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情感

2024-10-18

作品情感(精选12篇)

作品情感 篇1

在语文阅读中, 存在着大量的悲剧作品。悲剧作品通过主人公独有的生命轨迹向人们叙说着他们的悲哀。阅读之后, 往往会带给读者深深的回味和思考。因为通过对主人公生命意义的分析, 读者不但体验了悲剧主人公的思维和情感, 同时也达到了自我层面上的哲学反思, 因此, 悲剧具有较高的审美属性。

但笔者在教学中发现, 对于悲剧的审美属性, 学生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偏差, 他们通常认为悲剧应该是以挫折、磨难、痛苦、死亡为依托的, 否则, 就不会产生悲。或是认识比较肤浅, 简单地将悲的原因归结于社会的黑暗或个人性格的缺陷。这样的认识严重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新课改从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高度来界定语文课程的性质, 其人文性不仅要求在课程设置上让课文承载更多的文化信息, 更主要的是让学生通过与文本的接触, 培养他们对他人 (物) 生命情感和生命价值的关注和尊重。树立学生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使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够得到成长和提升。

文学作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历史内容为题材的, 它要求我们在对广阔社会生活拓展的基础上完成对社会宏大叙事的把握, 一类是以人性内容为题材的, 它要求我们在对人性进行充分认识和反复思考的基础上完成对自我的内省。而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 就是将个体的生命体验、生命情感与文本中人物生命对话的一个过程, 通过学生与文本之间这一看不见的对话场来使学生对外更多地关注社会生活, 对内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 从而领略、挖掘其中的真善美、假恶丑。

所以, 对中学生而言, 对悲剧的理解决不能简单理解为审美主体在其生命过程中产生类似于挫折、哀痛、死亡之类的情绪, 而是要能清楚并深刻地发现审美主体在客体世界中存在的位置和地位。所以, 我认为要真正理解悲剧具有“悲”的特性, 就要找到这个影响主体和客体之间和谐、统一关系的破坏性力量。

而悲剧之所以具有经久不衰魅力的原因绝不仅仅是因为它触动了我们悲痛的神经, 而是它道出了普遍历史经验中触动我们悲痛神经的那个物质。这个物质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亡, 相反, 会在人类灵魂深处积淀得越发稳固和弥久, 甚至会成为人性中不可克服的某种习性。这也许就是悲剧具有“震撼力”的原因吧。悲剧之美在于它震撼了人的内心, 所以, 我们称这种能撼动我们内心的情感为悲剧情感。

那么, 悲剧情感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悲剧情感产生于对历史、存在的无限洞察, 产生于对世界内在旋律的体验。当然,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能力产生悲剧情感, 也不是每一个能产生悲剧情感的人都能正确理解它, 因为在很大程度上, 我们对悲剧情感的体验会陷入庸俗化, 我们不能将悲剧情感和一般的悲哀区分开来。比如, 生和死, 它们都真实并客观地存在于事物发展的始终, 因为有始有终才是一个事物完整的存在形态, 而死就和生一样蕴含在这一完整的形态之中, 它们应该是平等的。甚至, 在有些民族、宗教的世界观里, 死还意味着重生。所以, 我们根本就不能也不应该从死中产生出悲剧情感来。再说, 世间的任何一个事物都是按照其固有的规律存在下去的, 在其存在的过程中, 将个体的本质属性显现于客观世界, 以实现自身的价值。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感性显现) 。如果说, 双方在价值显现的过程中产生矛盾, 并且走向了自身的反面, 即在肯定自身的同时否定了自身, 使得自身成为自身毁灭的原因时, 或由于自身意识太超前, 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但却被当时丑恶的社会所否定 (毁灭) , 这样的“毁灭”才能产生悲剧情感, 因为这时的“毁灭”是彻底的毁灭, 自身的毁灭已经不能作为自身再生的条件了。

如在《西西弗的神话》里, 我们总是将西西弗定位为一个悲剧人物。原因是诸神对他的惩罚方式。诸神认为, 没有什么比让人进行一项无效、无望的劳动 (劳动是美的) 更严厉的惩罚了。而我们认为他“悲”的原因也可能有如下几点:①高强度的体力劳动, 不停地从山脚向上搬石头, 用这场无尽的苦难对他的身体进行折磨和摧残。②搬到山顶的目的就是让石头从山顶滚下来, 然后再周而复始地向上搬。③用有价值的劳动去行使一件无价值的事情。但诸神的惩罚并没有得逞, 西西弗告诉我们“最高的虔诚就是否认诸神并且搬动石头”。所以, 当西西弗从孤独、绝望中发现这一生命的意义时, 当他在这场不妥协的抗争中找到自身的价值时, 他的内心充实了。于是, 诸神不再让巨石从山顶滚下来了。从这一点看, 这又不是一个悲剧, 因为有价值的劳动, 诸神并没有能够“毁灭”它。相反, 还使西西弗从中领略到了一种充实的幸福感。西西弗用自己的行动拯救了欲遭破坏的“有价值的劳动”, 从这一点看, 《西西弗神话》是一个正剧。

而在《俄狄浦斯王》中, 希腊王子俄狄浦斯为了逃避自己杀父娶母的命运, 从小被丢弃野外。这种积极的出走是有价值的, 但他最终还是走上了这条不归路, 这时, 为了避免这种伤害而选择的有价值的积极的出走遭到了破坏。因为有价值的逃避本来是用来肯定 (拯救) 自己的, 而最终却因自己对命运的不屈使自己遭到否定 (又回到原来的王国) 。当集智慧和勇气于一身的俄狄浦斯猜中了斯芬克斯的谜语而拯救了整个城邦中的人 (有价值的) 的同时, 这种有价值的相助却使他走进了命运的圈套 (杀父娶母) 。最后不得不刺瞎自己的双眼, 来证明自己对生命抗争的失败。这一神话之所以震撼人心在于人在一种永不满足却又永远无法实现的追求中企图找到自我, 在于一个人一生都在与命运抗争, 却最终都没有弄明白“自己是谁”的问题。它给人类带来一个思考:人, 究竟能否认识自己, 把握生命呢?海德格尔说:这出戏的展开就是“在外表 (歪曲和遮蔽) 和敞开 (真实和存在) 之间的一场斗争。”从这一点看, 当一次次有价值的选择和抗争最后带来的恰恰是自己不自觉地走上毁灭之路, 而这是否就意味着, 面对命运, 人的选择和抗争是一种徒劳?

依据以上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荆轲刺秦王》是一出悲剧, 其悲剧情感的高潮是荆轲在易水湖畔吟唱的“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不复还”, 而不是在秦廷上的流血牺牲, 所以我们不能把他视为一个崇高、正义、伟大的形象, 因为为了更高层次的利益 (如国家利益) , 个人作出主动的牺牲是值得的, 有价值的。而从他吟唱的《易水歌》来看, 此时的荆轲已经意识到自己行刺的非理性, 并且知道他在这次行刺过程中一定会被毁灭, 而且即使成功了, 也不会有什么重大的意义。 (当时, 秦国已经强大, 并且具备了统一六国的物质基础, 而燕国忽视生产, 一心只想复仇的错误做法, 无疑加速了自身的灭亡。)

在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药》中, 激起人们悲剧情感的与其说是夏瑜, 不如说是夏瑜的革命献身精神。“夏瑜应该依靠老栓, 却没有依靠上;老栓应该支持夏瑜革命, 却没有去支持;流血的知道为谁流血, 吃血的不知道吃的谁的血。”革命者清醒地认识到世界, 却又被世界所蒙蔽。当“有价值的革命献身精神”遭到“为之革命和牺牲的对象的否定”, 当“充满理想色彩的革命主义精神”被昏暗的社会现实所蒙蔽时, 这种积极的有价值的反抗便“自杀”了。于是, 当我们读到一群人“颈项都伸得很长, 仿佛许多鸭, 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 向上提着”时, 心中的悲剧情感便不自觉地产生了。

所以, 当四凤与周萍不顾门第悬殊, 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真诚、执著、热烈地相爱时, 悲剧情感又产生了。因为这时他们对爱情正确、自由、有价值的追求所带来的后果却是家庭的破裂, 伦理的崩塌。而鲁大海正义地要求获得权利而与亲生父亲之间发生的冲突, 以及繁漪对自由婚姻大胆的追求与她歇斯底里的分裂性格, 则是另一种形式的伤害, “冲突”和“歇斯底里”并未造成各自的毁灭。造成他们毁灭的是周朴园的资产阶级和封建家长的双重身份。相反, 他们的“冲突”和“歇斯底里”正是时代要求的积极力量。

同样在鲁迅小说《祝福》中, 祥林嫂的悲剧, 我们大多从社会学的角度去分析, 认为应该归结于罪恶的封建礼教, 而真正能引发我们悲剧情感的是祥林嫂这个个体, 她在“不屈服”中在一个错误的时间 (封建时代) 里用错误的方式 (捐门槛) 去做了一件错误的事情 (赎前世的罪) 。当她用一种愚昧的方式企图去结束另一种愚昧时, 注定了她不会获得对生命的正解。

当哈姆莱特致力于为父复仇和重整乾坤的时候, 应该说是理性带给他的觉醒, 但正是由于太过于理智, 导致了他的犹豫和痛苦。那么, 我们不禁会问, 是什么让哈姆莱特的理性变得如此的苍白和痛苦, 当理性的哈姆莱特在与以克劳迪斯为首的强大反动势力斗争面前无法找到自我时, 当崇高的理想和丑恶的现实 (父死, 母嫁, 亲情、爱情、友情的破灭) 产生尖锐的矛盾, 使他的精神饱受痛苦时, 与其说哈姆莱特是在与自己的叔父周旋, 不如说是自己在和自己搏斗。所以, 使我们感到真正悲痛的是他“欲之不能, 能之不予”的矛盾性格。

