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效果(共9篇)
作品效果 篇1
摘要:民族声乐是我国历史文明的产物。我国的民族声乐经历了各个时期的变化,在变化中不断的演变,形成了崭新的形式,积累了丰富的内涵。民族声乐既有传统风格,又具备时代气息,已经成为新时期音乐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民族声乐既具有民族性和艺术性,又具有时代性和科学性。因此,民族声乐作品的表演需要从多方位进行考量,在内容表达和艺术表现力上都要给予综合的考虑。我依照自己的理解现从民族声乐的特点入手,分析阐述一下提高民族声乐整体效果的表演方式,为民族声乐的发展提供现实的依据。
关键词:民族声乐,作品表演,整体效果,特点,方式
音乐是世界上共通的语言。作为东方的文明古国,中国民族声乐是世界音乐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民族声乐涉及语言、风格、情感、表演、气质等多方面的要素。在我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大量的民族声乐作品。他们是劳动人民创造的音乐体裁,是我国特有的声乐种类。民族声乐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具有多重性和创造性。民族声乐作品的表演实际上充满难度。研究民族声乐作品的表演效果,就是要从技术性和艺术性等方面,提升民族声乐作品的地位, 以民族声乐作品的美感吸引人们,使民族声乐走向世界。
一、民族声乐作品表演的主要特点
( 一) 作品注重意境美。意境美是民族声乐作品突出的特点。意境就是歌曲要表达的艺术境界。民族声乐作品对意境的描写是非常细致到位的。民族声乐作品的基础是我国灿烂的历史和文化。意境美源于作品本身的深刻内涵和表达的情趣。
(二)音色圆润甜美,唱腔婉转连贯。民族声乐作品注重音色的自然和演唱者的表现力。民族唱法对音色的要求很高,要求演唱者的音色要符合甜、脆、圆、亮的要求。声音要自然、明亮。民族唱法中歌唱者要吐字清晰、标准。同时, 在音色上提倡个人特点的展示,注重音色的个性化。
(三)演唱风格多样化。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各自具有独特的民族音乐。各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生活环境不同、社会环境不同,产生的声乐种类也不同, 在演唱风格上相差甚远。民族声乐的民族性主要就体现在风格的多样性。民族声乐的魅力也在于不同民族历史文化的反映。
(四)语言丰富准确,韵律饱满鲜活。民族声乐的重要审美特点就是音韵美和唱腔美。音韵美是民族声乐作品最为明显的美学特征。民族作品在经过歌唱家的再次创作后,可以充分展现更多的情思和意境。唱腔美体现在声乐语言的使用上。民族声乐作品是情感和技巧的结合体,需要情志和艺术效果的共同融合。
二、民族声乐作品表演中提高整体效果的方式
(一)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要想表演好一首民族声乐作品,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充分熟悉和了解作品。一首民族声乐作品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在哪些部位是重点诉说,需要运用什么样的作品表达方式,都要把握作品本身的特点和内容。认知作品的创作时代,了解创作的背景和作者的历史, 从多方面把握作品的真正意义。
(二)注重音律准确,字正腔圆。民族声乐作品表演中, 要注意音律准确,音律是一部作品的主旋律,在拿到作品时, 要认清楚作品的音律种类,在细节处理上需要插入哪些技巧。同时,在演唱过程中,注重咬字,要唱好每个字的准确音律,注意口型、归韵,正确处理字与腔的关系。每首作品的叙述都要把握作品要表达的风格。
(三)培养表演意识,体现情真意切。声乐表演是艺术创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情感的表达胜过一切。情感表达需要表情、动作、声音的集中融合。在现实表演训练中, 要积极培育歌唱者良好的表演意识,使民族声乐富有艺术性,在艺术创作中实现美的升华。
(四)传统与现代结合,表达美学特征。民族声乐作品既具有传统性,也具有现代性。新民歌的诞生就是对民族声乐最有力的证明。民族声乐作品的发扬光大,就是要不断添加新的文化,新的思想。民族声乐表演需要与时代特征相结合,这样就会被更多群众所接受,实现民族声乐的传唱传统。
民族声乐作品的表演需要综合多方面的能力与素养。表演整体效果的提升既需要作品本身的魅力,又需要表演者的再创作。民族声乐的发扬光大,需要在现实应用的基础上不断诠释其内涵。民族声乐需要继承和发扬,需要与先进文化的积极配合。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声乐必将长期在我国存在。利用民族声乐作品的传播实现民族大融合,展现我国的国家风貌,是民族声乐作品的历史任务。提高民族声乐的表演整体效果,就是从艺术和审美方面将民族声乐的魅力延续下去,实现民族声乐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作品效果 篇2
090140589 汉语言文学 柏慧雯 摘要:现在的无论在哪里,广告总是无处不在,现在又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广告形式,那就是在影视剧作品中植入广告,这种广告称之为植入式广告。植入式广告相对于一般的平面广告有着不一样的传播效果。关键词:影视作品 植入式广告 传播效果
植入式广告是指,把产品及其服务具有代表性的视听品牌符号融入影视或舞台产品中的一种广告方式,给观众留下相当的印象,以达到营销目的。
植入式广告存在的形式是多样性的,它可能是片中某人身上穿戴的饰物,可能是主人公开的车,也有可能是在影视作品中出现的商店或是其他。植入式广告身上有着一般传统广告所不具备的优势和传播效果。
一、植入式广告的分类及其传播效果
1、浅层次植入
浅层次植入包括前景植入和后景植入,产品放置画面前景或背景中较显著位置,产品包装和品牌商标可识别,但产品或品牌标识孤立呈现,曝光时间短暂。
浅层次植入重点是产品的摆放和招贴画的张贴,与剧情发展没有联系,不推动剧情的发展,不是镜头视觉的焦点,对观众的吸引力不强,记忆度不高。这种浅层次植入的广告经常是以片头片尾字幕出加入品牌LOGO的放映,因为与影视剧本身没有太大关联,所以基本不会引起强烈的效果,传播效果不佳。
2、中层次植入
主要是演员使用,在剧情表演中,将产品或产品包装作为剧中人物使用的道具来吸引注意力,产品的独特卖点材料及品牌/企业的广告牌处于画面中央并聚焦体现。为剧中人物安排、设计情节,演示产品的用途,或在剧中人物的对白中,提及品牌/产品/服务的名称,通过台词、行动暗示与烘托产品特点。
其特征是品牌或商品位于镜头焦点位置,画面停留时间较长,但与情节、人物性格、剧情发展没有关联。中层次植入的传播效果大于浅层次植入传播效果,因为它直接将自己的产品放在影视剧演员身上穿戴或者使用,往往会使喜欢演员本身的观众产生对于产品的购买欲望,所以对于产品和品牌本身的传播有不错的效果。
3、深层次植入
主要指的是剧情置入和人物性格置入:产品与剧情及剧中主要角色特征(性格、身份、日常事务…)的巧妙结合,为产品或者品牌设计的桥段成为故事发展的重要环节,或者产品是影片发展中的重要道具或线索,让受众深刻感知到产品的使用特点以及品牌的精神内涵。
其特征是是上述置入方式的综合体,品牌或产品的充足曝光,产品演示及台词的的烘托。同时,最重要的是品牌已经融入全部剧情。受众随着剧情的发展,人物命运的起伏,不断对品牌或商品加深印象。深层次植入无疑是传播效果最好的一种方法手段,但是有的时候深层次植入往往会有植入太过的现象,但是对于品牌本身,深层次植入的确会给观众留下十分深刻的映象,并且对品牌有更深入的认识,造成良好的传播效果,但是要注意植入量的选择。
二、植入式广告的传播优势
1、植入性广告的受众群体大且相对而言较为稳定。影视剧的观众群体是极其庞大的。一般的非植入式广告在播出时,一般人都会选择转台,基本上不会有人选择花时间去浪费在看广告上。但是植入式广告就不同,产品或者是品牌随着剧情而出,这意味着观众是一定会去看这段广告的,这些广告在潜移默化中被观众所接受,达到品牌传播的效果。
