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酒店管理企业的建议

2024-11-19

对酒店管理企业的建议(共10篇)

对酒店管理企业的建议 篇1

内容摘要:

[摘 要] 在众多的管理手段中,设计一套公平合理又具有激励性的薪酬体系是 企业 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本文从企业在薪酬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存在的有关问题出发,探讨企业在薪酬管理方面应掌握的方式方法。

[摘 要] 在众多的管理手段中,设计一套公平合理又具有激励性的薪酬体系是 企业 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本文从企业在薪酬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存在的有关问题出发,探讨企业在薪酬管理方面应掌握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 薪酬制度 问题 竞争力 激励性

一、现行薪酬制度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测评技术滞后,岗位价值不能合理确定

目前各种测评软件充斥市场,缺少权威性认证机构,专业测评人才难以寻觅,国内的人才测评从业人员中,部分是学者或研究人员兼做人才测评,部分是长年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转做人事测评。

2.薪酬缺乏透明性和激励性

薪酬的透明化实际上是向员工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薪酬高的人自有其高的道理,薪酬低的人也自有其不足之处。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些企业采用保密的薪酬制度,既导致管理者在管理成本上的浪费,更起不到激励的作用。

3.忽视薪酬体系中的“内在薪酬”使员工的薪酬攀升通道单一

广义的薪酬包括外在薪酬和内在薪酬,外在薪酬即通常意义上的薪酬,是企业支付给员工的工资、奖金、津贴、福利等实质性东西,内在薪酬则是指人们从工作本身中得到的满足,它一般无须企业耗费什么 经济 资源。现代企业普遍重视“外在薪酬”而忽视“内在薪酬”,尤其是我国,“官本位”意识浓厚,造成各级管理岗位成为员工的生涯发展目标。这种单一的“官本位”通道,必然会使企业高素质员工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大受约束和限制。

4.职业经理市场尚未形成,缺少市场竞争机制,缺少长期激励机制

当前,职业经理市场尚未形成,市场选聘经营者的机制无法建立,经营者的薪酬也很难与市场水平接轨,导致经营者为了满足自身利益,往往通过以权谋私等损害所有者利益的手段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另外,对经营者的激励仅仅局限在其在位时的薪酬水平提升上,忽视了对经营者退位之后的考虑,退位后奖金、岗位津贴、职位消费都没有了,导致经营者为了防备“人走茶凉”的境遇,而出现“59岁现象”。

对酒店管理企业的建议 篇2

1.1重学历轻能力

许多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 都只专注于学历教育, 而忽视人的素质和实践能力。很多人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与较强的工作能力, 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学历或文凭, 因而无法得到提拔和重用。有些企业要求应聘者必须是硕士或博士, 结果虽招聘过来很多博士、硕士, 但实际效果并不一定好, 有的学非所用, 有些大材小用, 造成人才浪费。有些公司只注意技术水平和来之不易的能力, 而忽略道德, 造成因重要岗位或领导岗位的管理混乱而带来经济损失。

1.2企业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如果机制有问题, 则会导致人力资源管理的过度浪费。由于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 忽视人的主观需要, 对员工造成严重影响, 会挫伤人才工作的积极性, 造成人才资源的严重浪费。如果缺乏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 则会使人才管理出现困境。由于经验、能力和才华的不同, 具体操作松紧宽严难免有所不同, 因此, 客观、公平、公正难以体现。平均收入分配仍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倾向, 这实际上是忽略人的工作主动性, 急功近利的人不能为企业提供动力, 实现可持续发展。

1.3不重视人才培训

每年企业招聘的刚毕业的大学生只有理论知识, 而没有实践经验, 可企业又不愿意对员工进行培训, 不愿意在培训方面投资, 原因是现在人员流动不稳定, 一旦人走了, 怕人财两空。所以个人素质大部分靠个人学习能力加以培养, 因而, 企业培训体系和方式有待完善。人才培养是企业发展的关键, 可以增强公司的竞争力, 以提高员工的技能和服务质量, 公司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对在岗职工的继续教育技能培训, 但效果不明显。主要原因是公司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 而大多数培训仅限于岗位培训、短期培训, 使培训仅限于短期行为, 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并没有多大提高。同时, 公司还没有形成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 也没有创造发现人才的环境和有利于培养优秀人才的环境, 这不利于培养高技术的管理人才。总体而言, 尽管人才引入很多, 但并没有获得相适应的人力资源, 以实现平衡状态, 从而导致就业压力。近年来, 公司员工逐年增加, 几乎以每年5%~10%的速度增长, 当然, 有流失, 但有所改善。

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建设建议

当今社会, 人力资源相关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 加以探索, 并采取适当的措施, 突破建立劳动雇佣关系的唯一途径。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解决, 首先是从企业角度出发, 通过自己的结构改革, 将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到公司业务发展的高度, 寻找更多的高科技人才, 从而有效促进企业发展;二是要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 在每一个环节, 通过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给他人, 共同努力, 改变现状。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2.1改变人力资源的管理方式

通过奖励的方式满足人们内在创作的潜在需要, 以促使人们更积极地努力, 以这种方式工作。今天的人力资源管理风格与过去完全不同, 已提升到能够在管理模式中发挥重要作用、做出科学的经营策略的高度。注重人力资源开发, 公司将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未来发展。

2.2加强企业员工培训

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型社会, 只有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 才能保证企业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 企业应加强员工培训, 以便有效保证企业的技术创新。通过员工培训, 不仅可丰富专业知识, 而且能帮助掌握工作技能。员工培训使员工很乐意更好地工作, 更好地为企业服务。通过各种形式培训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以提高员工质量, 形成一种对知识的追求和学习的强烈愿望, 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3提高企业员工的福利待遇

今天, 员工的工作涉及各个专业领域。过去工作人员不能够很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 因此人力资源的开发非常必要, 要提高企业待遇。员工通过提高待遇可以提高企业员工的优越感, 使员工更加积极地努力, 培养良好的竞争意识。这也可激励员工, 是非常重要的促使员工和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王金凤, 白彦壮.追求企业卓越:核心竞争力打造方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

[2]陈京民, 韩松.人力资源规划[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3]姚裕群.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对酒店管理企业的建议 篇3

[关键词] 应收账款 坏账损失 信用政策 有效管理

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业务而应向购货方、接收劳务的单位或个人收取的货款及代垫款项。是企业拥有的、经过一定期间才能兑现的债权。虽然大多数企业不愿赊销,但是面对激烈市场竞争,为了稳定自己的销售渠道、扩大商品销路、减少商品库存、增加营业收入,不得不面向客户提供信用业务。商品与劳务的赊销、赊购,已成为现代企业销售的主要特征。应收账款的形成增加了企业风险。

