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资源

2024-05-31

实践资源(精选12篇)

实践资源 篇1

综合实践活动是活动课程。活动需要平台与载体, 基地和基地建设直接关系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和常态化实施, 但基地在建设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实际困难, 如基地无特色, 千篇一律, 吸引力不大, 基地难以为继, 等等。这些问题正在逐步地制约着学校基地建设和综合实践活动发展的步伐。面对问题和困难, 我们积极行动,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帮助学校和教师挖掘自身和地方优势资源, 走出了一条综合实践活动特色基地开发和建设的路子。通过努力, 绍兴市已经形成了一批综合实践活动的特色基地, 并产生了较大的辐射和引领作用。

一、积极挖掘特色资源, 形成特色基地

近年来, 我们始终坚持以特色基地建设为突破口, 以特色基地建设推进区域教研活动, 引导广大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立足学校和地方实际, 并筛选、挖掘一切可用的地方资源, 为学校特色基地的建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长效的资源保障。

(一) 校园科技创新特色基地

创造力是每个学生都具备的一种普遍特征, 学校在教育实践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是必要的, 也是可能的。校园科技创新特色基地的创设, 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开辟了通道。

1. 硬件环境保障

科技创新特色基地要有场地、设备、耗料等硬件, 我市的普遍做法是设立科技创新专用教室和科技创新作品展览室, 定期或全天候向全校师生开放。学生在科技创新展览室看到同伴的创新作品, 除了欣赏, 还能点燃心中创新的火苗。

2. 专业教师助力

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需要学校教师的积极引导。教师要通过课堂或兴趣小组活动, 引导学生主动发问, 启发学生主动质疑问难, 引导学生积极发现、解决问题, 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 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习惯, 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 等等。只有这样, 才能从根本上使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 提高他们的创造力。目前, 我市初高中已基本配齐综合实践活动的专职教师, 科技创新特色基地学校甚至有创新专业教师团队, 成立了校园科技创新研究所、校园发明家协会等学生社团, 教师们定期指导学生开展活动, 学校还经常邀请校外专家来校讲座、指导, 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3. 大赛评比推动

为更好地推动学校科技创新活动, 科技创新特色基地学校每年均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大赛及科技小论文评比活动, 在学校科技节期间进行优秀创新作品的展览和表彰。学校还积极组织优秀的作品和项目送县、市、省参评, 摘得了一个又一个大奖。

(二) 校园特色人文基地

浓郁的文化气息, 体现儒雅、充满人文色彩的校园, 会以一股强大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置身其中的每一个学生, 使之冶情、励志、好学, 感悟人生, 开启智慧。绍兴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是著名的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 是蔡元培、鲁迅、周恩来的故乡, 毛泽东主席称绍兴为“鉴湖越台名士乡”。这是一笔独特的人文资源, 为学校特色人文基地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 置身其中的中小学生, 也是受益无穷。目前绍兴市特色人文基地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进行了培育和建设。

1. 借历史名人之名, 培育特色人文基地

绍兴历史上名人辈出, 以历史名人命名的学校也多, 如建功中学、鲁迅中学、元培中学、秋瑾中学、越崎中学、马寅初中学等。因此, 围绕历史名人开展的特色主题活动是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独特资源和优势。

案例1柯桥区鲁迅中学是一所以大文豪鲁迅来命名的重点中学。该校充分挖掘鲁迅文化资源, 打造以“鲁迅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节活动品牌, 让学生充分享受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的滋润, 初步形成了具有浓郁的“鲁迅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该校鲁迅文化工程包括:

(1) 鲁迅文化节。在鲁迅文化节期间, 学生参观学校的鲁迅纪念馆, 观看由鲁迅作品拍摄的电影, 倾听鲁迅知识讲座, 表演鲁迅作品“课本剧”。

(2) 鲁迅知识讲座。邀请对鲁迅先生有研究的专家结合绍兴的风土人情, 向学生讲述鲁迅与绍兴的密切关系, 感受鲁迅先生伟大的思想, 进而激励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崇高品格。

(3) 鲁迅校本课程。校本课程“走近鲁迅”“留住鲁迅”已经成为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健全人格的传统德育活动的重要内容, 《鲁迅作品选读》则是学校适应新课改所开发的选修课校本教材。在鲁迅作品集体“退出”语文必修教材的今天, 编辑一本适合鲁迅中学师生使用的选修教材, 就显得尤为重要。

(4) 鲁迅特色社团活动。与“鲁迅”有关的社团有鲁中之声、鲁迅文学社、百草园等。

(5) “祭鲁”活动等特色活动。通过“祭鲁”活动, 可以将鲁迅精神深深地植入师生的灵魂深处。每年清明时节, 全体师生会聚在校园鲁迅广场, 感受“祭鲁”活动的庄重, 表达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

鲁迅文化工程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启迪了学生的心智, 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

在系列活动中, 学生看鲁迅、说鲁迅、演鲁迅, 创造了许多经典的剧目, 多次在北京、上海、海南、绍兴的四所“鲁迅中学”的联谊活动中演出, 深受好评。

作为鲁迅文化工程活动的延伸, 学校还在假期里组织学生开展拜访鲁迅研究专家、与名家面对面交流等综合实践活动,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陶冶学生的文学情操, 有不少学生在“鲁迅青少年文学奖”征文活动中获奖。

2. 借历史名人在校工作的经历, 建立特色人文基地

在历史上, 不少先贤、名流在绍兴办学讲课, 积淀出独特的名人效应。

案例2百年名校春晖中学, 创办于1908年。20世纪20年代, 一大批名师硕彦汇集白马湖, 比如蔡元培、黄炎培、黄宾虹、张大千、叶圣陶等来此讲学、考察, 推行新教育, 传播新文化。春晖由此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奠定了坚实的名校基础。有“北南开, 南春晖”之说, 春晖成为了中国教育的一颗璀璨明珠。

春晖校内完好保存着一批20世纪20年代的经典建筑, 记录着这所百年名校的历史沧桑。每当春晖开学之际, 作为进入春晖的学子, 上的第一课便是在学校、年级的组织之下去参观这些名人故居、校史陈列室, 去了解春晖的历史, 接受先贤精神的熏陶, 上好进入高中的第一堂德育课。

春晖将历史文化与新课程教学相结合, 指导学生对春晖先贤及其文化进行研究性学习, 有多篇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获省、市一、二等奖。学校还大力开发春晖校本课程, 与之配套的《春晖读本》, 主要汇集了春晖先贤的作品, 学生人手一册, 从而提升了学生的文学修养与文化内涵。

3. 借地方戏剧文化, 培育特色文化基地

绍兴是越剧的故乡, 许多学生从小听越剧长大, 耳濡目染, 能演会唱, 在校教师群体中, 喜爱越剧的票友也为数不少。借此资源, 学校成立了校园越剧社, 开设越剧欣赏选修课, 逐渐形成了地方戏文化基地。

案例3绍兴市高级中学成立了戏曲社团, 吸收了不少喜欢戏曲的学生, 指导教师由学校里对绍兴戏曲了解颇深的钟老师担任 (该教师为2012年浙江省高中地方课程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 所开的课就是“走进美丽越剧”。开课教师以自己深厚的戏曲功底, 通过在课堂上教唱腔、教念白,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越剧语言的柔和隽永的特点;通过对现场服装、盔帽的展示, 让学生近距离欣赏越剧服饰的丰富涵义;通过舞台表演的师生互动, 让学生理解越剧表演的内在美, 把唱、念、做等一系列专业程式用浅显易懂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和评委) 。学校还利用当地的剧团资源, 聘请了剧团演员定期指导。

(三) 校园特色小产业基地

校园特色小产业基地的建立, 必须立足于当地的主导产业。利用当地主导产业相关技术和资源优势, 帮助学校建立特色小产业基地, 可以为学生提供足不出校的实践活动机会。目前, 我市已有两种比较成熟的特色小产业基地模式:

1. 学校与企业合作模式

学校提供场地、学工计划、参与年级, 企业提供设备、原材料 (半成品) 和技术指导;学校适当向企业支付购买原材料的费用, 学生加工成品后归学生和学校自己支配。

案例4绍兴县平水镇中学地处“浙江省竹笋之乡”和“浙江省雷竹之乡”, 丰富的竹资源使竹制品加工发展成为这里得天独厚的优势。居民日常使用的晾衣架就大多出自当地的竹木工厂, 而晾衣架破损后很难再修好是一个经常困扰学校住校生们的烦恼, 通过参与竹木工厂体验活动, 学生可以亲自动手了解晾衣架制作的奥秘和维修破损的衣架。

通过前期准备, 学生在校办小工厂里通过挂钩制作、裤夹制作、穿线、固定包装、设计商标等环节直接参与成品衣架的生产过程, 感受到了劳动的幸福, 也收获了劳动的成果。不少学生在总结时都谈到:做一个裤架都如此复杂, 更何况宏大的物品了; 我们总是习惯了生活中的各种生活物品, 却缺少发现、探索的心;体验过这些, 我们还会把裤架随处乱扔吗?它代表的不只是一个物体, 更多的是制作者们辛勤劳动的汗水和心血……

2. 学校与经营户合作模式

学校提供场地和一些必要的经费, 经营户负责生产设备的投入和生产全过程的指导, 收益归经营户。

案例5学种草莓, 收获甜蜜。草莓是江藻镇地方经济的主要产业, 江藻镇中学多数学生的父母都种植冬季草莓, 可学生知道草莓的鲜甜, 对大棚草莓的生长过程却了解很少。在学校老师和该镇农技师的带领下, 学生走出课堂, 接受农技人员、农民师傅的指导。

