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朗诵(通用2篇)
作品朗诵 篇1
朗诵作为一门独立的语言艺术, 结合了西方戏剧艺术的语言表达特征和中国传统的有声语言表达特征, 以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为主要创作对象, 在对文学作品的二度创作中实现对文化和精神的传承, 实现对思想的宣扬, 实现对受众的深度感召。文学作品朗诵的创作过程实现了从逻辑到情感, 再到意蕴的三度跨越, 最终通过对作品深层意蕴的挖掘与表达, 实现其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一、意蕴的内涵
所谓意蕴, 是指作品的深层内涵, 由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构成。文学作品的意蕴是指文学作品通过形象塑造和情感表达所透射出来的深层内涵, 包括审美意蕴和智性意蕴两层内容。审美意蕴。文学作品的逻辑构造、遣词造句、形象塑造、情境描绘等都会带给欣赏者独特的审美体验, 但这还不是审美意蕴的全部内容, 这一系列可以引起美感享受的成分只是审美意蕴的形式层面。当形式充分触发欣赏者的内心情感, 并引起共鸣, 带来酣畅淋漓的情感体验之后, 随之而来的是对心灵的平复和对灵魂的洗涤, 这时文学作品的全部审美意蕴才真正散发出来。智性意蕴。在深层的情感体验过后, 作品又会进一步激发欣赏者对人生、社会、宇宙等的哲学性思考, 思想得以彰显, 对文学作品的剖析达到智性层面, 实现了对文学作品本质内涵的挖掘。因此, 文学作品意蕴的真正内涵是对哲学光芒的追求。只有当作品实现对欣赏者理性和智慧的启发时, 一切的情感体验才有了意义。当意蕴挖掘达到智性层面之后, 审美才达到了最高境界。
二、文学作品朗诵的三重境界
文学作品的鉴赏分为三个层面:语言层面、意象层面和意蕴层面。诗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全文是这样的: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通过语言层面的鉴赏, 对文学作品语言所表达的逻辑内涵进行解析和认知, 可以了解到, 诗人描绘了人生三个不同阶段听雨的场景与感受, 即少年时在歌楼上听雨, 在红烛的光芒中, 罗帐朦朦胧胧、若隐若现;而壮年时在客船上听雨, 周围的环境是“江阔云低”“断雁”“西风”;老年听雨在僧庐下, 不再关注环境的变化, 而是任凭雨水滴答。
意象层面的鉴赏, 是对语言所描绘的人、事、物、境的深层剖析, 赋予这一切情感。“红烛昏罗帐”中一个“昏”字将少时享乐的歌楼上的靡靡之音、暧昧气息表现得淋漓尽致;“断雁叫西风”中“断雁”和“西风”两个意象通过一个“叫”字连接起来, 带来的则是孤寂、凄清的情感体验;“鬓已星星也”通过鬓角发色的变化这一简单意象道尽了人世沧桑;而一个“任”字又展现了豁然开朗, 超然脱俗的心境。
意蕴层面的鉴赏则是对全文深层剖析基础上的理性升华。通过对表层语意的理解和对深层情感的体验, 得到哲学的启示。用“听雨”这一行为, 将三个不同的人生节点串联起来, 活动场所的变迁和心境的变化, 勾画了一副宏大的人生场景, 感叹岁月易, 感慨人生无常, 最终将人生的真谛寓于虚无。
与文学作品鉴赏的三个层面相对应的, 文学作品的表达也可分为三重境界:文学作品的逻辑表达、情感表达和意蕴表达。
文学作品的逻辑表达是对作品语意和逻辑内涵的表达。在分析作品过程中, 通过情景再现, 挖掘内在语, 寻找对象感等方式, 理解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深层语意和逻辑内涵, 如“这些石刻狮子, 有的母子相抱, 有的交头接耳, 有的像在倾听水声, 千态万状, 惟妙惟肖。”通过情景再现, 可以在脑海中塑造石刻狮子的不同形象, 触发不同感受, 或温馨, 或俏皮, 或宁静等, 从而实现了内在语的挖掘。表达时通过强调重音“母子”“交头接耳”“倾听”等词汇生动刻画狮子的不同情态;通过运用“停连”的技巧:“这些石刻狮子 (停顿) , 有的母子相抱, (连接) 有的交头接耳, (连接) 有的像在倾听水声 (停顿) , 千态万状, (连接) 惟妙惟肖。”表现“总—分—总”的逻辑关系。逻辑表达是文学作品有声语言表达的第一层境界, 也是最浅层的境界。仅仅实现清晰的语言表达, 只能起到初步的信息传达作用, 甚至不能在听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还需进行深层挖掘。
