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

2024-06-13

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精选12篇)

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 篇1

到目前为止, 对无形资产的定义都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只是在1976年,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在他的一份《征求意见稿》第17段提到:“对于企业合并和购买的无形资产而言, ……无形资产是那些不具有物质实体的经济资源, 其价值取决于特定的权利和未来经营中获得的利益;不过, 货币性资源 (如现金、应收帐款等) 不是无形资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C) 在1994年1月发表的一份《无形资产原则公报》 (草案) 中, 将无形资产定义为:“无形资产是指可辨认的、无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资产, 且腕足下了条件:第一, 其实企业持有的, 且能用于生产、提供商品或服务、租给他人, 或用于管理目的;第二, 预期在一个以上经营期间内使用。”在经过多年的征求意见之后,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C) 在1998年10月新颁布的《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中, 给出了无形资产简短的定义:“为用于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为用于出租、或为用于管理而持有的, 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无形资产之所以构成企业的资产, 是因为它使企业拥有某些权利, 或是使企业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 并能够为企业带来长期收益。

无形资产的特征有:a.无实物形态是无形资产的一个重要特点。b.无形资产最重要的特点是其在未来期间能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在大多数情况下, 无形资产所能给企业带来的价值可能分布在零至很大的金额之间。有些无形资产可能与某一产品的开发制造有关, 而有些无形资产则可能与该产品的维持和拓展有关。然而, 所有这些代表未来利益的无形资产的价值都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 且难以与特定的收入或特定的期间相联系。c.无形资产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它通常不能直接用于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 它不能与企业或企业的实物资产相分离, 它的价值必须与有形资产相结合才能实现。

无形资产的处理, 关键在于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和摊销。

1 无形资产的确认

无形资产确认要解决的问题是, 满足什么条件的无形资产项目, 才能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入帐。首先, 无形资产作为企业的一项资产, 应当符合资产的一般确认标准, 即:第一, 与该项目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将会流入企业;第二, 企业能够可靠地计量该资产项目的成本。其次, 应针对无形资产的特殊性, 充分考虑其取得收益的可能性和稳定性, 补充确认标准。对此,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需要附加以下两个确认标准:第一, 无形资产在促使未来经济利益预期流入企业方面所起的作用, 以及无形资产有效地发挥这种作用的能力能够证实;第二, 存在充足的资源, 或其有用性可以证实, 使得企业能够获得预期流入企业的未来经济利益。

无形资产的确认难题在于自创无形资产的确认。外购无形资产的确认因为该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的计量, 因此对外购无形资产的确认又有比较统一的认识。但对自创无形资产的确认问题, 会计界却存在很大的分歧。

1.1 会计信息可靠性和相关性之间的冲突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特征之一。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是对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 可靠的会计信息对会计信息使用者非常重要。相关性是指“信息能够帮助使用者对过去、现在和将来事件的结果做出预测, 或者证实或修正先前的期望, 从而具有在决策中导致差别的能力。”相关性的核心在于, 会计信息必须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要求相协调。因此, 相关性具有三个特征: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可靠性和相关性, 是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特征。会计信息同时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 才能够对经济决策有用。遗憾的是, 由于可靠性和相关性之间存在一种此消彼长的联动关系, 致使我们无法同时保证最可靠的会计信息也是经济决策最相关的。无形资产的确认难点就在于许多无形资产的成本难以可靠地计量。而现行的会计准则又过分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然而由于某些无形资产在计量上的难度而不加以确认, 又有悖于会计信息可靠性和相关性这两大基本原则。

1.2 稳健性原则的考虑

稳健性原则是对不确定性所作的谨慎反映, 以确保经营环境内存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得到充分的考虑。基于这种考虑, 在会计确认和会计计量方面, 就应当选用对所有者权益产生乐观影响最小的那种做法, 即尽可能不确认或少计可能的资产和收益, 尽可能确认或多计可能的负债和费用。

1.3 会计信息相关性的要求

自创无形资产具有不确定性, 难以准确计量, 但是必须加以计量才能满足会计信息相关性的需要。在21世纪里, 会计科学面临严峻的挑战, 必须进行会计改革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认为, 基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和稳健性原则, 应将自创无形资产确认为无形资产。

2 无形资产的计量

对无形资产的计价取决于呈报的目的及所依侍的概念。如果呈报的目的是计量每一个会计期间企业单项资产的价值。那么, 唯一可选择的方法是计量整个企业的价值再减去其他特定净资产的价值。但是除非是按股票的市价来计算整个企业的价值, 否则, 对整个企业的计价都是由投资者的主观期望价值来确定企业的价值, 也不应该按照自己的偏好或对风险的规避来调整这一期望值。一言以蔽之, 要确定单项无形资产的价值是十分困难的。

但是, 如果呈报的目的是计量和报告特定资产以便为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提供相关的信息, 就需要对无形资产做单独的计量。有形资产的单独计量与无形资产的单独计量存在一些重要的差异。对无形资产而言, 除转让土地使用权这类极少数情况外, 按产出价值或以盈利能力来进行计量通常是不可能的。而且, 每一项无形资产均有其独特性。因此, 难以找到相似的资产作相似的处理。结果, 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按实际投入价值即原始成本或根据一般购买力变动作出调整的成本来计量单项无形资产的价值。即便如此, 他们也没有解释意义。以个别购买或作为一揽子购买的一部分而取得无形资产时, 其成本的确定与相同条件下固定资产等有形资产的成本确定相类似。但是, 当无形资产是自己开发而形成时, 其成本的计算除涉及到自制资产成本计算的诸多困难外, 还涉及到一些自身的特殊成本计算问题。例如, 大多数专利、商标和商号的成本均为联合成本, 许多商标和商号可能是合在一起做广告的, 尽管可以用十分精确的计算公式对这些联合成本进行分配。但只要存在联合成本, 成本分配的结果就可能是武断的, 这种武断的分配可能会使无形资产的计价变得毫无意义。

由于无形资产能给企业带来的效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无形资产的价值也就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 且由于每项无形资产均具有其独特性, 因此, 大多数会计从业人员及会计职业团体对无形资产的计价都不应超过其初始成本。

对有形资产, 除了原始成本计价基础外, 其他一些计价方法也为人们所接受, 偶尔还会得到推荐。对于无形资产, 除非有极为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其他方法更为适用, 否则一般不采用其他方法。

由于大多数无形资产不能与企业分离且不能用约当现金来计量。有人认为它不是资产。因此, 也就不应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中予以呈报。

现行实务对无形资产的计价要求:a.外购的无形资产, 若可明确辨认, 则应在购买时以实际支付的价款计量各项具体的无形资产;若不可明确辨认, 则在购买时资本化为商誉的价值。b.对自创或自行开发无形资产所发生的支出, 如果不可明确认定为某一项无形资产而发生, 或者能够明确认定为某一项无形资产而发生, 但其成功的可能性不大或受益期限很不确定, 则应该将该项支出作为期间费用处理;只有当该项支出具有确切的对象且成功的可能性和受益期限都很确定时, 才可将其资本化为无形资产的价值。可以看出, 现行实务对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明显受到谨慎性原则的支配。

3 无形资产的摊销

无形资产所带来的未来收益通常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 而且, 无形资产的价值最终会消至零, 所以, 无形资产的价值应当在其发挥效用的期间内进行平均分摊, 以便正确确定企业的各期收益。无形资产的寿命期限不同, 其价值的摊销方式也不同。

3.1 有限寿命的无形资产的摊销

对于有限寿命的无形资产来说, 其价值的摊销应着重考虑两个因素:第一, 摊销方式。从理论上讲, 无形资产价值的每年摊销金额, 应与固定资产折旧一样, 根据各个年度它所提供收益的多少来确定。但由于大多数无形资产难以预计其未来的收益, 所以, 无形资产的摊销一般采用直线法, 即把无形资产的取得成本在其预计的经济寿命期内平均分摊。倘若在摊销过程中预期经济寿命期发生变化, 则其剩余的成本应按新的预期寿命期平均分摊。第二, 无形资产寿命期的确定。无形资产的寿命期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法定寿命期, 即无形资产可以存在或发挥效能的法定期限;另一种是经济寿命期。尽管无形资产的法定寿命期很长, 但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 会计处理中有必要按无形资产的经济寿命期进行摊销。通常, 经济寿命期短于法定寿命期。

3.2 无限寿命的无形资产的摊销

有些无形资产如商标、商誉等等, 由于不断地维护和重置, 他们的寿命期通常是无限的。对于这类无形资产的摊销问题, 会计学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 无形资产的原始成本应始终保留在帐户上, 不需要摊销, 为维护和重置该项无形资产所发生的支出列为本期费用。其优点是, 可以将重置支出均衡地列作各会计期间的费用, 有利于现行收入与现行成本的合理配比;其缺点是, 无形资产的价值并不代表应计入未来时期的价值。另一种观点认为, 所有的无形资产包括无限寿命的无形资产, 最终都会丧失价值, 因而都应按期进行分摊。其优点是, 能够将无形资产的价值分期予以摊销。其缺点是, 摊销期限的确定具有主观随意性, 摊销的结果往往不能反映资产价值的实际流转情况, 同时还会导致双重计列费用。因为无限寿命的无形资产所发生的维护和重置支出即追加的无形资产价值已经列为本期费用。

参考文献

[1]汤云为、钱逢胜, 会计理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

[2]邓平, 试探知识经济下的无形资产会计核算[J].上海会计, 2001 (3)

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 篇2

(一)、行政单位会计报表概述

会计报表是反映行政单位财务状况和预算执行情况的书面文件,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总表、支出明细表、附表和报表说明书。有专款收支业务的行政单位还应按专款的种类编报专项资金支出明细表。

