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资源

2024-10-15

阅读资源(精选12篇)

阅读资源 篇1

阅读是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 抓好阅读教学, 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的内容虽然对浩瀚的文海来讲只是沧海一粟, 然而一套成熟的教材是经过几代人努力, 凝聚许多编者的血汗而成的, 它能较好地反映人类优秀文化与先进思想。课外阅读可以依托课本, 抓住课文这条主线引导学生读书, 并不断加以拓展, 经过努力, 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跨上一个新台阶。

一、结合课文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教材内容, 向学生推荐主题相仿相反或相关的内容, 往往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教《他从火里跑出来》前, 指导学生读有关介绍诺贝尔的书籍、文章使他们对总理形成初步了解, 并在课内提供机会, 让学生围绕课外学到的知识进行交流、介绍。

教学科普类课文《我多大了》时, 引导学生查找相关的科普知识资料。这样, 通过查找资料, 将课堂延伸到课外, 将课文教学延伸到课外阅读, 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增大阅读量, 增加知识的储备量。久而久之, 通过这样系统的、有目的的查资料式的课外阅读, 学生的求知欲望不断得以激发知识不断深化、系统化, 形成了各种知识链条, 从而有效地提高阅读、写作能力。这样, 课文的许多疑难问题在课前得到了解决, 不仅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而且培养了学生多方面获取信息的能力, 并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 激起了他们更大的课外阅读热情。

二、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阅读原著

引导学生把课内所学之法及时应用于课外阅读中, 以求“得法于课内 , 得益于课外”。小学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堪称经典, 学生非常喜欢。及时利用学生的这股热情与兴趣, 结合课文介绍阅读原著, 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学完《草船借箭》, 学生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佩服之至, 这时老师乘机问: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诸葛亮更多有趣的故事呢? 请你看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又如教过《田忌赛马》, 建议学生阅读《史记》, 了解更多经典历史故事。此时引导阅读 , 学生的热情高, 而且以课文为阶梯, 化难为易, 很容易在班级中形成阅读高潮,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阅读其他著作

历代名家的文章自成体系, 自成风格, 而选入课文的均是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在教学这些作品的同时, 我们要因势利导介绍作者背景、文章风格、其他作品的特点, 引导他们读课外书。如学了课文《桂林山水》后, 老师推荐学生阅读《西湖风光》、《漓江游记》, 可以使学生理解作者采用比较的方法, 用西湖的水来衬托漓江的水之美, 并不是西湖不美, 西湖的美同样是写不完, 道不尽, 令人神往, 令人遐想, 只是写法上与《桂林山水》不同;而《漓江游记》则可以让学生对漓江两岸美丽的风光有完整了解, 激起学生对祖国山水的热爱和向往,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 介绍安徒生及其他童话……小学课文中的作者涵盖古今中外, 如果以这条线索引导读书, 则非常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祖国优秀文化和人类进步文化, 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大有裨益。

四、发挥网络阅读资源的优势

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阅读资源宝库, 在阅读教学中,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帮助很大;把网络引入阅读教学中, 也是改进传统阅读模式的一种新尝试。比如在教学《田忌赛马》一文时, 先让学生在网上搜集与该文有关的资料, 并进行仔细阅读, 可大大拓展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同样, 在教学《漓江游记》一文时, 让学生从网上搜索漓江的美丽图景, 可极大地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

结合课文读书的方法还有很多, 我们应当立足于课内, 着眼于课外, 以课内带课外, 以课外促课内;以课内的“精”引出课外的“博”, 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 使学生的课外阅读不断扩展。

摘要:阅读是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 抓好阅读教学, 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的内容对浩瀚的文海来讲只是沧海一粟, 然而一套成熟的教材是经过几代人努力, 凝聚许多编者的血汗而成的, 它能较好地反映人类优秀文化与先进思想。结合教材挖掘阅读资源, 优化阅读内容, 十分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是一条被实践证明十分有效的途径。如何利用教材阅读资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 结合课文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其次,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阅读原著, 优化学生的阅读内容;再次,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阅读其他著作,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最后, 发挥网络阅读资源优势, 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的阅读素养不断提高。

关键词:语文教材,阅读资源,阅读素质

参考文献

[1]王秀红, 于东铭.初中化学实施难点与教学对策[M].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6.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 1997 (3) .

[3]王红规.多媒体辅助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探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5 (3) .

阅读资源 篇2

一、《童年》

(二)12.拐杖 13.“你是你外祖不能离的拐杖吗?”13.“你是你外祖不能离的拐杖吗?”

14.意思是:爷爷说我给了他快乐和安慰。(或:我是爷爷心灵上的安慰)15.愿它也是你亲切的记忆的拐杖。

16.以景物烘托我的怅惘乊情(或:表现我对爷爷的恋恋不舍)17.这只拐杖是爷爷最喜爱的用具,冝聚着祖孙之间浓浓的爱意。

二、〈三十年的重量〉

11.“我只感到浑身空荡荡、虚飘飘”,作者意欲说明自己临近岁末,却不得不应付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由此感到身不由己,同时表现了作者对日常流于形式的“虚礼应酬”的厌恶。作者认为这些活动没有什么意义。

12.插叙。13.穆尼老师在观摩课上用特别难的难题提问我。表现了穆尼老师的诚实和正直。14.是指真正的师生情谊,是指教师关心学生成长,学生尊重教师工作成果,双方视手工赠品为至宝,从这一小事体现的是对一种劳动成果的尊重。

15.C、E(列举中学时代老师的学识是为了表现学生对老师的敬仰,而不是炫耀;师生情义无价,以“三十年的重量”为题,不落套,给人以寻味之感。)

三、《弯弯的月亮》

14.不被理解,委屈、伤心。15.目的是想让学生大胆地发挥想像力,多想出几个答案。16.一些传统的教育方法束缚了学生的想像力,不能突出原有的思想框框。

17.面对学生的回答,星子的老师是不高兴,星子老师是高兴;星子的老师是否定,星子老师是肯定;星子的老师是指责、讽刺,星子老师是鼓励、启发。18.不设置统一答案。

四、<难忘的一课>

19.B20.(1)C(2)A(3)B 21.对吴青教授失去母亲的同情。

22.吴青教授生动的授课。生动活泼的形式,不经意间流露的幽默感感染了我们。于会心处她与我们一同爽朗地开怀大笑。

23.辩证地看待死亡。24.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吴青教授授课情景25.不光从吴青教授那里学到知识,而且还看到了吴教授的人格魅力。

五、〈我长大了〉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13为自己闯到了老奶奶,又想逃走的 行为,感到羞愧 14会遭到父亲的责骂父亲是很严厉的(我不知如何去面对父母)15通过描写我如何面对闯人事件,认识到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16成为中学生长青春痘承担责任17(言之有理即可)

六、〈儿子是我师〉

12.六件:写作文、学书法、啃名著、借读归来、发现并纠正错别字、不要笼子里的东西等,体现了儿子不愿受约束,能坚持自己的看法、反叛等性格特征。

13.因为“杰作”并非真正夸奖儿子的作文好,而是运用了反语,所以用引号。

14.不单纯写自己的儿子。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体现儿子具有反叛的性格,从而突出作者对这种性格的认可与欣赏。15.示例:与《西游记》中孙悟空性格相同,具有反叛、反抗精神。

七、〈晋祠〉

11.悠久的历史文化与优美的自然景物浑然融为一体。12.总分总

13.描写:这里的山,巍巍的,有如一道屏障;长长的,又如伸开的两臂,将晋祠拥在怀中。春日黄花满山,径幽香远;秋来草木萧疏,天高水清。

议论:晋祠,真不愧为我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抒情:晋祠,真不愧为我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14.空间顺序外 内逻辑顺序概括 具体

