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存量

2024-10-29

资源存量(共10篇)

资源存量 篇1

一、引言

科技资源是人们从事科技活动的基础性要素, 是开展科技活动的主要条件, 它作为科技创新活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技资源及其存量本身也是衡量科技综合实力和潜在力量的重要标志, 追加到科技活动过程中具有生产要素性质的科技资源, 能制约和影响着科技活动的水平和效果。在2006年1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 政府宣布建设创新型国家,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力争大幅度提高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的贡献率, 2007年党的十七大会议进一步强调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发展科技事业, 推动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全面实施, 对我们这样幅员广阔的国家来说, 仅依靠一部分地区或行业先行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在重点突出的前提下, 统筹规划好科技力量地区上的合理布局。科技力量的合理布局, 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科技资源的空间安排。只有做到科技资源地区的合理分布, 才能保证科技资源的投入获得应有的产出效果。建立创新型国家, 构建全社会科技创新体系, 需要动员各地区夯实科技活动的资源基础。本文通过2000-2010年全国及各省市区科技资源状况的统计资料, 对近10多年来各地区科技资源的保有情况进行了综合考察和比较分析, 考察了科技资源地区分布的均衡性, 以期规划好科技基础性因素的平衡发展。

二、科技资源存量及其表征因素

资源是供人们从事生产和经济活动之用的东西, 是人们赖以开展生产活动、有目的地获得成果的根本保障。科技资源属于资源的一种类型, 它既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 又是进一步从事科技活动累积的基础。科技资源包括的内容, 不同的人给出的认识有所不同, 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三要素论”、“四要素论”、“五要素论”。“三要素论”认为, 作为科技进步和科技发展的物质条件, 科技资源是一国或地区可用于科技活动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总和。“四要素论”以马尔为代表, 认为科技资源由4个方面组成, 即科技人力资源、科技财力资源、科技装备资源和科技信息资源。以施威为代表的“五要素论”认为, 科技资源包括科技人力资源、科技财力资源、科技装备资源、科技信息资源、科技政策与管理资源。作为马尔“四要素论”的翻版, 国内目前较为普遍的看法是, 科技资源包括科技人力资源、科技财力资源、科技物力资源及科技信息资源。当然, 也有的人从更为宽泛的角度认为科技资源主要由科技活动中所涉及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信息、组织及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软硬件要素共同构成。本文从科技宏观管理和定量考察可能性考虑, 把科技资源划定为:科技人力资源、科技财力资源、科技物力资源和科技技术资源4个方面。

科技专业技术人员、研发人员是科技活动的核心性资源, 构成了科技活动的主体。目前人们对科技人力资源概念的理解, 更多地是侧重于专门化的科技活动, 比如肖泽磊、刘凤朝等对科技人力资源的测评, 就重点针对研发人员、科技活动中的科学家, 采用的分析指标主要是, 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制造业科技活动人员、科学家和工程师数、研究人员总数/全时当量和千名就业人员中的研究人员数。其实, 从社会发展科技的需要角度, 科技人力资源不仅体现在直接从事科技活动的专门性人才方面, 也体现在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总体水平和一般的技术类人员。因此, 本文对科技活动中的人力资源考察, 主要通过5项指标。

科技活动中的财力资源一般是指科技活动的经费, 可以从科技经费的筹集数量及其组成、研发经费投放等角度来反映, 刘凤朝等从科技创新的角度, 对科技活动的财力资源使用了:R&D支出总额、R&D支出总额占GDP的比重和人均R&D支出额/美元。本文关于科技财力资源的分析, 根据数据资料的可获得性, 主要设置了3项指标:研发费用支出、科技财政拨款和科技活动经费中用于仪器设备开支。

科技物力资源是赖以从事科技活动的物质性条件和相应设施, 包括科技资金投入后所形成的固定设备和资产类物质, 也包括各类研究开发的组织单位、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所、研发机构、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是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 从地区科技发展潜力来说, 拥有这些科技活动主体单位数的多少, 能影响地区的科技活动水平。科技资源的地区规划, 如何培育乃至打造这些科技活动的主体单位, 应该纳入科技宏观管理的议题。科技活动也与一些基础性质的物质设施有很大关系, 这些物质性条件在获取第一手科技信息数据、提供科研资料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 本文对科技活动的物力资源存量, 主要设置了百万人高等学校数、地震台数、气象台数、卫星云图接收站数、新增固定资产、研发机构数和大中型企业数, 每百万人拥有图书馆数8个指标。

广义上, 能产生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效率提升的活动, 都可以归结为科技活动的范畴。科技技术类资源的地区拥有量, 是各个地区进一步发挥科技成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效应的常规手段, 通过不断引进技术、加大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能够迅速改变社会经济发展的品质。本文对科技技术类资源的反映, 主要采用了3项指标, 分别是:国内3种专利授权数, 技术市场技术流向地域合同金额, 地区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

三、数据来源与实证分析

1. 数据采集过程说明。

2000-2010年R&D人员地区分布、R&D人员全时当量、地区R&D经费支出、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数据, 采集于科技部中国科技统计 (www.sts.org.cn) 数据库“科技统计数据”。2000-2010年国内3种专利授权数、技术市场技术流向地域金额、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用于仪器设备开支的科技活动经费、大中型企业数、各地区地震台数、气象台数、卫星云图接收站数、图书馆数、高等教育机构数、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数、每10万人口中大专以上人数、专业技术人员年末数数据, 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各地区科技活动中新增固定资产数据用《中国统计年鉴》中固定资产投资行业分类的“科学研究、技术服务新增固定资产”代替。

科技资源投入乃至形成科技资源存量的活动都是人们社会活动的结果, 会受到地区内外影响的干扰。本文主要从动态角度考察和评估不同年份各地区科技资源存量, 首先对某个指标变量不同年份的数值计算平均数, 然后将该指标各年的原始值减去该平均数, 最后对得到的新的值实施标准化变换处理。地区间科技资源存量及其变动的分析, 都是针对标准化变换后的数据开展的。

2. 全国科技资源存量及其变动。

全国科技资源存量综合分析的思路和所采用的方法是:对每个构面下的各项考察指标进行主成份综合合成, 分别得到科技活动中人力资源存量、资金资源、物力设施资源和科技技术资源的综合值。具体见图2。

由图2可知, 2000-2010年, 全国科技资源存量总体上是逐年稳步递升的。在科技资源的4个构面中, 人力资源和物力设施资源的保有量, 相对好于资金资源和科技技术资源, 基本上人力资源、物力设施资源属于同一类的水平变化, 而资金资源和科技技术资源呈另一类同样情形的变动。10多年来, 科技活动人力资源存量和物力设施资源之所以保持着较高持续上升状态, 这与这2类资源投入的性质有很大关系, 它们一旦投放, 就形成了固化的累积效果。各个地区的科技活动资金资源和科技技术资源, 在外部环境和自身发展条件下, 虽然每年也都在递增, 但它们的保有量不具备沉积效果, 流动变化的特征比较明显。

