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资源

2024-10-20

情感资源(精选10篇)

情感资源 篇1

对于小学生来说,其道德知识能否内化为道德观念,能否升华为道德行为,主要取决于他们情感的投入程度。而情感体验是一个精细的、独特的精神过程,因此要特别关注学生心理过程的质量,关注审美感知是否充分,关注情感体验是否深刻。教师如何引入这些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素材,如何使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加深刻,这都需要每一位品德教师能够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和经验,巧妙地在品德课堂上渗透生活素材,激发学生情感,让课堂充满馨香,让目标有效达成。

一、巧留空间,反思自身行为感情

中国画中有一种技术叫“留白”,指的是在画面布局上留下一片空白,给看者一个思考的空间、一个回味的空间。有些时候我们的品德课堂同样可以“留白”,当学生在课堂中接受一定的道德观教育后,便及时引入平日里学生一些跟正确道德观相悖的不恰当行为或思想,然后巧留一定的空间,让学生在空间里对自己生活中的行为和思想进行自我反思,以此也创设了一个营造情感的空间,使课堂教学产生更强大的张力。这巧留空间既能巧妙地对学生的错误行为进行教育,也更有效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案例1:那天上课铃还未响,我们五年级 (1) 班的学生已经乱成一团,说发生了爆炸性新闻:有人拉屎在裤子上了!我连忙跑去一看,原来是小莎!她本来就智力低下,又不善于跟任课老师交流,原先在低年级的时候就出现过这种意外!可现在毕竟是五年级了,多难堪呀!

我一到教室,看到班中的学生可真不像话:男同学全在一边起哄,女同学呢都捂着个鼻子跑到走廊上指指点点!难怪小莎她在凄凄凉凉地哭着。当时我也没顾得上说什么,只是赶紧领着小莎去洗,然后马上打电话给她家却又不通,只有临时到学校体育室找了一条成人的运动裤给她将就着穿上。

这节课的内容刚巧是《让我们同行》(浙教版五上年级)。在课堂上一开始我并没有直接引入话题,我先让学生初步地理解人与人之间只有将心比心才能活得快乐,只有你付出关爱,才能得到关爱。然后又让学生说说什么时候什么样人需要你伸出手去帮助的问题时,我马上切入今天的主题:“发生了这样的事,当时你又在干什么?”一个问题,问得所有学生都寂静无声。

此时无声胜有声,此情尽在无言中,我特意给学生们留了一定的时间空间。就让学生静静地想了整整五分钟,也正是这宝贵的沉默过后,学生也真正地感受到了自己的错误大大地伤害了别人,也丢失了自己付出爱心的好机会!后来学生们纷纷自我剖析、自我检讨,也真诚地向小莎说了“对不起!”。

这堂课后,再也没有人去嘲笑小莎了,我在品德课中抓住了这生活中鲜活的事例,并在课堂中巧留了一定的时间空间,这其中的教育效果远远超过我当场斥责学生,使我的这堂品德课的教学目标真正地落实在了学生的生活之中!

二、巧创机会,换位体验他人感情

现在的小学生中有一半以上是独生子女,这些“小皇帝”“小公主”受尽了长辈们的疼爱甚至溺爱,娇生惯养,对长辈、父母的辛劳和满足愿望视为理所当然,父母的爱没有真正体会,不会感恩,逐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导致做出只图自己快乐、不顾别人痛苦的事。此时品德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走进他人内心,并细化这个过程。课堂上可以呈现他人熟悉的字迹和声音,细腻地叙说温情的细节,发自肺腑地吐露内心感受。这样才能真正触动学生心灵,让学生萌生真切的感情,从而引导他们内省自己的言行。

案例2:在上五上年级《父母——我特殊的朋友》(浙教版)这一课时,当在课堂上学生纷纷倾诉自己对父母的不满后,我深知了他们这一代人都对父母的所有付出视为理所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形成了逆反心理,于是对父母的关心、爱护不仅不能理解、体会,甚至与父母发生误解、矛盾、冲突,导致双方关系疏远或紧张。若不及时加以引导和解决,将不利于他们的成长。鉴于此,我在教学时巧创机会,让学生换位体验他人来激发他们的情感,从而唤起学生对父母的理解和宽容以及尊重。

这个环节重在引导学生与父母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于是我在学生抱怨后紧接着营造氛围:“对于同一件事情,你们有你们的看法,可大人们也有大人的想法。想法不同,往往就容易发生冲突了。我们只要能用心去和大人们沟通一下,也尝试着去理解父母、走近父母,就会发现原来我们的父母有多么地爱自己,他们所做的、所说的也是有一定苦衷的。老师给你们搭了一座桥,请你们拿出抽屉中你的父母给你的一封信,现在就请你打开信,好好地倾听一下父母给你的爱吧!拥有这份爱时我们是幸福的,所以我们要学会珍惜这份爱。请打开你手中的信封,它是你们父母最真实的心声……”

三、巧设场景,亲历真人真事感真情

波兰尼认为:道德知识是“缄默的知识”,主要依赖于体验、直觉和洞察力;吉利根、麦克费尔等人也强调:道德教育的价值在于触动情感,促发道德体验;课程标准也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大量事实也证明,学生获得了切身体验的东西,才能入脑入心,珍藏久远,对人生的成长与发展起到巨大的导引作用。引导学生去亲历,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震动,从而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品德信念,外化为具体的品德行为。

案例3:在上五上年级《父母——我特殊的朋友》(浙教版)这一课时,课前我用了班中一位学生的信来引入,这信叙述了她因不满父母对她的教育而离家出走的怨言。开始时我并没有直接让学生来分析这名学生的对与错,而是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以及自己心中对父母的类似怨言。后来,我又让学生在课堂上读起了父母写给自己的信,让他们切身地体会到爸妈对自己的爱,并且纷纷谈了父母信中的爱,此时的学生已经深深地感受到了父母对自己的爱。关键时刻,我抓住此景此情的气氛,巧设了一个场景,邀请了离家出走学生的家长来课堂上现身说爱。

这位学生的父母当着全体学生的面边哭边说着对女儿的爱,他们只有这么一个女儿,真的是望女成凤心切。当女儿失踪后他们真的是生不如死,整整两天不吃不睡,心都仿佛在滴血了。他们说到了自己是如何找寻女儿的一个个情节,他们也说到了自己不该对女儿那么严厉、那么粗暴,希望女儿能原谅他们……

这一番边哭边诉的真情肺腑之言,不仅让坐在学生中的女儿泣不成声,也让很多学生和老师当场流下了眼泪。

女儿终于痛哭了,她当着父母的面说她后悔了,她虽然没有从座位上走出来,但却清晰地对爸爸妈妈说:“对不起,我爱你们!”

伴随着音乐《感恩的心》响起,所有的学生被深深地感动了,他们中有的再次流下了眼泪,纷纷向出走学生一家送上了温馨的祝福语。

四、巧放矛盾,辩驳存在问题激发情感

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之前,对文中的道德内容并非一无所知。在他们日常生活的经历中,或多或少储备着一些早已牢固的与文本内容相关的生活底蕴。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在品德课中的价值认定。然而有时,这些熟知的生活底蕴与新学的品德内容之间会产生抵触,甚至背离。此时,学生就感到左右为难,会对课文中的品德内容产生怀疑,影响良好品德行为的形成。因此,在品德课中,教师需要留意学生在其日常生活中已有的道德观念,针对矛盾处,及时设置相应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体验生活情境后,自我反思,彼此争辩,以澄清模糊的品德概念。

案例4:今天这堂品德课的内容是《交通安全伴我行》,上课到了一半的时候,我们一起谈到了我们该如何安安全全地上学放学的问题,班级中的有些学生突然间情绪激动起来。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我们学校是一个由四五个村完小合并的中心小学,所以分散的自然村相当多,而且大多数村距学校都有十来里路。困难的是这些村到学校都根本没公交车可乘。于是学生的上学放学就成了一个问题。低年级的学生,一个家长留在家里接送孩子。而到了五六年级,这些家长就再也不肯放弃打工的机会了,都干脆让学生骑自行车到学校。最小的三年级就开始骑车上学。虽然学校也三令五申地教育学生不准骑,要安全为主,可最终还是有不少学生骑车上学放学的。

今天这堂课上,我们在学习安全的重要性、生命的宝贵时,提出了未满十二周岁的儿童是禁止骑自行车的,(因为我一向赞成学生有想法就要直接说的原则)所以有些学生就立马站了起来说,我家离学校这么远,公交车又没,家长又打工去了,我如走要走一个小时,所以我是一定要骑自行车上下学的!

