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对无形资产的管理(精选12篇)
企业对无形资产的管理 篇1
摘要:化工企业具有综合性、连续化生产的特点, 上下游装置紧密相关, 是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 固定资产占用企业的大量资金, 能够有效反映企业的竞争力, 对企业经营业绩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本文以对化工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体系的介绍为基础, 分析当前国内化工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 最后提出几点改进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 以期完善我国化工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体系, 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现状
随着国际化的不断深入, 我国化工企业开始加入国际化进程, 随着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大公司在国外上市, 国内化工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水平有所提高, 但是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化工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仍存在诸多问题, 制约着我国化工企业的发展。因此, 推进化工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现代化, 增强化工企业国际竞争力迫在眉睫, 本文对化工企业固定资产的投资管理、使用管理进行分析, 探讨完善化工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体系的方式, 目的在于如何进一步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 提高化工企业经济效益, 增强化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化工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体系的介绍
1、化工企业固定资产种类及固定资产管理体系
对于化工企业来说, 固定资产主要指化工生产装置、占固定资产总额的70%左右, 其他固定资产如:施工设备、运输设备、动力设备、机修加工设备、传导设备、通讯设备、供排水设施、工具及仪器、房屋、一般建筑物及其他设备等固定资产占固定资产总额的30%左右, 固定资产管理就是对这些固定资产从投资计划、采购、建造、安装调试、投产使用、日常维护修理、改造直至报废处置全过程进行管理, 首先要对固定资产投资进行可行性论证, 防止固定资产的盲目投资。其次是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和报废处置进行管理, 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 减少固定资产流失, 延长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包括固定资产的投资管理、使用管理和报废处置管理, 完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就是加强对固定资产整个管理流程的管理, 形成一种科学、合理、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
2、化工企业固定资产的特点
与一般企业相比, 化工企业是高危险、高污染、高收益的行业, 化工企业生产流程及产品对固定资产具有强腐蚀性。因此, 化工企业在投建一套生产装置时, 不仅要充分调研装置在国内外同行业的技术先进性, 原料及产品的市场情况, 还要注重装置的设计、选材、工艺、施工等各方面的质量成本, 以及考虑污水处理、节能减排、安全环保等一系列配套设施的成本。所以, 固定资产投资额大, 使用年限短, 技术淘汰快, 折旧摊销大, 维护费用高。
3、完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的意义
完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对化工企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加强固定资产的投资管理, 能够提高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水平, 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减少投资失误;加强固定资产的使用管理, 坚持固定资产定期清查盘点, 能够盘活闲置资产, 淘汰低效落后资产;对重要固定资产建立运行台账, 详细记录各项运行指标、维护检修情况, 能够为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及企业投资决策提共第一手的数据支持;采取合理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能够在固定资产的有效使用期限内得到折旧补偿;加强固定资产报废及处置管理, 对固定资产的报废及处置进行严格的审核审批, 禁止报废资产再利用, 能够避免给企业带来安全隐患, 防止资产流失。因此完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 能够有效地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二、化工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化工企业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化工生产装置的生产能力上, 而企业的生产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固定资产投入水平和利用效率, 因此化工企业固定资产的投资管理、使用管理和报废处置管理在企业整体性的经营管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需要引起化工企业领导层的高度重视, 在企业实现规模化、集中化、科学化管理的进程中, 尤其以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为代表的央企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 基本实现了固定资产的信息化集中管理, 同时信息共享极大的提高了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 减少了闲置资产, 为资产调剂调拨、更新改造、淘汰不良资产提供了准确的数据信息, 但在现实中, 化工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这些薄弱环节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化工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下面我们具体介绍一下化工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固定资产投资分析体系不健全, 投资决策效率较低
当前化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流程不够科学化和合理化。化工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时有一定的业务流程, 特别对新建成套生产装置, 首先是进行项目的可行性调研, 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影响、安全评价、职业评价、土地使用、地质灾害评价、原料供应、产品销售、装置技术能力等等, 国家级项目要进行几十个具体的论证报告分析, 其次是对编制的可行性报告组织召开专家评审会进行反复论证修改, 再次是根据装置投资规模按审批权限对论证后的可研报告进行逐级上报审批, 企业在进行可行性报告的编制过程中, 大多选取有资质的设计单位及相关专业科研单位进行各项论证, 由于参与的单位较多、涉及的专业人员较广, 因此, 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环节需要花费的时间较长, 有的项目前期工作甚至要进行几年, 加之各专业报告都有时效性, 国内外化学工业生产技术进步的较快, 显得企业的投资决策效率极低, 跟不上技术进步的步伐, 不利于企业进行及时进行投资决策, 抢占市场。
另外,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及经济规模、资金等因素的影响, 企业不能有效兼顾固定资产投资与企业长期经济效益的关系, 没有建立长期可比的、科学的、固定资产投资后评价定量分析体系, 所以在购建固定资产时, 较为注重固定资产的购建成本, 不能有效地关注固定资产的长期效益因素, 比如固定资产的技术水平, 能源消耗、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安全性的高低、使用过程中的维修保养费用等, 过分关注节约购建成本造成投资后技术很快落后淘汰, 失误现象普遍存在, 而化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金额巨大, 一旦决策失误将会给企业造成严重损失。
2、固定资产管理理念落后, 企业不能有效处理固定资产的日常保养和定期维修之间的关系
大多数企业不能有效处理日常保养和定期维修之间的关系, 过多关注日常清洁保养, 而忽视定期维修, 对经常重复维修的固定资产不能分析查找原因, 落实责任, 并制定防范措施。往往使企业的固定资产不能很好地保持长周期安全运行, 生产效率低下。
3、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单一, 不能有效地执行配比原则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是将应提折旧总额在固定资产使用期间进行分配时所采用的具体计算方法。企业应当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 合理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可选用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包括直线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折旧方法一经选定, 不得随意变更, 当前化工企业固定资产一般选择单一的直线法计提折旧, 随着企业发展速度和科技进步的加快, 固定资产的更新周期大大缩短。化工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迫切需要采用最新的科技成果, 不断研究和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以适应国内外激烈竞争的经济形势。于是, 对固定资产更新改造的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固定资产投入使用早期, 技术较先进, 维修费用较低, 随着固定资产无形损耗越来越大, 而固定资产的维修费用逐渐提高, 这样, 化工企业采取直线法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已不能使企业的收入和费用有效地进行配比, 也使得企业的利润不能正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效益。
三、完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1、完善化工企业投资决策流程, 提高决策效率
大型化工企业应当设立投资管理中心并配备相关专业人员, 专门负责企业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分析。编制与企业长期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固定资产投资总体规划, 制定年度固定资产投资计划, 并对固定资产的有效使用进行管理与监督, 这样能够有效缩短投资决策流程, 提高决策效率。再者, 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投资指标后评价体系, 要从经济角度、技术角度、安全性角度和产能角度对固定资产进行投资后评价定量分析, 促使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可行性分析时, 不仅考虑固定资产的购置费用, 还要综合考虑固定资产的安全性、环境保护及使用过程中的维修保养费用等, 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2、加强固定资产维修和保养管理, 延长固定资产使用寿命
化工企业应该对重要固定资产建立健全定期检查及维修保养制度, 通过建立技术档案, 及时记录和反映固定资产的检维修及生产运行动态、技术性能状况、使用安全情况、对相关的数据做好分析工作, 加强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的日常保养, 正确处理固定资产的日常保养和定期维修之间的关系, 提高固定资产使用的安全性, 有效延长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
3、健全固定资产折旧体系, 使得收入和费用能够有效配比
化工企业应当结合固定资产的使用及其产能特点, 改变运用单一的直线法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的方式。固定资产在前期的产能较高, 折旧和维修保养费用之和较低, 在后期产能较低, 而折旧和维修保养费用之和较高, 因此, 为了使得收入和费用相配比, 企业应当在固定资产使用前期多提取折旧, 在使用后期少提取折旧, 可以考虑采取加速折旧法或双倍余额递减法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4、做好固定资产的价值管理工作, 定期对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减值测试
对固定资产可变现净值或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 应将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低于可变现净值或可收回金额的部分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冲减企业当期利润, 避免企业利润的虚增, 同时保证企业资产账面净额的真实性、可比性。
5、制定长期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培训考核规划, 加强培训, 提高管理水平
要完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 首先要提高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业务管理水平, 化工企业要想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增强自身竞争力, 处于不败之地, 必须不断加强对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培训, 提高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为此, 企业应当制定长期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培训考核规划, 加强培训, 提高管理水平。
6、加强对固定资产报废及处置的管理, 完善固定资产的报废及处置审批流程, 禁止报废资产再使用, 防止资产流失
加强固定资产的报废及处置的管理, 完善固定资产的报废及处置审批流程, 是化工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最终环节。建立报废资产及处置备查实物台账, 保证企业的固定资产从进厂到出厂的全过程管理, 减少固定资产的流失。总之, 固定资产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企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固定资产管理对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加强环境保护、保证企业安全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国内化工企业应当不断推进改革, 以增强自身竞争力, 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 而化工企业所拥有的固定资产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水平, 因此化工企业应当不断增强固定资产管理水平, 完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戴建才:关于化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相关问题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0 (4) .
[2]马冬冬、潘延辉:化工企业设备管理方法的探讨[J].广州化工, 2010 (2) .
[3]宋慧琴:浅谈固定资产折旧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J].财经界, 2010 (23) .