学校平整出空置的土地, 搭建了大棚, 建立了草莓基地。七年级两个班级的学生, 在种植户和农艺师傅的带领下, 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草莓种植活动。学生参与整土、种苗、秧苗护理、搭建大棚、摘老叶、拔草与植株管理、草莓病虫害防治、小批量草莓采摘上市、对草莓的销量价格进行调查、大批量草莓 采摘上市、对所在村草莓种植面积与收益进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成果展示与总结评比等全部环节, 一个草莓生长周期下来, 不少学生成为了指导父母种植草莓的小行家。

(四) 校园特色环境基地

校园是教师和学生工作、学习的场所, 优良的校园环境, 可以给我们心旷神怡、美好的感觉。校园的绿化与美化是一本本活的教科书, 对学生是无声的陶冶和教育。尤其是那些经历多年积累所形成的校园环境, 更可以成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特色环境基地。

二、对综合实践活动特色基地建设实践的几点 思考

在综合实践活动特色基地建设实践中, 过程虽然艰辛, 但我们的收获同样沉甸甸, 值得思考和总结。

(一) 特色基地建设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依托区域特色和学校实际, 调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 进行特色综合实践活动开发, 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约活动成本, 又能收到较好的活动效果。同样是科技创新基地, 农村中学和城市中学各有不同:农村中学可紧紧围绕“农”字, 在农具的创新上大展手脚;城市学校可让学生在熟悉的社会生活环境中获取创新的灵感, 开展探究, 甚至可以利用高校优势, 开展一些实验项目。

(二) 特色基地建设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基地不一定大而漂亮, 关键是能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和空间, 学生才是基地的主人。要让大部分学生能参与进来, 没有学生参与的综合实践活动走不远、走不深, 更走不出特色。

(三) 特色基地建设要有一定的安全保障

特色基地主要以校为主, 即便在校外, 也要尽可能靠近学校, 最大限度地消除安全隐患, 同时也要节约时间成本。在整个活动过程中, 指导教师要始终把安全意识放在首位。如果某些具体的活动一定要走出校园, 一定要把组织工作做细, 确保学生活动的安全。

(四) 特色基地建设要课程化

特色综合实践活动要与校本课程、地方课程相结合, 积极通过学科渗透, 真正形成自己的特色; 积极整合学校传统活动, 形成基于主题活动、系列活动的课程化模式;积极渗透到诸如科技发明创新大赛这样的活动当中去, 以此促进特色基地建设的常态化发展。

(五) 以课题引领特色基地建设

以课题研究为载体进行特色基地建设, 扎实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不仅有利于特色基地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持续稳定深入地进行, 而且有利于把教师和学生组织发动起来, 增强教科研工作的吸引力和群众性, 促进教师教科研水平在普及中提高。

实践资源 篇2

一、实践目的这次实习的目的是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经验,向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方面的公司实战人员学习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操作,结合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领会掌握,融会贯通,并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我的实习分为两个部分:前部分是学习和了解公司人事管理工作的各种具体操作(招聘与录用,培训和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和人力资源规划等);后部分是在公司的人力资源部学习,从宏观上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流

二、实践时间

2013年11月 至 2014年2月

三、实践单位简介

遂宁市农科生态农牧有限公司,是由遂宁市果渣厂改制而来的,是一个集土地综合开发、饲料加工、牛羊养殖、牧草种植、活性炭生产为一体的绿色无公害生态养殖生产企业,下设养殖事业部、活性炭事业部、果渣饲料事业部和产品研发中心。公司充分利用北京汇源果汁集团遂宁分公司生产果汁产生四万余吨湿果渣、果核、果仁为基础,以果汁厂附近300余亩贫瘠之沟壑地为基地,进行优良的肉牛、羊饲养,优质活性炭生产,优质果渣饲料生产,把废弃资源整合利用,开发出优质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原味牛肉;清洁能源——沼气及有机肥沼液;纯天然植物饲料——苹果渣;环保原料——

果壳活性炭;优质的秸杆牧草等九大系列产品,形成了资源节约型、生态环保型的循环产业链,探索出一条农业生态养殖的发展新路。

公司创建于2007年6月,同年8月正式投产,现有员工50人,其中教授级科研人员1人,工程师3人,技术人员3人。下设蓬溪、射洪两个分厂,烘干设备采用直流涡旋加交流往复式方块多回路流程工艺,利用北京汇源果汁集团万荣有限公司所产生的果渣进行再利用,经过加工,生产出湿果渣、干果渣、青贮果渣、果籽、果籽油,果渣颜色纯正,气味清香。

随着经济发展,特别是苹果籽油和苹果膳食纤维对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有很大的利用价值。湿果渣、干果渣、青贮果渣做为养殖的饲料主要成分,已销往全国各地。

公司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精神,以“诚信、创新、业绩、和谐、安全”为经营理念,使公司不断发展壮大。

四、实践心得

为期四个月的毕业实习,我非常重视,也很认真。因为我们平时只能从课本上学习理论知识,能有这样的实习机会,当然就格外珍惜,希望能够通过实习学习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积累实践经验,为日后参加工作打下基础。

由于对民营企业性质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了解不多,认识不深。为了能尽快适应环境,更好地开展工作,我特别注重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坚持“向同事学、向书本学”的思路,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以弥补自身专业知识结构的欠缺和阅历短浅的受限。“三人行,必有我师”,企业中的每一位领导和同

事都是我的老师,他们的丰富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是我不断学习的源泉。为此,我积极向身边的领导、同事和前辈们请教,虚心吸取他们的宝贵经验,以他们的工作思路、言行举止、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为榜样,规范和纠正自己方法、思路上的缺陷。另一方面,通过系统地学习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民营企业党务管理实务等业务知识,努力掌握与企业主营桥梁工程业务有关的有关工作内容,熟悉工作流程。

这次实习经历让我发现,理论与实际的差距:其他专业的学生一样,刚踏上社会的我跃跃欲试,大有气吞山河之势,因为我平时学了好多好多的自己认为出去能用的东西。但后来实践发现实际上我们看的只是基本理论学,尚未具有发展潜力,未能容入企业。学校主要是通过学习,掌握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据了解人力资源管理业务范围将会愈来愈宽,专业分工也有细化的趋势,但人事行政、事务操作和战略管理在企业是少不了的。走进企业才发现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一要熟悉国家人事劳动及其他法律法规政策,二要掌握最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技术,三要具备战略家的某些素质,最重要的是能够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企业实际把学到的知识具体化。因为知识老化速度已加快,企业外部环境变化更快更复杂,到社会上继续学习才是理论与实际的最佳结合办法,大学课堂上学的都是理论知识,很多案例的分析其实也都不够真实,而且还会失去现实意义。工作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很多方案如果用大学的理论知识来做,最后都实行不通的,甚至会被全盘否定掉。

人力资源部其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以及对我的影响

一要有爱心:爱职业,爱员工、敬重领导。二要有责任心:认真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事无巨细,事事重要,事事都是责任。三要业务精益求精:时时、事事寻求合理化,精通人力资源管理业务,知人善任,用人有方,追求人与事结合的最佳点。四要具有探索、创新、团结、协调、服从、自律、健康等现代意识。五要树立诚信观念。诚信乃做人做事之本。

由于人的工作是最复杂微妙的工作,人力资源主任这个职位是对个人品性要求很高的一个职位,需要以积极的心态去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想成为一个合格甚至优秀的人力资源员工具备以下方面的素质:

(1)具备公正、忠信、坚定勇敢的意志力。相对来说,只有公正才可以做到无私,才能够客观地对人力进行评估、确定,在选拔、推荐、使用人才时坚持“唯才是用”的原则。还要具有坚定勇敢的意志力才能使自己在人力资源的构造过程和开展自己的工作中,承受来自于各方面的压力和挑战来坚持公正、忠信的原则。

(2)具备广博的社会科学知识。一方面可充分利用各种社会科学知识或方法。另一方面,一个人力资源的负责人同时要和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人员接触相处,广博的社会科学知识有助于提高对各种人才以及各类人才和不同层次的人才进行验核判别,也有利于人力资源建立广泛的社会关系,为建造单位或组织所需的人力资源库营造条件。

(3)具备实现人力资源有效管理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这些知识和能力包括:人力资源规划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手册设计的能力;职位分析和

绩效考核管理能力;薪酬与福利管理能力;人力资源开发、培训能力;人事制度管理能力。当然,作为人力资源经理还应具备组织能力、领导能力、表达能力、自信力(以及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兴趣或爱好)等其它素质能力。

当前农科人力正在深化改革,以强化科学管理,提高工作质量和办事效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真正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规范合理的、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组织管理体系。同时在工资制度方面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制,规范工资分配体系,加强岗位技能工资制的管理。

由以上几方面可以看出,人力资源部的职责工作及对员工的要求是全面的,在整个单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人力资源非常丰富,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宝贵财富,但是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状况,尤其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如何改善人力资源管理,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益,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已成为每一个企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因此我在农科人力学到的不仅仅是职业技能,更可贵的是学到如何先去做个正直、无私、博学的人。也为我今后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以下是我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的几点建议:

1、首先我们企业应该要树立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将人力资源管理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之中。

2、在激烈竞争的现代企业中,企业如果没有创新,就很难发展,即使生存也会面临危机。在管理上也是如此,企业通过不断地自我否定、自我超越,不断地扬弃来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3、人力资源管理要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建立多种形式的系统化的激励机制,重视精神激励。

1)目标设定方面不仅要体现企业目标的要求,还必须要满足职工个人发展的需求

2)物质鼓励是基础,但不是万能的,精神鼓励是根本,二者的完美结合才能使企业真正留住人才。

不知不觉实习四个月结束了,在这段时间真的很高兴,身上学了好多有关人力资源的知识,课外的知识。让我接触有关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内容,让我接触有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知识,这一个过程是很值得我回忆的。这几天专业调查和专业实践,所学到的和接触到的给人以启发,对我们这些在校大学生,对以后要从事的职业岗位进行全方位的了解,不仅是接触了解社会,更是提高自身的好机会,对适应社会是很有裨益的。