3. 地区科技资源存量与变动。

关于地区间科技资源存量的集成测评, 本文分几个环节展开:第一步, 以每个省市区为样本点, 求出各地区所有年份同一指标的均值;第二步, 将各地区不同年份的指标减去该指标2000-2010的均值, 再按年度对测评指标分别进行以60为基数的功效化标准变换;第三步, 在第二步处理结果的基础上, 分年度先对科技资源存量的4个构面分别实施主成分集成综合, 以考察科技资源存量4个构面在2000-2010年地区间的动态变化情况;第四步, 对科技人力资源、科技财力资源、科技物力资源和科技技术资源的集成值再实施主成分综合集成, 最后得到各地区不同年份的整体集成值。

根据上述数据分析思路, 得出的结果如下:一是科技人力资源拥有量方面, 广东近10年来的综合排序位居前列, 并且始终保持着比较稳定的座次, 紧随其后的省份有:江苏、山东、浙江、湖北和辽宁。北京和上海在2008年之前, 科技人力资源的横向排名都比较靠前, 但近年来有较明显的退步。科技人力资源综合排名靠后而且没有出现改变的地区主要是:西藏、青海、甘肃、海南、云南、贵州和宁夏。科技人力资源存量综合排名上升幅度比较大的地区大致有:河南、湖南、河北、福建、安徽和江西。科技人力资源综合表现呈比较明显下降的地区有:天津、陕西、吉林、黑龙江和新疆。二是科技财力资源存量方面, 2000-2010年间, 北京位居首位, 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山东、辽宁、天津、福建、四川和陕西紧随其后, 并且这些地区的排次没有太大的波动。科技财力资源综合表现上, 相对居于中间水平的地区大致有:湖北、湖南、河北、黑龙江、安徽、吉林、山西和重庆。科技财力资源相对比较差的地区主要是:西藏、青海、宁夏、甘肃、贵州、新疆和海南等地。三是科技活动物力资源存量综合表现方面, 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四川、河北、北京、辽宁、河南、湖北、山西、陕西和云南相对较好, 科技物力资源存量综合水平比较差的地区大致有:海南、青海、西藏、宁夏、贵州、天津、江西和吉林。2000-2010年间, 科技物力资源存量呈明显改善的地区包括:内蒙古、山西、云南和陕西。四是科技技术资源方面, 2000-2010年间, 北京地区始终位居首位, 这与其作为首都的文化、技术活动中心的地位有很大关系。排位靠前, 并且近10年来没有太大变化的地区是: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山东、辽宁、天津、湖北。10年间排名总在10~20位的地区有:湖南、河南、重庆、四川、福建、河北、黑龙江和陕西。排名没有明显改变的地区有:西藏、宁夏、海南、广西、青海、甘肃、贵州、新疆、江西和吉林。安徽、内蒙古和山西的上升较快, 云南有较为明显的下降。

2000-2010年, 科技资源存量整体综合表现上, 北京、广东、江苏、山东、上海、浙江、辽宁、四川和湖北大致位居第一方阵。江苏、山东、上海和浙江同属华东地区, 所以华东地区的科技资源整体存量水平比较高而且密集。位列第二方阵的地区包括:河南、河北、陕西、福建、湖南、天津、安徽、黑龙江、吉林、云南、广西、江西、新疆、甘肃和重庆。西藏、海南、青海、宁夏和贵州相对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具体综合排名情况如表1所示。

四、结论与建议

从测算结果看, 2000-2010年间, 无论是从拟定的科技资源的4个构面上, 还是科技资源的总体综合表现上, 各个地区的排名情况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这可能表明我国科技资源地区分布的基本格局基本上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 科技资源的地区分布呈现一定程度的不平衡现象, 科技资源带有较强的集中化分布态势。

科技资源和科技活动能力有其自然的空间分布上的堆集现象, 和传统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地理位置和环境等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同时也和国家在各地区科技发展能力的空间布局有关。不能说科技资源出现倾斜式的堆集一定不好, 但科技资源分布出现长期稳定不变的空间分布格局, 这实际上并不利于推动全面创新战略的实施, 也不利于通过科技力量改变社会经济长期存在的不平衡现象。对于我们国家, 如果让市场主导科技资源, 在空间范围上实现合理布局, 在短期内可能无助于有限的科技资源发挥更大的效应, 甚至有可能会进一步强化科技资源的空间不平衡, 所以政府部门应该在搞好科技资源地区布局上起到引导作用, 从科技政策制订、公共科技支出上适当加大支持力度, 乃至直接的科技资源的直接护助, 加强科技基础性资源条件建设资金的投放导向, 改变长期稳定的科技资源分布局面。

参考文献

[1]程开明.城市化、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

[2]周寄中.科技资源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9.

[3]王蓓, 陆大道.科技资源空间配置研究进展[J].经济地理, Vol31, 2011 (5) :712-716.

[4]钟契夫.资源配置方式研究:历史的考察和理论的探索[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2000.

[5]石玉林.资源科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6]徐晓霞.中国科技资源的现状及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J].资源科学, Vol25, 2003 (3) :83-89.

[7]肖泽磊, 李帮义, 胡灿伟.基于综合区位熵指数的中国高技术产业科技资源布局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0 (10) :48-53.

[8]刘凤朝, 徐茜, 韩姝颖, 等.全球创新资源的分布特征与空间差异—基于OECD数据的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 Vol23, 2011 (1) :11-16.

[9]刘凤朝, 冯婷婷, 姜楠.科技资源投入影响科技产出的机理分析—基于中美两国创新体系的建模与仿真[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Vol32, 2011 (1) :5-11.

[10]牛树海, 金凤君, 刘毅.科技资源配置的区域差异[J].资源科学, Vol26, 2004 (1) :61-67.

存量债务置换猜想 篇2

投资扩容

笔者认为,此次社保基金的扩容,将丰富投资结构,更加注重资金效率的提升。其中股权投资的适用范围扩大至优质民营企业、信托贷款配置比例相应上调、对银行间市场同业存单的直投也相应放开,对高收益品种的配置力度加强和市场放开体现出社保资金更强的灵活性,在保证稳健性的前提下,资本逐利性将使得资金具有更高的配置效率。

从此轮政策组合来看,兼具有稳增长与调结构的意图。一是信托贷款投资比例由5%上升至10%,更多社保资金将借道表外融资支持保障房及基建项目资金来源;二是加大企业债和地方债配置比例,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为地方政府基建投资筹措资金;三是股权投资适用范围拓宽至央企子公司及优质民营企业,在目前经济筑底期有利于支撑企业的资产重组和结构转型。

长期限资金依然是目前经济体中比较匮乏的资金,但是在融资渠道中资金供给端的存款仍然偏短期且增速在下滑,相对滞后的国债市场规模也未能提供长期资金的充足来源。由于关乎投资率的主要利率往往是长端利率,“偏短期”的资金期限导致银行资产端的配置也相应短视,因此经济体核心利率的代表性期限也相应缩短,更短的期限更容易受到经济周期及货币政策的干扰,经济的波动性会有所放大。目前鼓励社保、养老金等长期资金进入长期股权和债权市场的投资十分有益于增长,稳定利率中枢。

此次投资扩围的亮点在于把社保基金债券投资范围扩展到地方政府债券,并将企业债和地方政府债券投资比例从10%提高到20%,同时财政部副部长表示不会投资于融资平台的债券。笔者认为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举措,社保的长期限资金与地方政府债务的长期限属性匹配,这无疑有益于压低目前较高的长端利率水平,另一方面也解决了目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受限和基建资金的来源问题。

