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运用

2024-08-22

作品运用(共12篇)

作品运用 篇1

当今社会, 影视作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舞蹈、音乐、语言等构成元素。而声乐作品则在影视作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视作品的形象刻画、剧情发展和角色渲染都离不开声乐作品的支撑。因此, 在影视作品中合理运用声乐作品不仅可以提高影视作品的质量, 还可以增添影视作品的趣味性和审美性。给观众带来刺激感与心灵震撼。因此, 从某种程度上看, 失去了声乐作品, 影视作品也就缺失了艺术感染力。

一、声乐作品在我国影视作品中的重要性

(一) 刻画人物形象, 推动剧情发展。作为重要的音乐表现形式, 声乐作品时常穿插在影视作品中, 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 声乐作品也会不断调整和变化。同时, 部分声乐作品还可以刻画人物形象, 以音乐独特地艺术品质, 促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当观众听到美妙的乐曲时, 就会逐渐受到这种乐曲的感染, 进而沉浸到乐曲营造的意境和氛围中, 进而对影视作品的剧情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二) 深化影视作品的主题。影视作品中的许多故事背景都可以通过声乐作品进行细致的体现, 每一部影视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背景和主题。声乐作品的合理运用则可以凸显故事背景氛围, 并深化影视作品的主题, 因此, 在影视作品中应根据实际需求, 合理进行音响效果、曲调、乐器选择, 以增强主题表达效果。声乐作品将语言、乐器和音调有机融合在一起, 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 因此, 可以更加有效的展现剧情, 揭示影视作品的主题。

(三) 渲染影视作品的气氛。影视作品的剧情发展需要音乐、角色和情节的有机配合, 因此, 声乐作品可以通过听觉刺激渲染故事气氛, 推动情节发展。在影视作品中, 画面形成的视觉刺激固然可以吸引观众的目光, 但声乐作品同样可以通过听觉刺激, 影响观众的观影感受。正是画面与声乐的有机融合, 引导观众跟随剧情不断产生新的情感体验。同时, 声乐作品以其独特地审美韵味为影视作品增添了韵味, 渲染了作品氛围, 带给观众身临其境之感,

二、声乐作品在我国影视作品中的具体运用

(一) 在开头和结尾处的运用。在许多影视作品的开头处与结尾处都配有相应的声乐作品, 这是因为声乐具有较好的融合性与配合性, 可以与画面完美结合在一起, 促进影视作品情感的表达。在影视作品的开头合理运用声乐作品, 可以有效吸引观众的目光, 引导观众跟随音乐继续欣赏。例如, 由王全安导演的《白鹿原》就曾多次引入秦腔唱段, 充分展现了陕西人的豪迈气概, 为这部影片增色不少。在影片开头, 画面中出现一望无际的麦浪, 伴随而来的是充满沧桑之感的秦腔唱段, 有力地渲染了影片的氛围, 引导观众主动进入关中平原, 体会这里特有的陕西豪情, 体悟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在影视作品结尾处合理引入声乐作品, 则可以提高引发思考、收束全剧的作用。还有一些声乐作品是为某一部影视作品特意创作的, 它的出现时常起到引起共鸣、渲染烘托、推动情节等作用。通常情况下, 一部完整的影视作品自始至终都离不开声乐作品的渲染、烘托和配合。例如在港剧《无间道》的结尾处, 身为卧底的梁朝伟在电梯中含冤被杀, 伴随画面响起了低沉的女声吟唱, 让观众充分感受到卧底的伟大, 并不禁为之动容。由此可见, 声乐作品在影视作品中的使用是很广泛的。影视作品的创作不仅需要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精彩巧妙的人物对白, 还需要内涵丰富的声乐作品。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彰显影视作品的主题, 抒发其内在情感, 增添戏剧的张力, 满足观众的心理诉求。

(二) 在特定静默场景中的运用。在许多影视作品中, 时常会在一些特殊的场景中插入声乐片段, 以此构建故事情境, 渲染故事氛围。在这种情况下运用的声乐作品, 不仅可以推动剧情发展, 还能够诠释人物内心丰富的心理活动, 促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化。此外, 一些影视作品在展现人物心理活动时, 还会运用静默场面, 即没有人物对白, 此时, 背景音乐就显得尤为重要, 它可以渲染或悲或喜的氛围, 抒发人物情感, 营造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在张艺谋导演的《山楂树之恋》中, 老三与静秋之间的恋爱关系纯洁而微妙, 因此, 在他们的相处和相恋过程中, 就有许多静默的场景, 人物仅仅依靠一些细微的动作, 甚至是一个眼神就能够传递内心的情感。而在这些场景中则时常用唯美纯情的背景音乐, 来拓展观众的想象空间, 促使男女主公之间的爱恋之情自然流露。

参考文献

[1]杜鸣心.电影音乐浅见——在电影音乐座谈会上的发言[J].电影艺术, 1981.

[2]钱智民.论精神分析与电影艺术受众的心理关系[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09.

作品运用 篇2

言语反义词,又叫“语境反义词”、“临时反义词”,指的是具体语言运用过程中产生的具有临时的反义效果的一对词。言语反义词本身没有反义关系,严格区别于语言反义词。

言语反义词在生活中使用范围比较广泛,在语义表达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通行的各种版本的教材中对于言语反义词的介绍则是寥寥数语,略微带过。言语反义词在现代汉语中频繁出现,是使用频率相当高的一类词语手段,并且能够产生强烈鲜明的修辞效果。在广泛的文学作品中,言语反义词的使用更是作为作家表达观点和态度的一种语言策略,使得文章达到预期的良好修辞效果。

一、言语反义词研究综述

笔者考察了当今学术界对于言语反义词的探讨,发现不少学者对于言语反义词的修辞效果和成因做出了各种分析。《言语反义词现象小议》(刘佳,2007)分析了言语反义词所借助的修辞手段,以及言语反义词的特征,认为言语反义词主要通过比喻、借代、仿拟、反语来形成修辞效果,言语反义词具有条件性、随意性、时代性、民族文化性等特征。《言语反义词及其修辞功能》(徐义云,2009)认为对照、夸张和讽刺也是言语反义词的形成手段。其中讽刺作为英语的一种修辞手段,虽然在汉语中将其对应地划分为一种修辞手段,但是汉语中不乏讽刺的修辞效果。《谈谈“言语反义词”的修辞》(施燕祖,1999)强调了语境对言语反义词形成机制的作用和意义。《关于言语反义词》(王立廷,1988)将言语反义词分为用辞格的、不用辞格的,并探讨了言语反义词转化成语言反义词的可能性、条件和机制。《说言语反义词》(文庆,1986)讨论了言语反义词的形成原因,并对言语反义词和语言反义词做了对比。此外,类似的讨论还散见于一些语文杂志和语言期刊。

综合看来,学界对言语反义词的探讨主要围绕着修辞和语境展开。不少学者都分析了言语反义词与修辞手段的`关系,并总结了言语反义词得以形成的修辞方式和话语技巧。言语反义词本身并没有反义关系,离开语境来看其实往往是两个不相关或者不构成反义关系的词,然而在具体的语言运用中则借助一定的语言形式表达相反、相对的意义。因此在语境中探讨言语反义词是必不可缺的分析手段。笔者拟对鲁迅相关作品做一些粗略的分析,探讨鲁迅作品中言语反义词的运用,以期更好地理解言语反义词的使用环境和修辞效果。

二、鲁迅作品中的言语反义词

鲁迅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可谓独具一格,其思想深刻,作品语言也鞭辟入里,大快人心。尤其是鲁迅杂文中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揭露、对国民性的批判,辛辣讽刺、直指人心。鲁迅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言语反义词,看似没有反义关系,却在语境中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让语言的表现力更加强烈。笔者选取了鲁迅作品中相关的语句,对其中言语反义词的运用进行分析。

1.“他们是羊,同时也是凶兽;但遇见比他更凶的凶兽时便现羊样,遇见比他更弱的羊时便现凶兽样。”(鲁迅《忽然想到》)

“羊”和“凶兽”本来不具备反义关系,但是在这个句子里对举,“羊”代表懦弱,“凶兽”代表凶残,一个弱一个强,形成鲜明的对比。

2. “平民总未必会舍命改革以后,倒给上等人安排鱼翅席,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上等人从来就没有给他们安排过杂合面。” (鲁迅 《集外集拾遗·<争自由的波浪>小引》)

这个句子里“鱼翅席”代表奢侈高档的生活,“杂合面”代表艰苦的平民生活,在那个阶级对立的年代里,“鱼翅席”的奢侈和“杂合面”的俭朴分别代表着两个阶级的对比鲜明的生活。在这里产生了强烈的批判效果。

3.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鲁迅《野草》)

这个句子里“沉默”和“开口”构成临时反义词。开口说话,即打破沉默,但文章中这样的用法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将闭口不谈的心境和开口说话所面临的状况表达得非常具体。同时,两个分句的节奏性更是加强了这一对言语反义词的表达效果。

4. ……又于一刹那间将一切合并:眷念与决绝,爱抚与复仇,养育与歼除,祝福与咒诅。(鲁迅《颓败线的颤动》)

这个句子里“爱抚”和“复仇”所表达的反义效果来自于两种动作所代表的相反的情感。词语本身虽然没有反义关系,但是很显然“爱抚”代表的是“爱”,“复仇”代表的是“恨”,“爱”与“恨”构成根本的反义,因此本来没有反义关系的一堆词语在这里形成了临时的反义关系,构成一堆临时反义词。

5. ……她于是举两手尽量向天,口唇间漏出人与兽的,非人间所有,所以无词的言语。(同上)

“无词”和“言语”因为其蕴含的反义关系给这个句子带来了非常强烈的荒诞效果。“言语”本来是由词汇组成,“无词”则是“有词”的反义面,反义效果非常明显,这样子的词语选择也使得文句产生了强烈的张力,表现出一种悲剧色彩和荒无感。鲁迅善于运用词语的临时反义效果造成强烈的对比和富有张力的表达效果,比如其杂文《无花的蔷薇》,运用的就是这样的手法,打破人们的心理界限和经验认知,用对比的效果表达强烈的态度和情感色彩。

6.“待到伟大的人物成为化石,人们都称他伟人时,他已经变了傀儡了。”(鲁迅《无花的蔷薇》)

在这个句子里,“伟人”和“傀儡”构成言语反义词的语义理据是,“伟人”代表的是有自己独立价值的先驱,而相比之下,“傀儡”则是任人操控,没有独立价值和自我意识的代表。在这个层面上,“伟人”对比“傀儡”既能够表达出作者原文中所要批判的现象,又能够在表达效果上增强讽刺的语气。

7.“穷人的孩子蓬头垢面的在街上转,阔人的孩子妖形妖势娇声娇气的在家里转。”(鲁迅《随感录·二十五》)

“蓬头垢面”和“妖形妖势”是对两种孩子的描写,一种的穷人家的孩子,穿着破旧;一种是富人家的孩子,打扮妖娆。在此用这样一对言语反义词,不仅仅是在描写外貌上形成强烈对比,更是隐含了作者鲜明的态度,对前者同情,对后者批判。