那么, 我们该如何解释悲剧中人物所面临的死亡现象呢?我们知道, 优秀的作家总是带着一定的历史责任感在创作, 并且总是想通过悲剧人物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态度, 所以, 作品中的悲剧人物总是在永不停息地向苍穹、向灵魂发出疑问和求索, 并将之付诸思考和行动, 因为, 他们要对自己的行为、生活和命运负责。所以, 当俄狄浦斯知道自己的身世, 并为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屈服于命运的行为感到愤怒后刺瞎了自己的双眼;当荆轲明知自己的刺秦行动没有意义时, 却“明知山有虎, 偏向虎山行”, 用“义无反顾”的死来自我惩罚;当四凤和周萍知道他们之间是一场畸恋后, 一个电击身亡, 一个用枪自杀;当祥林嫂在那个错误的时间里守节不成、赎罪又不成时, 作者只能让她孤立地死于充满祝福声的除夕之夜, 用来向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及本身的愚昧行为祭奠。

现在我们可以发现并且承认, 只有当自己成为自己毁灭的原因时, 只有当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具有超前意识的价值在当时丑陋的现实中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找到自我合适的位置时, 这样的悲剧情感才是真正触动人心的。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引导学生对类似作品进行深层阅读, 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对自我灵魂的审视;也有利于我们在更广阔的人生空间完成对人生、命运、价值的哲学思考。

作品情感 篇2

谈“悲剧”作品与情感美教育

教学夏衍的《包身工》一文时,我先指定一位朗读较好的学生范读课文。当读至“打呵欠,叹气,叫喊, 找衣服 ,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她的声音有些异样,似乎 是强忍着笑,后面一句还未读完,她已掩着口与其他一些同学笑出声来。文学作品,尤其是悲剧作品,具有较 高的审美属性。我想,作者描写包身工起床时混乱的场景,决不是为博得读者一笑,而是真实地再现了包身工 的苦难生活,包含着对包身工的无限同情,对包身工制度的无比愤慨,而我们的学生却在笑!造成这种审美失 距和偏向的原因很多。诚然,学生与其中人物所处时代的隔膜,彼此生活境遇,体验的迥异,特别是情感体验 的限制,使得作品情感与学生情感上产生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有碍于心灵的“介入”.然而,这也是我们语 文教学中忽视思想教育的一个反映。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毁灭”的目的是为了能引起审美主体的悲痛,哀苦等情绪 ,并产生悲剧美,从而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辩别真善美的目的,

那么,如何使学生在“悲剧”作品的审美之中陶冶心情,锻造“人格”,实现“悲剧”作品的情感美呢? 本人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以下不成熟的方法,供各位同仁参考指正。

一、以情境的创设体验情感美

“情者文之经”.“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凡是感人的作 品都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之所以能使人爱读或流传不衰,不仅因为其语言文字美 ,更重要的是文中渗透着作者炽热的情感。悲剧作品也不外如此,看到《窦娥冤》中窦娥蒙冤受屈被绑赴刑场 与婆婆绝别的悲壮画面,听到她那怨天恨地的呼号,谁不洒一掬同情之泪?读着《屈原》中的“雷电颂”,其 间那无比高昂的战斗激情,火一般的语言,雷霆万钧的磅礴气势,谁又不为之心动?……且不说这些,即使吟 诵像《一月的哀思》那样令人悲痛的诗篇,我们也能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对敬爱的周总理寄以深切 的悼念,从“江水沉凝,青山肃立,万木府首,星月不移”的肃穆悲壮的境界中受到情感美的教育。在语文教 学中引导学生“入情”是实施情感教育的主要途径……

面对一篇篇血肉俱丰的课文,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中把握贯穿于作品中的心理体验和深 厚内蕴,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领略语言艺术的光辉。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般地说,在欢乐的气氛情景中,人就会欢乐;在 悲哀的气氛情景中,人就会悲哀。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感情还能感染别人,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精 神力量。了解了这一点,教师就应该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创设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情绪气 氛。根据教材不同体裁,不同内容,不同基调,进入文章角色或境地,把作者寄托的情感化为自己真实的情感 ,用自己的欢乐痛苦去感染学生。该激昂时,昂奋动情,令人肃然;该悲壮时,如泣如诉,为之动容,引导学 生从“有我之境”进入“无我之境”.这样,学生不仅能陶冶心灵,净化思想,感知美,而且语文知识也会在 美的欣赏中较扎实地掌握。比如讲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文。首先我让学生对人物形象和场面进行合 理想象:

流落他乡已多年,饥寒交迫的日子时时困袭着诗人。今天,又是一个秋风呼啸的日子,诗人拖着如柴的躯 体,挣扎着在拐杖的支撑下一步一拐地走到门口,看着那肆虐的秋风把茅屋上的茅草一捆一捆地掀去,想到今 晚若下雨,一家人又没栖身之所时,诗人思绪万千……

随着我缓慢、低沉的叙述,教室里气氛肃然,非常寂静,同学们表情戚然,可以看出他们已完全投入到了 作品的情境里了。

上述这一情境,蕴含着相当丰富的情感因素,这里有对往事的回忆,也有对悲痛、孤独、衰伤的情感渲泄 ,更有对未来生活的沮丧和绝望。这里的茅屋、茅草、秋风因流落他乡,饥寒交迫的诗人而含情,诗句因一千 多年后的我们而复活,在这里成为联接时空的桥梁。

这就是情境创设的教学镜头,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情境创设教学个性鲜明,功效卓著,使学生可以在情境 创设中体验情感美,加强到悲剧作品的审美效果。

二、以情境演示体验情感美

“凡人之心,无不有诗。”(鲁迅《摩罗诗力说》)鉴赏活动的动力是主体的情感反应。在教学中如何调 动审美主体的情感反应,这是极其可贵的。但我们的文学作品教学却往往以教师的审美判断代替主体情感的投 入。学生带着教师的强制性目标指令阅读作品,划分段落,总结主旨,勾画精彩句段……瞻前顾后,苦思冥想 ,种种“功利的考虑搅得学生哪里还有审美的心境和情感的体验?在这里,”悲剧“作品教学也是这样,难以 体现其深刻的思想性,丰富的移情性和主体的审美愉悦,这不能不说是”悲剧“的悲剧。

本人认为,要想改变那种钳制学生思想和情感的教学法,情境演示值得一试。当然这里所说的情境演示要 避免泛泛而谈,面面俱到。情境演示要抓住其中一个或几个最能够”浓缩“悲剧情感,”聚射“作品主旨的” 点“来作深层剖析,以鞭辟入里的方式,真正能”触及学生的灵魂“,使人有切肤之痛。以《为了忘却的记念 》这例,课文中有三处是作者郁积在内心深处的悲愤之情火山般喷出的地方。一处是鲁迅听说五作家遇害的心 情,用了一句话”原来如此!……“第二处是五作家死去,作者写的悼亡诗,第三处是课文第五部分。当讲到 ”原来如此……“时,我用了多种语调和相应的表情,演示作者那种无法遏制的悲愤和迫于无奈的苦痛心情。 让学生体味到这种复杂的情感流动和冲突。当讲到”悼亡诗“时,我采用了”情境演示法“.讲述”惯于长夜 过春时……怒向刀丛觅小诗“一节时,我脸上露出悲愤的表情,表现出慷慨激昂的情绪,让学生仿佛亲身体验 到诗人当时的心态律动一般。当读到”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时,语言节奏放慢,语调低沉,显 出痛苦、孤寂,茫然的态势。使学生在一种变化的情感氛围里对惨白的月色,墨黑的衣服交相映衬烘托出的漫 漫长夜之黑暗,意境之凄凉有深刻的体会和想象。这样,学生不仅能较准确地把握住作品的.审美评价和审美态 度,而且能很快地进入情境与作品中的情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三、以情境感悟体验情感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 的发展。“(《教育的艺术》)这里强调出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如果说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发展个性 形成键全的人格“,那么,这些”悲剧“作品的情感教学则应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一步。”悲剧具有深刻的 道德教育作用,能够提高人的品格,激发人的意志,在审美感受的各种形态中,悲剧的感受是最接近道德判断 和实践意志的。“在教学中,除了以情境创设,情境演示等方法把学生带入到悲剧作品的特定情境之中,在情 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之外,让学生感悟其中的哲理美和悲壮美,使性情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从而摒弃 消极、颓废的情感,吸收健康积极的情感,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或审美评价,树立正确的 人生观、价值观,获得哲理美的享受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简析鲁迅作品中的情感 篇3

鲁迅是中国现代乡土小说文学的开拓者,所以他的创作常常包含着十分浓郁的民俗色彩。作为从江浙走出来的作家,江浙民俗是他成长的物质精神文化摇篮,也是滋养他文学创作不竭的营养源泉。通过分析研究《呐喊》《彷徨》《朝花夕拾》这三部作品集的民俗事象发现了一个特点,这些作品中既包含了江浙一带的良俗,又包含了陋俗。良俗的描写直接体现了鲁迅对纯真古朴家乡的怀念之情,而陋俗展示的是当地封建落后的传统和愚昧麻木的国民性。作者通过对社会陋俗的揭露和批判,来表现其对二十世纪初中国底层社会民众“哀其不幸,怒气不争”的深沉情感。

从许寿裳先生的《亡友鲁迅印象记》一文分析,早在“弘文学院”时,鲁迅就提出了关于中国国民精神改造问题:“一、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在鲁迅思想的发展中就看出他对国民人性的残缺有着深刻的认识,之后才到日本留学的。自当初父亲病逝之后,便有了这样的认识“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示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他找到了中国人民之所以变得愚昧麻木的根源,那便是长期受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所致。鲁迅决绝的“弃医从文”,是因为他晓得医学只能治疗人身体上的病痛,却无法拯救国民的精神世界,动摇不了戕害国民的根本,而文学则可以。于是他勇敢地拿起文学之笔,企图从思想上去唤醒愚昧麻木的国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根除奴役中国国民千年的封建统治思想,中国国民的思想才能真正解放,国家才会发展、强大。