我觉得我还学到了团体合作的精神,因为有时候你做一件事时,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全部人一起合作做出来远远要比人一个人做要好。这是我在今次实习中得好最宝贵的一点。

有效整合课程资源的实践 篇3

一、课程预设

为了上好这节口语交际课,我先做了课前调查,让学生们对如何更好地了解我国各个民族各抒己见。最终,大家一致认为关键是要通过各种渠道去收集资料、梳理资料和整合资料,了解部分民族的历史、文化及风俗习惯。基于此,我将教学实践活动分为两部分,即课前准备和课中输出,然后分解任务,通过以下四个步骤(拟以班级为“家庭”)展开:第一步:寻“家庭成员”(收集资料);第二步:访“家庭成员”(交流整合);第三步:开“家庭会议”(讨论汇报);第四步:编“家庭小报”(展示成果)。

二、课前准备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提高活动效率,我们做了相应分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分别收集部分少数民族的资料,再集中进行梳理。

寻“家庭成员”(收集资料)。

接受任务之后,学生们寻找“家庭成员”的兴趣十分浓厚,积极地查找资料,有的去图书馆,有的上网查找……不到一个星期,大家就收集到了很多关于各自任务的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杰出人物等资料。资料图文并茂,许多平时没听说过的少数民族,在资料中也有翔实的反映。

访“家庭成员”(交流整理)。

学生们津津有味地阅读着搜集来的资料,完全沉浸在共享资料的喜悦之中,顷刻间,拉近了与少数民族兄弟姐妹间的距离。学生们为我们祖国大家庭中有这么多兄弟姐妹而自豪,也真心地祝愿祖国大家庭繁荣昌盛、幸福平安!

三、课中输出

为了创设轻松愉悦的环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我设计了学生们喜欢的主题班会情境,主题是“爱我中华”。

开“家庭会议”(讨论汇报)。

课上,我将汇报的话语权交给学生,由几位学生扮演民族村小导游,生动地向同学们介绍了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其间,我邀请了学校舞蹈队的学生表演维吾尔族舞蹈,穿插学生主持的有关民族知识的有奖问答等,在《爱我中华》的集体合唱中,完成了一堂别样的口语交际课。

以下是口语交际《介绍我国的一个民族》教学片段:

生: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生:全国56个民族,大家和睦相处,平等相待,共同创造着美好的明天。

生:民族大团结,友谊花盛开。

生:你们看,谁来了?

(学生模拟藏族献哈达)

生:我们来自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首先向你们献上一条洁白的哈达,表示我们的敬意和祝福。

生:“扎西德勒”(做献礼状)。

生:喜马拉雅山高又高,雅鲁藏布江长又长,布达拉宫金碧辉煌,藏北的牛羊肥又壮。欢迎你们来西藏做客。

齐:“扎西德勒”。

生:听了他们热情的介绍,我真想去西藏看看。

生:你先别急着去西藏,我带你到祖国西北部居住在天山下的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去看看,你知道是哪一个民族吗?

生:我想一定是维吾尔族吧!让我们掌声有请维吾尔族的小姑娘给我们来一段精彩的舞蹈。

生:大家欢迎!

(维吾尔族姑娘跳民族舞《达坂城的姑娘》)

生:同学们,今天我们还有幸邀请到了一位贵宾来参加我们的中队主题会。你们认识他吗?

(边上场,大家边齐喊“智慧老人”。“智慧老人”组织:出题—讲故事—答疑。)

生:在民族大家庭中,汉族人口最多,历史最为悠久。

生:汉族的文化也非常灿烂,请欣赏钢琴演奏——汉族儿歌《小竹马》。

(钢琴演奏《小竹马》)

生:56个民族,56朵花,朵朵都属我中华。

生:我们是炎黄子孙,中华儿女。

生:我们拥有富饶的国土,辽阔的海洋。

生:我们有一颗共同的心脏——

齐:北京。

生:我们同在五星红旗下,幸福成长!

生:祖国啊母亲,各族儿童热爱您!

生:衷心祝福您!

齐:祝福您——昌盛,富强!

生:请听诗朗诵《爱我中华》。

(齐诵《爱我中华》)

生:同学们,让我们尽情地唱吧,跳吧!

生:共同祝愿伟大的祖国——繁荣富强、幸福平安!

生:各族人民团结一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集体表演歌舞《爱我中华》)

编“家庭小报”(展示成果)。

这样的口语交际课,学生们拓宽了民族文化的知识面,对民族大团结有了更深的认识。学生们商定并推选了几个同学编辑一份手写手绘的《七彩民族村》小报,这几个同学分工明确,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从纷繁的材料中选取了一些精彩有趣的内容,如:有趣的名称、节日的来历、多彩的习俗,编出了一份集知识性、趣味性、体验性、情感性于一体的手抄小报。这份小报现在还在教室的外墙上,每天都有很多小朋友来阅览。

四、课后思考

在上述活动中,学生各司其职,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体验到了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快乐。在口语交际的输出过程中,因为有了前期的充分准备,所以大多数学生主动表达的愿望强了,与人交往的能力也提高了。这次活动,将口语交际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结合,引领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充分利用生活资源、网络资源和情感资源,借助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实现了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较好地达成了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挖掘文本资源实践读写结合 篇4

一、优化课堂设计,开发课本写作资源

课文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思维拓展空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作热情。教师可以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及时地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

1. 从优美词句入手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品词析句,但有时这种品味仅仅在于让学生读通读透,其实更应该在指导领会欣赏的同时体悟写法的妙处,让学生能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

如教学《林海》一文中的“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一句时,我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你能运用这种手法描述一种事物吗?根据学生水平,我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水平较高的学生要求表达准确并从字里行间渗透出自己的某种情感;水平中等的学生围绕一个中心,说几句连贯的话;水平较差的学生用拟人的手法造一个句子。由于给学生们提供了有效模仿与借鉴的对象,在练习中,学生不但掌握了拟人的手法,而且学会了如何在记叙中用具体的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

2. 从典型段落入手

模仿才能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借助范文指导学生进行仿写,是小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是帮助他们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的一座重要桥梁。仿写又可分为局部仿写和全文仿写。在三四年级语文教学中,语段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写好“一段话”显得尤其重要。我们可以从课文出发,让学生“学别人的文章,说自己的话”,进行片段仿写,重点培养学生写一段话的能力。

《荷兰的花》一文的3~5节运用“总一分”的写作手法介绍了荷兰人的最爱——郁金香。这种先总体介绍,再分别具体描述的写作手法,对于学写作文的小学生来说,有很强的示范性。教学此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自由地谈谈读了这一自然段的感受。接着,教师趁热打铁进行拓展:“回忆一下你所了解的一种植物或某一个景点,先用概括的语言介绍一下它的最大特点,再试着用具体的语言描述一下。”通过这样的方法,让这种总分式的段落表达形式在学生们的心中生根。

3. 从故事结局入手

“言虽尽,意未穷”,不少课文的结尾就是如此,留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教师如果能顺势进行引导,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想象与推测,来续写故事,进行想象练笔,让他们思维的火花完全迸发,表达的欲望完全点燃,那么我们将会惊奇地看到学生的“编剧”才能。例如《赤壁之战》一文的结尾是曹操打了败仗,仓皇逃跑了。课文至此,戛然而止,给我们留下了无穷的遐想。曹操大败后,会对他的部下说什么呢?他的部下当时会有什么表现?这是很好的写作素材,可以让学生打开想象的翅膀,进行续写。

二、形式多样训练写作,有效提高阅读质量

写作能让学生对各类情感有一种亲身的体验,能将学生与作者之间的距离缩短,有利于学生体会作者的心情及其借助文章想要表达的思想等。在阅读文章时,教师应激发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

1. 以扩写训练培养学生想象力

在课文中,有些段落会叙述得比较简单。对于这样的段落,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运用所积累的知识进行加工,作适当补充,使之成为一篇内容充实、描写具体、结构完整的文章。例如教授《母鸡》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母鸡对小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教师就让学生进行想象说话练习,教师先给出情境:“母鸡听到什么东西响了一声,立刻警戒起来,咕咕地警告鸡雏,好像在说……”学生们马上就能回答:“它好像是在说,快过来!快过来!孩子们,有情况!危险!”课上运用这样的想象写话练习,能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2. 以读后感训练影响学生人格发展

学生在学了人文内涵丰富的文章之后会思绪万千,引起感情共鸣,这时他们会感到有话要说。教师可顺势让学生写读后感,为他们提供发表感想的平台。学生在情感宣泄的同时,也经历了一次写作锻炼,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情和理解。

如教授《享受心安理得》一文时,我问学生:“学了这篇课文,你读懂了什么?”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如果能做到随时随地地为别人着想,那么自然能心安理得地享受他人给你带来的好处。”我接着说:“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人或什么事?不管是你身边的,还是你所知道的。请你把自己想到的内容与课文联系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学生通过读后感训练,进一步深化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只有随时随地为别人着想,才能享受得心安理得。

3. 以改写训练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

改写课文是一个极富诱惑力的练习方式,不仅激活学生思维,使读写有机结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愉快地学习语文。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特点进行此类训练,让学生进入课文角色,改变人称,改变体裁,想人所想,说人所想,写人所想。如教学《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后,学生对爬山虎这种植物的生长等情况有了较全面的了解。这时,我指导学生以自述的形式,运用课文中的语句或表达方式,对文章进行改写,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名学生写道:“大家好,我是爬山虎的脚。我生长在爬山虎的茎上,如果你仔细看,就会发现茎上长叶柄的反面有六七根细细的丝,这就是我。我刚出生的时候,跟爬山虎的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色的。经过风吹、日晒、雨淋,我就会逐渐变成灰色。”在改写过程中,学生不仅更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了作者的情感,还能够多角度、有创意地改写课文,从而获得思想启迪,享受阅读的乐趣。

