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作品中的情感注入

2024-09-11

绘画作品中的情感注入(精选7篇)

绘画作品中的情感注入 篇1

情感对人们的行为有着巨大的作用, 强烈深厚的情感是人们进行各种实践活动的动力, 情感本身就是动机。要使学生把数学学好, 对于每个概念、定义、定理、公式记得牢、理解透彻, 这就要求每个数学教师应该充分理解学生, 充分认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知时的迷惑、求知时的渴望、艰难时的苦闷、进行时的快慰和成功时的喜悦等等表现, 这对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数学中情感注入, 首先要求教师加强自我修养, 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孔子说过:“其身正, 不令则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行。”学生“向师性”的特点, 要求教师不仅要以自己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来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 教师还要加强师德修养, 利用自己的人格、智慧去影响学生,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快乐学习。

教学中情感注入还需要教师深厚的爱生情, 融情于教, 倾注爱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高尚纯洁的师爱是师生心灵的一条通道, 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 是用以点燃照亮学生心灵的火焰, 是教师情感教育的源泉。哲学家罗素这样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 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有了这种爱的情感, 才能使教师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的朋友关系, 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和气氛。通过师生之间的移情或共鸣, 使情感成为学生学和教师教的动力, 真正地使学生在心理和情感上产生接受的意愿, 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平等尊重是进行情感交流的基础。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往往会出现分明的厚薄之情, 对于较为聪明、听话的学生会在言语及行动上表现为热情及器重, 而对于较为迟钝及调皮的学生会表现出漠不关心, 这往往极大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进而逐渐产生对立情绪, 形成师生之间情感的恶化和心理隔阂的加深。因此, 对待每一位学生要不偏不倚, 特别是对那些差生更要花大气力去教育, 去鼓励, 用各种语言去营造一种能使每位同学都能感到的积极向上的氛围, 使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进行。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是进行情感交流的重要方法。数学在中专学校是基础学科, 对于成绩较差的同学, 要他们提高成绩有一定的困难, 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与辅导过程中正确对待他们, 精心挖掘、扶植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注意他们身上微小的进步, 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授课时要教育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和做人的自尊感、自豪感, 表扬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对学生不能采取生硬批评的态度, 不然会引起学生的逆反情绪, 进而影响对数学课的学习。关心、帮助学生学习生活也是情感交流的重要内容, 尤其是对遇到困难的学生进行关心爱护是非常重要的。当学生在学习上、在生活中、在社会上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 教师要帮学生出主意、想办法, 使学生战胜困难。教师真心帮助了学生, 学生就会更加尊重教师, 相应地对教师教的课学习更加热情, 更加投入。

总之, 教师以情感爱心滋润学生的心田, 倾吐满腔的热情去关心教育学生, 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注意情感的投入, 就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绘画作品中的情感注入 篇2

火红双唇性感示人,给人和谐的复古美感。就像是诉说一段浪漫爱情故事,令人回味无穷。方法是按照唇形延唇部轮廓涂抹唇膏,一定要选择能完全遮盖住唇纹的亚光唇膏,才能使双唇复古又美艳。

妩媚感眼线

拉长的眼线在眼角处高挑,从任何一个角度看,眼神都是那么妩媚动人。秀场上画着长长而高挑眼线的模特们充满女权感觉,这种眼线需要眼线液才能完成。眼线尾部的长度超过眉毛,浓重而高挑。

明艳正红唇

华丽妖娆感的唇色,显露出特有的辛辣与甜美。由于华丽唇色彩艳丽,所以在涂唇膏前先选择跟自己嘴唇四周颜色比较相近的遮盖霜,用无名指取点在唇线上轻轻晕开,使之与周围皮肤的连接处均匀无痕。

率真粗黑眉

粗黑的眉毛也是许多超模的代表眉,给人冷艳性感的感觉。打造重点是:先用眉笔从眉毛的中间部分开始,往眉尾画细细的条线;接着将眉刷蘸取眉粉,从眉毛的中间部分往眉头渐渐晕染颜色上去。

新鲜粉橘唇

橘色为双唇增添了活力天真感,男人们则认为橘色很时髦,但是更喜欢在橘色中带着粉色,显得更健康。重点是先用贝壳橘的唇蜜当底色,然后再涂上亮橘色的唇蜜,最后再点一些透明唇彩来增加光泽度。

薰衣草烟熏

眼部运用了大面积的紫色与灰色,使整个妆面看上去更加干净、清透。灰色的加入起到了调节作用,给人柔和的印象。蘸取眼影以打圈的方式在上眼睑均匀涂抹,着重提亮眼尾处,使眼睛看起来更加深邃、迷人。

天真裸粉唇

裸粉唇的唇色接近于肤色,同时一定要带着仿若天然的粉色光泽。用肉色唇笔勾出唇形后直接涂抹裸粉唇彩,用纸巾在表面轻轻按压将多余的油分吸走后,扑上一层蜜粉,然后再用唇彩轻刷上下唇的中间位置。

贵气瓷白肌

绘画作品中的情感注入 篇3

一、英语教学中要渗透德育教育目标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英语教学中科学性和思想性是统一的,思想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积极引导,渗透德育,会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境界。教师要力求熔知识传授、思想陶冶于一炉,使德育渗透立体化。

教师要充分认识自己在情感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充分展示自己的个人魅力来调控英语学习的氛围,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情感。这是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的重要因素,体现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其中,教师又是情感教学成败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爱心是教师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的起点。因此,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以教育者或者长者身份自居,和学生交朋友,跟他们促膝谈心,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消除对立情绪,帮助他们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理解教学内容,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另外,教师还要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语言素养和组织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相互接纳、支持和宽容的学习环境。的“情感注入”

二、英语教学中要体现学习的娱乐性

教育心理学表明,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学习,其效果远在那种被动、被迫的学习之上。

1.运用适当夸张的肢体语言,“型”中学

利用体语这种直观手段,可以使英语课上得生动活泼。语言的学习需要环境,缺乏环境是很难学好语言的,因此创设环境是学好英语的重要途径。这便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示范作用,课堂尽量多使用英语,这可以在课堂上形成英语氛围,有助于语感的培养。但即便是简单用语,在初学者看来仍有些难度。于是发挥“非语言”优势便成了课堂教学中一项不可缺少的艺术。教师用无声的语言(手势、面部表情、眼神、体态等)对有声语言恰如其分地补充、配合、修饰,使教师的表情达意易于被学生接受。“非语言”因素在表情达意上有时比语言因素更加淋漓尽致,更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2.抓住学生喜欢歌曲的特点,“唱”中学

