然和社会分工的环境,在消耗人力资源和要素资产的同时,创造衍生资产——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以尽可能少的资源耗费获取尽可能多的生产成果或经济效益。
笔者以“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具体演绎“天”“人”“商”系统循环认知如下:
1.“天”地大自然是由空间和时间的阴阳对立统一,处于系统循环、周而复始的运动变化之中,产生了自然资源及其物质能量和人类生命繁衍,形成“天人合一”之圆融大美(见图1、图2)。
2.“人”类社会与家庭人口生产是由女人和男人的阴阳对立统一,处于家庭系统循环、周而复始的运动变化之中生殖繁衍,世代传承,生生不息(见图3)。
3.“商”品是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阴阳对立统一,处于企业系统循环、周而复始的运动变化之中,演绎着商品生产价值创造(生产成果)与商品消费价值损耗(生产要素)的辩证关系(见图4)。
仰观宇宙天地之大,俯察商品价值之微;辩证人类生产机理,融合家国和谐之道。“八卦成列图”精彩呈现了“天”“人”“商”道入出、升降、变化的系统机理“阴阳平衡”和“生生不息”循环过程,图1~4,分则各自成卦,合则浑然一体。旨在揭示人类繁衍与传承和商品生产与消费的系统循环机理必然存在于周易八卦的哲理之中(见表1)。笔者对卦序不作解说,每个人各有悟道,自然会各悟其得。
《周易》的基本结构是八卦,八卦结构组成了《周易》的基本宇宙图示。
三、从人类繁衍和商品生产“二进制”规律中探询资产功能分类
(一)数学“二进制”概念与系统循环生命观
“二进制”是现代计算技术中广泛采取的一种数制。二进制数是用0和1两个数码来表示的数。它的基数为2,进位规则是“逢二进一”,借位规则是“借一当二”。18世纪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曾经认为自己的“二进制” 发明是受中国古代《周易》八卦的影响。他从其传教士朋友鲍威特寄给它的拉丁文译本 《易经》中,读到了八卦的组成结构,惊奇地发现其基本素数(0)和(1),就是易经的阴爻为 “——”,阳爻为“——”,其进位制就是二进制,并认为这是世界上数学进制中最先进的。20世纪被称作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标志之一的计算机的发明与应用,其运算模式正是“二进制”。它不但证明了莱布尼茨的原理是正确的,同时也证明了《易经》数理学是很了不起的。
《周易》从根本上讲,可以称为生命哲学。所谓生命哲学并非是关于生命的哲学,而是将整个宇宙看成一个富有生命的、交感流变的、活脱脱的系统循环的有机整体,从而以生命的体验和对生命的理解来看待整个宇宙。整个宇宙是个大生命,作为小宇宙的人,就生活于这个大宇宙之中。中国传统养生学或《中医》的基本理论就是建立在这一哲学基础上的。所以,《周易》是《中医》的基础,而《中医》基本理论则是《周易》生命哲学的具体体现。笔者把商品生产和价值创造系统循环作为一个有机生命体,创新提出资产功能分类“二进制”系统循环论,以经济学和会计学演绎《周易》的生命哲学。
《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无以生长化收藏。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这是《黄帝内经》的生命观。每个人的生命体及活动莫不如此;市场供求的商品经济活动也不例外。
(二)“生产增值”是人类繁衍和经济发展的希望与追求所在
生命繁衍和商品经济的实质精髓与内在动力是“生产增值”,这是人类生命和经济社会发展共同的永恒主题(见图5、6)。我们以生产过程为中心考察两者系统循环与因果关系:人口生产和商品生产是机理相同的概念内涵与阴阳对称关系:夫妻是家庭人口生产的生产要素,子女是家庭人口生产的生产成果;人力资源、要素资产是企业商品生产的生产要素;衍生资产是企业商品生产的生产成果。两者区别在于对象、度量、周期和形式不同。因果关系体现了生产要素和生产成果的实质性差异即“二进制”的结构内涵:在人口生产中体现的是家庭伦理关系与后继有人的繁衍目标;在商品生产中体现的是企业生产关系与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这是家庭伦理学和社会经济学及会计学的核心内容。“生产增值”是人类繁衍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希望与追求所在。
(三)家庭人口生产和企业商品生产“二进制”系统循环和阴阳辩证关系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在图5、6系统循环中,“阴阳”是最根本的、基础性的哲学概念。因此,阴阳演化了阴阳匹配、阴阳合一、阴阳合生、生而阴阳、阴阳成器、阴阳平衡五行六合的阴阳之道。由于阴阳定位在系统循环过程中特定对应关系是有序变化的,并随着周期循环的阶段性变化而不同,当阴阳合一形成内生性增值,相对于生产成果的子女来说,生产之前的夫妻就演化为子女的父母;相对于衍生资产来说,生产之前的人力资源和要素资产就变化为衍生资产的生产要素。在特定系统循环中,因为“生产过程”内生性增值,其阴阳关系就自然而然地“二进位”了。父母与子女、人力资源和要素资产与衍生资产之间就形成了因果关系。但是,阴阳关系不是固定或僵化的,譬如处于适龄婚恋中的男女、家庭中的夫妻、生养子女的父母等特定对应关系;处于市场中的人力资源和要素资产、企业配置拥有可支配的人力资源和要素资产、衍生资产使用价值和价值等特定对应关系。入则阴阳两合;出则阴阳分离。又如在市场买、卖过程中,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两者是独立的;在男女婚配或重组的双向选择过程中,男人和女人是各自独立的。但在进入系统之后和走出系统之前的五行中,两者是辩证统一关系(见表2)。
阴阳合生“二进制”集中反映了人类社会取重生产的阴阳进位与因果对称关系。在人类繁衍和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要有了阴阳合生的生产成果,五行中的阴阳关系就“二进制”了。这里还有一个证明人类繁衍的数学“二进制”规律,就是“九月妊娠、一朝分娩”逢十进位的现象。反过来说,如果没有阴阳合生的生产成果,五行中的阴阳关系就不可能“二进位”,没有子女何以称父母;若不以衍生资产(或管理与服务职能)为目的,又何必配置人力资源和要素资产。对此,笔者称之为“人类繁衍和商品生产‘二进制’系统循环”。
四、资产功能分类的概念内涵与因果关系的自然演变
在传统经济学的资产概念中,不论是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统计学和会计学等都没有资产功能分类的系统概念。在资产整体结构体系中,虽有流动资产、固定资产、长期资产之分,但它们之间没有前因后果的关系;没有商品生产价值创造和商品消费价值损耗的系统循环理念。不能区分哪些资产形态属于生产要素范畴,哪些资产形态属于生产成果范畴。因此,传统经济学处在混沌、朦胧之中,与市场供求相对应的资产功能分类待在深闺人未识。
(一)从企业商品生产和价值创造系统循环“二进制”引申资产功能分类
笔者认为,天然资源(包括再生资源)是商品之母,人类劳动是商品之父。物和人两者不可或缺,商品是“天人合一”的产物。依据市场供求决定的商品生产和价值创造系统循环“二进制”阴阳辩证和因果关系,独创性提出“要素资产”和“衍生资产”的功能分类。