(二)、资产负债表

1、报表概述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行政单位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报表。资产负债表的项目,应当按会计要素的类别分别列示。

资产负债表是行政单位最基本、最重要的报表,应于每月末、季末、年末报出。它提供的资料包括行政单位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以及收入、支出等。

行政单位资产负债表的主要内容包括:

(1)、行政单位掌握的经济资源(资产);

(2)、行政单位所承担的债务(负债);

(3)、行政单位资产负债的余额(净资产);

(4)、至本月止累计发生的各种费用支出(支出);

(5)、到本月止累计取得的各种经费及其他方面的收入(收入)。

2、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

本表中的“年初数”按上年末资产负债表的期末数填列。“期末数”,应根据不同时间报出的资产负债表区别对待,若是月报,则按截至报告月份止各总账账户的期末余额填列,若是年报,则按年末转账后各总账账户的年末余额填列。

(三)、收入支出总表

收入支出总表是反映行政单位年度收支总规模的报表。它由三部分组成,即收入、支出、结余。三部分之间的关系为:收入- 支出 = 结余。本表按单位各收支项目自年初至本月末的累计发生数填列。

★ 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报告

浅析生物资产的确认与计量 篇3

关键词:生物资产;确认;计量

中图分类号:F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4-0242-01

我国生物资源较为丰富,从事生物相关行业的企业和个人也越来越多,经营的范围也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生物资产的确认与计量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生物资产的确认

根据生物资产自身的特性,我们认为只有满足下面的条件才能被确认为生物资产,具体如下:(一)能由交易、事项的结果而被企业或个人所拥有或控制。从根本上讲就是指能够被入账的生物资产,企业或个人拥有生物资产就能通过交易流通从中获取经济利益,当然有些生物资产虽然不为企业或个人所拥有,但受到企业或个人的支配,同样的也能从中获取经济利益。简单来说就是不能为企业或个人带来经济效益的生物资产就不能确认为企业或个人的生物资产。(二)生物资产不能是预期的,只能是实实在在的生物资源。只有通过现实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来改变企业或个人生物资源的增加或者减少,而不能凭空计划或者谈判中的交易来确认生物资源,不能以预期的交易或事项来形成企业或个人的生物资产。(三)能够可靠的计量资产成本。这一确认标准主要是强调生物资产在满足其它条件的同时,企业所入账的生物资产的成本也能够进行可靠的计量,企业可以利用价值转移方式对生物资产进行分类,主要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两者在核算和计量上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

二、生物资产的计量

(一)初始计量。从宏观角度的计量模式来看,生物资产的计量有两种方法:一是公允价值法;二是成本法。我国出台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生物资产计量采用公允价值法与成本法相结合的模式,并且只有在明确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稳定持续取得时,才能对生物资产进行公允价值计量。(二)后续计量。一是自行繁殖幼畜在成龄后,企业或个人要按照成龄幼畜在账面上的价值作为役畜或产畜的实际成本计量;二是企业和个人种植的经济植物、养殖的各类家禽、家畜、鱼类等,按种植和养殖过程中实际支出的费用作为入账价值。三是在遭受自然灾害或病虫害时,消耗性生物资产按成本计量。

三、我国生物资产确认与计量的影响因素

(一)生物资产的特性对计量属性的影响。生物资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生物转化的能力,正是由于生物资产自身转化对其本身的价值变化有较明显的影响,历史的成本计量根本不能满足生物资产的这一特性,因此,在国际上普遍采取公允价值法对生物资产进行计量,但这样就受到了市场条件、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当波动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影响企业或个人的投资决策。(二)会计标准国际化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会计标准国际化以成为了必然,会计信息在国际资本流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它影响着资源的配置进度。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生物资产相对丰富,大量吸引海外投资者进行生物资产投资,随着我生物资产领域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在会计标准上必然要与国际接轨,这样会计标准国际化就会对我国生物资产计量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生物资产理论的影响

第一、信息观与契约观。信息观是利用信息含量最高的会计计量手段为资本市场上各类投资者提供有效的投资决策依据,而契约观是建立在企业或个人的契约理论之上,不同的契约方会对会计信息产生不同的期望,这样在生物资产的计量方法选择上就无法形成统一的意见。第二、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会计信息的不同目标影响生物资产计量属性。受托责任观认为会计信息的目标主要是反映生物资产的受托者——企业或个人受托经营与管理的责任,因此,它从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企业和个人管理的立场出发,选择合理的生物资产计量模式恰当的反映出企业和个人对受托责任的执行情况;决策有用观则是刚好相反,它是从信息使用者——投资人、债权人、公众等的立场出发,为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从上面二点来看,不同的使用者、不同的目标都将导致生物资产计量模式的不同选择。

四、适合我国国情的生物资产确认与计量模式

虽然在国际上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法作为生物资产的首选计量模式,但在我国当前的经济情况下,公允价值法实施条件尚不成熟,历史成本计量法还是占据主要地位。

第一、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拥有生物资产的企业和个人数量庞大,但大多规模较小,许多小型企业和个人通常不需要对外提供会计报表,在这种情况下,生物资产采取公允价值计量法就不太适合我国的实际国情。第二、我国生物资产相关行业市场不发达、体系不健全,信息化程度普遍较为低下,企业和个人从事生物资产经营活动信息来源渠道不畅通,生产活动与市场行情对接存在较大差异。另外由于地域的不同市场相对分散,不能代表整个国家的生物资产交易行情,公允价值计量所获取的市场情况不完善,当然就不可以很好的反映我国生物资产的实际情况。第三、我国生物资产分布广阔、行业发展不均衡,大多数企业和个人会计基础薄弱,而采用公允价值法计量要获取高质量的信息,很多企业和个人都无法完成。在我国会计从业人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影响以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的使用效果。

结论:根据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在现阶段对生物资产的计量采用国际通过的公允价值法尚不具备良好的条件,反而历史成本计量法在当前还是处于主要地位。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未来公允价值计量法也将成为我国生物资产的主要计量模式,但无论是那一种生物资产计量模式都不是完美的,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和缺陷,只要选择合适自身的计量模式才是最正确的、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管理學院

参考文献:

[1]胡德春,江俐.我国会计准则中生物资产计量模式的选择[J].财会月刊(理论版),2006,8:60-61.

[2]黄中生,褚友祥.论资产计量属性的选择[J].首都经贸大学学报,2005,1:82~85.

资产确认和计量理论下的环境资产 篇4

关键词:环境资产,消逝成本,借方余额,经济资源,未来经济利益

环境会计是指以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基础, 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 运用货币与非货币的计量方法和属性, 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涉及的环境要素进行确认和计量并对环境会计信息予以披露的会计学分支。

基于环境资产的特殊性, 本文将分资产确认和资产计量两个部分讨论。

一、资产确认理论下的环境资产

从资产确认理论的发展历史上看, 主要有四种代表性的确认理论。

1.消逝成本观。

该观点的本质是, 资产是企业取得的某些生产要素在尚未费用化前的金额。它着重强调资产的取得与生产耗费之间的关系。

2.借方余额观。

该观点的基本特征是将资产视为账户借方余额的体现物。企业不仅要将应收账款、固定资产等基本资产要素确认为资产, 而且由借方余额所体现的递延费用等项目也确认为资产。这种观点仅仅是在描述一种会计结账技术而已。

3.经济资源观。

该观点虽然明确指出资产的实质是经济资源, 接受了“经济资源”这一新认识, 但它却认为, 经济资源是否应视为资产, 取决于公认会计原则的确认和计量标准, 这就把资产的实质与资产的确认和计量之间的主从关系颠倒了。

4.未来经济利益观。

该观点认为, 资产的本质在于它蕴藏着未来的经济利益。因此, 对资产的确认或判断不能看它的取得是否支付了代价, 而要看它是否蕴藏着未来的经济利益。

对四种理论对比后发现, 第一种、第四种观点可以归结为资产的“价值观”, 强调资产的“未来价值”;第二种、第三种观点可以归结为资产的“成本观”, 强调资产的“客观存在性”和“可计量性”。

在现实中, 成本的发生并不一定导致未来的经济利益, 而未来经济利益的增加也并不必然会发生成本, 例如, 业主投资、接受捐赠等。消逝成本观显然是不符合现今资产确认的定义;借方余额观会把一些尚未摊销完毕的环境费用划归为环境资产, 导致环境资产的人为“膨胀”;经济资源观会把一些不是环境经济资源但有助于实现未来经济利益的或减少未来经济损失的项目如某些备抵项目排斥在环境资产之外, 导致环境资产的“缩水”;未来经济利益观则是从资产本质出发来进行确认环境资产, 合情合理把环境资产确认为资产负债表的项目之一。在现实事务中, 环境企业可能面临大量的不确定性事项, 这些事项将在未来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 按照前三个观点是不能确认为企业的一项环境资产的, 而未来经济利益观点则会从该事项给企业未来带来的经济利益和可控制性角度出发, 将该事项合理地确认为环境企业的一项环境资产, 以“吻合”企业所控制的资产, 因此, 未来经济利益学说的分析也比较适合于环境资产。

二、资产计量理论下的环境资产

会计计量理论存在两大流派:真实收益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

真实收益学派的基本观点是:计量结果要求真实地反映企业的收益, 要求会计信息真实、客观。

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的根本目标就是向相关团体和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

体现到披露的会计信息上, 则是属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问题。可靠性要求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 会计信息应当能够经受验证, 能够核实其是否真实, 显然, 历史成本是最好的选择。相关性则要求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者的经济需要相关, 有助于对企业的过去、现在或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预测。因此, 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就应该是第一选择。