面对这么固执而又错误的观点,我当时想不能马上就批评他们,他们也是迫于无奈,可生命是最重要的呀,没了生命,一切从何谈起!我冷静地想了想,便决定让反对骑车的人为一组,和坚决要骑车的人一组进行当场辩驳。在辩驳中,我也站在了反对一方,并给他们讲了我们学校中一名六年级学生刚发生不久的惨事:这名学生骑车回家不幸遭遇了车祸而永远地失去了双腿,更可悲的是,因为该学生还未满十二周岁,所以法院判赔偿金时肇事司机只要负担一半就行。长达十多分钟的辩论最终偏向了反对骑车的人,因为大量的事实证明,骑车上学会带来不可预见的后果,那些原先一定要骑车的学生此时也深深地认识到了自己原先的认识是不对的!

学生的思维不是一张白纸,成功的品德教学要及时把握学生已有的品德认知和他们日常早已习惯的生活言行。从学生的生活细节入手,针对彼此矛盾的观点,引导学生去反思去争辩,在反思中比较孰轻孰重,在争辩后澄清品德认知。

情感资源 篇2

关键词:校本课程资源;情感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07)10(S)-0021-2

所谓校本课程就是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自主开发的课程。它是以学校的教师为主体,以国家课程方案和地方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旨在满足学生需求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课程资源是教育内容的载体,是一个涉及自然和社会方方面面的综合的、开放的系统。校本课程资源,就是根据具体地域特点、学校特点、学科特点、教师特点,发挥各自的优势,所能找寻到的一切有可能进入课程,能够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社会的文化的或自然的资源。校本课程的内容有多样性、灵活性、差异性和直接的实践性等优势,这是对国家课程有益的必要的补充。它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那么,如何引用校本课程资源实施情感目标,笔者从以下几方面作了初步探讨。

1趣味物理与科学探究意识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校培养目标及课程资源状况,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与经验,应该科学有效利用校本课程资源,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积极探索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实施发展性评价,为学生全面而主动的发展提供课程保障。如校本课程资源中的有关“趣味物理”的视频和文字。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保持初中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励他们探索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校本课程资源可以轻松做到这一点。例如,播放一些有趣的音像资料:“被吸进瓶内的气球”、“奇妙的肥皂泡”、“能点着火的玻璃”、“土豆电池”、“小熊震荡秋千”、“水下的音乐门铃”、“魔管”、“静电除尘”、“不怕烧的手套”、“静电电动机”、“ 玻璃也会导电”等等。这些趣味实验大大激发学生探究的需求,从而获得新的情感体验。也可以让学生看一段、听一段趣味物理故事,也能起到激发科学探究意识的效果。例如:“会跳跃的声音”。前苏联的莫斯科的近郊发生了一次大爆炸,在半径70km的范围内,人们清清楚楚地听到了“轰隆、轰隆”的爆炸声,但是从半径70km到160km的范围内,人们却什么也没有听见;令人奇怪的是,从半径160km一直到半径300km的远方,人们又听到了爆炸的轰鸣声。这真是令人奇怪而又有趣的事!声音怎么会“跳”过中间地带呢?再如“往高处流的水”:在新疆的沙漠深处,最为奇怪的就是“水往高处流”这一自然奇观以及在青海西宁的“倒淌河”现象;在济南市东南外环路省经济学院以南约1.5km处的“怪坡”上,驶过下坡的汽车一旦熄火,竟又慢慢地自动爬上了坡。而汽车下坡必须加大油门。观者无不称奇。

以上自然现象,会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求知的欲望,达到科学探究的目的。实际上,创设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2名人佚事与人文科学素养

“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诸如,物理学科发展的历史,就是物理学家不断向传统挑战、创新的历史,物理学每一个定律、每一个结论都体现着物理学家的人文素养。爱迪生采用一千六百多种耐热材料和六千多种植物纤维进行试验,最终发明了白炽灯;富兰克林奋不顾身放飞风筝测定云层间的电流;奥斯特顶着前人的学术权威,突破安培、毕奥的学术禁锢研究磁电转换现象等等。这些事件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提高了他们的探究兴趣,为培养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文素养”还包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刻苦但不失灵活的工作学习方式。用“移动的黑板”(安培的专心致志)激励学生;用“煮手表的故事”(牛顿的废寝忘食)感染学生;用“两个不同铁球同时落地”(伽利略的“思想实验”)引导学生;爱迪生巧用“排水法”测出灯泡体积;焦耳体弱多病自学成才和李政道没有中学、大学文凭却成为物理学家等等。这些物理学家都是在成功和失败、顺利和挫折的斗争中,以自己坚韧不拔的毅力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他们以“勤”补“拙”、以“巧”代“拙”的生动事例穿插渗透,对促进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提高学生的意志修养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中提醒学生在学习中时时注意培养自己的自信心、意志力,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那么将会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正是在看似死板的自然科学中教出社会人文特点来。

3尖端科学技术与人生观和价值观

校本课程实施的目标其中之一是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价值、科学价值、人类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课堂教学中播放展示尖端科学技术的音像资料。例如:“航天发射”、“宇航员太空失重”、“戈壁滩上的风力发电站”、“激光应用技术”等等。现代科技的噪声利用:噪声除尘、噪声诊病、噪声制冷、噪声发电、噪声武器、以噪治噪、能利用噪声追击飞行中的飞机等。尖端科学技术凸现着人类价值与科学价值的无穷魅力,能够增强学生热爱科学的信念,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立志于科学探究的远大抱负。教学过程中能够体现历史和科学技术的内容,学生可以从内心确立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4校本课程资源中地方资源的纳入

地方资源包括:社区家庭、学校附近工厂、企事业单位、地方科普基地、地方历史文化、地方景观及地形地貌、水文气候等资源。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体验教育、实践教育、探究活动,为校本课程的开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例如:在河北省阜平县,一个属于国家扶贫项目的奶牛场落成后屡屡发生奇怪现象,4年之中竟遭受了8次雷击,先后有6头奶牛被击死,15头奶牛受伤,多次发生几十头奶牛被一起击倒的事件。不过令人奇怪的是,和奶牛相伴的奶农竟一次次奇迹般躲过了雷击,安然无恙。为什么雷电只对准奶牛,而放过了和奶牛在一起的奶农呢?阜平县气象局局长张新利解释说,雷电落地后,地面两个不同点的电压不一样,会产生“跨步电压”,牛前后四脚着地,跨步电压大,而喂牛的人或挤奶的人,他们在劳作时多是双脚基本并拢的,这样,跨步电压恰恰是最小,这样就避免了受伤。在雷电天气里,为了安全,不跨大步走路,也是这个道理。

再如:在工业发达的市区,平均气温要比农村偏高;冀北地区沙尘暴频发;矿区集中地的瓦斯爆炸和渗水造成血的教训;重庆市去年的罕见大旱和今年百年未遇的大涝等等。这都是利用地方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实例。

校本课程开发大多数集中于体验型、表现型、实践型和操作型的课程领域,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实施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是情感教学目标实施的物质保障。这也恰恰体现了基础教育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校本课程开发强调课程要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能够打破“应试教育”只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打破忽视情感、态度、动作技能、社会交往等其它方面的发展的不良现象。这十分有利于学生的多元智能的和谐发展,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整个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吴刚平. 校本课程开发[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2.

[2]余文森. 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教学改革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 2003,(11).