虽然债券投资范围扩容,地方政府债务遇增量买盘,但是笔者认为即使企业债和地方政府债投资比例提高到20%,增量投资额仍然十分有限。根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14年底,社保基金会管理的基金资产总额达到15289.60亿元,以此估算,目前社保基金最多可以拿出3000亿元来购买企业债和地方政府债。就目前公布的1万亿的债务购置计划来看,增量资金十分有限。更进一步讲,15年負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共有1.82万亿元,而未来几年可能还有5-6万亿的债务需要置换,这样看社保的增量资金杯水车薪。

路径猜想

笔者认为债务置换的尽头可能还是一个存量债务的货币化的过程,货币化政策可以一举多得。但在此过程中不必担心流动性的过量投放产生类似于2009年的问题,对存量债务的清理伴随着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调整,央行资产负债表大概率会进行资产结构的重塑而非大幅的扩容。

图1简要描述了存量债务置换过程:国开行通过PSL等质押方式获得增量流动性,同时央行获得债券资产,地方政府定向给国开行发行地方政府债务,地方政府获得融资资金后偿付商业银行等金融主体手中的高息债务,商业银行获得资金后可以对国开债、新发地方政府债等利率债进行再配置,由此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实现债务置换,短期高息债务置换为长期低息债务,另一方面,央行可以适当出售外汇资产以回收流动性,但并不一定需要完全收回,由此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实现置换,具体表现就是外汇资产减少,抵押物债券资产增多。

笔者认为本着短期政策服务长期目标的原则,依靠国开行购买政府债券,由央行货币投放吃进并抛出美元资产,央行资产负债表中负债端的存量不会显著增多。这一过程同时会伴随着货币政策的转型,笔者认为这种央行的“资产置换”能够实现一举多得。

从目前财政部公布的债务置换计划来看,前期1万亿的额度基本上等额分布到了全国的各个省份,认购也主要是面向市场的方式,我们认为这种方式有两个弊端:

第一,地方政府的认购意愿还是个未知之数。从目前江苏的试点来看,300多亿的额度面对的是地方政府700亿的供给,市场担心过度供给已经造成了利率的上行,目前地方债务融资实质上是从地方融资平台向地方政府过渡,难说不会有前期影子银行融资的残留影响,加上目前主要采取市场化的认购方式,新发地方债的发行利率可能不会很低。

第二,除了发行利率不一定会很低,市场化认购还可能存在区域错配的问题,地方经济实力和财政收入较差的省份最需要融资却很难融到资,无法切实解决基建投资的资金来源问题。

我们认为通过国开行认购,央行现给予市场流动性的置换方式可能是一种更为合理的置换方式,同时可以实现以下四个目标:

其一,降低长端利率水平,为地方政府融资筹措资金。虽然政策层面始终强调债务置换只是将短期高息债项置换为长期低息利率债,但受到经济预期转暖和债券市场供给扩张的影响,近期长端收益率出现显著上扬,这与低息置换高息的初衷相悖。未来还有很多的存量债务需要偿还或置换,以央行投放货币、国开行间接认购的方式有利于稳定或降低长端利率水平,切实便利地方政府融资。

其二,国开行定向认购避免市场化认购造成的区域错配,对新发债务的监管是关键。目前认购主要是以市场化认购的方式进行,政策尚处于前期试错阶段,市场对债项的认可仍有不确定性,大概率会对经济和财政相对稳健的地区有所青睐,笔者认为前期“刚兑”背景下的债务积累目前却以市场化的方式借新还旧来解决可能存在区域错配的问题,负债率高和财政较弱的省份的债务问题无法缓解,局部爆发风险的可能较高。

虽然楼继伟部长表示中央层面不会为地方政府兜底,如果部分地方政府无力偿还债务就以出售地方政府手中资产的方式进行偿还。但我们还是倾向于认为即使不全额兜底,以国开行定向认购的方式有益于缓解部分地方政府无力偿还债务的矛盾,同时避免大规模出售地方政府资产的情况出现,毕竟这种做法对于经济的稳定性有很大影响。但无论最终如何操作这里都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新发债务的监管将会很重要,不能再允许“政府不合理背书”等乱发债的情况发生,哪些新发债务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必须分清。

其三,债务认购配合央行资产负债表重塑,公开市场操作是未来政策取向。目前我国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外汇资产的占比将近80%,这有一定的历史原因,例如长期以来劳动力成本低廉造成的双顺差格局,目前来看这一基础也在动摇。规模相对较小的债券市场和巨量的外汇储备,使得央行货币政策本身就面对较大的操作难度。

中长期来看央行存量资产的结构有调整的必要,逐步减持外汇资产以腾挪更多的资产空间给债权类资产,从而实现均衡的资产配置和货币政策的转型。未来随着债券市场的壮大,政策上将会更多的依靠公开市场操作进行宏观政策的调控,在确定基准利率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债券市场的买卖影响利率水平,从而避免存款准备金和再贷款等政策带来的价格扭曲和社会成本。

其四,央行的资产置换短期来看对冲美元加息的进程,防范资本外流。由于经济数据疲软和全球性宽松浪潮增量因素的停滞,美元指数在冲高后回落,前期上涨的势头有所缓和。但即使美国经济数据在近期出现了反复,美联储今年晚些时间加息仍然概率较高,全球性资本回流美国的风险仍然存在,尤其对于新兴市场而言。

如果伴随着国开行认购的债务置换,央行抛掉外汇资产购入利率债的“资产置换”同时具备对冲美元加息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范资本外流,但需要注意的是减持外汇储备对于债务置换不一定必须是等额的,央行也没有必要拿出这么多的外汇储备以满足债务的完全置换,我们倾向于认为大概率这一过程中还是会增加经济体的整体的货币供应的,以保障货币供应的平稳增长,但在这一过程中,对出口部门可能不利,所以操作上需等待二季度经济企稳后进行。

资源存量 篇3

城市复兴的空间层次有三个不同的尺度,第一个就是城市的地段的尺度,也就是说我们一个厂区,这样一个地段的尺度。再就是工业区和小型的工业尺度。再就是城市和城市群,这样从小到大的三个空间层次。 在不同的空间尺度、空间层次里面,城市复兴的工作内容和范围是不一样的。

城市复兴的模式,我们把它归纳起来有五种:一是战略导向的城市复兴;二是经济导向的城市复兴;三是设计导向的城市复兴; 四个是文化导向的城市复兴;五是社会导向的城市复兴。都是在不同的层面采取政策、 采取规划设计的方法,形成城市复兴的驱动。

文化导向的城市复兴,有两个大的体系, 一个是欧洲的文化首都,再有一个就是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这两个都是文化策略,或者说是文化策略对工业城市形成的城市复兴, 欧洲的文化首都是每年从东欧和西欧分别选出一个城市来作为它的文化首都。全球创意城市网络也是一样,它有7种不同的类型, 有一类是民间手工艺,这跟我们的工业是相关的,它是把传统手工业复兴,然后带动整个城市产业和城市的文化、旅游这样一个综合的复兴。