《狂人日记》中狂人时时刻刻害怕被吃的恐惧心理是对“吃人”礼教最严厉的控诉;《祝福》中祥林嫂由于嫁了两个男人,违背了封建传统的“一女不嫁二夫”的伦理道不能德,被看作是“败坏风俗”的肮脏女人,这与“守节”这一封建正统思想发生冲撞的种种情形,控诉了封建愚昧的伦理纲常观念。《药》中的夏瑜刚被害了性命,却被华老栓当作是“新生命”要“移植”到家里,从中“收获”许多的幸福,这显然是残酷的,但华老栓却浑然不觉,只记着“十世单传”的家族生命将借助这“人血馒头”延续下去,其他的一切“已置之度外”。在这里生命显得如此消散、空洞,这既是生者,也是死者的悲哀,这恰恰就是封建迷信惹的祸。这些都让人哭笑不得,这是国民劣根性的根源所致,鲁迅为有这样的同胞而痛心。

钱理群说:“鲁迅的作品是显示灵魂深的。”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本该批判家乡的陋俗和愚昧麻木的乡民,但他生在江浙,长在江浙,是其中的一分子。他明白这些陋俗以及国民劣根性是广泛而根深蒂固的,穷尽他一人之力是无法做的,因此他发现了文学,想借助文学这个媒介,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去剖析产生这些陋俗的根源,想发动更多的人拯救牵动他“爱”“痛”神经的故乡民众。鲁迅将愚昧麻木的国民性和国民悲惨的命运展示出来,并不是为了去讽刺、去批判、去挖苦,只是往事已逝,事实摆在眼前,几千年的沉淀是无法说改变就改变的,所以将自己“哀其不幸,怒其不幸”的情感恰当地寄予到文学创作中。就像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到的一样:“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正是抱着这样的态度,他毫不遮掩地深刻揭示了被传统陋习迫害的中国国民愚昧麻木的国民劣根性。鲁迅既痛心于乡民们麻木的精神,又同情他们的命运,严肃地批判与含泪的温情融为一体,爱、恨交织。

“美文”作品情感基调的研读指导 篇4

一、情感基调的探究利于“美文”内蕴的理解

1.“美文”的内蕴

指导学生阅读的散文应以选择适合高中生认知、思想情感特点, 遵循“形散神聚”的创作原则的作品为主。这类作品虽然取材范围广泛, 内容博杂, 写法不拘, 但都统一在“神”这个灵魂之下。因此无论作品风格怎样, 贯穿全文的感情总是鲜明可感的。而且无论是哪一种具体的散文体裁, 无论作者的感情如何复杂多变;是内倾还是外显, 是含蓄还是张扬;只要是散文精品, 作者那种既能尽情挥洒, 又能够将丰富的材料凝聚而形成的丰富的内在意蕴就是作品的魅力所在。对作品内蕴的感受就是读者围绕作品情感特征, 揣摩体会作者强大的驾驭情思和收放文字的能力的审美鉴赏过程。

“美文”是对散文的审美要求。“美文”作品具有文体鲜明、情感凝聚、一线贯穿、篇幅短小而又自由灵活的特点。“美”还体现在“意美”、“辞美”、“词美”, 体现以美文写真性情成大境界的散文价值。选择既有章法可循, 又不失经典、精美的散文, 有利于学生思想情感、生活意趣、文学素养、语言能力的培养。“美文”的教学重点在于理解作品内蕴的同时领会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而教学的难点就在于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内蕴。

2.“美文”的审美表达

“美文”是一种情感内涵的审美表达, “美文”的意义在于其形神具备的“美”, 这种美以不同的品位感染着读者, 给人以审美享受。比如朱自清《背影》的深沉缠绵, 莫怀戚《散步》的欢愉深沉, 峻青《海滨仲夏夜》的幽美温馨, 老舍《小麻雀》的含蓄隽永, 茅盾《白杨礼赞》的含蓄奔放, 周瘦鹃《杜鹃枝上杜鹃啼》的冲淡委婉, 汪曾祺《胡同文化》的雅朴幽默……尽管不同的“美文”作品内涵呈现各自的不同特点, 是鉴赏的难点, 但遵循“形散神聚”创作原则的散文其内涵的表达流向却有规律可循, 一般来说主要指向生命与自然、人生与社会、人情与生活。因此在鉴赏中, 按照不同体裁散文的特点, 循着作品的情感线索, 理解文章的情感基调, 读者对作品内蕴的体会就能逐步深刻起来。

二、情感基调的探究可以作为推进研读的主线

1. 依据情感基调设计教学

情感基调的探究是指把握散文的情感特征, 运用整体思想, 层层推进的教学设计。以《陈情表》为例。贯穿全文的是“凄楚哀婉”的情感, 据此设计教学。

首先设计教学目标:通过问题探究使学生深刻理解并体会作者将亡国之痛、名节之碍、逼迫之急、性命之忧融入悲苦身世述说之中而自然生发的凄楚哀婉的情感。

其次提出探究的问题:中国古代的有志之士, 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 往往选择尽忠。为什么李密却要在晋武帝征召他出任太子洗马之际呈上《陈情表》, 以供养祖母为由恳请晋武帝允许他辞不赴命呢?你认为供养祖母是他真正的唯一的原因吗?

然后以问题探究为研读的起点, 分三步研读。

读懂作品:理清文章脉络;理解作者:进入深度阅读;情感朗读:传达思想, 表现情感。通过问题探究, 理解作者在祖母供养无主, 辞不赴命悲哀情感掩饰下, 深切的亡国之痛、名节之碍、逼迫之急、性命之忧的悲怆情感。

再深入探究:凭借弑杀谋取皇权, 以奸诈闻名的晋王朝统治者能看不破李密的真实意图吗?为什么晋武帝最终能同意李密供养祖母, 辞不赴命呢?该问题由对李密个人境遇的探究再联系到引发特定背景下相同遭遇的士人情感的共鸣。通过该问题的进一步探究, 既可以深入理解作品的情感基调, 又将研读推进一步, 引导学生领略李密的智慧和语言功力。体会作者抓住晋武帝孝治理念, 自设两难境地, 并巧妙地将皇帝置于进退两难境地暂得脱身。因为晋朝虽以弑君篡位闻名, 但要坐稳天下, 不得不权衡得失:对李密, 如果怒杀, 将失民心;如果逼任, 会失孝礼;那么顺情, 笼络士心, 能坐天下。再联系李密在给祖母养老送终后不得不出仕晋朝, 而又因被诬陷而死的结局, 学生会对这篇作品的情感有更深的理解。

2. 研诵结合探究情感基调

研读是诵读的基础, 诵读是研读的延续。以郁达夫《故都的秋》教学实践为例, 在研读中不但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的情感基调, 还要有步骤地指导学生通过诵读表达出作品的情感基调, 学生在诵读中加深对作品内蕴的体会和理解。

首先确立教学目标:通过问题探究, 借助诵读和点评促进作品研读, 深入体会作者融入在故都秋画面之中的落寞眷恋的情感。

其次设置教学问题:既然“北国的秋, 来得清, 来得静, 来得悲凉”, 为什么作者“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 换成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来留住这北国的秋天?这是一种怎样的情?融入到清、静、悲凉的画面中形成怎样的情感?

然后设计教学过程:将诵读与研读贯穿在教学的各个阶段和具体环节中。

教学准备阶段: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资源, 比如泛读材料有《北平的四季》、郁达夫简介、《致郁达夫》《这个地方》、《感悟秋天》《悲秋的理由》。要求学生速读材料, 记录自读体会, 了解郁达夫思想、情感、性格、审美的特征。然后精读《故都的秋》, 体会作者情感, 选择一段阅读体验深刻的文字进行评点, 提出阅读问题, 有感情地朗读。

课堂教学阶段:提出探究的问题:既然“北国的秋, 来得清, 来得静, 来得悲凉”, 为什么作者“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 换成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来留住这北国的秋天?

通过问题探究, 联系《致郁达夫》, 引导学生鉴赏画面特征, 深入作者的心灵世界。然后以落寞眷恋的情感基调为朗读的主旋律, 根据绘景画面特点读出清、静、悲凉的情感变化。学生可以从“清晨静观”、“落蕊清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秋日胜景”五个片断中自选一个片断进行朗读和鉴赏。教师进行诵读指导, 在技术层面指导学生处理好重音、停顿、语调、速度, 把握好基调:用忧郁、低沉、深情之中求变化读出落寞眷恋;控制好语速:中速、慢速之中求变化;处理好重点:选用重读或轻读强调, 突出特征。比如“唉, 天可真凉了……”, “凉”要用高音重读, “了”要用轻音重读, 这样才能突出悲凉之意。诵读指导还要重视声、韵、势、力的情势表达, 比如文首:“秋天, 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 总是好的;可是啊, 北国的秋, 却特别来得清, 来得静, 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 要从杭州赶上青岛, 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 也不过想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相对于文末“秋天, 这北国的秋天, 若留得住的话, 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 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在声音上以中低音起势, 用中稍高且强的音和力收尾。“北国的秋”要将秋的韵音通过重读和长音读出情感的眷恋和深沉, “却特别来得清, 来得静, 来得悲凉”, “清”, “静”, “悲凉”三个词用轻读, 一个词比一个词音更低, 但“悲凉”可稍带重读处理。“清”, “静”同韵母, 要用轻音弱力去读, 将韵母音延长至似有声而无声, 似无韵而余音犹存的状态。