情感表达是文学作品朗诵的第二重境界。在准确理解语意的基础上, 朗诵者通过对意象的感受, 联系自己的人生经验, 引发情感共鸣, 成功地将作品所表现的内在情感转化为真实的自我情感, 并不断积聚深化至不吐不快的地步, 再结合逻辑表达阶段对外在语言表达技巧的规划, 完成对文学作品的表达。“枯藤老树昏鸦, 断肠人在天涯”通过对“枯藤”“老树”“昏鸦”“断肠人”“天涯”这些带有落寞与衰颓情绪的意象的感悟, 联系自己漂泊他乡的人生经验, 朗诵者内心的思乡之情, 与对流浪人生的感慨被触发。朗诵者的真实情感一旦被触发, 便可将自身情感融入文学作品, 借他人之词表我之情。因而, 文学作品朗诵中便充满了浓浓的情感, 让人印象深刻。情感表达阶段仅仅实现了朗诵者的情感表达, 却不能实现对受众的感召与启发。朗诵如果停留在这一阶段, 未免有些孤芳自赏的意味。
深层审美意蕴和智性意蕴的表达是建立在丰富而深刻的人生感悟和高超的思想水平基础上的。它摆脱了小我, 不再纠结于自我情绪的困境中, 而是将目光放远整个人生和社会, 其直接目的便是实现精神的传承和思想的启发。《沁园春·雪》鼓励人们自信地奋进, 开拓新境界;《青衣》教人们如何看待名利与事业;《希尔斯堡》展现了人性的光芒;《大漠敦煌》抒发历史沧桑。意蕴表达也因而成为文学作品朗诵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三、意蕴表达的实现
意蕴表达虽为文学作品朗诵的最高境界, 但其实现却不是一蹴而就的。实现意蕴表达的基础有两方面:一方面, 朗诵者须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思想素质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另一方面, 朗诵者应具备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
首先, 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思想素质和丰富的人生阅历是理解文学作品, 实现深层感悟的必要条件。李商隐一首《无题》写得隐晦、巧妙:昨夜星辰昨夜风, 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 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 走马兰台类转蓬。如果没有一定的历史知识, 对李商隐的人生际遇和他所处的时代风气没有一定了解, 不可能理解, 对宴会欢聚、眉目传情的生动描绘背后, 对人生不如意的真正感慨。同样, 没有走过人世沧桑的人, 不能体会“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的悲怆。没有深刻的思想素质, 更不能领悟《百年孤独》这鸿篇巨制传递的哲学光芒。朴素的情感人人都有, 只有精神才最珍贵, 而文学作品朗诵正是要传承珍贵的精神。因此, 朗诵者实现意蕴表达的前提是, 培养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 丰富人生积累。
其次, 语言表达技巧是情感与思想传递的途径。无论是情感还是思想, 要实现其价值, 就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传播出去。有声语言表达是传播文学作品所承载的文化知识、民族精神、人生哲学等载体之一。但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 所说非所想并非少数情况。之所以会出现所说非所想的现象, 是因为有声语言表达方式不恰切。文学作品朗诵中, 也有类似情况发生。不少朗诵者有过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受, 明明内心情感浓烈, 表达出来却是另外一回事, 因为缺乏有效的表达技巧。如:“烟笼寒水月笼沙”, 如果用明亮的实声表现, 就不能恰切地表达诗的忧伤;“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需要浑厚有力、激昂书展的声音形式, 否则表现不出句子的力量。