2、植入式广告投资性价比高。这些广告商家往往选择合适的影视剧作品进行广告的投放,若影视剧得到热播,投资广告商可以赚的相对的不说,随着影视剧的热播品牌的受欢迎程度和知名度也得到很好的传播,可谓是双赢性的投资。就如湖南卫视的《丑女无敌》中大量植入了联合利华旗下的许多产品,随着改电视剧的热播,联合利华的品牌知名度也随之提升,所以说这是性价比非常高的传播方式。
3、植入式广告往往在不经意间达到品牌传播效果。影视作品中的植入式广告通过场景、人物、对白或者情节等的植入,是可以减少观众的方案和抵触情绪,有助于形成强大的品牌渗透效果,可以加深观众对于品牌的映象和日后的回忆率,促进观看后的购买行为。此外,产品或品牌在剧中与人物的自然融合等于给品牌请了位代言人,可以以人物的个性和语言来阐释品牌的概念,来时观众对于产品和品牌概念达到一种更为形象化的理解,这样一来,可以帮助观众塑造一种品牌偏好和品牌心里。这样一来,不必通过传统广告大幅度地介绍产品特性和品牌概念,就已经达到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
三、植入式广告中易减弱传播效果的缺点
1、广告脱离剧情内容,不符合人物身份。
植入式广告不能像传统广告那样花大篇幅去介绍产品的特征等,而是要紧密地与影视剧情节内容相融合,人物与广告之间要相符合,广告内容不能脱离本身的剧情发展和违背人物身份。与剧情和人物的结合度越紧密,广告所达到的传播效果也就越好,不然会让观众觉得莫名其妙。就如湖南卫视《一起来看流星雨》中,大量植入了许许多多不符合人物身份和剧情的广告,超级富二代开的都是名爵,喝的都是香飘飘奶茶,逛的是美特斯邦威,这样的广告植入,让许多观众都觉得十分不解,并且都加以吐槽。还有就像电影《天下无贼》中宝马成了坏人的专座;《手机》中,摩托罗拉手机变成了一种说谎的工具。这些不适当的广告植入,都反而产生了宣传的反效果,让品牌的在观众心中的形象受到一些不好的影响。
2、植入广告数量过多,干扰观众正常观看
现在我国的影视剧中的植入式广告往往或有一种误区,那就是认为植入越多广告所达到的传播效果就越好。其实不然,有的时候广告植入过多,便会影响剧情的正常发展,干扰到观众对于影片本身的喜好,这样反而会使观众对广告产品产生抵触和不满情绪。就像电影《刺陵》中,短短开场十几分钟的戏,就出来了不下五个不同的植入式广告,如诺基亚N97、起点原创网等等,这样一来,观众不但会对影片本身产生质疑,更会对品牌产品产生反感,要知道观众花精力和时间想要看的还是影视剧的剧情而不是广告。所以植入式广告既要保证产品在剧中的曝光率,又要使其真正融入影视剧情中,不要干扰到原有剧情发展。
四、植入式广告达到良好传播效果的方法
1、广告品牌要与影视剧风格一致
广告商在选择投放广告的影视剧是,一定要考虑到自身品牌产品与影视剧风格是否一致,这样才能取得好的传播效果,让观众对于品牌和产品有更直观的了解。比如都是白领题材的时装剧中,就可以植入例如名牌服饰、箱包,现代化通讯工具,现代休闲场所等等的广告。如《穿prada的女魔头》中,就大量植入了世界各个知名品牌服饰的高级服装,让观众在欣赏演员表演和剧情的同时,过足了眼瘾。
2、广告产品与剧情内容自然过渡
植入式广告的很一个问题在于,如何在不干扰剧情发展的前提下来达到理想的品牌传播效果。过分的迁就剧情,可能会影响广告传播效果;强调广告的传播效果,有可能会影响到剧情的正常发展。这种情况就需要广告投资方和制片方进行合理的沟通和整合,达到最理想的双赢效果。近年来很红的《变形金刚》系列就在这方面做出了相当优秀的成果,在制造视觉冲击的同时很好的为雪佛兰做了广告,如今雪佛兰的大黄蜂可谓是身价倍涨,而电影也广受好评,现在不断在续拍中。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双赢的例子。
3、广告产品与剧中人物形象相符
如果产品与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很好的搭配在一起,既可以凸显人物的性格,又可以反过来为产品产生很好的传播效果,让观众对于产品本身有更深的了解。比如《我的青春谁作主》中,几个不同年轻人身上不同的广告产品就相当符合他们的身份,周晋那样年轻有为的青年才俊开的是奥迪,霹雳那样具有鲜明的个性、寻求自我独立的年轻人全身的运动品牌,这样既扮靓了剧中的角色,又为品牌产品寻找了很好的代言人,给予产品很直观的产品定位,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
4、避免与反面角色或物品相关联
植入式广告不仅要准确地表达产品和品牌的基本信息,更加应该让观众留下一个正面的映象。如果与反面角色或物品产生关联,反而会给品牌形象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如《疯狂的赛车》中,宁浩虽然表演了一系列高难度的赛车动作,但是他所驾驶的斯柯达明锐汽车竟然连一辆破旧的重型卡车都比不过,在比赛中输给了对方,这对于斯柯达明锐本身的性能宣传,和大众斯柯达的品牌形象造成了负面效果。让观众观影后都不禁对于该车的性能表示质疑。
作品效果 篇3
天使花缘店店面并不大,坐落在福州市繁华路段,黄铮女士给自己花店的定位是服务中高档顾客。刚开业时,为了提升花店的知名度,她找到了高档婚纱影楼,提出愿意免费为影楼做新娘花饰搭配,条件是天使花缘店的卡片要留在作品的旁边,这样的合作,影楼欣然接受。没费什么周折,她又与一些中高档的美容院、服装品牌店等单位达成了合作意愿。
除了静态宣传之外,黄铮还主动出击吸引客户,效果更加明显。一次成功举办的餐会让黄铮津津乐道,那是她常去光顾的一家西餐厅,她看准了这里的客人也是花店定位中的客人。于是她包下了餐厅中一间自助餐厅举行餐会,餐会的主题就是“花”,共邀请来20位朋友、客户,并且对来宾提出要求:每一位男士带一瓶植物饮料,每一位女士的服饰则要与花相关。餐会的主要内容是天使花缘店的作品拍卖。在活动中,除了自助餐厅内部做了花艺装饰外,黄铮还免费为外间的餐厅做了18个餐桌花。而每一位参加餐会的客人,临走时都得到了黄铮赠送的小花束。活动开展得非常成功,一方面,仅100元成本的花艺作品,在拍卖中顺利地拍得了800元,这就抵消了活动的一大半支出;而免费赠送的桌花,被餐厅高高兴兴地足足摆了一个星期,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事后,不仅餐会上的朋友,还加上他们各自的朋友,都成了花店的客人,而且,还有不少餐厅的客人循着桌花上的标签找到了花店。
经营花店是黄铮的额外工作,她的正式工作是福州某幼儿园的教师。与别人不同的是,黄铮将推广花艺糅合进了她的工作当中。在她的努力下,该幼儿园新设置了一门选修课——幼儿插花,目前已经顺利开班,完整的教材和电脑课件也已出台。黄铮说,教幼儿插花,目的在于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而且,孩子们用水杯、帽子做的插花,也带给她自己不小的启发。当然,做这个工作,推广花艺、进而推广花卉消费也是其目的之一。黄铮说,一个孩子学插花,其实能够带动四五个大人对花感兴趣,这有一种明显的连带效应。如果幼儿插花教育普及了,那么对花卉消费市场的发展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福建 程国军)
作品效果 篇4
目前, 新媒体艺术正随着技术设备的成熟和普及被越来越多的传播开来, 这其中既有艺术性、商业性俱佳的佳作, 也有制作粗糙的简易作品。因此, 从哪些方面来判别新媒体艺术作品的优劣, 从而使创作新媒体作品时做到有据可依、有理可讲是本文想要解决的问题。
1 创作理念的传达效果是否明确
一个作品的成功与否﹐起决定作用的往往不是技术的先进﹐而是精神的高尚﹗因此, 一个精神理念极其鲜明的作品, 会带给公众诸多的反思和反省, 得到公众的认同, 激起公众的行动意识, 这样的作品才是一个立意深刻的好作品。同时作品还要传达和体现出正确的精神和文明的理念, 这种理念才是作品的根基和深层内涵, 才是会被社会理解、被公众认可的。而借用新媒体艺术这种行之有效的创作形式, 来拉近公众与作品的距离, 借此还原真实的现实场景, 希望借自己之手来改善我们自己的生存环境, 并借此提高公众的社会文明意识和环保意识。相信在这种参与、互动的体验过程中, 使公众重新认识自己的力量、认识文明的力量、认识公益的力量, 从而带给公众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