所谓要素资产:是指企业以使用消费为目的(而非增值和出售的目的)而从市场配置的以满足生产、经营、投资、管理、服务等活动各项必备要素和必要条件的资产。包括货币资金、债权、原材料、固定资产等。要素资产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使用耗费,其价值耗费转化为衍生资产的配置成本或期间费用。要素资产在持有期内不存在内生性价值增值;不体现市价变动对其存量价值的重新计量。
所谓衍生资产:是由要素资产和人类劳动共同衍生的资产。是指企业商品已完成生产过程内含价值增值、或以持有增值和出售盈利为目的(而非使用消耗的目的)配置的处于独立形态的各种商品和投资资产。包括库存商品、发出商品、投资资产等。衍生资产体现直接交易的目的性和独立性。其最终目标是通过市场销售实现商品价值取得货币收入;并以其销售收入补偿成本耗费或期间费用。衍生资产在持有期内既要体现其内生性价值增值;还要反映随市价变动对其存量价值的重新计量。
资产功能分类是商品生产价值创造和商品消费价值损耗系统循环与阴平阳秘的结果。
(二)要素资产和衍生资产的因果联系和信息特征
对于商品生产企业来说,要素资产价值衡量取决于其配置时的实际价值;要素资产使用的耗费价值构成衍生资产的配置成本(注:剩余部分构成期间费用);衍生资产价值衡量取决于双重计量:一方面,以市价衡量衍生资产价值(C+V+M);另一方面,以成本衡量补偿生产的(或付出的)耗费价值(C+V)。成本是衍生资产价值内在的一个要素,是其必要补偿的耗费价值。因此,成本既是要素资产价值耗费的结果又是衍生资产价值取得的代价。成本是联系要素资产和衍生资产前因后果的纽带与桥梁。以生产过程为中心,处在生产过程之前的要素资产(原材料、固定资产)与处在生产过程之后的衍生资产(库存商品和发出商品)各有不同的本质属性——功能,这是由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决定的:在市场买卖中,配置或持有要素资产(体现使用价值)必须付出等量货币价值进行交换;出售衍生资产(体现价值)必须获取等量货币价值进行交换。但在商品生产和价值创造系统循环的五行中,资产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辩证统一的。要素资产配置的目的是使用消费,具“单向性”的信息特征。衍生资产配置的目的是持有增值和出售盈利,具有价值衡量和成本补偿“双向性”的信息特征。
(三)自然演化的资产功能分类体现了现代社会经管理的需求
地球有45亿年历史,人类有250万年历史,中华文化有5千年历史,商品经济约近千年的历史。笔者顺其自然链接了系统循环中多重矛盾运动的断裂环节,提出资产功能分类为要素资产和衍生资产,是基于天地大自然的资源禀赋与人类消费内在矛盾决定的,经过逐步演化、阴阳互动、系统循环的必然结果,体现了自然而然的学术之美(见图7)。
五、惊世发现“八卦成列图”诠释的资产和产权阴阳辩证与整体平衡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得道顺理,失道悖理。哲理的揭示,只有扎根于形象和系统化,才使其蕴含的丰富性、概括性、逻辑性、抽象性和外延性得到能动并富于想象力的充分发挥。笔者研读《周易》联想资产负债表结构体系时惊世发现:尽管历史已经进入21世纪,各种不同门类的社会经济学科不断建立和日益完善。但是,不论是经济学、会计学、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国际或中国会计准则及实务指南,还是中国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财报的制度规范、国有和民营企业的会计实务与财报结构体系,远不及五千年前《周易》“八卦成列图”完整体系的尽善尽美!在学术思想与系统架构理念上令世人瞩目,令国人自豪和振奋:拍案叫绝,叹为观止。笔者以“市场”供求为中心,将资产按功能分类为要素资产和衍生资产,将产权按性质分类为所有者权益和债权人权益,参照“八卦成列图”阴阳辩证和整体平衡的结构形式描绘如下(见图8)。
(一)企业资产和产权“八卦成列图”的诠释
第一层面:从唯物论的立场,回答它是什么?一方面,用“一分为二”说明“资产和产权”的对立统一关系。另一方面,用“三点一线”说明“市场”是商品供给和需求的辩证统一;要素资产和衍生资产是基于商品使用价值和货币价值辩证统一的抽象概括。两者是前因后果的关系。
第二层面:从辩证法的角度,回答它是怎样的?一方面,用“阴阳平衡”说明要素资产和衍生资产与商品生产之间的内在联系。配置要素资产旨在获取商品使用价值,配置衍生资产旨在获取货币价值。另一方面,用“辩证统一”说明“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资产谓“道”、商品谓“器”)的入出口、始终点与商品生产资源由市场配置,生产完工商品向市场出售的辩证关系。
第三层面:从系统循环认识论,回答它是如何周而复始运动变化的?“市场供求始终相连、系统循环环环相扣”是对资产和产权对立统一的阴阳平衡与内在联系的运动过程的概括表述。这里,重点阐述资产功能分类与商品生产过程的系统循环机理:
1.“天人合一”的市场供求决定微观经济——企业商品生产的投资活动。
2.商品生产资源从市场配置企业适用的人力资源和要素资产。
3.资源配置以等量货币价值获取商品使用价值,形成企业拥有可支配的人力资源和要素资产。
4.要素资产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使用消费,要素资产因使用消费减少其存量价值。
5.在商品生产过程中,一方面,要素资产使用价值和人力资源劳动创造新的商品使用价值,形成衍生资产;另一方面,要紧资产价值耗费和人工薪酬,变化为衍生资产的配置成本和期间费用。
6.衍生资产配置目的是生产增值(或持有增值) 和出售盈利。衍生资产配置必有成本;衍生资产价值由市价衡量。即持有衍生资产必须按市价和成本配比双重计量。
7.衍生资产出售(让渡商品使用价值)以等量获取货币价值为最终目的;并以实现的衍生资产出售收入补偿成本费用耗费。
8.进行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向国家纳税和利润分配。
9.利润分配的结果对企业产权(资本) 有利增或亏减的影响。
逢十进位,单一循环终止。复循环开始
(二)八卦含意与企业资产和产权的卦象注解(见表3)
两卦一组,一阴一阳,合计为10,左右平衡。资产和产权形成了完美无缺的系统结构体系(以上注解,虽不尽准确与完整,但大意相当,联系有象征意义)。
(三)企业资产和产权“八卦成列图”的卦象解析
我们从企业资产和产权两个主题(四对核心范畴)解析“八卦成列图”。
1. 资产是要素资产和衍生资产的辩证统一。
这个过程就是企业商品生产和价值创造“二进制”系统循环的运动过程。
要素资产的“资源配置”和“使用耗费”,两者有增有减。
衍生资产的“成本补偿”和“市价出售”,两者同增同减。
“使用耗费”和“成本补偿”,两者是前因与后果的关系。
“资源配置”和“市价出售”,两者是进入与退出的关系。
从资产整体上,体现了配置要素资产和衍生资产的静态平衡关系;从系统循环上,体现了配置要素资产和衍生资产的(传承与补偿)的动态平衡关系。
2. 产权是投资者权益和债权人权益的辩证统一。
这个过程就是伴随着企业商品生产和价值创造“二进制”系统循环的社会投资和融资的运动过程。
由于主体不同,所有者与企业的“投入资本”;债权人与企业的“融资借债”,两者有增有减。
由于主体不同,所有者与企业的“保本增值”;债权人与企业的“还本付息”,两者同增同减。
“投入资本”与“保本增值”,“融资借债”与“还本付息”。两者是前因与后果的关系。
“投入资本”和“融资借债”的增加与减少。两类权益增加与减少是进入与退出的关系。
从产权整体上,体现了投资者权益和债权人权益的静态平衡关系;从系统循环上,体现了投资者权益和债权人权益(权利与义务)的动态平衡关系。
企业资产和产权“八卦成列图”阐述了入出、升降、增减变化的客观机理和系统循环的运动过程。趣味纵横,意味深远,韵味悠长,余味无穷。
六、资产功能分类科学体现了市场供求关系与商品经济价值规律