城市复兴也给我们各个城市带来新的品牌。首先是大事件对我们的工业复兴起到了推动的作用。比如说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 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都是在传统的旧工业区当中去办这样的奥运会,使得这个区域复兴。再有就是世博会,旧工业区的复兴给社区带来了品牌,这是城市更新到今天,我们叫它城市再生、城市复兴,对我们国家的启发是什么呢?我觉得城市复兴对我们今天的中国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习主席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想城市复兴和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是有紧密联系的,也可以理解成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在城市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体现。 城市化发展到今天,国家已经对超大型城市土地发展的规模严格控制,城市发展导致土地不断紧张,存量土地的开发、再开发越来越重要。城市中心是城市化发展到今天的一个必然,我们现在提出来的新型城市化,要求城市从城市的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 从外延的扩张向内涵式的挖潜开始转变。城市建设应要从粗放的绿地开发向精细化的棕地开发转型,城市更新将是未来建设的新常态。

“存量”新局 篇4

在财政收入下滑的同时,支出的刚性增长却并没有减缓,且超出了年度预算设定增速(10%),导致财政赤字呈扩大趋势。

从“钱荒”到“财荒”,中国经济结构存在的老问题愈发突显。国务院常务会议先后于6月19日和7月4日分别提出,要“优化金融资金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以及“要进一步盘活存量,把闲置、沉淀的财政资金用好”。

提出盘活存量的依据在于,审计署最近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央本级财政资金闲置较多,2012年中央104个部门本级就有396.4亿元结余结转资金;18个省本级政府设立的财政专户多达478个,存款余额相当于其国库存款的44%。另据央行最新数据显示,截止到今年5月份,政府存款为3.2万亿。

“用好增量”相对不难,主要涉及投向选择问题,但“盘活存量”却不容易。

在此次专题采访期间,多位采访对象都不约而同的将如今的经济形势与2008年进行比较,“同样处于一个经济下滑的环境中,中央政府此时的表态不可避免的会拿来和四万亿相提并论,四万亿是‘刺激’,动增量,这一次是‘紧缩’,动存量。有关专家认为,四万亿的刺激政策,并没有解决危机,反而使危机延长,变得更加严重,这届政府应该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提出盘活两个存量的表态,是对四万亿的政策进行纠偏。而这个表态说明政府的首位目标已经不是增长,而是结构调整,而结构调整只有通过改革与创新才能实现。”有研究人士表示。

盘活财政资金存量是不刺激、调结构,这与巴克莱解读的“李克强经济学”政策的三大支柱即为经济减速、财政货币去杠杆化、改善经济增长质量,不谋而合。而这三大支柱很可能成为未来多项改革的基准线。

在国务院提出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的要求后,财政部于7月中旬发布了《财政部关于加强地方预算执行管理激活财政存量资金的通知》,并要求各地方财政部门在7月底编制出相关方案。截至发稿前,记者了解到,地方行动已经开始。此举可谓意味深长:这不仅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和管理效率的问题;同时也是打破既有利益存量,重构资金分配的问题;还涉及到未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方向问题。

资源存量 篇5

1、原统一负责基层粮食收储站点的经营、管理和核算的县级粮食购销公司, 虽然“三老”问题已经解决了, 但仍背着企业自负历史挂帐的包袱, 改革后, 大部分单位仅有几位留守人员, 农发行也不提供自立经营贷款, 形成即无人、也没钱, 经营业务也无法继续开展, 名存实亡。

2、基层粮食收储站点或称基层粮食管理所。它是几十年来按行政区划和粮食收储、销售的需要逐步发展起来的, 具有点多面广, 贴近农民的基层粮食机构, 济宁市近170个基层收储站, 拥有15亿斤左右容量的粮食仓库。现在这些基层收储站因新的经营机制尚未形成, 大部分单位都处在停业状态, 资产闭置。几年来未进行对仓库设施必要的维修, 严重影响这些资产的安全。虽有部分粮食收储站采取临时出租部分仓库, 这也是权宜之计, 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更不能发挥其在粮食流通中的主导作用。

3、粮食流通多渠道经营的格局已经形成, 原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经营量比重很低。就小麦品种而言, 全市小麦正常年景的总产在36至40亿斤之间;商品粮约占50%, 预计在18亿斤左右, 而2007年全市托市收购小麦不到1亿斤。目前粮食流通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当地的粮食加工企业就地收购、加工部分;二是私人粮食经营大户, 他们已成为粮食购销的主力军, 全市约有500户以上, 他们的经营量占全部商品粮总量的60%以上, 这对粮食流通起着很大作用。但这些私人粮食经营大户绝大多数粮食仓库极少, 或者说基本没有标准的储粮仓库, 检查仪器不足, 仓储保管设备及专用仪器更是缺乏, 资金虽是自己筹措, 但数额有限, 经营上多采取即购即销, 无条件储存。在粮食出现卖方市场, 价格上涨时, 他们竞相抬价抢购, 在粮食处在买方市场, 价格下跌时, 他们因无储存能力等多种因素会采取关门停收, 致使粮价涨跌波动较大。

基层粮食企业经过数十年的建设, 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粮食收储设施和与粮食流通基本相适应的粮食储存专用仓库数量, 它们在不同时期的粮食管理方面发挥了具大作用, 在今后的粮食流通中也是难得的物资基础。所以, 要运用国有粮食基层购销骨干企业的存量资产重组与资本运作的综合手段, 继续深化和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 从充分发挥国有资产存量的最大效益。

1、优化存量、合理配置, 有进有退、择优劣汰。现在已经形成的基层粮食网点, 是不同时期的特定需要建设的,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已经发生变化的新情况, 确实存在着布局不合理的现象, 有的长年闭置无可利用, 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在改革中, 一是对那些偏、远、小和仓库条件差, 又不符合粮食流通实际需要的购销站点要全部退出, 实行整体拍卖转让, 不限制转让后的使用范围;二是对那些仓库存量大、条件好, 又符合粮食流向, 当地商品粮数量大, 交通条件便利的基层粮食购销站点仍保留, 利用现存的国有资产重组构建新的粮食购销企业, 继续以经营粮食为主, 成为区域性的基层粮食收购、储存、销售中心, 发挥其粮食流通中的主渠道作用。

2、明晰产权, 龙头带动, 以强带弱, 强强联合。在深化粮食购销企业改革中, 对需要保留的粮食购销站点, 要利用其现存的有效资产通过授权、重组、参股等方式进行改革。一是现存的有效资产均为国有, 而享有其使用权的县级粮食购销公司已名存实亡。因此, 对这部分单位的存量资产地方国资委可将其委托给同级的地方储备库管理, 在组建新的粮食购销企业时地方粮食储备库作为出资人, 授权行使管理经营权;二是由地方粮食储备库以基层现存的国有资产作为出资或部分转让给当地粮食加工龙头企业, 即可参股, 也可控股, 共同组建粮食购销企业, 这样即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搞活流通, 也能为加工企业提供原料的采购和储存基地;三是由地方粮食储备库作为出资人, 以现存的基层粮食购销企业国有资产作为出资额或有偿转让部分资产, 吸纳社会私人粮食经营大户, 即可一人, 也可多人, 共同组建粮食购销企业, 充分发挥他们快购快销的经营方式和资金优势, 利用现存的粮食收储设施条件, 壮大基层粮食购销企业;四是由地方粮食储备以基层粮食购销企业存量资产作为出资, 吸纳原有职工在自愿的情况下参股经营, 如果职工初始出资比例偏小时, 储备库可通过逐年减持国有股的方式降低比例, 共同组建粮食购销企业, 充分发挥粮食职工多年经营粮食的优势和经验, 盘活存量资产, 发挥其应有的效益。在上述方式中, 县级区域内即可选择一种方式, 采取集团化经营管理, 也可几种方式并存。这几种方式都把粮食的收购、储存、销售粮食流通的主要环节从出资关系上实现了有机结合, 相互弥补了经营环节的不足, 如加工企业需要原粮和储存条件, 私人粮食经营大户解决了缺仓少设备的矛盾, 储备企业解决了轮库业务的购销两头, 基层收购企业解决了销售的后顾之忧。同时, 他们之间即是粮食流通的整体链条, 又是利益的共同体, 还便于主管部门的监督。

