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删固定资产新旧准则比较

2024-06-11

勿删固定资产新旧准则比较(通用10篇)

勿删固定资产新旧准则比较 篇1

新旧固定资产准则比较分析

摘要:新旧固定资产准则在固定资产定义、初始计量、后续计量、处置、披露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分析差异对企业资产结构、权益、损益等经济事项的影响,以加深对新准则的理解和运用。同时,指出新固定资产准则的不足,提出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准则的建议。

关键词:企业会计准则;新准则;旧准则;比较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为更快地与国际会计接轨,我国自2001年和2006年先后两次颁布了会计准则。2006年颁布的会计准则对2001年颁布的会计准则进行了较大修改, 减少了企业在执行会计准则时的选择余地,缩小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距,将对我国企业的会计核算体系产生深远的影响。以下就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以下简称“新准则”)与2001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以下简称“旧准则”)进行差异比较,以探讨其优点、缺点和改进建议。

一、新旧固定资产准则的差异比较

从新旧准则的体例结构来看,旧准则分为引言、定义、确认、初始计量、折旧、后续支出、减值、处置、披露等。新准则将定义与确认合并为确认,折旧和后续支出合并为后续计量,取消减值,改由《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予以规定,调整为总则、确认、初始计量、后续计量、处置、披露等。通过调整,使新准则在结构上更加简洁。在具体内容上,对新旧准则差异分析如下:

(一)固定资产定义与范围方面的差异

基本采用了《国际会计准则第16号——不动产、厂场和设备》的相关定义,认为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明确固定资产应同时满足下列两个条件才能予以确认:一是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的计量。并且规定,与固定资产有关的后续支出,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旧准则从使用用途、使用期限、单位价值上对其定义,新准则则仅从使用用途、使用寿命两方面对其定义。在使用期限上,新准则引用了“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说法,比旧准则“使用年限超过一年”的说法更为妥当。同时,新准则规定:作为投资性房地产的建筑物,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新准则在固定资产的确认范围方面,由过去以国家硬性规定为主逐步向企业依据一定标准自主确定转变,并且取消了对固定资产单位价值的硬性限制,使得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资产进行分类,确定固定资产的目录,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二)固定资产初始计量方面的差异

新准则规定,固定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并且提出了公允价值的概念,对于抑制投资各方,特别是关联企业之间投资的恶意操纵和利润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1.购入固定资产的差异

旧准则没有涉及对“购买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的固定资产的计量,而新准则指出,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固定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除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应予资本化的以外,应当在信用期间内计入当期损益。

2.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融资租赁取得固定资产的差异

新旧准则关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融资租赁取得的固定资产的成本,应当分别按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和《租赁》确定”相同,但由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和《租赁》三准则和旧准则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故而在固定资产的计量方面出入也很大。例如,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第十条规定: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债权人应当对受让的非现金资产按其公允价值入账,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受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比照本准则第九条的规定处理。这就是说,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取得的固定资产,应以其公允价值入账。而不以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入账。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第三条: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1)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2)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均能够可靠计量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确定换入资产成本的基础,但有确凿证据表明,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更加可靠的除外。未同时满足本准则第三条规定条件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不确认损益。在涉及补价时,同样区分按公允价值和不按公允价值入账两种方式。而旧准则则

对换入的资产不区分是否按公允价值入账,均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固定资产其入账价值,在涉及补价的情况下,收到补价的一方还得确认收益。

3.企业合并取得固定资产的差异

新准则对企业合并取得的固定资产的计量按《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确定,而旧准则则指出,本准则不涉企业合并中取得的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

4.应当考虑弃置费用因素的固定资产

新准则规定确定固定资产成本时,应当考虑预计弃置费用因素。而旧准则不涉及。并且明确规定,对于特定行业的特定固定资产,比如石油天然气企业油气水井及相关设施的弃置、核电站核废料的处置等,应当考虑预计弃置费用因素,计入固定资产成本。规定企业在确定时应当考虑预计弃置费用因素。一般企业固定资产成本不预计弃置费用。

(三)固定资产后续计量方面的差异

1.折旧方面

新准则未对取得的固定资产从何时开始计提折旧的规定,只规定固定资产应当按月计提折旧,并根据用途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者当期损益。旧准则规定:固定资产应当按月计提折旧,并根据用途分别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当期费用。企业在实际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提折旧,从下月起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仍提折旧,从下月起停止计提折旧。

2.后续支出方面

新准则规定与固定资产有关的后续支出,符合本准则第四条规定的确认条件的,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不符合本准则第四条规定的确认条件的,应当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企业根据本准则第六条的规定,将发生的固定资产后续支出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应当终止确认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而旧准则规定:与固定资产有关的后续支出,如果使可能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超过了原先的估计,如延长了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或者使产品质量实质性提高,或者使产品成本实质性降低,则应当计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其增计金额不应超过该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

3.减值准备的计提方面

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处理。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明确规定:可收回金额的计量结果表明,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而旧准则规定:如果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企业应当按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并计入当期损益。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如果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价值又得以恢复,应当按照固定资产价值恢复后的账面价值,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因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而调整固定资产折旧额时,对此前已计提的累计折旧不作调整。如果有迹象表明以前期间据以计提固定资产减值的各种因素发生变化,使得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大于其账面价值,则以前期间已计提的减值损失应当转回,但转回的金额不应超过原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并且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的改变应当作为会计估计变更,即这些改变应当采用未来适用法,不需要进行追溯调整。但是,企业在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进行复核时,使用寿命预计数、预计净残值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的,应当调整固定资产使用寿命、调整预计净残值,不作为会计估计变更。

(四)固定资产处置方面的差异

新准则规定了固定资产终止确认的条件:该固定资产处于处置状态或该固定资产预期通过使用或处置不能产生经济利益。同时规定:企业持有待售的固定资产,应当对其预计净残值进行调整。而旧准则不涉及这方面的规定。(五)固定资产披露方面的差异

旧准则规定对已承诺将为购买固定资产支付的金额;暂时闲置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已退废和准备处置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进行披露。新准则未作上述披露要求。

二、新旧固定资产准则差异对有关经济事项的影响

(一)对资产结构的影响

新准则对固定资产预计的处置费用以折现金额计入了固定资产的成本,将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后续支出确认为固定资产,与旧准则相比较,差异会使固定资产在新准则的计量结果增大,导致企业的资产结构发生变化,使长期资产的比重提高。