“法于阴阳,合于术数。”图4、6、8从不同视角或层面阐述了企业资产和产权的入出、升降、变化的客观机理和系统循环的运动过程:市场供求决定企业要素资产和衍生资产的因果关系与结构体系;商品生产过程决定市场配置过程和销售过程的因果关系与结构体系。市场供求和商品生产辩证统一客观反映了价值规律客观作用过程和结果,体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特征:以尽可能少的资源耗费(人力资源和要素资产)获取尽可能多的生产成果(衍生资产)或经济效益。其经济内涵表现在:
1.生产过程的价值增值是要素资产和衍生资产分类内在的实质标准;
2.市场买卖的等价交换是要素资产和衍生资产分类外在的表现形式。
3.生产过程的价值耗费源于要素资产与生产过程的价值增值归于衍生资产;
4.从商品市场买来的为要素资产与向商品市场出售的为衍生资产;
5、商品消费价值损耗和商品生产价值创造系统循环是因果关系;
6.传承与补偿是要素资产和衍生资产系统循环的双重本质特征。
7.周而复始系统循环的内在机理:在于“外生”和“内生”,生生不息。
8.周而复始系统循环的外在形式:在运动中平衡,在平衡中运动。
外生匹配成系统,内生增值二进位。生产增值“二进制”是企业资产和产权运行的至高境界。趣味纵横,意味深远,韵味悠长,余味无穷。
七、结语
《道德经》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敬仰天地大自然生生不息之大德;感恩家国世代传承道德之教养;弘扬中国先贤普世哲理之智慧;讴歌人类劳动生产商品和创造价值;倡导社会节约使用资源造福子孙后代。
无形资产会计问题研究 篇8
一、无形资产的概念及内涵
企业资产大致可以分为可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这两类, 其中, 无形资产主要是指那些具有无实物形态, 但是却可以为企业带来额外收益的长期性资产。无形资产是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非实物形态的、具有实际经济利益的非货币性资产。根据会计学观点, 无形资产具有可辨认性、可分离性、可控制性, 是以货币计量为特征的资产形式, 主要包括诸如知识产权、人力、市场关系、声誉等各种能够为企业带来长期收益的一切经济资源的集合。与有形资产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实物形式不同, 无形资产通常没有以上这些实物形态, 而仅仅是表现出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非实物形态形式, 却可以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起到重要作用的一种具有收益性的资产形式。在当代经济发展中, 对于企业来说, 企业资产形式不仅仅只是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有形资产形式了, 无形资产同样是企业的重要经济和收益来源, 可以帮助企业获得超额利润并以此来促进和维持企业生存和发展。一般来说, 企业的递延支出可以分为用于购买存货等实物资产的支出和用于购买服务等非实物的支出这两类, 其中, 后者主要包括市场资产、知识产权资产、人才资产和基础结构资产等形式。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 无形资产可分为外购型无形资产和自创型无形资产 (来源划分) , 有限期的无形资产和无限期的无形资产 (期限划分) , 等等。
二、无形资产的主要特征
同有形资产相比, 无形资产主要具有以下各方面的特征。
第一, 无形资产的无实体性特征。与有形资产相比, 无形资产通常并不具有实物形态, 这可以从无形资产的字面含义来了解, 即:无形资产是一种不具备物质实体的资产形式。无形资产的这种无实体性特征使得其表现出了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状态, 但是, 由于其往往是对于某种特有技术、知识和权利形式存在的反映, 所以, 无形资产是可以用于买卖交易的并具有经济收益性。无形资产价值的损耗往往只是具有无形损耗这一单一形式, 其价值转移往往是通过返销形式进行获取的。无形资产的无实体性特征通常被认为是无形资产特征中最为显著的特征, 它与其它特征共同构成了无形资产的特征, 即:无形资产并不仅仅是以是否具有实物形态来进行划分和归类, 必须要同时具有这些重要特征才可以确认为无形资产形式。
第二, 无形资产的不确定性特征。无形资产的不确定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即:未来经济收益的不确定性, 成本获取和价值转移的不确定性。首先, 未来经济收益的不确定性主要是指随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以及知识应用的日益更新, 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收益的诸如知识产权、技术保障的办法无形资产在其自身的使用经济寿命中的预估性难以准确估量, 这就使得无形资产表现出了未来经济收益的不确定性。其次, 成本获取和转移价值的不确定性主要是指由于无形资产无法在市场交易中通过横向比较来得以确定, 因为这些无形资产往往是对于发明者和创造者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凝结的估量, 不具有历史成本可查性, 所以, 无形资产在进行成本获取和价值转移中具有不确定性, 无法具体准确进行诸如损耗等的确定。
第三, 无形资产的独占性特征。无形资产的独占性特征也可以被称为无形资产的垄断性特征, 这是因为只要到相关部门申请注册登记, 企业就可以在法律保护下进行该项无形资产的独享和垄断性的拥有和使用, 其它任何企业或是个人无权在未经允许的前提下进行使用。无形资产的这一独占性特征使得其可以在交易市场上具有垄断性, 具有了独家超过平均水平获利能力的获取和使用。值得一提的是, 如果该项无形资产一旦失去垄断性就会在市场上逐步达到普及性程度, 那么, 该项无形资产的独占性特征就不复存在了, 也就失去了该项无形资产形式了。
第四, 无形资产的高效性特征。无形资产具有可以使得拥有其所有权和使用权的企业可以在一段时期内具有超过同行业一般收益水平的盈利能力, 从而具备了无形资产的高效性特征。无形资产的使用价值主要是体现在其对于企业在获得超额收益方面的贡献而非是其对于企业取得一般水平收益能力的贡献。因此, 企业拥有、控制和使用无形资产的目的就是为了占有其潜在的超额收益性优势, 这是企业在未来经营活动中最主要的收益保证。
三、无形资产会计处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如前所述, 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无形资产日益增多, 那么, 其在会计处理中的问题也在逐渐显露。
