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量和存量

2024-06-02

增量和存量(精选5篇)

增量和存量 篇1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将变缓, 并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持续在一个较为平稳的状态, 这就意味着刺激经济增长的相关建设活动也会相应转为平缓, 而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动力将会寄于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要素效率的不断提高、内需的不断扩大、新型城镇化及科技的创新驱动等。从城乡建设角度来看, 顺应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支撑, 适应新常态的突破点应着重体现在整合资源、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统筹城乡土地配置、加强生态保护建设及提升城市形象等方面。

一、目前城乡建设发展存在问题

“新”就是有异于“旧”, 是通过对“旧”存在问题的研究而找到的突破。要找到未来城乡建设的具体方向, 必须先对中国目前城乡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研究,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城镇化进程中城乡分割严重, 二元结构明显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 农村扶贫工程任重道远, 且农村居民无法享受城市居民同等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设施;城镇化水平衡量标准不完善, 只考虑城镇户籍人口占比, 而未考虑进城务工农民工“市民化“问题”, 主要体现在户籍改革、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

2. 土地制度改革不合理, 农民利益失衡

随着城镇建设用地增长空间的减少, 城市发展逐步向农村空间扩张, 越来越多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被非法国有征用, 且在征用的过程中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的现象频有发生。故土地制度改革将是城镇化顶层设计的核心突破点, 其核心理念在于保障农民合法土地财产收益权, 其也将是未来中国城市发展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3. 用地产能浪费严重

重点表现在工业、商业及居住用地。我国城镇化建设中工业用地比重普遍过大, 全国很多城市平均达到26%, 很多城市已经达到40%甚至50%, 从而导致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的结构失衡。除此之外, 城市工业用地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率过低的现象普遍存在。根据国土资源部的调查结果, 我国目前工业用地综合容积率只有0.8, 且大部分城市范围内的工业用地容积率甚至低于国土资源部的规定下限0.6, 远远不及发达国家的1.0~2.0。工业产出最低的只有26万元/公顷, 土地浪费严重, 节约土地挖掘潜力的空间较大。另外不符合国家政策及城市发展需求, 不符合安全生产的工业也急需进行整治改造。在城市商业及居住用地方面, 其两者产能的浪费主要集中体现在城市老商业区、老居住区及城中村三大板块, 配套设施陈旧、建设容积率过低、服务功能落后、与周边环境不融合、存在安全隐患等成为其无法发挥价值的重要原因, 理应对其用地进行整合规划, 重新建设, 从而实现其价值的提升。

4. 生态环境压力大

随着城镇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 以经济增长为目标导向的城镇建设活动造成了对生态环境过度透支的后果, 其表象主要有空气污染, 雾霾情况的加重;森林资源逐渐匮乏, 滥砍乱伐、毁林开荒的现象严重;水土流失面广量大, 城市水土涵养能力降低;水资源严重短缺, 且地区分布不均, 湖泊退化速度加快;耕地面积急速下降, 破坏严重;农业和工业污染同步恶化, 生态环境受到严峻考验等。诸如此类的生态环境问题如得不到解决, 将会严重制约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命。

5. 市政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亟待改造升级

(1) 市政基础设施

城镇建设中涉及的市政基础设施主要有道路、燃气、供热、给排水、垃圾处理、园林绿化等内容。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乡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总体偏低, 其用水及燃气普及率、人均道路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污水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指标均要低于联合国人居奖城市设施水平;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存在区域性差距, 主要表现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建设差距, 城市地区与农村地区的建设差距;另外市政基础设施在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管理权限划分不清, 管理体制不健全, 设计理念不先进, 缺乏全面、长远的规划, 建设、养护等工程监管工作不到位, 市政资料备案不全, 缺乏系统存档管理等问题。

(2) 公共设施

城市公共设施主要包括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科研设计和社会福利设施等内容。就目前我国城市建设来看, 主要存在公共设施规划建设用地控制指标标准不合理;在城市规划中未得到足够重视, 在规划和实施中存在相当的随意性和可变性;另外还存在公共设施实施机制不完善、建设管理不到位等问题。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城市规划建设更应注重人性的体现及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确保全社会每个公民拥有平等共享机会和基本人格尊严的重要工作, 应受到极度的关注和重视。

6. 城市形象问题

城市形象是城市发展的标志, 是城市展示其自身魅力和吸引力的名片。其涉及城市形象的载体主要有建筑、景观、道路、环境、旅游景点、生活设施等, 而市民行为举止、文化氛围、风土人情等又构成城市形象最关键的内容。城市形象是与我国目前的城市规划、城市管理相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一个全新领域。