(二)对所有者权益的影响

新准则重新定义了预计净残值,强调了现值的概念,同时,固定资产的计量结果增大,与旧准则比较,差异会使企业各期计提的折旧

额增加,导致各期的支出、费用增加,最终使企业的收益水平及所有者权益金额降低。

(三)对损益的影响

新准则明确规定固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的会计期间不得转回,有利于防止企业利用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来操纵利润,“堵”死了企业一种违法的操作手段。

三、新固定资产准则的不足

新固定资产准则的规定在某些方面强制性减缓,指导性、灵活性增强,无疑是一大进步。但是,这些指导性、灵活性,将会导致会计人员对固定资产业务判断不够准确,给会计实务带来一定的难度。

(一)关于固定资产的定义

在固定资产的定义上,新准则只给出两条判断标准,取消了价值判断标准。强调企业根据自身生产经营特点和市场情况来确认固定资产,充分利用市场达到优化配置资源的目的。表面上看,给企业判断固定资产以更大的灵活性,但是如果会计人员难以判断准确,特别容易将“固定资产”和“包装物及低值易耗品”混淆,很有可能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手段。

(二)关于固定资产折旧

在折旧方面,新准则未规定对取得固定资产从何时开始计提折旧,使得会计工作人员无法确定对新增固定资产和报废处置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时间。

(三)关于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判断

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通常包括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日常修理费、大修理费用、更新改造支出、房屋的装修费用等。对于固定资产发生的更新改造支出、房屋装修费用等,新准则规定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同时,将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扣除;不符合确认条件的,应当在发生时计入当期管理费用。在会计实务中会计人员有时很难划分清楚,从而导致利润不实。

(四)关于折现率的确定

新准则从三个方面涉及到折现的问题:对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的以购买价款的现值确定固定资产成本、弃置费用和预计净残值。这就需要确定折现率,让会计人员难于把握确定一个合适的折现率。

(五)关于捐赠和盘盈固定资产计量

新准则没有涉及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和盘盈的固定资产的计量,使得会计人员遇到企业接受捐赠和盘盈固定资产时无法确定其账面价值。

四、建议

我国会计准则的修改,标志着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接轨的重大突破。虽然当前执行的新固定资产准则在指导性、灵活性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仍然存在着以上不足。针对不足提出建议:

1.根据新准则关于固定资产的判断标准,制定详细的划分方法,为确认固定资产提供依据,从而规范企业固定资产的核算。2.在计提折旧的时间上,建议按照原准则的规定确定,即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提折旧,下月起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仍提折旧,下月起停止计提折旧;或者确定一个其他统一的方法,便于企业统一遵守。

3.对于固定资产后续支出中的更新改造支出、房屋装修等两类费用,本文认为在一般情况下确认为固定资产成本。因为在实际工作中,这两类费用发生后都会使固定资产延长使用寿命。当然,如果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失败,则可将其支出计入当期管理费用。4.折现率的确定可借鉴《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的规定,可以采用租赁内含利率、租赁合同规定的利率、同期银行贷款利率作为折现率,来确定固定资产成本、弃置费用和预计净残值。当然,以这些利率作为折现率的时候,应当注意其公允性。

5.关于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和盘盈的固定资产的计量,本文建议可以区别不同情况进行计量,按照公允原则确定其成本。固定资产有账面价值的,按照账面价值计量;没有账面价值的,或按照重置成本计量,或按照可变现净值计量,或按照现值计量,并充分考虑公允性,使其价值尽量符合实际。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2003[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2]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3]张宁.新旧〈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比较[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4]吴巧玲.新旧固定资产准则的差异比较[J].商业会计,2006,(12).[5] 宋丽丽.新旧固定资产准则的变动分析[J].时代经贸:理论版,2007,(1).

勿删固定资产新旧准则比较 篇2

一、新固定资产准则的优点

财政部于2006年2月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与2001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相比, 具有较大的优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准则结构更加简洁。

旧准则分为引言、定义、确认、初始计量、折旧、后续支出、减值、处置、披露等。新准则将定义与确认合并为确认, 折旧和后续支出合并为后续计量, 取消减值, 改由《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予以规定, 调整为总则、确认、初始计量、后续计量、处置、披露等。通过调整, 使新准则在结构上更加简洁。

2.固定资产的概念和范围重新进行了界定。

在固定资产的概念上, 取消了定义固定资产的价值标准, 引用了“使用寿命超过一年"的说法, 基本采用了《国际会计准则第16号——不动产、厂场和设备》的相关定义, 认为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明确固定资产应同时满足下列两个条件才能予以确认:一是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的计量。并且规定, 与固定资产有关的后续支出, 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 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 应当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3.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进一步明确。

新准则规定, 固定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 并且提出了公允价值的概念, 对于抑制投资各方, 特别是关联企业之间投资的恶意操纵和利润转移具有重要意义。并分别规定了不同情况的计量依据:外购固定资产的成本, 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自行建造固定资产的成本, 由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构成;投资者投入固定资产的成本, 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 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企业合并和融资租赁取得的固定资产的成本, 应当分别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确定。并且明确规定, 对于特定行业的特定固定资产, 比如石油天然气企业油气水井及相关设施的弃置、核电站核废料的处置等, 应当考虑预计弃置费用因素, 计入固定资产成本。规定企业在确定时应当考虑预计弃置费用因素。一般企业固定资产成本不预计弃置费用。

新准则对于以一笔款项购入多项没有单独标价的固定资产, 规定要按照各项固定资产公允价值比例对总成本进行分配, 分别确定各项固定资产的成本。

新准则认为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 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 固定资产的成本应当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 除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应予资本化的以外, 应当在信用期间内计入当期损益。并且规定应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借款费用,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处理。

4.固定资产后续计量方面更具有指导意义。

在后续支出方面, 新准则规定, 固定资产发生后续支出时, 其确认原则与初始确认固定资产的原则相同, 即该固定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的计量。发生的后续支出只要符合以上两个特征, 则应将其计入该项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

新准则只规定固定资产应当按月计提折旧, 并根据用途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者当期损益。并规定, 企业应当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 合理选择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 主要有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取消了固定资产减值的规定, 改由《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界定。而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规定, 企业应当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并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 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新准则规定, 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 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一经确定, 不得随意变更。并且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的改变应当作为会计估计变更, 即这些改变应当采用未来适用法, 不需要进行追溯调整。但是, 企业在每年年度终了, 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进行复核时, 使用寿命预计数、预计净残值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的, 应当调整固定资产使用寿命、调整预计净残值, 不作为会计估计变更。

5.增加了固定资产处置的新规定。

新准则规定了固定资产终止确认的条件:一是该固定资产处于处置状态;二是该固定资产预期通过使用或处置不能产生经济利益。同时规定:企业持有待售的固定资产, 应当对其预计净残值调整。

