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固定资产投资

2024-07-25

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精选12篇)

控制固定资产投资 篇1

0 引言

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市场环境、各投资经营主体之间的竞争格局加剧了国有资产投资主体控制内部经营活动和应对外部风险的难度, 围绕国有资产的有效经营与监管, 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 关于国有资产投资主体的风险管理及控制越来越受到重视。加强投资风险控制是维护国有资产安全, 提高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效率, 减少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保证。

1 投资风险的内涵与内容

1.1 投资风险的内涵

美国经济学家奈特 (Knight) 在1921年出版的《风险, 不确定性和利润》一书中, 把风险定义为“可测定的不确定性”。另外将“不可测定的不确定性”定义为不确定性。同时指出利润就是处理各种不确定性的经济结果[1]。

投资风险有两层涵义。一是不可能性, 投资风险在经济学中是指不能达到预期收益的可能性, 即收益的不可能性。一个企业进行某项投资活动时, 其目的是获取收益, 但实际运作过程中由于受内外诸多复杂因素的作用, 企业的预期目标可能实现不了, 可能性是客观存在的, 并且可能性越大, 投资风险就越大。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利用各种经济工具和数理工具对可能性风险进行定性定量测度成为投资决策的重要方法。二是不确定性, 投资风险在经济学中还指对于投资结果的无法预测性, 即投资行为产生的后果是不确定的。企业在投资决策与管理中, 经常面临收益不确定性问题, 不可能预知所有可能的后果, 即便知道, 也无法测度, 不知其出现的概率, 因此无法确定最终的结果。

1.2 投资风险的内容

国有资产投资主体是指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有效经营国有资产的经济实体, 是拥有国家委托经营的国有产权、投资决策自主权、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国有资产投资主体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 以法人资格, 对财产关系和债务关系享有民事权利, 承担民事责任。因此, 国有资产投资主体既不是事业单位, 也不是民间团体, 而是以国有经营性资产为产权基础的从事资本经营的法人单位。它所面临的投资经营风险与市场内各类投资经营主体的境遇是一样的, 而且它的地位更特殊, 担负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任, 因此对国有资产投资主体进行投资风险控制的意义不言而喻。

投资经营主体面临着来自内部经营活动和外部市场环境等各类风险因素的影响, 其投资风险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政策法规风险。

我国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 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变化总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宏观环境的变化对作为微观基础的投资企业来说, 就会产生不确定的影响, 这些影响可能是有利的, 也可能是不利的。因此国有资产投资主体其投资行为就要受政策法规风险的影响, 如出台行业调控政策、财政货币政策、各类市场行为法规等。

(2)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指超出投资者自身控制能力之外, 由宏观经济环境造成的企业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不可能性。市场风险主要包括:通货膨胀、经济衰退、金融危机和外部贸易壁垒等投资环境以及市场竞争环境 (如产品价格、市场需求容量、竞争对手等) 。

(3) 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指企业经营状况的不确定性导致投资收益的变化, 是投资主体自身因素造成的风险, 如投资决策失误、管理不善、企业产品缺乏竞争力、企业负债过高等。

(4) 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指对未来科学技术进步和技术的可行性估计不足造成的投资失败, 主要指所投资的领域或行业所采用的技术是否在未来具有竞争性, 如生产线技术、产品科技含量、技术的可转化性及成本控制、技术的成熟性与适用性、替代技术和技术生命周期、知识产权等。

2 投资风险控制与决策

2.1 投资风险管理与控制

投资风险管理是投资主体采取一定的措施对风险进行检测评估, 使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预期程度, 并将可能出现的风险情况处于可控范围内。根据COSO 2003年7月公布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 (草案) 》, 风险管理是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共同参与的过程, 并贯穿于企业的各项活动中, 用于识别那些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件并管理风险, 从而确保企业实现既定的目标。

投资风险管理与控制的框架由3个维度构成:一是投资主体 (企业) 的目标, 包括战略目标、经营目标、市场目标等;二是实施风险管理与控制的各种要素和措施, 包括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监控;三是投资主体 (企业) 整个组织构成, 包括整个企业、各职能部门、各类项目或业务、下属各控股公司等。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风险管理与控制的各种要素和措施为投资主体 (企业) 目标服务, 投资主体 (企业) 各组织层级都要坚持投资主体 (企业) 的目标;每个层次都必须各种要素和措施进行风险管理与控制[2]。投资主体风险管理与控制三维结构如图1所示。

国有资产投资主体可以运用此模型, 将投资经营的风险管理与控制纳入整个管理体系, 保证投资主体多重目标的实现, 为管理决策者实践操作提供规范化流程参考。

2.2 投资风险决策

根据资本投资收益最大化的要求, 企业肯定倾向于选择预期收益率高的投资方案, 但往往是高收益率意味着高风险, 对风险的选择不同决定收益的不同。一方面是既定风险容忍度下的投资收益最大化, 对比不同投资类别, 选择较高投资收益且承担较低投资风险;另一方面是既定投资方向下的投资风险控制最小化, 即投资目标是确定的, 需要通过各种措施来减少相关风险的发生概率。主要体现在:

(1) 正确认识和把握风险与收益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 风险与收益是正相关的, 但应当理解为:风险大的投资, 在风险控制得好时, 收益也大;在风险控制得差时, 收益降低;若风险失控, 收益可能没有甚至发生损失。

(2) 合理规避风险。

即在投资收益相当的投资决策情况下, 选择相对风险较小的, 即使有一定的风险也应通过各种措施降低其发生的程度, 规避不必要的风险, 即“两害相权取其轻, 两利相权取其重”。

当前投资体制的深刻变革, 使投资领域及投资主体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投资主体由过去的单一的国家主体发展到国家、企业、私人、外来资本等共同竞争的多元化投资主体。面对如此竞争而又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 围绕风险管理与控制的投资决策, 其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也被广泛地应用于实践。如风险管理决策模型中的期望损益决策模型, 它是以期望损益或期望收益作为评价指标的;但是期望损益模型是建立在绝对的期望损失额或期望收益额的基础上的, 没有考虑到不同决策主体面对相同的结果可能有不同的价值判断, 而期望效用决策模型有效地解决了这一局限性;马尔可夫风险决策模型和随机模拟的重点在于获得不同决策下的损失或收益的概率分布, 并以此为基础, 再应用期望损益决策模型或期望效用决策模型[3]。

2.3 风险控制矩阵分析

风险矩阵分析法是将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和风险发生对预期收益目标的影响程度两种因素构造到直角坐标系中, 并划定每个因素的变化范围形成矩阵区域。两种因素的评估衡量可通过定性或定量的方法来实现:采用定性方法即由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无法量化, 但借助客观事实和主观判断可以定性描述, 如“极低”、“较低”、“中等”、“极高”等;采用定量方法即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可以用实际意义的数量表达, 一般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如发生的统计学概率、影响程度的收益率或损失额等。对两因素的层次划分以分析的实际需要为基础, 若进一步细化, 就将层次划分范围缩小, 扩大层次数量。

(1) 可能性的定量、定性划分标准及对应关系见表1。

(2) 影响程度的定量、定性划分标准及对应关系见表2。

(3) 风险矩阵图。对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和风险影响程度进行定性分析评价后绘制矩阵图 (见图2) , 1~9选项代表各类风险状况定性分析, 如选项 (1) 发生的可能性为“极低”, 对目标影响程度为“极低”;……;风险 (9) 发生的可能性为“低”, 对目标影响程度为“中等”。

对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和风险影响程度的实际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后绘制矩阵图 (见图3) , 如风险1可解释为项目投资的风险发生概率为85%, 由此造成的损失为180万元;风险2可解释为项目实施风险概率为40%, 风险发生造成的损失为380万元;而风险3可解释为项目投资决策风险发生的概率在54%~61%之间, 风险损益在740万~920万之间, 在坐标图里用区域来表示 (见图4) 。

通过矩阵分析图可以对各类风险决策进行直观判断和比较, 从而制定其优先方案和策略。如图4中, 将矩阵坐标图分为4类区域, A区域:相对安全区域, 一般也是决策的优先方案;B区域:应严格控制风险, 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C区域:在承担风险的同时, 应制定各项预防管理控制措施, 把风险发生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程度;D区域:属于高风险、高破坏性区域, 应尽量规避或转移各类风险, 同时严控风险发生和制定各项应对措施。

3 国有资产投资主体投资风险管理

前几年新加坡中航油炒作石油期货濒临破产, 其根源在于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失灵;长虹、TCL家电企业至今一蹶不振, 源于当年战略决策失误而巨亏;国储局交易员刘其兵违规炒作期货铜而使国家遭受重大损失, 关键在于内部监管不力。这些案例引起了国民对国有资产管理及安全的担忧。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提到:“企业最大的本事就是化解风险。”风险管理与控制已成为现代企业重点研究的内容, 对于国有资产及国有企业经营来说, 风险管理也是实现资产安全进而保值增值的重要保证, 所以在国有资产投资主体的培养与建设中应当将风险管理作为重要方面, 在投资管理决策的整个过程中将风险意识摆在突出位置。

2006年6月,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出台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 文件将企业面临的风险进行较为系统的划分, 对全面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系统作了详细解释, 明确了风险管理实施流程、实现目标和原则。对中央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 增强企业竞争力, 提高投资回报, 促进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李荣融同时提出, 要在有条件的中央企业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 这对进一步推进将风险管理纳入制度建设, 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及保值增值具有重要意义[4]。

3.1 建立健全各类国有投资企业的投资风险管理与控制机制

国有资产投资主体作为独立法人, 以公司制实施内部治理, 既担负投资经营确保资产增值的义务, 也要承担投资失败带来的风险, 以往不注重投资效率、投资浪费或投资失败造成的损失无人问责的状况要改变, 即做到:

(1) 明确投资主体承担风险的责任。

作为一种约束机制, 有利于投资决策者树立风险意识、规范投资决策过程。

(2) 确保投资主体分享风险报酬。

作为一种激励机制, 有利于投资决策者积极发挥管理潜能, 寻求最佳投资策略, 并在投资经营中积极采取降低风险的各种措施。

(3) 实现政企分开, 是构建权责利相统一的投资主体的前提条件。

(3) 实现政企分开, 是构建权责利相统一的投资主体的前提条件。保证企业独立自主投资经营, 政府部门不干涉投资决策权, 这是建立风险管理机制的重要条件。保证企业独立自主投资经营, 政府部门不干涉投资决策权, 这是建立风险管理机制的重要条件。

(4) 严格监督国有资产投资主体和投资客体的委托—代理关系、授权经营关系, 降低制度风险。

利益、风险态度、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契约建立的不完备, 极易出现代理方与委托方目标不一致造成“逆向选择”或“道德风险”[5], 产生“内部人控制”现象。

3.2 加强对各类风险信息收集、分析、评估的力度

在风险管理与控制模型中强化风险信息收集这一要素和措施, 具体表现为:收集政策法规风险信息, 如对国内外宏观经济政策及运行状况、本行业状况、国家产业政策等进行收集, 分析税收、利率变化带来的影响, 探索投资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收集市场风险信息, 如分析经济景气状况、行业市场竞争态势、市场供求关系等;收集经营风险信息, 如分析制订企业战略计划目标的可行性研究、企业投融资流程细节、经营管理规范程度、优化企业组织结构设计、产品结构质量、新产品研发及市场营销策略、企业财务各项指标等,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收集技术风险信息, 研究科技进步和创新, 加强对科技转化的可行性分析等。