[3]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课题组.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实验[J]. 课程•教材•教法.1999,(2)

[4]杨平. 谁来决定我们学校的课程--谈校本课程的开发[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5]廖伯琴、张大昌.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情感资源 篇3

关键词:数学教学,教材资源,乐学,情感

目前数学教学的现状是教师“勤”于收集习题, 注重系统训练, 关注知识的梳理和结构掌握, 并进行多样的“变式训练”, 通过“做题”来巩固和强化知识。“多练多讲”成为数学教师教学的普遍模式。而过多的测试和高强度的解题训练, 使得较多学生有“失败者”的心态, 轻者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 重者导致学生对数学产生厌学情绪。为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所带来的负面效果, 教师应精心挖掘教材资源, 培养学生乐学情感, 构建有效课堂。

有关浙江省温岭市淋川中学的报道《理解———来自淋川中学“办适合学生教育的学校”》中的一些观点, 是站在情感因素的角度提出来的。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整体素质、乐学会学, 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乐教善教, 建立民主平等、融洽合作的师生关系。学校提出的“真诚对话教材, 不仅仅理解教材结构, 把握重点难点, 更要明确教材设计的目的和开展活动的意义, 明确教材设计者为教师教学留下的空间和余地”,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教材内容中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 要使教材内容产生吸引力, 就要深挖、挖透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可以从情境性、挑战性、魅力性这三个方面去进一步挖掘、拓展。

一、挖掘情境性资源, 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数学的学习往往离不开具体的情境, 而现行的新课程教材恰好是将一些知识点都融入到具体的情境之中。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只要将这些内容处理好了, 学生学习起来自然会兴趣盎然, 也会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使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行为。这样, 课堂教学的有序高效性就有了保障, 整个课堂的推进将会水到渠成。

(1) 运用教材提供的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数学教学中运用插图, 是课堂中最方便、最经济的教学手段。在条件差的农村学校, 或设备不完善的地方, 可以充分挖掘插图资源。新课程教材所提供的情境具有现实意义, 也很贴近学生的生活, 或者极富童趣, 往往能很好地提起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学起来如鱼得水。例如,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章“圆”, 垂直于弦的直径中的情境引入是这样的:你知道赵州桥吗?它是一千三百多年前我国隋代建造的石拱桥, 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它的主拱桥是圆弧形, 它的跨度 (弧所对的弦的长) 为37.4 m, 拱高 (弧的中点到弦的距离) 为7.2 m, 你能求出赵州桥主拱桥的半径吗?课文插图, 是配合文字的理解而添加的图片。许多插图新颖独特, 富有情趣, 不仅增加了习题的趣味性、形象性, 对解读题目内涵也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学生在语文课中已经学过了《赵州桥》这篇文章, 对赵州桥已有一定的了解, 让学生动用学过的知识, 把已有知识迁移到其他学科中, 可以较好地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2) 替换教材提供的情境,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材中的有些情境不够贴近学生的生活, 这时, 教师可以舍弃教材情境, 寻求贴近学生生活的生动情境, 这样可以更好地与学生的生活进行对接。例如,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 ”去括号与去分母中的例2:一艘船从甲码头到乙码头顺流行驶, 用了2 小时;从乙码头到甲码头逆流行驶, 用了2.5 小时。已知水流的速度是3 千米/ 小时, 求船在静水中的平均速度。船、码头、顺流、逆流等词在很多学生的生活中极为少见, 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因此, 在讲解此例题时, 可以采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在有风情况时往返学校, 顺风时的车速= 车在无风时的速度+ 风速, 逆风时的车速= 车在无风时的速度- 风速, 而往返学校时的路程不变, 借此类比顺流、逆流的船速及其中的等量关系。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 不仅拉近了教材与学生的距离, 而且还能使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题目, 提高课堂效率。以此为契机, 教师可以让学生拓展思维, 在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寻找更多关于这个类型的数学题, 更有效地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懂得迁移运用, 由此及彼地学习。

(3) 化用教材提供的情境, 注重数学实践。教材中的情境是静止的, 很难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 虚拟学生的生活, 让学生参与其中, 寓教于乐。例如,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章“圆”第二单元, 探究两圆的位置关系。书本上的图形都是静止的, 在教学时可以画出动态的图形, 在运动的过程中根据交点的个数更好地得出两圆的位置关系。这样既完成了本节课的任务, 又能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例如,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整式的加减”第一单元中的同类项及合并同类项, 书本中的情境引入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懂。为了使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和接受, 在教学时可采用学生熟悉的事物———梨与苹果。比如, 2 个苹果+3 个苹果= () 个苹果, 2 个梨+3 个梨= () 个梨, 2 个苹果+3 个梨= () 个苹果或 () 个梨。由此, 学生很容易发现2 个苹果+3 个梨是不能得出结果的, 以此类比可以得出同类项的定义及能合并的条件。这样既让教材中抽象的定义、法则形象化, 又能激起学生学习的乐趣。让学习与生活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将学习融入到生活, 将生活实际迁移到课堂中, 真正做到活学活用, 学以致用。

二、挖掘挑战性资源, 提供创新思维培养动力

争强好胜是很多学生共同的特点, 数学中的一些难题、拓展题, 往往很符合他们的味口。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 现行课本上、作业本上的问题都很容易解决, 提出一些难题让学生解决, 往往使他们呈现出“如饥似渴”的学习状态。

(1) 用好教材现有思考题, 铺垫新知学习。教材所提供的思考题, 一般都是根据教学内容编制的。学生们已具有相应的知识背景作为支撑, 这些思考题虽有一定的难度, 但也不是特别高。在这类习题的教学中, 应给学生充裕的时间, 尽可能地让学生们体验成功, 增强解决难题的兴趣与信心。例如,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整式的加减”第二单元课后练习第10 题:10 个棱长为a的正方体摆放成如图的形状 (图略) , 这个图形的表面积是多少?绝大多数学生都是通过数面的方法得出表面积。在此基础上, 提示学生可以从不同方向观察这个图形, 把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来, 由此可得知前后两个方向、左右两个方向、上下两个方向的正方形个数相等, 再求出这个图形的表面积。这既解决了本题, 又为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进行了铺垫, 更能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2) 补充难度适宜思考题, 满足不同需求。教材中的思考题编排相对不是很充裕, 无法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补充一定量的思考题。同时, 可以进行适当拓展, 采用一题多变, 逐渐增加难度, 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提高解题能力。在这个教学环节中, 可运用分层教学, 把思考题分成两种程度———易和难。让学生自主选择难易程度, 促使学生挑战自我, 不让他们游离在课堂之外, 形成全员学习, 全员参与的氛围。这个小小的细节处理, 会让学生得益于分层教学的益处, 使之有能力、有机会融入课堂。教师还可以适时组织学生对思考题进行讨论, 在讨论结束后, 如果有学生说出了自己独特的思路, 教师要随即捕捉学生“感悟”的火花, 去点燃其他学生的思想。

三、挖掘数学的内在魅力, 营造欣赏美和感受美的情境

数学本身具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变化而统一的内在形式、古老而悠久的历史和人文气息, 它充满了无穷无尽的魅力和美。

(1) 注重讲述数学史, 感受数学历史文化的熏陶。数学教材中有许多数学史的内容, 比如七年级教材中有世界著名数学家、《九章算术》、笛卡尔直角坐标系的产生等;八年级有勾股定理的证明、《几何原本》、七桥问题、黄金分割等;九年级有海伦—秦九韶公式、赵州桥的拱桥问题等。这些都不应只让学生自学或简单地了解一下, 有些可以让学生进行操作与探究, 感受其思想与方法的奇妙之处, 最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悠久的历史和动人心弦的文化气息。

(2) 注重数学中的美感, 享受美的教育。数学教材中有一个经典情境是桥洞。卢沟桥联拱的桥洞, 使其在发洪水时能依然屹立至今;赵州桥, 能在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中永葆其坚固, 其中更是蕴含了设计者李春的精密的科学计算。形式优美的赵州桥, 如“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横跨在河面上。其肩上的两个小拱除了增强它的美观性外, 还可以减轻桥身的重量, 增强桥的抗压能力, 更重要的是增加过水量, 减少洪水的冲击力, 从而增加桥的稳固性。还有教学中的各色各样的图形———运用基本图形的拼拆创造出各种各样精美的图形, 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和创造能力, 同时也可以体验到数学中一种美的创造。

四、挖掘师生间的情感资源, 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1) 没有情感的教育, 是死寂沉沉的教育。没有学生与教师情感融合的课堂, 必然也是死寂沉沉的课堂。因此, 在教学中, 情感必然要起到其应有的作用———使教材亲近化、使教师亲切化、使课堂生动化、使学生情境化。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崔允漷在其著作《有效教学》中指出:教学同时也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 这主要表现在教学过程受各种情感因素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都进行着各种情感活动;教学过程产生各种情感的结果。

(2) 情感教育可以对教师起到促进作用。情感教育可以促进教师认真钻研教材, 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注重情理交融, 把知识准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也可以在实施预设时不拘泥于“教材”, 智慧地处理好教材与生活的联系, 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教师把自己学习数学的心得体会渗透到课堂上, 指导学生学习、应用知识, 这样的教学才是名副其实的艺术, 这样的课堂才能呈现意想不到的精彩, 这样的学习过程才能让学生激情飞扬。同时, 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数学中的情感体验, 为学生创设一个活泼、宽松、愉悦的数学学习环境, 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 自主平等地交流自己的学习体验, 形成乐观向上的人格, 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得到协调发展。

五、结束语

在当前数学教学过程中, 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所带来的负面效果, 要注重情境性资源的挖掘, 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注重挑战性资源的挖掘, 为学生提供创新思维培养的动力;注重魅力性内容的挖掘, 为学生营造欣赏美和感受美的情景, 从而使教材亲近化、教师亲切化、课堂生动化,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张奠宙, 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郑轶群.数学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03) .