企业对无形资产的管理 篇2
【文件来源】国务院法制办公室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对《关于适用〈企业国有资 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有关问题的函》的复函
(2003年8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文件国法秘函〔2003〕162号公布 自公
布之日起施行)
国务院国资委办公厅:
你委《关于适用〈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有关问题的函》收悉。经研究,对函中请示的有关问题提出以下意见:
一、关于《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暂行条例》)与《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协调问题。我们研究认为,《条例》的规定,主要是针对党员因违纪受到处分后,对其担任党内职务的限制,而《暂行条例》第四十一条规定的任职限制,主要是对担任行政职务的限制,相互之间并不矛盾。
二、关于因重大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亡而受到撤职以上处分的企业负责人,是否适用“对企业国有资产损失负有责任”的规定问题。我们研究认为,因重大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亡而受到撤职以上处分的企业负责人的任职限制,不适用《暂行条例》的规定。
以上意见,供参考。
附:国资委办公厅关于适用《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有关问题的函
(2003年7月16日国资厅法规函[2003]106号)
国务院法制办:
7月4日,中共陕西省委组织部致函国资委党委,请示明确《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适用中的有关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一是《条例》第41条与《党员纪律处分条例》有关规定的协调,二是因重大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亡而受到撤职以上处分的,是否适用“对企业国有资产损失负有责任”的规定。由于《条例》属于行政法规,特请你办对上述问题予以明确。
企业对无形资产的管理 篇3
摘 要 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市场竞争条件下,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存在很多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快企业发展,整合利用企业资源,急需对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上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本文将重点介绍资源整合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深入探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并提出可行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 资源整合 固定资产 资产管理 风险控制
固定资产是指资源整合企业使用期限超过一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另外,不属于生产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单位价值在2000远以上,并且使用年限超过两年的也属于固定资产范畴。固定资产是企业的重要劳动手段,是企业赖以生产经营的主要资产,对企业发展有重要作用。
一、资源整合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的内容
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核对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固定资产购置管理、固定资产核算管理、固定资产维护管理、固定资产处置和转移管理等。
企业固定资产执行流程,包括采购、验收、使用维护、报废等四个方面。
二、资源整合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然而就目前来看,资源整合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暴露出很多问题。
账面和实际不符合。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属于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反映企业的运行状况。然而,鉴于很多企业没有意识到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没有设置专门的负责部门进行管理。因此,在没有专业管理人员的情况下,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就停留在的书面上。传统做法中,专门划分出来进行固定资产管理的账面往往也是不准确的。这种情况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固定资产的管理者个人疏忽造成;另一方面,企业在采购、使用、维护中进行固定资产调换时,没有做好相关工作记录,出现的随意性造成的。
使用和维护不当。固定资产是企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提高企业生产效率而存在。但是在不断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盲目扩大生产,在没有成熟的部署下,进行设备采购,从而导致部分固定资产闲置。固定资产闲置造成了固定资产的严重浪费。另外固定资产的维护不当也是一个突出问题。很多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管理使用时,没有一个固定标准,操作人员在使用时往往是随意使用,不遵守操作规章。
缺乏有效的管理方式。很多企业没有建立明确的绩效考核方式,缺乏科学管理方法,没有建立专业的固定资产管理队伍,权责不明,监控不力,从而导致账面和实际不符,这也是企业固定资产使用不透明的体现。没有明确的绩效考核方式和管理手段,就不能准确提供企业固定资产的基础信息,从而导致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不当。
三、资源整合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建立专业管理团队,实现责任到位。固定资产管理,需要专门管理人才进行。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账的表面意义,而要把账面和实际结合起来。将此环节做好,必须建立专业的管理团队。企业可以进行不定期专业培训,让管理人员充分认识现在的管理形式,提高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素质。另外,还需要企业的固定管理人员,和企业其他部门进行沟通交流,掌握固定资产变动信息,便于企业就固定资产状况进行生产调整。这也是企业固定资产真实反映实际情况的重要方面,从而实现账面和实际管理的紧密结合。
固定资产合理投资,最大化发挥固定资产的效用。企业发展过程中,为了占据有利的市场地位,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需要对企业固定资产进行调整。但是对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并不是无规律可言,要遵循一定原则。在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和处理上,都需要根据审批程序进行,使每一项管理都能得到有效监督。根据企业生产数据,调整投资方向,保证企业能够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正确的投资,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固定资产定期维护,提高使用效率。企业固定资产是企业生产的重要工具,是一项非常大的资金投资,因此固定资产管理,需要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维护,以保证固定资产的良性运行。固定资产维护,包括技术改进、设备维护、闲置设备利用等。特别在企业生产繁忙时期,如何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非常重要。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在信息社会,利用信息技术对企业进行相关管理,可以最大限度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科学化管理企业固定资产,增加企业竞争力。选择管理软件,要注意性价比,功能全面,简单易懂,从而使固定资产管理更加透明。可以使用固定资产条码管理。条形码管理以实物为核心,以条形码为主体,从固定资产的源头进行管理。另外,条形码管理,不仅可以进行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更可提供资产管理的分析和决策功能,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监督。除了对固定资产进行专业团队管理、定期维护、合理投资、软甲管理等内部管理之外,更需要发挥其他部门的监督作用,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审计。
固定资产管理是资源整合企业生产管理的重要内容。鉴于企业固定资产的多样性,对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会愈加艰难。因此,在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当中,一定要提高管理意识,规范管理制度。资源整合企业只有建立一套完整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严格实行国家、地方、集团的固定资产管理政策,才能从根本上保证资源整合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有效性。同时,加强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及时进行企业生产工作的调整,保证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保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韩东.固定资产管理对国有大中型企业成本管理的作用.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6).
[2]祁奕青.固定资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和对策.企业管理.2011(22).
[3]刘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的问题及完善对策.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0(36).
企业对无形资产的管理 篇4
资产减值会计在我国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1992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 最早规定了坏账准备金的计提。
1992年7月1日起实施的《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 允许提取存货变现损失准备, 使其对上市公司计提资产损失的规定过于简单, 也缺乏强制性。
1998年1月27日, 财政部颁布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 (以下简称《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 , 对不同股份公司的规定如下:特殊的上市公司 (包括境外上市、香港上市及在境内发行外资的公司) , 必须在中期期末或年终采用计提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4项准备”;一般上市公司 (仅发行A股的上市公司) 必须采用备抵法计提坏账准备, 而是否提取其他3项减值则由企业决定;非上市股份公司仅需计提坏账准备。
1999年年底, 财政部先后发布《〈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有关会计处理问题补充规定》及对补充规定的解答, 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中对特殊上市公司的提取4项减值准备的要求, 扩展到一般股份公司。同时, 要求对其他应收款也计提坏账准备, 对资产减值的披露也由自愿改为强制。
2000年12月, 财政部发布《企业会计制度》, 从资产的未来经济利益本质出发, 明确了资产减值的概念, 在《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4项准备”的基础上, 增加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和委托贷款减值准备, 形成“8项减值准备”。但其执行中出现的最大问题是, 长期资产减值的计提与转回成为盈余管理的手段。为了消除这一不利影响, 2006年财政部发布了现行资产减值准则。
从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演变可以看出, 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一方面要扩大资产减值计提范围, 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对盈余管理的抑制。
二、现行准则对资产减值的规定
现行资产减值准则的如下变化, 对防止企业盈余管理起到了一定作用。
1. 资产减值一经计提, 不得转回。
这是现行资产减值准则的最大变化, 也是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的主要差异之处, 其出发点是抑制企业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根据《企业会计制度》, 当企业管理部门要隐藏企业利润时, 可以大幅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由此增加当期费用, 相应就表现为利润降低;反之, 当企业管理部门要提高企业利润时, 就可以通过转回资产减值准备来实现。现行资产减值准则明确规定, 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后, 在继续持有该资产期间不得转回计入损益, 只允许在对资产进行处置时, 再将相应减值准备转销。这一重大变化能有效遏制企业管理层利用计提资产减值作为秘密准备来调节盈余, 同时, 由于其适用范围是长期资产, 特别是固定资产等, 在其价值减损后, 恢复的可能性很小, 不能转回的规定有利于真实反映企业资产价值。
2. 减值迹象的判断作为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前置条件。