在收集各类信息的基础上, 进一步对信息作出风险分析评估, 风险评估由识别、分析、评价3部分组成。风险识别是发现整个投资经营过程中有哪些环节存在风险;风险分析就是对这些发现的风险进行特征描述, 指出风险发生的条件和概率, 说明哪些风险是关键的;风险评价指评估风险对企业目标的影响程度、研究各类风险的权重关系等。

3.3 加强对投资项目 (投资客体) 的可行性研究

国有资产投资效率低下一直困扰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 对投资项目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造成目前国内经济中部分行业投资过热、重复建设, 生产性企业产能过剩、浪费严重;而部分行业由于投资回报期长、规模大、技术复杂等原因造成投资不足, 产业结构极不合理。所以在进行投资决策时, 既要依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 对所投资的行业及其外部环境进行系统分析和可行性研究, 又要立足长远战略, 注重投资的长期稳定回报。

3.4 投资多元化、分散投资风险

通俗地说:“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多元化的组合投资是降低投资风险的最基本手段, 包括投资客体多样化、投资主体分散化、投资方式多元化。投资多元化是国有投资风险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被理论和实践证明的可以有效降低投资风险的通行做法, 国有资产投资主体应积极探索投资多元化实施的途径, 降低国有资产投资经营的风险。

3.5 规范投资决策和投资实施过程

任何投资决策和投资实施都有个过程, 比如投资前的调研分析、专家报告、可行性分析等以及投资实施过程中的监管如项目实施质量、工作时间、财务审查等。因为投资决策和实施过程的每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投资的最终效果, 给投资主体带来损失, 所以投资决策和实施过程中每一环节都存在广义上的风险。尽管一般认为这些风险属于管理的范畴, 但只要具有使预期投资收益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就应当纳入风险管理的范畴。

具体做到:首先, 投资主体的投资活动按计划方案有步骤实施, 并依客观情况作必要调整, 对投资项目进行追踪管理与控制, 尽可能排除不确定性因素干扰;其次, 对投资实施后的后续分析与评价, 比如将实际回报收益与预期收益作比较, 分析差距原因;最后, 提出风险管理策略。即:“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总结”。

4 小结

风险管理的本质, 就是将我们对结果有所控制的领域最大化, 将我们完全不能控制结果和我们弄不清楚因果联系的领域最小化。风险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决定投资风险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风险不能量化, 但是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却是防范和应对风险的有效方式。国有资产投资主体的投资风险控制要求一方面加强投资主体对内部制度风险的控制, 如公司治理结构设计、规范经营管理流程等;另一方面提高抵御外部市场环境的风险的能力, 制定投资预防与控制机制, 改善国有资产投资效率。

摘要:投资风险控制是投资经营主体管理的核心内容, 也是国有资产投资主体建设的重要环节, 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从投资风险的形成及来源, 分析了投资经营主体应对各类风险的措施及如何进行投资风险决策, 提出了国有资产投资主体投资风险控制从内部制度风险控制到外部市场环境风险管理的对策与实现途径。

关键词:国有资产投资主体,投资风险,风险控制与管理

参考文献

[1]Frank Knight.Risk, Uncertainty, and Profit[M].NewYork:Houghton Mifflin Co, 1921.

[2]张文峰.谈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J].商业会计, 2005, (6) .

[3]刘新立.风险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308—334.

[4]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资发改革[2006]108号, 关于印发《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导》的通知[S].2006.

[5]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6]宋明哲.现代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3.

控制固定资产投资 篇2

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

1、在概预算的费用组成中,规费的计算基数是__。A.建筑安装费 B.材料费 C.机械费 D.人工费

2、缺陷责任终止证书签发的日期应从__为准。A.承包人提出缺陷责任终止申请报告的日期 B.工程通过最终检验的日期

C.最终检查报告送达监理工程师的日期 D.业主指定的日期

3、下列选项中,导致合同终止的是__。①甲公司和乙公司互负50万元债务,均已到期,②甲欠乙一批货物,但乙目前下落不明,甲将该批货物提存;③甲公司欠乙公司50万元的货物,而乙公司按约定应为甲公司提供价值5000元的劳务;④甲公司欠乙公司50万元的债务,被乙公司免除;⑤甲公司欠乙公司50万元的债务,甲公司与乙公司合并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4、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计算期是指__。A.从开始施工到建成投产所经历的时间

B.从建成投产到主要固定资产报废为止所经历的时间

C.从开始施工到建成投产直到主要固定资产报废为止所经历的时间 D.从开始施工到建成投产直到全部资产报废为止所经历的时间

5、监理工程师维护业主的利益表现在__。A.提高工程质量 B.力争反索赔

C.在争端中为业主辩护 D.按合同条件监理工程

6、以下__不是人工工资单价组成内容。A.流动施工津贴 B.取暖费

C.工人病假六个月以上工资 D.防暑降温费

7、《公路工程国内招标文件范本》中规定的开工预付款的性质属于__。A.定金 B.保证金 C.无息贷款 D.暂付款

8、在以下情况中,要约不可以撤回的有__。A.撤回要约的通知先于要约到达受要约人 B.撤回要约的通知后于要约到达受要约人 C.撤回要约的通知与要约同时到达受要约人 D.要约人明示要约不可撤销

9、在公路工程施工中若开挖出文物或其他有考古价值的物品时,承包人应立即停止施工保护好现场,并按要求采取妥善保护措施。由此发生的费用由__承担,并相应顺延延误的工期。A.文物管理部门 B.承包人 C.业主

D.国家有关部门

10、某企业为4年后的第5年年初至第7年年末每年投资100万元建立一个新项目,已知年利率10%,则该企业现在应准备资金数量为__。A.100(P/A,10%,3)(P/F,10%,4)B.100(A/P,10%,3)(A/F,10%,4)C.100(P/A,10%,3)(F/P,10%,4)D.100(A/P,10%,3)(F/A,10%,4)

11、由于业主经营不善,长期拖延支付工程款,则承包人可向业主提出__。A.现场条件变化引起的索赔 B.业主延误索赔 C.工期索赔

D.业主违约引起的索赔

12、公路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中,工程师无权指示设计变更的情形是__。A.减少合同中约定的工程量 B.改变有关工程的施工时间 C.删除承包范围内的部分工作 D.更改工程有关部分尺寸

13、目标动态控制过程中,__组成一个连续不断的“循环链”。A.控制与信息 B.控制与计划 C.控制与决策 D.控制与组织

14、《公路工程国内招标文件范本》规定,业主在收到监理工程师签发的期中支付证书后__天内,应向承包人支付相应的款额。A.14 B.21 C.28 D.35

15、公路工程的验收先后有交工验收和竣工验收;其中交工验收由__主持。A.监理工程师 B.业主

C.业主和监理工程师共同 D.公路质量监督站

16、《合同法》规定,建设工程合同中没有规定的,适用__的有关规定。A.买卖合同 B.技术合同 C.承揽合同 D.委托合同

17、《公路基本建设工程概预算编制办法》96版规定,为了使费率计算的各项费用不受各地价格波动影响,除__外,均以概预算定额基价为计算基数。A.利润 B.现场经费 C.税金 D.间接费

18、进度计划一般应包括:总体进度计划;年月日进度计划和()。A.用款进度计划 B.材料进度计划

C.关键工程进度计划 D.机械设备进度计划

19、在工程网络计划中,如果工作A和工作B之间的先后顺序关系属于工艺关系,则说明它们的先后顺序是由__决定的。A.劳动力调配需要 B.原材料调配需要 C.工艺技术过程

D.机械设备调配需要

20、工程总费用由直接费和间接费组成,随工期的缩短,其变化是__。A.直接费、间接费都增加 B.直接费、间接费都减少 C.直接费增加,间接费减少 D.直接费减少,间接费增加

21、土木工程施工合同通用条件规定,属于__的情况,承包商可以获得工期展延。①业主延误施工现场移交;②监理工程师延误图纸移交;③不利施工的自然条件或障碍影响;④增加合同外的施工项目;⑤暂时停工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22、辅助生产现场经费按__的15%计算,A.直接费 B.人工费 C.材料费

D.机械使用费

23、套箱围堰的适用范围是__。A.流速较大而水深在1.5~4m B.各类土(包括强风化岩)的深水基础

C.埋置不深的水中基础或修建桩基的水中承台 D.河床土质渗水较小时

24、对数据的解释,最准确的是__。

A.数据就是信息,数据是客观规律的记录

B.数据是客观实体属性的反映,是一组表示数量、行为和目标,可以记录下来加以鉴别的符号

C.数据是信息的载体,信息是数据的灵魂

D.数据是一组表示数量、行为和目标,可以记录下来加以鉴别的符号

25、在施工过程中,发包单位付给承包单位的备料款应随着工程所需主要材料的储备而逐步减少,以方式扣回 A.抵充工程款 B.变更合同价 C.索赔 D.保修金

二、多项选择题(共25 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 2 个或 2 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 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 0.5 分)

1、可以作为索赔内容的有__。

A.当挖掘深7.5m的基坑时,遇到了严重的地下渗水,不得不安装抽水系统,并开动了75日之久

B.地下构筑物或文物,如地下电缆、管道和各种装置在图纸上并未标出,引起施工中的困难

C.由于特殊气候等原因承包商要求延长工期 D.合同文件的内容互相矛盾

E.业主和监理工程师命令暂停工程

2、工程建设各阶段的叙述中,正确的有__。

A.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需要确定工程项目的质量要求,可与投资目标不完全协调

B.工程设计阶段是根据项目决策阶段已确定的质量目标和水平,通过工程设计使其具体化

C.工程项目决策阶段要能充分反映业主对质量的要求和意愿

D.工程施工阶段是根据设计文件和图纸的要求,通过施工形成工程实体 E.工程项目竣工验收阶段就是对项目施工阶段的质量进行试车运转、检查评定,考核质量目标是否符合设计阶段的质量要求

3、在下列几种情况中,可以降低盈亏平衡点的是__。A.产品价格提高 B.产量增加

C.固定成本增加 D.固定成本降低

E.单位产品可变成本降低

4、进度计划一般有__几种。A.总体进度计划 B.一般进度计划 C.进度计划

D.关键工程进度计划 E.非关键工程进度计划

5、企业发行股票筹集资金的特点包括__。A.增发股票,降低原有股东控制权 B.发行公司少缴所得税 C.降低了公司的负债比率

D.普通股股东有权参与公司的剩余利润分配 E.需要还本付息

6、从担保法和会计制度上看,开工预付款(国际惯例称其为动员预付款)不应当属于__性质的款项。A.定金 B.保证金 C.无息贷款 D.暂付款

E.承包人具有的留置权

7、现场管理费中的其他单项费用定额有__。A.主副食运费补贴 B.职工探亲路费 C.预备费

D.现场管理人员工资 E.工地转移费

8、监理工程师对进度计划的审查内容为__。A.工期安排的合理性 B.施工准备的可靠性 C.计划与能力的适应性 D.机械设备的协调性 E.实现目标的准确性

9、抗滑桩施工时()。

A.开挖前,要修整孔口地面,做好桩区地表截排水及防渗工作 B.应分节开挖,挖一节应立即支护一节

C.在滑动面处的护壁应加强,在承受较大推力的护壁和孔口加.强衬砌的混凝土中应加钢筋

D.灌注混凝土必须连续作业,如因故中断灌注,其接隙面应作特殊处理

10、我国会计核算的基本规范是__。A.《会计法》 B.《企业会计准则》 C.《企业会计制度》 D.《企业财务通则》

二、多项选择题(共4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多个符合题意)