15.不好。因为“旋”字形象地表现出了“向左拧,一圈一圈”的样子。“卷”字不能产生如此效果。16.作者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晋祠水的多、清、静、柔四大特点,语言优美形象。17.不设统一答案。

八、〈人的潜力〉

11.①人脑有超量的神经元②人脑的神经元有丰富的神经突触③人脑中的突触、神经生化物质有很大的可塑性。12.人的大脑 13.C 14.举例子作比较人脑有丰富的神经突触 15.D16.“一般认为”表示通常的看法,还未取得共识。所以不能删掉,删掉后就不准确了。

九、〈21世纪的家——绿色住宅〉

11.太阳能住宅生态住宅“绿色建筑”设计住宅摩天城市(摩天大楼)。12.提示:(1)合理利用太阳能资源;(2)合理利用一切空间栽种各种植物;(3)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建造房屋。

13.白天将富裕的电力通过普通电网卖给电力公司,晚上或阴雨天气可以从电力公司的电网购买电力,到一定时间进行结算。

14.不能删去。因为“一切”是“所有”的意思,表明栽种各种植物利用的空间之广。去掉了,就不能表达这样的意思。

十、〈神密的运动常数〉

12.“不仅仅”说明不是唯一,而“几乎”说明不是全部,都是虚指,而非确指;如果去掉,则与事实不符,不符合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要求。

13.说明飞行动物和游水动物这两类不同动物的运动过程中都存在着这个神秘的常数。

14.它能够帮助生物学家们根据动物化石的身体构造判断其曾经具有的运动速度;还能够帮助军方研制出各种高性能的飞行器。

15.示例:①模拟人脑的结构和功能,改善计算机的性能;②模仿昆虫的视觉器官,制造电子眼等。

十一、〈自由与生命〉

14.歌声美妙绝伦,我要让他为我一人歌唱。

15.它先是拍打着翅膀,在笼中飞来飞去,十分恐惧。但后来它安静下来,承认了这个新家。16.它似乎坚信他的孩子死了总比活着做囚徒好些。17.歌声美妙,酷爱自由

18.(1)画眉鸟不自由毋宁死的精神是极其可贵的,鸟妈妈懂得真正的爱,值得某些溺爱子女的人类家长学习。(2)要尊重生命,更要尊重它们的自由。十二〈旅鼠〉

19.(1)急剧繁殖(大量生育)(2)指旅鼠被天敌吃掉,葬身于天敌腹中。

20.生育能力强(繁殖速度快);对植被破坏性大;数量过多的情况下主动死亡。21.一是变成醒目的颜色,招引天敌来吃掉自己(为自己举行腹葬);二是集体奔向大海溺水死亡。

整合资源,优化阅读教学 篇3

中图分类号:G623 2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08)12-0057-01

课程资源包括课堂资源和课外资源,以及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网络、演讲会、展览馆、社区等。当然,只要是有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自身的情感、语言、个性、体态、教学智慧也是很重要的教育资源。如果能将学生感兴趣的诸多相关要素经过整理、组合、协调,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重组效应,从而发挥更大的功能,就需要将资源予以整合。

整合自身资源。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语文教师,情感资源相对丰富。况且《语文课程标准》在指出语文课程开发的功能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情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催化剂。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披文人情,表现出自身的语文素养。如教学《鸟的天堂》、《草原》等课文时,应被祖国美如画卷的景色陶醉。教师在教学时以情激情,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使学生在富有情感色彩的热情得以发挥,去获取知识,增长智能,完善人格。同时,教师充满魅力的语言,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实践加之体态资源传达信息给学生注入兴奋剂,教师以学者的睿智和高超的教育教学智慧震撼学生,促进学生学习、创造和独立思考,自能读书的强烈欲望。

整合校本资源。让学生在大校园中感受大语文教育,增强阅读能力。

学生生活在校园中,凡视角所到之处皆为语文课程资源,将其有效整合,树立师生的大语文观,有利于增强学生阅读能力。比如,班级布置出一片清新之地。布置应显示出人文化、人情味。墙壁上可设置“成功起跑线”、“作品赏析”。学习园地可以开辟“成语积累”、“每日一语”,黑板报要分组轮流策划、撰稿、抄写,人人参与。每期板报要进行全班评析,相互借鉴。学生在班中能有较大的机动时间和自主空间,利用班级管理,吸纳各种新信息,增强阅读能力。

另外学习专用室开放,使这本丰厚的“书”人人爱读;校内景点设置,以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展示出来。设置可以自然环境、历史典故、成语故事、名人传记,诗歌名句来设计安排。让学生生活在校园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根据学生的活动特点,设置艺术化的布告栏、报廊以及名言牌、警戒牌,使它们成为校园中一道风景。校园中学习语文,增强阅读能力的机会无时不有。

整合社区资源。融入到开放性语文阅读中去,为逐步形成独立阅读能力奠定基础。

生活是五彩的,社区是多样的,整合其缄默的课程资源可采用体验、深入社会生活,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把“当一天农民、小交警、小导游”等的体验写下来或办成小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组织学生浏览自然风光,参观名胜古迹,了解风俗民情,采访新人新事,创设语文实践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样自然而然会提升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

立足教材资源, 凸显阅读策略 篇4

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字词句段, 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 激发阅读情趣, 让学生在抑扬顿挫的朗读语气里, 感悟和体验文本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 读出韵味, 品味文本语言运用的精妙, 掌握阅读文本的方法, 培养个性阅读能力。

例如, 《匆匆》一文开头一段:“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 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 有再开的时候。但是, 聪明的, 你告诉我,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教师可先让学生体会这段话的内涵以及所蕴含的情感, 然后要求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朗读。有的学生前面部分以轻快的语气朗读认为这部分写得十分优美, 描写了一幅有静有动、有声有色、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色;后半部分运用质疑的语气朗读, 认为描绘日子瞬息即逝, 让作者感到十分疑惑, 描写得惟妙惟肖。有的学生先以舒缓的语气朗读, 读到“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时, 语气骤然加重, 接着下去带着追问语气朗读, 速度比较快。学生用自己的声音读出文本的韵味: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

二、研读文本词句, 强化个性阅读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文本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 促使学生深入文本对重点词句进行推敲、揣摩、品味、体验, 直至感悟文本的中心内涵, 获得丰富的语言积累, 从而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 形成独具特色的阅读见解, 培养个性化的阅读能力。

例如, 教学《晏子使楚》时, 教师提出:“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学生1:“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 让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晏子来到楚国, 楚王叫人把城门关了, 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学生2:“楚王瞅了他一眼, 冷笑一声, 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既然有这么多人, 为什么打发你来呢?’”学生3:“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 干这种事?’”学生4:“楚王真是个霸道、专横、不讲道理、不尊重别人的人。”学生5:“对, 楚王对晏子的侮辱到极点。比如, 挖狗洞让晏子钻, 讽刺晏子身材矮小;说齐国没有人, 就是侮辱晏子无能, 不配访问楚国。”学生6:“从楚王的‘瞅’‘冷笑’体会到楚王根本没有把晏子放在眼里。他故意侮辱晏子, 显示楚国的威风。”学生7:“楚王还阴险狡诈, 故意在晏子面前审问盗贼, 嘲笑齐国人没有出息, 这一切都是楚王的把戏。”教师继续提出挑战:“楚王的用意就是要侮辱晏子, 侮辱齐国, 达到显示楚国的威风。他的目的有没有达到呢?谁能从文中把侮辱晏子的结果找出来?”学生纷纷回答:“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 迎接晏子。”“楚王只好赔着笑。“楚王听了, 只好赔不是, 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 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三句话里有‘只好’一词, 我感悟了楚王对晏子不得不甘拜下风。”“我体会了楚王作为一个国王, 向别国的使节道歉, 这应该是多么没有面子的事!”教师让学生揣摩词句的过程中, 经过互动交流、体验、感悟, 促进学生深入文本进行解读, 形成个性化的阅读见解, 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利用文本插图, 深化文本解读

