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量固定资产

2024-10-01

存量固定资产(共7篇)

存量固定资产 篇1

通过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县以下粮食购销企业老人走了, 老帐 (政策性) 挂了, 老粮没了, “三老”问题解决了, 企业负担看似轻了, 但由于认识不足和其它因素制约, 基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缓慢。对此, 各级要引起高度重视。

1、原统一负责基层粮食收储站点的经营、管理和核算的县级粮食购销公司, 虽然“三老”问题已经解决了, 但仍背着企业自负历史挂帐的包袱, 改革后, 大部分单位仅有几位留守人员, 农发行也不提供自立经营贷款, 形成即无人、也没钱, 经营业务也无法继续开展, 名存实亡。

2、基层粮食收储站点或称基层粮食管理所。它是几十年来按行政区划和粮食收储、销售的需要逐步发展起来的, 具有点多面广, 贴近农民的基层粮食机构, 济宁市近170个基层收储站, 拥有15亿斤左右容量的粮食仓库。现在这些基层收储站因新的经营机制尚未形成, 大部分单位都处在停业状态, 资产闭置。几年来未进行对仓库设施必要的维修, 严重影响这些资产的安全。虽有部分粮食收储站采取临时出租部分仓库, 这也是权宜之计, 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更不能发挥其在粮食流通中的主导作用。

3、粮食流通多渠道经营的格局已经形成, 原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经营量比重很低。就小麦品种而言, 全市小麦正常年景的总产在36至40亿斤之间;商品粮约占50%, 预计在18亿斤左右, 而2007年全市托市收购小麦不到1亿斤。目前粮食流通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当地的粮食加工企业就地收购、加工部分;二是私人粮食经营大户, 他们已成为粮食购销的主力军, 全市约有500户以上, 他们的经营量占全部商品粮总量的60%以上, 这对粮食流通起着很大作用。但这些私人粮食经营大户绝大多数粮食仓库极少, 或者说基本没有标准的储粮仓库, 检查仪器不足, 仓储保管设备及专用仪器更是缺乏, 资金虽是自己筹措, 但数额有限, 经营上多采取即购即销, 无条件储存。在粮食出现卖方市场, 价格上涨时, 他们竞相抬价抢购, 在粮食处在买方市场, 价格下跌时, 他们因无储存能力等多种因素会采取关门停收, 致使粮价涨跌波动较大。

基层粮食企业经过数十年的建设, 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粮食收储设施和与粮食流通基本相适应的粮食储存专用仓库数量, 它们在不同时期的粮食管理方面发挥了具大作用, 在今后的粮食流通中也是难得的物资基础。所以, 要运用国有粮食基层购销骨干企业的存量资产重组与资本运作的综合手段, 继续深化和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 从充分发挥国有资产存量的最大效益。

1、优化存量、合理配置, 有进有退、择优劣汰。现在已经形成的基层粮食网点, 是不同时期的特定需要建设的,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已经发生变化的新情况, 确实存在着布局不合理的现象, 有的长年闭置无可利用, 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在改革中, 一是对那些偏、远、小和仓库条件差, 又不符合粮食流通实际需要的购销站点要全部退出, 实行整体拍卖转让, 不限制转让后的使用范围;二是对那些仓库存量大、条件好, 又符合粮食流向, 当地商品粮数量大, 交通条件便利的基层粮食购销站点仍保留, 利用现存的国有资产重组构建新的粮食购销企业, 继续以经营粮食为主, 成为区域性的基层粮食收购、储存、销售中心, 发挥其粮食流通中的主渠道作用。

2、明晰产权, 龙头带动, 以强带弱, 强强联合。在深化粮食购销企业改革中, 对需要保留的粮食购销站点, 要利用其现存的有效资产通过授权、重组、参股等方式进行改革。一是现存的有效资产均为国有, 而享有其使用权的县级粮食购销公司已名存实亡。因此, 对这部分单位的存量资产地方国资委可将其委托给同级的地方储备库管理, 在组建新的粮食购销企业时地方粮食储备库作为出资人, 授权行使管理经营权;二是由地方粮食储备库以基层现存的国有资产作为出资或部分转让给当地粮食加工龙头企业, 即可参股, 也可控股, 共同组建粮食购销企业, 这样即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搞活流通, 也能为加工企业提供原料的采购和储存基地;三是由地方粮食储备库作为出资人, 以现存的基层粮食购销企业国有资产作为出资额或有偿转让部分资产, 吸纳社会私人粮食经营大户, 即可一人, 也可多人, 共同组建粮食购销企业, 充分发挥他们快购快销的经营方式和资金优势, 利用现存的粮食收储设施条件, 壮大基层粮食购销企业;四是由地方粮食储备以基层粮食购销企业存量资产作为出资, 吸纳原有职工在自愿的情况下参股经营, 如果职工初始出资比例偏小时, 储备库可通过逐年减持国有股的方式降低比例, 共同组建粮食购销企业, 充分发挥粮食职工多年经营粮食的优势和经验, 盘活存量资产, 发挥其应有的效益。在上述方式中, 县级区域内即可选择一种方式, 采取集团化经营管理, 也可几种方式并存。这几种方式都把粮食的收购、储存、销售粮食流通的主要环节从出资关系上实现了有机结合, 相互弥补了经营环节的不足, 如加工企业需要原粮和储存条件, 私人粮食经营大户解决了缺仓少设备的矛盾, 储备企业解决了轮库业务的购销两头, 基层收购企业解决了销售的后顾之忧。同时, 他们之间即是粮食流通的整体链条, 又是利益的共同体, 还便于主管部门的监督。

3、加强指导, 政策扶持, 规范经营, 促其发展。新的粮食购销机制形成后, 要推行建立法人治理结构, 使企业真正成为产权明晰, 职责明确, 自立经营, 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首先, 各级粮食主管部门要加强指导, 主要负责对粮食行业的政策指导和对粮食市场进行检查和监管, 实现从管理型部门到服务型部门的角色转变。其次, 在政策上给予扶持, 即国有粮食企业应享有的政策对新建的粮食购销企业同等对待。包括承担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托市收购任务, 享有同等标准的各项补贴政策, 农业发展银行应按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资金供应办法对新组建的企业提供信贷支持, 使其承担粮食流通主渠道的职能;经营环节的税收上应按原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免税范围及规定执行等。再是, 新建的企业应依法经营。发挥粮食流通的主导作用, 不断探索新的经营方式, 推行定单农业, 积极推广优良品种, 实行优质优价, 进一步服务“三农”, 切实把粮食购销企业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本报记者叶水茂;努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与效益[N];安徽日报;2000年