11、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方法包括__。A.平均年限法 B.工作量法

C.双倍余额递减法 D.年数总和法 E.直线法

12、工程费用监理的原则有__。A.政策性原则 B.合同原则 C.公正原则

D.责权利相结合原则 E.费用控制原则

13、下列哪些情况不需考虑动水压力。__ A.黏土路堤的稳定性验算

B.普通土填筑的路堤的稳定性验算 C.砂土填筑的路堤的稳定性验算

D.墙背填料为普通土的浸水挡土墙的稳定性验算

14、影响盈亏平衡点产量的因素有__。A.设计生产能力 B.总固定成本 C.产品价格

D.单位产品变动成本 E.所得税

15、预制梁的安装方法有()。A.陆地架设法 B.浮吊架设法 C.高空架设法 D.挂篮法

16、《建设工程施工合同》规定了在施工中出现不可抗力事件时双方的承担办法,其中属于不可抗力事件发生后,承包方承担的风险范围包括__。A.运至施工现场待安装设备的损害 B.承包人机械设备的损坏

C.停工期间,承包人应工程师要求留在施工场地的必要管理人员的费用 D.施工人员的伤亡费用 E.工程所需的修复费用

17、连续刚构桥中跨实际合龙温度与设计合龙温度不符时通常采取的措施为__。A.等待

B.实际温度高于设计温度时,采用顶开式强迫合龙 C.实际温度低于设计温度时,采用拉拢式强迫合龙 D.要求设计单位改变合龙温度

18、《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中规定,对于采用密度法计算的配合比,应实测拌和物视密度,并应按__。A.视密度调整配合比

B.调整时水灰比不得增大,单位水泥用量不得减小 C.钢纤维掺量不得减小

D.调整后拌和物视密度允许偏差为±1%

19、无机结合料稳定类基层主要有()。A.石灰稳定土基层 B.水泥稳定土基层 C.沥青稳定土基层

D.工业废渣稳定土基层 E.粒料稳定土基层

20、在价值工程活动过程中,分析出V>1,则表明__。A.实际成本偏高 B.实际成本偏低 C.功能可能过剩 D.功能可能不足 E.无法确定

21、承包人应交纳的税金为__。A.营业税 B.增值税 C.所得税

D.城市建设维护税 E.教育附加

22、建设单位决定采用哪种合同形式,应根据__综合考虑。A.设计工作深度 B.工期长短

C.质量要求的高低 D.工程复杂程度 E.施工单位的要求

23、评估活动应当遵循__原则进行。A.公平B.公正 C.科学 D.低价 E.择优

24、改善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的措施有__等。A.加强基层结构强度 B.提高黏结力 C.提高内摩阻力

D.采用稠度较低的沥青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不减 篇3

针对这次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出现小幅回落的状况,专家普遍表示,固定资产投资反弹的压力仍然很大,7月份增速小幅下滑主要是季节性因素,投资增速下滑不会转变为一种长期的趋势。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宏观经济分析师李慧勇认为,由于过去两年7月份当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都比6月份有明显回落,这一回落可能主要和投资统计的季节性特点有关,并不能代表未来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动方向。

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06年1-7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4771.01亿元,同比增长30.5%,相比1-6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1.3%的增速出现小幅回落。而2005年1-7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4637.16亿元,同比增长27.2%,与1-6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7.1%的增速基本持平。

东方证券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师则指出,一方面五六月份环比增长过快,这样7月份环比增长就会放缓,另一方面7月份,中国许多地区遭受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可能对当地的经济活动造成很大的影响。

另据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7月底,城镇50万元以上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203484亿元,同比增长17.2%;新开工项目132099个,同比增加17168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48138亿元,同比增长14.6%。

“从施工和新开工项目情况看,投资反弹的压力很大”东方证券这位分析师表示,我们对下半年经济和企业盈利保持高增长仍然有很大信心。基于指标目前的变动趋势,预期8月份投资的同比增速会有明显的上升,可能将超过30%。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的内部控制 篇4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的内部控制的原则

固定资产控制模式包括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两大部分, 内部控制就是体现投资主体与其他固定资产项目直接利益群体之间的内部决策过程和各利益相关者参与固定资产控制的方法和途径。 外部控制则是以项目其他利益相关者所构成的外部市场环境来约束固定资产项目直接利益主体。 对于事业单位投资项目而言,事业单位投资人居于决策地位, 其在固定资产控制结构中作用的发挥及其与事业单位投资固定资产控制中其他部分的关系是整个项目运作的重要保障, 因此事业单位投资项目外部控制中还应该包括政府监督机制。

当前我国中央已三令五申提出控制政府办公楼场所建设, 对财政性开支非常严格,本地区今年财政增长来势不容乐观,加之过去公共设施建设欠账太多,财政开支压力大。 为此事业单位认清形势,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要摸清底子,严格控制投资规模;要采取土地筹资、向上争取、加强资金管理筹资、动员社会捐资、整合资源筹资等多种方式, 立足自身解决问题;要针对问题,建立健全政府性投资机制。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的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可行性报告深度不够

目前, 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项目在可行性研究方面的深度普遍不够,由于事业单位投资项目的特殊性,如果出现研究错误所造成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工程本身所带来的收益同。 对于很多已经竣工甚至已经交付使用的基础建设项目,在没有办理或者已经办理了决算手续的,不按照固定资产登记在册,使之成为帐外资产;甚至有些基建项目根本就没有形成固定资产,而总账则以固定资产入账,这样的虚增固定资产, 使得单位建立财产账簿不全面,出现没有明细账或者账账不符、账实不符的情况

(二)项目全面控制力度不足

财政部门往往只注重经费的预算安排,其他方面就考虑的不多,比如已经形成的实质性的资产如何集中管理,资源共享,物尽其用等都明细的考虑不足,从而出现无计划重复购置的现象。 虽然财政部门就此问题进行了多次的清产核资的工作, 但是前清后乱的状况还是没有从根本上面得到解决。

(三)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

一些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上账务不全、家底不清,购置、新建、融资租赁的固定资产未按合同价入账或劳务费未入账,造成固定资产无账、无物有支出的现象

三、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的内部控制措施

(一)严控对外投资权限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形式占用或者是使用国有资产,兴办经济实体或对外投资,差额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对外投资必须严格按照正规的审批程序进行。 严格控制货币性资金对外投资,不得利用财政拨款和财政拨款结余对外投资。 坚持“科学、合理、节约”原则,把购置固定资产纳入预算管理,严格控制资产配置规模和标准,结合各事业单位实际,制定和完善固定资产购置、验收、使用、保管、调拨、转让、 处置、报废等各个环节控制制度,规范固定资产使用程序。

(二)明确对外投资申报要求

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的,办理报批手续时,需提出书面申请等8项申报材料,并对材料的真实性、有效性、准确性负责。 事业单位以实物、无形资产等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的,应聘请经市财政公开招标的中介机构,合理确定资产价值,资产评估结果按相关规定履行备案或核准手续。 对财政出资政府统一购建的固定资产,由相关单位进行清理、及时交割划转并调整账务,明确管理职责。

(三)规范对外投资申报审批程序

事业单位提出对外投资申请,附相关材料报主管部门审核。 主管部门在对单位申报材料的完整性、决策过程的合规性、拟投资项目资金来源的合理性等进行审核后,报市财政局审批。 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效益情况是审核审批对外投资事项的参考依据, 严格控制资产负债率过高的事业单位对外投资行为。

(四)强化对外投资收益管理

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取得的收益, 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投资单位要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能, 市财政局、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外投资的考核。 当前我国很多地方成立了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中心成立,其主要是委托依法对行政区内国家、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概预算执行、竣工决结算、建设资金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项目实施程序的合规性、投资效益及政府投资项目招标控制价与合同签订等进行审计监督,承办上级审计机关委托项目的审计、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内部控制中,要对投资项目进行全过程的控制,保证各个环节的有序衔接,以保证整个投资项目的有效运行。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的内部控制的原则,然后分析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的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从一些关键点方面阐述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的内部控制措施:严控对外投资权限、明确对外投资申报要求、规范对外投资申报审批程序和强化对外投资收益管理。

关键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

参考文献

[1]李连华.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链接与互动[J].会计研究,005

[2]王树玲.完善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核算的意见[J].财会通讯,2006,9

[3]张静.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问题及对策[J].财会通讯,2008,5

控制固定资产投资 篇5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28日】 【来源:运行局】

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8140亿元,同比增长23.8%[1],比上年回落6.2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1415亿元,同比增长24.5%,比上年回落5.9个百分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3966亿元,增长18.2%;第二产业投资101048亿元,增长23.2%;第三产业投资136401亿元,增长25.6%。12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1.8%,比上月回落7.3个百分点。

工业投资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全年工业完成投资额98716亿元,同比增长22.8%,比上年回落3.4个百分点,工业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40.9%;其中制造业投资74528亿元,增长27%,比上年加快0.2个百分点。12月份,工业投资增长23.4%,比上月回落3.4个百分点。

高耗能行业投资增速回落。全年六大高耗能完成投资34754亿元,同比增长14.8%(12月份增长15%),同比回落7个百分点。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28%和14.8%,比上年回落15.5个和12.1个百分点;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分别增长12.9%和35.8%,比上年加快12.5个和19个百分点;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由上年下降1.3%转为增长6.1%;电力、热力的生产与供应业增长6.6%,比上年回落16.2个百分点。

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较快。全年专用设备、通用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35.1%和 22.4%,同比回落2.2个和15.2个百分点;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投资增长40.4%,同比回落10.8个百分点;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31.7%,同比加快0.4个百分点。轻工业投资增速回落,纺织行业投资增速加快。轻工行业投资增幅回落,其中农副食品加工和食品制造业分别增长28.1%和28.8%,比上年回落10.1个和3.6个百分点;纺织行业投资增速加快,其中纺织业增长26.4%,比上年加快11.6个百分点,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增长34.4%,比上年加快17.4个百分点;化学纤维制造业由上年下降6.4%转为增长42.2%;烟草行业投资216亿元,由上年同比增长63.7%转为下降0.4%。

电子制造业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全年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48.2%,比上年加快41.5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保持较高增速。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48267亿元,同比增长33.2%,比上年加快17.1个百分点。12月份仅增长12.4%。

滇固定资产投资亟待更快增长 篇6

2010年初,云南省设定了固定资产投资要达到5500亿以上的全年目标。目标制定之后,围绕桥头堡建设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各级各部门按照“增投资、扩消费,转方式、调结构,重民生、建和谐,快发展、上水平”的要求,进一步扩大内需,增加投资,强化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组织实施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工作。同时,云南省各金融机构认真贯彻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云南省的交通、城建、水利等重点行业的重点项目给予了强有力的授信支持,使得云南省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2010年1月至8月,云南省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698.24亿元,同比增长22.8%,完成全年5527亿元目标任务的48.82% 。