类似的语料还有很多,笔者在此不一一列举。值得注意的是,鲁迅先生善于使用言语反义词,在文句的表达中体现出强大的语言表现力,构造意义丰富的语体效果。也正是对于言语反义词的娴熟运用,才使得鲁迅先生的文章富有节奏感,精炼深刻。言语反义词在语言表达过程中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笔者谨对其生成机制和比较常见的作用总结如下。

三、言语反义词的生成机制和作用

对于言语反义词的生成机制,有诸多学者做出了一系列总结,笔者将其归纳如下:

1、利用各种修辞手段,如比喻、借代、仿拟、反语、夸张等。

2、利用语境,脱离修辞手段的情况下依靠上下文构成言语反义。

3、利用词汇意义中某一方面的对照,或语体色彩的对比。

4、利用民族文化心理中约定俗成的对比关系。

5、其他临时的反义 效果。

综上所述,言语反义词的生成手段主要可分为修辞和语境。其存在条件则包括民族文化心理、社会心理对词汇暗含义的约定、词汇含义的内涵和外延等等。因此,理解语言的临时反义关系需要丰富的文化背景和心理认同。

而对于言语反义词的表达效果和作用,笔者认为除了诸多学者所总结的反语讽刺效果之外,还有音律上的整齐和节奏感。笔者考察了大量的言语反义词使用案例,发现绝大部分的言语反义词都是双音节词,在句子里形成对举,使得语言简洁精炼、富有节奏感。此外,一部分言语反义词,尤其是利用“仿拟”手段形成的言语反义词,往往具有诙谐幽默的效果。

英美文学作品中英语语言的运用 篇3

关键词:英美文学;作品;英语语言;运用

在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英语语言占据重要的影响力。依据丰富、经典的英语语言,有效展示作者文章中表达的情感,提升文学作品的吸引力,为读者留有记忆。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研究英美文学作品,本文主要是对英美文学作品中英语语言的应用深入分析。

一、英美文学中的反讽艺术

(一)阐述性的反讽

其是在确保作者命题有效性的情况下,真实、有效的展现出信仰。有专家提出,阐述性语言行为在表达之前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也就是说话者对所阐述命题的真实性做出应许。若是说话者没有相信其表达的命题时依旧表达言语,那么就展现了一定的讽刺意味。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文中的第一章中,作者貌似是实事求是,但是依据班奈特夫妇的对话中的描写,从丈夫对妻子的生动刻画,尤其是开头中的第一句,可以在其中发现淡淡的讽刺“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这句话的意思是“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为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在这句开场白中,作者依据反讽展现了当时的社会情境,以此为整体文章的发展奠定了有效的基础。“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暗示小说是关于真理的讨论,而句子的正式陈述方式与其最终的意义之间的反差构成了反讽。这里所说的真理即是一个拥有财富的男人一定需要一位妻子.而句子实际隐含的意思是一个没有财富的女子需要一位富裕的男子作丈夫[1]。

(二)承诺性反讽

其是人在表达承诺,内容是说话的当事人依据一件事情多次对话,并且对这件事情进行承诺,但是交流双方因为彼此之间的认识,或者是对这件事情的了解,认为说话者并没有承担诺言的能力,或者是没有主动承担这一责任,那么这承诺也就成为反讽的代表。例如,《傲慢与偏见》中科林斯先生向伊莎贝拉求婚,但是却与另一个人成婚;彬格莱小姐为了掌握自己的至爱,而极力抵抗自己的情敌,但是却让自己的爱人对情敌产生了更多的兴趣;班纳特先生忽视了对女儿的管教,特别是对小女儿非常不关心,最后自己的小女儿与他人私奔,给了他应用的惩罚;威客汉姆的谎言让他自己的本性得以暴露;德·鲍夫人对伊丽莎白和达西的婚姻进行干涉,却激发了达西的希望,促使他们最后得以结合。

(三)指令性反讽

这一行为就是在让对方去做一件事,表达了说话者的愿望,说话的内容就是让倾听者去做一件事。依据当时对话的情境,若是倾听者觉得说话者的指令并不存在逻辑性,其可以或者是依据一些联系从另一方面了解说话者表达的含义。因此,指令性反讽的效果也非常的强大。例如,《傲慢与偏见》中,班纳特太太埋怨自己的丈夫没有去拜访彬格莱,却不断的说起彬格莱而感到厌恶,最后却骂起了自己病弱咳嗽的女儿。在知道自己丈夫拜访彬格莱之后,班奈特太太非常的高兴,而这时班奈特先生对着女儿说道“吉蒂,现在你可以放心大胆地咳嗽了。”此时,班奈特回答中对女儿说的话就是一种指令性反讽。班奈特先生并不是让女儿真的咳嗽,而是讽刺自己的太太[2]。

(四)宣告性反讽

宣告形式的语言并没有与实际发生事件的条件结合到一起。由此,在违规诚意条件而构成的宣告性反讽是不常应用的。但是,也有人提出:“对诚意条件的反讽性的操作促使所有反讽性的语言行为时一定有的形式”。这一形式需要结合说话者具备条件实施一种行为,并且对于交际双方,他们都可以全面认识说话者的宣传实质,可以为倾听者带来知识,并且倾听者也渴望接纳说话者做出的承诺。在违反上述条件的时候,相应的宣告也就会变成“要挟”,而这一语言行为也就具备反面讽刺的意味[3]。

二、英美文学中的象征艺术

(一)象征手法是文学语言中的基础特点

象征主要是依据现实存在的事物展现抽象的理念,有助于阅读者可以真实了解文学作品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意义。例如,在肖邦是19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其代表作《觉醒》中女主角艾德娜是那一时期离经叛道的姑娘。她信奉爱情自由,坚信男女两性关系上的单一标准,追求自由、独立的价值取向,但是在她发现无法实现自我、无法摆脱社会约束的时候,她选择自杀了结自己的一生,宁死也不愿意放弃自己,以死来维护对自由的向往。路易斯的死虽然没有女主角那样的悲壮,但是在她的身上可以看到女主角的影子。以此,可以明确路易斯的死是因为过度悲伤而不是兴奋。依据故事中的问题和反讽,作者想要表达自由是胜于爱情的,甚至于高过了生命。肖邦的这篇短篇小说正是依据这些反讽,构建了一个战线马拉德夫人希望自由却又无法冲出婚姻约束的内心世界。同时,这一故事也是对传统社会婚姻观念的无情批判,对新生命出现存在希望。这也是一种象征的展现形式[4]。

(二)语言风格是文化作品划分的特点之一

在实际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依据其具备的语言风格可以有效激发阅读者的兴趣。其中,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也展现了非常丰富的语言风格。巴尔扎克作为十九世纪中期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其展现的文化观念是依据小说分析社会。巴尔扎克提出“从来小说作家都是自己同时代人们的秘书。”因此,其在讲述《人间喜剧》中为我们展现了一条历史长廊,塑造了2000多个性格不同的人物形象。其中,在《高老头》中展现最为基础的人物形象就是“被遗弃的人”。高老头是作品中最主要的人物,也是被遗弃的代表。在《高老头》之前,莎士比亚塑造了《李尔王》中一个被遗弃的昏君。李尔王中有三个女儿,他想要将自己的土地分出去,但是条件就是要三个女儿表达对自己的爱,大女儿和二女儿油嘴滑舌,骗取了李尔王的信任,但是三女儿则深深爱着自己的父亲,她没有依据言语去表达,但是却遭到了李尔王的嫌弃。就这样,李尔王将自己的土地分给了大女儿一半和二女儿一般,但是三女儿并没有任何嫁妆。但是在李尔王需要帮助的时候,大女儿和二女儿将自己的父亲像皮球一样踢来踢去,最后还是三女儿在风雨中救了自己的父亲,帮助他起兵收复土地,但是最后却失败了,三女儿最后也死于非命。而作者在创造“高老头”的过程,依据一种极端的情感形式,将人物的典型性不断提升。但是《高老头》与《李尔王》两篇文学作品也存在一定的相同点。李尔王有三个女儿,而高老头有两个。但是,文章中高老头在;落难的时候,也有人倾囊相助,虽然最后也卷入了巴黎上层社会中的争斗之中。因此,两篇文学作品的结局存在一定的相同点[5]。

(三)依据无形的形式展现象征手法

在很多英美文学作品中都有象征手法的应用,而无形展现这一手法可以让文学作品变得更为形象化。例如,一种颜色都具备自己的象征意义,如红色是热情的代表,蓝色是忧郁的展现,白色是和平、安静的代表。而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也存在这一形式。如美国著名编剧、小说家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其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将作品的结构与情境有效的结合到一起。对戴西的爱是盖茨比梦幻中的天堂,这种堂吉歌德式的幻象,虽然是天真的,却让人可以真正的感动,他对于理想的坚持以及对其的奉献让人们钦佩,文章展现了生活中理想的意义。在他守护戴西害怕她受到伤害,想要为她遮风避雨的时候,他并不知道戴西已经背叛他了,并且默许丈夫将车祸的责任推到他身上,这就是黑暗社会的一种展现,富豪们的自私和贪婪是影响盖茨比梦想的最终因素。盖茨比的不幸,就是他在黑暗、腐烂、破灭中明白,在这个残忍的现实生活中,他的理想是那么的无力,他的努力也一直停留在过去。因此,他的爱情和他的灵魂一起随同肉体死去了。这样的故事是感人的,并且也是熟悉的,在各个时期、各种文学作品中都可以找到类似的人物[6]。

三、结束语

因此,分析英美文学作品,英语语言是构建其的基础组成部分,依据多样化的语言应用手段可以获取多样化的结果。提升对英美文学作品中英语语言的应用,对文学创造有一定的影响力,促使英美文学作品得到有效的发展,让作家创造出更多优质的作品。

参考文献:

[1]贾佳. 增强英美文学意识 促进英语语言教学[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13,S1.

[2]曹艳艳. 英美文学作品中英语语言的应用[J]. 芒种,2012,23.

[3]刘杰. 英美文学作品中英语语言的应用[J]. 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12.

[4]姚芳. 如何以跨文化视角赏析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J]. 时代教育,2016,19.

[5]王育珩. 英美文学作品对英语专业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J]. 人才资源开发,2014,20.