第一, 无形资产的确认问题。无形资产的确认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无形资产确认存在着范围过窄性问题。基于现代经济学的观点, 已确认的无形资产就有20多项, 但是, 在会计学中给予无形资产确认的很少, 到了被我国纳入无形资产会计核算中的范围中这种确认性就更少了。通过与国际会计准则中对于无形资产确认的比较, 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中的无形资产范围明显较窄。此外, 由于成本无法进行可靠计量, 一些诸如企业自创的商誉、企业自创品牌等都不能被纳入到会计核算的无形资产范围之内进行确认, 使得无形资产在确认上就具有很到的局限性。 (2) 对于新出现的无形资产形式无法得以及时性确认。在实际的企业生产经营或是管理活动中, 各种诸如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绿色食品商标使用权等认证体系导致了无形资产的确认性往往缺乏相关的统一性规定和使用, 无法在企业会计操作中给予财务处理和确认, 从而出现了对于新出现的无形资产形式无法得以及时性确认的问题。此外, 在当今经济技术和科学水平日益提高的背景之下, 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日益加快, 这也使得对现有的无形资产的确认提出了更高性的要求和新的挑战, 那么, 如果不将这些新出现的无形资产进行及时性确认, 就无法对于企业财务状况进行真实性和科学性反映, 这对于企业来说就是一种资产价值低估的损失。
第二, 无形资产的计量问题。无形资产的会计计量是要完成进行无形资产计算和入账价值的反映, 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1) 自创型无形资产价值的计量不够合理, 这主要是指该无形资产的真实成本无法准确反映。通常情况下, 企业内部开发成功的无形资产仅仅是将其开发阶段且符合资本化条件的价值部分进行资本化计量, 而对于其在研究阶段已经费用化并被计入当期损益的支出部分经不再进行合理性调整和核算, 这就显得不够合理。 (2) 无形资产的计量方法过于单一性。在实际的会计处理操作中, 无形资产的计量方法对于货币实物形式过于注重, 导致了单一性的问题, 这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因为无形资产中的诸如人力资源价值、企业文化价值、顾客满意度等各种无形资源是无法以货币形式进行计量的, 但是, 它们确实为企业带来了重要的经济收益, 是不应该被排除在企业无形资产核算范围之外的。
第三, 无形资产的信息披露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信息披露内容的不够充分性, 这主要是指在相关的会计处理中, 对于无形资产信息的披露问题往往存在着范围较窄、内容不够充分的弊端, 这就使得企业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状况混乱无序, 阻碍了企业在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中的可信度和科学性。 (2) 信息披露体系不够完善性, 这主要是指企业无形资产由于其非实体性和非确定性的特征具有了确认和计量的迷糊性, 导致了无形资产的信息披露内容模糊性和随意性, 最终影响了无形资产信息披露体系的构建中的不完善性, 这终将会影响到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理性以及其最终决策实现有用性的发挥。
以上就是笔者就“无形资产会计问题研究”为话题来进行的浅谈, 希望能够对于在知识经济的前提下的无形资产做出准确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的推动过程中促进企业的长足性发展。
摘要:企业无形资产在当今经济发展背景下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企业拥有无形资产占全部资产的比重性问题且比重问题直接反映出了该企业发展的情况和趋势, 那么, 如何能够在适应知识经济的前提下来对日益增多的无形资产做出准确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对于确定企业价值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就以“无形资产会计问题研究”为话题来进行浅谈, 希望能够通过对于无形资产会计问题的分析和探究来为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双重影响下的企业发展起到一定的贡献性作用并以此与其他研究者进行交流。
关键词:无形资产,会计问题,概念和内涵,主要特征,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1]高娟, 汤嘉欣.无形资产会计理论:演进与发展[J].财会通讯, 2012 (7) .
[2]李姝玥, 王洲娅, 郭艺.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会计计量模式初探[J].技术与市场, 2012 (3) .
[3]谢金利.关于无形资产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分析及其完善思路[J].商场现代化, 2011 (16) .
无形资产会计问题研究 篇9
关键词:无形资产,计量,信息披露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以及国民经济建设步伐的稳步迈进, 逐渐带动了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 但是目前国内无形资产难以得到法律上的切实保护, 侵权事件层出不穷, 影响十分巨大, 影响到了市场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需要对该问题进行解决。对于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导致的会计信息问题给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根据《国务院关于批转财政部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 (国发﹝2014﹞63 号) 和《政府会计准则-- 基本准则》 (财政部令第78号) , 财政部起草了存货、投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四项政府会计具体准则及说明, 面向公众征求意见, 并于2015 年12 月11日前将书面意见反馈财政部会计司。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 随着无形资产对于企业的发展与定位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对于无形资产的会计问题的研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对其加深研究, 结合市场状况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完善, 达到服务实践的要求,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
一、无形资产界定
1.无形资产的概念
一般来说, 理论上通常将企业的资产可以分为有形资产以及无形资产, 其中有形资产的概念界定显而易见, 而对于无形资产来说, 其主要是指企业资产中不具有实物形态却能够为企业带来实际效益的资产, 例如我们众所周知的企业知识产权、商标权、名誉权等等, 虽然无形财产是无法用肉眼看到的, 但是其价值功能绝对不低于有形资产, 甚至在很多的情况下价值还要高于有形资产。在会计学领域来说, 无形资产是具有非实物性、不确定性等特点, 并以货币形式进行计量的非实物的收益性资产形式。
2.无形资产的特点