收集与教学相关的英语歌曲,教给他们,教会他们,鼓励学生唱,依次引出所学内容,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这种方法既可使学生锻炼了听说能力,又可以增强自信心,鼓舞学习英语的热情。

3.利用形象生动的简笔画,“画”中学

简笔画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有趣的简笔画可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兴高采烈。

4.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媒体的作用,“景”中学

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件教学,以其特有的视听功能,能以最佳的情景、动听的画面音乐、强烈的色彩和语言效果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英语教学中要发挥语言的应用性

英语是语言工具,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英语教学必须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用中学,在学中用,学用结合,使学生的知识情感和能力等素质均能升华。

对于一些陌生的话题,教师要充分考虑怎样创建一个开放的英语课堂,让话题更贴近生活实际,多方面、多角度地展现英语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欲望和动机,从而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并逐步形成自主学习能力。《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获得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语言离不开情景,只有在社会情景中,语言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才能实现其实际的交际价值。把学生生活中的情景搬到课堂中来,以真实的生活感染学生,充实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情景中大胆说英语,从而培养他们运用英语的能力。

四、英语教学要鼓励竞争

开展丰富多彩的小组竞争活动,使学生投身到英语学习的氛围中。通过竞争激发学生快思抢答,启迪学生心智,取得进步。

1.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英语小故事比赛。

2.开展英语课外阅读竞赛活动,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丰富学生的词汇,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3.以唱歌、游戏、儿歌、表演等形式创设竞赛情景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轻松、愉快地学到语言知识,巩固语言知识。

4.进行课堂分组组词竞赛。设计各种擂台赛,设计抢答和必答,让学生在不断反复中愉快掌握知识。这样既鼓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5.以班级为单位,设立英语角、对话小组、故事组,并作值日报告,写英文日记,將课文中的对话片断编写成短剧在班会上进行表演比赛,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采用多种形式的竞争开展英语教学形式,让全体学生动起来——动脑、动口、动手,可提高学生兴致、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并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与创新能力,使英语课堂教学由静而动,真正地“活”起来。

五、英语教学要优化课堂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说:“通过情感奖励鼓励,行为可能被铭记。”可见“情感激励”的作用是无穷的,教师要优化英语课堂评价,努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不断地表扬鼓励,让“闪光点”变成“闪光面”。如果一位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望,那么就会在不自觉的状态中给予学生肯定、赞扬和鼓励。学生在得到鼓励后,会激起对老师更真诚的信赖和尊敬,产生上进的信心和决心,营造了和谐的课堂气氛。动辄训斥、责骂、挖苦学生的过失,对学生妄下定语是教师目光短浅的表现;而能够从“暂时后进生”身上找到闪光点,才是教师智慧的表现。因此,教师不仅应该在学生回答正确后都给予肯定,还应该设置不同类型的问题适应“暂时后进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感觉没有被遗忘。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和鼓励大大地促进了学生“情感和心理”的成长和发展。

六、英语教学要深入研究内容

绘画作品中的情感注入 篇4

在绘画历史上, 由于男性和女性的地位不平等, 绘画艺术家中主要以男性为多, 而女性艺术家一直比较稀少, 女性艺术家是被放逐在男性权利之外的“边缘文化”, 在中国, 女性艺术家在绘画史上甚至有过“缺席”的历史。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女性意识的逐渐增强和提高, 女画家开始关注回归女性天然的本性, 本能地将目光投向女性自身, 极尽笔墨、淋漓尽致地表达着女性丰富而细腻的情感世界。中国女性画家们从题材的选择、绘画的形式、技巧的运用等多个创作环节, 多角度呈现出当代女性丰富而细腻的情感世界。

二、情感意识在现代中国女性画家的绘画作品中的表现

(一) 母爱——闫平

母爱是女性所特有的, 是一种自然的情感。女性画家本身是家庭生活的重要成员之一, 再加上母性赋予女性画家特有的宽广的胸怀, 从而在不自觉中会将这种情感在其绘画作品中体现出来。大部分中国当代女性画家对于这一题材都很偏爱, 这是出于女性的天性使然, 同时又可以扦发出对于子女的爱, 母爱的扩展还表现为对生活现状和人情百态的关注。在中国当代女性画家中, 闫平、喻红、纪京宁、栾伟丽等很多都进行过关于母爱的主题创作。

闫平, 1956年出生, 山东济南人, 1983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 是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国油画家学会理事, 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教授, 被提名为“中国90年代最具代表性画家”。闫平极其重视对色彩轻松自如的运用, 是中国当代女性画家中用色最具特色的画家之一。闫平的《母与子》系列作品, 如同生活日记一般将母亲对儿子的悉心抚养和疼爱完整而细腻的表达出来, 她所描绘的场景大多数作者身边的常见的的一些母子生活片段, 如哺乳、抚摸、嬉戏下棋等, 洋溢出温馨的家庭和亲情气氛。作品绘画过程中用笔肯定、硬朗, 正如母亲的坚强和理性, 色彩以粉色系为主, 显得柔软而温暖, 正如母亲柔和的内心。闫平将用粗犷的笔和飞扬的色彩母亲这一身份的细腻心理特征表达得非常到位。

(二) 男女之爱——申玲

“性”历来是一个敏感而又尴尬的话题, 尤其对女性来说, 这种尴尬在人类历史上一直延续至今。90年代以来, 中国很多的女性艺术家的艺术思维的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和突破, 主要就在于对自我身体的表达和研究, 她们逐渐开始以和重视男人一样的想法来对待女性身体甚至于“性”。申玲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她的创作特点是将色彩的表现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最大限度地发挥色彩所传达出的视觉冲击。她的作品的选材主要以“性”为主题, 而且大部分是以自己的丈夫作为原型, 毫无掩饰地描绘出男女关系, 甚至直接表现出性关系如《花凉鞋》《抱着你》等作品。此外, 她用自己独特的调侃方式, 通过饱满的画面、绚丽夸张的色彩、热闹喧嚣的气氛以及健硕的人体, 呈现出真实的生活, 表达出百无聊赖的迷茫和仿徨, 具有浓厚的反讽意味。