三、情感基调的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鉴赏的能力

1. 引导学生根据“美文”体裁特点鉴赏是教会学生自主鉴赏的前提

选文仍然是目前高中语文学习阶段的重要形式。无论是以文体作为选文组织形式的单元学习, 还是以人文主题为线索的专题学习, 选文都是重要的学习载体和学习凭借。选文为学习者提供了读写的真实语境、探究的具体情境, 并因选文的范文和“例子”的作用促进了学习者的知识积累、能力培养, 学习者的思想、情感、态度、性格、价值观等也在与选文作者的心灵交汇甚至灵魂的碰撞中受到渐染, 发生变化。

为了让学生有规律可循, 提高“美文”读写水平, 可以按照抒情凭借物的特征进行微观分类, 分成写人类、叙事类、绘景类、写动植物类、表现文化类、表达哲理类六个类别选文, 并把握各种体裁的写法进行指导。譬如, 写人类, 即事写人, 描摹刻画法;叙事类, 写人叙事, 详略兼顾法;绘景类, 融情于景, 景随情迁法;写动植物类, 借物喻人, 托物言志法;表达文化类, 意象寄托, 文化符号法;表达哲理类, 聚合抽象, 融情于理法。这些分类的学法指导有利于学生自主鉴赏能力的培养。

2. 引导学生探究情感基调的学习过程是教会学生自主鉴赏的过程

选择依据情感基调设计研读的教学, 教学的思路围绕情感主题目标, 借助探究的问题, 既可以引导学生循着文章的脉络学习“美文”作品丰富的内容, 理解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又可以在指导审美鉴赏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加深对散文体裁的认识, 掌握散文鉴赏的方法,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品质。

比如, 《项脊轩志》篇幅短小, 语言凝练, 结构精美, 状物、绘景、叙事、写人, 内容丰富, 容量大, 是一篇经典“美文”。以探究“凄婉惆怅”的情感基调贯穿教学, 需要介绍写作背景, 作为作品研读的教学铺垫, 教师可以整理出作者以考学和亲人逝去为两大鲜明特征的生活亲历作为文章主体内容学习的补充, 来引导学生深入研读作品, 理解作者情感, 体味文章意蕴。而理解作者凄婉惆怅之情的过程自然会涉及到作者用乐景写哀情, 用细节刻画人物等艺术手法。

3. 引导学生理解作品内蕴的情感体验过程是教会学生自主鉴赏的关键

现代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认为, 抒情是“以作者的情感为灵魂而创造出来”, 巴尔扎克说“艺术起源于一个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 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呼唤这种感情, 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表达出来。”散文鉴赏是一种审美体验, 这个过程就是理解作品内蕴的情感体验过程, 是自主鉴赏的关键。

作品情感 篇5

教学目的:

1.欣赏外国美术作品中人物的面部情感及动态表现。2.初步了解外国美术作品的相关历史知识及艺术美。

3.通过欣赏,充分感受外国美术作品中人物的丰富情感及精神状况。

4.通过欣赏、感受,从中了解美术语言的巨大表现力和艺术是无国界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要点:

1.欣赏外国美术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现。主要通过人物造型、动态、表情、理解人物的真实情感。

2.人物丰富的情感在艺术作品中是如何造型表现的。3.外国艺术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动态。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欣赏外国美术作品中人物的面部情感及动态表现。2.初步了解外国美术作品的相关历史知识及艺术美。

教学要点:

欣赏外国美术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表现。主要通过人物造型、动态、表情、理解人物的真实情感。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放课件 2.欣赏课本中范图 3.了解课件中的意境 二.讲授新课

1.提问:谁说一说你欣赏课本中的插图后,你有什么的感觉? 2.欣赏《萨布罗什人写信给土耳其苏丹》(油画)列宾(俄罗斯)3.(1)教师简单介绍故事的经过。(2)细节欣赏启示:

(3)明亮的眼睛,思考的表情,可看出他冷静的神情和智慧的头脑。(4)双手捧腹,仰头眯眼,是典型的开怀大笑神情。

4.提问:你从人物的表情中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画面给你什么感觉?(有尖刻、嘲弄、等的语言给苏丹回信)你能画面中哪些地方找到这些表情?

5.欣赏《加莱义民》:(1)教师简单介绍故事的经过(2)选介:细节欣赏启示:

(3)严肃地下头,询问自己的灵魂,不迟疑,不恐惧,以长者的坚强鼓励着其他人。(4)双眼平视,若有所思、嘴角抿起,神情坚定,表达了义民坚韧刚毅的品格与悲愤的情感。

6.通过欣赏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中人物的那些方面(如表情、动态)来表现情感的?请选择合适的语汇表达你的感受。

三.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充分感受外国美术作品中人物的丰富情感及精神状况。

2.通过欣赏、感受,从中了解美术语言的巨大表现力和艺术是无国界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要点:

人物丰富的情感在艺术作品中是如何造型表现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作品 2.讨论 3.提出看法 二.学生活动:我能行

1.运用多种绘画材料和工具画出自己喜欢的人物中情感。2.学生讨论:你用什么方法临摹你感兴趣作品局部,或画出深厚中人物的某种情感?3.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中人物的那些方面(如表情、动态、)来表现情感的?请选择合适的语汇表达你的感受。

三.学生想象与创作:

1、能运用语言、文字和绘画形式表现出人物的“喜、怒、哀、乐”。

2、要有美观的造型、律动、柔和的色彩、特别的功能人物的表情画。四.小组活动:

1.积极想象和完成各项学习任务。2.能与同学合作。3.明确自己的任务。五.小结作业自评:

1、能画一个与众不同的表情画。

2、要有色彩和功能。

3、作品独特和发挥自己的个性。六.作业要求:

1.基本要求:能选择适合的词汇表达作品中人物情感。

作品情感 篇6

2007年的钟声即将敲响,如同又一次敲击我生命的里程,2006年始终伴随我的是爱与关怀,沐浴着的是感动与感伤,享乐着的是生命赐予我极致的快乐!!此刻,仅以此文献给我的爱人和儿子,同时我更要感谢关心爱护我的家人和朋友们!!

回想起曾经的孕育经历,我的心中充满了感慨。怀孕满38周的时候。大夫通知我:由于孩子胎心变快、体重会超过7斤半,脐带绕颈估计是2周。于是只能手术生产,那一刻恐惧被马上就要见儿子的喜悦取代了,第二天就住院而手术安排在第三天上午。老公请假陪我在医院里度过生产前的最后一夜,这是天泽在我肚子里过的最后一夜了,一夜无眠我在等待,等他一觉醒来就要看到这个世界看到我,黎明快些到来!

经历了一夜的无眠.产程的恐惧和镇痛,第二天早上九点,我听到了婴儿的啼哭。几分钟后天泽被推出了手术室!我的眼泪却没有停下来,缝合的疼痛让我不停地颤抖。推出手术室第一个见到了爱人,我问:“孩子多重?”“8斤。”电梯里我们已经没有话语,只能相视流泪……

哺育时间过得好快又好漫长,转眼天泽已经lO个月了。我把天泽每一点成长和进步我都记录下来,真的害怕这些珍贵的瞬间会消失在记忆的长河里。我把它们记录成文字。我在这里等待,等待岁月的流逝,等待唯一的观众,你的到来!!这句篇首语就是我的愿望,希望天泽长大了,可以到这里找回丢失的记忆,找回他与我共同走过的日子。

妈妈流言板

晓蕾妈妈Say:

我是《母子健康》的忠实FANs,经常买你们的杂志,浏览你们的网站,希望这本杂志越办越好!

鹃儿妈妈Say:

我已经怀孕5个多月了,经常关注《母子健康》杂志,你们经常会介绍一些可爱的小宝宝衣服,希望以后会多介绍些孕妇装,怀孕的准妈妈们也是很爱美的哦~~

湘湘妈妈Say:

2月期杂志中的“超级体验——做一天宝宝”,让我发觉宝宝的世界里是如此神奇,做孩子也有他们的烦恼和想法。我希望可以和孩子成为朋友,成为他生命道路上的良师益友,我会努力!

格格妈妈Say:

《宝宝秀发讲究多》真是帮了我大忙!就在我为小格格洗头、护发的事情烦恼时看到了这篇文章,让我一下心里有了谱,还了解了许多其他知识,真谢谢你们!

兰兰妈妈Say:

母乳中富含增强免疫的抗体成分可保护宝宝,直到他建立自己的免疫系统。所以妈妈们应该争取科学的母乳喂养,帮助宝宝增强免疫力。

壮壮妈妈Say:

食物中特定的营养物质对支持宝宝的免疫系统起着关键作用。了解宝宝在什么阶段需要什么样的食物,然后努力为宝宝提供这些食物。需要提醒妈妈的是,摄入足够的水分也有助于增强宝宝的免疫力哟!