[3]顾继玲, 张新华.初中数学教材探究活动设计的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 2012 (03) .

[4]张奠宙, 等.数学教育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5]郑毓信.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与开放性[J].课程·教材·教法, 2007 (07) .

加强师生情感交流,优化教学资源 篇4

关键词:加强师生情感交流 优化教学资源

从社会意义的角度来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绝大部分都属于情感的交流。在师生间的双边的教学活动中,绝不仅仅是单一的传授知识的过程,同时还存在师生间丰富多彩的、和谐融洽的情感交流。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交流是实现其他教学目标的长效催化剂,也是保证教学目标能够得到认同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师生各自都具有独特的情感体念,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教学行为来激发并满足学生对学习的需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并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主要是对知识的渴望与兴趣以及与教师个人的积极情感。因此,通过长时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认为加强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交流具有以下几点重要意义:

首先,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任何一门学科都是实用性和趣味性很强的学科,目前,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具有一种惧怕的心理,觉得学习枯燥无味、深奥难懂,其根原何在?我认为是受“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所导致的,应试教育使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变为枯燥无味的单纯知识传授的过程,教师主观地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收集器,一味地强加硬灌。因此导致教师在确定教学任务时,只讲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不讲发展情感、意志、性格,对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常常估计不足。根据学生的好胜心理较强的特点,应该引进竞争激励机制,增加交流锻炼的机会,消除胆小怕说,不敢交流等心理障碍。课堂上师生的情感交流,教师突出的是语言交流的过程,也就是说,鼓励学生大胆交流,有什么说什么,使课堂气氛轻松、和谐、民主、平等,消除学生心理压力。教师对学生鼓励得多,学生就有成功的愉悦感,对学习自然而然就增强了自信心。从而为提高教育教学扫除学生的心里障碍,为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确立

肖伯纳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我们倡导的教育原则。但是,在课堂上往往并不是这样,一部分教师总认为我是老师,一切说教由我说了算,从不顾及学生的感受,常常把学生放在被动的、从属的地位。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大段的独白语言,或未能顾及学生的原有水平,现实的心理状态,或未能实现心理移位,学生就可能进行与课堂教学无关的活动,或者走神,或者懒于参与。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了,就要注意课堂教学中师生情感交流的实施了,如此方能实实在在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对知识主动想学,主动理解,主动积累,主动领悟,主动运用,主动扩展,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同时也展示了教师的教学艺术,提高了教学质量。师生情感交流是围绕学生学习的需要来组织安排的,它能使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灌输。没有学生主体地位作保证,就不可能实行有效的师生情感交流。

第三,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对师生内驱力的产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大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舞。”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情感,既有由教学工作本身的进展而体验到的欣喜、愉快、兴奋、激动、惊讶、烦恼、焦急、忧愁,也有师生间难以避免的个人情感关系,如喜爱、敬佩、厌烦、憎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积极情感的作用,并利用这种积极情感促进教学。学生从教师那里得到的重视、关怀、理解,形成学生对教师的积极情感。课堂教学的师生情感交流,也有利于教师的情感体验。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感投入是一种自变量、容易被人察觉,课堂教学的反馈是师生共同活动的结果,它使教师产生情感体验,这是一种因变量。一堂课下来,教师感到心力交瘁,疲惫不堪,怒气冲天,即使勉强“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损伤了教师的身心健康,也不是一堂好课。相反,一堂课下来,教师很振奋,感到精神上的满足,对学生、对教材以及对自己有了新的理解,感到头脑充实,这将产生无穷的内在动力。

情感资源 篇5

关键词:酒店服务业,人力资源,情感能力,实证

1 引言

服务业人力资源与工业企业人力资源在理论与实践上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赫区艾德 (Hoschchild, 1983) 在研究了航空服务人员后, 提出服务行业在所需要的情感劳动方面与其他各部门有显著的不同。服务人员不仅要凭着技术获取报酬, 而且要依靠情感劳动换取价值, 虽然有时员工的真实感觉并不是他们需要在顾客面前表现出来的那种情感。但是随着服务竞争的加剧, 仅有外在情感表现是不够的, 因为它呈现给顾客一种虚假的感觉, 工作要求员工们拥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基于情感性劳动的背景, 当我们探讨服务业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时, 情感能力应该成为一项重要的内容。

“情感智力” (Emotional Intelligent) 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萨洛维 (P. Salovey) 和迈耶 (J. Mayer) 在1990年提出, 用于描述对成功至关重要的情绪特征。1995 年丹尼尔·戈尔曼 (Daniel Goleman) 出版了《情感智商》一书, 该书涉及了情感智力的内涵、生理机制、对成功的影响、情感教育等内容, 初步形成了情感智力的理论体系和基本观点。情感智力理论认为, 在社会性交往或非学术领域里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不完全取决于智商IQ , 如服务、教育、销售或管理职业类的成功更取决于EQ。戈尔曼写到:“情感潜能可说是一种中介能力, 决定了我们怎样才能充分而又完美地发挥我们所拥有的各种能力, 包括我们的天赋智力。”

在酒店服务业人力资源的研究中, 本身对从业人员能力模型的研究就比较少, 主要关注的是管理者的能力模型, 如西班牙酒店与餐饮业管理者的能力模型 (S.Agut, 2003) 。而对酒店员工能力素质的研究, 温卫宁等 (2003) 通过酒店管理者对酒店业人才素质和酒店基层管理人员素质的描述, 探索了各能力要素的重要性。而对于情感能力, 虽然越来越多的学者指出情感能力在旅游行业中的重要性, 提出在旅游业教育中, 要加重非智力因素的比重 (吴巧红5, 2004、陈学志6, 2003、郎玉屏7, 2003、刘扬8, 2003) , 但未能从实证性的角度对这一论断提出支持。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目的

本问卷的调查目的是分析酒店服务企业中情感能力对从业人员的重要性, 并探讨不同部门、不同层级员工对情感能力的不同要求。

2.2 测量方法与对象

本研究问卷发放时间为2007年7月-8月, 问卷发放的对象是来自宁波和杭州两市三星级以上的旅游、商务酒店的酒店业从业人员。调查员现场发放问卷, 被试现场自我完成问卷, 时间不限。在填写问卷之前, 调查员向被试者详细解释每一项能力因素的含义, 以减少理解上的误差。问卷共发放250份, 回收232份, 其中有效问卷216份。问卷结果用SPSS10.0进行分析。被试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

3 实证研究结果

3.1 情、智、身、技能力重要性分析

在问卷表中先由酒店业从业人员对四项基本能力要素:情感能力、智力、身体素质和技术技能进行排序。

从表中可见显著性明显小于0.05, 说明情感能力与其它三项能力相比, 显著性差异较大。对照方差值后, 可知在酒店业从业人员的评估中, 情感能力在能力要素中排序最前。而从平均值来看, 四项能力的赋值相差不大, 应该说四项能力对酒店业从业人员而言都非常重要, 只是情感能力是其中的重中之中。

3.2 个体特征与情感能力因素分析

(1) 从业人员部门对情感能力重要性评价的分析

在此采取聚类分析的方法, 考验证酒店不同部门对情感能力的不同要求。由于篇幅原因, 文章仅列出笔者合并后的统计结果。

以50%作为分界线, 不难发现其他、营销部、餐饮部、人力资源部、娱乐部、客房部等聚合成为一类, 其对情感能力的要求较高。原因在于这些部门员工经常与顾客或与其他员工交流。而另外四个部门的技术性工作更多, 因此对情感能力的要求就低些。