[2]、王超军;国有企业存量资产重组流失研究及对策闫丽梅《;商业文化 (学术版) 》2009年07期

存量固定资产 篇2

12月27日,《关于授权国务院在北京市大兴区等232个试点县(市、区)、天津市蓟县等59个试点县(市、区)行政区域分别暂时调整实施有关法律规定的决定(草案)》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上,以153票赞成、1票反对、5票弃权表决通过。该决定自2015年12月28日起实施,试点地区在用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方面将有章可循。

根据该决定,在北京市大兴区等试点区域,暂时调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关于集体所有的耕地使用权不得抵押的规定;在天津市蓟县等试点区域暂时调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关于集体所有的宅基地使用权不得抵押的规定。上述调整在2017年12月31日前试行。

决定同时要求,必须坚守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底线,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要完善配套制度,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整体指导和统筹协调,按程序、分步骤审慎稳妥推进,注意防范各种风险,及时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并就暂时调整实施有关法律规定的情况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做出报告。

在分组审议阶段,委员们普遍认为,为了落实农村土地的用益物权,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有效盘活农村资源、资金、资产,为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供经验和模式,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十分必要。

分组审议中,常委会委员提出关于明确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价值评估和抵押的相关程序,建立完善的抵押物处置机制,健全失地农民的保障机制等建议。法律委员会经研究认为,上述问题属于改革过程中的具体实施问题,可以在具体试点方案中予以明确,建议国务院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深入研究这些意见和建议,对具体试点方案加以完善。

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持服务“三农”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取得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多层次、较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但总体上看,农村金融仍是整个金融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所研究员杜晓山认为,抵押贷款并不是农村小额贷款的最佳选择,而应该是大数据、软信息、征信系统支撑下的信用贷款。“两权”抵押实际上是目前农村金融诚信生态还不健全下的特殊选择。

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将有法律支撑。

盘活存量资产加强收益征管 篇3

一、积极争取“政府令”, 着力开创征管新局面

要搞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征管工作, 必须在上级有关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建立一部具有可操作性的市级法规作为执行依据。仙桃市行政事业资产管理部门为了争取市政府适时出台法令, 展开积极工作。

(1) 摸清家底打基础。2009年3月, 对全市行政事业单位近年来国有资产收益的情况展开了拉网式调查。调查发现, 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用房转为经营用房的数量呈上升趋势;培训中心、场所用于经营活动, 闲置的办公设施、事业设备时常租赁、出借等, 凡是能被市场主体利用的, 不论是动产还是不动产, 绝大多数获得了收益。全市283家市直行政事业单位中有51家单位涉及近千个门栋出租出借, 4家单位的办公楼有10多个楼层整体出租, 还有5家单位的6个闲置办公场所在办招待所、培训中心、宾馆酒店等, 资产收益总额达380多万元, 但缴入市非税资金专户的资产收益总额仅200万元。将摸清的家底及时向市委、市政府领导进行汇报, 得到了高度重视,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下决心, 要求采取措施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征管工作。

(2) 先进经验作借鉴。按照市委、市政府领导的要求, 首先借鉴兄弟市的先进经验, 认真学习湖北省财政厅向全省推广的“宜都模式”。通过认真揣摩宜都市的先进做法, 认真结合仙桃市实际, 迅速拿出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 以仙桃市政府的名义发布,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征管的法规或法令的权威性。

(3) 反复斟酌定法令。为了出台我市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征管的法令, 首先认真学习和领会财政部35号、36号令和省政府233号令精神, 在此基础上结合仙桃实际起草了《仙桃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收益征收与使用管理办法》提交市政府进行审议, 并建议以政府令的形式颁发。市政府根据初稿, 要求市法制局对《办法》进行了反复论证, 其间数易其稿, 并提请市政府常务会议认真审议。2009年7月1日, 市长刘新池专门签署政府2号令, 《仙桃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收益征收与使用管理办法》开始正式施行。市政府2号令明确了设在市财政局的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收益征管办公室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收益征管主管部门, 明确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收益征管范围、征管办法、“非转经”占用费征收比例、票据管理和资金的使用管理方法, 以及相关的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等。市政府2号令的颁发, 开创了资产收益征管工作的新局面。

二、及时组建“新机构”, 着力建设征管强队伍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2号令精神, 全面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征管工作。按照高标准、高效益、强力量的原则, 在不增加人员编制的情况下, 仙桃市及时组建了市级征管机构。

(1) 高效率组建征管机构。根据上级财政部门的要求, 2007年, 我市就拟定了组建“仙桃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收益征管办公室”的基本方案,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 2008年, 我市迅速完成了核定编制、确定性质、组成人员、完善条件等一系列机构组建工作, 并正式挂牌开展工作。经市编制委员会批准, “仙桃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收益征管办公室”为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 核定全额财政预算编制15人, 征管机构的及时组建, 为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收益征管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2) 高标准建设征管队伍。仙桃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收益征管办公室成立后, 为了从一开始就打造一支能够迅速掌握业务技能、扎实开展工作的征管队伍, 市财政局党委精心研究部署, 按照年轻化、知识化、素质化标准从局机关和局属单位抽调了精兵强将12人, 组建成这支队伍, 平均年龄35岁, 学历都是大专以上, 其中有党员11人, 是开展资产收益征管工作的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3) 高效益开展工作运营。为了实现机构运营的高效益, 简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事程序, 市财政局党委对征管机构的设置采取了“科办合一”管理体制。即市财政局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科和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收益征管办公室合署办公, 两块牌子, 一套班子。既履行财政部门国有资产管理的行政职能, 又履行全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收益征管、监缴和国有资产有偿使用的管理职能。这种管理模式, 既节约了财政预算支出, 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全面交流“新信息”, 着力营造征管好氛围

开展国有资产收益征管工作, 离不开对政府和上级财政部门资产管理政策法规的及时了解和掌握, 离不开社会对国有资产收益管理的监督, 离不开各个行政事业单位的有力支持。在信息社会的今天, 主要依赖于全面交流的各类信息资源来营造政府国有资产收益征管的良好氛围。