我国在经济转型初期, 会计的目标是为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提供可靠信息, 因此真实收益学说自然成为首选, 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因其“可验证性”性质而一统天下。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 经济成分多元化的迅速扩大, 会计的目标也就转换为投资者、债权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信息;现代资本市场是建立在信息披露的基础上的, 努力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就成为必然要求, 资产负债的真实价值才是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依据, 才是他们关心的资产负债价值, 决策有用学说渐入会计舞台。

环境资产有相当部分不是因劳动或交易形成的, 因此也就没有交换形成的价值和价格, 但是它有使用价值的, 如何计量就显得十分必要。显然, 真实收益学说理论的历史成本就远远不能适合计量的需要。比如, 被视为固定资产的环境资产, 人们习惯于按其估计使用年限提取折旧, 以账面净值反映该环境资产的价值。但是, 这种固定资产净值往往不能反映环境资产的真实价值。因为环境资产在经过数年以后, 它们的市场价值不仅可能高于其账面净值, 而且还能高于其账面原值的数倍, 甚至数十倍。这时候如果还按照账面净值来衡量环境资产的价值, 就会导致价值偏低。决策有用学说的公允价值则突破了历史成本的计量, 所以, 对环境资产来说, 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显然要好于历史成本。

三、结语

资产的核算包括确认和计量两个方面, 确认是计量的基础, 计量是确认的最终目的。

从资产确认和资产计量的理论出发, 本文认为, 环境资产应该着重以下几点:

1.对于环境资产, 应该看重其未来的经济利益性。

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 篇5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相对于旧的会计准则而言虽然有了扩大,但是比较《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意义上,确认范围狭窄,难以适应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对会计核算的要求。目前我国列入无形资产的范围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土地使用权、著作权、特许权等几项,相对于IAS38号而言,一些构成企业核心能力的要素并未确认。

3.2 无形资产初始计量方法单一,计量金额不够全面

(1)外购取得的无形资产。新旧准则对外购或者单独取得的无形资产都以成本进行计量。但是,当购买无形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时,新准则规定无形资产的成本为其等值现金价格。IAS准则规定与此大致相同。而旧准则一般不考虑现值对资产计量的影响,直接以实际支付的款项进行初始计量。相比较,新准则的计量方式更加合理,计量结果也更接近公允价值,更真实地计量了无形资产的初始价值。

(2)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新准则规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成本包括自满足无形资产定义以及确认条件后至达到预定用途前所发生的支出总额。也就是说,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不仅包括依法申请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而且包括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开发阶段的支出;旧准则仅仅将依法申请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确认为该项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虽然新准则相对于旧准则而言对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更加科学,但是依然有其局限性,其具体表现在:

首先,无形资产真实的价值无法体现。无形资产的研究费用通常很大,如果只将开发费用进行资本化,而研究费用不予资本化,从谨慎的原则出发,虽然防止了企业虚增无形资产,但是这种会计计量方法本身并未真实地反映自创的无形资产的价值。导致其账面价值远远低于其实际价值,不能正确揭示无形资产的实质。

其次,在财务报告中会低估资产价值,影响投资者对企业未来的合理判断。按照新准则的规定,自创无形资产的计价只包括符合条件的开发费用和注册费等费用,其结果会使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中处于微不足道的地位。从而低估了企业资产总价值。同时,由于在财务报告中不能反映企业在这方面的大量投入,低估了企业价值,也将影响投资者对企业未来的合理判断。

再次,会抑制企业管理当局进行研究与开发活动的积极性,增加操纵利润的机会。因为从本质上讲,无形资产的研究与开发是为了获得未来的经济利益,研发费用支出目的是为了获得未来潜在的经济利益,研发活动一旦成功,就能为企业未来的连续几个会计期间带来收入。而与当期利润无关。因此,对研究开发费用的处理必须在谨慎性和真实性之间做出一种权衡的选择。

3.3 对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不便于管理、控制

新准则对无形资产后续计量只包括摊销和减值,没有对后续支出进行规定。由于新准则的规定较为灵活,对于后续计量的许多方面需要专业的判断,如:摊销年限、残值、减值等,并且主观性较强,这就导致了在管理技术上难以控制和加大了操纵利润的空间。 (1)无形资产摊销的会计处理。新准则的规定其更加接近国际惯例。

①摊销范围。新准则规定,只对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摊销,这样的规定更符合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②摊销的年限。新准则对摊销年限的确定十分灵活。摊销年限对于不同性质的无形资产往往不同,企业摊销无形资产,应当自无形资产可供使用时起,至不再作为无形资产确认时止。

③摊销方法。新准则认为企业选择的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应当反映企业预期消耗该项无形资产所产生的未来经济利益的方式。这一点,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趋同

④残值。新准则规定,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其残值应当视为零,除非:有第三方承诺在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购买此无形资产,可根据活跃市场得到残值信息,并且该市场在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很可能存在。旧准则对无形资产摊销时,不考虑残值的因素

⑤摊销金额的会计处理。新准则规定,无形资产的摊销金额一般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其他会计准则另有规定的除外。可见,新准则区分了不同类别的无形资产的不同成本补偿渠道,更符合配比原则

(2)无形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与以往的会计制度相比,对无形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是新颁布的无形资产准则的一大特色。这表明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更加接近国际惯例

但是,从资产减值能否转回来看,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中明确规定:已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而《国际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减值可以转回。可见,二者在这一问题上具有实质性的差异。虽然减值的可转回性在会计理论中更加科学,但是结合我国目前的情况,规定减值不得转回的主要原因是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减值准备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主观随意性。人为操纵利润现象频频发生,减值准备曾一度成为上市公司操纵经营业绩、粉饰财务状况、规避上市监管的工具

4 完善无形资产会计的构想及思路?

4.1 拓展无形资产的核算范围?

传统会计体制下,无形资产的确认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重点要求以事项的发生为依据,这就使无形资产确认范围过窄,即只包括:专利权、专有技术、土地使用权、商标权、著作权。这就导致企业外购、接受投资的无形资产可以确认,而大量无形资产由于没有相应的交易活动在会计上无法确认。最典型的是商誉问题。虽然理论上认为它符合资产的定义,但是因为没有一笔或几笔经济业务与它直接相关,所以在会计上不确认商誉。此外,人力资本、商业秘密等也都应纳入无形资产的核算范围。总之,在知识经济环境下,无形资产地位的提高使得人们必须重新审视传统确认方法,扩大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使无形资产能够得到充分全面的反映

4.2 对无形资产的研发费用计量方法实行多样化?

而知识经济时代,产品更新、技术更新越来越快,研究与开发活动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企业投入到研究与开发方面的支出占企业总支出的比重越来越大。具体到会计实务中,建议统设“研发成本”一级会计科目,主要反映企业自行开发研制设计过程的价值损耗和成果情况。开发成功的结转到“无形资产”;开发不成功的项目若数额较高,转入“其他递延支出”,对其进行摊销,可平衡各期支出,鼓励企业加大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开发不成功若数额较低,则费用化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以简化核算。“研发成本”应设置相应的二级科目,按不同的无形资产要素设置,主要包括:从事研究开发人员的工资、福利;研究开发中消耗的材料及劳务费;研究开发中使用的固定资产折旧的费用和其他费用。此外,在利润表中应单列费用项目“研发成本”进行披露,这样可使报表使用者准确地了解企业在研究与开发上的投入。这样,一是自创无形资产开发成功后账面上的成本能够反映开发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全部支出;二是可以解决研究费用全部费用化造成利润减少、经营者为确保利润而放弃研究开发的问题;三是会计核算能够直接反映企业在科技创新上投入的程度

4.3 加强和完善后续计量管理?

主要是要加强减值的管理。规定减值不得转回,是为了防止利用减值操纵利润的目的,这终归不是长久之计,这种方法过于呆板,不能体现会计核算的公允性和客观性。要改善这种状况,首先,应该进一步健全和发展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我国的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尚不完善,导致计提工作不仅缺乏衡量标准,而且缺乏制约手段。因此,只有完善信息价格市场和资产评估体系,企业各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市价才能得到公正合理的反映,让企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有章可循。其次,应该加强中介机构的审计作用。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是防止企业会计造假的最后一道防线,因此注册会计师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评价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是否合理、披露是否充分。一旦缺乏客观数据或存在重大不确定性时,注册会计师就应当考虑其对审计报告的影响,决定是否在审计报告中予以揭示,以引起会计表使用者充分注意,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总之,关于无形资产的确认与计量的会计处理,还有很多方面值得探讨研究,例如:商誉的处理、无形资产信息的披露、无形资产的处置和报废等等,今后要根据无形资产确认和计量的变化再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2.[3]@邬展霞.IASB无形资产会计准则修订引发的思考[J].经济论坛,,(19).