(三) 自爱——喻红

喻红, 出生于60年代, 1995年获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硕士学位, 现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任教。喻红是中国画坛受到广泛赞誉的青年女画家之一, 是当代中国女性艺术的代表, 其作品的取材大部分源于日常生活, 表面上看起来简单易懂, 实际上是在特殊语境中所产生的一种反思。她用画笔将鲜活的生活和生命记录下来, 用单纯的视角将现实世界与心理世界融合在一起, 其画风有着新生代画家独具的风格与特征。她试图通过自己、女友印象中所有关于“她”的形象, 来关注女性、关注自己, 追寻适合于自己的表达方式, 但其作品始终被女性的个体经验所缠绕。俞红的作品主要通过对自我形象的描画来充分表现出女性自我建构的过程和方法, 并体现出女性自我构建过程中受制于人和社会的各种心理。其代表作品《紫色的肖像》就是很好的体现, 很好的表达出这种愿望:作品通过写实的表现手法, 将自己置身于强烈的紫色背景下, 构建全身形象进行自我欣赏, 构图怪异、姿态荒诞, 而表情显得模糊而浪漫, 使得整个人物形象仅仅以抽象意识的符号存在。总之, 这幅作品暗喻了女性追求自爱、自尊、自理的的情感意识需求。

三、情感意识对现代中国女性画家的绘画作品的影响

女性画家独特的情感意识和情感体现, 使其绘画作品语言呈现出独有的面貌, 使女性绘画从束缚走向了自由, 取得了不容忽视的成就, 影响和滋养着绘画艺术史的发展。女性画家情感意识的独特视角与男性有很大的不同, 正是由于女性的敏感, 使她们的情感抒发也必须出一种超凡的感觉。由于大部分女性画家具有对人性的关爱和重视生命价值的情感体验, 因此她们的绘画作品常常具有一种感性的艺术特征, 以自述的方式将自己的情感意识最大化的呈现出来。她们往往以自身为出发点来充分发掘女性的潜能, 以女性特有的敏感特质、女性意识以及女性独特的视角来进行创作, 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及情感意识形成自身的独特语言, 这种情感也使得她们通过绘画将生活的感受细腻的出现出来, 同时也通过画面描绘出的社会与生活、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女性画家通过这种独特的情感意识视角, 在使其绘画作品中充满了人文关注情怀, 并用饱满的形式和语言表达出来。

这种独特的绘画形式和强烈的情感意识的表达, 充分体现出中国女性画家走向世界的能力, 也体现了她们的社会价值。通过女性画家的绘画作品, 我们可以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到社会中的一些现象, 认识到那些被遗漏了的某种情感、某种意识。女性画家情感意识的独特视角, 充分体现出女性绘画艺术的价值所在, 对绘画艺术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女性独特的情感意识的表达往往比男性更加勇敢、直接, 更加忠实于自己的情感。女性画家的绘画作品大部分都比较注重对情感的表达, 她们将自己对生活、生命的热爱和强烈的情感融注于艺术作品中, 并以感人的内涵和动人的形式语言体现出来。因此, 情感意识的表达是女性画家进行绘画创作的直接原动力, 它能够使女性绘画作品中充满了感性和灵性。

四、结语

上90年代是中国女性画家成长的时期, 她们注重对情感的释放, 在不断审视自身的同时, 也交织着对男性世界的认同和排斥、对外部世界的参与与逃避。这些情绪在题目的作品中充分体现出来, 并且随着女性意识的强化而超越了男性传统的绘画模式。她们往往非常关注女性话题, 并以女性意识和情感意识的表达作为创作风格的切入点, 关注于女性的生存状态和社会属性, 并以真诚和自信的表达方式通过绘画创作体现出来, 从而进入了艺术的自在状态, 有了女性艺术的定位。

参考文献

[1]冯丹.当代中国女性油画家作品个性情感的解读[D].沈阳师范大学, 2012.

[2]梁冰.中国当代女性油画绘画语言浅析[J].华章, 2014.12:107-108.

[3]姜凌.女性绘画与意象审美研究[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3.06:74-76.

给语文课堂注入情感的活水4 篇5

——浅论语文教师的情感与语文教学 内容摘要: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加强了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我认为语文教学中要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应加强语文教学的情感功能。深入挖掘教材内涵,调动情感功能;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情感功能;努力实现情知交融,升华情感功能。整个教学活动趋于“和谐”、“情感与知识交融”,实现新课程目标要求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文教学是作品、老师、学生三者的情感交流。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就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针对语文教材的实际,凭借有效的教学手段,把自己和作品的情感传达给学生,让他们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完成作品、教师、学生三者的感情交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在语文教学中,要从多方面来进行情感教育,语文教师也必须从各方面来提高自己的素质。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 情感功能 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的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也就是说,教学中,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感情的熏陶、情操的陶冶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情感教育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形成良好的品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情感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

1、情感的定义

情感是人脑对事物与人的需要、观点之间的反映。“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的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育者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针对语文教材实际,凭借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的社会情感。

2、情感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

“学校教育到了现在,真空虚极了。单从外形的制度上方法上,走马灯似地更变迎合,而于教育的生命的某物,从未有人培养顾及。好象掘池,有人说四方形好,有人又说圆形好,朝三暮四地改个不休,而于池的所以为池要素的水,反无人注意。教育上的水是甚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这段话是夏丏尊先生1924年在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译者序中所说的。年代虽已久远,但充满激情和理性的思想,因道出了教育的真谛,却象陈年的老酒,愈久愈香。人都是有情感的,但在一般职业中,它很难派上用场。然而,情感确是教育的生命,它使教育成为教育。雅斯贝尔斯说:“教育不能没有虔敬之心,否则最多只是一种劝学的态度,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缺少对绝对的热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人就活得不象一个人,一切就变得没有意义。”可见,情感对于教育的重要。怎样才能使教育充满情爱呢?关键在于教育者需是一个有情的人。教育者的情感和态度,决定着教育生活情感的程度和性质。教育者作为普通人,其情感是与众人一致的。但是,在教育生活中,教育者由于个人信仰和社会要求共同 作用,会逐渐形成不同于众人的教育情感。我们对教育情感进行哲学式的关注,将能帮助人们更加理解教育者的个性,同时能帮助教育者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提高自我修养。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作为学生工作者应以学生为中心,将情感融入学生管理。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形式,它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又作用于人的实践活动。情感教育是根据人的成长发展规律和现代社会对人的情感素养提出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对象施加各种积极的影响,旨在丰富他们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情感机能和能力健康发展,以及培育他们良好的情感品质的过程。通过情感教育,促使他们的动机、态度有益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成为身心素质和谐主动发展的情感丰富的主体。在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融入情感教育,对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形成良好的品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3、为什么要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