意蕴表达是文学作品朗诵的最高境界, 它以逻辑表达和情感表达为基础, 进而进行深层感悟。对文学作品朗诵意蕴表达的追求, 要求朗诵者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思想素质和丰富的人生阅历。语言表达技巧是情感与思想的载体, 情感与思想是语言的灵魂, 两者相互影响, 在文学作品朗诵中浑然一体。对于意蕴表达而言, 语言表达的内容与形式缺一不可, 当两者都达到至高境界时, 文学作品朗诵的意蕴表达得以实现, 文学作品朗诵的最高境界触手可及。
摘要:与文学作品鉴赏的三个层面相对应的, 文学作品的表达也可分为三重境界:文学作品的逻辑表达、情感表达和意蕴表达。意蕴表达是文学作品朗诵的最高境界, 它以逻辑表达和情感表达为基础, 进而进行深层感悟。文学作品朗诵从逻辑到情感, 再到意蕴实现三度跨越, 最终通过对作品深层意蕴的挖掘与表达, 实现其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关键词:文学作品朗诵,意蕴表达,境界
参考文献
[1]彭锋.美学的意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2]陈旭光.艺术的意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人物朗诵作品 篇2
初冬京城,雪映松枝。
空军总医院的一间病房里,仍然昏迷的阎肃安静地躺着。不大的房间里,《红梅赞》《我爱祖国的蓝天》《敢问路在何方》《军营男子汉》等十几首歌曲袅袅回响。曾经的呕心之作,如今成为呼唤这位老兵醒来的心灵之声。
85年走过的人生旅途,65年成就的艺术长卷,阎肃创作的一大批经典佳作,已融入这个伟大时代的滚滚洪流,与祖国的发展壮大同行。
拥抱大时代,高扬主旋律,他激荡了多少人的壮志豪情
阎肃创作的经典作品,何止《江姐》一部。国家文化部副部长董伟多次感叹:“他每个年代几乎都有堪称精品的代表作,甚至越老越红„„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行,与祖国的发展壮大同行,这就是阎老永葆艺术青春的重要原因。”
“我爱祖国的蓝天,晴空万里阳光灿烂„„水兵爱大海,骑兵爱草原,要问飞行员爱什么?我爱祖国的蓝天!”这首由阎肃作词的《我爱祖国的蓝天》创作于1959年,唱出了飞行员的自信和豪迈,至今仍是空军官兵最喜欢的军歌,在群众中也广为流传。
1987年,中国处于经济转型期,有的人下海经商,有的人一夜成名。面对改革开放大潮,怎样唱出军人的时代风采?阎肃深入军营采风创作了《军营男子汉》,以战士的独白阐释从军光荣,唱出了改革开放初期官兵的精神风貌;
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需要进一步激励人们“敢试敢闯”的精神,他用电视剧《西游记》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激发人们冲破思想枷锁、勇于探索实践的豪情壮志;
长期和平环境下,人们的国防意识在渐渐淡化,他用《长城长》,唤醒了多少赤子情怀;新时期的北京变化越来越大,他用《北京的桥》《前门情思大碗茶》《唱脸谱》等系列京味歌曲,唱出了“海归”的故乡情思;
香港回归,他用《香江明月夜》诉说着洗刷百年耻辱、游子重回祖**亲怀抱的激动与自豪。
一首歌,一部剧,一台节目,能作为一个时代的艺术记忆留存下来,源于创作者对时代的主动拥抱、深刻把握和热情赞美。阎肃的作品标记了时代精神坐标,也触动了时代发展脉搏。
高歌队列中,心底在冲锋,他的“风花雪月”是为强军而歌
“行进队列中,昂首挺起胸,一身阳刚正气,威武又光荣。前进队列中,青春火正红,呼啸风花雪月,燃我强军梦。铁马秋风,激荡豪迈心胸;战地黄花,抒发壮丽深情;楼船夜雪,磨砺英雄肝胆;边关冷月,照我盘马弯弓。高歌队列中,心底在冲锋,战胜一切强敌,我是中国兵。”
这几天,与阎肃合作过100多首作品的老搭档、著名作曲家孟庆云正忙着为他的新作《风花雪月》谱曲。“何止是这一首《风花雪月》啊,阎肃的一件件作品都在生动诠释着军人当有怎样的‘风花雪月’,歌词透着那个美劲儿啊,让我每次都为之惊艳!”