完善环境成本确认和计量的研究 篇6

【关键词】 环境成本;环境成本确认;环境成本计量

企业环境成本确定和计量或称企业环境成本核算,它是把环境成本进行确认,又确认的结果予以量化的过程,亦即在环境成本确认的基础上,采用一定的计量单位和属性,运用计量方法对环境成本进行数量和金额的认定、计算和最终确定的过程。

一、我国企业在环境成本进行确认和计量方面存在的问题

1.环境成本进行确认和计量是融汇于传统财务会计之中的,没有单独进行处理。在具体核算与生态环境有关的业务时,大多企业普遍采用的是在原有传统会计核算基础上增添一些环境会计账户的方法,并与企业生产经营业务并在一起反映,如对生产产品过程中造成对环境的污染费计入产品生产成本;购进有污染的材料所支付的污染费计入采购成本,对于不可回收物导致废弃物数量增多所交纳的污染费计入销售费用等,这种核算方法不能单独提供有关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对环境影响的程度。

2.进行环境成本进行确认和计量实务的会计处理是分散的,不成体系。由于环境会计的理论还不够成熟,加之各企业对环境信息的重视程度不一,会计处理对象和方法也各不相同,会计处理显得零星分散,差别很大,因而提供的环境成本确认和计量缺乏可比性。

3.环境成本进行确认和计量有限。由于目前技术条件还不成熟,环境会计中的自然资本、自然资源等要素并不能都以货币进行计量,其非数量化信息计量方法不确定,许多企业即便反映环境信息也只是进行确认和计量可以货币直接估价的简单费用,如排污费等,环境信息非常有限。并不能使企业更加合理地承担社会经济责任,将企业置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中,也就难以明确企业环境责任。事实上,环境污染的社会成本要远远大于其私人成本,企业有责任采取有效措施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作出贡献。

4.无统一的进行确认和计量规范。环境会计理论还属于初始阶段,特别在实务方面还没有统一的规范,因而环境成本进行确认和计量实务的出现先于会计理论,企业在环境成本进行确认和计量方面往往缺乏可比性和可靠性。由于目前对企业业绩的评价,没有单独关于环境成本控制的考核指标,企业当然不愿意因环境成本的增加,影响其业绩。

二、深入开展企业环境成本进行确认和计量工作

1.深入开展环境成本进行确认和计量理论研究。由于环境成本进行确认和计量方法体系的多元化,进行确认和计量对象的复杂性,尤其是在计量环节上尚未突破,使得当前环境成本进行确认和计量缺乏与实务相结合的理论支撑,其结果是环境成本进行确认和计量实务没有相应的理论指导,环境成本进行确认和计量出现盲点。加强环境成本进行确认和计量的研究必须借助于适当的理论导向:一方面是政府或相关部门应该恰当地引导会计理论在环境成本进行确认和计量方面做些研究;另一方面应该成立环境成本进行确认和计量理论及运用专题课题组认真研究出相应成果。

2.尽快制定环境成本进行确认和计量准则。在环境会计研究中,环境成本进行确认和计量是最早进入实务领域的,至今仍没有共同可接受的专业标准。企业环境成本进行确认和计量的方式各不相同,另一方面企业出于竞争的压力,很可能只会环境成本进行确认和计量一些取得较好环境绩效的信息,对企业自身不利的方面则避而不提。为了增强环境成本进行确认和计量准则的可操作性,在准则制定过程中应科学合理地考虑企业环境成本进行确认和计量的内容和模式,要兼顾成本效益原则并确保环境成本进行确认和计量。

3.加强环境成本进行确认和计量的政府监管。企业环境成本进行确认和计量由国家实施强制性的管制是极其必要。考虑到环境成本进行确认和计量的综合性与复杂性,从事环境成本进行确认和计量工作的政府部门应该是财政部、中国证监会和国家环保局。要通过立法来明确成本进行确认和计量监管内容、监管方式以及监管权责。

4.开展环境成本进行确认和计量审计工作。企业环境成本进行确认和计量也需要环境审计作为其可靠性的重要保障。开展环境成本进行确认和计量审计工作才能使环境成本进行确认和计量逐步走向规范化的道路,对环境成本进行确认和计量进行审计,其审计范围包括强制性与自愿,货币性政策与非货币性政策。重点审计其真实性、正确性与客观性,确保环境成本进行确认和计量的真实可信,满足各利益相关者对环境成本进行确认和计量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龙麒任.《浅析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经济师》.2005

(6)

浅谈无形资产的确认与计量 篇7

一、什么是无形资产

所谓无形资产, 意思就是归属于企业的没有具体实物形态, 但是具有可辨性的不具备货币性质的资产。当中包含着四个特性企业属性、非实物性、可辨认性、非货币性。但是这并不是表示只要具备这些特性就能够确认为无形资产。比如房地产投资当中的土地使用权, 这并不能确认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对于无形资产, 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概念, 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无形资产的确认和核算范围, 这样才能保证无形资产确认和计量的准确性。除了刚才所说到的四个基本特征之外, 无形资产还应该具备以下特征:依附性、唯一性和不确定性。依附性是指无形资产要依附着有形资产, 否则无形资产就无法帮助企业增加收益。唯一性是指无形资产是区别于一般的为企业带来利益的技术, 但是却能够为企业增加较多的利益, 具有唯一的创利性。而不确定性, 意思是无形资产所产生的效益是贯穿从形成到消亡的过程的, 这很难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测算, 就是说无法确定无形资产所产生的效益范围以及效益水平。

二、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

要确认无形资产, 应该要满足两个条件:无形资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有存在流入企业的可能性和无形资产的价值有可靠的计量属性。只有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才能够确认为无形资产。而无形资产的计量, 通常分为初次计量和后续计量。无形资产要进行初次计量, 目的是要确认入账价值, 因为根据不同的方式取得的无形资产, 在成本的构成方面都会是不相同的。而后续计量主要确认无形资产是否要进行摊销、摊销所需要的金额、摊销期的确定以及出现减值时所潜在的风险和资产回收。这就要求会计的确认和计量都要相当谨慎小心。

三、存在于无形资产的确认与计量中的问题

1、确认无形资产的范围狭窄。

我国的会计准则中对于无形资产的确认包括了专利权、著作权和商标权等等, 而国际的会计准则中还包括了计算机软件、客户名单、专利和电影等等。从当中包括的内容可以看到, 我国对于无形资产的确认明显狭窄很多。现在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 很多体系认证和标志其实都已经符合无形资产的条件, 但是如果这些重要的无形资产不被确认在内, 最后的结果就是一些依赖知识经济发展的企业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以及会有很大的经济损失。

2、无形资产计量的不合理性。

在初次计量的时候, 计量的总值只包含符合条件的相关费用, 但是当中用于研究的花费其实很大, 所以会存在模糊性, 没有一定的操作标准。另外对于是否符合条件的费用本来就存在主观上的影响, 这就会在确认无形资产账面价值时造成偏低性。而在后续计量的时候, 需要知道无形资产是否要进行摊销、摊销所需要的金额、摊销期的确定以及出现减值时所潜在的风险和资产回收。这当中的所涉及到的年限等的条件本来就是非常灵活的, 在整个管理技术上, 有很大的人为操作空间。而且对于无形资产的未来收益, 这是无法确定的, 如果只做减值的计量就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四、针对存在于无形资产的确认与计量中的问题所对应的建议

1、将无形资产的范围扩大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 市场上不断出现新的产品。无形资产一成不变的范围已经无法适应如今的经济环境, 所以我国可以借鉴国际的会计准则, 扩宽无形资产的范围, 结合实际情况, 充分考虑知识产权方面的资产以及和市场息息相关的无形资产。另外还要做好管理资产的工作, 包括人力资源, 因为这关系到企业的凝聚力和市场竞争力, 对于企业的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

2、逐步完善无形资产的计量存在的问题

在初次计量的时候对于研究开发阶段的判断要有相关的标准, 这样才会更具操作性。另外要做好相关费用的归类计量, 对于研发失败的费用要分摊到每一期的费用, 这样才能够避免企业因为资金的流动受到很大的影响。在减值方面的管理要从制度方面着手, 资产的评估体系要不断完善, 市场的价格信息要及时更新这样能够保证无形资产减值计量的科学性。在无形资产确认与计量之后, 每一段时间都要进行的评估, 这样才能够更真实地反映资产真实的价值性。

因为无形资产涉及到企业发展的很多方面, 也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 以及会计学科的进步。所以发现无形资产的确认与计量存在的问题并解决, 才能够保证各方面平稳地发展。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 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原则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现在很多企业都应该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无形资产的计量。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要符合公认的会计准则以及成本效益原则, 然后再与企业的真实情况相互结合。

关键词:无形资产,确认,计量

参考文献

[1]丁鹏.无形资产确认与计量中有关问题探讨[J].经济师, 2011 (4)

[2]彭进军.无形资产确认计量中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会计之友, 2013 (7)

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 篇8

关键词:无形资产,现代会计,确认

多年以来, 无形资产始终都是会计理论与实务的难点和基础难题之一, 也是当前相关工作人员研究和关注的重点。因此, 在工作中需要我们深入的去总结, 针对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都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 尤其是在无形资产的界定和核算工作中, 更是需要我们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总结, 并且根据工作中的各方面要求系统的去进行全面、科学、深入的探索。

一、无形资产概述

无形资产主要指的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 且没有实物形态的一种可辨认的具备着一定价值体系和货币性质的资产结构。无形资产在应用的过程中是一种具备着广义与狭义的管理控制理念, 广义上的无形资产主要报站了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和金融资产等等, 因为他们在工作的过程中不存在任何的物体和实质性意义, 只是在某些方面和意义之中存在着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我们认真的去研究和总结, 根据工作中存在的各方面问题都提出系统深入的管理和核算标准。

二、新会计准则下的无形资产确认与改进

1. 确认方面的改进要求。

(1) 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与应用有效的扩大了无形资产的延伸性。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 新会计准则的应用使得无形资产的延伸性能得到了一定的扩大与完善, 这种问题的存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 新会计准则的影响下, 使得多数的企业和单位在工作中取消了长期的限制模式, 而这种环节在传统的会计准则下是一个长期性的资产评估问题, 而在目前新的会计准则下, 对于无形资产的评估却没有直接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 是采用对长期限制为目的来管理的, 且这个词语在应用中出现了极为严格的限定效果和工作模式。其次, 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 各种新会计准则的应用不断完善, 使得在工作中对于无形资产的管理实现了以源自合同性权利或者其他法定权利为指导的研究理念和工作流程, 这种硬性规定的出现与存在使得无形资产在管理中更加具备合理性、全面性和系统性的要求, 也促使了其在工作中形成了一套系统化的管理控制流程和控制理念。