(1) 以“两个平台”为支撑, 全面掌握资产信息。利用现有资源, 充分用好“两个平台”。一是以“仙桃市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站”为平台, 广泛宣传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对国有资产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和办法, 还通过“仙桃市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站”上传资产管理的合同示范文本、事项办理程序、审批通知等;二是以全省“资产信息动态管理系统网络”为平台, 锁定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 实施网上跟踪管理。“资产信息动态管理系统网络”平台建立后, 积极与市直各单位密切联系, 要求各单位尽快与“平台”联网, 并开展网上资产管理的系列工作。目前, 全市90%以上的行政事业单位已与“平台”联网运行, 各单位的资产运营及收益情况在网上一目了然。还通过资产信息动态管理系统实现互动和交流, 宣传有关资产管理知识, 发布资产管理动态信息, 充分运用网络信息的交流, 为资产管理营造了较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

(2) 以新闻媒体为依托, 大力宣传征管政策。为了尽快打开资产收益征管工作的新局面, 以新闻媒体为依托, 大力宣传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收益征管的重要性, 一是在《仙桃日报》上开辟专栏全文刊登市政府2号令;二是利用媒体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收益征管知识问答;三是在报纸电台上连续组织国有资产收益征管的新闻报道。通过发挥本市主要新闻媒体的作用,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收益征管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3) 以主管单位为纽带, 合理搭建沟通桥梁。全市纳入资产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有283家之多, 仅仅依靠“征管办”十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 必须构建一个科学的征管体系。以全市各几十个行政事业主管部门为纽带, 切实发挥主管部门在资产管理中的作用, 及时与主管部门进行沟通, 由主管部门参与管理本系统的收益征收, 并按年度直接向“征管办”申报缴纳, 通过各主管部门的参与, 在征管上实现了与所有资产收益单位的合理对接, 建立了合理的资产收益征管体系。

四、全力打造“新环境”, 着力实现征管高收益

对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国有资产收益征管, 工作难度和压力非常大, 要打破部门利益保护观念, 得到各个被征管单位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依法施行科学、规范、文明、和谐的征管, 树立财政在国有资产征管中的良好形象非常重要。

(1) 推行“三个统一”, 规范征管工作。摒弃以前的一些弊端, 以“三个统一”为手段实行收益征管, 用规范的征管流程实现足额征收。一是统一合同。专门聘请专业律师进行论证后, 统一制定全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租赁合同, 对已经到期的租赁单位, 重新签订合同时, 统一使用财政部门印制的租赁合同, 要求正在使用旧合同的单位一律更换新合同。对所有合同文本统一后, 实行统一编号管理, 纳入资产信息管理系统, 全面规范了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租赁行为。二是统一票据。过去, 全市各单位收取资产收益租金或管理费时, 使用的是与其他非税收入一样的票据, 存在资产收益数额与其他非税收入难以划分核定、收益不全额缴入专户甚至不缴专户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 2009年以前, 在省财政厅尚未统一下发资产收益票据的情况下, 结合实际, 与市非税收入管理局协商, 由资产收益征管办统一领取非税收入票据加盖“行政事业资产收益专用”章后发放到相关单位, 以票控费, 从源头上堵塞了漏洞。截至2009年12月份, 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有偿使用收益就缴入专户358.2万元, 占应缴专户收入的95%。三是统一账户。以前资产收益与其他非税收入共用一个账户, 给资产收益的核算管理带来不便, 经与市局国库科协商后, 专门设立“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财政专户”, 用于汇缴市直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收益, 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收支两条线”管理。

(2) 强化多种措施, 确保征管到位。在征收管理上, 将国有资产“非转经”占用费征收工作常态化, 将以前的年度征收为转换为日常征管, 做到单位出租出借一家, 就征收管理一家, 严格要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收益全额缴入财政专户, 做到资产收益应缴尽缴, 不留死角;在征收方法上, 将全办人员做出具体分工, 按照行政事业系统分片包点征收, 职责到人;在征收流程上, 严格按照核定——通知——监督入专户的流程办理。采用实地调查, 查账表, 看合同的方式认定出租出借收益, 核定占用费金额, 再通知催缴。以合同出租出借金额和账面核实金额为基数, 严格按照市政府2号令规定的收缴比例征缴入库。对于故意拖欠, 弄虚作假, 拒不缴纳的单位, 向市财政局提出申请, 实行国库扣缴, 确保“非转经”占用费的应收尽收, 应缴尽缴。

企业集团存量资产重组研究 篇4

一、企业集团存量资产重组的困境

( 一) 存量资产重组过程的人员安置矛盾愈发突出

产业结构调整是存量资产重组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产业结构调整也意味着企业集团人才结构布局将会得到较大的改变, 在人才结构布局调整过程中企业集团往往会遵循优胜劣汰的原则, 也就意味着部分企业集团的员工可能会面临失业的风险。当然, 企业集团存量资产重组过程中也会出现职位富余而大量扩招的情况, 但大多数情况下存量资产重组之后企业集团的产业结构布局更健全, 都会出现大量的富余人员, 人员安置矛盾成为企业集团资产重组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一方面, 在企业集团存量资产重组之后, 企业集团的产业结构和经营模式都会改变, 大量老员工很难在新的经营管理模式和企业组织结构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即使得到妥善安置, 其安置质量是否真的符合人力资产重组的要求还是需要打一个很大的问号;另一方面,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技术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企业集团所占企业集团的比例极小, 也就是说大部分企业集团的员工都存在专业素质较低、能力结构单一、创新发展意识较差的实际问题, 这种现象给人力资产重组带来了很大的难题, 也直接制约着企业集团存量资产重组的可持续性发展。

( 二) 企业集团存量资产重组会计质量不高

企业集团存量资产重组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资产评估, 会计质量对资产重组的影响极大, 目前, 我国大部分企业集团存量资产重组会计质量较差, 不利于企业集团存量资产重组战略目标的高效实现。一方面, 我国大部分企业集团并没有建立健全、系统、符合自身投资发展战略需求的资产评估体系, 高质量高效率的资产评估是企业集团存量资产重组战略规划的重要前提, 如果连最基本的财务依据都没有, 那存量资产重组的质量就无从可谈了;另一方面, 在我国企业集团存量资产重组过程中, 关联交易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缺乏市场化的资产转移定价定价标准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 存量资产重组运作人可以利用关联交易操作资产转移定价, 这样会严重损害企业集团部分股东的利益, 严重影响资产重组市场的规范化运行, 提高企业集团资产重组会计质量势在必行。