教师要充分利用插图, 引领学生对文本插图内涵细读体验, 使学生能从插图中寻找问题, 培养学生质疑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要不断提炼学生的观点, 组织学生通过对话交流, 加深对文本内涵的解读, 形成个性化的阅读见解, 实现以图促悟。

例如, 教学《桥》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文中插图:“大家仔细看一看插图, 你能从图中提出哪些问题?”学生提出:“课文题目是《桥》, 插图中为什么没有桥呢?”“图上描画了一幅什么情景?人们的神情如何?”“图中有一个老头揪住了一个青年人, 这是什么原因?“从图中的洪水肆虐, 可以看出当时情况如何?”“看到当时情况十分危急了, 图中的人们为什么能做到秩序井然?”然后, 学生结合图意进行研读。学生1:“倾盆大雨从天上泼倒下来, 老汉和乡亲们要通过的桥已被洪水全部淹没了。”学生2:“图上描绘了一幅紧急大脱险的情景, 洪水肆虐大地, 舔着人们的腰部人们镇定自如, 也许他们心中有了主心骨———老汉, 人们依然不慌不忙地依次撤离危险的地方。”学生3:“这幅图表现山洪的凶猛, 突出的画面却在于老汉, 他从队伍里用力揪出一个小伙子。老汉的神情严厉, 凶狠得像一只豹子。我初看这幅图时, 以为他揪出一个不按秩序、任意插队或乱挤的群众, 读课文后, 才知道这个小伙子是他的儿子。我被这一幕画面深深地感动了, 老汉就是一个‘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 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学生4:“看到图中群众秩序井然的情形, 说明老汉是群众的心目中获得生命希望的靠山。”教师立足于文本插图, 引导学生从插图中质疑问难, 然后又让学生结合文本自主解惑, 不但有效地利用插图解读了文本内涵, 而且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与体验。

四、紧扣语言训练, 实现读写结合

教师挖掘文本的语言训练点, 根据文本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整合文本语言, 利用文本的空白处、修辞手段等语言训练点, 引发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活动, 巧妙地将语言训练与文本解读相互联系, 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内涵, 可以锻炼学生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实现读写相互结合。

摘要:在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阅读活动, 并采用多样化阅读策略, 挖掘教材深刻内涵, 注重语言实践活动, 从而培养学生的个性阅读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

阅读资源 篇5

土地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对于总人口占世界人口约1/5的中国来说,土地资源显得尤为宝贵。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地关系紧张局面进一步凸显,其中,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

国土面积辽阔,人均占有量少,人均占有耕地更少。据 新华社4月报道,我国内陆土地总面积约144亿亩,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土地面积约为12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3。据《民日报》10月报道,我国人均耕地不足1.5亩,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

土地类型多样,优质耕地少。我国国土面积中干旱、半干旱土地大约占一半,平原、丘陵、高原、盆地和山地等各种地貌类型兼具,这为我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据《民日报》月报道,我国中低产田的比例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3以上;有相当一部分耕地地块零碎不规整,田坎、沟渠、道路、坑塘面积过多,土地利用效率低。

难以利用的土地资源面积大,耕地后备资源不足。据《半月谈》2月报道,我国土地资源中难利用地多,宜农地少,宜居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20%。由于我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易开发的土地基本上早就被开发利用了。国土资源部207月4日公布的国土资源大调查结果显示,全国集中连片耕地后备资源734.39万公顷,且主要分布在北方和西部干旱地区。

1.下列关于我国土地资源现状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内陆土地总面积约144亿亩,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土地面积约为12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3。

B.我国人均耕地为1.5亩,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

C.我国集中连片耕地后备资源734.39万公顷,且主要分布在北方和西部干早地区。

D.我国中低产田面积远多于优质耕地面积,有相当一部分耕地零碎不规整,田坎、沟渠、道路、坑塘面积过多,土地利用效率低。

2.请 指出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并作简要分析。(3分)

3.第二自然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作用是什么?(4分)

4.我国土地资源最突出的优势是什么?(3分)

答案:

1. 【答案】C

【解析】这道选择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信息提取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宜整体把握原文内容,同时要紧扣原文相关句子进行比较、甄别。此题B项中“我国人均耕地为1.5亩”,在原文里是“我国人均耕地不足1.5亩”,改变了原意,此项不正确。

2. 【答案】总分结构。第一段说明我国土地资源的总体特征,后三段分别从三个方面具体说明。

【解析】这道题分析短文的结构,考查学生对结构的理解、分析、综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题,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基本结构方式,再对所选材料作分析。分析时,应逐段了解大意,发现段落间的逻辑关系,理解结构特点。本文第一段总说我国土地现状特征。第二三四段分别从“国土面积辽阔,人均占有量少,人均占有耕地更少”;“土地类型多样,优质耕地少”;“难以利用的土地资源面积大,耕地后备资源不足”三方面具体说明,这样我们就很容易发现文章总分的结构特点了。

3. 【答案】列数字、作比较。准确突出的说明“我国国土面积辽阔,人均占有量少,人均占有耕地更少”的`特点。

【解析】这道题考查学生对主要说明方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先要判定说明方法,还要找到说明方法指向的说明对象,以及这些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本题列举我国内陆土地面积和人均土地面积数据,又与世界平均水平进行比较,说明方法是列数字、作比较。二者共同说明本段第一句话,目的是说明我国土地现状的一个特点。即准确突出的说明“我国国土面积辽阔,人均占有量少,人均占有耕地更少”的特点。

4. 【答案】国土面积辽阔。土地类型多样,这为我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巧用影视资源,促进阅读教学 篇6

【摘 要】影视资源已然与学生的生活密不可分,巧加利用可以为阅读教学提供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和素材。本文借助于一定的教学实践,尝试从创新阅读形式、营造阅读情境、解读文本语言、扩大阅读视野、引发名著阅读、提升阅读审美等六个方面进行探讨,努力发掘影视文化中有利于阅读教学的因素,从而达到优化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影视资源;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6-0032-03

【作者简介】1.宋薇,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江苏泰州,225300)教师;2.李坚,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江苏泰州,225300)教师。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的方式和效果广受诟病。面对阅读教学的困境,我们以为,必须重视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为阅读教学开辟新天地。这其中,对优秀的影视资源的有效利用值得引起重视。

一、利用影视资源创新阅读形式

网络等新媒体技术的普及对人们的传统阅读已经造成了强大的冲击,纸质阅读的意识和习惯正在逐渐地消散。不少教师对此深感束手无策、无能为力。其实,在信息化社会中,只要教师因势利导,对学生欣赏影视节目的方式和内容巧加指导,就不仅能让影视欣赏成为学生阅读的有益补充,而且能创新阅读形式,让阅读过程与学生的兴趣一起跃动。