阎肃的“风花雪月”是强军文化的“风花雪月”,看似信手拈来的背后,实则凝结着阎肃毕生的创作追求。
空政文工团团长张天宇感叹:“在人民空军发展壮大的每一个重要阶段,都有阎老的作品在记录和传唱,这真是太了不起了!这非有浓烈的军人情结做不到,非有真挚的空天爱恋做不到。” 的确,从20多岁创作第一首空军题材歌曲《只因为我的银燕是祖国造》,到《我爱祖国的蓝天》《军营男子汉》《长城长》《云中漫步》《当你飞行的时候》《天兵》《梦在长天》《我就是天空》《缀满红星的战鹰》《谁在长空吹玉笛》„„阎肃一生创作的千余部文艺作品,有三分之二都是戴着军帽、穿着军装、走着正步、驾着战鹰的兵歌、战歌,革命军人的大爱情怀和英雄气概是歌声永远的基调。
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78岁的阎肃请缨参加。组织上考虑到他腿脚不便,没有批准。当他在电视中看到空降兵15勇士冒着生命危险从5000米高空跳伞营救灾区人民的事迹报道后,连夜谱写创作出《云霄天兵》。歌词充满军人舍我其谁、搏击云天的英雄情怀。
“我心有梦,我情有独钟。江山如画,把星汉尽揽怀中。我心有梦,我情有独钟,攀星摘斗,我夜夜遥望碧空,扶摇直上九万里,何惧那八面罡风。”人民空军成立60周年,阎肃从心底里写出这首《梦在长天》,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碰撞融合,让多少空军人心生无限豪气血性。
阎肃一辈子最爱穿军装,最爱写军歌。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戏剧评论家季国平这样评价阎肃:他的军旅作品立意高、气象大,但内容不空,口气不硬,字里行间寓意深邃又明白晓畅,境界高远且尽得风流。
2006年,阎肃到某航空兵部队采风,适逢部队夜航。他在无意中听一位飞行员家属说:“夜航你们看不见的,我能听见;你们看见的是天上的星星和地下的灯,可是我能听见他在九天之上呼啸长风的声音!”这句话让阎肃不禁心头一颤,一个“听”字给了他很大的启发,一首《谁在长空吹玉笛》随之流诸笔端——“清凉寂静的月色里,是谁在长空吹玉笛?一声声似断似续,一声声如丝如缕。拨动我心绪,揉进我惊讶,我知道那是你。我愿化身嫦娥,张开飞天羽翼„„衷情陪伴你„„为你歌一曲。”优美的词曲,将军人保家卫国的豪情与家属牵挂亲人的柔情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
前些年军旅文艺“硝烟味”淡了,讲时尚的多,讲兵味的少。而阎肃却始终信奉:军队的文化工作者如果做不到“姓军为战”,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魂的躯壳。
“穿这身军装,我就要写军歌,这叫士为知己者死!”阎肃的话掷地有声。
心中有使命,胸中有激情,他是年轻人眼中的“不老男神”
“他始终恪守艺术家的良知,身上总是充盈着一股正气锐气,一种向上的劲头。”对此,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有如此评价。
2012年,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主办的一期《我爱唱军歌》栏目比赛现场,阎肃担任场上的点评嘉宾。一个由部队某单位选送表演的合唱节目,得到现场观众如潮的掌声。
阎肃的脸却越拉越长、越变越黑,当场质问领队:“这是现场唱的吗?你们分明是在假唱,我为你们感到丢脸啊。”
原来,选送这个节目的单位为了保证表演效果,赢得比赛,提前录制好了声音。没想到,被阎肃一眼戳穿,当众丢丑。去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阎肃直陈时弊:“近年来,总有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社会上绯闻、丑闻、花边桃色,作秀作呕、低俗恶俗,纷纷闯入眼帘。聒噪不休,好像这才时髦夺眼球,甚至香臭不分、法纪不论,越黑越火,让我着实感到寒风瑟瑟。”
这是他郁积太久的心头块垒。强烈的忧患担当,他不能不说,不吐不快。
2007年,77岁的阎肃和40名著名艺术家公开站出来表明态度,联名倡导传承红色经典,抵制恶俗之风活动。他在多个场合痛斥:“这就好比‘地沟油’‘苏丹红’,不法商贩用它们做食品,在市场上赚取利益,害的是我们的下一代,害的是我们的国家!”言之凿凿,痛之切切。
难道是上了年纪的人对新事物、新思潮有“接受恐惧”?不是,阎肃这个时尚老头对流行音乐绝不排斥。周杰伦的《菊花台》《青花瓷》他很喜欢。他创作的《雾里看花》《北京的桥》,也是充满丰富的时尚元素。
阎肃多次担任过中国剧协曹禺剧本奖和小戏小品奖评委会主任。评奖时,他反复强调要坚守一个导向,那就是——不能光看到评了多少奖,开了多少花,而要真正看看这些作品对移风易俗起到了多大作用,在老百姓心中能留下什么,评选作品要不分出身、不看地位、不徇私情。
在一次评选中,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辈获奖了,而和阎肃个人关系很好的名家却名落孙山。阎肃自嘲:“以后在路上遇见,可要遮住脸喽。”
近些年来,阎肃的身影时常出现在《星光大道》《红歌会》《我要上春晚》《天天把歌唱》《回声嘹亮》等央视和省市级的综艺电视节目上,是人们眼里的“大忙人”。
对此,多次与他一起担任节目评委的著名歌唱家蒋大为深知老人家的良苦用心:“他是在依靠和利用电视这个大众传播平台,传播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和艺术真谛。在他眼里,这里不仅是比赛舞台,更是人生课堂。在这个课堂上,面对文艺界‘浮躁炒作、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粗制滥造、千篇一律’等一系列问题,他努力地用自己的方式,苦口婆心、竭尽心力地劝告青年人走做人做事的正道。”
每年的清华大学校园合唱比赛,阎肃都会现身点评。有人劝他,一个学校的大合唱难登艺术大雅之堂,何必劳身劳心有请必到?阎肃却说:“这可是一些有家国之思的青年。未来,担当民族脊梁重任的还是他们,我有这个义务和责任来给他们加油鼓劲!”清华学子把阎肃视为心目中的“不老男神”,他当之无愧!