绘画作品中符号的运用 篇4

观者欣赏画面的第一信号是符号, 绘画本身是物体的符号, 而不是复制。符号的表现形式是观者接触画面的重要途径。符号应该是来源于生活的, 艺术家从生活中汲取灵感。生活中聚光灯下的美景和被遗忘的角落, 都会成为绘画作品中灵感来源。这些符号是画家的精神表达, 用来传达要表现的当时年代人们的生活状态。无论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古典艺术, 绘画作品需要表现的唯一目的是唯美;然而在现当代艺术中, 画家们放弃了对美的追求, 唯美不仅仅是画面表现的内容;却想要表达出更多的东西, 符号的寓意、造型的味道、理念的传达成为画面表现的重要因素。符号的运用范围扩大了, 生活中的角落, 通过写生就可能成为作品的内容, 画者从生活中寻找符号的才真实, 可以打动人心。

二、符号的表现语言

符号传达给观者是作品的表现性、画家对造型的理解, 把这些内容转化成画面的主要因素, 就是构图、线条、造型、色彩等表现和处理。另外, 符号所传达出的理念和情感也是画者所要表现的主要内容。符号是理念传达的工具, 也是情感表达的工具。物体的特殊造型与理就像一个人的表情, 各种情绪的表达都是画者的个性体现, 个人生活体验可以使用符号用来感应生活的, 然而符号暗含和表现着对对物象的观念和情感符号。

三、绘画作品中的符号的表现

一张作品的好坏被许多因素决定着:符号是否形象、完整和独特的构图、形象的造型、画面语言的气氛和作品的情感和思想的表达等;然而作品的符号决定了作品的高度, 是否形象的表达着艺术家的作品含义。再者, 符号的形象是一张作品所要表现的重要内容, 比如形象的造型、给人们造成触摸感感的肌理等, 都是作品用来表现情感与思想的重要手段。艺术家从自然界中寻找符号, 但是人类所寻找的符号也会根据时代而产生变化, 笔墨当随时代, 人们应该不断地去学习和寻找自己的感知, 汲取养分, 从新角度看待事物。人们在越来越多的角度来看待自然, 越来越具相似性的符号慢慢的被创造了。因为我们以某些符号为基础作画, 所以艺术家在根据记忆的画面与事物来绘画是具有难度的;慢慢的艺术家可以根据画面进行分割、变形与夸张, 在纸上能够看到或想象到不同的符号, 根据这些内容, 又引发了艺术家进一步的联想。如塔比艾斯, 毕加索等艺术家, 使用主观意识来表现事物, 形成了新的符号。这些奇异而简化符号也在不断地的被人们接受, 也可以将它与某种现实事物相对应。比如蒙克的“尖叫”, 充满着个性情绪的符号体现着作者的观念。

四、寻找到自己的的“符号”是艺术家风格成熟的重要标志

由于每个艺术家的成长经历、地域文化、生活环境、等不同, 许多画家在长期的审美活动中会形成自己特有的表达方法, 画面也出现了独特的绘画图式——个人的绘画符号。比较明显的绘画符号是绘画的题材或某种艺术形象, 如梵高作品中的向日葵等;不太明显需要仔细揣摩的绘画符号包括画家惯用的画面笔触、造型、肌理等, 以及独特的的画面整体印象, 如里希特的色彩肌理等。这些符号反映着艺术家的思想高度和绘画特征。虽然符号化是风格成熟的重要标志, 但是艺术家一旦局限在其中, 创造力必将枯竭, 艺术生命就会死亡。绘画大师不是坐享其成, 而是在不段接收新的挑战。

艺术风格成熟的重要标志是符号的形成, 是艺术家的生活经验和思想情感的表达。符号来源于生活或传统, 它是架构画面语言的主要内容。符号体现着是每个画家的思考, 由它转化成为画面中的造型、色彩、构图、线条等表现语言。人类生活中处处有符号, 符号在生活中所常见。符号的构成必须形成其特有的符号结构, 不是单一的, 符号的结构是相互依存、对立的, 分别是符号本身和符号所代表的客观物象。

参考文献

[1]E.H, 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5.

[2]贝蒂.爱德华.《像艺术家一样思考》.海南出版社, 2006.

[3]埃里希.弗罗姆.《被遗忘的语言》.国际文化出版社, 2007.3.

[4]罗宾.豪.《欧式卡通速写手册》.上海画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4.

[5]《数字角色动画制作》.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 2012.4.

[6]汪璎.《原画设汁》 (中国高等院校动画专业系列教材) ,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9.

[7]十一郎.《世界动漫艺术圣殿》.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 2002.9.

[8]贾否.《动画创作基础》 (艺术院校动画基础系列教材) ,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9]李元元.《符号在现代绘画中的应用》.青年文学家, 2011.9.

作品运用 篇5

摘要:本文围绕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引入实际音乐作品这一教学观点,通过与传统视唱练耳教学的比较来说明其优于传统教学方式之处,并结合笔者在初级阶段的教学实践,进一步阐述了引入实际音乐作品的必要性以及运用实际音乐作品进行教学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视唱练耳教学 实际音乐作品 音乐要素

视唱练耳课是音乐院校各个专业的基础课程。通过对各种音程、和弦、调式音阶、调式感、节奏、视唱、听写等练习,开发学生的音乐艺术智能,培养和发展其音乐逻辑思维,提高他们学习音乐各专业的素质,增进艺术修养,培养良好的音乐表现能力。

视唱练耳课担负着一系列音乐基本要素与技能的训练,诸如音准、节奏感、节拍感、调性感、调式感、旋法知识、多声部织体结构、和声听觉、内心听觉和音乐记忆力等的训练即是这一课程需要解决的。因而,视唱练耳作为一门重要的音乐基础学科,其教学内容始终围绕着音乐的各个要素展开。而音乐要素与实际音乐作品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任何音乐作品的艺术美都是通过多种要素体现出来的,视唱练耳教学内容的素材则来源于实际音乐作品,视唱练耳教学不能脱离实际音乐作品。本文将从视唱练耳的教学实践出发,阐述在教学中如何引入实际音乐作品这一教学手法。

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基本功练习、视唱练习、听觉分析、听写练习四个相互渗透、相互配合的部分组成,教学过程中四个内容有机结合,同步进行,贯彻科学性、系统性、严格训练、严格要求的原则。实际音乐作品的视唱练耳教学通过实际的音乐、音响去感知、捕捉音乐,运用启发式、引导式的方法进行训练,可以使学生提高自身音准、节奏能力,还能在多声部合作的诸多训练中,体验到乐队合奏与合唱的真实音乐表现,从而促进专业能力的提高。传统视唱练耳的教学媒介以钢琴为主,教学乐器单一,内容较为枯燥。传统的听、唱、读、写以及单一的欧洲古典音乐已经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训练方式已经不能为学生在视唱练耳方面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也不能满足学生对所有音乐要素的学习,而实际音乐作品恰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教师可以选用各种体裁、各种演奏乐器的作品,在音色和音的强弱、力度的训练上使实际作品的优势从中得以体现。它不仅继承了传统教学进行扎实基本功训练的内容与特点,同时增加了实际音乐作品的音响与谱例作为音乐听觉训练的教学内容,这种承上启下的教学方法易于被学生与教师所接受,并且能够逐渐地起到训练学生整体音乐听觉思维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与音乐审美能力。音乐所呈现给人们的并不是单一的音乐要素,也不是各音乐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这些音乐要素按照“一系列诸如旋律、和声、复调、曲式、配器及现代作曲技法等等技术手段”组合起来的音响整体,会有多个音乐要素在同一时间内出现在实际音乐作品中,因此,学生便可以在实际音乐作品的学习中得到综合性、立体式音乐要素的训练。

结合实际音乐作品训练的视唱练耳教学其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判断和记忆能力,通过对作品的音响聆听,记录音乐并对节拍、调性、音色、速度、音域、曲式、旋律形态等诸多方面的音乐要素作出判断,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充分调动他们的知识储备,有助于其主动性最大程度地发挥。

将实际音乐作品运用于视唱练耳教学的教学方法采用的是通过多媒体播放实际音乐作品,这种方法既能将音乐各要素提炼出来单独训练,又能贯穿起来回到音乐中去感知,并逐渐形成综合运用的能力。在播放前,教师可以根据训练目标提出相应的问题,如该片段的节拍、节奏型、调式调性、所用乐器、力度、小节数、和声、演奏法等等,问题从易到难,从整体到局部,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有重点地听,仔细聆听后通过对音乐的记忆去分析和判断。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用正确的记谱法将教师指定的某一乐器声部的旋律记写下来,通过这样的训练让学生熟练不同的记谱法。

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结合实际音乐作品训练学生“听”和“唱”的能力,需要分几个步骤进行,以下就笔者在视唱练耳初级阶段教学实践中的训练方法做一些简单介绍:

以一首贝多芬变奏曲的主题片段为例:

第一步:在播放音响之前,简单介绍贝多芬的主要生平及作品风格(鲜明、诙谐、充满活力)。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让学生对音乐史和音乐欣赏有所认识。接下来提出一组知识性问题,要求学生在听完第一遍音响后回答。

问题1:该主题片段的节拍2?M4、3?M4、4?M4?(2?M4)

问题2:该主题片段的速度?(快板)

问题3:该主题片段主旋律的开始音和结束音分别是?(小字二组的D、小字一组的bB)

问题4:中间用了哪些音级?并排成一个完整的音阶。(bBCDbEFGAbB)

问题5:该主题片段主旋律的最高音和最低音分别是?(小字二组的F、小字一组的F)

第二步:在播放第二遍音响之前提出一组具体性问题。

问题1:主旋律中出现了哪些装饰音?共出现几次?(短倚音,出现了五次)

问题2:主旋律中出现了哪些节奏型?()

问题3:主旋律中的装饰音出现在下列哪种节奏中?(BDE)

A、①的强拍 B、④的强拍 C、③的弱拍

D、④的弱拍 E、②的强拍

第三步:播放第三遍音响前,提出一组问题。

问题1:该主题片段的调性?(bB大调)

问题2:该主题片段的段落划分可分几段?(二个乐段)

问题3:每段乐句有几句?每句几小节?(每段两句,每句四个小节)

问题4:第一段上下乐句关系是平行还是对比?(平行的上下句关系,同头异尾)

问题5:第三乐句中运用了哪一种旋律基本发展手法(重复、倒影还是模进)?(模进)

问题6:片段中伴奏部分的织体形式(分解、半分解、柱式)?(柱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用课件的方式展示整个乐曲的结构图(图示如下),指正错误的回答并播放一遍音响校对。

a(4)a1(4)b(4)a2(4)

bB大调 bB大调 g小调 bB大调 bB大调

第四步:用钢琴简化织体进行和声分析,让学生将和弦的功能以及音高记录下来再校对。

第五步:通过课件展示整个主题片段,让学生回到作品中通过演唱或演奏去感知各项内容,更直观地了解作品。

以上步骤通过对作品结构内容的分析,引导学生更准确地表现出音乐的整体形象,使学生在接下来的视唱中渗透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

此教学举例仅仅是一般的情况,是初级阶段的教学,如果分专业上课,要考虑专业特点。音乐专业的不同特点,要求学生在视唱练耳方面应具备的能力会有所不同。作曲理论专业对视唱练耳水平要求更高一些,学生除了具备准确的音高感、节奏感、良好的内心听觉能力之外,还要求具备熟练的读谱、写谱能力,对各调式调性也应有很好的驾驭能力,对和声、曲式结构也应当分析得更加详细,在听觉训练的内容中增加理论知识,同时应具备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能力及审美能力。表演专业的学生还需要加强对和声、曲式的感受能力,包括节拍、节奏、速度在音乐中的作用,通过听觉分析、实践演奏(唱)、听写等训练,掌握器乐演奏或声乐演唱的基本知识及理论,更好地参与到音乐表演的独奏(唱)、重奏(唱)、合奏(唱)、协奏中去。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讲,除了要具备良好的音准和听辨能力之外,还需要掌握歌曲中正确的呼吸、发声技巧,从而使视唱练耳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为将来胜任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的“视唱练耳教学艺术周”活动中,国内外专家在公开课上采用了以实际音乐作品作为范例来进行授课,让学生通过视唱练耳课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大量的音乐作品,起到了视唱练耳教学为学生专业服务的目的。总之,将实际音乐作品运用于视唱练耳教学是学生联系实际的一个桥梁,为学生在音乐中学习技术、用技术表现音乐提供了一个最为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陈雅先:《视唱练耳教学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年5月。

