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业务(通用12篇)
固定资产业务 篇1
一、固定资产租赁的税务处理
从企业固定资产的来源渠道来看,企业除了正常购置外,还可以采用租赁的方式,租赁分为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两种。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租赁》,融资租赁是指实质上转移了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的租赁,所有权有可能转移,也有可能不转移。一般情况下,租赁期届满时,租赁资产的所有权将转移给承租人。经营租赁是指除融资租赁以外的其他租赁,经营租赁资产的所有权不转移,租赁期届满后,承租人有退租或续租的选择权,而不存在优惠购买选择权。
对于固定资产租赁业务,新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并没有作明确的规定。笔者认为,对于这两种租赁业务应分情况进行处理:
一是融资租入固定资产业务。由于融资租赁固定资产的价值转移是通过租入企业的产品实现的,会计和税法也规定其折旧由租入企业计提。因此,对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业务,实际上可以看成是企业采用分期付款方式购买固定资产,应作为一种自有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因此,基于新增值税法的基本规定,企业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应该由租入企业在计算增值税时作为抵扣项目进行抵扣。具体做法是:企业每年支付租赁费时,如果取得了对方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则可以按照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进行抵扣,如果没有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则不允许计算和抵扣进项税额。租出固定资产的企业也应按照增值税暂行条例的规定计算缴纳增值税,而不再缴纳营业税。
二是经营租赁固定资产业务。出租企业由于购进固定资产时,其进项税额作了抵扣处理,因此,租金收入应视同固定资产业务获取的收入,按照新增值税法的基本规定,应把固定资产出租收入视同和包装物出租业务一样,其租金收入应计算缴纳增值税,而不是缴纳营业税。经营租入企业在支付租金时,视同一项购进业务,如果取得了出租方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则可按照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进行进项税额抵扣。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固定资产只是针对企业生产用的固定资产而言,如果是房屋、建筑物等不动产的租赁,则应按照营业税税法的规定计算缴纳营业税。
二、接受捐赠固定资产的税务处理
对于企业接受捐赠而取得的固定资产,由于企业没有支付任何对价,因此,和企业购入固定资产完全不一样。企业接受捐赠取得的固定资产,可能是全新的,也可能是旧的;有的有购货发票账单,有的则没有。新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对其增值税处理并没有作明确的规定,但按照新会计准则和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基本规定,企业向外捐赠资产应当视同销售处理。因此,捐赠方向外捐赠固定资产时应视同销售,计算和缴纳增值税,对于接受捐赠固定资产的企业来说,虽然没有支付增值税,但如果捐赠方代为支付了增值税,或者取得了捐赠方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则应视为接受捐赠方支付了增值税,为了保持增值税抵扣的连贯性、完整性,接受捐赠方应作为进项税额抵扣。具体做法是:如果接受捐赠固定资产时,附有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则直接按发票上注明的税额作为进项税额进行处理,如果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是使用过的固定资产,而捐赠方能出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则可按发票上注明的税额作为进项税额进行处理。如果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没有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则不得按固定资产的价值计算进项税额进行抵扣。
三、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税务处理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固定资产在符合一定条件时应根据谨慎性原则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是指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固定资产发生了减值,意味着固定资产的价值发生了变化,但该项业务只是改变企业固定资产的市场价值,与市场价格的波动有关,对正在使用的固定资产来说,并没有减少固定资产的使用数量,降低固定资产的使用价值,与固定资产的出售、报废及毁损等价值的减少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对于固定资产减值,增值税是不要求做任何处理的,换言之,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与增值税计算缴纳无关。
四、固定资产评估增值或减值的税务处理
企业在并购、重组过程中,由于市场因素、技术更新等影响,固定资产的价值在不断变化,按照历史成本计价的资产价值(我国现行会计制度规定的计价原则为历史成本计价)必然不能如实反映并购、重组资产的现时价值,为了达成共识,合作双方一般都会聘请中介机构对资产价值进行评估,在评估价值的基础上确定并购、重组资产的交易价值。同时,企业股份制改制、资产拍卖、转让、企业出售、企业联营、租赁等经济活动也都涉及到资产评估。固定资产评估产生的增值或减值是由通货膨胀、物价变动等因素造成的,和固定资产减值的性质一样,在会计核算中需要调整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但不会涉及到固定资产数量的增、减变化,因而也不会涉及到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的增、减变化,不需要进行增值税的计算调整。
五、固定资产盘盈与盘亏、毁损的税务处理
增值税转型以后,单从税收的角度,企业固定资产就“变成”了与企业存货相同的资产。因此,固定资产的盘盈与盘亏、毁损的增值税处理与存货的盘盈与盘亏、毁损的处理基本一致。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盘盈的固定资产。盘盈虽然导致了企业固定资产的增加,但由于企业并没有支付相应的对价,或者说只是企业资产管理原因所发生的内部经济业务,并没有由此而支付增值税进项税额,因此,不能计算抵扣进项税额。
二是盘亏的固定资产。由于该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在购置时已经抵扣,而盘亏后其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再存在,不能为企业增加价值。因此,对于盘亏的固定资产应将原已抵扣的进项税额予以转出,计算转出的进项税额时,应按账面上固定资产的净值计算结转,而不是按原值进行结转,其会计处理与存货的进项税额转出类似。
三是毁损的固定资产。由于毁损的固定资产已不能为企业所用,也不能再为企业创造新的价值,因此,应根据毁损固定资产的净额计算出进项税额,并将这部分税额从进项税额中转出。
摘要:新的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对固定资产的税务处理作了明确的规定,但鉴于企业固定资产的种类多、业务复杂,新税法实施的时间不长,固定资产税务处理中还有一些技术性问题需要明确,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固定资产业务 篇2
一、业务目标
1.经营目标
确保资产完整地保存及使用,价值得到公众反映,达到预期资产管理目标。
2.财务目标
对固定资产的历史记录完整,及时准确地计提折旧,公正地反映固定资产价值。
3.合规目标
完好地保存所有资产的原始凭证和产权证书,确保拥有所有记录资产的所有权。确保固定资产管理业务符合国家有关部门关于资产使用和转让的规定,使相关业务符合法律要求。
二、业务风险
1.经营风险
由于固定资产管理业务流程设计不合理或控制不当,可能导致原始凭证和产权证明遗失,造成产权不清或对资产所有权的丧失,固定资产的购入、使用、折旧管理混乱。
2.财务风险
由于固定资产保管不当或记录混乱,造成固定资产账实不符;固定资产发生了减值但没有及时进行账务处理,使其账面价值被高估;计提折旧错误,造成成本、费用失真。
3.合规风险 可能导致固定资产的折旧、转让等业务违反国家有关部门的相关规定而受到处罚。
三、业务流程步骤与控制点
1. 外购固定资产
(1)购置前的计划审批。
a.申请:由申请单位填制《固定资产请购单》,标明设备规格、型号、数量及需用时间等内容,经本部门负责人审核签字,并包设备采购部门。
b.初审:设备采购部门审核《固定资产请购单》采购的必要性、可行性、合理性,签署意见后报主管副总经理。
c.预审:分管副总经理综合申请单位、设备采购部门的意见进行审核并签署意见,并包公司办公会讨论。
★ d.审核:公司办公会经集体讨论确认后总经理审核签字。d.采购:经批准的《固定资产请购单》交设备采购部门负责采购。(2)设备购置流程。
a.资金计划申请:设备采购部门根据《固定资产请购单》,编制采购计划。并依据《资金预算管理制度》申报资金使用计划。
★ b.询价:资金使用计划获得批准后,设备采购部门依据《采购与付款内部控制制度》实施询价并确定供货单位;购置过程中要遵守优质、优价、技术先进的原则。对由于供应中心的原因导致公司遭受损失的,将根据公司相关制度对具体经办人及其主管领导进行处理,情节严重的调离。
★ c.采购合同:针对所有固定资产的采购都必须与供货单位签订购货合同,购货合同采用统一确定的合同范本签订。
★ d.设备验收:设备采购到货以后,由设备采购部门及时通知质检部门进行验收。质检部门依据采购合同、《固定资产请购单》实施验收。验收完毕后在设备入库单上签字并盖章。
e.入库:仓储部门依据质检部门验收的入库单办理入库手续。入库单项目必须填写完整、经验收盖章方可办理入库;入库单一式三联,设备采购部门一联、仓储部门一联、财务部门一联。
f.付款:设备采购部门依据采购合同,在资金计划批准的月份填制《固定资产采购付款通知书》交财务部审核。财务部在审核采购合同和资金计划的基础上办理付款。
★ g.部分设备在分期付款或生产经营急需的设备情况下,经总经理批准,设备采购部门可以在无资金计划的情况下预先采购,并依据合同分别在不同月份申报资金计划。
2. 自制固定资产
(1)自制固定资产的建造须按照《工程项目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进行管理。
★(2)在此项目资产完工后,施工监理部门、施工单位、资产使用部门、基础部门根据国家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合同的要求共同实施验收。
(3)基建部门要依据验收合格后的资料及时办理施工结算,编制 相应《固定资产卡片》和档案资料。
★(4)项目竣工并经审计部实施审计后,由财务部协同基建部门办理竣工资料,并依据竣工决算表填制《固定资产登记簿》。
3. 固定资产日常管理
资产使用部门应按固定资产相关细则的规定,对固定资产的技术能力、使用年限、净残值、大修理及日常维修情况进行查定并做好相关记录。
(1)建立资产管理卡片。设备管理部门依据相关资料中每项资产的名称、类别、开始运行时间、来源、使用年限、资产使用和管理部门、存放地点、有无租赁等信息,审核资产管理系统中相关信息,生成新的连续编号固定资产卡片等相关信息,并及时将固定资产卡片和固定资产标签送交实物管理部门。固定资产卡片应按照资产类别即设备类和线路类等类别建立。设备类固定资产卡片按照固定资产目录“节”的资产为父卡片,相应“点”资产作为子卡片核算。父卡片价值、折旧等资料等于其所有子卡片总和。对于同一机架、同一型号、相同价值的点资产可以合并为一张子卡片处理,扩容的点资产单独建字卡片。★(2)建立固定资产实物台账。实物管理部门监督资产使用部门粘贴固定资产标签。实物管理部门根据连续编号的固定资产卡片补充更新其固定资产实物台账,以便正确地反映固定资产数量的变化。实物管理部门负责定期检查资产使用部门固定资产实物台账汇总表并签字。资产使用部门也应及时更新本部门固定资产实物台账。