小林妈妈Say:

运动和锻炼可是增强宝宝免疫力的良好途径。既可以加快宝宝体内循环,增强宝宝胃口,还有助于他们的休息。对于还不会主动锻炼的小宝宝,妈妈可以帮他做做操,被动进行锻炼。

阿诺妈妈Say:

还有一点,就是应该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带宝宝接种疫苗,以此来对抗病毒。还要记得为宝宝保留每次疫苗注射的记录,当宝宝进入幼儿园后,这将作为宝宝在幼儿园期间进行统一疫苗注射的备注。

艺术作品的情感性特征 篇7

在中国传统的绘画中,历朝历代的绘画作品中均有此种表现,我们可以举例来说明。首当其冲的便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顾恺之,他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个提出“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主张的画家。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洛神赋图》,分段描绘的画卷用一幅幅连续的画面展示了曹植见到洛神,直到洛神离去,曹植返回的整个过程,反映着人物欢乐、哀怨的情调。我们都知道洛神赋是曹植借飘忽的梦境,活生生把梦中情人甄氏幻化出来的,一点痴念,万缕相思,凝聚而成的一篇千古不朽的文学作品。也正是由于此赋的动人心魄,使得顾恺之在读完此赋后得以大受感动,绘就了这幅意境奇幻、情调缠绵的千古传世之作。当然,顾恺之在做此赋之前肯定是感慨颇多,胸中洋溢着无限的情思与想象,凝神一挥而成的。如果顾恺之读赋后没有与洛神赋产生共鸣,没有深受感染的话,我们从他的画上也不会读出如此强烈的情感韵味。

再如初唐画家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其人物刻画深刻传神:光武帝刘秀,平叛四方,统一全国,建立东汉,可以说不愧为一代帝王,所以作者带着一种崇敬、仰慕而又虔诚的心态把刘秀表现的相貌堂堂、威武英明;而荒淫无道的昏君隋炀帝则被画的脑满肠肥、四体臃肿、面色虚浮,一副“萎靡不振”之相,作者在作此画时,定是怀着鄙夷、痛恨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完成的。此作品所表现的人物特色之鲜明,不能不说明画家倾注了满腔的情感因素在里面。

《秋风纨扇图》是明代唐寅水墨人物画的代表作。一位手执纨扇的仕女伫立在瑟瑟秋风之中,侧身凝望着无尽的远方,端庄优雅,亭亭玉立……但当你仔细观察时会发现,从她的眉目之间传达出来的却是一种哀愁,一种茫然而又神伤,孤苦无助又无奈的神情。萧瑟的秋风吹着她的衣裙飘动,我们又似乎听到了她内心的哀怨与轻轻的叹息。背后的大片空间更是让人感叹世间的虚无缥缈。唐寅在画中自题诗曰:“秋风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托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我想,如果对照历史的话,我们对这幅画的理解又会增加一分,唐寅个人不幸的生活遭遇借画中女子哀怨的神情真实的写了出来,也借诗抒发了自己的怀才不遇。试想,如果作者不是饱腹了满腔的惆怅之情,岂会画出笔下如此神伤的人与景。像王国维所说:所有写景都是写的情。“他说的是文学写景,绘画写景也同样是写情,以形写情,其中有特殊的复杂性,有自己的科学规律”(吴冠中)。读周积寅老师的《中国历代画论》时,周老师就说,画乃感情之产物。我想,当你心中积结盘郁了满腹的惆怅又无处释怀时,恰逢一物得以寄托,那种清新敞怀是多么的令人舒心。唐寅在完成此幅画作时,心情一定是喜悦的,借文学作品的词汇说就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可是从画中我们却能更深一层地体会到这种意境。

其实这也可以延续另一个相关的问题,一个人的心性喜好与他所处的生活环境、社会背景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先天的资质和兴趣,但如果比较而言的话,还是后天的因素所占的比重较大一些,除此之外,个人的主观努力更是不能忽视的。白石老人生长在一个农民家庭里,作为乡下人,他对乡土风物有着深切的爱恋,对家乡的一切大小事物都有着浓厚的感情,院子里的小鸡,溪流里的鱼虾,花丛中追逐的蝴蝶,河边的青蛙……都化作他笔下永久的生命,用白石老人自己的话说就是“为万虫写像,为百鸟传神”。他“抓住了每一动物和植物的性格,他看得出每一朵花,每一只小虫的内在生命。”从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对生命的感情投入和对物象灵魂的尊重。

一幅独具艺术魅力的画作体现的是作者的主观思想、内心感受和对表现对象的一种感情介入,它能使欣赏者感悟和领会到此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魅力之姿,可以使欣赏者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获得美的享受,进而提高审美能力。列夫托尔斯泰在其《论艺术》中也曾明确的说过“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思想,而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感情”,他认为,一个人“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笔者对这句话特别有感触,这突然让我想到了罗中立的油画作品《父亲》,自从他展出的那一刻,那张布满皱纹的脸便无法从我们的脑海中拂去,因为他是我们共同的父亲,我们灵魂深处和内心深处的父亲形象。作者采用了纪念碑式的宏伟构图,饱满深情的刻画出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深深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父亲”的原型是大巴山的一位老农,但真正触动罗中立创作此作的却是,快到大年三十时,他在路边公厕看到的一个收粪的农民。他说“看到他的时候天已经黑了,而且外面的天气阴雨绵绵,非常湿、非常冷,当时我看他还是很麻木的,完全不知道已经是大年三十这样一个感觉,所以当时一下子很震动,……”后来经过一系列的准备后得以最终完成这幅创作。可见每一幅巨作的完成都会有一个触动你心灵、触碰到你情感泉眼的契机,然后无尽的情思感想奔涌而来,犹如洪水般来势汹涌……直到创作的完成,最后又复归平静。作者罗中立直到现在碰到不认识的同龄人,很多还会跟他提起当年他们看到《父亲》时的震撼和感动。这就足以说明这幅画的魅力之所在,创作者紧紧抓住了欣赏者心底的感情泉眼,用直观而普遍的艺术形象走进了众多观者的内心。

浅谈艺术作品的情感因素 篇8

艺术作品的情感内涵, 是艺术家独特的情感表现, 也是对生活对人生的用心体验。它是画者在精神与艺术追求的结果, 是涵养和心态的流露, 如果只是表面的感受一下生活而没有去用心的体验生活, 那样作品本身就是苍白无力的。生活体验与感悟对我们而言, 贯穿人一生的生命轨迹, 是经历了长时间的研究与琢磨与心灵感悟的结果, 并感受到生活的本质。这是返璞归真以后的艺术真实。如明清的八大山人朱耷, 在生活上经历了大起大落, 由皇家贵胄到流落街头癫僧, 这样的生活体验势必对他的艺术创作造成了巨大影响, 在他的作品里不像其他画家那样直抒胸臆, 而是通过他那晦涩难懂的题画诗和奇奇怪怪的变形画来表现出内心不满与愤恨, 如《古梅图》虬根外露, 不画坡土暗含国土被清所掠, 而作为明宗子孙的朱耷在他的作品里不仅表达了国破家亡悲愤也表达了他复国无望的悲苦心境。也使生活在苦难中的朱耷, 作品含有一种独特的情感分外感人, 直逼人的内心灵魂。

艺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纯粹而精神化。在艺术创作中, 艺术家用自己的思想灵魂与精神感悟, 创作出一个又一个艺术作品, 无一不是独特生活的感悟和思想上的高度升华。这是个性而独立的, 有别于工厂性机械的生产, 和人云亦云的陈述。甚至对于艺术家本人来说这就是生活全部的, 来不得半点虚假与欺骗, 有着原始的情感与执着。正如我们看原始艺术, 它所表现的情绪是狭隘的、粗犷的, 但原始社会这个时期的艺术是质朴的, 是原始人心灵与原始情感的真实表露。快乐、生气、奔跑、奔放的形象体现了原始人所具有的原始的激情。原始艺术所表达的这种形式简洁而粗犷的艺术技巧正是是其内心情感的真实体现。可以这样说, 生活的体验与原始的情感证明了艺术不仅是真诚的游戏, 它也有审美的价值与情感。

我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 而又高于生活, 结合着以往的历史文化的种种因素, 这种对生活深刻体验往往就是艺术作品成败的关键。而艺术家天生具有敏感而又深刻性格, 为了追求人生的意义、精神的自由, 就必须增强自己的感觉所能达到的最大范围, 感受对象给自己带来的激动、感悟人生, 观察这个世界与自己所产生的关系, 以至于在作品中能表现出艺术家自己的所有想法和全部观点。从上文的原始艺术再到八大山人的绘画, 这是一个纯粹的、有着独特内涵的精神之大境界。艺术家们用其精神、理想、情绪、感觉、意志, 贯注到万事万物里面, 并将其深化出独特的精神内涵。

艺术作品的情感表达与艺术语言有关。艺术家在表达情感时是通过艺术语言来实现的。在艺术创作中, 除了进行了生活体验, 也必须考虑其作品中艺术语言的表现方法。只有通过成熟的、熟练的艺术语言, 把自己的艺术作品呈现给观者, 使观者与作品产生思想感受的交流从而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和想法。而在绘画艺术中, 具体处理画面的过程中, 所呈现出来的各种因素, 如画面的色彩、气韵、构图、虚实、笔触、方圆、大小、效果等也表现了艺术家的独特而强烈的情感。这种独特的情感表达在画面上是否充分取决于艺术家在当时心态和对生活、对艺术的理解与把握。如果没有对生活进行深刻而独到的理解和对人生对生命的切身体验, 而仅仅靠听闻与想像所臆造出来的作品不可能是, 也绝不是好的艺术作品。

夏加尔, 一个有着真挚感情与信仰的现代艺术家, 在他的绘画中不仅带有强烈的宗教意义, 并且给观者以愉快的视觉感受, 他运用了独具特色的艺术语言准确生动的表达了他的内心情感世界。夏加尔的绘画语言可以说是综合性的, 且具有更大的自由性。他作品的构图是独特的S形构图, 如《战争》。在夏加尔的绘画作品中, 我们可以看到其生活的经历和思想感情的真实体现, 如《飞在空中的雪橇》, 不仅描绘了具有宗教含义的形体与和谐而强烈的色彩的同时, 也在画面肌理, 绘画线条等等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他的绘画作品中运用了这种适合自己经历、信仰的绘画语言, 并结合了自己的情感, 而形成的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所以说, 要想产生令人满意的艺术作品, 除了真实的体验生活, 有着强烈的创造精神, 艺术家还需琢磨与研究出自己所需要的艺术语言, 并从人生的轨迹与生命的体验中发现艺术真正意义, 这样才能创造出纯粹的感人的具有特点作品。

艺术不是对人生的幻想和取悦他人的工具, 而是对世界万物的真相的体现, 启示着人生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艺术的庄严, 艺术的使命, 它所表现的世界是真实而具体的。对生命的体验和艺术创作时的精神意志, 使绘画语言保持其特有的纯粹性, 也是艺术作品情感表达的重要条件。