在不久前举行的云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工作座谈会上,云南省金融办主任刘建华对云南省2010年1月至8月的固定资产投资情况进行了介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政策调整掣肘投资

2010年1至8月份云南省固定资产贷款余额为3904.82亿元,比年初增加585.09億元,增幅为17.62%,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对云南省重点项目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云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完成了年目标的48.28%,达到2698.24亿元,同比增长22.8%,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个百分点。刘建华说:“从1至8月我省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看,形势非常严峻,时间过半而任务未过半,后4个月要完成51.2%即2829.8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任务十分艰巨。”

在会议上刘建华指出,影响固定资产投资的几个因素必须得到重视。首先,是政策因素。一是2010年以来国家宏观金融政策的适度调整,呈现逐步从紧的趋势,特别是两次提高贷款准备金率,降低了各银行金融机构的流动性;二是为防止信贷投放过快增长,中央确定今年货币调控政策的目标是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17%左右,比去年低10个百分点,新增贷款7.5万亿元左右,比去年低2万亿元。央行和银监会要求各银行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的重点和节奏,制定了全年贷款投放计划和月度、季度控制目标,加强了对信贷投放的控制;三是“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和国务院19号文件清理规范政府融资平台公司通知的出台,以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作为贷款主体、财政承诺还本付息的贷款行为被严令禁止,部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融资困难;四是国家对房地产的调控政策作用显现,云南省房地产投资增速大幅放缓,从一季度的31%下降至1-8月的15.7%,比全国平均增速低21个百分点;五是云南省重工业比重大,受节能降耗、环保等调控政策影响较大,特别是支柱行业如电力、钢材、有色、化工等行业大部分属于“两高一资”行业,受土地、环保、节能等调控政策的影响明显。截至8月末,云南省关停落后产能涉及106家企业,202座装置或生产线。

其次,是项目因素。目前,云南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相关准入条件的落实,已成为制约固定资产贷款投放的重要决定因素。一是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成熟度不够,影响了固定资产投资进度。如铁路建设,资本金5亿元和银行贷款65.5亿元均于2009年和2010年上半年全部就位,由于项目前期工作原因,铁道部未下达开工计划,资金未能有效投入使用;二是资本金不足是制约银行信贷资金跟进的主要障碍;三是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相关报批手续、抵押担保等不落实,影响了固定资产贷款的发放。

另外,还有融资渠道因素。目前,云南省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少,主要是企业自筹资金、中央和省的财政预算资金、银行信贷资金,而利用外资、民间社会资金、直接融资等资金渠道极少,一方面加大了财政和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贷款压力,另一方面使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难以拓宽。

最后是工作协调因素。相关项目业主与贷款银行的相互配合协调不够,没有针对政策变化提出相应的对策,特别是围绕“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要求来进一步做实项目的贷款条件、重新办理贷款相关手续这些工作没有开展起来,导致原已落实的信贷资金就位困难。

加强融资助力投资

刘建华表示,云南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省份,同时又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均投资不足1万元,要缩小与全国经济平均发展水平的差距,必须在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之内的前提下保持较高的投资增长速度以推动经济快速增长,一方面,投资增加使生产能力扩张增加总供给;另一方面,投资又能通过乘数作用扩大总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要完成2010年的目标任务,可以从下几方面来进行:

首先,树立信心,确保完成信贷增量目标任务。各金融机构要紧紧围绕云南省委、省政府“两强一堡”战略的决策部署,抢抓机遇,把自身业务发展建立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多渠道、多方式为云南省重点项目和重点产业提供资金支持,努力完成8月召开的金融运行分析会议上曹副省长代表省政府提出的信贷增量2000亿元的目标任务。一是抓住云南省实施“两强一堡”战略、启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以及2010年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的情况,积极向各家银行总行最大限度地争取追加信贷规模,不断加大对云南省固定资产投资的信贷支持力度;二是突破传统的贷款手段,通过同行业务、同业合作等产品和渠道,如通过融资租赁、总行直贷、资产转让、联合贷款等为云南省重点项目和重点产业持续输入资金;三是充分发挥云南省小贷公司融资功能。目前,云南省已审批小贷公司176家,开业145家,新增贷款44亿元,力争年底达到60亿元,成为完成2010年信贷增量目标任务的一支新兴力量。

其次,转变观念,进一步落实项目贷款条件。尽管国家对固定资产投资出台了新规定,并不意味着就此关紧信贷闸门,关键是固定资产贷款项目要达到银行贷款的准入条件。只要项目好,并达到银行贷款的相关要求,是可以争取到银行的信贷支持的。因此,各项目主管部门和项目业主要转变观念,彻底改变等、靠、要的思想,改变依靠财政担保或承诺还本付息的做法,积极主动加强与银行的沟通和衔接,按照“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要求做实项目的贷款条件,如资本金、抵押担保和还款来源等的落实。同时,可借鉴上海每年年初将银行、发改委、财政等单位召集在一起,共同对项目进行对接的“三位一体”的做法。

第三,要拓宽渠道,运用保险资金等进行投资。一是运用保险资金。2009年底,云南省政府与中国平安集团在北京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拓宽了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渠道,拉开了云南运用保险资金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序幕。平安集团承诺2010年运用不低于50亿元保险资金对云南进行股权、债权投入,但由于项目前期工作准备不扎实,资金等相关条件的落实不理想,项目还未落地。目前这项工作在云南省金融办牵头下正在积极推进,争取保险资金尽快落实到位。二是与人行昆明中心支行进一步推动云南省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的发行;三是与证监局、发改委共同推动云南省公司债、企业债的发行,积极探索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不断拓宽云南省固定资产融资渠道。

另外,要优化环境,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要认真贯彻国务院(2010)13号文件精神,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和相应措施,优化投资环境,鼓励民间资本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战略投资者、风险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对云南的重点项目和重点产业进行投入。

最后,加快清理,规范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要按照国务院19号文件精神,认真抓好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清理规范工作。一是要加快工作进度,尽快完成清理工作;二是尽快完成规范和公司的界定工作,使这些公司尽早开展正常业务;三是推动融资平台公司逐步向实体性公司转变,采取整合资源的办法,拥有必要的资本金和运营资产,引入战略投资者,为云南省重点项目、重点产业建设贡献力量。

多管齐下促进投资

刘建华指出,2010年以来,受宏观政策约束和投资基数制约等因素影响,云南省投资增长进入周期性回落区间。他说,保持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投资增长速度,不仅应立足于短期措施,更应把握住宏观调控效应显现的有利时机,着眼于促进投资可持续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着眼于促进投资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以投资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增强经济增长后劲,推动云南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就如何促进云南固定资产投资适度较快增长,刘建华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首先,要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制定云南省投资中长期可持续发展规划。一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制定云南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土地利用、城市发展、优势产业发展等综合规划,适时出台《云南省投资中长期规划》。当前,可结合国家《关于促进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意见》,尽早制定云南省特色优势产业投资发展规划。利用近期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出台和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获国家认定的有利时机,尽快编制云南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和高新技术产业规划,以形成我国重要的专业性种质资源与基因资源保存、开发利用基地为目标,依托和发挥云南特有的生物多样性战略资源的优势和技术优势,促进产业集聚,实现规模效应,做大做强特色生物产业,带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要强化规划的法定效力,树立规划的权威性。三是规划编制应体现战略性、前瞻性,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间要相互衔接协调,特别是要充分体现区域主体功能定位要求,根据其资源禀赋和发展定位,科学规划产业,合理布局项目。

其次,继续深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投资管理效率。一是深入完善项目储备机制,在科学编制规划的基础上,项目前期工作要与规划紧密结合,按照规划的要求,分期分批开展项目前期工作。二是分类改进项目管理效率机制,在条件成熟时出台《政府投资管理条例》,逐步将政府投资管理纳入法制化框架。三是建立健全社会投资引导机制,一方面通过发布产业政策、行业准入标准、投资信息等方式,做好预警预测工作,积极引导社会投资。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通过政府投资补助、贴息等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公益性、基础性项目。四是探索建立投资项目网上备案管理系统,通过实行具有约束力的逐级上报的备案信息系统,政府可以掌握投资意向信息(拟建项目),与统计部门的投资现实信息(在建项目)相配合,可以更加准确、全面、及时地对投资运行进行监测,既有利于全面掌握企业投资意向信息,适时发布投资信息,引导社会投资方向,也有利于提高投资管理效率。

最后,建立健全市场化的投融资机制,促进投资可持续增长。完善的投融资机制是促进投资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一是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云南省公路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等政府投融资平台运行机制,真正形成云南省投资增长的内在机制和多元投资主体、多种投资方式的新型投融资体制。抓住当前交通运输业投资大幅下降的主要矛盾,多方扩展建设资金来源,探索建立云南省公路、铁路、民航产业基金;积极创造条件,吸纳包括保险和社保资金在内的各方资金参与云南省交通业投资;积极研究制定鼓励投资的具体措施,如可对参与云南省交通运输业的各方投资者实行适当的税费减免,赋予投资企业一定的运输价格自主权,鼓励国内外企业参与云南省交通运输建设。二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积极争取各方资金支持。例如,近期商务部与国家开发银行签署了《支持西部地区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合作意向书》,在五年合作期内,国家开发银行将向西部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区位条件优越、发展潜力大的部分省級开发区提供约150亿元贷款,用于开发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及改造、发展规划和重大课题研究。此外,法国开发署面向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湖北、广西和重庆等省市区提供单个项目不低于2000万欧元的贷款,有关部门可积极与之协调争取获得支持。三是尽快制定民间投资优惠政策,稳定和巩固民间投资发展的主体地位。四是积极探索建立创业投资基金。长期以来,云南省中小企业金融资源配置不足,商业贷款和国家开发性政策贷款难与中小企业对接,直接融资渠道发展缓慢,制约了云南省企业投资的能力,为此,可通过发起设立基金,投资于云南省资源优势行业,促进集中布局,提高优势资源加工增值比重。五是改进和完善产权登记制度,为推进探矿权质押、林权质押等新型融资方式创造有利条件,支持云南省矿业、林业投资发展。六是极力推进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增强企业投资能力和活力。

控制固定资产投资 篇7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与国民经济增长的关系十分密切, 一方面, 经济的发展程度直接制约着投资的数量;另一方面, 投资规模的变动又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 为了保持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 固定资产总投资应当控制在适度的规模之内, 探寻固定资产投资的适度规模对于城市经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本文结合西安市市情, 对西安市固定资产投资适度规模进行分析和预测, 旨在为城市管理者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二、固定资产投资适度规模概述

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由于它向社会提供了生产能力、运输能力、住宅和公共建筑物等社会供给能力和大量实物, 增加了社会财富。虽然由于项目投资建设需要一定周期, 这种社会供给能力不一定是即期 (当年) 的现实供给, 而且可能存在滞后的现象, 但它却决定着扩大社会再生产有无后续能力和资源的问题, 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前景, 因此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能过小, 否则会影响和减少社会经济发展的后劲, 导致社会消费需求的不足。另一方面, 固定资产投资本身又是巨大的有现实购买力的有效需求, 是对社会经济和物质资源的巨大消耗, 这无形中就增加了社会的总需求能力, 但同时也加大了社会总供给的压力。因此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又不能过大, 过大会使社会总供给能力承担不了。