(2) 从业人员职务对情感能力重要性评价的分析。

从表4 中可以看出普通员工与高级经理之间的显著性检验系为0.048<0.05, 显然高级经理人员比起普通员工对情感能力的要求更高一些。而领班、普通员工、和中层经理之间对情感能力认识的差异并不是十分显著。

进一步地, 本文将从业人员划分为一线员工和管理层, 对情感能力因素进行排序分析。

从排序情况来看, 普通员工认为与对客服务相关的善解人意、服务定向能力, 与人际关系有关的合作能力, 与自我职业发展有关的职业道德能力、自我评估能力是比较重要的。而与领导管理相关的能力, 被认为是相对不重要的。而从管理人员角度考虑, 他们对于通过领导他人进行工作的能力更为看重。

值得关注的是促变能力, 在评价中排在了最后。推测是由于酒店业作为服务行业, 顾客在整个服务流程中占据主导地位, 因此, 酒店业从业人员对于促成和控制变化能力的认同度不是很高。此推论尚需进一步的实证支持。要指出的是, 这种认知可能会导致从业人员在与顾客的互动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无法引导顾客更好的消费。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 在情感能力、智力、身体素质和技术技能四项中, 情感能力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能力。

(2) 从业人员所属部门的不同会导致对情感能力重要性的不同评价, 更接近外部顾客或内部顾客 (员工) 的部门比其他技术性部门对情感能力更看重。

(3) 从业人员职务级别越高越重视情感能力, 普通员工与高级管理者之间对情感能力的重视程度有较大差异。另外一线员工和管理者在评价情感能力各项因子的重要性时, 也具有差异。普通员工更重视对客交流中使用的情感能力, 而管理者更重视管理过程中的情感能力。

4.2 建议

从情感能力的重要性出发, 本文认为在酒店业人力资源的实践过程中可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因素加以考虑。

(1) 在进行人员招聘时, 将情感能力作一项主要考核指标, 通过结构化面试, 心理测试和情景化测试等手段, 考察应聘者是否具有良好的情感智商。将具备较强情感能力的人安排到更接近顾客的部门和岗位, 实现能岗的匹配。

(2) 在进行人员培训时, 将情感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培训内容。目前在对员工的培训中, 酒店通常只注重了服务技能的培训, 但技能的提升无助于和顾客形成真实的情感交流。酒店管理人员应通过对员工情商的教育和提高, 使员工从根本上学会如何与顾客进行沟通, 并真诚为他们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Hochschild, A.R..The Managed Heart:Commercialisation of Human Feeling[J].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CA, 1983.

[2]Daniel Goleman.Working with Emotion Intelligence[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1997.

[3]S.Aguta, R.Graub, J.M.Peir, Competency needs among man-agers from Spanish hotels and restaurants and their training de-mands[J].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03, (22) .

情感资源 篇6

审计信息既是审计机关反映其工作状况的平台,也是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了解审计工作的渠道,整合好信息资源,既可以提高审计效率,又可以为政府完善宏观政策提供服务。

共同推动审计工作发展和国家制度建设。二是积极听取党委、政府、人大对审计工作的意见,强化与主管部门、监管机构和监督机关的有效合作,建立、完善审计成果利用联席会议工作制度,加强协调配合,着力抓好审计成果的运用。

(2)强化信息利用,促进审计成果转化。一是对审计中发现的大量有利用价值的信息资源进行提炼,编报审计信息,对审计成果编写成审计案例,利用计算机对上述资料进行存储,并在局域网上共享,以方便调用或借鉴。二是利用局域网,搭建信息交流平台,便于审计机关及时发布各种审计信息,促进审计人员合作交流与资源共享,在信息资源上打破封闭式管理,实现各种信息资源的互相利用。三是建立健全审计对象资料库及审计数据中心。基层审计机关要解决与其他部门的信息沟通,及时完善被审单位的动态资料。

(3)尝试网上举报,拓宽审计监督渠道。网络举报,具有自动接收、信息储备、分类汇总等功能和传递速度快、不受时间限制、便于举报人和国家机关的互动等特点。

(4)明确分级负责,方便审计法规利用。在审计署的法规库上分别建立健省、市级审计机关的法规库,并能免费提供与基层审计机关使用,县级审计机关则负责本区域的相关文件收集。这样就形成了一整个法规系统,给基层审计人员提供了方便,节省了资源。

4.社会审计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加强对内部审计的业务指导及与社会审计的工作联系,实行审计工作集约化管理,提高审计效能,积极加强与其他监督部门横向联合。

(1)注重优势互补,充分利用审计资源。我国的审计组织体系是由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构成,三者之间虽然没有隶属关系,但国家审计在审计组织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国家审计可以充分利用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人力物力资源。

(2)加强沟通协调,推行横向联合监督。审计机关在整合社会资源中,应积极加强横向联合,合理地利用国家监督体系中有关监督执法机关的功能、权威和信息,既可提高审计在“高层次”监督中的地位,又有利于加强审计监督的威慑作用。

(3)加强业务指导,形成上下联动局面。一是在每年的同步审计任务时,建议上级审计机关应根据审计工作方案进行预审,对上缴、下拨款或按项目年度计划拨款的数据先分离分发到各基层审计组,以便及时核对。二是加强对基层审计机的业务指导,搭建业务交流平台。比如可在市局的门户网站上建立专项审计论坛、或提供在线解答等不同的方式进行。

(4)加快吸收利用,建立外部人才机制。把财政、金融、工程建设、工程监理、劳动保障、人事工资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经考核审查后纳入人才库,审计机关在日常审计过程中,根据审计项目的专业人员具体需要,利用人才库资源,确定聘请专业人才的具体人员,并给予一定的报酬,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提升审计效率,以缓解目前审计人员专业力量不足的矛盾。

■邓植谊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 0 1 0年度科研项目(青年项目)《人力资源培训对情感承诺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10YQB002

在复杂与不确定的经营环境中,拥有高情感承诺的团队对于组织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员工对组织产生的高情感承诺能够使员工主动发挥自身潜能,持续性地为组织创造较高的工作绩效。更有研究指出,人力资源实践,尤其是人力资源培训对员工情感承诺具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因此,面对不断变化的经营环境以及人才流失日益严重的现状,研究人力资源培训对员工情感承诺的影响,对于构建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员工潜能,使组织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保持长期持续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员工情感承诺概述

组织承诺(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Becker提出,他认为组织承诺是员工由于对组织“单方投入”的增加而不得不继续留在该组织内的一种心理现象。Meyer和Allen(1991)在对前期研究进行全面剖析与回顾,并结合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组织承诺三维度模型,即组织承诺包括情感承诺(Affective Commitment)、继续承诺(Continuance Commitment)和规范承诺(Normative Commitment)三个维度。其中情感承诺主要指员工出于对组织情感上的依附、认同和投入而留在该组织内的一种承诺,强调员工的高度忠诚和全力奉献来自员工对组织的深厚情感,而非单纯物质利益的考虑。继续承诺则指员工为了不失去多年投入所得利益而不得不继续留在该组织内的一种承诺,主要强调员工对离开组织所带来损失的认知。而规范承诺则指员工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出于道德责任而被迫留在组织内的一种承诺,强调员工对组织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从承诺持续时间长短来看,情感承诺相对更为持久,它是组织价值观在员工内心深处的内化(周华银,2010)。有研究表明,高情感承诺的员工往往对组织高度忠诚,能够积极主动发挥自身潜能,为组织全力奉献,从而产生较高的工作绩效(蒋静,2005;宋利、杨力,2005;宋利等,2006)。因此,员工情感承诺对组织获得长期持续的高绩效具有重要影响。

二、人力资源培训概述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活动,培训是提升人力资源技能、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工作绩效的重要途径。Buckley和Caple(1990)将培训定义为“组织为实现较高的工作绩效而有计划地、系统化地提高员工知识、技能水平,转变员工态度的活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个体需求呈现多样化,员工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全面发展,传统的经济刺激已难以满足员工的需求。作为提高员工素质与能力、发挥员工潜能的重要手段,培训能够有效满足员工自我发展的需要,对提高员工满意度,强化企业文化,增强员工归属感、提升组织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培训的目的不仅在于使员工掌握胜任工作的技能,提高工作效率,实现较高的工作绩效;更在于满足员工自我发展的需求,提升员工的情感承诺,从而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潜能,实现长期持续的高绩效(Sloman,1994)。