6.减少了固定资产披露方面的规定。

旧准则规定对于已承诺将为购买固定资产支付的金额, 暂时闲置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 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 已退废和准备处置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进行披露。新准则未作上述披露要求。

二、新准则的不足之处

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和实施, 无疑对我国会计工作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 根据会计理论和实际工作来看, 新固定资产准则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将制约会计理论和实际工作的健康发展。其不足之处有:

1. 新准则没有涉及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和盘盈的固定资产的计量, 使得会计人员遇到企业接受捐赠和盘盈固定资产时无法确定其账面价值。

2. 关于折现率的确定。新准则从三个方面涉及到折现的问题:对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的, 以购买价款的现值确定固定资产成本、弃置费用和预计净残值。这就需要确定折现率, 让会计人员难于把握确定一个合适的折现率。

3. 关于后续支出的判断问题。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通常包括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日常修理费、大修理费用、更新改造支出、房屋的装修费用等。对于固定资产发生的更新改造支出、房屋装修费用等, 新准则规定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 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 同时将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扣除;不符合确认条件的, 应当在发生时计入当期管理费用。在会计实务中会计人员有时很难划分清楚, 从而导致利润不实。

4.在折旧方面, 新准则未规定对取得固定资产从何时开始计提折旧, 使得会计工作人员无法确定对新增固定资产和报废处置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时间。

5. 在固定资产的定义上, 新准则只给出两条判断标准, 取消了价值判断标准。强调企业根据自身生产经营特点和市场情况来确认固定资产, 充分利用市场达到优化配置资源的目的。表面上看, 给企业判断固定资产以更大的灵活性, 但是如果会计人员难以判断准确, 特别容易将“固定资产”和“包装物及低值易耗品”混淆, 很有可能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手段。

三、几点建议

我国会计准则的修改, 标志着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接轨的重大突破。虽然当前执行的新固定资产准则在指导性、灵活性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但仍然存在着以上不足针对不足提出建议:

1.关于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和盘盈的固定资产的计量, 本文建议可以区别不同情况进行计量, 按照公允原则确定其成本。固定资产有账面价值的, 按照账面价值计量;没有账面价值的, 或按照重置成本计量, 或按照可变现净值计量, 或按照现值计量, 并充分考虑公允性, 使其价值尽量符合实际。

2.折现率的确定可借鉴《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的规定, 可以采用租赁内含利率、租赁合同规定的利率、同期银行贷款利率作为折现率, 来确定固定资产成本、弃置费用和预计净残值。当然, 以这些利率作为折现率的时候, 应当注意其公允性。

3.对于固定资产后续支出中的更新改造支出、房屋装修等两类费用, 本文认为在一般情况下确认为固定资产成本。因为在实际工作中, 这两类费用发生后都会使固定资产延长使用寿命。当然, 如果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失败, 则可将其支出计入当期管理费用。

4.在计提折旧的时间上, 建议按照原准则的规定确定, 即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 当月不提折旧, 下月起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 当月仍提折旧, 下月起停止计提折旧;或者确定一个其他统一的方法, 便于企业统一遵守。

5.根据新准则关于固定资产的判断标准, 制定详细的划分方法, 为确认固定资产提供依据, 从而规范企业固定资产的核算。

摘要:文章介绍了我国财政部2006年颁布的固定资产准则的主要优点, 分析了其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距和对会计实务工作的影响, 提出了完善固定资产准则的建议。

关键词:固定资产,准则,国际会计准则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2006.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2].企业会计准则2003.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勿删固定资产新旧准则比较 篇3

【关键词】会计准则 无形资产 研发支出

在企业里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和大型企业中,无形资产价值在所在企业总价值中所占比例大大增加。在此情况下,对无形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就显得尤为重要。购入、投资者投入、接受捐赠、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式取得的无形资产,在无形资产取得时都有一个确认的入账价值。因此,在新旧会计准则中,以上述方式取得的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是基本一致的,无形资产确认的入账金额与各自最初开发的初始成本有关。而对企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入账价值的确认,一直以来就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在无形资产新准则中,终于有了相对明确而准确的无形资产的计价确认。本文就对新旧会计准则中企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入账价值的确认问题进行探讨。

一、现行会计准则中,自创无形资产入账价值的确认存在的问题

对于许多企业自创的无形资产,理论上应当包括企业为取得这些资产而发生的全部支出,但由于实际支出的难以计量,按我国现行会计制度规定,自创无形资产的成本仅包括自制成功并依法取得注册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支出。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支出,全部记入当期损益。

1、自创无形资产入账价值的确认违背了会计核算可靠性原则。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经济业务。无形资产在研究开发过程中,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有许多成本是能够可靠计量的,按现行核算制度,在开发研究阶段,开发成本的全部费用化会导致财务报表上的期末资产和本期利润偏小,而开发成功的当期,又会使当期利润大幅虚增。无形资产入账价值不能真实地反映无形资产实际成本。

上述自创无形资产入账价值的确认违背了会计核算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在研究开发过程中的支出,其经济效益与几个会计年度相关,无形资产的开发费用符合资本性支出定义,却由于支出难以计量而将其费用化,显然是不准确的。

上述自创无形资产入账价值的确认也违背了会计核算的收入费用配比原则。一旦开发成功,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与按账面摊销的费用不配比。无形资产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只是无形资产价值的小部分,开发研究费用才是其价值的大部分。

2、对自创无形资产价值的确认不利于鼓励企业进行研究开发和科技创新。企业研究开发无形资产投入越多,利润越低,资产的账面价值越低,从而影响企业研究开发的积极性,阻碍科技进步。

3、现行准则中,对自创无形资产价值的确认不符合国际惯例。国际会计准则中,无形资产研究开发费用并未完全费用化或完全资本化,而是分成了两个阶段,研究阶段的费用和开发阶段的费用分别进行处理。

二、新会计准则中自创无形资产入账价值的确认发生了十分显著的变化

新准则借鉴国际会计准则,把企业内部用于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区分为研究阶段的支出和开发阶段的支出两部分,并规定把研究阶段的支出费用化,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而开发阶段的支出可以资本化,在同时满足准则所列出的一系列条件时,确认为无形资产。这些变化正是新准则相对完善的体现。