首先,人是认知与感情合一的高级动物,一刻也不能没有感情。离开了感情需要,人就不能生存。“哀莫大于心死”就是明证。人是多种感情的融合体,缺少感情营养的滋养,人就不能健康地成长。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见,情感对人生的重要,而情感的教育更是必不可少的。语文和其他的学科相比,更具情感性,因为语文教学中的文章 都是作者通过对现实的观察、体验和感悟,经过情感、文势的积累,最后到如大山之势,喷涌而出,造成或激越奔腾、或悲天悯人,或怡然悠闲,或缠绵悱恻等多种情感态势。所以,在语文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到情感与认知相互交融渗透,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情感观,这是现代教育“塑造完整、全面发展的人”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各种智能型的机器人还会模仿人的感情。在这高科技时代,机器人尚且有“感情”,我们怎么能剥夺或削弱一个正常人的感情呢?尤其是对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我们能把机器变成“人”,而决不能把人变成机器。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语),志者,感情也。没有感情或者求知欲望不强烈,要掌握一定的知识是很难实现的。知识的传递不应该是冷冰冰的。冷冰冰的知识,冷冰冰的思想,学生是不会接受的,即使强制接受,也是暂时的。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撒在这土壤上。知识传递伴随着浓烈的情感,才能达于学生的心胸,也只有饱含“感情的知识”,学生才乐于接受、理解、记忆和运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情感教育,归还人类最美好的东西——感情,让教学充满爱,让教育对象在爱中学习,在爱中茁壮成长。同时,“用情感来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般,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所以感情这东西,可以说是一种催眠术,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在语文教学中,就要用情感来激发人,引发学生在强烈的感情氛围中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陶冶情操,使他们的心灵达到高尚的境界。

再有,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的心理成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认知因素(即智力因素),如感知、理解、想象、记忆等;另一类是情感因素(即非智力因素),如动机、态度、兴趣、情感、意志等,两类因素分别构成:

感知——思维——知识智慧(认识过程)

感受——情绪——意志性格(情感过程)然而,在教学中,有的教者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却忽视情感的教育。笔者近几年听语文课,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有的语文教师上课,从头至尾,用的全是一样的语调,且面无表情,眼神看上去也十分冷漠,没有和学生的交流,没有感情的投入,更谈不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而且时而看天花板,时而看窗外,好像课文的内容和自己根本无关,好像下面坐着的是一个个木偶,一尊尊雕像,不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学生,大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味道。一节课上下来,学生恹恹欲睡、不知所云。长此下去,不说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就是已有的兴趣,也会荡然无存,而对学生进行感情的熏陶,情感的陶冶,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又从何谈起呢?殊不知,教学不仅是一种传授知识的认知活动,还是一种情感交流的情感活动。在教学中,情感是融洽师生关系的纽带,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桥梁,是点燃智慧火花的火种,是传授知识、追求真理的动力。成功的教学表明:教学不仅在于教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在于教者能借助自己的良好情感去激发学生的情感。以情激情,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情感高涨的气氛中发挥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判断力,进而在良好的心境中解开知识之谜。尤其是青少年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他们的情绪和情感为转移的,因此,情感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只有把握和运用好情感教育,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情感是教学教程中头等重要的心理因素,作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来说,应抓住情感,寓情于教,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二)在语文教学中应怎样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1、吃透教材,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语文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情感因素。“诗言志”,志者,感情也,诗来自感情。“五情发而为辞章”“文质附乎性情”“情者文之经”等等,这些无不说明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文章是一个承载多种情感信息的载体。由各类文章构成的语文教材是一个储满情感的仓库。语文课必须进行情感教育,依据文章情境创设教学情境,展现多层次、多形态的情感场,以“文章情”为基调,用“教师情”来诱发、唤起“学生情”。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具备一桶水。要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使“文章情”表露出来感染学生,教师就要熟练地掌握教材,细心地体味感情,必须吃透教材。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要把知识和感情传授给学生,必须在备课时首先增强自身对课文的真切感受,应拥有丰富的知识和饱满的思想感情,应运用已有的语言文字知识,去熟悉、研究课文,对文学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并通过作品语言领会作品内容,通过自己的感情来领悟作家情感的脉搏,引起感情的共鸣,并把这种感情保留下来,作为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前提条件。人教版心教材高中的必修一至必修五语文课本中,几乎篇篇文章涉及到情感教育。这些课文归纳起来,大致有这样几种:第一类,表达对祖国、故土、人民的热爱之情。如《荷塘月色》、《沁园春长沙》、《囚绿记》、《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纪念刘和珍君》等。第二类,表现一种至爱亲情。如《陈情表》、《归去来兮辞》等。第三类,表现忠贞不渝的爱情作品,如《致橡树》、《雨霖铃》、《孔雀东南飞》等。还有其它的如表现气节的等就不一一列举了。

对第一类篇目,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流于疏漏,只照本宣科讲一些应该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大道理。依据学生这时期的心理特征,对说教式的大道理是 很容易反感的,常常把这类课的学习与一些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等同起来。作为教师,应抓住他们这一心理,讲述一些古今典型事例。如:现阶段留学归来报效祖国的年轻学子,名人回报祖国的具体行动、言语及落叶归根的想法等。讲清楚作为一个公民为什么应热爱祖国,热爱故土和人民的道理,切忌只讲大话。这样,再结合读、讲、写,学生接受起来是不会有抵触情绪的。

对第二类篇目,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除了紧扣课文的内容,仍要辅以大量的古今中外名人的典型事例。可抓住现阶段中学生的逆反思想和心理,他们同父母的所谓隔膜、代沟问题,把中华民族瞻养父母的传统思想,父母养育孩子的艰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殷之情贯穿于教学之中。让学生通过对这类课文的学习,树立一种美好的、正确的人际关系思想。