3、加强指导, 政策扶持, 规范经营, 促其发展。新的粮食购销机制形成后, 要推行建立法人治理结构, 使企业真正成为产权明晰, 职责明确, 自立经营, 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首先, 各级粮食主管部门要加强指导, 主要负责对粮食行业的政策指导和对粮食市场进行检查和监管, 实现从管理型部门到服务型部门的角色转变。其次, 在政策上给予扶持, 即国有粮食企业应享有的政策对新建的粮食购销企业同等对待。包括承担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托市收购任务, 享有同等标准的各项补贴政策, 农业发展银行应按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资金供应办法对新组建的企业提供信贷支持, 使其承担粮食流通主渠道的职能;经营环节的税收上应按原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免税范围及规定执行等。再是, 新建的企业应依法经营。发挥粮食流通的主导作用, 不断探索新的经营方式, 推行定单农业, 积极推广优良品种, 实行优质优价, 进一步服务“三农”, 切实把粮食购销企业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本报记者叶水茂;努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与效益[N];安徽日报;2000年

存量站址整合 篇6

一、站址整合建议

1.1准备资料和工具

首先需要在站址资源的整合前获取三大运营商的基站数据和建设目标。建设中需要对基站的经纬度、挂高以及覆盖的目标等进行描述。利用Excel VAB工具计算出批量站间距, 找出两个经纬度之间的距离, 实现查找最近的基站。具体如图1所示。需要输入信息A如最近基站的站名、经纬度等信息, 输入信息B站名、经纬度等信息。需要实现的功能:查找最近的基站, 用于寻找其他运营商最近的基站和距离。

1.2站址整合原则

存量站址资源整合前需要确定好指标差异的范围以及站址允许偏离的范围。基站站址的选择应当确定在位置距离规则蜂窝基站较近的地方, 对频道指标无任何的干扰。对于干扰受限的无线网, 站址选择偏离R/4较大, 因此在实际的操作中, 需要将新增的基站范围设定为D/6以内。新增的基站扩展选择范围为D/6~D/4之间, 选定后需要满足规划的需求参数如方向角、天线挂高以及下倾角等。现有站址的整合将会影响到运营商的网络运营, 因此需要将站址控制在D/8范围内。站址选定后需要通过仿真技术手段进行验证和调整, 进而满足频道干扰的指标。

1.3站址整合流程

按照站址的整合原则, 在获取相应的基站资料后开始对站址进行整合。如表1所示。

按照流程进行站址资源的整合后, 得到不同的基站建设方案, 如共建共享、独立新站和合并新站等。通过站址的整合工作鞥能够节省铁塔该公司对基站的建设投资。

二、站址整合案例分析

2.1现状分析

本文以北方某铁塔公司的站址资源整合为例, 对市区市中心各运营商现有基站的站址资源进行整合。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站址资源的整合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方式进行整合, 进而满足区域内各运营商网站建设的需求。

2.2现网基站整合

由于与原规划位置的距离偏大, 因此选择以下的修正原则:首先需要通过提高天线的挂高、天线的参数等增加站间距的方向;其次通过调整方向角、加大下倾角等控制其他基站的干扰。按照上述的原则从网络结构方面入手, 统计整合区域内的站点, 如表3所示。

2.3仿真验证

通过对站址整合前后各运营商网络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仿真验证, 具体如表4所示, 满足网络要求, 新建共享率达到100%, 站点建设减少约50%, 运营商成本投入减少接近3000万, 站点每年节省电费0.84万元, 维护费用支出0.2万元/年。

结语:

铁塔公司的诞生推动了网络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 作为通信基础设施运营企业通信, 需要在, 积极研究存量站址整合及共建共享的新思路从, 提升公司与客户双方的效益, 同时实现社会资源的节约。

参考文献

[1]李炎兵.铁塔公司存量站点共享及改造分析[J].中国新通信, 2015, 23 (3) :69-70.

应重视教育的“存量公平” 篇7

教育公平, 不仅指受教育机会的公平, 更指受教育环境和条件的公平。可以说, 当前我国推进教育公平的政策, 大都着眼于解决教育资源的“增量公平”, 而对于我国由于历史的经济的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重大的城乡教育差距、校际教育差距, 即教育资源的“存量”差距方面, 我们的政策还不够有力。在解决教育资源的“增量公平”的同时, 必须高度重视教育资源的“存量公平”。这应该是我国下一步在研究推进教育公平的政策方面着力破解的重大课题:一是城乡与校际之间教育条件的差距;二是城乡与校际之间教师队伍的差距;三是城乡与校际之间教育管理的差距。我国下一步推进教育公平, 最重要的政策选择应该全面实施教育资源配置的“弱势补偿政策”。

在解决了人民群众“有学上”的历史性任务之后, 围绕着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迫切需求, 必须思考我国公共教育政策的一个重大问题:政府保障教育公平的起点是什么?或者说, 政府应该提供的教育公共服务的底线是什么?这里的底线有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教育拨款即日常教育运转经费的均等化;二是政府提供的教育环境和条件的标准化。前者我国已取得了重要进展, 但后者其政策还没有进行很好的整体设计。国家要尽快制定城乡统一的中小学设学标准, 这个标准至少要包括:学校占地标准、校舍建设标准、教学设施配备标准、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教师配备标准等等。目前, 这些标准要么国家相关部门各自为政, 相互扯皮;要么标准设置过低, 无法满足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因此, 迫切需要国家层面尽快出台《国家中小学设学基本标准》。在此基础上, 依据这个标准, 由各级政府全面启动合格学校建设工程, 对达不到合格学校标准的, 全面实施“弱势补偿政策”。

当前, 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 美国新政府公布的经济复兴“五大计划”中, 就有两项是教育项目:一是推出最广泛的全国学校建筑升级及修建计划, 安装节能系统, 为教室购买新计算机, 建设21世纪学校;二是扩展宽频网络到当前尚缺乏高速互联网的地方, 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上网。英国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中也有类似的教育发展计划。在这里, 建议把学校建设作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启动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 全面提高我国农村中小学校现代化建设水平。这项工程的启动, 既能有效拉动内需, 又能极大地促进我国教育公平,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盘活存量资产加强收益征管 篇8

一、积极争取“政府令”, 着力开创征管新局面

要搞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征管工作, 必须在上级有关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建立一部具有可操作性的市级法规作为执行依据。仙桃市行政事业资产管理部门为了争取市政府适时出台法令, 展开积极工作。