1、新准则关于自创无形资产研究开发费用的确认方法趋同于国际会计准则。因为随着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改组的完成,会计准则的全球趋同似乎已成定局。目前国际上对研究与开发费用的处理有三种不同的意见:国际会计准则认为研究费用应当计入损益,而开发费用则应资本化;英国会计准则认为,研究与开发费用在符合一定条件时可以资本化;而美国会计准则主张将其计入当期损益。无形资产的研究阶段,是为进一步的开发活动进行资料及相关方面的准备,已进行的研究活动将来是否转入开发,开发后是否会形成无形资产等均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在这一阶段不会形成阶段性成果。因此,在我国新准则中规定,研究阶段的有关支出,在发生时应当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相对于研究阶段而言,开发阶段在很大程度上具备了形成一项新产品或新技术的基本条件。在我国新准则中规定,若企业能够证明开发支出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及相关支出资本化确认的条件,就可将其确认为无形资产。而开发支出资本化的条件包括:第一,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第二,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第三,无形资产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本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的,应当证明其有用性。第四,有足够的技术、财务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第五,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这些开发支出资本化的确认条件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也是非常一致的。新准则关于自创无形资产研究开发费用的确认方法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惯例的接轨。在新准则基础上,中国将在几年后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将加快我国国内企业海外上市的步伐。

2、新会计准则关于自创无形资产入账价值的确认方法真实地反映了无形资产的实际创建价值。在以后各个受益期对无形资产价值进行摊销和提取无形资产的减值准备,就体现了会计核算收入与费用之间的配比原则,这就使整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都能得到全面如实反映,有助于报表的使用者正确地评价企业的资产,提高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进而提升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使投资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3、新会计准则关于自创无形资产内部研究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科学合理。企业自行开发无形资产发生的研发支出,无论其是否满足资本化确认条件,均应先在“研发支出”科目中归集,会计期末,对于不符合资本化确认条件的研发支出,转入当期“管理费用”;符合资本化确认条件但尚未完成的开发费用,继续保留在“研发支出”科目中,待开发项目完成达到预定用途形成无形资产时,再将其发生的实际成本转入无形资产。该会计处理方法,使内部研发形成的无形资产的成本,由可直接归属于该资产的创造、生产并使该资产能够以管理层预定的方式运作的所有必要支出组成。会计处理过程简单易行,便于操作。

4、新会计准则关于自创无形资产入账价值的确认方法有利于鼓励企业从事科技创新。加大无形资产研究开发的投资力度,加速智力成果的运用和转化,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新准则中自创无形资产入账价值的确认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极大挑战

1、接受新准则首先意味着需要评估准则的变更可能产生的影响。比如,自创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费用从原准则改为按新准则进行处理,对企业以前年度和当前会计期间的损益有无影响,影响的金额多大,企业会计人员要做出正确地评估,从而做出关键的决策,制定相应的适合企业自身会计政策体系,这样,新的会计准则才能真正融入企业的财务报告流程和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而这种评估对会计人员来说,是相当困难的。在新准则中也没有具体的操作指南。

2、新准则在实际应用时要把企业自创无形资产的研发活动截然区分为研究与开发两个阶段。尤其是对于本身并不精通科学技术的会计人员来说,要正确地区分研究阶段的支出和开发阶段的支出,其难度是显而易见的。又如,新准则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同时满足本文上述所说的五个条件的,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但这五个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在实践中难以客观地加以判断。再比如,因为在实践中对同一种情况,不同的会计人员可能产生不同的职业判断,新准则的这些规定在客观上为企业的盈余管理提供了相当的空间:企业可以把更多的支出归入研究阶段的支出,“合理”地将其费用化来“隐藏利润”;也可出具一系列的证明文件合法地把开发阶段的支出确认为无形资产,从而调高当期利润。对此,审计人员和监管部门似乎很难有所作为。因此,本文认为,应该制订更为完善、更为细化的无形资产会计准则,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费用项目进行较为详细地分类,制定客观的判断标准,也不能将研究阶段的支出一概费用化,而将开发阶段的支出有的资本化,必须按照客观的评价标准正确做出判断。

3、企业的科研、技术开发工作是一项连续持久的长期工作。一项无形资产的研制可能经历多次失败最终还未获得成功,在新准则下,多次研发过程中的支出计入当期的“研发支出”会计科目,最终确认研发失败时,将研发支出一次确认为失败当期的“管理费用”,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和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因此,本文认为:在设置“研发支出”账户的同时,应设置“研究开发失败准备”账户,作为“研发支出”的备抵账户,核算企业按期计提的研究开发失败准备金。具体会计处理方法:首先,按一定比例分期计提研究开发失败准备金时,借记“管理费用”,贷记“研究开发失败准备”。其次,研究开发成功时,先将已计提的研究开发失败准备冲转,然后按该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所发生的全部费用减去已计提研究开发失败准备的净额进行资本化。即借记“研究开发失败准备”,贷记“研究开发”(已计提研究开发失败准备部分),同时,借记“无形资产”,贷记“研究开发”(全部研究开发费用减去已计提研究开发失败准备的净额)。再次,若研究开发失败,则转销“研究开发”账户中的全部支出。借记“管理费用”(未计提研究开发失败准备部分)、借记“研究开发失败准备”(已计提研究开发失败准备部分),贷记“研究开发”(总额)。

4、还应当增加自创无形资产的核算内容。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的种类越来越丰富多彩,在新准则中,对企业自行创建的所有无形资产,比如自创的商誉等,都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其价值。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新旧准则中自创无形资产入账价值的确认方法的比较,新准则在总体上都有全面性和完善性的优点,并能促使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同时反映了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但在以后的会计实践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根据以上分析,也能看到新准则中仍有一些地方需要改进。对此建议如下:第一,要对准则变更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正确评估。第二,应对无形资产研发阶段的费用项目进行较为详细地分类,以便于实务操作。第三,应对无形资产的研发按期计提研究开发失败准备金。第四,应拓宽自创无形资产的核算范围。

新会计准则只有在会计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才能对企业自创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进行正确地确认,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真实性,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M],上海证券交易所,2006.