一、造成现代企业应收账款问题的主要原因

现代企业在应收账款有效管理上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客户信用情况调查了解不全面

企业信用管理是应收账款管理的基础。现代企业应对客户进行资信评级和信用度考核为依据,只有全面准确掌握客户信用情况的前提下,才能做出商业信用的举措。客户信用情况主要包括:基本情况,主要是客户的工商注册情况、资产现状及重大变更的相关记录。组织机构与管理,主要是客户的企业结构形式、组织机构及主要管理人员素质等背景。经营状况,主要是客户主营业务、主要供应商及付款方式、产能产量及品牌、销售及收款方式、经营场所及人员情况。财务状况,主要是客户的财务报表和重要财务分析。

2.现代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机制有待补充与完善

目前,有部分企业对应收账款的管理缺乏规章制度,或有章不循、形同虚设,或不够健全、完善。(1)财务制度不完善,财务部门不及时与销售部门核对,销售与核算脱节,致使问题不能及时暴露,一些企业应收账款居高不下,账龄老化,却任其发展,无人问津。(2)内部激励机制不健全,为了调动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往往只将工资报酬与销售任务挂钩,而忽略了产生坏账的可能性,没有将应收账款纳入考核体系。(3)责任制度没有落实到位,销售人员为了个人利益,只关心销售任务的完成,导致应收账款大幅度上升。

3.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缺乏规范性

现在有些企业对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存在有章不循或无章可循,放任自流。(1)没有及时与客户对账,错过收回应收账款的有利时机。由于经营过程中货物与资金流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以及票据传递、记录等发生误差的可能,所以,经营过程中债权债务的双方就经济往来中的未了事项进行定期对账,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2)企业对赊销客户没有在收款之前,对该项应收账款的运行过程进行追踪分析,没有把重点放在赊销商品的变现方面。(3)企业对赊购者的信用品质、偿付能力没有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客户现金的持有量与调剂程度能否满足兑现的需要。

二、对提高应收账款有效管理的建议

为了现代企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应收账款进行有效管理。

1.账龄分析与ABC分类,强化应收账款的有效管理

一般而言,客户逾期拖欠应收账款时间越长,催收的难度越大,成为呆坏账损失的可能性也就越高。账龄分析是确定应收账款管理重点的依据。账龄分析是一种筛选活动,用以确定应收账款的管理重点,制定超过合同或信用的相关政策。财务人员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如销售地以根据应收账款的流动性情况可对不同客户采取不同的销售策略,计算结构比率与回收率。

2.提高应收账款效益的目标管理

通过应收账款效益的目标管理,可以促进加强销售部门、销售人员的考核,有利于企业的销售管理。对销售承包责任制更全面的考核,有利于完善企业的销售承包责任制。企业若要借助如赊销商业信用来增加销售收入的,提高竞争能力,扩大市场份额等手段,采用信用政策就意味着放弃一定的资金时间价值。信用规模越大、期限越长,失去的资金时间价值就越多,变现的不确定性风险就越大,可能出现的坏账也就越多,代价就越高,增加应收账款的持有成本和风险。所以要准确把握应收账款额度与期限至关重要。

3.建立健全内部责任制,促进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

企业要建立起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信用管理制度,提高赊销效果,必须强化日常管理,建立销售责任制,将货款回笼作为考核销售部门及销售人员业绩的主要依据。为此,应建立指标考核体系,并落实到各责任单位及责任人。

4.加强应收账款的成本核算,合理控制坏账损失

企业有了应收账款,就存在坏账损失的可能。不仅如此,应收账款的增加还会造成资金成本和管理費用的增加。企业要充分认识和估算应收账款成本。要在企业增加毛利与减少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坏账损失及增加收账费用之间进行权衡,以前者大于后者为基本目标,掌握好宽严度,拟定可取的收账计划,杜绝盲目草率行事。

5.建立全过程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事前控制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客户既是企业最大的财富来源,也是最大的风险来源。企业强化信用管理应做到:(1)必须首先做好客户的资信管理工作,尤其是在交易之前对客户信用信息进行收集调查和风险评估;(2)在事中控制赊销业务管理制度,企业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信用风险,主要是由于销售部门或相关的业务管理部门在销售业务管理上缺少规范和控制造成的。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对客户的赊销额度和期限的控制。

综上所述,对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在实现产品销售、争取客户、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增加本企业收益等的同时,应确定适当的信用标准,着力应收帐款投资的规划与控制。制定有利于企业的信用政策,不断完善收账政策,强化企业的日常管理制度,加速资金循环,提高应收账款的管理水平,保障现代企业的合法权益,促进现代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对酒店管理企业的建议 篇4

近年来,中国对外投资一直呈现高速增长势头,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也呈现出方兴未艾的蓬勃之势,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着眼于国际市场的拓展,实行跨国经营,寻求新的发展机遇,2013年对外直接投资达到901.7亿美元,同期外商直接投资为1175.86亿美元,两者差额正在不断缩小。但随着“走出去”企业的增多,由此带来的跨国纳税事务问题也日益突出。为了维护国家权益,必须切实加强对“走出去”企业的日常税收征管工作。

一、XXXX“走出去”企业整体情况及经营现状

截至目前为止,XXXX现有“走出去”企业10户,同比减少下降3户(新增1户,注销转非4户)。2013年无境外设立子公司、分公司,仅有对外承包工程业务。10户企业中境外机构亏损倒闭的3户,均为境外投资经营;其他7户均系建筑企业,主要是境外工程作业,针对项目来看,也是亏损项目较多。具体如下:

目前,XXXX“走出去”企业的发展业务主要集中在境外设立子公司、分公司、承包工程等方面,“走出去”企业的发展则比较滞后,截至2013累计对外投资仅105万美元,大多数上都是亏损、倒闭。主要原因有四:

1、缺乏对拟投资国家税收政策环境、税负水平的研究和分析,使生产经营面临东道国税收制度的严格限制,甚至某些权益受到东道国税务机关不规范、不透明执法的侵害。

2、缺乏对“走出去”企业有关境外投资国投资环境和风险的辅导,缺乏投资产业导向和投资地区导向的指引,缺乏境外投资的跟踪法律援助。

3、企业对外投资的最大顾虑在于缺乏对境外的政治文化环境、投资环境以及包括税法、会计制度在内的各项法律制度的了解,直接影响企业境外投资的开展。

4、银行提供的贷款门槛太高而相当困难。即使部分来自私人借款,但这种渠道获取的资金不稳定,难以支持企业进入国际市场。

二、XXXX“走出去”日常征管服务存在问题

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通过在海外建立子公司、分公司、承接工程等方式,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也在世界市场上改写了“中国制造”的概念。无论以何种形式开展境外业务,“走出去”企业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征管服务问题。