为了更好的了解公众对新媒体广告的认知程度和接受程度, 我在2010年12月做了一个关于新媒体广告的调查问卷。其中, 参与调查的人员共120人, 受访人群的年龄比较广泛在15-65间, 以封闭式的问题来征得受访人群对新媒体广告的感兴趣程度和接受程度。通过调查, 如 (表4.1) 显示:在调查人群中, 18-35岁人群相对处于较高值, 即, 对新媒体广告的感兴趣程度和接受程度都高于其他年龄阶段;年龄越大的人群峰值越低, 其中20-30岁人群所占比例均超过其他年龄层。
根据对调查问卷的整理和分析, 我们根据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新媒体广告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很大, 这是因为, 年轻人对于现代科技的普及和接受程度更高, 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更强, 基于现在消费市场的年轻化趋势, 新媒体广告必然会有很大的接受和认知空间, 也必定会对今后传播和接受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 产生更大的媒体传达效果。
2 审美接受的创新方式是否具有时代特点
黑格尔曾把“美学”定义为“美的艺术的哲学”。那么, 我们也可以把新媒体艺术美学看作是一种面向大众的艺术哲学。它隶属于美学的普遍规律, 又有其独特的特征。新媒体艺术所表现出的美学格调可以通过意蕴、意境、格调等属性体现出来。
意蕴蕴含在媒介材料之中。媒介材料所体现出的是一种物质性的特征, 是创作者对材料所体现出的特有审美感受, 正是创作者的审美感受构成其作品的意蕴特征。意境多表现在中国古典的诗词之中, 是一种情景的特征, 是创作者给公众所营造的审美感受, 当公众感受到这样一种氛围时, 就会产生一种身历其境的感觉, 使情景交融、意境和谐, 达到创作主体与接受客体的融合。格调是新媒体艺术表现出来的创作者的审美理想和接受者的审美想象相融合的一种精神升华。高格调的艺术作品能起到陶冶身心、净化心灵的作用, 从而使作品得到强有力的回应, 在对话和交流中达到文化视野、精神文明的进一步提升, 最终产生创作者和参与者情感上的共鸣, 共同提升美和精神的境界。
这种审美接受方式的丰富化和再构建, 召唤公众将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结合起来, 丰富理想世界的同时去构建现实世界, 使理想世界在现实世界中产生意义, 激发公众改造世界的信心和热情。从而达到作品所要体现出的感召精神文明回归的力量。
3 是否将传播环境有效的利用起来
新媒体作品之所以被成为开放的媒体是因为它在传播的方式上更加的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 因此, 如果在一种开放的环境中进行展示, 就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如:地铁、车站、步行街这样人流较多的公共场所, 是他发挥其传播影响的最佳环境。同时, 这种举措也符合当下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自然会得到公众的认可和拥护。不难预见, 新媒体艺术的应用前景是光明的。 (见图2.1-2.3)
另外, 有数据显示, 中国公众日常生活的三分之一是在户外度过的, 也就是说如果除去睡眠的时间 (按8小时计) , 我们每天平均用于户外的时间为5.06小时, 也就是说每天大约有1/3时间都在户外度过, 这是个惊人的数字。从这个调查数据中, 我们不难发现户外广告正在逐渐发展壮大, 成为继报纸、电视后的又一大大众媒体, 尤其是移动终端和新技术触摸终端的悄然普及, 正在改变着公众的传统欣赏习惯。而这个趋势对于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可谓天赐良机, 随着户外广告逐渐成为新兴的大众媒体, 新媒体艺术真正走向公众的步伐也会越来越快, 更加贴近社会公众。例如像《文明感染生活》这类新媒体作品, 由于作品的趣味性和个性化设计, 就特别适合放置在有触摸终端的户外媒体上, 来作为展示和宣传之用。新媒体艺术作品的价值不仅仅可以吸引更多眼球效应, 而且通过收集、利用公众在等车或者做出租车时的这些小的碎片时间, 来普及文明、环保知识, 达到宣传的效果, 为乘客排遣之余, 也能提高公众的公共道德意识, 可谓一举两得。
综上所述, 在新媒体日益发展的今天, 新媒体作品的传播业已经成为了大众传播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阵地了, 而最为一个媒体人, 就是应该将提升社会精神文明的事件作为传播的主要方向, 这样才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 在这个过程中, 媒体人也要不断研究和探索新技术带给社会的价值和公众的情感体验, 将好的技术与好的题材应用起来, 制作成人们更喜闻乐见又容易接受的传播作品, 利于公众更好的接受。只有公众真正喜爱、接受, 才利于社会文明的更好传播, 才是作品的真正成功。
浅谈摄影作品素描效果的实现 篇5
为丰富院校大学文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校把培养学生书画摄影素养作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将数码照片处理成素描画,不仅能增添照片的艺术效果,还能为学习绘画提供帮助。一般多使用Photoshop来实现,但不少初学者对功能强大的PS望而却步。而“光影魔术手”是一个专门用于摄影作品后期处理的图像效果软件,操作方便,简单易学,感兴趣的同学和朋友不妨一试。
2“光影魔术手”的运用
1)打开“光影魔术手”,点击“打开”,选择并打开前期拍摄的照片(图1)。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虚化的特写背景在这里被赋予饱满与留白共存的意境。合理的留白面积和位置,使画面干净、简约起来,有效突出了主体,有利于制作素描画。
2)选择[效果]—[风格化]—[铅笔素描]菜单项,在打开的[铅笔素描]对话框的预览区中,一边拖动滑杆,一边观察调整后的效果。这里我将“扩散”参数设置为3,“彩色”选择为0(图2)。设置完毕后单击“确定”按钮。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素描是以单色的线和面来描画物象形体、神态的艺术,彩色值取“0”为好,主要是调整扩散值。我认为素描效果要质朴、素雅,扩散值也不宜较大。
3)若勾选“使用炭笔”则可制作成颜色深重浓黑的炭笔素描(图3)。
4)点击工具栏中[边框](图4),加上边框。再选择[另存为],选定存放位置和存储格式,在“文件名”框中输入新的素描效果文件名,最后点击“保存”即可。一幅《麻燕》的铅笔素描作品就完成了(图5)。
3 结束语
将数码照片处理成素描画时,生成素描效果的影调、层次完全依赖原图片,应选用影调层次丰富、造型好、背景简洁的图片来制作素描画。这样不仅能增添照片的艺术效果,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书画摄影素养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颜志刚.摄影技艺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周晓萍.绘画基础·素描[M].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作品效果 篇6