无形资产不具有实物形态, 例如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等, 但是总体而言, 无形资产具有自己本身的特征。相较于有形资产, 无形资产具备的特点分析如下。
(1) 无形资产具有非实物性
相较于有形资产来说, 无形资产的最大特点便是非实物性, 即无形资产出于一种外感“看不见摸不着”的境地, 然而其却能够切实时时刻刻在为企业创造资产效益, 例如企业掌握的某一种的技术或者专利等, 通过技术或者专利的交易能够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收益。
(2) 无形资产的不确定性
一般来说, 无形资产本身所代表的“无形”, 便延伸出了无形资产的不确定性, 其中主要涉及到两个层面, 即预期收益的不确定性以及成本获取或价值转移的不确定性。一方面随着当前的技术进步程度, 无形资产所代表的价值体现并没有明确的衡量标准, 因此准确计算出数额是十分困难的。其次当前的无形资产, 例如知识产权的交易等并没有进行针对性的平台构建, 由此无形资产的交易存在一定的限制。
(3) 无形资产的独占性以及高效性
众所周知, 对于无形资产的保护来说都是通过相关法律规定的形式进行, 由此无形资产具有独占性或者垄断性, 其次无形资产具有高效性特点, 具有潜在的市场高效收益的特点, 并且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无形资源的市场价值更加的突出, 其地位也更加的明显。
二、无形资产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
1.无形资产的确认问题
基于无形资产其本身具备的特点, 随着我国知识经济时代的科技进步不断发展, 对于无形资产的确认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极大促进了知识产权下技术不断更新换代, 无形资产的发展也要做到与时俱进, 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相一致, 只要这样才能最大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目前, 市场调研机构华通明略发布了2015 年度“最具价值中国品牌100强”, 其中腾讯以661 亿美元的估值高居榜首, 而阿里巴巴以597亿美元屈居第二, 然而在腾讯的资产结构中对于品牌价值并没有进行针对性的体现, 腾讯在对其资产进行计量时考虑的是目前的资源数额和盈利能力, 对潜在的价值没有做到科学的评估, 对其品牌的价值并没有进行科学的计量, 这就意味在其在市场发展中对品牌等无形财产价值关注程度不够, 无形资产的价值和作用也就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元化的, 主要是由于我国当前的财政政策中过度强调对于固定资产的控制, 而忽视了对于无形资产的相关性会计界定。而我国当前对于无形资产的界定仅仅处于初级阶段, 适合传统的价值波动相对较小的无形资产, 针对这一现状, 在今后应当进行改善。
此外, 目前我国无形资产确认项目范围过窄, 比如美国微软公司, 其账面价值远不及通用汽车公司一家的账面价值, 但其产值和利润却超过了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总和。同样, 我国也有类似的高科技企业, 例如网易公司。
2.无形资产的计量问题
无形资产本身具有的不确定性的特征, 由此无形资产的计量具有潜在的不定性, 而当前对于无形资产的计量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计量的标准来说, 无形资产的计量存在显著弊端, 没有一套科学的计量标准、计量工作的开展无法和市场发展相适应等。例如当前对于企业文化以及企业的人力资源体系的计量来说, 其虽然对于企业的发展起到显著的激励以及促进作用, 但是显然人力资源的体系作为企业的无形的组织架构, 并没有准确的可以用来计量的时点。此外, 对于无形资产的计量, 当前的新会计准则并没有进行明确的界定, 这对于当前我国正逐步构建的对于知识产权的资产交易平台, 对于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计量与价值衡量非常不利。
3.无形资产的计量标准不准确
无形资产的计量需要在对于传统的会计计量方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可以在有针对的对无形资产的确认的基础上, 需要采取多样性的计量标准, 例如对于市场类的无形资产以及知识产权专利类的计量标准显然不能统一性的进行规划, 为此无形资产的计量标准的趋势将呈现多样化。但是我国现在的无形资产的计量标准不准确, 这就导致了许多无形资产的界定存在诸多问题, 需要对这一现状进行改善。目前的计量标准没有做到和市场发展的相适应, 造成实际操作的困难, 无法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此外, 计量标准并未形成一套科学完备的体系, 造成很多计量的工作的开展缺乏可靠的依据, 无法对现实形成强有力的指导。
4.无形资产的披露问题
无形资产的纰漏状况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发展状况, 关系到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其中我国的财政核算体系中对于无形资产的信息披露问题存在较大的滞后性, 将极大程度上导致背后利润操作行为, 例如当前企业大都对于无形资产的可回收金融进行核实, 而是仅仅将无形资产在财务报表中作为摊余价值进行外在的体现, 但是显然外在的摊余价值并不能够反映出企业的财务信息的动态性以及系统性, 进而严重影响到社会投资对于企业的资产以及业绩等情况的真实反映。
三、无形资产会计处理问题的完善措施
1.加强对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审计力度
无形资产本身的自有属性要求对于无形资产需要加强培育与保护, 而同时对于无形资产的会计审计制度依旧需要针对性的完善。信息失真以及信息不透明对于企业的社会发展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所以, 可以从政府部门以及企业自身的角度对于无形资产的会计信息的披露制度以及审计制度需要进行全面构建。例如针对无形资产的披露进行分层次披露的制度, 针对无形资产的关键性指标进行针对性的披露, 另外针对企业不同的无形资产构建无形资产变动表, 以宏观的数据形式进行衡量并向社会公布等。另外对于无形资产的信息披露需要针对性的规定信息披露的内容, 便于对外界社会投资进行衡量与社会监督。
2.对无形资产的计量标准进一步进行完善
改革传统的会计计量在存在的重视成本而轻视价值的计量方式, 对于无形资产来说, 其重视的是未来的收益, 而传统的成本计量模式重视的是历史数据, 呈现的是静态的计量模式, 可以对于无形资产的计量标准需要将传统的成本计量进一步过度为价值计量体系;另外采取精准计量与模糊计量相互结合的方式, 这是针对企业内部无法将无形资产有形化的计量模式, 对于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企业的人力资源、客户规模等无形资产, 可以在行业内进行了解的基础上, 针对企业的发展实际, 采取模糊的经验模式进行计量。无形资产的会计计量对于不同的企业来说, 存在较大的差距, 对于企业自身来说, 人力资源体系以及完善的工艺流程是基于企业自身情况下的最优化, 而将其移植到其他的企业中并非一定能起到较为完美的运行效果, 由此来说, 可以针对不同行业的自身特点建立无形资产价值计量的协会, 由协会进行无形资产的计量, 而对于大众化的无形资产则建立专门的无形资产的计量界定机构, 广泛进行社会调研后构建无形资产的计量标准, 并结合相关的无形资产的立法以及政策法规等进行完善和布局。