1、在我国实行的企业纳税申报制度中,有所得税申报制度、汇算清缴制度、关联业务往来申报制度,却没有境外投资业务申报管理办法。虽然《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境外所得要与境内所得汇总纳税,但境外所得如何申报、如何管理、如何进行征收,并没有明确的说法和定论,还只是处于摸索阶段,无法给企业提供法定的、规范的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境外投资行为管理与服务的有效性。

2、“走出去”企业在我国境外国家或地区进行投资、生产和经营,一般很少主动向XXXX申报涉税情况,一些企业财务核算隐蔽性较强,再加上语言、管辖权等因素的制约,使XXXX很难详细掌握企业在境

外投资活动过程及其涉税信息,很难分清其投资和正常业务往来,不便于境外投资企业的税收征管和服务,增强了“走出去”企业的涉税风险。

3、由于缺乏收集企业境外投资信息的渠道,并不掌握企业境外投资信息,难以主动提供辅导服务。另外,“走出去”企业在境外遇到的税收问题和争议争端都各不相同,解决涉税问题还须结合东道国的税收环境来综合考虑,简单的、表面的法规条文宣传远远达不到走出去企业的个性化需求,而企业由于各种各样的顾虑,也不愿意主动上门咨询寻求协助,因此得不到个性化的辅导。

4、由于税务机关的宣传辅导、信息搜集、协商情况反馈、协商成果通报等工作还不够细致和深入,“走出去”企业即使受到东道国不合理、不合法的税收检查和严厉的反避税调查,税收权益受到伤害和承担不合理税负等情况,也缺乏主动向XXXX寻求政策支持和解决国际税务问题争端的意识,我们也就难以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境外税务问题。

5、我国现行的分国不分项抵免方法具体操作非常复杂,要求企业分别计算出各国的抵免限额再汇总纳税,不仅加大了企业财会人员的工作量,而且也要求税务人员具有较强的征管水平,实际操作难度较大。在计算境外所得的政策上,目前的要求是境外所得要依照我国税法规定摊计成本、费用及损失,确定境外所得额,由于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财务会计税收制度很难核实,企业计算起来难度很大,XXXX基本上只能是被动认可。

三、对“走出去”企业管理服务应对建议

为加强对“走出去”企业的税收征管,更好地服务境外企业发展,我们应顺势而为,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XXXX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掌握涉税信息是加强境外投资企业税收征管的关键,而境外投资企业的大量信息主要掌握在外经、财政、外事和公安等部门。因此,税务机关应加强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牵头定期召开由外经委、财政、外事、公安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建立“走出去”企业基础信息档案,随时掌握涉外企业各方面情况。

2、遵循法律优位原则,充分发挥“税收协定”国际效能,为“走出去”企业做好纳税服务的同时,针对境外投资政策执行不统一、申报程序不规范等问题,制定完善针对“走出去”企业的税收管理办法,加强税源控管。比如:建立针对“走出去”企业个性化需求的响应机制,开展有针对性的政策指引,帮助企业降低纳税成本和风险;为企业提供前端咨询保障和涉税风险分析保障机制等等。

3、加强对“走出去”企业进行维护国家主权,支持国家经济建设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和引导,使企业自觉把维护国家利益放在重要位置,鼓励企业把投资收益汇回国内依法纳税。同时,应明确“走出去”企业境外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方法。境外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应本着管理从简的原则,统一标准,按各国的税法规定计算成本费用和损失,杜绝鱼目混珠问题的发生。

4、由于国际税法知识的缺失,导致“走出去”企业不能享受到

对煤矿企业文化建设的建议 篇5

近年来,在集团公司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九矿坚持以“三个代表”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落实上狠下功夫,进一步提高了职工队伍素质和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了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一、与时俱进,积极进取,结合实际,借鉴经验。

通过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和自身的工作实践,我们也认识到,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管理,企业之间最核心的竞争是文化竞争,先进的企业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精神境界,更是一种蕴藏着巨大能量的先进生产力,当前要适应“大集团”战略,必须把“改革精神、“发展意识和稳定意识,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之中,通过创新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管理,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严格制度,精细管理,确实目标,层层把关。

企业文化建设和 企业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认为管理是一种理念的灌输,是一种价值的倡导,只有通过有效的管理,企业的价值理念转化为全体职工的价值共识,转化为每个职工的行为准则,只有依靠管理力的强力支撑,企业文化的理念力才能发挥作用:一是对全矿各单位、部门、工种责任制进行界定,编印煤矿职工职业道德规范方面的手册,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体现凡事有人负责,使工作标准更加细化、量化。二是明确工作内容、工作制度、部门责任,推行目标管理。三是统一了班前安全礼仪形式,明确了员工岗位行为禁忌,杜绝了十种不文明行为,推行常用文明用语。四是搞好卫生治理督察,确保工广的绿化、美化、净化的效果,保证环境治理做到了三季有花、四季长青,为矿山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三、加强培训,搞好宣传,强化竞赛,如果职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被动参与”,那么这样的企业文化就会缺乏行动力,就会成为“表面文章”,因此我们不断丰富企业文化建设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最大限度的调动职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仅使企业文化具有了浓郁高雅的文化气息,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而且让职工在参与过程中,提高了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发展提供了动力。

对酒店管理企业的建议 篇6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规定,企业的一切收入,除国务院或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明确规定不征收企业所得税的项目外,都应并入企业的收入总额,依法计征企业所得税。其实施细则第七条规定,其他收入,包括因债权人缘故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现就此提两点建议:

(一)、由于对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在税收管理上无明确而具体的界定,造成一些企业将“应付款项”科目长期挂往来款,不转帐,不并入应纳税所得额申报交纳企业所得税。对此,建议改为:对企业的应付未付款,凡债权人逾期两年未要求偿还的,应计入企业当年收益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与外商投资企业一致)。这样才有可操作性。

对规范企业会计管理的几点建议 篇7

一、当前企业会计管理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一) 当前企业会计管理工作有待规范

市场经济的发展带动企业的飞速发展, 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民营企业得到快速发展, 民营企业的社会地位有所提升。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的固有思维, 民营企业在招收优秀人才时往往不如国有企业有吸引力, 民营企业人员流动性大, 这些问题在相关的会计从业人员方面来说也存在, 会计工作人员队伍不稳定。中小企业在对会计工作存在错误的观念, 认为企业聘任会计人员是帮助企业建立违规的账目, 偷逃国家税款的目的, 有的企业甚至不设立账目, 通过票据来代替账目, 虽然设立账目和会计工作, 但是名存实亡一团乱麻, 有的企业甚至拥有两套或者多套账目, 迎接有关部门检查一本账, 自用另一本账, 这些错误观念和错误做法完全有悖于会计核算的公正性。