一、音乐教师文学修养是制约欣赏教学效果的首要因素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的不是一个人, 而是一代人。音乐欣赏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要具有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 还应当具有与之相关学科的知识, 如文学、历史、美术、戏曲等。特别是文学修养, 文学与艺术很难分开, 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在《诗经·大序》中有这样一段话:“情动于衷, 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 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 故咏歌之, 咏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这段话说明, 文学歌赋与歌舞艺术是一脉相承的。文化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音乐欣赏能力和水平。授课教师如果没有良好的文学修养, 就不会在课堂上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和富有吸引力的讲解绘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景和意境。
如《阳关三叠》是一首非常优美的中国古代歌曲, 为了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意境, 可以从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入手, 让学生了解诗句所折射的那段历史, 体会该诗深沉的意境, 这样, 学生对作品的赏析也就水到渠成了。如果教师在欣赏教学时, 只会一次又一次重复播放, 灌输概念, 音乐欣赏课程必然会变得枯燥、乏味, 那么对优秀音乐文化知之甚少的学生, 就激发不起学习欲望, 学生在欣赏中没有获得审美的愉悦, 那么音乐欣赏也就失去活力跟魅力。
二、缺乏课堂互动是制约欣赏教学效果的重要原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浓厚兴趣时, 他就能积极地思索, 大胆地探索, 表现为积极主动地去感知有关的事物, 对事物的观察变得比较敏锐, 想象力丰富、情绪高涨、意志力强。心有多大, 舞台有多大。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或许压抑了学生许多的主观能动性。音乐欣赏没有标准答案,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通过聆听音乐作品, 从中获取音乐美的享受, 满足精神的愉悦和人格的提升。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到欣赏的这一特点。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查找有关资料, 自由地、大胆地联想、想象, 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不能完全理解的地方, 因为“音乐语言”不像“文学语言”那样具备明确的语意性, 它是抽象的, 因此在情感体验, 形象思维等方面为人们提供了广阔习中, 通过对对象详实的观察, 运用联想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会, 多组织学生进行联想的训练, 要求学生一物多变的训练进行表现来提高和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我们要求学生在训练中选择某一植物或动物来作一系列的线描技法表现, 尝试用多种表现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受与认识, 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 拓宽学生的表现能力, 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因此, 在图案的线描技法教学中, 运用形象思维和发散思维并结的想象空间。
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之前, 可以让学生搜索有关梁祝的民间传说, 根据《梁祝》的主题音乐创作的通俗歌曲等, 授课时, 让学生结合自己了解的背景知识去欣赏, 然后提出自己的感受或疑问之处, 甚至于让学生登台表演相关的通俗歌曲等, 学生呈现的“喜、怒、哀、乐”等表情, 恰恰反映了其对善恶分辨的理性思维和发现美、追求美的能力。而这些对美的体验与感知, 正是通过音乐欣赏, 由内心的体验而外露于表情的。
如果在课堂上一切均由老师一人说到底, 如介绍作者, 故事情节, 音乐的情境、风格, 曲式结构, 某部分由什么乐器主奏等, 一堂音乐课下来, 老师热情高涨, 学生主动性却没有调动起来, 显然这样的欣赏课没有达到目的。因此老师应针对学生的好奇心强, 爱好参与的特点, 强化互动, 把课堂交给学生, 为学生提供表现展现自我的艺术舞台, 这样会使每一次的欣赏课都有创意, 通过自己对音乐的亲自参与, 加深了学生多音乐的理解, 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就会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作品选取缺乏共鸣是制约欣赏教学效果的又一原因
古今中外的音乐珍品浩如烟海、绚丽多彩, 音乐欣赏教学, 可以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并学习人类音乐宝库中的珍品。但是当前, 大部分学校的音乐欣赏课的现状不容乐观。在课堂上, 学生有睡觉的、看课外书的、窃窃私语的……为什么学生对音乐课失去了兴趣呢?对此, 我找过一些学生谈他们的想法, 他们的意见是:听一些适合我们的“流行音乐”, 像课本上的《真心英雄》《朋友》等这类作品。有些经典音乐作品, 如《白毛女》《费加罗的婚礼》等, 我们听不懂, 没兴趣听, 更别说去感受体验作品了。作为一名音乐教师, 学生的想法意见确实值得重视与深思。
现在的学生喜欢的是社会上最时尚最新的流行音乐, 因此, 在导课的时候, 可以从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入手, 从中提取相关知识, 逐步把他们带入到教材中来。如在高年级的教学中, 选取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改编的中国民族乐器琵琶演奏曲, 既是学生熟悉的流行歌曲, 又不失古典音乐特有的韵味。具有中国古典韵味又能和学生引起共鸣的音乐, 流露出来的是意境带给人的遐想, 仿佛苏轼从历史尘封的冤屈和目空一切的逍遥中走来, 让学生感受到了文学意境和中国古典音乐的完美结合。在流行音乐的欣赏教学中, 音乐教师要精心选择思想性艺术性均属健康的作品丰富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对于流行音乐的审美判断力与感知力, 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教学是与时俱进的, 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创新的。音乐欣赏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 需要我们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 在实践中精选作品, 强化互动,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让音乐欣赏课堂充满活力, 音乐欣赏教学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 对于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在音乐欣赏教学实践中, 由于受教师自身的素质、学生的心理因素和音乐作品选取等诸方面的制约, 使得音乐欣赏教学不尽人意。本文试图从以上三个对制约教学效果的原因进行分析, 提出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增强学生、教师的课堂互动以及选取优秀的音乐欣赏作品等, 以指导课堂教学实践, 促进音乐欣赏课堂教学上一个台阶。
关键词:音乐欣赏,素质,互动,作品
参考文献
[1]《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年4月.