中国资源税费理论与实践 篇5

中国资源税费理论与实践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我国矿产资源税费制度的演化历程,分析了现行资源税费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的.客观条件及其对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影响,提出了矿产资源税费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

作 者:王广成 WANG Guang-cheng  作者单位:中国煤炭经济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山东,烟台,264005 刊 名: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NA COAL ECONOMIC COLLEGE 年,卷(期): 16(2) 分类号:F812.424 关键词:矿产资源   税费制度   改革   政策建议  

实践资源 篇6

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专门场所。本文对综合实践基地课程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结合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和结构,提出了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策略与活动实施模式,提升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实效,促进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基地 课程资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体制改革要求提出,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加强中小学校外活动场所建设[1]。为落实国家教育的方针政策,各地建立了许多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积极推进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实践基地创办于1983年,是以广州市高中学生的劳动技术教育、初中学生的人民防空教育为主,兼有消防安全、国防教育等项目的综合实践教育基地。综合实践活动基地作为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阵地,教育的核心应体现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活动后学生的思想、认识转变方面。而加强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课程资源开发,是提升综合实践活动教育实效的关键。

一、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课程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主要集中于实施背景、基本定位、特征、价值取向、主题设计、教学结构与模式、课程管理、师资、评价等方面[2]。这些方面的研究比较好地解决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但目前对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研究不多,利用基地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在不断探索之中。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实践基地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课程设置不合理。由于基地教育的特殊性,许多实践基地开展的活动存在走过场的现象,开展活动的形式比较单一,不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二是专业教师匮乏。由于教育发展的不均衡,许多实践基地的人员只忙于应付日常的管理工作,许多基地还没有稳定的教师队伍,没有专业的教师,难以开发出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活动课程。三是课堂教学方式呆板、不灵活。没有互动性的课堂,教学实效性比较差。新课程指导下的综合实践活动,更关注教学策略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更注重面向全体学生,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因此,想方设法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并且注重课程的开发,是增强综合实践活动成效的关键。

二、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是指用于开发、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素材,按照课程资源的来源分为生活资源、学科资源、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是专门供青少年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场所,有专业的教师,有满足各种教学活动的专用场室等。结合实践基地的课程资源可分为基地项目资源、自然环境资源、师资资源、场馆资源等。学校组织课题小组,申报了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研究项目“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研究”。课题组经过深入研究,提出基地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策略应该是以基地项目和场馆为中心,以活动领域、活动主题、探究问题为核心,以基地教师为主导,突出实践、体验特色来进行课程开发。

1.加强社会资源的整合,促进课程开发

外部的支持和内在的改变是学校组织变革的动力,而发展组织内部自我更新的能力尤为重要。在广州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实践基地营造氛围,积极整合各方面的资源,促进广州市有关部门合力打造为广大青少年学生服务的校外实践活动基地,使广大中小学生受益。在创建综合性、示范性基地的过程中,先后与广州市人防办、司法局、市公安消防分局、公安交警支队、禁毒委、环境宣教中心等在我校共建了广州市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法制教育、国防、消防安全教育、环境教育、科技教育等6个基地,创造了“合力联动、综合育人”的成功经验,并被全国各地推广。

通过整合多方资源,进一步加强基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渠道,学校建设“应急避险技能训练基地”和“防震减灾科普基地”两大基地,并利用基地资源,不断开发校本课程,采取实践与体验式教育方式,使每年约8万名学生得以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使在普通学校无法实施的实践课程可以在我校基地得到有效开展。

2.加强校本课程资源的利用,组织课程开发

实践基地有30万平方米的校园面积,依山傍水,树木茂盛,鸟语花香,有着丰富的动植物种类与生存环境,有独特的资源和条件。结合学校自然环境资源和师资力量,可以开发环境教育、农业科普等实践课程,包括环境小使者、树林生态考察、作物识别、药用植物识别、生态瓶制作、水质调查、环境因子调查、野生花卉考察等。学校已经有劳动技术教育、国防教育、法制教育、消防安全教育、科技教育、环境教育等实践项目,这些项目内容丰富,并且紧密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践,实践基地要结合项目实际,研究项目的课程内涵和开展活动的方式,开发多个专题的课程,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例如劳动技术教育已有的体验性课程包括:生产劳动实践、野炊实践、花卉嫁接、作物栽培实践等。

3.加强活动主题研究,组织课程开发

毋庸置疑,许多实践基地比较注重项目、内容的科学性、参与性和趣味性。由于外在环境的影响,青少年的自我发展、认知水平都在明显提高。单纯地让学生“走马观花”参观科普展品的形式,已远远不能满足青少年的需要,相反会让学生产生散漫、逆反的心理。为了增强实践基地的育人效果,加强活动内容、主题和目标设计,并加强德育实践和德育渗透,尤为关键。例如,实践基地综合实践课程《现代农业》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以活动为中心,通过确定主题、主题探究、参观实践、分享交流等让全体学生亲身体验现代农业的发展技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发探究性的课程和研究性学习,探究性的课程有现代农业调查、树林生态考察、花卉栽培、土壤考察、植物压花等。研究性学习则与农业、环境、科技紧密结合,并从学生自身的需要和兴趣出发,开发有机农业探究、基地周边水质调查探究、基地鸟类调查等十个课题。

三、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与课程结构

综合实践基地应根据自身实际,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探究综合实践教育活动,并使其常态有效地实施,加强基地与学校互动[3]。学校要保持教育的生命力,必须坚持定期组织开发实践课程,才能够满足青少年学习的需要。我校主要以组织课题研究方式促进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1.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是超越学习书本知识的局限,要求学生从生活、社会现实中提出问题,围绕人与自然、人与他人或社会、人与自我、人与文化等方面,自主提出活动主题,并深入自然情境、社会背景或社会活动领域,开展探究、社会参与性的体验、实践等学习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是开放性、研究性、实践性和体验性,强调以“四大领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文化为主线来开发主题活动[4]。学校结合工作实际,遵循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面向生活、注重实践、特色引领、培养素质。通过组织学生在实践基地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整体认识,发展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课程的体系

实践基地的活动主要围绕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具有实践性、体验性、教育性、创新性的特点。学校课程结构由三大领域(基地德育实践课程、基地基础性实践课程及基地拓展性实践课程)组成。课题组成员创新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学校、教师、家长的资源开发课程,促进学校教育工作可持续发展(表1)。

四、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成效

多年来,实践基地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指导思想,坚持劳动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方法,有效组织了课程资源开发,探索和实施社会实践活动(学农、军训、人防教育)、科技夏令营、专题教育等活动模式,形成了完善的基地课程体系。

1.形成基地特色的教育模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教师具有明确的课程资源意识,凡是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课程资源,教师都应该利用一切手段,想尽一切办法灵活加工转化,使之应用到综合实践基地课程中。参与基地学习的学生是不同的,而实践基地资源是丰富的,所以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方式也应是多样的。通过不断摸索和实践,组织开展的模式为“政府为主导、基地为载体、公益性为原则、活动主题为引领”的各项综合实践活动,操作性很强,学生参与积极性高,教育成效显著。通过开展学农、军训、人防教育、科技夏令营等活动,达到了丰富学生生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

2.促进校本课程的多样化开发

实践基地充分利用基地资源开发课程,比如在学农综合实践活动中,实施了“三大”领域、模块教育,努力将科普教育与农业劳动实践、生命安全教育、环境科普教育、农业科普教育有效融合,设计了七十多种科普实践类课程,构建了具有实践特色的课程体系。实践基地专门安排教导室负责教学科研工作,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效推动了综合实践活动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加快教师专业发展

一是教师课程意识显著增强。教师从过去只关注教材、依靠教材,到后期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需求,能够站在课程的高度,主动开发课程资源教材,课程意识明显增强。二是教学模式由单一向个性化、多样化转变。尤其在研究性学习和劳动技术教育等学习领域整合方面有了明显的突破,在劳动技术教育中加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已被教师熟练应用。三是教师的指导效能有了显著提高。教师的指导策略由过去偏重活动形式、学生活动方案、活动过程与阶段的落实,到加强了活动方法、教师指导(适时、适度、适当)、活动过程中的具体细节指导。

总之,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青少年素质的重要途径。加强实践基地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开发实践基地课程,是提高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关键。在实践基地开发课程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吸收、借鉴、运用多学科知识和相关理论,整合学校、基地、社区各方面教育资源,积极探索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途径、方法和策略,建设示范性实践基地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 田景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述评[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6(6).

[3] 刘根华.试析中职学校德育管理模式的问题与应对措施[J].职业教育研究,2008(6).