(2) 国际发展趋势。在传统的会计准则中, 由于人们对于国际会计发展趋势的认识不够科学和合理, 造成了在会计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极为严重的质量缺陷与问题, 各种会计体系的工作流程和够工作理念都没有达到相关的管理控制标准, 同时在传统的会计准则规定中, 其入账价值在应用的过程中应当是一种按照目前发生的各种费用的硬性规定为基础, 杜宇工作中需要注意和留意的相关事项进行确认和肯定。新准则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 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 研究阶段的支出, 仍按旧准则的规定进行费用化处理;开发阶段的支出, 若同时满足第9条所规定的条件的, 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

2. 无形资产计量方面的改进。

在新的会计准则下, 无形资产计量方面将货币的时间价值考虑进去了, 对无形资产的支付时间作了相关的规定。在新准则中, 外购无形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 实际上具有融资性质的, 无形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而在原来的会计准则中, 外购的无形资产的成本是以实际支付的价款确定的。

三、新会计准则下无形资产确认与计量的存在的问题

1. 无形资产概念内涵过于狭窄。

现行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财政部于2006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中对无形资产界定的概念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在这个概念中, 对企业无形资产的定义较为模糊, 这个漏洞的存在使得会计核算工作中, 无法对其核算对象进行准确的、全面的核算与分析, 并且的由于其确认范围的狭窄导致了企业资产中大量的、实际存在的而且价值颇高的无形资产游离在核算范围之外, 造成会计的核算数据不准确, 所反映的核算内容严重失实。

2. 单一的货币计量单位不合理。

虽然新会计准侧在对无形资产的计量规定上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引进采用了历史成本法等多种计量方法使其在核算工作中获得更真实、准确的数据信息, 能更好、更全面的反映出企业的经济事实, 但是, 它在计量单位上采用的仍然是货币计量, 这样的计量单位不仅单一, 而且还存在着不合理的问题。

四、完善无形资产确认与计量体系的措施分析

1. 无形资产内涵的拓展。

现行的无形资产确认范围的狭窄导致了会计核算工作的严重失实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务必要对其无形资产的概念进行重新理解与定位, 在原有的无形资产的内涵上完善对无形资产范围的确认。通过对国内外众多关于无形资产文献的研究与分析, 笔者在此试着提出自己对无形资产概念的全新理解:无形资产是指能用于商品或劳务的生产或供应、出租给其他单位或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资产, 它预期能给企业带来高于一般水平的经济利益。

2. 表外确认与计量。

由于企业所拥有的大部分员工技能、企业文化、顾客及供应商的关系、市场份额等无形资产并不能完全货币化, 试图将这部分无形资产纳入资产负债表内显然十分不现实至少在目前的计量方法和计量工具还不行。

五、结束语

勘探资产的确认与计量 篇9

一、勘探资产概念的界定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一般企业的资产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金融资产等都是我们所熟知的,而在一些特殊行业,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它的资产就与常规的资产有很大的不同,也很难被人理解,本文所介绍的勘探资产就属于这一类,它产生于采掘行业(矿产或油气行业),是与矿物或油气相关的经济资源,包括取得的各种法定权益和因执行勘探活动而获得的信息,即地质成果。权益和信息是无形资产,因此勘探资产实质上属于无形资产的一种。在采掘行业中,企业在获得最终的采掘产品,如石油,天然气等储量和资源资产之前,通常已经发生了重大支出。这些重大支出活动可能包括从政府或私营团体获得勘探权益,购买已经进行一些勘探活动的矿区,或在勘探矿区上进行地震探测和钻井。对于这些支出,一部分是沉没成本,计入了当期费用;另一部分是形成储量和资源资产所必须的,因此,对于采掘行业中,在对矿区权益的取得阶段以及随后所进行的勘探阶段所发生的与后期形成储量和资源资产相关的支出,应当确认为勘探资产。

二、勘探资产的确认

从前面分析可以知道,勘探资产是指取得的各种法定权益和因执行勘探活动而获得的信息,其实质上是属于无形资产的一种。勘探资产在进行确认时首先要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其次要满足IASB关于资产确认的两个条件:(1)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2)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1. 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

符合无形资产定义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企业能够控制该无形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这虽是企业一般资产所具有的特征,但对于无形资产来说,显得尤其重要。在采掘行业的第一个阶段,即在取得勘探矿区的时候,企业就获得了对该矿区进行勘探、开发等法定权益。这就使企业可以获得与此法定权益相关的经济利益,同时又能约束其他人获得这些经济利益,这说明企业控制了该法定权益,即控制了该法定权益产生的经济利益。

2. 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企业确认无形资产,必须具备产生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这项基本条件。根据定义,如果没有足够的与支持开发并生产石油天然气或矿物有关的储量或资源,那么,勘探矿区就不能从石油天然气或矿物的生产和销售中产生现金流入。这是否说明勘探资产不满足资产确认的第一个条件呢?显然不是,因为在许多情况下,有可能将矿区销售出去(尽管这可能不是目的)。矿区的销售(包括出租协议)在石油天然气和采矿业都是常事。故通过此方式是可以实现与勘探资产相关的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

3. 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是资产确认的一项基本条件。对于无形资产来说,这个条件显得十分重要。与矿物或油气储量相关的法定权益或信息在取得时都是有成本的,如从政府取得勘探权益或勘探矿区时需要支付一笔价款;企业在取得勘探权益后所进行的进一步勘探过程中会获得许多信息,获得信息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发生一系列的支出。无论是为获得法定权益而支付的价款还是为获取信息而发生的支出,显然都是可以量化的,因此勘探资产的成本是能够可靠计量的。

满足了资产确认的两个基本条件,就应该将取得勘探矿区所获得的法定权益以及此后进行勘探活动所获取的信息确认为勘探资产。接下来,就要根据不同的取得方式对所确认的勘探资产进行计量了。

三、勘探资产的计量

勘探资产通常是按实际成本计量,即以取得勘探资产并使之达到预定用途而发生的全部支出,作为勘探资产的成本,对于不同来源取得的勘探资产,其初始成本构成也不尽相同。

IAS38规定了无形资产的确认,规定了通过单独购买、合并取得、资产交换或内部产生资产等方式取得的无形资产的确认。从确认方面来讲,主要区别在于是从第三方取得的无形资产还是内部产生的无形资产。下面我们就分别这两个方面对勘探资产计量进行分析:

1. 从第三方取得的勘探资产

对于采掘行业而言,从第三方取得的勘探资产的成本就包括从政府取得的勘探矿区这项法定权益的价值。如果在取得勘探资产时,不是一次性支付价款及相关费用,而是分期逐次付款,这时就不能直接按照购买的价款作为该资产的价值,而是应该改用现值进行计量。IASB关于现值的定义是指对未来现金流量以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价值,是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因素等的一种计量属性。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具体做法是:将整个支付期内每年支付的购买价款按一定的折现率进行折现的价值计入勘探资产的成本,这样就会使总的购买价款与当前折现值之间产生一个差额,对于这个差额在以后的会计年度内也要进行分析,或者计入勘探资产的成本,或者计入当期损益。

2. 内部产生的勘探资产

为评价内部产生的勘探资产是否满足确认标准,企业应当将资产的形成过程分为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两部分。研究阶段的特点在于计划性和探索性,有关支出在发生时,应当予以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而开发阶段的特点在于其具有针对性,形成成果的可能性大,此时发生的支出如果符合资本化确认条件,就应该确认为勘探资产成本。在采掘行业中,内部产生的勘探资产包括由主体直接完成和由代表其利益的其他主体完成的勘探过程中产生的信息。

IAS38要求主体将无形资产的产生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研究阶段发生的支出在发生时予以费用化。IAS38第57段讨论了开发阶段,并规定:

当且仅当主体有确切的证据表明下列情况时,必须确认产生于开发阶段的无形资产:(1)完成该无形资产技术上可行,该无形资产将来可供使用或销售。(2)完成该无形资产的目的是使用或销售。(3)使用或销售该无形资产的能力。(4)该无形资产产生可能未来经济利益的方式。此外,主体能够证明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或该无形资产本身存在市场,或者如果是内部使用,指明该无形资产的用途。(5)有可用的适当技术、财务和其他资源以完成开发和使用或销售该无形资产。(6)在开发期间归属于该无形资产的支出能够可靠计量。

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 篇10

目前,我国对于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是以新颁布的无形资产会计准则为依据的,根据新会计准则的规定,无形资产只有满足两个条件时,企业才能加以确认:一是该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该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1) 根据资产的定义,只有预期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才能确认为资产;否则,就是费用。 (2) 这种利益的流入,应是企业所能控制的。具体来讲,企业要么拥有该无形资产的法定所有权,要么是该权利通过协议受到法律保护。 (3) 取得该无形资产的成本只有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计算出无形资产的净收益或净亏损,为投资者提供准确的成本收益信息。此外,准则还规定,企业的商誉因其成本不能可靠计量,而不能被确认为无形资产。

二、现行无形资产确认与计量存在的缺陷

(一) 无形资产确认上的缺陷

1. 确认不够充分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38号一无形资产》中规定,“无形资产,指为用于商品或劳务的供应、出租给其他单位、或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的非货币资产。”无形资产的定义要求无形资产是可辨认的,以便与商誉清楚的区分开来。根据国际会计准则,客户组合、市场份额、客户关系、客户信赖等因为缺乏法定权利来保护,或缺乏其他方式来控制与客户的关系或客户对企业的信赖,所以企业一般无法对客户关系和客户信赖引起的经济利益实施足够的控制,从而不能认为这些项目满足无形资产的定义。此外,准则还明确指出,内部产生的商标、刊头、客户名单和本质上类似的项目不应确认为无形资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也明确规定企业自创商誉不能够确认为无形资产。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要不断进行科技创新,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和利用,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为了促进我国的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有必要对企业无形资产的确认方式予以改进。