“枪林弹雨数十载,硝烟染得两鬓白。笑谈不提当年勇,豪放只抒今日爱。岁月沧桑人未老,依旧是烈火长风满胸怀。”心中有使命,胸中燃激情。阎肃的使命战歌,响遏行云。
——记全国优秀德育课教师、贵阳白云三中教师刘芳
1997年以前,刘芳是一名中学教师,结婚生子、上课逛街,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然而,黄斑变性、晶体混浊、青光眼、视神经萎缩„„七八种严重的眼疾先后向她袭来。
2006年,当她贴得再近,也看不到课本封面上的“语文”二字时,疾病彻底夺走了她眼前的世界!
2015年,她与明眼人一样相夫教子、上课逛街,她还是白云三中孩子们最喜欢的老师、全国优秀德育课教师、贵州省道德模范,她的数百场报告,感染和激励了上万人。十几年的磨砺和成长,刘芳战胜了绝望与痛苦,成了生命的强者。人们说:她用爱找回了光明!
失明令人无法承受,而刘芳却说:“我是幸运的,因为我还见过光明。”1997年,当医生告诉她几年内将彻底失明时,一向乐观开朗的刘芳悲痛欲绝。27岁的她,一个个不眠之夜,无尽的泪水与苦水险些将她淹没。冷静下来,她作出决定:把课本和教参全都背下来,并且开始学习水彩画,因为她要“记住这个多彩的世界”。
逐渐失明的10年里,刘芳不仅加倍钻研业务,还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学习盲打输入。在病魔面前她十分镇定,为以后的生活有条不紊地做着准备。“热爱生活”,这是她战胜黑暗的头一件武器。
刚刚失明的时候,曾有人建议她放弃教师工作。对事业的热爱让刘芳一天也离不开讲台、离不开学生,也正是这份热爱支撑她走过黑暗的折磨。
多年来,刘芳克服眼病带来的诸多不便,凭借独特的教学方法和良好的教学成绩,获得家长和学生的信任和喜爱。由于她已经背过了课文和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因此课堂教学深入浅出,妙趣横生。辅导集体作文时,她让孩子们自己朗读,全班同学一起修改、点评、打分,作文课让孩子们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综合训练。
袁凤梅是刘芳曾经的学生,如今也是一位中学教师。她回忆起那年临近中考,母亲改嫁,父亲病逝,各种困难向她袭来。是刘老师把她当成自己的孩子,无微不至地关爱她。三年后,她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回到贵州工作。在一次师德师风测试中,她写下了刘老师的事迹,因为在她心中刘老师就是高尚师德的化身。
每天早上七点半,刘芳都会准时来到白云三中的心理辅导室,她现在是心理辅导教师。“可能因为失明,我的听觉和触觉变得特别敏感。”刘芳说,她会静静地听着孩子的倾诉。在心理咨询室里,她接待了几百名留守少年、后进孩子、单亲家庭孩子。“其实,我辅导过的孩子们心理都很健康,他们只是缺少爱。我懂得用爱倾听他们的心声。”
近年来,她以“用爱倾听”为题目,在贵州各地的道德讲堂讲述自己用爱重新找到光明的故事。坚毅的个性、幽默的话语、真实的经历,打动和感染了无数心灵。
【作品朗诵】推荐阅读:
适合朗诵的文章作品10-22
诗歌朗诵作品集11-07
大学生朗诵诗歌作品06-03
国庆节朗诵稿作品两三分钟08-22
诗朗诵放飞梦想理想朗诵稿08-24
开学典礼诗朗诵-小学开学典礼诗朗诵10-19
播音作品07-14
雕塑作品10-17
作品情感10-18
作品指导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