现行资产减值准则规定, 对资产减值的确认, 企业在会计期末 (季末、半年末、年末) 是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取决于有关资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如果资产不存在减值迹象, 则不需要进行减值测试, 自然也不必确认减值损失, 只需对存在减值迹象的资产进行减值测试。经测试, 可回收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 才需根据两者差额确认减值损失。这一规定强化了减值计提的谨慎性要求, 同时也提高了减值计提的可靠性。
3. 扩大了计提减值的资产范围。
现行资产减值准则适用的资产范围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子公司、联营公司及合营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及除特别规定以外的其他资产减值等。其他如存货、投资性房地产、消耗性生物资产、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融资租赁中出租人未担保余值、《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范的金融资产和为探明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等资产的减值, 适用其他相关具体准则的规定。总体来看, 现行资产减值准主要适用于长期资产, 还将不可辨认的无形资产——商誉作为减值处理的对象, 这样使得商誉会计的核算与国际准则一致。计提资产范围的扩大, 有利于让账面资产符合资产要素定义, 从而使会计信息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提高会计信息决策的有效性。
4. 明确减值测试中可回收金额的确定方法。
现行资产减值准则明确规定, 资产可回收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现行资产减值准则对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及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的计量提供了较为详细的应用指南, 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也确定了可回收金额时的货币时间价值。另外, 现行资产减值准则在减值计提中考虑到单项资产减值测试的困难, 提出资产组的概念, 以资产组为单位来计算资产可回收金额, 更能反映资产对特定主体的经济作用。
5. 细化资产减值的披露。
现行资产减值准则细化了资产减值信息的披露, 尤其是对企业发生重大资产减值损失的信息披露, 要求更高。不仅要求企业披露资产减值的金额, 还要求对导致减值的事件、环境、资产组的状况, 可回收金额的确定, 折现率等进行披露。这样, 更有利于外部报表使用者更好地判断企业经营状况, 确保报表信息的可靠性。
三、现行资产减值准则企业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
现行资产减值准则在制定过程中, 考虑到企业利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现状, 如上所述能抑制盈余管理, 但是仍有操纵空间。
1. 现行资产减值准则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抑制。
从总体上来看, 现行准则扩大了资产减值的计提范围, 实现了和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 (IAS36) 资产减值的趋同, 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可以进一步挤出资产的水分, 使会计信息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二是有利于监管部门对企业所披露的财务信息进行监督和控制, 制止企业通过虚增或虚减资产来操纵利润的行为, 便于投资者作出正确的决策。从具体内容来看, 现行准则在计提基础、确认标准、计量标准和操作步骤等方面较原处理方法有了更详细的规定, 这样能够有效控制企业进行利润操纵的空间。
2. 现行资产减值准则仍然给企业留下了盈余管理的空间。
(1) 现行资产减值准则对资产减值的确认条件规定不明确。众所周知, 表明资产发生减值的情况千差万别, 准则不可能穷尽资产减值的全部迹象, 所以在实施中, 需要根据准则所列举的若干迹象要义, 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情况下, 作出职业判断, 这需要会计人员具备复合型知识。而准则列举的减值迹象, 有的过于笼统, 比如其给出的第一个资产减值迹象是市价的跌幅明显高于预计跌幅, 其中“明显高于”的幅度如何界定没有参考标准。再者, 对于无活跃市场报价的长期投资与短期投资如何处理, 现行资产减值准则也未能作出明确规定。其他迹象也存在这类问题。这就需要依据企业外部经营环境、法律、市场、技术条件的变化来判断, 而这方面的有关资料难以取得, 成为执行中的难点。
无形资产对企业发展意义重大 篇5
无形资产对企业发展意义重大高士兴随着产业结构迅速向“软件”化的方向发展,无形资产的价值越来越高。这一肉眼看不到的资产虽不像土地、建筑物和机械那样有具体的形象,但它却是企业经营最价值的资产,并日益受到世界各国企业界人士的高度重视。国际金融界人士普遍认为,除了经营权、专利权等这些法律上的权利之外,无形资产还包括许多具备经济价值的权利。同顾客有关的资产为客户名单和客户地址等,同技术有关的资产为化学公式、设计和软件等,同合同有关的资产有专利转让合同、垄断加盟合同、供货合同和雇佣合同,同法规有关的资产为著作权、执照、商标权和合作事业等。众所周知,著名的美国耐克公司本身没有一家生产厂,但却称霸全世界的运动鞋市场。它成功的秘诀是以许可证方式生产自已的品牌产品,该公司的所有财产也就是“耐克”商标、市场销售能力和设计方面的开发能力。对无形资产的评价在企业合并时尤为重要。企业在进行合并和兼并时,必须要进行无形资产的买卖,因而很多合并和兼并就是为获得无形资产而进行的。最近,欧美国家的一些企业在国外所进行的合并和兼并就属于此类。评价无形资产一般有3种方
海尔案例解读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简单地说就是企业员工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培育起来,并且共同遵守的目标、价值观、行为规范的总称。
对二十一世纪的企业来说,“企业文化”已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自从我国引进国外“企业文化”开始,不少企业家就对其进行研究与探索。然而因企业性质、规模及起步不同使得这些企业的文化各有千秋,甚至于成功或者失败,其中以青岛海尔globrand.com[22.78 2.43%]集团的“三层次说”最为典型。那么,究竟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又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案例来加深理解。
在海尔的企业,你可以看到海尔的工人在厂区内行走的时候,始终是走在马路边上的黄线内,如果你去问他一声:你为什么在这个黄线内走?他会很自然地告诉你:我应该走在这里。因为从他到海尔那一天,他就知道,他接受过这样的文化训练,这种文化已经深深地根植在他的脑子里。如果你再走进海尔的车间,你会发现,海尔的车间是光明、整洁的,而且海尔员工的服饰也非常的统一,这同样是文化的一种表现。
案例一:优秀的企业文化让员工有集体荣誉感,并热爱着企业。
在海尔流传这样一个故事:海尔的一洗衣机分厂,有一个姑娘在19岁的时候走进了海尔集团,并接受了三年海尔文化的洗礼,三年之后得了疾病,被诊断为得了白血病,就在她将要离开人世的时候,她给她的亲人提出了最后一个愿望:我要最后再看一眼我所工作的海尔。这说明了什么?就是海尔的文化,海尔文化的魅力,使得海尔人这样的热爱这个集体。
案例二:企业文化可以使一个企业败落,也可以使一个企业兴盛或者持续发展。
前几年在管理学中,关于兼并企业,有这样几种方式,比如说,资产比较强的企业,去兼并小企业的时候,把它叫做大鱼吃小鱼;如果是技术力量比较强的去兼并技术力量不强的企业,叫做快鱼吃慢鱼;还有一种叫做企业之间的联合,叫强强合作,叫鲨鱼吃鲨鱼;后来,海尔独创了一条,叫吃休克鱼,它的理论是:对于一个企业,如果它的设备上,还有它的资金上都可以,它仅仅是管理模式不行,那这个鱼仅仅是暂时的一个休克而没有死的鱼,不是烂鱼,不是臭鱼,不是腐败鱼,那么,这个鱼可以吃。激活休克鱼的方法就是用文化,用无形资产来激活休克鱼。
海尔兼并青岛红星电器厂的案例就是用激活休克鱼的方法。青岛红星电器厂在95年之前,也是一个非常著名的生产洗衣机的电器厂,在95年以前,它曾经是同行业内的前三名,由于它后期的管理不善,到了95年初期的时候,它已经是资不抵债,当时的亏损达到一个多亿,而且3500多个职工基本上都没有工作干,厂里出厂的洗衣机常常在发出去之后又被退了回来。当时,青岛的市政府就做了一个决定,让海尔兼并红星电器。对于海尔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兼并事件,因为在95年之前,海尔还没有大规模的扩张它的企业,去兼并企业。随后,海尔的总经理对红星电器做了一个全面的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间,他们发现青岛红星洗衣机总厂第一不缺资金,第二它们有现代化的生产流程的设备,第三它也不缺技术力量,分析之后得出结论:红星电器败在它的管理模式上和它的企业文化上。于是,海尔通过对它的分析研究之后,决定用无形资产,用文化来盘活红星电器厂,并同时对红星电器厂做了这样一个收购战略:目标2-3年使红星电器厂成为同行老大;策略用文化,用管理激活红星电器厂;资源海尔文化+红星电器厂现有资源;行动立即行动。
在做出战备之后,海尔迅速地派出第一批人进驻红星电器厂。海尔派去的第一批进驻红星电器厂的人,不是总裁,不是财务人员,也不是盘库的,而是海尔文化中心的人,他们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文化先行,并做为他们整个兼并的战略。到了红星电器厂之后,现在海尔集团最高的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曾经分几次亲自到红星电器厂,给它所有的员工讲企业的价值观、讲文化。他们到了之后,以市场为中心,告诉全员职工,我们卖的是信誉,要先卖信誉,后卖产品;第二,发动所有的员工找自己的问题,要降成本,要增大盈利;第三,给员工们定出了自己未来的发展目标,就是我们用2-3年的时间成为洗衣机行业的老大。三个月的时间,就便得红星电器厂扭亏为盈,到了第五个月,它第一次盈利了150万,用了二年的时间,红星电器厂洗衣机总厂成为洗衣机行业的第一名。
案例三:企业文化能够协调企业与员工的关系。
在海尔兼并红星电器厂并进驻其厂的前一个月内,曾发生了一件漏检事件,结果第二天就被公布出来,漏检的这个检查工被罚款了50元。谁出错谁罚款,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在红星电器厂已经被认为没有什么问题,大家都认可的事情,但是恰恰就是这样一件事情,体现出了海尔特色的企业文化。当时,海尔派出的柴永森,做为兼并红星电器厂的总经理,他决定抓住这样一个的机会来教育红星电器厂的职工什么叫做文化。事情发生后的第二天,在《海尔人》的报纸上,发出了一个公开的大家都可以讨论的论题:出了这样的差错,谁来负责任,是该罚员工还是该罚领导?这样的一个论题,在红星电器厂展开了一个非常激烈的讨论,这个质量漏检是谁的原因,是你复检没有复检出来,还是你的检查体系不到位?红星电器厂的人认为罚员工是正常的;但是海尔的文化是少数人在制约着多数人,少数人要负多数人的责任,即如果出差错的话,首先领导要承担责任。在通过大讨论之后,结果是柴永森自罚了500元,另外就是红星电器厂的各级有关人员,各级领导,每个人都自罚了1元。随后,这件事情便在红星电器厂引起了很大的震动,红星电器厂的人彻底地感受到了海尔文化的特色,即海尔20/80原则,就是少数的领导人要负大的责任,这便是海尔人的一种文化理念。
案例四:优秀的企业文化里,员工始终将集体利益放在首位。
“海尔20/80原则,少数的领导人要负大的责任这一条”,这是人人都知道的海尔文化理念。在海尔的质检中心,有一个质检处的处长检查海尔流水线最后一关,如果合格,成品就可以出厂。但是,这个质检处的处长,他在第一个检查工序里头拿了一张小白纸团放在了冰箱一个非常隐蔽的地方冰箱的后壳里,到他在最后一关检查的时候工序的质检员没有检查出来。于是,这个质检处的处长就被罚款,同时依海尔人力资源的管理被动地降了一级。别人问他,你在放纸的时候,你想到过今天会被降级吗?你会遭到罚款吗?他说,我想到过,我想到过这个纸很可能会被检查员漏检。那你还那样做?我一定要这样做,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保证海尔出厂的产品是最优的产品,保证海尔产品的质量。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活动中的一个统帅,是企业行动的指南。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它具有一种无法替代的核心作用。所以,一个成功的企业,它一定有非常优秀的企业文化。相反,没有企业文化的企业,是那些失败的企业,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海尔案例企业文化
海尔集团发展历程与行业影响
海尔集团是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中国最具价值品牌。海尔在全球30多个国家建立本土化的设计中心、制造基地和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7万人,已发展成为大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2007年海尔集团实现全球营业额1180亿元,2010年营业额1357亿元。海尔集团现任海尔集团总裁杨绵绵,集团CEO张瑞敏。
海尔集团在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确立的名牌战略指导下,先后实施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2005年底,海尔进入第四个战略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创业24年的拼搏努力,使海尔品牌在世界范围的美誉度大幅提升。2007年,海尔品牌价值高达786亿元,自2002年以来,海尔品牌价值连续6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海尔品牌旗下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热水器、电脑、手机、家居集成等19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其中海尔冰箱、洗衣机还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首批中国世界名牌。2005年8月,海尔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之首。2006年,在《亚洲华尔街日报》组织评选的“亚洲企业200强”中,海尔集团连续第四年荣登“中国内地企业综合领导力”排行榜榜首。海尔已跻身世界级品牌行列,其影响力正随着全球市场的扩张而快速上升。
2008年,海尔实施全球化品牌战略进入第三年;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突飞猛进,海尔开始了信息化流程再造。海尔通过从目标到目标、从用户到用户的端到端的流程,打造卓越运营的商业模式。海尔的信息化革命,意味着 “新顾客时代”的开始。海尔通过流程机制的建立和卓越商业模式的打造,创造和满足全球用户需求。海尔已经启动“创造资源、美誉全球”的企业精神和“人单合一、速决速胜”的工作作风,通过无边界的团队整合全球化的资源,创出中国人自己的世界名牌!