(二) 部分企业对于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企业领导者往往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 但是缺乏系统的管理知识和文化水平, 在经营中往往过多的考虑企业成本, 对会计管理工作不够重视, 缺乏在企业管理中对会计管理的正确认识。面对国家税收和私利的选择, 企业经营者往往不惜损害国家利益来成全自身的小利, 让会计从业人员制作虚假账目, 编撰虚假财务信息, 提供失真财务数据和报表, 违背道德道义来千方百计地为企业偷逃国家税款。企业经营者不够了解会计管理工作的独立性和规范性, 往往为了开展业务和工作方便, 简化会计工作流程, 严重影响了会计工作从业者的正常的核算工作;另外在企业中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 例如任用无证会计工作人员或者利用职务之便安排亲属在会计岗位工作, 对于会计管理的无视且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三) 企业会计管理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随着经济的不断改革和发展, 会计管理工作也在不断地适应社会的进步, 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业务素养也需要不断的改革, 企业的发展对于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不断提升, 普通的会计从业者难以找到工作, 而高级会计从业人员却普遍缺乏。高级会计师和注册会计师的比例在从业者中偏低, 且会计从业人员对于自身后续教育和学习也不够重视。市场在发展, 会计人员的培训和再学习工作应该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工作, 目前市场中相关的会计从业人员的再教育和再学习问题不够重视, 影响了会计从业人员在今后专业领域的学习和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会计工作的需求。

二、规范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 会计管理工作要与时俱进, 着眼于满足新时代的需求。为了更好的服务企业和社会, 会计管理工作的从业人员要学会提升自身的能力, 在完成日常工作的同时完善和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

(一) 完善财会制度, 建立健全会计相关规章体系

(1) 要按照国家相关法规建立企业内部的会计管理体系, 健全企业会计机构, 为更好地服务企业奠定基础。建立健全企业会计管理体系是通过架构企业的会计工作体系, 通过分工明确的内部工作机制各司其职, 各岗位明确自身的责任。会计管理的领导岗位对下层员工进行领导, 员工对领导也可以进行监督, 两者相辅相成, 共同促进会计管理工作的落实, 确保企业采集的数据信息合法、真实有效。各岗位之间要互相协调, 总会计师和相关人员的职责要在明确的基础上互相协作, 提高企业会计管理工作有效监督和考核的质量。 (2) 要指定企业内部的财务制度, 健全各种规章制度, 保证企业的财务决策和计划可以有效地贯彻实施, 确保会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建立会计账目和会计信息档案, 做好原始资料的留存, 确保有据可查。认真落实相关法律法规中建立的标准, 建立财会工作中的审查考核制度, 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有效性和完整性, 依法规范企业的会计行为。

(二) 提升领导干部对于会计管理工作的认识

加强培训企业领导干部关于会计相关法律法规的认知, 转变领导者的思想观念, 树立会计管理工作的法律意识, 让领导者认清楚符合法律的才能受到保护, 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要受到惩罚。可以邀请经验丰富的财务工作人员为领导进行业务知识的培训, 为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建立一个公正的环境。另外, 加强会计管理工作的领导者在工作中的学习, 严格遵守会计法的相关规定, 安排合理的会计人员, 以身作则, 认真审查违法违纪的会计工作行为。狠抓相关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 在法律法规没有监管到的地方, 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 规范会计管理工作, 使会计管理工作开展起来更加有效。

(三) 提升会计从业人员的素养

会计管理工作对于从业者的专业技能要求高, 对于市场的政策把握也要求高, 会计管理工作的从业人员要加强对于自身技能的培训, 工作后继续再教育学习。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 严格要求自己,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的提高业务水平, 提高运用法律法规的能力, 转变发展观念, 在工作中积极工作, 提升员工从业者的思想品味。加强对于会计从业者的再教育培训, 创新工作方法, 将管理工作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培训短板欠缺知识技能, 为企业会计管理工作后续服务增加动力。组织相关从业人员学习落实会计法律法规, 增强法律意识, 强化法制观念, 对于会计失信行为要严厉打击, 对于知情不报, 包庇的人员进行严厉追究, 不姑息, 确保会计行业的健康。

(四) 加强对于会计管理制度的监管

会计管理工作要想做的好, 必须要落实监管制度, 有监管的制度才能长久。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建立独立于企业财务机构之外的内部监察部门, 建立企业内部的审查机制, 通过专门的人员去履行监督只能;没有能力设置监察机构的企业, 可以通过相关人员互相监督管理, 来互查进行监督, 也可以通过公开推选出较为可靠的代表来监督排查会计管理工作, 逐步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模式, 规范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结合自身的条件, 建立自身合适的监察制度, 实现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长久开展。

三、结语

总之, 对于企业来说, 由于自身企业在不断发展之中, 自身的经营模式及管理组织结构等都不是特别完善与健全, 特别是尤为重要的企业财务管理, 其工作职能的高效发挥, 绝对会促进中小企业健康成长与发展。因此, 中小企业要认真看待企业财务会计工作, 健全管理规章机制, 创建和谐的内控机制实施环境, 不断创新会计工作技能、知识体系, 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准, 进而才能加强自身经济实力, 提高综合竞争力, 在日新月异的竞争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摘要:会计管理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对于企业经营来说至关重要, 但是当前我国会计管理工作中还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 会计管理工作规范化有待提高, 从业人员职业素养需要继续提升, 以及会计核算主体界限不明确, 工作中做假账造成的企业原始信息失真等问题层出不穷。面对企业会计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文章就存在的问题做分析和探讨, 为规范企业会计管理工作提出几点小小的建议, 以期为企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关键词:企业管理,会计管理,规范化

参考文献

[1]徐景宏, 宋军.中小企业发展应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J].科技与企业, 2003, (3) .

[2]赵晓霞.谈谈会计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中的作用[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1, (6) .

[3]周彬.目前企业会计核算的弊端及对策探究[J];商场现代化, 2011, (16) .