二、“存量”和“增量”内涵解析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的分析, 在城乡建设发展领域, 应该辨证的去看“存量”与“增量”的关系, 所谓“增量”在某种程度上即为对“存量”的优化调整, 要化“存量”为“增量”, 逐步消除建设中存在的隐患和瑕疵, 促进城乡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 从而实现真正的文明和谐。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 城乡建设重心逐步实现向乡村板块的倾斜

要实现城市及乡村两大板块的齐头并进, 共同发展。要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美丽乡村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建设, 积极开展以县 (区) 、城镇为单位的城乡一体化规划, 完善城、镇、村体系, 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过程中, 应重点把控农村产权制度的改革及如何实现进城农民户口、安置就业、社保、教育及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共享的问题;加快美丽乡村规划及建设的实施, 重视村庄产业规划, 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建设, 在保护耕地红线不受破坏的前提下, 结合区域不同实际情况, 探索适合当地的转变农业发展的方式途径, 增加农民收入, 保障农民生活。

2. 对城市内部构成产能浪费的用地重新进行整合规划

这要落实到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用地布局上, 形成法定约束性。其中工业用地的整合应积极实行“退二进三”, 转换为商业或居住用地, 提升用地价值。对于城中村用地的整合, 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保护农民利益, 落实村民的安置及补偿问题。另外城市建设应合理充分利用地上及地下空间去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

3. 在城乡建设过程中应更加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及修复

积极开展海绵城市建设, 充分利用绿地、道路、建筑等横向及纵向空间增加绿化覆盖率;严控城市废气、污水、垃圾的排放, 严控农业面源污染, 还城市一片绿水蓝天。

4. 积极完善城市在市政设施及公共设施建设中的不足。

如提高道路在通行方面的能力、效力问题;解决城市停车场紧缺问题;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用电安全问题;合理利用有效空间提高居民公共游憩空间问题;在中国面临老龄化问题上怎样解决社会养老问题、在中国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后面临的公共育儿设施问题等。

5. 关于城市形象的建设, 未来应积极开展城市设计、城市街景风貌整治相关规划建设活动, 从建筑物、道路、生活设施、标牌标识、城市小品等硬件上去营造城市特色印象。

除此之外, 应积极培育市民文明行为、城市文化氛围及风土人情, 从软件上体现城市精神风貌。

三、结论

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推动了城乡建设的大步迈进, 那么在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 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的状态下, 中国城乡建设也应放慢脚步, 在稳步前进的步伐中回过头去修补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伤”, 实现从“量增”到“质升”的完美蜕变, 为中国能顺利实现百年目标保驾护航。

供给侧改革:调整存量,培育增量 篇2

从中长期看,供给侧改革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推进各个方面的深层次改革,从短期看,供给侧改革要解决好存量调整和增量培育问题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主要采取了需求管理政策来应对经济下行的挑战,虽然在初期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自2010年二季度后并没有阻止经济的下行趋势,还产生了一些副作用和后遗症。2015年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供给侧改革的源起

中国经济报告:请问供给侧改革的背景?

李佐军:“供给侧改革”是一个新词,但与之相关的“供给侧问题”、“供给政策”和“供给管理”则与经济学历史一样久远。重农学派的核心观点“土地是财富之母”就是讨论供给侧的问题。亚当·斯密强调的劳动生产率、分工也是供给侧问题。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也是讨论供给侧问题。一直到凯恩斯才开始重视需求侧问题。

发展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更是将供给侧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如发展经济学主要从供给侧研究了资本积累、人力资本提升、技术进步、知识增长、工业化、城镇化、劳动力转移等问题。新制度经济学和中国的改革经济学也是强调从供给侧激发企业的活力,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生产率。

我思考和研究供给侧问题也由来已久。我在2006年公开发表的《加大供给政策推进力度》这篇文章实际是在2001年写作完成的。当时中国经济开启了新一轮快速增长,学界出现了经济是主要由内需拉动、还是应更多地发挥企业作用的争论。受我的博士导师吴敬琏老师一篇文章的启发,我当时写作了此篇文章。

我提出的“人本发展理论”与供给侧改革也是相通的。人本发展理论是由“满足人”、“依靠人”、制度“引导人”、资源 “装备人”、分工“安置人”组成的理论分析框架。其中,“满足人”可说是需求侧的,其余都是供给侧的。制度、资源(或生产要素)、分工是影响人行为的三大因素,是从供给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三大发动机”。

供给侧改革焕发青春

中国经济报告:在目前情况下,供给侧改革为什么重又焕发了青春?