作品运用 篇6

关键词:中国鋼琴作品 豫剧元素 运用研究

豫剧起源于中原(河南),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近几年,豫剧跟随河南卫视、河南豫剧院、台湾豫剧团等演出团体走过了世界诸多国家,如到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加拿大、委内瑞拉、新西兰、德国、英国、美国等国家演出,被西方人称赞是“东方咏叹调”,“中国歌剧”等。钢琴作为西方乐器之王传入我国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将西方的乐器与中国音乐元素相结合的这种音乐形式现在已较为常见,在中国音乐元素中,将戏曲音乐元素与西方音乐相结合的作品近些年来也越来越被大众所熟悉。如,张朝的《皮黄》就是采用了大量的京剧元素,将京剧中锣鼓点的式的节奏,中国音乐中支声复调的形式的运用都促使了这部作品成为京剧与钢琴相结合创作的作品典范。

在中国众多优秀的作曲家中采用豫剧音乐元素作为创作素材创作了大量与之相关的钢琴作品如:陈怡、春龙创作的钢琴作品《豫调》《儿时的梦》《木兰女子》《丰收儿歌》,器乐改变曲《百鸟朝凤》等一系列的优秀的钢琴作品。这样一种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与西方相结合的方式不仅丰富了钢琴作品的种类,拓宽了钢琴的表现形式,同时,对于我们的民族民间音乐尤其是中国悠久的戏曲音乐在新时期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下面,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论述在中国钢琴作品中豫剧音乐元素的应用特点。

一、以豫剧音调作为创作要素

王建中《百鸟朝凤》在中国众多钢琴作品中是被大家所广泛熟知的一首作品,其创作以流传于河南及周边省份民间器乐曲为素材。这首作品中多用唢呐、笛子等典型的民族民间乐器演奏,全曲基调欢快、热情,洋溢着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该作品中运用了陕西、河南典型的音乐素材为其创作背景。作品中高潮部分均采用了中原地区音乐的元素特点,尤其是豫剧中音乐元素的特征,这些特点使作品在听觉上产生了一种对中原地区音乐特点的认识,如粗犷、豪迈、高亢、充满激情等。并且其中唢呐的应用又为作品增添了几分滑稽夸张的音乐情绪,这些音乐特点都是采用了豫剧音乐中最精华的成分,所以整个作品的高潮部分突出了中原地区尤其是豫剧音乐元素的特点。豫剧按其特点划分可分为豫东调、豫西调、祥福调、沙河调。但主要以豫东调与豫西调为主,每一种在音调上都有其各自的特点。豫东调骨干音:4 5 6 7 2,基本旋律线:5 6 2 7 6 5 2 4 5,豫西调骨干音:1 6 5 3 1,基本旋律线:5 1 6 5 3 2 1。以陈怡创作的钢琴作品《豫调》为例,全曲为D宫调式,中间经过了G宫、A宫后又回到D宫调。曲调中,徵(5)到宫(1)的进行,徵(5)到宫(1)再到羽(6)的进行,变宫音与闰(7)音的交替构成了乐曲风格的主要特征。在《豫调》主题句中多次出现徵(5)到宫(1),以及徵(5)到宫(1)再到羽(6)的进行,符合豫西调旋律的基本特点。

二、以豫剧板式、节奏以及伴奏乐器的模仿为创作要素

板式,中国戏曲音乐中的节拍与节奏形式。板式亦板眼形式,即节拍形式。中国古代音乐以及民间音乐通常用板、鼓击拍,板以表示强拍,鼓则以点击弱拍或次强拍。一般状况下,“板”相当于现代国际通行记谱法的强拍位置,“眼”则相当于弱拍位置。依板眼形式的不同,可分别称为一板三眼(四拍子)、一板一眼(二拍子)、有板无眼(一拍子)、无板无眼(散板)等。豫剧的节奏上通常为“一板两眼,”“一板一眼”,在一些为了突出气氛的重音上也常采用“有板无眼”的节奏形式。如,钢琴作品《豫剧风韵》中采用四四拍,四五拍以及四六拍多种拍子交替的手法,这样每个小节具有豫剧音乐中“一板多眼”的节奏特点。第二小节开始左手的声部由于采用了延音线,为有板无眼的节奏类型。

采用民族音乐为素材创作的钢琴曲的最大难度,在于是否能够充分发挥钢琴的演奏技巧。但对于西方乐器钢琴来说,用这样的一种音乐形式是没有办法完全再现出中国音乐的特点,尤其是戏曲音乐中的特点。所以,采用西方乐器只能模仿出中国乐器的声音,用模仿凸显中国作品尤其是中国戏曲音乐作品中的韵味。如王建中的《百鸟朝凤》作品中采用了大量的技巧模仿民族器乐的演奏形式,如倚音、颤音、琶音、泛音、刮奏、三度连续进行的双音等技巧用以表现和模拟家禽的声音,以及它们嬉戏的场景。虽然中国作品的审美追求并不停止于模仿与模拟,但在民间音乐中常采用了模仿广泛运用于民间的嫁娶活动。

三、以豫剧中的故事情节作为创作素材

河南是戏曲大省,豫剧音乐占有特殊地位,写河南风格离开豫剧素材是不可想象的。《百鸟朝凤》的第二段、第五段(高潮段)取材豫剧描绘了中原地带草木丛生,百鸟聚集,相互在枝头嬉戏以表达热烈、欢腾的场面。李其芳的《河南小曲》同样以豫剧音乐写成(以复调手法创作),中段采用了豫剧“慢二八板”的变体。它以两个村妇家长理短地拉家常为创作背景,在朴实风格的基调下传达出中原民风中特有的风趣、幽默、诙谐。

本文以豫剧音乐的特征着手,从而从多三种个角度阐释了豫剧作为民族民间音乐的代表与西洋乐器相结合所带来的独特魅力,用西洋乐器之王——钢琴阐释中国音乐所特有的独特韵味,此外通过分析研究带有豫剧风格的钢琴独奏曲的异同能够增进对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元素的了解,同时丰富了我国钢琴作品的种类,而且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将豫剧音乐元素与西洋乐器钢琴相结合,这种方式能够促进民族民间音乐在新时期新的社会背景下的发展。

基金项目:

浅谈通讯作品中语言的运用 篇7

活跃读者的感觉器官

通讯是以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 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类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通讯具有严格的真实性、报道的客观性、较强的时间性、描写的形象性四大特点。1993年1月1日, 《中国测绘报》正式面向全国公开发行。当时, 我们在基本掌握了几种文体的写作后, 由于语言表达的不足, 阻碍了通讯写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如何追求“笔端自由灵动的色彩”, 便是我们亟待要补的第一课。我们在通讯写作时不能只满足于把内容表达出来就可以了, 还应该讲究点语言的文采, 使文章表达得更加吸引人。语言形象是无形的。通讯作品要给读者以真情实感, 就得通过语言技巧去活跃读者的各种感觉器官;勾勒情景, 以调动视觉形象;刻画形体, 以调动触觉形象等等。这样, 情景交融, 声情并茂, 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必有身临其境之感。比如通讯《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就同时展现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和味觉形象, 让读者从不同角度感受这种特殊条件下的环境, 体会十分真切。

通讯的思想定位、价值取向间接地代表着整张报纸的眼光和品位, 因此语言的运用对通讯报道中渲染气氛、深化主题思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一点。经过两年多有针对性的培训与提高, 我们在《昆仑长歌》系列新闻采访中就收到了明显效果, 通讯报道的发稿量和影响力得到了显著提高。通讯类的文章未必一定要求篇篇句句都是“开卷别有沧桑感”“总见笔墨逞风流”, 但是, 如果有机地借助文采的渲染和点缀, 则可使文章更有可读性。

调动读者的阅读情趣

读者阅读通讯全凭自己的兴趣:有趣, 读之;无趣, 弃之。正因为“写作是语言技术”, 读者的阅读兴趣需要用语言技巧去调动。《经济日报》记者毛铁撰写的《大地之魂———记国家测绘局第一大地测量队》一文发表后, 得到广泛好评。经济日报研究所副所长杨林林特意写了一篇评论《记者的征服意识和笔头的征服力———追考大地之魂的感人力量》, 他问毛铁:“你是通过什么具体写法“抓”住人的”?毛铁回答道:“能渲染的地方尽量渲染。在该渲染、该煽情的地方, 一定要把文章想办法做足, 不管在场景上、气氛上、人物心理上。比如文章里描写沙漠的风, 测绘队员在绝望中的歇斯底里, 都用文字做了渲染, 就是尽量把“戏”做足, 使读者看了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就可以打动读者。假如在这种地方一笔带过, 效果就差多了。”

当然, 要写出有诗意、自由灵动的语言, 不是靠一些技巧就能做到的, 还要有真实的情感和个性的感悟。通讯作品的语言风格其实正是作者性格、情感、信念以及理论和文学素养的体现。文采就是作品的精神、风貌、脉搏, 是通过文字散射出来的精神光芒。

一篇通讯应该是多种语言技巧的统一体, 不事雕琢的白描, 由因入理的议论, 有感而发的抒情, 勾人思绪的比兴等, 这些写作手法再和比喻、借代、排比、衬托等修辞方法融会贯通, 恰到好处地交错运用于整篇通讯作品中, 会使通讯的行文变化多姿, 起伏跌宕。

弹拨读者的感觉节奏

一篇通讯, 虽然语言的主旋律是统一和谐的整体, 但语言的节奏却要随内容的变化而起伏。衡量节奏的单位是节拍。因此, 要使通讯随着内容产生鲜明的节奏, 必须从调整语言的节奏做起, 即安排好词语句的顿挫关系, 表达欢快的情节, 需要热情的笔调, 词句可长可短, 笔墨任情挥洒;描写紧张的情绪, 需要语言的简洁、整齐, 以烘托庄重的气氛。还是以《大地之魂》为例, 写渴———先交代了“在沙漠腹地作业, 由于体力和水分消耗极大, 带的水到下午就全喝光了”;此时, “口渴极了, 有人拔出沙草, 使劲嚼草根”, “有人觉得沙子极凉, 下面一定有水, 便不停地用手指挖”;后来, “突然掠过一阵风, 好像要下雨的样子”, 于是, “5个人躺在沙丘上, 张大嘴巴, 想接点雨水喝, 但没有水”。

通讯写作中的文采之光彩, 是不可小视的。我们要借助通讯作品中的文采, 使自己的思想表达得更深刻, 使自己的宣传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当然, 通讯语言作为文章的表现形式, 不是被动地由内容所决定, 而应该积极地反作用于它的内容。我们反对“情不够, 文来凑”的文字游戏, 但我们推崇辞采丰富、夺人情思的语言形式。■

作品运用 篇8

一、现代唢呐作品中新型演奏技法的应用与分析

在现代唢呐作品中,由于作品的音乐表现需要,在写作过程中作者为了能够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有时在作品中就需要把音响效果放在第一位。而作为一名专业的作曲家,他们是以个人的艺术修养和作曲理论功底来创作作品,这样就不会完全被传统的唢呐演奏技巧所束缚,从而在创作中就出现了一些利用传统唢呐演奏技法不能完成的乐句或是乐段。但这并不会影响现代作品的写作和完成,作曲者会与演奏者共同商讨和研究如何来处理这样的矛盾,而演奏者更是运用扎实的基本功和对作品的理解来赢得作曲者的肯定,因此在现代唢呐作品中一些演奏技巧就会随之做出调整,甚至出现一些新型演奏形式。