对酒店管理企业的建议 篇8

【关键词】商誉会计;外购商誉;自创商誉;负商誉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许多涉及商誉的经济业务不断涌现,使商誉会计理论向更深层次发展。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对我国企业商誉会计处理作了进一步完善。既体现与国际接轨,又适应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实情,但准则在对商誉定义、确认、计量的方法上仍存在一定局限性。

一、我国企业商誉会计处理的局限性

1.对商誉的定义不够准确

我国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规定,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购买方对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当确认为商誉”。这里所说的“商誉”就是外购商誉。笔者认为这种对外购商誉的定义不够准确,实际上成为了一种运作方法,或者说它只是一种计量方法,没有说明商誉的本质是什么,更有一些人将其演变为数学运算,使其彻底丧失了定性的理论基础。

2.外购商誉的计量方法不够妥当

外购商誉应按企业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合并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来衡量,即:企业外购商誉=合并成本一被合并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股权比例。例如,A企业以增发市场价值为6 000万元的本企业普通股为对价购入B企业100%的净资产,对B企业进行吸收合并。该项合并为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B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5 040万元,则在不考虑递延所得税因素的条件下,企业外购商誉=6000一5040×100%=960万元。虽然从理论上讲,购买价由上面提到的公式来确定,然而,在企业合并的实例中,上述方法确认的商誉的入账价值的可靠性程度是受限制的。由于企业合并的购买价往往受到市场供求关系、交易双方谈判技巧等因素的影响而偏离理论上确定的价格,这样计算出来的外购商誉就必然包含了大量的非商誉因素。在实务中,购买企业的合并差额并不完全等于外购商誉,外购商誉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显然,从商誉的本质来看,有关商誉确认计量的规定是不妥当的。

3.不确认自创商誉的规定不合理

所谓自创商誉是指在企业内产生的较同业相比的超额收益,由企业未入账的资源和企业所有资源的组合经济效应两部分构成。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确认自创商誉缺乏合理的理论基础和可靠的考量基础,所以,不对自创商誉进行会计确认。目前我国纳入核算范围的也只有外购商誉。事实上,外购商誉与自创商誉实质上是相同的,都代表着能给企业带来未来超额盈利的资源或能力,外购商誉的一部分是被合并企业合并前自创商誉的体现。现行会计准则人为地将商誉划分为外购商誉和自创商誉,并给予它们截然不同的处理,这使得两者虽然本质上相同,却难以统一,这不利于商誉会计理论的发展。不确认自创商誉的做法有违权责发生制、及时性、一致性和可比性原则。首先,由于企业获取超额盈利的能力早已存在,等到企业发生并购交易时才确认商誉,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权责发生制和及时性的要求;其次,发生并购的企业才确认商誉,造成了同一企业并购前后的不一致,也产生了发生并购企业与未发生并购企业间的不可比。

4.商誉减值测试的配套措施不完善

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中,对外购商誉的后续计量,作出了规定:“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至少应当在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商誉应当结合与其相关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如相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确认商誉的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商誉采用减值测试法,这符合国际潮流;但是,目前的相关准则和应用指南,比较粗略,指导性不够强,会计人员能力总体偏低,许多企业轻视会计信息真实性、公允性,商誉的减值测试实务中存在严重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5.对于负商誉没有相关规定

当并购价格低于被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时形成负商誉,即导致被并企业只能获得低于平均盈利水平的不利资源或能力。我国新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中规定,购买方对合并成本小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处理:首先,对取得的被购买方的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及或有负债的公允价值以及合并成本的计量进行复核;然后,经复核后合并成本仍小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负商誉是实际存在的,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于负商誉没有确认与计量的相关规定。

二、对我国企业商誉会计处理的改进建议

1.对商誉进行准确定义

我们知道,企业是一个资源和能力的整合体,由于资源和能力的差异性,不同企业有不同的市场表现,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所拥有的特异资源和核心能力,商誉正是代表着这种资源和能力。据此,笔者认为商誉可如下定义:商誉是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动态变化的,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持续超额盈利的特异资源或企业核心能力。商誉的特征,除了上面所说的动态性、能带来超额盈利以外,还有整体性、积累性、价值性、稀缺性、不完全可模仿性和不完全可替代性,这些都应在我国会计准则中体现出来。

2.采用科学合理的商誉计量方法

笔者认为,“超额盈利现值法”是计量商誉的较为合理的方法。“超额盈利现值法”的基本思路是:

上式中,G代表企业的商誉;n表示预期能形成超额利润的年限;Yi代表企业第i年的预期收益;Ri代表第i年的行业平均利润率;Ci表示企业第i年年均资本额;Ji表示折现率。“超额盈利现值法”符合商誉的本质特征,如前所述,商誉代表着企业未来获取超额盈利的能力。“超额盈利现值法”面向未来,涉及到了预期收益、预期超额盈利期限、平均利润率等,注重市场价值,对决策者具有很大的决策依据。

3. 在财务报告中确认企业的自创商誉

自创商誉作为反映具有超额盈利能力的重要信息,对评估企业价值起着极大作用。所以,在财务报告中确认企业的自创商誉是解决商誉会计问题的有效途径。可是由于缺乏确认自创商誉价值基础等理由的存在,在表内确认自创商誉的条件还不成熟。因此,笔者建议先在表外提供自创商誉的有关信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资本市场足够健全时,为了及时正确的做出判断和决策,各方对自创商誉信息的提供要求会越来越多。相信,随着预测科学的发展和进步,选择公认较合理的贴现率,准确预测企业未来每年盈利及其能带来的现金流量,将不是什么难事。商誉的估计价值将最大可能地反映其真实价值,也就可以科学合理地计量企业的自创商誉。

4.完善商誉减值测试的相关配套措施

我国应加强实证研究并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完善商誉减值测试的准则规定和应用指南,以提高准则的有用性。在附注中,对于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的确定过程以及减值测试中资产组的认定等应给予充分披露。审计人员应关注商誉减值测试部分的内容,评价被审单位在商誉减值测试中数据来源和运用方法的合理性。商誉减值测试方法的复杂性也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会计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财务信息的有用性。所以,应大力提高会计人员素质,鼓励会计人员的持续学习,专研业务,不断提高素质。

5.采用合理的方法对负商誉进行确认和计量

负商誉是导致被并企业只能获得低于平均盈利水平的不利资源或能力,因此,对于负商誉的确认与计量就应反映负商誉的这个实质。但是,正如商誉的确认和计量一样,采用 “现值法”需要完善的市场条件和更多的实践经验,而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以及资本市场的发展水平难以达到这样的高度。所以,从可行性角度考虑,笔者建议在初始确认和计量上,将并购价格低于被合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确认为负商誉;后续计量上,应按照预计的企业整合年限平均摊销后计入当期损益。

综上所述,商誉是企业实际存在的不可回避的极为复杂的问题。在现有会计准则框架下如何使商誉的确认与计量更为合理,披露更加充分,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这需要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会计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和会计人员素质的逐步提高,还需要如其他相关学科的支持。随着相关条件的逐渐具备和商誉研究的不断开展,商誉必将以一种更加符合其价值实质的会计处理模式反映于财务报告之中。

参考文献:

[1]秦素娟. 企业合并商誉会计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

[2]喻凌云. 商誉的企业价值相关性研究——来自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D].浙江工商大学, 2015.