3.拓宽无形资产的计量范围
无形资产会计问题研究中, 对于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的界定来说, 一般将无形资产分为人力资源类、知识产权类、市场关系类以及品牌声誉类等。一方面需要针对性的拓展无形资产的范围, 另一方面需要对于无形资产的确定标准进行规定, 必然需要针对社会发展的现状进行相互结合。此外, 知识产权类等需要将企业的自身的科研经验进行外在的产品化改造, 例如将企业的产品制作经验进行专利申请等, 此类主要包括专利权、版权、商标以及设计标准等。无形资产的界定范围显然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 科技日新月异, 技术应用不断普及以及更新换代, 为此, 需要不断拓展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 做到与市场经济发展相互协调, 充分反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4.对无形资产进行科学的界定和管理
众所周知, 无形资产在当前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发展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可以针对无形资产进行全面化的管理, 例如构建社会性的无形资产综合管理平台, 一方面加强不同行业间的无形资产的管理形式的创新与交流, 另外来说可以强化无形资产的交易模式等, 促进对于无形资产的界定标注的划分。另外一方面对于企业自身角度, 对于企业的知识产权专利等无形资产的生命周期进行动态化的管理, 形成针对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等优势。当前针对无形资产当前的难于管理, 需要加强对于无形资产管理的风险控制, 例如当前不同行业甚至是企业的间的侵权等问题的产生, 需要我国政府部门加强对于无形资产的相关法律的立法进程, 不断完善立法, 使法律能够真正意义上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从而完成法律层面上的规定。
四、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无形资产的重要性也更加的突出, 已经成为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促进作用。然而, 在目前的情形下, 无形资产会计处理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解决, 主要包括无形资产的计量标准不准确以及披露等问题, 因此, 笔者主张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首先, 加强对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审计力度, 其次, 对无形资产的计量标准进一步进行完善, 第三, 拓宽无形资产的计量范围, 第四, 对无形资产进行科学的界定和管理, 希望对实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汤湘希.我国无形资产会计研究的回眸与展望[J].会计之友 (下旬刊) , 2010, 06:4-13.
[2]付作健, 刘强.无形资产会计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15, 08:194-195.
无形资产会计创新论文 篇10
[关键词] 无形资产 初始计量 后续计量 摊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步发展,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快,每个企业都在千方百计的提升企业价值和核心竞争力,而影响其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主要表现在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特殊资产项目上,并且这些特殊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为更好地规范企业这些特殊资产项目的确认、计量及相关信息,财政部在2006年对2001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准则(以下简称“旧准则”)进行了大范围修订,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以下简称“新准则”),本文将从无形资产的定义、规范范围、初始计量、后续计量等几个方面阐述新、旧准则的主要变化。
一、无形资产定义的变化
旧准则对无形资产的定义是:无形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无形资产分为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其中不可辨认无形资产指商誉,同时又规定“本准则不涉及企业合并中产生的商誉”,这样在内容表述上前后矛盾,概念不够清晰。
新准则对无形资产的定义是: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新准则中主要强调了它的可辨认性,以后所有的无形资产都是可辨认资产,不再区分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并把商誉排除在外。
二、无形资产准则规范范围的变化
旧准则只规定“本准则不涉及企业合并中产生的商誉”。
新准则更加明确了无形资产准则适用范围,即适用于除下列三项特殊情况之外的所有无形资产:
1.作为投资性房地产的土地使用权,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
2.企业合并中产生的商誉,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
3.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
三、无形资产初始计量的变化
1.新、旧准则在外购无形资产成本的确认方法上基本一致,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项资产达到预定用途所发生的其他支出。但新准则还考虑了货币的时间价值,明确规定了外购无形资产的价值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的,无形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实际支付的价款与确认的成本之间的差额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应当在付款期间内按照实际利率法确认为当期损益(财务费用)。
2.新准则取消了原准则中“企业为首次发行股票而接受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的计价部分”,统一规定为“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在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情况下,应当按照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成本入账,所确认的初始成本与实收资本或股本之间的差额调整资本公积。