★(3)建立固定资产明细账。财务部门检查收到的连续编号的资产交付明细表(在建工程转为固定资产的资产交付明细表另附有设备清单和工程设计图纸)、验收报告、资产外购票据、验收单资产调拨单及捐赠文件等,并附在记账凭证后,形成固定资产明细账。财务部门负责人或其指定人员负责定期审阅固定资产财务明细账。财务部门在登记固定资产卡片时,应与固定资产财务明细账核对,保持两者一致。
★(4)登记并备案资产产权属证明。公司行政部门负责人依据设备管理部门的意见办理资产的权属证明。权属证明原件由档案管理部门保存,其他人员如需查阅或复印时由其所在部门经理在查阅申请单上签字。
(4)固定资产的安全管理。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要按照安全防范制度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确保固定资产存放处防火、防盗、防水、防锈等,实物管理部门、资产使用部门以及安全保卫部门责任人负责定期进行巡视检查,处理安全隐患,并填列粘贴于固定资产现场的实地检查表。
★(6)财产保险办法。为了防范风险,根据公司下发的指导意见,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共同商议,对价值较大或风险较高的固定资产提出投保财产保险的具体办法并上报公司主管领导审批。
(7)计提折旧。财务部门按照公司会计政策及各种相关的会计准则,每月根据资产类别、折旧年限统一计算当月折旧,并编制记账凭证,由财务部门经理或授权人复合并签字确认。财务部门计算折旧率指标,并对个指标进行分析性复核和合理性测试,编制分析报告,对异常变动注明原因,以保证折旧的存在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分析报告由财务部门经理签字确认。
★(8)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实物使用部门根据公司资产减值准备管理办法和具体指导意见,定期向财务部门报送减值资产(包括经营性租出和融资性租入的资产)清单,财务部门将减值资产整理汇总后列出减值资产清单,交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会签,由财务总监审核报总经理办公会讨论审批。财务部门根据审批结果及时办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或调整。
4. 固定资产清查和盘盈、盘亏
★(1)公司根据资产重要性分类及对应的循环盘点制度的具体规定,每年应进行不定期的固定资产循环盘点,由实物管理部门制定盘点程序并牵头组织资产使用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进行实地盘点清单,将资产实物与固定资产卡片(或无形资产管理部门及使用部门的台账)逐一核对、清点,填写盘点表。对经营性租赁资产、融资性租赁资产、闲置资产、待处理资产应在盘点表中单独填写。对盘盈、盘亏、闲置、毁损、报废的资产必须记入盘点报告,同时应编写闲置或待报废资产汇总表。对存在的账实不符的情况要出具盘点差异报告。
财务部门应制定监盘制度,并据以对整个盘点过程进行监督及抽查,出具抽查报告。管理部门清查土地、房屋的权属证明,确定资产的权属,并填写清查表。法律部门负责人从合法性、合规性方面配合综合管理部门清查权属证明,对权属不清楚的要查明原因,及时补办有关手续,并由实物管理部门备案。
资产使用部门负责人需对盘点表和资产清查表审核确认并签字。盘点工作结束后应由实物管理部门汇总出具闲置或待报废资产汇总表、盘点报告和差异报告,财务部门出具抽查报告,由实物管理部门、资产使用部门和财务部门会签后及时上报公司主管领导审阅。
★(2)固定资产盘盈、盘亏。实物管理部门编制固定资产盘盈、盘亏报告,上报公司主管领导。各级主管领导依据审批权限签署处理意见,并下发执行。财务部门根据下发的处理意见进行固定资产增加或固定资产减少的财务处理,并会同实物管理部门及时增加或修改资产卡片。
5. 固定资产处置
(1)闲置固定资产的退库与调拨。资产使用部门的资产保管员根据清查结果发现闲置资产后及时上报本部门负责人审批,报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办理固定资产的退库手续。
调拨资产应填制写资产交付明细表或资产调拨、转移单送交部门负责人审批。并及时更新实物台账中的资产信息,财务部门根据实物管理部门的通知,更新固定资产信息。
★(2)固定资产报废。固定资产使用部门根据资产使用情况定期向实物管理部门提交待报废资产使用情况说明书,实物管理部门审批固定资产报废申请。实物管理部门组织技术小组进行技术鉴定并请上级主管部门参与,出具技术鉴定报告。
对需要报废的,则由实物管理部门将资产移交仓储部门,同时使用部门更新自己的固定资产台账。实物管理部门将固定资产报废申请表和资产报废清单送交财务部门申请资产报废,财务部门据此办理相应会计核算。
四、固定资产业务流程图
固定资产业务流程如下图所示。固定资产业务流程资产使用部门购置申请申报采购部门N初审检验部门财务部门仓储部门高管层NY预身审★审批N购置计划资金使用计划★询价审批Y★签订合同设备购进N★验收办理付款Y填制出库单办理入库审核使用资产★资产清查N★审核报废★鉴定闲置Y账务处理报废使用资产调拨办理入库固定资产清理账务处理Y
中国券商资产管理业务研究 篇3
关键词:券商;资产管理;业务
一、中国券商资管业务的现状
2011年后,中国逐步走出金融危机阴影,同时证监会逐步放松了对券商资管业务的管制,券商资管业务迅速发展。按发行对象来划分,中国券商资管按主要经营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分为大、小集合)、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定向专户)和专项资产管理业务截至2013年底,115家证券公司受托管理资金本金总额为5.2万亿元,同比增长了175.13%;证券公司资管总收入为70.3万亿元,同比增长了162.58%;受托客户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70.30亿元,同比增长了232.70%。
二、中国券商资管存在的问题
(一)券商资管业务缺乏核心竞争力
券商资管未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客观分析目前券商资产管理业务结构,2012年底的1.89万亿元的受托资产管理规模中,91.65%为银证、银信、证保等通道类业务,通道业务处于绝对主导地位。证券公司通过和银行、信托的合作提升了自己的受托资产管理规模,但是业务模式决定了证券公司只拥有较大资产管理规模,在实际业务层面并没有太多话语权,原因是资产(投向)和资金(客户)都在银行端,证券公司并不实际掌握这些珍贵的资源。业务模式决定了目前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只是处于“虚胖”状态,核心竞争力依然很弱,甚至处于缺失状态。
(二)券商理财起步晚、规模小
从总体规模上来讲近年来,券商理财虽然迅猛发展。截至2013年年底,券商理财达到5.2万亿。但是相比较于银行、信托、与保险的理财规模。券商理财的规模还是太小。在与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的竞争中,缺少资源优势与规模优势。
与美国相比,中国券商资管在证券公司中的占比也比较少——资管在美国投行业中普遍占比为20%,如2012年,摩根斯坦利年报披露,资管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的34%;而中国资管收入占券商总收入却不足5%。这主要源于相比较于银行理财,当前市场对券商理财的热情不高,而券商理财渠道有限,导致券商理财在整个券商业务占比不高。券商理财需要提高自己的产品质量。
(三)券商理财产品的创新程度不够
近两年来年,券商理财突飞猛进,新产品层出不穷。虽然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规模实现了质的飞跃,但这些资管业务中大多是技术含量不高的通道业务,真正能展现主动管理能力的并不多,且这些产品多是利用“银证合作”进行“监管套利”的产物。如果未来的“银证合作”遭到管制,券商理财将再度跌入低谷。券商应加强创新、提高设计产品的能力、提供优质理财产品。
券商创新不够深入一方面受制于券商资管本身的实力,另一方面也存在部分制度限制,以目前的创新前沿资产证券化为例,资产证券化创新就受制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制约:目前可操作的基础资产范围依然较为狭窄;发行利率高;项目周期较长;关于资产证券化的配套制度目前还不够健全。
三、对证券公司的建议
(一)以资产管理部门为核心、建立综合式服务的财富管理平台
中国的证券公司应以资产管理部门为核心,可以仿照美国的模式,重组设立一个集投资管理与客户服务为一体的部门。在前台,实行财务管理顾问制度,负责收集整理客户的各种投资需要,推荐适合投资需要的公司理财产品,然后指定相应的投资计划;在后台,对接相应的资管管理服务,根据投资产品设置相应的投资经理岗位。投资经理的业绩定期向投资者公布,由监督部门和投资者共同监督。
(二)扩大资管业务占券商总收入的比重
中国证券公司的主要业务是经济业务和投行业务,资管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较少,2013年平均占比为5.74%。随着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投资者可以进行多种渠道的投资,券商经纪业务的利润空间会被逐步侵占,发展资管业务是证券公司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中国的证券公司应当增加其资管业务的投入。
(三)扩大集合理财计划规模,提高券商资管的投研能力
2011~2013年,中国券商资管总规模增长很快,但是集合理财计划的规模增长较慢,管理费用甚至有倒退的趋势。中国券商资管的集合理财计划、定向理财计划和专项理财计划中,集合理财计划是最能体现券商资管的财富增值和保值能力的资管业务,也是三类资管业务中管理费率最高的。集合资管计划的发展要慢于券商资管的整体发展,表明了中国券商资管的财富增值和保值能力发展较慢,其根本原因在于券商资管投研能力不足,中国券商应尽快提高投研能力。
同时,与美国的资管业务相对比,中国资管业中的量化产品和另类投资产品较少。量化产品和另类投资收益率要高于传统的理财产品。目前,中国的券商的集合理财计划主要为传统的理财,应加强量化产品和另类投资产品的研发。
(四)鼓励创新大力发展衍生品市场
证券公司之所以无法向客户提供期限固定、收益稳定的资产管理产品,本质上是因为投资工具的匮乏,特别是金融衍生品市场不发达,缺少风险对冲工具影响了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产品开发;相比之下,银行依靠掌握非标准化债权资产通过期限错配的方式向机构客户和零售客户提供收益预期稳定、期限固定的理财产品,这对证券行业资产管理产品开发形成巨大挑战。
在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时,我们要充分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次贷危机爆发根本原因是美国金融创新过度,金融监管不力,信息不透明。为了推动国内证券公司金融创新。国内监管机构可以限定证券公司产品和业务创新中的杠杆比率上限;证券公司应当将产品和业务创新风险纳入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证券公司金融创新的性质、种类和范围应当与其公司净资本规模相适应,继续严格实施净资本管理;证券公司应当对复杂的金融衍生品结构和标的定期向监管部门报告,保证证券公司金融创新时刻置于监管之下,提高金融监管的透明度和有效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的资产管理者要想提高竞争力,就必须以资产管理部门为核心、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整合公司内部资源,必须转变经纪业务发展方式、建立综合式服务的财富管理平台,必须鼓励创新,借鉴国外经验,大力发展衍生品市场。(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罗秋菊、周培胜.美国券商资产管理业务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20):11-14
[2]吴琴伟、冯玉明.中外资产管理业务的比较与启示[J].证券市场导报,2004,(8):56-61
[3]宗宽广.美国投行资产管理业务发展启示[J].中国金融,2012,(03):25-27
[4]Ai-GekBeh and George Abonyi,“Structure of the Asset Management Industry:Organizational Factor in Portfolio investment Decisions”,ISEAS Working Paper 0219-3582,June2000.