[4] 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实践资源 篇7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 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在现实生活中, 那些看似平常的幼儿所依托成长的本土资源, 与幼儿的生活必然发生紧密的联系, 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切合幼儿“真实的生活世界”主题活动的“主题”, 可以成为幼儿主题活动“主题”的首选。教师应扎根于幼儿生长的真实生活环境中, 关注幼儿的生活经验和精神世界, 充分从本土资源的角度来思考、挖掘幼儿主题活动的“主题”, 充分利用本土资源来丰富幼儿主题活动。

在教学中, 虽然主题来源 (本土资源) 确定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就能很好地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 教师在主题活动中必须搭建一定的脚手架, 帮助幼儿找到一个明确的着眼点, 简化纷繁复杂的信息, 排除干扰的噪音和信息。在本土资源中梳理出有用的、有效的信息资源, 用电影资源来做脚手架尤为合适。借助电影资源的目的是在幼儿主观认识事物的基础上, 运用技术手段去掉与幼儿主题活动无关的、多余的、干扰的、纷繁复杂的“噪音”信息, 有意识地集中再现与主题活动有关的有效的信息, 建设性地对主题活动的某一或某些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重新解构与分析, 用新的视角 (或角度) 来重现主题活动中已有的信息内容, 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主题活动的内容或参与主题活动, 从而使其更好地进行学习。但需要说明的是, 电影资源只是幼儿主题活动的重要辅助资源之一, 教师应恰当地应用, 才能使教学更有效, 不足或过度应用都是不可取的。

● 提升基于本土资源和电影资源的幼儿主题活动的六大策略

基于五年来的实践与研究, 笔者探索出了提升基于本土资源和电影资源的幼儿主题活动的六大策略。

1.兴趣策略

兴趣包括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直接兴趣是指幼儿对活动或事物本身的兴趣, 间接兴趣是指幼儿通过活动, 不断获得求知的过程充实和成功欢乐, 进一步引发探究或求知的欲望。直接兴趣, 从某个角度来说, 是幼儿的一种生命本能, 一种“不自觉”。教师的一个很重要的使命, 就是促使幼儿由这种“本能”的、“不自觉”的直接兴趣向“意识”的、“自觉”的、“内在”的间接兴趣过渡或转移。事实上, 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是可相互转换的, 有时甚至是互为一体的。因此, 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本土资源中发现并提炼出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主题”, 使之较好地适应和满足幼儿学习的直接兴趣, 且教师在选择、设计、加工电影资源时, 围绕主题活动的目标, 至少设置一个或两个使幼儿非常感兴趣的片段或场景, 将有趣的内容作为活动中的亮点或闪光点, 轻松启发、培养和激发幼儿学习的间接兴趣, 使得本土资源和电影资源能够真正互为融合和有机补充, 使幼儿愉快地学习。

2.衔接策略

衔接不仅是指电影资源片段、场景、内容本身有很好的直接衔接, 同时也包括电影资源与教师配合的衔接, 也就是在电影资源的制作过程中, 要根据主题活动的具体需要, 有意识地留有与教师用于设问、启发、比较、拓展等的衔接接口, 以便教师能够借题发挥, 使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环环相扣, 使幼儿把注意力自然而然地从电影资源中转移到师生互动的活动上, 使得幼儿及时参与的兴趣得以发挥和延续。

3.时机策略

幼儿的兴趣来得快, 消失得也快, 教师要抓住幼儿兴趣的最高点, 不失时机地把幼儿最感兴趣、要看、要听、想知道的东西, 适时地呈现在他们面前, 以保证幼儿思维的流畅性, 使幼儿的兴趣和思维得以联贯、加深、延续, 引导幼儿拓展兴趣, 并使他们能够从中获益而生成活动。

4.启发策略

在本土资源的选用和电影资源的使用上, 教师都要为幼儿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 (包括师幼共同挖掘有价值的符合幼儿实践与创造水平的问题) , 使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不断发现问题。

教师不管使用何种资源、技术、手段、方法组织教学, 都仅仅期望其作为一个有效的“预设”, 帮助自己进一步捕捉到“生成”教育活动的契机, 其目的都是进一步促进幼儿主动地学习、思考、合作、探究和发展, 而不是为资源而资源, 为技术而技术。

5.鼓励策略

教师要在主题活动中鼓励幼儿敢于思考、敢于尝试、敢于选择、敢于创造。当幼儿完成某一挑战任务后, 教师应逐步增加挑战的难度, 给幼儿创造迎接新挑战的机会。只有这样, 幼儿才会对活动产生新的激情, 活动才能进一步延展和深入, 幼儿在“看到”自己的胆量和勇气时, 会由衷地为自己的进步感到骄傲和自豪, 从而增强自信心。

6.个性化策略

教师要尊重、接纳个体差异, 允许和鼓励幼儿有不同于他人的富有个性的观念、兴趣、学习方式、表达方式, 调动幼儿个性化的智力、情感、思维、意志、方法来参与主题活动, 以慢慢地促使幼儿的智能特点和意志品质从优势智能领域向弱势智能领域进行渗透和迁移。

● 六大策略的应用剖析

笔者通过将本土资源和电影资源相融合, 再把优化和提升幼儿主题活动的六大策略有机地渗透到多元智能活动的四个能力层次来具体指导实践, 让幼儿在新的主题环境中去体验、去感受, 促进他们对事物认识的兴趣、思考、对比和理解, 调动他们参与相关活动的积极性, 使幼儿的多种智能得到激活或催化, 进而丰富和发展幼儿的多元智能。

1.智能感知层次

笔者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在主题教育活动中的作用, 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等多种感官来实际接触和体验周围的事物, 激活幼儿的各种潜在智能, 使他们能初步感性认识周围事物的多种特征。

围绕“潮汐现象”这一话题, 笔者利用厦门独特的本土资源, 组织“到海边游玩”的幼儿户外活动, 带领幼儿深入到轮渡码头、海边沙滩、渔船避风港等地, 通过参观、体验和实践等具体的行动来亲近大自然, 使得幼儿在原有生活的基础上再次观察、感受和体验潮汐现象, 以及周围事物的变化;鼓励幼儿利用海滩上的自然物品制作打击乐乐器, 来发展幼儿的自然观察智能、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等。

2.智能认知层次

笔者通过构建相关的数字化电影资源, 让幼儿借助特定的看、听、说、析等多种方法, 再次与他人、事物、事件接触, 使幼儿能够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理性地提升自己认知的情感, 促使幼儿将自身已有经验进行进一步整合提炼, 更好地认识、调节并强化主题活动的内涵, 激发幼儿自身多元智能的发展。从智力发展的角度看, 这一阶段是儿童思维开始发展的时期。而思维是对事物的间接反映, 它是以知识经验为基础的。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 幼儿才可能对有关事物进行思维和想象。

在“有趣的潮汐”的课堂活动中, 笔者借助短片, 组织幼儿辨析潮汐现象;通过电影资源这一技术手段, 运用蒙太奇的手法, 使影片着重集中再现那些相同事物在退潮和涨潮不同环境下所表现出的显著区别和不同特征的画面, 让幼儿更好地比较、辨别涨潮和退潮。借助影片的有效展示和对比, 再现那些最容易记住的、印象强烈的、带有情绪色彩的画面, 能给幼儿提供具体的、丰富的、可思考的、可供想象的体验和刺激, 增强幼儿自我表达、参与交流的欲望和能力, 发展幼儿的语言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及自然观察智能。

3.智能发展层次

经过上述两个智能层次的积累, 教师在这个阶段可将主题活动的主要目标定位在发展幼儿的“智能与知识”相辅相成的关系上, 使幼儿具备通过讲、做、画、配、赏等多种途径来表达自身理解的周围世界中比较隐蔽的因果关系, 并能根据周围事物的属性进行概括分类的能力, 为互动式的思辨作必要的铺垫。

在“有趣的潮汐”的区角活动中, 笔者设置了语言智能活动区, 让幼儿讲述盒子上贴的照片的故事 (照片内容是幼儿“到海边游玩”的户外活动情境或影片中的截图) ;设置了数理逻辑智能活动区, 两人为一组, 一人发号涨潮或退潮指令, 另一人移动航标灯所能观察到的刻度变化, 轮渡边上的渡船浮桥桥面的变化 (桥面的倾斜度) 等;设置了视觉空间智能活动区, 提供相应的沙子、带棒的小鸟图、水、石头、带棒的小人图、小脸盆等物件, 要求幼儿构造出退潮时的情境;设置了身体运动智能活动区, 鼓励幼儿5~6人为一个小组, 充分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来表达退潮或涨潮时海水的情境;设置了绘画智能活动区, 鼓励幼儿将看到的“退潮或涨潮”情境画面, 以自己的理解描绘出一幅幅充满童趣且主题不同的绘画作品;设置了音乐智能活动区, 让幼儿自主组建潮汐乐队, 模拟并击打出退潮或涨潮时海浪的声音。这些多元智能的区角活动, 使幼儿参与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也激发了他们全面发展的兴趣。

4.智能运用层次

在这个层次, 笔者主要发展幼儿的大局意识、集体意识、协作意识、指挥意识和协调意识, 让幼儿通过参与团体性质的运动或游戏, 不仅具有意识到自己的内在情绪、意向、动机、脾气、欲求以及自律自知自尊的能力, 而且具有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向、动机及感觉的能力, 学会辨别并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从而有效促进儿童人际智能的发展。此外, 前三个智能层次的积累, 让幼儿对主题活动的内涵理解得比较深刻, 并有很强的创造和表现欲望, 在多样化的表现与表达方式中, 幼儿综合发展了多种智能, 也能更加自信地有所作为。

在“有趣的潮汐”活动中, 笔者将活动目标主要锁定在幼儿自编的“有趣潮汐”舞台剧上, 以激发幼儿分工、协作、角色扮演和情境创作的欲望和能力, 让幼儿尝试用自身或同伴的肢体语言、口头语言、空间感、时间概念等来模拟“有趣潮汐”的情境。

利用社会资源丰富校外实践 篇8

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办,北京市朝阳区教研中心与垂杨柳中心小学承办,太阳谷基金会协办的“利用社会资源,丰富学生校外实践”,中美“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在北京举行。研讨活动中,垂杨柳中心小学五年级55名学生与来自朝阳区十几所小学的教师,共同体验了中美教师不同风格的授课活动。美国教师设计的课程,让学生通过使用触觉、嗅觉、听觉、视觉、味觉五种感官,体会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教师将学生分为“水、树、泥土”三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自然资源的状况,在潜移默化中体会人与地球、环境应如何互利共生,并思考该如何去做。中国教师准备了“触摸大自然”的教学设计,先后带领学生来到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分成课题小组开展主题为“触摸秋天“”触摸冬天”的实地调研活动。教师还让学生按照由科学、品德与社会、美术、音乐等各科教师联合制作的课程学习单进行自主活动。最后,各小组交流共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体会。