3.新准则对企业自行研究开发无形资产的费用处理进行了修订,将其分为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两个部分分别进行核算。研究阶段的有关支出在发生时予以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所发生的开发支出符合条件的可资本化,确认为无形资产的成本。为此,新准则增加了“研发支出”这一会计科目,企业在研究开发阶段的全部支出,首先应在“研发支出”中归集,期末按是否应予资本化再分别结转到“管理费用”和“无形资产”中去。而旧准则则将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的全部支出一律费用化处理。
4.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的无形资产成本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或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无形资产的成本。而旧准则只规定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无形资产的成本。新准则更强调资产的公允价值观念。
5.通过债务重组取得的无形资产成本应当以其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取得无形资产的成本入账。而旧准则是按应收债权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相关税费作为成本入账。
四、无形资产后续计量的变化
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主要涉及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摊销和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减值而产生的相关问题。新准则将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区分开来,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
1.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应当在其取得当月在预计的使用寿命内采用系统、合理的方法进行摊销,其摊销金额为其成本扣除残值后的金额。摊销方法有直线法、生产总量法等,但受技术陈旧因素影响较大的专利权和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也可采用类似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方法进行摊销。无形资产的摊销费用一般应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但如果某项无形资产(如专利权)是专门用于生产某种产品的,其摊销费用构成产品成本的一部分,计入该产品的制造费用。而旧准则规定无形资产的成本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平均摊销,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
无形资产的残值一般为零。除非有第三方承诺在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愿意以一定的价格购买该项无形资产的,或可以根据活跃市场得到预计残值信息,并且该市场在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很可能存在的,可以预计无形资产的残值。而旧准则规定的无形资产残值一律为零。
新准则在会计核算上也采用与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相类似的做法,增设了“累计摊销”科目来核算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的摊销额,不再通过冲减无形资产成本来反映。这样“无形资产”科目真实反应了无形资产的初始成本。
2.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在持有期间内不需要摊销,但应当在每个会计期末进行减值测试,需要计提减值准备的应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一旦提取就不允许转回,而旧准则规定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是可以转回的。新准则这一规定将极大地遏止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调整利润的行为。
不难看出,新准则不仅从定义上、范围上对无形资产做了修订,更是从会计核算上对无形资产做了完善和补充。它不仅重新修改了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方法,外购无形资产引入了货币的时间价值观念、部分研究开发费用可予资本化的观念,还增加了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明确了无形资产在有些情况下可以有残值的观念,使得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更完备、更具有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1)》.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4]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论企业无形资产会计问题 篇11
关键词:无形资产,高新企业,摊销,研发费用
一、无形资产的定义与特征
长期以来, 对无形资产的定义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本文采纳我国新会计准则中所表述的:“无形资产, 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资产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 符合无形资产定义中的可辨认性标准:
1、能够从企业中分离或者划分出来, 并能单独或者与相关合同、资产或负债一起, 用于出售、转移、授予许可、租赁或者交换。
2、源自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利, 无论这些权利是否可以从企业或其他权利和义务中转移或者分离。无形资产除了满足其定义自身所表述的内涵之外, 还具有以下特征:
3、高效益性。无形资产所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但通常是高效益的。这种高效性是由其以科学技术知识产权为主体内容所具有的高效率所决定的, 体现在无形资产的使用价值不局限于企业取得一般水平的收益能力, 也不依赖于企业已经取得高于寻常收益的能力, 而蕴涵于给企业带来未来超额收益的能力。