固定资产业务 篇4
(一) 固定资产的范围
固定资产是指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 (其中专业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及以上) , 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 (不含一年) , 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 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 (不含一年) 的大批同类物资, 都作为固定资产管理。具体包括:房屋建筑物、专业设备、一般设备、其他固定资产。图书可以参照固定资产的管理办法, 加强实物管理, 不需计提折旧。
另外, 就是应用软件的归属的问题。按照制度理解, 应用软件是构成相关硬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就按固定资产进行核算, 比如设备的操作系统, 没有这个操作系统, 那么这项设备将不能运转, 这时就应该将应用软件的价值包含在设备的价值中, 按固定资产进行核算。但如果软件并不是设备所必须的组成部分, 比如说财务软件, 医院的HS系统等, 它是独立于硬件单独存在的, 同时价值还比较大, 就应把这个应用软件作为无形资产予以核算。
(二) 固定资产的取得情况
1. 使用财政补助、科教项目资金购入固定资产, 要同时做两笔业务处理, 即借:
固定资产/在建工程, 贷:待冲基金。同时, 借:财政项目补助支出、科教项目支出等, 贷:财政补助收入、科教项目收入等科目。
2. 自有资金购入固定资产。
按实际支付的买价、相关税费以及使固定资产达到交付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直接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借记“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科目, 如果有安装费用, 借记“在建工程”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3. 改扩建、大型修缮后固定资产的核算。
原来的账面价值加上改扩建、修缮发生的支出, 减去改扩建、修缮过程中的变价收入, 再扣除固定资产拆除部分的账面价值后的金额确定。在具体的业务中, 将固定资产转入改建、扩建、大型修缮时, 应按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 借记“在建工程”科目, 按已计提的折旧, 借记“累计折旧”科目, 按固定资产的原价, 贷记“固定资产”科目。工程完工交付使用时, 按工程实际成本, 借记“固定资产”科目, 贷记“在建工程”科目。
4. 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
资产的成本按照租赁协议或者合同确定的价款、运输费、途中保险费、安装调试费等确定。按照确定的成本价值, 借记“固定资产”科目, 按租赁协议或合同确定的租赁价款, 贷记“长期应付款”科目, 按照实际支付的运输费、保险费、安装调试费等相关费用, 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5. 无偿调入或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
其资产入账价值比照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或有关凭据注明的金额加上相关税费确定。再按确定的成本借记“固定资产” (不需要安装) 或“在建工程” (需要安装) 科目, 按发生的相关税费, 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两者之间如果有差额则记入“其他收入”科目。
(三) 固定资产折旧
1. 提折旧的范围。医院除了图书之外, 没有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都应该计提折旧。
2. 折旧方法。
直线法可以是年限平均法, 也可以是工作量法。需要强调的是医院不考虑净残值。按政策来讲, 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提折旧, 下月开始计提;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照提折旧, 下月开始不提。这是现在提折旧的一个原则, 个别医院有融资取得的固定资产, 也要计提折旧, 采用和自有资产一致的政策进行提取。还有一些资产需要更新、改造的, 经过更新改造之后, 如果使资产延长使用年限了, 则应将更新改造费用计入资产价值, 也就是增加了固定资产账面价值, 这时要按改造后的资产价值重新计算折旧额, 再提折旧。当固定资产提足折旧后, 无论能否继续使用, 都不再提取折旧;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 也不再补提折旧。
3. 提折旧的账务处理方面, 财政补助和科教项目资金形成的固定资产提折旧时, 应该借:
“待冲基金”, 贷:“累计折旧”;依靠自有资金购入的固定资产, 提折旧的账务处理, 如果是医疗部门使用就计入“医疗业务成本”, 如果是行政后勤部门使用就计入“管理费用”, 如果是出租的话还要计入“其他支出”等。即要按照固定资产的用途计入哪一个科目, 当然, 如果这个资产是个很大的资产, 既有财政补助, 也自有资金, 那么就按形成的金额里面财政补助和自有资金各自占总额的比重计算, 部分冲减“待冲基金”, 部分计入“医疗业务成本”等科目。制度要求, 对使用不同来源资金购入的固定资产, 应该在明细账中详细登记, 具体包括:折旧年限、使用年限、使用部门, 重点突出资金形成的来源。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将财政补助、或者科教项目资金、或者自有资金区分的更加清楚, 方便进行其它与固定资产相关的业务处理。
(四) 与固定资产有关的更新改造等后续支出
同企业会计的处理一样, 或者是资本化, 或者是费用化。在具体业务中, 如果发生的后续支出增加了固定资产的使用效能, 或者是延长了资产的使用寿命, 比如改扩建、大型修缮资金, 这时就作资本化处理, 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费用化的情况, 一般是维护资产的正常使用而发生的, 比如小型修理, 保养等方面, 形成的修理费作为费用化处理, 借记“医疗业务成本”、“管理费用”等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五) 固定资产的处置
出售、报废、毁损时, 按照会计惯例, 固定资产的处置往往要经过一个期间, 先把需要处置的资产转入“固定资产清理”科目, 处置期间发生的相关税费、变价收入、索赔款项也都可以通过“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核算, 最后将“固定资产清理”科目余额转入“其他支出”科目。“固定资产清理”科目, 按照实际需要, 应该设置两个明细科目:处置资产净额和处置净收入, 主要核算处置资产发生的收入或发生的相关费用。处置资产净额, 就是把固定资产扣掉累计折旧, 扣掉待冲基金之后的净额转到里面去。在处置固定资产的同时, 累计折旧要冲销, 待冲基金也要冲销。新会计制度规定, 固定资产是没有净残值的, 这项资产提足折旧以后再去处置, 就会出现提取的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等额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 仍然还是要按普通资产的分录去做, 首先将固定资产价值转入“固定资产清理”科目, 再将处置期间发生的变价收入、相关税费、有关赔款等分别入“固定资产清理”的不同方向, 最后将处置净额转入“其他收入”。对于无偿调拨和对外捐赠的固定资产进行处置时, 也要参照自购资产的业务进行处理。
(六) 固定资产的盘盈、盘亏
医院的财务部门会同资产的直接管理部门, 对固定资产应当定期进行清查盘点。对于盘盈、盘亏的固定资产, 应当及时查明原因, 根据规定的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及时进行账务管理。按新制度规定, 对于盘盈的固定资产, 可以按同类或类似资产市场价格确定的价值入账, 报经批准后, 计入其他收入。盘亏的固定资产, 应先扣除可以收回的保险赔偿和过失人的赔偿等补偿后, 将净损失确认为当期支出。医院财务部门在处理具体业务时, 无论是固定资产盘盈, 还是固定资产盘亏, 都要通过“待处理财产损益”这个科目。
(七) 在建工程核算
新制度规定, 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 严格控制工程成本, 做好工程概、预算管理, 工程完工后应尽快办理工程结算和竣工财务决算, 并及时办理资产交付使用手续。业务发生时, 先将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转入本科目, 同时冲销累计折旧科目, 如果有财政补助资金向施工企业支付工程款时, 按照支付金额, 借记“财政项目补助支出”科目, 贷记“财政补助收入”、“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等科目;同时, 贷记“待冲基金---待冲财政基金”科目。
二、明确资产管理目标, 管好用好医院固定资产
(一) 加强“三账一卡”管理, 发挥会计监督职能
医院财务部门建立“固定资产”总账和一级明细账 (分为四类:房屋及建筑物、专业设备、一般设备、其他固定资产) , 资产管理部门负责二级明细账, 使用部门建立固定资产卡片账。每年至少对固定资产进行一次全面盘点, 努力做到账账、账实相符。
(二) 强化折旧意识, 体现资产真实价值
在执行新制度前, 医院应当将固定资产盘实, 区分形成资产的不同资金来源, 不同的折旧年限, 追朔调整以前年度的固定资产 (新旧转账时转入“固定资产清理”、“库存物资”科目的固定资产以及图书除外) 折旧额, 并将计提的折旧冲减待冲基金和事业基金。在新账中, 参照新制度规定, 将应计提的折旧金额中应冲减待冲基金的部分, 借记“待冲基金”科目, 按照应计提的折旧金额中的剩余部分, 借记“事业基金”科目, 按照应计提的折旧金额, 贷记“累计折旧”科目, 经过新旧业务衔接后, 再遇有涉及固定资产的相关业务, 要遵从新制度规定, 对每一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 以夯实医院资产的真实价值。
(三) 健全和完善固定资产报废制度
明确事业单位各类固定资产使用报废年限;规范固定资产报废申报程序和手续;定期清查盘点固定资产, 针对盘盈、盘亏, 出售、报废和毁损等具体情况, 通过“固定资产清理”和“待处理财产损益”账户, 核算反映固定资产价值增加或减少以及清理后净损益的情况, 并认真追究固定资产流失责任。
(四) 推动固定资产进行电子信息化管理
为了及时管理和掌握固定资产的流动, 合理调配资源, 必须建立起科学有效的网络管理系统。一方面可以及时登记和掌握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库存情况, 避免重复购置;另一方面可以合理组织和调配闲置的资产, 促进闲置资产的再利用, 避免浪费。
资产管理业务 篇5
优秀孕育价值,成长创造回报
资产管理业务负责受理客户委托资产的投资管理。服务对象为机构投资者以及大额个人投资者,包括各类企业、养老基金、保险公司、教育机构和基金会等。
一、业务范围:
为单一客户办理定向资产管理业务
为多个客户办理集合资产管理业务
为客户办理特定目的专项资产管理业务
公司资产管理业务拥有一群高素质、富有经验的专业投资团队。投资、研究人员均拥有硕士以上学历,平均从业年限在8年以上,专业结构是有金融学基础的复合性人才。倡导以研究为主导的投资文化,建立了“以公司研究为依托、外部研究为补充、自主应用研究为核心”的研究模式。
二、主要服务模式及产品介绍
公司已发行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三个,专向资产管理计划一个,管理包括多个国内知名企业在内的定向资产管理帐户十七个,客户资产管理规模60亿元。
集合资产管理计划
以银行托管的集合帐户为平台,集合多个客户资产并提供投资管理服务的集合资产管理服务模式。公司管理的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包括:
广发集合资产管理计划(2)号:募集资金用于新股申购和投资短期货币工具,产品风险低,收益适中。该产品于2005年3月28日成立,2007年3月27日存续期满终止,单位净值为1.1773元,累计净值为1.1963元,累计收益率为19.63%。该计划成为中国证券市场首个设立并终止的集合资产管理计划。
广发集合资产管理计划(3)号:股票资产的配置比例为0%-80%,灵活主动,能有效规避系统性风险。该产品于2006年1月18日成立,至2007年12月底累计收益率为320.68%,2007收益率为140.20%,其回报不仅超越了大盘,也超越了证券投资基金的平均水平,在国内全部80只积极配置型开放式基金相比,排名第四,在所有券商理财产品中排名第二。开放期为每个月的前三个工作日
广发增强型基金优选:基金资产的配置比例为20%-90%,股票资产的配置比例为0%-45%,专家二次理财,攻守兼备。该产品于2007年2月9日成立,至2007年12月底累计收益率为90.10%,超越了混合型基金同期87.98%的平均水平,在所有的券商FOF产品里面排名第一。开放期为每周的第一个工作日