高尔基《童年的朋友》一文是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第一课,教学时正值春节后学生收看过中央电视台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寒假作业要求学生与家长共同体验人间感动,收获真情力量,再书爱的教育,共沐心的洗礼。上课伊始创设情境:同学们观看《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深受感染,现在组织一次“感动童年人物”评选活动,高尔基当仁不让地推选了他的外祖母,并提供了这篇课文作为申报材料。作为推选委员会的成员,请大家模仿《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完成以下环节:首先,拟写“获奖者名片”:这是一个怎样的外祖母?(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对人物形象的总体概括。)其次,讲述“感人事迹”。(细读课文,具体分析人物特点和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最后,撰写“颁奖词”。(总结提升,理解作者的感情。)这节课中,电视节目形式被搬到了课堂上,让学生“现学现用”,学生因此兴致盎然。将电视节目形式转换为教学形式,整个教学流程浑然一体,又能环环相扣地为教学内容服务,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电视节目为了收视率会不断创新。将学生喜闻乐见的一些节目形式或创意融入到阅读教学中,就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效率,教师的教学艺术也得以不断丰富。比如:大型电视活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的轮番竞赛的形式可用来激发学生的字词默写热情,益智答题类节目《一站到底》中的攻守擂形式可用来抢答文言文词义、句意等语文知识,综艺节目《黄金一百秒》中的限时展示形式可用来对文意概括、问题回答进行计时限制,等等。

二、利用影视资源营造阅读情境

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提出,学生的直觉思维是科学发现和创造过程中极其宝贵的品质,而直觉思维形成的过程其本质是映像或图像性的,一般不是靠言语。教师应该充分激发学生的直觉思维,帮助学生理解并接受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就不能完全以教师的语言为唯一的引导方式,而应适当配上图片,佐以影像。教学《蓝蓝的威尼斯》一文,全班从教师到学生无不对世界名城威尼斯充满向往之情,但无一人去过,大家对威尼斯独特的水城风貌十分陌生。为了让学生充分领略文中所展示的水都美、建筑美和秋色美,教师组织学生欣赏了5分钟的电视短片《水城威尼斯》,随着镜头的变换,学生目不转睛地观看,发出啧啧的赞叹,对威尼斯城有了直观而生动的认识,并完全陶醉在那美景中了。再读课文时,无需指导,学生心中已自得一番韵味。

布鲁纳认为,语言写得再直观都是抽象的。如何让学生理解课文中抽象的语言,并从中体会作者流露的情感和表达的观点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信息传播”单元中的课文《“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还是2003年的新闻通讯,对于今天的教学来说显然已是“旧闻”,那庄重而热烈的送行场景既可以借助播放当年我国首飞航天员出征的震撼录像来回顾经典,也可以播放最近一次的2013年“神舟”十号飞行乘组3名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出征的场景,场景是大致相似的,却因时间更近更能唤起学生深刻的记忆和强烈的共鸣,若将与之匹配的新闻稿用来学习时效性会更强。这将比师生对课文苍白、生硬的解读要直观生动许多。

三、利用影视资源解读文本语言

换个角度理解,观看影视作品也是一种阅读,它与文字文本的区别在于影视呈现的是画面文本,这种画面语言同样具有认知、启智、立德、审美等育人功能。语文教材中大量的叙事性作品,以其精巧的构思、丰富的内容、优美的语言,展现出一幅幅精彩的画面。如果把课文中形象性的文字转换为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摄成的影视画面,则能起到更好的解读审美效果。换言之,影视作品给学生太多的想象空间,可以通过将影视独有的语言形式运用到文本解读中,使学生通过对文学形象的联想,借助于简单的影视知识来加深对文本语言的品味。如鲁迅《故乡》中有一段对少年闰土“月下刺猹”的温情回忆。对这段内容,有教师尝试指导学生运用简易的影视语言整理出几个分镜头。

远景: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涌动的海面;

近景:碧绿的西瓜,瓜地一望无际;

特写:一个项戴银圈的十一二岁的少年,手拿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

远景:猹扭身后飞快地逃走,少年穷追不舍,直至尽头。

只要把这段文字信息转换成影视语言,学生眼前自然就能浮现出月夜海边瓜地刺猹图,少年闰土淳朴可爱、勇敢无畏的特点跃然纸上,此时学生自然能深切地体会到文本语言的画面美了。同样的方法用于解读中年闰土穷困潦倒、呆滞麻木的迥异形象,理想和现实版的“故乡”的天壤之别也是显而易见了。

四、利用影视资源扩大阅读视野

语文教材是包罗万象的,就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来说,36个单元涵盖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如何才能把每一篇课文教好,让每一节课都能吸引学生呢?影视资源的开发利用则会为之引来源头活水。语文教材里有不少科技类说明文,其中涉及一定数量的专业术语,如《宇宙里有些什么》中的“恒星”“星云”,《叫三声夸克》中的“质子”“中子”“光子”“介子”“中微子”等,学生对这些术语很是陌生,仅凭教师纯粹的口头介绍或呈现图片说明都不能让学生形成有效的认知,从而对学生理解文章造成了较大的障碍,所以对此类课文的教学往往是学生越学越闷,教师越教越烦,教学效果低下是必然的结果。兴趣是科技类说明文教学成功的基石,激发起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也是此类文章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师要让学生带着对科技知识的渴求获取信息,而影视资源则能为科技类说明文的教学提供激趣的密钥。《探索·发现》《科技博览》《走近科学》等电视节目报道的最新科技成果、科学领域的重大发现以及当前的科学动态,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科技信息,扩大科学视野。

笔者教学选自《梦溪笔谈》的文言文《活板》,则遭遇了对古代发明创造的原理和方法不易理解的难题。文言文学习本来就有疏通文意的挑战,要想厘清活版印刷的程序更是难上加难。课上为学生播放影片《毕昇》的相关片段或专题科技短片《活字印刷术》,一切就迎刃而解了。鲜活的画面让学生仿佛穿越时空置身印刷现场,此时教师趁热打铁向学生提问:“活版印刷有几道工序?”“与雕版印刷相比,活版印刷的‘活体现在哪些方面?”“你如何评价活版印刷的发明者毕昇?”问题抛出后课堂上学生饶有兴致的阅读和争先恐后的发言就在情理之中了。

五、利用影视资源引发名著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教师可充分抓住优秀的影视作品资源,促进学生重返经典阅读。如今很多中外名著都已经被拍成了电影或电视,有的甚至被多次翻拍,有多个版本轮番上演。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名著推荐阅读的六部名著中,除了鲁迅的《朝花夕拾》十篇散文中的内容散见于相关影视作品中外,其他五部——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吴承恩的《西游记》、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施耐庵的《水浒传》、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都有现成的影视资源。许多学生就是在欣赏了影视作品后,对阅读文学原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并且,因为有影视作品作基础,学生对原著的理解就会更全面、更深刻。教师在具体的指导中可采用比较欣赏法,如学生初读《汤姆·索亚历险记》后,让学生欣赏同名电影,要求学生能找出“影片着力点”“改编不同点”“影片忽略点”。“影片着力点”是电影中浓墨重彩表现的原著中的关键情节,如汤姆和蓓姬的“洞中历险”最能将主人公沉着勇敢的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将名著搬上银幕时某些文字内容不便用图像来表现,这就形成了“改编不同点”;“影片忽略点”则是因电影时长限制浓缩原著精华后可以不必拍摄的次要内容。在充分比较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当回小编剧、小导演设想如何更能反映原著作者的写作意图或原著中的人物形象。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们酣畅地发表自己的艺术见解,锤炼概括分析判断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了阅读欣赏能力。