一、海尔集团的发展过程
海尔集团公司的前身青岛冰箱厂是于1984年在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的基础上成立的。在此之前,冰箱厂是一个亏损147万元的集体小厂,当时人们的质量意识还相当淡漠。1985年4月,冰箱厂当众砸毁了有严重质量问题的76台冰箱,极大地提高了工人们的质量意识,这样做的结果是1988年荣获国家质量奖,1990年获电冰箱行业唯一的国家质量管理奖。到1991年,连续五年被全国消费者评为“最受欢迎的轻工产品电冰箱类”第一名,这时的冰箱厂,无论是品牌的知名度还是在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上,都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1991年2月份,以青岛电冰箱厂为核心企业,以空调器厂、冷柜厂为紧密层企业,经过改制,组建了海尔集团公司。海尔集团通过技术开发、精细化管理、资本运营、兼并控股及国际化,使集团公司迅速成长为96年在全国500强中名列30位的大型企业集团,92年到96年五年间,海尔集团销售收入从8亿元飙升至61.6亿元,97年1-8月份销售收入达66亿元。目前海尔集团产品包括电冰箱、冷柜、空调器等13个门类5000余个规模品种,并批量出口到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海尔商标在96年的无形资产价值达到77亿,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家电第一名牌。
二、资本运营的两种方式
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史蒂格勒曾说过:纵观世界上著名的大企业、大公司、没有一家不同在某个时候以某种方式通过资本运颧发展起来的,也没有哪一家是单纯依靠企业自身利润的积累发展起来的。海尔集团发展如此迅猛,完全得益于有效的资本运营模式,抓住有利时机,实现了低成本的资本扩张,其中最显著的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股权融资,发行海尔冰箱股票,募集社会资金;二是以无形资产兼并有形资产,进行兼并重组,实现高效率的规模扩张。
1993年国家发展资本市场,海尔集团抓住这个机遇,积极筹备冰箱公司上市,93年11月份海尔冰箱股票上市,募集资金3.69亿元,96年通过配股又募集资金1.43亿元,这些资金先后用于扩大冰箱产量及相关项目上,得到了最有效的运用。股票的上市也使企业面临了新的压力,由过去仅面对用户、员工,转变为要面对股东、员工、用户。股东要求企业每年给他较高的利润回报,员工要求工作环境不断改善,工资待遇不断提高,这样一来,企业上市后面临的压力比上市前大的多,为使压力转化为动力,必须形成一个股民、员工、用户互动的价值链,从而保证资产质量的不断提高。上市三年多,海尔通过改制,使企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冰箱产量是由上市时93年的30多万台,猛增到96年的151万台,增长了5倍,企业利润总额也由93年的8187万元,增长到96年的20065万元,增长了2.5倍,员工的工作环境、工资收入也得到了极大改善和提高,公司股本由93年上市的1.7亿元扩张为96年末的3.26亿,而公司每股收益却由上市时的0.41元,增长为96年的0.55元,公司在三年的时间里,股本翻一番,而每股收益不但没有稀释,反而有提高,也就是说企业在不断扩容的同时,资本利润率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提高,从根本上保证了股民的权益。通过股票上市从而转变企业的机制,形成股民、员工、用户互动的价值链,这是我们在资本市场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除了成功地利用资本市场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外,公司在企业兼并方面也取得了重大成功。在这方面,海尔提出了“吃休克鱼”的思路。所谓休克鱼是指硬件条件很好,管理却滞后的企业,由于经营不善落到了市场的后面,一旦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把握住市场就能重新站起来。在国内现行体制下,活鱼不让吃,吃死鱼会闹肚子,因此只有吃休克鱼,而海尔擅长的就是管理,还有手中的王牌价值77.36亿元的海尔品牌,这样就找到了海尔与“休克鱼”的结合点。在资本运营的实践中海尔集团坚持“吃休克鱼”的策略,十三年来共兼并了亏损总额5.5亿元的十四家企业,盘活了14.2亿元资产。
从青岛电冰箱总厂发展到现在,随着企业制度的完善,管理的深化,海尔集团在企业兼并及盘活资产方面,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1988-1990年)主要是投入资金,全盘改造。青岛电冰箱总厂通过与德国利勃海尔合资,引进了先进技术,生产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同时,狠抓产品质量,大力开拓国内市场。到1985年6月,生产出我国第一台四星级是冰箱,1988年荣获中国冰箱史上第一枚金牌。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电冰箱总厂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都有所提高。在这各背景下,开始考虑由原来的单一产品经营向多种产品经营转变。1988年电冰箱总厂兼并了当时的青岛电镀厂,改造为微波电器厂,通过赂微波电器厂注入资金引进生产设备,经营管理和企业效益都有了大幅度提高。
第二阶(1991-1994年)主要是投入资金,输入管理,扩大规模,提高水平。
在这期间,青岛电冰箱总厂无论是在器牌的知名度还是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经多年探索后首创的OEC管理获得了三位副总理的肯定,被国家经贸委向全国推广,各地企业纷纷竞相学习,一时传为佳话。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其规模还相当小,年产电冰箱共有30万台,而要在中国家电市场获得发展并逐步走上国际市场,必须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为了壮大实力,实现强强联合,电冰箱总厂1991年兼并了原青岛空调器厂和青岛冷柜厂,通过投入资金,狠抓企业管理和海尔文化,依托海尔的品牌和服务网络,经济效益得到了可喜的提高,92年到96年,冷柜、空调的产量分别提高了4倍14倍。
第二阶段兼并方式与第一阶段相比,除了投入资金外,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将海尔的企业文化与OEC管理体系移植到被兼并企业中,创造出一个具有活力的新机制,使企业迅速进入良性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1995年至今),此阶段的兼并方式主要是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以海尔名牌及OEC管理体系移值到被兼并企业中,转换机制,实现精神变物质。
这一阶段的典型案例是海尔集团兼并原青岛红星电器公司。该公司原来在青岛是与青岛电冰箱厂齐名的企业,其生产的琴岛夏普洗衣机是国内三大名牌洗衣机之一,但由于该企业管理不善,企业缺乏凝聚力,致使企业效益连年滑坡,至1995年企业状况相当糟糕:总资产为4亿元,而总负债达5亿多,资不抵债1.33亿,负债率高达140%多。当青岛市政府决定将红星电器公司整体划归海尔集团的消息一公布,很多人都持怀疑态度,“这么大的包袱背得动吗?”而海尔集团接管红星电器公司后,将它改组为海尔洗衣机总公司,在输入成套管理模式的基础上,以对人的管理为重中之重,把海尔的“名牌战略”、“用户永远是对的”、“真诚到永远”、“向服务要市场”、“卖信誉不是卖产品”、“高标准、业绩化、零缺陷”、“创造市场”、“人人是人才”一系列企业经营理念贯注于员工身心,由此来统一企业的思想,锻造员工的意志,重铸企业的灵魂,这些理念象一只无形的手将原来的几乎溃不成军的职工队伍凝聚起来,并提升到一种有序、自律、迅捷的作业状态,使其勃发出强大的生命张力,使企业获得了超常发展:三个月扭亏,第五个月赢利150万元,第二年一次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荣获中国洗衣机“十佳品牌”、消费者购物首选品牌、开箱合格率等8项第一;市场占有率到1996年底,在全国百家大商场的份额已上升到22%,1997年上半年又上升到28.31%,比第二名高出5个百分点。国际市场占有率更是遥遥领先于国内其他名牌,全自动洗衣机出口日本数量已占到全国出口总量的95%,占日本进口总量的61%„„在此基础上,97年5月兼并后的洗衣机公司以品牌作为投资控股兼并了广东顺德洗衣机厂,组建了顺德海尔电器公司,并在两个月之内恢复生产,创造出了让“可怕”的顺德人都连称可怕的海尔速度;97年9月又与杭州西湖公司合作,利用海尔无形资产的价值,没有投入一分钱,控股组建了杭州海尔电器公司,研制开发出海尔牌系列彩电。
由此可以看出,在现代化生产运营中,无形资产管理及企业的培养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通过企业兼并、重组使海尔的产品种类迅速提高,整体竞争力大大增强。海尔集团资本运营的模式就是“吃休克鱼”,兼并一个企业时主要考虑兼并之后能否带来效益,而不以该企业的财务报表为依据,为了休克鱼的复苏,有时需要付出资金,但如果可以很快在一个领域里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这样就值得做。兼并红星电器公司时,它亏损了近2亿元,但比起重新建厂还是很划算,而且红星的设备、销售网络还比较完善,这样只要把经营管理抓好,整个企业很快就能上去。当时,海尔派去的第一个部门,不是财务,不是科研,而是海尔企业文化中心。他们深入红星员工,耐心讲述“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海尔精神,讲述OEC管理的深刻内涵,这就是海尔企业文化,其精髓就是“先造人才,再造名牌”,“造物先造人”,正是用这种独特的企业文化无形资产来盘活有形资产,海尔由此创造了中国大企业集团资本运营里程上的新思路,新模式。
三、海尔的成功之处
海尔集团在十年多的时间里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在资本市场及企业兼并重组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点:
1、进入资本市场的目的。海尔公司是1993年通过冰箱股票上市才进入到资本市场的,进入资本市场后,我们深深感到进入这一领域,其目的不应简单地为了筹集资金,而应通过改制使企业的资本利润率不断提高,从而保证公司整个资产的保值、增值、使股民的利益从根本上得到保证。
2、在企业兼并重组方面,我们成功之处在于有成功的企业文化和成熟的可扩大推广的海尔管理模式。海尔通过向被兼并企业注入海尔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从根本上改变员工的思想,把海尔企业精神“敬业报国,追求卓越”以及“迅速反应,马上行动”的工作作风灌输到每个员工心里,使整个企业的精神风貌有一个质的飞跃,使企业形成一种凝聚力。也就是说,海尔进行企业兼并重组,并不是把几个企业简单相加,而是通过向被兼并方输入海尔文化,转变观念,转换机制,实现精神变物质,从而提高“联合舰队”的整体战斗力。
近年来有的国有企业不太景气,不能说不与企业没有良好的管理模式以及企业文化有关,使企业没有凝聚力,从经营机制上看,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还没有真正得到转换,有些公司上市的目的只是着眼于筹资,而不是保证企业资本利润率的逐步提高。我们认为,国企改革在逐渐理顺产权关系的同时,逐步转换经营机制,使企业资产不断增值,这才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出路所在。
海尔集团实施全球化品牌战略成效卓著,今年上半年,海尔集团出口达10亿美元,同比增长41.2%。有关专家指出,海尔的目标是出口创牌而不是出口创汇,在全球化品牌战略思想指导下,通过建立品牌带动销售增长成为海尔海外市场的突出特征。赞助奥运会、结盟NBA等一系列强劲的品牌运作,清晰勾画出海尔海外树品牌的战略。
据悉,海尔“先难后易”开拓海外市场的思路逐渐产生积极作用,在欧美发达国家市场带动下,海尔在东南亚市场的产品销售比去年同期增长3倍以上。同时,海尔冰箱、冷柜一直处于行业出口龙头地位,据2006年1—5月海关数据显示:海尔冰箱按金额的出口份额达26.8%,冷柜占20.1%,分别领先排名第二的企业15%和11%。今年以来,海尔手机、电脑、电视,洗衣机出口海外市场增势迅猛,这三类产品的内销和外销基本相等。其中海尔手机海外销售远高于国内市场,1—6月份,海尔手机出口海外同比增长794.1%。
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篇6
关键词:无形资产;企业价值;竞争力
随着世界经济和技术的不断发展,无形资产在企业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企业更加重视技术、人力资本、企业文化等无形资产。企业对利润的追逐是必然的,而无形资产可以促进企业的利润提高,因此,大部分企业会加大对无形资产的投入。随着整个世界范围内技术的发展,企业中无形资产的占有量和占有率会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会从原来的实物资产转向无形资产。所以,企业需要改变资产各部分的比重,加大对企业无形资产的投入和监管力度,使企业获得长远的发展。
一、无形资产的概念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的确定认为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通过对定义的理解,可以发现,无形资产是指由企业控制的,能够为企业带来长期收益的可辨认非实物资产。本文认为无形资产是没有实体的、可以辨认、具有独占性、价值不确定,能够为使用无形资产的企业带来未来经济收益的流入。通过“无形资产”这个名字也会发现,它是无形的,没有实体。但是又可以被清晰的辨认出来,比如企业文化,虽然看不见,但却无处不在,通过接触就会感觉到它。无形资产由企业控制或拥有,是企业独占的,别的企业不能分享,若想使用就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无形资产能为企业带来长期的收益,但并不是一个确定的值,它的价值的不确定性非常强。
二、无形资产对提升企业价值的贡献
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具有提升作用,但是无形资产从哪方面对企业价值进行提升,各学者的观点并不一样。主流的观点有三种:第一个观点是汤湘希提出的财务效益观,这个观点认为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运用无形资产,会使企业的效率提高或价值增加,从而使产品成本降低,销售收入增加,致使公司的总利润额不断上升。第二个观点是傅元略提出的超额盈利观,他的基本观点与汤的观点一致,但他认为无形资产对会计盈余的贡献就是单个企业运用无形资产后,利润超出同行业平均利润率的那部分价值。第三个观点是核心竞争力观,认为评价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的贡献有多少关键是看无形资产是否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帮助。企业运用无形资产,可以提升企业价值的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升企业价值的首要资产就是无形资产。现在企业的比拼已经从有形资产转到了无形资产的比拼,拼技术、拼人才、拼企业文化,现在具有发展潜力的公司都是高新技术企业或者创新型企业,他们以技术作为企业的发展支柱,企业的价值多为技术带来的,无形资产是他们的最重要的资产。
(二)无形资产关系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融于组织之中,被竞争者模仿和替代的可能很小,是企业获得长时间竞争优势的保障。企业的无形资产组成了核心竞争力的大部分,核心竞争力的比较就是企业无形资产的比较。一些企业拥有了一项技术是其他企业所没有的,那么它就有可能实行垄断,市场需要这项技术,而只有一家企业有,无异于为垄断开了大门,利益自然源源不断。
(三)无形资产是企业筹资和投资的重要手段。我国《担保法》中有明确说明,土地使用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可以作为抵押财产,这是企业筹集资金的另一个有效途径。当企业认为债务等方式不能满足自身要求或成本较高的时候,可以通过卖出专利等方式获得一定的资金。而且,在国际上无形资产也可以作为资本投资入股,我国有关法律对此也有着明确规定。无形资产既可以满足投资的要求,又可以满足筹资的需要,是企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三、无形资产对提升企业价值的不利影响