[2]《舞蹈》.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办.2009第3期.
作品效果 篇7
随着我国商业电影不断向产业化发展, 电影的制作成本逐渐增加, 电影制作者发现不能单单依靠票房作为其主要收入, 并希望能在不影响电影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收入。与此同时, 随着显性广告逐渐大面积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有意识地避开传统形式的广告, 这使得这些广告的边际效益逐渐减少, 于是企业开始希望能够找到更有效的广告媒介。植入式营销的出现将二者的需求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电影制作者可以通过为电影植入相关的商品而获得商家的资金支持, 而商家则通过电影的形式对产品进行巧妙的营销。可以说, 电影中植入商品广告的形式为电影制作者和商品厂家提供了一个双赢的平台。这种新型的广告形式将商品或品牌甚至服务内容通过置景道具、对白、情节和拍摄地4种方式植入电影作品中, 使其策略性的展现在观众眼前, 以达到隐性营销的目的。
近几年来, 尽管影视作品中的植入式广告在我国蓬勃发展, 但国内关于这种新型广告效果的研究尚未真正开始。另外, 以往的研究主要着眼于消费者以外的层面, 对消费者本身因素, 尤其是基本属性因素是否会影响植入式广告效果的研究甚少。本研究以辽宁省沈阳和大连两个城市的部分电影观众为研究对象, 采用自然实验法, 来探究电影观众的基本属性是否会影响植入式广告效果。
二、文献回顾及简评
(一) 植入式广告的定义
CTR媒介智讯对植入式广告的定义是:植入式广告 (Product Placement) 又称植入式营销, 是指将产品服务、品牌、代表性的视觉符号甚至传统广告片策略性地融入电影、电视剧、电视节目等各种媒介内容中, 通过场景的再现, 让观众留下产品及品牌印象, 继而达到营销目的的一种营销方式。
(二) 影视植入式广告产生的背景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充斥的时代, 越来越多的观众在长期的广告刺激之下对广告信息产生了抵触心理, 他们或者对广告采取主动躲避的措施, 或者经常受到多个广告的相互干扰, 这些都使得显性广告的有效性逐渐下降。
与此同时, 随着技术上的创新, 一种具有跳过电视广告功能的数码视频录像机 (DVR) 使得观众越来越有能力避开电视广告。这对传统影视广告的形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除此之外, 我国的相关法规文件也对传统形式的广告在播放时间和播放数量上有所限制。这样也缩小了广告的播放空间。
基于以上原因, 越来越多的商家将目光瞄准了影视作品中的植入式广告。
(三) 电影作品中植入式广告发展现状
在美国, 植入式营销行业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逐步发展至今, 现在有专业的营销咨询公司为客户量身定做各种营销方案。在澳洲, 每年会举行盛大的全球植入式广告颁奖典礼, 以此来提高植入式广告的质量。2003年, 全球品牌内容营销协会 (Branded Content Marketing Association) 在伦敦成立, 为植入式营销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在国内, 植入式营销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可谓是异军突起。前几年热播的电影《天下无贼》成功的将10多种品牌植入影片之中。该片仅植入式广告收入就达到4000万。2009年初, 虽然全球经济处于低谷时期, 各商家却在辞旧迎新之际打起了贺岁电影植入营销战。电影如《非诚勿扰》、《爱情左右》、《游龙戏凤》、《疯狂的赛车》等都融入了众多品牌。就连看似没有植入式广告的电影《梅兰芳》也促使参观梅兰芳故居的游客数量大幅度增长。由此可见, 我国电影作品中的植入式广告为电影业和商业的蓬勃发展开辟了一条创新之路。但是, 由于中国影视节目植入式广告尚在起步发展阶段, 在植入手法和植入技巧上还有一些不足。哪些因素会影响影视节目植入式广告的效果, 如何评估植入式广告的效果, 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 电影作品中植入式营销影响因素
薛敏芝 (2007) 总结了目前影响植入式广告效果的因素主要有:内容因素、产品或品牌因素、观众因素和环境因素。其中观众因素主要考虑了观众的外在因素, 包括:观众对节目的关注度, 对植入式广告的态度和对植入品牌的熟悉度。林升梁 (2007) 提出从消费者的层面, 植入式广告效果主要受到消费者的品牌意识和价值观的影响。其中, 消费者的价值观对植入式广告效果的影响使得消费者层面的研究上升到了新的高度, 即由消费者的外在因素上升到内在因素。
从目前国内学者已有的研究可知, 从消费者的层面来看, 影响植入式广告效果的因素可以从消费者的内在和外在两方面因素来考虑。尽管林升梁 (2007) 提出的消费者价值观, 经研究证明是很重要的内在因素, 但该因素的衡量过程太过复杂, 在实际的社会调查中很难操作。另外, 它不能将目前多数为宏观解释植入式广告的研究和实证类研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本文旨在探究消费者的内在因素是否会影响电影作品中植入式广告效果, 试图探究消费者的基本属性, 即性别、年龄、文化和职业是否会影响电影作品中植入式广告效果。
(五) 影视植入式广告效果评估
Siva K (2006) 根据广告的效果层次理论, 提出植入式广告的效果变量可以从认知-情感-行为这3个方面来设定。为了进一步区分广告对商家和消费者产生的不同效果, 程蓉蓉 (2008) 提出影视植入式广告效果评估主要分为事前评估和事后测量两方面。其中, 事前评估侧重于对广告本身效果的评估, 事后测量是指影视节目播出后对一段时间内的广告效果加以评估, 它主要包括影视植入式广告本身效果和销售效果测评。其中广告本身效果测评包括4个维度, 即消费者对影视节目的认知度、回忆率、评价度和促购度。
从国内外学者已有的研究可知, 植入式广告的效果可以分为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估。由于本研究侧重于研究消费者的基本属性是否会影响植入式广告的效果, 因此主要采取了事后评估指标。综合现有的研究结果, 以及国内植入式广告业尚在起步发展阶段这一事实, 主要采用了消费者对电影植入式广告的认知层面, 即接受程度, 来衡量目前国内电影植入式广告的效果。
三、研究主题
(一) 研究框架
本文重点研究消费者的基本属性, 即性别、年龄、文化水平和职业是否会影响电影植入式广告的效果。本研究的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二) 研究假设
根据前述的研究目的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提出以下假设:
H1:不同性别的消费者对植入式广告的接受程度呈负相关
H2:不同年龄的消费者对植入式广告的接受程度呈负相关
H3:不同文化程度的消费者对植入式广告的接受程度呈负相关
H4:不同职业的消费者对植入式广告的接受程度呈负相关
(三) 研究方法
1、调研方法。
调研对象为沈阳和大连市部分电影观众, 目的是为了解目前电影观众的性别、年龄、文化水平和职业四个基本属性, 并掌握了目前电影观众对于国内电影作品植入式广告的接受程度。调研过程中共发放问卷400份, 收回360份, 其中有效问卷276份, 有效率达76.67%。
2、数据分析方法。
本研究使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有:描述性统计分析 (根据样本资料的性质, 分别列举出平均值、标准差、最大及最小值等统计量, 用以了解样本的组成概况, 对样本在各变量中的反应情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差异性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和T检验。分析工具为SPSS、EXCEL。
3、问卷设计。