六、利用影视资源提升阅读审美

尽管影视和文学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二者在很多方面有着共同的审美特征,如:都有生动的形象性,都需创造美的意境。影视艺术也是一种文化,对于提高文化素质、陶冶人格情操有着深层的意义。对影视作品的选择和对文学作品的选择一样,体现了一个人的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而对影视作品的“阅读”、鉴赏就充分反映出一个人的“阅读”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要让这种鉴赏评价更趋理性化,更具语文的特性。在教学中巧妙借鉴和运用影视艺术的直观形象、声影交融的特点,让影视欣赏和文学阅读互相补充、相得益彰,从而促进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优美意境进行深层次的领悟,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提升阅读的审美情趣。

岑参的诗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结尾“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两句传达出诗人因友人归京而产生的依依不舍的无限惆怅之情,与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将惜别之情写得极为动人。学生的生活阅历中还鲜有此种送别场面,有教师让学生欣赏电影《林则徐》中表现林则徐江边送别邓廷桢的场面:邓廷桢的船渐驶渐远,林则徐登高远眺极目送别。加上荡气回肠的配乐,构成了声画渗透、情景交融的审美意境,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对这类诗句的审美感受和体验都得到了深化。此外,在阅读欣赏课或课余时间适时播放中央台的《电视散文》《百家讲坛》等节目,对陶冶艺术情操、提升人文修养都很有益处。

当然,在影视资源大爆炸甚至泛滥成灾的现状下,并不是所有的影视资源都可以为我们的阅读教学服务,只有通过严格的筛选,才能成为有效的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我们精研课标与教材,放出眼光,找准影视资源与阅读教学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并尽可能运用技术手段进行适当的剪裁、拼接,最终达到优化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董学文.美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陈茜.影视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整合与运用[D].河南师范大学,2012.

[3]魏传杰.将“一站到底”引入语文课堂[J].江苏教育:中学教学,2013(09).

[4]刘正伟.媒体文化与语文教育[J].中学语文教与学,2008(03).

[5]许文霞.语文课堂引入影视作品的尝试[J].学周刊,2011(12).

巧用插图资源提升阅读能力 篇7

一、插图预测,激发阅读兴趣

预测是阅读前教师带领学生对即将展开的学习内容进行猜测和想象的过程,是阅读活动中“设疑布阵”的策略。利用插图开展有效的预测,不仅能在课伊始就让学生对即将阅读的内容产生好奇和强烈的探索欲望,同时也能有效降低学生对即将展开的学习内容的陌生感,激活他们的知识储备,让其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同化和建构。

例如,笔者在教学译林新版《小学英语》(三年级起点)四年级上册Unit 6“At the snack bar”中的Story Time板块时设计了如下教学活动。(1)歌曲吟唱:首先教师播放一首朗朗上口的英语儿歌《Pat a cake》,让学生伴随着优美的旋律迅速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中来,同时在吟唱的过程中带领学生复习相关的食物单词,一举多得。(2)Talk Show:师生展开自由交流Do you like hamburgers...What do you like?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英语交际氛围,让学生大胆地进行英语交流和表达。(3)插图预测:出示Story Time板块的插图,结合Talk Show活动中的话题询问What can you see?然后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Who are they?Where are they?有效引出本课主题“At the snack bar”,并用What are they doing?Do they like hamburgers?What do they like?这几个问题引发学生的猜测,引起他们对故事的好奇,让他们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

案例中,教师通过“预测”引发学生对Story Time板块的探索热情,让学生心向往之,激发其对即将展开的学习活动的强烈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二、插图引导,培养略读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精读是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教授阅读策略、提高阅读技能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而略读则是学生运用策略和技巧展开自主学习的过程,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Story Time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借助插图展开略读教学,引导学生展开有效的略读活动。

例如,在译林新版《小学英语》(三年级起点)五年级上册Unit 1“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时,笔者结合故事内容巧用插图展开略读。(1)Guessing Game:组织“影子”游戏让学生猜一猜What’s this?不仅迎合小学生喜欢富有挑战和竞争的游戏的心理特点,让他们饶有兴趣地投入到英语课堂中来,同时也“润物无声”地将故事中的新词汇渗透其中,减少学生阅读的障碍。(2)I Can Say:出示故事插图,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说一说,进行图片的描述,I can see...引导学生展开故事的预测,引发学生对故事的好奇和阅读兴趣。(3)插图排序: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进行插图的排序,让学生带着任务展开略读活动,让其“有章可循”,在为插图排序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地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和发展顺序。

案例中,教师通过“插图排序”的活动引导学生展开相应的略读活动,让他们在自主阅读和探索的过程中自然厘清故事的梗概,获取主要信息,为后续的细读活动做了良好的铺垫。

三、插图理解,提高细读水平

Story Time板块的教学不仅要带领学生学习相应的语言知识,同时更要教授相应的阅读策略,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巧妙运用插图不仅让英语课堂更形象生动,同时插图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对于学生理解板块内容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Story Time板块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展开有效的细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在教学译林新版《小学英语》(三年级起点)五年级下册Unit 1“Cinderella”时,笔者巧妙利用插图展开教学活动。(1)话题:教师出示故事主要人物,让学生通过主要人物猜一猜故事的名字,让他们开展故事的前测,激发其好奇心。(2)动画感知:通过学生感兴趣的flash动画,让他们从整体感知故事内容,进行插图的排序,让其获取对文本的整体感知。(3)细读获取信息:首先出示阅读任务Read and choose,让学生展开合作阅读寻找Why are the sisters so excited?Why isn’t Cinderella happy?让学生结合插图展开文本细读,选出正确的答案;接着组织Read and circle的活动,让学生阅读文本找出Who helps Cinderella?Can she go to the party now?最后开展Read and fill的任务活动,让学生结合插图和文本进行理解填空,让他们借助插图有效理解文本,寻找本文的相关信息。

案例中,教师利用插图层层推进任务活动,引导学生展开文本的细读活动,不仅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阅读策略,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也借助插图所提供的视觉信息,让阅读变得更具趣味性和挑战性。

合理利用图书资源,提高阅读水平 篇8

当前, 我们各级各类学校都十分重视加强学校图书资源投入, 图书资源日益丰富, 这是值得我们每个教育者高兴的。然而在图书利用方面, 特别是如何引导学生合理利用图书, 提高阅读水平方面存在许多问题:

1.学生阅读量不高, 阅读种类单一

按照目前我市要求, 在校学生阅读量应该达到人均10册, 从信息统计来看, 很多学校没有达到这个数量。我校的借阅信息显示, 学生的阅读量也不高, 低年级学生阅读的主要有儿童读物和故事类书籍, 孩子们阅读的书籍大多是浅层次读物, 种类单一。吸引他们的往往是书籍奇异的内容和情节, 而不是作品的文学价值, 社会人文价值。高年级学生阅读以习作类为主, 功利性强, 为写作借鉴而读。

2.学生阅读缺少目的性, 不注重阅读方法

在调查中发现, 有的学生, 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借阅图书是盲目的, 随机的。他们每次挑选图书如同逛商场一样, 看到些觉得“好看”的便借出来。在阅读的时候往往囫囵吞枣, 看过就丢一边, 基本不会去挖掘书中的内在营养。所以大多看过就忘, 没有任何收获———也许开了眼界, 或者知道了某些故事, 但对于提高阅读水平是没有任何帮助。

3.学生课外阅读功利性太强

我经常问学生:你们为什么读书?很多回答都是为了学习作文的写法, 有的在这样的目标召唤下, 学生读得最多的是作文法之类的读物, 如《作文大全》、《作文选刊》、《作文向导》等等, 林林总总, 不一而足。学生要写出佳作, 更需要一种底气, 这种底气需要深刻的情感体验、丰富的语感经验、大量的语言素材的积累和厚实的社会生活知识作基础, 这种阅读背景下进行习作技能技巧速成训练, 最多也不过像在澡盆里练习游泳, 终究写不出什么大气的文章, 对语文素养的形成很不利。针对上面问题, 我认为应该从这几方面开引导学生阅读, 使学生合理利用图书资源, 切实提高阅读水平。