(一)单音控制

如《唤凤》中,作曲家以单音控制为主要手法,在其“通谱体”的宏观结构背景下由于材料、音色、速度等多重结构力的影响,作品又呈现出多重结构对位。他以不同的音乐元素为结构力,但大致的脉络是一致的。我们都知道,在现代作曲技术中,最难取得突破的即曲式结构上的创新,而秦文琛在“有意”与“无意”当中,巧妙的将多种音乐结构混合,将中西方不同的音乐结构方式混合,这无疑是音乐结构上的创新与突破。本曲是作曲家早期尝试同音控制法的作品。

(二)气息的多变化处理

笔者在学习期间通过对传统作品的练习和演奏,将气息的处理方式大体上分为为三大类:1、“枣核型”。这种句式的特点是以弱开始——渐强保持——减弱结束,是音乐表现中最常用的气息表现手法,也是让音乐流动起来的一种常见方式。如《黄土情》的行板。2、“推动型”。这种句式的主要功能是把乐句推向高点,让音乐产生留置的感觉,以期待后面的解决,多用于大乐句或乐段的结尾处,如《川江情》中快板段的第44小节开始。3、“渐收型”。这种句式犹如语言中的轻声或是省略号,给人以轻柔的描写和无尽的想象,同时多用在乐句或是乐段的结尾处。如《川江情》在全曲的结尾处就采用了这种气息处理形式,给听众留下无限的遐想。

而在现代唢呐作品中,音乐情绪的变化常常是出人意料和瞬息万变的。要想完成这种变化就对演奏者的气息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中所阐述的气息的多变化处理主要是指音的强弱变化等,以此来说明气息处理在现代唢呐作品与传统唢呐作品中的区别。

1.强奏

在这所指的是唢呐音量的绝对强度,它是以一种震撼人心的方式来表现音乐情绪的演奏手法。如《霸王别姬》中[别姬]段中第18小节开始以fff的力度奏出一个持续近17拍的长音,把唢呐的音色、力度和音乐感染力都发挥到了极致。同时这种演奏方式对于演奏者的气息控制、口型、口劲的要求都是非常严格的,因为在这种持续强奏的情况下,要始终保持强而不燥的音响效果是非常困难的。

2.强弱变化

关于传统作品中的强弱变化在上文中已经提到了一种枣核式的处理方式,除了这种方式之外,还有一种对比式的强弱变化处理经常出现在一些对答式或是对比式的乐句中。在现代作品中,强弱的处理方式更是在乐句内部作出了丰富的强弱变化处理。如《唤凤》的引子部分,即标号1和2段落,出现了多次大幅度的强弱对比,这种大幅度的强弱对比对音色、音准的要求都是非常高的,尤其是演奏者的气息对渐强、渐弱进行控制的同时还要求唢呐的音色要有对比,特别是高音与低音的强弱对比要更明显。在强弱气息的控制中,演奏者还要控制气息与音准的关系,否则就会导致唢呐与乐队之间的调性错位。

二、唢呐演奏技法在现代作品中的表现特点

音乐的演奏技法与音乐的表现内容之间有着相互依赖的辩证关系,如果一味地炫技而没有音乐内容则会导致音乐没有感染力,而对于一部没有演奏技巧的音乐来说,也不会产生相应的音乐形象和内容。当作曲家和演奏家想要合力完成一部好作品时,一定是使用能够充分表现音乐内容的技巧来达到这个目的的。

(一)力度与音色表现

力度与音色是音乐表现中很重要的两个元素,它们对音乐的形象和风格有着很大的影响。在本文所涉及到的两首作品中,力度的表现也是最丰富的。具体的表现特点可以从以下三点来看:

1.横向

力度与音色在音乐中横向的表现特点是力度强弱变化与音色明暗变化的频率要远远大于传统作品,即在现代作品中强弱与明暗变化的次数要多于传统作品。如《霸王别姬》中由强至弱、由弱至强连续多次出现,由于现代作品的写作手法主要是为了完成音乐形象的表现,且在现代作品中的音乐形象又会因为作曲家的构思和写作的需要被不断的展开、对比和再现,再经过演奏家对作品理解后的二度创作,所以力度与音色的变化就首当其冲的成为音乐表现的主力军。

从解放以后唢呐的历史发展历程中还可以看出力度与音色变化的另一特点:在传统唢呐作品时期,音乐的力度和音色变化是以段落为基本单位;到了传统创作作品时期,力度与音色对比的基本单位由原来的段落缩小至乐句;再到现代作品时期时,力度与音色的对比有了更近一步的变化,即乐句结构内部的对比,使得音乐的表现力展现更为丰富。

2.纵向

纵向上的力度与音色的表现可以理解为强弱与明暗变化的幅度大小,就整部作品而言,力度与音色的变化幅度越大,其表现力也越强,音乐形象的对比也越大。通过对两部作品音响资料的反复聆听和分析之后得出,每部作品的强弱变化幅度都在pp至ff之间,而音色变化则在幽静空灵至磅礴辉煌之间,这样的的力度与音色的变化所能涵盖的音乐内容相对于传统作品来说有了很大的提升。

3.与乐队之间的关系

在传统的唢呐作品中,除了主奏唢呐以外的乐器,通常都是以伴奏的身份来进行演奏,主要目的是为了衬托唢呐演奏的音乐氛围,丰富音乐的和声效果,对表现音乐的基本情绪做铺垫。而在现代唢呐作品中,音乐表现并不是都以唢呐为主,在某些情况下唢呐与乐队之间的关系会发生改变。

通过对以上三点的分析可以看出,力度与音色的变化是贯穿在现代作品中的每一个角落,也正是因为这种变化才使得现代作品有更大的音乐张力和艺术感染力。

(二)节奏表现

节奏被称之为音乐的骨骼,可以存在没有旋律的节奏,但是不可能存在没有节奏的旋律,所以没有节奏就无从说起音乐的其他方面,可见节奏在音乐表现中所占的地位。本文中所涉及到的节奏表现特点主要从音乐的节奏型这方面谈起。

广义上是指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节奏,在本文中特指现代作品中常用且传统作品中不常出现的节奏或节奏型组合,以及相同节奏型长时间持续,在这几首作品中都大量的出现。如在《霸王别姬》中[大战]段落,在急促的伴奏中引出的战斗主题,在展开过程中用动力性很强的切分音和三连音节奏,零碎而有力的音型重复、激越而快速的连奏与分奏对置、重音与花舌音的烘托,描绘出项羽突围之战的激烈场面和拼死厮杀的紧张气氛。在[别姬]段落,虞姬主题以凄婉、悲切的音调变化出现,在其展开过程中,由三连音构成的快速曲调,造成极度悲伤和紧张的情绪。在《唤凤》这首作品里,大篇幅十六分音符连续进行,在双吐的烘托下推动乐曲的发展,由此可见节奏型为此段的音乐情绪和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节奏型的复杂变化是现代作品的共同特点,也是表现作品个性的一种写作手法。在唢呐的演奏技法中,只有通过气、指、舌之间的完美配合才能准确的表达这一特点。才能够取得作曲家想要达到的艺术追求。

三、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演奏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对艺术的诠释,人们的审美需求也有了多元化的选择,在对演出效果和艺术的创新上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现代作品的出现为中国唢呐演奏技法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在这个由专业的作曲理论者搭建的平台之上,演奏家们的精湛技艺才能更好的表现出来,也为演奏者在对唢呐技法的探寻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正是因为这种表现和探索才为唢呐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源源不断的动力。现代作品中所出现的新的音乐表现形式既有对传统演奏技法的继承和完善,又有为了表现音乐情绪和形象而创新的演奏技法,这就使得唢呐的音乐表现力更加丰富,且增强了唢呐的艺术感染力。

广告作品中的数字运用策略研究 篇9

一、广告作品中数字的呈现特点

(一)突出广告内容的重点

数字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从符号本身的外形特质来看, 数字和文字在语音和书写上都有明显的区别。在以视觉形象呈现的平面或电视广告文案中,受众可以轻易地区分数字和文字符号群。同样在听觉接受上,读音上的差别也可以实现这种区分。这种看似简单的视听差别却可以让受众在短时的广告信息接触中把握住营销重点,比长篇累牍的劝说性叙述更有效果。

(二)数字丰富的表现力

数字简单易懂、灵活多变的使用特点都非常适合创意变幻的文案创作实际。一个广告作品的文案创作可以从商品的不同角度提炼出许多不同的数字卖点。比如用数字定义产品或品牌名称的,像999感冒灵、361度运动品牌、柒牌男装、 五粮液酒等等;用数字概括产品特点和效果的,像“汰渍洗衣粉,有效去除99%的顽固污渍”、“乐百氏纯净水,27层净化”、“2700年酿酒传承、800年元明窖池、3代国家酿酒大师、珍藏实窖口子窖”等;用数字谐音迎合消费者心理诉求的,像“中国移动综合信息服务门户12580,一按我帮您”等。 看似简单的数字却可以表达出千变万化的内涵,这样的特点非常适合于追求创新的文案创作要求。

(三)数字表达更加理性直观

理性诉求的广告表达要求广告文案真实、准确、客观、公正地向用户传递信息。数字本身所代表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恰好适合于产品性能的理性表达。在广告文案中加入精确的数字,会增加产品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像著名的九牧王西裤广告文案“5600人的共同努力,造就了一条九牧王西裤。九牧王西裤的件用针分别为:锁边10462针,缝制针、凤眼330针,打枣500针,拉枣500针,拉耳800针,针钮160针,总计23000针”。这一系列的数字陈列,反映出产品的过硬品质。在受众越来越重视感性消费的市场环境下,以数字为着眼点的理性诉求表达不失为文案创作的新思路。

二、广告作品中数字运用的效果分析

数字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在广告文案创作中的高使用频率,但广告效果的优劣才是文案数字使用好坏的关键。在文案写作中,好的数字使用可以增加产品的关注度,拉近商品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扩大品牌影响力。同时不当的数字使用,比如误导、欺骗消费者,玩数字游戏等,也会给产品和品牌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一)数字运用的积极效应

广告效果实现的前提是受众注意力的充分吸引,如何在信息爆炸的媒介环境中,快速准确地抓住消费者的眼球,是商家和广告商苦苦追求的事情。因此文案中数字使用好坏的首要判定标准,就是注意力效果的实现与否。