本文指标选择方法, 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相关数据, 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多个指标进行判断和筛选, 最终确定评价国内电影作品植入式广告效果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具体分两步进行, 对相关指标进行初步筛选, 即邀请专家学者对待选指标进行筛选:一是采用定性分析方法的指标进行筛选, 得到一个初步的指标范围。二是运用相关分析, 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进行计算, 求取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 最后确定有代表性的指标。据了解, 目前电影市场的观众组成以青少年和中年观众为主, 因此他们对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会因其不同的基本属性而不同。本文通过对沈阳和大连市不同层次的部分电影观众进行问卷调查, 希望能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 并对商家和电影制作者在进行广告植入时给予一定的指导作用。
四、数据统计与结果讨论
(一) 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调查的调查对象为沈阳市和大连市部分电影观众, 被调查者按不同基本属性分类对电影植入式广告的接受程度如表1所示 (注:本研究中观众对电影中植入式广告的接受程度的作答方式, 由被调查者在李克特5点量表尺度上, 依照接受程度等级:很反感、反感、没有注意、勉强接受、能够接受, 来描述被调查者对植入式广告的接受程度, 并分别依次给予1、2、3、4、5的分数, 分数越高, 说明被调查者对电影中植入式广告的接受程度越高) 。
(二) 方差分析
方差分析又称变异系数分析或F检验, 其基本思想是将出现在所有测量值上的总变异按照其变异的来源分解为多个部分, 然后进行比较, 评价由某种因素所引起的变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现将本研究方差分析结果陈述如下:
1、Sig>0.
05, 说明不同性别的受访者在0.05水平上对植入式广告的接受程度没有显著差异 (见表2) 。
2、Sig<0.
05, 说明不同年龄的受访者对广告的接受程度在0.05水平上有显著差异 (见表3) 。
3、Sig<0.
05, 说明不同文化程度的受访者对植入式广告的接受程度在0.05水平上有显著差异 (见表4) 。
4、Sig>0.
05, 说明不同职业的受访者对植入式广告的接受程度在0.05水平上没有显著差异 (见表5) 。
综上所述, 不同年龄和文化程度的受访者分别对植入式广告的接受程度在0.05水平上有显著差异。
(三) 相关分析
为了确认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分别对电影中植入式广告接受程度的影响强度, 本文进行相关性检验 (见表6) 。
注:*p<0.05, **p<0.01
由相关性分析可知, 基本属性中只有年龄和文化程度对植入式广告的接受程度有较强的影响, 呈负相关。需要说明的是, 相关分析是一种一元统计分析, 其相关系数只能说明两个随机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不能说明他们之间的内在因果关系, 因此下面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四) 回归分析
首先, 在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之前, 对各评估项目进行了描述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由统计数据来看, 观众对植入广告接受程度的均值为3.59, 满分为5, 表明电影观众对电影中植入式广告的接受程度整体上居于没有注意和勉强接受之间。在简单相关分析中, 只有年龄和文化程度对植入式广告的接受程度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
为验证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这4个维度对植入式广告接受程度的影响关系, 需进行回归分析, 得到如下结果 (见表7) 。
其中R square=0.073, 说明此模型的拟合优度为0.073, 意为自变量的7.3%可以解释因变量, 再根据P值应该小于0.05, 而本模型中, 所有自变量中只有年龄变量的p值满足要求, 并且小于0.01, 说明年龄变量在0.01水平上对植入式广告的接受程度有显著影响。结合之前做过的相关性检验 (见表6) 可知, 电影观众年龄每增加一个单位, 会使其对电影中植入式广告的接受程度降低0.249个单位。
a.Dependent Variable:植入式广告接受程度注:*p<0.05, *p<0.01
五、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在0.01水平上, 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的消费者分别对电影中植入式广告接受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 呈负相关。
在0.01水平上, 当变量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共同作用于植入式广告接受程度时, 仅有年龄变量存在显著性差异, 电影观众年龄每增加一个单位, 会使其对电影中植入式广告的接受程度降低0.249个单位。
(二) 研究局限
1、样本选择的局限性。
由于人力、物力和时间上的限制,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仅为沈阳市和大连市的部分电影观众。另外, 调查人群中19-25岁观众比例过高, 虽然样本总量达到276, 但样本范围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研究结论的局限性, 因此研究样本的代表性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2、变量选取的局限性。
本文研究观众的基本属性 (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 对植入式广告接受程度, 由于篇幅有限, 仅选择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作为观众基本属性的代表, 可能还有一些更具代表性的基本属性没有被选中。另外, 对电影中植入式广告接受程度测量的维度和测量指标都是作者参照以往文献自己设计的, 因此观众对植入式广告的接受程度的测量标准考虑的不一定很细致, 难免有局限之处。另外, 由于样本总量有限, 变量文化程度和职业在选项设置上存在分类过于笼统的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研究结论的局限性。
有统一意见, 测量也没有标准问卷, 本研究的调查问卷是在参考了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之后修订和设计的, 因此对各项影响因素的维度测量考虑不一定很细致, 难免有局限之处。
(三) 建议
电影制作者和商家在将商品植入到电影作品中时, 应考虑观众的年龄和文化程度对电影中植入式广告的接受程度的影响, 特别要考虑年龄这个因素, 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文章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 试图探究观众的基本属性是否会影响植入式广告的效果, 其中涉及的观众基本属性分别是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类型, 得到各因素对电影中植入式广告效果的影响程度, 来帮助电影制作者和商品厂商找到在电影中植入商品广告时, 需重点考虑因素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基本属性,广告效果,接受程度
参考文献
[1]、程蓉蓉.影视节目植入式广告效果分析[J].市场周刊, 2008 (2) .