一、注重作品的趣味性、知识性、逻辑性和科学性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说过:“你要知道梨子的味道, 就要亲口尝一尝。”而要做到这些, 教师和家长一定要做读书的内行, 熟悉学生的阅读领域, 深入学生阅读的热点, 经过老师高屋建瓴的鉴赏与点拨, 学生会发现《幻城》其实是武侠小说的变种, 《三重门》是中国语文教育现状大讨论的形象具体的文学化表现, 是一个没有成年的孩子说出的一番大人的话语, 除了调侃老师, 批评教育体制, 没有更多新的内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老师应该引导学生不仅从兴趣出发, 还要从质量出发, 从品位出发, 要学会分辨作品的价值, 回到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回归传统, 回归古今中外经过时间检验的文学作品的阅读。要达到此目的, 就要确立阅读对象, 定位阅读标准, 保证文本质量, 增加课外文学作品的文化底蕴, 人文思想。选择阅读对象, 即文本最好是经过时间检验的作品, 当代作家的作品是文坛有一定影响, 经文学界认可的。

二、有意识锻炼“读功”, 培养对语言作品敏锐的“悟性”

1. 带任务读

小学生正处于学语言、长知识的黄金时期, 他们通过自主阅读活动, 除了吸纳语言文字所负载的文化思想、科学领域等大量信息外, 也要对信息进行一定的思维加工。引导学生带着这样的任务去读书, 他们就有了明确的猎取对象。教育者再指导他们读思结合、读写结合、读书与社会实践结合, 引导学生阅读一般应达到以下目的:了解作者表达的主要思想;

了解文章的主要和次要内容, 并能区分开来;

了解并记住文章最重要的内容;

了解文章结构以及事件发生的时间、空间顺序;

了解作者的观点, 意图、写作风格及其偏见等;

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 得出自己的体会;

2. 变“眼读”为“心读”

所谓“眼读”, 就是一般性看书, 只用眼睛扫描即可, 而“心读”, 指的是入乎其内, 心无旁骛, 用慧眼去捕捉, 用心灵去感受, 用生命去体验, 仔细咀嚼品位作品的思想内涵、科学人文魅力和出色的文笔。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就要从“眼读”升格为“心读”。

三、预防“功利性阅读”, 坚持“博览群书”

语文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 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 为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学习写作不是课外阅读的唯一目标和终极目的。即便是学习写作, 专门读作文也不能奏效。功利性的阅读往往如同长期以方便面为主食, 造成营养不良。这种阅读写不出大气的文章, 对语文素养的形成很不利。课外阅读的指导应着眼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发展, 对学生的阅读做恰当的调控, 使学生跳出功利性阅读的认识误区, 要像蜜蜂采蜜那样广读博览。

1. 给学生讲明道理

教师可向学生介绍那些学有所成的大思想家、大科学家、大作家的治学经验, 也可以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和身边的例子启发学生, 深入浅出帮助学生弄清读书与做学问、写作、生活、做人的关系。

2. 开列书目与学生自由选择相结合

阅读资源 篇9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小学语文,自主阅读,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语言性学科, 它在师生交流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改革对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因此, 语文教师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小习惯, 指导学生进行科学阅读, 实现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 帮助学生领略作品的深刻内涵, 综合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素养。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下如何利用课程资源培养小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一、整合优质阅读资源, 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

当今社会, 网络信息十分发达, 学校实现了班班通工程、微机室联网;家庭基本都安装了网络终端, 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均能实现网络阅读。尤其是无线网络的飞速发展, 使网络几乎是无处不在, 比如公共场所、学校、一些服务部门等都被无线网络信号覆盖。因此, 语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这些网络平台进行自主阅读。教师要指导学生从不同的途径选择自己喜欢的图书, 可以是在线阅读, 也可以是通过移动终端进行阅读, 这样可以充分利用阅读时间, 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

例如, 每学期开学初, 我与全体语文教师和部分学生图书管理员进行研究, 推荐阅读书目, 确保阅读的有效性, 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如针对低年级学生推荐以图文并茂为主的阅读篇目, 主要是一些绘本材料和漫画作品, 如《365夜故事》《经典童谣》《三毛流浪记》《阿凡提的故事》等图文版或注音版书籍;推荐给高年级学生的书目如《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小学生必读》《科学大众》《心灵鸡汤》《四大名著》等。当然, 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进行阅读。教师在给学生精选纸质书籍的前提下, 必须科学安排小学生的自主阅读时间, 做到高效实用, 以充分发挥每本书的应有价值。

二、丰富阅读途径, 规范阅读行为, 培养自主阅读习惯

要完成“新课标”对小学生要求的课外阅读量, 真正实现教学目标, 提升小学生的阅读素养和理解与感悟能力, 仅仅靠教材上的信息是不行的。一线语文教师必须创新工作方法, 积极主动创设阅读氛围,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综合各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 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读到他们喜欢阅读的书刊。尤其是要提高现代化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建立校园广播站, 每天定时开播, 播放内容经典的泛读作品;开设优质小播音员的主题广播;规范阅读行为, 举办提高阅读效率的专题讲座;请专家进行阅读技巧和阅读习惯培养的指导, 从各方面入手来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例如, 我们每学期组织一次规范阅读行为的专家讲座, 有时聘请专家现场讲座, 有时利用班班通设备播放视频光盘, 每天早上定时收听音频广播, 精选有声阅读作品, 为学生提供泛读示例。通过这些泛读和亲身体会, 学生丰富了阅读视野, 感悟到了阅读行为的技巧和阅读习惯的重要性, 在感悟中提升了自主阅读能力。又如, 我班学生利用每天上午上课前十分钟进行“我喜欢的美文”的专题朗读活动, 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体会到了阅读的快乐, 培养了阅读习惯和技巧, 从而养成了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

三、整合教育装备资源, 创设自主阅读环境, 提升阅读感悟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我们必须加大开发课程资源的力度, 整合教育装备资源,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阅读环境, 为学生提供最便捷的阅读服务平台, 实现高效阅读。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在他的图书馆工作五定律中说过:“让每个读者有书读, 让每本书有其读者。”因此, 语文教师应拓展学生的阅读途径, 尽最大可能把图书宣传给学生及学生的家长, 让学生与家长实现亲子共读, 做到资源的极大共享, 全面落实综合阅读、大阅读理念, 提升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

例如, 电子白板的使用可以为学生提供方便快捷的阅读, 学校公共场所设置看板等也可以为学生阅读创造条件。学校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为学生购置必要的图书, 供学生阅读课使用。另外, 我们还在学校的楼道边上和转角的平台上成立了“悦读吧”。在“悦读吧”上为师生放置了充足的可读性强的书、报、刊和校本教材。如《启迪》《小学生周报》《新课程改革与实践》《新文学读本》系列、《小学生作文》《昆虫记》、卢勤的《告诉孩子你真棒》、科普读物《海底两万里》《奇妙的沙漠》以及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童话系列。课间, 师生在楼道、大厅等地均可以看到自己喜欢的读物, 做到随时随地阅读。这种资源平台的建立, 有效解决了师生读书难的问题, 大大优化了读书环境, 激发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同时, 我们还在每个学期组织“我阅读我成长”的交流会活动。在交流中, 全体师生参加, 有效提升了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达到了共同进步的目的。