[3]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制度讲解[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新旧会计准则的比较分析 篇4

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会计准则,为什么为产生新会计准则,它产生的意义以及影响。新会计准则产生于2006年,那么新旧准则的比较要搜索的文献就定位于2006年以后。

其次,既然是比较,那么重于检索新旧会计的差别,这些差别产生的意义。

最后,分析在于旧会计准则的缺陷以及新会计准则对会计乃至整个经济领域所带来的影响和重大意义。

1百度

检索式

新旧会计准则 比较 分析

结果

找到相关网页约208,000篇

新旧会计准则的比较分析【邓蓉晖】 正文

2006年2月,国家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体系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的新理念,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趋同,首次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有机统一体系,并为改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了有益借鉴,实现了我国企业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突破。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三个部分构成。和旧的会计准则相比,新准则从基本会计准则到具体会计准则都作了较大的改动。2.cnki

检索式 新旧会计准则 比较 分析

结果:文献量 6 新旧会计准则的比较分析 作者赵玲莉;尹晓莉

正文

2006 年2 月15 日,财政部发布了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下文简称“新会计准则体系”和审计准则体系。其中,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包括1 项基本准则和38 项具体准则。同时要求2007 年1 月1 日首先在上市公司中

3.超星

检索式 新旧会计准则 比较 全文检索 结果 相关的图书 4 种

准则精解  正文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并相应调整变更的期初留存收益以及会计报表的相关项目.。如果提供比较会计报表,对于比较会计报表期间的会计政策变更,应当调整比较期间各期的净损益和有关项目

20x5年1月1日,根据该固定资产的状况及技术发展趋势判断该项管理用设备的使用年限为6年。分析:经分析,此事项属会计估计变更,会计处理采用未来适用法。原会计估计下年折旧额=2000...按照国家发布的相关会计处理规定进行处理。例如,2007年企业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时,为保证新旧会计准则体系的平稳过渡和政策衔接,企业应按一《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4.谷歌高级搜索

检索式新旧会计准则 比较 分析 “新旧会计准则的比较分析” 获得 41 条结果

正文

新旧会计准则的比较分析 本文作者(赵玲莉 尹晓莉)。

摘要: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顺应了中国经济快速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需要,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的理念,初步做到了与国际核算准则趋同,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建设的又一次新的跨越和历史性的突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通

过对新旧会计准则体系中相关内容对比、学习和理解,从多个方面谈了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的突破和意义。

5.中经网 标题搜索

检索式 会计准则 共有273条记录

正文

基于游说的会计准则变迁研究 作者 李宁 在我国会计准则变迁的进程中,政府之外的利益相关者对会计准则“理智的冷漠”让诸多学者深感困惑.本文借鉴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通过会计准则变迁理论的发展演进,发现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总是会计准则变迁的重要推力。

6.国研网 关键字搜索

检索式 新会计准则 对比

搜索结果 共搜索到大约 22400 条记录 由于检索结果过多,内容过杂 更正搜索

检索式 新会计准则 比较

搜索结果

共搜索到大约 4 条记录

关键字:会计准则,新旧会计准则,比较分析

事业单位新旧会计准则比较 篇5

1月1日,我国事业单位就要开始实行《新规则》了,这标志着我国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将要进去一个新的纪元。随着社会资源大量被占用和消耗,已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社会各方面矛盾日益变得激烈,在这种严峻的形式下,《新规则》的及时推出起到了强心针和润滑剂的作用,政府明确的表明其非营利性的特性以及主动要求全社会监督的态度,将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对于全社会的稳定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丹.浅谈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弊端及完善建议[J].黑龙江科技信息;09期

[2]孙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11期

[3]王园.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进建议[J].今日科苑;期

[4]胡锦.对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问题的探讨[J].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1期

新旧会计准则1号20号差异比较 篇6

最近在帖子中看到,有同学因为面试时被问到新旧会计准则有何变化而被难倒,被面试官内心鄙视这个中级职称是如何考出来的。我看了很感概,替这位同学不平也替其惋惜。惋惜他平时没有太用心去学习新政策的变化。但面试官不能因为那位同学没有回答出来,就全盘否定他的所有业务能力更怀疑别人证书的真实性,这就有些过了。

由于新会计准则是从201月1日实施,在此之前考试的教材沿用的仍然是原先的会计准则。虽然会计人员有后续教育。记得上海2007年和的后续教育,主要讲解的就是新旧会计准则的差异,内外资所得税合并后的新政策内容。不过估计上课的同学前学后忘。虽然在实际操作中会引用新的政策和准则,但要他系统的回答别人,估计很多数人会卡住。毕竟,很多人只是在工作中有意识的用到某些知识点,并没有想过要去系统的整理出一套思路来,然后还得系统得回答别人,更何况38项具体准则涵盖了多少行业,平时大家又实际用得到多少呢?。

勿删固定资产新旧准则比较 篇7

1 无形资产的适用范围

旧准则中的“无形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或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既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可辨认无形资产, 也包括商誉等不可辨认无形资产。而新准则中的“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与旧准则相比, 新准则强调了无形资产的“可辨认性”特征, 这样就把企业自创的商誉以及企业内部产生的品牌、报刊名等排除在无形资产之外了。这样就使得我国无形资产的会计确定、计量和报告同国际上的通例具有了可比性, 也有利于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化的竞争, 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 研究开发费用的费用化和资本化会计处理的修订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 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就必须加强研究和开发工作。企业进行内部研究项目的开发, 必须投入人力和物力, 发生各种支出。而对这些支出的核算, 旧准则中规定“企业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 其入账价值应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确定;依法申请取得前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 应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这样处理必然引起开发阶段利润的下降, 管理者不愿因为业绩下降而引起投资者不满, 于是就减少开发经费支出, 这样短期利润数字可能比较好看, 但却损害了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新准则对研究开发费用的费用化进行了修订, 研究费用依然是费用化处理, 进入开发程序后, 对开发过程中的费用如果符合相关条件可以资本化。这就要求企业能正确划分研究与开发两个阶段, 才能正确确定费用化与资本化的支出。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研究阶段, 其最大的特点在于探索性, 已进行的研究项目将来是否会转入开发、开发后会否形成无形资产等, 均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该阶段的支出不能资本化自然是合理的。而开发费用的资本化, 可以减轻管理者在开发阶段的利润指标压力, 从而提高企业在开发投入上的热情, 促使企业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 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促使企业的业绩及现金流实现长期的同向增长, 使公司进入良性循环周期, 提高企业价值水平。

3 增加了不确定使用寿命的无形资产

旧准则未规定无使用寿命的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新准则增加了不确定使用寿命的无形资产。根据可获得的相关信息判断, 如果无法合理估计某项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的, 应将其作为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进行核算, 并对其进行了规定“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是指该无形资产无法预见其为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 对于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 在持有期间内不需要进行摊销, 但应当在每个会计期间进行减值测试。”这样做有可能改变企业的资产和损益情况。

4 无形资产摊销的变化

旧准则规定, 无形资产的成本应自取得当月起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分期平均摊销。而新准则规定, 企业摊销无形资产, 应当自无形资产可供使用时起至不再作为无形资产确认时止, 按照反映与该项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进行摊销, 无法可靠确定预期实现方式的, 应当采用直线法摊销。新准则还增加了每年年末对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以及摊销方法进行复核的规定, 以及在每个会计期间对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进行复核的规定。一旦发现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及摊销方法与以前估计不同, 可以及时调整, 使会计处理更加符合当前的经济实质, 比较客观地反映无形资产的摊销额及账面价值。