(一)受益的非独占性。无形资产虽然是企业独占的,可以为企业提升价值,带来巨大的收益,但当投资企业将无形资产商业化,将生产的商品投入市场时,没有技术的商家不能从中获利,他们就会想出其他的方法,从中分一杯羹,比如制造模仿品,模仿品制作成本低,可以抢占一部分市场,并从中获得利益。而又没有一套完善的相关法对其进行有效的约束,正版商品企业的利益就会被模仿的企业分区一部分。
(二)受益的短期性。无形资产具有高附加值,许多企业会争相去研发同一项技术,占得先机的企业利益会最大,但是持续时间并不会长,其他企业会抢占一部分市场。知识经济时代,产品更新换代的太快,企业花费许多时间和经历进行新技术的研发,但是它的收益期却很短,很快就会被新产品取代。
(三)交易的困难性。无形资产自身的一些特点给其交易带来了困难,比如不稳定的价格、不对称的交易信息、不明晰的产权等。无形资产没有形成交易市场,它的价值无法精确的估计,价格就会不稳定,未来的利益就会无法估计,加之它是无形的,产权的拥有就会更加的不明晰,双方的信息又不对称,风险就会加大。风险大,收益不确定,交易就会变得困难。
(四)研发的高风险性。无形资产的研发普遍都要经历一个很长的过程,前期投入很大,但见不着成效,结果又无法预估。只有少数创新可以成功并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其他大多数企业在基础研究或应用阶段就会失败,前期投入无法收回。所以许多企业就会因为风险高而放弃创新,或者因为资金的缺乏而不进行创新,对整体经济的发展不利。
四、提高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创造的建议
有许多因素导致了无形资产不能更好的为企业服务,为企业创造价值,为了使无形资产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建议企业和政府都能更加关注无形资产,降低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创造的阻碍。首先,政府发挥其宏观调控的作用,加大对正版产品的保护力度,严厉处罚盗版的企业,完善相关法律;保护创新型企业的发展,从资金到政策,支持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其次,企业自身要注重保护自己,在前期开发时,对项目的选择要慎重,对风险过大的项目要勇于放弃,或者分散无形资产研发费用,以降低如果后期失败,将会产生的损失。对于无形资产的交易市场应该尽快建立起来,使无形资产走人市场交易,无形资产交易活动规范了,交易才会变得顺利,企业才会更有热情投入进去,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赵敏,徐文超.行业无形资产企业价值贡献的差异分析——基于2009年上市公司行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2011(11).
[2]苑泽明,刘静,张旭.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的贡献——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评价体系[J].会计之友,2010(2).
[3]张学峰.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贡献的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2(12).
[4]周江燕.无形资产价值计量比较研究[J].财会通讯,2011(4).
[5]凌艳平.无形资产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影响及量化分析[J].会计之友,2010(4).上市公司行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2011(11).
企业对无形资产的管理 篇7
关键词: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建议
企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维持企业单位正常运转的物质基础。改进和加强企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 是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和效益, 保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基本要求。根据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现就当前企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管理策略提几点建议。
一、固定资产管理中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1、管理意识淡薄
固定资产在企业单位资产总量中约占很大比例。本应作为管理重点, 遗憾的是许多单位不把固定资产管理放在与流动资产管理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重财务收支, 轻固定资产管理。从固定资产管理的整个过程 (购、建、管、用、清) 看, 重购建, 轻管用。观念上的偏差导致机构不健全, 制度不完善, 监管不得力, 积压、浪费和流失严重。
2、账外资产量大
据统计, 目前许多企业单位账外资产数量较大。主要原因是:第一, 购置资产时直接列作支出, 不增加资产;第二, 基建完工后不结转工程成本, 增加固定资产;第三, 对其他单位和个人捐赠的资产不按制度规定增加固定资产;第四, 用向下级单位收费购买的固定资产不入账。
3、存量资产不实
一些单位只设固定资产总账, 不设置明细账;有的虽设立了明细账, 但却不按资产分类记账;有的将资产处置了, 但在财务上不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各种以不同途径取得的资产已经在用, 账上却没有记录;处置固定资产不经必要的审批程序, 随意性强;领导频繁更替, 物随人走, 从而造成资产流失, 账实不符, 存量资产不实。
二、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主要措施
1、建立“四项”规程
制度建设是管理的基础。目前, 一些单位之所以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诸多问题, 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一套体现自身特色的独立的和完整的, 明确、具体、实用、适用的固定资产内部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相关制度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固定资产购建规程, 固定资产核算规程;固定资产内部移动工作规程, 固定资产清查及报废清理规程等。四项规程涵盖了固定资产管理的全过程。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是做好固定资产管理的基石。
2、健全“四个”体系
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包括机构体系, 责任体系、指标体系、核算体系。机构体系包括专职管理机构、核算机构、实物管用机构。责任体系的建立和健全是各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核心和关键, 主要规定机构体系中各相关部门和人员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权限和承担的责任。指标体系规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应提供的重要信息, 通常用实物量和价值量指标表示。核算体系是从财务会计角度进行规范与管理, 主要是建立健全固定资产账簿体系。四个体系的建立必会形成一个严格的内部监督约束机制, 有利于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落到实处,
3、完善“两种”核算
完善“两种”核算, 一是指涉及固务核算的基本要求是依据国家统一的企业单位会计制度以及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的本单位的会计核算规程, 全面、连续、系统、完整地核算, 将涉及固定资产的所有业务全部纳入会计系统, 确保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账表相符, 信息真实可靠。固定资产成本和效益核算属于管理会计范畴。固定资产效益核算的内容应该体现于整个固定资产购、建、管、用、清等整个管理的全过程。购建阶段的效益核算主要是可行性研究, 解决值不值以及通过何种途经和渠道引进固定资产项目。从发展角度看, 现代企业制度管理的趋势已经明朗。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应该树立新的“经营”观念, 既要考虑政治效益、社会效益、企业效益, 同时更重要的是要考虑经效益, 要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更多的作用。固定资产投入使用之后及其存续期间也要进行效益核算, 每个固定资产项目每年都要计算资产利用效率和效益。利用率低的, 不使用的或不需用的, 该出租的要出租, 该转让的要转让。固定资产成本核算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计算各固定资产项目的折旧, 却很有必要。在经济资源极其短缺的发展阶段, 开办企业必须要讲成本核算, 不计算固定资产折旧, 不计算固定资产使用成本, 就难以准确计算企业成本, 从而不利于单位企业的健康发展。退一步讲, 可依现行会计制度, 只计算, 不提取, 但必须做到心中有数。
4、强化“一个”培训
企业对无形资产的管理 篇8
一、加强资产公司对权属企业的管控力度, 强化产权管理和风险管理
实现利润最大化是建立资产经营公司财务预算管理的基本目标, 资产公司权属企业的最直接和最终目标就是使企业价值最大化。实现资产经营公司集团内部最佳配置资源, 并通过经济规模实现财富最大化, 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有效的企业集团管理控制。
(一)
目前很多高校资产公司对权属企业的监管力度不够, 对权属企业的内部经营目标、重大经营决策和经营行为都缺乏足够的了解和参与, 特别是高校校办企业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后即变为高校资产公司的参股企业, 由于资产经营公司在改制后的参股企业中所占份额未达到绝对控股份额, 对权属企业的经营决策、成本控制、利润分配等缺乏话语权, 因而无法对国有资产投资实施最有效的监督管理。因此, 资产公司应加强对所投资企业的监管, 依据《公司法》规定和《公司章程》约定, 通过派出股东代表、委派董事、监事行使出资人权利, 履行出资人参与权属企业资产收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强化资产公司与权属企业之间的控制与协调, 实现权属企业内部的资源、技术共享与转移, 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针对这些目前在高校企业改制中出现的共性问题, 应加强对权属全资企业的监管, 强化产权管理和风险管理, 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推进投资企业规范化建设,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资产公司及派出人员要依法履行职责、忠于职守, 切实加强资产公司及投资企业的监管, 确保学校权益,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对因管理不善、监管不严、失职渎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 应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二)
资产经营公司对权属企业的经营性活动和投资活动要进行有效的监管, 对已创办的高校权属企业和企业所属的资产, 应划归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管理。建立健全投资决策审批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加强对重大投资项目的监督管理力度。不为权属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担保和负债。资产公司在兼顾各方责、权、利的基础上, 根据实际情况通过改制、重组等方式进行整合。以学校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出资的, 应处理好权属企业的利益关系, 通过资产公司进行规范投资, 把投资风险降为最低。
二、大胆改革, 给予权属企业充分的自主经营权力, 解放
企业的生产力, 让企业自主创新, 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以提升企业的生存能力和获利能力
(一)
在当今的市场环境下, 市场信息瞬息万变, 要求企业反应迅速, 决策上主动求变, 企业掌握着第一手的信息, 如果没有一定的自主经营权力, 不能及时决策, 就不能赢得主动, 就会失去先机, 不能抓住市场的机会, 就会阻碍企业的发展。
(二)
有创新就能提升竞争力, 高校应给与权属企业充分的自主创新权力, 激励权属企业自主创新、大胆求变, 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提升企业的生存能力和获利能力。
三、推行绩效考核
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应在全面经济核算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评价考核指标体系, 将考核结果与企业经营者的收入分配、人事变动、年终考核等结合起来, 建立起完善有效的奖惩制度, 充分激励和约束企业经营者, 从而促进我国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可持续发展。
(一)
资产公司要建立业绩考核制度和奖惩办法。在合理的绩效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全面的奖惩机制。对全资、控股企业负责人实行年度和任期经营业绩考核制度, 建立和健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体系。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建立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有效机制, 通过反映企业财务效益状况, 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等方面的业绩指标体系来考核。规范全资、控股企业的薪酬管理制度, 加强对权属企业负责人的职务消费监管, 加大财务监管力度。
(二)
权属企业管理的水平和发展速度的绩效考核被公认为是一把双刃剑, 没有绩效考核, 难以激发各权属企业的积极性, 所以推行绩效考核是必要的。推行预算管理目标实现与各权属企业的年度绩效评价和领导班子年终奖挂钩, 权属企业的领导班子应加强与实施企业的绩效测评与任免有机结合起来。整个业务运作如果不能与组织的绩效目标结合起来, 不能与人力资源的评价结合起来, 就会缺乏动力。要制定合理的切实可行的奖惩制度, 与测评联系起来, 可有利于发挥权属企业领导班子的工作能动性。
(三)
要充分调动董事会、监事会成员的积极性, 发挥董事、监事的决策、监管作用。一直以来, 高校权属企业的董事、监事基本都是一些部门领导兼任, 责权利没明确, 形同虚设, 放任企业领导班子对企业的经营管理, 没有起到决策和监管的作用, 使企业管理混乱、没创新、停滞不前, 甚至亏损、倒闭, 造成国有资产的贬损、流失。故对各个在权属企业里担任董事、监事也要明确责权利, 制订出董事、监事的工作方案, 制订针对董事、监事的月考核、年考核, 对不作为、不合格的要做出处罚, 对称职的、做出了贡献的董事、监事要予以奖励, 以充分发挥董事会、监事会的作用。
四、做好财务预算和加强财务监督, 降低成本, 提高效益, 提高权属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和控制能力, 有效保护股东合法权益
创新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财务管理模式, 监促权属企业贯彻和遵循资产公司的战略与政策, 提高高校资产经营公司整体的运行效率, 降低财务风险, 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一)