第三类篇目,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也是笔者想着重谈谈的问题。面对这类课文,学生一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有一种“等着瞧他怎样讲”的心理。过去很多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这个问题多有忌讳,往往顾左右而言?如果中学生走入社会没有爱情方面的知识,没有正确的爱情道德观,就很难正确对待爱情。因此,语文老师应转变教育思想,不视爱情问题为禁区,针对中学生身心及思想行为特点,引导中学生小心踏入这片圣洁的土地。因而在上这一类课文时,我们不应回避爱情这个字眼。如讲到《荷花淀》的爱情内容,用爱情故事里奏出的乐观主义,英雄主义赞歌感化学生。讲《孔雀东南飞》时让学生明了爱情表现出的崇高美德:真诚、挚爱,负责和奉献精神。讲《与妻书》时,阐明国家和小家的关系,从作者令人动容的娓娓叙述中表现出对妻子对国家的挚热浓情。这样,结合课文我们一方面讲清什么是真正的成熟的爱情,一方面以大量的早恋导致学业失败的实例(当然也不回避早恋成功的实例,但一定要强调它们的比例)讲清什么是所谓的爱情。与此同时再进行两次关于早恋的讨论会,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要求有定论,但教师要归纳总结,谈清自己的看法,晓之以理,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爱情,从道德上认识爱情的真、善、美与假、丑、恶,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这样,学生消除了神秘感,也从老师那得到了真正想得到的“金玉良言”,其效果是很明显的。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情境教学是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幻灯、实验、图画、故事、游戏、语音等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出妙趣横生的教学情境,达到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的目的。如我们可以利用实物及现代化先进教学设备创设实在的教学情境。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如果能以灵活多变、新颖独特的导入语,或是有意识地创设一些能引起学生精神活跃的问题,把学生带入新鲜的情境中,就很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有一位教师讲《变色龙》时,首先说:“今天我们来学习《变色龙》,变色龙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接着又问:“这篇课文就是写这种动物吧?”学生回答:“不是,是写人的。”老师又说:“既然是写人的,为什么要用‘虫’来命名呢?这个名字真令人费解!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课文吧!”教师这样明知故问,就极大限度地刺激了学生大脑的兴奋点,让学生以饱满的情绪进入课文的学习。还有一位教师在教《促织》时,先布置一位学生扮演促织。扮演者一上场,同学们都乐了:只见“促织”四头八角,这正应了他为人治病时的“鸣角振铃”。然后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字句铿锵,有声有色,扮演者依课文做动作,随读随演,其他学生依据课文评议他的表演。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了,学生们边提意见,表演者边改,课文知识就在提提改改中不知不觉地印入了学生的脑海中。教师创设的这种情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知识,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皇帝的新装》一书,同过表演,学生更能感受到子的狡猾,大臣的愚昧、皇帝的昏庸,人们的牵强附会等。这种直接的体验,比教师的分析更真切、生动、灵活,更对学生的胃口。

3、借助朗读,激发学生情感。

文学是借助语言来描写的。许多优秀文学作品都蕴含着美的情感,给读者赏心悦目的美感。作为语文教师应具备饱含感情色彩的语言,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情感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语文教师的朗读,成功的表情朗读,可直接给学生一种美的输入。它会将无声的语句变为有声的语言,通过对文字信息的再创造,把课文中最美、最富情感的地方凸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感到活生生的形象,对作品内容心领神会,从而收到“其义自见”的效果。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手段,以情发声,以情带语,根据不同作品的不同内容,用不同的语音、语调来进行朗读,该昂扬时昂扬,当低沉时低沉,让浓郁饱满的情感进入学生的心田。如朗读《荷塘月色》中的“月下荷塘”一节:“曲曲折折的菏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一句中引用的诗句要读得一字一顿,“曲曲折折”和“弥望”两处用重音连读,读得语重而情深,让人感觉到菏叶就在荷瑭上面。“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这句要读得气徐声柔。“叶子”和“高”读重音,给读者以视觉上的美感。学生在教师的朗读中进入角色,不仅仿佛置身于万物复苏、争奇斗妍的春天之中,而且将从这篇散文的形象美、绘画美、音乐美中受到强烈的感染熏陶。

课堂上,除了教师成功的表情朗读外,还要重视指导学生的朗读。因为朗读能调动眼、耳、口、脑的共同活动。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词句篇章,领会其语言的感情色彩,再现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把学生吸引到作品意境之中,使之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唤起感情的共鸣。正确、动情的朗读是连接教师、教材、学生三者感情的桥梁。它会让语文课变得朗朗有声,情趣盎然。在这样的情感氛围中,何愁学生不能得到美的享受、爱的熏陶呢?

4、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情感。

课堂气氛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过程。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独立地位和极大认识潜能的实践者,因而要把教学过程组织成学生动脑学习、积极获取知识、增长智慧和才干、陶冶情操的过程。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火花。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学生能作自主的选择,平等地和他人共同活动,也能更多地意识到人的力量,他或她会因为能作为自己生活的设计师而变得日益自主和有创造性。我自己在教学中比较注重这种氛围的营造。上课时,笔者会对学生进行组织管理,但决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教师中心”式的管理。我的组织管理是为学生乐于学习语文、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和环境服务的,是为学生自我驾驭、开发潜能服务的。当面对一个问题,学生有自己的看法、不同的观点时,我会鼓励他们敞开思想、畅所欲言,发表不同的见解,冲破知识“禁区”。一旦发现学生思维中萌发出新知的幼芽,则给予更大的鼓励,激发他们向更广泛、更深层次的知识领域探求的热情。同时,还要对学生实行“泛爱”,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感受到教师给予他或她的温暖,并随时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不偏爱、不苛求。实践证明,民主、平等、融洽、和谐是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交流的润滑剂。师生关系融洽,教师热爱学生,学生也热爱老师,就会爱乌及乌,爱你所教的学科。语文教师要使自己输出的各种信息学生乐于接受,就要克服自己的“领 导中心”、“自我中心”、“教师本位”的权威心理,防止我令你行的命令主义或强迫教育。那种基于强迫性,要求学生绝对服从自己的课堂气氛必然会死气沉沉,消极冷漠。作为教师来说,不能心存偏见,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商量的语气,亲切的微笑,信任的目光,肯定的手势,营造这样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无不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自豪感。语文教学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就必须激励学生情感,增加感情投入,使课堂弥漫着一种和谐、融洽、振奋、饱满的情感氛围。

(三)语文教师在情感教育中怎样发挥主导作用 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天然管道。对于在“天然管道”中实施情感教育的主体——教师,提出了什么要求呢?