(1) 摸清家底打基础。2009年3月, 对全市行政事业单位近年来国有资产收益的情况展开了拉网式调查。调查发现, 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用房转为经营用房的数量呈上升趋势;培训中心、场所用于经营活动, 闲置的办公设施、事业设备时常租赁、出借等, 凡是能被市场主体利用的, 不论是动产还是不动产, 绝大多数获得了收益。全市283家市直行政事业单位中有51家单位涉及近千个门栋出租出借, 4家单位的办公楼有10多个楼层整体出租, 还有5家单位的6个闲置办公场所在办招待所、培训中心、宾馆酒店等, 资产收益总额达380多万元, 但缴入市非税资金专户的资产收益总额仅200万元。将摸清的家底及时向市委、市政府领导进行汇报, 得到了高度重视,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下决心, 要求采取措施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征管工作。

(2) 先进经验作借鉴。按照市委、市政府领导的要求, 首先借鉴兄弟市的先进经验, 认真学习湖北省财政厅向全省推广的“宜都模式”。通过认真揣摩宜都市的先进做法, 认真结合仙桃市实际, 迅速拿出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 以仙桃市政府的名义发布,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征管的法规或法令的权威性。

(3) 反复斟酌定法令。为了出台我市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征管的法令, 首先认真学习和领会财政部35号、36号令和省政府233号令精神, 在此基础上结合仙桃实际起草了《仙桃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收益征收与使用管理办法》提交市政府进行审议, 并建议以政府令的形式颁发。市政府根据初稿, 要求市法制局对《办法》进行了反复论证, 其间数易其稿, 并提请市政府常务会议认真审议。2009年7月1日, 市长刘新池专门签署政府2号令, 《仙桃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收益征收与使用管理办法》开始正式施行。市政府2号令明确了设在市财政局的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收益征管办公室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收益征管主管部门, 明确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收益征管范围、征管办法、“非转经”占用费征收比例、票据管理和资金的使用管理方法, 以及相关的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等。市政府2号令的颁发, 开创了资产收益征管工作的新局面。

二、及时组建“新机构”, 着力建设征管强队伍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2号令精神, 全面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征管工作。按照高标准、高效益、强力量的原则, 在不增加人员编制的情况下, 仙桃市及时组建了市级征管机构。

(1) 高效率组建征管机构。根据上级财政部门的要求, 2007年, 我市就拟定了组建“仙桃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收益征管办公室”的基本方案,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 2008年, 我市迅速完成了核定编制、确定性质、组成人员、完善条件等一系列机构组建工作, 并正式挂牌开展工作。经市编制委员会批准, “仙桃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收益征管办公室”为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 核定全额财政预算编制15人, 征管机构的及时组建, 为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收益征管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2) 高标准建设征管队伍。仙桃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收益征管办公室成立后, 为了从一开始就打造一支能够迅速掌握业务技能、扎实开展工作的征管队伍, 市财政局党委精心研究部署, 按照年轻化、知识化、素质化标准从局机关和局属单位抽调了精兵强将12人, 组建成这支队伍, 平均年龄35岁, 学历都是大专以上, 其中有党员11人, 是开展资产收益征管工作的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3) 高效益开展工作运营。为了实现机构运营的高效益, 简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事程序, 市财政局党委对征管机构的设置采取了“科办合一”管理体制。即市财政局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科和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收益征管办公室合署办公, 两块牌子, 一套班子。既履行财政部门国有资产管理的行政职能, 又履行全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收益征管、监缴和国有资产有偿使用的管理职能。这种管理模式, 既节约了财政预算支出, 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全面交流“新信息”, 着力营造征管好氛围

开展国有资产收益征管工作, 离不开对政府和上级财政部门资产管理政策法规的及时了解和掌握, 离不开社会对国有资产收益管理的监督, 离不开各个行政事业单位的有力支持。在信息社会的今天, 主要依赖于全面交流的各类信息资源来营造政府国有资产收益征管的良好氛围。

(1) 以“两个平台”为支撑, 全面掌握资产信息。利用现有资源, 充分用好“两个平台”。一是以“仙桃市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站”为平台, 广泛宣传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对国有资产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和办法, 还通过“仙桃市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站”上传资产管理的合同示范文本、事项办理程序、审批通知等;二是以全省“资产信息动态管理系统网络”为平台, 锁定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 实施网上跟踪管理。“资产信息动态管理系统网络”平台建立后, 积极与市直各单位密切联系, 要求各单位尽快与“平台”联网, 并开展网上资产管理的系列工作。目前, 全市90%以上的行政事业单位已与“平台”联网运行, 各单位的资产运营及收益情况在网上一目了然。还通过资产信息动态管理系统实现互动和交流, 宣传有关资产管理知识, 发布资产管理动态信息, 充分运用网络信息的交流, 为资产管理营造了较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

(2) 以新闻媒体为依托, 大力宣传征管政策。为了尽快打开资产收益征管工作的新局面, 以新闻媒体为依托, 大力宣传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收益征管的重要性, 一是在《仙桃日报》上开辟专栏全文刊登市政府2号令;二是利用媒体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收益征管知识问答;三是在报纸电台上连续组织国有资产收益征管的新闻报道。通过发挥本市主要新闻媒体的作用,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收益征管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3) 以主管单位为纽带, 合理搭建沟通桥梁。全市纳入资产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有283家之多, 仅仅依靠“征管办”十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 必须构建一个科学的征管体系。以全市各几十个行政事业主管部门为纽带, 切实发挥主管部门在资产管理中的作用, 及时与主管部门进行沟通, 由主管部门参与管理本系统的收益征收, 并按年度直接向“征管办”申报缴纳, 通过各主管部门的参与, 在征管上实现了与所有资产收益单位的合理对接, 建立了合理的资产收益征管体系。

四、全力打造“新环境”, 着力实现征管高收益

对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国有资产收益征管, 工作难度和压力非常大, 要打破部门利益保护观念, 得到各个被征管单位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依法施行科学、规范、文明、和谐的征管, 树立财政在国有资产征管中的良好形象非常重要。

(1) 推行“三个统一”, 规范征管工作。摒弃以前的一些弊端, 以“三个统一”为手段实行收益征管, 用规范的征管流程实现足额征收。一是统一合同。专门聘请专业律师进行论证后, 统一制定全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租赁合同, 对已经到期的租赁单位, 重新签订合同时, 统一使用财政部门印制的租赁合同, 要求正在使用旧合同的单位一律更换新合同。对所有合同文本统一后, 实行统一编号管理, 纳入资产信息管理系统, 全面规范了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租赁行为。二是统一票据。过去, 全市各单位收取资产收益租金或管理费时, 使用的是与其他非税收入一样的票据, 存在资产收益数额与其他非税收入难以划分核定、收益不全额缴入专户甚至不缴专户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 2009年以前, 在省财政厅尚未统一下发资产收益票据的情况下, 结合实际, 与市非税收入管理局协商, 由资产收益征管办统一领取非税收入票据加盖“行政事业资产收益专用”章后发放到相关单位, 以票控费, 从源头上堵塞了漏洞。截至2009年12月份, 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有偿使用收益就缴入专户358.2万元, 占应缴专户收入的95%。三是统一账户。以前资产收益与其他非税收入共用一个账户, 给资产收益的核算管理带来不便, 经与市局国库科协商后, 专门设立“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财政专户”, 用于汇缴市直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收益, 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收支两条线”管理。