同样的商品,不同的广告形式,带来的效果会截然不同。 同样的商品内涵不同的文字表述,所体现出的差别也相当明显。比如美的空调的广告语“一晚只需一度电”,用数字“一度”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该空调的省电特点,相比于普通空调广告“省电到家”、“非常省电”这样平庸的表述,这一文案中的数字可谓是点睛之笔。对于价格敏感的消费者,数字所代表的低价格就能很好地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其次,广告文案中的数字可以量化产品的特点和性能, 将一些抽象、模糊的科学概念转换成受众能够熟悉理解的信息,拉近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例如某饮料广告文案:“我的维他命C是苹果的17倍! 我的钙质是香蕉的4倍! 我的纤维质是葡萄柚的2.6倍! ”把产品所含的各种营养成分的数量量化为人们日常生活食用各种水果的营养倍数,既可以让消费者有一个横向参考的比较,又突出了其营养丰富的品质,可谓是一举多得。还有一些产品的专业性强,用数字表述就可以大大降低消费者的理解难度。比如某保险项目广告, 为了表现其高收益率将获益水平与房屋租金相比较,让消费者对其高收益率一目了然。“一套100万的房子,一月租金3500元,一年租金4.2万元。100万保至尊,一月收益7000元,一年收益8.4万元。保至尊就是那么任性。”

另外,文案中的数字还可以提高广告信息的真实性,增强广告文案的说服力。具体、准确的数字运用于广告文案中时,自然而然会给广告宣传带来真实可靠,具体确实的宣传效果。在消费者看来,有数字支撑的产品宣传往往都建立在科学的调查研究基础之上。尤其是一些与消费者切身利益相关的产品,诸如药品、食品、家用电器等等,他们对产品品质有很高的期待。而以数据为主导的广告文案可以大大提升消费者对产品的信赖程度。

(二)数字运用的负面效应

广告文案中的数字使用不当,同样可以带来对产品和品牌的负面影响。有些时候文案中一些投机的文字游戏,容易对消费者产生一定的错误引导,而当消费者了解真实情况之后就会对产品或品牌产生一定的厌恶心理。比如夸张的数字表述“0元购房”、“1元旅游”等,都是用低价数字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再用附加条款来收取额外费用。还有一些商家用数字的变形表述来制造视觉误差蒙蔽消费者,比如“质量提升了50%”与“质量提升到150%”,两句话意义相同,但后者使用的大数字会给消费者更多的心理暗示。

另外,还有一些数字是在没有实证调查的基础上虚构出来的,目的是为了增加产品的说服力。但有些时候消费者单凭常识就可以辨别出这些数字的真伪,弄巧成拙的数字运用也会极大损坏品牌形象。比如某化妆品广告“99%人的都受到螨虫的困扰”,从个人经验来说,很多人根本就没有与螨虫相关的疾病,也就更谈不上困扰。再比如巨人脑黄金的广告语“让一亿中国人先聪明起来”,隐含的意义是中国人愚笨落后,只有通过喝保健品才能产生聪明才智。这样毫无根据夸张、耸人的广告语对产品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可想而之。

三、广告作品中数字运用的策略探析

广告文案离不开数字,但如何准确有效地使用数字却有很强的技巧。同一产品如何发掘不同的数字卖点,同类产品如何让文案数字体现产品的差异性和优特点,这些都需要广告创作者的深入分析和认真思考。

(一)真实基础上恰当的数字表达

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同样内容的不同表述会带给受众不同的心理影响。比如“杯子里的水还剩下三分之一”与“杯子里的水已经喝掉三分之二”,前一句话给人以希望,而后一句话则让人觉得紧张。广告文案创作同样是这样,数字形式变化的多样性决定了,文案创作中在真实、准确的基础上变换数字形式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广告效果。比如一个人健康的睡眠时间是每天8小时,相当于全天的三分之一。某床垫广告文案将这一概念扩大,用“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床上度过,所以请选择最适合你的床垫”这句广告,把人生长度和睡眠质量联系在一起。能立刻引起消费者对床垫质量的关注,起到了很多的宣传效果。

另外,恰当的数字表达还体现在书写上。阿拉伯数字简洁、醒目,适合一些版面简单、重点突出的文案设计。而汉字结构严谨、笔画优美,适合于一些文化底蕴强、表达统一的文案设计。有些时候二者又可以相互结合,取长补短。比如苹果手机广告语“可以安装超过100000种应用程序”,如果在平面媒体展示,中间的数字需要消费者费力地辨认。而改用“10万”这样的表述即能突出卖点,辨识起来也简单方便。

(二)提炼数字要与消费者需求相关

人们总是对自己熟悉或是需要的商品发生兴趣,从而产生关注。在文案创作中,如果想要引起消费者的关注与共鸣, 广告文案中提炼的数字一定要与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和心理诉求密切相关。这就要求文案创作者要从受众角度出发分析产品,从消费者需求出发寻求文案切入点。不要在广告作品中堆砌一堆专业数据,让消费者一头雾水。比如止痛药品广告“快速缓解疼痛”,但是到底多久能起效是消费者最想知道的。这句话就可以转述为“15分钟内缓解疼痛”,后句的数字就是在前句基础上结合消费者需求提炼出来的。

受众的消费动机是多层次的,需求也是多方面,这也就给广告文案中的数字提炼提出了许多可供选择的思路。拿矿泉水为例,基于受众品质要求的“27层净化”、基于受众水源地要求的“5100海拔冰川水”、基于水质营养成分要求的“富含18种微量元素”等等。这些数字都和目标受众的消费需求紧密相关,也最能打动这些潜在消费者。

(三)广告文案中的数字要新颖独特

文案中数字运用的关键还应该强调它的新颖性和独特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1.文案数字必须是在同行业中其它商家无法提供的;2.文案数字的提出在行业内具有领先性。从创作角度出发,要实现这两点特性可信还是对产品本身特质的深刻理解和对行业现状的整体把握。比如某手机广告语 “充电5分钟,通话两小时”,着重体现手机快速充电的功能。 这种功能上的优势为广告数字的提炼提供了基础。

在没有行业领先技术的基础上,创新独特的广告语也能为产品增色不少。比如某牙刷广告的文案是“一毛不拔”,消费者初看不得其解,仔细一想才知道广告卖点是牙刷不会掉毛。这本是普通牙刷应有的品质,幽默的文案设计让消费者在会心一笑的同时加深了对该产品的印象。

参考文献

[1].屈稚利.论数字在广告文案中的价值[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浅析影视作品中音乐元素的运用 篇10

笔者认为影视作品中的音乐元素的特征虽然与通俗音乐的表达有着共同的特点,但还是有其自身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影视作品中音乐元素的多样性

影视作品是进行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通过电视、影院、网络甚至移动终端等形式向广大群众快捷的传播多样性的文化,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由于影视作品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逐步呈现出综艺节目、电视剧、电影、纪录片、微电影及网络视频等多种影视作品类别,每种影视作品都生动反映着人们生活、工作等诸多领域的现实问题,这就使得影视作品中音乐元素表现出了丰富多样性的特征。只有这种丰富多样才能满足影视作品主题内容表达的需要。

影视作品中音乐的多样性还集中反映在其音乐元素的多样性上,其取材来自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文艺工作者的提炼加工,最终在影视作品中以最切合影视内容的需要体现出来。在多样性的音乐元素下,影视作品才有了更好的艺术表达选择。

2、影视作品中的音乐元素具有明确的目标性

单独的音乐作品一般情况下是对情感的一种表达,反映某些独特的情景,以起到与听众沟通,传递情感,感染情绪的效果,其音乐作品本身不具备明确的目标性,无法特意的为某一情景或剧情服务。而影视作品的音乐元素则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它为特定的情景、剧情、人物心理以及故事阐述的节奏而专门设计,可以在一部完整的影视作品中衔接人物、事件、背景的发展方向,饱满的体现影视作品所表达的宗旨。在现代影视作品制作的过程中,影视工作者们会注重细节和剧情转折处的背景音乐制作,同时在主题曲和配乐的结合中寻找合适的比例与契合角度,从而完成影视作品宗旨意识的传递与表达,可以便于受众理解和接受。

3、影视作品中的音乐元素有着多种的表达形式

影视作品中的音乐元素突破了传统音乐制作与表达形式的限制,由于先前阐述的多样性与目标性,决定着影视作品的音乐元素要拥有更多的表达形式,除了传统的歌曲、轻音乐、戏剧、歌剧等艺术表达形式,还逐步向流行音乐、具有时代印记的传统音乐,以及原生态的民族音乐和某些行业独特的背景音乐转变。多样化的表达形式也源自于影视作品音乐元素的多样性,通过现代声乐技术的发展和音乐理论的创新,影视作品中的音乐元素在表达形式上取得了巨大突破。尤其是在民族文化的侧重方面和对外文化的消化吸收方面,音乐元素在影视作品中的表达更具特色。影视作品在反映特别行业时,在力图真实还原其行业背景时,配乐的使用显得更加专业,音乐元素的使用又多了独特的行业特色。

二、影视作品中音乐元素的作用

1、烘托影视作品环境与气氛,深化影视作品主题意识

音乐元素在影视作品中可以烘托影视作品的所描绘的环境与气氛,从而将影视作品的主题更加真实的呈现在观众面前。音乐的应用一方面能让观众更容易理解剧情的环境和背景,另一方面美化和艺术化了场景的布置,两者兼顾。并且在思想主题上,音乐保持一致连贯性感情色彩,可以加深观众对该部影视作品的印象。例如在电影《勇闯恶魔岛》中,背景音乐的使用将紧张、大气、恢弘、壮观的场景渲染的更加突出,使观众能够从其中的声乐环境中感受恶魔岛上紧张的战时气氛,也借助音乐烘托了男主人公克服困难营救人质的英勇气概。在《勇敢的心》这部经典的电影中,男主人公在起义反抗召集士兵鼓舞士气时,有着浓厚民族风格的苏格兰长笛音乐的使用,瞬间将场景的历史厚重感和人们追求的民族自由渲染的逼真到位,将电影想表达的反抗暴政、追求自由的精神诠释的细致入微。

2、刻画人物心理状态,建立与观众的情感纽带

影视作品在刻画人物的心理经历方面,除了通过演员在表演技巧上的努力和人物台词,另一个重要手段就是音乐。因为它可以跨越语言的障碍,通过旋律的变化和感情色彩的融入使得主人公的心情更好的被观众理解和接收。例如在电影《宝莲灯》中,通过量身制作的主题曲和配乐《想你的365天》、《天上在我心》和《爱就一个字》三首歌曲,将主人公沉香的形象牢牢的刻进了观众头脑中。其充满爱意的歌词加上美妙的旋律,深度刻画了一个男孩为寻找解救母亲的心路历程,使观众被这种事迹而感动,音乐在此的使用让观众更容易接受这种伟大的亲情所散发出来的魅力与感染力。

3、贯穿影视作品始终,构建故事主题脉络与剧情节奏

音乐元素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除了刻画人物心理历程,烘托场景气氛,还可以构建故事主题的脉络,调整剧情进度和发展节奏。因为音乐在情感表达上有着微妙的转折效果和印象的延续作用,而影视作品中剧情的发展是连贯的,两者的结合可以使剧情更具艺术性,同时在剧情发展节奏把控上可以做到更加完善。例如在《不能说的秘密》中,男主人公与女主人公就以钢琴曲为线索展开了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从一开始钢琴曲弹奏的清新与浪漫,到最后这首钢琴曲弹奏的激烈和震撼,表达了男女主人公之间感情发展程度的加深,同时其配乐和主导钢琴曲穿插使用,使男女主人公的交往层面不断地扩大延伸,再通过对音乐感情色彩的调整使用,整部影视作品的故事情节的节奏很紧凑,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因此音乐的使用可以使影视作品表现的更加丰满和有张力。