5 无形资产初始计量的变化

新旧准则对不同渠道取得的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均作出了规定, 但是, 构成无形资产成本的内容发生了一些变化, 具体概括如下:

(1) 外购的无形资产。

旧准则指出, 购入的无形资产以实际支付的价款作为入账价值。新准则规定更全面。首先, 规定了外购无形资产的成本应包括的内容, 指出外购无形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进口关税和其他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项资产达到预定用途所发生的其他支出。其次, 新准则又进一步规定, 对于购入无形资产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价款, 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 无形资产的初始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 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 除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应予资本化的以外, 应当在信用期间内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 计入当期损益。

(2) 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

根据旧准则, 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的成本只包括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而根据新准则, 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的成本包括自满足无形资产确认的三个条件和追加的确认条件后至达到预定用途前所发生的支出总额。

(3) 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

根据旧准则, 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以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作为入账价值;但企业为首次发行股票而接受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 应以无形资产在投资方的账面价值作为入账价值。而新准则规定, 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应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作为成本, 但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4)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政府补助和企业合并取得的无形资产的成本, 应当分别按照相关准则确定。

6 无形资产的披露

无形资产新旧准则差异分析 篇8

关键词:无形资产 新旧准则 分析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知识创新步伐的不断加快,企业资产中无形资产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加强对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显得非常重要。《企业会计准则6号—无形资产》(以下简称新准则),对规范无形资产会计核算和管理起到重要指导作用。新准则对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以及相关信息的披露,都作了明确的规定。相对于2001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以下简称旧准则),两者主要差异如下:

1 无形资产定义不同

旧准则规定“无形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并将无形资产分为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可辨认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不可辨认无形资产指商誉。

新准则规定“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与旧准则相比,新准则对无形资产的定义强调了几点:①对无形资产的持有目的没有局限在生产商品或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三个方面,强调的是“拥有或控制”;②取消了时间长短的限制。没有将无形资产局限为长期资产,原因是有些无形资产并不一定使企业的收益年限超过1年;③强调确认无形资产应是可辨认的。这样就把企业自创的商誉以及企业内部产生的品牌、报刊名等排除在无形资产之外了。

2 研究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不同

旧准则规定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其入账价值应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确定;依法申请取得前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应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

新准则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对企业自行研发项目要求区分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研究阶段的支出全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符合条件的予以资本化,确认为无形资产,不符合条件的计入当期损益。如果确实无法区分研究阶段的支出与开发阶段的支出,应将其所有的研发费用全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这样有条件地允许部分开发费用资本化,有利于企业加大对研发新技术的投资,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能更客观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3 无形资产初始计量不同

新旧准则对不同渠道取得的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均作出了规定,但是,构成无形资产成本的内容发生了一些变化,具体概括如下:

3.1 外购的无形资产成本 旧准则规定:购入的无形资产,应以实际支付的价款作为入账价值。

新准则规定:外购无形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项资产达到预定用途所发生的其他支出。购买无形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的,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无形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除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应予资本化的以外,应当在信用期间内计入当期损益。相比之下,旧准则在购入无形资产成本的计量上不考虑现值因素,新准则对分期付款购入的无形资产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

3.2 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 根据旧准则,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的成本只包括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

根据新准则,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的成本包括自满足无形资产确认的三个条件和追加的确认条件后至达到预定用途前所发生的支出总额。

3.3 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 旧准则规定: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应以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作为入账价值;但是为首次发行股票而接受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应以该无形资产在投资方的账面价值作为入账价值。

新准则规定: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新准则对投入的无形资产成本计价上引入了公允价值概念,体现了公平、公允性。

4 无形资产摊销不同

4.1 摊销范围不同。旧准则规定,无形资产的成本,应自取得当月起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分期平均摊销。也就是说所有的无形资产都要摊销。新准则增加了不确定使用寿命的无形资产。根据可获得的相关信息判断,如果无法合理估计某项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的,应将其作为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进行核算,并对其进行了规定“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是指该无形资产无法预见其为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对于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在持有期间内不需要进行摊销,但应当在每个会计期间进行减值测试。”也就是说新准则对无形资产是否摊销,取决于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是否为有限为前提。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其摊销金额应当在使用寿命内系统合理摊销;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但应当在每个会计期间进行减值测试。企业在取得无形资产时应分析其使用寿命,才能决定无形资产是否摊销及摊销期限。

4.2 摊销的方法不同。旧准则规定的是单一的直线法,无形资产成本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分期平均摊销。新准则规定,企业可以根据预期消耗该项无形资产所产生的未来利益选择摊销方法。允许企业选用不同的摊销方法,使得无形资产的摊销更灵活,更合理。而对于无法可靠确定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的,则仍采用直线法摊销。

4.3 摊销的基数不同。旧原准则中规定的是按无形资产的成本摊销,不考虑残值。而在新准则中则规定无形资产的应摊销金额为其成本扣除预计残值后的金额。已计提减值准备的无形资产,还应扣除已计提减值准备累计金额。同时规定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其残值应当视为零,但排除两种特殊情况:①有第三方承诺在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购买该无形资产;②可以根据活跃市场得到预计残值信息,并且该市场在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很可能存在。新准则在无形资产摊销额的确认上引入了预计残值概念。

4.4 摊销计入的会计科目不同。旧准则对无形资产的摊销金额一律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新准则规定无形资产的摊销金额一般计入当期损益,但如果某项无形资产是专用于某些产品或其他资产的,其摊销金额应当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

4.5 摊销核算的科目不同。旧准则规定无形资产的摊销在“无形资产”科目内核算;新准则规定,无形资产的摊销在“累计摊销”科目内核算。

4.6 新的会计准则体系增加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资产减值准则明确规定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不得转回。

5 无形资产的披露不同

旧准则披露只有三条:①各类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②各类无形资产当期期初和期末账面余额。变动情况及其原因;③当期确认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新准则的披露要求有五条:①无形资产的期初和期末账面余额、累计摊销额及减值准备累计金额。②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其使用寿命的估计情况;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其使用寿命不确定的判断依据。③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④用于担保的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当期摊销额等情况。⑤计入当期损益和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支出金额。

显然,新准则要求披露的内容更广,能更好的反映企业无形资产的真实情况,更好地满足会计报表使用者对企业无形资产信息的需求,对投资者分析企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对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影响更有帮助。

参考文献:

[1]周建丽.无形资产新旧准则之比较.

[2]姜娟娟.形资产新旧准则的变化与比较.