李佐军:2008年国际经济危机爆发后,中国经济也受到了较大冲击。当时为了“保增长”,推出了四万亿投资等刺激政策。这些刺激政策属于典型的需求管理政策,其理论依据就是凯恩斯“三驾马车”理论。需求管理政策在2009年、2010年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明显效果:经济增长从2009年一季度的6.5%上升到2010年一季度的12.1%。

但自2010年第二季度开始,中国经济增速持续下滑,直到现在的7%左右,且底部尚未探明。在这几年经济增速下滑过程中,我们也曾多次运用凯恩斯需求管理政策实施稳增长,但不仅没能阻止经济下行趋势,还产生了产能过剩、资产价格泡沫、地方债务风险加大、企业效益下降、银行不良资产上升等副作用和后遗症。为此,我们不得不思考:为什么需求管理政策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副作用较多?如今大家已初步认识到,中国经济当前面临的问题并非周期性问题,而是结构性问题,用需求管理政策去解决结构性问题是不对症的。所以,我们要从供给侧去找出路。于是,供给侧改革又焕发青春了。

供给侧改革之策

中国经济报告:供给侧改革应从哪些方面着手?

李佐军:从中长期看,供给侧改革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推进各个方面的深层次改革;从短期看,供给侧改革要解决好存量调整和增量培育问题。

当前,中国经济尚处于增速换挡过程中,2016年经济有可能探底。经济探底并非坏事,因为只有探底了,才脚踏实地了,才不用担心经济继续下行,同时春天的脚步也就近了。俗话说:“只要大地还在,种子还在,春天总会到来。”如果不让冬天到来的话,那春天也不可能来,所以我们要敢于面对冬天,以迎接春天。

在经济探底的关口,供给侧改革重点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调整存量;二是培育增量。如果存量问题解决得较好,则一方面有利于经济平稳探底,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增量成长。在调整存量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引发经济的系统性风险。培育增量就是要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如果在经济探底的同时将新的动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起来了,则经济可以平稳步入新常态。反之,如果在经济探底时新的动力和新的增长点没有及时培育起来,则存在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这是需要尽力避免的情况。因此,2016年重点要从供给侧解决好存量调整和增量培育的问题。

存量“六去”

中国经济报告:具体而言,应如何调整存量?

李佐军:调整存量要重点实施“六去”:

第一,去产能。去产能主要针对实体经济领域。目前中国很多实体经济行业,尤其重化工业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比较严重。比如,钢铁、电解铝、水泥、玻璃、造船等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只有70%左右,这样低的产能利用率造成了很多资源的浪费。因此,要通过去产能优化供给结构,增加有效供给,为培育新产能扫清障碍。

第二,去库存。去库存主要针对房地产行业。过去十多年来,房地产行业高歌猛进的发展,不仅带来了高房价问题,还带来了高库存问题。高库存作为前期高速发展留下的包袱已经成为房地产行业今后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需要通过去库存,为房地产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第三,去超建。这是我提出的新概念,是针对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来说的。过去多年来,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其中,部分基础设施存在超前建设、超速建设、超大建设、超量建设的问题,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也带来了资源浪费和债务负担过重等问题。因此,需要通过“去超建”,让基础设施建设回归到正常发展的轨道上来,综合考虑投资回报率、运营维护成本、项目可持续性等问题。

第四,去僵尸,或淘汰或重组僵尸企业。目前,有很多产能过剩行业产生了不少僵尸企业,已成为附着在经济肌体上的一个毒瘤。僵尸企业既浪费了宝贵的资源能源,也积累了行业风险,还扭曲了价格信息,恶化了资源配置。因此,必须要下决心淘汰和重组僵尸企业,让经济重新焕发活力。

第五,去成本,或降低成本。目前,实体经济企业普遍面临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费成本、资金成本、物流成本、用电成本等偏高的问题,已成为许多企业不可承受之重。而降低成本可以增加企业的利润,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提出要将降低实体经济中的企业成本作为明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四大歼灭战”之一。

第六,去风险,或去杠杆或控制风险。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已积累了一定的风险,特别是杠杆率过高的风险。同时,在去产能、去库存、去超建、去僵尸企业和去成本过程中,也有可能引发一些新的风险。因此,有必要采取有力措施,尤其是社会政策托底的措施,来尽可能地把风险控制在有限的范围之内,避免出现大的、系统性风险。

增量“六培育”

中国经济报告:如何培育增量?