( 三) 存量资产重组过程中各种违规现象普遍存在

目前, 在我国各大企业集团存量资产重组过程中, 各种违规操作、“暗箱运作”、钻法律空子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 严重影响着资产重组市场的规范, 这也是导致我国企业集团存量资产重组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一方面, 由于我国存量资产重组运作起步较晚, 相关的理论研究的应用实践经验明显不足, 相关的行为规范还正在建立之中, 这也就直接导致部分企业集团的存量资产重组运作人为了追求最佳化的经济效益而尽可能地利用行为规范中的矛盾之处回避法律问题, 较为突出的就是存量资产重组过程中关联交易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另一方面, 由于我国政府干预的不足、外部监管体系的不健全, 我国企业集团的存量资产重组缺乏必要的外部监管, 对各种违规信息的预防措施不足, 不仅不利于存量资产重组质量的保证, 也不利于存量资产重组向着更加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 四) 企业集团领导人的风险意识较弱, 存量资产重组存在盲目性

企业集团存量资产重组本质上是产权的调整、产业结构的改变, 是企业的战略发展手段之一, 不可否认的时, 企业集团存量资产重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定的风险, 但我国部分企业集团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较弱, 存量资产重组的盲目性较大, 在这样情况下, 企业集团很容易走向市场陷阱, 从而给自身发展带来致命性的打击。存量资产重组的盲目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 在企业集团陷入发展困境之时, 领导人员高估了存量资产重组可能给企业集团发展带来了的影响作用, 盲目地放弃企业集团原有的产业结构而期望通过重组提升发展活力;其二, 企业集团领导人员有时候并没有完全考虑到存量资产重组可能给企业集团带来的问题, 并没有完全确立重组之后的经营管理模式以及盈利模式, 在这种情况下很难期望存量资产重组具有可观的发展前景。

二、企业集团存量资产重组的改进对策

( 一) 公平合理、优胜劣汰, 建立多元化的人力资产重组体系

存量资产重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大量的富余人员, 如何合理进行人力资产重组、调整人力资产结构布局是存量资产重组中的难点之一。人员重组安置质量将会直接影响到存量资产重组的整体战略性发展, 因此, 遵循公平合理、优胜劣汰的原则, 建立多元化的人力资产重组体系是改善我国大部分企业集团存量资产重组困境的有效途径之一。首先, 企业集团应该注重员工多元化综合能力的提升, 有效改善员工能力结构单一的现状, 这样企业集团在人力资产重组过程中可以具有更多的主动性, 可以更容易地通过人力资产重组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必要的人才条件;其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才和知识逐渐成为企业集团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力量, 企业集团字发展过程中应该建立多元化、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这样在存量资产重组过程中企业集团员工更容易在新的产业模式下找到合理的位置, 这是削弱企业集团员工能力结构单一对存量资产重组质量影响作用的有效途径之一;最后, 在人力资产重组过程中, 企业应该遵循公平合理、优胜劣汰的基本原则, 在产业结构调整时适当结合企业集团员工的能力水平, 在此基础上建立多元化的人力资产重组体系, 确保企业集团可以通过人才轮转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 二) 组建高素质的资产评估团队, 规范存量资产重组会计准则

存量资产重组后续工作的进行需要建立在有效、合理的资产评估基础上, 想要通过存量资产重组获得期望的经济效益和战略性革新, 必须组建高素质的资产评估团队, 规范存量资产重组会计准则, 从而有效提升存量资产评估会计质量。一方面, 我国各大企业集团应该注重高级财会人才的储备工作, 通过注重财会人才的再教育工作, 确保他们对资产重组相关的会计理论有深刻的认识, 在资产重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而提升资产评估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 应该进一步规范存量资产重组会计准则。目前, 关联交易在我国各大企业集团的存量资产重组过程中普遍存在, 相关部门应该进一步完善关联交易会计准则, 各企业集团应该制定专业化的关联交易信息披露制度, 从而促使关联交易在更加公平公开的市场运作环境中进行, 这样能够确保大部分的股东利益不受到损害, 有利于资产重组市场的规范化。另外, 应该注重高级会计注册师专业优势的发挥, 存量资产重组的运作和信息的披露应该在会计注册师的合理监管下进行。

( 三) 强化内外监管力度, 从根源上杜绝违规现象的发生

虽然近些年来我国资产重组市场逐步趋于成熟, 但各大企业集团在存量资产重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尤其是各种违规操作很难从根源上得到遏制, 这种现象严重制约着企业集团资产重组战略发展。只有进一步强化内外监管力度、从根源出发杜绝违规现象的发生才能使资产重组的利益最大化。首先, 要强化存量资产重组相关人员的法律意识, 在企业集团内部乃至整个资产重组市场上创设一种良好的法律氛围, 在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的约束作用下违规现象能够得到有效遏制;其次, 应该加强企业集团的内部监管。企业集团领导人应该从企业集团发展需求出发, 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加强其他部门对资产重组运作团队的约束作用, 这样才能使存量资产重组在更加公开工作的环境中进行, 不仅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 还有利于人力资源结构的调整;最后, 应该进一步完善资产重组市场机制、强化市场规范作用。在各企业集团进行存量资产重组时, 可以充分发挥政府、第三方评估团队、中介性金融机构的干预监管作用, 从而在第三方力量的合理监管和有效干预下规范资产重组市场化运作机制, 加强事前干预和防治可以从根源出发, 杜绝违规现象的发生。

( 四) 强化风险防控意识, 走高效存量资产重组之路

高效的存量资产重组可以帮助企业集团甩开“闲置包袱”, 从而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提升企业集团综合发展实力, 但低效的存量资产重组可能会导致企业集团放弃或削弱传统优势产业的地位, 降低企业集团的竞争能力, 因此, 企业集团存量资产重组存在很大的风险性, 领导人应该深刻认识到这一点, 强化风险防控意识, 走高效存量资产重组之路。一方面, 一般情况下, 企业集团通过存量资产重组可以达到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目标, 从而为企业集团未来增添发展活力, 但企业集团应该合理、有效地预估存量资产重组可能给自身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不能讲存量资产重组作为提升企业集团综合实力的“万能钥匙”, 在合理的契机、完善的市场运作条件下进行资产重组是较为合理的;另一方面, 实际的操作人员应该对存量资产重组可能给企业集团带来的影响进行更加全面的分析, 在风险防控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确定未来资产结构布局下的经营管理模式以及盈利模式, 然后管理人员应该严格审核盈利模式的可行性, 确保盈利模式切合市场发展趋势和企业集团战略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开始存量资产重组运作。这样企业集团的存量资产重组才能在较低的风险下进行, 期望目标预期高效完成的可行性才会很大。