(2) 强化多种措施, 确保征管到位。在征收管理上, 将国有资产“非转经”占用费征收工作常态化, 将以前的年度征收为转换为日常征管, 做到单位出租出借一家, 就征收管理一家, 严格要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收益全额缴入财政专户, 做到资产收益应缴尽缴, 不留死角;在征收方法上, 将全办人员做出具体分工, 按照行政事业系统分片包点征收, 职责到人;在征收流程上, 严格按照核定——通知——监督入专户的流程办理。采用实地调查, 查账表, 看合同的方式认定出租出借收益, 核定占用费金额, 再通知催缴。以合同出租出借金额和账面核实金额为基数, 严格按照市政府2号令规定的收缴比例征缴入库。对于故意拖欠, 弄虚作假, 拒不缴纳的单位, 向市财政局提出申请, 实行国库扣缴, 确保“非转经”占用费的应收尽收, 应缴尽缴。

重回存量资金博弈格局 篇9

市场重回存量资金逻辑

受无风险利率下行的驱动,2014年下半年以来非标资产资金、地产投资资金以及散户资金持续进入股票市场,形成以增量资金和杠杆操作为特征的快节奏行情。

10月至今,经过三个月的快速行情演绎,我们认为增量资金进入市场的速度逐步趋缓,这主要是由于前期无风险利率下行进程放缓,驱动更多增量资金因素暂未显现。

此外,自12月起,央行已连续七周暂停公开市场操作;1月16日,银监会对《商业银行委托贷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对委托贷款的来源和用途两端加强监管;保监会在近期召开会议,提示险资运用的合规性及相关风险。因此,综合考虑一行三会近期政策在边际上的变动,短期内资金成本下降预期将受到较大影响,市场波动率将进一步放大。

增量资金进入市场的速度降低将使短期内牛市节奏放缓,并使市场在一定程度上重回存量资金主导的格局。

在增量资金放缓,存量资金暂回主导的过程中,市场预期大盘蓝筹难以产生趋势性行情,配置吸引力相对弱化;而另一方面,风险偏好程度短期内受限,又使得市场对于公司业绩和基本面的关注度相对提升,以此作为防御的考虑。

两种因素结合,使得市值居中且具有业绩的中盘蓝筹受到集中关注。未来一段时期内,市场风险偏好将重新主导市场方向,市场风格正向2013年模式回归。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波动加大、市场分化、局部牛市、风险偏好主导,其中局部牛市则主要集中于成长股板块。

再查两融确立存量资金博弈格局

日前,证监会表示,根据安排,继1月16日通报45家券商融资类业务检查结果后,近期将对剩余46家公司融资类业务开展现场检查。

自12月以来,证监会已先后实施专项检查两融业务、加强退市风险警示、点名通报18家涉嫌股价操纵上市公司、打击内幕交易等监管行为。我们曾提出,以牛市为背景,监管层正系统性提升监管执行力度;且系统性提升监管力度的逻辑还将延续。“再查两融”的政策措施,进一步确认了这一逻辑。

另外,在市场重回存量资金的特定背景下,证监会对两融业务的再次检查,将使对市场逻辑造成较大影响,使存量资金博弈格局进一步确立。

前面提到,2014年下半年以来的行情具有增量资金和杠杆操作相叠加的特征,这使得市场能够在短期内快速放大量价;在此背景下,监管层持续性的实施金融风险防范,有助于市场行情的长期可持续性。

然而,尽管前期市场的快速上涨使监管政策持续转向金融风险关注;市场收益率大幅上涨与实体经济继续下滑的背离则影响资金流向,使得货币政策在短期选择上面临两难。而反过来,在存量资金博弈格局下,市场参与者又将监管政策和货币政策视作行情下一步方向的信号。市场行情与监管政策、实体经济之间形成了相互牵制的局面,这产生了两方面结果:第一,市场风险偏好短期内受到限制;第二,市场行为对监管政策极其敏感,市场波动率放大。由于避险情绪的存在,市场有可能产生短期调整。

看好中盘蓝筹与成长股的表现

站在当前我们认为,存量博弈将带动风险偏好逐步上升,中盘蓝筹及成长股将会有好的表现;市场对改革相关标的将提升偏好度。

目前,在增量资金放缓、风险偏好短期受限的背景下,行业配置应当遵循三项原则。第一,甄选在本轮行情中涨幅较低的滞涨行业;第二,甄选当前估值较低、具有基本面支撑的行业;第三,避开融资买入额占比较高的行业。

结合存量博弈下的风格转变,我们推荐拥有业绩支撑的中盘蓝筹,包括医药、家电、食品饮料等。食品饮料、医药行业在本轮行情中涨幅较低,且本身具有防御性质,配置价值凸显;受益于地产销量持续复苏、原材料价格持续下降双重因素推动,家电板块在当前阶段配置逻辑清晰;轻工板块持股离散度居中,前期涨幅较少,尤其是造纸行业已处于基本面底部,具有较好的预期。

同时,在存量博弈下,创业板指数将进一步向上突破,我们上调对成长股的推荐。

此外,2015年将是改革落地之年,以此为核心的主题投资将会表现活跃。“京津冀一体化”提出周年之际,我们预期将会迎来政策出台窗口,我们将此作为当前阶段首推主题。

国企改革将在2015年深度推进,在当前时点具有长期配置价值。在中央政策逐渐明朗的背景下,我们认为地方国企改革也将加速推进。安徽、江苏、贵州三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进度最快、力度最大,受益最多。

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的思考 篇10

2015年2月27日发布《关于盘活中央部门存量资金的通知》 (财预[2015]23号) 和《关于推进地方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有关事项的通知》 (财预[2015]15号) 文件。对如何盘活一般公共预算存量资金和政府性基金预算存量资金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要求;明确了结转结余资金的范围及清理措施, 规范了结转结余资金收回程序, 提出建立财政存量资金定期报告制度和完善相关保障措施。

2015年6月16日, 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方案的通知》 (国发[2015]35号) 。文件指出, 将重点推进科技、教育、农业、节能环保、医疗卫生等重点科目资金的统筹, 既要统筹安排当年预算资金, 也要加快消化历年结转结余资金。

可以看出, 国家在盘活财政存量资金上的决心和信心。经济发展新常态下, 财政收入回归中低速增长, 刚性支出持续增长, 收支矛盾成为财政运行的突出问题。应对这一矛盾, 盘活财政存量资金,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成为当前财政工作的重点之一。

一、关于财政存量资金的界定

存量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 一般指系统在某一时点所保有的资金或货物数量, 与增量的概念相对应。财政存量资金, 是应对新形势下财政管理提出的新概念。从存量资金的存放状态上讲, 指某一时点反映在国库存款、财政专户存款、预算单位实有资金账户等相关科目存放的财政性货币资金。这些资金主要是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沉淀资金和结余结转资金。其中, 国库存款主要是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金预算等三套预算的结余和结转资金, 以及安排的预算稳定调节基金、预算周转金。财政专户资金, 主要是在财政专户管理核算的代缴国库单一账户的非税收入、教育收费、代管预算单位资金、偿债准备金等, 还包括社会保险基金、国外政府贷赠款等。预算单位实有资金账户资金, 主要是按财政国库要求暂时保留的只出不进账户核算的结转结余资金或往来资金等。

从财务管理角度, 政府与企业类似, 其运转必须保有适度的结存资金, 以满足公共服务投入需要、预防性需要和投资需要。特别是各级政府在长期实践中坚持“收支平衡, 略有结余”的财政收支原则, 财政部门以及预算单位为了保证支付能力, 倾向于“年年有余”、“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日积月累下, 财政结转结余资金逐年攀升。