2. 确认的成本失真

无形资产的确认包括初始确认和再确认。初始确认是对无形资产事项或交易最初进入会计系统的确认,再确认是对资产入账后发生的变动事项进行的确认。现行无形资产采用历史成本进行初始确认,采用历史成本与摊销额和差额进行后续确认。这对于无形资产来讲,是比较合理的方式。但是,无形资产的需要不断的进行维护、开发和创新,即无形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其价值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传统的可计量性标准既不能保证初始确认的可靠性和正确性,也不能保证后续确认的可靠性和正确性。由于计量基础的局限性,一方面限制了大量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的确认;另一方面也不能保证确认的质量。所以,建议在无形资产初始确认时,在没有历史成本的情况下,可以将评估价值作为确认依据。只要资产评估机构能够进行评估的无形资产,就可以确认入账,这样一方面解决了知识经济时代大量企业自创无形资产不能确认的问题,从而保证企业资产总体规模报告的正确性。此外,由于评估价值是无形资产真实价值的量化,可以使得确认质量更高。在后续确认时,将评估价值作为确认依据比用摊销后的净值更为客观、准确,也适应了无形资产不确定性的特点。

(二) 无形资产计量上的缺陷

1. 无形资产价值计量难度大

无形资产的最重要的特点是无形性,这一特点导致它的价值可能分布很宽泛的区间,并且其价值本身和价值变动的频率和幅度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些都会使得对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报告和管理带来不确定性。具体而言,无形资产的构成有多种类别和形式,而它们之间又具有不同甚至完全不同的特征;无形资产的历史成本往往都是靠不住的,或者其靠得住的时间很可能是相当短暂的;无形资产能够给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流入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这些都表明无形资产真正从属于资产的理由并不是很有说服力,而以可靠性和历史成本为核心的有形资产会计研究路径是否都适用于无形资产,也就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另外,在知识经济环境下,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所占比例日趋增加,固定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所占比重变得越来越小。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仍然以为追求稳健性的原则,无疑会使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严重背离,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严重误导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也违反了客观性和重要性会计原则。

2. 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落后

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在会计计量中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在这一模式下,无形资产的计量主要采用历史成本法。对无形资产的计量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存在不少弊端。一是无形资产取得的时点难以确定,因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大量的无形资产尤其是企业自创的无形资产,如企业文化、网络工作系统等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取得时点;二是实际成本难以确切计量。由于企业大量无形资产的形成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价值的构成比较复杂,并非单纯的历史成本所能反映的,有时二者相差甚远;三是即使某些无形资产取得时点的实际成本可以确切计量,但这一历史成本不包括其潜在的价值,与该无形资产的实际价值相差甚远;四是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的价值构成形态有所差异,不适应采用同一计量基础。另外,作为企业资源,有形资产主要是通过自身的耗费给企业带来收益,其价值主要取决于有形资产的历史成本。无形资产则主要是通过其功能和运作给企业带来收益,其价值主要决定于所能创造的未来收益,而不是其历史成本。

三、无形资产确认与计量的改进策略

(一) 货币性计量和非货币性计量相结合

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不仅仅是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是复式簿记经过长期发展所形成的一种规定。但货币计量假设不应排斥那些非货币计量,过分强调货币计量和精确计量往往导致“过犹不及”,大量有价值的信息无法在财务报表中进行适时的确认。某些无形资产难以用货币进行精确计量并不代表着不可计量,作为计量的客体,具有不同的属性。因为不能够完全强求统一用货币进行精确计量,对于某些项目如人力资源、顾客满意程度、市场占有率、竞争优势,完全可以利用非货币指标进行计量;而这些信息对投资者决策的作用并不亚于财务报表上按照货币计量的其他项目,这也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正确理解。因此,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主要”以货币计量的财务信息而不“仅是”以货币计量财务信息,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应以货币性计量和非货币性计量相结合的方法。

(二) 由成本计量逐渐转向价值计量

目前的会计计量一般体现为重成本而轻价值的特征,尽管会计对某些项目的计量选择了公允价值属性进行计量的,但更多的资产和负债项目仍然是按照历史成本进行计量的。历史成本虽然具有可验证性,可从投入层面上对资产进行计量,无法揭示资产的经济实质,也不能揭示未来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在无形资产的计量上体现得尤其明显,这个缺陷导致企业的市场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严重背离。无形资产的计量可首先由成本计量向价值迈出第一步。资产负债表项目按照价值模式进行的公允计量将有助于夯实利润,提高利润的信息含量,资产负债表才能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有用的信息。知识经济时代有形资产的地位急剧下降,无形资产的地位上升,无形资产计量对于企业财务状况的描述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实现计量模式的转变有重要的意义。

(三) 具体计量方法实现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产品和技术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研究与开发活动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企业投入到研究与开发方面的支出占企业总支出的比重越来越大。会计实务中,可以设置“研发成本”一级会计科目,主要反映企业自行开发研制设计过程的价值损耗和成果情况。开发成功的结转到“无形资产”;开发不成功的项目若数额较高,转入“其他递延支出”,对其进行摊销,可平衡各期支出,鼓励企业加大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开发不成功若数额较低,则费用化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以简化核算。“研发成本”应设置相应的二级科目,按不同的无形资产要素设置,主要包括:从事研究开发人员的工资、福利;研究开发中消耗的材料及劳务费;研究开发中使用的固定资产折旧的费用和其他费用。此外,在利润表中应单列费用项目“研发成本”进行披露,这样可使报表使用者能准确的了解企业在研究与开发上的投入。

参考文献

[1]宋凤花.浅谈无形资产的确认与计量[J].时代经贸 (中旬刊) , 2008, (9) .

[2]荆有梅.无形资产的确认与计量比较以及存在的差异[J].农场经济管理, 2008, (1) .

[3]张超.无形资产的确认与计量[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7, (19) .

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 篇11

一、一般借款费用资本化问题的提出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第十七号——借款费用》首次提出了一般借款费用资本化问题,并明确规定:“企业发生借款费用,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资产的购建或生产的,应予以资本化,计入相关资产成本。”“为购建或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占用了一般借款的,企业应当根据累计资产支出超过专门借款部分的资产支出加权平均数乘以所占有的一般借款的资本化率,计算确定一般借款予以资本化的利息金额”。从该规定中不难看出,借款费用资本化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建造或生产的资产符合资本化条件,即为资产建造或生产的资产支出已经开始;借款费用已经发生;使资产达到预计可使用状态或可销售状态所必需的建造或生产活动已经开始。二是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建造或生产过程中的资产支出涉及到相关借款,而且相关借款发生的相应费用可以直接对象化,即借款费用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

对于一般借款,由于其在用途上的非专用性、占用形态上的多样性,决定了确认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建造或生产过程中是否占用一般借款、如何计量占用一般借款的数量和资本化的一般借款费用金额是比较困难的。从会计准则的要求讲,为购建或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占用了一般借款,其相应的借款费用才可能够资本化。显然,资产建造过程中是否占用一般借款是是否将一般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质的问题,而确定占用一般借款的数量和相应的资本化率是对一般借款费用资本化的量的规定性问题。

二、一般借款费用资本化的确认

一般借款的来源渠道可能是单一的、明确的和有限的,而一般借款具体占用形态却是复杂的,存在着实体占用形态在同一时点上多形态共存的特点,即可能同时占用在诸如存货(不构成资本化对象的存货)、应收账款、现金、银行存款等各种形态。但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建造过程中动用企业资产(主要是流动资产)的角度看,可能动用的是一般借款转存的银行存款,也可能是动用由一般借款转化形成的流动资产的其他形态,如存货等。由于企业资金来源多渠道性和资产占用形态复杂性的存在,使得资产的占用形态与一般借款之间并不一定存在明显的一一对应性关系。这种非对应性导致了一般借款占用和一般借款费用资本化的确认相对于专门借款而言也较为复杂。在企业会计准则中并未明确规定一般借款在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建造或生产过程中被占用的确认标准,只是规定了“为建造或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占用了一般借款的,企业应当根据累计资产支出超过专门借款部分的资产支出加权平均数乘以所占用的一般借款的资本化率,计算确定一般借款应予以资本化的利息金额”。显然,企业会计准则只规定了在事实上已经占用了一般借款的前提下一般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计量问题,并未规定判断是否占用了一般借款的标准。而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建造或生产过程中是否占用一般借款是一般借款费用能否资本化的前提。因此,要判断一般借款费用是否予以资本化就必须首先确认在资产建造或生产过程中是否占用了一般借款。笔者认为,确定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建造或生产过程中一般借款是否被占用至少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建造支出超过专门借款的数额不是判断是否存在占用一般借款的标准。会计准则明确规定,在建造或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资产过程中占用了一般借款,应将其相应的利息予以资本化。显然,一般借款占用是利息资本化的前提条件。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建造或生产中的资产支出超过专门借款,只是一般借款可能被占用的外在形式表现,但并不必然会导致占用一般借款的结果。因为符合资本条件的资产建造或生产的资产支出超过专门借款可能是由于占用了一般借款,也完全可能是由于占用企业其他来源渠道的资金。如果把存在资产建造支出超过专门借款情况就认定为是占用了一般借款,很可能会犯逻辑推理错误。