拟发行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广发新高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专门投资高成长的上市公司。定向资产管理业务
以单一客户本人证券帐户为平台,根据客户的风险收益偏好、特点,代理客户进行投资管理的定向资产管理服务模式。
按投资品种的不同,公司的定向管理业务产品分为:
股票型定向产品:高风险产品,可根据客户的需求约定投资主题、方向或投资目标; 债券型定向产品:低风险产品;
混合型定向产品:中低风险产品,可根据客户的需求设计保本策略型产品等;现金增值类定向产品:现金流管理产品。
专项资产管理业务
根据客户特定目的提供的专项资产管理服务模式。
莞深高速收费收益权专项资产管理计划:
固定资产业务 篇6
从中国企业的发展历程来看,它们几乎是在一种封闭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偌大的国内市场需求成为企业美梦的温床,但随着跨国品牌对中国市场的蚕食鲸吞,中国企业不得不踏上“狼变”的征程,开始大规模并购海外被跨国企业甩掉的包袱,而在面对前所未有的品牌管理等一系列问题时却显得措手不及,这说明中国企业对于品牌资产管理的思考还处在初级阶段。
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品牌的本质是信用,而不是纷乱的传播体系。同时,品牌又是一个最不稳定的信用体,因为这个信用体必须持续创造有竞争力的价值。因此,对于企业而言,品牌管理是最难的工作,也是伴随企业终生的事情。
从品牌的信用结构来看,首先是在消费者心中已经存在的信用,我们称之为“既有资产”;第二是“创造中资产”,即企业为市场创造有竞争力价值的过程,这本身就是新的品牌信用资产的创造过程。这两种信用是相互依存的,既有的信用会对企业现有的价值提升过程提供增值。反过来,如果这个新鲜的价值创造过程难以得到消费者满意的话,新鲜的价值创造过程的信用创造将大打折扣或者是没有新的信用产生,反过来它还会侵蚀既有的信用。
“创造中资产”是基本面的信用载体,而“既有资产”则升华为意识面的信用载体,这两种层面的互动就像人体的血液系统,没有良好的造血功能,就会影响到现有血液系统的维护,系统健康的破坏同样会反作用于造血功能。对企业而言,品牌管理的本质核心在于形成基本面信用载体和意识面信用载体的良好互动,基本面信用载体就是企业的业务体系,而意识面信用载体则是消费者对企业品牌基因的心智认识。
业务体系是企业有效管理品牌资产的内在驱动力。在这种驱动下,企业的既有资产就能形成一种消费担保,但如果企业丧失持续创造有竞争力价值的能力,这种担保就会弱化并最终消失,企业的信用体系就会被彻底打破。所以对于参与海外并购的企业而言,针对被收购的品牌资产管理最核心的就是不断完善企业业务体系、重整业务体系,只有有了强大的内在造血功能,才能有效地提升消费者对企业的价值判断,从而形成稳固的信用体系。
消费者作为品牌信用的唯一使用对象,是品牌资产管理的终极目标。“中国式”海外收购只是进行了收购本身,它没有创造新的业务模式和产品价值,也就没有增加企业的信用增值。在这种情况下,再好的传播体系也是徒劳无功。因为品牌并不是传播体系,收购所带来的广泛传播并不能带来消费者对品牌的“信用增值”,因为最终打动消费者的还是企业的产品和服务。
说到底,传播体系仅是在信用的基本面和意识面的一种告知手段,也就是说,只有有了信用体系中的“创造中资产”,通过准确、有效的传播之后,才能增加“既有资产”,反之,如果没有“创造中资产”的增值,单凭传播是徒劳无功的。
所以,中国企业海外收购的步伐是否应该停止不具有讨论的意义,因为海外收购是企业组织商业运作的方式之一,如果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收购之路永远不会停止,收购本身是没有错的,关键是在收购之后如何有效地管理被收购企业的资产。品牌不是空中楼阁,它需要实实在在的业务体系的支撑,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给自己的信用“银行”里存钱,才能维护并放大被收购的品牌资产。
固定资产业务 篇7
固定资产业务常见错弊有固定资产增加常见错弊、固定资产减少业务常见错弊、固定资产折旧业务常见错弊。
2 对固定资产增加业务会计错弊的查账方法
固定资产增加的审计,一般情况下,年度内固定资产增加的业务量不大,在查账时可以采用逐笔审查的方法;对固定资产的实物数量则采用抽查的方法,查明账簿上所记载的固定资产与实有固定资产是否相符。审查时,一般通过审阅固定资产明细表、明细账、固定资产凭证、合同等资料来进行。对固定资产增加审查,主要采用盘点法和核对法。审查要点如下。
2.1 审查固定资产增加的合理合法性
对不同来源增加的固定资产,审查内容有所不同。对购入的固定资产,应检查其是否有发票、验收报告、合同及有关附件凭单;对自营建造的固定资产,要检查其是否有工程决算单、交付使用财产明细表;对投资人投入的固定资产,要检查其是否有投资合同或协议、重置价值说明书、验收报告等证明文件;对盘盈的固定资产,要检查其是否有财产盘点及有关部门和领导审批的转增资产的文件等;对融资租赁的固定资产,要检查租赁文件及相关的凭单等。
2.2 审查固定资产计价的正确性
固定资产计价的审查,要根据有关文件及凭单进行。具体包括以下内容:购入的固定资产是否按买价加运杂费、包装费、保险费、安装调试费、交纳的有关税金等计价;自营建造的固定资产是否按照直接材料、直接工资、直接机械施工量等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全部支出来计量;投资者投入的固定资产,是否按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计价;盘盈的固定资产是否按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的价格,减去按该项资产的新旧程度估计的价值损耗后的余额作为入账价值计价;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是否按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的原账面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两者中的较低者,作为入账价值。
2.3 审查增加固定资产账务处理的正确性
固定资产增加在账务处理上都应计入“固定资产”账户的借方,但由于其来源不同,对应的会计科目也不同。对购入的固定资产,检查其贷方是否为“银行存款”或“长期应付款”等账户;对自营建造的固定资产,检查其贷方是否为“在建工程”账户;投资者投入的固定资产,检查其贷方是否为“实收资本”账户;盘盈的固定资产,检查其贷方是否为“待处理财产损溢”、贷记“营业外收入”等。
3 固定资产减少业务会计错弊的查账方法
固定资产减少的审计,也要通过审阅固定资产明细表、固定资产明细账、固定资产凭证、合同等资料来进行。固定资产减少的原因大致有出售、报废、投资转出、盘亏等几种情况。审查时应根据不同情况,确定审查的侧重点和应采取的方法,分别进行不同的审计。固定资产减少审计的要点如下。
(1)对于报废清理的固定资产,主要审查报废手续是否齐全,报废原因是否正常,是否按规定的程序进行技术鉴定,是否经单位领导批准,清理报废的出售作价是否合理,残值是否及时收回入账,有无被经手人侵吞的危险,固定资产报废的净损失计算是否正确,是否按规定计入营业外支出。对于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还应查明原因,分析其是否合理,应审查是否对责任人做出适当的处理,应由责任人赔偿的部分是否从损失中扣除等。
(2)对于出售的固定资产的审查,主要审查该项固定资产出售的原因是否正常,手续是否完备,是否为本单位不需要的固定资产,价格是否合理,价款是否及时收回入账,计算是否正确,账务处理是否正确,有无经办人或其他人利用职务之便以权谋私、拿回扣、拉关系等舞弊行为。
(3)对于投资转出的固定资产,应审查其投资转出的原因是否合理,转出的固定资产与投资合同或协议上规定的种类、数量、规格是否一致;手续是否齐全,作价是否合理,账务处理是否正确,有无故意压低价格、经办人从中渔利的情况;有无违反规定,人为调节利润等情况。
(4)对于盘亏的固定资产,主要审查盘亏的理由是否正当、合理;有无因管理不善,或经办人监守自盗等情况,盘亏是否报经有关部门批准,计算是否正确,账务处理是否合规;对毁损的固定资产,要检查其毁损报告、毁损证据,核实毁损的原因,据以确定毁损的合理性,同时要审查毁损残值的处理是否合理合法正确。
4 对固定资产折旧会计错弊的查账方法
固定资产折旧的审计,应从影响固定资产折旧的各因素等方面分别进行审查。审查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通常采用核对法。首先由查账人员根据有关资料自行编制或向被审计单位索取固定资产折旧计算表,然后将其与固定资产总账、明细账、计算平衡表等逐一核对,看是否相符。固定资产折旧的审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4.1 审查应计提折旧总额的正确性
应计提折旧总额是由固定资产原值减去预计净残值而得。根据会计制度规定,预计净残值而得。根据会计制度规定,预计净残值的大小,依企业的不同类别而定。预计净残值是应计提折旧总额的抵减项目,缩小预计净残值就会增大应计提折旧总额,进而最终会影响利润的大小。因此,在对应计提折旧总额审查时,要注意查明有无任意缩小或增大预计净残值的情况。
4.2 审查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
《企业会计制度》第二十六条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定义,结合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于本企业的固定资产目录、分类方法、每类或每项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折旧方法,作为进行固定资产核算的依据。如低于规定的年限,即为加速折旧。各期的折旧费用就加大,影响利润核算的正确性。因此,查账人员应注意查明折旧年限的确定是否符合规定,防止发生违反规定任意增加折旧年限或随意加速折旧的情况。
4.3 审查计提折旧的时间和范围
《企业会计制度》第三十四条规定:房屋、建筑物,在用的机器设备、仪器仪表、运输工具、工具器具,季节性停用、大修理停用的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和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出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时间《,企业会计制度》第三十七条规定:企业一般应按月提取折旧,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提折旧,从下月起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照提折旧,从下月起不提折旧。固定资产提足折旧后,不论能否继续使用,均不再提取折旧;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也不再补提折旧。因此,审计人员应对照计提折旧时间和范围的有关规定,对固定资产进行审查。
4.4 审查折旧率是否正确
按照《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各类或各项固定资产都有规定的折旧率。依照规定,检查企业各项固定资产的折旧率是否符合规定,有无任意调高或调低折旧率,进而影响利润真实性的情况。
4.5 审查折旧的入账情况
固定资产折旧按照固定资产使用的场所和收益对象不同,入账时分别计入“制造费用”“、管理费用”“、其他业务支出”等,贷方为“累计折旧”。审查时,查账人员应首先审查入账科目的正确性,其次要审查入账的金额是否正确。具体采用复算法,与企业已入账数进行比较,看其金额是否正确。具体采用复算法,与企业已入账数进行比较,看其金额是否正确;若金额计算错误,但是金额不大,也可根据重要性原则不进行账项调整。
综上所述,在固定资产的管理和核算过程中,往往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和弊端,如不加以鉴别和指正,容易导致管理混乱,会计核算资料信息失真,进而影响利润的正确性和所得税的缴纳等一系列问题。本文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从固定资产增加、减少、折旧三个方面进行查账内容和方法的阐述,希望能够对有固定资产业务的单位有所裨益,有所帮助,使各单位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正确进行固定资产核算,正确进行固定资产核算,厉行节约,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尽一份力,共建和谐的社会。
摘要:固定资产是企事业单位最重要的资产,是企事业单位经营必不可少的物质保证。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查处固定资产核算中的错弊,及时堵塞固定资产管理的漏洞,对加强企事业单位管理,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以及建立节约型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固定资产业务,会计错弊,查账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国栋,蒋家平.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延伸[J].中国高教研究,2001(3).