合理整合资源实践语文备考 篇9

一、巧妙链接,实现文言实词和成语积累的组合

文言实词的理解是读懂一篇文言文的基础, 一篇文言文读不懂, 经常是因为几个实词的阻碍。重要的文言实词有几百个, 如果各个击破需要大量的时间,而且单独的记忆,效果也不好。成语是在语言发展过程中, 对某些意思的言简意赅的表达, 很多成语中保留着重要的文言义项,如《核舟记》中的“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中的“比”字学生难理解记忆, 这时结合成语“比肩接踵”,学生便很快地理解比的意思是“并列、靠近”。《口技》文中“人有百口 , 口有百舌 , 不能名其一处也”的“名”字的意思和成语“不可名状”的“名”字义项完全相同。考试手册中规定的大部分文言实词的某一义项都能找到与之对应的成语, 备考中, 把文言实词的掌握和这些成语的积累结合起来, 一起突破,既积累了实词的意思,又增强了对成语的理解。

二、品味赏析,实现诗歌鉴赏和名篇名句的组合

很多时候, 培养诗歌鉴赏的能力就是知识讲解之后大量的鉴赏模拟题, 名句积累就是学生背诵, 有时意思都不甚了了。与其这样,不如对那些千古流传名句的诗歌进行细致的赏析, 在鉴赏的同时识记那些名句,通过对诗歌的整体理解,既掌握了鉴赏的方法, 又加深了对名句的理解, 背诵也就水到渠成了。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历来为人所称道,“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备受出卷者的青睐, 但这首诗作值得玩味和鉴赏的地方何止这两句。因此完全可以借用这首诗让学生明白诗歌中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卒章显志的写作特色,也可以让学生对山水田园诗语言的清新自然和意境的恬淡清幽有初步的认识,更是对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的真切感悟。有了这样的知识储备,学生对以后的这类诗歌学习和运用也许会更得心应手。

三、精讲精练,实现基础知识和语言表达的组合

在阅读中, 有时学生理解了文章的意思, 却由于语言表达失误而失分。翻译文言句子时也抓住了关键词, 但翻译的句子却不够顺畅,甚或有语病,逻辑不通。学生写作中的标点不当、用词不当、病句、行文随意、不加修饰等也常常让人头痛不已。实际上,我们可以把这些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语言表达训练结合起来, 甚至可以把学生练习或作文中一些问题整理出来,编成题目训练。让学生注意表达的准确性、流畅性,意识到自己的一些低级错误, 看看这些表达还可以怎样改进,为了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还可运用哪些修辞、句式、手法等。比如加强学生的修辞的训练,同样是校长找犯错误的同学谈话,如果写成“她一而再,再而三地‘犯规’,最后荣幸地受到校长的‘亲切接见’。”将本不应该用于批评教育学生的词语“犯规”、“亲切接见”用在句中,既诙谐又风趣; 同样是写课业负担的加重, 将直白的直接陈述改写成“书 ,一叠叠堆起来 ;书包 ,一天天重起来;眼镜,一圈圈厚起来。沉重,沉重,沉重。”这样的语句更优美形象。这样的组合,不仅可以促进基础知识的掌握,形成良好的表达能力,还可以使作文写作更规范优美。

四、拓展视野,实现阅读与写作的组合

试卷中的现代文有很多美文,无论写作内容还是思路、手法都值得参考借鉴。在训练考点、形成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同时, 完全可以利用这些文本拓展阅读视野,积累写作素材,学习写作思路,领悟写作规律。比如试卷中出现《父亲的植物学和《父亲》,两文同是写父亲,但在写法上有很多的不同, 前文作者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写出父亲的想法和行为在一般人看来是怪异的, 但实则是为了赞美父亲, 肯定父亲的做人之道; 后文的作者则是平铺直叙地讲述了重病的父亲为了治疗女儿的青春痘宁肯自己不治病也要满足女儿愿望的故事。我们完全 可以对照 这样的思路, 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写一篇父母亲的作文。另外,试卷中出现的众多人物、事件,还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为周庄卖画》里为保住周庄迷楼毅然卖画的学者冯骥才,《尘世天使》里那位心灵雪白,满怀爱意的孤苦的老人,《这个星球有你》中甘愿放弃自己的工作去西部义务支教的彭先生都是绝佳的作文材料。我们要用好这些文本, 同时提高现代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的水平。

五、谈古论今,实现文言阅读和作文拓展的组合

试卷中的文言文阅读材料承载了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我们看到一个个血肉丰满的先贤圣哲, 还见识到各色人等在历史舞台上的演出, 朝代更迭的兴衰变化, 更让我们知道了古今得失, 这些对于作文思维的拓展有很大的帮助。在完成文言文本身的阅读内容后,我们可以让学生谈谈对这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从中领悟到些什么; 还可参照相关文章加深理解, 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写作思路。完成节选于《世说新语·雅量》的阅读后,了解了谢安在面临危难时表现出的处变不惊和临危不惧的雅量; 再去读读《王文正在相府日》,知道雅量有时是对他人的宽容和理解,不斤斤计较;再去读读《有一种雅量叫做容人》,让学生去发表自己的看法,让他们的思维更宽展些, 联系起来看待一个人物,一个事件。这样的组合, 无论对学生的作文材料的积累,写作情感的积淀,甚至是做 人都是极 为有意义的。

六、拓展视野,实现写作与材料的组合

在写作教学中, 我们常常为引导学生克服作文中的假大空现象而绞尽脑汁。一些学生因为难为无米之炊就编造一些故事,虚构一些凑巧的情节;还有的学生为了表现思想上的高大而无病呻吟,刻意拔高;也有的学生作文内容空洞, 追求华丽之风。学生事例的贫乏,情感的荒凉每每让我们摇头感慨。有时不能 单纯责怪 学生的懒惰,课业负担的繁重,升学考试的压力已 经让他们 喘不过气来, 他们对于很多的人物和事件都是概念性的,抽象笼统的。对人物生平和事件细节的不具体把握让他们的情感匮乏,成为无源之水。实际上,我们可以在作文指导或讲评时提及一些适合于作文的人物和事例,提供一些文章篇目, 让学生自己去读,有意识阅读一些材料,完成具体的积累, 使人物和事件更丰满细致些,悟出写作之道。比如写作“悄悄地提醒”的作文, 我们可以提供这样一些人物及事件: 简·爱与罗切斯特,史铁生与母亲, 王嘉鹏与空难等等,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去发现他们和自己的学习生活的关系, 领会这里面关乎个人的成功与努力密切相关, 从中找到写作的源泉, 从而指导自己的写作。让写作和阅读互相促进, 认识事物的角度会更加宽广,又反过来促进写作。

淮钢特钢资源循环利用实践 篇10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建设投入少、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江苏沙钢集团淮钢特钢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淮钢”) 作为“全国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和“江苏省循环经济百家试点”企业, 在推进节能减排、打造绿色企业、建设生态文明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利用先进装备和技术实现节能减排

淮钢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 “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 围绕结构调整、配套完善、节能降耗、环境治理, 加大科技投入, 公司于20世纪90年代从国外引进了一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超高功率电炉、连轧短流程生产线, 成为全国中小钢铁企业最早引进的全新全配套的现代化短流程生产线, 实现全连铸→热装/热送→全连轧, 铸坯热能得到了有效利用, 吨材重油消耗下降12 kg, 在该电炉上采用节能型铝合金电极横臂代替铜钢复合横臂, 并采用了负荷控制技术, 年节约用电1 000万kWh以上。

淮钢根据冶炼优特钢对钢水高纯净度的要求和大幅度降低电炉炼钢能耗的设想, 组织“铁水热装”新工艺攻关, 经过半年多的探索, “铁水热装”成为可操作的生产工艺, 仅电费一项每年节约成本1 200万元。

淮钢开展“低纯度氧气在超高功率电炉上运用”技术攻关, 每年节电1 200万kWh, 实现年综合经济效益超千万元, 此项技术目前已在全国推广。

“十五”期间, 淮钢在高炉改造中, 引进俄罗斯卡鲁金热风炉技术, 该技术应用使同类型高炉配套热风炉体积减少1/3、个数减少1/3、节约投资30%, 而且煤气燃烧充分、热效率高、风温高。

2008年5月, 在电炉大修期间, 对电炉除尘系统进行综合改造, 采用热管技术, 回收电炉炼钢除尘烟气余热, 将热管技术和除尘技术有机地集成为一体, 成功开发了既能治理电炉烟尘又能回收高温烟气余热的“电炉负能除尘技术”, 回收蒸汽17 t/h, 年节约标准煤可达1.2万t, 实现电炉负能除尘。

淮钢目前正组织实施烧结环冷机低温废气余热回收进行发电。以前这部分废气除少部分烟气余热回收作为预热点火、保温炉助燃空气以降低燃料消耗利用外, 大多数直接排掉, 既浪费了废气中的热量, 又造成了粉尘污染和热污染。通过回收利用原放散的低温烟气, 供双压余热锅炉, 所产蒸汽供应纯凝蒸汽轮发电机组, 年供电5 740万kWh, 节约标煤量约2.2万t, 节能效益明显。

目前, 淮钢又投入近两千万元, 采用智能化复合控制节电技术, 对所有水泵进行了节电改造, 经现场测试, 节电率可达20%~40%, 每年可节电700万kWh。

2综合利用资源 发展循环经济

为推进节能减排、实现降本增效, 淮钢致力于变革“大量生产, 大量消费, 大量废弃, 大量污染”的传统增长模式,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了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