加强对资产公司及权属企业财务工作人员的培训, 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管理水平, 增强资产公司和权属企业的综合实力, 从而推动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和权属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权属企业的财务管理, 一方面需要结合权属企业的实际财务情况, 制定明确的任务目标, 对权属企业采取有效措施, 提高权属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确保财务信息准确性, 落实责任制, 建立严明的考核制;另一方面, 对参股的权属企业的管理可以采取宽松管理措施, 直接委派专业的财务人员对参股的权属企业定时查看企业的财务情况, 资产公司委派出董事参与到权属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去, 参与到权属企业的利润分配, 建立健全有效的财务约束机制, 完善财产管理内部控制、资产保管以及财产清查等制度, 通过清晰的职责分工, 逐渐健全构建资产公司对于权属企业的有效监督机制。
(二)
深化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企业管理工作, 不断强化权属企业的财务监管力度, 全面降低运行成本, 增收节支, 提高权属企业的经营水平和盈利能力。充分发挥派出董事、监事的作用, 定期或不定期向参股权属企业索要财务报表, 加强资产公司对权属企业的监督和审计。内部审计是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对权属企业实施管理的重要保障。目前由于资产经营公司对权属企业管理控制的弱化使得部分权属企业不配合, 多数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内部审计还达不到预期效果。资产公司应建立起高层次的审计监控体系, 审计内容包括全资公司、控股公司、参股公司内部控制审计、经济效益审计、权属企业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等, 要将审计的侧重点放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管理审计和内部控制执行等方面, 帮助企业查找生产经营管理漏洞, 发现问题要及时报告、及时纠正, 并对相关责任人加以处罚。促进权属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
(三)
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实施人员控制主要应着力于实行财务人员委派制度, 通过对权属企业财务人员的委派, 对整个产业集团的财务活动进行监控。针对目前大多数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在人员委派中存在的委派不到位、管理不到位、监控不到位、责任不到位等现象, 人员控制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落实:岗位、机构、人员三落实。资产经营公司在其权属企业中实行财务总监等企业关键财务岗位人员委派制度。权属企业关键财务岗位人员, 由资产经营公司委派, 按法定程序任职, 未经集团公司同意不得任意调动或撤换。各权属企业必须建立、健全财会机构, 配备好财务部门负责人及相应的财会人员。同时, 建立财务人员选拔制度, 将权属企业中优秀财务人员纳入到高校资产公司人事管理范畴。
(四)
企业对无形资产的管理 篇9
在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管理过程中, 中央政府投资, 地方政府投资, 国有企业投资占据了投资全额的60%。在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管理过程中主要问题也是出在了这一大块, 比如说在投资的过程中没有一定的风险意识以及目标导向, 投资比较盲目。解决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管理问题, 需要国家重点管理和调控的主要还是这一部分。在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管理过程中, 要把投资效益作为其改革的主要目标。无论是中央政府投资、地方政府投资、国有企业投资、其他企业投资、个人投资, 还是外商投资都是为了获得应有的收益。在我国投资收益又可以分为项目经济效益, 社会连锁效益等。在我国国有企业投资管理过程中过分追求短期工程效益, 工程规模忽视投资效益等现象急需尽快解决。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 在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管理过程中, 还有投资行为存在偏差, 追求急功近利, 急于求成等弊端。除此之外, 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增长过热, 但是效率比较低, 形成了所谓的“没有温度的高烧”。
一、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1. 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行为存在偏差。
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管理存在很多偏差, 各地地方政府往往把扩大投资视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方法, 但其投资管理行为存在一系列的偏差。比如说在国有企业资产投资管理上盲目追求规模, 几乎在我国所有的地方政府都有制定了宏伟的投资发展计划, 这些发展计划需要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基础保障, 于是地方政府就需要千方百计的进行筹资, 然后进行地方建设。除此之外, 在在国有企业资产投资管理上, 结构追求大而全, 以及肥水不流外人田思想。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管理上往往急功近利, 我国所有的地方政府往往把能够在短期内见效的项目作为政府投资对象, 这样造成了大量的重复建设问题。在做出地方政府投资决策上很随意, 在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论证上往往忽略, 或者很多应有的论证环节干脆省略, 使得很多项目最后成为摆设。
2. 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增长过热, 效率低下。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增长过热, 效率低下, 无法完成我国经济的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多年的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管理课题研究中, 改变目前国有企业资产投资管理制度以及投资管理机制, 已经成为我国国有资产投资管理的首要课题。之前有很多专家学者形容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是“没有温度的高烧”。大多数的研究结论也证实了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是较快速度的高增长并伴随着较低的效率。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增长过热, 效率低下存在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宏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微观影响因素, 比如说缺少国有企业资产投资战略目标和认真的论证。缺少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的投资以及管理体制, 造成了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战略目标与市场的脱节, 不切实际。缺少相应的投资以及管理体制, 使得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战略盲目混乱。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管理宏观调控手段比较缺乏, 缺少相应的执行监督体系, 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主体自我约束机制比较少,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国有资产投资热的现象。
二、解决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管理的策略
1. 实现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避免投资偏差。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主体主要有中央政府投资, 地方政府投资, 国有企业投资, 其他企业投资, 个人投资, 以及外商投资六大部分。其中绝大部分的投资管理是由中央政府投资、地方政府投资和国有企业投资完成的。在以后的国有企业资产投资管理中, 我国要实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下放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项目的审批权限, 简化投资项目审批程序, 把可行性的研究列入项目审批过程中。在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管理的公益性投资, 基础性投资以及竞争性投资具体细化, 促进投资结构决策的最优化配置, 化解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的风险。实行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革, 能够有效地避免在在国有企业资产投资管理上追求大而全的局面, 活跃投资灵活性。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主体多元化还有利于解决大而空的政府形象工程, 避免政府投资管理的急功近利以及随意性。建立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主体约束管理机制以及风险管理机制, 做好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科学决策, 有效防止项目决策中的“政府意志”。
2. 加大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宏观调控力度, 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渠道。
加强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宏观调控力度, 加大颁布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管理政策以及外商投资管理的透明度, 改革投资税费管理, 实行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的分级管理制度等。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宏观调控使得国家能够对全社会资产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提高投资项目的效益。正确地建立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资金管理渠道, 建立基金管理机制, 发行重点建设方面债权和实现企业的股票筹资。在建设项目实施管理方面, 建立工程承包制公司, 实行向全社会的招投标, 对于重点项目的投资实现责任包干制度, 建立项目监理制度, 重点项目审计制度、责任人制度以及法人相关制度等。加强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宏观调控力度, 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渠道能够有效地解决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增长过热, 效率低下问题。
3. 建立完善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管理制度。
目前, 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方面要实现政府和企业的分离, 两权分离在一定程度上是区分了各自的主要职责和责任。从制度上明确中央政府和各个地方政府以及企业之间的主要分工, 明确其在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中的地位和义务, 从而做好自己本分的工作。需要有企业完成的投资和管理, 政府要大胆放手给企业, 并且做好协调和保障工作。建立完善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管理制度, 合理界定我国国有企业资产管理调控者和投资者之间的关系, 建立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追究制度, 加快推进和更新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管理立法和监督, 维护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市场秩序。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大范围的直接干预, 提高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效率。我国政府要合理运用宏观调控手段, 加强投资引导, 控制投资速度和规模, 按照“谁投资风险谁承担的原则”, 落实企业投资的自主权。严格规范政府在市场上不作为, 乱作为行为, 贯彻落实政府的科学发展观, 发现问题, 处理问题, 绝不姑息。我国政府要积极带头建立与之相配套的社会服务体系, 使得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管理决策民主化, 过程科学化。建立与投资管理相应的服务, 比如说成立投资咨询、信息咨询、财务咨询、法律援助等中介机构。使得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管理者能够获得较高质量的社会服务, 全面提高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管理质量。
结论
目前, 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管理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亟待解决, 我国要根据国情, 审时度势, 做出最合理的决策。在进行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管理的过程中, 要实现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避免投资偏差, 加强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宏观调控力度, 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渠道, 以及建立完善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管理制度。有效地避免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行为存在偏差的现象, 克服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增长过热、效率低下的问题。在社会发展的固定阶段存在问题是允许的, 但是要及时地发现问题、认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样才能够实现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投资管理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琳, 崔学刚.我国地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特征研究——基于北京、上海、重庆、深圳、武汉、吉林六地的对比[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 :111-119.