三、人力资源培训对员工情感承诺的影响

培训不仅是一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更是员工组织社会化的过程,对员工情感承诺水平有着显著影响。关于培训对员工情感承诺影响的研究,一些研究者通过对培训相关变量与组织承诺相关变量间关系的分析进行研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Tannanbaum等(1991)研究发现脱产培训能够提升员工的组织承诺。Bartlet(2001)在对美国五所公立医院注册护士的调研中也指出,培训的开展与员工情感承诺显著相关。Ahmad和Bakar(2003)对在马来西亚私企与公共部门工作的204名白领的调查中进一步发现,培训的开展与员工情感承诺不仅显著相关,更呈正向相关。

还有一些研究者则通过对中介变量的分析来研究培训对员工情感承诺的影响。如:Meyer和Smith(2000)指出组织支持与程序公平对培训与情感承诺的关系起调节作用。分析指出,员工将培训视为组织对其自身发展的一种支持,是组织愿意为其投入的体现,因而组织对员工培训的支持能够提高员工对组织的承诺(Tannenbaum等,1991)。Ahmad和Bakar(2003)的研究也进一步证明了组织对培训的支持对员工情感承诺呈显著正向影响。

Meyer和Allen(1997)指出,培训作为社会化进程的重要过程对员工承诺有重要影响。Tannenbaum等(1991)研究发现社会化类型的培训能够提高成员的组织承诺。Sake(1995)也在对十个大中型会计公司新进会计员工的调研中进一步证明了Tannenbaum等研究者的观点,并指出社会化培训后员工自信的提升是理解培训有效性及其对员工情感承诺影响的关键,同时强调员工培训后的自信度对社会化培训与员工组织承诺的关系起调节作用。

综上研究表明,培训作为员工组织社会化的重要过程,其相关变量通过多种中介因素对员工情感承诺产生影响。然而,由于国内关于人力资源培训对员工情感承诺影响的研究还不多,相关研究仅关注于有无培训、培训环境、是否重视员工培训等培训外部指标对情感承诺的影响,忽视了培训内容、方式等培训内部指标对员工情感承诺的影响(Ahmad和Bakar,2003;宋利等,2006)。从而导致管理实践过程中,针对员工情感承诺制定具体培训方案时,在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的选择上缺乏理论指导,无法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对策。因此,今后可进一步从具体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等方面来研究人力资源培训对员工情感承诺的影响,这不仅能够弥补该领域关于培训内容及方式对员工情感承诺影响研究的忽视,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更对管理实践中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从而提高员工情感承诺,实现组织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摘要:高组织承诺为组织带来高绩效,尤其高情感承诺更为组织带来长期持续的高绩效。有研究表明,人力资源培训作为员工组织社会化的重要过程,与员工情感承诺密切相关。然而,目前国内关于人力资源培训对员工情感承诺影响的研究甚少。因此,本文在概述员工情感承诺和人力资源培训理论的基础上,对以往人力资源培训对员工情感承诺影响的研究进行回顾与总结,并针对以往研究的薄弱之处,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组织承诺,员工情感承诺,人力资源培训

参考文献

[1]蒋静.情感承诺与企业文化探析——对一个小型企业的调查[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

[2]宋利,杨力.人力资源实践与组织承诺关系研究述评[J].工业技术经济.2005,(07)

[3]宋利,古继宝,杨力.人力资源实践对员工组织支持感和组织承诺的影响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07

[4]周华银.企业文化对员工组织承诺的影响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0

[5]Ahmad,K.Z.,and Bakar,R.A.(2003).‘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raining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mong Whitecollar Workers in Malaysi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7:3,166-185

[6]Bartlett,K.R.(2001),‘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ining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A Study in the Health Care Field’,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Quarterly,vol.12,no.4,335-352

[7]Buckley,R.and Caple,J.(1990),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ining,London:Kogan Page

[8]Meyer J.P.and Allen N.J.A-three Component Conceptualization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J].Human ResourceManagement Review,1991,1(1):6189.

[9]Meyer,J.P.and Allen,N.J.(1997)Commitment in the Workplace:theory,research,and application,Thousand Oaks,Calif:Sage Publications,93.

情感资源 篇7

一、情感激励的内涵

所谓情感激励就是以人与人、人与组织之间的情感交流作为手段进而刺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工作热情的激励模式。与其他外在激励方式不同, 情感激励侧重于人与人之间感情方面的沟通与建设。作为高校来说可以采用这种情感激励的方式来激励教职工的工作热情, 不断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高校管理层真心实意关心每一位教职工的生活疾苦, 帮忙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使教职工感受来自高校管理层的关心与温暖, 始终保持良好的工作情绪与高昂的工作热情, 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情感激励侧重以情感人, 将深厚的情感作为员工工作的坚实基础。中国自古是一个讲究情谊的国家, 在中国人眼中, 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谊是可以克服一切阻碍与困难的制胜法宝。

作为情感激励的接受者来说, 高校教职工作为文化的传播者, 其文化程度高、职业性较强、荣誉感强。作为被人称赞的园丁, 高校职工的精神境界、个人欲求等方面都有较高追求。由于情感激励主要满足教职工内心方面的需求与渴望, 所以它具有稳定、长久、多样性的特征。相对于奖金、职称等外界激励来说, 情感激励能避免物质刺激所引发的物质欲望畸形发展, 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等不良影响。前者目的是追求金钱等物质, 后者则是一种来自于心底的感谢之情。

二、情感激励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1. 运用情感激励提升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情感之间的交流是人与人之间最真实、最友善的沟通方式。情感联系着两个人由不相识到逐渐了解认知。情感激励是影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因素。一个高校往往由多个院系、后勤等多个部分组成, 这些部门员工构成了高校的人力资源体系。但从实际工作来说, 各个部门在工作时总是独立完成教学等任务与其他院系、其他部门的联系很少。这就使人力部门相互不熟悉, 但情感激励恰好弥补了这个弊端。从高校人力资源的特点来看, 要想充分发挥高校人力资源的最大作用, 就要构建人力资源的相互联系、合作机制, 凝聚分散的人力资源, 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去共同完成任务。情感作为联系各个单独人力资源的最有效最直接的纽带, 可以激发人力资源的潜力。教职工作为高校责任感和荣誉感的承担者, 在高校为他们营造轻松愉快的文化氛围内, 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2. 运用情感激励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激励给人以家的感觉, 家给人以归属感、安全感、信任感。要想调动每一个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提高工作效率, 就要给每一个员工家的感觉。情感激励恰好起到了这样的作用。管理层关心每一个员工的生活疾苦, 关心他们的精神境界, 满足他们的物质文化需求, 努力营造家的氛围。每一位员工都把高校这个集体作为自己的家来对待, 每一位教职工都是家庭里的一员。强有力的情感激励可以凝聚师资队伍的协作能力, 增强高校的竞争力。这有利于全体成员从情感上形成共同认同的价值目标, 全心全意为高校奉献。在强有力的团队协作能力驱使下, 每一位教职工齐心协力完成每一个任务, 使高校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管理者在达到有效管理目的的同时, 也促进了高校日常工作的正常进行, 实现双赢。

3. 运用情感激励打造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

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一个团队的管理, 在这个团队里难免会产生矛盾, 对高校的日常工作带来不良影响。如何消除这些矛盾?情感以其特有的包容与豁达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许多矛盾在深厚的情感面前都荡然无存。情感激励势必会在沟通双方间形成情谊, 而这种情谊正是相互协作、相互包容的基础。情感激励不仅会激发人的工作热情与工作积极性, 同时也会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这是因为情感是维系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纽带。有了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 工作时便会心情愉悦, 做事也会事半功倍。

三、结语

总之, 情感激励其核心是激发教职工对高校的热爱与感激 (即正向情感) , 消除教职工在工作生活中所有的不良因素。在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情感激励具有重要作用。这种激励并不局限于管理层对教职工, 也存在于同事之间。激励无处不在, 关键在于正确应用与经营。在学校管理中, 运用情感激励要注重教职工的内心真实感受与其在工作生活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事无巨细, 领导层都要考虑到。教职工的切身问题得到解决, 工作生活有组织关心, 他们势必会对高校产生依靠感和归属感。情感激励是从内心深处来激发每个教职工的内在潜力与创造精神, 使他们能真抓实干, 促进高校健康持续发展。

摘要:在中国高校纷纷转型的背景下, 如何建立一支既有专业学术水平, 又有团队组织合作能力的教师队伍, 是高校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情感激励”在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中可以起到巨大的作用。情感激励倡导的是以情感人, 用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感染力给人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与工作氛围, 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此, 以完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情感激励机制为目的, 对高校情感激励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情感激励,以情感人

参考文献

[1]董丽芳.试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及建构策略[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2010 (3) .