三、结语

提升企业集团的存量资产重组能力, 有助于降低企业集团的运行风险、优化产业结构, 是企业集团创新与发展的战略性发展途径之一。在存量资产重组过程中, 国家有关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强资产重组市场规范, 强化企业集团领导人的法律意识, 企业集团应该深入把握市场发展规律, 及时调整企业集团的资产结构、产业布局、人才分布格局, 通过系统、统筹的存量资产重组追求最大化的经济发展效益。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 各企业集团所面临的市场压力越来越大。企业集团想要争取更好的发展空间, 对企业集团存量资产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进行存量资产重组是一个有效的途径。企业集团存量资产重组的本质目标是提升企业集团综合发展实力、降低企业集团运行风险, 但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集团存量资产重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合理现象, 对企业集团存量资产重组进行深入探讨十分必要。

关键词:企业集团,存量资产重组,效益最大化,困境,改进对策

参考文献

[1]潘金莲.建筑企业集团资产优化重组问题探讨[J].企业研究, 2012 (08) :57-58.

固定折旧率估计及资本存量测算 篇5

现有文献在测算资本存量时,大多数采用永续盘存法(Goldsmith,1951)测算资本存量需要基期资本存量、固定资本投资、和固定资本折旧率。由于我国统计数据中缺少固定资本折旧率,而不同折旧率对我国资本存量的测算影响很大(李宾,2011),因此测算出一个较为贴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固定资本折旧率显得尤为必要。现有文献在确定折旧率时,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一是采用国外文献中常见的折旧率(郭庆旺,2004;单豪杰,2008);二是利用资本的相对效率和残值率计算折旧率(黄勇峰,2002;张军,2003;雷辉,2009);三是采用国民收入关系式推算折旧,从而推算出我国折旧率(冯晓,2012)。由于我国资本使用及折旧机制不同于国外,直接将国外折旧率作为我国折旧率,这样的做法显然不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相对效率或残值率方法,虽然优于直接采用国外折旧率,但总的固定资本使用寿命无法得到。此外,固定资本划分及权重等因素均影响测算的折旧率。国民收入法根据中国的折旧数据计算得出的折旧率,比较贴合中国实际状况。因此,本文在冯晓(2012)测算折旧率的基础上,对其方法进一步改进,测算出更为贴合中国实际状况的折旧率和资本存量。

一、固定资本折旧以及折旧率的测算方法

(一)固定资本折旧推算方法

在冯晓(2012)的基础上,本文对2005—2012年间的折旧数据添加虚拟变量,将计量模型设定为:

其中,Dummyt=0,t<2005;Dummyt=1,t≥2005,修正的固定资本折旧近似等于:

由公式(2)可得,全国固定资本折旧等于:

(二)固定资本折旧率的测算

折旧率δt可以通过固定资本折Dt、新增固定资本投资It这两个数据近似求得,满足以下公式:

根据公式(4)可测算出一系列的δt,其中t=1,2,3,4…n。

或者对公式(4)变形,改写成:

对上式进行回归,求得β-1即历年来固定不变折旧率。

二、数据描述

其中,1993—2004年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2004)》,2005—2012年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各类统计年鉴没有2008年数据,推算方法见冯晓(2012)。

三、折旧率的测算以及资本存量的测算

(一)固定资本折旧率的测算

按照公式(4)测算的折旧率平均值是0.0578;公式(5)回归方法测算的折旧率是0.0568。综合平均法和回归法测算的折旧率,固定资产的折旧率为5.73%,对应的固定资本存量平均折旧年限为十八年,这与陈昌兵(2014)测算的5.65%的固定资本折旧率相接近。

(二)资本存量的估算

根据永续盘存法可以测算资本存量Kt的数值。对于基期资本存量的测算,为假定1993年的资本存量K1993是由过去十八年间的投资所形成。1993年以后的资本存量可以按照永续盘存法逐年计算。1993—2012年间我国的资本存量Kt数据(见下表)。

(单位:10亿元,1997年价)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及笔者的测算。

从资本产出比来看(见下图),1993—2012年间资本系数在缓慢增加,该结果与李宾(2011)、陈昌兵(2014)研究结论一致,即1994年后资本—产出比呈现持续上升,2007年以后资本系数增加较快,与2008年应对金融危机“4万亿”过度投资有关。

结论

本文在冯晓(2012)提出的资本折旧率测算方法的基础上,对其进一步拓展,测得1993—2012年间我国固定资本折旧率为5.73%,并且通过对比陈昌兵(2014)测算的资本产出比,发现本文的资本产出比变化较为缓慢,尤其是2007年以后,这也验证了卡尔多事实。本文的测算方法,一方面,为我国折旧率的确定提供一个新思路,改变了以往只能主观假定的局面;另一方面,由于在基期资本存量和资本存量序列测算中使用了相同的折旧率,使基期资本存量和资本存量序列测算具有了较好的内在一致性。

摘要:在冯晓(2012)测算折旧率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推导出各地区固定资本折旧与地区GRP的关系;然后以此为理论依据,运用1993—2012年间各地区固定资本折旧与地区GRP的数据,推算出1993—2012年间我国的固定资本折旧。利用推算出的我国固定资本折旧,测算出1992—2012年间我国固定资本折旧率约为5.73%。由估算出的固定资本折旧率,测算出1993—2012年间我国的资本存量,其数值处于现有文献测算的资本存量之间,并且资本系数是缓慢增加的,进一步验证了前人的研究。

关键词:固定资本折旧,固定资本折旧率,资本存量,资本产出比

参考文献

[1]陈昌兵.可变折旧率估计及资本存量测算[J].经济研究,2014,(12):72-85.

[2]冯晓,朱彦元,杨茜.基于人力资本分布方差的中国国民经济生产函数研究[J].经济学,2012,(11):559-592.

[3]郭庆旺,贾俊雪.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1979—2004[J].经济研究,2005,(6):51-60.