艺术的情感体现了艺术品位的高低, 是艺术家超凡脱俗的心境的映像。艺术家情动于衷的投入作品, 使其产生出一种宁静而自然、洒脱而自由、超凡脱俗的精神语境。这种语境, 使灵魂纯净而洒脱, 是一种自然、人生、大地在心灵上的交相呼应。艺术的情感是艺术家的心灵与灵感进行碰撞而产生的独特的艺术感受。如但丁的《神曲》与荷马的长诗就是大自然、人生与天地心灵之间的默契, 而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则是对灵魂的深刻冲击。艺术情感体现出不同民族不同种族的情感诉求并超越这种情感界限, 是人类自由的思想的升华与沉淀。

艺术作品中饱含着艺术家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 并使其融入在自己的创作中, 使作品呈现强烈的内在的生命力量, 并强化了艺术家内心感受, 使作品产生向外的张力, 并与自然形成一种奇妙的和谐。生命意义与精神力量一直是艺术家在创作时所追求的理想。这种理想也是艺术家内心灵魂的境界;是艺术家的心灵与生活的一种对话;是人们在远离尘世喧嚣的意境中对内在精神的追逐。艺术作品的情绪表达所形成的情境是人类生活的画卷与人类的思想感情相一致的。艺术家用全部的意志去阐述这个世界, 使心灵与自然天地之间的相呼相应。

曾经哲人苏格拉底与雕刻家克莱尔有过这样的讨论, 当时克莱尔说“美”是基于数与量的比例时, 这位哲学家怀疑的问, 艺术的首要任务恐怕还是表现心灵吧。苏格拉底希望知道如何才能将这种窈窕的、有趣的、温柔的、可爱的心灵神韵表现出来, 他重视的是艺术所表达出的精神内涵。艺术家只有以自己的方式去

色彩美学在书籍封面设计中的价值体现

陈泽 (北海艺术设计职业学院广西北海536000)

摘要:色彩除了能给人带来视觉与精神的愉悦外, 还肩负着引导大众审美能力提高的精神文化使命。书籍封面设计中的色彩运用与美学特征体现离不开大众审美的判断, 但是书籍同时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商品, 既然是商品就要去接受市场的检验, 体现其商业的价值。书籍封面作为与消费者沟通的第一印象, 除了要具有装饰美化的作用外还要具备其商业的价值。

关键字:色彩美学;文化价值;商业价值

色彩美是书籍封面设计中引人注目的主要艺术语言之一, 具有很强视觉冲击力, 它不仅可以起到美化书籍版面、表现书籍内容的作用外, 还具有深刻的艺术内涵, 提升书籍的文化品位, 体现其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的重要意义。

(一) 色彩美学在书籍封面设计中的文化价值体现

书籍是知识传递的载体, 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色彩的发展伴随着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而发展。体现着价值。色彩除了能给人带来视觉与精神的愉悦外, 还肩负着引导大众审美能力提高的精神文化使命。书籍封面设计中的色彩运用与美学特征体现离不开大众审美的判断, 美的色彩关系可以充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为书籍封面带来了鲜明的审美特征和高雅的文化品位, 体现着书籍或是民族的、或是时代的、或是艺术的等文化性符号, 这些符号配合着书籍封面设计中的视觉元素构成书籍的文化价值, 极大的提高了书籍艺术的层次。

另外色彩还是世界通用的语言, 具备普遍性和国际性。通过色彩无边界的传播能力可以拉近世界文化的交流, 尤其是现代社会已经步入到了网络时代, 网络文化的兴盛弥补了异域文化的隔阂, 拉近了世界间的距离。色彩是文化沟通的最直接的桥梁, 对于世界文化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现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 文化、艺术在与世界接轨的同时更要彰显出本民族的文化特征, 展现民族文化的魅力。

书籍装帧设计作为与文化紧密相连的艺术形式, 必定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走向成熟。色彩是精神文化的体现, 是书籍封面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 它承载着表现美、传播美的重要使命, 对大众审美素质的培养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色彩在体现文化价值中作用深远。

(二) 色彩美学在书籍封面设计中的商业价值体现

美学价值属于艺术的范畴, 商业价值属于经济的范畴可以说他们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联系, 甚至有时二者是对立的, 但是设计却是在体现美学原理的同时又要考虑其经济价值, 可以说设计完美的把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

书籍设计虽然是精神文明的代表, 但是它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商品, 既然是商品就要去接受市场的检验, 体现其商业的价

体会观察自然生活, 用严肃而专注的态度对待自然生活, 才能体验到心灵的内涵与人生的意义;只有抛开欲望与私利, 抛开虚荣与迎合, 才能用艺术作品来呈现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并把其作为自己的艺术理想。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有着独立而自由的精神, 只有这样, 才能创造出真正的感人的艺术作品, 才能对人类历史文化艺术产生影响, 进一步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长河里, 艺术作品始终并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 充实并提高了我们的情感生活, 它是人们都可以表达的值。在市场经济中, 外观的好坏与否在商品的销售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书籍封面作为与消费者沟通的第一印象, 除了要具有装饰美化的作用外还要具备其商业的价值。尤其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人们的文化修养和审美品位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书籍封面的好看与否无疑成为评定书籍优劣的标准。一本畅销的好书除了内容精彩外, 它的色彩设计也要能够打动人心。在品种繁多的图书市场中, 在琳琅满目的书架上, 怎样能让书籍脱颖而出与其他图书籍相区别, 从而达到销售的目的是书籍封面设计的首要任务, 是体现商业价值的关键。色彩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力是不容忽视的。当你被某种色彩关系吸引的时候就会刺激到购买的欲望, 从而达到销售的目的, 这就是色彩的魅力。书籍的种类非常广泛, 不同种类的书籍对于品质的要求也有很大的差别。精装书籍由于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所以在装帧的工艺与色彩的选择、印刷上也要求具有极高的精准性。相反一些快消类书籍如, 杂志、宣传册等由于具有快速获取信息看完既扔的特点所以为了节约成本, 在纸张、色彩的选择与印刷上都会比较粗略。这也是符合商业价值规律的做法。但是如果没有处理好书籍设计中的各中关系, 不能巧妙的运用色彩的视觉效果就算装帧再精致的书籍也会在书海中被淹没。

另外体现色彩的商业价值还与潮流动向有着密切的关联。服装中有流行色之说, 在书籍设计中同样有流行因素的存在。设计师在进行封面色彩设计时一定要关注流行动向。试想一本刚刚出版的书籍却配上了陈旧过时的颜色, 会让人直接觉得是一本旧书而被市场淘汰。所以在商业价值的体现中色彩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漂亮的封面色彩关系可以提升书籍的整体美感, 增加书籍的设计附加值并足可以成为商品销售中的一大卖点。

综上所诉, 在书籍封面设计中合理的运用色彩的美学原理至关重要。设计师可以通过色彩来把握消费者的视觉心理特点, 把书籍封面色彩的视觉效果展现到最佳状态, 使其呈现出个性鲜明、生动的生命力。从而体现其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 提高大众的文化品位, 刺激读者的购买欲望, 使色彩美学在书籍封面设计中发挥更大的效应。

参考文献:

[1]《色彩的魔力》作者:贡小秋河北美术出版社

[2]《封面设计与色彩运用》作者:黄爽亮广西人民出版社[3]杨春时《美学》, 高等教育出版

作者简介:

陈泽, 出生年月:1982年7月, 汉族, 籍贯:吉林省辉南县, 工作单位:北海艺术设计职业学院, 职称:讲师, 职务:教师, 学位:硕士在读。

语言, 推动了整个人类历史文化艺术的进步, 而艺术家也正是用艺术作品叙述着这个世界的真实而自然的一面, 创造着另一种人类文明。

摘要:本文讨论了艺术情感来源于艺术家的生活, 艺术生活的纯粹形成了艺术家的独特的艺术语言, 艺术语言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完全是其艺术情感的体现,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分析, 进而阐述了艺术情感在艺术作品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艺术作品,情感内涵,精神世界,艺术语言

参考文献

[1]段杰著, 《外国艺术论集》.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8

[2]樊锦诗著, 《创作》.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3

悲剧作品中的情感美教育 篇9

关键词:悲剧作品,情感美,教育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 但又高于生活。现实生活, 有喜也有悲, 因而文学作品, 也就有喜剧和悲剧。我们不希望看到悲剧的产生, 毕竟它会带给人们不幸与忧伤。但我们却欣赏文学作品中的悲剧, 赏析作品中的悲剧与情感美。因为一个撼动人心的悲剧作品, 比那些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平庸作品更有力量。

莫泊桑的《项链》就是悲剧作品, 学生在范读课文读至“你打算让我穿什么去呢?”时声音有些异样, 似乎是强忍着笑。文学作品, 尤其是悲剧作品, 具有较高的审美属性。作者在描写马蒂尔德的语言及心情时, 决不是为博得读者一笑, 而是要通过人物及情节真实地再现法国当时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真实生活。然而, 学生却不理解, 造成这种审美失距和偏向的原因很多。学生与其中人物所处时代的隔膜, 彼此生活境遇体验的迥异, 特别是情感体验的限制, 使得作品情感与学生情感产生差异, 这在一定程度上有碍于心灵的介入, 同时也是语文教学中忽视思想教育的一个反映。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毁灭”的目的是为了能引起审美主体的悲痛、哀苦等情绪, 产生悲剧美, 从而起到陶冶情操, 净化心灵, 辩别真善美。那么, 如何使学生在悲剧作品的审美之中陶冶心情, 锻造人格, 实现悲剧作品的情感美呢?结合教学实践, 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以情境创设体验情感