勿删固定资产新旧准则比较 篇9

关健词:会计准则;融资租赁;差异分析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6-0131-02

我国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21号-租赁》(以下简称新准则)中有关融资租赁中承租人的会计处理与2001年1月18日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租赁》(以下简称旧准则)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是融资租赁中承租人对租赁资产的入账价值的确定等。

一、承租人对租赁资产的入账价值的确定

依据旧准则,租赁期开始日,承租人租入资产的入帐价值是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原帐面价值和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两者中的较低者,长期应付款的入帐价值是最低租赁付款额,两者的差额记为未确认融资费用。最低租赁付款额=承租人应当支付的各种款项(或有租金和履约成本除外)+由承租人或与其有关的第三方担保的资产余值。但是,如果承租人有购买租赁资产的选择权,行使选择权时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预计将远高于事先约定的购买价格,租赁开始日就可以确认承租人将行使这项选择权,则最低租赁付款额也应包括购买价格。资产余值是指租赁开始日估计的租赁资产在赁期届满时的公允价值。

依据新准则,租赁期开始日,承租人租入资产的入帐价值是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和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的较低者,长期应付款的入帐价值是最低租赁付款额,差额计入未确认融资费用。

二、不同情况下租赁资产入账价值的差异分析

从新旧会计准则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其区别主要是融资租赁资产的入账价值不同,进而对当期损益产生不同的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一)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原账面价值均高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

这种情况下,资产的原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均高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时,新旧准则对融资租赁资产入账价值相同,从而,对当期损益的影响也相同,不会产生任何差异。此时,出租人的租赁内含利率为折现率,也是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率。

(二)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原账面价值均低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

例1:2008年1月1日,a公司与b公司签订了一份设备融资租赁合同。租赁合同规定:租赁期开始日为2008年1月1日;租赁期为3年,每年年末支付租金1000000元;租赁期届满,机器设备的估计残余价值为200000元,其中a公司担保余值为100000元,未担保余值为100000元。该机器设备于2008年1月1日运抵a公司,当日投入使用;a公司采用年限平均法折旧,于每年年末一次确认融资费用并计提折旧。假定该机器设备为全新生产线,租赁开始日的公允价值为3000000元;其原账面价值为2900000元。租赁内含利率为6%。2010年12月31日,a公司将该机器设备归还给b租赁公司。

(一)此时,根据新准则规则,承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作为租入资产的入帐价值,将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的入帐价值,其差额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由于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作为入账价值的,所以应当重新计算分摊率作为实际利率。该实际利率是使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与租赁资产公允价值相等的折现率。

a公司的帐务处理如下:

(1)2008年1月1日,租入固定资产

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a(p/a,i,n)+f((p/f,i,n)=1000000×2.673+100000×0.8396=2756960(元)。

因为租赁开始日的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为2700000元;低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2756960元,所以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入帐价值为2700000元。其实际利率计算如下:1000000×(p/a,i,3)+100000×((p/f,i,3)=2700000可计算出实际利率为7.12%。

会计分录如下:

借: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2700000

未确认融资费用400000

贷:长期应付款3100000

(2)2008年12月31日,支付租金、分摊融资费用并计提折旧

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结果如表1所示:

表1未确认融资费用分摊表

应计提折旧=(2700000-100000)/3=866666.67(元)

借:长期应付款1000000

贷:银行存款1000000

借:财务费用192240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192240

借:制造费用866666.67

贷:累计折旧866666.67

2008年及2010年支付租金,分摊融资费用并计提折旧的账务处理,比照2008年相关账务处理。

(3)2010年12月31日,归还机器设备

借:长期应付款100000

累计折旧2600000

贷: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2700000

通过以上计算表明,当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低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但高于原账面价值时,承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作为租入资产的入帐价值,为此,对当期损益的影响为400000元。

(二)根据旧准则,承租人租入资产的入帐价值是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原账面价值,长期应付款的入帐价值是低租赁付款额,差额计入未确认融资费用。a公司的帐务处理如下:

(1)2008年1月1日,租入固定资产

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a(p/a,i,n)+f((p/f,i,n)=1000000×2.673+100000×0.8396=2756960(元)。因为租赁开始日的租赁资产的原账面价值为2750000元;低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2756960元,根据旧准则规则规定,所以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入帐价值为2750000元。其实际利率计算如下:1000000×(p/a,i,3)+100000×((p/f,i,3)=2750000可计算出实际利率为6.14%会计分录如下:借: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2750000;未确认融资费用350000;贷:长期应付款3100000。

(2)2008年12月31日,支付租金、分摊融资费用并计提折旧

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结果如表2所示:

表2未确认融资费用分摊表

应计提折旧=(2750000-100000)/3=883333.33(元)

借:长期应付款1000000

贷:银行存款1000000

借:财务费用168850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168850

借:制造费用883333.33

贷:累计折旧883333.33

2008年及2010年支付租金,分摊融资费用并计提折旧的账务处理,比照2008年相关账务处理。

(3)2010年12月31日,归还机器设备

借:长期应付款100000;累计折旧2650000;贷: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2750000。

新旧无形资产会计准则差异之辨析 篇10

[关键词] 必要性 差异 适用性 尚待完善之处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第33号令公布了修订后的38条会计准则,《无形资产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位居第六。与旧准则相比,新准则在定义、研究与开发费用、摊销等诸多方面都均有较大的突破,那么,我国为什么要对原有的无形资产会计准则进行修订呢?新旧准则差异何在?新准则是否具有优势和较强的适用性呢?带着这些问题,笔者现做以下探讨:

一、对无形资产旧准则修订的必要性

近年来,WTO的加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节奏的加快和高新技术产业的纵深发展,使我国企业的经营理念发生了极大变化:加大新技术开发并转化为生产力。其结果造成无形资产在绝对数和相对数上快速增长和其占社会资产的比例快速上升。在崭新的经济背景下,2001年出台的无形资产准则(以下简称旧准则)已显现出了缺陷和适应性,表现在:

1.旧准则在核算范围界定上存在缺限。其在引言中规定:“无形资产准则不涉及企业合并中产生的商誉”,但随后又规定:“无形资产分为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是指商誉,此表述前后矛盾,商誉究竟何去何存?