[3]余烈明. 轻资产公司执行商誉会计准则有关问题探讨[D].厦门大学, 2014.

[4]王璐瑶. 合并商誉会计问题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 2014.(25)

作者简介:

对酒店管理企业的建议 篇9

供暖问题一直是市民及企事业单位热议话题,供暖好坏关系千家万户,也关系政府形象。据了解,今年入冬以来,尽管供暖企业已采取措施,做了大量工作,但在一些小区供暖效果很不理想,市民意见颇大。因此,政府对供暖企业加强监管力度,是当前和今后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供暖企业存在的问题

1、供热初期暖气不热、维修不及时、服务人员态度不好等问题;

2、供热管网等设备故障造成停供、影响供热质量的;

3、供热单位没有实行24小时连续供热,用户室温不达标;

4、热温度达不到供热标准温度和温度达不到公有企业的供热温度,收费却同公有供热企业的收费相同,使百姓感到不满意;

5、供热主动权掌握在供暖企业,收费热费后供热质量好坏是企业说算的单一的卖方市场;

6、供热前的检修维修等准备工作不充分不超前;

7、供热源配置不科学,布局不合理,造成管线过长热损耗大,能源浪费。

二、加强对供暖企业的监管力度的建议 我建议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加强对供暖企业的监管力度,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建立长效的供暖机制,确保今后市民冬季取暖。提出如下建议:

1、严把供暖市场准入关。我市供暖企业开始走民营化经营道路,对直接关系市民生活的社会福利性事业,市政府应对其加大监管力度,对参加供暖企业进行资格认定。符合条件并据有较强实力的企业或个人才可进入供暖行业,从源头解决问题。

2、加强监管力度,设立24小小时供暖群众热线,接受群众监督、投诉。对供热企业实行供热保证金制度,对意见集中反映强烈的供暖企业,限时整改,经济处罚,直至取消其供热资格。

3、政府设立专门热费收缴机构,不定期与供热企业结算。制定供暖行业标准,对供暖不达标的企业,政府将扣除其相应热费,并将所收热费退给用户。

4、建议政府设立专门单位加监管大力度。在供热监管工作中,供热质量要坚持定期和随机检查供热站点供热运行情况,走访固定测温点和其他热用户,及时了解确认热用户室温,妥善解决用户提出的问题,将问题解决在源头,将温暖送入辖区内每户住家。按照其实施服务的范围,调查供热企业的服务事项和业主的满意程度和实际情况;了解供热管理中有关供热质量的技术指数和连续供热管网供回水温度对比情况。对百姓不满意的,企业运营存在严重问题,长期以往,就会损害百姓的公共利益的,要坚决取剔,政府按法 定程序收回,以保证百姓的利益得到保障。以促使供热单位

转变观念,增加服务意识,保证供热质量,提高服务水平。

5、政府主持科学合理的配置热源和布局,在不影响各方面利益的前题下,采取就地就近的原则对供热区域和小区进行划分。以减少热量由于管线过长造成的消耗。

政协双辽市委员会 十二届五次会议提案

第 号

(类)

案由:关于政府对供暖企业加强监管力度的建议

提案人:王 晶 界别:教育界 工作单位:双辽三中 电话:***

附议人:

二O一O年十二月十二日 一年一度的职称评审开始。为了评职称,有人疲于奔命,有人拉关系找人情,有人憋着不评职称,却无法得到公平待遇。作为一名教师,笔者参加了今年的职称评审,深深体会到目前的职称评审体制的不合理、不公平。

对所有教师来说,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晋级晋升职称,理由很简单——晋级就能涨工资。每到职称评审时,我们总是能听到教师们满腹的“牢骚”,这些牢骚多是指向目前不合理、不公平的职称评审机制。不可否认,教师职称评审的初衷是好的——激励教师们努力工作,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职称评审完全变了味——没有了公平公正。

首先,现在的职称评定细则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近年来,职称评定要计算连续四年甚至是五年的考核成绩、教学成绩和师德成绩。很多教师都在质疑:这个标准究竟是为谁而制定的?表面看来,这是在向教学一线的教师们倾斜——只要你的教学成绩好,就能早日晋级。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在教学一线上的教师很少能得到考核优秀、师德优秀,这些优秀的名额多数被中层领导干部“霸占”——在利益目前,领导优先!普通教师们只能“望优兴叹”!

学校的考核制度也多数偏向于中层领导干部,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奋斗在一线上的教师们即使努力工作,也很难得到好的考核成绩。每年晋级排在前几名的多数是中层领导干部,这对普通的教师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凭什么中层领导干部每年的考核成绩都是优秀?

其次,现在的职称评定养肥了一些部门。职称评审细则中有课题研究和论文一项,教师们只要交上几百元甚至上千元,就能轻松拿到论文和课题研究。不知这些花钱买来的课题和论文反映了教师的什么能力和水平?教师编写的论文都是垃圾论文。

再次给教师评定职称,既扭曲了教师的心灵和人格,也成了部分基层领导腐败的手段。教师要评上职称,就必须参加各种考试,这些考试的考试报名费加买相关的资料和培训辅导的费用,是教师不小的支出。

由于教师中、高级职称名额有限,每年到了评定职称的时候,各位有条件上的教师,都使尽浑身解数,采取目前我们这个社会能采用的种种手段(这些手段说来也简单,无非吃、喝、送、玩以致献身),争取把职称捞到手。这些一心想得到职称的教师的竞争手段成就了一些基层领导不大不小的腐败。获得相应职称的教师因被迫不正当付出,也内心不得安宁。因此而扭曲了心灵,玷污了人格。那还堪为人师表,又怎能理直气壮地教育学生呢? 现在的职称评审标准基本上都是领导说了算,正如广东商学院董福荣教授所说,目前的职称评定表面上看是标准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示,但这仅仅是形式而已,实质上是一些人把持着评审的全过程,或者说行政权力在起着主导作用。

目前不合理、不公平的职评体制严重挫伤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鉴于此,想呼吁一下,不合理、不公平的教师职称评审体制该改革了!别再让教师职业成为最受职称评审之“累”的职业了!职称关系到教师的工资,也关系到教师的名声,所以大多看的相当重,因为看的重,许多教师总是感到痛。