1、真挚的爱生情感

要让学生动情,教师自己必须先动情。动情于自己的职业,动情于课文,动情于言表,动情于学生。不如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不能在主体和客体之间架起情感教育的桥梁。要教师动情,则要有对学生的爱才行。只有热爱学生,感情真挚,才能在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而情感教育也会因为教师的“爱”而具有活力和生命。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可卜生在1968年做过一次震动教育界的试验:他们来到美国一所小学,从1至6年级中各选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煞有介事”地作发展预测,并以赞赏的口吻将“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教师,嘱其保密。8个月后,他们对18个班进行复试,发现提供名单中的学生大有进步,活泼开朗,求知欲旺盛,学习成绩提高了,与教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原来教师扮演了皮格马利翁的角色。相传古代塞浦路斯岛上有位年轻的国王叫皮格马利翁,他精心雕刻一具象牙女像,精诚所至,后来少女竟活了,与他结为夫妻。试验班的老师相信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热爱名单中的学生,真挚的感情滋润了这些学生的心田,使他们自尊、自信、自爱、自强,所以这些学生进步了。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或叫“皮格马利翁效应”,意译为“西施效应”。这个实验深刻说明教师对学生的爱、关怀和期待在教育效果上所产生的良好作用。如果教师像爱西施那样去爱自己的学生,何愁教学效果不能提高呢?热爱就是最好的老师,教学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爱学生。

那么,教师情从何生,爱从何来呢?最重要的,是要动情执着于自己所从事的这分职业,要有崇高的使命和责任感。教师对教育事业、对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充满炽热之爱,便能唤起学生对学习、对知识、对集体、对祖国的爱。只有热爱教育事业,具有极强使命感的教师才会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服务于教育事业,才能满怀热忱的服务于学生。反之,没有使命感,不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一定会厌岗恶业,敷衍塞责,得过且过,对学生自然不会有博爱、宽容、敏锐之心。自己没有丰富的情感,还怎么去激发学生的情感呢?

2、渊博的学科知识

知识渊博是情感富有的源头。一个知识贫乏、孤陋寡闻、笨嘴拙舌的语文教师已不能适应新时代语文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教师原有的一桶水已远远满足不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他们需要具有多桶水且能不断更新“多桶水”的教师。语文教师要有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不断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内外的知识,博采众长,广纳百家,用他人丰富的经验来使自己见识更广,这样教学才会推陈出新,融会贯通,抒作品之情,发作者之想,把课上得活泼生动,趣味盎然,学生才会动情于课堂,才会和作品、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深刻地了解作品的内涵,深深地喜欢这位老师,喜爱他或是她所上的课。

3、丰富的教学语言

丰富的教学语言是教师活跃讲坛、树立声望的支点。有人说,语文教师要训练好说话的基本功,具备说书人的艺术,把每一节课上好。这话不无道理。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古今中外的典范作品,其基调有的色彩明丽,有的意境深远,有的简洁自然,有的华美富丽,有的朴素,有的飘逸„„因此,语文教学语言或喜悦、或愤怒、或悲哀、或思念、或憧憬、或赞扬、或谴责„„要与原文基调一致、和谐。除此外,教学语言还要富有文采。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讲的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语文教师尤其要充分发挥语言丰富多彩的特点。在设计教学语言时,要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试想,同一篇文章,用不同的两位教师去教,一位教师讲课的语言简洁流利,生动形象,那么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感到趣味无穷,喜听爱学;而另一位教师讲课的语言枯燥无味,生硬刻板,那么学生就会感到不合胃口,当然也谈不上什么兴趣了。实践证明,教师妙语连珠,能侃善谈,使课文语言如出我口,如出我心,丰而不余一言,略而不失一词,规范准确,风趣幽默,抑扬顿挫,就能使学生顿生倾慕之心,从而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就能使学生爱学、乐学语文这门功课。

4、得体的伴随语言

老师除了要拥有优美而富有情感的语言外,还要有和谐得体的伴随语言。教师要通过借助面部表情、手势、眼神和姿态等形象的力量来加强感情的表达、激起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有位老师是这样讲《春》的:“春天到了,小草长出来了,作家用‘偷偷地’这个词,也就是说,它是趁人家不注意,让人毫无觉察地就从土里——”稍微停顿了一会儿,教师用右手食指做了一个向上的手势,学生马上齐答“钻出来了”。一个简洁的手势突出了小草顽强和旺盛的生命力,也恰到好处的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可见,成功的教学,教师的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都要像高明得像琴师一样,在学生的心弦上拨出动人的乐章。如果一堂课中,缺乏和谐得体、生动自然的伴随语言的教学,则学生情感必会受到抑制,学习兴趣定然不高,课堂气氛必然低沉,教学效率自然低下。所以,教师走进课堂,不要吝啬自己的微笑,要给学生轻松、愉快、慈祥、富有朝气的感觉,教学时使用的伴随语言,一定要优雅得体,庄重潇洒,风趣幽默,做到嬉笑而不失态,哀痛而不失声,端庄中见微笑,严肃中见柔和。

(四)结论

语文教学是门综合性的艺术,它的知识面广,包罗万象,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纵横八万里的地理等,都可在语文课上涉猎到,但学习并不是教师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自己的头脑中装进学生的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交流。要想为师生之间心灵的接触提供最广阔的天地和最畅通的渠道,语文教师就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教学中,用渊博的知识、用博爱之心,仁爱之情去陶冶学生,理解、尊重、亲近和关心学生;以热烈的情绪、真挚的感情、和蔼的态度、生动的语言来吸引学生,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的感染、美的陶冶、理的启迪。这样,语文

教学才会取得理想中的效果,语文课才会获得学生的青睐。

参考文献

[1] 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转引自韦志成主编的《语文教学情 境论》

第54页,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2] 刘勰《文心雕龙•情采》。

[3] 成韵东《诱发情感体验,优化阅读教学》 发表于1999年10月《小学语语文教师》 上海教育出版社。

[4] 季平的《老师教学语言的感染艺术》 发表于吴雪彤主编的《现代教育研讨文选》(上)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5]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

44页)