所以, 固定资产投资的总规模, 无论过大还是过小, 对于经济发展都是不利的, 为了保持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 固定资产总投资应当控制在适度的规模之内。

三、西安市固定资产投资适度规模控制模型的建立

要达到适度的年度投资总规模, 从定性上考虑应该满足以下几个条件:其一是投资的增加应该在国民生总值增长量所许可的范围内, 以使投资有物力基础, 不会过度增加社会总供给的压力;二是投资规模的增长要以不降低人民生活水平为准则;三是各年总投资规模既要能够满足当年新上项目的需要, 又要保证有足够资金满足当年所有的在建项目继续施工的资金投入需要, 使其能在计划工期内完工。

在上述投资规模合理性原则的定性分析基础上, 利用静态的投入产出等经济学理论, 先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确定一个合理的年度投资规模的大致范围, 在该范围内进一步对投资规模进行优化, 以确定出适度的年度投资总规模。笔者参考有关文献, 应用现代控制论理论, 建立一个具有自适应和反馈调节功能的西安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数学模型, 用以确定适度的投资规模。在建模过程中,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状态变量和控制变量, 在对西安市投资体系进行研究的基础上, 将年度国民收入作为状态变量, 将全社会年度固定资产投资总量 (可看作是年度平均投资力度) 作为控制变量;接着在目标函数的选择上, 为了使该模型能够反映西安市国民经济的发展战略目标, 将目标函数设计成为对各年国民收入标准输出值的跟踪。最终, 建立如下的全社会年度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宏观经济控制的数学模型。

其状态方程为:

目标函数为:

约束条件为:Iak≤I (k) ≤Ibk, (3)

该模型中Y (k) 表示第k年的国民收入, 在此用第k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来代表;I (k) 表示第k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V表示效率, 即增加单位固定资产投资额所能带来的国民收入增加额;Q表示国民收入的衰减系数:Y (k) 表示第k年的国民收入标准输出值;Iak表示第k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最低值;Ibk表示第K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最高值。

四、西安市固定资产适度投资规模控制及预测的实证研究

根据研究的需要和资料获取程度, 在该控制模型中笔者选取1996年~2005年10年作为分析区间。模型中其他指标的测算过程如下 (由于篇幅原因, 各指标的具体测算过程在本文中不予体现) :

(1) Iak与Ibk可以根据定性条件来进行测定。这里设定其最低值Iak为上一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实际值, 最高值设定为上一年国民生产总值;

(2) V值则可以通过计量经济学方法, 运用最小二乘估计来测定。经过多次回归分析, 得到的V值的测算结果为0.418。

(3) 根据西安市市情, 对Q值也进行了估算, 取值为0.95;

(4) 对于Y* (k) , 即第k年的国民收入标准输出值, 按如下方法计算:按实际的国民收入并综合考虑西安市的发展规划所确定的国民经济发展速度, 选取1997年~2005年西安市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13.36%为标准, 以1996年的实际国民收入为初始条件, 分别得到各年国民收入标准输出值为 (单位:亿元RMB) :457.68 (1997年) , 514.73 (1998年) , 578.90 (1999年) , 651.06 (2000年) , 732.22 (2001年) , 820.51 (2002年) , 937.43 (2003年) , 1171.86 (2004年) , 1267.14 (2005年) , 1439.08 (2006年) , 采用人机对话方式, 利用Mathematica 4软件进行优化模拟 (计算程序略) 得到西安市各年固定资产投资的最优值, 详见下表:

注: (以上各年实际投资额数据均来自西安市统计年鉴)

从上表可以看出, 从1996年~2003年, 西安市固定资产投资实际投资额与最优投资额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结合西安市具体市情分析, 上述年份西安市固定资产投资力度确实存在相对不足的状况。但是进入2004年以来, 固定资产实际投资额与最优投资额之间的绝对差在逐渐缩小,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越来越向优化方向发展, 充分解释了国家的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效应正在逐步体现出来, 西安市投资环境发生较大改善, 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效益在不断增强。

在上述研究基础上, 考虑到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投资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实施, 以及西安市固定资产投资对国民经济拉动作用的不断增强等因素作用, 在投资效益系数v=0.418不变的情况下, 分别采用衰减系数Q=0.94和Q=0.93对西安市2007年~2012年的固定资产投资适度投资规模的合理区间进行分析和预测, 得到结果如下表所示:

预测结果显示, 西安市固定资产适度投资规模在2007年~2012年间增长较快, 城市管理者应注意投资从数量增加型向持续高效型的转变, 逐步提高适度投资规模效益, 促使固定资产投资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发挥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五、研究意义

通过对西安市1996年~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实际投资额与投资规模的最优值进行比较分析, 并对该市2007年~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适度规模的最优值区间进行预测和分析, 为西安市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优化提供了参考数据, 也为城市管理者提供了决策依据, 研究表明:固定资产投资额度的计划编制和安排不再是盲目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将逐步向优化方向发展;运用科学的手段对固定资产适度投资规模进行合理的分析和预测, 对深入研究固定资产投资与国民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以及城市的宏观管理, 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摘要:通过建立基于现代控制理论与计量经济学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宏观经济控制模型, 对西安市1996年~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实际投资额与投资规模的最优值进行比较分析, 并预测西安市2007年~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适度规模的最优值区间, 旨在为城市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适度规模,控制,模型,预测

参考文献

[1]西安市统计局:2003年西安统计年鉴[M].北京:国家统计出版社, 2003

[2]侯容华 汲凤翔主编: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研究—理论实证、案例[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2.6

控制固定资产投资 篇8

湖北省地区生产总值从1991年的913.38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11 330.38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1.18%。与11.18%的平均经济增长率相对应,湖北省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为16.91%。这说明湖北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是依靠更高的固定资产投资来支撑的。经测算,湖北省1991—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波动幅度(9.53%)显著地高于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2.37%)。这说明湖北省投资增长处于非均衡发展的状态(图1)。今后一段时期,为了避免湖北省投资过热而浪费社会资源或者投资不足造成经济增长的停滞,应按照投资效率原则对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进行调整。

一、湖北省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基本情况

(一)三大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情况

从传统的三大产业来看,随着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逐年递增,湖北省近年三大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均不断增长,但结构比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第一产业从2006年的107.64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231.25亿元,占投资总额的比重较小但总体呈现缓慢的上涨趋势,从2001年的3.01%增加到2008年的3.99%;第二产业从2006年的1 317.12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2 346.32亿元,所占比重居中但呈现上升趋势,从2006年的36.87%增长到2008年的40.46%;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自从“九五”以来就一直占有绝对优势,2006—2008年其投资比重虽然从60.12%下降到55.55%,但其绝对值仍从2006年的2 147.93亿元增长到了2008年的3 220.99亿元(表1)。

2. 国民经济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情况

从具体的国民经济行业来看,随着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逐年递增,湖北省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绝对额均呈上升趋势,但结构比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其中,占总投资额比重较大的几个行业分别是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2006—2008年,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绝对额分别为895.05亿元、1 258.62亿元和1 836.59亿元,分别占当年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额的25.05%、27.76%、31.67%,无论是投资额度还是投资比重都处于高位状态且呈现递增的态势;房地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绝对额分别为719.29亿元、899.52亿元和1 112.1亿元,分别占当年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20.13%、19.84%和19.18%,投资额维持在较高水平,投资比重呈现小幅度下降的趋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固定资产投资绝对额分别为606.31亿元、647.86亿元和658.68亿元,分别占当年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16.97%、14.29%和11.36%,投资额维持在较高水平而投资比重呈下降态势;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绝对额分别为350.39亿元、359.08亿元和380.39亿元,分别占当年固定资产投资的9.81%、7.92%和6.56%;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规模为262.33亿元、436.22亿元和533.32亿元,分别占当年全部投资的7.34%、9.62%和9.2%,投资比重逐年递增(表2)。

二、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的效率分析及政策评价

测度投资效率的常用指标有两个,第一个指标是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即指报告期新增国内生产总值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率,反映单位固定资产投资额所增加的国内生产总值数量,该指标近似地反映固定资产投资宏观经济效果的变化趋势;第二个指标是经济增长(用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来表示)的投资弹性,从相对量角度衡量投资效益的大小。弹性系数越大,表示地区生产总值的变化对固定资产投资变化的反应越敏感,也就越富于弹性。本文利用投资弹性对湖北省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进行分析。

1. 三大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效率分析及政策评价

从传统的三大产业投资结构来看,2006-2008年,只有第三产业的弹性系数是递增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弹性系数都是递减的。第三产业2007年投资弹性系数为0.91,2008年投资弹性系数大于1(表3),表明第三产业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会比较显著地引起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第二产业投资弹性系数均小于1但是均大于0.68且呈递减的趋势,但其递减的速度明显地慢于第一产业,可见,第二产业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引起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作用要大于第一产业但小于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投资弹性系数有1年是大于1的,而且其弹性系数呈递减之势,可见第一产业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引起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作用是逐年递减的。

将表3和表1进行对比,可以看到湖北省三大传统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日趋合理。2006年,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弹性系数>第二产业弹性系数>第三产业弹性系数,但在这一年湖北省一、二、三产业的投资比重完全没有按照投资效率进行分配,而是将绝大部分投资额投向了效率最低的第三产业,而对于投资效率最高的第一产业却投入最少;但到了2007年和2008年,湖北省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则很好地与三大产业投资效率相适应,2007年和2008年,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弹性系数>第二产业弹性系数>第一产业弹性系数,同时期,湖北省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表明湖北省投资政策较好地顺应了市场经济的原则,正在由粗放式投资增长模式向集约式投资增长模式转变。

虽然湖北省在三大传统产业投资结构日趋合理,但同时还有待改进之处。第一,从表3可以看出,2006—2007年,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效率呈递减趋势,但对该产业投资的比重却呈上升的态势;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效率呈递增趋势,而对该产业投资的比重却呈下降的趋势,而且下降的幅度还是比较大的;第二,第一、第二产业投资比重的差距远远大于二者投资效率的差距。以2008年为例,第二产业1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引起地区生产总值的变动为0.68单位,第一产业1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引起地区生产总值的变动为0.52单位,二者差距仅为0.16单位,但同期对第二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却是第一产业投资额的10倍。

2. 国民经济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效率分析及政策评价

2006—2008年,湖北省固定资产投资弹性系数分别为0.68、0.84和0.85,整体投资效率是逐步提高的。在国民经济所有行业中,只有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与房地产业在三年中的投资效率都高于湖北省固定资产投资效率。尤其是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弹性系数在2007年和2008年分别达到了7.38和3.31,非常富有弹性,表明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引起的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程度非常大。而房地产业在2006年的弹性系数大于1,富有弹性,但由于国家政策的干预,在2007年该弹性系数有一个大幅度的下降,但在2008年又上涨到了接近于1的水平,表明一旦国家放松管制,该行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投资仍将引起地区生产总值的大幅度增长。此外,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教育行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和采矿业仍是值得关注的重点行业。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投资效率递增速度非常快,该行业投资弹性系数从2006年的0.36增长到2007年的2.79,然后一跃到了2008年的11.28,其投资效率的增长幅度远远超过了其他任何行业(表4)。