固定资产业务 篇8
一、固定资产概念上的差异
会计上固定资产是指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且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有形资产。
税法上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时间超过12个月 (不含12个月) 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 包括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
概念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范围界定不同。
会计上将投资性房地产排除在固定资产之外, 而税法仍将其作为固定资产处理。即会计上固定资产不包括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而有之而持有的建筑物等投资性房地产。而税法中固定资产包括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 并不考虑其具体用途。
2. 强调的重点不同。
会计上固定资产概念强调的是持有固定资产的目的和时间, 而税法强调的是固定资产的时间标准。会计上对持有固定资产的目的和时间只是作了原则性规定, 每个企业需根据企业经营规模、资产特征、使用时间及会计准则的规定制定本公司的固定资产标准, 并据以确认和计量。如会计上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要求超过一个会计年度, 有些设备使用寿命未到12个月, 但跨过了一个会计年度的, 也可以纳入固定资产的核算范围。而税法制定了严格的、明确的、统一的固定资产时间确认标准, 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时间超过12个月 (不含12个月) 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 即该固定资产的使用时间必须满12个月。
二、固定资产初始成本确定上的差异
固定资产在会计或税务上一般均是以历史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在外购固定资产方面会计和税务处理是一致的, 均是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及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对于其他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 会计与税务处理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
会计上规定固定资产的初始成本由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构成。而税法规定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按竣工结算前实际发生的支出作为计税基础。在会计实务中, 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并不等同于竣工结算, 所以会计上对于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手续的固定资产, 可先按估计价值记账, 待确定实际价值后再进行调整。
2. 投资者投入的固定资产。
会计上规定投资者投入固定资产的成本, 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 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而税法通过捐赠、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取得的固定资产, 按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计税基础。
3. 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
会计上规定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以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将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的入账价值, 其差额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 且在租赁谈判和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可归属于租赁项目的手续费、律师费、差旅费、印花税等初始直接费用, 应当计入租入资产价值。而税法规定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 以租赁合同约定的付款总额和承租人在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相关费用为计税基础, 租赁合同未约定付款总额的, 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承租人在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相关费用为计税基础。从以上可以看出, 会计与税务处理的主要差别是税法上并未规定计算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
另外, 会计和税法对于固定资产成本是否考虑弃置费用也持不同态度。所谓弃置费用通常是指根据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国际公约等规定, 对企业承担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等义务所确定的支出。会计上规定确定固定资产成本时, 应当考虑预计弃置费用因素, 即在固定资产初始计量时估计未来处置时将要发生的弃置费用, 将该费用予以折现, 计入固定资产的成本并计提折旧。而税法上除对特殊行业另有规定外, 一般企业不允许考虑预计弃置费用因素。
三、固定资产折旧摊销上的差异
固定资产折旧, 是对固定资产由于磨损和损耗而转移到产品中去的那一部分价值的补偿。企业需要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 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系统分摊。
1. 空间范围上的差异。
空间范围上的不一致是指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范围不一致。会计上规定企业应当对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和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以外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而税法不允许计提折旧的范围要大一些, 除了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和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 还包括房屋、建筑物以外未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及与经营活动无关的固定资产等。
2. 使用年限上的差异。
会计上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预计生产能力或实物产量、预计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法律或者类似规定对资产使用的限制等, 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而税法明确规定了不同固定资产的最低折旧年限, 如房屋、建筑物为20年, 飞机、火车、轮船、机器、机械和其他生产设备为10年, 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器具、工具、家具等为5年, 飞机、火车、轮船以外的运输工具为4年, 电子设备为3年。由于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较快以及常年处于强震动、高腐蚀状态的固定资产, 可以适当降低折旧年限, 但最低折旧年限不得低于税法规定折旧年限的60%, 如长期处于高腐蚀状态的某机器设备的最低折旧年限是6年。
3. 折旧方法上的差异。
会计上规定企业应当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 在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方法中合理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而税法规定固定资产一般按照直线法计算折旧, 只有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等原因确需加速折旧的, 才可以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
四、固定资产后续支出处理上的差异
会计上规定将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及大修理支出作为固定资产后续支出。对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处理, 以固定资产确认标准为依据, 分为两种情况:不符合确认标准的, 予以费用化, 在实际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符合确认标准的, 予以资本化, 增加固定资产成本, 如有被替换的部分, 还应扣除其价值。
税法上将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大修理支出及其他支出等后续支出作为长期待摊费用。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 是指改变房屋或者建筑物结构、延长使用年限等发生的支出, 按照固定资产预计尚可使用年限分期摊销。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支出, 是指符合修理支出达到取得固定资产时的计税基础50%以上且修理后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延长2年以上的支出。后续支出按照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年限分期摊销, 具体处理方法是:不符合大修理支出标准的, 予以费用化, 在实际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大修理支出和已提足折旧固定资产发生的改建支出, 计入长期待摊费用, 按照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年限分期摊销;未提足折旧固定资产发生的改建支出, 予以资本化, 增加计税基础, 采用计提折旧的方式计入成本费用, 如有被替换的部分, 则应扣除其价值。
会计与税法规定的主要差异在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的处理上。对于不满足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 在会计上可以先在长期待摊费用科目归集, 修理项目完成后, 一次性计入费用。税法上将其确认为长期待摊费用或固定资产成本, 在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年限内分期摊销。
五、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处理上的差异
会计上规定:企业应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减值的迹象;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 应当进行减值测试, 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资产账面价值大于该资产可收回金额部分应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 在确定会计利润时加以扣除。在上市公司中, 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其他长期资产的减值准备计提后不能转回, 只能在处置相关资产后, 再进行会计处理。而税法规定, 不符合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风险准备等准备金支出, 在确定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得扣除。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固定资产的相关处理在现行会计准则和税法下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 对于企业或相关人员来说, 进行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或税务处理时需要注意以上诸多方面的差异, 尤其是应考虑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异对所得税费用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吴高盛.企业所得税法释义.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 2007
固定资产业务 篇9
(一) 生产经营用可抵扣进项税额的固定资产
包括专用于生产经营和既用于生产经营也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的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工具、器具等动产固定资产。其分类依据一是该类固定资产不在新条例第十条规定的不可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之列, 二是新细则第二十一条的规定, 即既用于增值税应税项目也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的固定资产, 其增值税进项税额允许抵扣, 但这里的固定资产仅指使用期限超过12个月的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工具、器具等。
(二) 非生产经营用不可抵扣进项税额的固定资产
包括专用于职工集体福利和个人消费的动产固定资产。其分类依据是新条例第十条的规定, 即购进固定资产用于非增值税项目、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的购进货物, 其增值税进项税不得从销项税中抵扣, 与其相关的运输费用, 也不得计算抵扣进项税。
(三) 应纳消费税不可抵扣进项税额的固定资产
包括应纳消费税且因难以区分生产经营或个人消费使用而全部不可抵扣增值税进项税的小汽车、摩托车、游艇等固定资产。其分类依据是细则第二十五条的规定, 即纳税人自用的应征消费税的摩托车、汽车、游艇, 其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四) 不动产等非增值税应税项目的固定资产