[6]《语文教学情境论》 韦志成主编 [7]《中国古代文论史》 赖力行主编 [8]《湖南教育》2008年第23期总第412期

绘画作品中的情感注入 篇6

一、情感表现的内涵

1、简析情感

情感定义广泛, 有一种说法是:人受外界刺激而产生的心理反应, 如喜、怒、悲、恐、爱、憎等。心理学上把情感定义为:“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 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从这个定义可以了解到:情感是一种主观体验、主观态度或主观反映, 属于主观意识范畴, 而不属于客观存在范畴。情感伴随着人们的生活, 从古时候人类情感的表现在艺术中就已经出现。在西方, 法国美学家维隆给艺术定义为“艺术就是情感。”

2、艺术家的情感表达

艺术家的情感体验始终贯穿艺术创作。作品的取材、构图、表现形式, 方圆、气韵、虚实、笔触等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和心境。情感的表达取决于艺术家对生活的体会和对艺术的把握, 秉着对生活的虔诚和对艺术的热爱发现艺术真正的价值, 从而创造纯粹的艺术。

随着人们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 各种传媒和网络的发展带给人们新的享受, 生活中也出现了真实、虚拟, 艺术家们体味着当下的生活, 在纷扰的世界表达内心的追求和感动。绘画创作不是单纯的描述生活, 是艺术家营造了内心的情境, 是艺术家鲜活的、自由的、个性张扬、美好虔诚的情感体现, 反映着现在人们生活不同的内心追求与感受。

3、情感是绘画创作的基础

生活的真实、虔诚、虚幻、暴力等干扰着我们的内心, 艺术家寄情于自然界万物、寄情于生活, 将内心深处的思想情感用作品表现出来, 一幅富有精神内涵的作品都承载者艺术家们的思想和情感。没有充分的感情投入的创作不是好作品, 再好的技法也无法打动欣赏者。所以, 情感是艺术家创作不可或缺的力量, 是创作富有感染力作品的灵魂。

二、生活是绘画创作的情感源头

绘画创作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用视觉形象来反映世界, 人们将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组合起来, 通过绘画的艺术手段勾勒出高雅的、平实的、传统的、大众的各种创作类型, 一个优秀的绘画创作者同时拥有一双发现生活美的眼睛, 深入生活去挖掘绘画创作素材, 有了生活岁月的积累和情感的沉淀, 创作者们凭借自身的艺术创作才能, 发觉生命的本质意义, 绘画创作记录了画家张扬的个性和生活魅力。看《清明上河图》, 好像看到了北宋时期汴京的市井生活的情况, 看米勒描绘农民的画, 似乎就看到了法国19世纪的农村。这些作品的成功来源于生活情感的体验和感悟。

绘画是一种艺术语言、一种情感, 艺术家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反映着生活, 绘画创作不是生活的直白翻版, 它体现了作者的内心意念, 无声无息的表达着创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取向和生活志趣。艺术家凭借敏锐的观察力, 对生活的认识从现实到本质, 绘画中所体现的任何一种情感, 都是艺术家内心自发的对生活一种情感。古代文人往往与世俗不能谐和, 只能在市井田园间, 在自己的心灵中, 寻找一片隐逸之所, 以琴棋书画自娱自乐。

三、在绘画创作中情感的不同体现

古往今来, 多少名画及成功的作品, 无不体现着情感活动, 现实生活的情感是创作的源泉, 情感性也是艺术审美特征之一。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 长期的社会背景和环境形成了不同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

画家们对生活的感悟、对创作对象的情感寄托使一幅幅优秀的作品诞生。徐渭的《墨葡图》, 以画家的感情用作品来感动人, 其形象简练生动, 用墨痛快淋漓, 行笔豪放泼辣, 其画中的线条柔中带刚, 正是画家不屈不饶的个性, 泼墨的痛快淋漓表达了作者的悲愤感情。这与他坎坷的一生经历和对生活所给予的情感是分不开的。徐渭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艺术家, 曾遭遇复杂的家庭变故, 九次自杀未遂, 坐过六年多的监狱, 其复杂坎坷的遭遇和丰富的人生经历让画家深切的感受了现实的和想象中的善、恶、美, 从而形成了绘画创作所需要的激情。欣赏者不仅可以从他的画中直观的感受到视觉享受, 还可以从画中感受到画家鲜明的个性和饱满的创作激情。

四、情感在艺术创中的作用

“胸有成竹”一词上学时便学过, 画家如实的想画好眼中所看到的竹子, 需要寄情于竹, 在胸中呈现竹子的情境。“胸中之竹”便是情, 是画家心灵中的情景, 情景交融, 于是就有了画中之竹, 情感是艺术创作的动力和灵感之源。

缺少对生活的激情, 你的绘画创作同样没有激情和感染力, 苍白无力的表述会让艺术作品枯竭, 对作品的把握和理解, 是对生活的感悟和热爱, 绘画创作的真、善、美来源于画家从事绘画的岁月沉淀和积累, 对生命的反思, 对生活的思考, 生命里的每分钟, 欢乐、痛苦、挣扎都有可能正为我们绘画创作的灵感之源, 成为绘画创作的对象。画家的用画纸表现的是生活的状态和知识结构的积累, 取决于画家对人类情感的把握和理解。

五、结语

艺术的表现和艺术所带来的精神实质的传达完美结合造就一幅好作品。绘画创作的取材和表现取决于对艺术创作感情的把握与认识。画竹前“胸有成竹”, 在生活实践中发现美, 塑造美。相反的, 对于丑恶, 我们不回避, 用艺术创作的手法揭示本质。艺术与生活息息相关, 在尊重个人感受的基础上, 艺术创作的种子萌芽来源于真实生活。绘画创作需要探险, 需要虔诚, 我们要明白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机遇和力量, 在广阔的思维空间, 用我们的心灵体会生活, 用真实的, 打动人心的情感去融入到你的创作中。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艺术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黑格尔.美学[M].商务印书馆, 1979.