三、影视作品中音乐的应用

由于笔者上述所描述的影视作品中的音乐元素具有多元化、明确的目标性以及表达形式的多样化,因此音乐元素在影视作品的具体应用中,主要从叙事、抒情和激发想象三个方面得以具体体现。

1、影视作品中叙事形式音乐元素的运用

影视作品在叙事的时候,音乐元素的使用可以使事情更加具体、生动、真实的呈现在观众面前。叙事时音乐元素的适当应用,还可以起到烘托气氛、衔接剧情、调整节奏、传递情感等作用。影视作品在进行叙事表达时,常常会将描述的事情艺术化,从而使观众能够准确、快速的接受影视作品想要传递的某些意识,但艺术化的事件需要音乐的配合才能够让受众加深印象,更便于受众理解,尤其是在剧情复杂且要发生转折的时候,音乐元素的运用可以使影视作品中剧情的转折变化表现的更为生动。

例如在电影《天下无贼》中,男主人公为保护他人财物与同车盗贼交手的桥段,背景使用了具有紧张、快节奏、夸张艺术特点的音乐元素,使得受众对男主人公的技艺与内心的善良有了直观的感受。而在系列电影《大话西游》中,在男主人公至尊宝选择戴上紧箍咒的剧情中,所配音乐极具戏剧性和鲜明的对比性,将男主人公心中复杂的心情和最终的决定凸现出来,加之使用了极具中国传统特色的地方民间音乐,为下文大战牛魔王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2、影视作品中抒情形式音乐元素的运用

影视作品的创作是为了满足人们丰富的文化生活需要,情感是人类社会沟通的重要基础。一部完整的影视作品必定包含一种或多种的感情基调,而影视作品中音乐的使用在对于情感的表达是极为重要的,音乐独特的感染力可以使影视作品所要传递的情感借助该媒介与观众产生情感的共鸣,形成了较为有效的情感沟通桥梁,将影视作品中的观点和理念更为柔性的传播给受众。

例如在经典的《泰坦尼克号》这部电影中,男女主人公在船舷上经典的拥抱动作,本来在美学基础上是有一定的感染力,但是并不强烈。然而在那段伴乐的烘托下,将两者之间彼此相爱、唯美的感情氛围一下子就提高了。舒缓,又有着海洋般浪漫风格的伴乐使得这个镜头成为观众眼中的经典之作。由此可见,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抒情表达有着非常的作用。而在《阿甘正传》中,男主人公奔跑和坐在长椅上等待,所使用的伴乐把男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全然的展示给观众,让男主人公执着、单纯的情感感染了观众,整部电影让观众觉得很温馨,这种音乐的运用可以成就影视作品的经典。

3、影视作品中激发想象音乐元素的运用

影视作品中音乐的运用还可以激发观众的想象力,这种表现形式的设计是极其独特的。它是通过一种极其抽象的艺术形式向观众传达某种概念性的场景和感情基调,在普通音感色调中寻求变化,使得受众从其中受到启发和联想,达到影视创作者预期的表达目的。

例如在奥斯卡优秀纪录片《鸟的迁徙》中,整部影视作品没有一句台词,全部是自然风景式的纪录片。但在内容表达与传递上,创作者通过配乐的使用,细节化、生动化的描绘每一种候鸟迁徙过程中所遭遇的艰险与经历的坎坷,还通过音乐来描绘候鸟迁徙一路上的壮丽。这些背景音乐的使用将候鸟拟人化,让受众可以在短暂的时间中联想到候鸟一路长达3-6个月艰辛不易的迁徙旅程,从而达到纪录片的艺术高峰。在一些侦探思维类的影视作品中,例如《盗梦空间》和我国的《催眠大师》,都在剧情深入的状态下,借助音乐的使用使现场气氛达到一个新的神秘层次,让观众的感官与感受产生深层次的触动,继而激发观众联想与想象,吸引观众对剧情的关注。

通过对音乐元素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案例分析,笔者阐述了音乐在影视作品中具有叙事、抒情和激发想象的实际作用。而在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中,这些应用的手法是重复交叉使用的,在一些特定的场景下使用的音乐要同时满足以上三点的要求,才能够达到影视作品要传达的内涵和感情。

四、影视作品中音乐元素运用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笔者在上述的分析中阐述了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价值和作用,并列举出国内外不同的影视作品来进行分析,同时笔者认为音乐在影视作品中还应该注意以下三点的发展和应用,尤其对于我国尚缺乏竞争力的影视作品市场,更应该博取众长,在音乐元素的应用上取得突破。

1、影视作品中音乐元素运用要进行细节化的修饰

在面对国外高水平的影视作品时,我国影视作品中音乐元素的应用就显得在细节化处理上还缺乏经验,虽然近年来通过与国外影视制作公司交流合作,取得一定的进步,但是面对我国13亿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层次上升的状况,我国影视作品中的音乐元素细节化处理如果可以进一步提高,与国际同类影视作品的音乐细化处理水平接轨,对我国的影视事业发展将是一件极有价值的事情。

2、影视作品中音乐元素的运用要注重艺术化的表达

笔者认为在我国的影视作品中,音乐元素的表达还欠缺一定的艺术性,尤其是在影视音乐的创作上还需要更多的实践,使之更符合我国群众的文化消费需要。同时还要吸取国外优秀的影视作品音乐应用经验和思维,在影视作品的制作上将音乐元素融入到其中,可以增强音乐元素在影视作品中艺术化表达感情基调的能力。同时笔者认为要考虑观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水平,考虑到我国影视作品国际化的未来,立足国内,放眼世界,用我国特有的音乐元素,将影视作品的文化水平提升起来。

3、影视作品中音乐元素的创新运用

音乐元素在影视作品中还需要积极的创新应用,笔者认为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注重民族传统音乐在影视作品中运用,既起到保护和推广民族文化的作用,又使传统文化在新的传播平台有了展现的机会,同时还能避开影视作品千篇一律的流行音乐弊端,使其更具特色;第二,在影视作品音乐的制作上,从创作到制作,要培养年轻人创新意识,提高制作技术水平,提高影视作品中音乐应用的质量水平,同时贴近社会文化的发展,发掘影视作品音乐运用的新途径;第三,在影视作品音乐元素的运用上,要逐步与国际接轨,一方面保证传统音乐优势,另一方面,在与国外影视作品文化的交流中,寻求自身音乐应用水平的提高。

五、结语

音乐因素在影视作品中应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第一部有声电影发展至今已经具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人们不断地在探索如何更好地将音乐元素运用在影视作品中,以起到更好的艺术表达效果,让文化受众可以有更深刻的观影体验。音乐是人类社会一个重要的感情、信息沟通的纽带,笔者在文中阐述的一系列关于音乐元素在影视作品中表现与应用,都是围绕着如何使音乐在影视作品中发挥更大的价值与作用而展开的,最后,笔者认为音乐元素在影视作品中应用要能体现一定的人文主义,才能够确保音乐元素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文化根基与底蕴。

摘要:在我国不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开放市场的大背景下,国内影视作品也吸收了海外较为先进的创作理念和制作技术,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路线,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而影视作品对音乐元素的应用显得尤为突出,在整部影视作品中,音乐元素的运用可以起到多种艺术效果,为表达影视作品的主题思想奠定了浓厚的情感基础,同时又在艺术表达上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笔者结合中外影视作品,根据其特点详细论述音乐元素的运用技巧与效果,并分析国内外较为优秀的影视作品案例,提出了影视作品中音乐元素运用的要点。

作品运用 篇11

一、影视作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优越性

1.影视作品能够直观、形象地再现一些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

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的特点,一切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过去,时光是不能倒流的,学生无法对它进行直接观察,也不可能像物理、化学那样通过实验还原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这就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了较大困难,因而部分学生也就对学习历史失去了信心,在历史课上也就有学生对于无法回答的历史问题戏言“我那时还没有出生,我怎么知道”。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如何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和手段表述历史的教学内容尤为重要。在诸多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介中,影视资料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作用,因为影视资料能通过声音、影像、图片等把一些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生动、具体、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他们在头脑中形成历史形象和情景,有身临其境之感。

2.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影视作品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

高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好奇心强,对于新事物、新方法和新手段比较感兴趣,吸收也比较快。对于传统的历史文字、历史图片等缺乏兴趣,因为他们认为这些都是“老古董”,没有意思。与传统的教学媒介相比,影视资料是动态的、立体的、有声的,是形、事、图、文的完美结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如果我们把一些影视资料特别是一些热播的影视作品应用于高中的历史教学中,往往会使学生精神为之一振,提高注意力,引起大脑皮层兴奋,形成了非常深的记忆,同时也会对学习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使用影视作品

我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影视作品在以下几个方面应用效果比较明显。

1.影视作品导入新课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求知探索的主要动力,教师上课时用一些高中生比较熟悉的電影、电视剧、纪录片等导入新课,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还能增强课堂效果,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更能为后面的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景。

我在高一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堂历史课上,没有按传统的方法直接给他们讲解教材上的内容,而是让学生观看了我国著名导演程力栋导演的电视剧《封神榜》,当学生还沉浸在电视剧的故事情景中时,我就向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1)本片反映的是什么时候的事情?(2)该片所讲述的战争在历史上叫什么?(3)该片的主人公是谁?他的统治为什么被推翻?

这样就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进入了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课的学习,不但自然地导入了新课,更为高一新生今后学习中国古代政治史创设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情景。

2.用影视作品讲解有关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使历史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和直观化

历史虽然具有过去性的特点,不能实验、不能直接观察,但我们能通过电影、电视、纪录片等影视作品重现历史。高中历史教材对很多的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仅仅是简单的文字表述,学生即使认真阅读了往往也是一知半解,云里雾里,而老师仅靠语言描述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又显得平铺直叙,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很难吸引学生。如果能在教学中适当利用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等影视作品,向学生直接展示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不但能够把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直观、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还能通过影视作品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我在讲国民党对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时,我让学生观看电影《巍巍昆仑》当中的一个场景,当国民党军队追踪中共中央形势危机之时,毛泽东主席让解放军战士在一座小桥边立下一块路标“毛泽东由此上山”,迷惑敌人,国民党军队果然上当,改变了追踪路线,党中央转危为安,学生看后,脸上露出了对伟人崇敬的微笑,从而也让学生了解了当时形势的艰难和领袖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及伟大的人格魅力。

3.探究影视材料中的隐微之处

尽管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有诸多的不实之处,但其中也不乏能真实反映历史的比较严肃的作品,如:电视连续剧《长征》、《延安颂》、《八路军》,电影《秋收起义》、《西安事变》、《开国大典》等等。为了增强艺术感染力,这些作品也往往会在细微的情节中进行艺术的表现,但是这种艺术表现基本上是与历史相符的。引导学生对此进行探究,透过艺术表现的形式看到历史真实的本质,能够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和观察社会能力。比如,在讲叙红军长征的重要背景——“毛泽东被剥夺了对中央苏区红军的指挥权”时,我让学生观看了唐国强版的电视剧《长征》第一集的开头部分,并要求找出剧中毛泽东与其他红军领导人的不同之处。在伟人的魅力感召之下,学生的讨论很激烈,很快有人发现了我事先预定的情节:“毛泽东的军帽上面没有五角星”。于是,交流讨论之后,学生明白了“五角星是红军的标志,毛泽东没有,说明他离开的军队,被排斥在军事指挥权之外。”接着,以“毛泽东为什么被排斥在军事指挥权之外”这个问题为线索,学生饶有兴趣地进入了《红军的长征》这一课的学习。