其次,在企业存在一般借款时,如果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建造或生产支出的资产超过专门借款,则应认为其超出专门借款的部分全部或部分占用了一般借款,如果存在相反的证据证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建造或生产过程中确实为占用一般借款的情况除外。因此,可以认为资产建造或生产过程中其超出专门借款的支出部分占用了一般借款。但这只是在质的规定性上决定了在该资产建造过程中可能动用了企业的一般借款,但并不确定这种超过专门借款的资产支出完全占用的是一般借款。

再次,如果企业在符合资本化条件资产建造过程中占用了一般借款,且该借款的费用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资产的购建或生产的,应予以资本化。这里,企业发生的借款费用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资产的建造或生产,可以理解为有必要且可能进行资本化,即:从技术层面上讲,是能够寻找到合理的方法计算并分配应归属的一般借款费用;从经济上讲,采用这种方法确定应予以资本化的一般借款费用带来的核算成本与采用该方法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之间存在最佳的结合,符合经济效益原则。在同时满足以上两个条件时,笔者认为“可直接归属于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建造或生产”的条件是成立的。

此外,在确定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建造或生产过程中是否占用了一般借款或是否将一般借款费用予以资本化时,还应该综合考虑会计核算的各项基本原则,尤其是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重要性原则和谨慎性原则等。以会计核算原则为基础,把握、确认和计量一般借款是否被占用和其费用是否资本化。

三、一般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计量

在购建或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过程中,如果根据以上阐述能确定占用了一般借款,如前述第一种情况(在资产构建或生产过程中直接动用了一般借款)和第二种情况(能确定所动用的资产是一般借款的转化形态),则对一般借款的费用资本化的计量,应根据“累计资产支出超过专门借款部分的资产支出加权平均数乘以占用一般借款的资本化率计算一般借款予以资本化的利息金额”。资本化率为一般借款利率的加权平均数。

如果企业在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建造或生产过程中的资产支出超出了专门借款,其超出部分占用的企业资产,既可能源于一般借款又可能源于企业自由资金等。但从逻辑关系上讲,确定一般借款占用金额不外乎有三种可能的处理方法:一是将全部超过专门借款的资产支出归属于占用了企业除专门借款、一般借款外的其他资金来源形成的资产,即未占用一般借款。在此情况下,由于根本未占用企业一般借款,因此也不存在将一般借款费用予以资本化的问题;二是将全部超过专门借款的资产支出归属于一般借款占用,并以此为基础按累计支出超过专门借款数额计算的加权平均数确定平均占用的一般借款数额,然后根据已经确定的平均占用一般借款数额乘以一般借款的资本化率,确定应该资本化的一般借款费用金额;三是将资产建造过程中占用的超过专门借款的资产支出部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一般借款形成的资产,一部分为企业其他资金来源形成的资产。而将企业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建造或生产过程中占用的超过专门借款的资产支出部分,区分为占用一般借款和占用企业其他资金两部分应该是可取的,因为它既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又和企业多渠道的资金来源所导致的资产具体占用形态与一般借款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一一对应性关系的会计理论基础相一致。

如果将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建造或生产过程中占用的超过专门借款的资产支出部分划分为占用了一般借款和占用了企业其他资金来源形成的资产两部分,则一般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计量问题就转化为如何确定在各个计算时点上符合资本化条件资产建造或生产的资产支出超过专门借款的支出部分中一般借款的占用比例,以及如何根据该比例确定占用一般借款的数额和一般借款的资本化率的问题。这涉及到以下几个步骤:

一是确定每一时点上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建造过程中资产支出超过专门借款的数额。每一时点上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建造过程中资产支出超过专门借款的数额可以用该时点的资产累计支出额减去同时点专门借款数额的差额表示。该差额被认为是资产建造支出中占用的非专门借款数额。某个计算时点上非专门借款支出的计算,用公式表述如下:

非专门借款支出=计算时点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建造或生产支出-专门借款额

二是确定超出专门借款支出(非专门借款指出)中占用的一般借款的比例。在计算期,各个时点上一般借款占超出专门借款支出的比例,可用企业各个时点一般借款占同时点流动资产的比例表示。之所以以这一比例作为一般借款占超出专门借款支出的比例,是因为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建造动用的非专门借款资产支出主要是动用流动资产。然后,用一般借款占同时点流动资产支出的比例乘以该时点的资产建造支出占用的非专门借款数额,即可计算出各个时点占用一般借款的数额。用公式表示某时点一般借款占用额为:

三是在第二步骤的基础上对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建造过程中各个时点占用一般借款的数额进行序时平均,确定在整个计算期间平均占用一般借款数量,即一般借款累计支出加权平均数;然后用一般借款累计支出加权平均数乘以一般借款利率的加权平均数(一般借款资本化率),可计算出应该资本化的一般借款费用。

企业自创无形资产确认与计量 篇12

一、企业自创无形资产确认与计量现状

企业内部自创无形资产是指企业自行研究与开发取得的无形资产, 内容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专有技术等。一般情况下, 内部自创无形资产的成本是由研制该资产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费用所构成的, 同时, 内部自创无形资产直接相关的成本如注册登记费、法律费用、印刷费、制作费等作为无形资产计量已成为现行会计惯例, 而对于研究与开发成本是否资本化的问题, 就成为计量中的核心问题。

新会计准则制定前, 我国企业对于自创无形资产的确认与计量, 大多数趋向于费用化计量模式, 即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 其入账价值按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确定, 依法申请取得前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 在实际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 这种确认与计量方法体现了无形资产价值计量的不确定性和谨慎性原则要求, 但是由于其价值反映的不完整, 无法正确反映自创无形资产的经济实质, 也可能扭曲企业利润趋势, 引起利润降低。同时, 也有一些企业将自创无形资产研究与开发支出全部予以资本化, 虽然该种方法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企业自创无形资产的价值, 但是没能反映价值创造的高风险性, 忽视了价值的不确定性, 有违谨慎性原则的要求。针对这一现状, 我国制定了新经济形势下的会计准则。该准则对于企业研究开发阶段的支出部分费用化、部分资本化的处理有了很大的改进。

二、企业自创无形资产确认与计量中存在的问题

(一) 企业自创无形资产确认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自创无形资产确认过于遵循稳健原则, 确认范围较窄。

经济学中涉及的无形资产多达29项, 目前美国评值公司所涉及的无形资产达23项, 且有日渐增多的趋势。而我国实务中运用的单项评估的无形资产只有12项, 列入财务会计系统的只有六七项, 多数无形资源在财务会计中得不到反映。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对知识资源和无形资产意识淡薄, 认为固定资产才是企业真正的资产, 多数中小企业甚至是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中, 无形资产一栏为空白, 自创无形资产更是被绝大多数企业忽略不计。传统会计侧重于反映物质资产, 入账确认的无形资产主要有外购无形资产, 如外购商标权、外购土地使用权等, 而自创无形资产往往不作为资产在账面上反映, 如企业自行开发使用的技术专利、企业自身良好的信誉和企业文化等, 同样可以为企业带来利润, 但我国的会计准则大多数不予以确认。这种处理模式带来的问题是:一方面企业账面上的无形资产并不是企业拥有的全部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的价值不能得到全面的体现, 不利于衡量企业的真正价值;另一方面在财务报表中不披露企业拥有的无形资产的详细项目, 不利于投资人了解企业无形资产的构成以及在无形资产方面的科研投入与技术含量的高低。

2、企业自创无形资产确认趋于费用化, 导致企业资产不能够真实反映。

在我国, 目前大多数企业对于无形资产的计量倾向于费用化模式, 按照现行会计准则规定, 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 其入账价值应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确定, 依法申请取得前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 应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 这种确认与计量方法体现了无形资产价值计量的不确定性和谨慎性原则要求, 有利于保护所有者权益, 便于操作, 同时鼓励了企业对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开发, 使企业取得了税收优惠, 但是由于其价值反映的不完整, 无法反映企业资产价值, 同时也存在了不少问题: (1) 对于快速发展的软件行业来说影响较大, 对软件行业的研究与开发费用采用全部费用化的会计政策, 会导致这些行业的企业资产被低估, 因为软件行业是一个高科技含量的行业, 其主要产品是软件开发人员开发的软件; (2) 与世界现行的自创无形资产计价方法不一致, 无法实现自创无形资产计价与世界接轨, 导致自创无形资产由于计价方法的不同而导致资本的价值出现较大差异; (3) 它违反会计核算应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 凡支出的效益仅与本年度相关的, 应作为收益性支出在本年度作为成本或费用支出;凡是支出的收益与几个会计年度相关的, 应作为资本性支出。自创无形资产支出的经济效益与几个会计年度相关, 就应当划入资本性支出。而准则的做法没有更好地体现配比原则。配比原则要求在确定各个经营成果时, 应尽可能地把特定收入相关的全部成本从其收入中减去。而企业进行无形资产研究开发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 即在未来取得更好的经营成果。它与未来各期收益密切相关; (4) 不利于企业增加技术创新。这是由我国特定的经济体制决定的, 我国对企业的考核目标主要还是利润, 企业的经营者又有短期利益的趋向, 而无形资产的研发支出所带来的效益一般不会在研发成功的当时就得以实现, 而只能在未来几个会计年度实现。因此管理者们不会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他们可能看不到收益的投资, 相反他们却可以利用无形资产研发支出来操纵利润。

3、企业自创无形资产研究开发费用的确认不合理。

企业的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阶段, 二者有着密切的前后承接的关系。但是, 新准则人为地将二者分开, 研究阶段的支出费用化, 开发阶段的支出有条件的资本化, 这种做法缺乏合理性。因为在一些研究开发中, 研究费用和开发费用的支出并没有明确的界限, 这种划分方法显然过于笼统。