主要指应缴纳营业税的不动产, 包括建筑物、构筑物、其他土地附着物及以建筑物或者构筑物为载体的附属设备和配套设施。其分类依据是新细则第二十三条中对条例第十条所称非增值税应税项目的解释, 即非增值税应税项目是指提供非增值税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和不动产在建工程。纳税人新建、改建、扩建、修缮、装饰不动产, 均属于不动产在建工程。另外, 2009年9月9日,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在《关于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抵扣问题的通知》中进一步说明, 《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三条第二款所称建筑物, 是指供人们在其内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的房屋或者场所, 具体为《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 (GB/T14885-1994) 中代码前两位为“02”的房屋;所称构筑物, 是指人们不在其内生产、生活的人工建造物, 具体为《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 (GB/T14885-1994) 中代码前两位为“03”的构筑物;所称其他土地附着物, 是指矿产资源及土地上生长的植物。以建筑物或者构筑物为载体的附属设备和配套设施, 无论在会计处理上是否单独记账与核算, 均应作为建筑物或者构筑物的组成部分, 其进项税额不得在销项税额中抵扣。附属设备和配套设施是指:给排水、采暖、卫生、通风、照明、通讯、煤气、消防、中央空调、电梯、电气、智能化楼宇设备和配套设施。
二、固定资产相关业务会计处理分析
(一) 生产经营用可抵扣进项税额的固定资产
从新条例和新细则的规定可以看出, 该类固定资产取得及销售环节涉及增值税的会计核算应同存货一样, 取得时根据有关增值税凭证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 ”, 销售时根据有关增值税凭证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 发生新条例和新细则规定的不允许抵扣进项税的事项如改变用途、非正常损失时应将原已记入“进项税额”的增值税转出, 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转出) ”。
[例1]万通公司 (一般纳税人) 发生的有关固定资产的业务如下:
(1) 2009年1月1日, 用银行存款购入一台需要安装的设备, 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价款80000元, 增值税13600元 (假定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符合抵扣条件, 下同) , 支付长途运输费2000元。
(2) 2009年1月10日, 设备投入安装, 并领用库存原材料一批, 实际成本6000元。
(3) 2009年1月18日, 领用库存产成品若干件, 实际成本8000元, 计税价格10000元。
该处理并不违背新细则第四条视同销售货物的规定。新细则第四条第 (四) 款的规定是“将自产或者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 而上例中自产的货物不是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 所以不用作视同销售, 也即不用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 同时因库存商品并未流出企业, 也不应确认收入。
(4) 2009年1月21日, 安装完毕, 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支付安装费3740元。该项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10年, 预计净残值为零, 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
(5) 2009年11月5日, 假设因某种原因该项固定资产发生如下业务, 其会计处理分别为:
第一种情况:将该项固定资产出售, 不含增值税售价80000元, 收到价款并开出增值税专用发票, 另外支付清理费300元。
转入清理及支付清理费时,
出售时,
该例销售的固定资产是2009年1月1日后取得的, 购入时已确认“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 ”, 销售时也应确认“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但若销售的固定资产是2009年1月1日之前购入的, 因购入时并未确认“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 ”, 而是把增值税进项税记入了固定资产的成本, 则现在销售时应按照通知的规定按4%的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 即为1800元[2%×93600/ (1+4%) ]。
结清“固定资产清理”账户:
第二种情况:企业将该项固定资产对外捐赠, 其他资料同第一种情况。
转入清理及支付清理费以及结清“固定资产清理”账户的会计处理与第一种情况相同, 只需将出售的分录换为:
对外捐赠时,
若将该项固定资产对外投资或分配给股东, 会计处理同此理。其依据是新细则第四条: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作为投资, 提供给其他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分配给股东或者投资者;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无偿赠送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应视同销售货物。
第三种情况:该项固定资产发生非正常损失。
若是管理不善引起的被盗、丢失等, 应转出进项税额15521元 (91300×17%) 。
若是地震、水灾等引起的非正常损失及正常报废等, 则无需转出进项税额。
此会计处理依据新条例第十条第 (二) 款规定:发生非正常损失的购进货物, 其进项税额不得抵扣;新细则第二十四条规定:条例第十条第 (二) 项所称非正常损失, 是指因管理不善造成被盗、丢失、霉烂变质的损失;新细则第二十七条规定:已抵扣进项税额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 发生条例第十条规定的情形的 (免税项目、非增值税应税劳务除外) , 应当将该项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进项税额从当期进项税额中扣减;无法确定该项进项税额的, 按当期实际成本计算应扣减的进项税额;通知第五条规定:纳税人已抵扣进项税额的固定资产发生条例第十条 (一) 至 (三) 项所列情形的, 应在当月按下列公式计算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固定资产净值×适用税率。
第四种情况:企业将该项固定资产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
此会计处理依据为新条例第十条第 (三) 款、新细则第二十七条和通知第五条。
(二) 非生产经营用不可抵扣进项税额的固定资产和应纳消费税不可抵扣进项税额的固定资产
划分为这两类的固定资产要么是明确用于职工福利和个人消费, 要么是与企业技术更新无关且容易混为个人消费的小汽车等, 取得时发生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均不允许抵扣销项税, 应记入取得固定资产的成本。
[例2]万通公司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决定为50名中层以上技术人员各租赁住房一套, 并配备电脑、彩电、小汽车各一供其在任职期间内使用:
(1) 2009年1月15日, 用银行存款购入电脑、彩电各50台, 增值税发票上注明电脑价款400000元, 彩电价款300000元, 增值税款119000。电脑使用寿命4年, 彩电使用寿命5年, 假设无残值, 按直线法折旧。
(2) 2009年1月20日, 领用本企业生产的小汽车50辆, 每辆80000元, 每辆市价120000元, 消费税率5%。假设使用寿命4年, 无残值, 直线法折旧。
该例会计处理依据是新细则第四条第 (五) 款, 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应视同销售。
(3) 2010年1月31日, 因某种原因上述技术人员不再继续享受以上非货币性福利, 企业将租赁的房屋退回, 小汽车、电脑转为管理部门使用, 彩电对外出售收到银行存款, 开出的增值税发票上价款200000元, 税款34000元。
彩电出售时,
对用于职工福利和个人消费的固定资产, 如果使用一段时间后销售, 新条例、新细则和通知均未对此作出明确规定, 本文借鉴通知中第四条第 (三) 款关于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以前购进或者自制的固定资产, 以前未抵扣过增值税的, 可按照4%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的规定, 即确认4500元[2%×234000/ (1+4%) ]销项增值税, 而买方依然可以以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34000元增值税进项税额。
小汽车无论用于个人消费还是生产经营, 其增值税进项税均不允许抵扣, 因此, 改变用途时只需登记其使用人的变化, 总账金额无需调整。
电脑取得后用于职工福利和个人消费不允许抵扣进项税, 但若用于生产经营则允许抵扣进项税, 那么在用于个人消费一段时间后改变用途用于生产经营, 则应允许抵扣一部分进项增值税51000元[17%× (468000-468000/4) / (1+17%) ], 其会计处理为:
(三) 不动产等非增值税应税项目的固定资产
该类固定资产因不属于增值税应税项目, 所以其外购、出售或对外投资、捐赠、改变用途、非正常损失等均不涉及增值税, 而只在销售或捐赠时征营业税, 但若是自行建造, 在建造过程中购入的工程物资, 如附属设备和配套设施购入时会发生增值税进项税额, 并且按新条例和新细则的规定该增值税进项税不允许抵扣, 而应计入工程物资成本。
[例3]万通公司拟自建仓库一座, 有关业务如下:
(1) 2009年1月8日, 用银行存款购入工程物资一批, 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价款80000元, 增值税13600元, 支付长途运输费2000元。
(2) 2009年1月10日, 领用工程物资, 并领用库存原材料照明设备一批, 实际成本6000元。
上述会计处理依据是新条例第十条第 (一) 款和新细则第二十七条的规定:已抵扣进项税额的购进货物, 发生条例第十条规定的情形的 (免税项目、非增值税应税劳务除外) , 应当将该项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进项税额从当期的进项税额中扣减。
(3) 2009年1月18日, 领用库存产成品通风设备一批, 实际成本8000元, 计税价格10000元。
上述会计处理依据是新细则第四条第 (四) 款的规定:将自产或者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应视同销售。
(4) 2009年1月21日, 仓库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辅助生产部门为工程提供水电等劳务支出740元, 工程应负担直接人工费3000元。该仓库预计使用年限10年, 预计净残值为零, 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
不动产的减少不涉及增值税业务, 其核算较为简单。
值得注意的是, 新型增值税条例下固定资产会计处理中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 (1) 可抵扣进项税额的固定资产建造中领用企业生产的产成品, 不确认销项增值税可能会造成少交增值税。 (2) 用于职工福利和个人消费的固定资产, 如果后来对外出售时确认销项增值税, 可能会造成重复征税。 (3) 用于职工福利和个人消费的固定资产, 如果后来改变用途用于生产经营, 已包含在固定资产成本中的进项税额重新确认为“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 ”的金额缺乏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令第50号。
固定资产业务 篇10
新增值税条例中规定只有“使用期限超过12个月的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相关的设备、工具、器具等”才属于固定资产。
(一) 可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的固定资产范围
根据《新增值税条例》第十条和《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一条的相关规定, 专门用于生产经营或者混用 (即用于生产经营, 也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税项目、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 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都允许抵扣。《关于全国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中强调纳税人允许抵扣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 是指纳税人2009年1月1日以后 (含1月1日, 下同) 实际发生, 并取得2009年1月1日以后开具的增值税扣税凭证上注明的或者依据增值税扣税凭证计算的增值税税额。
(二) 不可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的固定资产范围
根据新增值税条例规定, 不可抵扣进项税的固定资产主要有关下几项: (1) 非生产经营用的固定资产。根据新增值税条例第十条, 专门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征增值税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固定资产, 其进项税额不得抵扣。 (2) 自用应纳消费税的固定资产。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五条规定纳税人自用的应征消费税的摩托车、汽车、游艇, 其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3) 不动产等非增值税应税项目的固定资产。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三条规定非增值税应税项目, 是指提供非增值税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和不动产在建工程。纳税人新建、改建、扩建、修缮、装饰不动产, 均属于不动产在建工程。
二、购置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
企业购置固定资产的来源主要有两大类, 即外购和自建的固定资产。