4.用影视作品强化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民族,在近代也曾饱受巨大屈辱和磨难。“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忘记历史等于背叛”,所以历史学科在德育方面有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替代的作用。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我们应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但是现在的高中生都是 “90后”,由于生活水平提高,衣食无忧,缺乏社会阅历和历史认同感,逆反心里较强,如果仅仅在课堂上进行简单的思想道德教育,往往会流于形式和说教,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厌恶,如果我们能把高中生比较喜欢的影视作品应用于历史课堂,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一定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作品运用 篇12

关键词:求同思维,钢琴教学,诠释作品

在传统钢琴技能教学过程中, 学生主要按照自身的视觉印象来进行琴键的寻找, 进而开始动作。从本质上来讲, 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极其容易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琴键的寻找上, 间接忽略了弹奏效果, 降低了自我感受以及评估。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钢琴老师要不断转变教育观念, 完善教学模式, 不断强化学生的视觉刺激以及听觉刺激, 构想其运动行为, 借由运动行为所产生的实际声音效果来评估实际声音。在这个过程中, 必须要采用求同思维, 从风格、音色以及文化认知等方面出发, 深入探究音乐实际意图, 完善内心音响, 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一、求同思维概述

求同思维主要是指将问题信息进行集中, 构建聚敛问题思维, 获取问题答案。一般而言, 这种思维求同求优特点显著, 条理性优越, 强调原有积累知识以及方法的运用, 进而来解决实际问题。从本质上来讲, 在音乐中积极应用求同式思维, 主要强化人对音乐知识的积累, 重新编制、研究、判断并综合于客观世界搜集到的音乐信息, 从而寻求问题答案。通常在钢琴教学过程中, 强化求同思维的综合运用, 借由信息的有效收集, 综合利用自身积累的知识, 分析并处理信息, 较传统钢琴教育模式而言, 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在传统钢琴教学中, 学生主要依据对音符的印象来进行琴键的寻找, 继而开始弹奏。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键盘摸索上, 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内心音响的建立, 不利于弹奏效果的充分发挥, 同时影响了学生的自我评估以及欣赏。而求同思维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 将有关的学科知识、资料进行有效的分析、归纳以及整理, 由读谱中的视觉刺激延伸到弹奏过程中的听觉刺激, 结合音乐理论知识以及音响积累知识, 建立客观内心音响, 促进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的提升。

二、 钢琴教学中音乐风格的确立

从某种角度上来讲,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必须要建立相关认知体系, 经由相互参照后才能得到一个确切的结果。与音乐作品的理解以及赏析而言, 必须要积累相关领域的有效知识, 对比领域内有关概念的异同, 继而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由此可知, 在对有关领域知识进行学习中, 其知识的分析、归纳与整理必须要应用求同思维。一般而言, 领域学习主要强调领域内相关概念的了解, 于音乐作品诠释过程中, 依据作品风格理论知识, 结合音响概念, 收集有效的知识信息, 进而构建领域信息系统框架, 摆脱知识单纯积累。针对钢琴而言, 作为音乐表演技能的关键学习课程, 不同于音乐史以及音乐赏析等学科, 其在音乐理解活动上独成体系。

有关研究学者立足于心理学角度, 证实了与音乐听觉相关的联觉对应规律, 将音乐表演、音乐欣赏与音乐史学研究中针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纳入了同一个领域。不同于音乐实践领域, 从音乐理解活动角度出发, 这几者具有相同性。由此可知, 在收集相关信息过程中, 可充分挖掘音乐史以及音乐赏析等领域。

例如通过课程《钢琴艺术史》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有效整合, 编者充分分析每一时期的显著特征, 进而凝练并总结标题, 有效展示了时代背景下的音乐风格, 同时赏析了作品的音响。从本质上来讲, 这种科学认识活动结合作品音响给人极大震撼, 展示了各个时期钢琴音乐的不同美学特征, 并将作品限于严格学术规范中。在此情况下, 能够确立弹奏要求, 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一是触键, 二是力度, 三是踏板, 四是速度, 五是分句, 六是线条。如《法国组曲》第三组作品风格在确立时, 首先立足于谱面分析角度, 结合巴洛克时期音乐文化, 进而收集有关信息, 基本分类主要包括七个方面:第一, 在乐谱特征上, 具有歌唱性、复调性、装饰性以及断连性;第二, 在音乐思想上, 强调宗教精神的统治地位, 但较之前相比有了一定的进步, 人们开始关注享乐;第三, 在美学特征上, 音乐与建筑以及美术息息相关, 基于追求奢华的内部装饰以及形态变化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了建筑、绘画以及雕塑;第四, 在乐器特征上, 已经摆脱了声乐的主导地位, 键盘乐器有三种形态, 即楔槌键琴、管风琴以及羽管键琴;第五, 在曲式类型上, 主要是舞蹈组曲, 众多乐章均采用相同曲调, 曲式结构具有相关性;第六, 从音乐情绪上来讲, 主要是作者在续娶时所作, 情趣盎然;第七, 立足于声音特点, 可以用楔槌键琴来进行演奏, 音色较为优美、柔和, 发挥了求同思维的应用效果。

这类分类概括加强了求同思维的效果, 构建出了作品的客观内心音乐风格, 有助于指导弹奏技术。具体而言, 其指触主要为手指弹奏, 体现了断连奏特征, 力度较为轻巧, 延音踏板踩得妙处横生, 音色与弱奏变化得当, 分句与呼吸均衡感显著, 同时指法设计优越, 保证了多声部音乐的进行, 节奏律动与规律满足相应技术要求, 能够准确呈现音乐风格。

三、钢琴教学中音色的设计

音色主要是指乐器或者人声在音响上的表现特征, 立足于设计作品, 挖掘不同的音乐色彩, 彰显了作品的音乐表现力, 有助于诠释作品。一般键盘乐器音域较为宽广, 且声源异常丰富, 具有很强的模拟性。管风琴、钢琴均能直接模仿其他各类乐器以及人声与自然界的声响。在音乐学习中, 要积极感知音乐表现, 掌握诸如节奏、音高、旋律、曲式、调性、织体、和声等要素组合而成的风格、体裁迥异的作品, 基于积累以及储存各种乐器形成的单一音色与混合音色的基础上, 构建音源听觉信息, 完善内心音响。从乐谱标识角度出发, 主要包括两种:一是音乐术语提示, 二是无音乐术语提示。而立足于作品织体分析角度, 主要涵盖单一音色与混合音色。作品音色的设计来源于对音乐鉴赏相关知识的求同思维包括综合、联想、迁移、分类等复杂的心理过程。

针对有音乐术语提示标识而言, 主要是指在乐谱上其音色要求表示明确, 以李斯特的《狩猎》为例。其曲主要依据帕格尼尼第九随想曲而进行改编的, 生动地描绘了狩猎时的气氛。谱曲主题开始模仿长笛音色, 标识高音区p奏非连音旋律, 提示构建明亮木管乐长笛断音, 运用弹吐法来强化吹奏音响, 展现狩猎队伍自马蹄声中由远而近。由此可知, 在触键上必须要将手掌收拢, 并绷紧指尖, 控制下键与离键速度。同时, 在谱曲中, 还进行了音区f奏旋律上的标识, 模仿圆号音色。圆号发音饱满, 音色与木管乐器较为相似, 较为透明、柔和。从某种程度上来讲, 这种圆润且饱满的音色, 能够展现出狩猎者的英勇无畏形象。在演奏过程中, 区别于长笛模仿弹奏, 大臂力量强大, 触键较深, 和声力量突出, 推动了音乐的可持续发展。

而就非乐谱提示而言, 需依据研究分析来进行设计。例如韦伯《邀舞》引子始前六小节, 基于明确乐曲沙龙风格的前提下, 分析音乐色彩表现, 借鉴柏辽兹管弦改编曲来进行音色设计。针对引子部分而言, 主要有34小节, 乐曲开头4小节为单旋律, 主要是模拟大提琴, 借助其深沉、连贯的音色来开展设计, 表现了男士邀舞时的动态, 体现了其绅士气质。由此可知, 要掌握左手触键角度。随之而来的两小节模拟木管吹奏乐的音色, 展现了淑女假意托词时的娇羞表情, 触键角度要小, 双手立于键上, 控制手腕横向带动力度, 于指尖吹出音色。

一般而言, 混合音色主要彰显了作曲家的乐队构思, 歌唱性旋律表现丰富, 触键方法多样, 琴键控制精确, 于乐队混合音响收集中要进行分类储存, 丰富钢琴音乐表现。如海顿的降E大调奏鸣曲作品Hob XVI/52第一乐章前4小节。1、2小节开头运用左右手, 将T-V和弦进行连接, 强化了整个交响乐队的齐奏效果, 具有宏伟、庄严感。因此, 要控制手掌支撑以及指尖贴键的警觉度, 强化大臂发力的迅速, 将其送至指尖, 集中声音, 促使和弦合奏辉煌。第3小节将三和弦换成了单旋律, 木管独奏效果清晰、柔和, 手指收句控制灵活。

四、钢琴教学中文化的认知

音乐作品不仅彰显纸上的音符, 同时也反映了作曲家的生活经历以及精神状, 更表现了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动态。由此可知, 音乐作品研究不仅体现音乐本体, 还要探究其文化内涵。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 其个人性情、生活态度也是乐曲性格构成的要素。基于风格确立与音色设计后, 还要进一步探究作品的精神内涵。例如莫扎特的《a小调奏鸣曲》, 在第一乐章前4小节中, 要用发散思维去分析, 利用求同思维, 分析内心音响。此曲创作于1778年, 上层社会黑暗, 作者生活贫困, 母亲病故, 基于生活所迫, 进而创作该曲。莫扎特作为天主教徒, 于重复的低音和弦以及高音部分附点节奏中彰显了宗教情绪。全曲为亡母祈福氛围浓郁, 弹奏时左手于柱式与弦整小节的重复时强化渐强处理, 彰显右手旋律, 增大音乐空间感, 变现紧张律动感。基于求同思维认知学习, 有助于学生学习西方的宗教文化, 完善弹奏技术动作, 进而突出音乐内涵。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 立足于心理学角度, 采用求同思维, 综合考虑音乐理论学科知识, 收集有关的信息, 从风格、音色以及文化认知等方面去探究音乐实际意图, 完善内心音响, 设计演奏技术动作, 修正技术操作动作, 推动技巧的可持续发展, 彰显融知识性、艺术性、技能性以及实践性, 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包其锋, 朱萍玉, 李德彪.聚合思维在钢琴教学中诠释作品的应用[J].音乐大观, 2013 (05) .

[2]周为民.我国钢琴教学若干问题的研究与思考[J].中国音乐, 2012 (04) .

[3]李俊.聚合思维在钢琴教学中诠释作品的应用[J].黄钟 (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 2013 (01) .

[4]席萌.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J].音乐天地, 2010 (03) .

[5]曹霞.浅析钢琴教育中文化修养运用与提高[J].大舞台, 2010 (11) .

上一篇:会展专业下一篇:敷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