总之, 阅读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第一要素。在今后的教学中, 我们还要进一步挖掘课程资源, 用好这些资源优化教学方法, 提高课改实效性, 体现大阅读、综合性阅读和研究性阅读理念, 综合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我相信, 通过语文教师的不懈努力, 语文自主阅读教学一定能够走向新的高度, 学生的阅读素养一定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巧用乡土资源,辅助阅读教学 篇10

乡土资源, 又称地域资源, 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学习资源的统称。它由于独特的地缘关系而使它的魅力不言而喻:它有着鲜活性、具体性和丰富性。乡土资源大体包括自然景物、民风民俗、名胜古迹、特色特产、逸闻轶事、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名人雅士、诗词歌谣、土话俚语、书画佳作等方面, 内容丰富多样;它们又发生在我们地区, 离我们的生活实际较近, 相比较而言, 它比教材中的内容更鲜活、具体。在教学中将这些鲜活的素材运用到阅读教学中, 能激起学生的感性认识, 较好地调动起学生的主观经验, 激发学生的阅读激情, 更能激起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应该说, 乡土资源是语文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辅助材料。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我们可以作如下尝试, 以使乡土资源发挥对阅读教学的辅助作用。

一、作为导入语的材料,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导入直接关系到课堂学习的气氛, 影响教学的质量和学习的效果。联系学生生活经验的导入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教学主体的作用, 大大提高学习时的注意力和主动性。因此, 选择利用学生较为熟悉的鲜活的乡土材料导入新课, 能使阅读教学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它们鲜活, 更能激发学生的兴奋点, 所以我们可以充分使用乡土资源来导入新课, 使课堂导入的环节就能有效触及学生的兴奋点。比如在教学沈从文的《端午日》时, 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讨论活动导入:在端午节时, 我们仪征人有哪些活动?由于是讨论自己身边的事情, 学生一下子就激动起来了, 小组内大家争先恐后的发言:有说伍子胥故事的, 有说插艾草的原因的, 有说包粽子、吃粽子的意义方法的, 有说一家去外婆家团圆的, 吃饭有说节日能表现尊敬老人、增进亲情的……小组交流热烈异常, 学生兴奋地进入了课文的情境。这一节课, 学生对《端午日》的学习颇有心得, 了解了节日活动背后丰富的文化意蕴, 以至于大家在读赛龙舟之后, 发挥想象具体描绘了湘西人民赛捉鸭子的场面。应该说, 这一导入活动的安排是本节课阅读教学取得较好效果的因素之一。

二、作为阅读材料, 厚实学生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应能指导学生有效阅读, 让学生在阅读中逐步厚实自己的人文素养。而我们身边的乡土资源中有很多的文化人的故事及他们的作品就很适合介绍给学生读, 而且因为是身边的资源, 学生会觉得特别亲切, 因而愿意读, 因而更能提升人文素养。比如我搜集整理了仪征文化名人盛成的生平事迹, 介绍了其主要创作活动及主要著作。搜集了葬于青山镇龙山的泰谷学派, 介绍他们阅读了泰谷学派的来龙去脉及其弟子们的执著壮举, 学生们非常感兴趣。在阅读这些似远又近的文化轶事后, 学生深深为这些家乡人的或发生在家乡的事感动、奋发, 或为他们对家乡的热爱, 或为他们对学术的执著, 或为他们对信仰的捍卫。我以为学生从中深受启发, 在阅读学生读后的感言、心得后, 觉得学生们的精神世界有了微妙的变化。经常让学生触及这些轶事, 不但可以让他们了解这些文化名人的轶事, 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 而且历史名人的精神、涵养、修为会深深影响他们。应该说, 这一阅读活动慢慢厚实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而这正是我们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

三、作为阅读材料, 拓展学生阅读空间

学生仅读一本语文教材显然是不够的, 我们一定尽可能推荐适合学生读的诗文让学生读, 以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这样, 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得到提高。我们的乡土资源中有很多适合学生读的诗文, 因此在教学中, 我发动学生们的力量, 指导他们借助网络、图书和走访乡里等途径搜集整理了仪征人写仪征的诗文和历代先贤写仪征的诗文让孩子们阅读。为了让学生能从这些地域性和强的文化资源里习得丰硕, 我对此活动做了精心安排。阅读活动分成两种形式。

1. 与平常教学有机结合。

比如学《小石潭记》, 推荐阅读刘师培的《真州看山记》和清朝吴锡麟的《游西溪记》, 因为他们都是古代散文, 语言流畅自然, 都以文言的形式来写某一地域的景色。虽然后两篇也许不及柳氏的有名, 但由于文字浅显, 更兼刘师培的一文更以博采众家之经典句子来书写他对真州的情怀, 学生能从这些文字中了解家乡的一角, 因而阅读中学生情绪饱满, 与文字对话积极,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 集中阅读。

在语文教材某一单元学完后, 把师生共同搜集整理的关于仪征或青山的诗文拿出来让学生阅读赏析。我们搜集整理了历代文人写仪征的诗歌、散文, 整理了仪征人写的诗歌散文。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大家在语文课堂上阅读交流。为了让孩子们学会诗文赏析, 我还印发了几篇有代表性的诗文赏析的典范文章。如此, 让学生有“法”可依, 学生读着这些和仪征和青山有着密切关系的诗文, 兴奋不已, 他们阅读着, 讨论着, 和学语文教材里的文章相比, 更觉得新鲜、亲切, 阅读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四、作为学习材料, 培养学生研究性阅读技能

我以为, 初中阶段, 也可尝试培养学生的研究性阅读技能。我们可以让学生系统阅读、研究某一名人的诗文特色和创作历程, 从而让学生能探索名人成长的经历和名人成功的渊源, 并能从名人的经历中受到启发。

然而选择谁为研究对象却很关键, 他必须让学生有探索的兴趣。于是我决定从乡土文化资源入手, 选中了扬州文化名人郑板桥。让学生搜集整理其与仪征、青山的渊源, 结果学生非常投入。师生一起整理了板桥的生平, 板桥的创作历程, 板桥在仪征的日子, 板桥写仪征写青山的诗作, 板桥的题竹诗, 等等。学生们利用一周时间走进了这位扬州名人, 他们拜读了这位名人的不同时期的经典诗作, 了解了他坎坷而正直的一生, 了解了他的竹石兰, 他们尤其爱读他的众多的题竹诗, 短小精悍, 寓意深刻, 更从中窥见了他的高尚的人格。每天聆听学生的朗朗书声, 看到他们讨论的如此激烈, 阅读他们的读后心得, 我暗自开心, 对, 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在活动结束时, 学生们都有模有样地写了相关的小论文, 师生都收获颇丰。

看来, 在初中阶段, 只要目标明确, 内容经典, 指导得当, 就可以适当地搞一些专题性强一点的阅读活动。这种研究性阅读活动, 会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阅读积累, 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激活学生的阅读的激情, 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来。

综上所述, 只要让乡土文化资源巧妙地步入语文课堂, 则它对我们语文阅读教学的辅助作用不可估量。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何选择、运用阅读材料是语文教师应探索的问题。本文作者近几年在教学活动中, 有意把身边的乡土文化资源引入课堂, 收效颇丰。只要能巧妙经营, 乡土文化资源就必将是阅读教学的得力助手。

影视资源让阅读教学更高效 篇11

[关键词]阅读教学 影视资源 高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3-022

影视资源集合声音图像于一体,以其生动有趣、直观形象、信息丰富的特点,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影视资源,对学生的阅读学习是大有裨益的。