[2]刘杰.对当前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及改进对策的思考[J].经济师, 2014, (3) :272-273.
企业对无形资产的管理 篇10
在科技的发展、跨国公司以及其他力量的共同推动下,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程度不断加深, 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 更进一步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同时这也使得我国的集团企业面临着重大的机遇以及挑战。跨国公司、合资公司等带来的先进管理思想、经验以及发展模式, 对我国企业集团造成了重大的冲击, 企业的传统的管理模式正经受着考验。因此在新形势下, 企业集团如何抓住机遇, 应对挑战, 在竞争中提升、完善自我, 是其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由于集团企业是基于资产的联合产生的, 因此资产对于集团企业来讲, 至关重要, 是集团企业开展业务的基础。换句话说, 资产同时也是集团企业的重要资源, 是集团企业发挥其优势的纽带。但就目前我国企业集团的资产管理而言, 其工作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 集团企业内缺乏一定的资产风险管理意识, 风险管理机制残缺, 企业的固定资产在使用以及核算等方面存在大量的问题;由于财务管理的不善, 使得集团企业不能实现真正的价值管理。对集团企业来讲, 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资产管理工作尤为重要, 必须要受到企业的关注。
二、资产管理的内涵及其必要性
就资产管理的定义而言, 它是指机构投资者将其所筹集的资金在资本市场进行投资的过程。在此, 我们主要讨论资产管理中的固定资产管理、风险资产管理以及价值管理问题。对于一些制造业之类的行业, 其拥有数量庞大的固定资产, 占据了企业总资产的大部分份额, 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相当重要。所谓固定资产管理是通过准确的核算, 管理固定资产的价值变动、维护、出售以及报废等。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 企业面临众多的风险, 导致企业的资产质量下降, 加速了风险资产的产生。所谓风险资产, 是指企业的运营中产生的可能招致损失的资产, 包括各种股票、债券、期货等金融产品。资产价值管理是通过资本运营对企业价值以及投资收益的经营管理, 保障资产的保值增值。
加强企业的资产管理, 能够使企业的投资者趋向于多元化, 通过投资主体的合理组合, 保障企业资金的来源, 既能保证企业的资金需求, 也可以满足投资者的需求。企业的经营不再局限于狭隘的区域, 收购、兼并等活动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趋势, 加强资产管理使得企业的经营愈来愈多元化, 是企业扩大规模, 提供竞争力的需要。集团其使得所有者与经营者相互分离, 加强资产管理可以使双方进行客观、公正的考核以及评价。
三、我国企业集团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我国集团企业风险资产缺乏有效的管理
风险资产出现原因比较复杂, 其存在于企业业务活动之中, 能够清晰地反映出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但在资产风险管理过程中, 企业内部缺乏专业性的机构, 使得资产管理活动缺乏科学、专业、合理性, 风险资产管理工作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的特点, 但是由于企业内部存在着利益相关性, 信息传递受到“牛鞭效应”的影响, 导致信息不对称, 企业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再次, 风险资产管理的全面性、系统性要求管理范围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 其内容的宽泛性与复杂性加大了风险资产的难度;最后, 风险资产的隐蔽性, 使得企业内部普遍存在着缺乏资产风险管理意识, 管理层与基层人员缺乏对风险资产的认识, 使得风险系数进一步加大。
(二) 我国集团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不善
对我国企业来说, 固定资产是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根基所在, 但是目前大多数企业缺乏对固定资产的管理, 使得固定资产的使用、交易、折旧等活动缺乏有效的组织及监管, 导致企业的资源浪费。首先, 固定资产管理不善来源于企业认识的局面性, 缺乏重视度, 其管理缺乏科学、合理的手段, 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再次, 企业的投资存在着短期行为, 企业经营的考核标准只是简单的以利润指数为目标, 而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损耗等没有被纳入考核之中, 导致企业为了牟利, 超负荷使用固定资产, 其使用寿命被快速缩短;最后, 企业内部对固定资产管理的监督不到位, 固定资产的闲置或超负荷使用会增加企业的成本, 而固定资产的管理的责任不清、分工不明, 其管理缺乏一定的激励机制, 加大固定资产管理流于形式的风险。
(三) 我国企业集团资产管控缺乏价值管理
目前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 只重视投资、经营, 以求获得大量的销售收入, 却忽视产生的效益;一些投资只关注诸如机器设备的实物, 却缺少对其价值的核算, 这使得企业在账面上拥有的资产数量巨大, 但是实物的损害、报废等问题导致丧失了交易的可能性, 在一定程度上虚增了企业的资产。企业在进行资产管理时, 仍然抱着守旧的心态, 认为其价值仍然是资产历史成本价值, 没有根据当前以及未来市场价值进行折现。还有部分企业仅仅对企业资产做传统会计式的核算以及记账等, 这些活动与价值管理相差甚远。
四、改善我国企业集团资产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 加强集团企业风险资产管理
在当代竞争不断加剧的外部环境下, 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不得不依靠投资、科研等活动提高企业竞争力, 但是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企业资产面临的风险, 导致企业资产的质量参差不齐, 产生一定数量的风险资产, 为我国企业的健康经营埋下了隐患。因此, 我国企业集团必须采取有效手段加强其风险资产管理。首先, 为了使风险资产管理工作具有科学、专业、合理性, 企业应该加快风险资产管理机构的建立以及完善, 由管理机构全面地对企业集团进行风险资产管控, 通过采取全过程管理即包括事前的预防、事中的管控以及事后的处置及反馈对风险资产进行系统的核实与控制;再次, 要尽量利用相应的信息技术交流平台, 使得企业的各个部门能够在该交流平台上进行信息反馈、信息共享, 通过信息的集成使各部门形成一种合力, 切实保障风险资产管理的有效性;最后, 要在企业内普及风险资产管理意识, 对管理层以及基层人员进行风险教育、培训等活动, 提高其风险资产管理意识, 进而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
(二) 提高企业集团的固定资产管理水平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企业获得了长足发展, 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更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但是由于我国企业受到传统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以及发展模式的粗放性, 使得企业往往重发展、轻管控。对企业来说, 固定资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 加强企业集团固定资产管理, 改善管理现状, 极为迫切。为了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企业必须加强固定资产的认识, 对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统计、审核、分析, 通过科学的手段进行固定资产管理。在日常经营中, 企业集团的财务部门、领导层以及资产管理机构要合理分工、统一行动, 以保证固定资产管理的全面性、及时性。再次, 要加快固定资产管理相关制度的建设, 包括固定资产的购买审批、折旧、维修以及转让, 其管理岗位要做到人职、人责匹配, 通过岗位责任制切实改善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
(三) 集团企业在资产管理时应当重视价值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取得一系列进展, 诸多问题也显现出来, 利率、货币政策等因素不断对企业的经营构成挑战。因此, 集团企业为了保障资产的保值增值, 就必须通过价值管理来加强资产管控。对集团企业来说, 应当改变企业重投资、忽视效益的状况, 并且对老旧的设备进行合理折旧、记账等, 避免资产价值的虚增。要进行价值管理就必须变革资产管理思想, 价值的管理是针对企业资产能够带来的收益, 并且根据资产当前以及未来的价值进行折现, 以此来防止企业的价值计量滞后于时代的发展。企业价值管理对战略管理要加强重视, 通过对其生产要素、客户以及当前以及潜在竞争者进行分析和研究, 准确评价、计量集团企业的资产价值。战略管理理念能够使集团企业从动态、整体、全局管理的角度出发, 分析资产价值的要素组合, 进而发挥资产管理者的积极性、能动性, 保证全过程地参与集团企业资产的增值保值。
五、结束语
综上, 集团企业要根据当前以及未来的经营需要, 采取科学、合理的手段加强资产管理, 保证其良好运作。
摘要:随着当代商业竞争的愈发激烈, 企业集团要想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并取得进一步进展的话, 就必须有良性的管理作为支撑。对企业来说, 必须通过提高集团企业资产的可利用率、降低集团企业运营的维护成本来加强集团企业的资产管理。在虚拟经济迅猛发展的当代, 集团企业的资产面临着潜在的风险, 企业内部缺乏资产风险管理意识, 固定资产的利用以及集团企业资产的增值同样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本文旨在对集团企业资产管理即风险资产管理、固定资产以及价值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 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企业集团,资产管理,风险,对策分析
参考文献
[1]陈宏杰.企业集团财务控制及模式研究[J].财经界 (学术版) .2010 (08) .
[2]李文阳.对集团公司财务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1 (20) .