李佐军:第一,培育新的技术。技术进步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基本途径,也是供给侧改革需要依靠的手段。中国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离不开技术进步,离不开培育新的技术。因此,“十三五”规划建议对如何培育新技术进行了部署。近期,要重点培育有利于培育新增长点的新技术。

第二,培育新的产业。新的产业是指附加值较高、知识或技术密集、适应技术革命和消费结构升级方向、符合世界绿色低碳潮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只有把新兴产业培育起来,才能抵消因淘汰落后产能而导致的经济下行压力;否则如果在淘汰一批落后产能企业的同时没有及时培育新兴产业,就可能造成经济的大起大落。

第三,培育新的业态。新的业态是指新的产业发展形态、新的商业形态等。新的业态也可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也是供给侧改革必须利用的重要力量。当前,我们尤其需要加快培育与移动互联网等新的技术相适应的新的业态。

第四,培育新的区域。在新的形势下,培育一些有竞争力的新区域也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在经济持续下行的背景下,开发利用那些原先被忽视的新区域,也是培育新增长点的一个途径。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改革,大力发展那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城市新区、试验区、示范区等。

第五,培育新的品牌。品牌意味着高附加值,意味着市场竞争力。打造新的品牌,可以使我们在“微笑曲线”中,由过去低附加值的中间加工制造环节,向高附加值的研发、设计、营销和品牌等两端延伸。培育新的品牌,包括培育新的区域品牌、产业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等,可使我们在全球分工协作体系中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

第六,培育新的模式。新的模式包括新的发展模式、商业模式、赢利模式等。模式是指资源组合的方式。模式的优化也可以提高生产率,也是供给侧改革要依靠的重要力量。当前,培育新的模式要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的意识、技术和平台去开展。

增量和存量 篇3

第一, 房地产增量市场是个寡头垄断市场。房地产开发市场中, 土地是其中最重要的投入要素, 对房地产开发具有基础性的主导作用。土地的供给受国家土地制度和统一规划的影响。国家作为城市土地的所有者和管理者, 不但在土地出让方面拥有垄断权, 而且将城市国土与住房建设的规划、土地开发进度的控制等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从而影响这些要素的供给。同时, 房与地的不可分割性以及房地产开发的区域性, 决定了房地产开发商在增量市场中的垄断性地位:购买者虽然可以选择购买其他房地产商的住房, 但是受地理位置、户型条件等限制, 使得购买者往往缺乏普通商品市场上存在的大量替代品。房地产商和购买者在市场中的这种不平等地位, 使得购买者处于劣势地位, 缺乏价格的谈判能力, 价格机制出现失灵。

第二, 房地产存量市场是一个垄断竞争市场。与增量市场有所不同, 存量市场中的房主和购买者都是大量而分散的, 因而存量市场中竞争性更强一些, 属于经济学理论中的垄断竞争市场。在这样的市场类型中有许多产品提供者, 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种住房商品。垄断竞争市场的竞争程度较大, 垄断程度较小, 因而市场价格机制基本上还是有效的。

第三, 房地产增量市场与存量市场间存在平衡。在房地产市场中, 购房者的需求在购买新房和购买旧房之间, 存在着一种替代关系:当新房价格较高时, 购房者将转向购买旧房;当新房价格较低时, 则有相应的购房者从存量市场, 转向增量市场即购买新房。因此, 尽管房地产增量市场是一个垄断性市场, 开发商在价格决定中并不能任意定价, 要受到房地产存量市场中竞争力量和市场价格机制的制约。房地产增量市场与存量市场之间的这种替代机制和价格平衡机制, 使得房地产增量市场的能够实现一种较为有效的状态, 避免价格长久偏离市场有效价格。

第四, 市场的房价不是房地产增量市场决定, 而是由房地产存量市场决定的。由于住房的使用年限较长, 因而在一般情况下, 房地产市场的构成中, 增量市场相对于存量市场来说, 往往所占比例较小, 存量市场是市场交易的主导。以美国为例, 房地产的市场交易中, 二手房与新房的交易比例平均为3.22∶1。事实上, 房地产市场越是成熟的国家或地区, 存量市场的交易比重就越大。存量市场的发展和活跃能够为增量市场提供流动性的需求。因而, 在一个存量市场主导的房地产市场中, 新建住房的增量市场价格, 并不由土地价格、建筑成本等“成本加成”的方式来决定。