[4]黄勇峰,任若恩,刘晓生.中国制造业资本存量永续盘存法估计[J].经济学,2002,(2):377-396.

[5]李治国,唐国兴.资本形成路径与资本存量调整模型——基于中国转型时期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3,(2):34-42.

[6]李宾.我国资本存量估算的比较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12).

[7]单豪杰.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算:1952—2006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10):17-31.

[8]万东华.一种新的经济折旧率测算方法及其应用[J].统计研究,2009,(10):15-18.

[9]张军,章元.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J].经济研究,2003,(7):35-43.

存量固定资产 篇6

1. 政府资产管理未实现全覆盖

目前除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基本实现全覆盖外, 政府经管资产、企业国有权益管理方面还有很多资产或单位未纳入监管范畴。如城投公司受市政府委托投资修建的大量公共基础设施, 因政府未能及时回购而长期摆在在建工程中, 如道路、学校、体育场馆等大型资产早已投入使用多年, 但一直未移交到相关资产使用管理部门, 导致这些优质资产城投不愿管、使用单位不好管、财政和国资委管不了的尴尬局面, 游离于政府资产监管体系之外。时间一长, 这些资产的产权归属、安全完整、维护保养职责就会混淆不清。又如政府授权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市直企业有42家, 但目前国资委实际进行资产登记监管的企业只有12家, 大量的国有企业和国有股权没有纳入国资委资产登记监管范畴, 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规模和国有资产总量规模极不般配, 充分说明市直国有企业全覆盖管理还较为欠缺。

2. 政府资产管理体系及规章制度建设滞后

随着财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新《预算法》的实施和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编制工作的强力推进, 现行政府资产管理制度建设严重滞后, 综合管理体系缺失。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从中央到地方、从入口到出口的管理架构虽已搭建, 但最后一公里的具体操作实施办法还不健全, 很多制度亟待修订更新;政府经管资产管理刚刚起步, 管理模式还在探索之中, 目前还缺乏解决各自为政的管理碎片化状况的明确思路, 还没有成熟的政府经管资产统一登记管理制度、协调监管方式和信息共享机制;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关系模糊, 管理对象、范围、职责不清, 缺乏编制全口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相关制度。

3. 政府经管资产家底不清, 管理碎片化

政府经管资产中占最大份额的公共基础设施大都由政府投资形成, 分布在各个部门, 由各部门进行维护管理。因而一直以来没有一个统一的部门建立政府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和完整的政府资产台账, 更没有统一的管理办法, 如公共基础设施、自然资源有的只反映价值量, 有的只反映实物量, 有的价值量和实物量均无法准确统计, 同时由于政府投资资金来源多元化, 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和行政区划, 导致很多政府资产权属市、区、县重复交叉, 或统计口径不全面、不完整, 有的甚至出入很大, 以至于政府经管资产究竟有多少, 仍然是一本糊涂账, 家底远未摸清, 呈碎片化管理状态。

4. 资产管理主体责任不明, 财政、国资部门缺乏沟通协调

很多单位认为政府资产产权属国有, 管理职责是政府, 是财政部门、国资委、主管部门的事, 单位只负责使用, 加之重钱轻物观念根深蒂固, 错误的观念导致工作上的轻视, 部分单位领导对占有、使用的资产以及政府委托经手管理的资产根本不重视, 导致资产管理分级责任制缺失, 管理机构不到位, 管理人员处于应付状态, 导致顶风违反国有资产购置、使用、处置管理的行为时有发生。另外, 由于财政、国资部门在政府资产管理方面缺乏沟通, 管理边界不清, 导致要么该管的都没有管, 要么重复交叉管。如2015年底市直行政事业单位所办企业有56家, 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有10多家, 其单体经营性资产规模虽然不大, 但资产总量不容小觑, 这部分资产目前仍处于管理空白地带。又如像城市规划设计、水产管理、事业单位投资兴办的宾馆、酒店等单位, 财政、国资委均将其纳入资产登记管理范畴, 导致管理交叉, 资产重复登记。

5. 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严重脱节

很多单位财务账与资产账两张皮现象在这次资产清查和政府资产报告编制中暴露无遗, 显示出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严重脱节的状况。如有的单位20世纪九十年代初购置的电脑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中仍然存在。很多单位资产与财务管理机构分设, 各自为战, 长期互不核对, 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中的资产卡片信息多年以不变应万变, 并没有运用到资产管理的日常工作和各个环节、各个部门, 对资产新增、处置没有及时登记、核销。资产系统数据基本沦为摆设, 丧失了作为单位进行资产及财务动态管理的工具作用。大多数政府经管资产均没有建立单独的财务资产账, 只是由各个内部业务部门进行粗略统计。

6. 对违反资产管理规定的单位处罚力度不够

近几年来, 随着国有资产管理的不断深入, 大部分单位都能自觉遵守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规定, 但仍有少数单位往往采取先斩后奏或阳奉阴违的方式, 未经批准随意处置车辆、擅自出租出借, 违规签订租赁合同、不按配置预算新购资产, 极力逃避或规避财政部门的监管。对发现的问题, 我们一般要求单位进行整改, 也没有采取实质性的处罚措施。

7. 资产清查工作未实现常态化

按照财务管理和会计制度规定, 年度终了各单位必须及时进行财产盘存, 也就是对单位占有、使用的所有资产和政府经管资产进行一次全面清查, 做到财务账、资产账、实物三相符, 这应该是各单位必须定期做的常态化规定动作。但目前的状况是大多数单位都未完成规定动作, 导致本次资产清查出现巨量的盘盈、盘亏资产, 这与资产管理实时监控的要求相去甚远。

二、提升政府资产管理的针对性措施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 笔者建议从以下八个方面采取措施:

1. 建立统领全局的政府资产监管机制

建议通过顶层设计, 打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 逐步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政府资产监管分工合作协调机制, 承担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企业国有权益、政府经管资产等类别的综合管理和联动协调, 确保各类资产管理无缝对接, 构筑从入口到出口全生命周期的政府资产监管体系, 从而做实政府资产负债率的分母, 为真实、准确地编制权责发生制下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奠定基础。