4、企业自创品牌价值未被确认, 企业的真实价值不能体现。

全球科技、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国内市场国际化,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企业竞争不再是产品的竞争, 而是品牌的竞争。市场经济, 品牌是金, 品牌是决胜市场的重要筹码。拥有品牌就拥有市场竞争力,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品牌是企业的灵魂。品牌对企业生存和发展关系重大, 因此品牌资产计价问题越来越重要。外购品牌资产计价, 已得到世界认可, 而自创品牌资产计价问题较为困难。在信息时代, 企业依靠自创技术和自创品牌所带来的经济利益远远超过了其他资产所创造的价值。即使自创无形资产没有得到认可, 只要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照样可以计入无形资产范围。对于自创品牌, 应该采用市场价值法进行计量, 根据它所带来的经济利益, 正确估算出其价值, 计入自创无形资产。

(二) 企业自创无形资产计量中存在的问题

1、不符合一致性原则和真实性原则。

自创和外购无形资产只是来源不同的相同性质的资产, 但是准则规定外购无形资产按照购买价格计入成本, 就包含了开发该项资产的全部成本, 然而自创无形资产却只能确认很小的部分成本。各种无形资产的入账方法不一致, 导致报表披露信息缺乏可比性, 同时还存在着大量的账外资产无法在表内披露, 使会计报表无法有效地为使用人服务。

2、违反了划分资本性与收益性支出原则。

资本性与收益性支出划分原则要求, 凡是企业的支出只与本年度有关的, 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计入当期损益, 凡是支出与几个年度有关的, 就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 列入资产类项目, 在以后各收益期内分摊。自创无形资产相关的开发支出显然是应当计入资产项目, 是一项资本性支出。企业重要考核指标是利润, 大量开发费用的开支计入当期损益, 造成企业利润的下降, 特别是一些高新技术企业的研究和开发费用的投入相当高, 如果都直接进入当期损益肯定会使企业的账面利润数额很低, 这样必然会导致部分经营者为达到有关考核指标的要求而转向追求短期利益, 忽视对企业有长期利益的技术开发的投资, 不利于我国无形资产的开发。

3、历史成本原则对企业自创无形资产计量的局限性。

传统会计对外购和接受投资而取得的无形资产的计量比较合理。但是, 历史成本原则对自创无形资产的计量, 却有以下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1) 成本的不完整性。从理论上讲, 按历史成本原则, 自创无形资产的成本应包括从研究开发至获得成果的整个过程发生的全部费用。但在实际的会计操作中, 研究开发一项无形资产需要很长时间, 风险性也比较高, 成功性不确定, 企业出于稳健性原则考虑, 对所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作为期间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而不予以资本化。这样, 自创无形资产的价值只是依据取得时发生的费用, 而不包括研究开发此项专利期间发生的费用支出, 其会计价值不是它的全部历史成本, 很不完整; (2) 成本的弱对应性。在很多情况下, 企业的几项无形资产可能是一并开发出来的, 如企业品牌、商誉、市场占有率, 他们可能是企业采取正确的广告策略, 花费大量广告费用产生的共同结果。在分配联合成本时, 很难确定各自应分担的份额, 与真实的成本对应性不强, 使得自创无形资产的价值只是象征性的, 并没有实际意义。

三、企业自创无形资产确认与计量的探究

(一) 拓展自创无形资产范围, 将价值较大的自创无形资产合理确认。

知识经济环境下, 自创无形资产在企业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有的已居主导地位。现代的一些高科技企业, 仅凭着一项专利或一套软件产品, 却能在一年创造出30%的利润。例如只有十几名员工的Netscape公司没有任何传统意义上的固定资产, 却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创造了20亿美元的市值, 在这种情况下, 依据传统会计准则, 对自创的无形资产不予确认或仅以不超过初始成本额确认, 无疑会使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严重背离, 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因此, 我们必须扩大自创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 既要对外购的无形资产予以确认, 也要对自创无形资产进行合理的确认。另一方面, 自创无形资产不能仅局限于准则规定的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 而要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出发对自创的商标、、非专利技术、良好的信誉、社会回报率、质量认证体系、绿色食品标志、环评报告等自创资产均进行确认, 从而全面客观地反映企业实际拥有的或控制的无形资产。

(二) 将人力资源、自创品牌、企业文化等合理估算确认为无形资产。

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生产要素, 同样应作为企业必不可少的无形资产。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 企业对人才的投入将会越来越多, 因为从无形资产的构成来看, 任何一项无形资产首先消耗一定量的物化劳动, 如开发某项专利, 在专利研究、实验、申请过程中, 企业所消费的财力、物力都表现在无形资产的价值构成中。其次, 无形资产更多的是消耗大量的活劳动及人力资源成本, 因此, 人力资本是绝对不能忽略的部分。一项计算机软件的开发, 虽然消耗一定数量的有形资产, 但更多的是开发软件人的劳动消耗, 如果对人力资源不加以确认和计量, 将会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对于人力资源的支出成本的计量问题, 可以根据人力资源能为企业带来的超额收益进行资本化来确认人力资源的价值, 这样也就符合了确认依据中成本能够计量的规定。

一直以来, 自创品牌由于其支出成本不能可靠计量, 被排除在无形资产之外。这种自创无形资产价值具体表现在该企业的获利能力超过了一般企业的获利水平。比如, 美国微软公司, 其账面价值远不及通用汽车一家的账面价值, 但其产值和利润却超过了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总和, 这不能不归功于微软公司的自创品牌, 由此可以看到, 如果不确认自创品牌, 会使很多高科技企业的价值不能得到全面反映。

另一方面, 企业最牢固、最有活力的基础是企业文化, 它决定了企业职工的价值观、精神风貌、工作态度、行为准则, 进而影响企业的形象和经营业绩, 可以说, 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与发展的一个基石, 然而我国企业对外披露的财务报表中却没有它的一席之地, 社会公众因而少了一个了解企业的重要窗口, 但是它的作用已经超过静态数据, 对企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 应该将企业文化合理计入企业自创无形资产。

(三) 设置合理的会计科目, 将企业自创无形资产研究与开发成本资本化。

我们可以设立一个中间过渡科目, 即“无形资产开发费用”。在无形资产研究开发阶段, 借记“无形资产开发费用”, 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在无形资产开发完成后, 如果开发失败, 或者市场上已经产生了更先进的技术使开发成果无法为企业带来超额收益, 则将“无形资产开发费用”中的金额转入当期损益;如果开发成功, 即开发的无形资产可以使用或销售, 并为企业带来超额收益, 则将“无形资产开发费用”中的金额和依法取得无形资产时发生的律师费、注册费一并转入“无形资产”科目, 即将开发费用资本化, 准确计算出自创无形资产的成本。具体做法是:

在无形资产账目下设“无形资产—研究支出”与“无形资产—开发支出”两个明细账, 目的是为了归集不同阶段的研发支出。在银行存款下, 开设一个“研究与开发支出基金”分类账户, 归集为项目准备的项目基金。由于自创无形资产在投入使用之后, 跟其他无形资产的账户处理没有太大差异, 因此在这里仅介绍自创无形资产形成阶段的会计处理方法。

(1) 启动研究与开发基金时:

借:银行存款—研究与开发支出基金

贷:银行存款

(2) 购买原材料或设备时:

借:原材料[或设备]

贷:银行存款—研究与开发支出基金

(3) 进入研究阶段, 归集研究阶段的支出:

借:无形资产—研究支出

贷:原材料 (应付工资、制造费用等)

(4) 研究阶段结束后, 根据项目评估的结果:如果项目进展顺利, 则将研究阶段归集的支出转入开发阶段:

借:无形资产—开发支出

贷:无形资产—研究支出

如果项目宣告失败, 则归集的费用记入当期费用:

借:管理费用

贷:无形资产—研究支出

(5) 进入开发阶段后, 根据所发生的费用及支出:

借:无形资产—开发支出

贷:原材料 (应付工资、累计折旧等)

(6) 开发结束后:

如果开发失败, 则将开发过程中归集的支出费用化:

借:管理费用

贷:无形资产—开发支出

如果获得成功, 则:

借:无形资产

贷:无形资产—开发支出

(四) 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科学性, 表外披露计量困难的自创无形资产。

对于用货币计量的自创无形资产, 应以定量的形式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中披露, 如专利权、商标权等;对于无法用货币计量的无形资产, 应以定性的形式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这种定量和定性信息相结合的披露方式, 体现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充分性、完整性, 如反映员工文化素质的学历、员工技术技能的职称、高层管理人员的工作经历、主要客户名单、网络域名等信息。对于自创无形资产在未来获利能力的不确定性, 也可用定性的方式谨慎地向会计信息用户作恰当的披露。

参考文献

[1]李百兴.论知识经济下自创无形资产价值的确认和计量模式[J].四川会计, 2000.4.

[2]朱雪峰.对在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确认和计量的思考[J].镇江市高等专科学院学报, 2009.9.

[3]孔玉生, 袁国民等.自创无形资产计价方法的探索[J].会计之友, 2004.5.

[4]喻晓宏, 夏李君.知识经济下自创无形资产确认探讨[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 2004.5.

[5]任郁楠, 章成蓉.知识经济下企业自创无形资产的计量[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 2006.1.

[6]马战明.自创无形资产价值的确认与计量[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5.

[7]冯静钏.浅议企业自创无形资产的计量问题[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 2004.9.

[8]桑向阳.论自创无形资产的会计确认[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2.24.

上一篇:护理百日咳患儿下一篇:教学中的课文复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