悲剧作品中的情感美教育 篇7

关键词:悲剧作品,情感美,教育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 但又高于生活。现实生活, 有喜也有悲, 因而文学作品, 也就有喜剧和悲剧。我们不希望看到悲剧的产生, 毕竟它会带给人们不幸与忧伤。但我们却欣赏文学作品中的悲剧, 赏析作品中的悲剧与情感美。因为一个撼动人心的悲剧作品, 比那些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平庸作品更有力量。

莫泊桑的《项链》就是悲剧作品, 学生在范读课文读至“你打算让我穿什么去呢?”时声音有些异样, 似乎是强忍着笑。文学作品, 尤其是悲剧作品, 具有较高的审美属性。作者在描写马蒂尔德的语言及心情时, 决不是为博得读者一笑, 而是要通过人物及情节真实地再现法国当时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真实生活。然而, 学生却不理解, 造成这种审美失距和偏向的原因很多。学生与其中人物所处时代的隔膜, 彼此生活境遇体验的迥异, 特别是情感体验的限制, 使得作品情感与学生情感产生差异, 这在一定程度上有碍于心灵的介入, 同时也是语文教学中忽视思想教育的一个反映。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毁灭”的目的是为了能引起审美主体的悲痛、哀苦等情绪, 产生悲剧美, 从而起到陶冶情操, 净化心灵, 辩别真善美。那么, 如何使学生在悲剧作品的审美之中陶冶心情, 锻造人格, 实现悲剧作品的情感美呢?结合教学实践, 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以情境创设体验情感

情感是作者创作的原动力, “情动于衷而形于言”;情感也是作品的生命力,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凡是感人的作品都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之所以能使人爱读或流传不衰, 不仅因为其语言文字美, 更重要的是文中渗透着作者炽热的情感。悲剧作品也如此, 看到《窦娥冤》中窦娥蒙冤受屈被绑赴刑场, 与婆婆绝别的悲壮画面, 听到她那怨天恨地的呼号, 谁不洒一掬同情之泪?读着《屈原》中的雷电颂, 其间那无比高昂的战斗激情, 火一般的语言, 雷霆万钧的磅礴气势, 谁又不为之心动?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入情是实施情感教育的主要途径。

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在欢乐的气氛中, 人就会欢乐;在悲哀的气氛中, 人就会悲哀。有时, 一个人的感情还能感染别人, 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因此, 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 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创设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气氛。根据教材不同体裁, 不同内容, 不同基调, 进入文章角色或境地, 把作者寄托的情感化为自己真实的情感, 用自己的欢乐痛苦去感染学生。该激昂时, 昂奋动情, 令人肃然;该悲壮时, 如泣如诉, 为之动容, 引导学生从“有我之境”进入“无我之境”。这样, 不仅能陶冶学生心灵, 净化思想, 感知美, 还可以在美的欣赏中扎实地掌握语文知识。比如在讲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 首先让学生对人物形象和场面进行想象:流落他乡已多年, 饥寒交迫的日子时时困袭着诗人。今天又是一个秋风呼啸的日子, 诗人拖着如柴的躯体, 挣扎着在拐杖的支撑下一步一拐地走到门口, 看着那肆虐的秋风把茅屋上的茅草一捆一捆地掀去, 想到今晚若下雨, 一家人又没栖身之所时, 诗人思绪万千……随着缓慢、低沉的叙述, 教室里气氛肃然, 非常寂静, 学生表情戚然, 完全投入到了作品的情境里。这一情境, 蕴含着相当丰富的情感因素, 有对往事的回忆, 也有对悲痛、孤独、衰伤的情感渲泄, 更有对未来生活的沮丧和绝望。这里的茅屋、茅草、秋风因流落他乡, 饥寒交迫的诗人而含情, 诗句因一千多年后的我们而复活, 成为联接时空的桥梁。情境创设作为一种教学手段, 个性鲜明, 功效卓著, 使学生在情境创设中体验情感美, 加强了悲剧作品的审美效果。

二.以情境再现体验情感

“凡人之心, 无不有诗。”在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这一主体的情感反应, 是极其可贵的。在实践中我认为情境再现的教学法值得一试。情境再现是要抓住其中一个或几个最能够浓缩悲剧情感, 聚射作品主旨的点来作深层剖析, 以鞭辟入里的方式触及学生的灵魂, 使人有切肤之痛。譬如, 《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一课有三处是作者郁积在内心深处的悲愤之情火山般喷出的地方。一处是鲁迅听说五作家遇害的心情, 用了一句话“原来如此!……”第二处是五作家死去, 作者写的悼亡诗, 第三处是课文第五部分。当讲到“原来如此……”时, 用多种语调和相应的表情, 再现作者那种无法遏制的悲愤和迫于无奈的苦痛心情。让学生体味到这种复杂的情感流动和冲突。当讲到悼亡诗时, 采用情境再现法。讲述“惯于长夜过春时……怒向刀丛觅小诗”一节时, 脸上露出悲愤的表情, 表现出慷慨激昂的情绪, 让学生仿佛亲身体验到诗人当时的心态律动一般。当读到”吟罢低眉无写处, 月光如水照缁衣”时, 语言节奏放慢, 语调低沉, 显出痛苦、孤寂, 茫然的态势, 使学生在一种变化的情感氛围里对惨白的月色, 墨黑的衣服交相映衬烘托出的漫漫长夜之黑暗, 意境之凄凉有深刻的体会和想象。这样, 学生不仅能较准确地把握住作品的审美评价和审美态度, 而且能很快地进入情境与作品中的情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三.以情境感悟体验情感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 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 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这里强调出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如果说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发展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 那么, 这些悲剧作品的情感教学则应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一步。悲剧具有深刻的道德教育作用, 能够提高人的品格, 激发人的意志, 在审美感受的各种形态中, 悲剧的感受是最接近道德判断和实践意志的。在教学中, 除了以情境创设, 情境再现等方法把学生带入到悲剧作品的特定情境之中, 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之外, 让学生感悟其中的哲理美和悲壮美, 使性情得到陶冶, 灵魂得到净化从而摒弃消极、颓废的情感, 吸收健康积极的情感, 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或审美评价,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获得哲理美的享受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例如在给学生讲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几句时, 可以让学生思考:以上几句是诗人在什么样的情景之下, 是在什么样的处境之中抒发的?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博大胸襟和高尚情操?此句在全诗中处于什么样的主导地位?这样以潜移默化的方式, 步步扣动学生的心弦, 让学生入情入境, 从而感悟其中的哲理美, 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总之, 在课堂教学和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中, 要积极引导学生理解、赏析悲剧作品中的悲剧与情感美的丰富内涵。让学生在审美之中陶冶情操, 净化心灵,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上一篇: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下一篇:数据交换与处理