我国的房地产市场结构不同于上述一般情况下的增存量市场之间的关系。尽管住房存量很大, 但我国房地产的存量市场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目前, 我国各主要城市存量住房上市交易量均不足住房保有量的1%, 而在成熟市场国家, 该比例一般在10%~15%左右。存量住房供应不足, 市场的发育就会处于弱势地位, 由房地产成片开发模式形成的商品房在房地产市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成为房地产市场的主要部门, 也成为居民消费和政府包括宏观调控在内的主要关注点。

存量市场的不发达, 会迫使大量需求投向增量市场, 加大增量市场的压力。在成熟市场经济中, 房地产的主要交易是在存量市场中完成, 即一部分“以旧换新”的梯度消费者在增量市场购买新房, 而大部分人则是在存量市场中实现购买需求, 实现房屋资产的流动和住房状况的转变。但是, 由于我国存量房屋市场容量很小, 使得大量的房地产需求不得不通过增量市场来实现。由于增量市场对整个房地产市场的交易和价格的主导, 存量的房产在增量房产价格攀升的同时, 也被带动着自然升值。

可以看出, 由于存量市场规模小而增量市场规模大, 使得我国的房地产由增量市场所主导, 而存量市场缺乏对增量市场的价格平衡与制约机制。一方面房地产商在增量市场中具有垄断力量, 使得在价格的决定中房地产商获得垄断利润;另一方面由于缺少存量市场的“蓄水池”作用机制, 增量市场也更容易出现波动, 价格容易被利益集团合谋来控制和影响, 出现持续地快速上升而宏观调控失灵。与此同时, 大量存量住房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降低了既有资源的配置效率。因此, 我国房地产市场中, 存量市场和增量市场发展不均衡是造成房地产结构性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之一。

增量和存量 篇4

一、主要做法

1. 提高认识, 明确思路

改革开放以来, 广东省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另一方面,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的不足, 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联系不紧密、存在“两张皮”的现象, 既制约了资产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也制约着公共预算改革的深化和提高。这个问题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候了。我们认为, 财政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具有内在的关系, 资产价值管理是预算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是财政职能的重要体现。实现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 有利于科学合理地安排资本性支出预算 (资产预算) , 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有利于准确核算政府行政成本和事业成本, 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有利于维护资产配置的公平与效率, 进一步推进公共行政管理体制、事业单位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基于以上认识, 广东省财政厅报经省编委同意于2004年成立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处 (以下简称资产处) , 并确定了以预算管理为中心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工作思路。2005年10月18日, 印发了《关于推进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相结合有关问题的通知》 (粤财预[2005]145号) , 提出了推进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和实施计划。2006年, 在部门预算的有关文件中明确“三项资产”预算编审程序和内部工作流程, 并首次开展对“三项资产”预算编审工作。2007年, 在部门预算和资产管理文件中强调资产管理要有机地融入预算程序之中, 使资产管理成为预算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建立流程, 完善制度

省财政厅《关于编制2007年部门预算的通知》 (粤财预[2006]92号) 和省级部门预算审核操作办法规定, 省直单位存量资产情况与新增”三项资产”的配置审核, 在预算“二上二下”程序中同步申报和审核。即, 各部门在申报部门预算“一上”同时提交存量资产情况和增量资产申请计划, 省财政厅审核后在“一下”时将预算控制数和增量资产配置初审意见同时下达各部门, 各部门收到省财政厅“一下”控制数和增量资产配置审核意见后根据本部门实际情况调整修改部门预算和增量资产计划, 在“二上”时报省财政厅, 省财政厅审核后上报省政府, 在省人代会审议通过部门预算案后随部门预算“二下”时一并下达省直各部门。在省财政厅内部, 部门有关资产配置事项由资产处根据规定审核, 提出初步意见会签部门预算主管处室后送预算处综合上报。

3. 遵循原则, 严格标准

省财政厅在增量资产配置过程中严格遵循财政部规定的原则: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有关规章制度;与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需要相适应;科学合理, 优化资产结构;勤俭节约, 从严控制;对有规定配备标准的资产, 应当按照标准进行配备;对没有规定配备标准的资产, 应当从实际需要出发, 从严控制, 合理配备;财政部门对要求配置的资产, 能通过调剂解决的, 原则上不重新购置。审核的主要依据是:《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 (计投资[1999]2250号) 和《关于调整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规定》 (粤办发[1995]21号) 等有关规定。