强化我国企业无形资产管理的途径 篇11
【关键词】 企业;无形资产;价值;管理
无形资产迥异于有形资产,它有其自身的特点,目前我国企业对其管理处于起步阶段,尚存在诸多问题。
一、重视提高企业无形资产管理人员的素质
无形资产管理涉及到财务、技术、管理、法律等诸多专业领域,是一项专业性强的工作,需要专业知识来支撑。可以说,管理人员的素质将直接影响企业无形资产管理的效率。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包括:无形资产的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够处理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申请、注册、转让与许可贸易实务、评估实务等的专门技术;无形资产法规知识。中国的和国际关于无形资产的各类法规知识;无形资产管理知识。熟悉与掌握管理理论,讲求管理方法,善于处理管理中的各种关系和复杂问题。
企业需要从外部聘请高水平的无形资产问题专家,通过培训,切实提高无形资产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同时,企业还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确定管理人员的数量。管理人员数量太少,可能影响企业无形资产管理工作的进度和质量。相反,人员太多会直接增加薪酬成本,却不一定能提高工作效率,若不能明确责任奖罚,还可能会影响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二、积极进行知识管理和人才激励
企业中流失的无形资产有相当一部分是随着管理接触无形资产的人员或直接从事生产、科研的专业技术人员外流及而流失的。有些无形资产(如非专利技术)是留存于个人头脑之中、以个人技术才能与经验的形式体现出来。但由于个人技术才能与经验具有随人员的流动而流失的特点,导致企业不能对专有技术的预期经济利益实施实际的控制。鉴于此,企业一方面应采用物质性激励、精神性激励及竞争性激励等多种激励方式激励并留住有关人员。在涉及无形资产的交易中,要注重人才的合理安置,防止人才流失和因跳槽带走重要的技术、营销网络等无形资产。另一方面应积极进行知识管理,将无形资产与员工适当分离,对无形资产产生的预期经济利益实施足够的控制。同时提供员工有效利用无形资产进行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机会,让无形资产转变为真正能为企业带来效益的智力资本,并依赖于该企业的整体环境,进而转变为“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和流不掉”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健全无形资产的评估机制,加强无形资产的评估管理
企业要进行无形资产的营运,要通过评估,确定其价值。只有科学合理的对无形资产的价值进行评估,定出合理的价格,才能确保无形资产获取利益的最大实现,减少风险。针对现阶段我国许多企业在评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有必要采取相关的措施来提高评估质量,做到有章可循,加强规范化管理。一方面,国家主管部门应扶持和建立一批具有权威性、公正性能与国际接轨的无形资产专职评估机构,对于不讲原则,无视职业道德进行虚假评估或评估不实的机构及有关人员要严肃处理。另一方面,国家要制定规范化操作的资产评估方法、指标体系,完善资产评估机构的管理制度,加强资产评估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使之成为一支有水平、讲道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专职评估队伍。
四、健全无形资产保护机制,维护好企业的权益
无形资产的保护是整个无形资产研究、开发、经营和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无形资产保护是采取一定的方式,动用必要的手段,使企业或个人所拥有的无形资产及其所带来的经济收益不受侵害的行为。首先,企业要树立主动保护意识,经常开展无形资产法律制度教育,提高企业全体员工对无形资产的保护意识与保护能力。其次,制定无形资产的保护制度与保护方法。凡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有可能造成无形资产流失的环节与行为,都应该预先建立起相应的保护制度。企业还应从技术手段和保护方法入手,做好无形资产保护工作。最后,企业要善于利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企业的利益。
五、不断完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和精神塑造是管理的核心。制度管理通常是外在硬性的调节,而文化管理往往是内在自律与软性引导。文化管理注重自主性,强调心理“认同”,通过启发人的自觉意识达到自控。当企业倡导无形资产管理文化时,应培养典型、开展活动加以推广和传播。要将倡导的文化渗透到无形资产管理过程,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制度则是最佳的途径。必须借助制度文化的配合,通过变革领导体制、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鼓励参与活动,传递客观、真实的信息和知识,促使团体规范化等方法,全面推动公司价值观共享,最终使员工形成无形资产共享观念。
参考文献
[1]刘亚菊.浅议无形资产给企业带来的效用和发展前景[J].管理观察.2008(10)
企业对无形资产的管理 篇12
资产减值从定义上讲, 就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资产减值的实质就是用价值计量代替成本计量, 并将账面金额大于价值部分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或费用, 从而使资产的计量接近真实价值, 这样不仅能有助于企业管理者决策, 还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企业财务资料的真实, 避免了因资产价值的不确定性导致企业利润的变化。
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 例如:资产的市价当期大幅度下跌, 其下跌幅度大于正常额;有证据表明资产实体已经损坏;企业内部报告表明, 资产的经济效益已经低于或者将低于预期。如资产所创造的净现金流量或实现的营业利润等远低于预期金额等, 应正确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各种准备金, 使财务数据科学、健康能正确的动态反应企业真实资产状况。
短期资产减值对企业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1. 降低企业坏账风险。企业应定期对内部应收账款进行全面检查, 预计各应收款项可能发生的坏账, 对于可能产生坏账的金额计提坏账准备, 如果发生坏账时即可冲销坏账准备和应收款金额, 使企业的现金流健康, 并且可以起到防范坏账风险, 有助企业决策者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正确决策。
2. 如实反映企业存货价值。市场经济瞬息万变, 在正确的时刻控制企业存货的总量是一个重要的管理课题, 如果期末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历史成本, 则必须在当期确认存货跌价损失, 计提存货跌价准备金, 然后根据以后存货价值的变化进行相应调整, 应合理的保持企业存货总量避免存货减值对企业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 以最优成本获取最大经济效益, 这也是资产减值对企业存货管理的重要作用之一。
3. 如实反映企业短期投资价值。企业进行短期投资, 也应按照投资成本与市价之间的关系进行会计计量, 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金, 如市价低于投资成本则可冲减跌价准备, 这对优化企业资金使用, 管理层决策现有短期投资良好发展, 选择优质短期投资都有积极的意义。
4. 根据国家规定, 一切短期资产减值或跌价准备金可以转回, 这样从某种意义上讲有利于企业降低会计风险, 合理增加企业资产、利润等因素, 使财务操作更加灵活以应对市场经济的瞬息万变, 同时完善企业资产管理构成。
二、盈余管理对企业的影响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层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调整或控制对外报告企业盈余信息的行为。盈余管理行为并不是会计造假, 是在不违反会计准则的前提下进行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合理规避, 这种合理规避一般会产生以下几种情况:①使企业盈余信息的披露, 按照预期的更有利于企业的方向发展;②如操作不当会对企业利润数据报表的质量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会计报表或披露信息不能反映企业利润的真实状况;③使外界获得企业的信息产生偏差, 从而不能正确了解企业真实状况, 做出正确判断;④使企业获得了合理避税等合理操作因素, 能在政策允许范围内, 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合理调整, 降低损失。
盈余管理只是改变了企业实际收益在各个会计期间的分布, 而并没影响企业的实际收益, 长期来看不会影响企业财务报告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但在某个会计期间内会对利润数据的出具产生影响, 盈余管理对利润质量主要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影响:
1. 积极作用
(1) 能帮助企业渡过突发性财务困境。如果企业因经营困难想继续融资时, 可以将利润前推从而达到融资、配股的标准要求, 达到融资标准;企业还可以改变折旧计算方式、降低坏账损失提取比例等手段提前确认利润, 获得投资等, 如公司要上市, 也经常用此种方法调整利润数额以达到上市标准。
(2) 合理避税。适当的盈余管理有利于企业合法、有效而合理避税, 这样既减轻了企业纳税负担, 又顺应税法所提倡的政策导向, 同时使企业经济数据更加完善、科学能反映真实的运营状况。
(3) 帮助企业树立良好形象。经过科学合理的盈余管理后, 企业可披露相对良好的经营数据, 而良好企业经营数据额披露, 能增强外界投资的信心和股东信心, 从而吸引更多资金, 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2. 消极作用
(1) 不合理的盈余管理会造成会计报表信息不可靠。在不合理的盈余管理操作下, 会计报表信息不能反映出企业真实发生情况, 不当的企业盈余管理会严重影响企业的利润质量, 财务信息不对称对股东、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而言是种极大损害, 会计信息的失真影响它应有的指引和决策作用, 而对企业经济状况的误判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重大损失, 并且企业一旦适应数据调整的好处而监管趋于缺乏容易导致违法乱纪情况的发生, 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
(2) 盈余管理不利于资源配置。会计信息的失真, 不利于预算管理等工作的进行, 使企业的长远规划迷失正确方向, 也不利于预算运行期间的数据调整, 使决策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企业经营状况的需要, 而预算数据建立在错误的基础上则更大程度上对企业有了错误的引导, 使资源配置向不利企业健康的方向倾斜。同时违规的盈余管理对企业日常工作也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 不合理的项目盈余数据会引导企业日常工作紊乱, 虚荣的利好消息会影响企业健康发展。
(3) 盈余管理增大了企业发展的风险性。从表面看盈余管理能给企业书面资料带来一些好处, 但如果长期处于这种虚拟的美好中势必使企业迷失发展方向, 往往很多企业不再通过主营业务发展改变企业经济困境而过多的迷信求助于盈余管理的调节, 如不对这种现象加以管控, 势必造成企业短暂的虚假繁荣, 从而严重影响股东和债权人的权益。
综合来看, 企业盈余管理是一把双刃剑, 合理的应用对企业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而如果使用不当势必伤到自身, 所以完善企业盈余管理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3. 完善企业会计准则。尽可能的明确规定会计方法和程序的选择范围和使用标准, 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新形势、新问题必定会不断涌现, 比如非财务、非会计信息的披露, 这些都需要及时修订和完善会计准则, 使会计准则成为财务行为的标准和指导意见, 并注意维护其刚性及权威性。
4. 重视审计的作用。应该强化企业审计制度, 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运作和外部审计的客观公正, 切实做到经济独立、工作独立等方面, 建立公正、廉明、科学的审计体系, 严格、科学的审计体系能以财务制度为准绳深入发现相关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 促进财务管理健康运行而不是流于形式, 审计监督是企业盈余管理数据的重要修正手段, 只有严格审计程序才能最大限度的使盈余管理趋于理性, 科学合理的数据出具才能指导企业健康发展。
5. 改革企业绩效考核体系和管理层任免制度, 这样能从根本上遏制不当盈余管理的授权, 使企业决策者能够清醒的做出相关决策及明确自身责任, 使盈余管理优点最大化, 缺点最小化。
总的来讲, 根据会计谨慎性原则“资产不能多计, 负债不能少计”来看, 资产减值是一个预估值, 目的主要是为了如实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 规范企业现金流, 规避风险。但是资产减值这一会计科目还会对企业利润产生很大的影响, 最广泛的案例就是上市公司会用资产减值来调节企业的利润, 以此来躲避如连续三年亏损被停牌的命运合理的盈余管理能使企业更好的适应市场发展, 而不当的盈余管理必然将企业拖入违规的陷阱。
盈余管理也能调节企业的利润构成, 但是其两面性在企业实际运行过程中很难做出正确抉择, 这就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入手规范操作, 使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真正的为企业发展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宋喜娇.企业要加强现金流量的科学管理.当代经济, 2005
[2]蔡昌.提升现金流管理.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
[3]余绪缨.企业理财学.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3
[4]胡玉明.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学科建设若干理论问题探讨.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2002;2
[5]李正安.企业现金流量表编制中存在问题的探索.商业会计, 2005;7
【企业对无形资产的管理】推荐阅读:
企业无形资产管理论文11-18
企业无形资产10-12
企业无形资产档案06-12
企业无形资产评估探讨06-06
企业无形资产评估报告书09-03
加强无形资产的管理07-02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对《关于适用〈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06-18
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07-05
科研院所无形资产管理论文08-10
小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