2.旧准则规定“企业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其入账价值应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确定;依法申请取得前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应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此规定自出台就展现出不合理性:首先,直接造成开发当期利润虚减和资产价值,违背了真实性原则;其次,开发成功的无形资产使企业长期受益,将研究费、开办费与无形资产成本一刀两断显然违背了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以及配比原则。

3.在无形资产摊销期的确定上,“如果合同和法律均未规定受益年限和有效年限,摊销年限以10年为上限”的做法缺乏理论和事实依据。

会计准则的制定在于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但只有与企业所处的会计环境相吻合,并以健全的准则支持系统为保障,才能奏效。鉴于旧的准则已暴露出诸多弊端,及时地修订已是必然。

二、新旧无形资产会计准则的六大差异

1.准则定义不同。旧准则规定,无形资产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无形资产分为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

新准则第三条规定:“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不再进行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的分类划分,把商誉和作为投资性房地产的土地使用权排除在外。

2.准则适用范围不同。旧准则的适用范围中已包含了商誉,并且也造成了准则与引言的自相矛盾。修订后的准则为重新界定无形资产的核算范围,在第二条规定了适用于其他会计准则的项目:其一,作为投资性房地产的土地使用权,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其二,企业合并中形成的商誉,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其三,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最后,又在第十一条规定:企业自创商誉以及内部产生的品牌、报刊名等,不应确认为无形资产。

3.对研究开发费用的费用化和资本化的会计处理不同。为了纠正旧准则在开发费用会计处理上的欠缺,新准则于第八、九两条对研究开发费用的费用化予以修订:研究阶段的支出,发生时依旧费用化,借记“管理费用”;开发阶段的支出先共同计入“研发支出”科目(费用化支出、资本化支出)。费用应予资本化的,待达到预定用途形成无形资产时,借记“无形资产”;应予费用化的,借记“管理费用”。另外,新准则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扩大到存货和无形资产。

4.对无形资产摊销会计处理的不同。在摊销处理上,旧准则的要点有二:其一,规定无形资产自入账之日起在预计使用的年限内平均摊销;其二,在预计使用年限的确定上,旧准则采取了法定有效年限与合同受益年限较短者的原则,而且又规定在以上两种年限均未规定时,以10年为上限。

与旧准则相比,新准则在对无形资产摊销处理上的重大突破在于:

第一,新准则第19条增加了使用寿命的规定: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其应摊销金额应当在使用寿命内系统合理摊销。新准则第17条又规定:企业摊销无形资产,应当自无形资产可供使用时起,至不再作为无形资产确认时止。第二,直线法不再是惟一摊销方法,应据无形资产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进行选择。第三,无形资产可以存在残值;第四,增加了“累计摊销”科目;第五,企业至少应当于年度终了,对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及摊销方法进行复核。与以前估计不同的,应当改变摊销期限和摊销方法。

5.无形资产计提减值准备会计处理的不同。旧准则规定:“只有表明无形资产发生减值的迹象全部消失或部分消失,企业才能将以前年度已确认的减值损失予以全部或部分转回;转回的金额不得超过已计提减值准备的账面余额”。而修修改后的新准则规定,无形资产的减值准备一旦提取,一律不允许冲回。

6.在报表披露上的不同。新准则与旧准则相比,要求披露的内容增加了4项,分别为:(1)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其使用寿命的估计情况;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使用寿命不确定的判断依据;(2)无形资产摊销方法。(3)作为抵押的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当期摊销额等情况;(4)计入当期损益和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支出金额 。

三、对修订后无形资产准则的适用性辩证分析

通过新旧准则的差异分析,不难看出准则修订,目标在于弥补旧准则在新经济环境下暴露出的诸多缺陷,那么新的适用性如何,下面再做分析:

1.可辨认性成为无形资产的基本特征,商誉自然被界于无形资产准则之外,实现了内容和表述的统一;取消了无形资产必须是“长期资产”的限制,使资产分类更切合实际,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同。但是,还必须澄清一个事实:从我国法律、资本市场、公司治理成熟状况以及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等方面看,不能保证大多数无形资产的价值源自于合同性或者法律规定的法定性权利,特别是自创的无形资产。而资产的价值是否源于合同性或法律规定的法定性权利是界定可辨认性的依据,所以,如何使可辨认性标准在我国具有可操作性,应进一步商榷。

2.适用范围的重新界定,使无形资产的核算范围缩小,一方面更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强化日常管理;另一方面使企业合并中形成的商誉、作为投资性房地产的土地使用权等项目认族归宗,对应于具体的准则,从这点上看,新准则适应了当今经济运行。但在笔者看来,该方面新准则仍有不可取之处,因为它不再明确无形资产的具体内容。该不足之解决自然可防照国际准则中相关的市场资产、知识产权资产等标准将无形资产核算内容类型化、具体化。

3.新准则对无形资研究开发过程中部分符合条件的开发费用资本化的会计处理,符合配比原则、可比性原则及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原则,有利于消除企业的短期行为,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进而增强其市场竞争力。但当前环境下,部分资本化的模式困难多多,原因在于开发阶段确认无形资产的五个条件实施存在较大主观性和误差,下一步任务在于要防照国际惯例以及其他费用资本化的模式(例如借款费用)探索较为合理的费用资本化法则。

4.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处理上有了重大突破:第一,新准则删去摊销年限不应超过10年的限制,对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直接在使用寿命(受益期)内摊销,符合违背配比原则且是一大进步;第二,新准则对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摊销,只计减值,符合客观性原则。第三,根据无形资产的特点确定其摊销方法的变革,使得后续计量适应了无形资产的变动特征。第四,摊销中允许残值界入和新设“累计摊销”科目等,均有利于完善会计日常核算。第五,企业于年度终了,对使用寿命及摊销方法进行复核和修正,符合技术更新日新月异,有效避免资产贬值的风险的要求。所以,新准则在该方面的革新是百益而无一害的。

5.“无形资产的减值准备一旦提取,一律不允许冲回”的规定,是针对我国一些企业损坏准则计提减值准备的初衷,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粉饰财务报告的非善意行径做出的。所以,此规定现阶段大有用武之地。但不足之处在于,此项新规定有悖于国际准则,以笔者之见,其属于我国会计准则上的一个缓兵之计,从长远来看,则应通过严格界定资产的“可回收金额”、完善相关法规,设置合理的评价标准等措施,使企业难借资产减值粉刷利润,最终实现与国际准则的一致。

6.新准则在报表披露上内容的增加,尤其是在报表中披露计入当期损益和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支出金额。这种修订,充分体现相关性原则,必将为利益相关者提供了更多有用的会计信息。

上述适用性分析表明,虽然修订后的部分准则仍待进一步完善和再革新,但多数规定已适应了新经济环境的要求,并具有实际操作意义。所以,本次准则修订是成功的,但其可操作性和适用性,还要在具体会计环境下来实现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准则[Z]第13条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上一篇:交通专业的自我鉴定下一篇: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