(一) 外购固定资产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可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的固定资产, 可以凭增值税专用发票、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和运输费用结算单据从增值税额中抵扣, 其进项税额应当计入“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 ”科目。购买机器设备所发生的运费, 取得货物运费发票后经过国税、地税稽核无误后, 可按照7%扣除率计算增值税额作为进项税抵扣。在消费型增值税计算模式下, 固定资产历史成本不包含外购固定资产支付的增值税, 这样计算出来的折旧也就不再包含已支付的增值税的分摊额。
[例1]2009年3月5日, 鸿达公司购入一台不需要安装的生产设备, 增值税专用发票上价款400000元, 增值税68000元;运输过程中发生运费10000元 (假定所有业务都取得合法抵扣凭证, 下同) 。固定资产价款和运费已经开出转账支票付清。该生产设备使用5年, 报废无残值收入。
(1) 购入生产设备
可以抵扣的进项税额=68000+10000×7%=68700 (元)
设备成本=400000+10000× (1-7%) =409300 (元)
(2) 每月计提折旧
(二) 自建固定资产
按照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中规定, 生产设备的在建工程不再属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 其外购工程物质和应税劳务的进项税额允许进行抵扣, 且领用原材料其进项税额不需转出, 将自产产品用于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同样也不视同销售行为, 不需计算销项税。但不动产在建工程, 属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 其外购工程物质和应税劳务的进项税额不得抵扣, 自建领用的原材料进项税额需进行进项税额转出, 同时将自产产品用于固定资产在建工程视同销售货物, 需要计算缴纳销项税。
[例2]2009年3月5日, 鸿达公司自建一固定资产, 购入各种工程物质, 增值税专用发票上价款400000元, 增值税68000元;运输过程中发生运费10000元 (假定所有业务都取得合法抵扣凭证, 下同) 。工程物质价款和运费已经开出转账支票付清。安装过程中, 3月12日, 另领用库存原材料一批, 其成本为30000元, 领用企业产成品一批, 成本为30000元, 计税价格32000元, 支付工人工资10700元。4月10日, 工程完工。
(1) 若在建工程为生产设备, 则会计分录为:
购入工程物质
工程领用物质
工程领用原材料
工程领用产品
应支付的职工薪酬
工程完工
(2) 若在建工程为厂房, 则会计分录为:
购入工程物质
工程领用物质
工程领用原材料
工程领用产品
应支付的职工薪酬
工程完工
对接受固定资产投资, 或者进行改扩建、安装的一般纳税人来说, 如固定资产为可抵扣增值税进项税的固定资产, 将固定资产进项税额记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 ”科目的借方。如为不动产, 则不能进行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抵扣。对于接受固定资产捐赠, 根据增值税专用发票规定, 不得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所以无论何种固定资产, 直接按确认的固定资产价值登记固定资产账户。
三、处置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
企业对使用过的固定资产进行处置时, 主要分以下几种情况:
(一) 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
若该固定资产是在2008年12月31日以前购进或自制的, 因增值税进项税额计入固定资产价值未抵扣, 所以按照4%的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若出售固定资产为2009年1月1日后购进或自制的, 因为取得时进项税额已计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 科目, 则销售时也应按照适用税率确认销项税额。如该固定资产为不动产, 因属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 销售时不涉及增值税, 只需要按照适应税率交纳营业税。
[例3]鸿达公司出售固定资产, 不含增值税售价为800000元, 该设备账面含税价为1000000元, 已计提折旧100000元, 另支付清理费用4000元。
(1) 若该固定资产为生产设备, 系2008年6月购入
固定资产转入清理时:
出售时:
结转固定资产清理账户时:
(2) 若该固定资产为生产设备, 系2009年2月购入
固定资产转入清理时:
出售时:
结转固定资产清理账户时:
(3) 若该固定资产为厂房, 营业税税率为5%
固定资产转入清理时:
出售时:
结转固定资产清理账户时:
对于将固定资产对外捐赠、对外投资或者分配给股东, 按照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 应该视同于销售货物, 和出售固定资产业务处理基本类同, 无法确认销售额的, 以固定资产净值为销售额。而增值税不能抵扣的固定资产不存在视同销售的问题。
(二) 固定资产发生非正常损失
非正常损失即因管理不善造成被盗、丢失、霉烂变质的损失。发生非正常损失的购进货物及相关的应税劳务, 或非正常损失的在产品和产成品所耗用的购进货物及应税劳务, 其进项税额不得抵扣;已抵扣进项税额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 应当将该项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的进项税额从本期进项税额中扣减, 无法确定该项进项税额的, 按当期实际成本计算应扣减的进项税额。纳税人已抵扣的固定资产发生非正常损失时, 应在当月按照固定资产净值和适用税率计算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 计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转出) ”账户。如果是地震、水灾等自然灾害导致的非正常损失或者正常报废, 则进项税额不需要转出。
[例4]鸿达公司2010年2月一台机器发生被盗, 该机器系2009年1月购入账面价值30000元, 已计提折旧5000元, 取得时已抵扣增值税进项税。
固定资产转入清理的会计处理:
(三) 固定资产改变用途
[例5]鸿达公司2009年6月1日购入一批电脑用于职工福利和个人消费, 电脑购入价20000元, 增值税3400元。2010年6月1日将电脑转为管理部门使用。电脑使用寿命4年, 假设无残值, 按直线法计提折旧。
转为管理使用
固定资产 (除摩托车、汽车、游艇) 从非生产经营用转为生产经营使用, 可按固定资产净值和适合税率抵扣进项税, 反之, 从生产经营转为非生产经营, 则需把之前抵扣的进项税额转出。如果固定资产是摩托车、汽车、游艇, 则无论用于个人消费还是生产经营, 增值税进项税均不允许抵扣, 如果改变用途只需要登记其用途改变, 不需调整其账面价值。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2008年1月1日实施。
固定资产业务 篇11
【关键词】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现状;机遇
一、引言
我国的证券公司自1978年萌芽、发展以来,经历了30多年的风雨发展历程,实现了长远发展。伴随着中国金融业的进一步开放,我国证券公司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也逐渐增多,在越来越开放的金融环境下,客户对证券业务的要求更加个性化,我国证券公司唯有抢抓机遇,大力发展创新型业务,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有一立足之地。资产管理业务作为我国证券公司的创新型业务之一,近几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我国证券市场中资产管理业务规模达到7.95万亿元,较2013年增长了52.59%。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壮大,对于证券公司收入结构改革和业务转型都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投资风险,稳定了市场。然而,由于我国资产管理业务起步较晚,发展较短,创新人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资产管理业务进一步发展。
二、我国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现状1.业务规模方面(1)纵向发展迅速
我国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起步较晚,但就其纵向发展来看,业务规模增长速度较快,尤其是近几年呈现出倍增局面。如表1所示,就受托管理资本总金额这一指标来讲,从2008年的2819亿元迅速攀升到2014年的7.97万亿元,该项数据的方差很大,说明近几年资管业务规模非常离散,印证了上涨趋势之显著;资管业务规模的扩大既体现在绝对值上,也体现在相对增长速度上,从2011年到2014年,我国证券公司资管业务规模增长速度均较快,尤其是2012年,环比增长速度达570.45%,2013年也达到175.13%。
在2012年以后,總量虽然巨幅上升,但增速是逐渐放缓的,增速下降趋势明显。从内外两方面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两点。从内来讲,我国证券公司普遍存在人才匮乏、产品创新不足等发展的根源性问题,发展初期推出的资管产品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逐渐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后期产品创新跟不上,同时其产品销售渠道过少也是主要限制因素,所以虽然业务总量在上升,但业务增长速度却在下降。从外来讲,我国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制度,金融行业各业如银行业、证券业等不得混业,客户的存款、投资账户彼此分离,致使证券公司无法为客户提供统一账户下的资产规划,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证券公司资管业务产品的开发、创新,业务范围受到很大局限。
(2)横向发展滞后
就资产管理业务的横向发展来看,我国证券公司的资管业务在全国金融行业中仍较为落后,2014年我国各金融机构资产管理规模比重排名前三位的分别为信托业30%、银行业26%、证券公司17%,证券公司所管理的资产规模仍然过小。其中,银行业理财业务收益率达4.13%,属于业内佼佼者,这也得利于其通过人民币业务积累的庞大客户群体,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能够提供更有竞争力的服务网络与资源,超过80%的高净值人士选择了中资私人银行来进行财富管理。相比之下,证券公司在客户规模和服务资源上都处于劣势,据已披露的数据,服务网点、从业人员规模最大的中信证券其营业网点仅不到300个,相比于银行业20多万的营业网点数量,证券公司明显缺乏优势。
(3)单项业务发展不均衡
我国证券公司目前开展的资产管理业务大致可分为定向业务、集合业务和专项理财业务,专项资产管理业务又成为资产证券化。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统计,集合资管业务在已开展资管业务的证券公司中100%全面覆盖,集合资管和定向资管业务覆盖面为90%,集合资管、定向资管和专项资管共同开展的证券公司仅占20%,基本上为实力雄厚的大型证券公司。这三项业务在证券业中总体发展也极不均衡,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发展十分迅猛,目前已占到资管业务总体的80%以上,集合业务紧随其后,而专项管理业务仍然未成气候,这反映的现状是目前我国证券公司业务面狭窄,单项资产管理业务发展不科学、不均衡,其本质原因是我国证券公司开展资管业务经验不足,整合、利用资源的能力还很有限,品牌公信力不够,因此在提供更高级的资产管理服务时便受到很大局限。
2.业务收入方面
(1)规模总体扩张,占比亟需优化
伴随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规模的跳跃式发展,其业务收入也不断增加,如表2所示,2007年到2014年证券公司资管业务收入迅速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24.35亿元;就增长速度来讲,2013年增速达162.71%,是2012年的7倍还多,可谓跳跃增长;两项数据的方差之大也进一步印证了近几年证券行业资管业务收入水平的快速提高,可以看出2007年及2014年前后是证券收入的井喷阶段,2007年是得益于上一轮牛市行情,在此之后资管业务有较大幅度下滑,得益于集合资产管理业务的贡献保持了平稳、缓慢增长的态势,在2011年证监会改变了原来由证监会审核集合理财的局面,审批集合理财的权限下放,在一定程度上放开了产品限制,资管业务环境进一步宽松,促进资管业务产品的丰富,刺激定向资管业务蓬勃发展,带来了资管业务总收入规模的扩张。
在相对值方面,2014年我国证券公司全年业务净收入为2602.84亿元,资管业务收入达124.35亿元,占比仅为4.67%%。如表2 ,从2007年到2014年,我国证券公司资管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总体上是增加趋势,表明该业务相对于其他业务在业务规模、发展受重视程度等方面都有所提升,虽然具有良好的增长趋势,但从其平均占比来看,同期相比之下资管业务发展很局限,占比数据比较集中,印证了其上升的速度非常缓慢。
(2)收入分配过度集中
在总体上,我国证券公司的资管业务发展趋势良好,但就其内部来讲,各个证券公司之间资管业务的发展极不均衡,差距很大。2014年我国120家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收入中位数为6123万元,不低于中位数的证券公司有45家,其资管业务收入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到,排名前四位的申万宏源、国泰君安、中信证券、华泰证券的资管业务收入比较相近,都超过了6亿元人民币,而海通证券及以后的证券公司,资管业务收入与前四位呈现明显脱节,差距较大。
2014年我国证券行业资管业务收入描述性统计如表3所示,可以看到2014年我国证券业资产管理业务的平均收入为1.04亿元,超过平均水平的证券公司有35家,占比为29.17%,超过中位数的占比为37.5%。综合平均数、离差与方差可知,整个证券行业资管业务收入离差较大,且只有89家证券公司资管业务收入为正值。通过计算证券行业资管业务的行业集中率CR8可知,排名前8位的券商资管收入占证券业整体的比重超过了40%,这说明资管业务收入非常集中,排名靠前的证券公司资管业务收入分布更加紧密,证券业整体资管业务发展水平非常离散,差距很大。
3.产品创新方面
我国证券公司的产品设计路线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股票、债券、FOF和理财型产品。最近几年,资产管理业务创新有所重大突破,推出了:①结构化分级产品,根据投资者不同的风险承受能力分层设计理财产品,使得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都能通过风险不同的理财产品获取收益并承担相应风险;②量化对冲产品,通过构建投资组合对冲风险,创造较为稳健的收益;③保证金产品,以保证流动性为前提,为闲置资金提供投资收益;④券商私募合作产品,以国泰君安君享重阳阿尔法对冲套利一号为代表的券商私募合作产品则开辟了业务跨界的新篇章;⑤信托宝产品,主要是投资于固定收益类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以达到收益稳提与风险控制兼得的效果,是证券公司大理财平台里的新颖产品。这些创新型产品进一步满足了不同投资者对流动性、期限、收益及风险的多样化需求,提供了更多投资选择。