二、财政存量资金状况及原因分析

2015年7月28日, 财政部发布《关于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有关情况的通报》 (财预[2015]140号) , 截至7月21日, 中央部门未按规定交回财政存量资金的依次为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16.54亿元、新闻出版社广电总局2.47亿元、国资委2.46亿元、科技部0.58亿元、环保部0.16亿元、贸促会0.09亿元、妇联0.04亿元、中央统战部0.02亿

据笔者调查了解, 目前地方各级政府也存在大量的财政存量资金, 地方的财政存量资金主要存在于财政部门的财政专户上和部门未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的实有资金账户和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的往来资金账户上。形成如此大量的财政存量资金的主要原因有:

(一) 传统预算管理模式的产物。

预算作为公共财政的基石, 是一项慎重稳妥的决策行为。长期以来, 这种审慎主要体现在年初编制预算“留有余地”。从积极的一面看, 各级财政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理财思路, 在年初都预留了部门资金, 待党委政府明确支持方向后再集中拨付, 拨付前反应未结转结余资金。如年初准备出台提标政策, 相应预留较多资金。从不利的一面看, 很多资金在年初预算编制时没有足额编入预算, 执行中追加调整, 影响执行效率, 容易造成资金结转。

(二) 财政体制形成掣肘。

现行财政体制下, 地方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土地出让收入等非税收入, 土地出让收入等实行宗地结算, 多跨年度, 造成收入缴库和资金拨付在年度时点上的差异;另一方面由于财源结构单一, 承担本级政府的民生工程等诸多事权, 这种体制下, 省级预算安排时倾向于备足机动资金, 历年滚存结转结余较多。

(三) 预算单位管理不足。

预算单位作为预算编制和执行的主体, 长期以来不同程度地存在“重争取、轻细化、重预算、轻绩效”理念。年初预算编制不够全面、细化;部分结转结余资金未足额编入预算;专项补助等二次分配资金较多, 多头管理, 审批低效;项目库管理不完善, 项目前期准备不充分, 工程类项目进度偏慢。这些都严重制约了财政支出进度。

(四) 项目管理客观要求。

一是基本建设类支出。按照基本建设财务管理有关规定, 中央和地方预算安排的基本建设投资, 必须严格按照工程进度拨付, 且需要预留5%左右的资金待结算后拨付。受项目计划审批、工程概算调整等多种原因影响, 跨年度实施项目较多, 特别是, 项目分期实施, 但资金集中在当年预算安排, 影响了资金拨付进度;二是部分专项支出, 如矿产资源专项收入、排污费等, 按照规定要列收列支、专款专用, 不能用于平衡一般预算, 部分专项收入年底超收, 又没有具体项目可以实施, 只能形成结转。

(五) 编制预算时不确定性较大。

地方政府性基金都是以收定支、专款专用。由于管理政策分散, 财政部门在年初很难准确预测各项收入规模, 倾向于保守测算, 年度执行后期形成的超收收入, 容易形成结转结余。特别是, 近年来土地市场进入深度调整阶段, 土地出让金、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等在年初难以准确编制收支预算, 项目资金到位率不高。执行中, 由于项目需要论证、审批等多个环节, 许多资金难以当年拨付。

(六) 预算到位率不高。

目前, 部门预算编制时间与部门工作计划拟定时间存在较长的时间差, 每年的部门预算编制通常在上一年度的7~8月份启动, 而部门工作计划的拟定通常在每年年初。导致一些部门预算编制阶段无法将项目预算准确落实到具体项目和使用单位, 年初预算到位率低, 预算执行进度慢。

(七) 专项资金下达偏慢且管理存在漏洞。

受上级专项资金下达偏晚、项目资金分解进度慢等因素影响, 一些专项资金到四季度才安排给预算单位, 难以及时使用, 造成项目资金结转。同时, 一些专项多头管理, 项目单位针对同一项目反复向不同业务主管部门申报, 导致重复安排项目预算, 有些资金安排量超出实际需求, 造成资金沉淀。

(八) 总预算会计不记录机构层交易。

在现行“三分支”预算会计体系下, 总预算会计代表政府整体记录总量层次的拨款交易, 但不记录“机构层交易”;行政单位的财务交易 (与事项) 由行政单位会计记录, 交易的直接后果是:财政资金一旦通过拨款进入各支出单位账户后, 财政部门 (和其他核心部门) 就无力对财政资金的流动过程进行事前的有效监督。

三、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的建议

(一) 严格预算支出核算, 减少新增存量产生。

加强财政部门和部门单位支出核算, 严格按照收付实现制原则进行预算支出核算。加强预算管理角度, 应当坚持按照收付实现制核算原则进行预算收支。新《预算法》第五十八条明确规定, 各级预算的收入和支出实行收付实现制。特定事项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实行权责发生制的有关情况, 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工作的通知》对于权责发生制核算也做了明确限制, 除国库集中支付年终结余外, 一律不得按权责发生制列支, 严禁违规采取权责发生制列支, 严禁违规采取权责发生制方式虚列支出。利用严格支出, 禁止预算追加, 消化目前存量的基础上, 尽量杜绝新增存量的产生, 从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二) 精细化编制年初预算, 提高预算执行率。

财政存量资金主要是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沉淀资金和结余结转资金, 不管是沉淀在财政部门国库存款、财政专户资金, 还是存在各部门的资金, 大部分都是由于预算编制不够精细造成的, 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财政资金在各领域“沉睡”的问题, 就必须提高预算编制的精细化。

新《预算法》中规定, 地方各级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 除本法另有规定外, 不列赤字。所以财政部门要充分贯彻新《预算法》精神, 认真做好收入预计, 根据收入数合理分配各项支出控制数;各部门、各单位要根据各自工作需要认真编制部门预算;政府要严格执行杜绝预算追加, 倒逼预算编制精细化。

(三) 尽快改革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 增强财政监督作用。

我国预算会计框架一直是按“组织类别”构造的, 不同类别的组织设计不同的预算会计分支, 对每个分支相应制定不同的会计制度, 设置不同的会计账户, 甚至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与程序。在这一框架下, 每个组织类别和项对应的预算会计分支都是“你记录‘你的交易’, 我记录‘我的交易’”, “‘你的记录’我不记录, ‘我的交易’你不记录”。这种基于组织类别构造预算会计框架的传统方法带来了严重的、难以克服的“信息障碍”。总预算会计记录的是拨款信息, 并且在多数情况下以拨款数计作支出数。这也就是大量财政专户沉淀资金产生的根源, 所以尽快改变总预算会计制度, 建立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采用统一的会计科目记录相同交易, 总预算会计和机构会计形成总分类核算与明细分类核算的关系, 由于能够在广阔的宏观画面上提供所有支出单位微观层面的大量日常的财政交易信息, 总预算会计得以真正成为财政管理和支出控制的强有力工具。

(四) 盘活事业基金, 提高财政统筹力度。

加强事业单位非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管理, 改革专用基金管理方式, 盘活事业基金。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第三十条规定, 非财政拨款结转按照规定结转下一年度继续使用。非财政拨款结余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职工福利基金, 剩余部门作为使用基金用于弥补以后年度单位收支差额。

上一篇:金融支撑下一篇:诗歌鉴赏中的虚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