4. 讲究方法, 把握重点

资产处对115户一级预算单位、1836户基层预算单位报送的2007年部门预算“三项资产”存量表和“三项资产”增量计划表进行了认真审核。审核内容重点是:“三项资产”存量资产情况表填报的数据资料是否完整、真实、准确;增量资产计划是否必要、合理, 申报增量资产配置的依据是否正确;增量资产需求与单位实际需要和新年度单位工作职能和任务是否相适应;结合省直各单位资产存量情况, 分析在省直范围内是否有同类资产可供调拨、划转、有偿转让。在审核过程中, 我们与预算单位及时沟通, 深入了解情况, 有的还到现场核实察看, 力争做到实事求是, 全面准确。

5. 实事求是, 分类处理

省级一级预算单位共有115个, 其中申报增量资产计划的有75个, 申报金额48.34亿元。经过审核, 省财政厅根据各单位不同情况, 分别提出处理意见:第一, 对于超配置标准、超编、超额申报的, 建议不列入部门预算。省财政厅审核后, 核减申请项目总金额36.15亿元, 其中:核减15个部门购建房屋建筑物申请, 金额30.03亿元;核减16个部门所报43项大型设备增量申请, 金额4.34亿元;核减新增机动车申请429辆, 金额1.78亿元。第二, 对于在配置标准、编制范围内申报的, 提出四种处理办法。一是建议从现有存量资产中调剂解决, 节省财政资金约0.54亿元;二是建议实行资源共享, 节约资金1.46亿元;三是建议从2007年预算控制数中解决。四是建议从以后年度逐步安排解决。经审核, 省财政厅提出在2007年省级部门预算中安排“三项资产”增量资产计划10.19亿元, 核减资金安排38.15亿。有关增量资产配置计划随人大批准的部门预算一并下达到省直各有关部门贯彻执行。

在2006年工作基础上, 2007年我们按照省领导和厅领导的指示, 专题研究完善2008年增量资产预算编审、执行工作, 增加“2008年增量资产预算执行情况表”, 使之与“2008年增量资产计划表”相呼应, 并进行专门部署, 明确任务, 完善程序, 下发计划, 组织培训, 编印手册, 加强对部门的指导, 争取把工作做得更好。

二、成效与问题

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相结合工作推进顺利, 并取得明显成效。一是树立了新观念。通过广泛宣传, 财政部门内部和省直有关单位普遍提高了认识, 确立了以预算编审为龙头的资产配置新理念, 树立了行政绩效、系统管理和资产预算新意识, 形成了合理配置资产、努力提高资产使用效益、规范处置资产的良好工作氛围。二是探索了新模式。初步探索了资产预算管理模式, 在部门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编制要点、报表内容、审核流程等方面体现了预算管理和资产管理的结合, 改变了以往重增量、轻存量, 重资金、轻实物的管理模式。三是完善了财政职能。改变了长期以来存在的预算编审与存量资产占用状况联系不紧、预算执行和调整与资产使用及变动情况联系不紧的状况, 拓展了预算管理的广度和深度, 规范了预算分配过程, 进一步完善了财政分配职能、资源配置职能和宏观调控职能。四是提高了分配效率。在预算编审过程中, 坚持增量与存量相结合, 既充分发挥了存量资产的作用, 又可以从源头上减少重复或超标准购置, 节省了财政资金。在预算执行过程中, 坚持资产预算执行与资产管理相结合, 探索建立完善资产预算的执行反馈机制, 不断增强资产预算的导向和约束功能, 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效率, 把有限的财政资金投入到更广泛的公共服务领域。

这项工作之所以能顺利推进, 我们有四点体会:一是领导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 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华华, 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钟阳胜同志等领导高度重视财政工作, 对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作了一系列重要指示, 指明了工作方向。省财政厅党组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重要指示, 把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二是基础工作先行。2004年以来, 广东省财政厅先后组织省直党政机关经营性资产清理、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清产核资、省直事业单位大型设备普查等多项清产核资工作, 反复核实资产存量, 建立基础数据库, 为资产预算审核提供依据。三是营造舆论氛围。2006年1月, 《广东财政理论与实务》 (2006年第1期) 推出了“以预算管理为中心, 推进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的中心栏目, 刊登财政部预算司、行政政法司、教科文司领导及省财政厅刘昆厅长、赵军纪检组长及有关专家学者文章, 省财政厅预算处和资产处共同发表了题为《推进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的有效结合》一文, 为推进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相结合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四是精心组织协调。广东省财政厅按照部长令有关规定, 明确审核流程和厅内职责分工, 设计符合实际需要的表格, 精心组织审核工作。