一是撕下脸皮之痛。本来教师的关系是其乐融融的,可是每到职称评定季节,就人人自卫,人以群分了,为了几分之差,争论的脸红的有很多,昔日温情脉脉变成了冷嘲热讽,老师斯文的脸皮撕破了,这种痛许久也不能治愈成功。二是折断脊梁之痛。求主任,找校长,好话说尽,笑脸陪光,关系用透,金钱到位,这种折断脊梁的疼痛,让老师本来纯洁健康的心态染上了污垢。三是划破血管之痛,我向来把教师的工资当作教师生命的血脉,但在职称评定面前,教师不得不划破血管了,花钱买文章发表;参加花大钱形式主义的培训,虽然隐隐做痛,但还是把血献给了人家。

职称评定应该是促进教师工作的一种举措,应该让教师心中高兴,但现在却成了教师的痛,每年有那么多教师承受职称评定之痛,是对教师队伍团结的破坏,是对教师整体素质提高的阻碍,更是对教师心理的一种伤害。

由于历史原因,三中的中级职称问题一直很突出,许多在三中的教师的职称比新调进来的年轻教师职称都低,加上职称必须一级一级地评。明年名额可能更少,而最近几年的高级职称却好评得多,这就有个特殊现象相同年龄的老教师工作差不多还在评中级而调进不多年的教师却轻松评高级,说得不好听点评上高级的不一定比评不上中级的工作好,不一定比人家贡献大。评上的得不到尊重,评不上的不能增加工资。

目前教师工资以职称取酬,由于学校中、高级职称有名额限制的,特别是中级。达到条件的教师远远多于限制的名额,造成资历、学历、能力、工作量、成果差不多的教师之间,收入差距过大:高级与初级相差接近一半。办好教育、办好学校,要靠90%以上教师。以教师职称高低定工资,不仅不能真正的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大部分教师职称原因收入差距过大,严重影响工作效率,特别是没有晋上级职称希望的,后遗症一大堆。因为教师也是人,也存在心理失衡问题。在失衡心理的驱使下,导致师资流失严重,无法跳槽的教师,产生的不良后果将越来越多,于是每次中、高级教师职称评聘,教师之间、教师与领导、教师与聘委矛盾重重,给腐败有机可趁。许多原来要好的教师,因此反目成仇。因为职称取酬的收入差距,有着太多的人为色彩,由此造成的不公平感最为强烈,教师工资以职称取酬政策影响安定、破坏公平、损害干群关系、对和谐社会的构建造成严重威胁。

对酒店管理企业的建议 篇10

对我市外商投资企业投资产业方向的建议2007-02-10 16:48:0

1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观念的深入人心,改变着浙江各地的投资环境。投资环境的改善,使地处“长三角”的浙江日益成为世界众多国家和地区客商投资的乐土。舟山位于浙江省沿海,地处长江口南侧,杭州湾外缘的东海洋面上,背靠上海、杭州、宁波等大中城市群,面向太平洋,踞我国沿海南北航线与长江“黄金水道”交汇的咽喉要冲,是长江流域和长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海上门户和通道,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有着良好的港口、旅游、渔业、岛屿资源,在引进外资方面也逐渐取得较好的成果。

一、投资产业现状

(一)目前我市投资总体情况

自1990年我市第一家外资企业中化兴中石油转运(舟山)有限公司成立以来,截止2005年6月底,全市在册外商投资企业136户。2001年开始,受中国加入wto的惠顾及世界经济对外资的积极影响,加之我市活跃的经济发展对外资的需求大大增强,使我市引资规模出现强劲的增长态势。从外商投资企业五个统计上来看,我市的外商投资企业户数基本不变,但投资额五年增长幅度较大。至2005年上半年,累计投资总额70282万美元,注册资本370万美元,其中外方协议认缴额22608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006万美元。仅占全市各类企业2%的外商投资企业注册资本占全市的总资本金的10%。

通过对全省的外商投资企业比较(2005年一季度),我市与利用外资先进地区的差距在不断拉大。我市外商投资企业的累计投资总额仅占全省的%;累

计户数只占全省的%;户均投资总额超过全省平均数7个百分点。

今年6月底,我市在册的外商投资企业分布为市属企业30户,投资总额31162万美元,注册资本13809万美元;定海区43户,投资总额6108万美元,注册资本3761万美元;普陀区33户,投资总额18059万美元,注册资本11004万美元;岱山县24户,投资总额10657万美元,注册资本5314万美元;嵊泗县6户,投资总额4296万美元,注册资本3151万美元。

目前我市外商投资方式已逐渐转为外商独资为主,投资来源地逐步趋于多元化。由原来合资投资方式逐渐转变为以外商独资为主,独资比例持续上升。这是由于初期外商在不了解国内市场的情况下,更愿以合资的形式来减少投资风险,而随着中国开放度的提高和对中国市场的了解日益加深,外商投资的不确定性相应降低了,此时外商更倾向于采取独资的形式进入中国投资领域,以

便实行统一管理提高运营效率,获得充分的投资回报。外商投资来源地仍以香港地区为主体,并逐步趋向多元化。目前来舟山投资的国别(地区)已达23个,日本的投资企业已处于第二位。

(二)近二年投资企业在1000万美元以上主要投资产业

2004年上半年,我市投资总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有17户,累计投资总额40978万美元,其中投资于农、林、牧、渔业1户,投资总额2786万美元;采掘业1户,投资总额1020万美元;制造业7户,投资总额13597万美元;建筑业4户,投资总额9996万美元;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4户,投资总额13579万美元。

2005年上半年,我市投资总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有22户,累计投资总额548万美元,其中投资于农、林、牧、渔业1户,投资总额2786万美元;制造业7户,投资总额17450万美元;建筑业4户,投资总额9996万美元;交

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6户,投资总额17609万美元;房地产1户,投资总额2500万美元;旅游景区开发业2户,投资总额4498万美元。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和区域引资不平衡现象仍然存在。

目前,我市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仍不尽合理。2005年上半年,我市的外商投资企业从投资总额分布来看,制造业26113万美元,位居首位;仓储业17927万美元,位于其次;第三是建筑业,10052万美元。在外商能够投资领域中(除外商投资企业产业导向目录中限制、禁止外),外商对我市农林牧业、信息服务业、娱乐业投资偏少,资金不到三位数。在制造业中,水产品加工也只局限于一般加工,对于精深加工未能拓展。第二产业利用外资质量不够高;第三产业利用外资领域不够宽;一般性的外资项目太多,而对我市产业结构升级、现代服务业发展等有带动地方经济加速发展意义 的外资项目太少,这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步伐。

此外,由于区位条件的不同,我市引资区域发展不平衡,各岛屿间差距明显。定海、普陀、岱山等县(区)利用外资已形成一定规模,2005年上半年,投资总额分别占到全市的50%、25%、17%。但嵊泗县利用外资规模普遍较小。