对比表4和表2,从国民经济行业角度来看,湖北省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日趋合理。首先,投资额是随投资效率的提高而不断增加的,固定资产投资弹性系数从2006年的0.68增加到2008年的0.85,同时期,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也从2006年的3 572.69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5 798.56亿元;其次,湖北省固定资产投资不同行业的比重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合理性,如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房地产业三年投资效率相对于湖北省全部固定资产效率而言都较高,而对这两个行业的投资比重也较高。另外,对于效率提高较快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投资比重也是相当大的。

湖北省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日趋合理,但同时还有许多有待进一步完善之处。第一,投资比重变动方向未能尽快与投资效率变动方向协调一致。如,2006—2008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投资效率逐年快速递增,但在该行业的投资比重却呈递减的趋势。第二,部分行业投资比重与投资效率错位。如,2006—2008年,制造业投资效率低于农、林、牧、渔业、采矿业等行业,但该行业固定资产的投资比重却要远远超过农、林、牧、渔业、采矿业等行业的投资比重。

三、优化固定资产产业和行业的投资结构

按照投资效率优先的原则,对“十二五”时期湖北投资的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进行优化。

从三大产业来看,“十二五”时期为了顺应市场经济的原则更好地转变投资增长模式,继续遵照按照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原则分配投资资金;鉴于第三产业投资效率较高的现实,应适当增加该产业投资比重而不宜继续下降;鉴于第一、第二产业投资效率差距与二者投资比重之间的不一致性,今后一段时期应缩小一、二产业之间投资比重差距,进一步增加对第一产业的投入力度。

从国民经济行业来看,优先发展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和教育等行业;根据投资效率和湖北省情,今后应对不同行业予以不同的投资政策,应缩减制造业、房地产业等的投资比重,加大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教育等行业的投资比重。

参考文献

[1]陈立文,孙静.投资与经济增长中几个指标之间关系的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控制固定资产投资 篇9

近年来, 杭州通过大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投资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固定资产投资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为杭州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1.1 投资总量规模不断扩大。

2005年到2011年, 是杭州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总量规模不断扩大的时期。除2006年投资增速为个位数, 其它年份基本保持在15%-17%的区间。2011年,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突破三千亿元大关, 达3105.16亿元, 较2005年增长143.0%。

1.2 三次产业投资结构不断优化。

近年来, 杭州在扩大投资总量的同时, 立足于本市资源优势,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注重突出可持续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优化资金投向, 产业投资结构的调整呈现了积极的变化。

从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看, 第一产业在中央、省、市各项惠农政策的推动下, 近几年一产投资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第二产业投资保持平稳增长, 第三产业投资发展加快, 比重不断提升。2011年,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中, 第一产业投资7.69亿元, 第二产业投资749.33亿元, 第三产业投资2348.14亿元, 较2005年分别增长449.3%、68.3%和182.5%, 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由2005年0.1:34.8:65.1调整到0.2:24.1:75.6。第三产业投资对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85.6%。

1.3 民间投资呈现稳步发展。

全市限额以上民间投资由2005年的672.38亿元提高到2011年的1738.18亿元, 增长158.5%;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由2005年的52.6%提高到56.0%, 比重上升了3.4个百分点;其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81.7%, 较2005年提高25个百分点。从民间投资的投入形式看也由原来的单一企业自行投资转变为BT (建设-转让) 、BOT (建设-经营-转让) 等多种形式并存, 民间投资涉及的行业范围也日益广泛, 特别是在推动杭州现代服务业发展进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4 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近年来, 杭州高度重视重大项目, 谋划和组织实施百项重点工程, 滚动开发众多亿元以上重大项目, 带动了一大批大项目实施和建成投产。2011年, 全市共有计划总投资亿元以上投资项目1068个, 累计完成投资1264.72亿元, 占全部投资项目的比重达71.8%, 较2005年提高8.5个百分点。地铁一、二号线工程、萧山电厂天然气发电工程、九堡大桥、钱塘江引水入城工程等一大批重点项目的投资, 带动了杭州投资规模的迅速扩大;萧山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江东大桥、德胜快速路等项目建成投产, 有效地改善了杭州的投资环境, 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

1.5 基础设施投资持续扩张。

为改善杭州的经济生活环境, 全市投入了大量资金, 用于基础设施建设。2011年, 全市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九大行业基础设施投资645.03亿元, 其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0.8%。城乡基础设施投资的加大, 使全市的公共事业快速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得到明显优化, 也保证了企业的生产和人民的生活。

1.6 工业投资结构改善。

主城区“退二进三”, 工业企业的异地迁建成为近年来杭州工业投资的重头戏。浙江中烟公司杭州制造部“十一五”易地技术改造、杭氧大型空分设备制造基地迁扩建、等一大批异地迁建项目的陆续上马, 既为主城区腾出了发展空间, 企业自身也得到了更快的发展。工业企业的外迁也使得主城区工业投资比重逐年下滑, 2011年这一比重仅为20.4%, 较2005年下降12.7个百分点;而萧山、余杭及五县 (市) 的比重则由2005年的66.9%提高到2011年的79.6%。从工业投资规模看, 逐年有所扩大。2005年, 全市完成工业投资443.87亿元, 到2011年扩大到748.13亿元, 增长68.5%。

1.7 服务业投资得到长足发展。

近年来, 杭州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推出促进服务业发展的一系列举措, 全市服务业投资得到提升。2011年全市服务业完成投资2348.14亿元, 同比增长19.8%, 高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2.7个百分点;高于工业投资10.7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也由2005年的65.0%上升到2009年的75.6%, 提高10.6个百分点。

2 杭州投资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投资区域结构不尽合理。

县域经济发展一直是杭州经济发展的短板, 近年来, 杭州五县 (市) 投资增速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011年, 五县 (市)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78.64亿元, 同比增长13.9%, 较全市平均水平低3.2个百分点, 其占全市的比重也由2005年的22.2%下降到2011年的18.6%, 下降3.6个百分点。五县 (市) 投资总量不足, 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杭州郊区经济的发展, 并对全市城乡区域统筹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2.2 工业投资比重逐年回落。

近年来, 杭州工业投资遇到了增长的瓶颈。2011年, 工业投资仅增长9.1%, 较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低8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占比为24.1%, 较2005年下降10.6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增速的放缓将对杭州今后几年工业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制约全市工业经济的长远发展。

制造业行业中杭州重点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污染的新型装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近年来则获得了长足发展。如以青年莲花汽车、益维汽车、纳智捷汽车等整车制造企业为代表的交通运输制造业;以天裕光能、正泰太阳能等太阳能发电设备制造企业为代表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发展均较为迅猛。

2.3 三产投资过于依赖房地产。

杭州第三产业投资中, 房地产投资一家独大。2011年, 全市三产投资中, 房地产投资所占比重为55.5%。受国家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 预计今后杭州房地产投资增速将逐步回落, 势必将对全市第三产业投资增长带来一定的影响。

2.4 民间投资涉及领域仍不够宽。

民间投资涉及的行业仍主要集中在工业和房地产投资领域。2011年, 全市民间投资中, 工业投资完成478.68亿元, 房地产投资完成1055.84亿元, 仅这两个行业的民间投资就占全部民间投资的88.3%。而在其他行业, 民间投资涉及较少。

3 优化杭州投资结构应处理好以下关系

3.1 处理好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保持投资和消费之间合理的比例关系, 对于实现全市经济高速增长的可持续性至关重要。必须正确地、科学地调整投资和消费之间的关系, 通过扩大消费规模和保持投资规模稳定增长, 将投资引导到促进消费并与消费保持合理比例关系的水平。

3.2 处理好投资规模、结构与效益关系。

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经济结构, 投资结构能否优化是杭州经济结构能否成功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当前, 应从注重投资规模、速度范畴转移到结构与质量相统一、结构与速度相协调之上来, 努力实现投资规模扩大、投资结构优化与投资效益提高三者并举,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3.3 处理好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关系。

应切实有效放宽民间投资领域, 明确政府投资定位。为避免挤出效应, 政府投资应主要用于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领域及教育、卫生、科研、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要注意完善政府投资方式, 采用政府财政贴息、财政资金扶持等形式发挥政府投资的杠杆效应, 引导和带动民间投资。

3.4 处理好项目投资与房地产投资间的比例关系。

鉴于国家调控政策日益严厉, 预计后市杭州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将逐步放缓, 如何在房地产投资增速下滑的基础上继续保持投资的稳步增长就成为“十二五”期间杭州投资增长的重大课题。

3.5 处理好发展新兴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关系。

一方面, 应积极发展新兴产业, 重点加快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选准发展方向, 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 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尽早成为杭州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另一方面, 也应坚持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 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3.6 处理好投资的城乡及区域结构关系。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构建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要不断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抓好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建设。县域发展将成为杭州今后一段时期重点发展的蓝海, 当前要抓住城乡统筹的机遇, 加快县域经济协调快速发展。

4 进一步优化杭州投资结构的建议

4.1 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资力度, 着力改善民生。

加大对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投资力度,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向农村延伸。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促进住房供应结构调整, 采取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租房、限价房等形式并举的保障性住房建设, 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4.2 继续加强重点项目建设, 推动全市投资较快增长。

以大项目为抓手, 带动全市投资增长。精心谋划增加重大项目储备, 抓紧编制“十二五”重大项目建设规划, 科学合理地确定一批重大项目, 并对项目必要性、功能定位、建设内容和规模、建设方案、投资估算、资金筹措以及效益评价等进行全面充分地论证, 以增强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的主动性、项目建设工作的前瞻性和项目投资的科学性。

4.3 优化投融资结构, 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增长。

应加快研究完善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具体实施办法, 鼓励和激活民间资本迅速跟进, 形成社会自主性的投资动力。要进一步加强投资软、硬环境建设, 强化服务意识, 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拓宽融资渠道, 创新民间投资的金融服务机制。

4.4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中心环节, 不断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提升制造业,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对不同产业, 要坚持区别对待, 有保有压, 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投资扶持力度, 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

摘要: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 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决定性意义。在经济结构的调整中, 投资结构的调整是其中的重要一环。近年来, 杭州投资持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投资结构不断完善, 投资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如何进一步优化产业投资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产业投资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 将是杭州下一步工作中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重点问题。

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现状探讨 篇10

1 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固定资产对于企业投资的重要性愈发不可忽视, 由于投资手段与管理形式的多样化, 各种各样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1. 1 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过度化问题

谈到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就离不开固定资产折旧这一紧密相关问题, 因为固定资产的折旧额度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固定资产投资是否适度。因为, 就本质上来讲, 折旧其实也是一种费用, 只是这种费用没有在计提期间付出实实在在的货币资金而已, 但是这种费用确实是前期已经完成过的支出, 因而这种支出的收益也将在投资使用的有效使用期内得以实现。具体而言, 从收入的角度上来看, 企业固定资产折旧即资本的回收利用; 从使用的角度出发, 企业固定资产也是投资的一个重要方面。由此可得, 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的增长速度不仅远高于GDP增长的速度, 而且也证明了GDP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受投资的影响, 是投资过度的必然结果。大到整个社会, 小到市场企业, 都离不开这个规律,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 企业折旧的速度如果超过了收入增长的速度, 那就能够得出这是由于投资过度所导致的结果。就目前而言, 国内很多企业都存在着这类问题。