在开展增量资产预算工作中, 我们也遇到了不少问题, 需要加以解决。主要问题包括:一是个别单位仍然没有认识到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相结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对编制资产预算的重视不够, 资产增量计划的上报随意性较大;二是单位资产管理基础薄弱, 家底不清, 存在账实不符的情况, 客观上造成填报基础数据不全和不真实;三是单位财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存在漏填、错填、数据不一致等现象;四是资产配置标准不够细化, 如房屋建筑物装修、机动车配置标准不统一, 大型设备配置标准欠缺, 尤其是办公设备及事业单位资产配置标准缺乏, 客观上增大了财政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增量计划及存量资产维护费用的审核难度。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与打算

财政部颁布的《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确立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为资产管理的第一原则, 这是我们做好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相结合工作的重要指南。我们将认真学习, 并虚心借鉴各兄弟省市经验, 努力推动我省资产管理各项工作。

(1) 进一步提高对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相结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要进一步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明确职责, 把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相结合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2) 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及资产预算制度。按照“先试点、后扩大、再推广”和“抓重点、抓关键”的原则, 研究进一步完善预算编制、执行、决算管理的基础制度, 包括资本性支出 (资产) 预算编制、执行、决算管理制度, 完善资产增量配置、资产存量费用定额预算审核制度、资产预算执行反馈制度和执行结果考核制度, 使资产的购建、使用、变动、处置等动态管理与预算编制、执行、决算程序有机统一起来。

(3) 抓紧制定和完善资产配置标准及相关制度。分类制定或完善资产配置标准, 补充完善房屋建筑物、小汽车、设备等资产配置标准, 抓紧制定大型设备及电脑等办公设备配置标准, 抓紧研究制定存量资产运营维护费用定额标准、增量资产初始购建费用定额。

(4) 完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要以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流程和明确管理责任为基础, 以资产清查数据为初始信息, 建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推进资产管理手段创新, 为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相结合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5) 推进资产管理与部门预算等各项财政改革的对接。以资产存量和资产绩效作为增量预算申请的重要依据, 实现与部门预算的结合;以资产预算为基础, 建立资产预算执行情况跟踪机制;以绩效管理为目标, 开展资产使用的绩效考评工作;与政府采购相结合, 按照规定的资产配置标准和使用状况确定资产采购预算需求, 避免重复购置;要建立与国库收付制度及政府会计制度的相互印证和互补机制。

增量和存量 篇5

关键词:报业集团,改革发展,现代企业制度,扩大增量,盘活存量

0 引言

我国报业集团发展已走过10年历程, 在经营结构、发行策略、广告开发、资本运营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有相当一些报业集团在组建集团之后, 盈利水平低, 有规模而没有产生明显的规模效益。究其原因, 除了外部经济形势变化, 更主要的是报业集团自身市场意识薄弱和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的问题。当前, 世界经济动荡起伏, 网络新媒体迅猛发展, 传媒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传统报业市场份额面临逐步被切分的危险。传统报业如何走出瓶颈、摆脱发展困境, 推进报业集团又好又快发展, 做大做强以应对当前以及未来的挑战, 关键是解放思想、适应市场、不断变革。理性对待, 稳健操作不失为当前经营管理较好的策略, 实际操作上就是[1]扩大增量、盘活存量。

1 增量和存量的概念及报业集团的增量和存量的内容

增量和存量的概念是在中国发展进行宏观调控中, 提到的词语。在经济学范畴“增量”[2]是指要增加的固定投资, 就是增加的资金流量;“存量”[2]是指原来就形成生产能力的、或原来就有的固定资产。具体到报媒行业的增量和存量, 内容更广泛。存量除了集团固定资产和货币外, 广义概念还应包括集团所拥有的品牌资源、信息资源、智力资源、影响力以及社会资源。报业增量就是在存量的基础上, 通过集中整合、运用集团资源, 挖掘潜力和开拓新领域所进行的重点投资获取新增加的资产和经济效益。存量和增量是企业发展互相作用、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

2 制约报业集团发展的几个主要表现

当前, 一些报业集团在前进的道路上, 经营管理遇到了若干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和瓶颈制约。