情感是作者创作的原动力, “情动于衷而形于言”;情感也是作品的生命力,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凡是感人的作品都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之所以能使人爱读或流传不衰, 不仅因为其语言文字美, 更重要的是文中渗透着作者炽热的情感。悲剧作品也如此, 看到《窦娥冤》中窦娥蒙冤受屈被绑赴刑场, 与婆婆绝别的悲壮画面, 听到她那怨天恨地的呼号, 谁不洒一掬同情之泪?读着《屈原》中的雷电颂, 其间那无比高昂的战斗激情, 火一般的语言, 雷霆万钧的磅礴气势, 谁又不为之心动?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入情是实施情感教育的主要途径。

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在欢乐的气氛中, 人就会欢乐;在悲哀的气氛中, 人就会悲哀。有时, 一个人的感情还能感染别人, 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因此, 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 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创设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气氛。根据教材不同体裁, 不同内容, 不同基调, 进入文章角色或境地, 把作者寄托的情感化为自己真实的情感, 用自己的欢乐痛苦去感染学生。该激昂时, 昂奋动情, 令人肃然;该悲壮时, 如泣如诉, 为之动容, 引导学生从“有我之境”进入“无我之境”。这样, 不仅能陶冶学生心灵, 净化思想, 感知美, 还可以在美的欣赏中扎实地掌握语文知识。比如在讲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 首先让学生对人物形象和场面进行想象:流落他乡已多年, 饥寒交迫的日子时时困袭着诗人。今天又是一个秋风呼啸的日子, 诗人拖着如柴的躯体, 挣扎着在拐杖的支撑下一步一拐地走到门口, 看着那肆虐的秋风把茅屋上的茅草一捆一捆地掀去, 想到今晚若下雨, 一家人又没栖身之所时, 诗人思绪万千……随着缓慢、低沉的叙述, 教室里气氛肃然, 非常寂静, 学生表情戚然, 完全投入到了作品的情境里。这一情境, 蕴含着相当丰富的情感因素, 有对往事的回忆, 也有对悲痛、孤独、衰伤的情感渲泄, 更有对未来生活的沮丧和绝望。这里的茅屋、茅草、秋风因流落他乡, 饥寒交迫的诗人而含情, 诗句因一千多年后的我们而复活, 成为联接时空的桥梁。情境创设作为一种教学手段, 个性鲜明, 功效卓著, 使学生在情境创设中体验情感美, 加强了悲剧作品的审美效果。

二.以情境再现体验情感

“凡人之心, 无不有诗。”在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这一主体的情感反应, 是极其可贵的。在实践中我认为情境再现的教学法值得一试。情境再现是要抓住其中一个或几个最能够浓缩悲剧情感, 聚射作品主旨的点来作深层剖析, 以鞭辟入里的方式触及学生的灵魂, 使人有切肤之痛。譬如, 《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一课有三处是作者郁积在内心深处的悲愤之情火山般喷出的地方。一处是鲁迅听说五作家遇害的心情, 用了一句话“原来如此!……”第二处是五作家死去, 作者写的悼亡诗, 第三处是课文第五部分。当讲到“原来如此……”时, 用多种语调和相应的表情, 再现作者那种无法遏制的悲愤和迫于无奈的苦痛心情。让学生体味到这种复杂的情感流动和冲突。当讲到悼亡诗时, 采用情境再现法。讲述“惯于长夜过春时……怒向刀丛觅小诗”一节时, 脸上露出悲愤的表情, 表现出慷慨激昂的情绪, 让学生仿佛亲身体验到诗人当时的心态律动一般。当读到”吟罢低眉无写处, 月光如水照缁衣”时, 语言节奏放慢, 语调低沉, 显出痛苦、孤寂, 茫然的态势, 使学生在一种变化的情感氛围里对惨白的月色, 墨黑的衣服交相映衬烘托出的漫漫长夜之黑暗, 意境之凄凉有深刻的体会和想象。这样, 学生不仅能较准确地把握住作品的审美评价和审美态度, 而且能很快地进入情境与作品中的情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三.以情境感悟体验情感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 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 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这里强调出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如果说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发展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 那么, 这些悲剧作品的情感教学则应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一步。悲剧具有深刻的道德教育作用, 能够提高人的品格, 激发人的意志, 在审美感受的各种形态中, 悲剧的感受是最接近道德判断和实践意志的。在教学中, 除了以情境创设, 情境再现等方法把学生带入到悲剧作品的特定情境之中, 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之外, 让学生感悟其中的哲理美和悲壮美, 使性情得到陶冶, 灵魂得到净化从而摒弃消极、颓废的情感, 吸收健康积极的情感, 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或审美评价,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获得哲理美的享受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例如在给学生讲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几句时, 可以让学生思考:以上几句是诗人在什么样的情景之下, 是在什么样的处境之中抒发的?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博大胸襟和高尚情操?此句在全诗中处于什么样的主导地位?这样以潜移默化的方式, 步步扣动学生的心弦, 让学生入情入境, 从而感悟其中的哲理美, 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总之, 在课堂教学和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中, 要积极引导学生理解、赏析悲剧作品中的悲剧与情感美的丰富内涵。让学生在审美之中陶冶情操, 净化心灵,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作品情感 篇10

以情带声, 是指用感情来带动声音。演唱者本身的感情是从内心迸发出来的歌唱热情和进行艺术创造的激情;是歌唱者感于物而动于心, 而形于声表于情的内在动力;是歌唱者在演唱中表现作品思想感情的基础。歌唱表演就是歌唱者在内心强烈的艺术情感的驱使下所进行的以演唱的方式表达感情的音乐艺术创作活动。在这项活动中, 歌唱者内心的情感体验不仅能以一种精神动力转化为物质动力而激起发声, 而且还能对所发声音的形象与色彩产生深刻的影响。在歌唱表演中, 只有当人的嗓子发出的声音与作品的情感表现所要求的声音相吻合时, 才能准确、真实、生动地再现作品的情感内涵。而只有当歌唱者的内心情感体验与作品的情感内涵相通相融时, 才能发出符合作品感情表现要求的声音。因此, 在演唱中, 歌唱者必须对作品的内涵及思想感情进行认真地理解与深刻地体会, 并在深入领悟作品思想感情的基础上, 将作品中的感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 把自己融入作品的情感之中, 通过娴熟的歌唱技巧将作品中的情神栩栩如生地表达出来, 从而引起欣赏者的情感共鸣, 完成歌唱的艺术创作。

一首再好的声乐作品, 它的词曲终究是写在纸上的东西, 要把它转化为现实的音响, 实现其审美价值, 需要歌唱者在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修养和丰富的想象力深刻体会作品情感的基础上, 进行加工和创造。在演唱时以情带声, 以情感境界。以《黄河怨》为例, 开头两句“风啊, 不要叫喊, 云啊, 不要躲闪, 今天我在你面前, 哭诉我的愁和怨……。”表现一位妇人在受尽蹂躏之后那种欲哭无泪、绝望地面对黄河诉说哀怨的凄惨情绪。开始演唱时, 空气仿佛凝结了, 只有滔滔黄河水在脚下流淌。这时的气息是非常安静的, 形成良好的对抗。换气也非常严格, 一点都不能有声音, 把每个字均匀地唱出, 声音飘荡在上空, 如泣如诉, 一个充满哀怨的凄切之声出现了, 把人们的心揉成一团, 激起深切的同情。在演唱进行中, 气势逐渐加强, 当唱到结尾处“你要替我把这笔血债清还”时, 气势像翻滚的黄河水, 就像妇人的满腔愤怒要倾吐, 要控诉。当高音奔涌出来, 带给人们极大的震撼, 也激起人们极大的愤慨, 把声乐作品推向高潮, 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又如我国著名歌唱家彭丽媛在演唱《恨似高山仇似海》中“我是叫你们糟蹋的喜儿”一句时, 用“糟”字的拖拍和用颤抖的声音唱出“喜儿”两字, 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一种无尽的屈辱, 难以言表的痛苦, 字字声声浸透着深刻的情感。

声乐艺术的魅力取决于声乐的情感表现, 声乐艺术的核心是情, 声乐艺术语言的本质是抒情, 是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正如捷克歌唱家亨利·费尔迪南·曼什摊所言:“表情是歌唱的灵魂。因此只有当声音和表情同样的完美时, 歌唱才可能被称为‘艺术’。”声乐演唱是对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 在创作中不但应具备娴熟高超的演唱技能、准确表达不同风格艺术歌曲的能力和表达作曲家的思想内涵的能力, 还要有能在演唱中不影响表现原作的同时, 融进自己的思想理解和个性魅力, 使其内涵更加丰富和更具艺术感染力。

油画作品中的情感表现研究 篇11

关键词:油画;情感;表现

情感是艺术作品的重要内涵之一,也是构成油画作品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油画作品要重视情感表现,做到以情感人。在油画作品中,情感表现不仅是油画作者情感的折射,更是作者世界观、人生观的一种艺术化呈现。油画作品要通过情感表现,进一步提升油画的艺术表现力。

1 传递个性独立意识

油画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源自其传递的个性独立意识。纵观油画艺术作品,油画作品的个性独立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情感的民族性与地域性

油画作品传递的个性独立意识,往往具有特定的民族属性与地域属性。不同民族的文化往往会对油画创作者的情感表现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就使得创作者在油画艺术创作过程中潜意识地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从而使油画作品烙上深深的民族情感痕迹。不同地域的油畫创作者往往也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使油画作品体现出浓浓的地域文化特色。因此,在欣赏油画作品时,需要基于油画民族性与地域性的视角,充分感受油画作品中的丰富而富有个性的情感。[1]

1.2 情感的自我宣泄

在现代主义运动作用下,不少油画作品走出传统的情感表现方式,使情感表达更为直接、更为奔放,油画作品成为创作者自我情感的宣泄者。此外,这种情感宣泄在未来主义画家身上表现也较为突出,创作者通过借助具有现代文明的符号,如钢铁、速度等,间接地宣泄自己的情感,表现出独特的情感表现方式。由于油画创作者情感自我宣泄的方式不同,需要我们基于创作者的真实情感进行解读,以深入体会与领悟油画艺术内涵。