2. 明确资产监管职责, 强化主体责任

建议政府进一步统筹确定财政、国资及相关部门单位在政府资产监管工作中的各自职能边界, 实现资产监管全覆盖, 填补管理空白, 消除重复交叉, 减少互相推诿, 构建政府部门单位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 财政、国资部门代表政府负责政府资产的综合管理;主管部门负责所属单位政府资产的监督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负责占有、使用资产和受托经管资产的日常管理。将所有国有企业、控股企业、参股企业, 包括行政事业单位所办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相对独立的经营性资产统一划归国资委进行登记管理。在确定职能的同时, 还必须强化各自的管理主体责任。凡政府资产管理出现违纪违规行为, 部门单位都必须承担相应的主体责任, 相关人员必须也应追究相应责任。

3. 完善监管制度, 实现流程再造

根据不同类别政府资产的性质和特点差别, 分类制定和完善各类资产管理的制度体系和内控机制, 深入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实物管理相结合。根据政府资产保机关运转、保公共服务、保资本营运的特点, 建立既相互衔接又有效制衡的工作机制和业务流程。

4. 建立政府资产管理信息平台, 实现资源共享

以目前财政部门的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国资部门的企业国有产权登记台账系统以及政府经管资产涉及部门建立的各种资产管理信息平台为基础, 实现整合利用, 互联互通, 信息共享, 实时监控。

5. 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破解政府资产回购难题

目前在已公布的政府购买服务目录中, 已列入基本公共服务城市维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类别, 这就为政府相关部门及时从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手中回购早已完工投入使用的大型资产铺平了道路, 通过规范的政府购买服务方式, 解决政府资产回购不及时、资产登记管理缺失的老大难问题。对由政府投资的公共基础设施, 采取建管分离方式无缝对接。项目完工后, 承建方要及时办理竣工决算, 与购买方办好资产移交手续, 将新增资产资料及数据尽快移交给资产使用维护管理单位, 资产接收单位对经管资产管理负主体责任。

6. 加强政府经管资产监管, 探索管理新方式

将各级主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代表政府管理的公共基础设施、政府储备资产、自然资源资产等经管资产纳入政府资产管理范畴。进一步明确经管资产的范围, 摸清底数, 界定管理权责, 逐步建立经管资产的登记、核算、统计、评估、考核等管理制度体系。探索建立经管资产存量、增量与政府债务管理相结合机制, 逐步建立涵盖各类国有资产的政府资产报告制度。

7. 以管资本为主, 加强企业国有权益管理

按照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总体部署, 以管资本为主, 建议将行政事业单位所属企业的国有资本纳入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体系。具备条件的进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 暂时不具备条件的, 要按照政企分开、事企分开的原则, 建立以资本为纽带的产权关系, 加强和规范监管, 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8. 建立全口径、全覆盖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办法

修订完善覆盖全部国有企业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制度和相关规定, 将政府授权国资委行使出资人职责的所有国有企业, 行政事业单位所办企业和相对独立的经营性资产全部纳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范畴, 扩大经营预算规模, 解决企业国有资产总量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规模不匹配的问题, 消除管理真空, 防止资产流失, 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益。

摘要:2016年, 财政部启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和政府资产报告试点工作, 湖北省被财政部选取为全国八个试点省市之一, 荆州市已按照省政府统一部署, 完成政府资产报告试编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通过试编政府资产报告、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审计等工作, 发现了政府资产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存量固定资产 篇7

一、主要做法

1. 提高认识, 明确思路

改革开放以来, 广东省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另一方面,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的不足, 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联系不紧密、存在“两张皮”的现象, 既制约了资产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也制约着公共预算改革的深化和提高。这个问题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候了。我们认为, 财政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具有内在的关系, 资产价值管理是预算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是财政职能的重要体现。实现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 有利于科学合理地安排资本性支出预算 (资产预算) , 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有利于准确核算政府行政成本和事业成本, 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有利于维护资产配置的公平与效率, 进一步推进公共行政管理体制、事业单位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基于以上认识, 广东省财政厅报经省编委同意于2004年成立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处 (以下简称资产处) , 并确定了以预算管理为中心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工作思路。2005年10月18日, 印发了《关于推进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相结合有关问题的通知》 (粤财预[2005]145号) , 提出了推进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和实施计划。2006年, 在部门预算的有关文件中明确“三项资产”预算编审程序和内部工作流程, 并首次开展对“三项资产”预算编审工作。2007年, 在部门预算和资产管理文件中强调资产管理要有机地融入预算程序之中, 使资产管理成为预算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建立流程, 完善制度

省财政厅《关于编制2007年部门预算的通知》 (粤财预[2006]92号) 和省级部门预算审核操作办法规定, 省直单位存量资产情况与新增”三项资产”的配置审核, 在预算“二上二下”程序中同步申报和审核。即, 各部门在申报部门预算“一上”同时提交存量资产情况和增量资产申请计划, 省财政厅审核后在“一下”时将预算控制数和增量资产配置初审意见同时下达各部门, 各部门收到省财政厅“一下”控制数和增量资产配置审核意见后根据本部门实际情况调整修改部门预算和增量资产计划, 在“二上”时报省财政厅, 省财政厅审核后上报省政府, 在省人代会审议通过部门预算案后随部门预算“二下”时一并下达省直各部门。在省财政厅内部, 部门有关资产配置事项由资产处根据规定审核, 提出初步意见会签部门预算主管处室后送预算处综合上报。

3. 遵循原则, 严格标准

省财政厅在增量资产配置过程中严格遵循财政部规定的原则: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有关规章制度;与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需要相适应;科学合理, 优化资产结构;勤俭节约, 从严控制;对有规定配备标准的资产, 应当按照标准进行配备;对没有规定配备标准的资产, 应当从实际需要出发, 从严控制, 合理配备;财政部门对要求配置的资产, 能通过调剂解决的, 原则上不重新购置。审核的主要依据是:《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 (计投资[1999]2250号) 和《关于调整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规定》 (粤办发[1995]21号) 等有关规定。

4. 讲究方法, 把握重点

资产处对115户一级预算单位、1836户基层预算单位报送的2007年部门预算“三项资产”存量表和“三项资产”增量计划表进行了认真审核。审核内容重点是:“三项资产”存量资产情况表填报的数据资料是否完整、真实、准确;增量资产计划是否必要、合理, 申报增量资产配置的依据是否正确;增量资产需求与单位实际需要和新年度单位工作职能和任务是否相适应;结合省直各单位资产存量情况, 分析在省直范围内是否有同类资产可供调拨、划转、有偿转让。在审核过程中, 我们与预算单位及时沟通, 深入了解情况, 有的还到现场核实察看, 力争做到实事求是, 全面准确。