[2]严碧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知识分子的激励机制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10 (13) .

情感资源 篇8

一、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情感教育课程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指出:“幼儿园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感受家乡变化与优秀, 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我的家乡泰宁历史悠久, 山川奇秀, 人文发达。先人们为我们留下的丰厚的文化遗产是我们培养广大幼儿爱家乡的优质土壤。那如何让幼儿对家乡有进一步的了解, 为家乡感到骄傲和自豪, 培养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由此我们在大班构建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情感教育课程——“可爱的家乡”主题活动内容。

情感教育课程——“可爱的家乡”主题活动内容, 旨在为幼教工作者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对幼儿进行爱家乡教育提供主题活动内容。我们设计出的主题活动内容, 涵盖五大领域目标, 包含以下主题:

主题之一:家乡的景区

主题之二:家乡的小吃

主题之三: 家乡的民风民俗

主题之四: 家乡的名人

二、把情感教育渗透在幼儿各项活动中

(一) 凭借本土资源, 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地生活和活动环境, 满足他们多方面的发展需要, 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地经验”。《幼儿园工作规程》中也明确指出:“幼儿园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 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因此幼儿园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 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如, 我们收集有关家乡的风景名胜图片展现在墙上, 布置成各种旅游景点的缩影, 让孩子每当从这里经过, 都能仿佛置身在家乡的美丽风景区中, 感受家乡的美丽。有些班级幼儿还利用这个环境, 开展起“我是小导游”的角色游戏, 在游戏中, 幼儿分别扮演游客和小导游, 游客们在小导游边讲解边介绍下, 游遍泰宁的每一个景点。通过这个游戏, 不仅让幼儿对家乡的景点有进一步的认识, 也让幼儿进一步感受到家乡的美丽, 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又如, 我们设立了艺术表演区“古城剧场”, 这里可以让幼儿欣赏到家乡特有的民间艺术 (梅林戏、傩舞、桥灯、花灯、龙灯等表演) , 可以让幼儿上台通过自身表演, 表现民间艺术特色, 感受家乡民间艺术的美。再如, 我们设立了角色表演区——小吃一条街, 可以让幼儿品尝和动手制作各种特色小吃, 激发幼儿对家乡的热爱。

(二) 依据情感课程, 合理安排教育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强调:“幼儿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 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可见, 生活既是教育的内容, 又是教育的途径。首先, 我们把“可爱的家乡”的主题活动内容, 不仅通过健康、科学、社会、语言、 艺术五大领域活动进行教学, 还通过区域活动、结构游戏、角色游戏等完成活动内容。如, “家乡的小吃”主题活动, 我们通过科学活动介绍《什锦油饼、暖菇苞、状元糍》 , 了解它们的制作材料及粗略的制作过程, 及它们的形状口味, 通过语言活动创编儿歌《家乡的小吃》, 通过艺术活动创编歌曲《状元糍》, 通过亲自活动制作家乡的小吃《碧玉卷、擂茶》, 通过角色活动, 开展“小吃一条街”角色游戏。

(三) 捕捉教育契机, 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幼儿期是情感教育的重要时期, 幼儿园的教师应在幼儿游戏、 学习、劳动、娱乐和日常生活中, 借助一日活动、传统节日等契机, 适时地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如:利用餐前活动和幼儿说一说或在地图上找一找自己家乡所在的省、市、县名称。请爸爸、妈妈利用休息时间和幼儿一起外出游玩, 一起收集、观看有关家乡的风景名胜、著名的建筑、独特物产、优秀人物的图片、电视节目和画报; 让幼儿在观看和欣赏过程中, 感受到家乡的发展变化并为此感到高兴, 激发幼儿的自豪感和热爱之情, 让每个幼儿都为自己是一个泰宁人而自豪和骄傲。

经过一学年的主题教育活动, 幼儿对家乡文化的了解、熟悉程度有了明显提升。本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 让家乡的本土文化走进幼儿心中, 这将使他们终身受益。通过开展一系列有目标的主题教育活动, 幼儿在收集资料、参加各种活动、交流与讨论的过程中, 逐渐了解、熟悉了家乡的旅游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 历史文化, 进一步强化了家乡的概念, 并在对家乡的了解过程中自然地衍生出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 产生一定的自豪感。最终促使幼儿爱家乡的情感得到升华。

情感资源 篇9

【关键词】大班幼儿 爱家乡 情感教育 乡土资源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将“归属与爱的需要”列为人的重要心理需要,也是一种精神需要,一种对“心灵家园”的渴望。研究发现,一个人对某个群体(家庭、班级、学校、家乡、祖国等)的归属感会影响他对这个群体的亲疏度和对群体规则的接受度。一般而言,具有归属感的人往往具有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能自觉接受和遵守群体规则,会自动将个人与群体联系一起,为自己作为群体的一员感到自豪并愿与之共荣辱。而幼儿对社会(家乡、祖国等)的最初看法和感受主要来自父母和其他亲近的成人,如果成人能够用积极的态度看待社会,为自己是其中的一员感到满意,那么幼儿就会形成同样的态度并由此产生对家乡和祖国的归属感。

根据学前儿童的认知特点,幼儿在认识周围世界时应该遵循由近及远、从具体慢慢过渡到概括的原则。具体说来,就是要从对身边环境的认知开始,先是家庭、幼儿园,然后是社区、社区中的公共场所,再次是家乡。例如,小班幼儿刚入园,为了让其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环境,首先让他们认识幼儿园的环境,只有认识了幼儿园的环境,才能产生安全感,进而喜欢幼儿园。大班幼儿则可以对自己的家乡、民族和国家有个初步的认知。那如何让5-6岁的大班幼儿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熏陶中接受爱的情感教育,形成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呢?下面笔者就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如何依托本土资源,对大班幼儿进行爱家乡的情感教育。

一、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情感教育课程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感受家乡的变化与优秀,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我的家乡泰宁历史悠久,山川奇秀,人文发达。这里曾出现过“一门四进士,隔河两状元,一巷九举人”的盛况;这里的县名由皇帝赐予;这里是中央43个苏区县之一;这里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2块世界顶级品牌和16块国家级旅游品牌;这里的梅林戏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部授予“天下第一团”的美誉;这里的傩舞被人类学、历史学及艺术学视为活化石;这里的古代建筑——尚书第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的先人们为我们留下的丰厚的文化遗产是我们培养广大幼儿爱家乡的优质土壤。那如何让幼儿对家乡有进一步的了解,为家乡感到骄傲和自豪,培养幼儿爱家乡的情感呢?由此我们在大班构建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情感教育课程——“可爱的家乡”主题活动内容。

情感教育课程——“可爱的家乡”主题活动内容,旨在为幼教工作者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对幼儿进行爱家乡教育提供主题活动内容。我们设计出的主题活动内容,涵盖五大领域目标,包含以下主题:

主题之一:家乡的景区(了解家乡的版图、地理位置,认识泰宁著名景点——金湖、上清溪、九龙潭、寨下大峡谷、红军街、尚书第、地质博物院等,让幼儿直接感知,萌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主题之二:家乡的小吃(了解家乡的特色小吃——暖菇包、碧玉卷、擂茶、什锦油饼、状元糍、游浆豆腐,激发幼儿对家乡的热爱。)

主题之三:家乡的民风民俗(感受家乡特有的民风民俗、民间艺术——梅林戏、傩舞、节庆活动等,感知泰宁民间艺术特色,激发幼儿热爱家乡。)

主题之四:家乡的名人(初步了解家乡的名人,教育幼儿从小向先人学习勤奋、好学、勤劳的精神;感受家乡的变化,知道自己是泰宁人,激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二、把情感教育渗透在幼儿各项活动中