1. 2 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成本转换率问题

企业固定资产利用率不高, 其中很大一部分也跟转换率低有关, 一是技术落后, 二是设备使用率不高。首先, 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 技术日新月异, 设备推陈出新, 新的设备无疑是具有相当多旧设备无以比拟的优点, 但是由于技术更新需要大量的物力财力, 不少企业有心无力, 因而旧的设备得不到及时的更新换代, 从而制约生产发展。再者, 设备得不到最优利用, 比如: 由于设备与工人得不到最优匹配, 而造成设备多、工人少, 或者设备少、工人多等资源浪费现象, 都在很大程度上过多地占用了资金的有效利用。

1. 3 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区域性差异问题

由于我国区域发展水平不一, 因而在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上也存在着明显不同, 东部发达地区投资最热, 中部地区一般, 西部内陆地区则呈现出相对落后的趋势,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投资规模的分布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构成正相关的关系。

1. 4 中小企业的贷款问题

由于中小企业自身先天性资金不足等问题, 对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上主要以向银行贷款为主要途径, 但是又由于固定资产的投资时间长、资金量大、还款能力要求高等问题的存在, 银行为了控制自身风险, 往往对于中小企业具有非常严格的考核要求。所以, 中小企业又面临着筹资难度大等问题, 缺少足够的流动资金, 固定资产的投资更是无从谈起。

2 针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针对之前提出的种种问题, 我们认为可以采取如下对策:

2. 1 加强企业风险管理能力

企业的管理层必须具备相当的对于风险的防范意识, 对于企业盲目投资等现象, 作为管理层必须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时对市场动态情况进行全面准确的调查与充分预估, 准确把握市场脉搏, 认真分析调查结果, 排查风险漏洞, 提出可行性方案, 充分考虑投资是否能够带来经济效益, 警惕盲目投资、过度投资。企业的管理人员也要提高对于固定资产的风险管理意识, 增强企业资产的风险防范意识, 努力将风险发生的概率控制到最低程度, 为企业的固定资产的投资管理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2. 2 提高企业员工的责任意识

固定资产是企业的重要财产, 作为企业管理层必须经常培训岗位职工的责任意识, 加强对于固定资产的保养与维修, 按时定期地进行检修, 延长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 确保各种设备能够安全良好的运行, 从而提高生产设备的生产效率与有效利用率。在日常的生产过程中, 企业里的科研人员必须不断研究新的工艺手段, 寻求提高设备与资源利用率的方法, 及时的更新换代, 不断推进企业生产效益的提高。

2. 3 加强区域间的共同协作

针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在区域分布上的差异性问题, 东部发达地区与中部以及西部欠发达地区应该积极建立共同协作关系。作为最发达的东部地区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利用自身的地理优势、科技优势不断加强投资, 同时也应该加大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帮扶力度; 加大在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西部地区应该充分发挥地区经济特色, 借鉴学习东部地区在于投资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 加强沟通学习、扩大技术交流活动; 西部地区一方面要积极引入外部投资, 挖掘自身优势, 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环境资源、劳动力资源, 通过将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对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2. 4 正确处理固定资产的折旧

很多企业中都存在着不少无法创造经济效益的固定资产, 由于已经无法再使用, 对于这部分资产必须尽快地处理与变卖, 而对于还能够继续进行使用的设备应该采取出租与对外融资租赁以及投资等处理办法, 这样不仅可以将废旧财产变为可利用资金, 增加了企业现金流入, 而且也有力地促进了企业资源科学合理的使用。

2. 5 加大对于中小企业的帮扶力度

近年来, 国家加大了对于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政府对于中小企业可以采取注资、参股、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多重优惠措施, 鼓励引导企业资本通过独资、合资、联营、合作、项目融资等众多方式参与投资。为了让企业更好地筹集建设资本, 国家应当更进一步开放市场, 努力建设更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拓宽中小企业融资的渠道。积极组建面向中小企业的融资和信用担保等体系, 进一步完善设立面向中小企业的担保投资公司、创业机制、投资机制的建设。

3 结 论

通过分析探究,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 对于企业而言, 固定资产的投资是其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政府机关部门应该不断完善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密切相关的体制机制, 大力拓宽融资渠道, 为企业大力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企业自身也必须努力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紧跟时代的步伐, 用科学的手段管理固定资产, 建立完善的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体系, 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固定资产进行时时的跟踪管理, 努力提高企业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注重实效性、高效性, 让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时刻处于企业管理部门与决策部门的监督之下, 为管理层正确进行决策提供有力参考。同时, 对于固定资产管理相关人员必须加强培训管理, 强化其责任意识, 提高其业务水平, 为企业固定资产的系统管理优化升级, 提高产出率。综上所述, 企业固定资产的投资管理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需要多方协作, 共同努力, 才能为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铺平道路。

摘要:对于企业而言, 在众多的投资成本当中, 固定资产的投资无疑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企业要想盈利, 就必须做好固定资产的投资, 通过有效投资、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 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 是每一个企业都不能忽视的要义。伴随着当前市场化水平的不断推进, 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利润空间也越来越小, 企业的经营策略无一例外都瞄准了固定资产投资的最大化利用, 本文将就目前国内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现状进行分析, 找出问题, 提出解决办法, 以期使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关键词: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

参考文献

[1]钱爱民.固定资产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运用[J].财会通讯, 2008 (10) .

[2]魏霞飞, 赵瑞玺.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提升企业经济效益[J].经济与管理, 2006 (S1) .

[3]陈凯.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创建节约型企业[J].现代商业, 2010 (3) .

[4]邓秀超.国有大型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初衷[J].交通财会, 2001 (7) .

[5]韦红英.浅析企业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途径[J].中国外资, 2010 (8) .

[6]胡蓓蓓.浅谈企业固定资产管理[J].经济师, 2006 (1) .

[7]岳英哲.如何加强现代企业固定资产管理[J].中国市场, 2014 (25) .

[8]梁艳.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分析[J].中国市场, 2014 (10) .

山西省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分析 篇11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投资结构;投资率;政府投资导向;融资渠道;投融资体制改革

一、问题的引入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影响经济结构投资效率,它与地区经济发展有密切联系。能够反映一定时期内社会投资在经济空间内组合分配的格局,其恰当的组合会使投资效率实现最大化,所以探求优化的投资结构不仅能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还对国经济快速发展有重要意义。对山西省而言,虽然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具有良性的发展趋势,但是仍与发达地区有差距,如果山西省经济希望得到长远的发展,就必须对其投资结构进行优化。

二、山西省固定资产投资总体概况

近年来山西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呈增长的趋势。2012到2014三年间,山西省全社会投资累计15021亿元,占全社会投资总量的2.4%,其中城镇投资1.3714万亿元,农村投资130亿元,各占山西省累计投资总量91.3%和8.7%。相比全国农村投资占投资总量的24.7%,比山西省高8个百分点,山西省农村投资总量偏低,投资总量不如城镇投入多。

自2012年山西省融资渠道中民间投资增长速度加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自筹资金13017.44亿元,年均增长22.5%;利用外资189.378亿元,年均增长9.6%;国内贷款3515.043亿元,年均增长21.8%;国家预算内资金1335.493,年均增长35%。民间投资的比例逐年增多,在部分行业占据重要地位。山西省的固定资产投资总体呈现融资渠道单一,投资总量少,投资效率低。

三、山西省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及问题分析

首先从主体结构来看,国有经济投资比重有上升的趋势,从2010年的105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3189亿元,国有经济投资仍处于投资主体的主导地位,占45%以上,投资主体单一。山西省利用外资、个体经济、股份制经济投资比例小且增幅不大,这些数据说明山西省投资主体结构尚需调整与改进。

其次从供给结构来看,2010年以来,山西省在国家实施大项目战略的带动下,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在不断增长,投资成为山西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与此同时,山西省的国家预算内投资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这说明国家在对山西实施转型跨越发展战略的情况下,加大对山西省全社会固定资产的投资。来自国内贷款的比例总体呈下降趋势,这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逐渐规范信贷制度,提高贷款门槛,而山西省位于中部地区,经济欠发达,经济实力相对弱,一些商业银行不敢介入,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山西省的筹资渠道,制约经济发展。2010~2014年利用外资的比例也逐渐下降,主要是因为山西省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使得招商引资的优势难以发挥。另外自筹资金所占比例在60%以上,这主要是来自山西省的地方财政自筹资金、各主管部门的自筹资金、企业事业单位的自筹资金。

再次从产业投资结构来看,第一产业基本保持在2%~4%,所占比例相对较低,第二产业保持在40%~55%,所占比例略有下降,第三产业保持在40%~50%。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三大产业投资不协调,严重制约山西省经济发展。城乡投资不协调,一直以来山西省对农村投资力度不够,会限制农村经济的发展,如果不解决这一问题,将会影响山西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最后从固定资产投资率来看,山西省固定资产投资率与全国相比较低,山西省固定资产投资率基本保持在45%~55%,所占比例相对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率保持在50%~70%。固定资产投资率低会影响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如果不解决这一问题将会严重制约山西省经济发展。

四、优化山西省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的对策

第一,建立和健全山西省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调整的诱导机制,早前的投资主要来源于国家预算支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贷款和自筹资金的比例较高。从固定资产投资来源的发展趋势来看,宏观调控已不能通过对微观投资主体的直接干预来实现,而应通过政府调节市场,市场引導企业来实现。基于这一原因,应该建立固定资产投资的诱导机制。

第二,拓宽融资渠道,增加投资总量,山西省应从结构调整的源头上解决投资总量不足的问题,首先要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政府形象和工作效率是影响外商投资的直接因素,打造服务型政府,提升吸引外资的能力。其次积极优化外商投资结构。利用外资必须同山西省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相结合。

第三,调整投资方向,改善投资结构,加大对重点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在主导产业的投资上,可以选择向个别目标倾斜的办法,首先通过制定产业振兴计划,对产业发展布局进行统筹管理;然后把有限的财力、物力用到关系全局的最重要最显眼的地方,以增强投资的力度。还有就是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投资力度,特别是农区、林区、矿区和边远地区更加困难。

第四,深化与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政府在投资结构调整中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在固定资产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山西省政府应在各市进行宏观调控,通过对投资主体的利益激励,使其在获得营业利润的同时也能为达到政府宏观政策目标尽一份力;政府也可以通过宏观调控手段来引导企业投资,降低其因对市场的盲目性带来的损失。政府应当鼓励各企业加入建立完善的投融资机制的队伍,为各企业融资提供良好的环境,企业也能因此避免融资难的问题,进而可以稳定市场秩序,促进山西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固定资产投资对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影响经济结构,进而影响该地区未来的发展走势。山西省应当抓住机遇,优化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这对山西省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经济快速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杰.投资结构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2]单长清.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管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7).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状况分析 篇12