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在创新方面也有所突破,比较典型的是两类,一是参与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在进行股票质押回购时,由于券商自身资本金有限,因此开始使用资产管理业务代管资金进行操作,达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既解决了资金不足的问题,也使投资需求与融资需求实现对接,这种将资管业务与经纪业务联合的业务模式,也提高了业务效率、降低了操作风险,强化了业务优势。二是参与资产证券化业务。在这领域比较成功的是东方证券与阿里巴巴联合推出的专项资管业务,是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一次创新合作。
三、我国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创新的机遇与挑战
1.证券公司创新资管业务的机遇
第一,我国资管业务供需不对称,市场需求远大于市场供给。从需求方面看,伴随经济的增长,我国居民财富不断积累,高净值群体不断壮大,根据BCG和中国建设银行发布的《2012年中国财富报告》显示,当年我国高净值人群的资产总额保守估计为33万亿元,全國高净值家庭达174万户,可用于投资的资产规模十分庞大,居民的投融资需求不断扩张,同时,国内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催生了更多的产业资本投融资需求;而在供给方面,我国资产管理业务缺乏一个统一、有效的平台。目前我国证券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存在产品创新不够、业务管理费率过低等问题,这从根本上反映出证券公司资管业务的吸引力不够,在市场占有方面远远不够。由于很多资产无法从资产管理业务上寻找合适的投资途径,因此在可投资资产中储蓄资产占51%,其余大部分转向了银行理财和信托产品。面临如此大的市场需求,而目前我国券商行业中还没有哪家企业能够为机构客户和高净值个人客户提供全资产运营平台,我国证券公司资管业务的进步空间巨大。
第二,证券公司进行资管业务创新得到了政策的有力支持。自2012年起我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连续出台多项规定、细则、管理办法以支持券商资管业务的合法、合规扩张,券商的资产管理业务环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放松,这对证券公司是重大利好。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监管较为宽松,审批流程简单,资产证券化业务重启,政策也支持券商进行资管业务创新,投资范围得到大幅度扩张,从拘泥于最传统的股票、债券、基金,到现如今纳入了大量证券期货交易品种、金融衍生产品、银行间市场交易品种和多种理财计划,如商品期货、资产支持证券、中期票据、股指期货、商业银行理财计划等,投资范围已经放开,证券公司可以通过多种产品的有机组合等方式积极创新业务品种,开辟新的业务领域,实现业务产品的扩充,以满足客户多样化的投资需求,实现资管业务质的飞跃。
第三,证券公司的资产规模、研发和投资渠道能够支持业务创新。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壮大,证券公司资产规模得到大幅度改善,更容易进行分散投资,相比于其他如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证券公司的风险防范与控制体系更加完善,日常运营更加流畅与有序,这些都是支持券商进行资管业务创新的有利条件。在人员方面,证券公司的人员储备数量和质量都有较大提升,目前我国证券业从业人员注册水平已达到85%左右,有近500人通过了两科国际注册投资分析师考试(CIIA),在科研方面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资源,资金和人力投入尚不匮乏。在销售渠道方面,证券公司的多样化销售渠道也具有一定优势,可以借由其完善资管业务的营销。
2.证券公司创新资管业务的挑战
证券公司创新资管业务的压力主要来自于自身的阻力。首先,目前我国证券公司的组织结构和业务规模已经成型,要进行创新则面临这结构改革问题,这在公司内部可能需要较长时间去实现;其次,证券公司过度注重眼前利益,如资产管理业务中的银行、证券合作业务确实能给证券公司带来较为丰厚的短期收益、扩大受托资产管理规模,但在长远来讲,这并不是证券公司资管业务的发展主线,这很容易会使券商产生创新惰性,失去核心竞争力;另外,创新需要资本和人力的投入,要想更快更好地追赶国际资管业务发展水平,我国证券公司应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而这会带来公司内部人员结构的变动,可能会面临一定的阻力。
四、证券公司发展资产管理业务的对策
1.引导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向系列化产品方向发展
系列化产品的打造需要对客户需求进行区分,分类产品质量的高低则是基于客户群体的细分。对于机构客户应进一步细分该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如成熟期、衰退期企业的资金开支需求较小,闲置资金更多,更倾向于购买资产管理产品。有一些企业由于其自身业务发展具有周期性,如农牧渔业,其在不同业务阶段的资金需求也不一致。因此,证券公司应对目标客户进行全方位的调研,掌握其经营状况,把握其投资需求,充分设置不同的分类资产管理产品以满足其需求。对于个人客户,据调查显示,以个人客户为主的资产管理业务利润水平高于以机构客户为主的资产管理业务利润水平,因此应尽快丰富针对个人客户的资产管理产品,壮大个人客户群体,进一步提高资管业务利润。
2.通过加强跨业务合作改善产品设计,开拓销售渠道
目前资产管理业务业务收入规模较小的现状,一方面是由于产品吸引力不强;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销售渠道狭窄。在下一步,证券公司可以活络思维,借助其他业务部门如投行部门、经纪部门各自在项目开发、产品营销上的优势,协同发展资产管理部门,实现业务创新,如可以借助经纪业务丰富完善的客户需求、庞大群体,加强资产管理产品营销;可以学习投资银行股权投资等业务,加大资产管理产品的种类创新。同时,还可以学习、借鉴基金产品的经验,改革设计思路,优化操作流程。相比较基金而言,已有的资产管理产品、尤其是集合类资管产品过度关注收益率,忽视风险,在这种发展目标的指引下设计的资产管理产品功能很单一,而近几年迅速发展起的基金产品则种类丰富,功能齐全,这对证券公司资管业务而言具有很大的学习之处。
3.做强人才储备以提高资管产品创新水平
人才作为创新的决定性要素,高端金融人才将成为各家证券公司抢夺的核心,需要具备国际化视野和创新意识、能够产学结合的金融人才,因此证券公司加强人才的引进、培养与激励,切实提高公司资管业务的人力质量。在人才引进方面,可以建立战略联盟式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夯实人才培养基础,同时要加强国际化人才的引进,有条件的证券公司可以与国外名校合作,定期吸纳优质金融人才;在人才培養方面,要为在职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跟踪评价机制,及时把握员工的素质及业务能力的提升,并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对于大型证券公司而言,在现阶段可以通过收购优秀的投资团队,迅速提升自身的投资收益,提高资管业务回报率,打造自身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朱有为,包学诚.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的机遇、定位与路径分析[J].金融纵横,2008,08:36-40.
[2]王涛.泛资产管理时代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合作模式探析[J].区域金融研究,2014,11:41-46.
[3]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甘肃监管局课题组,管兴业.证券公司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研究[J].甘肃金融,2015,03:13-17.
[4]吴万华,焦志常.证券公司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发展探讨[J].证券市场导报,2008,11:38-47.
[5]何诚颖,陶鹂春,郝成秀.海外券商资产管理模式比较及我国创新流程[J].证券市场导报,2003,9:39-44.
作者简介:
固定资产业务 篇12
银行承兑汇票在银行业间作为低风险或次低风险业务已成共识, 且因风险收益的对等关系此类业务不是银行的大力发展对象, 银行的业务重点在于扩大收益较高的商业承兑汇票业务量, 而利用汇票的特点发展资产业务, 尤其对于大量的、资金紧张的中小银行来说, 具有非凡的意义。《票据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出票人签发汇票后, 即承担保证该汇票承兑和付款的责任。《票据法》第六十八条规定:汇票的出票人、背书人、承兑人和保证人对持票人承担连带责任。持票人可以不按照汇票债务人的先后顺序, 对其中任何一人、数人或者全体行使追索权。汇票有了这个功能, 银行就可以把突破口选择在中小企业。首先, 这类中小企业资产不大、规模较小资产负债率偏高, 找到符合银行要求且有愿意为其担保的企业有一定困难;其次, 即使这些企业找到了担保人, 其获得银行融资的额度也会非常小;再次, 这类中小企业必须要与大中型优质企业甚至是垄断行业有着真实的贸易关系, 使实力较强的企业成为汇票的出票人, 这样这些中小企业就可以把他们之间的应收应付账款以商票取得并获得银行融资。
票据是由如此好的功能, 已经成为企业之间常用支付工具和向银行申请融资的工具, 《票据法》及其他相关制度也是票据成为银行比较愿意接受的权利凭证, 如何防范票据风险就成为最重要的工作, 操作层面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查
银行办理贴现业务时, 要严格履行必要的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查义务, 认真审查交易合同和增值税发票要素, 判断贴现申请人与其直接前手之间交易的逻辑性、经济合理性, 有效防范信用风险和合规风险。要求贴现申请人提供用以证明贸易背景真实性的相关资料。除一般贴现资料之外, 还特别要求贴现申请人提供原始的增值税发票, 以证实贸易背景的真实性。
票据法第十条有关“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 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 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票据的取得, 必须给付对价”的规定虽对票据的无因性作了限制, 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票据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以下简称票据法司法解释) 第十四条进一步作了规定:“票据债务人以票据法第十条、第二十一条的规定为由, 对业已背书转让的票据的持票人进行抗辩的, 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即票据法司法解释将以“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作为理由抗辩限定在直接当事人之间针对尚未背书转让流通的票据而行使的情形, 即其他票据当事人不能以“是否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对抗其他票据持票人。但是对于商业承兑汇票, 如果业务申请人 (即银行进行背书前的票据持有人) 的前手以其与业务申请人有债权债务关系或出票人与其后手的债权债务关系为由对到期票据不予承兑付款, 会影响持票人的及时回收票款。
2 票面真实性审查
《票据法》第十二条第二款规定:“持票人因重大过失取得不符合本法规定的票据的, 也不得享有票据权利。”票据法司法解释第十五条第 (四) 项也规定, 因重大过失取得票据的, 票据的债务人可以依据票据法第十二条、第十三条以持票人不享有票据权利或持票人明知票据债务人与出票人或者与持票人的前手之间存在抗辩事由进行抗辩。但何为重大过失, 法律和国务院行政法规均未作具体的规定。结合我国票据法的基本规定以及票据的法律特性分析, 取得票据时如果负起普通人的谨慎义务就能得知票据上的瑕疵, 因怠于审查故而未知的心理状态即应为重大过失, 即取得票据时应当按照票据法规定的要求对票据上的以及票据外的瑕疵进行形式上的审查, 票据上的瑕疵主要针对的应是票据的形式要件以及票据是否背书连续、是否被伪造、变造;票据外的瑕疵主要针对的应是前手使用票据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是否有利用票据从事违法交易的情形以及是否有遗失、被盗、被抢等情形, 如果上述情形持票人在取得票据时事实上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的话, 则不应称之为恶意或重大过失而取得票据。所以银行要加强对票据有效性的审核, 在办理票据贴现或质押业务时, 应对业务票据尽法定的审核义务, 按照《票据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 严格审核票据有效性, 审核出票人、背书人、承兑人、保证人在票据上的签章是否合规, 审核背书是否连续、绝对必要记载事项是否完整, 确保汇票形式完备、各项必要记载事项齐全、汇票在文义性方面不存在瑕疵, 避免出现存在重大过失的情形。
3 查询查复的时效性
严格执行查询查复制度。银行要严格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完善票据业务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及本行相关要求开展承兑汇票查询查复工作。收到查复书、履行核实手续后, 方可办理相关的贴现或质押业务, 严禁逆程序操作。另外应特别注意查询查复的时效性, 尽量在查复当天办理票据相关业务。如不能及时办理, 则要在严格防范不法分子利用查询查复与办理融资的时间差作案, 在风险与发展业务之间找到平衡点。尤其是商业承兑汇票的出票人预留印鉴进行核实, 尽量对其进行双人核实。商业承兑汇票出票人签章要与预留印鉴一致, 以确保查询查复的有效性。
4 关注公示催告信息
严峻的经济条件下, 企业的资金紧张度加重了道德风险的形成, 银行要设置专业部门或人员随时关注法院公示催告信息, 并加强与出票人的联络, 一旦发现所持有票据被公示催告、挂失止付、冻结, 及时向法院申请终止公示催告并申请权利。
综上所述, 票据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下非常重要和常用的支付手段, 在成为企业融资工具、扩大银行资产业务的同时也加重了银行所承受的操作风险、道德风险, 银行和相关企业要利用票据法和相关法律法规, 保护好自己的权利。
摘要:随着去年以来的信贷紧缩政策和银监会“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实施, 很多原本在银行会比较轻松获得信贷支持的企业不再能轻易的获得融资, 而能延期支付资金又能不失企业信誉的商业汇票此时获得了企业亲睐, 因此, 市场上的票据也越来越多。票据的承兑人或付款人的情况又直接关系票据能否被银行接受及企业的融资成本, 故对票据承兑人或付款人的审查也是此类业务风险防范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