[2]、林杰斌, 林川熊, 刘明德.SPSS12.0统计建模与应用实务[M].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6.
[3]、林升梁.植入式广告效果的实证研究——以影片《一声叹息》为例[J].广告大观理论版, 2007 (1) .
[4]、刘佳琼, 李本乾.植入式广告的运用和处理研究[J].广告大观理论版, 2007 (4) .
[5]、罗永泰, 王丽英, 卢政营.基于隐性营销模式的隐性广告策略[J].当代财经, 2005 (4) .
[6]、齐炳南.“贼光”乍现—谈《天下无贼》中的植入式广告[J].艺术与市场, 2005 (3) .
[7]、王晓乐.解析隐性广告:内涵, 本质与背景[J].新闻界, 2007 (5) .
[8]、薛敏芝.植入式广告的国际运营及国内发展趋势[J].中国广告, 2007 (9) .
作品效果 篇8
一、爱伦·坡的“效果论”
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爱伦·坡的“效果论”就是要对于具体的文学创作元素,包括文学主题、创作技巧以及语句采用的修辞方法等等,都要建立在文学效果的基础上。关于文学创作所能够获得的艺术“效果”,爱伦·坡在《评霍桑<重述的故事>》中就已经有所阐述。比如,爱伦·坡认为,为了能够使读者对小说产生完整的印象,需要将小说的长度控制在一口气读完的长度范围内,由此而保证小说阅读效果的统一性。另外,要使小说能够发挥良好的效果,爱伦·坡认为对小说进行效果预设是非常重要的,即在小说创作之前,可以将对所要获得的效果予以定位,当效果被确立下来之后,就可以对小说进行立意,构建情节,以使预想的效果通过小说的架构和情节描绘得以实现。
正如一些文学评论家所认为的,成功的艺术家的聪明之处在于,并不是将自己的思想灌输到故事情节中,而是对于故事所要获得的效果进行事先策划,根据所要获得特殊的效果架构故事情节,然后运用杜撰的情节渲染故事效果。这就需要小说在一开始就要将预设的效果展示在读者面前,以起到开门见山的作用,且故事的结局要与故事的开头相吻合,做到首尾呼应。那么,故事的各个部分就是情节的发展阶段,以逐渐实现创作意图。
二、从“效果说”看爱伦·坡描写的故事氛围
爱伦·坡在小说中,对于环境的描写能够给读者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特别是恐怖小说场景的描述,给人的感觉总是会发生令人惊骇的事情,无论是寂静也好,还是喧闹声也好,都会在压抑而沉闷的氛围中得以宣泄,使人产生心惊胆颤之感。这种恐怖的效果就是对恐怖小说的渲染,以获得创作者预想的目的。但是,爱伦·坡对于故事情节的渲染并不是简单的描述,而是运用了多种形式,包括诗歌、音乐等等,还会引用绘画艺术效果对于小说环境氛围加以定位,以真正意义地烘托主题。比如,爱伦·坡所创作的《厄舍古屋的坍塌》,作者精心设计了可以烘托主题的背景环境,以塑造恐怖效果,故事主题被巧妙地融入其中,可以获得整体性艺术效果。爱伦·坡运用各种辞藻对恐怖气氛进行烘托,将每一个故事情节都相互牵连,以贯穿成为一个完成的故事。各种可以引发读者恐怖联想的时间,包括房屋内压抑的气氛、黑夜中的狂风暴雨、残垣断壁等等,都能够起到情节普遍作用。
三、从“效果说”看爱伦·坡描写的语言构筑
爱伦·坡作品的主题是由语言构筑起来的,特别是诗歌主题,更多是是围绕着“死亡”这个核心而展开。为了能够将“死亡”的气息有效地传递给读者,爱伦·坡会通过梦幻的描绘表达,包括能够引发读者“死亡”遐想的“灵魂”“恐怖”“坟墓”“阴冷” “孤独”“阴郁”“幻觉”等等,让读者根据这些语言就会在意识中构筑了死亡氛围。比如,在爱伦·坡的文章“创作的哲学”中,就阐述了文学创作中如何对主题以及主要角色以确定,为了发挥情节效果,就要对于故事的长度以及运用手法进行选择,以能够更好地给读者回味的时间。让故事情节在读者的意识中酝酿,经过语言元素的不断填充,构成完整的故事氛围。在《厄舍古屋的坍塌》的语言运用,艺术效果就得以体现出来。故事基调为“白色的殓袍”(白色)、“黑挂毯”“黑夜”(黑色)、“血红的玻璃窗格”“血迹斑斑的长袍”(红色)和“灰墙”(灰色),这些颜色中,红色在白、灰、黑这种阴暗颜色的渲染下,更具有刺激感,由此而勾勒出恐怖的画面。利用语言对于故事环境进行驾驭,可以是心灵式的恐怖环境塑造,从潜意识中将自己的创作发展为文学。
作品效果 篇9
李斯特突破了前人的模式, 使钢琴音乐拥有了管弦乐队宏伟的气势的效果, 他追求的是一种使人深入沉醉的、具有超高炫技的钢琴演奏风格:超快的速度、嘹亮的音响、华丽的技巧、辉煌的气势令当时的听众为其倾慕不已。这样气势辉煌而富于个性的浪漫主义钢琴的演奏风格, 奠定了他在欧洲钢琴演奏艺术史上极为重要乃至影响深远的特殊地位。详细的理解李斯特在钢琴中交响化的运用, 才可以对这一风格进行很好的把握与表现。鉴于此本文通过对其作品中创新的音型、色彩、指法与踏板三方面的论述来了解李斯特钢琴作品中的交响化的运用, 从而探究如何在演奏中表现钢琴的交响化效果。
一、创新的音型
浪漫主义时期强调个人的情感与感受, 作曲家们追求自由并按照自己感情上的需求来创作。李斯特将键盘扩展应用到了他的创作里, 用音响材料的运用分布到整个音域中。琶音、八度、双音的运用与之前有很大的不同, 琶音着重表现音响的力度, 在最短的时间内用到尽可能多的音符, 造成紧凑有力的音响效果。琶音在作品中的运用千差万别, 演奏时应格外注意把握音乐风格和所表现的情感。李斯特的音乐会练习曲《叹息》就是一首琶音练习曲, 全曲由不同形式的琶音组合而成。在弹奏引子部分的每组琶音时, 需要利用手腕带动手指下键, 注意双手衔接的自然, 一气呵成的完成, 以表现音乐的流畅热情。而中段的琶音就与引子部分的琶音弹奏方式不同, 中段中左手低音和弦是主旋律, 右手的琶音为伴奏, 琶音中还参有许多双音, 需要运用手腕和手臂的力量共同完成, 以体现作品恢弘的气势。在尾声部分李斯特不满足于单手琶音而创新的运用了双手衔接的琶音, 极大的表现了作品的浪漫委婉。