4、独占性。主要表现在无形资产仅与特定的主体有关, 在法律制度的保护下, 禁止非持有人无偿地取得, 排斥在一般情况下他人的竞争。有法律制度保护的技术知识产权等, 其独占性是显而易见的;不受法律保护的专有技术等, 只要能保守秘密, 不被外界所知, 实际上也是独占。
二、我国无形资产会计准则的主要变化及对高科技企业的影响
(一) 无形资产对高科技企业的影响
在知识经济环境下, 无形资产正逐步取代有形资产而成为企业最重要的经济资源。资料数据显示, 多数美国高科技企业的无形资产已占总资产的60%以上。无形资产对高科技企业的影响和发展意义重大。
首先, 知识经济时代, 生产力要素由物质要素主导型向智力要素主导型转变, 有形资产的作用相对减弱, 无形资产的作用相对上升。会计是对经济的反映和监督, 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 因此, 知识经济时代会计反映的重心自然也要逐渐由有形资产向无形资产转移。
其次, 依靠无形资产所获得的利润是逐年呈几何级数增长的, 无形资产已成为高科技企业资产的主要部分, 在高科技企业中的地位相当重要。如Judith&Nir (2004) 所述, 公司领导、CFO、股市和联邦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都己经认识到一个公司中最大的的价值驱动力是它的无形资产。无形资产在高科技企业中的重要性要求会计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和核算, 会计信息使用者也越来越关心企业无形资产的状况。
(二) 我国无形资产会计准则的主要变化
1、研发费用会计处理。
新会计准则强调无形资产必须是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 不可辨认的非货币性资产不是无形资产。新会计准则取消了原会计准则对研究与开发费用都确认为当期费用的做法, 而是分别处理。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 分为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
研究是指为获取并理解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调查。研究阶段是探索性的, 为进一步开发活动进行资料及相关方面的准备, 已进行的研究活动将来是否会转入开发、开发后是否会形成无形资产等均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开发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 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 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 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费用化) 。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 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 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 (资本化) :
(1) 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判断无形资产的开发在技术上是否具有可行性, 应当以目前阶段的成果为基础, 并提供相关证据和材料, 证明企业进行开发所需的技术条件等已经具备, 不存在技术上的障碍或其他不确定性。 (2) 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企业能够说明其开发无形资产的目的。 (3) 无形资产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 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 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的, 应当证明其有用性。
2、无形资产的摊销。
新会计准则改变了无形资产必须以直线法在不超过10年期限内进行摊销的规定, 要求根据有关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选择摊销方法和摊销年限。根据预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年限是否可确定, 新会计准则将无形资产分为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与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对于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进行摊销;无法可靠确定其消耗方式的无形资产, 按直线法摊销。
对于与知识、技术产品更新联系比较紧密的无形资产, 如专利权、非专利技术, 采用加速摊销法较之采用平均摊销法有更多的优点。具体表现在: (1) 加速摊销法更符合配比原则。这类无形资产在使用前期, 由于他们明显处于垄断和独占地位, 可以给高科技企业带来较高的收益。但是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以及模拟、仿制技术水平的提高, 他的垄断地位会逐渐丧失, 给企业所带来的收益也会逐年减少。 (2) 加速摊销法更符合稳健性原则。
三、小结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高科技企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源泉。高科技企业无形资产逐渐成为高科技企业发展的决定因素, 无形资产作为知识经济时代最活跃的因子, 近年来无论在总量上, 还是其占企业资产比例上都在快速地增长。在以无形资产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经济世界里, 使用了几个世纪的会计准则和惯例面临挑战。本文通过对比我国新旧会计准则, 对影响高科技企业的比较大的研发费用会计处理、无形资产摊销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希望能对新旧交替的会计准则的研究和应用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孟翠湖.高科技企业无形资产的会计管理问题.商业会计, 2004 (12) :50-51
【无形资产会计创新论文】推荐阅读:
无形资产会计核算论文06-22
无形资产会计计量对策07-14
无形资产减值会计核算11-04
知识经济无形资产会计07-08
企业无形资产管理论文11-18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无形资产核算问题探讨06-20
科研院所无形资产管理论文08-10
无形资产教案08-28
理无形资产10-19
无形资产结构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