(一)凭借本土资源,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的发展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幼儿园工作规程》中也明确指出:“幼儿园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因此,幼儿园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地发展。如,我们收集有关家乡的风景名胜图片展现在墙上,布置成各种旅游景点的缩影,让孩子每当从这里经过,都能仿佛置身在家乡的美丽风景区中,感受家乡的美丽。有些班级幼儿还利用这个环境,开展起“我是小导游”的角色游戏,在游戏中,幼儿分别扮演游客和小导游,游客们在小导游边讲解边介绍下,游遍泰宁的每一个景点。通过这个游戏,幼儿不仅对家乡的景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进一步感受到家乡的美丽,激发了幼儿爱家乡的情感。又如,我们设立了艺术表演区“古城剧场”,在这里,幼儿可以欣赏到家乡特有的民间艺术(梅林戏、傩舞、桥灯、花灯、龙灯等表演),还可以上台亲自表演,表现民间艺术特色,感受家乡民间艺术的美。再如,我们设立了角色表演区——小吃一条街,幼儿可以品尝和动手制作各种特色小吃,激发幼儿对家乡的热爱。

(二)依据情感课程,合理安排教育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幼儿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 可见,生活既是教育的内容,又是教育的途径。我们把“可爱的家乡”的主题活动内容,通过健康、科学、社会、语言、艺术五大领域活动进行教学,还通过区域活动、结构游戏、角色游戏等来展现出来。如,“家乡的小吃”主题活动,我们通过科学活动介绍什锦油饼、暖菇苞、状元糍,了解它们的制作材料、粗略的制作过程,以及它们的形状口味;通过语言活动创编儿歌《家乡的小吃》;通过艺术活动创编歌曲《状元糍》;通过亲自活动制作家乡的小吃碧玉卷、擂茶;通过角色活动,开展“小吃一条街”角色游戏。又如,“家乡的民风民俗”主题活动,我们通过区域活动,开展编彩棕、编蛋袋、自制花灯、设计红包等活动;通过音乐活动,欣赏梅林戏、傩舞、泰宁山歌。再如,“家乡的景区”主题活动,我们通过结构游戏,建构“家乡的风景、家乡的建筑”。

(三)捕捉教育契机,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幼儿期是情感教育的重要时期,幼师应在幼儿游戏、学习、劳动、娱乐和日常生活中,借助一日活动、传统节日等契机,适时地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如:利用餐前活动让幼儿说一说或在地图上找一找自己家乡所在的省、市、县名称;请爸爸、妈妈利用休息时间和幼儿一起外出游玩,一起收集、观看有关家乡的风景名胜、著名建筑、独特物产、优秀人物的图片、电视节目和画报,让幼儿在观看和欣赏的过程中,感受到家乡的发展变化并为此感到高兴,激发幼儿的自豪感和热爱之情。又如,定期组织幼儿到演艺馆观看梅林戏、傩舞,参观明代建筑——尚书第;秋游时,让幼儿在家长和教师的陪同下一同出发参观地质博物院。再如,利用清明节,组织幼儿到炉峰山烈士纪念碑进行祭扫,参观红军街,让幼儿站在烈士纪念碑前听教师讲述英雄故事和家乡的渊源,在炉峰山上看家乡的青山绿水,让每个幼儿都为自己是一个泰宁人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经过一学年的主题教育活动,幼儿对家乡文化的了解、熟悉程度有了明显提升。本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让家乡的本土文化走进幼儿心中,这将使他们终身受益。通过开展一系列有目标的主题教育活动,幼儿在收集资料、参加各种活动、交流与讨论的过程中,逐渐了解、熟悉了家乡的旅游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进一步强化了家乡的概念,并在对家乡的了解过程中自然地衍生出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产生一定的自豪感,最终促使幼儿爱家乡的情感得到升华。

在活动中,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了大量资料,制定了一套有计划、有目的的较为完整的主题教育内容,它操作性强、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并通过主题活动的形式进行教育实践。幼儿在活动中通过探索、交流、分享、合作多种形式,使社会交往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通过主题活动,幼儿了解了家乡资源的珍贵,懂得了保护资源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了解了人与环境的关系,培养了幼儿的环保意识,幼儿各项能力得到了较为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危红英.有效利用本土文化资源促进幼儿园主题探究活动开展的调查研究[J].教育学(下半月A版),2011(10).

情感资源 篇10

1. 了解学生的认知情感需要,激活内驱动力

学生的情感较为丰富,这是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的重点。从学生语言认知表达需要深入探寻他们的思想情感,能有针对性地调动他们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活学生的学习内驱动力,首要的条件是了解他们的认知情感需要。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使得他们的生命价值和尊严得到需要和满足。正如马斯洛的心理需要理论所提及的,从人的基本需要确定相应的方法,更利于其接受。了解学生的认知情感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民主、自由和平等,让学生能够在人性化的关怀中不断增强学习动力;创设和谐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能够真正了解自身的学习主体地位和作用;多给学生展示才艺的机会,让学生在不断表达运用中增强认知感悟,满足被认可和肯定的心理需要。这样的认知情感需要,更能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动力。

以学生的情感需要为切入点调整教学策略,使得学生发挥主动性,充分融入课堂学习探究过程之中。例如,在《牛津初中英语》(Fun with English)(下同)8A Unit 4 Wild animals的“Reading Giant pandas”教学中,针对学生对野生动物感兴趣的认知心理,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电视节目《动物世界》中有关大熊猫的生活场景片段,并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假如你变成了大熊猫,就“How to introduce yourself?”和“How do you express your desire to people?”主动表达,提高对阅读的兴趣和激情。

2. 带着积极情感融入课堂,构建师生和谐关系

教师是课程教学的主导者,其教学情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资源。教师以自己积极的教学情感影响学生,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还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教师以饱满的精神、高昂的激情、喜悦的心情组织好课堂教学,营造了亲和感染的环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智慧。多以积极的情绪走进课堂,多宽容学生的不足,让学生愿意接近教师,做学生真正的朋友;多以微笑感染学生,让学生始终在亲切和谐的氛围下,多与教师沟通交流,成为学生的愉快合作者;多运用形成激励方式评价学生,让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动力。教师运用积极情感,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积极情感的投入更是活跃课程教学气氛的有效润滑剂。例如,在教学《牛津初中英语》8BUnit4 A charity show的Reading, Hosting a charity show中,教师不妨穿上自己最漂亮的服装,让学生为之惊讶。以这样的情形引导教学,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良苦用心,还能调动学生的语言学习情感。教师可在此基础上,邀请学生与自己模拟T台猫步走秀,让学生在与教师配合过程中不断感受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更好地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主动性和潜能。

3. 挖掘教材隐性情感资源,提升语用技能

学活教材的前提是从中挖掘富有情感和情趣的资源,并灵活运用于表达交流过程中。教材的静态资源中隐藏着丰富的情感资源,是学生值得探寻的宝藏。挖掘其中的情感资源,为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提高表达运用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英语教师可运用录像、幻灯、模型、简笔画等深化课程资源,建议学生带着思维情感进入学习过程,为学生创设有趣而神奇的课程学习情境;借助情景模拟形式活化课程学习内容,让学生能够在富有情趣的学习情景中深入思考感知,增强认知体验;多引导学生带着自身的生活经历体味语言表达内涵,在认知感悟的过程中积累深厚语言文化知识。

在挖掘教材隐形情感资源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多元化表达,让学生有实践体验的机会。同时,可要求学生在总结过程中不断反思,以此形成多样化的学习策略。

运用好情感教育资源对发挥学生的英语学习主观能动性和开发潜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更利于发挥学生的课程学习主体作用。培育学生的积极学习情感,让学生在更轻松自由的环境中释放正能量,对他们积累丰富语言文化知识和提高表达运用技能具有引导促进作用,也是将学生内在学习心理需求转化为学习探究的有效方法,值得深思和实践。

摘要:本文从学生、教师和教材三者中的情感资源开发和利用探寻情感发挥的作用, 旨在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情感资源开发具有多元化和可塑性, 是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和丰富认知思维的有效内生动力。围绕情境创设和资源优化深化教学策略, 是提高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必然内在需要。探寻情感教育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有助于实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和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健康发展, 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要。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情感教育资源,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11.3.

[2]张晓玲.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学英语 (初中教师版) , 2010.23.

[3]林林.情感教育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19.

[4]王海梅.初中英语的情感教学[J].考试与评价.教师版, 2011.05.

【情感资源】推荐阅读:

情感版07-15

教育情感07-15

情感融入07-16

情感比较07-19

情感特点07-20

情感特色10-17

作品情感10-18

情感运用10-20

情感主义05-19

情感培育05-20

上一篇:班主任工作的经验总结下一篇:高年级小学生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