八度和弦在李斯特的作品中也经常出现, 有跳跃式的八度和连奏式的八度等, 在钢琴练习曲《玛捷帕》中, 李斯特就运用了双手快速交替击键的八度弹奏形式, 在双手快速的移动中体现乐队的不同情感。李斯特认为:各个手指的独立性可以通过最佳方式取得音响独立性能的均衡。不同的音乐情感需要运用不同的弹奏方式, 想让八度弹奏的动听, 就要求保持手腕的放松和每根手指的独立性, 从而表现出音乐的激昂与歌唱性。此外, 李斯特的许多音响效果需要双手迅速的移动, 和弦和琶音交替出现, 颤音也经常被利用到, 这就要求双手指间的配合要充分的保持平衡。
二、创新的色彩应用
与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只注重钢琴的中音区不同, 李斯特善于运用每一个音区来丰富作品的音响效果。丰富的色彩运用是“钢琴的交响化处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主要包括变换的和声处理、节奏与速度的变化以及力度层次的控制与安排等 , 以展现出色彩运用的多样性。李斯特善于运用“主题变形”的写作手法, 多变的和声织体来引出一连串性质各异的主体, 如离调和弦、属和弦、持续音以及终止式的运用, 他将十分简单的元素给予复杂化的使用, 不断探索新的组合形式。练习曲《玛捷帕》就是单一性主题的作品, 通过改变主题动机加入新的和声织体来实现主题的发展, 作品中连续运用离调和弦, 使和声色彩逐级变化, 以增强作品的韵律和音响效果。
节奏是钢琴演奏的基础, 打破常规的节拍也是李斯特钢琴创作的重大创新, 练习曲《玛捷帕》就是运用自由的节奏原则使音乐产生了新的主题旋律, 李斯特称这些旋律为“个性化的旋律”, 认为它们可以让音乐具有自然流畅的语言性质 , 使乐曲中的诗意化形象更为鲜明生动。李斯特还喜欢用具体的描绘性词汇来代替力度术语, 用更为形象富有情感的词语来表现力度的细微变化, 比如在练习曲《玛捷帕》中, 用“sempre for tissimo e con strepito ( 喧闹声的强度 ) ”来代替“fortissimo ( 强有力的 ) ”, 利用“martellato ( 捶打似的效果 ) ”来表达短促而坚定的情绪, 这些词语更能表达作品所要表达的音乐形象。李斯特在力度的安排上也特别注意渐进性, 从而避免太过响亮或者高潮过于平淡。不同的力度需要运用不同的触键方式, 所以说触键方式也影响着钢琴的音色及演奏风格, 李斯特钢琴作品中运用了指力触键、手力触键、臂力触键等几乎所有的触键方式, 这就要求演奏者要更好的理解作品的内涵, 控制手指的力度, 弹奏时不仅要有鲜明的旋律特征, 更要注意旋律之间的线条感。
三、创新的指法与踏板
李斯特不仅重视丰富的音响效果, 也追求作品形象的诗意化表达, 因此在指法上做出了新的尝试, 同手指的连续弹奏和独特的拇指运用指法都体现在其作品中。李斯特认为:“好的运指法不在于‘舒适’, 而在于符合所演奏作品的意念、力度和句法, 并能取得最佳的音响效果, 尽管有‘不舒服’之处。”2同手指连续弹奏的指法要在同手指弹奏的前提下表现出旋律的歌唱性, 它不符合常规的指法原则, 在演奏上也有很大的难度, 这就要求演奏者要以手指为支点, 利用手臂的力量来变化音色, 从而获得音响效果的平衡。在李斯特的作品中, 常常用拇指来表达具有歌颂性的中音区音色, 就是独特的拇指运用之法, 练习曲《玛捷帕》抒情性的中段就运用了这一创新的指法, 它利用大拇指来充当大提琴的角色, 发出有厚重感的音色。李斯特认为在钢琴演奏中, 每一个手指都要有很强的独立性, 发挥不同的作用, 从而达到所需的交响化效果。
踏板的运用对作品的音响效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它能赋予钢琴作品更丰富的音色。李斯特作品中对踏板的应用独特而多彩, 音前踏板、音后踏板、同音踏板、颤音踏板等众多的踏板方式为其作品增添了丰富的音响效果, 由于李斯特的作品中经常有双手的迅速移动, 踏板的运用就使得双手能够自如地将主旋律和伴奏结合到一起, 从而到达宏伟的音响效果。他不介怀不谐和的踏板运用方法, 认为只要是符合作品艺术形象的需要都会予以利用。同时这对弹奏时手指的力度要求也更高, 手指连续弹奏时要松弛有力, 灵活而富有跳跃性, 从而弹奏出管弦乐队中不同乐器的音色。
四、结语
钢琴是一件独奏乐器, 与管弦乐队相比无论从音色上还是音响效果上略显单调, 但是李斯特认为钢琴可以表达出管弦乐队的交响化效果, 能够集中体现整个音乐艺术, 并使这一被认为是音色单一的乐器拥有了绚丽的音响色彩和恢弘的气势。在李斯特的手中, 钢琴就是一个完整的交响乐队, 交响化的音响处理给人以震撼的艺术享受。他把自己的作品称为“钢琴总谱”, 并强调要在钢琴上“重现”而不是局部地“模仿”乐队化效果。李斯特在钢琴作品中提出的钢琴交响化处理既是传统钢琴演奏技术的发展 , 更是对旧式钢琴技术束缚的突破。
钢琴演奏交响化处理是浪漫主义时期钢琴演奏技术的重大创新成果, 也是李斯特在钢琴艺术上的重要革新与成就。李斯特的钢琴作品不仅在技术上有所突破, 也是在音乐内涵上的一种突破, 展现了作曲家的内心和情感。只有在先理解了作品中交响化的运用手法, 才能在演奏中去实施。李斯特在钢琴上作出的“交响化处理”对钢琴家的动作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这涉及到触键的多样化、力度的把握、手臂和手部肌肉的协调、指法的特殊应用等等。正如李斯特所说 :“ ( 应该 ) 善于把音乐作品的光彩和清新全部表现出来;演奏钢琴时善于进行崇高的思索 , 使技巧成为表达诗意的助手 , 这就是最高级的表演技能。”3我们在演奏中要把握技术的完整性, 对于作品的内涵再加入内在而深刻的理解, 这样才能将作品完美的表达。
摘要: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们普遍把如何提升音响效果作为追求目标, 著名音乐家李斯特也试图将宏伟的音响在钢琴作品中表现出来, 大胆的改革并开创了“钢琴交响化”的处理方法。详细的理解李斯特在钢琴中交响化手法的运用, 才可以对这一创作风格进行很好的把握与表现。鉴于此本文通过对其作品中创新的音型、色彩、指法与踏板三方面的论述来了解李斯特钢琴作品中的交响化的运用, 从而探究如何在演奏中表现钢琴交响化效果。
关键词:钢琴演奏,交响化,李斯特
参考文献
[1][俄]亚科夫·米尔什坦.李斯特[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