2 表达个性创造精神

任何一门艺术都离不开创新,创新同样也是油画情感表现的艺术源泉。创新不仅提升了油画艺术效果,也使油画艺术获得了更好的发展,丰富了油画流派与油画情感表现手段。

2.1 情感的主观臆想

在创新的推动下,油画艺术流派得到极大的丰富,如宗教绘画流派、浪漫主义流派、现实主义流派、新古典主义流派等。这些油画流派往往受到古典油画创作法则的束缚,在情感表现上往往通过主观臆想方式,道德说教味道较浓厚,表现的场面往往比较宏大。

2.2 情感的现实再现

印象主义流派在创新理念的推动下,从古典法则中解放出来,在情感表现上往往不受古典法则禁锢,掀起了绘画艺术的革命。印象主义在表现情感上往往通过现实再现的方式,通过色彩语言,在丰富的色彩变化中对客观的事物进行现实再现,从而表现油画创作者个性创造精神,传达自身的情感价值观。

2.3 创造的多元发展

创造的最佳境界是个性情感表现的多元化发展,受印象主义光影与色彩影响,后印象主义在对客观世界进行写实式表现的同时,进行必要的创新。例如,后印象主义的杰出代表人物凡·高,他的油画作品则采用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与色彩的浓烈表现情感,使油画艺术进入多元化发展时期,情感表现的方式更加丰富。[2]

3 宣泄个体社会情感

油画作品中的情感表现经过不断提升,逐渐地从关注自我情感向社会情感倾斜,创作者通过油画来表达对历史与劳动人民的关注。

3.1 关注历史的社会情感

油画作为一门艺术,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因此油画情感的表现也必然会关注历史,表达创作者对历史的情感态度。例如,在印象主义流派之前,油画创作的题材往往是宗教、神话、历史,摆脱不了历史背景、历史人物的束缚,体现出创作者对上层统治者的思考,在关注上层统治者精神奴役中表现情感,表达对特定历史的情感。[3]例如,油画作品《梅杜萨之筏》,创作者借助人与天空光亮,通过对比的艺术表现手法,塑造出一位黑人,躯体无限向上延展,从而表达对特定历史下统治者无情的控诉,情感强烈,充满悲剧色彩。

3.2 关注人民的社会情感

油画创作者在宣泄个体社会情感时,一方面,将触角指向特定历史时期的统治者;另一方面,又将笔触伸向人民,尤其是下层平民百姓。创作者通过油画艺术向人们揭示下层人民的生存情况。例如,《祭坛画》这一作品,作者通过塑造一位朴实、地道的农民形象,表达作者对下层人民的关注与同情;油画《乞童》则将笔触指向社会的最底层流浪汉群体与流浪儿童群体,表达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此外,也有一部分油画作品展现了中产阶级群体,与表达下层人民不同的是,中产阶级往往着重于表现一种恬淡与温馨,体现出创作者异于以上两种情感的另类情感世界,《倒牛奶的女仆》则是代表作,场景简约而不失大方,温馨气息扑面而来。

总之,情感表现是欣赏与感悟油画艺术的重要途径。油画创作者的独特个性与人情感世界的多样性造就了油画情感表现的丰富性。基于情感表现的视角对油画进行解读,必将提升油画鉴赏的高度与深度,从而更好地领悟油画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程杰.浅析油画作品中的情感表现[D].陕西师范大学,2011.

[2]张慧娟.情感倾向在表现性油画中的导向性[D].河北师范大学,2016.

浅析优秀美术作品中情感的传达 篇12

一、几何学抽象出形体的基本概念——点、线、面传达着艺术家的情感

我们知道不同的块面、线条的组合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 很多艺术家都喜欢用一些扭曲的线条、块面来表现自己对所处的社会现实的真实感受。如蒙克、马蒂斯、克里姆特等就是在作品中应用一些不规则的点、线、面来传达自己的情感的。

克里姆特是维也纳分离派画家, 他善于用线和各种带装饰性的图案来构筑画面, 作品华丽而又凝重, 充满神秘、象征、抽象的意味。画面上的弧线和圈点, 常常令人感觉到在金碧辉煌的画面背后, 隐藏着某种不安, 作品中平面的色块, 波浪形的线条和某种写实主义的忧伤结合, 表现了经受内心精神与欲望折磨的痛苦。他对线条的运用被认为是受到东方艺术的启示。如他的作品《吻》就是这样来传情达意的。

二、最具感染力的色彩同样传达着艺术家的情感

对于色彩的运用, 不同的艺术家有不同的喜好, 而被应用的色彩也往往代表着其内心的思想与情感, 最有代表性而且被大家熟知的荷兰画家凡·高最善于应用黄色, 在他看来黄色就是太阳的颜色, 是光与热的象征, 黄色在他的作品中代表着希望。如《麦田群鸦》中炫目的金黄色麦田被渐渐下沉的黑暗阴影笼罩, 夹杂在明暗间的大块靛蓝更给人以浓重的窒息感。麦田上群飞的乌鸦似在宣告不祥的预兆, 这中世纪以来便被视为不祥的黑色巫物, 像无穷的梦魇般肆意渲染着画面, 麦田中生命似在苍绿的小径向黑暗的方向延伸, 消失了, 磨灭在画面的尽头。那是一种对弥留生命最原始的呼唤与挚爱, 使人不禁为之动容, 妄图投入这片耀眼的金黄中去对生命顶礼膜拜。凡·高让金黄色驱散他内心的寒冷, 金黄色是他灵魂的颜色。画家在画面中所要传达于世人的就是积蓄于内心的对于社会现实的一种绝望的思想感情和对于美好未来希望的精神寄托。

三、多维性质的空间以诉诸视觉感觉为特征来传达作者的情感

西方绘画多用焦点透视和空间透视来虚拟性地表现空间感, 给人带来各种情感感受。卡米耶·毕沙罗生于丹麦所属的安德列斯群岛的圣托马斯, 先后到法国巴黎和委内瑞拉学画, 他不满于学院派绘画的古板沉闷, 而对库尔贝、柯罗、米勒和修拉等画风情有独钟, 后来成为印象派的重要画家。

毕沙罗的画风朴素自然, 绘画题材以风景为主, 静物也偶然为之。作于1867年的《静物》是他印象派画风形成之前的作品, 桌面和墙上几条距离不等的水平线与竖直的咖啡壶和餐具形成强烈的对比, 巧妙地分割了画面, 画中的食物、器皿打破了单纯的水平线的呆板, 而桌子侧面用调色刀刮出的纵向肌理, 以及粗放的笔触、质朴的色彩与平实而富有节奏的构图, 使画面统一而有变化, 表现了作者自然朴素的情感。

四、美术作品中的人物造型和神态传达着作者的情感

在人物画中, 人物造型的美与丑并不代表作者作品的优与劣。艺术家所塑造的人物造型的美丑是作者内心真实情感的具体体现, 其所处时代的社会现实是最真实的反映。如19世纪下半叶的法国雕塑家罗丹, 他所塑造的人物就最具代表性。

罗丹是现实主义雕塑的大师, 在他的著名雕塑作品《加莱义民》中, 作者所雕塑的人物看上去是简单的一座人像的上半身, 双手抱头在沉思, 其实不仅如此, 这是一种痛苦的姿势来展示人物内心的剧烈震动, 双手抱头———撕心裂肺的痛苦表现, 这就是作者把自己本身强烈的激情以雕塑的形式传达于观众, 让人们看到这座雕塑就能联想到作者的内心的情感。

五、构图的巧妙处理传达着艺术家的情感

构图是人们头脑里的构思, 通过绘画的诸多要素和手段, 按照作者的意图组合成一个具体的画面, 马蒂斯认为:构图就是画家为表达自己的感受在画面上把人和物占据的位置、它们四周的空间、比例通过各种造型手段和视觉因素按画家的意图进行排列和制作。

法国浪漫主义绘画最杰出的代表德拉克洛瓦, 他的作品《自由引导人民》是其艺术思想和手法的集中体现, 画中主要人物构成都采用了不稳定的构图线, 加强了向前的动势, 色彩和明暗对比相当强烈, 烘托出激烈战斗的气氛和加强了节奏感。

六、材质和机理也是画家表现个人情感的有效手段

无论中外的美术语言都与他们使用的物质材料有关, 因此美术家在创作中无不考虑材质的特点, 以材质的独特方式沟通观众的情感, 使材质自身具有一种表现力, 成为传达作者情感的重要因素。

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塔匹亚斯的作品除具有一般抽象表现主义艺术的特征之外, 最显著的个性是他驾驭和构成画面的气魄以及对于质材运用的独具匠心。油彩、乳胶、树脂、沙子、皮草、麻布、木材、金属及至各种物件都能成为他作品中的原材料。他有对质材的天生敏感, 所有材料一经他的摆弄便成为画家表现个人情感的有效手段。

在《大作品中》对画面的构成能力、对质材的选用、对点、线、面等造型因素的灵活处理使观者在视觉上获得前所未有的感受。他的艺术传达着一种气魄恢弘而又深沉的情感。

当然在绘画与雕塑艺术中, 艺术家传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方法是多样的, 以上所叙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方式只是其一, 每位艺术家都有若干种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方式, 他们的作品都是反映其所处时代的真实的现实生活状况的。要了解、体会作者在作品中所体现的思想情感重要的不是去研究其作品的技法、技巧而是要走近作者本人, 去读懂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社会现状, 深入作者的内心去体会其心理世界, 只有做到了这一点, 我们才能真正读懂作者融合于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教育.2005.2.

[2]区础坚.油画风格.岭南美术出版社, 2005.6.

[3]马波.凡.高画传.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4.

上一篇:S-曲线下一篇:变压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