(二)外资的总量规模偏小,投资效益仍有待提高。

引资质量和外资企业效益是我们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它直接影响外资对地方经济的贡献。从纵向看,我市利用外资的规模在持续扩大,质量在日益提高,作用在不断增强。但是从横向看,与国内同类城市相比,我市利用外资的总量不大,规模偏小,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截止2005年上半年,除了22家投资总额超1000万美元外,其余的户均投资总额仅135万美元,规模相对较小,不能形成规模效应。这对于舟山地处海岛,交通不便的情况

下,会大幅度提高生成成本,造成产品竞争力不强。户数众多的制造业中,投资总额在100万美元以下就有50余户。部分企业的管理水平也相对较低,以劳动密集型的作坊式的生产为主。

从总体来看,我市外商投资企业效益在不断提高,但效益提高幅度并不大,有些由于企业投资决策等原因还出现效益下降的情况。至2004年底,在参检并投产开业企业61户中,全年销售(营业)收入万美元,纳税额万美元;盈利企业35户,税后利润万美元;亏损企业40户,亏损额万美元;盈利和亏损额度均比去年有所提高。

(三)地区优势利用不明显,未能有效发挥产业链经济。

从发展空间上看,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深水大港依赖性更加突出。舟山位居长三角地区开放前沿,拥有“港、景、渔”等海洋资源优势。《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管理规定》的颁布,更为号称千岛的舟山提供了有利的开发

条件。外商投资船舶工业的投资额以常石集团、万邦永跃、中远为主,比以往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并带动了边缘经济;水产以舟山兴业有限公司为主,仓储以中化兴中石油转运有限公司为主,但对于这些优势的利用还不是很明显,还未充分利用海洋资源优势,对于无居民海岛开发项目的引进就更少,未能有效形成产业链经济,带动整体经济快速发展,如第三产业,在上图中,投资额只占了一小部分。

三、投资产业建议

在当前舟山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体中的一员,在上海和宁波两大都市的双重辐射下,借助其优势也实现了较大的发展。但如果将舟山放到长三角城市群中进行集中比较,就可以明显地发现,舟山作为一个地级海岛城市,经济总量过小、城市规模偏小、产业结构不佳、交通条件不便,仍是制约其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真正崛起与真正融合的重要因素。在长三角所有城市都进入全国百强 的情况下,舟山城市竞争力位居长三角倒数第三,综合实力位居倒数第一,情况不容乐观。因此如何在调控和要素制约全面趋紧的情况下,利用外资正处于发展的一个重要关口,要在对外开放竞争中取得新的优势,必须在调整结构中积极寻求增长方式的突破,地方政府应采取适当的引导措施,扬长避短,促进我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并在市场力量推动下完成互补的产业链、产业集群和城市形态的集成。

(一)港口产业

长江三角洲已经形成以“上海为中心,苏浙为两翼”的格局,当前迫切的任务是推进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提升整体竞争力,而首要的问题在于优化区域交通网络,整合交通资源。舟山有着得天独厚的深水港口和航道资源优势,应该利用上海开发嵊泗大小洋山深水港以及宁波、舟山港口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的契机,着力发展港口产业。

1、仓储业

建设大港口、布局大产业,是海湾型地区抢占发展先机、实现经济快速起飞的巨大动力。环杭州湾所在的浙北地区拥有非常丰富的深水岸线密集区,启动浙北港口资源优化整合,既是环杭州湾产业带规划的紧迫要求,更给舟山创造了产业重构的重大契机。我市应以服从全省大局为前提,以融入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为导向,避免产业同构,寻求自身特色,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以港兴市’战略,加快产业整合,重组发展优势,以港口为龙头,构筑深水大港口、临港大产业的发展框架,在临港滨海区域形成产业集聚格局,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目前,在资金缺乏的情况下,加强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建设港口等基础设施,加快大陆连岛工程建设。依托舟山开发深水岸线、建设深水港口形成的大宗货物水水中转优势,在深水泊位区周边陆域布局建设粮油、木材、煤炭、石油、矿物质等大宗货物加工企业集群,把舟山建设成为我国沿海重要的物流基

地和能源中转、储运基地。

2、船舶业

舟山市在港口开发的过程中,站在全局的高度,全心全意做好各项配合服务工作,抓住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机遇,在引进外商投资企业时,着力在各岛间打造船舶修造基地,并做到以外引外、以外引民等投资方式,带动第三产业及配套行业的发展,如我国船舶工业最大的外商独资项目——投资10亿元的日本常石集团修造船基地落户舟山后,逐步引进日资配套辅助的8个项目,同时也带动了周边的船舶配件、舾装企业以及其他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旅游休闲

1、依托佛教圣地、投资崇教关联产业。

舟山拥有众多佛教文化景观,尤以普陀山为闻名天下,依托佛教圣地,投资与其相关联的产业,将会得到更多的经济效益。如在景观的周边建立酒楼、娱乐等项目来刺激旅游。

2、利用海岛资源,开发旅游休闲等配套项目。

利用无人居住的海岛资源,以及以文化景观为中心,建设开发以旅游为主师题的休闲中心,开展游船观光、海钓等休闲渔业、娱乐场所等活动,也应作为舟山引进外资的重点。

(三)加工业

1、依托渔业资源,发展精深加工等技术密集型企业。

在渔业经济承受近海渔业资源衰退的压力情况下,舟山在发展养殖业的同时,应利用舟山水产品加工业的现有优势,整合资源,做大规模,注重特色,提升层次,拓展市场,打响品牌,建设国际级的水产品加工贸易基地。拓展和延伸水产品精深加工的内涵,利用水产品原料和加工技术基础,大力发展海洋生物医药和海洋生化加工业,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充实施科技兴海工程,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端海洋生物制品,逐步把舟山建成我国新兴的海洋生物医

药和海洋生化产品开发生产基地。

2、依托长三角产业群,投资电子等科技产品。

近几年来,在长江三角洲,高科技产业纷纷向昆山、苏州、无锡等地“群聚”,形成了完整的it制造业群落。我市可以利用海岛污染源较少,环境容量大,大气污染稀释自净能力强的优势,引进电子等高科技项目,以此带动科技人才的引进。

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我市也应开始提高外资进入“门槛”,从“引资”转向“选资”。在招商引资初期阶段,由于国内资本短缺,我们在引资过程中很少进行质量审核,结果出现了一大批高能耗、高污染的外资企业。但随着土地、电力、水等资源条件制约日益突出,以前粗放式的招商引资方式已经不适应新的经济发展形势。在新形势下,政府更应该注重引进外资的质量,加强选资力度。减少外资优惠政策,限制高耗能、大量占用土地、高污染、低效益的低附加值低

上一篇:初一作文:夕阳梦 第一章下一篇:广州市区道路网络深化规划研究论文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