2.1含铁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

将烧结作为含铁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的重要工序, 全部回收电炉除尘灰、转炉除尘灰、高炉除尘灰、烧结除尘灰、轧钢氧化铁皮、含铁量达到一定比例的转炉钢渣、电炉钢渣等废弃物, 用于烧结矿生产, 使含铁固体放弃物得到了有效利用。

2.2非含铁固体废弃物的利用

采用国际先进的高炉渣无害化处理方法, 利用高炉渣生产超微细粉, 微细粉可直接掺入水泥, 掺入比例可达40%以上, 混凝土强度可提高30%, 该项目投产减少了水泥生产的矿石资源消耗和有害气体的排放, 降低建筑行业的生产成本。钢渣经磁选后, 用于人行道彩砖制造, 建筑用机制砖及工程回填等。

2.3二次能源的回收利用

淮钢目前转炉、高炉、焦炉煤气均得到充分利用, 转炉吨钢回收煤气、蒸汽分别达107 m3、75 kg, 转炉工序实现了负能炼钢。

2.3.1 高炉、焦炉、转炉煤气的回收利用

(1) 以气代煤。

利用焦炉煤气生产球团矿, 取消原球团厂煤气发生炉, 每年节约煤炭达36 000t;利用高炉、焦炉煤气及高炉煤气余压每年可发电4.2亿kWh, 达总用电量的40%左右;利用转炉煤气生产石灰, 目前淮钢回收转炉煤气不仅能够满足两座日产石灰800 t以上的套筒窑的需求, 还有部分富余返回转炉厂用于钢包烘烤。

(2) 以气代油。

采用蓄热燃烧技术, 利用低热值高炉煤气加热钢坯;利用焦炉煤气加热钢坯, 取消重油消耗, 实现轧钢加热炉无油化, 年节约重油消耗近10万t。转炉炼钢、电炉炼钢利用焦炉煤气烘烤钢包及中间包, 每年节约柴油6 500 t以上。

2.3.2 蒸汽的回收利用

转炉炼钢过程中回收大量的蒸汽, 吨钢回收蒸汽量已达75 kg。

(1) 以汽代煤。

回收转炉炼钢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蒸汽, 用于公司食堂蒸馏、浴室供热, 取消食堂、浴室燃煤。烧结利用蒸汽对混合料进行加热, 提高烧结矿混合料的温度, 减少烧结生产过程中的固体燃料消耗。

(2) 以汽代电。

将蒸汽用于操作室、休息室、办公室的冬季取暖, 取消冬季电热器、空调取暖, 每年节电260万kWh。

2.4炼焦副产品回收

对炼焦过程的副产品全部进行回收利用, 焦油用于一轧生产, 弥补焦炉煤气不足, 回收苯、萘、硫胺等作为化工企业的生产原料, 对焦化烟气进行脱硫处理, 减少大气污染, 促进企业的清洁生产。

2.5积极进行产品结构调整

淮钢在节能降耗工作中, 坚持“合理用能、节约优先”, “依靠科技、优化结构”, “循环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积极进行产品结构调整。淮钢先后淘汰了小电炉、小发电、横列式轧机、小烧结、小高炉等, 并实现了产品从“普转优”到“优转特”的结构调整。

2.6循环循序用水

淮钢一直实施“分级供应、分级使用、分级处理”和“循环循序利用”相结合的用水方案。电炉、轧钢、转炉、炼铁、烧结用水均实现厂内循环;发电厂工艺排水用于高炉冲渣, 实现区域循环。转炉联合泵站在软水循环使用达到排放指标后, 排入净化水池或二冷水池进行循环利用, 净化水或二冷水达到排放指标后, 再排入烟气水池进行循环利用, 最后将生活废水、工艺排水用于电炉、转炉热泼渣和厂区树木、草坪灌溉, 实现公司内循环综合利用。

高炉、转炉、电炉在建设之初, 坚持节约用水的原则, 改变浪费水资源的传统湿法除尘, 一律采用节水的干法除尘。通过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淮钢吨钢耗用新水量3.4 t, 水循环利用率达95%以上, 极大地减少了水资源消耗和污水排放量。

3创新管理机制

为了保证节能降耗的长效管理, 企业成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的能源管理领导小组, 并成立能源管理办公室, 将节能降耗指标纳入企业目标责任和干部考核体系。各分厂建立厂、车间、班组三级能源管理网, 并设立兼职能源管理员。制定用水、用电、用汽等专项节能降耗管理规定, 推行节能降耗定额管理, 明确节能降耗责任, 每月进行考核, 由于责任明确, 奖罚分明, 极大地提高了各用能单位和全体人员做好节能降耗工作的主动性。

4结束语

淮钢通过加快技术进步, 积极淘汰落后产能,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坚持管理创新, 有效地促进了节能降耗工作的开展, 在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 也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摘要:介绍了淮钢特钢坚持节能减排, 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措施。

开发地域资源,丰富语文实践活动 篇11

一、感受地域景点风采

在盛泽镇史家浜村间公路东侧的河畔矗立着一座炮楼,这就是老一辈记忆中的苏嘉铁路炮楼。苏嘉铁路是一条国防铁路,1935年破土动工,1936年7月正式通车。这条铁路,从南京到杭州,既绕过上海,缩短了行程,又避开日军火力,成为军运主通道。1937年11月,日军侵占苏嘉铁路,沿线建造炮楼。1944年,日军拆除苏嘉铁路全线钢轨。这座炮楼是现在唯一保存最完好的炮楼。每年9月,老师带领学生徜徉炮楼遗址,探寻苏嘉铁路的轨迹,探寻盛泽军民抗日的历史和遗迹。在炮楼遗址前,学生或沉思或诵读,一种爱国情感油然而生。

阳春四月,花红柳绿。语文老师带领学生感受现代盛泽的标志性公园——潜龙渠公园的风采。在寸土寸金的土地上,它总占地面积为62公顷,投资约4亿元。公园以“水润龙腾,吴泽苍兴”为主题布局设计,展现了“自然、生态、观赏、休闲、健康”的理念和特色。银色的风帆雕塑、白色的嬉水沙滩、错落有致的生态植物群落、气势恢宏的潜龙卧波和变幻迷离的激光音乐喷泉,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心灵在潜龙渠公园的风光里跃动,生命在清新的翠绿间宁静。学生或摄影或写生或漫步,一种自豪感洋溢在学生的脸上。学生在活动中能够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培养了欣赏、创造、实践和创新的能力。

二、敬仰名人高尚精神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化浸润一方人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老师引导学生寻访盛泽的名人踪迹,感悟身边独特的名人魅力。通过调查学生了解了盛泽名称的来历。据说,三国时期吴赤乌三年(240年),吴司马盛斌在此屯兵结寨后人称之为盛寨。因西濒大水,寨又改为泽,遂叫“盛泽”,沿用至今。盛泽,为什么别称叫“舜湖呢?原来,明朝时盛泽有个名人叫卜舜年,他对盛泽有着重要影响。取“舜湖”这个别称就是为了纪念他。

通过走访,学生感悟了盛泽“崇文”与“尊商”并存的优良传统。盛泽先后诞生了40名进士、116名举人,并走出了一大批闻名遐迩的名臣诗人、文学家、书画家、科学家等。其中有明代的名臣周用、周宗建,名士卜舜年,才女柳如是清代的文化家计东、台湾“半导体之父”潘文渊“两弹一星”元勋程开甲等。学生还特别对程开甲和唐仲英两位名人倍加关注。盛泽人程开甲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开拓者之一、核试验总体技术的设计者。1999年,程开甲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唐仲英1930年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为避日本侵华战乱,自幼随父迁至重庆,后辗转去了美国。他是美国唐氏工业集团董事长、唐仲英基金会董事长。他是知名的慈善家,资助南京大学建设南京微结构国家实验室。唐仲英基金会已在南京大学等18所国内高校和我们吴江地区设立了“唐仲英德育奖学金”,共奖励了3200多名品学兼优、家境贫困且热心社会公益的优秀学子。

这些名人,或高风亮节,或学有专长,都是值得盛泽人民学习和敬仰的人物。通过阅读名人,学生可以更加了解盛泽的历史,加深对盛泽的乡情与热爱,从而激发建设家乡的激情,为绸都的新辉煌作出更大贡献。

三、采集民俗人文风情

你对家乡的民俗风情知多少?学生带着好奇与疑惑到民间采风。他们走进大街小巷,踏访村庄队部;他们查阅有关资料,访问相关部门;他们选景拍摄,搜集整理资料。这样的民间采风活动,实现了综合性语文学习生活化的目标。在活动中,学生了解了众多与盛泽丝绸息息相关的历史遗存,感受着绸乡文化的人文精神。他们来到了最令盛泽人津津乐道的先蚕祠,仔细倾听着悠扬的小满戏。祭祀蚕神之所——先蚕祠是一座典型的庙堂式建筑,俗称蚕花殿,号称“规模之宏、建筑之精美居江南之首”。祠内供奉的是一个手捧蚕茧的女子,传说她是蚕丝行业的祖师,皇帝轩辕的夫人嫘祖,被民间尊为蚕花娘娘。祠内正殿有一楹联:“先蚕遗教,抽丝剥茧,扬盛湖风范;后叶沐恩,绣锦织云,擅吴越声名。”相传小满是蚕花娘娘诞辰,此时,“新丝行将上市,丝行转旺在即”,蚕农、丝商借此热闹一番,邀请全国各地名伶,唱小满戏。开戏之日,远近的镇民蚕农蜂拥而至,如潮似涌,盛况空前。沈秋凡《盛湖竹枝词》:“先蚕庙里剧登场,男释耕耘女罢桑。只为今朝逢小满,万人空巷斗新妆。”对此作了极为真切的描述。先蚕祠作为中国丝绸文化史中的重要例证,成了镇民们接受丝绸文化教育与熏陶的重要场所,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丝绸之乡,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丰富,趣味故事多多,学生沉浸于寻访采集中,在活动中自然而然地提升了探究能力,丰富了人文素养。学生探究了家乡的地名,发现好多地名有着不平凡的来历。比如“龙泉嘴”,据传,以前称作北麻,自发生“龙形”的故事后,就改为现名。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与军师刘伯温游览洞庭山,发现这里有一条似龙的地形。如不破除风水,这里就会出真命天子,引起刀兵之灾。于是刘伯温定出破除之法,镇住“龙头”,锁牢“龙的嘴”……故事代代相传,一直流传至今,饶有趣味。听了故事,查了资料,学生被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包围着,仿佛穿越到了那个时代,对地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感知和认同。