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来讲我国历年固定资产投资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 由于较高的储蓄率以及各级政府、国有企业对数额庞大的经济资源的控制, 我国投资增速始终大大高于消费增长速度、GDP增长速度。对于我国宏观经济三个重要的变量我们可以有一个较为直观的认识。

首先, 我国经济增长从1999~2007年经历了一轮高速增长, 除了1999年之外增速基本在10%以上 (1) , 但是在2008年经济出现下跌趋势, 并在2009年形成较大的跌幅, 我们知道2008年爆发了次贷危机以及欧洲债务危机, 我国外贸出口对GDP贡献率为-40%, 向下拉动经济增长达到3.7%;其次, 我国投资增速自2001年以来始终高于GDP增速, 并在20%以上的高位运行, 2009年我国投资增速达到近年来新高接近30%, 当年投资对GDP的贡献为95.2%, 拉动GDP增长达到8.7%;最后, 居民消费增速在始终是最低的, 显著低于GDP以及投资的增速, 但是消费增速是三者中最稳定的, 2009年消费对GDP的贡献是45.4%, 拉动GDP上涨4.1%, 也就是说如果2009年外贸增长为零的话, 我国经济增速应该达到12.8%。总体来看投资的增长并没有起到拉动消费的目的, 二者的相关性较弱。

从某种意义上讲, 投资不仅带来资本的积累, 投资本身也形成了需求——对资本的需求。投资本应作为一种提高生产效率的手段以增加产出、增加社会福利水平。在我国GDP为纲的发展指导政策下, 投资成为了拉动GDP数字的有力工具, 但是投资增速历年来保持了较高的增长, 基本上两倍于GDP的增速。

二各产业投资情况

分产业来看到2003年以来第二产业投资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的阶段, 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在大部分年份都低于第二产业, 农业投资增速呈现较大的波动, 在2008年以及2009年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在50%以上, 应该说是非常高的增长速度了, 但是在2010年以及2011年其增速有经历了较大的下跌, 结合我国2008~2009年的财政刺激政策以及2010年的紧缩政策, 可以推断政府投资对农业投资的主导的推动作用。如果我们把时间推回到金融危机的1997年和1998年, 可以看到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的这两年中, 农业投资也有大幅的增加, 可见农业投资增速受政策影响较大, 同时也说明这样的投资具有一定的计划性, 这与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以及国家对农业的重视是紧密相关的。并且从下面的各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来看, 农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占比是非常小的, 可以说虽然在政策层面各级政府对农业的发展非常的重视, 但是农业投资占比非常之低, 并且波动很大。

第二以及第三产业的投资保持了稳定且较高的增速, 从占比来讲, 2005年开始, 二者保持了大致稳定的相关水平。显示出第二以及第三次产业投资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但是从第三张图中我们可以看到, 第三产业投资中当地投资占据相当大的比重, 在金额以及增速上紧追制造业投资。很明显的, 二者在2011年的差距有所拉大, 很可能是2010年以及2011年严厉的房地产业调控政策所致。我们知道房地产投资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对其他相关产业的带动, 其本身的积累并不能导致生产效率的提高。并且房地产投资的高速增长以及房地产价格的增长削弱了固定资产投资的效应, 因为其价格上涨也使得房地产行业的回报率大大高于传统行业, 房地产投资的上升挤占了大量的金融资源, 2009年房地产投资占全国投资总额的比例达到21%, 同时如果考虑到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中约20%的资金为银行信贷 (2) , 而考虑到用于房地产投资的通常60%以上 (3) 为信贷资金的话, 可以大致估算信贷资金的一半以上流入了房地产领域, 这使得传统产业投资成本大幅上升, 从而严重削弱了传统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带来的效率提升。

同时, 从三次产业人均产出效率的角度来看第三产业产出效率要低于第二产业 (4) 。

综合上述两个方面的因素可以说房地产投资的大幅增长削弱了总体生产率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是市场在扭曲的价格信号下对资源的错配。虽然我国用煤、用电紧张, 但是可以看到采矿以及电力、热力生产的投资增幅非常有限, 本文认为这与采矿以及电力行业的行政垄断是紧密相关的。我国各级政府对基础资源的行政垄断大大限制了这些行业的发展, 使得这些行业的产出效率要低于其均衡的水平。

三投资来源的变化

第一, 国家预算资金是通过税收集中的各地区各行业的资金, 然后以直接投资或者转移支付的方式用于基础设施行业以及财政资金不足的区域以实现财政的调节功能。这样的资金显然带有很强的行政色彩, 可以看到其投入的行业以及地区更多是从政策而非市场对资源配置的角度选择的, 1981年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预算内资金占比高达28.1%, 到2009年占比为5.1%, 总体来看这与我国的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但是我们知道政府的基础设施投资带有公共物品的属性, 如果没有民间资本的跟进, 或者说通过补贴、政策等方式引导民间资本进入这些行业的话, 政府投资减少将带来公共物品供给的减少, 进而影响了整体经济的效率。表1为我国公共投资领域2003~2009年投资金额占全部行业投资金额的比重, 一个明显的、共同的趋势是这些产业的投资都出现大幅下滑, 而这些领域通常是政府行政限制准入的行业 (见表1) 。

第二, 银行信贷的特点是半市场化的资金运作。首先银行资金的成本即利率是国家管制的, 管制的利率无法反映市场真实的资金成本, 这是信贷成本的半市场化, 之所以说是半市场化是因为一部分资金也是按照市场的原则来定价的, 如对于大部分民营企业来说, 其获得贷款的利率都是在基准利率上浮的, 再加上一些附加的费用可能比基准利率高30%~60%, 但这并非银行体系特别是国有银行体系的主要业务;其次, 信贷的投向也是半市场化的, 通常信贷资金优先满足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大型国有企业的需求。实际上这并非由于所有制歧视, 而是在利率管制下作为非营利最大化主体的银行的必然选择, 因为基建投资和大型国有企业的信贷违约率很低且资金的需求量巨大, 即便出现不良由于其背后是各级政府以及部委, 贷款利息是有保障的, 信贷资金如果投向这些企业、行业可以获得稳定的还款来源。

实际上民营企业也可以在银行取得信贷资金, 首先如上面所分析的资金成本会比较高;其次只有大型的民营企业、企业集团才能获得国有银行的授信, 而企业经营一旦出现异常情况银行会马上回收资金, 不利于企业的正常经营, 而中小企业从银行渠道获得的资金非常有限;再次, 从银行业自身的经营水平来讲, 由于资金的价格以及投向的半市场化造成银行经营的半市场化, 特别是国有银行体系, 整个银行体系在成本控制、风险控制、产品创新等方面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不能完全起到以市场的方式来配置信贷资金的目的。当然上述讨论的是投资贷款即中长期的贷款 (5) , 实际上流动资金的贷款也是具有同样的特征。虽然信贷资金并非完全市场化的投向, 但是在整体的银行体系之内, 信贷资金会在不同的行业以及区域之间流动。对某一区域或者行业而言, 信贷资金也可以起到改变区域产业结构的作用。如2009年北京市投资的项目一半以上为房地产投资。房地产行业在银行信贷的支持下已经成为北京支柱行业。在房地产大潮之中很多一线城的房地产投资均在银行信贷的支持下呈现爆发式的增长。

第三, 企业自筹资金及其他从1981年占比55%增长至2009年的77.4%始终是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来源, 并且保持了稳步上升的态势。首先, 这反映出企业自身积累能力的加强, 我国各类企业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在近十年中均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各类企业的实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其次, 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信贷资金取得较为困难的体现, 企业不得不依赖自身的资金积累实现扩大再生产, 中小民营企业尤其如此;再次, 企业自筹资金具有较强的地域性, 除了大型的企业集团企业会进行跨地区跨行业的经营外通常企业资金会投向主营或者产业链相关的行业以及区域, 也就是说自筹资金的区域以及行业流动性是要低于信贷资金的。当然这其中包括其他资金来源, 包括企业或金融机构通过发行各种债券筹集到的资金、社会集资、个人资金、无偿捐赠的资金及其他单位拨入的资金等。在我国债券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 无论是公开还是非公开市场上, 通过债务融资取得资金投入到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例都是有限的。同时, 历年自筹以及其他资金来源占比的历史数据是一个稳定上升的过程, 并没有因为债券市场的发展而出现突然的放大。

第四, 外资在投资中的比重总体来看不大, 只是在1995~1997年之间占比达到了两位数, 1997年之后外资投资占比逐年下降。至2009年外资占比已经1.8%, 这与若干年之前各地招商引资的热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外资资金虽然占比较少, 但是可以说是完全市场化的资金, 外资资金的进入就是为了寻求获得利润, 并且新进的外资资金总体来看没有行业以及区域的限制, 因此外资的产业以及区域投向可以看做是市场对行业以及区域的选择。但是我们看到近年来外资占比逐年下降, 这是否从侧面反映了我国投资环境的恶化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四对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情况的总结

以上是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大致状况分析, 总结为:第一,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信贷投放的增长相关性减弱, 这可能是信贷资金额度紧张以及资金利率高企造成的, 并不代表企业没有信贷资金的融资需求;第二, 自有资金占比在固定资产投资来源中的比重呈上升的趋势, 而国内贷款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占比下降趋势较为明显,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外资投资占比的下降, 即便考虑到近两年的次贷以及欧债危机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占比的下降也是值得关注的, 而自筹资金占比的上升一定程度上表明资金的流动性降低;第三, 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农业投资占比非常小、增速波动很大, 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论各区域农业比较优势如何, 农业的增长对国民经济的拉动都是非常有限的;第四, 第二、三产业的投资占据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部分, 同时房地产投资占据第三产业投资的主要部分, 这形成了对其他产业以及行业投资的挤占, 也提高了资金的成本, 抵消了其他行业以及产业投资带来的效率的增长, 是房地产价格扭曲情况下市场对资源的错配;第五, 在一些基础性行业由于行政垄断的存在, 使得这些行业的投资不足, 虽然一些区域存在自然资源的优势, 但是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使得这些资源不能被有效的开发。

总结上述的分析, 作者认为我国总体投资增速较快、资本积累速度较快, 但是投资从对产出效率提高的作用并不显著;经过近三十年的高速发展, 我国资本积累量虽然已经很大, 但是仍存在结构性的资本稀缺, 即对于大部分国有企业来讲可以以基准甚至下浮的利率取得所需的信贷资金, 但是对于绝大部分市场主体银行信贷的价格是高昂的。更重要的是由于贷款额度的控制, 实际上很多的贷款需求是无法满足的。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近年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变化、产业变化以及资金来源的变化, 认为我国总体投资增速较快、资本积累速度较快, 但是近年来投资过度集中于房地产行业, 经过近三十年的高速发展, 我国资本积累量虽然已经很大, 但是存在结构性的资本稀缺, 对于绝大部分市场主体银行信贷的价格是高昂的, 更重要的是由于贷款额度的控制, 实际上很多的贷款需求是无法满足的。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

注释

1 三个变量的增速均以当年名义值计算

2 数据来源:2010年统计年鉴

3 数据来源:中国银监会统计部专题分析组.中国金融, 2009

4 根据历年统计年鉴计算的三类产业人均产出水平为1.23万元/人、8.631.23万元/人、5.871.23万元/人

上一篇:群众来信下一篇:3+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