一、运用影视资源,营造有效的阅读情境

影视资源是一种光与影的艺术展示,对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在新授课伊始,教师结合文本内容,选择适合的影视资源,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对学生的视听感官进行刺激,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兴趣,而且还可以营造有利的阅读情境,为接下来的阅读做好铺垫,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教师在学生阅读前,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介绍西沙群岛的视频。色彩鲜艳的图像和富有情感的介绍,让学生沉浸其中,感受到西沙群岛的魅力。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这些美丽的图片所吸引,个个聚精会神地看着视频,捕获了大量有关西沙群岛的信息。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通过观看视频知道了哪些信息。有的学生说:“我知道了西沙群岛是在南海上的一群岛屿。”有的学生说:“我知道西沙群岛的鱼很多,形态也各不相同。”学生们在这段视频的激发下,对阅读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可见,形象生动的影视资源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效手段,也是创设阅读情境、营造阅读氛围的可行方式。

二、借助影视资源,促使深入地阅读理解

由于阅读能力有限,小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总存在着不到位、较片面的情况。教师作为学生阅读的协助者,还要为学生的阅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架起阅读文本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帮助学生准确、到位、全面地理解阅读内容,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影视资源是促使学生阅读理解的催化剂,能够帮助学生更加迅速地实现阅读目标。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盘古开天地》一课时,由于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内容理解有困难,教师先在网络上下载了一段盘古开天辟地的影视资料,并通过视频向学生展示盘古身上的各种变化;在观看了视频之后,教师再让学生找出相应的文字,并展开想象,深入理解文本的意思;最后,让学抓住几个关键句子,结合视频留下的印象,完成句子:“盘古的( ),变成了( )的( )。”学生通过回忆看到的图像,结合对文本的记忆理解,顺利地完成了练习。通过直观有趣的视频,学生充分地理解了盘古创造宇宙万物的过程。

由此发现,影视资源直观感性,可以向学生传递更加丰富的信息,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实现对文本内容、主题的深入全面的理解。

三、利用影视资源,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现学生有意义的建构。在语文阅读学习中,教师通过运用影视资源,可以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提供支持,引发学生的合作探究,实现课堂阅读的有效拓展,转变学生的阅读学习态度,让阅读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陶罐和铁罐》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先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再观看《陶罐和铁罐》的动画片;最后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分角色朗读,深刻感知课文中思想情感。学生觉得这样的阅读非常有趣,整节课都表现得兴趣盎然,参与程度很高。教师通过灵活的运用视频资源,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改变了学生被动阅读的方式,让学生在主动阅读、亲身体验中,感受了阅读的乐趣。

由此说明,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创新阅读学习方法势在必行。以影视资源为载体,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搜集资料,加工处理信息,与同伴进行合作学习,攻克阅读难点,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为创新教学实践创造了有利条件,丰富多彩的影视资源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持。教师作为学生阅读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阅读的内容和目标,精心选择适合的影视资源,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喜欢阅读、主动学习,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让校外课程资源催化阅读的魅力 篇12

一、利用家庭资源, 夯实阅读基础

要阅读必先识字。单靠课堂上的识字显然是不够的。根据学生年龄特点, 随意识字不但兴趣浓, 还记得牢。家庭是个大课堂, 也是个活课堂, 学习资源丰富, 为学生识字创设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每一个家庭设备齐全, 电器、家具、用品、玩具等, 应有尽有, 孩子也就在它们的陪伴下一天天成长。家中的每一件物品孩子是熟悉的, 都能直呼其名。采取“贴标签”活动, 选择学生喜欢的玩具入手, 用一张小小的纸片写上玩具的名字贴在“玩具宝宝”的身上, 再大声地喊几遍, 汉字与事物一一对应, 既增强了直观感受, 又深化了对汉字本源的认识。孩子们都爱看电视, 它们清晰的图像、生动的情景、动听的声音, 深深地吸引着每个孩子。让孩子们在看电视时, 留心屏幕上的汉字, 把自己会认的字记下来, 孩子们搜集的内容五花八门, 有电视节目的、有主持人姓名的、有广告词、有动画片名及其中的角色名等。讲课文《走马灯的奥秘》, 当讲到要写的生字“奥”时, 许多学生纷纷表示这个字早就会认会写了。原来他们都爱看日本名为《奥特曼》的动画片和漫画书。当讲到生字“排”时, 请学生组词, 一名学生组词为“排山倒海”。我正想解释这个词意, 班上立马像炸开了锅一样, 许多学生连着说出了好几个成语, 什么“长虹贯日”等, 从孩子们的神色中, 我看出他们早已明白了这些成语的意思, 原来也是因为看了《虹猫蓝兔七侠传》这部电影的收获。看到老师惊喜的样子, 孩子们更享受到了课外识字的喜悦, 认字的劲儿更足了。如今, 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 街道边形形色色、林林总总的广告、店名也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也是引导学生识字的好材料。遇到不认识的字, 孩子就会去问, 有不少家长就说如今孩子识字的主动性增强了, 而且不管到哪, 看到汉字就想去认认, 养成了识字的好习惯。日积月累, 孩子的识字量也迅速增加, 一学期下来, 课外识字量由之前的30—50个, 增加到200—250个, 而且识字兴趣也日益浓厚, 为阅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利用乡土资源, 深化阅读内涵

莲花县地处江西省西部, 迄今有1700多年历史。“七分半山分半田, 一分水面和庄园”是全县地貌轮廓的概括。“村居原自爽, 地又是莲花。疏落人烟里, 天然映彩霞”是古人赞美莲花的诗句。

莲花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分布于莲花各地的石灰岩溶洞幽深壮观, 明朝地理学家徐霞客曾游历过莲花的名山胜水。莲花有着令人神往的名胜古迹, 如正气浩然的勤王台、名传遐迩的复礼书院、雕梁画栋的花塘官厅、气势磅礴的吴楚雄关……

莲花还是一个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老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 莲花有3400多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 参加过长征的老干部有63人, 甘祖昌将军当农民的事迹还曾在全国传为美谈。

改革开放以来, 莲花经济发展迅速, 旧貌换新颜, 一座时尚的城市正在崛起, 以她卓越的风姿展现在世人面前, 如一朵争奇斗艳的鲜花, 傲然绽放……

莲花这些丰富的乡土资源, 不但补充了教材, 还能深化教材, 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教材的真谛。

《军神》一课记叙了一支红军队伍行军途中, 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深深地震撼着学生们的心灵。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之一, 是要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莲花是一个革命老区, 革命传统教育的素材比比皆是。因此在教学《军神》一课时, 我们向学生讲述“莲花一支枪”“将军农民甘祖昌”的故事, 让学生感受到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革命精神就在我们身边, 从而进一步受到教育和鼓舞。

三、利用网络资源, 拓宽阅读空间

21世纪是信息时代, 是网络时代, 是资源共享的时代。弹指一击, 便气象万千, 任尔驰骋, 网络不仅成为人们使用最广泛的现代工具, 而且正成为未来社会———信息社会的重要支柱。因此, 网络资源在校外课程资源中占有很重的份额, 是拓宽阅读空间的一支生力军。我们在课堂阅读教学中也非常重视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例如:《白杨》一课, 作者借白杨赞颂了边疆建设者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奉献精神, 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 重点是通过白杨的外形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难句是提示树与人之间的关系, 由于表达含蓄, 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我觉得联系正在进行的西部大开发的情况来进行教学能突破难点, 会更直观、更形象、更有说服力。于是, 我要求学生上网查找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西部的范围及自然条件;2.工农业建设、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的发展状况;3.过去和现在人民的生活情况。这些资料的收集, 既拓展了知识面, 使立体的大西北呈现在学生面前, 也增强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上一篇:进行幼儿绘画指导下一篇:移动设备通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