在采集民俗人文风情的语文实践中,我们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在“做”“调查”“访问”“考虑”“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体验和感受生活,充分发挥“过程”的引导促进作用。例如我们地处“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古桥资源十分丰富,我们开展了有关本镇“古桥”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问询本镇古桥,骑车踏访古桥,照片拍摄古桥,追思记录古桥传说,研究探索古桥特点。他们为走出校门全程探索而兴奋,为古桥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的深邃而震撼。在老师的点拨下,学生举办了古桥摄影展,开展了“古桥优美传说”演讲比赛,进行了“我与古桥”征文活动……丰富多彩的开放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学到了书本上所没有的知识,有效提升了自身的责任感和人格价值。

四、体悟地方特色魅力

盛泽,以发达的丝绸行业著称于世,号称“日出万匹,衣被天下”。明清时期,盛泽就有织机近万台,历史上曾与苏州、杭州、湖州并称为我国的“四大绸都”。近年来,盛泽丝绸发展突飞猛进,所产丝绸国内领先,国际盛名。位于盛泽的中国东方丝绸市场是全国最大的纺织品市场,被评为“中国丝绸名镇”、中国第一布市。盛泽丝绸业的一个重要见证就是位于龙桥村的白龙桥。桥下是当年出入盛泽的主要水道,当年运送绸匹的船只都从桥下穿过。桥边有一副广为流传的著名对联:“风送万机声,莫道众擎犹易举;晴翻千尺浪,好从饮水更思源。”短短二十四个字,勾勒出绸都盛况。站在白龙桥上,可闻万户机杼声;凭栏远眺,可见五色彩绸随风翻飞。学生在这样的参观实践中,更加了解了家乡繁茂的历史渊源,体验感受了丝绸文化、江南水乡文化的深厚魅力,从而激发了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为了挖掘和弘扬丝绸文化,激发学生拼搏向上的精神,语文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项课外作业——拟写丝绸文化广告语,以扩大盛泽丝绸影响力。学生热烈响应,兴致高涨。家乡的悠久历史、独特的丝绸文化、别致的语文活动,使学生浸润了人文素养和乡土情感,也使学生提高了综合素质。

弄堂是盛泽除丝绸之外的又一特色。盛泽号称有七十二条半弄堂,好多弄堂的名称都和丝绸行业有关联,如红坊弄、染坊弄、踩坊弄、梭子弄、筘店弄、庄面一弄、庄面二弄、运经弄等。弄堂命名的方式多种多样,有与行业有关,有与丝绸有关,有与名胜有关,有与历史故事有关。比如像染坊弄、红坊弄,是因这两条弄内当时分别开设了染坊和红坊而得名的。梭子弄和筘店弄是因为弄内有制作梭子和筘的店铺而取名的。散发着丝绸气息的古老巷名,就像一个个皓发长者,在向我们述说一个个久远的故事。弄堂狭窄幽深的环境,弄堂别具特色的弄名,弄堂里韵味十足的叫卖声,都给弄堂里注入了几分情趣。弄堂记录了岁月的沧桑,积淀了丰厚的人文底蕴,构成了有关盛泽的永久记忆。学生走进幽静深邃的弄堂,聆听着弄堂老人的趣味故事,搜寻着弄堂里的历史陈迹他们心中定会产生历史的自豪感和现实的责任感。

霍益萍教授指出:“开放性的学习,改变的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一个故事、一幅照片一份数据、一次演说、一张小报、一通走访……使得学生从被动走向主动,由个体转向合作,使得语文知识得到综合运用,语文能力得到整体发展,使得语文的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相互沟通,紧密结合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实在是给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外资源初探 篇12

实践性学习是指要求学生参与到一般的社会实践活动领域之中,就是真正的参与,真正的活动,成为某一社会活动中的一员进行实际的生产活动。

近年来,在微信里经常看到朋友们在双休日带孩子外出活动的照片,其中最吸引我的,是省里“当当城儿童职业体验馆”。在这里,孩子们根据不同年龄段,划分活动区域。照片里,孩子们有的戴厨师帽在坊间做蛋糕、有的“小医生”给病人看病、女孩儿们一袭红色职业装,体验做空姐、男生当消防员……,我也希望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为学生们创造职业体验的机会。

于是,我设计了《我是潜水员》主题活动。课上,学生提出各种子课题方案:“我想介绍潜水员的潜水衣”“我想介绍潜水员的工作”“我想知道怎样才能成为一名潜水员?”“我想知道在海底潜水的感觉是怎样的?”在活动实施阶段,我请班主任联系学生家长,在双休日带领小组成员去海洋馆,采访潜水员的海底生活;另一个小组,家长联系教练员一对一跟随学生潜水!在成果展示的时候,我们观看了潜水活动小组录制的视频,发言员讲解:“您会惊奇地发现您正轻松地扇动脚蹼,自如地悬浮于水中,体会水中世界的奇妙、浪漫、自在、开心……”,有的学生意犹未尽,提到未来的理想,也要当一名潜水员,这次校外活动经历,令其他小组同学羡慕不已。

本学期,我在六年级开展了社会参与为主的实践性活动“我眼中的职业”,职业观察活动需要校外资源的支持。学生比较方便观察的职业包括教师职业、公共职业(警察、保安、促销员、收银员、餐厅服务员等)。首先,我组织前期的调查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我们知道职业是人们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谋生手段的工作。比如,我的职业是教师。那么,你知道爸爸妈妈的职业是什么吗?工作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就这两个问题回家去问问父母,也可以问问你身边熟悉的人,例如,爸爸的职业是医生,他天天在医院给病人看病开药,有的时候还要加班做手术等。同时,还鼓励学生把其他人的职业情况也记录下来,留作课上一并讨论交流。课上,学生根据前期调查记录,进行交流汇报。活动最后,家长们在双休日带孩子去长春市“当当城儿童职业体验馆”,孩子玩得意犹未尽,还想去体验更多的工作。

在活动中,学生观察到多样化的职业,澄清了职业无贵贱之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观点。提高了与人交往的能力,同时也可帮助孩子理解家长职业,感受到家长工作辛苦,促进亲子关系。

二、传统民俗,使校外活动更加多元化

家乡传统的民风民俗,也是我们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好素材。2015年度,吉林市教育学院综合实践教研员吴立凡老师组织备课时,要求全地区统一内容,中心是“走进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开学初,我进行了一次选题调查活动,结果发现学生对生活意识淡薄以及不了解节日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意义和民族特色,也不知道一些传统食品的含义。因此,决定以“满族文化”“月圆中秋”“重阳老人节”作为主题,引导学生多接触校外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践行,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丰富多彩的校外活动,能更有效地采取多元化的活动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优势,充分发挥个人才能,学生的表现欲得到充分释放,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在一次次活动收获中受到鼓舞。

三、参与公益,使校外活动更具实效性

目前,前所未有的严重雾霾天气,让我们认识到,现代人们对保护环境的认识不够,保护措施不力,生活中的垃圾随处可见,人们在所谓方便自己的前提下,不经意地污染了我们的环境。我在《关注垃圾践行环保》主题研究中,培养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而校外环境资源是最直观的教材。

课上,我给学生观看“笔芯哥的故事”:“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2.9亿学生,仅按每人每周用一支中性笔芯来算,一年就要使用151亿支。这些笔芯首尾相接,可绕地球45圈。如果随意将这些笔芯扔掉,那么会对土壤造成巨大的污染。”一次性笔产生的塑料垃圾,正成为继塑料袋、废旧电池之后的又一大社会公害。

活动中,我和学生们采取不同形式宣传环保知识,指出乱扔笔芯的危害,号召同学们把废弃笔芯收集起来,用废旧笔芯做工艺品,写倡议书,在周末参加志愿者活动。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我带领学生走向社会,参加环保公益社团在市文化广场举办的“珍惜地球资源”环保体验与宣传活动。在孩子们的宣传与倡导中“环保离你我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环保并不只是一句口号,它需要我们用实际行动去践行。这不仅仅是一次环保的公益行动,更是一次关爱地球的爱心奉献,我们将让小小的笔芯得到最完美的变身,细微处尽力,我们将还地球妈妈一个最美的拥抱!”我相信将有更多的社会公民行动起来,环保的接力也将在此刻开始。

学生们还小,回收旧笔芯是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最主要的是可以从理念上激起他们的环境意识,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中,拓展了学生的活动领域,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利用校外环境教育资源,使学生更加自觉形成环保意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外资源,既丰富了教育内容,又扩大了教育范围,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继而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利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落实与深入。

摘要:“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开放式的综合实践课要求学生走出课堂,亲近大自然、接触社会,进行多种校外活动体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多方面的素质。综合实践活动促进了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发展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关键词:综合实践,校外资源,生活化,多元化

参考文献

上一篇:英语教学的心得体会下一篇:德育工作境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