5. 实事求是, 分类处理

省级一级预算单位共有115个, 其中申报增量资产计划的有75个, 申报金额48.34亿元。经过审核, 省财政厅根据各单位不同情况, 分别提出处理意见:第一, 对于超配置标准、超编、超额申报的, 建议不列入部门预算。省财政厅审核后, 核减申请项目总金额36.15亿元, 其中:核减15个部门购建房屋建筑物申请, 金额30.03亿元;核减16个部门所报43项大型设备增量申请, 金额4.34亿元;核减新增机动车申请429辆, 金额1.78亿元。第二, 对于在配置标准、编制范围内申报的, 提出四种处理办法。一是建议从现有存量资产中调剂解决, 节省财政资金约0.54亿元;二是建议实行资源共享, 节约资金1.46亿元;三是建议从2007年预算控制数中解决。四是建议从以后年度逐步安排解决。经审核, 省财政厅提出在2007年省级部门预算中安排“三项资产”增量资产计划10.19亿元, 核减资金安排38.15亿。有关增量资产配置计划随人大批准的部门预算一并下达到省直各有关部门贯彻执行。

在2006年工作基础上, 2007年我们按照省领导和厅领导的指示, 专题研究完善2008年增量资产预算编审、执行工作, 增加“2008年增量资产预算执行情况表”, 使之与“2008年增量资产计划表”相呼应, 并进行专门部署, 明确任务, 完善程序, 下发计划, 组织培训, 编印手册, 加强对部门的指导, 争取把工作做得更好。

二、成效与问题

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相结合工作推进顺利, 并取得明显成效。一是树立了新观念。通过广泛宣传, 财政部门内部和省直有关单位普遍提高了认识, 确立了以预算编审为龙头的资产配置新理念, 树立了行政绩效、系统管理和资产预算新意识, 形成了合理配置资产、努力提高资产使用效益、规范处置资产的良好工作氛围。二是探索了新模式。初步探索了资产预算管理模式, 在部门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编制要点、报表内容、审核流程等方面体现了预算管理和资产管理的结合, 改变了以往重增量、轻存量, 重资金、轻实物的管理模式。三是完善了财政职能。改变了长期以来存在的预算编审与存量资产占用状况联系不紧、预算执行和调整与资产使用及变动情况联系不紧的状况, 拓展了预算管理的广度和深度, 规范了预算分配过程, 进一步完善了财政分配职能、资源配置职能和宏观调控职能。四是提高了分配效率。在预算编审过程中, 坚持增量与存量相结合, 既充分发挥了存量资产的作用, 又可以从源头上减少重复或超标准购置, 节省了财政资金。在预算执行过程中, 坚持资产预算执行与资产管理相结合, 探索建立完善资产预算的执行反馈机制, 不断增强资产预算的导向和约束功能, 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效率, 把有限的财政资金投入到更广泛的公共服务领域。

这项工作之所以能顺利推进, 我们有四点体会:一是领导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 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华华, 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钟阳胜同志等领导高度重视财政工作, 对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作了一系列重要指示, 指明了工作方向。省财政厅党组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重要指示, 把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二是基础工作先行。2004年以来, 广东省财政厅先后组织省直党政机关经营性资产清理、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清产核资、省直事业单位大型设备普查等多项清产核资工作, 反复核实资产存量, 建立基础数据库, 为资产预算审核提供依据。三是营造舆论氛围。2006年1月, 《广东财政理论与实务》 (2006年第1期) 推出了“以预算管理为中心, 推进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的中心栏目, 刊登财政部预算司、行政政法司、教科文司领导及省财政厅刘昆厅长、赵军纪检组长及有关专家学者文章, 省财政厅预算处和资产处共同发表了题为《推进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的有效结合》一文, 为推进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相结合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四是精心组织协调。广东省财政厅按照部长令有关规定, 明确审核流程和厅内职责分工, 设计符合实际需要的表格, 精心组织审核工作。

在开展增量资产预算工作中, 我们也遇到了不少问题, 需要加以解决。主要问题包括:一是个别单位仍然没有认识到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相结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对编制资产预算的重视不够, 资产增量计划的上报随意性较大;二是单位资产管理基础薄弱, 家底不清, 存在账实不符的情况, 客观上造成填报基础数据不全和不真实;三是单位财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存在漏填、错填、数据不一致等现象;四是资产配置标准不够细化, 如房屋建筑物装修、机动车配置标准不统一, 大型设备配置标准欠缺, 尤其是办公设备及事业单位资产配置标准缺乏, 客观上增大了财政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增量计划及存量资产维护费用的审核难度。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与打算

财政部颁布的《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确立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为资产管理的第一原则, 这是我们做好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相结合工作的重要指南。我们将认真学习, 并虚心借鉴各兄弟省市经验, 努力推动我省资产管理各项工作。

(1) 进一步提高对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相结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要进一步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明确职责, 把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相结合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2) 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及资产预算制度。按照“先试点、后扩大、再推广”和“抓重点、抓关键”的原则, 研究进一步完善预算编制、执行、决算管理的基础制度, 包括资本性支出 (资产) 预算编制、执行、决算管理制度, 完善资产增量配置、资产存量费用定额预算审核制度、资产预算执行反馈制度和执行结果考核制度, 使资产的购建、使用、变动、处置等动态管理与预算编制、执行、决算程序有机统一起来。

(3) 抓紧制定和完善资产配置标准及相关制度。分类制定或完善资产配置标准, 补充完善房屋建筑物、小汽车、设备等资产配置标准, 抓紧制定大型设备及电脑等办公设备配置标准, 抓紧研究制定存量资产运营维护费用定额标准、增量资产初始购建费用定额。

(4) 完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要以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流程和明确管理责任为基础, 以资产清查数据为初始信息, 建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推进资产管理手段创新, 为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相结合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5) 推进资产管理与部门预算等各项财政改革的对接。以资产存量和资产绩效作为增量预算申请的重要依据, 实现与部门预算的结合;以资产预算为基础, 建立资产预算执行情况跟踪机制;以绩效管理为目标, 开展资产使用的绩效考评工作;与政府采购相结合, 按照规定的资产配置标准和使用状况确定资产采购预算需求, 避免重复购置;要建立与国库收付制度及政府会计制度的相互印证和互补机制。

上一篇:时间的启示下一篇:企业信息化规划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