2.1 缺乏强烈的市场意识, 没有明确的长远发展思路及理念

虽然报业集团改制很多年, 但在很多人眼里只是换换牌子, 思想上仍停留在等靠要的行政事业思维, 观念陈旧, 固步自封, 满足于按部就班, 行动上不思进取, 得过且过;对报业是生产报纸这一特殊商品的企业性质认识不清, 缺乏强烈的市场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 没有科学地企业发展规划、思路和经营理念。

2.2 企业体制、机制问题没有彻底转变, 成为制约集团发展的瓶颈

报业集团的建立是规模经济和报业产业化的需要, 同其它企业集团一样都是企业。报业集团的企业性质决定了企业内部设置、生产和营销必须符合企业经营规律和市场规律。当前, 一些报业集团根据上级要求和行政手段, [3]虽然拥有了几家、十几家报纸, 总量扩大、规模扩张了, 但还是行政事业的设置和经营管理模式, 造成机构臃肿、管理混乱、资源浪费、投资无序等状况。

2.3 缺乏经营管理人才, 没有灵活的用人机制、激励机制和薪酬机制

中国报业走向市场是一种必然选择, 具有现代企业意识和经营理念, 勇于开拓创新的经营人才是报业集团发展的保证。一些报业集团在人员安排上制度僵化落后、走过场, 不是以市场需要和工作出发, 还存在着论资排辈、任人唯亲等情况, 这严重阻碍了集团发展活力和动力。

2.4 资金有限, 融资能力较弱, 投资回报率低, 且缺乏科学性

一些报业集团资金有限、投融资能力差, 阻碍了企业发展。不开源节流, 在投资上缺乏科学合理的长远规划, 严谨认真的可行性研究, 好大喜功, 重短期利益, 投资方向难以把握, 不管资金回报, 乱投资, 缺乏资金风险意识、安全意识, 造成了投资回报率低, 甚至资金损失和浪费, 使集团发展面临困境。

3 当前背景下, 如何“扩大增量、盘活存量”并提升报业集团运营效率

3.1 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科学发展

进一步明确报业集团的企业性质, 加强集团全体职工的企业意识、市场意识、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教育。转换思维, 改变作风, 凝心聚力, 在改革体制、创新机制、盘活资产、资金运用、用人机制、考核制度和奖惩机制上下功夫。认真谋划企业发展重点和主攻方向。整合、盘活报业集团现有资源, 进行合理配置, 提高资源的使用价值, 集团资产保值增值。积极科学地开拓新领域, 增加企业盈利能力, 扩大集团经济实力和竞争实力。

3.2 建立健全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适应市场经济要求, 彻底改革报业集团行政事业管理体制, 明晰产权, 完善治理结构, 建立健全产权代表责任制度, 制定灵活的用人机制、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4]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集团同旗下子报及各经营单位全面理清产权关系,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建立以资产为纽带, 产权明晰, 权责明确的母子公司体制。母公司在人员聘用、薪酬机制、管理制度、营销模式、办报经营、资金运用、融资模式上给与子公司更多自主经营权, 鼓励、支持子公司发展壮大。

3.3 优化和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 形成科学的产业链

对现有资源有保有压, 集中整合报业集团优势资源, 对盈利能力强、前景广阔、重要的项目进行开发、利用, 逐步形成报业集团以品牌效应、广告经营和报纸发行为主导, 多元化相关产业扩张的产业结构。

报业集团的品牌资源、信息资源、智力资源、社会资源、技术设备、闲置房产通过与其他领域优势企业合资合作及民间资金的融资, 盘活存量、扩大增量获得新的发展机遇。优化产业结构, 实施客户差异战略、成本优势战略和目标集中战略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关停、合并受众人群少、经济效益差的夕阳报纸;开办以市场为导向, 贴近生活、读者群需求大、现代时尚的报刊;细分报纸市场的层级结构, 避免集团内部报纸同质化竞争。

3.4 积极开展资本运营

报业集团开展资本运营符合现代企业发展规律, 是集团化发展的需要。通过资本运营不仅可以获得大量资金, 同时也促进传媒资本在更大范围的重组, 增强传媒产业的抗风险能力。目前主要有兼并、收购、控股、参股、租赁、上市等方式, 科学合理的资本运营可促进报业集团实现跨越式发展, 也是报业经营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王宇“.用好增量、盘活存量”传递金融调控三大信号.新华网, 2013年06月21日.

[2]网络百度.

[3]张春林.论报业集团子报经营思路的创新[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9 (05) .

上一篇:高校辅导员的学生工作下一篇:领导者的非权力影响力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